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活动目标

2024-05-12

幼儿园音乐活动目标(精选8篇)

篇1:幼儿园音乐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体会歌曲活泼欢快的气氛。

2.完整演唱歌曲《春雨娃娃》。

活动准备:录音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春雨娃娃》。

听歌曲录音。

这首歌听起来感觉怎么样?歌里讲了件什么事?春雨是怎样下的?都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你能用动作表现一下春雨的样子吗?

2.学唱歌曲《春雨娃娃》。

教师清唱歌曲《春雨娃娃》,幼儿欣赏。

幼儿跟唱歌曲《春雨娃娃》。

教师伴奏,幼儿尝试完整演唱歌曲《春雨娃娃》。

篇2:幼儿园音乐活动目标

前言:由于音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音乐课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方法。通过我园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选择教学方法要与学科特点相适应,更要依据该学科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孩子进行审美的教育,就是通过一些歌曲、律动、器乐、欣赏和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来陶冶孩子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审美的能力。

(一)总目标

1.初步感受、欣赏环境、生活和音乐作品的美。2.喜欢参加音乐活动,能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对艺术的敏感性。

3.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发展艺术表现能力。

4.能通过多种感官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用不同的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5.在音乐活动中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能理解、接纳、欣赏、尊重他人的创作与表现,喜欢欣赏不同表现形式与风格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幼儿音乐领域阶段目标

1.小班上学期(1)歌唱活动。

①喜欢参加歌唱活动。

②尝试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学习听前奏整齐地开始,音域一般在cl~g1。

③尝试理解和表现歌曲的形象和情感。(2)韵律活动。

①愿意参与音乐游戏和有简单舞蹈的活动,尝试随音乐做简单律动。

②尝试感受音乐节奏、旋律的显著变化,并随之变换动作。③学习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情感和内容。(3)节奏活动。

①愿意玩弄打击乐器,参与集体的演奏活动。

②感受手铃、串铃等打击乐器的音色。

③学习随熟悉的音乐合拍地演奏,能参加两种乐器的齐奏,尝试看指挥开始和结束演奏。

④尝试用乐器演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4)欣赏活动。

①愿意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②尝试听辨音乐中差异明显的音区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感受典型的摇篮曲、进行曲等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③乐意用自己的体态、嗓音和动作参与欣赏活动。

④尝试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或观看自己喜欢的音乐舞蹈表演。

2.小班下学期(1)歌唱活动。

①喜欢参加歌唱活动。

②学习用自然的声音歌唱、正确的姿势歌唱,能听前奏整齐地开始,音域一般在cl~g1。

③初步理解和表现歌曲的形象和情感。

④愿意为熟悉、短小、工整的歌曲替换部分歌词,体验创造性地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2)韵律活动。

①喜欢参与音乐游戏和舞蹈活动,能随音乐做简单律动。

②能感受音乐节奏、旋律的显著变化,并随之变换动作的力度和速度。

③尝试用简单的动作进行创造性的表现,体验韵律活动中表达、创造和交流的快乐。(3)节奏活动。

①喜欢玩弄打击乐器,参与集体的演奏活动。

②进一步感受手铃、串铃、碰铃、木鱼等打击乐器的音色,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模仿各种声音感受其变化。

③继续学习随熟悉的音乐合拍地演奏,能参加两至三种乐器的齐奏,学习看指挥开始和结束演奏。

④鼓励幼儿大胆地用乐器演奏表达自已对事物的感受,体验节奏活动的快乐。(4)欣赏活动。

①喜欢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②能听辨音乐中差异明显的音区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感受典型的舞曲、劳动音乐等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③喜欢用自己的体态、嗓音和动作参与欣赏活动,进行多种方式的创造性表达。

④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地倾听或观看自己喜欢的音乐舞蹈表演。

3.中班上学期(1)歌唱活动。

①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姿势演唱自己喜欢、熟悉的歌曲。会听间奏,音城一般在c1一al。

②初步学习接唱、对唱等演唱形式。

③喜欢为熟悉、短小、工整的歌曲替换歌词并尝试将创编的歌词填入歌曲。(2)韵律活动。

①学习随音乐做简单的舞蹈动作,喜欢参与韵律活动。

②学习用相应的动作表现音乐的内容和情绪,基本能随音乐的变化改变动作的力度、速度、节拍等。

③引导发现律动中的动作组合规律,初步学习创编韵律动作。

(3)节奏活动。

①喜欢随音乐演奏打击乐器,学习用几种乐器演奏简单的固定节奏型。

②自由探索和尝试几种打击乐器(铃鼓、圆舞板、鼓等)的演奏方法,学习简单的打击乐合奏并保持自己节奏型。

③会集中注意看指挥,在集体中学习保持与音乐、与他人协调一致。

④尝试用乐器、自然物的不同音色、节奏型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对事物的认识。养成爱护乐器的态度和习惯。(4)欣赏活动。

①喜欢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②学习听辨音乐中差异比较明显的音区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进一步感受典型的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③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乐(歌)曲的特点。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作品的感受。

④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比较集中注意地倾听、观看音乐、舞蹈、戏剧表演。

4.中班下学期(1)歌唱活动。

①能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姿势歌唱,学习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变化来演唱。

②乐意独立或与同伴合作演唱,能自然地进行接唱和对唱。

③积极为熟悉、短小、工整的歌曲创编歌词,并尝试将新编 的词替换到歌曲中演唱。(2)韵律活动。

①继续学习随音乐做简单的舞蹈动作,体验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②尝试用眼神或身体动作与同伴、教师进行交流,表现音乐的强弱、快慢和节奏的变化规律。

③鼓励幼儿独立或结伴表演自己熟悉、喜欢或自已创编的韵律与动作组合。激发其大胆表现。(3)节奏活动。

①喜欢随音乐演奏打击乐器,继续学习几种乐器的演奏,学习设计简单的固定节奏型。

②自由探索和尝试几种打击乐器(增加沙球、蛙鸣筒等)的演奏方法,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打击乐合奏并保持自己的节奏型。

