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资料整理课

2024-07-29

综合实践资料整理课(共8篇)

篇1:综合实践资料整理课

《茶文化》整理分析资料课教案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3.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活动准备:

资料整理表格、图片整理表格、剪刀、胶水、彩笔、白纸、图片

活动过程:

一、回顾旧知识。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围绕《茶文化》搜集了许多资料,还开展了许多活动。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都开展了什么活动吗?(上网搜集,问卷调查,实践采访,拍照)

看来每个小组都搜集了许多资料,但是这么多资料摆在一起看起来很杂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整理这些资料吧!

二、整理资料。1.师引导:同学们,请你们先看看你们的资料如果按形式分的话,该分几类?(文字、图片、照片、实物)那么,先请同学们把资料按形式分好。

2.学生分五个小组按形式分好自己组的资料,并汇报。

3.先学习整理图片、照片和实物资料。(1)把搜集到的图片在小组内说一说;(2)小组汇报通过什么途径搜集到的资料;(3).个别展示图片

师:我们通过以上途径收集到了照片,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搜集到的图片给大家介绍一下。(小组汇报)(4).指导学生评价

师:他们小组搜集到这么多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筛选后的图片怎么样?(小组重新出示图片)

师:我们在筛选图片时还要选颜色亮丽画面清晰的图片,各小组围绕这点来筛选一下图片。(小组活动)

师:我们整理好了图片资料怎样能做到有条理介绍给大家,这就需要我们把手里的资料合理的分类。现在请各小组把你们的资料按照你们喜欢的方式分类,但是要有一定的原则。(小组活动)(5).小组讨论归纳整理图片资料的方法;

(6).师帮助归纳方法。老师出示图片整理表格,教学生按照图片内容信息源来整理图片资料

师过渡:我们已经掌握了归纳整理图片资料的方法,图片整理好后还要把图片更好地展示给大家,我们常用的方式有(出示实物投影 制作简报 演示文稿)(7)学生分小组选择一张图片进行实际操作,并选两组汇报。学习整理文字资料。

1)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整理文字。

2)老师提示学生先将资料按照内容分类,五个小组将资料分类并分工,再汇报。3)老师出示资料整理表格范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相机提示:相同的资料不要重复,繁多的资料去粗取精,在资料上做批注选择重要的内容标记下来。4)老师拿其中一组的资料做示范,教学生如何去粗取精。5)老师出示两份空白资料整理表格,让学生按照自己组的特点选择表格来整理资料。

6)学生分小组选择一项内容整理资料,师适当提示。7)学生分小组汇报,其他组提出意见。

8)学生按照意见修改,并将内容抄录在表格上。5.学习设计封面。

学生按照自己组的主题设计有特色的封面。

三、写活动感受。

师总结:课后请同学们及时把活动感受写下来,记录到日记上。可以写收获,也可以写遇到的问题。

篇2:综合实践资料整理课

3、院校统一上报申请材料 教育理论考试、体检、“网上申报”工作结束后,省教师资格管理办公室将正式受理申请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人员材料(由各高校统一提交),拟于11月上旬进行具体工作安排另行通知。

4、教育教学技能测试工作安排 凡需参加教育教学技能测试人员,届时全部在郑州进行测试。测试时间及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5、认定及发证 经省教师资格管理办公室审核后,将于12月初给出认定结论。申请者本人可以通过“河南省教师资格网”查询。证书由各高校统一领取,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三、组织要求

1、由于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周期较长、程序严格,各高校要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安排,及时做好相关手续办理。

2、提前做好申请人员参加教育理论考试、体检、教育教学技能测试等环节的预告及安排。

3、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应由人事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并指定专人负责。联系人:黄建立 0371-65831868 附件:(请登录河南省教师资格认定网下载)二O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一、参加测试人员须严格按照网上公布的各学科组测试时间段,到相应地点报到。上午8:00集合,下午2:00集合。

二、参加测试人员进入测试现场时须携带以下证件和材料

1、本人身份证原件;

2、与本人申请任教学科相对应的现行教材1本;

3、本人拟说课内容的教案(按照本人《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中所填写的申请任教学科种类,从现行教材中自选相应的内容,参加测试时不得提出更改要求)1份;

