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欣赏教学》的教学反思

2024-08-04

《 欣赏教学》的教学反思(通用14篇)

篇1:《 欣赏教学》的教学反思

欣赏设计的教学反思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以“欣赏”为主线,特别突出情意因素,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欣赏与需要结伴而行

教学伊始,在学生眼前呈现四幅充满生气而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心灵受到震撼,不但感受到它们的外在对称之美,而且感受到它们的深刻内含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需要美、世界需要美,从而内心产生一种情感需要,而这种情感需要就形成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和对目标的强烈追求。

2、欣赏与探究结伴而行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感受到这些复杂、对称图案是有一定规律的。并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去探究、去发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而得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称图案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习。

3、欣赏与设计结伴而行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因为实践是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源泉。学生在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进行设计复杂、美丽对称图案的过程中,不但进一步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而且提高设计能力,发展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篇2:《 欣赏教学》的教学反思

通用技术组---李国虹 《技术与设计2》----这是一节欣赏课,教材通过赵州桥、飞檐和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结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欣赏、分析和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赵州桥、飞檐和蛋形椅等典型结构的分析, 引导学生赏析具有典型人文意义的结构,学会欣赏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拓展学生对结构设计的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评价。

(二)使学生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评价结构设计的案例。

二、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节欣赏课,教材通过赵州桥、飞檐和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结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欣赏、分析和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结构。除此之外,还应结合经典结构设计者的历史背景、设计思想、设计风格等全面分析。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些从结构的牢固、稳定、简约、和谐、美观等细节方面与学生进行分析、评价经典结构的作品,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 除了课文中的案例, 教师也可以补充相应的案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补充一些经典的结构设计案例供学生欣赏、分析。有条件的话,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古代建筑,近距离地观察古代建筑的精巧设计,品味其历史文化内涵。

重点:通过对经典结构的欣赏使学生关注结构的技术和文化特征。

难点:学生能从真正意义上学会欣赏和评价一些经典结构。同时使他们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媒体、资源的运用:

为了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技术的情感, 本课时收集不同类型的丰富的经典结构图片通过投影机播放让学生鉴赏,引导学生赏析具有典型人文意义的结构,拓展学生对结构设计的技术和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评价。

四、教学对象分析:

五、教学策略:

(一)本课时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分析结构设计作品。此外,还可以结合经典结构设计者的历史背景、设计思想、设计风格等进行全面分析。

(二)本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更多的中外经典结构的图片、资料制作成电子课件,以丰富教学课堂内容,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来自各种不同的经典结构的识别及赏析能力。

(三)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当“导游”的角色进行漫游导说,尽量创设出“旅游”情境和营造出“旅游”的气氛,让学生产生犹如亲临其境的感受。学生随“导游”观赏各处的经典结构,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六、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阅读案例, 阅读案例时思考:

1、优秀的结构设计表现在哪些方面?

2、如何赏析结构设计作品?

(二)引导学生回答:

1、优秀的结构设计不仅表现在结构的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功能与形式 的统一上。古今中外许多能工巧匠把结构的功能与形式恰当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些经典的结构。

2、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1)技术的角度主要有:结构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2)文化的角度主要有:文化寓意与传达,公众认可的美学原则,反映的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的特征、结构的个性特征等。

(三)师生互动“思考”问题

1、赵州桥的“敞肩拱”设计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还有哪些结构设计与此相比?

2、你是如何赏析飞檐这一结构设计作品的?

3、你如何从技术与文化的角度赏析蛋形椅?

(四)师生共同探究

1、中国古建筑探究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多以木材为材料。请你从材料与构件的连接方式等角度, 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稳固的原因。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块为主要建筑材料, 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 此结构式由立柱、横梁、顺模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连接点以棒卵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屋顶重力由木构架来承担, 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 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 这种结 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 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术材具有的特性,且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棒卵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 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斗拱也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 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 并将屋顶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它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 屋顶和屋身上的过渡。此外,它还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的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的建筑尺度衡 量标准。

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称为大式建筑。大体可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 外檐斗拱中“斗”是最下面的构件,斗口的大小决定着整个建筑的尺寸;“拱”指木;“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室外为下昂, 室内为上昂。

因为斗拱的重要性, 历代建筑对它十分重视, 使它成为判断建筑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丹麦建筑师阿纳•雅格布森简介:

阿纳•雅格布森被认为是 20 世纪丹麦最有成就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和手工艺品设计师 , 也是仅有的 几个将自己的名字镑刻在建筑 与设计这两个领域历史里的设 计师。他的作品不仅是博物馆中的经典藏品, 还有一些更成为丹麦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 , 如一只杯子或者一 盏璧灯。他的作品具有适合的 尺度、细节和意念。他还为自己的大部分建筑作品设计家具和 配件。对作品, 他注重细节和材料的选用,传统与实用的结合。

(五)教材拓展

课文只从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进行了评价元素的列举, 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想出更多的评价角度和评价元素。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结构之外,还应结合经典结构设计者的历史背景、设计思想、设计风格等全面分析。