③能对指挥的要求作出积极反应,提高合作意识、演奏水平,并积极尝试做小指挥。

④大胆地用乐器、自然物的不同音色、节奏型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对事物的认识。进一步养成爱护乐器的态度和习惯。(4)欣赏活动。

①喜欢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②能听辨音乐中差异比较明显的音区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进一步感受典型的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③进一步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乐(歌)曲的特点。能用多种方

式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④能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地倾听和观看音乐、舞蹈、戏剧表演。

5.大班上学期(1)歌唱活动。

①积极地参与歌唱活动。

②用自然、饱满的声音歌唱,保持正确的唱歌姿势,会听间奏,音域一般在cl—c2。

③学习领唱、齐唱以及简单的两声部轮唱。学习控制、调节自己的歌声,较恰当地表现歌曲情感。

④学习基本独立地即兴编、即兴唱。(2)韵律活动。

①初步掌握几种舞蹈的基本语汇和律动的组合形式,积极参与韵律活动。

②基本能随音乐的变化改变动作的力度、速度、节拍、节奏型、难度等。

③学习用简单的身体动作组合表现音乐的结构及其形象、情感和内容,积极使用动作、表情、体态与人沟通。

④了解一些创编韵律动作组合的规律,积极参与创造性韵律活动。

(3)节奏活动。

①积极参与节奏活动,学习更多乐器(三角铁、双响筒等)的基本演奏方法。

②积极尝试自制乐器,辨别乐器的音色。

③初步体会各种演奏方案中音色、音量、节奏型配臵的表现规律,积极参与尝试集体设计演奏方案。养成对集体和乐器负责的积极情感。

(4)欣赏活动。

①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②进一步深入感受典型的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③进一步学习使用多种音乐的、非音乐的表征方式(歌唱、舞蹈、演奏、语言、绘画、制作、构造、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参与欣赏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想象和创造,提高体验和表现音乐情趣的能力。

④初步养成有情感参与的安静倾听音乐、观赏舞蹈表演的习惯。6.大班下学期(1)歌唱活动。

①积极地参与歌唱活动。

②能用自然、美好的声音歌唱,保持正确的唱歌姿势,会听间奏,音域一般在c1~c2。

③继续学习领唱、齐唱以及简单的两声部轮唱、合唱,能较自如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歌声,较恰当地表现歌曲情感。

④基本独立地即兴编、即兴唱。(2)韵律活动。

①进一步掌握几种舞蹈的基本语汇和律动的组合形式,积极参与韵律活动。

②能较准确地随音乐的变化改变动作的力度、速度、节拍、节奏型、难度等。

③学习用身体动作组合表现音乐的结构及其形象、情感和内容,积极、熟练地使用动作、表情、体态与人沟通。

④进一步了解一些创编韵律动作组合的规律,积极参与创造性韵律活动。

(3)节奏活动。

①积极参与节奏活动,学习更多乐器(钹、锣等)的基本演奏方法。

②主动参与自制乐器,辨别乐器的音色。

③进一步体会各种演奏方案中音色、音量、节奏型配臵的表现规律,积极参与,集体设计演奏方案。进一步养成对集体和乐器负责的积极情感。

(4)欣赏活动。

①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②进一步深入感受进行曲、舞曲、摇篮曲、劳动音乐的特点。③能够大胆地运用多种音乐的、非音乐的表征方式(歌唱、舞蹈、演奏、语言、绘画、制作、构造、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参与欣赏活动,表达自已的感受、体验、想象和创造,提高体验和表现音乐情趣的能力。

④养成有情感参与的安静倾听音乐、观赏舞蹈表演的习惯。

铜仁市实验幼儿园保教处

2011年制

铜仁市实验幼儿园 幼 儿 音 乐

教 育 目 标

篇3:幼儿园音乐活动目标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加德纳经过多年对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等的广泛研究, 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他通过大量心理学的试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 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以上的智能, 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交往智能[1]。

每一智能类别存在多种表现方式, 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 提供丰富的环境与指导, 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有能力将所有八种智能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加德纳指出“虽然我所称的‘智能核心’或者是‘亚智能’都是各自分别存在的, 但是在运用时却是彼此互相连贯使用的, 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 这些智能实际上从生命的开始就相互作用, 相互铺垫了。而且, 它们最终都将被调动起来, 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及社会功能[2]。”

音乐智能是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他首先命名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 但他并不认为它们最重要, 而是认为这八种智能同等重要。音乐智能是感受、辨别、记忆、改编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包括对音高、节奏、音长和音色的敏感性。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曾告诫我们: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 只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培养, 进而为音乐所用[3]。由此可见, 人类与生俱来就拥有音乐的天赋, 故每个人都能发展这种智能。儿童时期是处于声音和音调敏感性发展的关键期, 对音乐能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学习活动使幼儿的素质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音乐智能能够在多元智能中占有一席之地说明了我们没有理由轻视音乐教育的价值所在, 因为音乐智能的开发主要是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欣赏、音乐游戏等领域的学习都可以促进幼儿音乐智能和其他智能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解析

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就是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所预期达到标准的一种期望, 它不仅制约着音乐教育的整个实施过程, 而且是一切音乐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歌唱、打击乐器演奏、韵律活动、音乐欣赏四个方面。总的表现在发展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艺术表达能力;发展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能力和进行自我情感控制能力;发展幼儿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积极、独立的个性品质;发展幼儿的守纪、负责、公正, 善于合作交往的良好社会品质[4]。

(一) 当前我国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由于教育目标对教育本身具有先导作用, 因而使教育目标的制定成为一项具有严密学术性和政策性的工作。制定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主要依据学前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社会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要求, 以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科本身的特征。

1. 学前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儿童音乐心理、音乐能力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它能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反映出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化技能发展的水平。同时, 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也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兴趣和需要。只有依据儿童音乐发展的实际水平、需要和可能性, 才能构建起真正适合儿童发展的音乐教育目标。

2. 社会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要求。

我国建国初期至70年代对于音乐教育的目标, 强调的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而90年代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在音乐教育目标体系中更突出强调并增加了对人的探索精神、创造意识及主动积极的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等。由此可见, 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的一种手段和中介, 必然会使社会文化对教育的要求体现在教育目标之中。

