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写作课程小结

2024-07-14

电影与写作课程小结(共5篇)

篇1:电影与写作课程小结

南昌大学课程教学小结

一、任课老师对试卷的评价: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从总体来看试卷抓住了《中国电影史》作为全校二类通识课的教学目标,注重于提高各专业大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及影视欣赏水平。整个试卷注重了中国电影史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用学到的影视常识,去发现、体会日常电影中的各种艺术现象。但学生对中国电影史概念模糊,对中国早期电影的辉煌缺乏兴趣。

总体而言,本次试卷难度不大,题量适中,且题型设计很符合通识课的学习特点。符合教学要求,和教材做到了很好的衔接,是一份很不错的试卷。

二、对考试结果的评价:

学生已很好的掌握了中国电影史的基本脉络,简单的影视欣赏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对具体中国影视公司发展历史的一些概念了解欠缺,特别是三十年代的“国防电影”和“左翼电影”。但总体来说,达到了应有的教学目标,普及影视常识,加强了不同学科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对影视的兴趣。

三、本课的授课特点、经验及今后的改革设想:

通过一学期的《中国电影史》的讲授,学生对中国电影史的概念、特点及历史脉络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认识不够深刻。特别是针对概念性问题,不能够回答正确,对早期中国电影影片解析能力有限。在今后的课程中应结合具体影片对学生加强训练。

篇2:电影与写作课程小结

新闻是一种与我们日常写作习惯不同的文体,需经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形成新闻的写作文体与语言习惯。同学们现在由于初期接触新闻,对其了解不甚深刻,因此在写作时出现了诸多问题,现针对大家的存在的各种问题,我做了简单地分析,分别列出了所出现的问题及写作方法,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问题:

一、称呼问题

1、对领导领导职称要写准确,且要从大到小排列,党、团系统排序依次是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团委(学校)--团总支(院系)--团支部(班级)

2、对同学不能写学长、学姐等称呼

3、对物不能写缩写,如政管楼、旅游或旅管楼,要写全称,如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学楼、旅游管理教学楼

二、用词不当、单调

如一篇文章说一个人讲话,不要总是写“某某人讲到、讲解到、指出,对什么什么做了详尽解释,深入浅出地讲到”等,应学习多用几种动词或句式,避免重复、乏味

三、内容空洞

如新老生经验交流会,因为有很多人讲话,所以有的同学就只写了‘某某人做了讲话,然后某某人针对某某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释,使同学们怎么怎么着。随后,就某事某某同学深入浅出的讲解,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像这样写,其实你只告诉了读者整个会议都有谁讲了话,并没有告诉读者他们具体、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内容冗杂

只会将讲话内容简单地堆放,不会将其用连接词系统的链接起来,没有写出表达的主要内容。总而言之,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

五、言语过于口语化

新闻语言是叙述性语言,不同于记叙文那种描述性语言,那么何为新闻的叙述性语言呢?这个我不是新闻专业的,所以也不能为它下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我觉得得自己多多体会

方法:一般现在练得多为三段式 注意事项: 题目:

1、不能是名词词组,如洛阳师范学院篮球联赛、精彩篮球赛等,一般是主办单位+事件+动词,如洛阳师范学院篮球篮球联赛精彩上演

2、动词的选取要符合场景,一般活动都用顺利开展、顺利举行、精彩上演等,成功举行、隆重举行、圆满举行等用在重大场合。

开头:(必须点名时间、地点、人物)

一般活动:几月几日,什么活动在某地顺利举行,出席领导。注意领导要从大到小写(如果活动比较大的话,可以只写比较重要的出席领导)有特殊群体出现的要点出,如全体历史文化学院全体教职工出席的要注明,由xxx主办、由xxx承办(比如每年的导游风采大赛,一般都是由历史文化学院主办,某社团承办)

正文:

按点写,一篇新闻一般只用写三四个方面,一类问题写一点。初期学习套用一些常用句式,在后面我列举了一些,大家可以试着用。不要出现这种句型,如‘那句----的话,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对未来的憧憬’之类的话,太口语了;正文开头与结尾不要总是写‘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序幕;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之类的话,因为每种活动几乎都是这样,而所谓的新闻都是告诉人们新奇的地方,这种老生长谈的句子就不用写了

结尾: 一般为活动意义,要注意结尾的意义要升华一下,从个人到学校到社会层层递进。也可以借用别人的话来突出活动的意义。或者是用“据悉”引出活动后来的情况。其他特殊情况要在最后一段进行介绍,如,特殊身份的人或群体最后一段对其进行介绍。

常用句式:

开头:

1、几月几日,-----会议在某地(顺利举行)----

2、几月几日,某人在某地【带来了作了一场题为《-----》的精彩报告】或【为同学们讲授《----》】

正文:(以下主要是针对讲座类新闻)

常用动词:指出、讲到、表示、提出、介绍、强调、讲述、阐述、阐释、认为、希望、建议、提倡、谈到、提醒

连接词:某人援引---的观点导出----某人从----等方面为同学们作了详尽阐释某人从-----谈起,以---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了------

对于----,某人以-----作例,讲解-----,并详细介绍了------。关于----,某人从------讲起,对比-------的观点,阐释了-----。谈到如何------,某人建议------。结合-----,某人为大家重点介绍了-----。针对-----的情况,某人建议大家------。对于------,某人提出了-------的观点。某人不断列举------的例子,向同学们介绍了-----的深刻感受。某人对比-----,分析指出-----

