环境监测技术工作总结

2024-08-24

环境监测技术工作总结(通用8篇)

篇1:环境监测技术工作总结

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我叫张小林,现年35岁,是筠连县环境监测站的一位分析人员。2001年7月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2010年7月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法学专业本科学历。2001年7月至2002年5月在上海黑马饲料有限公司从事销售工作,2002年6月至2008年10月在孔雀乡农业服务中心工作,2008年10月调到筠连县环境监测站,从事环境监测工作至今。进入环保系统以来,我刻苦钻研,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对环境监测工作倾注了满腔热情。经过多年的努力,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绩。现对我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

我本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随时关注本单位的情况,切身想到本单位的利益,坚信筠连县环境保护局以及筠连县环境监测站会不断发展、壮大,对筠连县环境保护工作的未来充满了热情和期望。其次,我始终以党

证考核,承担了包括水、气、声在内的三十余个项目的上岗考核任务,并且绝大部分通过了上岗考核。另外还部分承担了上级部门不定期对筠连县环境监测站进行比对考核的任务,均顺利通过了考核。

(二)参与完成了各的常规例行监测任务,包括每月一次的饮用水源例行监测、逢雨必测的降雨降尘监测、城市区域噪声监测、城区交通噪声监测、每季度一次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每年丰平枯三期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等。

(三)参与完成了各的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我主要负责废气部分的现场采样、废水的现场采样和部分水样的实验室分析、以及部分报告的编制工作。

(四)参与了数次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及时准确的为事故救援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环境污染信息,减小了事故危害。

(五)长期担任环境监测站内审员,负责对环境监测站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协助质控主任按计划实施体系内审;同时还肩负质量监督工作,负责对实验室人

篇2:环境监测技术工作总结

我于2001年7月毕业于山西省太原冶金工业学校环保专业,2001年8月分配到河津市环境保护局,从事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和管理工作。2015年8月被评为环境监测助理工程师。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主要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主要业务成果

1、恪尽职守,认真履责,依法行政。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和规章,严格执行各项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监测方法、技术标准,限期治理老污染源,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真抓实干,一丝不苟,使我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稳步削减。在环保专项行动中加强对正常达标企业的现场日常监管,有效防止了企业擅停污染治理设施,偷排偷放污染物,造成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全市污染物达标排放率稳步提高。加强城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城市“烟控区”控制标准,拆除燃煤大灶、治理锅炉废气、推广清洁能源,大大改善了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为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好转作出了积极贡献。

2、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环境保护工作具有综合性、技术性、社会性等特点,对于群众信访反映的污染案件和纠纷的解决,在依照环保法律、法规进行依法处理的过程中,特别需要监测技术的支持。环境保护方法标准和技术标准是环境纠纷中确认各方立场、观点是否正确、合理、合法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监测方法,公正、依法提供监测数据,为正确处理、调节环境污染纠纷和依法查处环境污染案件提供了科学、有力的保障,使群众关心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及时地解决。

3、具体监测成果

(1)2010年至2013年期间,每年中考、高考期间参加中考、高考考点周边噪声监测、城市交通噪声监测、城市区域噪声监测。

(2)2010年至2013年期间,参与完成了各的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我主要负责废气部分的现场采样、废水的现场采样和部分水样的实验室分析、以及部分报告的编制工作。(3)2011年至2013年每年参加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分析。(4)2012年参加了河津市环境保护监测站资质认证和计量认证考核,承担了包括水、气、声在内的十余个项目的上岗考核任务,并且绝大部分通过了上岗考核。另外还部分承担了上级部门不定期对河津市环境监测站进行比对考核的任务,均顺利通过了考核。

(5)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参加城市锅炉废气治理监测。(6)2013年至2014年参加营业性场所周边噪声扰民监测。(7)2013年至2014年参与完成了各的常规例行监测任务,包括每月一次的地表水、污水处理厂例行监测、每季度一次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每年一次城市区域噪声监测、城区交通噪声监测等。

(8)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参与完成了各的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我主要负责废气部分的现场采样、废水的现场采样和部分水样的实验室分析、以及部分报告的编制工作。

(9)参与了数次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及时准确的为事故救援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环境污染信息,减小了事故危害。

二、主要做法

在政治思想上,我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利用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媒体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治思想文件、书籍,并把它作为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不断提高运用政治理论分析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和县委保持高度一致,保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工作中,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通过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环境监测知识,认真研究和具体落实监测方案。积极参加各项专业培训和辅导,不断提高自己的监测技能、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较好地完成担负的工作任务,为身边同事作出了表率。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把治理环境污染摆到重要的议程,明确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作为环保战线的一员,既感机遇难得,更觉责任重大。环境监测包括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噪声监测等,涉及的工作范围广,使用的监测方法和执行的标准多,特别是在现场监测时遇到的实际情况比较复杂,要求监测人员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高的监测技术,又要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做好本职工作,我主动克服种种困难,不讲条件,不讲客观理由深入现场认真调研,对辖区内所有服务对象逐个排查,全面了解他们的分布状况、规模及存在的问题,并建立台帐,掌握第一手材料,主动上门服务,现场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分析查找问题的原因,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既节省了服务对象的时间,又最大限度的为他们减少了损失,同时又进一步融洽了关系。要想根本治理污染,最关键的要治理污染源。在工作中,注重采用疏、堵结合的方法,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即推广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堵即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如在2012年冬季,全市开展主要街道燃煤锅炉集中治理工作中,向商贩讲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污染环境害人害已,主动改用节能、环保燃料,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作为部门业务骨干,在日常工作中,我一方面时刻注意提高自己业务工作水平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其它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2010年——×年参加×大学×专业的自学,并顺利完成各项学业,取得×大学颁发的×专业本科毕业证书。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不断努力,在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有关领导和同志的一致好评,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受到嘉奖。在作风上,能遵章守纪、团结同事、务真求实、乐观上进,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生活中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耐劳、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始终做到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勤劳简朴生活,时刻牢记责任和义务,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篇3:环境监测技术工作总结

科技的发展带动社会的进步,很多领域都在努力朝着智能化方向前进。为了使电力系统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进行服务,人们采取应用一些先进技术来提高变电检修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小电力系统检修工作的难度,使维护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而这种技术就是在线监控技术,已经在变电检修工作中得到大力推广。

