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

2024-07-08

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共9篇)

篇1: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

《城乡规划与设计》复习重点

第一章概论

1、城乡规划的定义

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是对今后一定时期内,城市与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各种建设项目等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管理实施。

2、城乡规划的类型

按照规划编制过程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又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按照规划的尺度和等级分为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3、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目标

确定资源开发的合理规模,遏制空间无序开发;科学配置人口和经济活动布局,培育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确定重要国土功能的空间布局,形成协调的国土空间结构

4、主体功能区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国土空间规划,该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作为实施各项规划政策的载体和依据,以实现对国土空间的调控,再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开发理念,划清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生态地区之间的界限,优化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之间的数量比例和空间结构。5、2011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国土开发空间格局

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两横”指沿江轴线和陇海-欧亚大陆桥轴线、“三纵”指沿海轴线、京哈-京广轴线、包头-西安-重庆-昆明通道;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两屏”指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三带”指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

6、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7、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是编制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定依据。

8、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9、城市设计的范围和阶段

10、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区别

11、城市设计的相关要素有哪些?

第二章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

1、城市设计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2、《建筑十书》是哪个时期的理论成就,对城市选址的要求是什么?

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对古希腊以来城市、建筑实践的总结。城址选择:必须占用高爽地段,不占沼泽地、病疫滋生地,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要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的农产资源以及便捷的公路或河道通向城市。

3、“礼制”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主要思想渊源之一。

4、周王城平面图,《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5、中国古代隋唐时期城市设计思想

6、以礼制设计为代表的中国城市设计和以巴洛克为特征的西方城市设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共同特征:轴线都被用作营造秩序、突显帝王霸气的重要元素。但具体处理手法不尽同:

中国城市强调中轴对称,居中为尊,轴线感自外而内,通过院墙体系形成一系列纵深发展的闭合空间,并借助空间的内外之分与围合建筑的等级差异实现空间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对应;西方城市则偏好几何轴线与理性网格,轴线感自内而外,围绕地标发散几何轴线形成视线通廊,构筑景观大道,城市空间中轴线与视点之间的视觉逻辑更加彰显。

7、《雅典宪章》

核心内容是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8、《马丘比丘宪章》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达维多夫“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

第三章: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1、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有哪些?

空间形式理论、现代城市功能理论、田园城市与新城设计理论、场所文脉理论、人文社会设计理论、自然生态设计理论、设计过程理论、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

2、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

3、简·雅各布斯的代表作品是什么?并简述其城市设计思想?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在这一书中,她抨击了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城市重建理论,否定了勒·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她认为城市问题是一个“有序的复杂问题”,对城市而言,“过程是本质的东西”,并指出城市多元化是城市生命力、活泼和安全之源。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城市街道是城市中最富有活力的“器官”,也是最主要的公共场所。现代城市更新改造的首要任务应是恢复街道和街区“多样性”的活力。

4、近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发展的三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及特征?

1920年以前的第一代城市设计:“物质形态决定论”,直觉感性多于科学理性。主要代表人物有西特、沙里宁等。

第二代城市设计:遵循了经济和技术的理性准则,但仍信奉“物质形态决定论”和1920年代“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主要代表人物有柯布西耶、培根等。

1950年代末时,提出应把设计对象放到包括人和社会关系在内的城市空间环境上,用综合性的城市环境来满足人的适居性要求,并且考虑了特定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场所类型。

第三代城市设计:1970年代以后,“绿色城市设计”,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准则,力图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理想城镇建筑环境。主要代表人物有麦克哈格、西蒙兹、霍夫等。

第四章城市设计的编制

1、城市设计的对象和任务

2、城市设计研究与编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城市设计研究与编制的内容一般涉及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城市景观、城市开放空间与公共活动、城市活动系统、城市特色分区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实施措施7个方面内容。

3、城市设计包括哪几个程序?

4、城市设计的成果包括哪些?

第五章城市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城市典型空间类型的设计

1、城市空间格局的典型模式包括:中心集结型、条带延伸性、格网型、自由生长型

2、城市空间格局的构成要素包括:路径、边界、节点、标志、区域

3、城市典型空间类型有哪几种?

城市道路空间、城市广场空间、城市绿地、城市中心区、大学校园、城市居住区、城市建筑综合体、城市滨水区

4、城市广场按照功能可分为哪几类?

