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城市建设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2024-08-03

澳大利亚城市建设经验给我们的启示(通用6篇)

篇1:澳大利亚城市建设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澳大利亚城市建设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在澳期间,学习了澳大利亚的政治、文化理论,政府战略远景规划、城市规划与发展、基础设施投融资、水资源综合利用、城市废弃物管理、环境保护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实地考察了阿德莱德、堪培拉和悉尼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澳洲之行,虽然是走马观光,但从抽象理论和直观感受两个层面对澳洲有了进一步了解,特别是大家边学边议,结合所在地工作谈体会、议思路,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在比较中思考,在讨论中启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尤其对澳洲优美的城镇建设、可持续的发展规划和超强的节能环保意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澳大利亚现代城市管理的主要特点

尽管澳大利亚建国仅200年,但其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规划注重科学性、连续性和严肃性

澳大利亚规划建设充分利用山水地形等自然要素,科学合理。悉尼、阿德莱德充分利用海岸线,沿岸布置大片绿地、文化娱乐建设等,城市建筑按离海岸距离成正比逐渐升高,不仅使每排建筑都有良好的海景视线,同时从海面眺望城市则可见到逐层叠起的特色景观。悉尼市为应对人口增长的状况,在规划中明确保持中心商业区现有竞争力的前提下,将公共设施和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配置在新建立的三个核心商业区,每个区之间车程不超过1小时。可以说,澳大利亚城市规划十分科学,真正成为城市各项建设的灵魂。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规划的连续性和严肃性,不会因为城市领导人的变动而随意改变。如首都堪培拉,1911年美国建筑师格里芬设计的规划方案中标,近百年来,该市始终围绕该规划进行建设。通常地方政府每8年重新制定一轮实施性规划。澳大利亚建立了完善的规划法律法规和执行机制,城镇体系规划大致可分州政府负责的区域规划和地方政府负责的实施性规划两大类,每类之中又包含若干规划层次。规划法对规划的制定、修改、审批、公示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还要遵守规划法以外的其他法律规定,如环境保护法、水资源法等。对项目建设,规划法不仅有安全、健康、宜人等方面的规定,还有风貌、体例的规定。对于违反规划的行为,有专门的法庭审理。

(二)规划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公共参与

澳大利亚城市的显著特点是享受自然、回馈自然。澳大利亚总体上地广人稀,在城市,由于人口密度低,除了市中心矗立高楼外,其他都以两层以下建筑为主。虽然每个建筑的形成不同,但风格统一,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澳大利亚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已实行标准化、规范化。澳大利亚重视城市绿化,民众可以很方便地接近绿地,坐在上面休憩。市中心的公园、广场基本上都是绿地和树木,没有奢华的建筑,这充分体现了“人”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和“物”的从属地位。澳大利亚城市管理者认为城市首要的不是一种景观,而是一种服务,牺牲功能性的市容美是一种矫情,是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是城市平民消受不起的奢侈品。

澳大利亚规划编制过程和成果是完全公开的。由于充分征求了各方意见,规划可操作性强,实施效果能够保证。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澳大利亚是高福利国家,围绕高福利的社会保障类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是主要的政府支出。多年来,澳大利亚进行了以“再造公共部门”为主要内容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市场开放,引入竞争机制。在城市建设中,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他们认为政府没有必要拥有,民众也不关心所有权归谁,他们关心的是基础设施建设能否提高城市的交通、卫生、安全等公共服务水平。所以,政府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来建成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吸引私营企业参与投资建设,主要方式有DBO、BOOT、EPCM等。在城市公共卫生管理方面,城市保洁任务通过签订合同,由政府承包给私营保洁公司,每三年重新进行一次招标。

(四)城市资源和公共服务全民共享

城市是高密度的人类聚集场所,这决定了城市资源短缺的必然性。不同社会群体在获取资源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能力依他们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讲,社会中弱势群体,获取资源和公共服务方面能力比较差,澳大利亚城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向弱势群体倾斜,以确保弱势群体也能与其他社会群众共享城市资源和公共服务。

(五)极为重视可持续发展

澳大利亚把可持续发展视为重大的公众利益问题。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为政府主导型,在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都设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各州涉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十分完善。联邦政府严格制定全国统一的污染目录、空气质量、工作场地污染、包装材料、垃圾废弃物运转、汽车尾气等一系列标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财政支出越来越多,每年环保投资约占GDP的1.6%。澳大利亚的环保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公民教育全过程。重视发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从事环保事业的企业在税收、设施等方面给予优惠。澳大利亚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由于是缺水国家,对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做得非常成功。

二、借鉴与启示

中澳两国政治体制不同,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国情也不一样,他们的一些做法,我们不能简单照搬,但有些方面、有的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以人为本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规划法律法规,严格按规划设计要求开发建设,规划和城管部门要加强服务和监督,对于违反规划的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违反规划的建筑坚决予以拆除,切不可一罚了之,以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要坚持阳光规划,让群众广泛参与城市的规划设计,听取他们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意见。第三,规划建设要考虑方便群众生活,在规划建设居住区时,要充分考虑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居民对购物、上学、就医、出行等方面的要求。对已规划的公共设施,必须做到同步建设、同步建成,否则不予验收,不准预售。在房地产开发中,要规划配建适当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

(二)规划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把生态保护作为主要内容。树木和绿地是保持良好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最好载体。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尽可能预留足够的绿地空间,对自然的地形地貌和湿地予以保护,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美化城市景观,还可以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在菱湖风景区东岸和新河整治中要坚持生态为主。二是要把节能环保作为强制内容加以落实。要严格执行国家节能环保标准,对验收不达标的房屋不得注册投入使用。三是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内容。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必须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市财政的承载能力。在城市建设中,因地制宜,有自己的特色,不贪大求洋,力求少花钱。

(三)重视城市战略规划

澳大利亚城市政府的城市战略规划是城市政府安排任期内各项工作的总纲,是政府工作的宣言书,此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当前我市正在进行总规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今年将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由于这三个重要规划分别出自不同的部门,且每个部门在条条上都有一系列法律法规依据和工作方面的要求,时序上也各有不同(经济发展规划到2015年,土地利用规划到2020年,总规到2030年),造成衔接上的困难。因此,必须加强战略研究,统筹协调,尽可能做到“三规合一”。