1在线监控技术的概述

变电检修工作从刚开始的事故检修,到后来的定期检修,甚至于现在的状态检修,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性。定期检修主要是以预防为主,而状态检修则是以在线监测为基础,主要包含在线监测、故障诊断以及实施维修三个方面。在线监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故障检测手段,主要是提取运行状态下各种设备的数据。为充分利用在线监控技术,检修人员应该不断积累故障诊断技术的经验,熟悉正常情况下设备的运行状态,才能实现对变电设备的监控,为变电设备的维护提供数字依据,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变电设备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出现故障将会带来严重损失。在线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对变电设备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并及时发现变电设备中的安全隐患给予提示,对变电检修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2在线监控技术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由于对在线监控技术缺少经验,技术上还会存在一些缺陷,我们要加强对在线监控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提高在线监控范围的精度以及对搜集数据的智能分析程度。随着技术的进步,在线监控技术将会更加全面深入。现针对在线监控技术在变电检修工作中的应用中的几个方面做一下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2.1变压器的在线监测

为了实现预防变压器故障问题,可以在变压器处实行在线监控,对变压器的异常情况进行记录,然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对变压器的寿命和可靠性作出分析。分析的结果可以协助自动化调度中心了解变压器的故障原因、发生的频率进行判断变压器是否需要检修,如果检修应该采取哪种方案,是否需要停电处理。

变压器的在线监测主要包括变压器油色谱的在线监测、局部放电监测与定位以及铁芯多点接地在线监测三个部分。其中,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通过对变压器油的试验进行变压器安全隐患的检测;局部放电监测与定位,通过在电声联合测量法记录经超声传感器所接收的超卢信号与电信号的时差大小,推算变压器局部放电的位置;铁芯多点接地在线监测则是利用铁芯引出线的接地电流,经取样后进行测量。

2.2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

断路器也是变电设备中的一个重要主体,当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断电路实现对变电设备的保护功能。一般分为操作运行特性的监测、操作线圈电流的监测、断路器触头磨损的监测以及主操作杆上机械负载特性的监测几个方面的应用。尤其需要注意,操作运行特性的监测根据断路器的行程与时间特性,对它的动作参数进行变化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原因。

2.3高压设备温度的在线监测

电气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电气设备本身会产生热量,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会发生氧化现象,长时间工作变电设备本身会出现故障,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造成隐患。因此,对高压设备温度的在线监测尤为必要,可选择导电连接固定接触和可动接触与红外热像仪两种方式进行监测。

(1)导电连接固定接触和可动接触。一般情况下接触不良是由机械振动、触动烧蚀引起的接触处温度升高,致使接触处氧化,接触电阻加大,高压设备产生火花甚至电弧放电现象,造成高压设备的损坏。因此,采取对开关设备导电连接处的温度监测,当出现过热状态时自动报警,可以有效避免重大事故发生,保证高压设备的安全。温度的在线监测一般采用高分子PTC热敏材料,它的电阻率随着温度的变化成非线性趋势,提前设置好预警的温度,一旦发生意外,可以及时通知运行人员。

(2)红外热像仪。在目前的高压设备温度的在线监控方式中,由于红外热像仪灵敏度高,对高压设备的异常发热进行诊断十分方便有效,已经被广泛的应用。

2.4电能质量的在线监测

经济的发展不仅对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成对电能质量的在线监测对电力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对这部分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投入了大量资金,现在开发的近年来电力企业已投入大量的资金对该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已开发的关于电能质量的在线监测系统有以下3个目的:(1)实时测量和搜集电能质量指标,对电力系统的基本运行状态进行动态管理;(2)针对各质量指标的具体特征对电能质量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层次的监测,做出对干扰信息的识别、提取和分析,提高对电能质量事故的诊断能力;(3)根据电力系统安全、稳定、优质运行的技术经济条件,对电能质量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评价,优化整个系统的监测体系。

2.5主设备绝缘在线监测与诊断

在电力设备事故中,变电设备的绝缘下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发生的机率仅次于机械原因造成的事故,一般都是由于主设备进水受潮、绝缘下降以及内部带电体对外壳放电所致。为了减少此类事故发生的机率,除了进行巡视外,尽可能安装绝缘在线监测装置,以便提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故障的产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线监测就是通过变电企业的数据采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分散控制系统等,通过监测设备在线显示各变电设备的使用情况和状态参数,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在变电检修中,在线监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检测到早期的潜伏性故障征兆,尽可能采取正确的检修措施。

参考文献

[1]孙思彬,高林.浅析在线监控技术在变电检修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4(03):156-157.

篇4:环境监测综合技术工作初探

关键词:环境监测;综合;技术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9-0149-01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深化,环境监测作为政府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源进行技术监督的重要手段得到很快发展。环境监测技术基本上可分为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评价等5个环节,综合技术是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解释监测数据和资料,并合理地运用这些数据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技术。监测站均设有综合室负责综合技术工作,主要职责是:编写辖区内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环境监测简报、季报、年鉴等,并为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分析报告,还负责辖区内的各类监测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工作。

环境质量结论的真实性。即所反映的环境质量现状规律及变化趋势是否符合环境实际情况。

环境监测的成果是监测数据,但监测的目的不仅是获得一批数据,而是如何运用翔实的数据去表征和判断环境质量情况,评价和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提出和评议改善环境质量的决策措施。对于综合技术人员来说,这就要求既要有数据的概念,也要有管理的概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质量信息,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加工。环境质量结论的真实和准确,取决于监测人员准确的监测、综合技术人员科学的解释数据和合理地利用数据的能力。

2提供的监测信息能否在时效上满足环境管理部门的要求

任何环境信息都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的,环境管理部门在制定管理措施时都要充分考虑当前的环境信息。每一个环境管理措施的效果如何,一方面看措施的针对性、可靠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就是环境监测所得到的环境现状信息的及时性。对于综合技术工作要求:一是建立完善的监测报告制度。有一个流畅的信息通道;二是要有能满足管理要求的数据处理能力,应在组织实现网络化的同时实现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的电子办公自动化,运用先进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三是要有一个规范化的监测成果表达方式,如监测报告、报告书等要有统一的技术规范。