4、能够体现本人科研水平的科研著作1份(本人撰写的有关论文〈发表与否均可,毕业论文也可〉,参编的有关教材、图书,参与的有关课题研究或科研项目等均可。科研著作体现形式应以书面形式,尽量使用原件或打印件)。不能提供以上证件或材料的,不予安排测试,后果自负。

三、教育教学技能测试内容包括:自我介绍、说课和答辩。考试大整理

1、自我介绍主要是观察测试对象的仪容、仪表、仪态,了解测试对象专业及工作经历等情况,考察是否适合做教师工作。

2、说课主要是结合本人拟说课内容所撰写的教案,考察测试对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教态和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的能力等。通过听取测试对象对拟采用教学方式、方法及试讲内容的处理技巧等情况介绍,考察测试对象的思路是否清晰,是否熟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

3、答辩内容从答辩试题库中抽取,主要是考察测试对象专业知识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是否符合教师职业要求。自我介绍、说课、答辩总时间不超过20分钟,其中,自我介绍不超过2分钟,说课不超过10分钟,答辩及学科组成员随机提问不超过8分钟。

4、具体程序(1)测试开始时,测试对象首先做自我简介。(2)说课,测试对象结合本人所撰写教案,就本人对拟讲内容的处理及将要采取的教法、手段等进行说明。(3)答辩。说课结束后,测试对象从答辩试题库中随机抽取3个题目,任选2题进行答辩,学科组成员也可随机提问。

四、参加测试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到测试地点参加测试。未按照规定参加测试者,视为自动放弃测试机会,测试成绩按不合格处理,不再另行安排测试。参加测试人员在身份确认后,不得远离受测场所,根据工作人员的通知,持本人身份证,进入测试场所参加测试。考试大整理

五、测试时间:2008年12月3日至12月8日,上午08:20--12:00,下午14:20--18:00。

篇3: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实践探究

文献资料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图书档案资料, 如历史文献;二是指具有某种学术价值的专著、论文等。本文所指的文献资料是指教育教学领域中具有某种学术价值的专著、论文等资料, 所探讨的文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适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具体方法如下:

一精选路径, 提高文献检索的专业性

通过日常观察和访谈, 笔者发现教师通常选用的查阅方式包括互联网搜索引擎、百度文库、道客巴巴等含有海量免费资源的平台。然而, 由于这些网站具有开放性, 注册上传机制简单, 资源虽然丰富, 但重复率却极高, 且缺乏新颖性和权威性。

通过实践, 笔者发现以下网站尤为适合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和教学资源的查找与获取。

1. 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的行业知识服务平台含有专门的基础教育平台, 设有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中国基础教育文献资源总库和中小学电子期刊阅览室等板块。该平台专门针对基础教育教学的需求量身定制, 文献资料均来源于经过专业筛选的正式出版物, 具有真实性、权威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2. 北京教育资源网

该网站是北京市教委为一线教师购买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平台, 设有大量可为一线教师提供免费、专业正规出版物文献资料的栏目, 例如读秀知识库、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和龙源期刊等。

上述平台均提供标题、作者、关键词、摘要、全文等多种检索途径, 文献资料可直接进行复制、粘贴、收藏、下载、打印, 使用起来快捷方便。最重要的是, 这些平台提供的内容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科学性, 能充分满足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的文献服务。

二有的放矢, 提高文献检索的针对性

文献检索通常有三个目的: (1) 通过理论学习提高对问题的认知水平, 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2) 对专业术语进行界定, 厘清引领专业发展新名词的准确含义, 避免混淆概念; (3) 借他山之石解决自己的困惑。目的不同, 查找文献时选取的搜索路径也会有所区别。

如教师自身具备可推广的经验, 但缺乏理论支撑, 以学习前沿理论为目的, 可通过“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或“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查找相关专著、文献。这两个平台的文献研究系统性强、质量高, 从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乃至研究依据的理论都有详细说明, 既能为课题研究或论文写作提供理论支持, 又能开阔视野, 引发灵感。