结尾:略

上面所有,只是我的一些简单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如果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你们灵活应用,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千万不要生搬硬套、墨守成规。更不要因此限制了你们自己的看法、思维

另外,希望大家多浏览校团委、党委网页和校报,上边有很多新闻,便于你们对新闻写作的熟悉,并拓展视野,了解校内大事。

篇3:电影与写作课程小结

互动式英语口语教学模式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对广大英语教育者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如何把互动式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运用于电影赏析课程中,却是一种新的尝试。电影作为一个文化载体,以声音与图像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生动的信息源,而英语原版电影的观赏性及语言原汁原味的特点更是吸引了无数的英语爱好者。一部好的英文影视作品能涵盖语言学习中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 感情等几大要素。原版电影中纯正的语言环境,既能让学生不断提高听力,还能丰富学生的口语词汇。更为重要的是, 英文电影的学习可以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因此,在电影赏析课中运用互动式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习得大量的词汇,短语和习语,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即兴表达,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是现代英语口语教学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构建英文电影校本教材的新构想

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主要探讨如何利用优秀的电影资源,构建系统的电影教学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语言环境。笔者从马钟元(2012)主编的《经典电影对白全集》的电影片段入手,进行相关电影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和精彩对白欣赏,解析,朗读和表演。经过一年左右的学习,再进入到一部电影的观看,并在观看后对台词,精彩对白进行解析,朗读和表演,最后过渡到对电影的讨论。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听力,口语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英文电影赏析课的理论与实践

有了英文电影校本教材,用什么教学方式上好英文电影赏析课呢?那就是多向互动式英语口语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多向互动式英语口语教学是情景化的口语教学(何克抗, 1996。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是能否成功开展互动式英语口语学习的关键,而英文电影融合了多种介质:字幕、语音、图像、文化背景等,其信息量之大是任何其它形式的资料所无法比拟的(蔡葩,2007)。所以,英文电影为英语互动式口语教学提供一个十分难得的“情境”。

1.互动式英语口语教学的模式。在互动式英语口语教学中,电影赏析不再是教师单纯的放映和学生单纯的观看,电影的观看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分成观看电影,学习电影中的语言知识,模仿电影中的精彩对白,观看电影后的讨论和课后的反复观看五个具体环节。而且,在以下的几个环节中,学生必须是各种互动环节的绝对主体。

(1)学习电影中的台词。好的英文电影蕴涵着大量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一些基本词汇,词语搭配,固定用语(即我们常说的习语),而这些对于母语是英语者耳熟能详的语言知识在我们所学的英语课本中并不多见,这样英文电影为我们所提供的英语语言知识就显得弥足珍贵。以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例,这部电影中出现了 “You’re a sight for sore eyes”(你真是让人望眼欲穿啊),“You could bak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熊掌鱼翅可以兼得),“Don’t wash your dirty laundry in public”(家丑不可外扬)等习语。大量掌握这些基本词汇,尤其是词语搭配,固定用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口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运用语言的准确度和流利度(Lewis,1993)。这种双向互动式英语口语教学模式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通过对照,学生能对这些台词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他们的持久记忆。但是这种展示台词的方法,也仅限于一些短小,浅显的台词。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台词,学生在翻译时会遇到较大的困难,极易产生挫败感,所以还是采用直接展示英文台词的方法,然后加以解析,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精彩之处。

(2)模仿电影中的精彩对白。电影把纯正的英语带到了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模仿纯正的发音和语音语调。电影中的人物都用正常的语速说话,这使得学生习惯并能理解掌握英语口语中常有的连读,弱化等发音特点,从而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潘之欣,2006)。在模仿精彩对白之前,先让学生边听边记录(可培养学生的听写能力),然后把对白重复播放两到三遍,让学生有机会边听边模仿,最后就可放手让学生进行表演。表演之后,教师可以适当点评。表演的宗旨是让学生通过这种表演的形式达到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

(3)观看电影后的讨论。观看电影之后,学生对电影的理解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了解学生对电影的理解呢? 教师提问之后师生共同讨论是非常好的形式,也是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好时机。问题可涉及三个层次,而且这三个层次的问题几乎适合任何电影。它们是层次一,就事实提问。这些问题可以用来自电影的单词,短语或具体信息回答。层次二,理解题。这些问题要通过对电影的某些细节的理解才能作答。层次三,对电影的延伸提问。这些问题是把电影的某些方面和真实的世界联系起来。从电影本身是找不到答案的,要到社会和真实的世界中去寻求答案。

(4)课后的反复观看。要想掌握电影中大量的语言知识, 仅靠课堂上的观看和赏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后还要反复观看电影。课后的反复观看可以是通篇观看。

2.实际效果

(1)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笔者在经过多年的英文电影教学后发现,通过对台词的朗读和精彩对白的表演,学生的语音,语调有了明显的进步;在讨论环节中,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流利度,准确度和复杂度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2)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异域风土人情,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英文原版电影是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媒介, 大到历史事件、小到风俗人情在影片中有生动的反映,全面具体、生动形象地传递着异域文化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为英语学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例如,通过观看影片《鲁滨孙漂流记》(Robinson Crusoe),学生可以真切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精神面貌;观看影片《勇闯夺命岛》 (The Rock)与《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学生可以了解美国人的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观看《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不仅可以了解美国有关南北战争的历史,而且可以对黑人在美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观看《蒙娜丽莎》,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关于个人理想与传统观念在人生目标选择,上所产生的冲突与碰撞,蒙娜丽莎的微笑可以给我们执著的人生信念以及怯弱与迷茫时重新振作的勇气;观看影片 《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超人》(Super Man)、《蜘蛛侠》(Spider Man)等,学生可以了解美国人对善与恶的看法,并感受美国人心中的英雄情结。观看这些英文原版影片,学生犹如进入时间隧道,置身于欧美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真实、感性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政治制度、伦理道德、风土人情以及不同年龄、 职业、阶层人们的思维生活方式。

四、结语

运用英文电影校本教材,在互动式英语口语教学中进行英文电影赏析,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积累大量的语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还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些无疑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是大有裨益的。与此同时,教师要严格筛选有丰富语言知识,健康向上,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进行发散性讨论的电影,并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研究水准,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互动过程中给学生及时,准确和有价值的反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激昂后主义学习环境[J].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3).

