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工作总结

2024-09-07

东山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东山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工作总结

东山县农村中小学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工作总结

东山县人民政府

(2006年11月20日)

我县地处福建省南端海岛,面积194平方公里,人口21.3万。全县共有小学51所,其中:实验小学2所,中心小学7所,辖完小39所,初小3所,在校生14413人;普通中学11所,其中独立初中9所,完中2所,初中在校生9747人,高中在校生4372人。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助下,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获得“省实验教学普及县”、“省课改工作先进县”、“省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先进县”,高考本科上线万人比连续几年创历史新高。

我县属于财政转移支付 “边缘”县,县委、县政府对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高度重视。几年来,不断加大对现代教学设备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建设教育强县,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上,我们的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狠抓方案落实

县委、县政府从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劳动者的素质在经济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了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现代化科学知识,没有下大本钱搞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1-

不行的。因此,我县将该项工作作为全县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工作来抓,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成立了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府办、财政局、发改委、教育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东山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育局)。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对全县“远教工程”进行统一部署、监督指导,并及时协调解决实施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我们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制定的《2004~2005年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和《福建省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文件精神,为加快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化步伐,更好地服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结合东山县实际,制定了《东山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

与此同时,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设备安装调试、项目管理和评估验收,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和整合、技术服务支持以及人员培训等。各项目校相应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确定专人负责工程的管理、实施、安装、调试、验收、应用和维护等工作。为确保我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质量,我们还成立专家组,负责工程实施过程的技术督导,组织了县级验收。

二、加大投入,确保资金到位

根据《东山县教育事业“十五”规划》要求,我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几年来,共投入500多万元,配备全县中小学电脑网络教室和多媒体电教室。目前,全县共有电脑2220台,多媒体电教室

111间,中小学生生机比为12.9:1,基本满足农村“远教”项目各项指标要求。

①全县各中学、完小校均安装电脑网络教室,并实现ADSL上网,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的开课要求;

②建成“东山教育城域网”和资源库,共享教育教学资源; ③全县11所初中校,校校都配备多媒体电教室,两所实验小学、各中心小学和省、市级农村示范校,均配备多媒体电教室,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全省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开展,根据闽财教[2006]21号文件精神,我县农村“远教工程”项目应投入的工程总额为244.6万元,其中,县级投入171.2万元(已投入的500多万元现仍在还款中)。省级以上补助款73.4万元,我们按模式三的配备要求,全部用于购买电脑设备和教学光盘,配备和更新电脑网络教室。

三、科学整合,提高设备效率

我县利用省农村“远教工程”项目配备的契机,在配备新设备的同时,对原有的设备进行整合,把原来只有30台电脑的网络教室“整合”(调整为同型号、同配置)成具有50台以上的电脑网络教室,使之更符合我县的教学实际,确保每所中学至少有1间电脑网络教室(配备50台以上)供教学使用,从而达到了教学资源优化,节省了资金,避免了重复投入,提高了教育投资效益。

四、严格把关,推进远教工程。

我们通过建立责任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工程实施准备工作中各相

关部门的工作和责任,各级收、发货人名单和设备、软件的收货清单,认真组织设备转运工作,杜绝了设备接收环节可能出现的漏洞,保证了设备的完好和交接手续的完整。对于项目工程前期准备及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我们要求项目校做到“三防一保证”(即:防盗、防火、防水,电力系统保证)。由于措施有力,管理到位,因此,“远教工程”进展顺利。“远教工程”设备于9月29日送达我县,我们随即组织人马,日夜加班,于10月中旬完成安装,并于10月底组织对全县农村中小学的县级验收。

五、建章立制,规范各项管理

远程教育的设备资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如果管理不好,容易导致人为的损坏和丢失,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为此,县教育局制定了远教设备管理办法和各项规章制度,如《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管理使用办法》、《电脑网络教室使用情况登记表》、《多媒体电教室使用情况登记表》等,下发到各校。同时要求所有项目校根据本校实际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对设备的管理、使用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了项目能安全顺利实施,有效地加强了远程教育设备的规范化管理,真正发挥远教设备应有的功能。

工程验收后,及时办理资产移交手续。在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和项目学校建立固定资产登记,建立设备安装、维修、使用档案制度。同时,建立对项目学校设备完好率、使用率、人员配备和资源利用等情况定期检查制度,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

六、培训教师,更好服务教学

“远教工程”设备配备的目的就是“应用”。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关键在于管理员的管理水平和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高。为此,我们坚持工程建设与人员培训同步进行的原则,开展教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①选派部分管理员参加省级培训,县、校分层次培训县骨干技术管理员和各校骨干教师,提高管理员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应用水平。

②组织全县教师参加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和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全县中青年教师NIT信息模块考试合格率达98%以上;

③举办教师课件制作比赛,提高教师课件制作能力和应用水平。通过培训,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新课程理念和现代远程教育基本素养的师资队伍和优秀管理员队伍,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全面推进教育创新。

经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实施,我县较好地完成了“远教工程”的“配”、“管”、“用”。今后,我们将重点加强“管理”和“应用”环节,加强管理,以管促用,不断提升应用水平,充分发挥“远教工程”应有的效益。

篇2:东山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工作总结

(送审稿)

2014年,全县远程教育工作紧扣‘一个重点’,构建‘两大平台’,打造‘三类品牌’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实现站点功能提升、管理水平提升、学用成果提升、满意度提升等‚四个提升‛。

服务一个重点

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重点,深入贯彻学习十八大精神。

1、组织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收看。一是办好县党员教育电视专栏,集中播放一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节目,二是结合红星视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视频展播,在龙山红星网开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栏,组织好集中学习。

2、利用党员e信通信息平台和党建手机信息平台,组织编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刊》,按照一乡一重点形式组织好专题学习。

3、暨组织基层党员参加共产党员网组织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知识竞赛。

抓好两员培训

1、进一步深化‚远教金桥计划‛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重点抓好村级站点管理操作人员县级培训,确保轮训率达100%;

2、根据湘组【2013】95号文件精神,组织开展村级站点远教维修员培训,确保各乡镇街道和公路沿线站点有一名以上人员参加县级培训。

打造三类品牌

1、非学历远训。结合站点分类定级工作,继续抓好基层站点多站合一品牌。全面推广村级远教站点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点整合建设工作,提高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积极整合基层信息服务资源,推动站点共投共建、共享共用、共同发展,推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向广度和深度延伸。

