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会教案:中国茶文化

2024-07-20

大班社会教案:中国茶文化(精选14篇)

篇1:大班社会教案:中国茶文化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了解茶的起源及种类。

2、了解中国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

3、学习茶艺中的礼仪,仪态端庄,先客后主等。

4、体验泡茶,品茶的快乐。【活动准备】

茶具,各种茶叶,茶袋,vcd短篇,幻灯片。【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展示各种各样的茶袋。师:“请小朋友来闻一闻是什么味道?” 幼:“淡淡的清香。” 师:“现在请小朋打开你的茶袋,去看看你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茶叶,你认识吗?” 师:“如果你不认识没有关系,现在去我们就去认识一下他们。” 播放幻灯片。

请小朋友再次观察茶叶,你认出了它是什么茶了吗?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碧螺春,梅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毛尖,蓝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龙井,绿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普洱茶,黄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铁观音。

二、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师:“孩子们你们知道饮茶是最先从哪个国家开始的吗?”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在录像中去找答案。” 播放短片。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 师:“对,中国是第一个开始饮茶的国家,我们把饮茶看作是优雅,美的享受。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茶叶的种植都是从中国学来的。你们作为中国人,心里是什么感觉啊?” 幼:“开心,自豪,高兴。”

三、茶的用途及功效。师:“小朋友你们自己喝过茶吗?好喝吗?你们都喝过什么茶?” “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喝茶吗?喝茶有哪些好处?” “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jy135幼儿教育)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而且还有防龋齿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四、茶艺。师:“茶既然有那么多好处,你们现在想不想就品一品呢?” 幼:“想” 师:“今天老师就为小朋友们泡制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的铁观音。”

教师示范茶艺表演,请幼儿观赏。在茶艺表演中渗透文明礼仪,先客后主的文化熏陶。

1、介绍茶具名称。

2、温杯。

3、泡茶。

4、品茶。师:“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虚,好客,愿把自己最好的东西与别人分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第二道茶是味道最香甜,最好的。今天来了那么多客人老师,我们就把这最好喝的茶献给他们好不好?” 请幼儿给老师奉茶,然后幼儿品茶。

五、幼儿自主操作泡茶品茶,教师巡回指导。师:“你们想不想尝一尝自己茶袋里的茶是什么味道?”“现在请小朋友泡一下自己茶袋里的茶并品一品?”

家庭作业:请小朋友回家后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泡制一道茶,消除他们一天的劳累。

六、活动结束。【活动反思】

从目标、内容来看,内容围绕着目标而展开,运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孩子很感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到了有益的经验,了解了茶的不同种类,了解了中国的茶文化。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体会到了品茶泡茶的乐趣。在让幼儿认识各种茶叶时,时间应多一点,把实物与幻灯片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孩子会更直观印象也会更深刻。

篇2:大班社会教案:中国茶文化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了解茶的起源及种类。

2、了解中国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

3、学习茶艺中的礼仪,仪态端庄,先客后主等。

4、体验泡茶,品茶的快乐。

【活动准备】

茶具,各种茶叶,茶袋,VCD短篇,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展示各种各样的茶袋。

师:“请小朋友来闻一闻是什么味道?”

幼:“淡淡的清香。”

师:“现在请小朋打开你的茶袋,去看看你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茶叶,你认识吗?”

师:“如果你不认识没有关系,现在去我们就去认识一下他们。”

播放幻灯片。

请小朋友再次观察茶叶,你认出了它是什么茶了吗?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碧螺春,梅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毛尖,蓝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龙井,绿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普洱茶,黄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铁观音。

二、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饮茶是最先从哪个国家开始的吗?”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在录像中去找答案。”

播放短片。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

师:“对,中国是第一个开始饮茶的国家,我们把饮茶看作是优雅,美的享受。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茶叶的种植都是从中国学来的。你们作为中国人,心里是什么感觉啊?”

幼:“开心,自豪,高兴。”

三、茶的用途及功效。

师:“小朋友你们自己喝过茶吗?好喝吗?你们都喝过什么茶?”

“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喝茶吗?喝茶有哪些好处?”

“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而且还有防龋齿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四、茶艺。

师:“茶既然有那么多好处,你们现在想不想就品一品呢?”

幼:“想”

师:“今天老师就为小朋友们泡制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的铁观音。”

教师示范茶艺表演,请幼儿观赏。在茶艺表演中渗透文明礼仪,先客后主的文化熏陶。

1、介绍茶具名称。

2、温杯。

3、泡茶。

4、品茶。

师:“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虚,好客,愿把自己最好的东西与别人分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第二道茶是味道最香甜,最好的。今天来了那么多客人老师,我们就把这最好喝的.茶献给他们好不好?”

请幼儿给老师奉茶,然后幼儿品茶。

五、幼儿自主操作泡茶品茶,教师巡回指导。

师:“你们想不想尝一尝自己茶袋里的茶是什么味道?”“现在请小朋友泡一下自己茶袋里的茶并品一品?”

家庭作业:请小朋友回家后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泡制一道茶,消除他们一天的劳累。

