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建设场所管理制度

2024-07-30

体育建设场所管理制度(共7篇)

篇1:体育建设场所管理制度

武汉市体育场所管理办法

【颁布单位】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颁布日期】 19970117

【实施日期】 19970117

1997年1月17日湖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25次会议批准

【章名】 全文

第一条 为了加强体育场所管理,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促进体育事业 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湖北省体育市场管理条例》及 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体育场所的规划、建设、使用的管理,适用 本办法。

第三条 市和区县体育行政部门按照市人民政府依法规定的职责权限,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体育场所的规划、建设、使用实施监督管理。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体育场所规 划、建设、使用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应将全市体育场所的规划、建设纳入本市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将本 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规划本市 企业、学校、街道和居住区时,将体育设施纳入建设规划。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 金列入本级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资 金投入。

第六条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捐资建设体育 设施。

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场所在法定休息日和寒暑假期间也应有组织地对学生开放。

第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公共体育场所和经营性体育场所,必须符 合城市建设规划和国家有关标准及技术规定,设计审查部门在审批新建、改建、扩建设计方案时,应征得市体育行政部门的同意。竣工后,应经验 收合格方可使用。验收时应有体育行政部门参加。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公共体育场所。因特殊情况 需要临时占用体育场所的,必须经体育行政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并 及时归还;因城市规划需要而改变体育场所用途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先行择地新建偿还。

第九条 体育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定期对体育设施进行维修保养,保证 其正常使用。

第十条 公共体育场所应向社会开放;鼓励具备条件的非公共体育场 所向社会开放。向社会开放的体育场所应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也可以 开展适合本场所特点的体育经营活动,提高体育场所的利用率。

第十一条 本市公共体育场所的空旷地带和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公 园等其他公共专场的空旷地带,每日早7时前应免费接纳市民进行晨练。第十二条 利用体育场所从事体育经营活动并具备规定条件的,应按 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分级管理原则,到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并经体育行政部门审查核发体育经营许可证。其中申请从事经体育行政 部门和公安部门认定并公布为危险性大的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的,应先经体 育行政部门审查核准,取得体育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登记手续。

体育经营活动的具体项目,由市体育行政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另行公布。

个人不得从事危险性大的体育项目经营活动。

外国和台、港、澳地区体育团体和个人来本市利用体育场所从事体育 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办法办理审批和登记手续。

第十三条 体育场所的体育业务指导人员包括按照国家规定配备的社 会体育指导员,以及在重要岗位上从业的人员,应经体育行政部门认定或 考核,发给有关资质证件后,方可从业。

第十四条 利用体育场所进行广告宣传活动,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 和国广告法》的规定,经体育行政部门同意,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 方可发布。

第十五条 利用体育场所从事体育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遵守下列 规定:

(一)在批准的地点按照核准的体育项目经营;

(二)按照体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消费者容量售票,保证消费者人平活 动面积达到规定的标准;

(三)按照体育规程和安全、技术规范开展活动,不得给消费者造成 伤害;

(四)按照公安部门的规定做好治安保卫工作;

(五)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明码标价;

(六)按照财政、物价部门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向体育行政部门缴纳 管理费;

(七)法律、法规所作其他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 利用体育场所进行营业性体育竞赛(表演)的主办单位,应有专门组织负责,保障竞赛(表演)活动正常进行,保证参赛参演人员 和观众安全,并依法缴纳税费,接受审计和监督。未经体育行政部门批准,不得更换竞赛(表演)项目、时间、场地和参赛参演人员。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其场所接纳未依法取得体育经营许 可证的单位和个人从事体育经营活动。

禁止出租、转让体育经营许可证。

第十八条 体育经营单位和个人利用体育场所开展下列体育活动之一,体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予以鼓励,并按国家有关规定或在政策 准许范围内给予优惠:

(一)为承担体育行政部门下达的全民健身任务或培训优秀运动人才 任务开展的体育活动;

(二)适宜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参加的体育活动;

(三)为伤残人员进行的体育康复训练活动。

体育经营单位和个人,对参加前款所列体育活动的消费者应给予适当 优惠。

第十九条 对模范执行本办法,在体育场所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 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体育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条 侵占、破坏公共体育场所,擅自改变公共体育场所用途的,由体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违反规划、工商、税务、公安、卫生、物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 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体育行政部门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相当违法所得1至2倍罚款:

(一)体育经营活动违反规程或安全、技术规范;

(二)超过核定标准接纳消费者;

(三)未经批准改变体育经营地点、项目;

(四)无体育经营许可证从事体育经营活动或接纳无体育经营许可证 的单位和个人从事体育经营活动;

(五)出租、转让体育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给体育者经营或消费者造成损害的,应依法 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体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体育场所管理 工作中,违反本办法的有关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的,由 所在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 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篇2:体育建设场所管理制度