如试图追溯查证某一概念界定的渊源, 可选用中国知网“CNKI学术趋势”中的“学术定义”作为搜索渠道。如需查找教育教学中具体可行的方式方法, 可在期刊类文献中查找一线教师的文章。这些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 能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活用工具, 提高文献阅读效率

1. 巧用多种功能, 提高文献阅读效率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想“善”阅读文献之“事”, 必先“利”阅读之“器”。与传统的PDF阅读器相比, 中国知网的CAJ全文浏览器支持的文件格式更广泛, 覆盖TEB、CAJ和PDF等全部常见格式。此外, 该浏览器还有多项强大功能: (1) 快速定位。文档内包含目录索引时, 该浏览器可提供目录窗口, 方便读者通过目录快速定位、直达目的地, 减轻阅读负担。此外, 该浏览器还提供专门界面管理此前所作标注, 也可以通过该界面快速到达标注位置。 (2) 强力搜索。该浏览器不仅可以选择在当前浏览文献、全部打开的文献中搜索, 还能显示CNKI数据库和谷歌、百度等常用搜索引擎中的检索结果。 (3) 便捷的文件转换。该浏览器可以快捷地将当前格式文档转换为文本文件、Word文档等常用格式。 (4) 划词链接。选择这一功能后, 读者可以快捷地在中国知网平台中检索选定的内容。

2. 做好标注和笔记, 避免重复劳动

做好标注:阅读文献时“高亮”自己阅读中发现的要点, 将其突出显示, 可便于今后查找和验证。巧做笔记:在做文献阅读笔记时, 利用脚注记录文献来源, 如图3所示。这样不仅便于解释引用文献或再次精读原始文献, 还能避免重复劳动。

四未雨绸缪, 建立系统化文献库

文献收集不是简单地下载文献资料, 其目的是“为我所用”。因此, 有必要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整理、归类, 使其系统化、条理化, 形成自己的文献库。借此, 可将所搜集的文献资料转化为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半成品素材”, 为将来准确、快速地利用文献资料扫清障碍。经过多年实践探索, 笔者总结出两种高效分类整理文献的方法:

1. 按研究要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研究者下载的文献资料通常围绕同一个主题, 而完整、专业、权威的研究通常具有相似的结构和要件, 如定义、价值、现状、内容、过程、成果等, 因此可以在读书笔记中按研究要件进行分类, 方便将来进行比较研究。如在整理“学习共同体”的文献时, 首先建立一个名为“学习共同体的文献摘要”的Word文档, 然后按照“建立学习共同体的价值、研究现状、研究重点、学习共同体的定义、操作方法、我的思考”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在整理时, 首先把上述关键词设为标题, 然后以目录的方式进行定位 (见图4) 。对此, 这不仅能够快速在相应类别中添加新内容, 还能够对所关注内容的整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种方式便于对同一主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 做到“知己知彼”, 从而发掘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2. 以文件夹的方式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收集文献资料都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为我所用”, 目标都是用起来方便、快捷、高效、有价值。因此, 应将收集和整理文献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在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时做到未雨绸缪, 预先设计好文献搜索的关键词、方式方法, 依照一定的规则, 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 使文献资料发挥最大效能, 为此后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莱茵戈德.网络素养 (张子凌、老卡译)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2]李茂生.文献资料的检索与运用[J].殷都学刊, 1995 (4) :98

篇4:综合实践资料整理课

关键词:综合实践;收集;整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关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及由此产生的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体验。

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各种渠道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那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培养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搜集需要的资料,一方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孩子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也能养成敏感的信息意识、形成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道德。

一、资料收集途径多元化

曾经看过一本名叫《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书,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懂得去什么地方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并能把有用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应用于自己的需要。但在中国,很多成年人至今不知道怎样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这让作为教育者的我大为惊叹。我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就指导学生学会了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为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素质。

1.利用网络资源

因特网具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它正逐步成为我们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根据课题,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网站资源,指导学生在网络教室进行开放式的学习,让学生遨游网络,撷取相关信息,学生积极上网,围绕学习内容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将不仅有助于学习研究,而且有助于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等。学生通过检索、阅读、思考、讨论、自主探索以增长知识和能力,在此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感受。