3提出的对策、建议的针对性能否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综合技术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根据监测数据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结论、对策和建议。环境监测按污染顺序大体可分为污染源监测、环境要素监测和环境影响监测。环境影响监测属于目的性监测,而污染源监测和环境要素监测属于监督性监测,这类监测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主体。从环境管理实际出发,制定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规,其主要依据之一是环境质量现状,所依赖的是对环境要素的监测结果,而在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实践中。更多的是要依赖对污染源状况的了解。由此可见,为环境管理服务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监督性监测工作上,在综合技术工作上要求明确回答:①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是什么?②主要污染物排放规律及其污染负荷变化特征是什么?③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是什么?④环境管理对策的环境效益是什么?要准确回答这些问题,要求从事综合技术工作人员具备两个基本能力,一是说清环境质量现状的能力,二是说清污染的来龙去脉、评价污染的能力。

4环境监测全过程是否达到最优化状态

篇5:2014死因监测工作技术方案

##区死因监测工作技术方案

(2014版)

一、监测目的居民死亡原因(以下简称死因)监测工作是通过定期、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人群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死因统计分析的指标可反应当地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评价当地居民健康水平,确定不同时期疾病防治的重点及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对象

(一)具有##区户籍的居民、##区常住居民(在辖区居住半年及半年以上的居民为常住居民,包括港澳台居民及外国人、新生儿),均属登记报告、统计对象。

(二)非##区户籍的流动人口(在本地居住不足半年),属登记报告对象,不属统计对象。

三、监测内容

(一)以卫计委规定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2014年开始使用)作为统计凭证,按照《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4-

网报);定期与本级的公安、民政、妇幼、计生等部门掌握的死亡信息进行核对,及时补报漏报者。

(三)区直医疗机构、区卫生局注册非公有制医疗机构

负责收集本单位经治医生上报的《死亡证》,做好登记并按质量控制进行第一级审核,审核后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填卡15日之内进行网报),定期与院内死亡病例资料进行核对,及时补报漏报病例。

(四)##区疾控中心

对各直报单位网络报告的《死亡卡》,严格按质量控制要求进行第二级审核;严格质量控制,及时查重;对直报单位的网络角色、权限等进行管理。

六、质量控制目标

(一)《死亡卡》填写:项目填写完整率≥95%,项目填写准确率≥95%,死因诊断符合率≥95%。

(二)根本死因编码:编码正确率≥95%,不明原因死亡者应≤5%。

(三)死因监测报告和审核:报告和审核及时率应100%。

篇6:新客站基坑监测技术总结报告

一、工程概况

1、本工程主体结构:本项目主体由办公塔楼、SOHO办公塔楼和裙楼以及地下车库组成。其中办公塔楼高41层,建筑高度200米,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SOHO办公塔楼高19层,建筑高度80米,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裙楼高5层,建筑高度24米,采用框架结构;底部设3层满堂地下车库。

二、2、基坑规模:基坑面积约17800平米,周长约533米。

三、3、基坑开挖深度:本工程±0.00相对于吴淞绝对高程+9.45m,所注标高均为相对标高,本工程场地自然地面平均标高为-0.45m~-2.25m,基坑底标高为-17.10m,基坑开挖深度为14.85~16.65m,局部主楼超挖深度2m。

四、二、工程地质概况

五、1、拟建场地位于南京市河西地区,金沙江东街以北,庐山路以西,原有建筑物已全部拆除,现多为荒地,场地地形南高北低,地面吴淞高程为6.61~14.05米,最大高差达7.44米。

六、2、按揭露的先后顺序将各分层地基土岩性特征及分布规律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七、①填土(Q4ml):杂~灰色,松散,由粉质粘土夹大量的碎石、砖块及混凝土桩头等建筑垃圾组成,硬质物含量10~60%不等,分布不均匀,局部富集。厚度不均,场地西南侧及南侧层厚较大。堆填时间为近3~5年不等。层厚2.30~11.40米。

八、②粉质粘土(Q4al):灰黄色,灰色,饱和,可塑,局部软塑,中偏高压缩性。无摇振反应,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与韧性中等,仅见于部分钻孔。层顶埋深2.30~11.40米,层顶标高2.58~5.20米,层厚0.40~2.30米。

九、③1淤泥质粉质粘土(Q4al):灰色,饱和,流塑,高压缩性。无摇振反应,刀切面有光泽,干强度与韧性低。局部可见少量的腐植物,具淤臭味。偶夹薄层稍密状薄层粉土,单层厚1~2mm,分布不均。该层全场分布。顶板埋深2.50~12.00米,层顶标高0.97~5.23米,层厚4.30~14.00米。

十、③2粉砂夹粉土(Q4al):灰色、青灰色,饱和,稍密~中密,中压缩性,其成份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颗粒级配良好。局部夹有薄层稍密状粉土和软~流塑状粉质粘土,单层厚1~10mm,分布不均匀。该层主要分布于③1淤泥质粉质粘土和④1粉细砂之间,属过渡性层位,全场分布。层顶埋深10.30~23.90m,层顶标高-11.27~-1.41米,层厚1.80~6.80m。

十一、④1粉细砂(Q4al):青灰色,饱和,中密,局部稍密,中压缩性。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云母组成,颗粒级配良好。具水平沉积层理。局部夹薄层稍~中密状粉土和中砂,单层厚1~2cm,分布不均,局部富集。该层全场分布。顶板埋深13.90~28.30米,层顶标高-15.67~-4.14米,层厚8.00~18.60米。

十二、④2粉细砂(Q4al):青灰色,饱和,密实,中低压缩性。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云母组成。颗粒级配良好。具水平沉积层理。局部夹薄层密实状

粉土,单层厚1~2mm,分布不均。顶板埋深27.10~36.40米,层顶标高-23.77~-19.22米,层厚17.10~25.20米。

十三、④3a粉质粘土(Q4al):灰色,饱和,流塑,局部软塑,中偏高压缩性,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与韧性中等。局部夹有薄层中密状粉细砂及粉土,单层厚1~5mm,分布不均。该层主要呈透镜状分布于④3含砾中细砂中或分布其顶部,局部缺失。顶板埋深47.80~56.20米,层顶标高-45.92~-39.69米,层厚0.70~3.10米。

十四、④3含砾中粗砂(Q3al):灰色、青灰色,饱和,密实,中压缩性。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云母组成。颗粒级配不均。具水平沉积层理。局部夹砾石和细砂,砾石成分多为硅质,呈椭圆状~次圆状,含量约5~10%,直径0.50~8.00cm,分布不均,局部富集,自上而下砾石直径逐渐增大。该层全场分布。顶板埋深48.60~58.80米,层顶标高-46.82~-39.63米,层厚0.40~10.80米。