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管理办法

为了更好地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区,实现资源共享,服务民众。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成立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副校长、政教副校长、片警、门卫人员等组成。

二、工作分工

小组成员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确保开放场所健康、有序地开展活动。校长室负责协调学校与教育局、学校与社区之间工作,对学校开放管理工作全面负责;政教处、总务处负责具体工作安排、制度落实、安全等具体工作。门卫负责体育场地开放时的日常管理。

三、管理细则

1.学校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健身器材主要针对学校所在社区居民实行免费开放。

2.按照规定时间开放,凭健身卡等有效证件出入校园。

3.参加体育运动时应注意安全,穿着适合的运动服和运动鞋。谢绝患有先天性疾病或易由运动引发突发性疾病人员进校锻炼。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学生进校锻炼须有监护人监护。

4.活动期间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文明有序地在活动区活动,不进行危险的运动项目:如拳击、散打等;不做危及自身和他人安全的事情,不做非法的事。禁止进入到学校教学楼。

5.在锻炼身体时,提倡讲文明、讲礼貌、讲公德;尊重对方、尊重观众,不起哄、不斗殴。

6.爱护体育器材及公共财物,不随意搬动器材,若有损坏,应照价赔偿。

7.体育场所严禁吸烟、严禁使用明火。

8.体育场内禁止吃零食、随地吐痰、吐口香糖,禁止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饮料一律不准带进场内。禁止在地面、墙面上随意刻画、涂写。

9.严禁携带宠物、易燃、易爆、化学等物品出入校园。

10.禁止对地面有损坏性的体育项目在场地内活动(投掷标枪、铁饼、铅球等运动)。

11.严禁机动车、非机动车(含一切童车)和滑板车进入场内。

12.锻炼人员应维护校园的稳定工作,发现有违法人员应及时劝阻或告知相关部门。发生安全事故,及时拨打110。

13.学校有临时性重大活动暂停开放,遇风雨天气不开放。

14.以上条例解释权归学校。

篇3:体育建设场所管理制度

1 大中小学校园开放的困境探讨

社区化是世界潮流,学校是社区的一分子。学校的场地与设施是社区的重要公共设施,为兼顾学校与社区的需求,理应推动学校与社区共同参与校园开放的机制,以便学校场地与设施的开放。学校明显不是营利组织,而是非营利组织,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公共服务业。学校除了负有社会教育的功能外,为社区服务也是其应尽的义务。

但是长久以来,大中小学校园开放政策始终窒碍难行,无法顺利转化为学校的既定政策,从学校社区化的角度,开放制度上的诸多限制是造成学校与社区无法进一步合作的障碍。从运动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学校运动场地设施开放与经营管理的政策不明确、人力资源不足、经费收支使用无法自主、影响教学环境、给校园安全带来威胁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连基本的校内使用管理维护尚有困难,更何况如何配合政令来进行对外的开放。从学校实际工作者的立场而言,校园开放是额外的工作,最好不要开放,可省人力、经费及环境整理,更可怕的是,来校运动或参加活动者一旦发生意外,家属经常无理要求学校须负法律或道义责任,间接促成学校行政人员不愿主动积极开放校园以及从事社会教育工作。参阅诸多文献可知,大多数学校以校园安全、恶意破坏、增加行政工作与经费不足等理由,采取保守态度,不愿积极配合开放校园,少数学校甚至故意提高借用条件,迫使社区无法借用。但从社区发展的需求角度,拥有绿化、美化的校园、多类型的运动场馆、集会以及研习进修等活动场所的学校,正是社区发展的必要条件,或从体育政策而言,各级学校运动场地应配合开放供社区民众使用。目前,相关管理规定还是一片空白。校园开放政策要能有效落实,关键在于学校校长及行政人员与社区合作,共同为校园开放努力。因此,从制度上设计一个可行有效的校园开放模式,兼顾学校与社区的实际需求,就成为扩大社区公共运动场所、满足居民体育活动需求的必然要求。

2 学校社区化与社区学校化的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学校似乎孤立于社区之外,无法与社区有良好的沟通,充其量学校只是个资源丰富,偶尔做点善事,伸出友谊之手的社区团体组织而已。但今天,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学校与社区的融合愈来愈紧密。学校社区化与社区学校化成为学校、社区发展的主要趋势[2]。

2.1 学校是凝聚社区精神的基础

以学校为社区发展的主体,进一步将学校与社区视为资源互有、共享与共治的组织,学校的教育对象扩大至整体社区生活与居民。

2.2 社区是生活教育的场所

杜威“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受到中小学课程专家的重视,学校课程活动逐渐由学科本位,关起门来办教育的方式,走向学生、生活及活动本位,重建学校与社区相互结合的关系,发展教育对象社区化、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场所社区化及教育过程终身化的特色。