市政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纪念广场、休闲广场

5、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的相关要素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

选址与布局、规模与特色、尺度与围合、空间层次、环境(绿化、水体、铺装与设施)

6、开放空间的定义

开放空间是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公园绿地、娱乐空间等,通常具有四方面的特质: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功能性。

7、城市空间中建筑形态的设计原则

1)自身完整性,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

2)注重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内外空间、交通流线、人流活动和城市景观等,均应与特定的地段环境文脉相协调;

3)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的环境特色。

8、城市色彩的构成及控制引导方法

城市色彩包括建筑和场所两大部分的色彩,建筑色彩又包括主色调的建筑主体和辅色调的建筑门窗及装饰物;场所色彩亦为环境色,如天空、水体、铺地、绿化等的颜色。

主色调统一:建筑的墙面或屋顶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色调。辅色调统一:建筑的门窗或装饰线脚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色调。

场所色统一:铺地色彩、街道设施色彩和绿化色彩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色调。

9、道路的功能及其与街道的区别

• • 交通空间功能(即市民可以安全、迅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的通道与途径); 生活空间功能(即市民休息、散步、生活的公共场所)

--对于交通功能突出的城市通道,通常称其为“道路”--对于生活功能突出的道路,则多被称为“街道”

10、城市道路空间设计的相关要素包括比例、线型、沿街建筑与界面、铺装、栽植与相关设施

11、步行街的概念

步行街(区)是指将道路的生活功能从交通功能中独立出来,形成供人徒步行走而不过多受现代化交通工具干扰的特殊道路空间。

12、城市中心区的概念及特点

城市中心区的演化,是从混合功能(传统城市中心)发展到单一功能(现代城市中心),再向混合功能(当代城市中心)迈进的过程。

13、城市中心区设计的原则和相关要素

原则:促进土地使用种类的多样性、强调空间安排的紧密性、提高土地开发的强度、注重均衡的土地使用方式、提供便利的出入交通、创造方便有效的联系、建立——个正面的意象。总之,城市中心区应是城市复合功能、地域风貌、艺术特色等集中表现的场所,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它又常常是市民“家园感”和心理认同的归宿所在,应让人感受到城市生活的气息,也是驾驭城市形体结构和肌理组织的决定性空间要素之一。

相关要素:形态功能、交通系统、自然与人文环境、形象与高层建筑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学校园空间设计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校园设计从单纯的空间扩张分散向着整合开放的方向继续发展。主要特点为:1)在各学科单独设置教学楼的基础上,建立教学综合区,以一组或几组公共教学楼维系不同专业、学科师生之间的联系。2)校园内部功能相近的建筑布局日趋集中,整体功能分区愈发明确,且可以向社会开放的设施布置于学校入口与周边地区,更好地发挥大学校园服务社会的功能。3)在关注历史、生态的世界共识影响下,便捷的交通组织,浓郁的人文特色,合理的生态布局等成为现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关注的焦点与核心。

15、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是由水域、天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

16、滨水区步行系统一般包括滨水游步道、滨水步行商业街、林荫道、穿过滨水边缘的城市干道、铁路、高速公路的人行隧道、天桥等

第六章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

1、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包括哪些方面?

2、空间-形体分析方法包括视觉秩序分析、图形—背景分析、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分析

3、场所-文脉分析包括场所结构分析、城市活力分析、认知意向分析、文化生态分析

4、城市设计的数字化辅助技术有哪些?

CAD技术和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GIS辅助设计技术

思考论述有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相关规划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并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举例分析

篇2: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

关键词:学校规划;校园空间;学校建筑设计;教育建筑 1 项目概况 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解决日益增加的入驻人员子女教育需求、促进园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松山湖北区学校应运而生。开发区以打造“与世界同步,与未来同行”的智慧校园为愿景,集聚优质教育资源,耗资 5 亿于松山湖北部工业西路与工业南路交界处筹办该区域首座 9 年一贯制公立学校。学校包括 36 班制初中及 48 班制小学,学位 3960 个,预计 2020 年投入运营。

1.1 设计诉求与概念 根据开发建设单位对校园的定位及学生成长需求,总结本案设计关键词:①“未来感”,即在满足基本空间需求的前提下营造简洁明快的空间环境,引导青少年认知和探索世界,并在空间布局方面具有前瞻性,满足师生对未来教职生活的需求;②“连接性”,即打造规划整体感,强化师生对校园空间的归属感及认同感;③“智能化”,即随着信息化和智能硬件技术革新,方便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智慧技术深入到校园安防、教务管理、教学服务等工作当中。本案围绕以上关键词积极探索学校建筑设计创新,引入“学习社区”概念,利用大走廊联通“四室一厅”五个围合空间,形成功能分区明确、流线清晰的“社区单元”。

1.2 场地禀赋 通过实地调查,综合分析基地优势及限制条件,总结出以下 3 条优势及 4 条不利因素:有利条件:①用地已完成三通一平,无古迹、文保、古木保护等因素制约;②位于两条次干路交接处,交通条件优越利于人流快速导入及疏散;③项目地处松山湖北部地区 CBD 概念规划项目核心区内具有较高战略地位,未来周边服务配套资源丰富,学校的建设将丰富该区教育资源,助力实现区域公共配套能级提升。不利因素:①场地呈南高北低高差约 14m,需合理处理竖向高差,平衡土方填挖量以减少工程造价;②用地紧张,实际用地面积小于《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对同规制学校指标,故要求在不影响基本功能使用的前提下提高空间使用效率;③需合理规避北部产业区和西南面珠三角环线高速的噪音干扰;④基地形状为三角形一定程度上制约空间利用,内部腹地宽度不超过 250m,夹角区域空间利用率低。