[2]蔡葩.论英文电影在听力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科教文汇.2007(3).

[3]Lewis.M(1993)The Lexical Approach.LTP.http://www.Itpwebsite.com/lex-ap-review.htm.

[4]潘之欣.大学生英语听力需求分析[J].外语界.2006(3).

[5]房娟.论英语听说教学中英文电影的运用[J].电影评介.2007(4).

篇4:张艺谋电影:回望与小结

一、创作道路

从1987年问世的《红高粱》开始,张艺谋的导演生涯,迄今已20余年,所执导的各类影片亦有15部。在中国大陆的电影人中,算是高产的,而且是丰硕的。说高产,张艺谋绝对不是那种只求数量不讲质量的艺术工匠,众所周知,其创作的严肃态度与精益求精的精神,更是令人钦佩因而有口皆碑。说丰硕,张艺谋迄今为止所创作的电影作品,尽管明显地良莠不齐,但其中堪称佳作或精品的,却至少在其全部成果的半数以上。这很不容易,即便是在大师级的电影艺术家中,能够有此景象,也很鲜见。但我以为,这与其说是得益于他的过人的才华(当然),毋宁说更是得益于他的刻苦:他总是在不停地追求、寻找、思索、探讨,其“天才”,不仅在于勤奋,而且在于其创作过程中的精心打磨上,他的每一部作品,无论是成功的、不很成功的、不成功的甚至于失败的,你都一眼便可看出其打磨的工夫与痕迹,而且这种工夫与痕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在其每一部影片的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上,都在在皆有,历历可见。说实话,我个人之所以被其感动因而深深地钦佩于他的,首先就在于这一点:热爱、酷爱并且无怨无悔地投身于、矢志于艺术包括电影事业的人,不在少数,但全身心地并且全方位地将这种热爱与酷爱、投身与矢志,能够毫不犹豫、毫不懈怠地落实到每一个艺术创作电影创作的程序与环节当中的,张艺谋即算不是唯一的,恐怕也是做得最好的。就此而言,说张艺谋是中国真正以全身心奉献于电影艺术事业中的佼佼者和当之无愧的精英人物之一,绝非溢美,并且,若仅就这一点而言,他恐怕还会令其他某些同样可敬的人们,有时要相形见绌。一句话,张艺谋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相应地所给他本人带来的荣誉与声望,均是他靠自己不打丝毫折扣的辛勤耕耘,用汗水一滴一滴地浇灌出来的。而张艺谋在当代中国艺术家与知识分子中的榜样作用,我以为其最关键的方面,即在于此。此外,他对中国当代电影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无论是其实绩还是影响,当然也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张艺谋迄今为止所走过的电影创作道路,就是一马平川、成熟稳健的;同时也不等于说。他的艺术创造的每一项努力,都是无懈可击、值得嘉许的。在我看来,张艺谋作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电影艺术家之一的个人价值,除上述二者之外,恐怕还在于他的电影创作道路及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就其与艺术、与时代的关系而言,还具有饶有意味的文化启迪与“示范”意义。简言之,他以电影艺术家身份在这20余年中的锲而不舍的“奋斗”足迹,我以为若置之于当代中国历史语境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群体中的话,是相当典型的;也就是说,我们事实上可以通过对他的“谛视”,看到与我们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活与艺术关系中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所承载和传达的内容,也许可以大略地说,是主要属于“过去”的;但未必,不,应当明确地肯定:绝非与“今天”和“将来”无关。因此,“滤”出并且“析”出其“真谛”,是相当重要的。

为简明起见,我把张艺谋迄今为止所创作的15部影片,大体上划分为4个系列;其中,除个别特定的情形以外,它们又基本上构成了一个有“迹”可寻的时间流程,因此,这4个系列,实际上又在粗略的意义上,构成了张艺谋迄今为止的电影创作道路上的4个时期,即:

1、“色”系列,即张艺谋电影的爆发期。它包括《红高粱》(1987)、《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等4部影片。其出现,说明张艺谋电影创作的起点很高,事实上,它们都是精品,而《红高粱》作为张艺谋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还堪称杰作,与陈凯歌先于它所创作的《黄土地》(1984)一样,作为“第五代”导演的标志性作品,同为1980年代中国电影的重要收获。继之而出现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虽面世于1990年代,却与《红高粱》一样,是地地道道的1980年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及其所推涌而出的人文精神与人文思潮的产物。《秋菊打官司》因其题材、主题的缘故,在创作的思想概貌上与前3部有异,但其文化意向与艺术操作,却又与之有潜在的趋同性或是明显的一致性。而其分别被赋予不同意义或意念内涵的“红色”氛围的营造,则更是这4部影片之所以构成一个特定系列的显明的外部标记。张艺谋之作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电影艺术家之一的主体潜能与才华,于此“红色”系列中得以爆发。