2.3 学校与社区相辅相成

中小学多设在社区中,是社区中的正式组织,学生通常来自社区的家庭,社区为学校的外在环境,彼此互相影响。从学校的角度而言,总是希望有好的社区人文与物质环境,并提供学校欠缺的人力及物质资源,将有助于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但从社区的角度而言,希望学校提供专业人员及各项资源,协助推动社区活动,实现社区发展与社区居住环境品质。

2.4 学校社区化与社区学校化

学校社区化是指学校向社区开放所有的软硬体育设施,将教育的对象扩大到社区居民;社区学校化是指整合社区资源,尤其是学校资源,使学校、社区活动和社区环境,相互交流、开放,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让社区的所有居民,都能在社区或学校中,享受各项资源获得学习成长的机会,并因学校校园的开放,获得运动与休闲的资源,提升社区居家的生活品质。

从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的角度,如果学校一再被动地响应社区的需求,是无法满足社区发展的世界潮流。但同时一味地要求学校不计成本地开放校园场馆设施,这同样的不合理。倒不如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让校园开放的过程中能同时兼顾学校在法令、制度及实务上的考量与社区在终身学习、休闲与运动等的真实需求。

3 可行的校园与社区开放模式——互惠模式

若从运动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运动场馆及附属设施,规划成可供社区居民使用的场所,以增加学校经费收入来源。另外,社区居民可参加学校义工,投入人力的赞助,也可投入经费、物资及设备等赞助,或使用者付费等条件下,取得学校场馆、专门教室、会议室及附属设施的使用权利。经由以上平行的互惠模式,将可促进学校与社区共同举办社区活动,增加社区记忆,凝聚社区意识,强化社区动员,促进社区发展。两者之间的互惠模式,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校园场馆开放模式。以团体开放为原则,在不影响使用品质前提下,经协调开放数个团体同时或分时段使用,也就是使用普遍化原则。

(2)社区团体可经付费或赞助认养学校的半开放公共空间,取得半开放公共空间的优先使用权,个人须加入团体,方得使用。赞助认养项目:①半开放公共空间的设施维护,包括绿美化、器材与设施;②活动举办人员包括安全巡查人员、咨询辅导人员、推广人员、协助活动人员及环境保护人员;③必要的人事、水电费。

(3)社区团体可经赞助以及付费等方式认养学校的半私有室内空间(包括运动场地设施、图书馆、会议室与特别教室等活动空间)取得优先使用权。为维持场馆设施与器材的妥善率以及水电提供,每次借用酌收必要的人事、水电及设施与器材维护费。未认养或赞助的团体可以借用场馆,但未有优先使用权并依学校校园开放办法收费[3]。

(4)成立社区(团体)、家长会与学校平行共治的校园开放管理委员会,负责开放场馆的人事、经费与行政管理等业务。个人或团体透过使用者付费或赞助经费、物质、人力、服务等方式取得使用场地或参与活动的权利。

(5)采用经营行销策略,整合学校与社区优势。一方面开展全民体育健身,充分利用场地及相关的附属设施,降低沉淀成本(固定成本)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收回变动成本,分摊学校管理及维护费用,将变动成本降到最低的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建议学校从社区化与社区学校化的角度,主动开放学校场馆设施、师资以及课程服务;另一方面,学校是属于非营利的公共服务事业单位,应采取主动运营手法,主动结合社区志愿者、教练或运动团体,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与全民体育健身运动,充分利用场地及相关的附属设施,收回变动成本,分摊学校管理及维护费用。

摘要:缺少优质的体育运动场所是我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落实《全民健身纲要》的主要障碍之一。构建一种互惠模式,充分利用居民社区中的学校体育运动场馆,发挥学校和社区的各自优势,就成为解决这一障碍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社区体育,学校体育,体育场,体育锻炼,训练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报.社区体育:社会体育小细胞,群众大场所[N].中国体育报,2005-06-16.

[2]武宇林.SDP—英国式学校管理方式的宁夏本土化思考——兼谈日本的学校与社区的关系[J].宁夏教育,2007,(11).

篇4:体育建设场所管理制度

关键词:绿色;体育场所;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当节能和环保被作为一件大事提上全社会的议事日程时,人们更加注重养生之道,体育场上锻炼身体的人越来越多,在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功能齐备的场所锻炼身体将是人们优先选择之处。如何改善体育运动场所,让更多人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体质,是未来体育场所设计与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范围、目的

(1)研究范围:探索绿色体育的内容、公害危及现状,宏观地分析实现绿色体育场所设计及应用的思路和意义。(2)研究目的:为绿色体育发展,提供新的视角,探索新的理论,为人类绿色体育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和平发展的大主题中找到新的契合点。(3)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体育网站,杂志等文献资料。2)逻辑分析法,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绿色体育。是指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体育场所或环境与绿色的大自然整密结合在—起的体育项目,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心情舒畅、增强体质。