3.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本身的特征。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具体对象是3—6岁的儿童, 这也就决定了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不必过分追求音乐知识本身的系统性, 而应着重体现把音乐作为促成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载体。学前儿童音乐是儿童习得“音乐语言” (旋律、节奏、节拍等) , 体验并创造性地表达对周围事物认识和感受的一种艺术活动。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 如何既充分地让儿童享受音乐活动过程的快乐, 又顾及到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如何既尊重儿童对音乐的探索和创造, 又要把儿童的音乐表现活动逐渐纳入到符合音乐审美创作原理和规律的轨道上等问题, 都将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产生密切的联系[5]。

(二) 当前我国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存在的不足

从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 沿用50年代中期前苏联的分科教学模式还比较普遍。目标强调各学科知识习得的系统性、层次性。课堂采用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三步曲”模式, 强调课堂结构的完整性, 教学内容按大纲适用固定的统编教材。

这种目标模式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 较强的系统性, 但灵活性不足。

教材内容按认知结构由浅入深编排, 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 由于地域的差异, 幼儿生活经验与知识的差异, 加上分科教学各科知识单列进行, 缺乏乡土教材的渗入, 使教学脱离幼儿生活, 缺乏生机。

2. 程式化的课堂模式忽视幼儿主体性发展, 教学方法较单一。

在传统目标模式下, 课堂的“三步曲”模式对一般的常规教学有一定作用, 但对实践性强的音乐课来说则不太适合。因为音乐活动需要幼儿亲自参加艺术实践, 即通过唱、跳 (舞蹈) 、欣赏、打击乐器、即兴表演、游戏等活动来获得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力和创造力, 而这种能力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 通过自身的不断实践和感受而获得的。音乐的本质, 是“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活动”。然而, 程式化的音乐课教学使得基本部分占时间过多, 幼儿坐得太长, 教师教得多, 幼儿实践的机会少。这种千篇一律的程式化教学, 很难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重传授知识, 轻兴趣及创造力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特别注重优势智能如何向弱势智能迁移, 从而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而这种迁移的动力就是兴趣。同时, 人的创造力的培养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之一, 但是不少教师按大纲要求只教一定数量的歌曲、舞蹈、游戏就完事, 忽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及提升自身创造力的需求。其结果是幼儿只会唱教师教过的歌, 只会跳教师教过的舞[6]。

针对这种传统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的不足, 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必将给我们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带来一个新的视野。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幼儿园的音乐教学目标重塑

长期以来, 我国非常重视强调音乐教学的德育与智育功能, 但忽视了音乐教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使得我国音乐教学失去了活力与吸引力, 学生接受的只是与音乐教学的理想背道而驰的技艺训练和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这种音乐教学使得学生失去了对音乐学习和创造的兴趣与信心。要实现音乐教学的本质, 重新发挥音乐教学在整个幼儿园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重塑音乐教学的目标, 使之能同时符合音乐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一) 音乐教学目标与音乐节奏智能的整合

幼儿音乐智能是指幼儿能初步感知音乐的音准、旋律、节奏及音色等能力及对声音的情绪力量、简单结构的感知能力。幼儿音乐教育中的歌唱、律动、乐器、欣赏、音乐游戏五大领域都可以促进幼儿音乐智能的健康发展。 (1) 唱歌活动能使儿童学会用唱歌来表达感情, 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并使其初步掌握一些最简单的歌唱技能, 增强对节奏、旋律的基本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2) 韵律活动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节奏感, 促进其动作的协调性, 并带有很浓的趣味性, 宜发挥想象力。 (3) 打击乐演奏活动可以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节奏感, 增强他们的音色感受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4) 欣赏活动可以培养孩子敏锐的听觉能力和良好的倾听习惯, 能使他们在较大范围内接触各种优秀音乐作品, 从而发展其最初的审美评价能力。 (5) 音乐游戏可以使儿童通过自身的参与, 发展其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他们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二) 音乐教学目标与身体运动智能的整合

舞蹈一般都与音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就像是一对孪生姐妹。但传统的音乐教育却常常让孩子们中规中矩, 不喜欢孩子手舞足蹈, 这对于儿童音乐教育是不恰当的。幼儿期是人的身体发展最迅速的阶段之一, 运动对于处在这一时期中的儿童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而, 与身体运动联系紧密的音乐教育活动也就有了一种特殊的价值。在各种伴随音乐进行的动作表演活动和乐器演奏活动中, 儿童可锻炼身体各相应部分的大小肌肉、骨骼和韧带, 提高神经系统反应的速度和协调能力, 增强心肺等器官的耐受力, 获得良好的发育。即使是唱歌活动, 也能对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呼吸器官的运动和发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音乐教育活动来促进幼儿的运动智能的发展。

(三) 音乐教学目标与语言智能的整合

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的语言智能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幼儿在大量接触优秀歌曲的过程中, 不仅积累了音乐语汇, 而且扩大了词汇的积累。语言学习也是一种听辨、记忆、再现声音符号的学习。如果教师在教儿童歌唱时, 坚持要求正确的咬字吐字, 会帮助儿童养成口齿清楚的语言表达习惯。此外, 音乐与口头语言同样具有高低、强弱、快慢、音色变化等表情因素, 在音乐活动中, 教师可以有许多机会促进幼儿认识这些表情因素, 这对提高学前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是很有益的。部分语言有缺陷的幼儿学习唱歌后能逐渐克服语言障碍。

(四) 音乐教学目标与数理逻辑的整合

幼儿在学习音乐的时候会接触到分数、比率、结构关系、次序和反复再现。孩子们学会数音乐小节的拍子, 了解乐句、乐段, 认识一首音乐主题的结构和反复再现, 理解不同形式的音乐, 如二段体、三段体、回旋曲等。这些音乐教育活动强化了幼儿们对某些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逻辑智能的训练。公元前6世纪, 毕达哥拉斯说:“琴弦的嗡嗡声中存在几何学, 天体的空间分布存在音乐。”因此, 幼儿的唱歌及音乐欣赏活动可以促进逻辑/数学智能的发展。