六、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篇3:大班社会教案:中国茶文化

1社会主义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茶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 但由于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 所以形成了各种更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系。目前茶文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但毋容置疑的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都来自中国。外国从中国引入茶叶, 并爱上了饮茶, 逐渐形成了规模与体系, 随之衍生出来的各种文化, 异彩纷呈, 光彩夺目。中国在文化浪潮更新的过程中, 茶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不断的在进行融合, 最终达到彼此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奇妙境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结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学等领域的文化精髓。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 可以发现其温文尔雅的文化特征。首先, 在沏茶的过程中, 往往都会要求沏茶人气定神闲, 保持一颗安静随和的心态, 在沏茶的过程中发现沏茶工序中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重新创造、改进, 从而沏出一杯让人“心旷神怡”的茶水。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先行者邓小平先生就很喜欢饮茶, 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点就是要为建设现代化事业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二者中的“创造”与“安定”的理念不谋而合, 相辅相成。其次, 茶文化中强调赏茶, 茶沏成后并不着急去喝, 而是要观赏一下, 对沏茶的“品质”进行观摩研究, 分析沏茶的操作步骤是否正确, 从而发现不足, 为未来沏茶茶艺的操作提供新的正确方向。而这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保证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大同小异, 都是强调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所以二者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中早已交织在了一起。第三, 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闻茶, “茶”闻之则香, 其醇香入鼻, 让人心旷神怡, 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与冲刷, 在闻的过程中品味茶文化操作之巧妙, 从而“忆苦思甜”激励人们努力创造新的生活, 为人们提供潜在的精神动力, 而这方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相互迎合, 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文化的洗礼与熏陶, 才让我们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而茶文化作为千年不朽的文化传奇, 可谓“本是同根生”的两种文化相互迎合。最后是品茶, 茶品之则先苦后香, 通神醒智, 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安逸的思考氛围, 打破凡尘的影响, 寻找到人生的大智慧, 从而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计策。而这点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相一致, 二者虽是不同的文化种类, 但最终的目的都是帮助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提供智慧支持, 促进事业的良性发展, 可谓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沏茶、赏茶、闻茶、品茶等习惯展示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文化现象, 并展现了极为强大的包容性。但必须明确的是, 单纯的种茶、饮茶不能够代表茶文化的形成, 它们只是为茶文化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种茶、饮茶的过程中不断的融入文化内涵才能够形成茶文化系统。从古至今, 我国文人在茶具、饮茶方面都十分讲究, 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众多门派的思想, 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如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比喻为种子, 那么茶文化则发挥的就是土壤的作用, 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基础, 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得以发展与壮大的传播途径。

2茶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地位

首先, 从大范围来看, 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优势, 比如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内涵丰富、历史悠久、遗传性明显等等, 这些优势都是当今中国特色文化系统构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也是必须要传承的内容, 因此茶文化体现出了极大的生命力, 同时也具有很好的兼容性。茶文化源于华夏, 发于神农, 兴于唐, 盛于宋, 经历千百年的积淀, 文化底蕴浓厚, 完美融合了儒、道、佛等各门派的精髓, 而在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中, 又开始逐渐吸纳西方文化, 兼容了不同国度、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文化内容, 这些都是茶文化兼容性的有效体现。在当今世界经济新秩序重构、国际冲突加剧的形势下, 世界各国为了可以缓解不断恶化的国际环境, 挣脱物质万能的文化束缚, 解决不断冲突的精神信仰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整合价值则显得更加难得和可贵。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促进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加, 而茶文化所蕴藏的传统文化精髓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很多国外学者对中国茶文化都非常感兴趣, 他们认为中国传统茶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礼仪”以及人文精神非常吸引人, 非常值得学习。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中国茶文化的独特号召力与感染力, 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以及强大的辐射力。我们必须要认识到, 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价值的统一性、认同性, 尤其是在中国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方面, 其体现出来的作用更加明显, 意义也不言而喻。我国也有很多学者对中国茶文化提出了独特见解, 他们认为中国茶文化对于当今世界文化的贡献, 不仅仅局限于亚洲, 在欧洲文化体系中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 会更具时代精神以及价值整合功能, 它具有深远的全球意义。

其次, 从小范围来看, 茶文化体系本身就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 它是我国众多民族文化的整合, 尤其我国少数民族在茶文化方面的贡献更是不可忽视。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而各民族的文化也是色彩纷呈, 瑰丽多变, 地域、环境、风俗之间的差异, 使得每个民族中的茶文化也被嵌入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 它们都是中国茶文化的宝贵财富, 彰显了中国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魅力。比如: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 其韵味独特, 一苦、二甜、三淡全部溶于一种茶道中。这三种滋味也常被人比喻为人生的“三重境界”:指青春、中年、老年三个时期。人在年少时, 吃苦努力, 是为了日后积累财富, 这样到了中年方可苦尽甘来, 而到了耳顺之年, 这人世间所有的喜怒哀乐、名利浮华都成为了过眼云烟, 一切顺其自然, 心神安宁。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它虽是一道茶, 却也不单单是一道茶, 因为品茶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体味茶叶本身的滋味, 同时也体悟到了人生哲理, 这是多么富有智慧, 又富有情趣的文化。所以说, 中国茶文化本身已经蕴藏了巨大的人文财富, 能够为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体系赋予更加鲜明的东方色彩。

最后, 通过以上阐述, 我们可以清晰的得出结论, 那就是茶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地位是土壤、是媒介, 离开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会黯然失色。茶文化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能够为现代特色文化的构建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茶文化中体现出来的“和”、“礼”等特点, 正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所需要的“特色”。在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 茶文化所展现出来的时代性也更加明显, 国际化趋势也在不断加强。我们可以充分借助茶文化这个平台, 展现东方文化的魅力, 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 早日实现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构建。

3结束语

茶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构建的土壤和媒介, 明确了这点, 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够迅速提升。茶文化特有的兼容性、民族性、时代性、国际性为中国文化打开了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 同时也帮助中国吸引了众多国家的关注, 提升了中国的国内凝聚力与国际影响力。在国际形势日渐严峻的背景下, 坚持经济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同步建设, 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文化将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中发挥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东辉.国外典型的文化建设机制及其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01)

[2]王艳华, 许以民.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潜在动力价值[D].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 (02)

篇4:大班社会教案:中国茶文化

关键词: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区别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076—02

一定的文化形态是对一定社会形态的反映,并对其以导向作用。因此,只有以先进文化来指导实践,才能使信念更坚定,理论更成熟,方向更明确,步伐更矫健。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做出了不懈努力,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文化理论一脉相承,不断创新发展。

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从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上,我们丝毫看不出二者的差别。再加上,江泽民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加局限了我们的视野,限定了我们的思维。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普遍的,要求我们从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才具有相反性;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对立才具有不可分性。本文就从先进文化在外延的不断扩大和内涵的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从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统一中把握二者的对立。

一、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先进文化作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给人类文明传承以气势和神韵,更给人类的发展以方向和支撑。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无不汇聚着促使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历史潮流和时代涛声。然而,先进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它与具体国家的民族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因而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国的先进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历史现象,与我们国家、民族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因而具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它是反映中华民族进化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扬光大的文化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反映着中华民族发展的正确方向,又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相一致。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先进文化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这个先进文化是批判继承传统而又充满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具有典型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而贯穿当代世界文明基本精神的现代新型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区别