(四)善于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城市建设和管理中问题

城市建设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对那些被实践证明能够市场化的公共服务,如市容环卫、保安保洁、园林养护等,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变花钱养人为花钱办事。对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由于目前国内基础产品价格尚未理顺,在选择市场主体进入时要权衡利弊,围绕优质、高效、稳定的目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风险控制和管理,千万不能一卖了之,放任不管。

(五)重视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澳大利亚服务业高度发达,服务业占GDP比重达70%,房地产是长期的支柱产业,占服务业比重高达70%。我们应采取措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当然,澳大利亚在城市发展中也暴露出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澳大利亚的特点,城市化模式密切相关,也值得我们深思。如他们蔓延式、扁平化城市发展缺乏可持续性,低容积率住房,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浪费是惊人的;人口老龄化与技术工人短缺也影响经济发展;水资源严重紧缺是澳大利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城市主干道卫生状况一般,烟蒂满街都是;澳大利亚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办事效率低下。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发展速度之快,面貌变化之大举世公认,所到之处,澳洲普遍赞赏。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立足国情,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华民族一定会实现伟大的复兴。

篇2:澳大利亚城市建设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邹兴明

[摘要]澳大利亚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说明,只有把和谐理念深入到城市与社区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并使之细化和具体化,即把和谐理念充分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和谐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各个具体家庭和社会个体中,和谐社会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现实。在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社会个体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和认可,社会个体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和发挥,社会个体意愿和尊严得到尊重和维护,社会个体利益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证。通过制度安排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文化认同、文化包容和制度安排得以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环保意识和政策法律制度支持得以实现。

[关键词]澳大利亚;政府;服务;城市;和谐社区;经验;启示

一、澳大利亚城市及其社区给人的整体印象

澳大利亚是个美丽富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土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100万。澳大利亚的主要城市都座落在东南沿海一带,属热带、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澳大利亚的城市绿化呈现出人工与天然合一的景观。在澳大利亚的城市街道和公园里,随处可见的是各色鲜艳的鲜花和绿色的草地。但是,澳大利亚城市及其社区给人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其自然景观,而是其人文景观。

与国内相比较,在澳大利亚的城市和社区里,我们发现有几个“不见”:街头不见警察,但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却良好;街头不见交通警察,只有那一明一灭的红绿灯,但城市交通秩序却井然有序,行人和车辆都不会无视交通灯的存在;街头不见清洁工,但城市街道却干净整齐,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的现象在此似乎已经绝迹;不见养路工,但城乡道路却平坦舒畅;公共场合不见摄像头,但偷盗现象却极少发生;街头巷尾不见乞丐,但沿街给人擦门窗玻璃以换取劳动所得则司空见惯。这种种“不见”,给人留下的无疑是一种社会祥和的印象。“令行禁止”在澳不足为怪。比如今年刚刚推行的“室内禁止吸烟”活动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较为彻底的贯彻落实。

澳大利亚人很“欣赏”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时刻不忘“享受生活”。当然,这里的“享受生活”就不仅仅指物质生活中的吃喝穿住行等,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热爱与创造。他们尊重劳动创造,在劳动创造方面不分高低贵贱。他们认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体现自我价值,才能享受到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价值。因此,包括国外来澳留学的学生在内,都愿意在这一人文环境中改造自己的劳动观念。在澳大利亚的大小酒店,给顾客端菜送茶的服务员极可能同时就是该酒店的老板,也可能是来酒店兼职的留洋博士,劳动创造价值在这个国度里已经是一种荣耀,人与人之间在劳动和职业方面除了肤色和语言的区分外,不再有身份的高低贵贱之分。“活闲人”、“啃老族”在澳绝无仅有,即便是在救助中心和慈善机构里,人们的理念也仍然是尽可能帮助被救助的对象尽早返回社会主流,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因此,这里无需再费时间和精力去教育人们爱岗敬业,人们本身能够从自己的劳动创造中享受到精神上的快乐,挖掘和发挥自身的潜能。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社会生活细微之处得以体现。在澳大利亚,人们开口说话必带微笑,在公共场所擦肩而过时稍微碰撞到他人哪怕是轻轻地碰到一点衣角,双方从来不争谁是谁非,而是首先抢着向对方道歉;偶尔被他人挡住了去路,人们也从来不强行往前挤过去,而是先说劳驾,请求对方给自己让让道,在别人还未注意到时,他或她会在后头耐心地等着,而无意挡道者也会下意识地连声说对不起,充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在公共 1 设施的建设与设计方面,澳大利亚人特别注意满足与尊重社会老弱病残人员的需要,处处关心是否能够方便这些人员的出行或使用。包括社区里的“餐饮配送中心”,时时处处都在根据变化着的人群及其特殊需要而努力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尽可能满足每一个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进入慈善机构和救助中心寻求帮助的人,也根本不用担心会被人“查家底”,那里的工作人员会尽可能让其过得有尊严,甚至尽可能消除其自身必不可免的“落魄感”。比如给他们一些零花钱去外面咖啡馆里有尊严地喝上一杯咖啡等,使他们感觉到他们曾经过惯了的生活仍然与自己有缘,在接待公务活动时也一定避免外来人员与他们正面接触,极力维护他们的自尊心,等等。

澳大利亚社会事业发达,根源于其政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一贯做法。在澳大利亚,“免费项目多,免税项目少”。政府工作的有效运行是靠税来提供给养,而不是靠收服务费来实现目标。婴幼儿入托入学免费,就医住院免费,风景名胜景点免费参观,休闲娱乐场所也有大量的面向公众开放的免费项目,其它免费向公众开放的项目更是名目繁多,如社区图书馆、运动场等。但是,在纳税方面,政府却有特别得力的措施,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政策和制度,并通过各种渠道堵塞各种可能存在的税收漏洞。宽松民主的社会氛围。在澳大利亚,公众对政府的某项政策或具体的做法有不同的意见,可以直接表达,无需担心政府是“强势”,个人是“弱势”。在澳大利亚,单位或个人与政府打官司而单位或个人胜诉的情况并不罕见。澳大利亚国会大厦长期向公众开放,即便政府在开会期间,也允许公众随意进入会场旁听,包括游客在内,都可以随意进去旁听。“公开、公正”通过民主政治得以实现。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无论是破旧还是立新,政府出台的具体政策首先都得建立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才会最终实行。因此,澳大利亚的普通民众对自己国家的行政体制和生活状况都有较高的满意度。