2、“打”系列,即张艺谋电影的实验期。它包括《代号美洲豹》(1988)、《活着》(1993)、《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4)、《有话好好说》(1996)等4部影片。其中,《代号美洲豹》虽产生于1980年代,却以其“另类”的面貌。既

与那个时代的整体艺术与文化语境格格不入,又率先集中地反映出张艺谋作为“第5代”导演的重要成员乃至领军人物之一其自身所“独”具的“另类”色彩和“叛逆”倾向,故而,其失败固然在情理之中,但又与他在“新”世纪即进入21世纪之后的主要选择及其“成功”密切相关。《活着》则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堪称杰作,但窃以为,其成功实属“意外”,一则当然仍与张艺谋自身的主体包括艺术素养有关,一则其整体艺术品质又似乎并非“张艺谋风格”的必然产物,所以,在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当中,它似乎也显得有点“另类”。《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及《有话好好说》,照上述思路看,也可以说比较“另类”,前者的“新”,主要在于题材的选择;后者的“新”,则主要在于样式的选择。总之,这一系列的4部作中,都带有相当明显的实验性甚至“试探”性,张艺谋此时已放弃或基本放弃前一系列作品所相对集中地追求和坚守的思想与文化意向,以及带有鲜明的“张艺谋特色”的创作方法,而力图通过随机性的四面出击,寻求新的艺术生长点和审美“出路”。故而我称这为“散打”系列。

3、“纯”系列,即张艺谋电影的内转期。它包括《一个都不能少》(1998)、《我的父亲母亲》(1999)、《幸福时光》(2000)和《千里走单骑》(2005)等4部影片。张艺谋的早期电影创作都很“单纯”,在上一系列电影创作的实验性追求基本上不成功或不甚成功之后,《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很明显地集中回归到“单纯”,其中《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均不失为佳作或精品,《幸福时光》则因为过于“单纯”而很不成功;《千里走单骑》虽应算是晚近的作品,但其创作旨归,却与这3部作品几乎完全一致,实际上均是张艺谋在艺术上“受挫”之后,由其内心最朴素、真挚的情感驱使,所做出的自然而然、不无“下意识”因素,因而亦多少有点“无奈”成分的“不得已”的创作选择。

4、“华”系列,既张艺谋电影的迷误期。它包括《英雄》(2001)、《十面埋伏》(2003)、《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等3部影片。均是所谓“大片”,均有高票房,而且以之带动了陈凯歌和冯小刚。这个系列的创作,张艺谋究竟还会持续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窃以为,尽管其“成功”有明显的商业效益并为之提供了“新”的经验,却不一定就是有利于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福音。

二、人文底蕴

以上4个系列的共15部电影作品,构成了迄今为止张艺谋的电影画廊,应当说,它们是一个看上去不免有点“班驳”而“缤纷”但又不失其独立的个人色彩的艺术世界。从中,我们大体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张艺谋20余年来在中国当代电影园地里非常用心地、极其投入地、一丝不苟地、精益求精地踩踏出来的鲜明足迹。这是一个脚踏实地、绝不胡弄的艺术家,只要有心,你还会发现,这同时是一个与时俱进、紧追潮头的艺术家,他的一切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均已落实到为当代中国电影及其观众,提供最适合其当下需求和时尚风味,同时又力图做得精致、绚丽乃至纯正而又高雅的电影作品上。作为一直以来始终密切关注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行程尤其是其中坚人物的每一部电影作品的热心观众,我从来没有也不会去怀疑像张艺谋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从事自己所热爱、所倾心的工作的个人动机。至少同谢晋、滕文骥、陈凯歌、贾樟柯们(他们每一个人的背后,都站立着一批不同资历、辈份、年龄和素养的非常可敬的优秀电影艺术家,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而无私的劳作,才造就了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电影带有传奇色彩而又令人无限感慨的繁荣景观)一样,他们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电影事业的积极奉献,是特别令人感佩不已的。但是,正如前途是光明的一样,其道路是曲折的。即以张艺谋而论,尽管他的上述努力与追求,在第3代、第4代、第5代、第6代导演中,均显得尤其突出,其由以上4个系列的电影作品所构成的整个创作道路,仍然走得不是特别顺畅、稳当、成熟和健全。依笔者的观察,我必须直说,其电影创作由以上4个系列所大致体现出来的思想与艺术运行的阶段性,不但因其有起伏、跌宕的摇摆性或是漂浮性,而且因其于此摇摆性与漂浮性中,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从总体上看“下滑”或“走低”的趋势,而不免又令人遗憾与惋惜。对此,在充分肯定其业绩与贡献时。我以为我们亦不能视而不见或视若无睹。因为,正是由于在他——张艺谋和他们——张艺谋们的身上,我们因为确信和认定了其优良、优秀乃至优异的主体素质,从而因此对之寄予了引领和促进、推动和创造出中国电影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的厚望,我们才更应该小心翼翼地、严肃庄重地甚至“冷酷无情”地指出其局限、缺憾、偏误与迷失。当然,造成这些不足的客观原因或大而言之的“环境”因素不容否认,并且我们深知,这些东西,比如社会、时代、体制与观念的变动等等,其制约,一则有合理性、必然性因而应予正视,二则其不可回避、不可抗拒性作为事实也该承认。但这并不等于说因此就应该或可以忽视自身的缺失和放弃主观上的顽强努力——作为艺术家或知识分子,除“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君子以厚德载物”之外,“知其不可而为之”,当然也是甚至更应当是当代精英人士们的座右铭。以此观之,在张艺谋的如上述之“与时俱进、紧追潮头”以及尽力满足“当下需求和时尚口味”等行为特点或优点(有时确乎如此)的背后,是否同时也包含有值得自省与反思之处呢?

