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的诗意20字

2024-06-29

清平乐村居的诗意20字(通用3篇)

篇1:清平乐村居的诗意20字

<<牧童>>: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舟过安仁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怪不得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清平乐·村居>>: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篇2:清平乐村居的诗意20字

这时,他们的儿子在干什么呢?老大在小溪东边豆田里除杂草,老二在织鸡笼,小儿子则跑到老大面前说:“大哥,陪我玩儿吧!”老大说:“不行,小弟,我在锄豆田里的杂草呢,不锄的话,豆子就长不出来,你也就吃不成你最爱吃的炒豆了。”“多长时间可以干完?”“至少一个时辰(两个小时)。”“时间太长了,我找二哥去!”老三立刻去找老二。“二哥,陪我玩儿吧!”“不行,我得织鸡笼,否则鸡全跑了。”老二说。“多长时间可以干完?”“少说也得一个时辰。”老三只好走开。

突然,老三看到了几只野鸡:“对,爪几只野鸡,回家做鸡肉,爹娘一定会表扬我的!”老三立刻去抓野鸡。但野鸡用“车轮战术”,一只跑不动了,另一只接着跑,让老三消耗体力不少,老三跑不动了,野鸡也全跑了;老三突然又看见河里蹦出几条鲤鱼:“抓几条鲤鱼也行!”他立刻回家拿来渔网,想把渔网撒进河里。但是,他不会撒网,不但没抓住鱼,反而把自己掉水里了!幸亏网的另一头挂在了岸上,老三才得以爬上岸来。

篇3:清平乐村居的诗意20字

一、品诗入境,“喜”进村居

初次执教《清平乐·村居》,我以“诗中有画”为线,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走进词境,并在宁静清丽的乡景、和平安详的人物场景中品读感悟。确实,课堂中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如诗般恬静的画面,生动又合乎语境的言语,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真正与词人的心一起跃动,走进了词人文字书写的意境。

教学中,我遵循“读诗句”“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的常规诗词教学法,牢抓“醉”字解诗,把它视为训练点展开教学。

教学片段呈现:

师:你们觉得还有哪个词儿值得品一品呢? / 生:我觉得“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中的“醉”挺有意思的。/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醉”的呢? / 生:老人喝了些酒,醉了。/ 生:应该是“醉醺醺”的意思。/ 师相机提示:你们觉得是谁醉了?又为什么醉呢? / 生:老奶奶和老爷爷陶醉了,因为他们的大儿子很勤劳,二儿子很手巧,小儿子又很可爱。/ 生:老人的日子虽然有点清苦,但是非常幸福,非常安宁。/ 生:我觉得老两口是被周围优美的环境陶醉了,一家人过得很幸福。/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醉”字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想一想,这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和同桌讨论讨论,分角色练习表演。(生上台表演。)

师:你们说得好,演得也好!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闲适的生活,让老人自得其乐,陶醉满足。虽然他们喝了点儿米酒,但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想一想,陶醉其中的仅仅是这两位老人吗? / 生:我觉得诗人也陶醉了。因为他看到山村美丽的景色,听到老两口亲昵的对话,被他们的幸福生活所感动,他醉了。

整节课我们都沉浸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有学生说:“这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很幸福”;有的说:“这一家人很和睦,令人羡慕”;也有的说:“他们的生活环境真美,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大家的言语之中,无不流露出满满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更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此刻已跃然而现。

教学中,我利用形象的插图启发学生想象乡村的恬静生活,并联系上下文以螺旋上升式的品读来引领学生在读语言文字的同时解读人物内心,构建出了一幅幅清新秀丽的乡村图、温馨和睦的生活画。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走近“翁媪”,进而理解他们“相媚好”的行为,学生在读得熟、读出情的基础上“聚焦人物”,畅谈体验,融“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理解于整首词中。通过画面,词中具体而形象的画意得以再现;通过语言,学生丰富的联想得以唤起;通过朗读,对词作的情感体验得以深化。此景此情,师生已完全融入其中,对整首词意境之美的感悟自然顺当。

二、多元解读,一“醉”解愁

在循循善诱中,五年级的学生已能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读出村居的宁静与和谐,能够体会到作者对小儿的“喜”。走进《清平乐·村居》,你的笑容会不期然地在脸上绽放,细细品味,那是一种祥和幸福的律动。至此,预设的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似乎已经达成,然而,再仔细翻阅辛弃疾的有关资料,不禁又萌发了我新的思考。好一个“醉”字!“谁醉?”“为什么醉?”学生一遍遍诵读过后,显然知道是老两口醉了,并畅谈了这样或那样的理由。那一个“醉”字里,到底还包含着怎样的情感?作者因何而醉呢?醉于这美丽的乡村风光,醉于这没有硝烟的恬静闲适生活。作者这“醉”字的真正意韵到底是什么?

三、外化诗意,“忧”出村居

于是,带着此首词作的背景资料以及辛弃疾的生平简介,带着我对文本的再次解读,我又一次走进了课堂。教学尾声,我尝试着如下的设计拓展:

师:《清平乐·村居》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此时的作者心情忧闷,终日借酒浇愁,当看到这和睦祥和的农家生活时,金戈铁马二十多年的辛弃疾“醉”了。想一想:此时的辛弃疾在想什么? / 生:他一心想报国却报效不了。/生:他特别痛恨朝廷,不能施展抱负。/师:是啊!词人因为无所事事,所以看到小儿,就想到了自己。小儿无事可做是幸福的,而将军无所事事却很惆怅失落,心生悲愤。这正是辛弃疾当时的心境,把自己的情感藏在“醉”中,忧伤中略带着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感受词人这种复杂交织的心境。

随后,我又链接了杜甫《绝句漫兴》、谢灵运《登池上楼》的诗句,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人的心境铺设了阶梯。学生静静品读、静静思考、静静实践,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螺旋上升的情感目标正一步步实现。从“喜”进村居,又让大家悄然地“忧”出村居,此刻对词“以悲为美”似乎有了更好的诠释与解读。

上一篇:高考真题等比等差数列下一篇:节能减排,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