(六)让学生总结:

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任何一种结构的设计已不仅仅局限于只满足他的使用功能。结构设计中的美学因素、环境因素、安全因素以及时尚、个性、等都以成为人们进行结构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结构的牢固、稳定、简约、和谐、美观是结果设计不变的追求。

(七)课堂练习

1、从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赏析丹麦设计师雅格布森的作品“盖里椅”

引导启发学生:

“盖里椅”结构上简洁大方,线条明快,有流动感;功能上具有和其它椅子相同的功能;从文化角度看,“盖里椅”结构传达出一种盘旋上升、奋发向上的精神,具有雕塑般的美感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形成了优雅的浪漫主义设计风格。

2、从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赏析高一学生设计的海南华侨中学雕塑。

(八)单元小结

1、结构对自然界、技术领域和社会领域具有普遍意义。

2、从力的角度来看, 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 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3、结构构件的基本受力有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

4、结构类型主要有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和壳体结构。不同的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受力特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结构更多的是若干结构类型的组合。

5、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是结构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结 构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和结构的 形状等。结构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结构的组成形式、构件的几何形状、截面形式、材料以及构件的连接方式等。

6、结构设计中的美学因素、环境因素、安全因素以及时尚、个性、文化等都已成为人们进行结构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结构的牢固、稳定、简约、和谐、美观是结构设计不变的追求。

(九)布置作业:

p033 1、2题

七、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中,我灵活运用文学作品欣赏知识,从文化角度欣赏赵州桥的结构。我分别提问学生赵州桥案例中所描写的文化寓意和美感,学生回答:“赵州桥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给人以巨身轻灵、跃跃欲飞的动感”;“桥两边的栏板和望柱上,雕有各种精美图案,刀法苍劲,造型生动, 线条刚劲之中见柔和,稳重之中显轻灵,雄伟之中含隽永”;“主拱顶上有一块雕着龙头的龙门石,八瓣莲花的仰天石点缀于桥两侧。这些雕像,寄寓着大桥不受水害、长存永安的愿望”。这样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学习了“经典结构的欣赏”后,我布置了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马上做,赏析丹麦设计师雅格布森的作品“盖里椅”。通过启发,学生能够说出“盖里椅”结构、功能和文化的特点。

我要求学生设计并评价本校——海南华侨中学的雕塑,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设计了形态各异、寓意不同的校圆雕塑。有的结构上简洁大方,线条明快,有流动感;有的传达出一种盘旋上升、奋发向上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有的形成了优雅的浪漫主义设计风格;有的透出现实主义的美感。

八、案例点评:

看了徐老师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更深地认识到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赵州桥、飞檐和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结构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在这些经典结构中凝结一定的原理、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在本课时中,徐老师灵活运用文学作品欣赏知识,引领学生从技术和文化角度欣赏赵州桥、飞檐和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结构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运用学习到的方法赏析丹麦设计师雅格布森的作品“盖里椅”;要求学生设计并评价本校——海南华侨中学的雕塑, 学生设计了形态各异、寓意不同的校圆雕塑。有的结构上简洁大方,线条明快,有流动感;有的传达出一种盘旋上升、奋发向上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有的形成了优雅的浪漫主义设计风格;有的透出现实主义的美感。徐老师这节课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 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

篇3:浅谈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一、选用适当的教材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 我国教科书政策也从“一纲一本”走向了“一纲多本”, 教材选用由教研室或任课教师根据教材选用原则和教学大纲要求决定。高校音乐欣赏课教材品种多, 性能各异, 有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 加上教师教材的选用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 因此应根据高校音乐欣赏课的需要择优选用, 高校领导必须严格把关, 严格审查, 确保选用教材的质量。由此可见择优选用音乐教材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首先, 注重“多学科、新知识”的渗透,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多学科、新知识的渗透, 对知识结构的挖掘和构建, 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培养学生从学科综合知识的角度来提高音乐分析能力均是有很大帮助的。其次, 注重教学内容的实时性和连贯性。教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去选择, 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 更需要有效地在音乐课程中整合学科教学内容。

二、创新课堂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音乐公共课教学要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课前如何合理规划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也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分析教学对象, 制定教学目标, 选择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过程。