尽管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看到了二者的紧密联系,但作为两个理论不可能不存在差异之处。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本文就从先进文化在外延的不断扩大和内涵的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从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统一中挖掘二者的区别来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我们的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历史进程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表现

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截止目前经历了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新文化发展到新民主主义文化,第二阶段是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到社会主义文化。最后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是这个进程的一个具体阶段,而不是先进文化的全部,具有过渡性。中国先进文化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正如前面所述,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等同,只有在“当代”“当前”的限度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特定的阶段,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错误无非就等同于五四时期的“民主的、科学的”新文化就是中国先进文化所犯的错误。

(二)先进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国外民族特色的文化

文化有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特色文化与普遍文化等的区分。因此我们所讲的先进文化正是与落后文化相对应而存在的。纵观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历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先進文化都无不证明这一点。胡锦涛同志2004年一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先进文化之所以具有先进性就在于它能够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为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持久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荟萃一切优秀历史文化,升华时代精神,是相对于颓废、消极、愚昧、落后、阻碍社会进步的文化而言,并总是在同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文化的冲突中体现出来。

有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文化,着眼于中国特色,相对于国外各国文化而言,它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积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不完全的中国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不完全性。表现在:一方面,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腐蚀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还不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全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虽然在整体上优越于资本主义文化,但是作为文化重要内容的科学技术等许多具体的文化方面还落后于资本主义文化。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是这种不完全性得以存在的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种不完全性决定了其建设必须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逐步缩小和消灭一切非社会主义性质的落后文化的存在;必须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增强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比较优势和感召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凸显,将越来越多的人们吸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篇5:大班社会《多元文化》教案

1.关注一些国家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增进对世界的了解。

2.萌发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和尊重的情感。

活动准备

“妈妈”(英文、日文、韩文、中文)及各国的国旗,节日视频(春节、圣诞节、感恩节),圣诞树、手工纸、剪刀、绘画纸、油画棒、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了解一些国家的文字。

1.出示汉字“妈妈”

提问:小朋友们认识这个字吗?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字?

2.观察比较外国的文字“妈妈”

小结:外国的文字在发音和形象上都是与汉字不同的,而且很多节日也和我们国家是不同的。

二、了解几个世界上的著名节日。

1.(播放春节视频)教师提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这是什么节日?

除了春节,中国还有那些节日?

2.(播放圣诞节视频)

幼儿观看,了解圣诞节。

倾听故事——圣诞节的礼物。

3.(播放视频)了解韩国的感恩节。

4.小朋友还知道那些国家的节日?

5.教师总结。

三、模仿过不同的节日

增进对世界的了解,感受节日的快乐。

四、活动延伸:

篇6:大班社会中国的传统食品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关于传统食品饺子、粽子、月饼的知识。

2、萌发对中国传统食品文化的热爱之情。

3、懂得谦让、分享,能注意餐饮礼仪。

活动准备:

1、视频《除夕的来历》、《粽子的来历》、《月饼的来历》

2、食品:饺子、月饼、粽子3、饺子粽子月饼图片、外国传统美食图片若干4、盘子、筷子、擦手毛巾。

活动过程:

(一)导入:观看视频《除夕》

1、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些什么?你们知道这一天叫什么?——除夕。你们知道除夕为什么要吃饺子吃团圆饭吗?

2、放视频:介绍除夕吃饺子的来历

3、小结:原来吃饺子是表达我们中国人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我们幼儿园在迎接新年的到来也会包饺子,回忆一下我们包饺子吃饺子的快乐时光吧。

4、出示图片

(二)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吃”的文化

1、师:饺子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食品,知道什么叫做传统食品吗?经过历史的洗礼,至今仍旧保留下来的食品为传统食品。

2、师:除了饺子还有什么呢?请看:出示“粽子”图片

3、师:你们喜欢吃吗?你们知道哪个节日会吃这个食品?你们知道粽子的.来历吗?

4、播放视频《粽子的来历》

5、小结:原来粽子有这样一个故事,这就是我们中国特有的食品,它不仅只是用来吃的,而且它代表着一种含义。

6、我们已经知道了中国的两种传统食品了,那么你还知道中国的哪些传统食品?(幼儿纷纷发言)引出月饼。

7、师:你们知道月饼的来历吗?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呢?

8、播放视频《中秋节月饼的来历》

9、小结:看完这个视频,你们知道月饼是怎么来的吗?看来我们中国的传统食品文化还意义深刻。

(三)中国传统食物品尝和分享

1、师:没想到我们中国的食品背后这么丰富的故事吧,你们想不想尝一尝?

2、出示食品,请配教老师把食品端过来,师:今天老师把它们带到了现场,要和你们、和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3、请幼儿自主选择食品并尝一尝,并提醒幼儿要与同伴、客人老师分享食品,也要注意卫生,吃之前用湿毛巾擦手。

4、小结:刚才我发现你们过去拿食品的时候表现的非常有礼貌,懂得谦让,懂得分享,也很爱卫生,吃东西前后都会擦手吃完也会擦嘴巴,这都值得老师表扬。

(四)结束延伸

1、出示图片,简单介绍外国传统食品文化。

篇7:大班社会民俗教案:美丽的中国节

四、主题系列活动:1、关于中国结的传说2、实践活动:观察商场里的各种中国结3、收集各种各样的中国结挂件、图片、书等4、欣赏各种精品中国结5、学习活动:我们喜欢中国结6、学习活动:我们也会制作中国结7、收集其他的民间工艺品四:活动方案

(一):我们喜欢中国结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关于中国结的初浅知识,喜爱中国结。

2、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及民间工艺的独特魅力,萌发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准备:

准备“年年有余”等有特殊意义的中国结

(三)活动过程:

一、交流讨论:1、这几天,小朋友们都拿来了中国结,那请你把自己带来的中国结是什么样的介绍给你的好朋友,好吗?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带来的中国结3、说说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4、小朋友拿来的中国结有哪些地方是一模一样的呢?为什么中国结是红色的呢?―――引导幼儿讨论