1.3 工程概况 项目学校用地总面积约 7.1hm2,总建筑面积 117741.25m2(包括地上面积 9.7 万 m2与地下面积 2 万 m2),容积率为 1.65。根据工程设计合同,本次初步设计文件的内容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通风、强电、弱电等设计内容。

1.4 设计策略 基于功能需求与项目定位提出两个主要策略:①在规划上将需求功能归结为两大功能区,东侧教学区与西侧体育活动区,实现动静分区,东侧教学建筑之间满足日照要求;②充分利用场地,开展各项体育运动与教育活动的室外场地,拓展小学的室外活动空间,容纳更多样的活动内容。规划布局分析 该方案合理安排功能板块,实现空间效率最大化。相比起将中、小学部分区布置,本案具有空间利用率高、景观向心性强、交通流线引导性强、利于教学资源整合等显著优势。

2.1 集中式功能布局 从宏观层面上,本方案关注建筑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等要素的合理性。在中观层面,注重教育、户外活动、职工生活、后勤服务等功能划分的合理性。地块东部远离高速路和产业区干扰且可利用空间最大、制约条件较少,用地价值较优,所以在该区安置教学、办公等重点职能。采用空中连廊串联各个“学习社区”单元,形成聚合型公共空间体系。以此设计手法不仅能保证师生户外活动空间的完整性、便利性,也能保障各个教学单元享有相对独立的中庭空间,避免课间活动人流交叉或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在总平面布置上,本项目充分研究地面标高与周边环境构成要素,布置 1 号教学、办公、宿舍楼(包括有 A 区、B 区、C 区三个教学楼,D 区教学办公楼、E 区生活区、F 区地下室停车场及设备房,共六个子功能区)和 2 号体育馆。绿化设计方面,引入“天人合一、生态优先”理念,尊重现状肌理,充分尊重在地文化,营造绿色、舒适环境。在景观环境的营造上,结合绿地和硬质景观曲直变化,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使用者行为心理、人性化尺度、视觉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推敲,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创造一个舒适的运动景观环境。此外,学校按照“西动东静”布局主要功能板块,西部布置 400m 排队和操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活动空间。该区域主要进行体育活动或者集体活动,对噪音控制要求低,故布置在靠近高速线路的西部,同理室内活动场地布置在南部,靠近道路交叉口。东南部主要布局教育功能,包括

教学楼、办公楼及宿舍楼,该区域与东南主入口直接联系。东北部安置报告厅、生活食堂及宿舍等后勤服务功能。各区域教学、活动、服务三大功能分工明确、组合恰当,有利于高效、便利的区分各类使用者的活动区域,保证功能服务质量。

2.2 台地式竖向设计 东部教学区域空间轴线清晰明确,串联“入口广场-中央景观主轴-报告厅”三大重要空间节点,结合简洁、现代的建筑立面风格形成明快的空间节奏感,通透的景观轴线有利于高效的引导人流分流。结合中央景观轴线打造视觉通廊,此类特色空间的塑造有利于师生在空间的使用中潜移默化的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本案结合设备管道要求进行外道路及场地竖向设计,通过户外台阶解决场地高差,将主要教学功能区分为三级台地:入口广场、教学楼 B 区、C 区、D 区南部建筑为一级,标高 34m,教学楼 B 区、C 区、D 区北部建筑为二级,标高为 29.5~30.25m,教学楼 A 区、E 区及报告厅为三级,标高为 21~25m。合理设置室内外高差以及覆土厚度,并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落实暗管排水设计。建筑设计分析 微观层面,学校建筑需回应使用者对物理空间的审美及安全等使用需求,并在建筑风格、节能减排、消防等方面严格把控。

3.1 活力现代的建筑风格 地上建筑部分,教学及办公建筑立面设计简洁,通过白、灰、淡黄等低明度偏中性色彩营造严谨、庄重却不失活力的教育氛围。简洁的设计元素在材质、尺度、比例、方向、形状上组合,运用对比、差异、统一等设计手法突现建筑的几何美、音韵美及次序感理,在造型方面不过于追求奢华夸张。地下建筑部分,地下室主要为设备用房与停车区域,三面全埋,一面开敞,顶板上为体育活动场地,覆土 1.5m。本地下室层高为 4.5m,满足停车净高。