二、澳大利亚和谐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澳大利亚在国家行政管理上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即由联邦(中央)、州政府(省)、地方政府(市)三个层级的政府管理体系。由于澳大利亚是个高福利、高税收的法制化国家,政府对国民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有赖于各级政府政策引导和财力支持,社区建设被列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澳大利亚在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其成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高度重视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财力支持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把社区建设作为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并把社区的和谐与稳定作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来对待。在澳大利亚,政府通过税收和社会收入再分配等手段,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使社会财富在整个国家中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即中产阶级在社会中占人口比例的绝大多数,极富极贫的人口比例占绝对的少数。因此,在人们的日常吃喝穿住行等方面,很难看出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社会成员普遍有种安居乐业感,政府的惠民政策能够真正深入到了社会中的各个家庭和每一个具体的个人。

其次,服务型政府给澳大利亚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了方便、周到、快捷的管理与服务。在澳大利亚,社区管理在实质上就是社区服务,政府对社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社区的服务上。人生的生老病死等方方面面,政府在社会制度方面都做了比较详尽的具体规定,并且能够真正做到“照章办事”,一视同仁,使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通过社会制度得以实现。政府在出台任何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政策之前,都会最大限度地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尽可能地尊重全体公民的意愿和满足不同群体和个人的特殊需要。因此,政府制定的制度和出台的政策,基本上都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人们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基本上达到了普遍的认同感。其三,社区安全保障有力。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城市社区相对来说是人口密度较大的集中地,因此,社区安全保障在澳大利亚社区建设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从而也体现出其 2 警务工作自身的独到特色。为此,澳大利亚把警务工作融入到了社区建设中,以确保社区安全。其具体做法是:一方面,警察充分利用社区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如社区的咨询中心、家庭防暴中心、戒毒中心、社会就业中心等机构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涉及社会治安方面的大量信息,为防范和破获社会犯罪案件储备了大量可能需要的信息和线索;另一方面,在一些地区实行警察步行或骑车巡逻,以加强和扩大警察与社会公众的接触范围,比如警察帮助居民临时照看孩子、帮助居民开锁、调解居民间的纠纷等。同时,警方还联合有关部门增加灯光照明、拆除久弃不用的破旧建筑,尽可能减少犯罪条件,并积极配合有关组织加强对危险人员的监控、教育和改造。此外,警方还经常派警员深入社区中小学去兼任校外辅导员,定期给学生上法制课,广泛开展对广大青少年的普法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做到防患未然。

在保障社区安全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邻里联防”,即澳大利亚人最为熟悉的“Neighbourhood Watch”。“邻里联防”是澳大利亚警方为预防犯罪活动而开展的一项最显著最具特色的预防犯罪形式。通过“邻里联防”的开展,着重从四个方面加强社区安全和防范工作:一是发动群众举报犯罪活动并指证犯罪;二是传授关于个人和家庭预防犯罪的方法;三是登记贵重物品并在贵重物品上面标刻物主姓名和身份证明号码;四是在街道路口、公路两旁和居民楼墙上设置和张贴“邻里联防”的图案标志,以达到广泛宣传预防犯罪、震慑犯罪的效果。“邻里联防”活动的开展,既节约了警力,又真正起到了预防犯罪作用,使澳大利亚城市社区安全得到了保证。因此,在澳大利亚的城市社区,居民楼里没人安装防盗门防盗窗,在社区里也不用保安人员,“邻里联防”指挥部里也只需几个警察就够了。

其四,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澳大利亚地方政府对社区的管理坚持以保障社区居民在社区管理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为基本原则,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形成及时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以帮助市政府在社区管理上作出准确有效的决策。他们通过出版免费刊物向社区居民传送社区消息、公示社区重要事件和发布通知通告,同时,社区周报、各类报告、市长月报、事件安排、最新消息等等信息通常都能够及时地传递到社区居民的手中,市政府的重要文件除了使用英文外,还同时使用其它7种文字,以保证全体社区居民能够充分地理解政府的文件精神,真正保证社区居民的知情权。社区居民家中也都有市政府提供的对各个部门的各种监督或举报电话,以方便居民及时反映情况和反馈意见。

三、澳大利亚和谐社区建设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澳大利亚经济社会的发展处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前列,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其城市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是发展中国家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但是,就澳大利亚在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来看,无论是在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借鉴,甚至某些具体的做法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努力方向。

首先,在城市和社区建设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思路。如果以高楼大厦论城区,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市的城区面积不足北京市的百分之一大,300多万人口的墨尔本市却有机动车辆400多万辆,尽管如此,在墨尔本市的城区里,即便是在上下班的所谓高峰期里,也基本不会出现塞车现象。其它城市也一样,一个被人们誉为“坐在车轮上的国家”却难见交通拥堵。其中的原因,除了人们常见的地广人稀等“说得通,看得见”的理由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其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一贯的“先规划,后建设”的理念。在规划的过程中,城区内应当有几个写字楼、几个商业中心、几个集市等等,包括这些建筑所处的路段和布局以及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等因素,都会在规划时得到充分的考虑和论证。城市建成后,从过去到现在,无论是谁想在城区里开设饭馆、酒店、商店等,在报批时,政府都会全面地综合各种情况,将各种因素考虑进去,并给申报人提供详细的信息和最为合理的建议,3 这些建议既为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考虑,也为申报人自身的根本利益着想。这时,政府充当的主要角色就是“义务参谋”。在城市社区建设方面也是如此,人们在规划的过程中会把将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和未来的需要都尽可能考虑进去。规划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具有合理性和前瞻性的论证过程,使得城市和社区建设在规划中尽可能包含更多的合理因素。因此,城市“拆迁”现象在墨尔本市几乎为零,即便是有拆迁现象,也能够在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内顺利完成。同时,在澳大利亚的城市和社区里,根本就不见三天两头挖挖补补、挖了填、填了再挖的劳民伤财现象。