张艺谋电影创作的高起点与一鸣惊人,除其自身的素养与耕耘之外,应当说,至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得益于1980年代中国高扬的人文精神及其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当是时,全民族同心同德、一心一意地关注国家、民族、人民的前途与命运,在专注并执着于反思的整体人文氛围当中,张艺谋同当时第3代,尤其是第4代、第5代导演中为数不少的优秀人物们一样,一开始就获得了其电影创作思想与艺术上的高品格、高质量。其爆发期亦即“红色”系列的4部作品,之所以立即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并进入其创作的“黄金时代”和高峰期,说穿了,简而言之即以“文化反思”和“语言更新”为“关键词”,而这,同时也是玉成其他第4代、第5代导演之领军和中坚人物们当时的一系列佳作、精品和杰作的最直接、最重要乃至最关键、最根本的原因。当然,张艺谋之所以在这一极为令人欣喜的局面与景象中成为其中佼佼者,又与其独出心裁、独辟蹊径因而独具个性、别有洞天有关。详尽、具体地解读和论列这一系列作品的所有或主要优质不是本文的任务,但我在此可以简要地指出其成功的“独门秘笈”,即:(一)在当时“文化反思”的人文大潮中,这些作品,立足于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观照,以“活着”为切入点,对中国人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生命追求,进行了鞭辟入里、淋漓尽致的透视和剖析,尤其是,它们分别从“人应当这样活”(《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和“人不应该这样活”(《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两个相反相成而又相互说明从而相得益彰的看

似对立实则统一的向度,生动而真切地诠释、阐释了“人应该怎么活”的文化母题和叙事理念。而这,恰恰又正是张艺谋的主要作品之共同的、贯穿性的思想文化线索,而其最为成功的表达,则是《活着》,此作足以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一道,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的“双璧”;(二)在当时“语言更新”的电影艺术创新风潮中,这些作品,不但以高调的“红色”为主导的艺术手段。几乎全方位地、高效能地充分利用、发挥、张扬了电影“影像”诸元素的叙事、抒情与表意功能。而且在追求“单纯”的表达(体现于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以及主题、思想、理念与文化意向的设置和传达等各个方面)的前提下,运用极端主义和表现主义(《秋菊打官司》例外)的创作方法与手法,将其上述母题和理念的演绎推向艺术与审美的极致,从而成功地给艺术接受者造成强烈而深刻的情绪性印象,使之于美不胜收的心理愉悦与生理快感当中,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盛筵”,激发精神乃至灵魂的震荡,无论其在理性的层面是认同、共鸣还是第五、拒斥,均发生掷地有声且挥之不去的审美接受效应,余味甚为悠远。

但在这里,张艺谋真正的、根本性的成功,还是在于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所包藏的人文底蕴。他把“人”放在生活——历史与现实、世界——社会与时代、运动——理想与追求之中,通过刻意(!)选取、设计的艺术情境并借助于主观化痕迹不但明显而且浓重的一系列场景与细节,来精心地揭示“环境与人”的特定关系,从而使得创作者对人生、人性、人情、人格的思考,于电影的观赏过程中,转换为接受者对生存、生活、生命、生态的深思和领悟。惟其如此,它才比之当时许多同样进行“文化反思”的优秀影片,更为“感性”因而更为“亲切”:“活着”是具体。同时又是悲壮的,因而也是轰轰烈烈和激动人心、苦乐难言和冷暖自知的。加之,张艺谋又极为聪明地将自己“语言更新”的追求与其在“文化思考”的大方向下对“活着”的具体关注和谐地统一起来,在绝不排斥传统电影叙事的文学性、戏剧性、故事性、情节性以及细节与场景的生动性、典型性的前提下,使“崭新”的影像诸元素几乎无不浸透和辐射出活泼泼的而非机械和人工化的“人文”意味与“人文”气息,这就使得其“红色”系列,既是“从众”的,又是并不盲目“趋时”的。