十五、⑤1强风化粉砂质泥岩(K2P):棕红色、褐红色,岩石风化强烈,结构已破坏,上部坚硬土状,下部呈碎石状,手捏易碎,水冲易散。顶板埋深59.70~65.20米,层顶标高-52.55~-50.54米,揭露层厚1.10~6.60米。

十六、⑤2中风化粉砂质泥岩(K2P):棕红色、褐红色,岩石风化较弱,结构基本未破坏,岩体呈块状结构~整体状结构,完整性好,岩芯呈柱状~长柱状,岩芯表面有光泽,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多有灰白色方解石充填,遇水易软化,风干后易崩解。在J29号钻孔71.30~77.00m处分布有粉砂岩,强度较低,手捏易散,风干后极易崩解。顶板埋深62.00~70.70米,层顶标高-58.07~-54.45米,最大揭露层厚16.00米。十七、三、水文地质概况

十八、1、场地地表水

十九、场地位于长江漫滩上,场地东侧紧邻庐山路分布有一条南北向排水渠(人工河道),宽约8.00米,水深1.50~2.00米。场地西部为长江(距场地约4公里),距离场地很远。根据水文地质资料,长江南京下关站最高水位为10.22m(1954年),最大洪峰流量为92600方/秒,最低水位为1.56m(1956年)。

二十、2、场地地下水

二十一、拟建场地位于长江漫滩之上,根据勘探揭示的地层结构,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可分为浅层潜水和下部弱承压水。二

十二、(1)浅层潜水

二十三、潜水含水层由①层人工填土构成。场地人工填土厚度普遍较大,由于密实度差,其间的大孔隙往往成为地下水的赋存空间,且连通性较好,富水性及透水性较好,属弱透水层,雨季水量较丰富。新近沉积的②层粉质粘土和③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属饱水地层,但给水性较差、透水性弱,属微~弱透水地层。

二十四、南京地下水最高水位一般在7~8月份,最低水位多出现在旱季12月份至翌年3月份。根据调查和勘察揭示,长江漫滩属地下水丰富的地貌单元,其水位变化与季节性关系密切,同时与地形条件亦有关。雨季或暴雨天,在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很高,甚至溢出地面,但旱季地下水位可以在地面下1.5m左右,甚至更低。

二十五、野外勘探时间为2010年11月底,勘探期间天气晴好(已连续3月左右

未下雨)。勘探期间,在钻孔中量测的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1.40~6.50m,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2.06~8.96m(受孔口高程影响),吴淞高程为4.80~5.20m。

二十六、水位变化主要受季节性大气降水,周围工程施工降水等因素影响,以蒸发和侧向迳流为主要排泄方式,正常情况下雨季上升,旱季水位下降,年变化幅度约1.50m左右。二

十七、(2)弱承压水

二十八、弱承压含水层由中下部的③2层粉砂夹粉土、④1层、④2层粉细砂和④3层含砾中粗砂构成。层顶的③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由于透水性弱,与砂土层渗透性差异性大,为相对隔水层,可视为隔水层顶板;隔水层底板为下伏基岩。该含水层富水性好,透水性强,厚度大,埋藏较浅,水量丰富,属透水层~强透水层。勘察期间采用隔水方法测得的弱承压水水位3.50~4.20米(吴淞高程),与场地周边工程测得的弱承压水相比略偏低,主要原因是周围有多个工程施工降水。若承压水水位变化主要受侧向迳流补给影响,补给来源主要为长江。

二十九、拟建场地表层为①层填土,土质松散,透水性好,②层粉质粘土、③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透水性差,可视为相对隔水层,③2层粉砂夹粉土、④1层粉细砂和④2层粉细砂及④3层含砾中粗砂,含水量丰富,透水性好。三

十、地下水、土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

二、测量执行标准及依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101120-99;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0850497-2009;

3、《工程测量规范》0850026-2007;

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08/715314-94;

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101/78-97;

6、《城市测量规范》0118-99;

7、《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

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0850007-2002;

9、基坑周边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环境条件使用状况;

10、行政主管部门对管线及构筑物的具体要求。

三、监测范围与对象

1、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相邻环境(房屋、道路、管线)以及围护结构本身均需进行监测。

2、基坑变形观测基准点必须位于基坑变形范围之外(距基坑边不小于3倍基 坑

挖深),并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每-个测区不少于3个测量基准点。

3、在基坑土方开挖前对各测试项目进行不少于3次初始数据的采集,保证初始数据准确、连续、可靠。

四、监测要求

⑴所有测试点、测试设置需加强保护,以防损坏。⑶ 测周期:基坑土方开挖到地下室侧壁回填.⑶监测单位需要及时向设计人员、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提供监测结果.⑷ 土体开挖前,需对周边环境做全面调查,掌握监测象的初始状况。(5)埋入测斜管应保持垂直,沉降标点应埋在坚实的土体中,并做好保护措施。(6)深层位移、沉降等观靡目在基坑开挖期间一般每1-2天观测-次,开挖期间如变化较大时应增加观测频度、每次观测数据要及时填入规定的记录表格,绘制成相关曲线图,并根据已有的数据对其作出发展趋势分析,对基坑是否安全作出评估,编制即时报告。

(7)当监测项目数值出现急剧变化时,应向有关各方报警,提出处理建议,以保证基坑安全。

(8)基坑监测单位应根据设计要去编写施工组织方案,监测单位制定的具体监测方案需经设计人员认可后方可实施。

五、、基坑监测内容和要求

深基坑开挖是一项复杂的地下工程。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多变性及地下工程施工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又难以准确判别的特殊性,深基坑工程的安全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尚难于准确预测,施工阶段的安全监测对保证基坑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1、基坑监测内容及监测点布置要求: ⑴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

①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宜 为共用点,每边监测点不宜少于3个,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 布置监测点。

②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在支护结构或外侧土体中每隔20m-50m设置一个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每边监测点不应少于1个,埋设在土体中的测斜管长不宜小于基坑

开挖深度的1.5倍,并应超过支护结构桩长3^(2)基坑周边环境监测:

① 边建筑筑竖向位移监测: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四角,沿外墙每10m-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础上,且 每侧不少于3个监测点;不同地基或基麯分界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新旧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处的两侧,鱗构筑物基雜线的对称部位,每-构筑物不应少于4点.②周边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监测点宜布置在建筑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间部位的墙上或柱上、裂缝两侧以 及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宜少于3点。

