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具设计文献综述

2024-08-02

夹具设计文献综述(共6篇)

篇1:夹具设计文献综述

ZQ350减速器传动轴键槽铣夹具设计文献综述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机械A1321班 李雪 指导老师:张玉英

前言

夹具最早出现在18世纪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从辅助工具慢慢发展为门类齐全的加工装备的夹具,在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装配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加工精度,固定工件,使之占在正确位置以接受加工或检测的工艺装备称为机床夹具。其组成包括定位元件、夹紧装置、夹具与机床之间的连接元件、对刀或导向元件、其他装置或元件、夹具体。使用机床夹具可以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减少辅助工时,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还能扩大机床使用范围,实现“一机多能”。机床夹具在机械加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机械加工的质量、生产效率和成本。夹具不仅用于金属切削加工,还可以应用在检验、装配、焊接零件、生产线制造等过程中,是机械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艺装备。机床夹具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对产品的上市时间和质量的影响很大,在产品生产制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各个企业都在不断地增加人力和物力来加快其设计和生产速度。机床夹具的功能

(1)保证加工精度工件加工过程通过机床夹具进行定位、加紧,以保证加工表面稳定的位置精度。

(2)缩短辅助时间,提高生产率夹具的使用,可以减少划线、找正、对刀等辅助时间,多件,多工位的夹具及气动、液动的夹紧装置能进一步减少辅助时间,提高生产率。

(3)扩大了机床的使用范围有的机床夹具实质上对机床进行了局部改造,扩大了原来机床的功能和使用范围。

(4)降低了对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和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生产安全。夹具的发展历程,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表现在夹具与人的结合上,这是夹具主要是作为人的单纯的辅助工具,使得加工过程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趋于完善.这一阶段使用夹具旨在提高生产率。

第二阶段,夹具成为人与机床之间的桥梁,夹具的机能发生变化,它主要用于工件的定位和夹紧。

第三阶段表现为夹具与机床的结合,夹具作为机床的一部分,成为机械加工中不可缺少的工艺装备,夹具是实现工艺的手段之一。夹具分类

随着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机床夹具的种类日趋繁多,常可按照应用范围、使用机床、夹具动力源来分类。(1)按夹具的应用范围分类

根据夹具在不同生产类型中的通用特性,机床夹具可分为通用夹具、专用夹具、可调整夹具和组合夹具等。第一,通用夹具。通用夹具的结构、尺寸已经标准化,无需特殊调整就可用来加工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工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常用的通用夹具包括:万能分度头、机用虎钳、三爪自定心卡盘、顶尖、中心架和磁力工作台等。但该类夹具的精度较低,在装夹、找正和夹紧过程中,要求工人的技术必须熟练,而且对于结构和工艺较复杂的工件较难装夹。

第二,专用夹具。专用夹具是专为某一工件的某道工序设计制造的夹具。专用夹具只用于某种零件装夹,因此无需考虑通用性,可做成整体结构以提高夹具精度。专用夹具的设计制造一般需要1~2个月,设计周期较长、投资较大,但生产率和加工精度较高,所以常用在产品相对稳定、批量较大的生产中。

第三,可调整夹具。通过调整或更换个别零部件,能适用多种工件加工的夹具,称为可调整夹具。可调整夹具是针对通用夹具和专用夹具的不足而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夹具。它与专用夹具的根本区别在于,它适用于不同工件的安装。可调整夹具分为两部分:基本部分和可调整部分。基本部分是不变的,但可调整部分可根据加工对象的改变,作相应的调整或调换

第四,组合夹具。组合夹具由一套预先制造好的的标准元件及部件组装而成,一般是为某一工件的某一工序组装的。夹具用完可拆卸,清洗后留待组装新的夹具。因此,它把专用夹具的设计、制造、使用、报废的过程变为组装、拆散、清洗入库、再组装的循环利用过程。这样可用几个小时的组装周期代替几个月的设计制造周期,从而可缩短生产准备周期,并且元件能重复多次使用,节省了工时和材料,特别适用于新产品试制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2)按使用机床分类

夹具按使用机床不同,可分为车床夹具、铣床夹具、钻床夹具、镗床夹具、磨床夹具、齿轮机床夹具、数控机床夹具以及其他机床夹具等。(3)按夹具动力源分类

按夹具动力源分类,可分为手动夹具、气动夹具、液压夹具、电动夹具、磁力夹具以及真空夹具等。国内外机床夹具发展现状

研究协会的统计表明,目前中、小批多品种生产的工件品种已占工件种类总数的85%左右。现代生产要求企业所制造的产品品种经常更新换代,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与竞争。然而,一般企业都仍习惯于大量采用传统的专用夹具,一般在具有中等生产能力的工厂,里约拥有数千甚至近万套专用夹具;另一方面,在多品种生产的企业中,每隔3~4年就要更新50~80%左右专用夹具,而夹具的实际磨损量仅为10~20%左右。特别是近年来,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成组技术、柔性制造系统、(FMS)等新加工技术的应用,对机床夹具提出了如下新的要求:

(1)能迅速而方便地装备新产品的投产,以缩短生产准备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2)能装夹一组具有相似性特征的工件;(3)能适用于精密加工的高精度机床夹具;

(4)能适用于各种现代化制造技术的新型机床夹具;

(5)采用以液压站等为动力源的高效夹紧装置,以进一步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6)提高机床夹具的标准化程度。夹具是机械加工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在机床技术向高速、高效、精密、复合、智能、环保方向发展的带动下,夹具技术正朝着高精、高效、模块、组合、通用、经济方向发展。

高精

随着机床加工精度的提高,为了降低定位误差,提高加工精度,对夹具的制造精度要求更高。高精度夹具的定位孔距离精度高达±5μm,夹具支承面的垂直度达到0.01㎜/300㎜,平行度高达0.01㎜/500㎜。德国demmeler(戴美乐)公司制造的4m长,2m宽的孔系列组合焊接夹具平台,其等高误差为±0.03㎜;精密平口钳的平行度和垂直度在5μm以内;夹具重复安装的定位精度高达±5μm;瑞士EROWA柔性夹具的重复定位精度高达2~5μm。机床夹具的精度已提高到微米级,世界知名的夹具制造公司都是精密机械制造企业。

高效

为了提高机床的生产效率,双面、四面和多件装夹的夹具产品越来越多。为了减少工件的安装时间,各种定心夹紧、精密平口钳、杠杆夹紧、凸轮夹紧、气动和液压夹紧等快速夹紧功能部件不断地推陈出新。新型的电控用词夹具,夹紧和松开工件只用12秒,夹具结构简单,为机床进行多工位、多面和多件加工创造了条件。

模块组合

夹具元件模块化是实现组合化的基础。利用模块化设计的系列化、标准化夹具元件,快速组装成各种夹具,已成为夹具技术开发点的基点。省工、省时、节材、节能,体现在各种先进夹具系统的创新之中。模块化设计为夹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组装打下基础,应用CAD技术,可建立元件库、典型夹具库、标准和用户使用档案库,进行夹具设计优化设计,为用户三维实体组装夹具。模拟仿真道具的切削过程,既能为用户提供正确、合理的夹具与元件配套方案,又能积累使用经验,了解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夹具系统。组合家具分会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正在着手创建夹具专业技术网站,为夹具行业提供信息交流、产品咨询与开发的公共平台,争取实现夹具设计与服务的通用化、远程信息化和经营电子商务化。