2、结合全省‚创业强基‛活动,继续抓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远教金桥计划‛品牌,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指导乡镇(街道)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主题创争活动,创建一批创业示范基地,提升学用转化效果。

3、结合全面推行远教操作员持证上岗制度和乡镇远程教育工作指导员制度,建立健全骨干人员队伍县乡村三级培训机制,积极探索村级站点管理操作人员非学历远程教育培训模式。

确保四个提升

1、站点功能提升。坚持‚分级管理、分类考核‛管理模式,完善站点管理和学习考核、‚百村抽查‛常态化工作督查等制度,进一步规范站点日常管理和学用活动,拓展远教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

2、管理水平提升。不断完善党员教育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党员教育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强化乡镇党委书记抓党员教育‚五项‛职责。进一步加强站点经费管理,严格执行相关制度,确保操作员补贴及时发放到位,站点上网费及时落实到位。

3、学用成果提升。指导制订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全年培训党员干部、创业带富能手1000人次,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创业本领,不断推动远程教育学用成果专化。

篇3:东山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工作总结

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辽宁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具体情况为例, 结合2008年5月下旬对辽宁省部分农远项目校进行省级检查、验收和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 各地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还有一些工作做得不够, 有些问题还较为突出, 还需客观和理性地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冷思考, 分别从问题的共性和个性两个层面、维度出发, 采取相应措施和有针对性的办法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管理指导方面

主要表现在认识不到位、工作不作为。少数地方没有硬性措施、没有评价激励机制, 管理不到位, 不能将远程教育工作当作常规工作来抓, 从而使得教师不会用、不敢用、没有使用积极性, 或是想用也无资源可用, 甚至设备不能使用。如:个别项目学校没有具体分管“农远”项目的校级领导, 对“农远”项目建设和意义认识不够, 校级领导没有参加省级管理者培训班等。

(二) 人员管理方面

其一, 部分项目学校存在“农远”项目管理人员边缘化问题, 导致岗位稳定性不够。不少学校虽然在争取远程教育项目时都安排和落实了专 (兼) 职“农远”管理人员, 但他们往往身兼数职, 既是学科任课教师, 又是“农远”项目的管理员, 任务重、待遇低。由于一些学校领导、教师对“农远”认识不够、观念不明确, 对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教育了解不多, 看不到学校“农远”工作人员所做的繁琐工作, 导致学校“农远”人员常被视为技术工人, 待遇普遍低于“主课”教师的平均水平, 在职称评聘、调资晋级时, 量化考核成绩还比不过一般教师。这使得他们觉得搞此项工作实现不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难以保障在岗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从而导致设备无人管理和维护, 使之闲置不用。

其二, 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信息素养水平有待提高。我们在检查和验收过程中发现, 在部分模式一学校中, 使用“农远”教育资源的教师一般只会播放光盘, 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 能灵活运用“农远”资源并且与自身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教师寥寥无几。水平稍好的项目管理员有的也只会开机、关机、接收资源, 对资源的整合亟待提高。“农远”师资、技术人员的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发挥效益的瓶颈。

其三, 各项目学校“农远工程”设备专职管理人员紧缺。“农远工程”的项目管理人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是“农远工程”软硬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保证。目前多数学校都缺少会管理与维护的技术人才, 相当多的学校还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兼任。

(三) 设备管理方面

其一, 自“农远工程”实施以来, 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宁可用坏, 也别放坏”, 原因就是随着电子产品领域新工艺、新方法、新产品的不断涌现, 设备的更新换代频率、折旧率较高, 加之保修期限等时效性很强的因素限制, 所以一定要让设备用起来, 充分发挥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效益, 但从检查和验收的情况来看, 部分学校“农远”设备的利用率并不高。

其二, 对“农远”设备管而不理, 从而造成“农远”设备闲置乃至挪作他用。从检查和验收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来看, “农远”设备主要由学校领导或农远管理人员直接管理, 虽然减少了设备及系统意外损坏的机会, 但管得太死、太严, 反而给教师学习及使用农远设备设置了人为的障碍。一些学校的“农远”设备“掌控”在学校少数人手里, 甚至将设备放在办公室或个人家里, 成为校领导的专用办公设备, 教师反而很少有机会接触。

其三, 有的项目学校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三种模式”要求摆放设备, 出现未对相应模式的设备配备专用教室, 擅自缩减专用教室数量, 一室多用或随意将“农远”设备放在别的教室等现象。

其四, 设备日常运行和维护经费亟待落实。虽然“农远工程”设备配备和资源接收使用对学校全部免费, 但设备日常运行和维修费用对学校而言仍是不小的负担, 这也是造成设备使用率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从部分项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仅设备运行电费支出也令学校不堪重负。设备到位后, 许多学校的电费支出均有大幅上升, 特别是配备了计算机教室的“模式三”学校电费支出增长十分明显。此外, 目前设备处于保修期, 维修费用暂未成为议题, 待到保修期后的维修服务和维修费用问题将会日益凸显。

其五, “农远”设备售后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设备维护保养任务繁重。“农远”设备启用后, 因自然损坏、操作不当或误判故障等原因, 设备硬件和软件的损坏或故障报修频繁。个别供应商存在售后服务不良、没有实现本土化服务、维修电话打不通、没人接、维修不及时、换货和维修时间周期长等现象;另一问题是, 虽然承包商确定一名技术人员专职负责全县设备维修服务工作, 但由于设备布点多、范围广, 偏远山区交通闭塞, 维修人员应接不暇, 影响了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 规章制度和档案管理方面

部分项目学校领导认识不够, 工作积极性不高, 在应用和管理上有不懂或有畏难情绪, 导致出现下属责权不明、任务不清等问题。一是部分项目学校出现功能室标牌名称还不规范, 管理制度、教学计划、课程表还没按要求上墙的现象。二是档案管理不齐全和不规范, 管理档案和应用档案没有按照评估和验收细则进行归类和整理。