3.2 绿色节能校园 积极响应“节约能源”的基本国策,本案从建筑布局、单体设计、建材遴选方面深化节能设计,确保学校建筑兼顾安全与节能,打造“低碳绿色”校园。在建筑布局方面,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满足建筑基本自然通风、采光要求。确保主要采光朝向窗墙比适宜(南北向窗墙比为 0.25),并采用透明中空玻璃,确保适宜的整窗传热与遮阳性能(整窗传热系数为 4.00,整窗遮阳系数为 0.73)。合适面积的开窗设计既保证通风效果,也能强化建筑表面散热效果。在建筑材质方面,严格根据节能标准选择构造材质。墙体采用蒸压粉煤灰砖,屋面保温主要由阻燃型挤塑聚苯板、专用胶粘剂、耐碱玻璃纤维网布、高弹防水涂料组成。保证屋面材料厚度适宜(地上建筑屋面计算厚度为 48mm,设计厚度为 60mm)、外墙热工性能达标;采用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等不燃材料,确保屋面岩棉板的燃烧性能不低于 B1 级,在硬件

上确保消防安全隐患防控。此外,选用浅色调外墙涂料能减少对太阳能的吸收,以减少室内空调的能耗。结束语 长期以来学者对学校建筑的建设要求是为师生等使用主体提供安全、便利、利于专注学研工作的空间。如今,学校教育的目标更专注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学校空间的打造也由传统的单向知识输出向情景化、开放化、灵活化的教育活动及活动多维化、需求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演变。通过上述分析,期望为未来学校建设提供启发,简言之,总结如下:空间规划上,须从各类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根据其年龄、活动、行为等需求进行空间配置以体现充分的人本关怀。建筑设计上,考虑当地自然条件,提炼文脉符号,塑造“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学基地。

篇3: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 对城乡地区的规划逐渐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城乡结合地区在经济体制改革下, 呈现出范围大、面积广的特点。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协调发展, 关系到城市建设的发展, 也关系到乡村经济的提升。城乡规划工作较比过去, 有了更加重要的社会地位。建筑是一个城市和地区重要的景观要素。建筑的设计和风格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对该区域的第一印象。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从启动开始, 就要找寻二者之间的关系, 只有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达到融合和统一, 才能保证城乡的整体建筑效果正常有秩序。否则, 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脱节, 不实现兼顾原则, 就会造成城乡地区的规划混乱不一致。在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中, 要达到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一、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主要内涵。

1. 城乡规划的基本内容

城乡规划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步。城乡规划实现了城市到乡村的扩大。城乡规划要尊重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空间差异等各项指标。城乡规划要对所规划区域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 要严格分析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习惯和方式。不能打破人们固有的生活习俗。城乡规划要兼顾资源、环境、生态等多方面内容。城乡规范看似是一种宏观的划分与建设, 其实, 城乡规划是最细致的工作。改变土地使用方式, 实现空间结构的整体架构, 城乡规划是对环境的大变革。在变革中, 会产生很多矛盾, 有经济与生活的矛盾, 工业与农业的矛盾等等。要达到城乡发展的和谐进步, 就需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2. 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

建筑设计是一种具体设计的实际应用。建筑设计可以解决空间设计的主要内涵。建筑设计要体现美观大方和经济实用的效果。建筑设计是一门专业的知识, 需要的文化内涵很多。如历史文化、人文思想、美术设计、工程设计、地域文化等多种常识。建筑设计既含有宏观设计又包括微观设计。建筑设计的重要内涵就是要通过建筑体现区域的优势, 要通过建筑反映时代特征, 要通过建筑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利益。建筑设计是国家建设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是经济和社会资源利用的必要手段。

二、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 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是两个知识体系

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知识体系。城乡规划是对城市与乡村区域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城乡规划要考虑资源、经济的共同发展。在规划一个城乡地区时, 要充分考虑对该地区的规划是否能产生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设计是单纯的设计范畴。建筑设计要根据建设任务和工程技术要求进行施工, 建筑设计解决的是在规划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建筑设计要结合规划方案、工程标准、材料准备等多方面要素。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在必要时的结合, 才是社会发展的进步动力。

2. 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应该实现一致性效果

城乡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城市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融合。城乡规划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对城乡进行大范围的建设和整理, 是国际环境的催促下产生的结果。经济越发达, 社会分工越明确,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就越大, 如何缩小这种差异呢,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 实现这一理念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资源的过渡管理。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建筑设计可以把这些原则进行统一配置和调整。建筑设计的优势在城乡规划中要遵循城乡规划的要求和特点。要把建筑理念放在实用主义上面, 以实际应用为主要标准。

三、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的途径。

1. 建筑设计要遵循城乡规划的现实情况

在城乡规划中, 我们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比如场地制约、交通制约、工程标准制约等。出现这一问题时, 我们要把遵循城市规划的现实情况放在首要地位。遵循城市建设的基本需求。在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 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让建筑设计兼顾多方面资源。在必要的时候, 进行有效的取舍。城乡规划中的另外一个难点, 就是过渡施工期间的居民安排。因此, 在建筑设计时, 就要充分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利用, 让空间设计跟随时间性原则。

2. 建筑设计要提升城乡规划的整体形象

在城乡规划中突出建筑设计的作用, 就是要通过建筑设计提升城乡规划的整体形象。建筑设计中我们推出景观设计、园林设计、风格建筑等地标性建筑, 让人们通过建筑就一目了然地域的特色。利用建筑设计推动城乡地区景观式发展。达到生活与旅游的共同效果。