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实施的方向和达到的预期效果, 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 它贯穿于整个课堂, 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指南针”的重要作用, 因此, 教学目标要指向清晰, 尽可能量化, 表述具体。教师在上一节课时, 要想实现哪些课堂任务, 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这就必须根据音乐课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 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实现角色转换,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欣赏《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作品时去理解其音乐内涵, 突出民族自豪感,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政治思想等多元化方面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教师让学生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 可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了解作者、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 弄清这支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争精神与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 (2) 基本能力。学习、体验大合唱的声乐演唱形式, 并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里相应乐章, 增强对这些艺术形式表达的效果的了解。 (3)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且加强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促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教学设计的整体功能, 促使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上的有机结合,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 挑战自我的机会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 具有进取心和荣誉感, 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感染下, 学生的竞争意识日益显著。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适时引进竞争机制,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教学策略。例如:利用业余时间举办一些小型的民族歌曲演唱或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等, 再用精神奖励的方法予以鼓励, 让学生们讨论、评价, 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学生乐于参与, 乐于争先, 乐于学习, 引导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提高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这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老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关键在于音乐教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充分做好铺垫。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充分挖掘学生们的主体能动性。只有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能接受, 才能多思考、多练习、多比较, 寻找出自己的问题, 促进自我能力的、基本技能的提高, 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之, 高校音乐欣赏课即是一种艺术语言, 同时也是一门唯美的艺术, 作为高校音乐教师, 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欣赏课本身的魅力去折服学生, 当然教师自身首先应被音乐课的魅力深深地打动, 要做到“育人者先育己”。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成为讨论的焦点,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音乐课程起步较晚, 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处在一种尴尬境地, 同时面临着挑战和机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总结了一些经验, 现介绍如下, 与大家交流讨论, 共同提高。

关键词: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李平.关于改革高师音乐传统教学模式的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

篇4: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反思

一: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过多让学生说说讲讲,讨论,而自己只作为提问者,旁听者,旁观者,在这时老师的作用最多只是一个评判者。假如不适时进行引导,不及时进行纠正,不及时进行总结,这就错误理解“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以繁多的问题,掩盖了课堂的教学目标;以所谓的“见仁见智”,阻挡了课堂的升格;以所谓的“开放教学”,掩盖了欣赏的标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取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缺乏课前高质量的预设和充分的备课,课堂教学无目标,对学生学习方法无指导,课堂提问随心所欲,学生回答不分对错好坏;小组讨论讨论,全班交流交流,课堂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所云,教师则全然不顾这样一节热热闹闹的美术课。这样的课堂效果往往会失去“重心”,难免会浮于表面,从而走向“自主学习”的极端。

二:注重“探究”活动的表面形式

有些老师为了“领会”新课程,将心思全用在了课堂的表演上,例“小组讨论”,“上台表演”,这本来就是很传统的学习方式,近来却被标上“探究学习”的新标签。在一些教师眼中,它好像是新课改的产物,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形式。于是,几乎是每节课都有探究、合作学习。从表面上看是轰轰烈烈,实际上空洞无物。(因为学生平时接触艺术方面的人文知识本来就很少,所以,讨论从哪里下手都不知道。)例:在一次美术教研中,一位老师她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欣赏《开国大典》,播放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视频,让学生感受当时宏大的场面、热闹的气氛。问学生:油画与历史照片的区别,按自己的理解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这幅画。然后叫学生讨论、发言。接下来又用同样的形式叫学生讨论《荆柯刺秦王》。过了一会儿在班上分组,第一组讨论《步辇图》第二组讨论《拿破仑加冕》,第三组讨论《梅杜萨之筏》,第四组讨论《大卫》。讨论的内容一样:作品表现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等。从学生的回答效果来看很差。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是老师在做表面形式。我们从这节课内容看,那些属于陈述性的知识(画家的生平、作画的时间、技法等)只要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掌握,根本没有探究的必要;而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以及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欣赏审美情趣的本质内容,才有探究的价值和必要。新课程提倡面向社会,强调美术教学与生活联系,是非常必要的。

三:盲目“拓展”减弱课本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感觉如果不“拓展”一下教材,就不足以提升美术课的档次,也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于是他们每节课都“拓展”,一定要塞进一些课外的资料,进行“内外结合”的教学,以显示教学内容之丰富、容量之大。在高中美术鉴赏第四课《人间生活》中,有位老师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出示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接着问学生:画面讲的是什么内容?因为学生对文学、历史这些知识不太了解,所以,整个教室显得非常的安静。这时候的老师不是在引导学生,而是讲伟大的浪漫主义爱情故事,这一下就用去了十多分钟。(2)出示唐朝张萱《捣练图》,问学生:唐朝的女人美吗?为什么?没等学生回答,接着又开始讲唐朝杨贵妃的故事……。接下来以同样的方法讲南唐的《韩熙载夜宴图》的故事和宋朝皇帝的故事。还没等讲完就下课了。这节美术课也就变成了故事课。如此不切实际的、盲目的教学活动,势必会挤去学生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这种减弱文本、游离文本的“拓展”,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例如:前不久我听了一节高中《民间艺术》课,授课老师在导入时,为了说明我国民间艺术的伟大,把几年前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美国总统布什穿唐装的事盲目地拓展,内容洋洋洒洒,讲述了大约二十几分钟,最后导致的结果是:1:时间把握不住,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2:重心和中心不突出。美术教学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要通过自主研读文本或带着文本走向教师,以获得新的知识,陶冶情趣,发展能力。