二、欣赏感受1、老师也带来了中国结,看看和你们带来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2、着重欣赏中国结中的鱼(年年有余)、如意结(吉祥如意)等作品,说说这些中国结的图案代表什么意思,幼儿教案《大班社会民俗教案:美丽的中国节》(幼儿自由讨论)

三、引导想像1、除了我们带来的中国结,想想我们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中国结呢?2、教师小结:我们中国人真聪明,会编出这么多美丽漂亮的中国结,而且连外国人都非常喜欢我们的中国结呢。活动方案

(二):我们也会制作中国结1、活动目标:(1)、了解中国结的编结工具与制作材料,尝试学编最简单的十字结。(2)、体验编结活动的快乐,发展动手能力。2活动准备:小铜钱、红丝线等材料,3、活动过程:

一、认识制作材料和工具1、小朋友都说中国结非常漂亮,那我们今天也来动手做一款中国结,好吗?2、那你们想想制作中国结需要些什么材料呢?―――师生共同讨论3、幼儿先看看、摸摸、讲讲制作中国结的材料和工具

二、幼儿尝试操作1、知道为什么叫中国结吗?结是什么呢?2、观察并讨论老师制作的中国结(十字结)是什么样的?3、老师示范讲解。4、幼儿尝试编十字结,教师观察,进行个别指导、5、幼儿说说自己尝试编结的感受。

二、引导评价1、彼此欣赏各自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2、把自己编织的中国结送给同伴或小班的弟弟妹妹并说说其中含的祝愿。延伸活动:

篇8:论中国古代吉祥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社会心理疏导功能:为民众寻求心理慰藉

求得心理的平衡、寻找希望的寄托, 这是吉祥文化的很大的一个功能。社会民众无论做什么事都渴求吉利, 喜欢选择不同方式求得吉利, 对事情得结果寄予希望。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下, 各阶层民众都有自己不同的期盼:如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最大的愿望就是“风调雨顺, 庄稼丰收, 人畜兴旺, 平平安安”。对孩童, 人们希望他们“平安健康”;对老人, 人们希望他们“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新婚之人, 人们希望他们“和合万年”“并蒂同心”等等。总而言之, 都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和追求。

二、社会政治功能:为统治阶级安抚民心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人能力之间的差距存在, 无论哪个社会时期都存在社会苦难和人生忧患, 这也是导致阶级矛盾产生和加剧的主要原因。统治阶级也意识到,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人能力之间的差距造成了人们对生活的忧虑, 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感到无助, 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繁荣发展。与此同时, 吉祥文化作为白日梦的温床, 适时地发挥了它的社会政治功能, 不由自主地充当了统治阶级安抚民心的一种方式。一方面, 它普遍地缓解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忧虑感, 用虚幻的吉祥文化产生的吉祥效应来满足人们的集体宽慰, 使不可解决、存在的社会现实矛盾得到了理想的效果, 消除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忧虑和痛楚, 是人们对社会的发展充满追求。另一方面, 吉祥文化也成为统治阶级在精神上统治人们的一种方式。历史上的一些君王们为了改朝换代都要借助“祥符”来掩饰事实的真相, 有的甚至更要借助“天命”来制造社会舆论, 其最终目的都是证明其行为的正确性。因此, 天降甘露, 野有佳禽, 地震旱涝等自然现象都会被附会到“吉凶祸福”之中, 成为统治阶级感天通地的依据, 以此制定政策, 传达圣意。

三、社会文化教育功能:宣传教化伦理道德

在宗教文化和一些官方文化中, 以及其它的一些强势文化中, 吉祥文化对现实生活幸福感的追求是强烈的, 也是相对独立的。但由于它已被广大民众普遍接纳和认可, 宗教文化和正统官方文化在宣传和普及时也不自觉地与吉祥文化产生交融, 以获得更广泛的普及和认可。这些人处于社会的下层, 是广大的劳动大众, 他们构成了民族的主体, 因此从广义上讲, 这种吉祥文化也就成了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的主体思想, 儒家思想讲推进作用。但是, 好的政策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措施来保障, 就难以落实到实处, 就难以持续有效发展。所以,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纳入当地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规划中, 要结合创建文明乡镇、文化强镇, 制定出免费开放的目标考核细则, 完善现有的乡镇文化站考核奖励办法, 使免费开放工作有的放矢。同时, 乡镇文化站要从身工作实际, 结合事业发展进度, 不断完善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 从文化站免费开放的发展格局和究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提倡自尊自爱、重道义、以人为贵、出仕为官等, 儒家的天道观、道德观与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如此精深的说学, 如何在普通民众之中普及?吉祥文化在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暂且不论这些方法是否合理、科学, 但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帮助了儒家思想在普通民众中的传播。

儒、道、释文化通过吉祥文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给普通民众做了解释, 普及了教义与思想, 在起到了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的同时, 也丰富了民众的精神世界, 而且它作为一种民间文化, 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一些其它强势文化的伦理压抑以及抵制了宗教的禁欲, 反映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

四、社会价值观功能:拒绝现实生活中的痛苦

中国的吉祥理念在于追求的是美好的前景, 目的是将人们的精神境界升华到无冲突、和谐的吉祥境界, 而不是追求苦难的现实生活。“趋吉辟邪”就成了中国吉祥理念的内在精神的标识。其特点是趋向对未来理想事物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 回避生活中遇到的苦难和痛楚;趋向对美丽言辞事物的赞赏, 回避针砭时弊的忌讳胡言;趋向虚无的神灵境界, 回避人生中真是的生活现状;趋向主观意识中信念, 回避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

这种保守一方面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矛盾和不满情绪的忍耐上, 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迟缓和滞后上。人们能够将想象到的事物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加以排列组合, 再对其进行扩展和延伸, 达到主观上等对理想事物追求的愿望。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叫“喜鹊叫”, 人们把喜鹊的叫声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种主观上的组合是民众美好意愿的表达, 但是根本不能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 它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 用主观的想象去创造出自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而没有遵循客观发展的自然规律。