其次,广泛的居民参与。澳大利亚的市政府是最基层的社会事务管理机关,它直接面对社区居民,在居民与市政府之间再没有别的中间机构。在澳大利亚,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社区组织,其工作效率都是很高的,基本上不见人浮于事的现象。除了其现代化的办公条件和先进的设施之外,广泛的居民参与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政府和社区组织的许多工作很多情况下都是通过社区服务志愿者得以完成和实现的。各种NGO组织在澳大利亚也非常活跃,他们为政府分担了许多的实际工作,为政府有效地处理了很多相关的社会事务,同时,在很多方面也发挥着对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作用。

其三,加强对公民人文素质的提升。社区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则务必需要提升社区居民的人文素质,尤其是要提升遵守共同社会规范的规范意识。无论是国家的法律法规或社会制度和其它共同道德规范,都需要靠全体公民来共同遵守和维护。如果缺乏规范意识,有了好的制度不遵守,人人都各行其是,社会秩序的维护则必然成为一句空话,再好的制度条例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在这一点上,包括移居澳洲多年的华人有时都还不能充分理解,他们把澳大利亚人“照章办事”的认真劲视为“古板”,并取笑其为“一根筋”,认为这是缺乏“灵活性”。似乎只有能钻国家政策和社会制度的空子的人才是“聪明的”、“灵活的”,因而容易置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的原则性于不顾,只图对自己暂时有利的“灵活性”。就比如在城市街道的十字路口,尽管人们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但在中国人看来,只要没车来,即便是红灯时闯过马路也是情理中的事情。类似十字路口闯红灯现象的例子在国人的行为中数不胜数,即只要不伤及自身,任何原则性都可以置诸脑后,剩下的全是打国家政策和社会制度擦边球的“灵活性”。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缺乏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而这种自觉性恰恰反映出国民人文素质的欠缺。因此,人们的日常行为仍然离不开有关部门和相关执法人员的监督、监控与管理,有时甚至离不开警察和刑法。

其四,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澳大利亚是一个具有强烈环保意识的国家,环保意识在城市与社区建设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在城市与社区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他们特别注意尊重和保护自然景观。为了展现自然景观的原貌,澳大利亚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尽可能不架设立交桥,也不主张建过多的高层建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一切从简,不铺张浪费,街头、社区、家庭的垃圾或废弃品都严格按照不可回收和可再回收的标准分门别类加以处理。在澳洲的大小酒店,人们难以看到一次性餐具,酒店的宿舍里也不提供一次性洗刷用品,甚至一个小小的装硬币的塑料袋上也要注明“可再次使用的袋子,不用时请交还银行”的提示语。一个富裕型国家建设和提倡的却是一个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理念。

其五,具有广博包容性的社区文化。澳大利亚是个具有多民族的移民国家,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这里和睦相处,从而造就了其社区文化的广博包容性。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人们并不关心对方是从哪里来的,而是特别注重相互之间思想、感情和心灵的沟通、交流与了解,因而不对任何具体的个人带有地域性的成见和歧视。在社区居民中,很多人都在不同的场合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即在外说英语,在家说方言。在社会保障、政治选举、劳动用工等方面也一样不分国家、民族和地区,只要你拥有了在澳的永久居住权,你的各项权益都能够得到与其他澳洲公民享有的权益一视同仁的保证。

篇3:澳大利亚城市建设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南阿德莱德学院概况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备, 并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国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统领作用。首先, 联邦政府的证书框架统领了全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框架将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合二为一, 并建立了体系内的互通途经, 打破了相互间的壁垒, 拓展了各类教育发展空间。其次, 关于职业教育培训的制度框架, 将所有培训机构的注册标准和办学行为进行了国家层面的规范, 通过技能委员会制定“培训包”规范教学标准。抓住这两个纲, 其他环节由州政府和培训机构实施。

南阿德莱德学院是澳大利亚南部最大的、也是唯一一所归政府所有运营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每年都有78 000名学生在这学习。南澳政府每年培训的预算是4亿澳元左右, 其中85%的经费拨给南阿德莱德学院。南阿德莱德学院由北区学院、南区学院和边远地区学院三家独立运行的机构, 共55个教学点组成, 三个学院既有分工也有合作, 与南澳各界保持着很好的联系。阿德莱德学院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和完善的服务, 学院的学生连续多年获颁州级和国家级的培训奖项。阿德莱德学院在其50多个校区开设有超过800门课程。学院的校区从阿德雷德市中心穿过市郊, 绵延至南澳市区和乡村的北部、东南部和西部, 覆盖整个海岸、河流、工业区、农场和葡萄园直到内陆, 进入市郊和城区。其中阿德莱德主校区主要开设有以下领域的课程:工商行政管理、金融服务、司法、法律和政府研究、管理学、市场营销与销售、零售、小型企业管理、在职培训、图书馆与信息服务、社区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美发与美容、商业烹调学与厨房管理、事件管理、语言、口译与笔译、旅游、英语、初级识字与数字学、手语学以及妇女教育学等。

南阿德莱德学院师资体系的特色

师资来源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大多数集中在TAFE学院, 少量在其他培训机构从事职业技能和培训教育。TAFE学院终身雇佣的教师越来越少, 而合同制和临时教师的数量越来越多。教师来源的途径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大量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从社会上选聘专业技术人员接受师范教育后成为TAFE学院中的一员。这样双管齐下, 使师资队伍逐渐壮大, 保证了整体师资队伍水平的高质量, 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师资结构

1995年11月制定的“TAFE学院教师员工从业手册”按照不同的类型将教师分为永久教师、临时教师、兼职教师、按小时计费的教师, 手册中对各类教师的薪酬、养老金、休假等做了具体规定和要求。永久教师类似于我国的正式在编教师, 有明确的薪酬、工作量、休假、养老金等, 学院不能随便解雇, 但需要经过一年或两年的试用期才能成为永久教师, 表现好的教师还可以有进一步提升或调任的机会。永久教师又分为全职和非全职两种。非全职教师并非我们国内的兼职教师, 而是根据每周工作时间进行划分的, 低于一定工作时间的教师即为非全职教师。不论全职还是非全职, 他们都是专职教师。临时教师根据学院每学期的课程灵活聘用, 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聘用期结束后, 自动解除合同。按小时计费的教师在学院教师出现生病或受伤等特殊情况时才会聘用, 是按照小时给予一定薪酬, 主要从事学生辅导、评估和研究工作。目前, 南阿德莱德学院师资队伍中有65%是永久教师, 即专职教师, 属于公务员系列, 有35%是兼职教师。在今后几年的规划中, 南阿德莱德学院准备扩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 将专职教师的比例由65%降至45%左右。