如,在“春天,我们放风筝去”这一活动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风筝的图片,绚丽斑斓的画面让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风筝最早是由谁发明的?风筝的历史有哪些?风筝之最有哪些?风筝世家有哪些……学生兴趣盎然,迫切地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我就顺势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搜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答案。学生可以通过雅虎、百度等搜索引擎自主收集问题答案。

2.利用图书馆资源

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料是很丰富的,不但馆藏数量大,而且每年还要新购大批的图书资料,但是这些图书资料名目繁多,又分为多个书库,以至孩子不知如何下手进行图书资料的检索,甚至有的学生花了大量时间,还找不到要借阅的图书。对此,我和图书馆的教师沟通协调,对孩子进行图书馆有关知识的介绍,介绍图书馆概况和参观各个书库,同时介绍各书库的功能、分类。学生学会了借阅图书后,就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在图书馆里根据需要快速地进行资料的撷取。

3.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研究是综合实践活动常用的方式,如何进行问卷设计是关键。如,在开展“我的零花钱”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时,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了调查问卷的一般格式,它通常由卷首语、指导语、主体、结束语等部分组成。卷首语包括自我介绍、调查目的、回收问卷的时间及方式,接着让学生明确了调查问卷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要想得到预期的效果,一定要根据活动主题需要调查的问题精心设计问卷内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得到更多有研究价值的资料。

二、资料分类方法合理化

资料的整理是从调查阶段过渡到研究阶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调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的重要步骤,直接关系到资料分析和研究结论的可信性与准确性。因此,科学地、合理地整理资料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经过自身实践活动与摸索,我认为实施资料整理选择分类标准是关键。事实证明,目标明确、计划合理更便于顺利地开展活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整理资料前,应制订出一个资料整理的纲要,而选择分类的标准是重中之重。如,在整理“小学生近视情况调查”的资料,从资料的形式可以分为: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从资料的内容可以分为:近视的成因、近视的危害、预防近视的措施。课堂上我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特的划分见解,学生集合共同智慧分析、评价了两种划分标准的利与弊。最后,经学生的共同讨论,大家都认为从资料的形式来划分更好,更便于资料的分类。

和其他学科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更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而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也是学生建立丰富体验的过程。想想,在活动中敲打键盘,看着屏幕上自己需要的大页大页的资料出现时,学生是怎样喜悦的脸庞;调查近视眼小组到高年级的班上请陌生的学生完成调查表时,如何涨红了脸,鼓足了劲……这些,都让学生对活动本身,对搜集资料的过程,对这样的学习方式充满了好奇心和挑战性,而这些比教师反复的叮嘱更能激起他们学习的信心。

搜集整理资料是研究过程的主体,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保证,是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对于学生来说,更是终身受用的本领,学生也能真正从学习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1.

[3]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01.

(作者單位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篇5:综合实践资料整理课

质,指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它与事物的存在具有同一性,即特定的质就是特定事物的存在;

量,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他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与事物的存在不具有同一性,即不影响某物为某物。

度,指质和量的统一,度是一种尺度、限度,是两个关节点之间量的活动区间。再答量变和质变的概念

事物的变化、发展和运动通过量变和质变体现出来。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指事物内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事物有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其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最后答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联系、渗透、转化)

量变和质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其一,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其二,相互渗透,量变包含着质变,质变需要新质的量变的扩张,以至新质替代旧质;其三,相互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着量变,在新的物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2.简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先答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概念

矛盾的普遍性在唯物辩证法中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世界上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其二是指同类事物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事物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即矛盾的个性,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是指矛盾性质及矛盾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其二是指矛盾及矛盾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其三是指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再答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及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相互区别,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其二,相互依存,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统摄个性;

其三,相互转化,即随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转化。

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先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定义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构成该社会的观念结构和政治结构,二者统称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再答两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决定、反作用、构成矛盾运动)

其一,在社会形态,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革;

其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从方式看,上层建筑主要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调节和控制为经济基础服务;从内容看,上层建筑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和反对有损于经济基础的其他因素;从性质看,上层建