三、价值取向

作为艺术家,张艺谋电影的刻意求新是值得嘉许的。而且,这也是其爆发期亦即“红色”系列诸作之得以成功的艺术秘诀:可以说,在思想与艺术表现两方面,这4部作品都非常成功,堪称“双赢”。其后的实验期亦即“散打”系列,我以为其关键词是“娱乐追求”与“文体探索”;但《活着》是个例外,其成功,恰恰是在于他老老实实地沿着自己所“固有”和“既定”的人文方向走,不求刻意之“新”却“一不留神”拍出了一部杰作(当然,余华原作所提供的优质资源,同“红色”系列诸作一样,仍是其成功的重要基础)。但该系列其他3部作品之求新的动机是无可非议的,只是,由于张艺谋此时因为方向不明,心中无“底”,而又随机即兴,盲目出击,因而在整体上没有章法,从而导致捉襟见肘,状况不佳。《代号美洲豹》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都是失败或不成功的,前者太“娱乐”,后者一则人文主旨不明,欲“深刻”而不得,“语言”虽仍很刻意,却完全没有新东西。《有话好好说》在人文思考上有想法,艺术上欲做喜剧的尝试,惜乎前者浅显轻飘,后者功力不逮竟成了闹剧。这样。张艺谋的“家底”,只剩下对“人性本色”与“人情温暖”的缅怀与眷恋,于是,在“走投无路”当口,他进入了内转期,遂有了“单纯”系列的3+1部作品,以上两个短语或组合词,便是其该系列的关键词。这4部作品中的3部,即除《幸福时光》外,我以为都是佳作或精品,虽然不像“红色”系列和《活着》那么强烈或是程度不同地都有厚重感,但清风明月,诗意盎然,却是其共同的风格特色,与金戈铁马、风云激荡自是不同的别一优雅的审美境界。我个人同样非常喜爱。而且。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这3部纯抒情作品的出现,应当说显示出张艺谋电影创作主体素质方面的别一种才华,说明他是在叙事、抒情、表意三方面均有扎实功力的电影“全才”;同时,它们也显示出张艺谋作为电影艺术家其主体素质方面的别一教养,即他在通过前述优秀作品展现自己“冷峻”的“激情”之外,又通过这3部作品展现了自己“温馨”的“柔情”;何况,这个系列的作品尽管格外“单纯”,却一律都显示出叙事从容、风度淡远、描绘细腻、自然和谐并且各元素、各环节结合融洽、浑然一体的艺术面貌与审美境界,这几乎都是同样足以令人叹为观止的。但是,“历史”地看,这一系列作品的“优美”品质,仍与前述5部作品的“壮美”追求,至少在其视界的广阔、立意的高远、气魄的宏大、内容的饱满以及其审美冲击力的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炽热上,要稍“逊”一筹;而且,作者思想的收缩、情感的内敛、审视力度的减弱和批判力量的缺失,认真地看,恐亦不能不给人以“退步”之感,若再加上创新成分的不足,致使其即便只在张艺谋自己的电影画廊中。也只能居于二流地位。

但张艺谋电影创作之最大因而也令人最为痛心的退步。我要说,则是在他迄今为止最晚近的作品,即我称为“豪华”系列的迷误期中。

《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3部“大片”,因其“大手笔”和高票房,而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电影市场中最大的“传奇”。这不但使得向来“能持守”的陈凯歌与冯小刚都不约而同地效法之并力图雄心勃勃地分别从“经济”上或“艺术”上与之一较高下,而且引来或是赢来了许多发自电影界内部管理层与专家层的由衷青睐与高度赞誉,而张艺谋自此愈发成为我国电影界的“重量级人物”,也就顺理成章并且几乎毫无异议了。但我却心怀疑虑。

由于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改革开放所必然带来的阵痛,使得中国当代的电影事业面临严峻的局面,危机、低谷、困境甚至几乎濒临“绝境”,都是曾经的事实和深深笼罩在广大电影人心头的巨大阴影甚至梦魇。中国电影向何处去,因此成为有责任心的中国电影人们苦苦探求的时代课题。应当毫不含糊地说,就此而言,张艺谋(包括冯小刚)在“拯救”中国电影或是寻求中国电影的“出路”与“生机”方面,的确功不可没。也许可以并不夸张地说,在这一意义上,如果没有张艺谋及其成功的努力,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电影市场的“兴旺”局面。而张艺谋在这方面所显示出来的聪明或是睿智,应当说是从其处女作与代表作《红高粱》诞生时。就已经开始了。当时,第4代、第5代导演们由于在“文化反思”和“语言更新”方面用力过于集中或是狭窄,既于电影特性的了解上陷入了片面化的泥沼,又因自视清高而有意无意地漠视大众对于电影的审美与文化需求,遂集体性地导致了其电影创作“叫好不叫座”的误区,因而也在电影创作自身的艺术操作层面上孕育了潜在但已渐渐显现的危机。但张艺谋却以当时“从众”而又并不“趋时”的独立姿态,将娱乐性、商业性、观赏性的追求,融入其当时亦与同行们一样执着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化性追求之中,尤为可喜的是,他非常成功,从而造就了他的“第一轮辉煌”。

此后其电影进程如前所述:他苦苦探求,但一直辉煌不再,倒是“不入流”的冯小刚以其无意之中得之的“贺岁片”。赢得了电影市场的持续首肯。张艺谋是否因此有所触动?我们不得而知。但进入21世纪之后,他摇身一变,于其价值取向上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身:其过去一直但也只是停留在“注重”上的娱乐性、商业性、观赏性追求,此时“突变”成了他的电影生产的主导目标,其“豪华”系列影片的迷误,已经让人很难识别其艺术家的身影。

我不拟在此对张艺谋大施挞伐。但我可以说,对于我个人而言,当1980年代其爆发期的“红色”系列遭致电影圈内外许多专家与名人误读,因而纷纷指责其“伪造民俗”、“展示丑陋”、“取媚洋人”的时候,我曾勉力为之辩护。那时候。我以为对于一位有追求、敢创新、很成功的艺术家的理解与尊重,至关重要。但现在,他令人失望。简单地说吧:《英雄》中的“多元英雄观”,尤其是颂扬专制、强权与暴政的文化倾向,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背叛;《十面埋伏》与《满城尽带黄金甲》不但审美趣味低下,而且思想与文化主旨混乱。尽管这3部“大片”均极尽铺张豪华之能事,但在其“视觉的盛筵”背后,不是价值导向的误区,就是观念拼凑的杂烩,或者,干脆就是后现代文化意义缺失的大空洞。

