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区工作促进社区发展更好服务基层的几点建议

2024-06-22

加强社区工作促进社区发展更好服务基层的几点建议(共4篇)

篇1:加强社区工作促进社区发展更好服务基层的几点建议

加强社区工作,促进社区发展,更好服务基

层的几点建议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为有效推进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促进社区服务居民和维护辖区稳定的能力提升,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及供参考。

一、加强党委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班子,抓基础,充分发挥社区“两委班子”领头羊作用,形成政治坚强,战斗有力的领导班子,以社区良好的组织建设奠定社区服务居民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社区党建龙头作用,一是,请上来,一般问题,一般解决。要注重发挥好党委对社区党员、群众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通过建立周宣传、月学习、季活动等制度,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定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二是,深入下去,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我们——从群众来,到群众去,一名社区工作者,直接服务于居民群众,就应该时刻从居民的利益出发,为其办实事、办好事,切实搞好服务,解决生活困难。三是,抓住难点热点,疑难问题下大力解决。社区工作大多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问题,要把解决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和尺度。

二、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社区工作制度做到与时俱进,变化发展,进而丰富完善。以制度规范工作,监督工作,促进工作,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和工程落实到基层。

三、以党的群众路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民”工作服务活动为契机,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稳定社区人员队伍,把有能力群众威信高,热爱社区工作的干部放到领导岗位上去。(稳定社区聘用干部队伍,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待遇,而是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

四、突出社区与“三民”工作组组团式服务。加强社区与“三民”工作组的资源融合与信息交流,进一步加强工作上的务实合作,实现资源和信息的互联互通,同时形成各自服务居民的优势互补,从而使社区和“三民”工作组在服务居民的能力上和服务效果上形成“1+1>2”良好效应。

五、突出社区服务特色,拓展服务内容。目前天山街道办事处8个社区已经形成了社区工作“一居一特”的工作新格局,比如某个社区老人多、某个社区低保户多或者某个社区部队多等,都会有各自的特点和特色。服务居民和维护社会是每个社区的共同工作,但要突出社区工作的亮点和特 色,就需要摸清社区实际情况,不断总结提炼,以确定各自的特色定位与服务侧重。把简单繁琐的小事儿用心做得到不平凡就是创新,就是特色。

六、加强人员管理,注重效能建设。

社区的工作良好运行,人是基础和关键,所以社区的干部日常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社区干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去。管好干部,用好干部需要多管齐下,一是要稳定社区干部队伍,对聘用的干部多方面措施拴心留人;二是要走近干部,与干部交朋友,在工作上和生活上了解关心干部,做到知人善用;三是严明工作纪律,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尤其是严明奖惩,做到赏罚分明,以制度约束人,管理人;四是社区工作合理量化分工,不让干活儿的人吃亏,也不让懒散的人掉队;五是加强社区工作效能建设,对干部的日常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积极引入社会舆论监督和居民群众监督。

七、在辖区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工作方式,加大与辖区各单位的沟通和交流,积极与辖区各单位实现共筑共建共荣辱。社区工作需要辖区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而辖区单位的生产建设也离不开社区的协调和支持,二者是共生的关 系,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各项工作的齐头并进。社区要走出去,社区的领导和干部都要走出去,和辖区单位交朋友,谈工作。同时社区工作也要请进来。辖区各单位都有各自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优势,社区的工作可以依托这些资源开展地更加有声有色。社区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既可以实现人员往来与交流,同时也能实现辖区各类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社区和辖区单位的工作交互性和共建性,从而达到社区与辖区各单位共筑共建共荣辱的良好效果。

社区工作直接牵动着政府和百姓,只有把社区的各项工作认真落实到实处才能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才能进一步树立社区服务居民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形象。以上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希望对社区今后的工作有所益处。

篇2:加强社区工作促进社区发展更好服务基层的几点建议

秦皇岛市海港区委员会提案 案由: 关于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

工作的几点建议

第一提案人:王国光 组别:九三 联系电话:***

地址:秦皇岛市开发区漓江道2号友谊医院

关于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

工作的几点建议

我区社区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由被动医疗服务向主动二位一体服务的改变,改变了服务对象有重点人群向所有人群的服务理念.目前的问题是药品实行零差率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量加大,如果财政补助不能及时到位,直接影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正常运转.据调查,30家试点单位因药品零差率销售每日减少收入133.085万元.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隶属关系和举办形式不同,投入主体不明确,造成有药品销售“一院两价”现象,患者有误解,另外尚有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未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建议:

篇3: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几点思考

1 现状与趋势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13亿(相当于整个欧美洲)人口,其中2/3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和社区,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农村和社区的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解决了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建国几百年都未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人民平均年龄有由解放初期的不足40岁达到了70多岁,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其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了与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受领导重视程度、经济发达水平、管理手段和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极不平衡。本节着重介绍社区医疗卫生建设走在世界前列的澳大利亚的一些成功做法与经验,供借鉴。

一是实行个人、国家和社会集资“医疗照顾”制度,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澳大利亚于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全民的“医疗照顾制度”,1.5%的资金来源于全民个人工资税,但对没有工资来源或低工资的家庭和个人免征工资税。该制度通过医疗服务、药物津贴制度来保证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药物。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由各个州规定,其项目已纳人了全民“医疗照顾制度”,服务的资金由联邦政府掌握,直接拨付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提是由公立医疗机构、私立机构及非赢利性社会机构组成的混合体,更好地服务于居民,改善服务质量。澳大利亚政府引入多元化服务的方式,他们为了获得政府资金而形成竞争,从而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率[1]。

二是采取行政调控和经济手段,有效配置与合理使用医疗卫生资源。澳大利亚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区域卫生规划,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地点和筹办统一规划。凡是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私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都纳人统一规划和管理,将资金统一纳入政府年度拨款计划,而且根据社区的服务范围与居民结构,每年给予运营经费。通过这一医疗卫生资源合理运用和合理配置,从而形成良性的医疗竞争。

三是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以法制手段科学管理。澳大利亚建立了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法律体系,对涉及社区卫生服务的机构设置和资金筹备,全科医师上岗培训,各类人员的执业资格认证,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等多方面执行了法制化管理。

四是明确社区各级医疗机构职责,形成结构合理的转诊制度。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免疫接种、初级卫生保健、健康检查、癌症筛查、患者转诊和患者出院后期康复治疗,这些服务项目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私人诊所)中的全科医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社区居民需要医疗服务时,首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私人诊所)接受全科医师的诊断、治疗。如果在社区不能对患者确诊,需要转诊治疗,由全科医师开转诊单,才能接受综合或专科医院的住院服务。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双向”机制。

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运营也有很多成熟的作法与经验。但与西方等最早实行社区医疗卫生制度的国家比仍有一定差距,还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2 问题与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其进步的标志,主要表现在高精尖医学卫生设备的研发上。由于添置这些高精尖设备需要大量资金和设备的安装使用需要较高的附加条件,加之这些社区医疗卫生规模小,有的在边远山区的等客观现实条件,决定了高精尖设备向大城市的大医院和科研单位集中。这些高精尖设的定位也就决定人才的流向。由于人才因素的流向,制约和决定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与城市大医院之间存在的差异。这一深层次原因加之一些行业主管部门领导的认识、管理、资金等综合因素导致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极不平衡的格局。

2.1 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2.1.1 一些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认识不到位

他们看到高精尖仪器设备分布在大型综合性医院和各种专科医院。其中,有些医疗技术力量较弱的综合性医院设备闲置,就认为目前城市卫生资源已经趋于饱和甚至过剩,看大病有综合性医院和各种专科医院,小病有地段医院和个体诊所,故认为就没有必要再在社区卫生服务上做过多的投人。另外,相关职能部门也认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部门的事,与本部门无关,因而提供很少的政策扶持,造成社区卫生服务资金上短缺,政策上支持不力等状况。

2.1.2 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没有足够的理解

对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要求过高,将社区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与大型综合性医院比较,就造成大病小病都上大医院看,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信任。由于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构成复杂,医疗设备陈旧,服务质量差,社区居民没有真正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好处和实惠。因此对社区卫生服务产生怀疑,不配合、不参与。

2.1.3 有些卫生部主管门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他们把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当作是分流人员、争取市场的一种手段。纷纷建立分院,把退休职工、技术不好的人员放在分院,一方面减少人员开资,另一方面扩大医疗市场。余下部分才用于开办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其投向合适用也是以营利为目的[2]。

2.2 卫生机构设置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

我国各级医院的结构配置不够合理,功能效率不高,“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格局未形成。目前急需改革,并加以完善。大型综合医疗机构集中在城市,大多设置在中心城市中心地段,而且各医院为提高其知名度,盲目抢进一些具有世界一流的医疗设备,造成一些高精尖设备闲置。由于社区无医疗卫生设备装备标准,有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连确保基本医疗的设备短缺,没有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区或市级医院—大型医疗机构的一、二、三级阶梯式的防治网络,没有实行社区医师“首诊制”,造成卫生资源浪费。同时未推行“首诊制”,甚至出现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争夺患者的局面。