③周边建筑倾斜监测: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角点、变形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

④周边建筑、地表裂缝监测: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当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对对需要观测的裂缝。每条裂缝的监测点至少应设2个,且设置在裂缝的最宽处或裂缝末端。

⑤周边管线变形监测:监测点宜为15m-25m,并延伸至基坑边缘以外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管线;供水、煤气、暖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在无法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设置间接监测点。⑥周边地表竖向位移检测:监测点按监测剖面设置,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剖面应与坑边垂直,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每个监测剖面上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

根据该基坑支护设计及基坑周围环境状况,基坑监测方案包括六项内容:①、围护桩桩顶(冠梁)水平位移及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②、土体侧向变形(测斜)监测;③桩体内力监测;④水平钢支撑轴力监测;⑤地下水位监测。⑥沉降监测

1、支护结构内部深层侧向位移监测(测斜)

桩顶(冠梁)水平位移观测及桩体水平位移观测直接反映支护结构变形特性,是支护结构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桩顶(冠梁)水平位移反映支护结构的顶部变形情况,是支护系统变形的重要内容,且其测点安装布置方便,易于观测,可布置较多测点,在有需要时可以方便地增加新测点。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观测完整地反映了围护桩的变形。在有支撑作用的情况下,围护桩变形最大、最危险的部

位不一定在桩顶。高精度的桩身水平位移观测(测斜)不但能全面反映围护桩的实际变形,且其测量受外界影响小,数据结果稳定,是基坑开挖观测的重点项目。其测斜管安装相对复杂。一般来说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测量结果可相互校核,测量数据有点有面,以全面了解整个基坑位移状况。

围护结构的内部位移使用测斜仪进行监测。

测点分别布设在主体结构的墙体中。将测管固定在墙体的钢筋笼内,在绑扎时一定要牢固可靠,以免浇筑混凝土时使其发生上浮或侧向位移,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密封测斜管底部以及各处的接头,在安装测斜管时随时检查其内部的一对导槽,使其始终与坑壁走向垂直。然后将测斜管同钢筋笼一起沉入挖好的桩体中。根据主体全长在两侧分别合理布设相同的测点。量测时将探头插入测斜管,使滚轮卡在两道槽上缓慢下至孔底处,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0.5m测读一次,为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在每一次测量步骤中均须一定的时间延迟,以确保读数系统与温度及其他条件平稳。

测量完毕后将探头旋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中,按以上方法重复测量。前后两次测量时各测点应在同一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两次测量同一测点的读数绝对值之差小于10%,两次结果符号相反,否则应重测本组数据。

2、基坑周边土体深层侧向位移监测(测斜)

监测土体侧向位移可掌握土体的运动规律及预测对地面的影响,据以研究减小施工扰动的施工措施,以保护地面建筑物和地下管线。

①监测仪器

RST自动化测斜仪,PVC测斜管。②监测实施方法

A、测点埋设:对于土体测斜孔,先用地质钻机成孔,孔径应等于或大于89mm。然后将预先将连接好的测斜管放入孔中。管底应埋置在预计发生倾斜部位的之下,一般管底标高低于基坑底部标高2~3m,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空隙内密实充填水泥砂浆。测斜管应竖直,埋置时应确保其中一组导向槽垂直于基坑边线,管口配保护盖。

B、量测与计算:测试时,联接测头和测斜仪,检查密封装置,电池充电量,仪器是否工作正常。将测头放入测斜管,测试应从孔底开始,自下而上沿导管全 5

长每一个测段固定位置测读一次,测段长度为0.5m,每个测段测试一次读数后,将测头提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重复测试,两次读数应接近,符号相反,取数字平均值,作为该次监测值。在基坑开挖前,以连续三次测试无明显差异读数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应在正式测读前5天以前安装完毕,并在3~5天内重复测量2次以上,当测斜稳定之后,开始正式测量工作。首先测试时沿预先埋好的测斜管沿垂直于车站一轴线方向(A向)导槽(自下而上每隔2米测读一次直至孔口,得各测点位置上读数Ai(+)、Ai(-),其中“+”向与“-”向为探头绕导管轴旋转180°位置。然后以同样方法测平行于车站该轴线方向的位移。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每次量测后应绘制位移—历时曲线,孔深—位移曲线。当水平位移速率突然过分增大是一种报警信号,收到报警信号后,应立即对各种量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施工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及时采取保证施工安全的对策。

④注意事项

ⅰ采用测斜仪在埋设的测斜管内进行测试; ⅱ测斜管采用钻孔埋设;

ⅲ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牢固固定、密封; ⅳ测斜管安放就位后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

ⅴ调整方向后盖上顶盖,保持测斜管内部的干净、通畅和平直。管顶宜高出地面约10~15mm;

ⅵ进行钻孔和测斜管之间的回填。回填宜用中粗砂缓慢进行,注意采取措施避免塞孔使回填料无法下降形成空洞。回填后通过灌水和间隔一定时间后的检查,在发现回填料有下沉时,进行回填。回填工作要确保测斜管与土体同步变形;

ⅶ埋设时间应在基坑开挖或降水之前,并至少提前两周完成; ⅷ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

3、地下水位监测

由于场地地下水丰富,围护结构设计中采用了单管旋喷桩止水帷幕。若止水结构漏水,将会影响基坑及主体结构的底板施工,使基坑开挖难以顺利进行。为 6

此应对基坑外地下水位进行监测。另外,水压力是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主要荷载,通过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可以掌握水压力荷载的状况。

基坑外距基坑2m的距离处布设水位观测井,将水位管预埋在观测井内对水位进行监测以了解其变化过程。在车站的两侧和轴线位置各布设一个观测井,观测井为小型钻孔机成孔,观测井深度在20m左右的透水层中,然后将水位管放入孔中,从管外回填净砂至地表50cm,管口设必要的保护装置。用水位计量测到水位管顶的距离,测出水位管的高程,推算出水位的标高。通过对水位的监测,可以进一步得到基坑内降水、开挖对基坑外部地下水的影响。地表和建筑物的沉降,基本上都是因为大面积降水引起的,因此要严格控制地下水位,必要时加强观测频率。