通用、经济

夹具的通用性直接影响其经济性。采用模块、组合式的夹具系统,一次性投资比较大,只有夹具系统的可重组性、可重构性及可扩展性功能强,应用范围广,通用性好,夹具利用率高,收回投资快,才能体现出经济性好。

夹具设计中采用高精、高效、模块、组合、通用经济方向发展的思路,在组合夹具行业加强产、学、研协作的力度,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夹具技术水平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媒体,引进技术,争取合资与合作,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夹具技术,这是改造和发展我国组合夹具行业较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现代机床夹具发展方向

纵观夹具的发展历史以及提升夹具品质的技术发展,过去常用的工艺规程已慢慢地适应不了现代市场的要求,全球化市场进程的加快促使夹具硬件必将朝着以下几方面发展:

标准化对现有夹具的零部件,各类型的夹具结构及专用夹具的零部件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是原来单件生产的夹具,转变为专业化的生产,以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柔性化加强专用夹具与同一类零件加工的夹具之间的可调性;加强专用夹具的重复利用,实行组合化后,减少因工艺的不同造成的夹具的报废情况。

精密化机械产品的不断精密使得高精度机床的大量涌现,势必要求机床夹具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实现精密化。

高效自动化未获得良好的效益,机械加工在不断的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改善劳动强度,同样要求着机床夹具的发展要满足自动流水线的生产要求,中小批量的产品生产同样需要考虑适合自身程度的高效自动化。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数控机床夹具如何快速适应产品变化并充分发挥数控加工设备的加工效能,成为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工装夹具是工艺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艺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并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生产效率及加工成本[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步,数控加工设备已经飞速发展起来,与之相适应的数控机床夹具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国内数控加工设备已具有相当规模,数控加工在生产中已占有较大的比重并将继续扩大,而与之对应的数控机床夹具却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国内企业对传统工装夹具历来比较重视,但对数控机床夹具的应用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规划。由于缺乏选用数控机床夹具系统的考虑,因而出现了在先进的加工设备上采用相对落后的通用夹具或专用夹具的情况,以至于不能充分发挥此类设备的效能。如何提高夹具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充分发挥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的加工效能,是目前夹具设计所面临的课题[2]。总结

夹具设计中采用高精、高效、模块、组合、通用经济方向发展的思路,在组合夹具行业加强产、学、研协作的力度,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夹具技术水平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媒体,引进技术,争取合资与合作,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夹具技术,这是改造和发展我国组合夹具行业较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孙丽媛.机械制造工艺及专用夹具设计指导[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2]张金生等.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 张亚明等.机床夹具的分类与构成[J].科技资讯,2008.[4]王凤鲜.浅谈组合夹具的重要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3).[5]卢克超.周利平.计算机辅助专用夹具CAD系统开发和研究[J].数控机床市场.2006,(7).[6]张伟.浅论机床夹具的类型和加工特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4).[7]隋聚艳.夹具的发展及其趋势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9).[8]王启平.机械制造工艺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9]王启平.机床夹具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02 [10]陈杰,范文学,李林喜,等.浅谈卧式加工中心专用夹具(胎具)的设计[J].机电工程技术,2011(11).[11] 张滢滢,刘春雨.关于机床夹具的发展前景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12]邹家华.国内外机床夹具及其发展趁势――机床研究所所长邹家华在全国先进工具经验交流会上的报告[J].机械加工,1965(1).[13] 刘志伟,张伟文,李会玲,机床夹具设计案例教学的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3(6).[14]杨晓君,杨楚民.《机床夹具设计》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2,15(2): 48~49.[15]王光斗,王春福等.机床夹具设计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01 [16]龚定安,高化等.机床夹具设计[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03 [17] 韩洪涛等.机械制造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07 [18]潘尚峰,赵广木,杨向东等.数控加工设备上的夹具的快速准备[J].机械工艺师,1998(6): 26 – 27.[19] 黄剑波.数控机床夹具的发展[J].电子机械工程。2011(10),27(5):34-36.

篇2:夹具设计文献综述

1、张亚明.机床夹具的分类与构成[J].科技资讯.2008,2、薛顺源等.机床夹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3、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组合机床设计(第一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75

4、任家隆,李菊丽,张冰蔚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孙桓,陈作模.机械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6、邱宣怀.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7、崔正昀.机械设计基础[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

8、徐灏.机械设计手册[M1]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9

篇3:夹具设计文献综述

2008年的次贷危机已经过去,然而这场危机的阴影却并没有完全消失。从金融危机后的欧债危机到占领华尔街运动,都显示这场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虽然这场危机涉及到多方面引人关注的问题,然而,管理层的薪酬设计问题却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华尔街的薪酬过高问题。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管理层薪酬问题变得越发尖锐,世界各国再次认识到管理人员激励机制设计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如虽然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但其董事长理查德·富德离职时仍然获得了数亿美元的报酬。现代企业已经从工业时代的竞争转为信息时代的竞争,企业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内外部环境。迈克尔·哈墨,詹姆斯·钱皮(1998)指出,今天有三种力量,它们或者独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驱使今天的企业越来越陷入令大多数董事和经理惊恐不安的陌生境地。这三种力量就是顾客化(Customization)、竞争化(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即所谓的3C。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当前对企业的管理,已经从传统的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智本管理,从硬管理向软管理发展(余绪缨,2003)。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业绩评价主要依据的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Johnson和Kaplan(1987)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学者已对美国企业管理者的目光短浅和过分依靠财务业绩的急功近利做法提出批评”。这种批评还来自管理者阶层内部,约翰逊和卡普兰在引用了对230位企业首席执行官的调查资料后指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承认,美国企业管理过分关注短期业绩,牺牲了对组织更为重要的长远发展的思考,这是因为他们受到日复一日的短期业绩评价的压力,而“日本、德国、瑞士正在教导我们,需要关心长期性的结果”(Johnson&Kaplan,1987)。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这种批评更甚,试图通过深化财务指标的设计来满足资本市场和股东的要求已根本不可能了。Ittner&Larker(1998)指出,对传统以会计为基础的评价指标已知的局限性是多方面的。正如Kaplan和Nordon(1992)指出,财务指标“在工业时代运行良好,但与当今公司试图掌握的技术和能力步调不一致”。Atkinson等(1997)认为:“主要基于财务业绩指标的业绩评价体系缺乏内部管理和控制所需要的焦点和强度。”早在美国2001年频频爆发的财务丑闻中,Stone(2002)就指出“美国公司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投资者对短期季度报表的过度关注,而是因为短期财务目标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导致其对短期目标的过度关注”。美国证券交易所分析师Jeffrey Evans(2002)也指出,伴随着对季度数据的过分关注,管理层总是做出从短期的角度看来更实际的决策,但这些决策更有可能损害到组织长期的健康发展。鉴于这种情况,美国、欧洲等受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国家,经纷纷出台了限制高管薪酬的相关政策,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对国有金融行业以及其他国有企业的薪酬限制措施。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薪酬的高低,而在于设计什么样的激励契约,为薪酬的制定提供相应的依据。因此,研究管理层激励契约的设计问题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梳理了非财务指标与激励契约设计的相关文献,研究了非财务指标融入管理层激励契约设计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以期为进一步拓展管理层激励契约设计的研究思路。