(五) 资源的下载与管理

其一, “农远”资源接收不及时、不完整。一些学校资源存储空间受限也舍不得投资升级扩容, 设备损坏未能及时维修、更新。周未资源重播时, 部分管理人员因待遇问题、责任心不强而不愿加班, 导致一些学校资源接收不及时、下载不完整, 使学科教师教学应用与教学研究时调不出“货”来。

其二, 资源分类梳理困难。“农远工程”为各模式学校都配备了数据光盘等大量教学资源。自设备运行以来, 大多数卫星教学收视点通过卫星IP数据接收系统接收的教学资源也有数十G之多。面对着海量数据, 如何存储和索引已成为直接影响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对策和可行思路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结合目前“农远”现状, 提出如下对策, 以解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深化、推进远程教育的发展, 提高项目设备资源使用效益。

(一) 加强领导, 强化管理, 健全完善各级项目管理机构和职责建设

1. 加强市、县项目办建设

各市、县要承担“农远工程”的管理、指导任务,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 要读懂、学透“农远工程”的相关文件, 充分认识“农远工程”的重大意义, 了解设备的性能及相关要求, 加大对“农远工程”的宣传力度, 提高广大教师对“农远”工作的认识, 实施激励政策, 推动“农远工程”的良性发展。

2. 健全项目学校管理机制

“农远工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抓好“农远”工作, 孤军奋战是不行的, 它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全体教师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要设立远程教育办公室, 建立健全以学校主要领导、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和学校远教办公室、教导处、教研室、总务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校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落实职责, 明确分工。

(二) 加强人员管理, 保证岗位稳定、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和素养

1. 农远项目学校要加强对农远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

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必须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 配备专 (兼) 职项目学校管理员, 实行岗位责任制, 落实待遇。要制定出“农远”项目管理员的管理办法, 提出具体的工作任务, 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项目管理员应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其工作绩效应与本校教师“农远”资源应用技能的提高程度、教育教学应用的数量和水平挂钩。采取多种措施, 保证“农远”项目管理员在教学工作量计算、职务聘任和工资待遇等方面有所倾斜, 保持“农远”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 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 项目管理人员要自觉加强自身角色调整和素质的提高

一是增强自身工作职责, 做好设备管理、日常运行维护、资源接收、整理、备份归档工作以及宣传、校本培训和教学应用指导工作, 为全校师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更优化的资源应用环境。二是加强学习, 不断“充电”, 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三) 加强设备的规范管理, 保障正常运行

1. 落实“一保”、“三专”、“九制度”

首先, 项目学校要做到“一保”, 即保证设备的安全。一是学校完成工程建设后, 要对所有设备都进行全面登记造册, 统一纳入单位管理, 做到账物相符;制定《项目设备管理使用制度》, 做到制度上墙, 落实管理责任, 架设避雷针、安装空调、防盗门、购买消防设备, 真正做到防火、防盗、防尘、防漏电、防雷击、防高温;使用操作要严格按照规程, 并认真填写《设备使用登记表》, 避免设备出现人为损伤;要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并对维护情况进行登记, 安排人员值班, 确保财产安全。二是更换管理员时要做好设备的交接工作, 认真填写交接表, 由双方签字, 由学校存档。

其次, 项目学校要做到“三专”, 即保证设备和软件专人管理、专人使用、专人维护, 做好设备运行情况监测,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做到“小故障不隔夜, 大故障不隔周”。

第三, 项目学校要认真落实“九项制度”, 即认真落实《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设备管理制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资源管理使用制度》、《光盘播放教室管理制度》、《卫星教学收视教室管理制度》、《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管理服务制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管理人员管理办法》、《远程教育工程技术服务管理办法》等关于项目设备使用、管理与维护的各项管理制度, 用制度管理设备, 有设备才能应用。

2. 逐步建立和健全农远技术支持服务体系

组建并完善各级技术支持服务队伍, 尤其是县级技术支持队伍, 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 抽调部分学校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技术骨干组建成一支稳定的片区技术服务队伍, 对辖区内学校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查, 负责对设备的日常业务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 维系学校和厂商的联系。形成“县、片、校”技术服务网络, 从而进一步完善“厂商维修服务、县技术支持队伍咨询答疑、乡中心学校就近排障”的三级立体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体系。此外, 各市、县项目办还可以通过协调沟通, 让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关系, 利用城区学校技术相对较强的优势, 为“三网”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人网”增加多个有力的支点,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网”的辐射及技术支持作用。

3. 各级项目办要将设备的售后服务问题及时反馈给供应商

协调解决售后服务问题。各市县项目办要加强对供应商的售后服务监督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并减轻项目学校的负担。同时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与联系, 为项目学校提供优质、及时的服务, 为项目学校解决实际困难。此外还要加强对集成商的规范管理以减少不安全隐患。

4. 建立经费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有效落实运转维护经费

“农远工程”的实施与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的开支。虽然一些项目市、县制定了关于“农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后续资金的计划, 但还没有具体落实, 影响了“农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各级行政部门、各项目市县可以采取县级财政从教育经费中列出一定数额专项经费予以补贴, 项目学校还要将信息技术教育费从“一费制”和“一补”中单列出来, 从学校公用费用中增加“农远”专项经费投入, 从而形成农远项目可持续发展经费“双补”和“双保”模式, 切实管好用好这笔费用,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撑保障体系, 用于包括设备运行和维护、软件升级更新与资源后续开发与建设、管理和各类支持服务以及人员配备和培训等费用。

(四) 加强规章制度管理, 保证档案健全、完备

首先, 工程档案资料是反映本地区开展工程实施的重要资料, 各地要高度重视, 指定专人负责, 切实做好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各市、县和学校都要根据本地区工程实施的实际, 建立工程实施和资源应用档案, 没有建立的应尽快收集建立, 已经建立的要进一步规范完善。档案建设要力求规范、详实。规范就是严格按照目录要求收集整理、装订整齐;详实就是既内容丰富, 又要没有逻辑错误, 经得起推敲。所有档案材料要能反映出学校进行“农远”管理与应用工作的真实过程, 内容应包括:工程的组织管理、教师培训、设备管理、教学应用、图片和音像资料等方面内容。

其次, 为确保工程设备安全及顺利运行, 教育主管部门及时研究制定了“三种模式”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及有关操作流程, 明确了设备维护、资源接收使用、教师岗位责任, 使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 职责分明。对于各项规章制度, 要做到各功能室统一装框上墙, 并存档备用, 认真落实, 严格执行。