四:片面强调“人文性”,忽视了美术认知的基础构建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时要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强调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使学生知道我们的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多样性,尊重与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在教学中提倡人文性,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误以为欣赏教学就是以“人文性”为统帅。往往把欣赏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者是政治教育课。例如:高中美术第六课《战争与和平》,课的重点是社会变革与美术作品的关系。在课中“反思战争”这段中选的图片是《地道战》,《格尔尼卡》,《内战的预感》等;这些都是说明战争引起社会的动荡,给广大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自然也就破坏了平静的艺术环境等。假如教师把握不好,很可能会上成爱国教育课,把一堂美妙的美术课上成枯燥乏味的说理颗。所以说片面强调“人文性”势必淡化学生认知的基础构建,这也会制约学生的情感態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因此,如果没有坚实的认知基础,就不会出现欣赏的“同化”效应,就不可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欣赏。

篇5: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的第一课“自然与生活的定格·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是初中阶段美术学习的第一课,从小学美术学习到初中美术的学习是一个台阶式的提升,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了解、学习内涵的阶段。本节课的内容是欧洲近代风景画、静物画,是绘画朴实、接近生活的题材。从平常的景物中发现美、感受美,并进一步学会表述和描绘内心深处对平常景物的真实感受和激情,是美术学习的一个新的起点。

我改变了以往那种教师主动介绍,学生被动听的模式,进行了角色的转换。在引导阶段,首先让同学们交流了对风景的看法、认识,以及对书中画面的认识和体会,学生们的想像力和理解能力确实是很丰富的。例如分析《雪中猎人》这张画,他们在没有任何资料、任何参考建议的情况下,分析画面的人物、景色,从而引申到风景画的内涵。像《静物》从画面内容到某种象征意义,同学们都能逐一进行分析,虽然有分析欠妥的地方,我也没有进行评述,而是布置在课下查阅资料,了解画家的风格、特点、作品所处的背景,或一些有趣的轶事等等,下节课就留给同学们共同来交流。在第二节课,同学们找来了大量的资料,每一小组都纷纷来交流他们查阅的画家、作品的分析和一些有趣的轶事,他们热情很高,气氛活跃,一直到下课,同学们也没有说完。我还利用多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分析与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对这节欣赏课的兴趣浓厚,发言积极,为培养学生对艺术品形成全面的鉴赏能力奠定了基础。

整堂课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等等。这种角色的转换,学习方法的变化,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在教学中我通过启发诱导,强调研究性学习,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对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眼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一线教师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好时机,认真研究和探索新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改进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做新世纪素质教育的领路人。

篇6: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内容摘要:“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本文针对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与根据学生厌听音乐的现象,对如何通过音乐欣赏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进行了重开放式地提问题和重体验式教学法两方面的浅谈与描述。

关键词: 音乐感受能力 开放式 体验式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音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一、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旋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一、重体验式,轻讲解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根据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赏课《春节序曲》中,是这样设计的:进行到乐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等学生展开自己的联想去想象出锣鼓喧天的场景后,我给学生提供锣、鼓、镲、三角铁,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并用以上的打击乐器去表现出你心中热闹欢腾的场景。话音一落,大部分同学一拥而上,这难道不是学生渴望体验、渴望表现的体现吗?见此,我灵机一动,把打击乐器分给个别平时不积极的同学,平时积极的同学用各种乐器的打击动作和模仿各种乐器音响来表现,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一声令下,教室一片欢腾,有乐器的声音,有嘴巴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同时还有旁边同学的笑声,大家乐在其中。见到如此欢快的场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动作融合进去,顿时,表演的同学更加起劲了,这时,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快乐的海洋,自由演绎自己感情的天地。大概一分钟后,个个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时给予表扬。

以上的案例,我紧紧抓住人的第五个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通过音乐去感受节日的欢快,通过参与活动去体验乐曲的内涵,让学生在轻松中得到艺术熏陶。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要以体验式教学法为主,舍弃频繁无味的讲解式教学法。

篇7:《欣赏设计》教学反思

还有好多种,孩子们陶醉在这些精美的图案中,有了独立设计的欲望因此导入下一环节就很自然了。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动手将教师下发的题单上的图形补充完整,并说一说他们是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熟练的画出并说正确变换的形式。第三块的内容是让学生自由设计,通过刚才回顾的内容以及让同学们欣赏的图片,你自己来设计一幅作品,可以是平移、可以是旋转还可以是轴对称,画完后将自己的作品涂上喜欢的颜色,展示给自己的伙伴。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一直都持兴奋状态,他们的注意力也相对比较集中。所以这节课的收获还是不小的。

但是,这节课尽管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学生们的兴奋点也一直持续到课下,一节课都在让学生看、画、做,都只是局限在自己周围的小圈子里完成,没有时间在全班欣赏和互相欣赏,导致本节课还是有一些遗憾留下的。如果下次再讲授本课的时候,一定要把时间留出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同学在欣赏和设计上得到认可,这样才是一节精彩的实践操作课。

篇8:《 欣赏教学》的教学反思

音乐欣赏课《花儿与少年》由作曲家吕冰创作于1956年,是根据青海传统歌舞《四季调》改编而成。乐曲为ABA三段式结构。以下是我对同一个教学片段前后两次的教学设计:

一、第一次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求大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青海省一些地理、风俗以及歌舞的资料,同学们都带来了吗?请展示出来交流一下!