吉祥文化的产生, 是全人类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然而, 在普及吉祥文化方面, 我国可能是最广泛的, 普及的方式也是最突出的。总体看来, 它是一种在精神上取悦于人的文化, 虽然它不能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但起了中和的社会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人文研究, 不能简单化地拿今天的尺度去衡量和评判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吉祥文化, 也不能机械地割裂开它的历史作用, 武断地以“愚昧”、“迷信”、“消极”等词语判定它的社会价值。一分为二地看, 一方面, 吉祥文化是时代造就的精神文化, 丰富了古代民众的精神世界, 表达了善良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向往, 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而且能够和谐生活和人际关系。另一方面, 也应该认识到美好的生活决不是通过吉祥的祝愿和美丽的幻想能达到的, 它还是需要我们的双手去创造, 现今的我们应该以更为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因此, 对吉祥文化中的一些封建迷信和消极避世的思想应该祛除。

参考文献

[1]“中国的吉祥文化”, 张道一, 东南大学艺术学系, 2000年3月

[2]“中国吉祥文化论 (上) (下) ”, 徐华龙,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年1月

篇9:大班社会教案:中国茶文化

关键词:传统社会公德;缺失原因;探析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道德本质论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并受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社会公德作为一种道德,必然具有道德的一般特点,自然地它也应该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并受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一定社会的社会公德状况,必须从决定这一社会的社会公德状况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人手。作为这一结论合乎逻辑的推论,要正确探析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文化原因,必须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人手去求得答案。

一、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道德本质论关于“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并受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一结论及上述推论,我们说,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对该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公德具有制约作用。

经济关系即经济形态,它是指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基础,即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共经历了两种基本的社会形态,即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生产者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这种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极易形成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差序格局”的社会基层结构,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个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有一个“己”作为中心,即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只是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每个人心里,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的、次要的。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社会里很难形成“公共场合”和“公共生活”;在商品经济形态下,生产者以出售自己的商品及服务为目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相互联系紧密。这种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极易形成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团体格局”的社会基层结构,所谓“团体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与“差序格局”的对比中提出的。他认为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他人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社会是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一个个的团体。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社会里形成“公共场合”和“公共生活”是必然的。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社会公德”的含义,我们说,“公共场合”和“公共生活”是社会公德得以存在的必要前提。据此我们可以说:自然经济关系的形成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统治地位,是社会公德缺失的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关系的形成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统治地位,是社会公德形成的经济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关系是自然经济形态下小私有制经济。虽然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也有商品经济的萌芽,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统治地位,使得我国的商品经济在自然经济的夹缝中长期得到排挤、得不到长足的发展。这种社会经济关系的现状造成我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公德缺少必要的经济基础,是我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经济关系原因。

二、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政治原因

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而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无非经历了两种基本的政治制度类型,即专制的政治制度与民主的政治制度。在专制的政治制度下,为维护政权的牢度,达到对劳动者长期统治剥削的目的,统治阶级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从来都是把民看作奴隶,他们不仅不鼓励人民群众关心国事,反而想方设法禁止人民关心国事。正是专制的政治制度的摧残,人民群众谈“政”色变。淡出政治领域、公共事务领域。不难想象,在这样的专制的政治制度下很难形成人民群众关心公共事务的良好氛围,很难形成国民的公共意识、公德意识;在民主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切身地体会到了自身的主人翁地位,每个人在享受自主、平等权利的同时都会把自身的切身利益与国事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局面。在这样民主的政治制度下形成国民的公共意识、公德观念是自然的事。据此我们可以说:专制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公德缺失的重要原因;民主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公德形成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种社会政治制度的现状造成我国几千年来国民只关注与私人生活或专注于故纸书堆,而缺乏关心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的意识和公德观念,是我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政治制度原因。

三、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意识形态原因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各种社会观念的总和。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先进的经济基础一般地会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反之,则会有落后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因此,与小私有制的自然经济关系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落后的成分就多些,道德体系中讲私德的成分就多些;与商品经济关系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先进的成分就多些,道德体系中讲公德的成分就多些。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以儒家伦理思想占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就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滞后性。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关系和“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影响,人们在形成高度重视“慈孝友悌”等家庭私德的伦理传统的同时,往往流露出轻视社会公德的倾向。如建立在宗法血缘基础上的儒家伦理思想在处理私德与公德的关系从而建立道德体系时,是在确立先私后公的关系之后展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排在“国”和“天下”之先的。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可见,在孔孟看来就公德与私德的关系而论,私德是本根性的,是至上性的,公德是以私德为基础并从私德中推延而出的。关于这一点,梁启超先生在《论公德》中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他认为:大多数人不知有公德,是中国政治不进、国运日替的根本原因,“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可见,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以儒家伦理思想占主导的传统社会意识形态是我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意识形态原因。

篇10: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我爱你中国

设计意图:

当我们祖国的地位日益强大,应该让孩子了解我们自己的祖国在变化的同时,不仅给了我们好的生活条件,还让我们作为中国人受到世界各国人的友好对待与尊敬

活动目标:

1、了解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祖国的日益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意的情感

活动重、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祖国的强大的地位,培养爱国情感

2、难点:在激发幼儿爱国情感下,使幼儿感受自身责任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音乐《我爱你中国》,五星红旗升起的视频

2、PPT演示幻灯片(五星红旗,鸟巢、水立方组图, 中国奥运队员得金牌图片、上海世博会图片,维和部队等)

3、知识经验准备:了解中国文化的灿烂辉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听歌曲《我爱你中国》,进行活动导入。

导言:小朋友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祖国的大花园里正在茁壮成长,让小朋友幸福成长的祖国,今天是一个日益强大的祖国,是一个让我们自豪、骄傲的国家。

二、基本部分

1、欣赏图片,介绍图片内容:

(1)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代表着中华民族共和国的标志

(2)水立方、鸟巢是北京的建筑物,是北京奥运会的主要象征,奥运会开到了我们国家,射界各国的体育健儿聚集在我们伟大的首都北京,我们将向全世界人民展现当代中国的强盛和伟大,全国上下都特别的高兴和自豪

(3)我们的祖国是世界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我们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联合国总部的上空。我们国家的朋友很多,我们已经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4)我们祖国应世界联合国的要求,向海地派出了维护世界和平部队,成为担负起保卫世界和平的国家。所以解放军叔叔不仅担负着保卫祖国的人物,他们还承担着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

2、讨论:看我们的祖国一天天强大,你的感受如何?