(五) 资源接收整理备份要及时完整科学, 要有专人管理教学资源

优质远程教育资源是实现远程教育工程目标的根本保障, 学校远教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按时完整接收、整理和备份远教资源, 确保资源与学科教学活动的同步性。另一方面, 由于“农远”资源的内容丰富, 涵盖学科广泛, 存放目录较多较深, 会使广大教师浏览、查阅和调用极不方便。为方便学科教师教学应用, 必须按学科、年级和资源类别科学地整理接收下载的“农远”资源, 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管理, 创建Excel电子表格资源目录, 提高索引、查找资源的效率。此外, 不仅要把已收集到的资源和光盘保管好, 还要把教师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的教案、课件进行收集、整理、遴选。最后对归类整理好的资源应集中刻成光盘或建立学校资源库, 并建立资源目录, 便于教师日后查询使用。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已经进入发挥效益的关键阶段。“农远工程”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应本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化管理、讲究实效, 深入及时地研究解决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推进“三种模式”在农村教育中的应用, 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缓和终端接收站点技术方案的通知[Z].教基厅[2005]5号.

[2]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辽宁省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方案[EB/OL].http://www.lnen.cn/secpage.htm?actionType=viewjsp&id=3346, 2006-06-05.

[3]查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5, (12) :35-39.

[4]黄志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管理和维护[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6) :86-88.

[5]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纵深思考[N].中国教育报, 2005-6-17.

篇4: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一、国际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经历的基本阶段

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大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下面以美国为例说明。

第一阶段(1980~1997)—— 硬件阶段(每所学校、每间教室配备计算机)

第二阶段(1995~2001)—— 网络阶段(每所学校、每间教室接入互联网)

第三阶段(1999~)—— 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课程教学整合)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积累的基本经验

各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都遇到并注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理念和认识;

数字鸿沟;

教师培训;

优质资源开发;

保证经费投入和合理配置;

重视企业投资和参与;

制订政策鼓励教师参与;

引导学生提高信息素养,正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

(三)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值得汲取的教训

在各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出现过各类问题,有许多值得汲取的教训。

1.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

在教育信息化的初期,大多容易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设备和硬件建设,轻视或忽视软件建设。这里,软件建设不仅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软件和各种应用工具软件,还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管理平台、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系统、教师智能备课系统、教学智能答疑和评价系统、教育教学软件(从各门课程的课件到学科资源库、素材库、电子图书馆等)等。

2.重基础设施建设,轻教师培训

在一些国家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等人员培训方面,无论在投资比例,还是协调发展上都出现过严重失衡。新加坡、我国香港和内地都有这方面的教训。即使是像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的实践也一再表明:教师培训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瓶颈“。教师等人员培训跟不上,不仅使基础设施中的设备和硬件用不上,而且也会使教育软件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也跟不上,无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效益的发挥。

3.师生对教育信息化的准备不足

国际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表明: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用来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也可以用来强化“应试教育”,带来消极和负面影响。教育信息化同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的关系也需要正确对待。既不可将课堂面授教学和传统教材简单复制到数字化网络教学环境中去,也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校园课堂面授教学。困难的是在课堂文化和数字文化的冲突中实现新的整合,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一种挑战。

4.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和评价问题

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并非信息技术本身。教育信息化应该带动教育现代化,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社会全体成员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教育信息化要突破将信息技术教育局限于键盘操作技能训练、计算机语言和编程学习或网络搜索等狭隘的内容,而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文化来认识和实践。同时,要突破简单地以每所学校“校校通”投资水平、每个教师是否开发多媒体课件和应用课件讲课、每个学生的上机学时等为评价指标,而应综合评价教育信息化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5.数字鸿沟问题

教育信息化可能缩小或扩大国家之间和同一国家内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应该使教育信息化真正为推动边远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基础教育现代化,为解决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和教育机会不平等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四)国际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组织实施第二代和第三代互联网计划,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强调地网(计算机地面网络)、天网(卫星通信网)和人网(学习支助服务组织网络)的结合。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趋势是在解决将互联网接入每所学校、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的同时,也接入每个学生家庭。发展中国家则更注重发展社区学习中心,使之成为社区人群共享资源和交互通信的数字信息港。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和各类便于中小学生携带、应用的个人终端设备也将得到发展。人工智能等关键信息技术将在教育信息化中得到更大发展和应用。在互联网之外,各类通用的和专业的数字化教学、学习、管理平台将有更大发展。各种学科教育资源库及电子图书馆的开发和应用将加速。各种语言文字之间的智能翻译软件系统将越来越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将逐步取得成效,逐渐深入人心。

二、实施“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议

(一)指导思想

在国务院、教育部的领导和部署下,通过加快全国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基础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传播、教师培训、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学校间以及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在办学和教学中实现更多的协作和合作,促进更多的网络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教学和管理平台共建共享,并组建面向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实现终身学习的网络教育联盟。加快我国中西部,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确定并实现全国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向中西部传播的机制。抓住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时机,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进程,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工程目标

加快中西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实现每所学校至少有一个多媒体计算机工作站,通过地网或天网接入互联网的最低配置。

对已经达到最低配置的中小学,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分类指导方案及评估指标体系。

组织教育界和信息产业界力量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开发适合我国中小学应用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学习和管理的平台系统,推出各类优化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技术设计方案,并推广应用。

组织教育界和信息产业界力量配合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推行新课程标准,设计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和课程材料,实现共建共享。

通过天、地、人三网结合,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分布式优质教育资源传播体系,开设面向全国中小学师生的各类电子课堂(开放课堂、同步课堂、空中课堂、直播课堂、示范课堂、实验课堂等)、各类网站(学科网站、主题网站、专题网站、科普网站、院士网站等)和联网数字图书馆,以及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的网络备课室、特级教师工作室、课件展示台、教学改革与实验交流站等,尤其要确保优质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的传播。

实现教师培训先行和经费保证的原则。在达到“校校通”最低标准的同时,实施为每所最低配置的中小学免费重点培训一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计划。同时,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包括校长)校本全员培训以及通过网络远程培训的计划。