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上层建筑为腐朽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发展。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永无止境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反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4.简述人的价值是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先答人的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的概念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人的价值分为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即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指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即社会对个人满足程度的高低。再答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提供条件满足需要、承担责任多做贡献)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即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另一方面,个人应尽可能的担责任尽义务,为社会多做贡献。我们主张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贡献与满足的统一。只讲对社会的贡献不讲个人的需要的满足,或者只讲对个人需要的满足不讲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对人的价值的片面理解。最后要提倡奉献精神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和尚不完善的社会制度还不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把为社会作贡献,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特别是当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提倡个人价值自觉的服务于社会价值,有时甚至牺牲个人价值,去维护和实现社会价值。

5.辩证的否定观的内容

先答肯定和否定的概念肯定,指事物中维持其自身存在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其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方面;

否定,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再答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自我否定、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一方面,辩证的否定是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任何事物都是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

另一方面,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其一表现为:辩证的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其二表现为: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指对新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6.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先答社会存在的概念和要素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自然环境、人口因素三个方面;

再答社会意识的概念和结构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从意识的主体划分结构,包括: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划分结构,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社会意识形式是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其中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经济基础,属于上层建筑)和非意识形态(不直接反映经济基础,不属于上层建筑);

最后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决定性、依赖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第二,社会存在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第三,社会存在的阶级属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不同步性、不平衡性、历史继承性、相互影响、反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存在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7.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先答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概念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基本关系和属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包含两方面基本内容:其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赖;其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的一种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的一种趋势;

再答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结、绝对相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体现在: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即两者相互依存;

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体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先答一个命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三大基本规律以及本质、现象、必然、偶然、原因、结果、可能、现实、内容、形式等基本范畴组成的理论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

核心。

再答四条论据(揭示动力、理解关键、根本方法、斗争焦点)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第二,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

第三,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9.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先答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它具有三个特征: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它具有三种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处理人与人关系改造社会的活动、科学实践。作用及四条论据(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其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实践;

其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及经验资料;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条件和认识手段;其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篇6: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整理)

一、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较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具体目标是:

(一)增进学主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二〉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另外,为了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学校可把班级活动、团活动、校传统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来加以开发和实施。一)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

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本身应成为一个整体,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

容不求面面俱到,但应具(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一定的深度 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 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2.个人活动 的整合,要充分开发与利(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时间分配:1.以一个学期程资源,渗透信息技术教为单位,统筹安排综合实践育,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每学期综活动。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是(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每周3课时。2.综合实践组织 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采取活 l.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 动项目的方式实施.研究性2.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

3、学习每学期组织14个研学生与自我的关系领域 究课题或项目,根据研究课

三、实施建议 题的难易程度,安排不同的(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课时:社区服务和社会实基本要求: 践每学期进行2-3次活动:1.拓展初中学生的生活劳动与技术教育可按集中

空间和学习途径 或分散的方式,统筹安排课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时。

性,加强教师的指导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3、学校和教师在开发课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资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制评价定学习的系列计划,形成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深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度的系列活动主题,以保证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有同的、有等.评价的重点应在评价学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上。评价标准应是“自我参资源开发与利用 1.地方照”标准, 学生评价的途径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主要有考试与观测、汇报况,如水土、气候、植被,表演、成果展示、答辩会、以及综合环境。2.地方和竞赛等。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1)与现实状况, 3.地方或社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区社会活动,如宣传、服务、体验(2)提高发现问题和文体等方面的活动等。4.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统、学校传统5.图书馆、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5)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等.道德6)增强公民意识与社历史文化名域的学校可就会责任心

地方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课程基本理念:以自主探究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载究。6.城镇初中应开设劳体,以创新发展为目的,动场所,建立劳动教室、劳以过程评价为尺度。动基地、劳动工厂等,还可课程设计思路:总体思路是: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和相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条件,建立稳定的劳动与完整的学习和生活领域,技术教育基地。7.全球化问采用课题研究类、项目设题和国际背景。计类课程形态,利用课内

课外各种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质疑研究、实践体验,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六、如何选择活动的主题,使活动能够有效地实施呢? 1.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2、贴近学生的生活