4、支撑轴力监测 ①监测仪器

FLJ-40型振弦式反力计(轴力计)及频率接收仪。②监测实施方法

A、测点布设:钢支撑选用端头轴力计(反力计)进行轴力测试,将轴力计焊接在钢支撑的非加力端的中心,在钢支撑和轴力计之间焊接一块250×250×25mm的加强垫板。安装过程必须注意轴力计和钢支撑轴线在一直线上,各接触面平整,确保钢支撑受力状态通过轴力计(反力计)正常传递到支护结构上。混凝土支撑采用钢筋应变计进行测试,绑扎钢筋笼时进行埋设,并牢固固定。

B、现场量测:仪器在埋设前进行标定,支撑轴受力前进行初始值的测量,监测两次的结果平均后作为轴力初始值,在钢支撑承受荷载的过程中按设计和规范要求的频率进行监测,监测时应记录数据稳定后的频率值,填写监测报表,现场检查监测数据是否正确,监测时所记录的数据为频率值。

C、数据计算:钢支撑轴力计算—般公式为: P=K△F十B 式中:P——所受荷载值(KN)K——仪器标定系数(KN/F)△F——输出频率模数实时测量值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化量(F)B——仪器的计算修正值(KN)。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根据仪器的标定公式代入标定常数,计算轴力值,并绘制轴力-时间变化曲线图;根据轴力-时间变化曲线图和设计规定的轴力限值分析钢支撑内力是否处于安全范围,在监测简报中提出监测分析和建议。

④注意事项

ⅰ钢支撑宜选用端轴力计(反力计)进行轴力测试;

ⅱ将轴力计安装架与钢支撑端头对中并牢固焊接。在拟安装轴力计位置的墙体钢板上焊接一块250×250×25mm的加强钢板,作为垫板,防止钢支撑受力后轴力陷入钢板,影响测试结果;

ⅲ待焊接温度冷却后,将轴力、计推入安装架并用螺丝固定好;

ⅳ安装过程必须注意轴力计和见报支撑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各接触面平整; ⅴ轴力计的量程需要满足设计轴力的要求。在需要埋设轴力计的钢支撑架设前,将轴力计焊接在支撑的非加力端的中心,在轴力计与钢围囹、钢支撑之间要垫设钢板,以免轴力过大使围囹变形,导致支撑失去作用。支撑加力后,即可进行监测。

5、沉降监测(1)支撑立柱沉降监测 ①监测仪器

徕卡N3水准仪、铟钢尺等。②监测实施方法

a、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立柱钻孔,然后放入长200~300mm,直径20~30mm的圆头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或直接打入膨胀螺栓),检测点埋设如图2所示。

素混凝土11原地面P88原地面特制膨胀螺丝监测点埋设平面示意图图2 监测点埋设方法示意图(单位:mm)b、测量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c、沉降值计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隆陷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0即为沉降值。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沉降监测随施工进度进行,并将各沉降测点沉降值随时间变化量绘制成沉降变化曲线图。计算累计沉降量,与容许沉降控制值比较,以此判定挡土墙的安全可靠性。

剖面图

六、监测频率和监测结果反馈

1、支护桩水平位移、支护桩深层位移、基坑外侧水位监测频率:

(1)基坑开挖初期(抱深小于5.0米),每 隔 1-2天监测-次。如出现异常现象加密监测.(2)基坑挖深超过5.0米时,每隔1天监测-次,如出现异常现象每天监测-次。(3)基坑开挖超过10m至接近坑底及挖到底标高后-周内,每天监测-次。如出现异常加密监测,甚至24 小时连续监测。

⑷基础底板施工期间,每隔1天监测-次,如出现异常每天监测-次.(5)基础底板浇筑完毕后,每隔2~3天监测-次.⑷当超过报警值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监测时间间隔,加密监测频率,甚至跟踪监测。

2、周边建筑物沉降、周边道路及坡顶土体沉降、周边管鋪沉降水平位移监测频率:(1)支护结构施工期间,每隔2~3天监测-次。(2)土方开挖到主题结构施工至±0.00期间,监测频率与位移检测频率一致。(3)支护结构施工到主体结构施工至±0.00期间,建筑物倾斜与裂缝监测每周测1~2次中出现异常加密监测。

七、监测反馈程序及信息管理

专业监测小组及时整理分析监测数据,将实际测值与允许值进行比较,绘制各种变形~时间关系曲线,预测变形发展趋向,及时向业主及监理工程师汇报,为实现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据。

在监测过程中,若发现监测值变化较大,立即向业主及监理工程师汇报,并提供报表;测量结果正常,则在测量结束后3天内提供报表。测量工作结束后提交完整的观测报告。

监测数据必须完整、可靠,对施工工况应有详细的描述,起到施工监控的作用。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尤其要做好初始数据记录,监测组根据该车站的施工进度,对各项监测点进行了埋设,并于当日对埋设好的监测点连续进行了两次监测,取平均值作为监测初始值。每次监测工作结束后,均须及时整理监测资料,以便发现数据有误时,及时改正和补测。当发现测值有明显异常时,应迅速通知施工主管和监理单位,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并定期向建设、监理和设计提供一份量测报告。每次监测得到的原始数据经过审核、消除错误和取舍之后,方可计算

分析。根据计算结果,绘出各观测项目观测值与施工工序、施工进度、及开挖过程的关系曲线。在此基础上,对各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说明围护结构支撑体系和建筑物在观测期间的工作状态与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判断其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或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供研究解决问题提供参考。监测以获得定量数据的专门仪器测量或专用测试元件监测为主,以现场目测检查为辅。

根据信息化施工要求,监测后应及时整理分析各项量测数据资料,判别监测对象的安全等级状态,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到施工中去,发挥监测信息对施工的指导作用。

本工程监测信息按《监测信息反馈流程框图》进行反馈。

资料调研监测设计监测量测数据、分析、处理施工、监理、设计监测量测NO工程施工安全判别结束YES监测信息反馈流程框图

各监测项目变形统计情况分别如下

八、资料整理

篇7:环境保护技术员工作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保护技术员的职责与权限、工作内容与要求及对环境保护技术员工作的检查与考核办法。

本标准适用于环境保护技术员。

2引用标准

QB/LM·Z03.02—06 管理人员通用工作标准。

3职责与权限

3.1职责

3.1.1在环保科长领导下,负责环境保护技术管理、工作监督业务。

3.1.2大力宣传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颂布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及本企业有关管理制度。