工程的重点是以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和深化素质教育。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新课程标准,实现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推进综合性、研究性课程的探索以及教学结构和模式的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对本工程实施的成效进行评价。

(三)技术方案

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以采用的技术方案主要有:

地面计算机网络(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适用)

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多功能计算机投影厅

局域网(局域联网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局域联网的电子图书馆等)

校园网(包括校园联网的数字图书馆)

校园网群

教育城域网

广域网

互联网

互联网互联

中国教育科研网

各类公众互联网(中国电信网等)

互联网接入方式

电话线拨号上网

各类专线上网。

卫星通信网(我国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适用)

卫星传输模拟电视广播(C波段)

卫星传输压缩数字电视广播(Ku波段)

卫星传输多媒体宽带IP数据广播平台

卫星传输互联网接入服务

卫星传输语音广播、VBI广播等

(辅助电话线拨号接入互联网)

社区有线电视网(全国各地城乡建有有线电视网的社区适用)

社区有线电视网传输各类模拟和数字电视节目

社区有线电视网实现电视节目点播

社区有线电视网转播卫星传输的多媒体宽带IP数据广播

社区有线电视网改造成宽带计算机互联网

视频会议系统(全国各地教育行政单位、中心学校适用)

教室或会场视频会议系统

桌面视频会议系统

地面电子通信专线传输视频会议系统

计算机互联网传输视频会议系统

卫星传输视频会议系统

一对一、一对多视频会议系统

单向和双向视频会议系统

一路视频和两路音频、两路视频和两路音频视频会议系统

光盘发送+基于计算机的学习(全国各地学校、教学点及家庭适用)

VCD发送和收视

DVD发送和收视

CD-ROM发送和运行,基于计算机的学习

我国已经组织实施多项(基础教育扶贫工程、李嘉诚基金会资助的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资助的多项我国西部基础教育工程)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包括我国西部12省区的国家级贫困县)的卫星传输数字化教育的VSAT接收站点建设。这些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示范站点建设包括卫星接收天线及其安装费、多媒体计算机工作站及相应接收卡、软件工具组合、稳压电源、打印机等外围设备,平均每个投资不超过1.5万元,加上人员培训费共计2万元。这些教学示范点的VSAT站和多媒体计算机工作站如果能与学校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局域网或校园网,或者同当地社区的有线电视网等联通,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难点是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议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资源建设(开发与共享)

全国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后,确保信息化工程可持续发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中央和地方资源中心不断开发并及时更新与中小学教学进度同步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天、地、人网源源不断地将它们传输到全国各地中小学。所以,在规划网络传输中心、各地主要节点以及全国基层终端(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设备配置的同时,需要同步规划教育资源开发制作设备、传输通信设备、接收存储显示设备以及进行二次辐射传输的设备。在规划全国各地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务必要重视对教育资源开发制作和传输中心的建设,重视对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加工建设及其相应设备的投资。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均已经配备现有教育资源数字化转换加工设备。

2.教师培训

全国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后,确保信息化工程可持续发展并取得实效的另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组织实施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的校本培训和网络远程培训。为此,既要解决培训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更要从组织上确保培训的质量。

校本培训主要是依靠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先行接受过培训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和其他有信息技术专长的教师对本校各科教师的在职业余培训。培训内容除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应该紧密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要将教师培训与日常教研活动结合起来,将校本教研活动与学区教研活动结合起来。

对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进行网络远程培训是应用教育信息化平台进行的一种创新。这对推进本工程的实施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应该及早规划设计、组织实施。

3.经费投入和配置

如前所述,我国建设校园网的中小学已经达到2.6万所,总投资在600亿以上。但其中仅有10%~15%的学校实际应用较多、效果较好。问题主要出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配置不合理上:大部分经费投入了硬件和设备,很少部分的经费投入在软件和教育资源建设,至于用于人员培训和后期管理、更新维护、运行和技术支持的经费更少。就是说,没有整体地解决好信息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路”、“车”、“货”和“驾驶员”的合理投资比例关系。依据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初期投资的重点在硬件和设备(计算机和网络)上,即修路;中后期应该重点投资开发网络平台和教育资源,即车和货;而从一开始,就应该将总投资的30%左右应用于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上,即培训驾驶员。没有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没有校长、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育技术工作者的支持和服务,教育信息化只是一句空话。没有师生的最大限量的使用,就没有教学成果的产出,过不了多年,这些硬件和设备就会过时,造成极大浪费。具体而言,应依据不同的技术模式和应用环境进行具体的核算和论证。

4.运行管理

运作方式可以采用国家投资(又应该考虑中央和地方政府多级投资)体制,市场竞争体制,国家投资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体制。美国政府在组织实施其教育信息化计划时都动员了企业参与。

具体建议:整个项目的国家投资可以采用基金会的管理方式,组织由国家控股的中介公司来管理资金的应用。整个工程可实行项目管理制。比如,可以将整个工程分解成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支持服务中心、教育资源开发及传播中心、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等项目来规划并组织实施。

篇5:东山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工作总结

青州经济开发区学校初中部

尊敬的领导:

青州经济开发区学校初中部是目前青州市一所规模较大、设施较完善的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在校生1200人,教师96人。

近2年来,学校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发展步入快车道。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规范管理”的办学理念,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是青州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自2010年8月份新校成立以来,学校根据国务院、省、市有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指示精神,并以此为契机,巧借东风,扎实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配备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设备、拥有了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远程教育,我们可以听到专家讲座、可以收看到名师教学、可以获取最新的教育资源和信息。经积极工作,我校“农远教”计划实施顺利,工程设备运转正常,教学资源丰富,利用率高,“农远教”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我校前段工作汇报如下:

一、“农远教”工程建设的做法:

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前沿,通过远程教育能够充分的利用先进教育教学手段,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谁拥有了现代教育技术,谁就时刻处于教育领先地位。我校的“农远教”资源已成为了教师的得力助手,学生学习的好朋友,“农远教”资源在教师的运用下,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能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农远教”资源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将之融入课堂教学,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带来课堂教学的新面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达到利用“农远教”资源改善学习的目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

现在,全校80﹪以上的教师能够掌握远程教育应用技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明显变化:

1、师生初步尝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资源给课堂带来的活力;