2.3 缺乏高素质的从业队伍

2.3.1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从业一部分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及专科医院部分医护人员分流来的,他们对远离中心区,交通不方便,医疗环境比较差,患者量少,完不成经济指标,收入不稳定等状况有看法,知识部分医护人员不安心工作。另一部分是社会人员招聘和退休人员返聘,这部分人员从业随机性大。

2.3.2 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据调查,我国城乡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站)、卫生院中的本科学历以上卫生技术人员中比列不到2%,大专学历人员所占比列约占15%。这个调查表明,社区基层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全科医师,没有把临床治疗和预防、保健、家庭照顾、健康咨询结合起来。个别从业人员把自己看成一个门诊出诊医师,对居民健康咨询、家庭照顾不予理睬。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从业经验主要集中在疾病治疗上,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医护人员再学习、再提高的任务比较艰巨。

2.4 双向转诊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实行的双向转诊的方式大体有两种,一是定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机构与某大医院建立固定联系,遇到大病患者及时向大医院转诊,待病情好转后再由大医院转回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康复治疗;二是不定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机构根据患者患病的具体情况向不同的大医院转诊。双向转诊制的推出对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定向转诊所对医院相对单一,这对患不同病种的患者来说显然不是最佳的选择。而不定向转诊由于没有制度作保证,受利益驱使大医院很少将转来的患者转回社区卫生机构,使社区卫生机构利益受损,也给患者带来不便。社区医院转出的患者很少再转回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制度的不尽完善很难实现大医院、社区医院、患者三赢局面。

2.5 资金缺乏急待解决。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短缺问题十分普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5.1 从财政投入来看,财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大,没有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经费,造成社区卫生机构设备陈旧,不能进行患者的初步诊断和相应治疗。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大型综合性医院建设中,忽视了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投资。

2.5.2 社会资金注入不足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很少被大众投资所看重,其自身又缺乏市场化融资的渠道和机制,导致了社会资金投人很少,这是造成目前社区卫生投资主体十分单一的重要原因。

2.5.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长远观念,由于缺乏政府对社区卫生机构的经费投入,部分社区卫生机构通过医疗服务自筹资金、自负盈亏,导致出现重治轻防、诱导需求、过度医疗等问题。注重收入高、收益大的服务项目,“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等问题比较突出。

2.6 缺乏竞争意识

社区卫生服务所具有的针对全方位、连续的服务对象,包括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还可以加上其他的服务,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涉及生命全过程的服务环节,生物—心理—社会的服务层次。社区卫生服务在形式上改变了大医院“坐堂行医”的服务模式,在内容上未改变只重治疗向扩大到防治、保健、健康教育等多功能的服务方式;在运营方式上未形成激励竞争,实际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在服务环节、形式及内容上满足社区服务的基本功能的要求。从主观上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把患病患者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把解除患者疾患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而没有将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作为扩大服务对象,没有明确预防保健是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从客观上讲,由于利益之争,预防保健机构不愿意将相关职能放到社区;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人不足,致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主要精力放在短期收益上,使得原本病原少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由于价格高、服务差等原因,让他们雪上加霜[4]。

2.7 管理不规范

2.7.1 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日常监督与管理,监督考核制度不健全,信息公示和奖惩制度没有落实到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防治院(所)等预防保健机构在职能范围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不力,还有相互争权利的现象。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没有定期收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没有建立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标准;没有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评审制度,行业组织作用和服务质量的建设发挥不够。

2.7.2 考核评估体系有待于完善

主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对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等进行进行综合管理和考评,实行绩效评估。但如何对其进行考核评价,许多地方缺乏科学的、适用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具体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考核流于形式,在考核方法上不灵活。某些地区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考核管理方法,在管理上不切合实际,使得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钻政策的空子,履行应尽的职责不够。

3 对策与措施

3.1 针对社区疗卫生工作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造就实用性、复合型技术人才

人才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保证,其主要措施:一是在现行医科大学中增设“社区医学院”,在充分论证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国际、国内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特点,结合我国国情确立“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上,扎根社区,留得住,服务好”的办学方向,根据社区需求设立各类学科如全科医师、全科护士等学科教研室;在教学内容上、考核评估标准上和分配制度等方面制定与教学方针相配套的政策和措施,确保社区需求的实用性人才。二是抓好社区现行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据统计,目前我国社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又500~600万人,如果其中的1/5成为全科医师和护士,也有上百万,如果按传统的教育方式每年培训一次也是相当困难的,更是现有医学教育机构无法承担的[3]。所以,在采取在职、兼职、选送院校深造、到医院进修、上级医院技术帮带等多渠道、多途径培训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开展近、远程教育。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近、远程信息化技术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取向,应加快其信息化系统建设,制定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可行的教育计划,把学习的成绩优良与工作服务应用好坏和个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采取行业考核和社区民众评价相结合的综合绩效考核方法,与个人的晋职晋级和经贴挂钩,激励竞争,努力提高其社区医疗卫生的工作专业技能与水平,不断提升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的服务质量。