3.1.3负责集团公司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三同时”的审查,并监督其执行,参加公司复工程有关环保项目的验收。

3.1.4负责承担“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新技术的引进、研究、试验、应用推广工作。

3.1.5参与集团公司排污超标及污染事故调查,及时提出调查报告和防控措施。

3.2权限

3.2.1凡有污染环境,没有净化措施的新产品、新项目,有权建议领导不准投产。

3.2.2负责污染事故调查,有权协助本部门领导处理事故。

3.2.3发现环保设备效能下降,不进行修理或闲置不用,有大量污染物超标准排放,有权提出惩处意见。

4工作内容与要求

4.1通用部分

执行QB/LM·Z03.02标准

4.2专用部分

4.2.1负责环境保护技术管理工作。

4.2.2负责企业内部废水、废气、废渣的定期监测工作。

4.2.3对超标排放的‘三废”应提议列入企业近、长远发展规划,并负责提出治

理措施,督促实施。

4.2.4对接触有害物质的职工,按期进行健康检查,使职业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4.2.5起草有关环境保护的技术方案和治理方案。

4.2.6定期检查、维修、保养环保设备,保持其正常运转,杜绝有害液体,气体的“跑、冒、滴、漏”。

4.2.7对目前未治理的有害粉尘、废水、烟雾,应有整改计划和措施,限期逐步改善劳动条件。

4.2.8根据环保监测机关提供有月监测数据,负责绘制企业环境排污势态图表,并由此提出控制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整治方案。

4.2.9如期完成环境资料的整理、统计、填报工作。

5检查与考核

5.1环境保护技术员的工作由环保科长检查。

5.2对环境保护技术员的考核要按照标准逐条进行,最终结果与经济责任制挂钩。

附加说明:

篇8:环境监测技术工作总结

1 采煤机高压外喷雾系统

1.1 工作原理[1,2]

采煤机高压外喷雾系统是在分析采煤机割煤过程中的产尘点及粉尘扩散部位的基础上, 有重点地安设喷嘴进行喷雾, 强制抑尘、防止粉尘扩散, 同时高压喷雾射流能对工作面进行全断面覆盖, 并对扩散和移架产尘进行有效地抑制, 从而达到全面灭除工作面粉尘的目的。高压喷雾具有雾粒细、速度快、有效作用区长、水量相对较小、覆盖面积大以及喷嘴不易堵塞等优点, 此外, 高压喷雾所形成的高速水雾流对风流的引射、扰动作用可驱散截割头附近的瓦斯, 防止瓦斯积聚。

1.2 现场安装

采煤机高压外喷雾降尘系统主要由高压水泵、自动控制水箱、过滤器、高压胶管、高压喷嘴和降尘器组成。

采煤机高压外喷雾系统的泵站安设在距工作面450 m的进风巷道内, 由2台泵组成, 1台备用1台运行。为减小沿程阻力损失, 水经加压后, 通过直径25 mm 的高压胶管送到工作面端头, 为方便采煤机在工作面割煤时往复行进, 需要在电缆槽内铺设1根直径19 mm的水管将水供应到采煤机上。然后通过直径13 mm的高压胶管接到2个喷雾器上。现场将泵站水压调节在9 MPa, 经过沿程减压到达采煤机喷雾的压力为8 MPa, 2个喷雾器喷雾流量合计50 L/min左右。根据现场情况, 调节喷嘴角度使喷出的水雾流对准产尘点, 将截割滚筒处产尘源进行全面覆盖, 强制抑尘并防止粉尘扩散。

2 粉尘在线监测监控系统

2.1 工作原理[3]

系统中的GCG500型粉尘浓度传感器是采用光散射原理直接测量总粉尘浓度, 测定数据就地显示, 同时输出频率信号供监测系统进行地面监测;通过在监测系统中设置粉尘浓度报警值和断电值, 当粉尘浓度超过设定值时, 系统通过分站向控制箱输入控制信号, 控制箱控制电磁阀的打开与关闭;如果有行人要进出巷道时, 通过红外传感器探头接收信号, 控制箱控制电磁阀停止喷雾或延时喷雾, 如此实现了粉尘浓度的在线监测监控和喷雾的智能化控制。

2.2 现场安装

粉尘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由矿井安全监测系统、GCG500型粉尘浓度传感器、CGHSK1型红外传感器、控制箱、电磁阀、喷雾水幕等组成。

粉尘浓度传感器安装在回风巷距工作面20 m的位置, 吊挂在巷道一侧煤帮上, 距巷道底板1.5 m, 进气口迎向工作面风流来向, 输出信号连接到井下监控分站上, 以供监测系统进行地面监测、控制;在粉尘浓度传感器下风向10 m位置, 垂直于巷道方向安设1道喷雾水幕, 7个喷嘴沿巷道顶板均匀布置, 巷道静压水经过滤器和电磁阀接到喷雾水幕上, 水压为3 MPa, 流量为25 L/min左右, 红外传感探头安装在喷雾水幕前后5 m位置, 吊挂在巷道顶部中间, 现场调试将传感器的超限喷雾粉尘浓度上限值设置为50 mg/m3, 下限值设置为40 mg/m3, 水幕喷雾延时设置为60 s。

3 使用效果及分析

3.1 使用效果

1) 采煤机高压外喷雾系统安装调试完成后, 于2006年12月在开元公司15102工作面进行了试验, 并对工作面回风侧进行了粉尘浓度全天24 h实时监控。采煤机割煤时开启高压外喷雾系统, 泵站运转正常, 水箱水位低于25 cm时自动停泵, 水满后能关闭进水阀。工作面喷雾压力为8 MPa, 喷雾流量为50 L/min左右, 迎风射程为3 m, 逆风射程为2 m, 喷雾雾流能覆盖采煤机截割部, 同时对工作面全断面覆盖, 雾流分布能够达到采煤机后15 m以内范围。图1为未使用高压外喷雾系统割煤时粉尘浓度监测曲线图, 实际工作中采煤机处于间歇工作状态, 粉尘浓度监测曲线显示为条带状分布, 割煤时其粉尘浓度最大为342 mg/m3, 其余时段为生产准备和检修时段, 粉尘浓度较低, 在15 mg/m3左右。图2为12月11日使用高压外喷雾系统割煤时粉尘浓度监测曲线图, 割煤时其粉尘浓度最大为108 mg/m3, 其余时段粉尘浓度较低, 在10 mg/m3左右。生产时段环境状况的时段平均粉尘浓度对比数据分析见表1。