篇5:电影与写作课程小结

1.1总体思考

在传承以劳动基地为依托而开展的一系列劳动体验项目的基础上, 结合我校日渐完善的“七彩课程体系”这一丰富的校本课程网络, 劳动课程最终以“实用生活系列”对学生开展生存教育, 以“七彩创客系列”对学生实施生活教育, 以“种植养护系列”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 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力与执行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成全每一位师生的成长”。

1.2课程性质

1) 实践性。学生在劳动课程中通过对工具的使用开展劳动学习, 通过对技能的综合运用进行劳动创造, 通过对问题的发现进行劳动探究,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具体的劳动实践, 是在实践中完成的。

2) 实用性。学生在劳动课程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 拥有的技能, 养成的习惯, 形成的能力, 树立的意识等都将为其生存以及生活服务。

3) 可持续性。劳动课程从基础课程到应用课程, 再到探究课程, 三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学生在拥有了基本技能后对其进行综合运用, 从而实现劳动创造, 这是对单一劳动技能的发展与创新。而在劳动创造的过程中, 学生又会发现新的问题, 并对其开展劳动探究, 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优化劳动过程, 形成新的劳动知识与技能。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和推动课程发展的过程。

4) 人文性。劳动课程的人文性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以人为本, 即为不同年段的学生量身定做, 以符合学生自身的成长规律。二是包含文化, 这里的文化不但指“七色花开七彩园”的校园文化, 还蕴含自然、生活及社会中的文化, 使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氛围中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5) 自主性。对于学校而言, 劳动课程是在相关政策背景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开设的校本课程。对于承担具体项目的教师而言, 劳动课程是建立在遵循课程大纲的基础上, 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擅长的领域进行开发与实施的。对于学生而言, 劳动课程中的学习项目同“七彩课程超市”中的校本课程一样, 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的。

1.3课程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个性差异。劳动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 但在力求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同时又尊重其个体差异与差距, 无论是“实用生活”“七彩创客”和“种植养护”系列中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 还是“基础课程”“应用课程”以及“探究课程”中层次分明的课程类型, 不同维度的劳动课程体系从不同的广度和深度满足不同的学生。

2) 关注自然、生活、社会与文化。劳动课程的三大系列从关注生存、关注生活、关注生命三个不同层次让学生在劳动体验、实践以及尝试的过程中建立与自然、生活和社会的关系, 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进入劳动课程的学习。

3) 注重探究与创新。劳动课程并非机械的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已有的劳动知识与技能, 而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进行创新, 通过问题发现开展探究, 从而实现其探究能力的提升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 给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权利和自由。劳动课程的教学手册并非全由学校统一编写, 而是由课程实施者根据课程纲要, 根据学情和自身兴趣及特长自主开发, 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权利和自由都还给教师才能使课程更具生命力。

5) 在活动中评价。劳动课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和评价都是在不同体系和不同类型的课程中的相应活动, 以及与课程配套的“艺术节”“科技月”“体育月”“收获节”的特色活动中完成的。

1.4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学科、校园、社会、家庭中的劳动过程, 掌握劳动技能, 增强劳动感受, 体会劳动艰辛, 分享劳动喜悦, 激发劳动兴趣, 养成劳动习惯和意识,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责任心、意志力, 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在劳动课程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 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5课程内容

1) “实用生活系列”。以“实用生活系列”劳动课程对学生开展生存教育。通过对烹饪、整理、保洁、缝纫等劳动课程的学习与体验, 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基本的、必要的、生存所需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劳动体验中提高其劳动素养, 形成其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

2) “七彩创客系列”。以“七彩创客系列”劳动课程对学生实施生活教育。通过对设计、制造用工具和材料以及基本技法的学习与实践, 使学生能够在劳动创造中综合运用, 在劳动探究中不断发现。用劳动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用劳动优化生活, 实现生活品质的提升。在丰富的劳动实践中树立其劳动创造生活的理念, 培养其勇于创新的精神。

3) “种植养护系列”。以“种植养护系列”劳动课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通过对植物种植、动物养护以及对人类护理课程的学习与尝试,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种植养护知识, 拥有基本的养护技能, 并在相关劳动实践活动中, 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珍爱生命, 感悟生命教育的博大, 学会积极生存与健康生活。

1.6课程实施

1) 教学建议。 (1) 课堂教学是劳动课程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应从高小劳动课程纲要的要求出发, 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课程资源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等。 (2)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 也是学生的辅导者、协助者, 更是陪伴者。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 使每位学生都能主动愉快地学习, 进行或个体或集体的探究。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注意个性的培养, 指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功, 并分享收获的幸福。 (3) 劳动课程不同于单纯的劳动, 是一门具有完整学习体系的课程,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体验与学习, 教师应该竭力在“三系列”项目课程实施中, 在分模块组织中, 将正确的劳动态度、价值观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4) 劳动课程是一门动脑与动手结合的课程, 有很强的实践性, 教师应具有多学科的视野, 拥有跨学科的基本能力, 在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同时, 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与综合能力。 (5) “安全第一”为首要原则, 注意劳逸结合, 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2) 教学评价。