2、教师的教学方法、备课范围(备教材、备学生、备远程教育资源)、计算机使用技能都得到明显的改变;

3、随着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学生可以自己查看特级教师的讲课,自己选做课后提高练习,这些正在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到目前,教师可以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网上教学,学生也可以进行网上自主学习,我校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做法:

㈠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任副组长,教研组长及10名年轻骨干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组织筹划并领导学校的远程教育工作。同时,学校选出沈爱、宋乐文、牛庆林、孟凡伟等上进心强、懂技术的同志组成具体工作责任小组,对设备维护以及使用情况责任到人,既分工又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㈡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制定计划,搞好总结,扎实推进。

根据省市要求,学校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主要有:《远程教育计算机网络教室管理制度》、《远程教育项目设备管理制度》、《远程教育项目资源管理使用制度》、《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室制度》、《远程教育光盘播放室管理制度》、《远程教育责任人工作职责等各种规章制度》,张挂上墙,并组织有关教师学习,同

时,学校根据省、市、办事处方案的进度安排,制定了《开发区学校初中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方案》、《开发区学校初中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发展计划》、《开发区学校初中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计划》,同时学校建立了严格的考评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参加培训和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情况纳入教师的日常考核。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的“农远教”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和自评,形成了自评报告,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下一步整改的措施,保证学校远程教育工作的有序稳步的开展。

㈢积极组织的各种培训。

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师资是关键。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水平是确保远程教育实效的第一步,我校对教师培训采取两步走方式:第一步是组织学校技术管理人员参加上级电教部门举行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学校派出张照新同志参加了潍坊市远程教育培训,并取得信息产业部颁发的培训合格证书,提高了专任教师的业务水平。第二步是开展校本培训。对全体教师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强化培训,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了多媒体教室的使用、课件制作、因特网资源、远程教育资源查找、下载等方法的培训,内容如下:IP地址及设置、域名、网址、网络实名、Ping命令使用,杀毒软件、360卫士的安装升级,百度等搜索引擎的使用,迅雷、Flashget等常用下载工具的使用,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压缩与解压软件的使用,E-mail、QQ、QQ群、MSN、博客、论坛等网络交流工具的应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教材出版社网站、山东基础教育资源网、潍坊市教育资源库、县市区教育资源库等教学资源网站的使用、常用多媒体播放软件屏幕捕捉软件的应用,Word提高电子教案效率的技巧,PowerPoint模板应用技巧等,经培训能够全面熟悉设备性能,熟练掌握教学应用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日常教学工作期间,学校把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在日常课堂教学应用的普及率作为评价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周定期组织各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典型课例的研讨交流培训活动,教师运用博客、QQ群、校园网站等网上教研方式与专家、教师之间进行研讨交流形成习惯,研训成果及时发布到网站上共享。通过日常研训,促进了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课堂信息化教学基本技术应用技能等,并能熟练运用博客、QQ群、校园网站等网上教研方式与专家、教师之间进行研讨交流

㈣加强硬件建设与管理。

新校购进学生用机清华同方品牌微机103台,建立了高标准计算机网络教室,满足最大班额的讲课需求,同是达到了省级信息技术课教学标准,外加64台笔记本电脑和32台台式机电脑,做到了教师人手一机。学校计算机全部接入因特网,网络拓扑结构合理,线路畅通;另外,2011-2012学校又投资8万余元,新进数码投影仪4台,屏幕两个,光盘刻录机一个,可以随时、随地播放下载刻录的远程教育节目。学校本着实事求是、节俭的原则,综合利用现有的多媒体电教资源,坚持高标准,高实效的原则,配齐了各种硬件资源。为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分别配备了灭火器,安装了防盗门、报警器等设施,消除了安全隐患。目前,学校“农远教”工程设备安全稳定,运转正常。

㈤搞好软件建设。

学校购置了电子教室软件、教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软件、中小学成绩管理系统软件、视频会议系统软件、同方思科新课程资源库、基础教育资源库、备课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软件、办公系统软件、ScienceWord办公软件、主题资源网站管理与应用系统等。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及时下载,分类编目,统一存放。

能够应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上的资源,能够收看CETV-

1、CETV-

2、CETV-空中课堂的电视节目,能够应用主体资源网站进行教学,并能够下载刻录教学光盘。

㈥加强应用与管理。

学校将远程教育的工作管理纳入学校工作计划,认真落实了各室的管理人员与相应责任,各室使用记录、管理日志、设备保养与维护记录、资源应用与教学情况登记表、教研课题活动记录、教师成长记录等记录齐全。学校总课程表与各班级课程表有对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专门安排,督促教师使用各种设备设施,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计算机教室等专用教室使用率较高。平均每天每个教室的设备都能使用6节以上,全校任课教师90%以上经常使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学校按时下载远程教育资源,并用于教学、教研、课外活动等。各年级备课组每周都进行集体备课研究,突出了对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资源的应用措施研究,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远程教育与师资全员培训相结合;远程教育与本校所承担的中央电教馆、中央教科所等“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相结合;远程教育与“小组合作下的多元评价”“六大项目”课改实验相结合;远程教育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了典型课例研究,有录像资料,效果明显。开展网络资源进课堂,充分利用教育网资源库和学校已有的电子教学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教与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师在网络条件下信息收集、分析、整合、应用的能力,学校80%的教师、100%学科实现电子备课,并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系列电子施教教材。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占到教师总授课时数的70%以上。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向师生开放,保证学生每周有一课时以上进行网络自主学习,保证每个教师随时上网进行资源查询和备课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利用率。

二、“农远教”工作的反思与体会:

我校开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推动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延伸,改变了教育手段、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素质、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反思过去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体会:

㈠得力于各级领导对“农远教”工作的高瞻远瞩及重视和关心,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

㈡得力于各项激励机制和制度的保障;

㈢得力于强化了软、硬件建设,确保远程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㈣得力于师资培训,确保教师熟练应用远教资源;