3.2 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可借鉴社区卫生服务走在世界前列的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起适合社区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医疗无卫生保障体系。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纳入保障中,从政策上、制度上、经济的投向投量上保障起良性运行。

3.3 建设社区信息化平台系统,实行社区医疗卫生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

以胡锦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为民”,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出了《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改革从性质、体制、政策和制度的根本上解决长期来(包括世界发达国家几百年和所有国家)都未根本解决的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改革深得人心、深受人民欢迎和拥护。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改革举措无法解决“医疗资源偏态分布”的难题。这就造成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医院与医院之间在医疗技术资源配置和医疗服务质量方面的差异。目前,我国基层医院(泛指二甲以下的医院,如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总数已超过5万家,担负着全国2/3以上人口的医疗服务工作,任务极其繁重。由于大城市与基层医院之间存在作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城市大医院里患者排长队看病,而基层医院里冷冷清清的局面亦无法根本解决。所以不受地域限制的数字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的高新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出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数字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是由现代通信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视频技术和现代医学技术整合集成的高新技术项目。其功能是为实现区域内卫生主管机关与中心医院之间,中心医院与其他医院之间,医院与各乡镇卫生院、区域医疗服务中心(站)之间医疗卫生信息的互联互通,优化配置和利用医疗资源,使高水平的医疗专家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使基层医院高水平专家缺乏和高新技术设备不全两大难题得到缓解;疑难危重患者长途跋涉,到城市大医院去排长队、花大钱等难题得到解决。配合国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病床闲置等难点和热点问题,不受地域限制的数字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出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在党和国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一系列社区医疗卫生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为了配合国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本文从我国社区医疗卫生现状与趋势、问题与原因、对策与措施,在措施中着重从在医科院校中设立社区医学院培养新型的、适用其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开展近、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提高现职人员医护的全科服务技能;动员社会力量办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类社保医疗卫生体系;创建社区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有效整合、合理配置和利用社区医疗卫生资源等思考,望能对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社医疗卫生,服务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张祖芸,刘朝杰,张睿.中澳社区卫生服务体制的比较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6(2):64-67.

[2]黄秋霞.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z1):349.

[3]李建化,傅征.远程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3.

篇4:加强社区工作促进社区发展更好服务基层的几点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的逐年上升,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在养老机构床位相对不足、老人居家养老意愿强烈、社会传统家庭养老观念仍占主导等大背景下,以政府主办的机构养老为示范、吸纳民资的社会养老为补充、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多元化养老模式,构成了苏州养老服务民生保障的新体系。

为顺应城市家庭结构由三代同堂的主干家庭向“空巢+核心”的平行家庭转变,满足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近年来,苏州各区积极借鉴英美发达国家社区照顾、社区服务的老年社区福利经验,努力探索建立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新体系,不断完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如沧浪区2007年底开张的“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就是国内首个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的、以居家养老对象为会员及涵盖各类服务加盟商为服务主体的社区养老服务平台,较好地解决了社区服务中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偏低、服务的社会资源利用率不高、服务信息不对称、服务的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上规模、出效益。

但是这样一种全新的尝试,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几个难题:首先是覆盖面问题。虚拟养老的社区服务在社会上很受欢迎,许多符合条件的老人乃至年轻人家庭都期盼得到类似的服务,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因素,虚拟养老院目前只能优先满足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

其次是服务人员数量相对不足。目前虚拟养老院共有家政人员90多名,绝大部分来自市区大龄失业和郊区被征地农民。出于语言沟通、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观念行为等共同性需求的考虑,虚拟养老院招聘服务人员时主要招本地人,且对家政员工的要求却不低,要持证或具有一定从业经验才能上岗。但本地愿意从事老人服务的人员数量极为有限,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为老服务供不应求的局面。

第三是市场化运作的经济效益几乎没有显现。虚拟养老院作为一个市场化经营的家政服务公司,其收入构成是:20%是老年居民的自费服务和80%的政府购买服务,但由于政府制定的服务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加上系统的维护升级、员工的培训及相关管理成本等,虚拟养老院目前几乎没有盈利。服务员工资大都也只有1300元左右,事实上同等素质的家政员工在苏州家政市场上找一份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作不是难事,因而服务人员队伍不甚稳定,进一步制约了虚拟养老院的产业化发展。