(二)绿色体育内涵。体育的无公害、公正、纯洁、科学、进步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谐、和平、发展而设想、创造并使之产生积极成果而进行的体育。

(三)绿色体育项目。1)水上运动项目:游泳、皮划艇、帆船、漂流、潜水、钓鱼、龙舟、航海模型等。2)空中运动项目:跳伞、滑翔、热气球、轻型飞机、信鸽、风筝、航空模型等。3)陆地运动项目:登山、攀岩、蹦极、赛车、射箭、射击、击剑、足球、沙滩排球、地掷球、藤球、门球、毽球、壁球、高尔夫球、田径、越野赛、滑板、轮滑、自行车、赛马、摔跤、太极拳、健身气功;舞龙、舞狮、拔河、飞镖、秋千、斗鸡、斗牛、定向运动等。4)绿色体育的作用:绿色体育的兴起符合当今体育发展的趋势,绿色体育可以有效地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等当今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1]。二是绿色自然是体育运动的摇篮和载体,三是体育给人和人类社会以生机、活力、和谐、友爱、和平,四是促进现代体育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起更大的积极作用。

(四)绿色体育的潜在危机。自1980年《奥林匹克宪章》删去业余的规定后,以奥运会为核心的现代体育, 职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商业化速度越来越快,这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期,促进现代体育以其独立的文化形态,创造性的活动,在更大的时空中创造着三大和谐的时代文明。但负面效应是无限追求金钱、名利,至体育精神堕落,产生了人态危机、心态危机,危害着三大和谐,造成绿色体育的潜在危机[2]。

(五)绿色体育场所设计。1)满足现代体育发展需要。为了满足与保证体育场大型比赛的要求,体育场建设在结构、功能、设备、消防、安全等方面要引入生态技术,智能技术与结构技术,以适应体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智能技术方面,首先考虑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对体育场各类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安全状况、能源使用状况等实行自动监测、控制与综合管理,对体育场内影响环境舒适的温度,湿度、风速等指标的调节,对破坏环境的安全性的恐怖、骚乱、火灾等因素的监控,保证监控对象的安全、正常与协调运行,以保证体育比赛与各项活动正常进行,同时为体育场的经济运行与日常管理提供技术手段,达到场馆营运管理要求。其次是通信网络系统,该系统为体育场内外信息提供的传播提供网络平台,以支持语音、数据、图像、控制信号与多媒体信息的接收、储存、处理、交换、传送、播放。再是场馆专用系统,体育场特有的为满足举行比赛,观看比赛、报道与转播比赛所必需的智能化系统。2)采选绿色环保的生态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选取更加低能耗外围护结构和节能的门窗材料,利用太阳能,空气能等环保空调对环境无污染最大程度上节约能源。例如南方一年四季光照充足可以大规模的选择太阳能建筑材料,通过材料自身对太阳能的聚集和能源上的转化可以对体育场的日常用电的供给、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积极采用高效能源利用技术,采用高效节能灯具设备与节能控制技术,结合功能要求进行声学效果与噪声控制、室内环境控制等专项设计,按照环保指南和设计大纲要求,高标准设计选用绿色环保建材。3)新能源技术的利用 体育场室内馆可以采用热回收技术、自然采光和通风、空气负离子净化技术改善体育场室内的空气流动、体育场太阳能加湿除湿等技术。参考国际绿色体育场的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系统采用真空直流热管间接循环利用太阳能的方式,具有系统独立、出水温度稳定、赛时及赛后保障性更好、便于计量及收费等优点,鸟巢是一座当之无愧的环保型体育场,不仅在设计上完全满足大型体育赛事的要求,还通过对很多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很好地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比如鸟巢的外观之所以独创为一个没有完全密封的鸟巢状,就是考虑既能使观众享受自然流通的空气和光线,又尽量减少人工的机械通风和人工光源带来的能源消耗。而且鸟巢的建设中对大面积窗户也做了外遮阳处理,以全面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水平。“巢”内使用的光源,都是各类高效节能型环保光源。在行人广场等室外照明中也尽可能地采用太阳能发电照明系统。4) 水资源再生循环利用 参考国家绿色环保的体育场设计,充分考虑体育场自身对天然降水和水资源循环的利用,天然降水主要分为雨水收集、处理、重新利用三个主要部分。水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主要包括,废水的回收、净化、再次利用。经过人工建筑材料对天然降水的聚集处理、净化处理后的雨水可以用于体育馆草坪人造园林的灌溉、体育场室内空调水冷却、冲厕、绿化、消防等用途。收集体育中心游泳池洗浴废水和体育场雨水,经过综合处理,达到中水标准,用作新建筑内冲厕以及室外绿化与垒球场草坪的灌溉使用。5)设计舒适的绿色体育场所 随着住宅占地的不断扩大,而绿化植物所占的比例不断的减少,人们对绿色体育场的呼声越来越高,增加体育场的绿化面积比重,不仅可以净化体育场及体育场周围的空气,还可以为人们营造一个清新、舒适的锻炼环境,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绿化面积的不断增加让人们更加贴近天然的自然环境。例如随着国学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更加的了解太极拳和中国武术,越来越多的爱上这两项国粹,在人工绿化中宁静的打着太极拳天人合一。6)公交系统的连接与设计。公共交通方式比私家车与空中运输方式,具有单位能耗量和废气排放低、噪音低等优点,因此改造交通的一项主要议题就是提高公共巴士、地铁、城市列车的使用率。采取相关措施,改进体育场与公交枢杻的联系。体育场选取建造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或者开通轨道专线,巴士专线,电车专线等直达专线,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适性,改进体育场设施的无障碍设计等,让人们有机会去绿色体育场中锻炼身体。所以要设计休闲大道,吸引观众与游客,尽可能方便购物与运动健身,设计地下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鼓励步行与自行车交通,提供便民式自行车租车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停车场对体育场的占地比例还可以有效的缓解地面的交通,体育场向人们提供免费自行车,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空气的污染,人们通过自行车代替汽车的交通工具锻炼身体,更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7)运动休闲的绿色体育场设计。随着人们运动观念的转变,体育场在人们生活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的转变,运动休闲一体的绿色体育场设计,例如增加运动场所周围的休息区的座位让人们在锻炼后有一个可以调节的休息区,同时也可以减少因为休息区座位的不足或者是休息区离运动场所太远,人们常常选择一处比较近的人工绿化草地随地休息,这样不仅破坏了人工绿化的草地还影响了市容。8)绿色跑道的设计 绿色跑道而不是人工绿化的绿色跑道而是文明环保的跑道设计,可以通过设计内圈外圈跑道充分的利用空间,越来越多人喜欢慢跑这个运动方式,跑步有利于活跃大脑思维治疗高血压。老年人更适合慢跑,慢跑时心脏通过加快搏动的方式,供给紧张工作的肌肉富含氧气的血液慢跑增加肺活量,而体育场跑道的人过多,老人反应迟钝很容易因为跑道内人过多而发生意外,而内外两个跑道的设计是为一些身体健康不是很好和老年人设计的,减少意外的发生。跑道在选材上采用比较柔软的材料,当人们摔倒时减少人体与跑道的摩擦力,更加亲民人性化的考虑。民生的绿色体育场的设计。