(五) 音乐教学目标与视觉空间智能的整合

音乐教育活动对空间智能的影响在近年来一直是被科学家重视的问题。最近的研究发现, 音乐能够强而有力地提高空间—时间推理能力, 即准确地察觉客观世界, 并在大脑中形成图像。著名的“莫扎特效应”就使人们相信音乐元素的特定组成结构导致空间推理能力的提高。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利用美术的形象性、直观性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例如, 可以运用色彩深浅的变化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渐强、减弱。又如, 幼儿在欣赏热烈、奔放的音乐时, 会选择暖色来表达音乐的情绪, 在欣赏舒缓、宁静的音乐时, 会选择冷色来表达音乐的情绪。通过这样的一些途径, 孩子感受音乐

论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秩序的建立

王剑虹

(吴江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江苏吴江

摘要:幼儿园班级管理需从理顺班级管理的几个要素出发, 建立起保教人员之间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的工作秩序;幼儿自由自主、活泼有序的活动秩序;环节明确、持续有效的时间秩序;因地制宜、利于活动的空间秩序来进行, 进而追求幼儿自主管理班级的目标。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管理秩序

秩序又称有序, 与混乱、无序相对应。从静态上来看, 秩序是指人或物处于一定的位置, 有条理、有规则、不紊乱, 从而表现出结构的恒定性和一致性, 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动态而言, 秩序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反复性和可预测性。秩序总是与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等特征相联系, 表现为有序的状态 (1) 。蒙特梭利研究发现, 1—3岁是人一生中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期, 我们应抓住幼儿的这一发展特点来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级管理, 是指班级教师通过组织、计划、实施、调整等环节, 把幼儿园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充分运用起来, 以便达到预定的目的 (2) 。管理要素是班级里的人、物、时间、空间等。我们从理顺班级管理几个要素的渠道多元化, 音乐不仅有声音, 还有色彩, 不仅可以听, 还可以看。视觉空间智能的参与, 可以帮助孩子更形象地理解音乐。

(六) 音乐教学目标与人际交往智能的整合

音乐的重要功能之一, 就是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 满足人的交往需要。成人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音乐交往, 可以为其提供大量人际交往的机会和经验。儿童在1岁以前就能够学会使用类似歌唱或类似舞蹈的方式来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和微笑。在进入托幼机构以后, 则更喜欢与老师、同伴一起从事音乐活动。稍大一些, 这些孩子还能学会以邀请他人一起从事音乐活动的方式对被邀请者表示好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 儿童能够在上述的种种音乐活动中得到各种人际交往的机会, 学习到人际交往的技能, 从中获得各种有益教训和积极体验。同时, 在这些积极的音乐交往活动中, 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和信心也得到了不断的加强。

(七) 音乐教学目标与自我反省智能的整合

首先, 幼儿在感受和表现音乐时需要有意识地认识到自己身体的活动状态, 并需要有目的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身体活动, 使自己的身体活动与音乐相一致。其次, 幼儿在理解和享受音乐时也需要不断地反省由音乐引起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体验。再次, 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可以获得来自老师、同伴的各种评价。这些评价会对个人的自信心、自尊心、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态度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 教师应该在音乐教育活动中, 有意识地

之间的关系入手, 在它们之间建立起秩序, 支持和促进幼儿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被管理的角色转变为班级管理者的角色, 为此我们建立以下秩序来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一、保教人员工作秩序———分工明确, 配合默契

现在的幼儿园一般配备二教一保, 即二名教师一名保育员, 三个人负责班级里的一切事务, 他们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是一个集体, 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自己在班级中的一份责任, 既要分工明确, 又要配合默契, 形成一定的秩序, 避免不必要的紊乱而导致工作的无序。这个秩序关系着幼儿在园的安全, 关系着幼儿受教育的质量。如在晨锻时间, 保教人员如果各自为政, 或者忙着交谈, 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幼儿放任自流的现象。所以, 幼儿在班的每一个时间段, 班级里的三位保教人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 有一定的秩序, 才能默契地配合, 我班上午每个时间段工作的详细分工: (见表1)

这样, 每位保教人员在每个时间段自己该做些什么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也确保了每个方位、每个时间段都有引导幼儿注意自己的外部活动和内心活动, 并在集体音乐教育活动中以尊重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幼儿做出的努力, 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氛围。而这种氛围正是幼儿自信心、自我反省智能成长和发展的必要外部条件。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 老师运用适宜、自然的方式培养幼儿在语言、数学逻辑、音乐、空间知觉、人际交往、自省、肢体、自然观察这八方面的智能, 把它们渗透到教学活动、多种综合性区域游戏活动、日常随机教育及家园共育各环节中, 使幼儿园音乐教学在目标上实现多元化, 不断开发幼儿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李旭.多元智能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研究策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6:7.

[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 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3]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与实践[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6.

[4]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62.

[5]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96.

篇4: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目标的撰写

例如:中、大班歌唱教育活动《懒惰虫》的活动目标:(1)初步学习演唱歌曲《懒惰虫》,能较自然地唱出“弱起节奏”,以表现歌曲的幽默感。(侧重于让幼儿获得歌曲演唱的知识和技能)

(2)在教师和同伴的启发引导下,探索出与众不同的体态表情、声音与动作,以此表明:“我不是懒惰虫!”(侧重于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

(3)用带有幽默感的方式体验对“懒惰虫”的否定情感。(侧重于让幼儿领悟对“懒惰”行为的否定态度)

由上可见,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且活动目标的撰写有一定的顺序,教师据此科学设计并有效施行集体音乐教育活动,可保证幼儿从中获得有效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活动目标的撰写顺序和内容

教师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和内容来确定和撰写每一个集体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

第一步:提出音乐知识技能的获得与音乐感的发展的目标(即幼儿音乐素质的发展)。

第二步:确定学习技能、策略的获得与学习能力的发展的目标(即幼儿学习素质的发展)。

第三步:描述价值观念的获得与积极的情感、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的目标(即幼儿做人素质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的表述方式