3. 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要注重细节的结合

建筑设计突出的是建筑风格和特征, 而城乡规划要注重现实事物的整合。在建设过程中, 我们要与环境充分结合, 要注重造型设计, 结构设计, 在施工建设中, 一定要理性地处理建筑和规划中的矛盾。在风格设计、文化体系、结构调整方面, 达到应用和美观的结合, 从不同层次进行思考, 比如采光、反射、镂空、视线处理等多种设计细节, 都要符合实际需要。城乡规划的高端大气, 实用便捷, 要通过建筑设计理念的反复推敲。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在细节结合方面要从整体范围进行思考, 达到规划与建设的统一融合。

四、结语

建筑设计是一个城市或者地区文化的象征。建筑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沧桑。在城乡规划中, 我们需要建设标志性的建筑用以引领地区经济与文化。城乡发展最主要的就是实现建筑的统一和蔓延。城乡规划在我国将处于长期的发展过程, 将建筑理念与城乡规划结合, 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规划中的重点难题, 从经济、社会、人文方面综合考虑城乡发展问题。重视建设设计的规律和原则, 是城市规划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迅速。城乡规划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建筑设计体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形象。本文分析了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含义, 阐述了城乡规划建设中实现与建筑设计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内涵,结合

参考文献

[1]门丽君.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 2013 (03) .

[2]张樵.从成都城市规划的演变看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J].四川建筑, 2000 (01) .

[3]咸国丰, 周阳雨.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现代园艺, 2011 (07) .

[4]孔海心, 吕贻波.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2 (01) .

篇4: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协调

关键词: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关系;和谐

所有建筑的制作都是由于人们对其有所需要,是地域群组的最小单位,形成就是为了让人们使用,被区域传统、外界环境、地域群组的整体形势所约束,所以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都要合理的联系起来。建筑規划和建筑设计有着联系,他们需要和谐的关系,并且节省成本,尽力补全设计的不足之处,让制定的计划更加的完整和充实。本文讲述了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本质与关系,探讨了两者不和谐的基本原因,还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可以使之相和谐的方式。

1 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本质

建筑规划的本质是对于建筑的内部区域的使用方式进行规划,是规划出哪儿个部分用哪儿些方式进行使用并使其有连续性,从而加大建筑物在其使用期限内的使用率。建筑规划是从建筑物所行使的方式为起点,以建筑的地域群组的不同之处和建筑的外在形象为根本,研究建筑物的最强大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率。建筑设计则是根据设计建筑的人们在了解了建筑规划之后,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当前的众多建筑物品,并运用自己前卫的思想和新鲜的思想,使投资人的想法和特别的喜好充分合理的联系起来,制作出建筑物的三维构图和二维构图。规划设计是建筑物的最终决定,经过其来体现建筑物应有的使用功能,涵盖建筑物的独立价值和群组价值。如何评估一个建筑物的成绩?既要从拥有者的方面进行评估,还要从地域群组方面进行评估。这是由于其不仅承载着投资人的想法和特别的喜好,还承载着地域特点和传统延续。

2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2.1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和建筑规划及建筑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建筑的创建都是以经济基础为前提的,且都具有规定的使用期限,如果要在此期限内最大限度的使用建筑,那么金钱的投入便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建筑师和设计师专业知识的评定标准。

2.2投资人的要求限制

投资人不一定是建筑的应用人,但其是建筑诞生的创造者,如何建造一个什么样子的建筑是投资人可以决定的。而且投资人更加理解应用人的需求,也许投资人就是应用者也是可能的,对建筑规划和设计提出要求和意见也是允许的。不过,投资人最好只是提出要求和意见,并不真正参加到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中。因为投资人即使个人能力极佳,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对于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知识的不了解,必然不能掌控全局,若是投资人硬性的影响到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那么一定会使得此建筑方案不和谐,无法建造出完美的建筑。

2.3建筑设计将统一作为重点

当下我国的建筑设计更加倾向于建筑的外部建造,其多变的形象和绚丽的颜色都是具有特点的,而建筑的内部设计却多为统一,内部设计的特点将再之后的装修中才会体现。现在人们越发重视特点,建筑内部设计的统一,越发的不再受人们的喜爱。

3提高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和谐度

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的作用都是交相辉映的,每一个建筑的建造过程中都会包含这两方面。建造过程中,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都是存在并互相影响的,两者是建筑建造的两个部分,从事建筑规划的专业人士要将建筑物的使用性表现出来,要使其具有前进发展的特质,并能承担起使用需要。各个建筑物都具有不同的区域特点,既要想到建筑物与区域的和谐,又要使其适应地域群组的需要。要让建筑的外形适应地域特色,就要让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和谐的使用专业知识进行布局。