篇6:东山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工作总结

在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初始阶段,广大校长和教师由于对远程资源认识不足,在资源的使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主要表现是:一是认为远程资源的应用烦琐;二是由于教师对远教资源不熟悉,认为加重了教学负担;三是教师信息技术知识的缺乏所带来的种种困惑;四是教师实际操作演练少,个别教师干脆从不和远程教育打交道。这样既浪费了国家的财力和物力,教师也没有从远程教育中获得新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为了解决以上的误区,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工作:规范管理,优化教师的应用平台;行政干预,驱动教师的应用动力;强化培训,树立教师的应用信心;课堂实践,让教师掌握应用的方法。

一、规范管理,优化教师的应用平台

1、强化设备管理。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要求各乡镇中心校和各项目学校确定专人负责设备管理,建立了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教育局先后下发了《阿城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管理实施方案》、《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初步意见》、《阿城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办法》、《阿城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对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和保养工作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明确了各单位的责任。根据文件要求,各项目学校制定了设备运行、维护和资源应用、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了设备安装、使用、维护档案,使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真正的落到实处。

2、加强制度建设。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形成了教育局、乡镇中心校、项目学校三级管理制度,明确了相互的责任。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并完善了远程教育资源管理、下载、使用及考核制度。教育局为教师进修学校设立了远程教育教研室,配齐了教科研人员。各项目学校也按照教育局要求,形成了农远教设备日常管理制度、使用维修保养制度、专业教室使用制度、远教资源下载制度、远教资源应用考核制度、远教资源培训制度、远教资源教研制度等十几项管理和使用方面的制度。教育局也从行政的角度,建立了远教资源使用督导评估制度,教育局每年对学校资源使用和设备管理进行一次全面评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远教资源的管理和使用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3、加大资金投入。要切实保证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单靠项目提供的设备是远远不够的。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教育局对各项目学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各单位要设立远程教育专项资金,保证设备和资源的使用。对天网接收的远程教育资源,明确要求由各乡镇中心校统一购买光盘,及时下发到项目学校,进行刻录,避免资源的丢失。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没有一个网络平台,是很难发挥其作用的。我们积极鼓励项目学校筹集资金,将学校的所有计算机联网,同时将学校的计算机接入Internet网,将“天网”和“地网”结合起来,建立校园网,实现校内资源共享。

4、加强学校远程资源库建设。硬件平台搭好以后,资源建设就是最大的问题。为保证资源建设质量,各校充分利用项目配发的计算机、卫星接收设备、电视机、DVD播放机等,结合教育部远程教育资源节目播出安排,制定接收计划,定时做好远程教育节目资源的接收、浏览、下载、整理工作,丰富学校教育资源。同时,积极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的作用,通过互联网资源、远教资源的整合开发,进一步丰富学校资源建设。

二、行政干预,驱动教师应用的动力

1、扩大宣传。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都需要一定的过程,为了使广大教师尽快认识农远工程,我们积极利用会议、网站、广播、标语、宣传板等形式进行宣传。一方面让大家了解国家农远政策,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农远工程,另一方面,对我区的有关农远工程政

策进行宣传,广大教职工认识到,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是大势所驱,是解决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教育局从教师的考核、评定职称、评优等方面进行干预,广大教师有了紧迫感,提高了认识。

2、转变理念。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对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村教师信息来源相对闭塞,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会运用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和上课,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于思想领域是一场深刻革命。为了让农村教师适应新形势,运用好新手段,我们适时举办了农远资源应用、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上网操作与应用等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广大农村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通过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和INTERNET网上资源,让教师随时了解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及现代教育的新观念,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转化,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成为广大教师一致认可和共同追求的教学理念。

3、典型引路。要引导教师走上现代化教学之路,把示范课的听与评引入教研教改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积极发挥教师进修学校远程教研部的作用,强化教研与指导,研究和推广应用三种模式的教学方法和新鲜经验,把远程教育工程的培训工作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之中。要求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要首先掌握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技能,树立新的现代教育观,在教师中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以现场会、辩论会为契机,在乡镇开展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教研活动,通过示范课、达标课、竞赛课等激发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热情。通过引导,广大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发展的方向,为日常教育教学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4、政策引导。制定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具体要求,完善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评估考核制度,是驱动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强大动力。在《阿城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办法》中,我们明确规定,把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率作为教师业务考核、评定骨干、学科带头人的必要指标。项目学校在日常教学中,要随机抽查教师利用远教资源辅助教学情况,评价结果记入任课教师考核成绩。一线教师应用远教资源教学面达到100%,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达到总课时的15%——20%,各学科每学期上优质课2节以上。除了政策规定外,我们还积极鼓励各项目学校在进修学校教研员的指导下,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研究、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的研究,积极开展课题申报、立项、研究工作,实现了“以研促用,以研促教”,通过强推硬逼的措施,规范了管理,促进了远程资源的应用。

经过我们的努力,全区形成了领导有认识、教师有热情和远教资源应用渠道畅通、管理措施规范的局面。广大教师学资源、用资源、研究资源、开发资源,远程教育真正实现了“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

三、强化培训,树立教师应用的信心

要运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既要求教师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同时还要掌握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的技能。在初始阶段,大多数教师对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在思想和技能上都准备不足。为了让远程教育资源真正的发挥作用,我们积极创造条件,重点抓好三级培训,即技术人员培训、信息技术培训、远程教育资源培训。

1、技术人员培训。作好技术人员的培训,是远程教育设备充分使用的前提。工程安装过程中,就要求各项目学校确定技术负责人,跟踪设备安装的全过程,了解各种设备及安装技能。在省教育厅、省教育学院的关注支持下,举办了四期远程教育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班,组建了一支懂技术、会维护、能指导的专业管理队伍。设备安装以来,针对技术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疑惑,采取了“校本培训、网上培训”和“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形式,对全区各项目学校的技术负责人进行培训,掌握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技能,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进行讲解。组织人员编写了《远程教育设备实用手册》,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有了一个