教育活动目标所期望的结果应是可观察到的,在表述方式上,通常应该采用“行为化”的目标表述方式。

如前述的歌唱教育活动《懒惰虫》中的三条活动目标就是以幼儿作为行为发出的主体的。“学习”“演唱”“表现”“探索”“体验”等行动,都是幼儿所发出的,尽管作为主语的“幼儿”两字在文中并未出现,但三条目标所用的主语是统一的,而且是一目了然的。此外,目标陈述中也清楚地表明了要求幼儿学习演唱的是歌曲《懒惰虫》,而且在演唱时还要能较自然地唱出“弱起节奏”,以表现歌曲中暗含的幽默感;要求幼儿探索的是怎样用体态表情、声音与动作来申明“我不是懒惰虫”;要求幼儿体验的是对“懒惰虫”的否定情感。而“初步”“较自然”“在教师和同伴的启发引导下”等词语,则是表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很可能是缺乏自信心、独立性和技巧性的,因而幼儿在尝试和探索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也是可以被允许的。而“用带有幽默感的方式”这样的附加条件语则表明:教师在帮助幼儿体验“懒惰虫”的否定情感时不是采用教诲的方式,而是希望幼儿在体验到了幽默所带来的快乐的同时,自然积淀下对懒惰行为的批评态度。

三、活动目标的撰写方法

(一)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感发展目标的撰写

以下以中班歌唱教育活动《在农场里》为例,来比较、分析说明该发展目标的撰写方法。

由上分析可知:当我们在撰写音乐教育活动的第一方面的目标,即“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感的发展”目标时,我们首先应该审视音乐教材中所蕴涵的音乐、舞蹈知识技能;其次应该思考、体验这些知识技能在该作品中的审美含义;最后,还必须慎重推敲在何种程度上操作,才能使得这些富有审美含义的知识技能对本班幼儿产生真实意义上的挑战。

(二)学习技能、策略与学习能力发展目标的撰写

仍以中班歌唱教育活动《在农场里》为例,来比较、分析说明该发展目标的撰写方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我们在撰写音乐教育活动的第二方面的目标,即“学习技能、策略与学习能力的发展”目标时,我们首先应该审视音乐教材:该音乐教材可以使幼儿获得哪些能力的发展?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其次,教师应该努力寻找有效的“教的策略”来帮助幼儿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问题;最后,教师应从“学”的角度来撰写目标,且努力使目标的表述“行为化”和“可操作性”,从而使教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并使幼儿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是:音乐学习也是一种学习。因此,一般的学习态度是必须建立的,一般的学习规律是必须遵守的,一般的学习技能或策略也是必须学习的。诸如集中注意、观察、模仿、练习、思考、创造性表达以及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都是应该也是可以在不同的音乐学习中不断积累和相互迁移的。所以,当我们在撰写“学习技能、策略的获得与学习能力的发展”目标时,不要仅限于考虑幼儿的创编能力(创编歌词、创编动作、创编配器方案等),也不要仅限于发展幼儿的记忆、模仿等学习能力,而是应该将其他各种学习都纳入我们的目标之中。

如大班歌唱教育活动《数羊群》中的第二条目标:借助教师的动作及图片的提示,记忆相关歌词内容;知道动作或图片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该目标关注的便是幼儿注意并能有意识地利用教师提供的动作策略和图片策略来支持自己的记忆活动,从中体验策略使用的有效性;并且认识到,当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尝试使用有效的策略来帮助自己解决学习问题。显然,幼儿获得这样的认识远比仅仅学会唱一首歌曲更具有长远的发展价值。

(三)价值观念获得与积极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目标的撰写

以下以小班韵律教育活动《小鸟飞》为例,来比较、分析说明该发展目标的撰写方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我们在撰写音乐教育活动的第三方面的目标,即“价值观念的获得与积极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目标时,教师首先要牢牢将“音乐教育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媒介”这个核心问题放在心上,不能在设计音乐教育活动时,只关注传授音乐的知识技能,而忽略了情感体验与表达、自我认识与管理、社会交往与协作,以及社会责任感、道德感等诸多与“做人”有关的问题。其次,教师应该分析本次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引发幼儿哪些有关对自己、他人、集体、环境、生活的态度,获得哪些处理各种关系的适宜技能与方法。最后,对上述各种“可能性目标”进行筛选,从而将“做人素养”的目标摆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

篇5:幼儿英语奥尔夫音乐艺术教学目标

音乐部分教学目标:

小班:节奏感增强,对音乐求知欲增强,思维活跃,身体平衡性能增强。●激发宝宝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1、知识目标:(1)律动利用愉快的律动感受匀速拍子(4/4拍)

(2)学习儿歌说白、听唱、律动表演和美术,发展宝宝的音乐感。

(3)演奏简单的打击乐器,并为音乐做拍子的伴奏(1种)

2、能力目标:培养节奏感和匀速拍子感

3、情感目标:培养对音乐的喜爱和注意听音乐的习惯

4、亲子目标:家长了解教学形式,更新教育观念。●帮助宝宝挖掘其潜在的音乐性

1、知识目标:(1)模仿节奏问答,体会乐句和节奏组合。

(2)学习歌曲的表演与律动,感受音乐中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音高的不同。

(3)乐器、演奏不同的简单乐器,进行简单的齐奏,并能分辨音

色(2种音色)。

2、能力目标:启发宝宝对音乐的认知能力

3、情感目标:幼儿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

4、亲子目标:家长帮助宝宝回忆教学内容,同时要赞扬和欣赏。

中班:表现欲望强烈,能够按自己思维展示音乐,能够用固定节奏分声部进行乐器演奏。●在游戏上渗透音乐的内涵

1、知识目标:(1)透过即兴模仿动物走路的律动,亲身体验音符的时值对比。

(2)通过游戏进行音符的组合

(3)用固定节奏型,分声部进行乐曲的演奏。

2、能力目标:指导宝宝在活动的探索中引发相关的体验与联想

3、情感目标:积累宝宝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4、亲子目标:家长帮助宝宝对音符的认识和听辩,共同体会艺术修养。●欣赏世界名曲,拓宽音乐视野