3.1建筑设计要适应地域群组的特征

各个建筑物都是每个地域群组的一份子,其外表形态是可以表现出当地的风俗特色的,而每个地域的人文特点也都是运用建筑物而表现出来的。因此,各个建筑物的建筑设计都需要适应地域群组的特征,达到和谐。

3.2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密不可分

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在创造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不仅建筑规划时需要符合建筑设计的条件,在建筑设计时也要根据建筑规划来改变计划,由此得到完美的结果。并且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专业系统有所重合,都可以让两者互相完成工作,因为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都是为共同的建筑所工作的。

3.3建筑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

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在工作时是分为前后的。建筑规划在前,良好的建筑规划既让建筑物满足投资人的要求和使用需要,也让建筑物在之后可以有前进的空间,方便之后的建筑设计来对建筑物进行丰富和开拓。之后的建筑设计便是在建筑规划的前提下,使用专业的知识,借鉴地域人文特点和风俗特点,将众多风马牛不相及的条件相联系,创造出完整的作品。

3.4建筑规划通过建筑设计所体现

建筑设计的载体是已经建造出的建筑物,而建筑规划是通过建筑设计所体现的。即使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都是建筑建造的前提,但是建筑的建造并不是完全的还原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建筑的建造要按照实际的情况使用专业的知识将所有部分完整,不仅如此,还要将建筑物的外在形态进行最终的确定,使其形态色彩都趋于完美,这一阶段非常的困难。

综上所述,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影响原因有很多,包括人文、地域、风俗、经济和专业等,最终结果只能趋于完美,不过两者中的一些缺憾可以用计算机来计算补完。要正确的认识到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关系,达到和谐,节省成本,尽力补全设计的不足之处,让制定的计划更加的完整和充实。

参考文献:

[1]李曙强.浅谈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之间的联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9).

[2]罗绍柱.浅析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协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4).

篇5:规划设计与方案设计

规划设计 是按国家规划法规来实施宏观控制。国家规划、区域性规划、项目小区详规等等。如项目详规,主要内容是确定界限范围,区内道路交通、管线、能源、平面结构、竖向布置等等及它们与国家规划、区域性规划的对接。

方案设计 是在规划控制下对单体或建筑群(小区)的具体安排。在总平面图上示出具体的(符合规划的)指标,如单体的摆布,标高、朝向、高度、绿化面积率、容积率、等以及主要单体的平面、立面、剖面图(各图上应该标注的都应齐全)。

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划规划设计建筑规划设计概念规划设计之间区别关系? 你说的顺序是对的,只是最后的概念规划设计应该是景观概念设计。

控制性详规是开发商取得土地后,根据政府出让土地的硬性规划指标,如容积率,绿化率,建蔽率等做出的;

修建性详规就是建筑用地规划和建筑工程规划,这两个都是开发商委托设计院出的;

规划设计就是根据各项指标和地形地势,规划好小区的规划形态,包括格局,路网,给排水等;

建筑规划设计,包括户型规划和施工图;

最后就是根据绿化率指标做出的概念景观设计,还要根据项目的文化底蕴确定建筑风格和景观特点。

哪些是政府做的哪些是开发商做的?工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篇6:建筑节能与建筑规划设计的关系

在建筑业领域的投资将会成倍增加,建筑能耗已经占全社会的46%。

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每一年增加值都在1750亿左右,每一年平均的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二十,在整个节能建筑工程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对需求进行满足,必须要将这些需求转化成为一种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种特定的指标,原因就在于客户需求往往是各种各样的,所以,建设节能建筑工程必须要将质量特征非常多的反映出来。

在整个节能建筑工程中,质量管理的标准必须要对客户满意程度注意的同时,将节能建筑工程质量经济的特性加强,要同时抓起这两个标准,质量经济和客户要求必须要同时达标就成为了对整个节能建筑工程评定的重要标准,节能建筑工程的质量经济和客户要求这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既是彼此统一的,又是相互矛盾的,所以,要求我们必须要找到节能建筑工程质量经济和客户要求之间能够相互满足的一个契合点。

在节能建筑规划设计管理及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影响最为显著的就是节能建筑项目投资阶段的规划设计管理,也就是指决定和选择投资行为方案的整个过程。

在进行节能建筑项目建议书编制阶段中,我们通常都认为这是进行投资机会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工作就是要对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地区、选用设备、生产布置以及生产工艺、项目建设的标准等等来进行确定。

而可行性的研究阶段已经分为了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这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主要是对于节能建筑项目拟建的技术、效益以及市场进行分析和研究,建设的单位要委托设计单位以及勘察设计单位来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篇7: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

考试内容范围

一、城市规划原理部分

1、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化;

2、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理念转变;

3、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4、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5、城市绿地、景观及公共空间系统;

6、控制性详细规划;

7、城市设计与住区规划设计;

8、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9、《城乡规划法》(2008、1实施)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实施)。

二、建筑设计原理部分

1、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概念及基本理论;

2、建筑设计内容及图示内容;