二、非财务指标在激励契约设计中兴起研究

(一)管理创新与激励契约设计中非财务指标的兴起

早期对传统财务指标为核心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批评,主要源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以及欧洲的国际性竞争压力。当时为了恢复美国企业的竞争优势,管理学术界和实务界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会计方法。管理会计领域配合这种建立“世界级制造”的努力,也把关注的焦点从过去相对滞后的财务结果延伸到“过程”环节,无论是“作业成本计算”、“价值链”,还是“非财务指标”,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过程的控制。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营销、生产、研发、财务、人力资源等各职能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孤立地从某一方面研究绩效评价将陷入误区。另外,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取决于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于是单纯地以财务指标作为绩效评价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非财务指标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Atkinson&Kaplan et al,1997)。研究发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全面质量管理、顾客中心服务战略、顾客中心制造战略、IT技术、竞争、JIT技术、组织文化和无形资产投资都是引致非财务业绩计量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可能是21世纪的重要特征。Dunk(1992)研究了在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情况下非财务指标的使用问题。Dunk认为,生产流程自动化增加了生产过程的确定性,使得预算的应用环境应该是更好,因此提高了预算中部分非财务指标的使用程度。Ittner和Larker(1995)研究了全面质量管理(TQM)对信息内容和报酬制度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TQM活动的开展会带来信息内容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并且报酬制度中的非财务信息也会增加;在广泛采用TQM的企业中,并没有发现非财务信息的增多及报酬制度中非财务信息的增多给企业带来的业绩改善,但是,在没有广泛采用TQM的企业中,这种关系确实存在。Banker(1996)等选择美国一个零售连锁超市作为对象,研究了顾客中心战略下员工的业绩评价模式问题。研究发现,顾客中心战略的实施要变以行为基础的业绩评价模式为以结果为基础的激励方式。Perera,Harrison和Poole(1997)研究了顾客中心制造战略对业绩评价指标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顾客中心制造战略的实施(以高级管理实践和高级制造技术的应用为依据),会带来非财务业绩指标的更广泛的应用。Hussain和Gunasekaran(2002)研究了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什么因素决定或影响其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问题。Hussain和Gunasekaran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得出了以下11个结论:竞争或增加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技术进步特别是IT技术会创造对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经济不确定性会减少对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组织规模、业务种类、组织特点会影响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外部管制会增加对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财务会计准则可能会抑制非财务业绩评价的使用;社会、经济、政治影响会增加对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管理层的水平和行业经历与非财务业绩评价的使用正相关;管理层对战略的重视会增加对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管理层的观念在非财务业绩评价中起重要作用;业绩评价与战略相关联的业绩会更加强调非财务业绩评价。

(二)激励契约设计中财务指标的缺陷与非财务指标的兴起

约翰逊和卡普兰(Johnson&Kaplan,1987)强调,比短期利润指标更重要的是一些非财务指标,包括质量、反映速度、新产品特点的评价。Kaplan和Norton(1992)指出,相对于财务指标而言,非财务指标是企业未来财务业绩的更好的指示器。瓦顿(1995)指出:“非财务指标是体现管理层业绩和公司发展前景的更好的指示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衡量竞争优势的不仅有财务指标,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Banker,Porter和Srinivasan(2000)也认为,当前的非财务指标比财务指标是企业长期绩效的更好的指示器。Ittner和Larker(2001)对企业高层执行官的问卷调查表明,短期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在重要性方面的排名比四项非财务指标落后5位,非财务指标在公司管理控制系统中的使用引起了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极大的兴趣。Nagar和Rajan(2001)认为,在当前的质量成本系统的环境下:“对传统质量成本系统的批评建议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补充非财务指标,因为非财务指标提供了与质量、顾客等相关的更好的信息。”以上观点表明,即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相比较,更关注的是原因而不是结果(Singleton-Green,1993),更关注长期的方向(Kaplan&Norton,1992)。

三、非财务指标融入激励契约设计理论基础研究

(一)非财务指标对财务指标的补充作用

1991年,一份对4个国家(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4个行业(汽车、银行、计算机和医疗保健)、584个企业的调查研究报告也证实了非财务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与财务指标相比,非财务指标在决定管理人员报酬时的重要程度,随管理者的地位有所不同,平均来看,在高层,质量和市场份额之类的指标还不如利润或现金流指标受重视;而在一般雇员层面,质量的重要性要超过利润等财务指标。Ittner和Larker(1996)定性地调查了203位执行官,了解他们对不同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以及对其重要性的看法后得出,财务指标的质量虽然受到比较多的质疑(只有61%的反馈者确信财务业绩的信息质量),但是在90%以上的单位,财务业绩还是纳入了常规评价并与报酬相联系。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客户满意和运行效率之类的非财务信息在管理者心目中的重要性已经接近甚至超过财务指标。Ittner,Larker和Rajan(1997)检验了在CEO报酬契约中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使用。及其权重影响因素。他们收集了1993年至1994年间317家公司CEO报酬契约的信息,发现有114家公司(占样本总数36%)在报酬契约中同时采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其余公司的报酬契约只使用财务指标。在契约中,平均使用的财务指标1.7个、非财务指标2.2个。在317家样本公司中,非财务指标的权重为13.4%;在114家有非财务指标的样本公司中,非财务业绩的平均权重为3.1%(中值为30.0%)。Ittner和Larker(1998)展示了一个咨询公司1996年对60家公司实施BSC情况的调查结果,在实施BSC的企业中,平均看财务指标的权重远远高于其他各层业绩指标的总和。似乎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还是处于相对辅助的位置,各层指标之间的“平衡”并不很容易实现。在BSC的实施问题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多重指标之间关系的处理,尤其是定性的非财务指标的量化问题。

(二)非财务指标作为财务指标的前导性指标(leading indicator)