1、知识目标:(1)使用精心设计的图形、线条或符号,辅助欣赏教学加深理解。

(2)用肢体动作参与欣赏,培养宝宝跟随及反应能力,感受情绪。

(3)为乐曲做多声部的节奏乐的伴奏,培养合奏能力。

2、能力目标: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3、情感目标:发展音乐性、肢体性及情感性的感应力。

4、亲子目标:家长与宝宝共同欣赏、教学活动,提高欣赏品味,加深亲子感情。大班:对音乐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能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结合音乐律动舞蹈和演奏进行初步的即兴创作。●逐步认识节奏谱,进行戏剧表演,激发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知识目标:(1)采用各种教具的演示,引导宝宝进行节奏谱的认识。

(2)为歌曲进行多声部固定节奏型的伴奏,培养合奏能力。

(3)利用戏剧的主题,结合音乐律动舞蹈和演奏进行即兴创造。

2、能力目标:(1)培养认识节奏谱的能力。

(2)参与戏剧表演活动,引发宝宝创造思考及创造行为,发展宝

宝的音乐表现力。

3、情感目标:在演奏、表演和创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4、亲子目标:家长创设各种机会,参与和鼓励宝宝进行音乐活动,共同分享音乐的乐趣。

●培养宝宝的音乐综合能力

1、知识目标:(1)运用游戏引导,将音乐与语言动作、唱歌、演奏和美术结合,进行多层次多声部,多形式的综合表演。

(2)引导宝宝进行旋律谱的认识。

(3)利用童谣、儿歌、配合语言说白及五声音阶进行音块和音条

乐器的多声部合奏。

2、能力目标:培养宝宝对音乐的听辩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音乐综合能力,为步入音乐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亲子目标:在学习音乐的基础上,家长帮助宝宝逻辑思维和思考能力的形成 英语部分教学目标:

单词秀(小班):熟练掌握50个以上英语单词,能进行简单对话与造句,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会话通(中班):英语儿歌,歌曲,绕口令等较为熟练,能即兴为英语童话小故事配音,发音纯正,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初步培育小朋友英语语感。

篇6:幼儿园小班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角色游戏,在游戏中情绪愉快。

(2)愿意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喜欢应答,并能注意倾听别人讲话。

(3)在游戏中能够自由想象和模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理解。(4)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并与他人的交往做出积极的回应。(5)在游戏中学习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如:“请进”“你好”等。(6)初步体验规则的作用,愿意遵守游戏规则。

(7)初步学会等待、轮流、分享、能判断一些简单行为的对与错。

(8)游戏后愿意收拾整理玩具材料,做自己能做的事,体验自尊、自信。(9)有好奇心,喜欢探索,积极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周围事物。(10)体验事物的简单特征,不断丰富相关经验,如:“对常见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对应、比较和排序,点数5个物体以内的物品等。

表演区 目标

(1)喜欢参加音乐活动

(2)初步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的强弱,高低和快慢。

(3)从优美动听和形象鲜明的歌曲、器乐曲与舞蹈等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初步理解其内容和情感,尝试以自由律动参与欣赏,用语言、表情或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4)能随音乐作简单律动,进行自我表现,并初步体验与他人沟通、交往的快乐。(5)通过自由探索与尝试认识几种易于敲打的打击乐器,学习敲打方法,初步养成正确使用乐器的习惯。

(6)愿意为自己熟悉、喜爱的歌曲和乐曲进行即兴表演,自由创编歌词和动作,初步学会使用表演道具。

(7)有模仿事物形象和动态的兴趣。(8)有参与戏剧性表演活动的初步愿望。(9)愿意观察、模仿与表现感兴趣的动物和人物的动作与表情,并尝试加入自己的想象。(10)能够在表演游戏中探索周围的世界,表达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和感受。(11)愿意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喜欢应答,并能注意倾听别人讲话、(12)初步体验规则的作用,初步学会等待、轮流与分享,能判断一些简单行为的对与错。(13)表演后愿意收拾整理道具,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体验自尊、自信。(14)体验事物的简单特征,不断丰富相关经验,如:“对常见事物进行分类、对应、比较和排序,点数5个物体以内的物品等。

美劳区 目标

(1)愿意参加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2)对周围环境中常见的、形象突出、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

(3)从具有鲜艳色彩和简单造型的美术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并用语言、表情、动作表示对美好事物的亲近和喜爱。

(4)养成喜欢观察和欣赏习惯。

(5)运用不同方式,探索各种美术材料的特征,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6)喜欢操作纸、笔、颜料、泥等各种工具材料,掌握他们的用途和用法。

(7)通过命名、讲述等方法进行有意识的表现,能用简单的图形和自己喜欢的颜色大胆表现熟悉的事物。

(8)运用熟悉和喜欢的图形、材料进行多种简单装饰。(9)学习正确的握笔和作画姿势。

(10)养成有序摆放和安全使用工具、材料的良好习惯。

(11)愿意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喜欢应答,并能注意倾听别人讲话。

(12)有好奇心,积极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周围事物,对常见事物、现象及其变化感兴趣。(13)体验事物的简单数量特征,对常见事物进行分类。(14)感知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

建构区 目标

(1)(2)(3)(4)(5)(6)(7)对建构游戏感兴趣,体验游戏过程的快乐。喜欢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搭建的感受和发现。

逐步学习与同伴分享玩具材料,感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喜欢探索不同的玩法及搭建、拼插方式。

愿意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喜欢应答,并能注意倾听他人讲话。

初步体验规则的作用,初步学会等待、轮流、能判断一些简单行为的对与错。遇到困难不害怕,会寻求帮助,并能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坚持做完一件事情,获得成功。

(8)通过搭建活动表达和扩大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9)对不同的建构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10)初步感知和探究事物的性能、特征(如滚、转、停等)及人们对物体的作用方式(如推、拉等)

(11)能用对应比较的方法体会物体数量的多与少(4个物体以内)(12)感知材料的质地、颜色、软硬等明显特征。

(13)会比较2至3个物体间常见量(如大小、长短、厚薄等)的差别。(14)感知体验“1”和“许多”