你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喜事说明祖国变得日益强大

观看多媒体视频:刘翔叔叔在28届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金牌,五星红旗升起的情景。提问指导:刘翔叔叔为祖国做了什么?小朋友们该向刘翔叔叔学习什么?

活动小结:

通过活动,孩子已能了解和表述祖国的强大,能够为祖国的强大而兴奋、激动、自豪。

活动延伸:

请家长带幼儿一起收看新闻联播和祖国各地,让幼儿更多更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变化。

活动反思:

篇11:大班社会教案:中国茶文化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中国人民jiefangjun,并能分辨海、陆、空三军,知道他们的任务是保卫祖国。

2、激发幼儿热爱jiefangjun的情感。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上,海、陆、空三军方阵经过tiananmen城楼录像片断。

海、陆、空三军联合军事演习录像带。

幼儿操作材料、教学挂图“祖国卫士——中国人民jiefangjun“。

活动过程

通过提问引出如下主题:

我们每天能高高兴兴地玩游戏,学本领,和爸爸妈妈在一起,都是因为有许多jiefangjun在保护我们。

中国人民jiefangjun号称“三军“这是指哪三军?

欣赏挂图并讨论三军的区别在哪里?

引导幼儿观看挂图并提问:你能区分海、陆、空三军吗?你是根据什么来区分的?(服装、武器)海、陆、空三军,他们用的武器主要是什么?海、陆、空三军的任务主要是什么/欣赏一般式上海、陆、空三军方阵通过tiananmen城楼的录像和军事演习的录像带。

小结:海军、陆军、空军是保护我们国家的领海、领土、领空和人民的。他们有不同的服装、武器,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人民jiefangjun。

启发幼儿谈谈jiefangjun除了保卫祖国,还为人民群众做些什么,引导幼儿说出jiefangjun还经常参加抗洪抢险、修筑公路、开山架桥等活动。

引导幼儿说一说,应该向jiefangjun、阿姨学习什么,做个什么样的孩子。

欣赏歌舞表演“我是小海军”。

篇12:大班社会教案:中国茶文化

目标:

1.知道中国是茶的家乡,茶的种类是各种各样的,对人体有保健作用。

2.欣赏茶艺表演,品茶,尝试自己泡茶,初步了解品茶礼仪。

3.培养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准备:

1.茶具数套、开水、毛巾各种茶叶

2.教学课件

过程:

一、赏茶

你们家人喜欢喝茶吗?

你知道有哪些茶叶?请你说说它的名字。

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去参观一个小小的茶叶展览会,小朋友们可以看一看,轻轻的摸一摸,闻一闻。

我们中国的茶叶种类非常多,刚才我们认识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如:龙井、铁观音、乌龙茶。。。

小结:中国自古就有品茶的传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饮用茶叶、生产茶叶的国家,可以说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

二、品茶、了解茶文化

1.看了这么多的茶叶,你们想尝一尝吗?

品茶:双手扶杯,小口抿茶水,让茶香慢慢地进入我们的身体。

提问:你品到的茶是什么味道的?喝在嘴里是什么感觉?你知道喝茶的好处吗?

(止渴、强身防病、减肥消脂、降血压等等。。。)

2.我们对喝茶、泡茶是有很多讲究的,今天我想请小朋友们欣赏一段茶艺表演。

小朋友欣赏茶艺表演视频。

刚才这位阿姨表演的是西湖龙井的茶艺,你们想亲手尝试泡茶吗?

三、幼儿尝试泡茶。

1.教师示范泡茶方法。

2.提出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卫生,不争抢,每组小朋友明确分工。

3.幼儿泡茶。

4.幼儿相互品茶或向下面听课的老师敬茶。(注意敬茶礼仪:双手端杯)

四、整理用具。

1.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学习了简单的泡茶,回家后要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才能自己泡茶。

2.听《采茶舞曲》一起出去跳一段采茶舞。

教学反思: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很遗憾的看到每个班都或多或少有同学没有任何课前资料搜集准备的进了课堂。在分组交流学习时,这些人只能做个旁听者。哪个组这样的“小懒虫”越多,在汇报知识时就无话可说,无感可言。

怎么办,不能因此就让全班同学忽略了这部分的茶文化知识呀。为了体现整个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我立刻利用电脑搜索到一个相关内容的专题网站:中国文艺—文化专题—茶文化,辅助后面的教学。

篇13: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集中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首次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 并提出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 深刻蕴涵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鲜明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共同愿望,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纲领性文件, 同时必将成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思想武器。

文化强国的政治方略

早在2002年11月, 党的十六大就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作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决策。

2007年10月15日, 党的十七大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 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

2010年10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对“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再次作出战略部署……

可以说, 党的十六大以来所作出的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性决策、方针和部署, 无不使我国文化创造活力前所未有地竞相迸发, 让民族文化创造源泉不可阻挡地充分涌流, 极大地满足了全国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极大地丰富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涨热情。

事实上, 正如全会指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 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在革命战争年代,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高度重视文化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40年,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这篇光辉著作中提出:“我们共产党人, 多年以来, 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 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 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 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 而且有新文化。”他说, “一句话, 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这里, 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任务。这项任务提出8年之后, 我们迎来了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 也迎来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改革开放以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同样高度重视文化建设。1980年, 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 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 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他还强调, “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 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这里,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成为邓小平同志的一句反复强调的指导改革开放的经典名言。党的十四大以来,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继续高度重视。1996年,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必须始终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 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是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 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同时, 我们必须始终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 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这里, 两个“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是江泽民同志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 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003年8月,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 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 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则是胡锦涛同志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做的一个崭新的结论。