当前所给出的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使用的另外一个主要理由是非财务指标是财务指标的先行指标(Kaplan&Nordon,1992;Ittner&Larker,1998)。1998年美国《会计研究杂志》连续发表两篇文章(Ittner&Larker,1998b;Lambert,1998),标题的核心部分都是同一个问题“非财务指标是财务指标的前导性指标吗?”,可见当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主张业绩评价采用非财务指标的学者声称,对未来财务业绩的预见能力是非财务指标的主要优势所在。但是一些经验研究显示,很难把非财务指标与未来的会计业绩或股价相联系。2000年,美国《会计评论》上发表了Banker,Porter和Srinivasan(2000)的文章《包含非财务业绩的激励计划的经验调查》。他们指出:“最近很多公司用诸如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和市场份额等非财务指标来评价管理业绩,并据此决定管理者的报酬。使用非财务业绩指标的主要理由是,与财务指标相比,非财务指标是未来财务业绩的更好的指示器。在评价和激发管理业绩方面都有价值。然而至今为止,仍然很少有关于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之间关系的研究,现存的一些研究提供的经验证据也不一致。”与Banker等人的研究相一致,虽然近年来关于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之间关系的经验研究已经很多,然而研究发现,非财务指标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此外,与其他评价系统一样,利用“游戏”优化个人业绩的雇员会产生不当的行为(Fisher,1992)。因而,大多数检验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的经验研究表明了两者关系是混合性的(Ittner&Larcher,1998a;Banker,Portter&Srinivasan,2000b;Amir and lev,1996)。Amir和Lev(1996)对移动通讯行业的研究表明,在个别基础上,财务指标在解释股票价值方面高度不相关,而非财务指标则显现出高度相关。Ittner和Larker(1998)则从三个层面研究了顾客满意度和财务业绩的关系。首先从单个顾客层面进行了研究。对于顾客行为从三个方面进行度量:一是顾客保持率,;二是顾客购买金额;三是顾客购买增长率。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度与上述三个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次是从分部的层面进行研究。Ittner和Larker选了一个银行作为研究对象,用统计方法检验的结果表明,分支机构的顾客满意度与分支机构的收入总额、毛利和销售利润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最后是从整个企业层面进行研究。Ittner和Larker在这个层面上研究企业整体的顾客满意度与股票市场价值的关系。就企业整体顾客满意度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系,Ittner和Larker采用发现了二者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就顾客满意度的信息含量,发现这个非正常报酬率与企业的顾客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然而在另一篇文献中,Ittner和Larcker(1998)独立检验了电讯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随机抽取的潜在市场份额很大的样本企业。研究表明满意度指标和股票市场存在关联,客户满意度和未来的会计业绩的关联仅在有限的程度上存在,尽管满意度指标部分地反映在当期的会计账面价值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客户满意度指标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与行业特点相关,其他学者后续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发现。Banker,Potter和Srinivsan(2000)从旅游行业经营的旅馆采集的数据支持了客户满意度与未来财务业绩高度相关的观点,但是研究发现,客户满意度指标与长期财务业绩的关联度较强,与短期财务业绩的关联度较弱。这一研究表明,非财务指标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考虑行业的因素,而且还要考虑二者之间的时间跨度问题。Hughes(2000)检验了在电力设施行业中污染指标(非财务指标)与权益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关联。作为企业未来可能承担的环境债务的替代,污染指标在环境破坏的可能性增大时呈现出价值相关性,反过来却不成立。换言之,它们可以用来反映重大的未发生的环境负债。Said,Hassab Elnaby和Wier(2003)在文献回顾中列举了一系列研究,发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公司提高了同期会计的或市场的业绩,还发现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预示了未来财务业绩的改善。但是,也有文献发现不同的结果,如Ittner和Larker(1997)发现,质量战略和质量控制措施(包括业绩评价和报酬)对业绩影响的结果很不一致,如“使用质量为基础的经济报酬”在计算机行业有正向影响,而在汽车行业则表现为负面影响;其他控制措施对业绩的影响也是不清晰的。Banker,Porter和Srinivasan(2000)从两个方面研究了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第一,非财务业绩是否是财务业绩的先导指标;第二,在激励方案中采用非财务业绩是否会影响业绩(包括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为了研究这两个问题,他们选择了一个连锁酒店,这个公司直接管理的旅馆有20家,全部在美国,另外在全球范围内有200家间接管理的旅馆(使用统一品牌和管理模式)。这家管理公司直接和间接管理的旅馆在对旅馆管理者的激励方案中,以前没有非财务指标,只有财务指标,后来,在新的战略构想下,对直接管理的20家旅馆的管理者激励方案中包括了顾客满意度指标,并且是主要指标,但间接管理的旅馆还是按原来的激励方案。非财务业绩指标包括顾客回头意向(对入住的客人以问卷调查方式得到)和顾客投诉(千人投诉率),激励方案中的财务指标是经营利润,由营业收入和可控成本组成。研究发现,顾客回头意向高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会增加成本,并进而增加利润;顾客投诉高会减少收入并增加成本,并进而减少利润;激励方案中包括非财务指标(顾客回头意向和顾客投诉)会优化这方面的非财务业绩,并进而提高非财务业绩。在包括非财务指标的激励计划执行后,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同时得到改善。Nagar和Rajan(2001)讨论了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关系。他们对《财富》500强中一个制造集团的11个工厂检验了产品质量指标对未来销售额的含义,结果指出,无论质量的财务指标(如外部失败成本)还是质量的非财务指标(如废品率或按时交付率)都是未来销售额的前导指标。有关质量的非财务运行指标发生的变化,在随后的季度会影响销售额;而外部失败成本对销售额的负向联系出现在2-3季度之后,他们还发现外部失败成本增加1美元,相联系的销售额下降26美元,近似于损失利润10.40美元。Sedatole(2003)使用来自医疗服务公司的资料,说明业绩指标体系的构造可能改变质量与未来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Srinivasan(2005)研究了一家美国连锁酒店的非财务指标在管理者激励计划中使用后的作用。研究者主要用两个指标考察了客户满意度:以顾客的评价卡片代表的回头率以及抱怨水平。研究发现,作为激励契约一部分的非财务指标的改善伴随着短期的收入和利润的增加,非财务指标的改善与收入和利润变化之间的时滞为6个月。Eelke Wiersma(2008)通过与财务业绩指标相对比,检验了两个非财务指标(员工满意度和及时送货率)对未来财务业绩的相对和增量信息含量问题。研究发现,与滞后的财务指标相比,这两个非财务指标并没有相对的信息含量,然而,这两个非财务指标对未来的成本和收入都具有增量的信息含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非财务指标具有信息含量,并且对未来的财务业绩具有前导性作用,但它并不能替代财务指标。以上混合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是与环境相关(Kaplan and Nordon,1992;Ittner&Larker,1998),而理解影响二者的相关环境因素对于在管理决策中是否使用和将其纳入管理控制系统显得就很重要。Lambert(1998)认为经济环境的特征,如竞争水平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沿着这种思路,近期Banker和Mashruvala(2007)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该观点。他们认为除非有效识别公司经营分部所处的竞争环境,否则无法理解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之间的真正关系。在那些面临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强调非财务指标是有意义的,然而对那些处于缺乏竞争并且顾客缺少相应选择的经营分部来说,非财务指标的意义就很有限。Banker等通过对一个零售商店处于不同竞争环境下的非财务指标的采用和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验证了他们的观点。

(三)其他相关理论

非财务指标还可以在估值中有所帮助(Amir&Lev,1996;Rajgopal et al.,2000)。Fullerton和Mc Watters(2002)研究了JIT的实现程度与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之间的关系。Fullerton和Mc Watters认为,在JIT等高级制造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的作用受到限制,应该要求非财务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企业的JIT程度越高,越倾向于使用非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评价,越倾向于使用非财务业绩作为激励的基础。Krolick(2005)研究了CEO报酬方案中会计指标的选择与无形资产投资的关系,他认为,如果企业无形资产投资多,而这些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没有反映,基本上都作为费用处理了,所以,董事会对CEO的报酬方案中会计指标的选择可能只从利润表中选择数据,而不会将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联系起来确定会计指标(如投资报酬率等)。那些无形资产投资不多的企业,董事会在确定CEO报酬方案中的会计指标时,可能会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联系起来,如选择投资报酬率、股权报酬率等。对于非财务指标融入激励契约设计的相关研究,近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Junani Vaivio(2006)的研究认为,随着现代企业中知识型员工“隐形知识”(Tacit Knowlege)的重要性,经理为了能够使自己不被边缘化,在业绩评价中引入非财务指标就是必要的,因为非财务指标可以将一些“隐形知识”揭示出来。Ittner和Larker(2008)指出非财务业绩指标应该将其研究边界拓展到企业非财务指标在实务中应用的演变,非财务业绩指标作为风险管理目的,非财务指标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非财务指标在内部使用和信息对外披露的关系等领域。Bouwens和Van Lent(2007)的实证研究已经表明,公司对非财务业绩指标的使用与部门间外部性的程度之间正相关。这表明公司使用非财务业绩指标的部分原因是为了鼓励跨部门边界的战略协同。Baiman和Baldenius(2009)的研究发现,将非财务指标纳入激励契约,可以促进部门间的合作行为。Verbeeten等(2009)研究了组织的战略竞争优势是否与所采用的特定的业绩评价指标的使用及其有效性相关,通过对荷兰201家公司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公司的特殊竞争优势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使用相关。Hansen(2010)提出了一个通过在业绩评价系统的设计中融入非财务指标,并将分部经理的外部性行为内部化,从而消除外部性的理论框架。