2) 粉尘浓度在线监测监控系统运行正常, 数据传送到监控主机, 能完成对回风巷道总粉尘浓度的连续监测, 可即时查看粉尘浓度实时和历史曲线并打印报表, 任意设置粉尘浓度报警值和上、下限控制值。在回风巷道粉尘浓度达到50 mg/m3及以上, 并保持60 s后, 能使主机控制电磁阀开启水幕喷雾, 并观察到显示数值大于50 mg/m3, 但不一定会开启喷雾的现象。当粉尘浓度下降到40 mg/m3时, 能停止水幕喷雾, 时间约为10 s。当水幕前后有行人通过时, 红外传感探头能感应到信号, 并传送到控制箱使喷雾水幕停喷60 s, 其后喷雾水幕自动开启, 在连续有人通过时, 喷雾水幕持续延时, 直到最后1人通过后60 s开启喷雾。水幕喷出的雾流能封闭巷道断面, 达到进一步降除回风巷道粉尘的目的。

3.2 效果分析[4]

1) 喷雾降尘的效果受喷雾压力、喷雾流量、雾粒粒度分布情况、雾粒速度、涡流强度、水分沿程分布均匀度等因素影响。从喷嘴中喷出的雾流分为2个区——有效作用区和衰减区, 高压喷雾从喷嘴中喷出的高速水流, 在很短的距离上就分散成雾粒, 雾流圆锥形部分的长度缩短, 雾流变成圆柱形, 伴随有强烈的涡流运动, 一部分空气被卷吸进雾流, 其有效作用区增长, 无低压喷雾的明显的雾流衰减区。高压喷雾则由于其水流一出喷嘴就变成雾粒, 而后在水压力和气流扰动力的共同作用下, 继续向前喷射, 在距喷嘴不同距离上的水分分布较均匀。

影响雾粒捕尘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雾粒粒径, 其次是雾粒与尘粒的相对速度决定着粉尘与雾粒的接触效果。随喷雾压力的升高, 雾粒直径越来越小, 其速度越来越大。资料显示, 雾粒的粒度一般在20~50 μm, 相对速度在30~40 m/s时能达到最佳效果。

采煤机上喷嘴的布置原则是在分析采煤机产尘特点的基础上, 针对产尘点布置喷嘴, 要求喷嘴喷出的水雾能充分覆盖和湿润截割滚筒。按照此原则, 在开元15102工作面的采煤机上采取了在前后滚筒截割电动机位置安装2组喷雾器, 每组喷雾器设计3个喷嘴, 根据现场情况调节其角度, 1个喷嘴的作用是灭除机身内侧、煤帮的煤尘和滚筒产生的部分煤尘;另1个喷嘴正面覆盖滚筒中上部产生的煤尘;第3个喷嘴灭除滚筒下部及刮板输送机产生的煤尘。通过布置在采煤机上的6个喷嘴, 起到了灭除采煤机各产尘点及粉尘扩散部位粉尘的作用。同时这2个喷雾器喷出的水雾流能覆盖整个采煤断面, 可灭除移架时产生的粉尘。

根据影响降尘效果的各因素即喷雾流量、雾粒粒度分布情况、雾粒速度、涡流强度、水分沿程分布均匀度与压力的关系, 结合开元公司15102工作面的产尘情况, 将现场最佳喷雾压力确定为8 MPa, 泵站压力调为9 MPa, 调节采煤机上喷雾器的喷雾角度, 使喷雾降尘效果达到最佳。但因煤质原始水分大, 开采时产生的总粉尘浓度相对较低, 综采工作面粉尘浓度最大值为400 mg/m3左右, 采用喷雾降尘措施后, 现场降尘效率仅达到84.1%。

2) GCG500型粉尘浓度传感器采用光散射原理直接测量总粉尘浓度, 测定数据就地显示;同时输出频率信号到矿井安全监测系统, 供监测系统进行地面监测, 此传感器与人工滤膜采样相比, 减少了中间环节, 避免了过程损失和人为误差, 满足数据的准确性要求。通过在监测系统中设置粉尘浓度报警值和断电值, 系统能通过分站向控制箱输入控制信号, 控制电磁阀的打开与关闭, 实现粉尘超限巷道喷雾;并且在行人通过时能停止喷雾, 实现了控制的可靠性。

在回风巷道粉尘浓度显示值大于50 mg/m3时不一定喷雾, 只有粉尘浓度显示值达到50 mg/m3及以上, 并保持60 s后才能开启喷雾, 在保证设定的粉尘超限值的有效性的同时, 能减少电磁阀的开启次数, 增加其使用时间。同时由于监控总站对各分站进行顺序巡检, 根据现场分站数量和各分站上所挂接的传感器数量, 从传感器接收信号到指令发回和机构动作存在滞后时间, 一般在10 s左右, 所以从粉尘浓度达到40 mg/m3到电磁阀关闭水幕喷雾, 反应时间约10 s。

4 结论

1) 采煤机使用高压外喷雾系统后, 能有效地抑制工作面采煤机作业所产生的粉尘, 大大降低粉尘浓度, 而且产生的高压雾流覆盖整个巷道断面, 同时对移架、放顶煤产生的粉尘有除尘效果。开元公司15102工作面在使用采煤机高压外喷雾系统后除尘效率达到84.1%, 降尘效果明显。

2) 粉尘在线监测系统能及时记录工作面回风侧的粉尘浓度, 并将数据传送到地面监控机房, 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记录、处理, 粉尘超过设定值时能控制巷道水幕喷雾的开启, 并能实现行人通过时则停止喷雾功能, 满足数据的准确性和控制的可靠性要求。

3) 系统中还存在某些问题, 例如自动控制水箱的满水关闭功能是机械式结构, 在水箱放置不水平时, 机械式机构有时会出现卡阻现象, 不能关闭进水口, 其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王世潭.粉尘尘源分布规律初探[J].矿业快报, 2005, 21 (8) :17-18.

[2]张永红, 赵红兵, 李继春.高压喷雾降尘机理分析[J].煤, 2003, 12 (3) :38-39.

[3]王自亮.粉尘浓度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6, 32 (4) :24-27.

上一篇:逝去的风景800字作文下一篇:同事升职祝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