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的四代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显著促进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强国的当代经验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全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一是抓住思想理论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根本,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二是抓住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 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主线, 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融入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 融入新闻宣传报道之中, 使之转化为全社会的价值导向和全民族的自觉追求, 进一步夯实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三是抓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 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 文艺各个门类异彩纷呈, 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抓住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文化发展理念,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和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五是抓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 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 整个“十一五”时期, 全国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效果。据有关资料显示, 从2003年确定北京等9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和35个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 到2006年3月又一次确定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 再到出版、发行、电影、文化市场管理等领域改革全面推开, 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 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其中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应转制的419家地方出版单位已完成转制402家, 2412家地方发行单位全面完成转制, 29家地方电影制片厂已完成转制27家, 362家地方电影公司已完成转制327家, 460家地方电影院已完成转制411家, 需转制的57家电视剧制作机构已完成转制52家, 38家省级党报党刊发行机构已完成转制32家, 2118家国有文艺院团中已完成转制590家, 3000多家地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已完成转制595家。此外, 北京、江苏、安徽、陕西、河北等省市已基本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任务。

整个“十一五”时期, 全国各地各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 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摆上重要位置,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对文化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 国家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 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 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 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 投入39.48亿元用于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累计安排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实施免费开放。中央和地方先后共投入82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 投入近23亿元用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投入46.9亿元用于“农家书屋”工程, 投入63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 是“十五”时期的近4倍。在加大投入的同时, 文化投入结构也逐步改善, 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西部和基层倾斜, 比如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85.78亿元, 占全国的26.6%, 比200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此外,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83万个服务点覆盖90%的行政村, “农家书屋”已建成近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数字化, 年放映达800万场。

整个“十一五”时期, 全国各地各部门把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与加大文化建设投入作为工作重心之一, 现有2/3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文化强省”、“文化强区”的口号并进行大胆实践, 从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如果说, 2001年我国加入WTO时, 我们的文化企业与国际知名的文化“大航母”相比只是一条“小舢板”, 甚至全部出版企业的出口产值抵不上一个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全部传媒产业的海外营销收益比不上一个默多克新闻集团、全部院团的出口演艺收入比不上加拿大的一个马戏团的话;那么, 自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 并提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 经营性文化产业已经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 并呈现“井喷”之势。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蓝皮书可知, 2010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1.1万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5%;到“十二五”期末, 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占有中国GDP的5%左右。2008-2010年, 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4.2%, 高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广东已经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实现8000亿的产值将占GDP的比重达到8%。其中, 新闻出版业2010年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同比增长20%;日报年出版总量440亿份, 出版规模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首位;年出版图书27.57万种, 总销售额1456亿元, 出版品种与销售总额位居世界第2位;印刷复制业总产值5746亿元, 位居世界第3位。再如, 影视业从2003年电影产量不到100部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从2000年电影票房不足10亿, 到2010年的100亿, 中国电影产业的票房从此进入“百亿时代”。又如, 全国26家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分别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成功上市, 仅2010年就实现融资额104亿元。除了传统的文化产业如火如荼, 数字出版、动漫游戏、主题公园等新兴业态的文化企业正方兴未艾。现代科技深刻改变了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 也赋予文化产业新的内涵、新的功能和新的形态,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发优势。2010年,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规模达到349亿元, 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23.7亿元, 比上年增长26.3%。国产网游产品不但在国内站稳了脚跟, 赢得了近70%的市场份额, 还出口美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地, 出口规模比2009年增长116%。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 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还将迅速崛起, 文化产业的领域还将不断延伸, 文化产业的奇迹还将应运诞生!目前三网融合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国家专门成立了三网融合协调小组, 并且确定了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试点方案及12个试点城市。毫无疑问, 这些文化产业的新业态, 在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发展文化和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中是天然的合作者, 不仅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而且会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 势必形成新的文化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同样, 当文化创意融入传统产业即形成新的文化创意产业, 既可让传统产业涅槃再生, 也可让中国制造和加工业重放光彩。有专家称, 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已初步确立, 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需要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双提升。一旦植入民族文化之“基因”, 就会大幅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 必将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辟新的途径、新的领域和新的境界。还有,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 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 在演出、娱乐、艺术品、网络文化、动漫游戏、出版物发行、印刷复制等领域, 已基本实现对国内非公有资本全方位全过程开放。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现有民营出版物连锁经营企业8家, 民营出版物发行企业11万个, 民营电视节目制作企业2800余家, 民营电影制片发行公司近400家, 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近7000家, 可以预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将产生更为充沛的动力、更为涌动的活力、更为强劲的生命力。我们完全可以算这样一笔账:现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200美元, 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 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将刺激文化产业的新一轮发展。按国际经验测算, 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 但实际消费不足1万亿元。这就是说, 富集的文化消费潜力有待挖掘, 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有待拓展, 空前的文化发展繁荣有待进一步推动。

整个“十一五”时期, 从中央的战略部署到地方的独特创造, 从国家级、省级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向公众免费开放, 到农民在家门口享受电影大餐, 从眼花缭乱的旅游文化节到热闹非凡的周末大舞台, 从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河南嵩山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到陕西临潼的“长恨歌”, 从北京的“功夫传奇”到上海的“时空之旅”, 从杨丽萍的《云南映象》等众多经典艺术远赴海外演出大受追捧到350多所孔子学院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落户遍起青睐, 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缓缓流动的“中国水墨”到巴黎埃菲尔铁塔飘逸的“中国红”, 中国的“文化航母”已经起航, 中国的“文化之旅”开始出征, 中华文化正以更加自觉、更加自信、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向世界……