教师准入机制

(1) 教师招聘程序。首先由学院所在地政府通过报纸等媒体形式发布招聘信息, 经过初选后, 由来自不同部门的成员组成三人委员会对应聘者进行面试, 对面试合格者推荐录用, 然后由另一个委员会决定聘用。未被录用的人员可以向有关政府部门进行上诉, 在所有上诉程序结束后, 最终确定录用人员, 并由政府进行公布。 (2) 教师招聘标准。南阿德莱德学院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专业资格证书, 教师必须拿到与所教课程同级别的资格证书;二是教师资格证书, 即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中“培训与鉴定”四级资格证书, 无论学历和业务水平高低, 如想到TAFE学院从事职业教育培训, 都必须具备四级资格证书;三是丰富的实践经验, 南阿德莱德学院教师必须在本行业有3~5年的工作经历。以七级教师为例, 需要具有学士学位或者其他相关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才可以任教。

教师培训与晋升

在当今信息时代, 知识更新快, 南阿德莱德学院的教师也需要不断进修来提高自身素质, 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进修有多种方式, 一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了相关证书、文凭和学位课程, 这些课程大多数采用模块课程或单元课程, 组合方式比较灵活, 教师修完规定课程后, 可以获得副学位文凭、研究生证书、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二是南阿德莱德学院与一些机构合作, 开展了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活动, 如在州政府的统一规划下, 根据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要求, 安排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研讨会、论坛、讲座以及到行业企业锻炼等。教师可根据自身发展规划, 自行申请参加各类进修项目, 经南阿德莱德学院批准后便可参加, 进修完成后, 填写进修评估报告, 分析进修的意义, 并通过现场交流、书面汇报等方式与同事分享。另外, 在“培训包”体系中对各层级教师的晋升也做了具体要求。如从四级到五级, 教师应当具备开发和维护教学资源、承担团队成员相应专业职责等能力。各级教师“培训包”的颜色不同, 如三级到四级“培训包”为蓝包, 四级到五级“培训包”为红包, 五级到六级“培训包”为绿包。教师要晋升到哪一个级别, 还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核。

兼职教师的聘任与管理

TAFE学校设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 还要成立若干人才招聘组, 负责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 招聘组一般由三人组成, 他们是系主任、人事部门负责人和一个来自行业但不熟悉学院内部运作的人。这个来自行业但不熟悉学院内部运作的外行会以独特的目光审视被聘人, 这种独特的目光与观点会给教师队伍带来新意和活力。南阿德莱德学院35%的教师是兼职教师, 主要从行业企业聘任, 学院院长本人虽在学术上没有很大的业绩, 但在行业届有很高的声望, 原则上必须有"培训与鉴定"四级资格证, 不同专业领域对兼职教师的要求也不一样, 如会计专业要求兼职教师必须至少具备学士学位, 汽车维修专业只需兼职教师具备汽车维修专业的四级证书, 因为汽车维修专业没有大学学士学位, 教管道工三级证书课程的, 兼职教师只需有四级管道工证书或文凭即可。如暂时没有资格证, 必须证明有其他方面的相关能力, 但在两年内必须获得资格证, 否则不予聘任。聘任的兼职教师是按小时付费的, 每小时的工资要比专职教师高一倍多。

中澳两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

教师资格认证

1996年, 澳大利亚教学委员会发布了由国家教学质量规划部开发的初任教师能力框架。1998年, 澳大利亚教育部长委员会出台了《全国入职教师教育标准与指南》建议书, 建议澳大利亚教育部实施相关标准。2000年, 澳大利亚颁布了《澳大利亚教学专业实践标准》。2003年, 澳大利亚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国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资格标准中的“培训与鉴定培训包”由8个能力模块组成, 分别为小组培训、系列培训授课计划、培训的实施、培训的设计与筹划、培训的评审、考评的准备、考评的实施及考评的评审。“培训包”规定了从事职业教育活动和技能鉴定工作的相关要求, 是职业教育教师上岗的准入标准。我国于1995年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 2000年, 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开始在全国全面展开, 这对我国教师专业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资格是同一个系列, 除了在学历上进行严格限制以外, 其他方面如普通话等级、计算机操作水平、教育法规等都没有体现出职教特色, 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呈现很强的可替代性。各高职院校都是根据自身办学要求, 招聘相关岗位教师,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培训包”。

教师培养机制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从联邦政府到职业院校都有一套完善的师资培养计划、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教师的发展重点不过分突出教师的学历和职称, 而是结合四级证书要求, 不断鼓励教师更新知识和技能, 并根据自身发展要求,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在教师培训上也是因人而异的, 培训的内容根据行业的需求和标准对教师的能力和知识进行更新。我国的教师培养缺乏整体规划, 有些高职院校往往把外出学习、进修作为一种奖励手段, 而不是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措施。为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使学校有更充足的教师队伍, 国家每年都会组织和支持专业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 而大部分教师很难有机会定期参加培训、学习, 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也大多流于形式。因此, 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缓慢, 知识更新速度无法跟上职业发展的速度。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弥补职业教育师资的不足, 澳大利亚TAFE学院从行业企业选聘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被招聘录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 一边在TAFE学院从教, 一边到大学教育学院接受为期1~2年的师范教育, 以获取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此外, 兼职教师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所占的比例与专职教师基本持平, 甚至比专职教师所占比例还高。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初期对兼职教师的概念界定不清晰, 部分高职院校聘用了其他院校或本科院校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以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对兼职教师的理解更准确了, 兼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中, 对兼职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明确了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教学学时比例必须达到50%以上, 这对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聘任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完善高职教师准入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高职教师准入机制, 从源头上保证高职教师的质量, 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观念, 鼓励并帮助社会上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 充实教师队伍。高职院校也应当强化工学结合的特色, 积极采取人才引进措施, 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聘用一批有专业实践工作经历, 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 建立一支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分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由于教师个体学习经历、工作经历、职业规划等不同, 教师接受在职培训过程中应考虑自身情况。高职院校应根据教师特性, 制定并实施不同类别的教师培养计划。学校要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 在指导学生的同时, 也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可依托社会和行业, 由学校根据专业和学科的特点,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科研单位学习, 到企业挂职锻炼,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也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或国外学术团体的活动, 拓展教师的视野, 熟悉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向和趋势, 激发教师更新知识、充实自我的积极性。