四、非财务指标融入激励契约设计研究现状

(一)非财务指标的绩效后果研究

张川、潘飞和John Robinson(2006)以76家国有企业为样本,系统分析了非财务指标“客户满意度”与企业财务业绩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客户满意度高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从客户满意度提高带来的两方面作用来看,企业更可能是通过提高单位产品的利润率来提高盈利,而不是通过增加销售来提高盈利能力能力。陈华敏(2006)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非财务指标的绩效后果进行了研究,着重于从两方面进行了论证:一是从信息经济学和权变理论出发,研究非财务指标绩效后果的理论依据;二是从实证上检验非财务指标和公司绩效后果之间的关系。张川、潘飞和John Robinson(2008)则从代理理论和权变理论出发,研究了非财务指标的绩效后果,文章以158家中国企业为样本,分析了非财务指标采用程度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表明,不管企业具有什么样的权变特征,非财务指标采用的程度越高都会带来越好的企业业绩。而且,相对于选择差异化战略的企业而言,选择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采用非财务指标后会得到更好的业绩后果。

(二)非财务指标的选择与公司战略研究

张蕊(2002)研究了企业战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其论著以业绩评价的实质是对企业获利水平和竞争能力评价为主线,指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随经营环境得变化而演变,而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必然是适应“新经济”环境条件下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的指标体系设置包括财务指标体系和非财务指标体系。陈佳俊(2003)运用权变理论研究了企业战略与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他在博士论文中指出,企业竞争战略要与经营环境相适应,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是经营战略的函数。只有当业绩指标随着竞争战略这一权变因素进行调整时,才能保证企业战略与业绩评价之间的相关性。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内生于企业战略管理系统,必须围绕企业战略所涉及的各方面设计业绩评价体系,必须能动态地激励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必须具有监督反映和引导企业行为的功能。李雪等(2009)指出,与财务指标相比,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更能体现上市公司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态势,能更准确地揭示出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和成长趋势,从而能够更全面地、多角度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可以避免单独使用财务指标评价上市公司业绩所导致的上市公司短期经营行为的弊端,因此在分析和评价上市公司业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苏文兵等(2009)利用调查数据,采用实证方法对企业评价指标的选择及评价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外部的市场压力、企业的竞争战略、规模和分权程度对企业是否采用非财务指标进行考核有显著影响,而业绩评价效果的好坏则受到非财务指标的使用程度、评价指标对企业战略的反映程度、考核的激励程度及其严厉程度等因素的显著影响,财务指标的影响不明显。

(三)非财务指标与战略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

这一部分研究并不是单纯以非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而是在战略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包含了对非财务指标的研究。杜胜利(1999)系统研究了企业业绩评价,全面构建了业绩评价理论框架和业绩要素系统,并提出了业绩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四个区分,还提出了由财务评价指标、过程评价指标、客户评价指标、研究开发评价指标、质量评价指标、员工评价指标等要素组成的指标体系。尚志强(1999)以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目标是服务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李苹莉(2001)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立足于经营者业绩评价,构建了影响经营者行为的企业内外因素的分析框架,提出了设计经营者业绩评价方案的基本模式。马璐(2004)的博士论文研究具体解析论证价值评估模型,提出了绩效指标选择的“价值相关分析法”,建立了激励相容模型和委托代理关系下绩效评价的博弈分析模型,剖析了绩效评价系统存在的逻辑以及在激励报酬契约设计中的作用。王化成、刘俊勇(2004)的研究构建了业绩评价的理论框架,将业绩评价理论构建为相关理论、支持理论和核心理论三个层次,并以业绩评价为划分标准,将业绩评价模式划分为财务模式、价值模式和平衡模式。李灿(2005)的博士论文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对战略业绩评价系统、业绩目标的表述、评价标准的设立、指标体系的选择、业绩评价模型的建立及业绩分析框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认为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动态反馈回路,评价的基本功能是计划与控制,评价主体是战略制定者,评价客体是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组织的内外环境影响着业绩评价系统的运行;在战略业绩评价体系中,作为中心的业绩目标必须适应战略特征,具有权变性、动态性和长远性;战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是财务指标和竞争力业绩指标组成的。张悦枚(2005)的博士论文将绩效评价方法划分为关键问题学派、价值学派、社会学派和战略学派,其论文在价值增长管理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价值增长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五、结语

篇4:服务设计文献综述

关键词 服务设计 研究现状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服务设计是信息与沟通技术、设计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人因工程、环境学、制造技术、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服务设计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在欧美发达国家,服务设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在我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后发力量。

1服务设计的定义

国际设计研究协会给设计服务下的定义是:服务设计从客户的角度来设置服务,其目的是确保服务界面:从用户的角度来讲,有用、可用以及好用;从服务的提供者来讲,有效、高效以及种不同。简单地说,服务设计就是讲设计的理念融入到服务的规划与流程本身,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2服务设计研究进展

2.1国外服务设计研究现状

关于服务设计的系统研究主要来源于英文文献,德国科隆国际设计学院(KISD)的斯蒂芬·莫里茨撰写的《Service Design——Practical access to an evolving field》,是相对来说比较系统探讨服务设计的文献,书中涵盖服务设计的含义、产生背景与历程、方法、工具及案例。

国际重要设计期刊如《设计问题》与《设计管理评论》中对服务设计的研究论文,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探讨。如克劳迪欧所作的《Services as Customer-Intensive systems》就服务中用户所处的位置,服务设计必须以人为本。罗伯特和艾力克西斯的《Service Design:An Appraisal》对服务设计的定义、工具和趋势做了综合性的论述。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国际期刊上,2011年8月就是服务设计的专题,其中《Designing for Service as One Way of Designing Services》中通过对设计,市场和调研的文献分析,以及三个案例的分析,得出四个发现:(1)设计师作为实体接触服务设施社会性和物质性的。(2)设计师认为服务都是关联的,暂时的,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3)设计师通过询问方式去了解大众的体验以便来设计服务。(4)在社会物质框架中,服务设计被看做一种探索过程,旨在不同的消费者中创建新的价值关系类型。而另外一篇《Service Design and Change of Systems》中则强调了必须以人为中心来实施和推广服务设计。

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部分,罗仕鉴,朱上上所著《服务设计》是国内最早出版的服务设计专著,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服务设计的最新发展,力图将服务设计理论、方法与设计实践结合,但整体框架和内容较为杂糅,缺乏更深层次的学理探讨。

近年来,服务设计的需求、重要性和方法开始成为国内设计学界颇为关注的课题,几所设计教育重点院校都开始了服务设计的研究,并陆续有研究结果呈现。湖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季铁,杨莹发表了《基于web的社区网络服务设计》,另季铁,杨秋月的《设计张力与社会创新——基于网络和社区的设计实践方法探索》,通过项目实践,对乡村传统社区的社会创新方法进行了研究。

安基国际传媒出版的《设计管理》杂志2011年第四期以服务设计为专题,邀请了霍林斯等一批国内外服务设计研究者与实践者撰稿,其中还刊登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所做的服务设計案例。

在公共服务方面,中央美术学院理论部2009年10月,以“北京 ICOGRADA 世界设计大会”召开为契机,在北京率先展开“设计为人民服务”活动,针对现实生活中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缺陷,发动志愿者进行考察与实态捕捉,在此基础上编印了《“设计北京新生活”白皮书》。

3总结与展望

综合来看,目前国际上对服务设计的研究、实践和推广开始趋于密集,诸多设计机构、设计企业和设计资讯的相关网站均为服务设计开设了专栏,但是目前研究成果大都比较局部和片段化,没有强大的专业体系,完整的研究文献,服务设计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1)完整的服务设计语言。目前服务设计还没有完整的服务语言,而使用服务设计语言能够更好的描述服务概念,帮助设计师、用户同服务实体之间的互动更加通畅,所以需要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来加强服务设计。

(2)国际化服务平台。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提供设计和开发服务成为可能。因此国际化、跨文化的因素在服务设计中必须要充分加以考虑,而目前对国际化环境下服务文化的研究还非常少。

总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要求有效的服务设计方法指导服务开发和创新,从而赢得消费者,增强企业竞争力,而服务本身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对服务设计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多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还有待人们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罗仕鉴,朱上上.服务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 胡彦.基于民生需求的服务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

[3] 邓成连.触动服务接触点[J].装饰,2010(206).