3、建筑空间构成及组合4、场地及总体设计;

5、建筑形式美与构图原理;

6、大型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特征

7、大型公共建筑的人流组织与疏散;

8、建筑结构基本类型与选型;

篇8: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

西蒙兹先生的《景观设计学》一书, 是景观设计专业的经典和实践手册,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实用的术语勾划出场地规划过程。全书有21个章节, 大致可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为1~2章, 首先讲述了景观设计中必须知道的一些基础知识, 从宏观的角度给予读者关于宇宙、太阳、地球、自然、生态、景观、气候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第2部分为3~6章, 针对重要的景观元素, 如土地、水、植物分别进行详细地阐述, 最后总结了各景观要素的景观特征。第3部分为7~20章, 具体论述了场地规划、景观设计、社区规划、城市设计的导则和方法。最后一部分为第21章, 作者作出总结, 提出质疑和探索。全书以诗人的语言、哲学家的思辨、艺术家的情感及工程师的严谨, 详尽深刻地阐述了自然环境和规划设计领域方法。

这是一场关于场地规划过程的书, 也是一本教人如何与地球和谐共存的书。它正是属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区域景观的部分, 区域景观可以延伸到地域性再到生态气候方面。城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骨架, 只有了解城市设计空间的需求以后, 才能够做出好的景观设计。艺术审美活动也是一个构架, 外物的形式势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 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 也是人类心灵所走到的最高境界。

2 文献重点章节评析———场地的初步了解

2.1 人居环境———人的动物性

人具有动物性, 因为人也是动物, 许多工程的失误都是由于规划师的认识不足而造成。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是为了生活, 在自然中本能地武装自己。人类属于例外, 人类早就学会通过思考处理问题, 因为思考, 我们才能在地球生物中拥有至高无上的位置。

2.2 气候———场地的地域性

气候指的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年度、季节和日间温度变化。这些都是学习环境设计的人所应该分析的内容, 阳光的日照变化对于规划和设计意义重大, 前面几章从气候、水、植物特征及地形方面都是在讲麦克哈格提出有关景观规划的思想方法, 即“设计遵从自然”, 这一章也是属于场地的自然要素, 同时, 气候也属于地域性的表现。

2.3 土地———土地的修复、改善

这一章让笔者想到了译者俞孔坚的大地艺术, 他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时期骑着水牛在农田里耕作的场景, 他对家乡的热爱和为家乡的秀美、自然和谐所陶醉。俞孔坚说“我是农村的孩子, 我热爱土地, 热爱清澈的河流与大自然亲近”他用“大地景观”来描述景观设计, 人们对土地就可以看做是老祖宗在千百年来的生产时间中所积累下的生存艺术, 与丰产的土地建立了天然的情感。前3章之间的联系, 它们之所以在书的前3篇, 对于理性的西蒙兹看来, 它们的意义是首要的, 在课堂中, 老师讲述了广场设计部分其中的2个思路, 第一点就是广场地域气候特征的考虑, 自然性与地域性的场地选址。必需先考虑分析的是环境、气候、地形, 再去考虑功能、交通、路网的划分。

4 总结与收获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 感觉属于城市设计范畴, 其实不然, 这个范畴仍然属于景观设计, 虽然有很多跨学科的专业术语, 但这些都是属于景观规划设计的范畴。首先, 必须尊重它的场地, 正如西蒙兹在书中所说的:“对每一块场地, 都有一种理想的用途;对每一种用途, 都有一块理想的场地”。其次,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者, 要与自然生态相结合, 同时, 遵循景观设计的三大维度, 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体验自然, 要在自然的背景下进行场地设计、规划, 且一定要有对自然环境风格的特色性和可识别性。结合这次环城公园的调研, 让笔者明白好的景观一定是可以让人为之感动的, 越是心思细腻的人越能够设计出好的作品。最后, 更加重要的是, 我们应该多向西蒙兹这样的西方景观设计师学习, 学习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对生活、自然的热爱, 这也是一名景观设计工作者所应有的一种态度, 这也是当代景观设计师肩负的重要责任, 赋予大地以生命力, 使人们真正感受到景观艺术的美。

摘要: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 研究了《景观设计学》与《建筑模式语言》、《存在建筑空间》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性, 分析场地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与实现, 通过调研实践进行验证考量, 最终证实了场地的体验与规划设计在景观中的目的, 传达出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对生命的尊重, 对生活、自然的热爱所应有的一种态度。

关键词:景观设计,场地规划,体验,土地修复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 俞孔坚.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4)

篇9:浅析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摘要:城市作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城市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城市的建设来说,人们往往首先考虑的就是城市规划问题,这当然是必要的,城市规划设计到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状况,需要我们结合城市的特点进行充分的设计,鉴于此,本文对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关系

一、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1、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含义