(15)会点数5个物体以内的物品,初步感知理解5个以内物体的数量。(16)感知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17)会辨别上、下方位。

(18)对周围环境中形象突出和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从环境景物,包括真实的建筑物及自己搭建的建筑物中获得美的感受。

(19)逐步学会将积木、辅助材料分类摆放。

益智区 目标

(1)(2)(3)(4)喜欢玩各种操作类玩具,并愿意探索不同的玩法。能结合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能初步感受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的快乐。愿意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喜欢应答并能注意倾听他人讲话。(5)乐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在操作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

(6)初步体验规则的作用,初步学会等待、轮流、分享,能判断一些简单的行为的对与错。

(7)在操作中遇到困难不害怕,能向老师或同伴寻求帮助,并能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坚持做完一件事,获得成功。

(8)喜欢探索,能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材料的特征:大小、长短、厚薄、颜色、形状等。

(9)感知体验“1”和“许多”的概念。

(10)会点数5个以内的物品,初步感知理解5个以内物体的数量。(11)逐步养成正确收放玩具的习惯。

科学区 目标

(1)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周围事物,体验探索的乐趣。(2)对常见事物、现象及其变化感兴趣。(3)能自己选择探索内容。

(4)喜欢提问,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在感知操作中的感受与发现。(5)喜欢、爱护动植物,愿意饲养小动物、给植物浇水等,并获得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6)感知四季最明显的特征,以及下雨、下雪等自然现象。(7)体验事物简单的量的特征。

(8)能用对应比较的方法体会物体数量的多与少(4个物体以内)。(9)会比较2至3个物体间常见量(如大小、长短、厚薄)等的差别、(10)感知体验“1”和“许多”

(11)尝试点数5个物体以内的物品,初步感知理解5个以内物体的数量。(12)感知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13)尝试辨别上、下方位。

(14)对周围环境中形象突出和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从环境中获得美的感受。(15)愿意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喜欢应答,并能注意倾听他人讲话。(16)喜欢参与讨论,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17)初步感知和探究物体的运动(如滚、转、停等)及作用力(如推、拉)之间的关系。(18)初步体验规则的作用,初步学会等待、轮流、分享,能判断一些简单行为的对与错。(19)遇到困难时会寻求帮助,并能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坚持做完一件事,获得成功。(20)对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感兴趣。

阅读区 目标

(1)喜欢并注意倾听成人讲图书和看熟悉的、感兴趣的图画书。

(2)有好奇心,喜欢猜想画面表达的意思或故事情节的发展,愿意探究故事中讲述的事物。

(3)愿意跟读儿歌,复述与表演短小的故事或故事的一部分,感受其中的乐趣。(4)愿意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喜欢应答,并能注意倾听他人讲话。(5)愿意与同伴交流、表演故事和儿歌等内容。(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对图书内容的理解,如:突出问题、身体动作等。(7)知道一页一页的翻看图书,能理解、讲述简单的画面内容。(8)喜欢发现、指认、讲述书中感兴趣的人和物。(9)初步体验规则的作用,初步学会等待、轮流。初步学会判断一些简单行为的对与错。(10)会正确使用和爱护图书及相关道具。

篇7:幼儿园小班体育活动目标

一、走

1、自然走:

上体正直、双脚交替白然地走

指导要点:梃,干正直,使顶、背在同一直而上,限看正前方,步幅大而均匀,落地轻柔,两臂自然前后摆动。

2、变化走

小班:向指定方问走

指导要点:设定幼儿比较感兴趣的标志物。

二、跑

1、自然跑

上体正直,双脚交替自燃地跑

指导要点:步了迈开,落地轻柔,躯干正直稍前倾。两臂握拳屈时前后白然摆动。

2、变化跑: 小班:向指定方向跑

指导要点:设定标志物,在跑动中,要目视相去无几物,身体向前向前跑进,体会腾空感,两臂自然前后摆动

3、走、跑交替: 小班:走、胞交替100米

指导要点:(1)走——跑,听到跑的指令,下肢迅速蹬摆做出跑的动作,同时两臂迅速由直臂变屈前后摆动,身体稍问前倾。(2)跑——走,听到走的指令,迅速由跑转变为走,并调节呼吸。追跑

小班:在指定范四散跑,追逐跑

指导要点:强调限制条件一一指定范国。追者要求其讲究方法,逃者要求其有躲闪能力。

三、1、跳:

小班:轻松自然地双脚同时向上跳

指导要点:屈膝预摆,蹬伸充分,落地缓冲。

2、行进跳:

小班:轻松白然地双脚同时向前跳

指导要点:屈膝预摆,身体前倾,两脚同时起跳,同时落地。

3、从高处往下跳

小班:从25厘米高处自然跳下

指导要点:屈膝预摆,身体稍前倾,落地缓冲,注意身体平衡。

四、投掷

1、投远;

小班:单手自然地将沙包投向前方

指导要点:屈臂肩上投掷,沙包出手方向为前上方。

五、爬

小班:手、膝着地白然协调向前爬

指导要点:依靠腕撑、脚蹬伸力量和异侧(或同侧)臂推撑力量推动身体前进,爬时仰头向前看。侧重点在两手、两膝的离地顺序上

六、钻

小班:能在65-70厘米高的障物下来钻去。指导要点:低头、弯腰、屈膝。

七、队列

小班:一个跟着一个走,走成一个大回

口令及指导要点:先设定一个范围,按顺时针或逆时针走。

八、综合:球

小班:原地拍球

指与要点:指放松,五指自然分开、用伸肘屈腕、屈指力量拍打球的的上部。

小班体育活动的目标

(1)能上体正直、自然地走和跑:能向指定方向走和跑:能在指定范围内四散跑、追逐跑;能步行一公里,连续跑约半分钟;能一个跟着一个走,走成一个圆;能较轻松地双脚交替跳着走