(六)绿色体育场用途的延展。民生绿色体育场用途的延

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身体的体质健康。体育场的用途也在不断的扩大。1)绿色体育场作为文化传播场地推进民生进程,人们可以利用体育场练歌、交流京剧作为一个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场所让人们在运动的同时也可以参加文化活动。2)绿色体育场用途的转变,体育场中四季常绿的足球场和塑胶田径场地。观众席上建有遮雨避阳的钢架结构,观众座椅采用抗震防火材料,在二至四层看台间设有专用包厢。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型活动的场所,开展一些带公益业性的演唱会为来运动场的人们增添一些运动乐趣,此外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民生绿色体育场。3)绿色体育场周围建筑的设计。例如上海体育场的周围建有宾馆、体育俱乐部、展示厅等辅助设施。它不仅是造型独特的运动场,而且还是具有多种功能的观光游览胜地,与相邻的室内万人体育馆及上海游泳馆等融为一体,构成了上海市区内的一个现代化体育城。是集体育比赛,文体表演,健身娱乐,住宿,商务办公和购物展览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将绿色体育场的用途不断的延展开。

(七)绿色体育场的管理。1)完善体育场的管理制度,更加环保绿化的体育场建设,根据当地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水平,切合实际的设计改善民生的绿色环保体育场,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体育场建设的面积和建筑高等材料的利用,而是要更加侧重体育场的实用性,更加的贴近广大人们群众的需求,采用环保可循环利用的材料节能,减排的建造理念,增加体育场的实用性。

2)体育部门可以倡导人们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积极的改善体育场中存在的问题,将绿色环保体育场设计理念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让更多的人真正的了解民生绿色体育场,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

四、结论

(1)改善运动场所的条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加体育锻炼是宗旨。我们要发展绿色体育,就需要加大教育力度,培育体育生态意识;制定法律法规,确保体育长足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2)绿色体育场所设计,既要考虑利用土地、空气、水、能源(风能、太阳能)、食物等自然资源;又要用新技术创造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还要在规划中考虑选址、城市整体规划、防灾减灾、节约土地、现场水系、周边环境、交通、市民可参予性、特色、效益等问题。以促进科学精神与体育精神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从而实现科技进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的和谐共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颖刚.从北京奥运会谈绿色体育的兴起与发展[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