比较权威的参考,保证设备的安全和正确使用。

2、信息技术培训。2003年,我区就完成了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中级培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后,教师原有的操作技能已经不适合新的教学模式,如何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推进现代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我们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重点强化IE操作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培训。充分发挥技术负责人的作用,广泛开展校本培训,对演示文稿的操作,FLASH动画的操作,媒体播放程序的操作等技能进行了专项指导。教师综合运用计算机的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师制作CAI课件的水平和CAI课件的使用率,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具操作性,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师对多媒体和资源的运用能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3、远程教育资源培训。远程教育网中的资源,极其丰富、新颖且贴近实际,教学资源栏目内容涉及各科,主要提供的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良好素材,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和制作课件做了教育可用资源上的良好补充。为了广泛应用资源,各项目学校采取座谈、演示等多种方式,向教师介绍远程教育资源所提供的丰富素材,定期发布节目预告,让教师熟悉远教资源,收看优质课程节目,聆听全国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开扩视野。通过“课程改革”,老师们在教育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准确的把握新课程标准,为把握教材作好铺垫;通过“教育资源”“信息技术”,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通过“空中课堂”,在听、看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学习新的教学观念、方法,培养教师的创新教学。经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好的方式方法运用到教学和学生的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多层次、多角度的培训,使广大一线教师了解了远程教育资源,能够正确使用设备进行教学,真正实现了“边培训、边使用、边提高”。远程教育设备已经应用在学校的日常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方面面,实现了教育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

四、课堂实践,促进教师掌握应用的方法

远程教育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课堂教学,为了充分落实远程教育“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提出“以资源应用为保障,以教科研为先导,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水平”的目标,积极开展远程教育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研活动,大胆实践,逐渐形成、建立、完善了新的教学方式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1、光盘教学:

光盘教学是远程教育的一种特殊模式,是课堂教学的崭新尝试。教学光盘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学校师资匮乏和师资水平欠缺的困难。边远地区的农村孩子,通过教学光盘聆听到全国各地一流教师的授课,通过光盘的指引,也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参与到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开阔了视野。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光盘教学的三种教学模式:即观摩指导模式、讲解对比模式、四方互动模式。

观摩指导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同步学习光盘内容,教师进行教学组织和穿插必要的辅导,给予适当的点拨,给予合适的课堂评价。教师在熟练掌握光盘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前提下,根据班里大多数学生的反馈,进行必要的细化和强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适时回放,让学生反复学习,直到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为止。这种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根据光盘教学的特点,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既要熟练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还要熟悉光盘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适

当的调整。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学光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使农村孩子接受到了最优质的课堂教学。

讲解对比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播放光盘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根据教学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选择、整合、运用光盘资源,巧妙引导学生利用光盘进行学习,攻克学习中的重难点,促进了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学生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后,再通过光盘观看背景材料介绍、重难点的演示和用表演方式呈现的内容等,学生对重要的概念,解决问题的典型方法,重要操作演示过程等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方互动模式:所谓“四方”,即光盘教学片中的教师与学生、教室中的教师与学生,这种模式适合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光盘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实现了看、学、讲、练的有效结合,使课堂上的学生与光盘中的师生实现互动。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这时候就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导演者和指导者,当光盘主讲教师对电视里的学生提出问题、布置任务,或者游戏活动时,我们的老师就要组织电视机前的学生做出必要的回应,实现人机互动。课堂教学中,老师采取利用遥控器控制教学节奏,在提问处暂停,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后,再进行播放,与电视中学生的回答进行对比,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跟着电视中的老师进行学习,和电视中的学生进行比较,同时还要接受老师的指导,从而实现了四方互动。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是光盘主讲教师对我们学生的理解力、知识积累、学习条件、生活经验、接受心理等只能有一个基本的、总体上的把握,不可能从学生的客观情况出发进行因地制宜的教学设计。同时教与学在时空上的分离决定了光盘主讲教师不可能根据电视机前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节奏,选择讲解的繁简度、提问的深度和表述的方式,更谈不上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因此对我们的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教学环节、光盘教学的内容,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跟随光盘主讲教师同步学习,还要适时点拨、指导,控制教学节奏,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针对学生的真实表现实施有效的检测评价。

通过广大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了适合农村中小学的光盘教学模式,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也汲取了新的教学理念、借鉴了新的教学方法,锤炼了教学基本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2、远程资源应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除了提供教学光盘,还可以通过设备接收到许多的教学资源,提供了内容丰富的配套软件,如何将这些资源和软件结合实际运用到教学中,就成为我们研究的另外一个课题。在教学中,我们大胆实践,针对远程资源,摸索出了三种模式,即直接利用模式、资源重组加工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直接利用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将接收资源和配套软件中的素材直接应用到课堂教学。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制课件,在加上课件制作水平不是很高,让每位教师动手制课件也是不可能的。我们通过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让教师们掌握整合远程教育资源的方法,教师能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需要,借用接收资源和配套软件中的素材、课件,直接进行课堂教学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教师不对课件进行再加工,直接使用课件“原汁原味”地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和兴趣。这种模式是资源应用中最简单的方式,对教师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但是教师要有甄别课件的能力,要熟悉掌握教材,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合的课件。

资源重组加工模式:这种模式是远程资源应用的最佳方式,也是教学中最常见的。比较而言,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甄别选择课件的能力,同时要具备资源重组加工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积极提倡教师采取这种模式,遵循“观摩——模仿——创新”这一过程。首先要观摩光盘提供的示范课,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课

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明确自己与发达地区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方面的差距。其次是“模仿”阶段,要求我们的教师根据观摩学习,按照光盘中的课堂教学进行模仿,重点是模仿光盘教学中的教学环节、教学设计技巧。最后是“创新”,教师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对远程教育资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加工,进而应用到课堂中。在实践中,为了让广大教师掌握这种模式,我们加大了现代教育技术和新课程、“英特尔未来教育”等理论的培训,通过观看示范课等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课件制作比赛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区中青年教师普遍掌握了课件的制作方法,提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水平。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积极努力和探索的方向。这种模式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一般都采取在网络教室上课,学生在学习中,既能够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践中,我们采取“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选择典型、示范带动”的原则,以“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为课题,有针对性地推进。总结出以任务驱动为特征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尝试发现、知识迁移为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以资源重组、信息搜集整理、加工应用为特征的“整合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教学理念的要求都很高,因此,我们要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进行课题研究,通过观摩课、示范课、研讨课、竞赛课等一系列活动,展示实验教师的科研成果,开阔了广大教师的视野,更新了观念。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普遍感觉到,新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已不仅仅关注知识本身,而更应该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能力、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的思想已经走进日常教学,实现了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课程的高层次整合。

上一篇:《认识图形》微课堂教学设计下一篇:读《潘朵朵的魔法班级》有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