(2)能较轻松自然地双脚同时向前跳、向上跳;能从25厘米高处自然地跳下(3)能双手用力将球向前、上、后方抛;能单手自然地将沙包等轻物投向前方。(4)能在平行线(或扎窄道)中间走:能在宽25厘米、高(或斜高)20厘米的平衡木(或斜坡)上走

(5)能在65~70厘米高的障得物(如绳子、皮筋、拱型门等)下钻来钻去:能手膝着地(垫)自然协调地向前爬;能倒退爬;能钻爬过低矮障碍物;能在攀登架上爬上爬下,或从网的一侧爬越至另一侧(必要时教师可以帮助)。

(6)初步学会听各种口令和信号并做出相应动作;能边念儿歌或边听音乐做模仿操或简单的徒手操。

(7)会玩滑梯、攀登架、转椅等大型体育活动器械并注意安全;会骑小三轮自行车;会推拉独轮车;会滚球、传球、抛接球和原地拍皮球;会利用球、绳、棒、圈等小型多样的体育器材进行身体锻炼。

篇8:幼儿园音乐活动目标

1.制定目标时, 首先考虑了情感目标;但目标的设定空泛, 大多停留在“喜欢参加活动”的层面, 针对性差。

2.活动准备中, 教师比较重视技能的铺垫, 而忽视情感的铺垫。

3.操作过程中, 重视技能忽略情感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情感与知识的学习还不能很好地交融, 实现情感目标的策略缺乏。

那么, 如何制定恰当的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情感的体验、表达和交流呢?所对应的策略是什么呢?

一、情感目标的确定

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幼儿很容易对音乐活动产生兴趣, 但只是停留在“好玩、喜欢”的层面, 兴趣非常容易转移。而当教育唤醒幼儿的主体意识时, 就会将幼儿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活动的动力, 使其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所以, 调动积极情感、引发兴趣是始终贯穿于音乐活动本身的。我们的情感目标中经常出现“激发幼儿喜欢参与活动的兴趣”这样的描述。其本身没有错, 只是在操作的过程中,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音乐作品和教学情境, 进行适当的把握。教师不应只简单地对应目标的表面意义, 而应该琢磨其更为深层的含义, 明确每个环节相对应的情感线索, 寻找隐含于文字目标之下的情感支撑点。

二、情感目标的实现策略

(一) 创设情境

以往, 我们会很注意为孩子提供一些游戏, 通过游戏来完成既定目标。但这些游戏一般指向技能目标的时候比较多, 游戏之间也缺乏必要的联系, 虽然幼儿很开心, 但是难以建立与作品、作品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而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 幼儿被赋予了一定的角色身份, 能亲身去体验角色本身的情感, 情不自禁地去跟随教师和作品去体验、理解、表达和创造, 其间的情感内容要丰满得多。

1. 故事导入增加情感要素

故事导入, 为幼儿理解作品提供了情感基调, 是教师经常使用且最能发挥想象空间的地方。除了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外, 还可以增加更多的情感要素在里面。

2. 赋予一定的角色身份

教育情境的创设, 使幼儿拥有了与作品中的人物、事物同样的命运和感受, 更能够深层地体验情感。如《毛毛虫变蝴蝶》, 幼儿通过自己扮演受他人嘲笑的毛毛虫小红点, 随着音乐慢慢爬行, 体验着孤独、伤心, 他们把自己当成了那只毛毛虫, 所以到变成蝴蝶时也同样投入地感受着喜悦。

3. 建立与身边人和事之间的情感联系

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要是幼儿所能理解的内容, 要能建立幼儿与周围人和事之间的联系。如在欣赏作品《缆车》时, 我们设计了登山的游戏, 让幼儿来感受作品的曲式。通过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 使幼儿身临其境, 体验了登山的乐趣, 同时达成了稳定拍子和了解曲式的技能目标。

4. 以情节约束行为

情境创设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 让幼儿在情境中体验规则, 约束行为。通常音乐活动的常规, 采用外在要求的形式比较多, 很难成为幼儿内在的品质。而在情境中, 由于置身于情节之中, 幼儿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以达成期望的效果。

(二) 创设适宜的表达氛围

良好的情感为艺术创造提供基础、环境和动力。教师在活动中, 还要注意情感氛围的营造, 相信孩子是最棒的。

1. 表达没有对错

艺术活动是表达情绪情感的活动, 本身没有对错之分, 所以每一个表达者的表现都应受到尊重, 而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 极易引发幼儿再次表现的欲望。活动中每次作品的展示, 幼儿之间的真诚评价, 每一次建议的被采纳, 都会强化幼儿成功的感受, 帮助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心。

2. 在赞美声中获得自信

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的优点, 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 就像给孩子的创造增添了催化剂。所以, 在一个宽松且有成就感的环境, 幼儿的表现才是淋漓尽致的。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不自信的孩子, 通过一个细微的提示和鼓励, 使幼儿充分展现自己。

3. 适当的难度提升成就感

活动后期, 根据幼儿的现有情况, 可以给予幼儿一定难度的挑战, 因为成就感的获得不能只通过老师的表扬间接获得, 而要通过努力之后亲身感受, 其影响会更深远。这时, 情感通过技能来体现, 技能促进情感的发展。

三、情感表达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1.感受是表达的基础, 融入情感的艺术表现是最有生命力的

情感是音乐的魂。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情感, 幼儿的表达才会是生动的、富有激情的、令人刮目相看的。教师通过调动各种感官, 发掘幼儿的多种能力, 让孩子全方位地细腻地感知音乐, 体味其中的乐趣和情感。

2.情节不等于情感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 有的教师错误地将情感混淆于情节, 使活动成为各种情节的堆砌。其实, 情感是通过情节实现的, 但情节不等同于情感。一个好的情境是技能与情感的完美统一。所以, 情感是发展的, 技能是递进的。我们不能单单考虑情节繁复, 而忘记最终所要实现的情感和技能目标。

3.为幼儿的表达搭建情感阶梯

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不能只限于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制订适宜的目标, 还要清楚地把握活动的关键经验, 更重要的是为幼儿的表达提供支持性经验。

上一篇:初中新生家长会会后感想下一篇:睡眠日主题的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