篇5:设计专业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在选此次课题前,曾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不仅搜集了大量的成功案例,而且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对其进行了反复翻阅和学习,从中收益很大。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思想必须时刻进行更新,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意思。作为一名设计者来说,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不断去接触新的事物,活跃自己的思想,并且引领人们去适应新事物,借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餐饮行业作为商业空间,具有一定的利益关系。正如《商业空间设计》一书中所描述的,商业空间设计是指用于商业用途的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如商场、餐饮、专卖店、美容美发店等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商业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课程中具有明确功能要求,同时也要求有不同风格和特色变化的室内设计。除了包含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功能要求外,商业空间设计还包含了更多的功能要求和市场特色。在掌握了室内设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本课程要求学生更深入地研究商业空间设计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空间的功能性质,设计具有各种现代风格特色,并能满足不同用途的商业内部空间。课程涉及到总体设计、平面布局、道具装置、灯光设置、陈设等所有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内容,并涉及到构造、尺度、技术、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各个方面的设计。现代室内设计中空间的分隔主要体现在光环境、色彩、声与材质上。

正如《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一书中所描述的,就人的视觉来说,没有光就没有一切。空间通过光得以体现,没有光则无空间。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光不仅是为满足人们视觉功能的需要,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因素。光可以形成空间、改变空间或破坏空间,它直接影响到物体、空间的大小、形状、质地和色彩的感知。光环境是由光(照度和布置)与(色调、饱和度及显色性)在室内空间中建立的与空间形状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路易斯.康曾经说过:“对我来说,光是有情感的,它产生可与人合一的领域,将人与永恒联系在一起。他可以创造一种形,这种形是用一般造型手段无法获得的。”他在一九六六年设计的克拜尔博物馆,选择了螺旋线作为剖面的形式,这样有利于降低空间高度并提高采光的均匀度。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2页

良好的采光设计也并非意味着大片的玻璃窗,而是恰当的布置方式,即恰当的数量

与质量。影响采光设计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照度、气候、景观、室外环境等,另外不仅要考虑直射光,而且还有慢射光和地面的反射光。同时,采光控制也是应该考虑的,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室内过分的照度,影响室内空间的功能和层次。

光和色不能分离,这一点已不言而喻。色彩设计作为室内空间分隔设计中的一种手

段,当它与室内空间、采光、室内陈设等融为一个有机整体时,色彩设计才可算是有效的。因此,室内空间的整体性不但不排斥反而需要色彩系统的整体性。可以这样认为,色彩既然与室内环境的其它因素相依附(如色彩在室内环境中主要依附与空间界面、家具、装饰、绿化等物体),那么对色彩的处理就要依据建筑的性格、室内的功能、停留时间长短等因素,进行协调或对比,使之趋于统一。

艺术材质的选用,是室内空间分隔设计中直接关系到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

节。对于室内空间的饰面材料,同时具有使用功能和人们的心理感受两方面要求。对材质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室内的视觉效果,还应注意人通过触摸而产生的感受和美感,例如坚硬平滑的大理石、花岗岩、金属、轻柔、细软的室内织物,以及自然亲切木制材料等等。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室内空间材质要求逐渐把目光移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成为室内设计的一大重要发展趋势,一些天然材料开始受到设计师和大众的宠爱。

空间是固定的,而光线,色彩与材质上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通过光线,色彩、声

与材质上的灵活运用又可以更体现出空间分隔的妙处。总之,现代室内设计环境中的光、色、质最终融为一体,赋予人们以综合的心理感受。

现代室内设计中空间的分隔主要体现在光环境、色彩、声与材质上。就人的视觉来

说,没有光就没有一切。空间通过光得以体现,没有光则无空间。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光不仅是为满足人们视觉功能的需要,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因素。光可以形成空间、改变空间或破坏空间,它直接影响到物体、空间的大小、形状、质地和色彩的感知。光环境是由光(照度和布置)与(色调、饱和度及显色性)在室内空间中建立的与空间形状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3页

《室内环境与气氛的创造》中提到室内环境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在生活和生

产相关的领域中,室内设计与人的听,视,闻,呼吸,触摸等人体工程密切相关。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和专业,它设计多门学科的领域。所以必须从整体需要出发,把握各种要素,综合处理空间和块面的造型,比例,色彩,材料等组合构成,以及室内家具布置,灯具照明,壁挂陈设等环境气氛。

室内环境设计的空间确定以后,在其整个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中,家具与陈设时室内

环境功能的主要构成因素和体现者,同时,家具与陈设的布置排列,对整体空间的分隔,对人的活动及生理,心理上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家具可分为两大功能,一类是实用功能。有为人类日常活动的过程服务,对空间的分隔与充实和按功能组织划分,组织区域等作用。一类是精神功能。有审美情趣的物化,时尚与传统信息传递,气氛,意境,和景观的构成要素等作用。

除了家具以外,室内陈设还有日常生活用品,工艺品,室内织物,家用电器,灯具,绿化盆景等的配置和选用。室内设计的气氛和情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室内陈设的设计,从中可以看到主任的修养和情操。室内设计有很大部分于室内装修有直接关系。如挂毯,壁画,地毯,书画等。而室内织物如沙发套,床罩,窗帘,台布等。其主要作用是与家具和”三面”的色彩协调,并发挥其材质,肌理美,色彩美的作用。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为创造室内的气氛而显示其表现力。例如窗帘,百叶窗,帷幔等有遮蔽,调温,隔音,调光等功能,同时还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在室内环境设计时为了创造自然情趣氛围,常常根据空间大小和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自然景物,山石,水体,树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而盆景,盆栽,插花等。常为办公室,起居室和书房增添生命的活力。室内配置绿化作为装饰性陈设,比其他任何陈设更具生机和魅力。现代的室内设计常常喜爱用绿化内部空间环境,特别是用绿化装饰室内的剩余空间,通常在沙发的端头,转角,书桌,书架侧面,以及植物,花卉,盆栽陈设,以连接成充填边角,构成富有生机和谐的气氛。但室内环境气氛的创造是与人们的爱好密切相关的,可以布置得高雅,富有书香气,也可以设计得自然,富于粗狂的野趣。室内绿化不在于多而贵在精。同时根据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巧妙地与阳光,照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4页

明结合,有机地利用墙面,转角,茶几,窗台等空间区域,做到与整个室内设计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室内环境设计中常常运用灯光和灯饰,来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氛围和主题。这里照明方式的确定,氛围效果的设计,灯具的选择和布置,加上光控音乐的幻变,使室内环境设计更富于情调和个性。