扩大和规范兼职教师队伍

要制定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和考核等文件, 开发兼职教师“培训包”, 规范兼职教师教学管理工作, 扩大和规范兼职教师队伍, 提高兼职教师待遇, 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构想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我院经过对师资队伍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今后几年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构想。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贯彻“人才强校战略”, 落实师资队伍建设“三大工程”, 即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 骨干引领, 校企互聘, 着力打造一支适应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1)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完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相关制度, 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新增专业的教师原则上应具备两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 在行业企业考核合格者回校担任教学岗位工作, 并按照学院新教师培养方法, 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帮带、教学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业务能力;考核不合格者, 学院不再与其签订聘用合同。 (2) 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培养。全面推进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试。通过专家指导与教师研讨相结合的方式, 让每位教师参与教学设计活动, 分层、分批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测评, 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3) 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修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 建立学院兼职教师准入机制。根据校企合作协议, 发挥校企合作工作站、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的优势, 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开展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等人才培养工作, 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对于兼职教师要综合考虑学历、职称 (技术等级) 、企业工作经历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等聘任条件, 规范聘用程序。

参考文献

[1]夏伟.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对澳大利亚TAFE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1) .

[2]王会斌, 李群.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12) .

[3]焦红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 (4) .

[4]马琳.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 .

[5]姜大源.关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再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 .

[6]崔玉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9) .

[7]樊艳君.澳大利亚与中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比较——基于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课程关键能力培养的特色比较[J].成人教育, 2012 (7) .

[8]高峰.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9]谭镜星.澳大利亚TAFE学院对我国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邵阳学院学报, 2006 (5) .

[10]余邦文.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16) .

[11]党涵.澳大利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经验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2) .

篇4:澳大利亚城市建设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2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2-0022-02

一、印度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

(一)智力开发的经验

1.实施扫盲计划。印度政府通过向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提供黑板、地图、图表等基本教学工具的“黑板行动”开展扫盲运动,还动员社会上层的志愿者帮助那些没有机会入学的人扫盲。随着“黑板行动”的展开,印度国民的识字率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到2004年为止,全国已有四分之三的男性人口和一半以上的女性人口能够识文断字,男女受教育水平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此外,印度的扫盲计划还包括“大众半文盲行动计划”、“农村半文盲计划”等。

2.普及初等教育。主要包括:普及教育设施,即为所有6至14岁的儿童提供就近入学的教育设施,使学校与家庭住所的距离保持在初小(1至5年)步行1公里之内、高小(6至8年)步行3公里之内;普及入学率,使所有6至14岁的儿童全部入学;普及保持率,使所有学生从1年级起就按部就班地完成小学8年学业;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使小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大纲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印度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对所有的学校从1至5年级全部实行免费教育,除北方邦之外,其它所有小学中的6至8年级也是免费教育;为在学儿童免费提供午餐、校服、课本、文具以及为女生提供出勤奖学金;通过大力开展对教师的培训活动和编制出高质量的《十年制学校课程大纲》的方法来提高初等教育的质量。

3.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印度高等教育的规模一直在稳步扩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9.2%,其中有两点经验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1)实行低收费政策发展高等教育。印度把高等教育视作社会福利事业,因此印度的公立高校一直实行低收费政策,收费标准上调幅度很小,有的学校则几十年没有调整标准。以尼赫鲁大学为例,2006-2007学年,尼赫鲁大学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年学费仅为216卢比(约合37.24元人民币)、杂费114.5卢比(约合19.74元人民币)①;印度理学院2006-2007学年硕士生年学费为4000卢比(约合689.66元人民币),但该校每个学生每月都享受5000-10000卢比(约合862.07-1724.14元人民币)的奖学金,所以缴费也只是象征意义的了②。(2)出台多项措施帮助弱势群体学生完成学业。其一,专门为弱势群体学生保留了较大比例的大学入学名额,如印度中央所属高校52.5%的大学入学名额都保留给弱势群体学生了;其二,免除学杂费和住宿费;其三,发放教育贷款。

(二)生存和劳动能力开发的经验

1.普通教育职业化。为了使普通教育与学生日后的两种需要(继续深造和直接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印度政府在1978年开始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制,即在前10年对中小学生着重进行普通教育,然后在接下来的两年分别设立两套课程,一套是着重帮助学生准备到高等院校继续深造的相关课程,另一套则是帮助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以便顺利实现就业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以及实际需要自主进行选择。

2.注重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印度政府非常注重通过多种专业技术学校培养技术工人。如工业职业培训学校招收受过8年教育或11年教育的学生,在学校进行工程和非工程专业的脱产训练,工程专业学制为2~4年,非工程专业的学制为1年,主要培养技术工人以及各种水平的手工艺工人和工匠。技术高中或多科技术学校招收学完两年普通初中的学生,修业3年,培养手工艺工人,发给技术员证书。在高中顺利完成工业科目的职业科学生也可以提前毕业,直接进多科技术学校的最后学年学习。

3.推行学徒培训制。适应印度上个世纪60年代工业迅速发展、技术工人严重缺乏的实际需要,印度政府制定了《学徒法》并在大中型企业中执行。该法规定:在140个专业中必须实行学徒制;学徒期限一般为1~3年;不同的工种,技术工人带培学徒的比例不同,如机械工要求10名技术工人带1名学徒,工具模工和餐饮服务业每2名技术工人带1名学徒③。