为此,我们建议:首先要进一步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空间将更加巨大,发展现代家政服务业具有十分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但目前社会上的家政企业都小型化、零散化,服务内容碎片化,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品牌效应。建议专项细化现代家庭服务业的扶持政策,把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列入财政的经常性预算项目,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基金,鼓励企业、社会贤达捐助养老事业,形成“政府资金+社会资本+慈善捐助资金”的养老资金筹措机制。制定扶持优惠政策,根据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容量、服务质量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还可将现代养老服务业纳入公益性岗位,对从事相关服务的人员实行社会保险补贴,而非现行的需要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方能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从而缓解民办非企业家政服务公司的成本压力,促进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应依托虚拟养老院这种居家养老新模式的推广,培植现代家庭服务业的品牌企业,扶持众多的家庭服务业小企业依托龙头大企业走上产业化、集约化发展轨道。其次要进一步利用就业再就业培训的相关政策和资源,加大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力度,逐步实现为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可由民政部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门牵头组织,依托高校、医疗机构、政府相关部门,按照统一的大纲和教材,开展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持证上岗。在职业教育中,开设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课程或专业,加快养老护理专业服务人员的培养。同时,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鼓励支持更多的年轻劳动者投身于为老服务。第三要进一步科学谋划养老事业,整合各种养老资源。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投入资金、培育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科学谋划为老服务。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将一对一的上门提供居家老人的养老服务与依托社区提供一对多的社区照顾、社区福利有机结合,通过建立社区老年服务中心、老人日托中心等设施集约利用养老资源,优化组合为老服务。依靠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工作,鼓励和扶持社区单位、中介组织、志愿者组织服务社区老人,发挥老人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积极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养老事业发展机制。

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306号提案的答复

陈红霞委员:

您好!

您提出的“完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的提案(306号)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我市自1982年就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对养老服务问题,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将养老服务事业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苏州市加快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意见》、《关于转发城区养老政策扶持三个操作办法的通知》、《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各市、区也都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台了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

目前,我市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社区养老为基础覆盖全市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93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养老服务中心,1941个村(居)中有1797个建立了养老服务站;有养老服务机构165家,养老床位数达19649张,老人床位拥有数由2005年底不到10‰增加到16.2‰。民办养老机构由2006年的8家增加到2008年36家,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增加到了3731张,占养老床位总数的19%。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全市各地已投入3亿多元,用于新建或改扩建老年服务设施;补贴民营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经费达2130多万元。

接到您“完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后,我局领导非常重视,亲自参与研究承办方案,认为您的建议非常有创意,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吸纳您的建议,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落实:

一、提出进一步推进的对策和措施

总的指导思想是通过调查研究,争取政府在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上有所提高,去年开始,我局对全市养老机构运行状况和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全市养老形式各有特色,养老机构建设和补贴标准差距较大。因此,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建设的新措施,力争在扶持政策上有新的突破。现己将草拟措施发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待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力争年内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

二、积极推广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的成功经验

一方面,积极推广“虚拟养老院”的做法。“虚拟养老院”是一种全新居家养老模式,为社会性的养老问题创出了一条新路。我局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专门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拿出50万元支持他们的硬件建设,去年12月8日召开的全市养老工作推进会,以及今年2月26日,全省召开的示范性养老机构现场观摩培训班上,沧浪区政府先后介绍了“虚拟养老院”的经验,其目的就是助推“虚拟养老院”的做法,扩大居家养老服务面。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市区学习和借鉴“虚拟养老院”的做法。

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和鼓励各地建立深受老年人欢迎的养老服务模式。养老服务首先要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应采取多样式和多元化的养老形式。目前,我市“虚拟养老院”已经在沧浪区六个街道实现全覆盖外,金阊区在所有街道都建有“日间照料中心”,平江区的“老年公寓助餐点”、张家港的“家庭养老院”也深受老人欢迎。常熟、太仓、昆山也都在积极探索异地养老、分层养老、货币化养老、适度普惠养老等运作机制。逐步形成多方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发展的养老服务格局。

三、加强指导和监管,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一是积极做好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市社会福利院是我市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基地,担负全市各类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培训任务。我们将根据您的建议,继续组织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各类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均实行持证上岗。二是联合卫生、劳动和社保等部门加强对养老机构管理的督查指导工作,拟建立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再次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民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市养老服务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苏州市民政局

上一篇:奇台七中2015年春节慰问离退休教师活动方案下一篇:书法学生社团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