(1) 在内容上, 尝试从“单一”向“多元”过渡, 体现综合性。

(2) 在方式上, 尝试从“终结评价”向“表现评价”过渡, 体现过程性。

(3) 在对象上, 尝试从“被动评价”向“主动评价”过渡, 体现选择性。

(4) 在路径上, 尝试从“单向评价”向“互动评价”过渡, 体现交互性。

2劳动课程的实施

2.1主题化实施

劳动课程的主题化实施, 顾名思义是围绕我校“两月两节”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的课程体验与学习。例如, 在本次科技月里, 我们结合年段特征, 开展了集动手、动脑、研究、展示为一体的“点亮科技光星耀七彩园”主题课程, 隶属于“七彩创客”系列课程。设置了涵盖科学、美术、综合实践等跨学科的多元探索项目框架, 再由学部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项目筛选。其中, 低学部的项目是“梦想启航”纸飞机大赛和“自然笔记”绘本大赛;中学部的项目是“原来如此!”科学实验秀;高学部的项目是“速度与激情”动力比拼。我们又将一学月的时间分为四个主题周, 即:创客嘉年华—探秘科技化—玩转妙想场—总评展示周, 各学部学生在每个主题周里, 基于各自选择的项目以或个体或小组的方式, 开展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及科学技能的学习, 并进行动手设计、比试与展示, 促进了学生在探索中智慧成长。而在六一收获节里, 五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学期“实用生活”课程 (蛋挞烘焙、丝网花制作、十字绣) 实践、学习后, 在班主任和数学教师的带领下尝试进行了营销策划、成本核算、采购制作等有针性的财商课程的延伸体验。活动当天, 在事先有效的宣传攻势下, 售卖平台还没有搭建好, 就早已顾客盈门。小厨房内, 五年级一班的同学有条不紊地进行蛋挞烘焙操作。烤熟后, 揭开烤箱, 顿时一股香气扑面而至, 吸引了一批蛋挞粉丝排队购买。五年级二班的同学除了现场售卖, 还有同学借鉴街上摊贩的经验, 带上花到班上销售。五年级三班同学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展示出来, 就吸引了许多同学。但由于定价稍高, 买的人寥寥无几, 见大家只看不买, 几个销售组的同学忙着和审计组的同学对商品进行重新估价, 打折销售, 很快就赢得了顾客们的青睐。在售卖活动结束后, 各班还进行最佳员工的评比, 并对本次销售活动进行利润核算, 每位同学都得到了若干的分红。通过本次活动, 同学们体验了一把不一样的劳动乐趣, 培养了一定的财商意识, 同时也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最有意义的一个儿童节。

与此同时, 我们还积极借助社会公众资源的力量, 与重庆图书馆、重庆科技馆都达成了合作协议, 为孩子们的劳动课程请来了不少专家, 也极大的拓宽了孩子们的展示舞台, 学生在这样的主题课程里, 无疑能获取更多的快乐与良性成长。

2.2系列化课程实施

我校的劳动育人修身课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系列化实施课程, 她包括了修身微课堂 (午间10分钟的午会) , 修身中课堂 (一节班队会、思品课或综合实践课) , 以及修身大课堂 (修身主题大型活动) 。修身系列课程由于学情、需求的各异, 就整合了“实用生活”“七彩创客”和“种植养护”系列课程的不少项目, 从而使学生在体验、实践、研讨中, 习得立德树人的相关要求。以“种植养护”课程为例, 每个年级主题相同, 内容不同 (符合学情、循序渐进) , 学生在每周的综合实践课中得以学习和实践。每一位学生在校六年时间需完成“十百千万” (“会种养殖10种植物、动物”“认识100种植物”“完成1000字科技论文”“完成10000字观察日记和劳动体验作文”) 的学习和训练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 通过植物识记探究、种养殖技能学习及劳动小课题研究等劳动实践活动, 让学生树立了热爱劳动的意识, 养成主动参加劳动的习惯, 培育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让教师树立了全面的育人观念, 整体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在六年级的种养殖课上, 阙雅丽老师曾让学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栽种, 一组种植去皮的大蒜, 一组种植留皮的大蒜, 并在整个大蒜生长期记录成长过程, 经过一季的时间, 大家对比大蒜成长记录数据, 得出两种栽种方式对大蒜生长没有明显影响的结论并完成科学小论文。高小孩子们的劳动必修课, 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道德境界, 既锻炼了学生劳动能力, 又培育了学生创新精神, 优胜者可获得学校“七彩创新星”评价。此外, 服务自我的“今天我当家”家政课程, 服务校园的“今天我值日”园艺护理课程以及服务社会的“今天我当班”的职业体验课程, 更是让孩子们体味到了劳动的喜悦, 责任的分量。

2.3立体化课程实施

立体化课程实施则是将一个主题课程贯穿整个学期, 横跨了多个主题活动的实施方式。她有别与其他实施办法的优势是:主题更为鲜明, 育人效果更为突出。下面, 以上期开展的“Give me five”课程活动为例进行阐述。“Give me five”的命题首先是由美术组提出, 建构的初衷为“伸出你的手, 伸出我的手, 我们手拍手, 创意间奔走;我们手牵手, 卡通中遨游”, 激励孩子们互帮互助创意绘画, 装点校园。而后, 在体育月里, 为了增加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提升, 增加高年级学生的担当, 提升教师、家长的使命感, “Give me five”的主题得以延续, 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即“信任、合作、责任”。在6月毕业季里, 毕业班的孩子们又将自己对母校、老师的真情与感恩都留在了这一张张手印添画里, “Give me five”又从抽象的美好, 幻化为具象的祝福。同一个主题, 却在不同的阶段获得了不同的定义, 引领着高小的学子们创意无限、诗意生活, 受到了师生、家长们的广泛欢迎。

上一篇:法制教育课件免费下一篇:2011年盘锦市大学生创业技能培训班圆满结束.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