2.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做成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了解青海!

3.青海省及“花儿会”资料。随课件教师现场解说: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着秀美的高山,辽阔的草原,还有中国最美的淡水湖之一———青海湖;有著名的文成公主庙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而且青海省还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

4.介绍花儿会。

5.听一听阿宝演唱的歌曲《花儿与少年》片段。

6.除了用歌声来表现这首《花儿与少年》外,同学们,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舞、器乐,刚刚欣赏青海风光图片的时候)

7.今天老师还带来一首乐器版本的《花儿与少年》给大家欣赏。

(二)剖析与体会

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的查找资料情况,学生准备充分和大家一起交流,但学生的资料和老师课件的介绍过于具体,稍把握不当就成了地理课,而缺乏音乐性。

2.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听觉的作用,本课是一节音乐欣赏课,要让学生多次聆听作品,但上面的设计有些单调,听阿宝的演唱后直接问学生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现歌曲,如果学生说舞蹈、绘画等答案,老师还是硬要把学生拉到接下来的器乐曲的答案中。老师的问题还要再推敲。

3.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体验、参与不够充分,还可以再进行精细的教学设计,好好推敲每一个问题,既考虑满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又要兼顾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合理安排欣赏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二、第二次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

1.老师手风琴演奏《四季调》音乐,学生拍手走进教室。

2.同学们刚才听着音乐拍手走进教室,老师再演奏一遍音乐主题你再听一听,感受到怎样的情绪?

3.有同学听过这段音乐吗,你是在哪里听到的?

4.大家知道音乐的名字吗?不知道也没关系,听老师来介绍。这段音乐就是青海民歌《四季调》的旋律,今天的音乐课,我们一起去青海,欣赏那里的民歌。当地的人们知道我们要去做客可高兴啦,邀请咱们参加他们的聚会,你想不想去呀,是什么聚会呢?(出示幻灯片)

5.原来是山坡上的“花儿会”,这里的花儿不是指普通的花朵,而是指我国民歌中山歌的一种,“花儿会”就是演唱山歌的聚会,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视频)

6.花儿会上的歌声给你什么印象?学生回答:用方言演唱有当地的特点。很淳朴、自然、热闹。老师:人们唱起花儿声调既高亢嘹亮,又委婉动听。

7.花儿会上人们唱起许多山歌,但他们最爱唱的还是《四季调》的歌声,就连歌唱家们在舞台上也喜欢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听一听由吕薇、吕继宏演唱的《四季调》,大家边听边轻轻拍手,歌曲是几拍子的?

8.老师贴两朵花,看两朵花有什么区别?(大小不同,2/4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

9.用LA哼唱旋律,唱出两拍子的活泼欢快的情绪。

10.大家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2/4拍,你准备怎么表现?

11.再次随钢琴用LA哼唱旋律,加上你喜欢的方式。

12.大家轻声哼唱歌曲前两句,看老师怎样为歌曲加了什么?谁来学一学。

老师加了声势,一起做一做腿腿|手手响指|

13.老师弹琴里圈同学用LA哼唱旋律,外圈同学做声势。

[欣赏《花儿与少年》]

1.《四季调》的旋律人们太喜欢它了,作曲家吕冰根据他的旋律创编一首新的乐曲《花儿与少年》,想不想听?在青海花儿是指姑娘,少年指小伙子,听音乐中《四季调》的旋律出现了几次,分别在音乐的什么位置?

2.出现两次,开头和结尾。老师贴结尾的花。

3.听老师演奏中间部分,轻轻拍手,仔细听音乐还是两拍子的吗?

4.变成三拍子,情绪上更抒情优美,老师贴中间部分的三朵花。三拍子强弱规律是:强弱弱。乐曲的结构是ABA三段体结构。乐曲中各段落拍号的变化随之带来了情绪上的变化。

……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主要通过前后两次教学设计和现场教学,发现第二种教学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次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中我采用多种欣赏手段,如观看花儿会视频、分段欣赏、全曲欣赏、边听边议、用舞蹈表演等,让学生在反复多次的不同聆听中加深对音乐主题的印象,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为乐曲分段,并且通过对比感受乐曲两个主题在节拍、情绪、旋律、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表现,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变换拍子在这首乐曲中的表现效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现乐曲,学生学得主动更积极!这种学习方式很适合中年级的孩子。

通过这两次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我从中收获了很多。同时也发觉自身的不足之处,作为音乐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要常抓不懈,选用手风琴上课我考虑了很久,手风琴演奏音色明亮又有新意,原来上学时演奏很流畅的乐曲却在上课前又苦练了一番,就怪自己平时疏于练习,看来音乐教师还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练习音乐基本功。