照明在室内设计中,具有调节,营造环境的氛围,渲染环境的冷暖色调,增加与丰富,空间变化的重要作用。由于使用灯具的用途和场所不同,灯光源的不同,灯具的形态是非常丰富的。灯具本身不仅具有照明的物质功能,还由于其用途的各异,千姿百态的灯饰造型,还起着装饰空间环境给以欣赏的精神功能。

因此,室内环境设计中设计什么样灯具或选用什么样灯饰,什么样风格,与设计师的构思有关,因人因事而异外,更重要的是与使用场合有关,就是要与所放置的环境相协调,因地制宜。例如,古典欧式风的室内,适宜选用写实,装饰性强的巴洛克,洛可可灯饰;日本式的和风室内,就适宜用东洋味强的纸质框形灯具;现代的高雅的室内,应用那些造型新颖简洁的灯饰。

总之,使用什么样的灯具,没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随机创造种种新的风格,新的组合。

说到茶餐厅,我们一般会想到香港,因为在香港,茶餐厅非常普遍,慢慢地成为了

香港的一种文化——茶餐厅文化,在香港的茶餐厅里面什么都有,中餐、西餐甚至印度餐等等都有,也就是这样多种多样的选择,所以才那么受欢迎,其实“茶餐厅文化”也是一种城市发展的体现。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5页

篇6:建筑电气设计文献综述

锦园5#的建筑电气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锦园小区5#建筑电气设计的内容,其内容包括变、配电系统;插座系统设计;照明配电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电话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宽带接入网系统;闭路电视保安监视系统;可视对讲系统。多样的系统设计为小区提供了安全便捷的管理方式,即减少了工作量又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1.前言

随着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建筑的出现,建筑电气已发展成为以近代物理学、电磁学、电子学、光学、声学等理论为基础的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成为现代电气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及技术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个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刺激了居住建筑与人民环境建设向更大跨度和更高水平迈进。现代建筑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使建筑电气设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9)(7)《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8)《建筑电气常用数据》04DX101-1

第-1-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3.设计内容

3.1负荷等级及供电要求 3.1.1 负荷等级的分类

不同的电力负荷,其重要程度是不同的。重要的负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高,反之则低。因此电力负荷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在政治、经济上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的程度进行分级,并针对不同负荷等级确定其对供电电源的要求。可分为一级负荷、二级负荷和三级负荷。

1.一级负荷

1)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时。

2)中断供电将在政治、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时。例如:重大设备损坏、重大产品报废、用重要原料生产的产品大量报废、国民经济中重点企业的连续生产过程被打乱需要长时间才能恢复等。

3)中断供电将影响有重大政治、经济意义的用电单位的正常供电。例如:重要交通枢纽、重要通信枢纽、重要宾馆、大型体育场馆、经常用于国际活动的大量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等用电单位中的重要电力负荷。在一级负荷中,当中断供电将发生中毒、爆炸和火灾等情况的负荷,以及特别重要场所的不允许中断供电的负荷,应视为特别重要的负荷。

2.二级负荷

1)中断供电将在政治、经济上造成较大损失时。例如:主要设备损坏、大量产品报废、连续生产过程被打乱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重点企业大量减产等。

2)中断供电将影响重要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例如:交通枢纽、通信枢纽等用电单位中的重要电力负荷,以及中断供电将造成大型影剧院、大型商场等较多人员集中的重要公共场所秩序混乱。

3.三级负荷

不属于一级和二级负荷的负荷者为三级负荷。

3.1.2 供电要求

对于供电要求有如下规定:

第-2-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1.一级负荷的供电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而中断供电时,另一个电源应不致同时受到损坏,而应能承担本用户的全部一级负荷设备的供电。当一级负荷设备容量在200KW以上或有高压用电设备时,应采用两个电压等级相同的高压电源供电。当需双电源供电的用电设备容量在100KW及以下,又难于从地区电力网取得第二电源时,宜从邻近单位取得第二低压电源或用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对于特别重要的负荷,除上述两个电源外,还必须增设应急电源(如应急柴油发电机),并且该电源严禁接入其他负荷。

2.二级负荷的供电宜由两个回路供电,其第二回路可来自地区电力网或邻近单位,可用自备柴油发电机组,且供电系统应做到当电力变压器或线路发生故障时,不致中断供电或中断供电能够及时恢复。当负荷较小或地区变电条件困难时,可由一路6KV及以上专用的架空线路供电,或采用两根电缆供电,其每根电缆应能承担全部二级负荷。

3.三级负荷对供电无特殊要求,采用单回路供电,但应使配电系统简洁可靠,尽量减少配电级数,低压配电级数一般不宜超过四级。

3.2 负荷计算

负荷计算一般采用需要系数法。

用电设备功率乘以需要系数和同时系数(一般可取K∑=0.9),便可直接求出计算负荷。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应用广泛,尤其适用于配、变电所的负荷计算。需要系数值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按统计方法来确定的,它的准确性对负荷计算有重要的意义,可从许多文献中查表得到。但是,需要系数表中给出的只能是推荐值,这就要求设计者根据设计经验和具体情况从中选取一个比较恰当的值。一般来说,当用电设备组的设备台数多时选取较小值,否则选取较大值;设备使用率高时选取较大值,否则选取较小值。

(1)用电设备组的有功、无功和视在计算负荷:

配电干线或变电所的有功、无功和视在计算负荷:

第-3-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又有,每层配电箱有功功率:

计算电流为:

式中 W--------------------单位面积功率(W/㎡)S--------------------供电面积(㎡)--------------------同时系数-------------------需要系数

Q--------------------用电设备组无功功率(KVA)P--------------------用电设备组有功功率(W)底层有商业设施的多层住宅,住户与商业设施宜分别引入电源并设置电源进线开关,商业设施的电度表宜安装在各核算单位,或集中安装在公共电表箱内。

多层住宅的垂直干线,宜采用三相供电系统。每户宜采用单相配电方式。多层住宅的配电系统宜按下列原则设计:

——采用树干式或分区树干式系统,向各层配电小间或配电箱供电; ——采用放射式或与树干式相结合的系统,由层配电小间或配电箱向本层各住户分配电箱配电

3.3 插座系统设计

插座在建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布置插座是参照建筑专业提供的家具布置图,但是,将来的住户并不一定按照建筑师给他安排的方案来布置家具,因此,有些插座设计时是合理的,而使用时却很不方便。设计时不要单以建筑专业提供的图纸来安排插座,而是尽量多安排一些插座。在比较潮湿的地方应加上防潮盖。3.3.1一般规定

(1)当插座为单独回路时,数量不宜超过10个(组)。

(2)当灯具和插座混为一路过,其中插座数量不宜超过5个(组)。

第-4-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3)插座应由单独的回路配电,并且一个房间内的插座由同一路配电。

(4)在潮湿房间(住宅中的厨房除外)内,不允许装设一般插座,但设置有安全隔离变压器插座可除外。

(5)备用电源、疏散照明的回路上不应设置插座。3.3.2插座的布置

(1)卧室。卧室除有窗户外的三面墙上均设置插座,插座距地0.3m。在靠近窗的墙上距地1.8m设置壁挂空调插座

(2)厨房。厨房内插座应根据建筑设计的布置、电器设备的摆放位置进行设置,以供电炊具、抽油烟机、冰箱用电之需。应设置冰箱插座(距地1.8m)、抽油烟机插座(距地1.8m)、燃气热水器排气扇插座(带开关,距地1.8m)、电饭煲插座(带开关,距地1.0-1.4m),其中燃气热水器排气扇插座为以前未考虑到的加装防潮盖。(3)卫生间。卫生间内应设吹风机专用的插座。插座均为防溅型,插座(带开关,距地1.8m),均加装防潮盖。