就我区整个“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而言, 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十一五”前便及时作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决策, 把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 相继提出“九大工程”和“九个一批”文化建设任务, 开创性地加强草原文化研究, 努力加大文化财政投入, 持续加速文化基础建设,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民族文化事业和草原文化产业, 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从而使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从起步就走上又好又快的创新与发展之路。由于目标明确、理论创新、政策对路、措施有力, 内蒙古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区特点的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协调的文化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文化基础设施普遍建立, 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文化产业茁壮成长, 文化市场渐趋繁荣, 文化精品、文化品牌和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在过去的5年中, 不仅民族文化事业充满无限生机, 譬如陆续建成以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内蒙古体育馆、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文化展示、文化服务、文化交流和文化经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地标, 精心打造出以成吉思汗、王昭君为代表的民族历史题材、以乌兰夫为代表的革命历史题材、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代表的民族民俗题材、以内蒙古人民收养南方3000孤儿为代表的民族团结题材等一大批颇有影响的草原文化艺术品牌, 连续八年成功举办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等30多个集文化娱乐、经贸洽谈、观光旅游等形式多样又各具特色的文化节和艺术节, 成功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以及元上都遗址被国务院列为2012年我国向联合国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 等等, 呈现出自治区成立以来堪称大发展大繁荣的可喜景象;而且草原文化产业蒸蒸日上, 譬如全区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文博会展业和民族工艺业已经成为其中的重点门类和主导产业群, 与后来逐渐兴起的广告和文化信息服务、文化艺术培训、文化工艺品生产销售等行业共同构成生产、传输和销售一体化的完整产业体系, 涌现出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电影集团、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等一大批大型文化企业, 同时拥有4个国家级、2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业已成为推动内蒙古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新的增长极, 增加值现已超过百亿元, 年增长率高于自治区同期GDP增速, 达28%;预计“十二五”期末, 增加值将达到1000亿元, 将占GDP的4%左右。事实证明, 内蒙古走出了一条事业与产业并举、发展与保护同步、特色与品牌共赢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实现了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为总体目标的历史性跨越。

文化强国的高度自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潮流。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认为, 我们正面临一个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确定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为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兴国之魂, 反映了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高度自觉。自觉之一, 是充分认识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自觉之二, 是充分认识当代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快速发展,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自觉之三, 是充分认识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 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 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 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 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自觉之四, 是充分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我国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不相适应, 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必须把文化改革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硬道理, 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 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行动, 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和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除了“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和“三个关系”之外, 还可以分别概括为“十个不够”:即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一些职能部门对导向把握和舆论监督不够, 一些相关领域对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遏制不够, 一些社会成员对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扭曲重视不够, 以及有影响的文化精品力作还不够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城乡、区域之间文化发展不够平衡, 文化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文化技术人才队伍不够壮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不够, 等等。而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则可以概括为“十个亟待加强”, 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亟待加强, 文化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亟待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建设互联网和互联网管理亟待加强、文化产业体系建构和主导产业群形成亟待加强、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创造元素亟待加强、文化艺术批评亟待加强、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力度亟待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加强、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亟待加强。所以, 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抓紧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篇1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09年9月28日,中宣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在京联合举办“辉煌60年”系列形势报告会。文化部部长蔡武总结了八个方面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一是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三是必须坚持以繁荣发展为主题,重建设,不折腾,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四是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文化领域创新体系建设,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五是必须坚持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努力实现文化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六是必须坚持对外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七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改革开放,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八是必须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保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知识整合

我们的社会生活由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构成。其中,文化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密切。我们所讲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如音乐、舞蹈、电影、美术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发展的文化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那么,在迈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的今天,我们应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果脱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就会混乱,国家不知向何处去,人民不知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离开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文化创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青少年学生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立志在实践中成才。

第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全体人民广泛参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才能不断向前,永葆活力。

第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及文化事业。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环节。

第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第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支持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高考链接

(2009广东A卷第37题)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漫画1、2分别根据华君武的《阎王开发中心》、方成的《最新配方》改编。

(1)漫画1、2分别反映了怎样的不良文化现象?

(2) 这两类文化现象有何不同?如何解决漫画中反映的问题?

解析 本题是一道连环式的主观题,以漫画作为背景材料,形式新颖活泼,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趣味性。第(1)问考查阅读图表,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第(2)问考查比较有关文化现象的能力和运用教材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涉及到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主题,需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作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参考答案

(1) 漫画1反映了落后的文化现象,漫画2反映了腐朽的文化现象。

(2) 两种文化现象的区分:

① 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

②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是腐朽文化。

解决方法:①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③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④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巩固训练

一、 单项选择题

1. 十七大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重申,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物质保障

B.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 通俗化、平民化、娱乐化是近些年来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令人担忧的是,国内一些电视娱乐节目的通俗已经逐步变味,有的甚至走向庸俗、低俗和恶俗。可见,发展电视产业要

()

A. 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 勇于吸收外来文化

C.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 限制通俗文化的发展

3. “吃好饭,有戏看”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比经济、比文化”是国家、民族、地域之间竞争中永远的焦点。这要求我们

()

①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③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促进政治文明建设

④ 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A. ①③B. ①②

C. ①②④D. ②③④

4. 2008年,北京奥运;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大庆;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与大型活动无疑都将载入史册,而文化工程的建设、文艺创作的繁荣更是每个历史关键时期必然产生的现象。但如何让文化的软实力拥有更强的爆发力,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关切的主要话题。让文化的软实力拥有更强的爆发力,需要我们()

①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②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③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④ 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A. ①③④B. ②③④

C. ①②④D. ①②③

5.某村是改革开放初期有名的“万元村”,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充裕的物质生活。不久,打牌赌博现象开始抬头,并愈演愈烈。于是,田地荒芜,人们无心经营管理,一些家庭矛盾不断升级……没过几年,原本远近闻名的“万元户”村变成了贫困村。材料说明()

A. 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 必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文化创新

D. 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 简析题

6.近年来,江苏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加快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跨越的步伐。结合自身实际,江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体化为“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总定位;把“三创”精神(创业、创新、创优)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江苏的具体体现,予以大力宣传倡导。即实施“江苏省艺术创作源头工程”,对传统经典名剧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催生、创新了一系列优秀作品:京剧《骆驼祥子》、民族舞剧《阿炳》、青春版《牡丹亭》……。

在经济薄弱的苏北地区,省财政采用投资或补贴多种方式,建成了114个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已达3841个。政府买单的“三送工程”(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让上千万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免费的图书、电影和戏曲。

结合江苏省加强文化建设的实践,谈谈我们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参考答案

1. A 2. C 3. B 4. D5. B

6. ①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江苏结合自身实际,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宣传倡导“三创”精神。

②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江苏对传统经典名剧进行再加工,催生了一系列优秀作品。

上一篇:大圣归来的小学五年级作文下一篇:校园环境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