教学技能课堂的应变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观看花儿会上的演唱后,学生说那里的人们歌声很高但声音有些沙哑,我回答人们演唱的歌声如同青海高原一样高亢嘹亮,但歌声沙哑当时没想到合适的话来解答,就匆匆一带而过,留下了小小遗憾。课后细想,其实可以说人们热爱歌唱,生活中处处充满歌声不知疲倦的歌唱就可以了。由此可见,教师备课时每一个小细节都要认真考虑,问题提得巧妙而有效,让学生思考后容易回答。

一节好课需要教师反复的琢磨,思考课的结构与时间安排、教学策略的选择、语言的组织,需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积累与提高,积极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一如既往,认真踏实上好每一节课,把音乐的美带给每一位学生。

篇9:对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反思

一、对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

多媒体用于音乐教学有其优越性,我们在运用课件教学的同时,需要对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我们教学者而言,运用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设计中太过依赖多媒体,反而是舍本逐末。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学之初,有些教师不是认真研读教材,遴选教学内容,构思教学思路和方法,而是把大量精力放在教学软件的寻找、课件的制作上,看到一个好的课件后就以此来设计教学目标和环节,把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寄托于多媒体课件,把上好一节音乐课的“赌注”押在多媒体课件上,最终却使课堂效果落了空,徒有热闹的表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所拥有的媒体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从而更加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让多媒体课件在音乐教学中焕发闪光点。从另一方面来说,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地去掘井止渴,同样可以正视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传统媒体的优势,在用好现有媒体资源,挖掘传统媒体的优势上下工夫。教学实践中,许多成功的、优秀的课例,虽然运用了多媒体为其增色不少,但关键还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现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对课堂教学的全身心投入。优秀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举手投足一笑一颦中透射出的人格魅力及严谨有序、机智灵活、即兴生成的课堂调控能力等,才是他们能够上好课的本质所在。

二、对于合作教学的全面认识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很多老师都觉得,上音乐公开课、观摩课,必须要体现一些新课程的新事物,如小组合作、探究体验等,想法虽好,但有的效果却事与愿违。从一些课堂活动热闹的场面可以看出,教师往往只是注重音乐课的形式,并没有深入考虑其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只是机械地参与,场面热闹了,音乐美感却已缺失。如果只考虑形式如何与众不同,不考虑教学目标是什么,只考虑气氛如何活跃,不考虑“热闹”背后的价值,那么,教学目标将会远离我们,新课程的实质将无法得到体现。

三、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整合

新课标颁布实施后,学科综合的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所接受,很多教师都能在课堂上运用学科综合的手段进行教学实践。现实中,短短45分钟的音乐课,各种各样不同学科的内容充满课堂,但从热闹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受不到音乐课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大量综合知识的灌输干扰、削弱了音乐教学的效果。有的教师为了体现综合,偏离了教学重点,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地理课。例如有教师在教授有关藏族民歌知识的时候,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对藏族的风土人情、西藏的历史、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等问题上的介绍,而忽略了歌曲的教唱,对藏族音乐的风格、节奏特征却鲜有涉及,一堂课下来,只让人觉得这并非音乐课,而偏离了音乐课堂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教学目标。

因此,要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而不能简单的拿来即用,应结合音乐课教学的目标,抓住教材的音乐性特点,并善于寻找其他学科知识与音乐知识相对应的切合点,通过综合学科知识带动学生进入音乐知识的学习课堂。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已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到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不是一定强调知识的笼统综合性,而要让其他学科知识为音乐课服务,为学习音乐知识服务。

四、回归音乐的本质

篇10:欣赏教学反思

为了上好这课,课前我做了资料搜集以及在胡健老师的帮助下,找来了教学视频,运用丰富的铜管乐器音响、视频、图片等资料能够更形象和具体地向五学生依次展示铜管家族小号、长号、圆号、大号等四件主要乐器的特征以及音色,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紧密围绕目标,环节过渡自然,层次比较分明,由单音色发展到四重奏。从课后反馈来看,本课能基本达到目标。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 教学用语的准确性。由于教龄尚浅,经验不足等客观因素,40分钟的课堂里,紧张和不安充斥着,使自己没有冷静的思考。在和学生介绍乐器时候,犯了不少口误和用词失当,这一点我认为是本课最需要自己正视的地方。因为作为教师,用词需要相当的严谨,或许我只是简单的一句,但是留给学生的将是一辈子,教师尤其要注意言辞,不能将错误的概念传授于学生!课后,定当向学生作出修正!