3.4 照明配电系统

3.4.1 照明设计原则

电气照明是建筑物内外人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功能是在自然光不足时,为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提供视觉的必要条件,而且对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电气照明设计应满足家庭生活的需求,并且要确保用电安全。

照明的方式和种类:工作场所均应设置正常照明。正常照明是电气照明设计中的主要内容。在正常照明因故障熄灭后,对需要确保正常工作或活动继续进行的场所,当装备用照明。在正常照明因故障熄灭后,对需要确保处于危险之中的人员安全的场所,应装设安全照明。在正常照明因故障熄灭后,在事故情况下为确保人员安全撤离的出口和通道,应装设疏散照明。3.4.2平均照度计算

平均照度的计算通常应用利用系数法,该方法考虑了由光源直接投射到工作面上的光通量和经过室内表面相互反射后再投射到工作面上的光通量。利用系数法适用于灯具均匀布置、墙和天棚反射系数较高、空间无大型设备遮挡的室内一般照明,但也适用于灯具均匀布置的室外照明,该方法计算比较准确。

利用系数法:

1)、应用利用系数法计算平均照度的基本公式

第-5-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FEKZS

式(1)

NU式中 Eav——工作面上的平均照度,lx; F——光源的光通量,lm; N——光源数量; U——利用系数; S——工作面面积; K——灯具的维护系数。E——光照度。

3.5 防雷接地系统

3.5.1建筑物的防雷等级 一级防雷的建筑物:

⑴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人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⑵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⑶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坡坏和人身伤亡者。

⑷超高建筑物,如40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其他民用以及一般工业建筑物。二级防雷的建筑物:

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⑵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⑶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⑷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⑸高层建筑物,如19层及以上的住宅和高度超过50米的其他民用和一般工业建筑物。三级防雷的建筑物:

⑴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第-6-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⑵10至18层的普通住宅。建筑物高度不超过50米的教学楼和普通的旅馆、办公楼、科研楼、图书馆、档案楼和省级以下的邮政楼等。

⑶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 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应认真调查地质、地貌、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措施,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本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应按下式确定 N=K*Ng*Ag 式中N----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次/a;

k----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在下列情况下取相应值:位于旷野孤立的建筑物取2;金属屋面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1.7;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漏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处的建筑物,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

Ng----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 Ag----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

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应按下式确定 Ng=0.024Td1.3 式中Td----年平均雷暴日,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d/a。

建筑物等效面积Ae应为其实际面积向外扩大后的面积。建筑物高度小于100米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的等效面积应按下式计算确定

DH200H 6AeLW2LWH200HH200H10 式中 D----建筑物每边的扩大宽度,m;L、W、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m;3.5.2一般的防雷措施

⑴各类防雷建筑物应采取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波侵人的措施。

第-7-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⑵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一些所规定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雷电感应的措施。

⑶装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在防雷装置与其它设施和建筑物内人员无法隔离的情况下,应采取等电位连接。3.5.3防雷设计

本建筑防雷等级为三级,避雷采用避雷带暗埋敷设的方式主要防直击雷。屋顶用-40×4镀锌扁钢作避雷带,利用柱内对角两根主筋通长焊接做防雷引下线。凡高出屋面的金属构件及金属物体应就近与避雷带焊接,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底端与防雷装置连接。3.5.4接地设计

本建筑利用建筑物基础地梁钢筋网作接地装置,重复接地与防雷接地共用接地装置。利用基础中的钢筋作为接地体,周边沿基础梁通长焊接成环路,中间沿柱网通长焊接成网格,接地钢筋网与柱内两根防雷引下线主筋焊接。建筑物内做等电位连接,采用TN-C-S系统保护接地方式。

在建筑物四角处外侧柱上距地1.8m处预埋P-1板作为测试点用于测试接地电阻。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欧姆, 基础完工后, 应实测接地电阻值,当接地电阻 满足不了要求时,在距离建筑物3M以外打人工接地体以满足接地要求。进出建筑物的各种管道及电气设备的各种接地保护,电缆的金属外皮,保护钢管等应在进出处与总等电位箱连接,与中性线绝缘,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体的顶端和底端应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

等电位联结:各层结构梁,板,柱及剪力墙主筋可靠焊接,所有金属门窗,栏杆等,引入,引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均与防雷接地系统焊接。淋浴间,卫生间内给排水金属管道,采暖管道散热器及所有金属构件均作局部等电位联结。电保护:所有用电电气设备的外漏可导电部分与装置外可导电部分作接地保护。相三孔插座的接地端均与保护接地线PE线可靠连接,并装设漏电开关保护,漏电动作电流为30mA。系统作等电位连接,在一楼的楼道内安装一总等电位端子箱,把所有进户线(如有线电视等)及建筑物的金属构件与总等电位连接端子箱连接。在卫生间内应设局部等电位端子箱,设在洗手盆侧墙上,底边距地0.5m,所有铁件、金属管线等应与等电位端子箱连接。总等电位端子箱与基础接地系统用40×4镀锌扁钢良好焊接;总等电位端子箱与总等电位端子箱之间用40×4镀锌扁钢良好焊接;局部等电位端子箱与基础接地系

第-8-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统用40×4镀锌扁钢良好焊接。

3.5.5引下线

引下线宜采用圆钢或扁钢,宜优先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48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当烟囱上的引下线采用圆钢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2mm;采用扁钢时,其截面不应小于100mm,FML=25-31-1>,厚度不应小于4mm。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明敷,并经最短路径接地;建筑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但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80mm。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等金属构件宜作为引下线,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宜在各引下线上于距地面0.3m至1.8m之间装设断接卡。3.5.6接地装置

⑴垂直埋没的接地体

⑵水平接地体和联接条

⑶对伸长形接地体,在计算冲击接地电阻时,接地体的有效长度应按下

⑷为了降低跨步电压,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距建筑物入口及人行道不应小于3米。当小于3米时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

①水平接地体局部埋深不小于1米。

②水平接地体局部包以绝缘物(例如50~80毫米厚的沥青层)。

③采用沥青碎石地面或在接地装置上面敷设50~80毫米厚的沥青层,其宽度应超过接地装置2米。

第-9-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小结

本次的文献综述内容主要是对小区的建筑电气设计系统的一个概述,简要说明了应该做些什么系统的设计,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的一个总结,也是对这段时间的工作的一个汇报。并对一些规范和国标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以后的毕设做一个铺设。小区的建筑电气设计主要是对供配电、插座系统、照明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等的一个设计。对这些系统的初步了解可以确定以后电气设计的方向,对之后的毕设起一个带头作用。从对电气设计的迷茫到初步的认知,有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更重要的还是自己的理解,收获的是实践知识,本次的文献综述对之后的毕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10-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江萍.智能建筑供配电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孙立海、宋治园.住宅小区建筑电气设计.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3]唐志平.供配电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谢浩.住宅照明的处理和选择方法.住宅科技,2009 [5]胡国文、孙宏国.民用建筑电气技术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张言荣、高红、花铁森.智能建筑消防自动化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7]郑洁、伍培.智能建筑概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8]范同顺.建筑配电与照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一年级描写月亮的古诗下一篇:乡镇广场舞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