明确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我们首先对于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分析和了解,对于城市规划来说,主要的工作就是对于整个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城市空间的组织布局、城市功能区分、城市物质设施分布等,这些内容都是整个城市整体层面上的规划设计,范围极为宽广,处理的主要是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而建筑设计则主要是指对于具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根据消费者的具体需求针对建筑物进行详细的设计,其处理的主要是消费者和居住空间之间的关系。从层面上来看的话,城市规划主要是针对整个城市这一宏观层面进行规划设计,而建筑设计则主要是具体到一个小的建筑物内部进行微观的设计;从实施主体上来看,城市规划主要是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而建筑设计则主要是一些建设企业的商业行为。

2、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两者的具体内涵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两者之间既存在着相互独立的内涵,也存在着一些必要的联系,其中两者之间相互独立主要就是指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所处理的内容不同,所针对的目标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规划设计的层次上存在著明显的差异;而两者之间因为都是在城市内部进行规划设计,所以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不管是宏观的城市规划,还是微观的建筑设计,他们都是针对城市进行的,所以要想确保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并且体现出城市应有的文化氛围和特色就需要很好地把两者结合起来。

二、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有着首脑性作用。

一个城市其规划和设计是从宏观角度进行出发,对一个时期社会的发展有着主导性的作用,一个城市发展形态和他的风格、作用、功能等全都依赖城市的规划。例如如今的现代信息城市、世界城市、生态建设城市、数字科技城市等概念性城市的出现都依赖城市规划首脑作用。城市的规划强调城市形象和城市生态环境。站在宏观的角度统筹人文、水系、道路、绿化、建筑等多个方面。并且建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优良的生态环境。城市规划是为了将不同物体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人员不仅仅要考虑单一物体,更要考虑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联系。现代科学经济不断的发展,城市的建造规模也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全面。一个城市的优秀与缺陷与整体规划的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城市的规划通过对未来目标进行确定制定出像是实现的制度和手段。城市规划实际上来说是建筑的单体或建筑的群落共同组成的,他对于城市的用地分布、功能分区、市政设施、路网结构都有着连续性和继承性的规划。在整体规划过程之中经常因为对有着悠久历史价值建筑采取保留和保护的方法,以达到整体与个性协调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对于城市中各项指标都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和控制。比如建筑用地的范围、性质,建筑物高度、建筑覆盖率、交通出入口、建筑后退的红线距离等都有着明确规定。

三、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措施

在针对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后,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采取中中科学合理的措施,利用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独立又紧密的关系,促进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取得设计质量上的更大进步。具体来讲,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措施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将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两者设计上的方向

上文中关于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全面的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应该始终将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两者设计上的重要方向去看待,也即建筑设计应该始终将城市规划设计内容作为自身设计过程中的服从要素,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和谐型,不至于出现建筑设计过于突兀,完全不适合当前城市规划设计实际内容的现象,建筑设计应该失踪将城市规划设计作为自身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内容,保证建筑设计过程中能够对城市规划设计的资源进行全面充分的利用,促进城市规划设计内容的有序发展。

2、加强对建筑设计相关内容的吸收与借鉴

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建筑设计相关内容的吸收与借鉴,建筑设计在作为与城市规划设计完全独立同时又保持密不可分关系的设计工作,其自身在结构创新、空间创新、功能创新以及设备创新上的设计内容是非常值得城市规划设计借鉴吸收的重要经验,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将建筑设计作为单独设计内容来重点考虑,在兼顾整体设计方向的同时鼓励建筑设计的创新与个性化。

3、建立完善的建筑设计方案标准评审制度

建筑设计方案标准评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针对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重要关系进行考量的一种评审标准,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应该针对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建立标准、系统、创新以及个性化的评审制度,保证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的公平、公正、公开以及评审内容的专业、全面、细致和标准,同时建筑标准评审制度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协调性,进而保证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得到充分的协调与发挥。

4、促进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整体协调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最重要的措施依然是保证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在相关内容上的协调性,但同时建筑设计依然需要注重保持自身的个性化与创新化设计,建筑设计在个性化与创新化的设计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地标性作用,考虑到建筑设计方案标准评审制度的相关要求,保证建筑的个性化设计内容与创新化设计内容不会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系统化设计内容,保证建筑设计的个性化设计功能能够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发展力量,而不是与城市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现象。

结束语

城市规划决定了一个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而建筑设计更是一个城市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所以建筑设计必须符合一个城市整体的规划,同时还要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和谐稳定的健康发展。一个城市建设的完善与缺陷,与着城市规划水平密不可分。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能够最终完成怎样的艺术形态,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推动着我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战略目标,实现社会持续和谐稳定繁荣发展,使众多设计师所共同不断追求的研究,也是现如今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重大问题。因此,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不断完善建筑设计评审制度,对于城市规划内容和设计方案对比协调,并且保证建筑设计适合于所在城市的整体规划。

参考文献:

[1]李磊.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道路景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

[2]臧鑫宇.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

[3]雷鸣.城市综合体对城市空间规划发展的影响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

上一篇:风电场项目汇报下一篇:物业收费员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