篇5:体育建设场所管理制度

一、现状

据调查,全县现有文化经营单位37家,其中网吧3家、歌舞娱乐场所7家、音像制品零售点1家、图书杂志零售出租店4家,打字复印经营户4家、电子游艺厅1家、棋牌娱乐室17家;建成综合文化服务站2所;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3个,集歌舞娱乐、健身休闲、文化服务为一体的文化格局显现雏形,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和增长知识的场所,对社会稳定和安宁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县政府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贯彻执行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以规范求繁荣,以创新求发展,努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积极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了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加强了文化阵地建设。较好的激活与发挥了县文化馆、图书馆、文馆所、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阵地作用,启动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与“农家书屋”建设;组建了县业余文化艺术团并充实了文艺骨干,各类专题文艺演出和庆祝活动不断增多;群众性文化活动明显增强,广场大众健身操、交谊舞等活动较好满足了城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二是形成了文化管理机制。先后逐步建立完善了日常检查、公开查处、行政督察等机制,落实了检查整治责任、夯实了检查整顿任务,公布举报电话,做到了有报必出必核必查必改。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先后出台了《音像制品经营守则》、《歌舞娱乐业经营守则》、《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守则》、《电子游戏经营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与文化经营业户签订《守法经营责任书》,使文化市场及文化娱乐服务场所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三是加强了文化市场监管。按条例、按程序,采取公开审批流程、递交文字材料、组织现场验收、联合审核审批的方法,严格了市场准入;按时限、按要求,分类登记造册,及时核对证照,做好了定期审验工作;抓教育、抓监管,印发法规条例,组织现场学习,健全监管制度,惩处违规违法行为;抓重点、抓整治,将日常监督与专项整治结合。四是加强了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及时公布了全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文化遗迹遗产进行了专题调研,对“五句子歌”、“古盐道”进行挖掘和整理,对农村民间艺人和地方民间文艺表现形式进行了传承和保护。

二、问题

第一、管理体制问题。其一,网吧实行的是市、县两级管理,市管审批、县搞监管,造成主体不明,属市管还是县管容易在经营业主中形成误区,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也不利于宏观控制。其二,虽有主管部门,但涉及证照办理、消防安全的相关部门多,共管机制还没健全,对难于处理的案件存在互相推诿现象,甚至造成管理中的空档。其三,乡镇文化站虽有编制和人员,但以块管(乡镇管)为主,县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他们进行调配和交流使用,工作人员大多从事乡镇中心工作,专人没有专用。

第二、投入不足问题。县图书馆、文物馆受场地、资金制约未开放,群众在此汲取新知识参观文物的愿望未能满足;艺术团因受演出场地限制也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县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乡镇预算的文化事业费只能保人头经费,且没有文化建设项目,导致文化活动器材添置不足,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群众文化活动特别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缺少应有资金支持,使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受制。

第三、市场管理问题。由于没有文化市管理的执法机构,监管不能经常化、制度化,致使未成年人出入网吧情况严重、网吧实名登记形同虚设,群众反映较大;“茶馆以赌博为主”现象依然存在,还没根本整治;娱乐场超时营业,图书、音像制品违法违规经营现象时有发生;农村文化市监管形成空档。第四、文艺人才短缺问题。县乡两级从事文化工作人员中,专业人员不足三分之一,业外人员上岗边学边干;凡遇组织活动,均以业余人员为主,致使文艺精品难以形成;文节演出队伍业余演员充实、补充不够,老面孔居多,后继缺人,且受所在单位、工作性质限制,不能集中精力投入其中。

三、建议

篇6:体育建设场所管理制度

扫保洁管理办法》的通知

建城[1994]2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天津市市容卫生管理委员会、深圳市城市管理办公室:

为加强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管理工作,提高环境质量,适应城市建设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部制定了《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清扫保洁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告部城建司。

附件: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清扫保洁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四年四月十二日

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清扫保洁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清扫保洁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是指城市建成区内的车行道、人行道、街巷、桥梁(立交桥、高架桥、隧道、人行过街天桥等)、地下通道、广场、停车场、公共绿地和各类车站、机场、码头、市场以及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场地。

进行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清扫、保洁管理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在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清扫保洁的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清扫保洁的监督管理。

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道路和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管理工作,并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工作应当与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的建设、改造相协调。

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把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所需经费纳入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使用计划,并根据需要,每年适当增加或调整。

第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不断改善道路和公共场所清扫作业条件,积极开展机械化清扫,有条件的城市要对道路、公共场所地面实行水洗和建立进城车辆清洗站。在炎热季节,适时组织对重点道路实行洒水、降温、压尘。并与有关科研单位进行协作,对城市道路清扫、冲洗、除雪机械化等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

第六条 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清扫、保洁,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城市道路清洁质量评定标准》和《城市主要公共场所环境卫生质量评定标准》。

第七条 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清扫保洁管理实行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并按下列规定分工负责:

(一)城市主、次干道、桥梁、地下通道、广场等公共场所,由环境卫生专业单位清扫、保洁。

(二)城市其它道路(含街巷、居住区内的道路)由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清扫、保洁。

(三)城市中的所有单位均应按照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划分的卫生责任区,自行负责清扫、保洁。

(四)飞机场、各类车站、停车场、隧道、体育及文化娱乐等公共场所的规定用地范围和卫生责任区及公园、风景点的门前道路、广场和公共场所绿地,由各主管单位负责清扫、保洁。

(五)集贸市场、商亭、摊点(流动商贩)的经营场地,由经营管理单位或经营者负责清扫、保洁。

(六)城市水域的码头、装卸作业区的专用道路和场地,由使用或管理单位负责清扫、保洁。

第八条 城市中的所有单位和市民,应按照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划分的卫生责任区,承担扫雪等义务劳动。

第九条 负责清扫、保洁本责任区的道路和公共场所的单位,应当配备足够的垃圾容器和运输工具。

第十条 城市清扫的垃圾、冰雪,应当运到指定的堆放场地。

第十一条 凡从事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经营性清扫、保洁和进城车辆冲洗等经营性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资质审查,经批准后方可从事经营性服务。

单位或者个人承担的责任区的清扫保洁工作,可以委托环境卫生专业单位或者经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资质审查批准的、从事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经营性清扫、保洁和进城车辆清洗等经营性服务的企业代办。委托代办双方应当签订协议,并认真履行各自的责任。

第十二条 城市中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维护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并严格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随地吐痰、便溺,不乱丢烟蒂、纸屑、瓜果皮核及各类包装等废弃物;

(二)不在道路和公共场所堆放杂物;

(三)车辆运载散体、流体物资时,不准沿街撒落;

(四)凡是在道路和公共场所作业产生的废弃物、渣土等,必须及时清除,并运到指定地点;

(五)施工现场的运输车辆禁止夹带泥土,保持道路清洁。

第十三条 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监察队伍或检查人员,负责对各单位(包括环境卫生专业单位、服务经营公司)、个人分工负责的道路和公共场所清扫、保洁,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道路和公共场所清洁监督岗、监督电话和举报信箱,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有反映和举报违反环境卫生管理法规行为的权利。

第十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对在道路和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十六条 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监察队伍或检查人员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警告、赔偿损失、罚款等处罚。

第十七条 妨碍道路和公共场所清扫保洁作业人员正常工作和监督检查人员执行公务,侮辱殴打道路清扫、保洁人员或监督检查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及环境卫生专业单位的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不履行职责,或由于监督检查不严,造成道路、公共场所脏乱,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建设部负责解释。

篇7:体育建设场所管理制度

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文件 内蒙古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内公通字〔2010〕78号

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工程施工人员住宿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盟市公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和规范我区建设工程施工人员住宿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自治区公安厅、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工程施工人员住宿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 内蒙古自治区住房 内蒙古自治区安全

和城乡建设厅 生产监督管理局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工程施工人员住宿场所

消防安全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全区建设工程施工人员住宿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切实保障施工人员消防安全,依据消防法规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包括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等工程)施工人员的住宿场所。

第三条 本规定住宿场所是指施工人员居住、就餐以及供暖、供电等直接为施工人员生活配套服务的新建、改建、扩建及临时租用的建(构)筑物。

第二章 建筑防火

第四条 住宿场所与施工作业区应当分开设置。住宿场所与各类建(构)筑物、堆场之间的防火间距和消防车通道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民用建筑的有关规定。

第五条 住宿场所不应设置在地下建筑和尚未竣工的建筑内。

第六条 临时建造的住宿场所不宜超过2层。第七条 住宿场所的每个居住房间容纳住宿人员不得超过8人,且房间建筑面积按照每人不应小于2平方米计算。

第八条 住宿场所的厨房、配电室、采暖锅炉房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位应设置在单独的房间内。厨房使用的可燃气体、液体的储存及管路铺设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城市燃气设计规范》等规范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九条 住宿场所的墙、柱、梁、楼板、屋顶承重构件、疏散楼梯、吊顶等均应采用不燃烧体。单层建筑的屋顶承重构件可采用燃烧体,但应安装由不燃材料制作的吊顶(顶棚)。

第十条 住宿场所顶棚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于难燃级。第十一条 住宿场所的楼梯间、疏散走道和居住房间的顶棚、墙面、地面的装修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个别确因使用功能需要的,可采用难燃材料装修。

第十二条 住宿场所严禁使用以聚氨酯等可燃、易燃材料作为保温芯材的金属夹芯等复合板材。

第十三条 厨房的灶具应设置在不燃材料上。第十四条 住宿场所安全出口数量、疏散距离应当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居住建筑的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 安全出口、疏散走道、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宽度应经计算确定,具体计算指标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疏散门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0.9m。