2 教与学的互动。本课,老师没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到音乐的形式单调。所以,整节课学生都处于一种拘谨的状态,缺乏自主性,建议添加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欣赏课如何让教师减少“说”,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探索是下一阶段我思考的方向。

3 没有充分利用好40分钟,课堂的有效性有待加强。虽然教学内容能够切合学生实际,但是有些知识点还是有所遗漏。例如长号的学习,本课只介绍了其能吹奏“滑音”的特征,并没有介绍其“庄严,宏伟”的音色特性,不够全面。课程中有一环节加入了无效的课堂讨论,显得刻意,必须删除。

篇11: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王 玉 红

在教学本节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制作的剪纸及会徽、旗帜、商标等各种标志。课始,我用课件出示课本第22页的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又组织学生欣赏生活用品中的图案和教师收集的图案,使学生有亲切感,讨论每一幅图:这些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它是怎样制作的?学生在小组内,就这些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通过讨论分析,让每个学生深切地感觉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就可以得到的。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 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有了前面大量的欣赏,学生的创作欲望很强,我就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漂亮的图案,学生兴致勃勃地选择基本图形,确定设计方案、绘制图案。从学生最后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已经会用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设计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本次教学活动的不足在于,前面大量的欣赏,占用的时间较长;后面的画一画,留给学生的时间又较少。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与“收”的尺度 把握得不够好。

篇12:音乐欣赏教学反思

一、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

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

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

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旋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二、重体验式,轻讲解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根据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赏课《春节序曲》中,是这样设计的:进行到乐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等学生展开自己的联想去想象

出锣鼓宣天的场景后,我给学生提供锣、鼓、镲、三角铁,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并用以上的打击乐器去表现出你心中热闹欢腾的场景。话音一落,大部分同学一拥而上,这难道不是学生渴望体验、渴望表现的体现吗?见此,我灵机一动,把打击乐器分给个别平时不积极的同学,平时积极的同学用各种乐器的打击动作和模仿各种乐器音响来表现,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一声令下,教室一片欢腾,有乐器的声音,有嘴巴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同时还有旁边同学的笑声,大家乐在其中。见到如此欢快的场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动作融合进去,顿时,表演的同学更加起劲了,这时,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快乐的海洋,自由演绎自己感情的天地。大概一分钟后,个个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时给予表扬。

以上的案例,我紧紧抓住人的第五个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通过音乐去感受节日的欢快,通过参与活动去体验乐曲的内涵,让学生在轻松中得到艺术熏陶。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要以体验式教学法为主,舍弃频繁无味的讲解式教学法。

篇13:《 欣赏教学》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关注,学习状态,反思,教学设计

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上, 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并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而是像一个演员一样, 将自己准备的教案牢记在心, 独自站在讲台上“演课”, 只管背“台词”, 不管学生是否接受。

实际上, 教师在实施每一个教学环节时, 都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 及时反思、调整、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做到“以学论教”, 和谐的课堂教学才能出现, 才能真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对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 到底应该关注学生的哪些学习状态呢?怎样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呢?作者结合音乐欣赏《沃尔塔瓦河》, 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关注学生听的状态———激发兴趣

音乐是听觉艺术, 听的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梳理课堂》中曾经写道: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表情及变化中, 及时得到教学反馈, 辨析学生听讲的状况。

在欣赏交响诗《沃尔塔瓦河》这一课的导入环节中, 作者让学生聆听《沃尔塔瓦河》主题片段后, 选择音乐表现的是高山还是河流的画面。从学生的表情上观察全班学生是否在听, 听的投入程度怎样。欣赏音乐时学生都很安静, 看上去很专注, 但让学生回答时, 答案令人吃惊。学生都是漫无目的地随意选择回答了一下, 并且很多学生都选择了高山, 没有达到作者预期的设计意图。导入牵强被动导致后面的教学环节也不能顺利展开。此时, 教师要思考的是, 为什么学生对这段音乐无动于衷?这时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环节, 反思自己的切入点是否让学生容易接受, 是否激发了学生听的兴趣。其实, 在这个环节中, 作者忽视了提示学生关注音乐的点, 所提的问题也缺乏指向性, 才导致学生无从下手。如果在欣赏前能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节奏、速度、音色等方面, 并教给学生聆听音乐的方法, 学生听的时候就会有指向性, 听的自觉性也随之增强。课堂上关注到学生的这种状态, 课后就要不断地进行反思。