4.实施高级职业培训计划和针对特殊人群的培训计划。实施高级职业培训计划的目的是培养从事高等和尖端技术的技术员和高级技工。印度政府先是在马德拉斯创立了高级职业培训学院,随后各地纷纷建立了上百个高级职业培训机构从事培养技术员和高级技工的工作。针对特殊人群的培训计划,主要是指专门针对妇女和残疾人提供的职业培训。印度有专门的职业培训学校为妇女提供高级技术培训,各邦政府还有专门面向妇女推行的123项工业培训计划,培训的专业主要是服装、缝纫、刺绣、针织、秘书和电子操作等。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由政府机构、私人团体和企业各自筹办。

(三)其他相关经验

1.注重师资培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训期限一般是两年,受培训的小学教师大多是初中毕业生,学习的课程包括教育理论、与社区共同工作、教育内容与方法及教学实践;大学本科毕业生必须在教育或师范学院修满一年师范课程并取得教育学士或教育硕士后方能担任中学教师,这一年师范课程的内容包括教育学理论、教学法和教育实习、参与社区教育工作;职业技术教师资格由全印度职业技术教育理事会规定,地区性的技术师范学院培养多科技术学校教师,中央训练学院培养工业训练学校和艺徒训练学校教师,还有一所中央教育培训与研究院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工作和培训教师。印度还十分重视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各地的教育学院和其他师资培训机构都承担对教师进行函授与面授相结合的培训任务。

2.把培养软件人才当成国策。印度软件业的成就举世瞩目,其IT领域创造的辉煌首先应归功于被誉为“计算机总理”的拉吉夫·甘地,他于1984年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治国方略。在这一正确思想的引导下,从1998年起,印度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国家信息化的政策,其中下大力量培养软件人才的政策尤为引人注目。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制订了加速培训和吸引软件人才回国的具体政策、从儿童开始普及计算机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大批软件应用人才、通过高等学校培养出类拔萃的软件工程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等。

二、印度人力资源开发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一)智力开发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1.通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有效提高整个民族的知识和文化水平。各国的基础教育既有普遍适用的相同之处,又有各具特色的差别之点,而正是这些差别之点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印度下大力量实施扫盲计划,其“黑板行动”和从“普及教育设施、普及入学率、普及保持率、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四个方面普及基础教育的经验,对我国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通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世界各国均把“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作为高等院校的主要目标。印度实行低收费政策发展高等教育和出台多项措施帮助弱势群体学生完成学业的做法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虽然我国在发放教育贷款方面已经做了多年的尝试,但在专门为贫困群体学生保留较大比例的大学入学名额和免除学杂费、住宿费方面尚未起步。

(二)生存和劳动能力开发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印度的普通教育职业化,使得初中以上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以及实际需要,自主选择继续深造或直接就业,这一制度有效地避免了出现中国这种“千军万马挤上独木桥”现象的发生;注重对技术工人的培养、推行学徒培训制和实施高级职业培训计划,可以有效解决技术工人和高级技工严重缺乏的状况,这对解决我国面临的相关问题至关重要;实施针对特殊人群的培训计划,可以有力促进弱势群体就业的顺利实现,从而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

(三)其他相关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1.师资培养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人力保障。印度为了加强对师资的在职培训和保证培训质量,全国师范教育委员会提出,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应保持一贯性,职前教育的目标和奖励办法在在职培训计划中应有所反映,凡经过学习又获得证书者,其证书需经过邦政府或雇佣单位认可方能有效。上述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印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为印度进行成功的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

2.法律支持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保障。适应工业迅速发展和技术工人严重缺乏的实际需要,印度政府制定了《学徒法》并在大中型企业中执行,此举有效地培养了大批适应印度实际需要的合格技术工人。《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法》规定,享受政府拨款的大学不得超标准和超范围收费。为规范私立院校和不享受政府拨款学校的收费行为,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和技术教育包括管理教育的私立和不享受拨款的教育机构收费标准的规定》。这些法律和规定为印度有效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宋晓梧、张小建、陈宇:《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年,第555页.

[2]李建忠:《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2日.

[3]王鑫、吴先球:《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7日,第四版.

注 释:

①据印度2005-2006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印度人均年收入为17823卢比,学杂费仅占人均收入的1.8%.

②李建忠:《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2日.

篇5:澳大利亚城市建设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党从建立的时候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不单是中国从古未有的大胜利,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是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它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从而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和支持。

篇6:GE企业文化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时间:2008-04-23 文章来源:国资委直属机关团委

宣传工作局 阳礼泉

韦尔奇精心打造GE特色企业文化。GE排名从世界第10位跃升至第2位,并发展成为一个不断学习、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GE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对我们贯彻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企业管理的潮流和趋势,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员工的地位和作用,为员工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通过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打造企业品牌,把企业做强做大。GE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司,其文化能与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化相处得那么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了以人为本。

韦尔奇高度关注人,注重人的因素,认为人就是一切,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是第一位的,接下来才是战略和其他事情。只有了不起的人才能造就了不起的产品和服务。他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于管理实践中。第一,注重员工招聘。韦尔奇说,只有找对了不起的人才,世界才会发生变化。他认为,招募员工不能根据应聘者的外表、毕业学校、学历和一纸简历来决定是否录用。要招募那些充满热情、希望做出点成绩来的人。韦尔奇说,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所招募的员工,是优秀的人才而不是宏大的计划成就了一切。GE作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首先在于它是一个汇集了具有良好价值观和全心投入、满腔热情的人的公司。第二,重视员工培训。韦尔奇把人才培训视为一项能够获得“无限”回报的投资,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培训中心,不仅进行职业培训,而且着力于领导人才的开发。GE不仅培训造就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帮助很多平凡的员工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而且创造了一种不断学习的社会结构,促进了GE特色学习型文化的建立。第三,区别对待员工,实行有差别的管理政策。他把员工分为最好的20%、中间的70%和最差的10%,即A、B、C三类。A类员工激情满怀、勇于任事、思想开阔、富有远见,不仅自身充满活力,而且有能力带动周围的人。他们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还使企业经营充满情趣。B类员工是公司的主体。C类员工指那些不能胜任自己工作的人。对不同类别的员工,实行差别的奖励政策,A类员工得到的奖励一般是B类的两三倍。至于C类员工,则什么奖励也得不到。第四,善待员工。不断为员工施展才华提供机会,并在他们每次获得成功之后,尽可能给他们奖励,让员工感觉到自己的贡献看得见、摸得着、还能数清,增强员工的成就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对解聘员工,做到人性化,富有人情味。在准备撤换经理时,他都至少谈心两三次,表达失望,给他们以改变现状的机会。当最后一次谈话时,被解聘的人不会感到震惊或者不可思议。他不仅自己这样做,也要求各个层次的经理人员这样对待下属和员工。韦尔奇对被解聘者尽量做到早通知,以便能让他们多一些就业机会,并以慷慨的方式对待他们,为他们支付优厚的离职金。