第十六条 疏散门应采用平开门,并向疏散方向开启,公共走道应保持畅通,不得在疏散门处安装铁栅栏、卷帘门。

第十七条 疏散走道、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他障碍物,不得放置任何物品。

第十八条 施工现场设置的临时消防给水设施应将住宿场所纳入保护范围。

第十九条 住宿场所内的公共走道应设置应急照明灯及疏散指示标志。有条件时,可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第二十条 住宿场所应配置灭火器,灭火器的配置应符合《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的要求。第二十一条 住宿场所居住房间内严禁采用明火和电热散热器取暖。

第二十二条 住宿场所采用燃煤炉采暖时,燃煤炉不应设在居住房间内,烟筒应采取在户外末端设三通等形式保障排烟良好。烟筒在居住房间内架设时,应与可燃物保持1.5m以上的距离,房间内宜设置煤气报警器。

第二十三条 居住房间必须设置可开启式窗户,宿舍内的床铺不得超过2层;疏散走道应设置可开启外窗,保持良好通风。

第二十四条 住宿场所的配电线路敷设应采取穿金属管、封闭式金属线槽或难燃材料的塑料管等防火保护措施。

第二十五条 用电负荷应经计算确定并合理配置电气线路,不得擅自增加用电设备和私拉乱接电气线路。

第二十六条 开关、插座和照明灯具靠近可燃物时,应采取隔热、散热等保护措施。

第二十七条 居住房间严禁采用蜡烛等明火照明,不宜使用功率大于100W的热辐射照明灯具,照明灯具靠近可燃物时,应采取隔热、散热等防火保护措施。

第二十八条 电气线路的保护应采用相应规格空气断路器或熔断器,不应采用隔离开关。

第二十九条 住宿场所不应使用拉线开关。第三十条 电器设备及电气线路应选用合格产品。

第三章 日常防火管理

第三十一条 施工现场应制定住宿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第三十二条 住宿场所应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从施工总责任人到每一名施工人员均要逐级明确消防安全职责,并签订责任书。

第三十三条 施工总负责人应履行下列消防职责:

(一)贯彻执行消防法规,保障住宿场所消防安全符合规定;

(二)确定住宿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

(三)为住宿场所的消防安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

(四)确定逐级消防安全责任,批准实施住宿场所消防安全制度;

(五)组织防火检查,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及时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六)组织制定符合本住宿场所实际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

第三十四条 住宿场所应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制订住宿场所消防安全制度,并检查督促其落实;

(二)拟订住宿场所消防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和组织保障方案;

(三)组织实施防火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工作;

(四)组织实施对住宿场所的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的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有效;

(五)确保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

(六)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

(七)施工总负责人委托的其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住宿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定期向施工总负责人报告消防安全情况。未确定住宿场所消防安全管理人的单位,前款规定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由施工总负责人实施。

第三十五条 施工人员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义务:

(一)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和有关消防安全规定;

(二)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

(三)爱护公共消防设施;

(四)不乱堆、乱放易燃、可燃物,不堵塞公共通道;

(五)学习掌握相应的防火、报警、灭火和逃生救生方法。

第三十六条 施工单位应对住宿场所实行每月、每周定期防火检查和每日防火巡查的工作制度,特别是应结合实际加强夜间防火巡查。防火检查、巡查应当填写检查、巡查记录,检查、巡查人员及其主管人员应当在记录上签名。

第三十七条 住宿场所为租凭时,场所产权单位或个人应提供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建筑物,租凭人事先应对建筑物的消防安全进行检查,如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不能承租。在订立相关租凭合同时,应依照有关规定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第三十八条 施工单位要组织全体员工进行防火安全、初期火灾扑救、自救逃生等知识的教育培训,开展演练。

第三十九条 住宿场所内严禁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品。第四十条 严禁在居住房间内吸烟。

第四十一条 住宿场所内不得使用电炉、电热器等大功率的电器设备。手机充电器、电视等电器设备应设置固定的使用地点,并放置在不燃材料上,电器设备与周围的可燃物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第四十二条 严禁人员在床上使用以交流电为动力的照明灯具等用电设备。

第四十三条 较长时间离开住宿场所时,宜将室内电源切断。

第四章 奖

第四十四条 施工单位应当将施工人员住宿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内部检查、考核、评比内容。对在消防安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部门(班组)和个人,单位应当给予表彰奖励。对未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或者违反单位消防安全制度的行为,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员给予行政纪律处分或者其他处理。

第四十五条 监理单位应将施工人员住宿场所消防安全工作作为安全监理的重要控制内容。第四十六条 对施工单位和个人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自治区消防法规、规章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施工人员住宿场所的消防安全除满足上述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相关规定。

上一篇:两学一做专题讨论三:强化宗旨意识、联系服务群众范文下一篇: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工程硕士招生简章(建筑土木与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