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把学生带进音乐作品, 真正地感受到作品的真谛。

二、关注学生想的状态———引发思考

音乐课堂不能缺少思考。现在有些学生认为上音乐课很是自由, 没有作业, 没有考试压力, 要改变这一局面, 须将课堂变成有效课堂。当教师把一个问题抛出去, 就要关注学生思考的状态, 从学生的神态初步判断多少学生在思考, 多少学生没在思考, 怎样让更多的学生走进教师的问题, 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等等。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学习状态, 给学生探讨和提问的机会, 避免让学生在铺设好的道路上行走, 这样课堂上才可能会有新的生成和新的活力。如果教师处理不好、关注不到, 就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发展。当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和预定的情况回答时, 教师要静下心来想一想, 问题的提法上有没有“问题”, 怎样提问能够让学生进行思考, 而不是进行无尽地追问, 直到学生的回答符合自己的设计。这样, 教师更关注自己的教,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提问要有目的性和指向性, 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并能够产生新的疑问。例如在欣赏音乐《沃尔塔瓦河》的导入环节中的提问, 一开始, 直接让学生听完音乐后凭感觉选择画面, 结果让教师显得尴尬被动。课后, 仔细推敲后, 作者将问题细化成“你从音乐的节奏、速度和乐器的表现力上感觉一下, 这段音乐所要表现的画面是高山还是河流”。这个问题一提出, 学生比之前听得投入, 而且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河流并能够表明自己的观点, 一下让作者的教学非常顺畅地进入到下一环节。看似简单地变换一下问题的提法, 让这个提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几个点, 学生就容易走进音乐, 愿意进行思考, 这样比较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关注学生动的状态———妙设巧动

教师要让学生从刚开始接触音乐起, 就既学习用听觉去感受音乐, 又学习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瑞士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奥尔夫的基本形体动作教学和声势教学等, 都属于律动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对学生接受音乐有促进作用的因素,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鉴赏, 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欣赏课中的律动, 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动作的表现来感受和体会音乐的特点, 不过分要求动作的技巧。初中生因年龄、生理等各方面发生的变化, 心理上会有很大改变, 对于课堂的音乐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会怕羞, 不自信, 即便参与也是扭扭捏捏。因此, 在设计音乐活动时, 要注意几点:一要简单易学;二要突出特点;三要积极示范;四要语言鼓励;五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六要学生全面参与。只有每堂课都关注到学生的参与状态, 对设计的律动进行调整和改编, 这样, 才能使学生非常自然地参与音乐活动, 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

音乐课堂中律动、活动不能为了动而动, 不能仅仅为活跃课堂气氛服务, 设计的活动要在音乐课堂中科学、有效地展开, 对整个课堂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样的律动才是行之有效的, 否则仅是形式花哨而已。在欣赏《沃尔塔瓦河》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强弱规律, 作者设计了摆动手臂的动作, 这个动作简单, 操作也方便, 却能形象地将河水流动的感觉表现出来。学生很自然地跟随作者摆动手臂, 一起感受音乐的节拍特点, 在这个简单的活动中, 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很深。

四、关注学生唱的状态———唱响课堂

在欣赏教学中, 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就要关注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 让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 演唱主题旋律就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演唱更深入地感受与理解音乐。因此, 引导学生演唱主题旋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初中生演唱歌曲的积极性比小学生消退了一些, 主要表现在演唱时面无表情, 缺乏情感, 声音很弱, 少了嘹亮。音乐课堂上要唱出优美的歌声, 首先, 要让学生有准备歌唱的状态, 包括坐姿、气息、表情、情感等, 有了这个状态, 学生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演唱过程中去;其次, 在演唱的过程中, 要密切关注全体学生参与、投入的程度;最后, 在演唱结束后, 要进行适时评价, 不能让学生觉得唱不唱都是一个样。重视学生演唱的状态, 更有利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和积极的演唱态度。

欣赏《沃尔塔瓦河》这首作品, 要记住这首作品的主题旋律, 肯定要让学生唱一唱。在一起唱的过程中, 有部分学生识谱能力较差, 所以基本上不唱, 关注到这一点后, 作者跟着学生一起唱, 带动大家唱的激情, 帮助学生一起熟悉旋律, 当学生熟悉后, 唱的动力也就随之变大了。这时, 学生参与演唱会变得非常主动, 学生的热情有了, 学生的声音充满了课堂。可见, 音乐课堂上关注学生演唱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略了学生的状态, 就不会想出巧妙的方法去改变, 那学生的演唱水平将永远停滞不前。

篇14:《 欣赏教学》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音乐欣赏;农村小学;教学现状

新课程标准表明,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感受能力的主要途径。而在农村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音乐欣赏的培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

效果。

一、农村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

1.音乐欣赏没有得到重视

音乐欣赏在旧有的教育观念里往往被忽视了其本体的学习价值,不被关注。在课堂上音乐老师也对欣赏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度不够,缺乏明确的主题。如此的教学课堂会使学生被动地参与音乐欣赏,使学生对音乐课堂产生厌烦感。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由于农村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堂不是很规范。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老师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导致学生体会不到音乐的美感,从而使學生对音乐学习自主性不强。

3.师资队伍紧缺,音乐素质水平不高

教师的素质水平高低是影响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小学大部分音乐老师都是非专业的,对相关的音乐知识掌握不是很全面,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理解。

二、针对教学现状进行的反思

1.改变观念,重视音乐教学

老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音乐教学。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能力

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能力,在活跃的学习气氛中形成自主意识,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老师是学生的领导者,是学生的参考对象。所以,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强化责任心,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音乐欣赏教学在农村小学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感受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南霞.聆听音乐叩响孩子的心灵:农村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聆听能力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

上一篇:社区辞职信下一篇:家具商场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