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

企业文化不论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方式,还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愿景目标服务,决不能搞“两张皮”。企业文化只有适应企业发展战略,并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服务,才是优秀的,也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建设企业文化首先要求企业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并紧紧围绕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来进行。

GE文化之所以富有特色和卓有成效,首先在于GE有一个具体、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韦尔奇就任GE董事长不久,描绘未来商战的赢家是这样的公司:能够洞察到那些真正有前途的行业并加入其中,并且在所进入的每一个行业里做到数一数二的位置。GE就是要做到数一数二,这绝不仅仅是个目标,而是实实在在的要求。要想成为赢家,实现数一数二的目标要求,就必须把数一数二的“硬”的核心理念与无形的“软”的价值观,即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围绕这个有形的数一数二的核心理念,韦尔奇提出了三大无形的核心价值观,即:面对现实;追求优质和卓越;注重人的因素。“面对现实”,就是要创造一种氛围,鼓励人们去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按照事情自身应有的方式,而不是人们主观愿望的方式来处理事情。在全公司树立这种直面现实的观念是实施做任何事都数一数二的核心理念的必要前提。“追求高质和卓越”,就是要形成一种氛围,让所有的人都能感到向自己的极限挑战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感到能够比心目中的自己做得更好,使每个员工都能够为自己所做的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感到骄傲。“注重人的因素”,就是要创建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为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员工提供最优环境和氛围,鼓励员工创新,在这种环境里员工只会觉得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和驱动力的限制,而不是别的原因,决定他们能够发展多快。韦尔奇认为,只有这些“软”的核心价值观与“硬”的数一数二的发展要求结合起来,公司面貌才会焕然一新,才会有更高昂的士气、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GE的核心价值观与其发展战略目标要求是高度一致的。实践证明,GE的核心价值观及企业文化对于实现发展战略目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有“硬”的措施

实现“软”的价值观,需要有“硬”的措施来推动。没有“硬”的措施,“软”的方面就难以得到落实,也难以凑效。推行“软”的价值观,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采取具体实在的措施,并落到实处。只有这样,价值观、企业文化才能落地生根。GE三大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与其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在企业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于有一系列“硬”的措施作保证。

韦尔奇推行“直面现实”价值观念的“硬”措施,突出表现在他的培训方式上。韦尔奇将“行动学习”概念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教学方式,要求学员们致力于解决GE的实际问题,面对真实的企业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和学习,认真考察GE在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机遇,仔细评估GE各项计划的实施进度和效果。为了使学员们敞开心扉自由坦诚交流,韦尔奇聘请外部专业人员提供帮助,实行“群策群力”的运作方式:会议开始时经理到场讲话,提出一个重要议题或安排一下总的会议日程,然后离开。在经理不在场的情况下,外部专业人员启发和引导学员们进行讨论。学员们把自己的问题列成清单,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准备好意见建议在经理回来时向他反映。经理们必须对每一项意见都要当场作出决定,对至少75%的问题给予“是”或者“不是”的明确答复。如果有的问题不能当场回答,也要在约定好的时限内完成。任何人都不能对这些意见或者建议置之不理。

为推行“追求高质和卓越”,韦尔奇采取了许多硬的措施,使“追求高质和卓越”的价值观体现在公司的方方面面。他上任后投资7500万美元,在公司总部修建健身中心、宾馆和会议中心,把在克罗顿维尔的管理中心升格,修建了直升机停机坪,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培训中心。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看得见的硬措施为公司营造“软”价值—“卓越”。他认为,公司最优秀的人才不应该在破旧的房子里接受培训,也不能让公司的客人去住三流的汽车旅馆。健身房既能为大家提供聚会的场所,又能增进人们的健康,必须有一流的环境,这也有利于在公司创造一种一流的家庭般的闲适氛围。韦尔奇说,如果你想实现卓越,最起码你的环境应该体现出卓越,在每一件事情上要体现卓越。

为推行“注重人的因素”,韦尔奇倾注了比其他任何事情都多得多的热情,在招募、培训、开发和奖励人才方面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在GE培育了重视人、鼓励人们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韦尔奇认为,距离工作最近的人最了解工作。因而,十分尊重他的经理们,总是给他们以充分的职权和自主权,赋予他们公司主人翁角色。在他担任董事长之初,几乎每一个重大的资本支出项目都要由他批准,有时在他签字之前已经有16个人签过字表示同意了。韦尔奇改革资本拨款审批程序,消除层级过多的消极影响,使企业的每一个领导都拥有来自董事会的明确授权,让他们完全可以在授权范围内自主行使权力。

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加强领导和检查考核

企业领导人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企业文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这就要求有一个团结和谐、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作保证,这个领导班子必须能够在企业的价值观上达成共识,并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上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GE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成功,根本在于韦尔奇坚持不懈的持久努力和董事会的强力支持。为推行公司价值理念,韦尔奇每到一个地方都反复宣讲“数一数二”战略目标要求,宣讲直面现实、卓越、重视人、创建新型组织等价值观。他改造克罗顿维尔培训中心,改革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并且坚持每个月都到克罗顿维尔一两次,与学员们进行广泛的交流。他在担任董事长的20年里与将近1.8万名经理进行了直接的沟通,不断把公司的价值观注入公司员工和各级经理的头脑中。董事会强有力的支持是韦尔奇成功推行其价值观的坚强后盾。韦尔奇说,如果没有公司内部强有力的支持核心,没有董事会强有力的支持,GE那么巨大的变革是不可能成功的。董事会成员听到了对改革的抱怨,也看到了媒体上的负面报道,然而从变革的第一天起,对改革的支持就没有动摇过。

上一篇:村委会三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动员大会优秀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