3、充分挖掘并利用学校或社区现有的学习资源

4、活动主题的内容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尽可能从综合角度来选题

篇7:综合实践资料整理课

淑萍

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犹如一股春风,给语文学习增添了活力和生机。新颖别致的活动主题,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开放灵活的教学形式,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广阔空间。审视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状况,不难发现,由于应试观念的影响,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匮乏,教师课程资源挖掘意识的淡薄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致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没有得到有效实行。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提高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应该在突出其整合性,重视实践性,凸现学生自主性,实施多元评价,体验成功喜悦,体现激励性等方面进行努力探索,本文现就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的实施略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挖掘课程资源,找准最佳结合点,突出整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必然要和其他学科相结合,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学校不少语文教师已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综合性学习找准“结合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语文七年级下安排了一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说家乡”,学生通过走访、看课外书籍、上网、调查等多种形式查找资料;以个人、小组等多种方式交流汇报。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津津有味地讲述趣闻,头头是道地编写故事,画说唱跳,热烈地交流。这一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把在美术、音乐、信息技术、舞蹈等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既有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又有学生各科能力的结合,学生要完成以上任何一种形式的汇报,绝非简单的抄抄写写,必须将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融合,通过多种汇报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二、紧扣生活脉搏,拓宽学习渠道,重视实践性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实践中学语文”,强调语文与实践要更加紧密地结合。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活动应该密切联系“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如仍然是“说家乡”的综合性学习,我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名优特产等,写出调查报告,并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以采用画画、制作电子小报、当导游、当记者、举办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来展示学习的成果。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完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一展风采,既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综合素养在“小课堂”中生根,在“大课堂”中发芽、开花、结果。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而言,实践是第一位,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以及教学资源进行选择,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有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专题是“民间采风”,在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学一学剪纸,对比一下剪纸作品和其他的美术作品的效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听一出京剧,品味其中的韵味,甚至可以学唱几句;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亲手制作的小工艺品或自己喜欢的一件物品;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写一写毛笔字、表演拉小提琴、拉二胡、弹钢琴、吹笛子等各种活动,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体验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妙灿烂。

三、放开学生手脚,开放学习时空,凸现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如 围绕“环保”这个主题,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我力求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动手、动脑,例如课前收集、整理材料,准备解说词等。学生围绕主题出谋献策,纷纷说出自己想要探究的内容。他们有的加入神奇组,探索大自然神奇的奥秘,他们看书、上网、查找资料,走进电脑室,在老师的帮助下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务求将大自然最神奇的一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有的加入恩赐组,了解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一切生活所需,为了更多地展示他们组的资料,组员们还办成了精美的手抄报;有的加入启示组,收集自然界给人类启示进行高科技发明创造的资料;有的加入愤怒组,收集大自然的愤怒,惩罚人类的资料。他们不仅查找了泥石流、水灾和土地沙漠化的图片和极具说服力的数据,而且还自发地组成了东莞运河采访队,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做成了详尽的调查报告,还有的同学写下了观察日记!这次活动,学生不但了解了大自然可爱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大自然可怕的一面,还纷纷表态要当“环保小卫士”,向家长、向社区甚至走上街头向群众宣传、呼吁环保。就这样,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从课本走向了自然的大课堂,去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始终是他们的引导者、协助者。

四、实施多元评价,体验成功喜悦,体现激励性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它更侧重于看学习结果的传统的评价有较明显的缺陷,它把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排斥在评价体系之外,仅作为“旁观者”或“局外人”,具体评价由教师一个人来完成,阻碍着学生的发展。而新的评价理念则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活动的喜悦,有利于提高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在实施多元化评价的同时,还注意增强评价的民主性,评价中注重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结果“强加给”学生。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综合素质,而不能侧重于看学习结果。既要注重学生的量化成绩指标,又要把着眼点放在教学过程中,看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如何,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探究的能动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等等,从上述几个层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采取多渠道的评价,才能全面评价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而采取鼓励方式对学生优点加以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科学的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篇8:红军长征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实践

关键词:红军,长征,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特色文献资源是图书馆资源体系中重要且最具竞争力的部分,早在2012年7月,有统计表明全国373所高校已经建有1091个特色数据库。特色文献资源对高校科研及对高校影响作用日益增加,已建高校特色文献资源一般是按照教学科研对其进行划分为:行业特色文献资源、区域特色文献资源和专题特色文献资源三个方面。长征文献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无疑属于专题特色资源建设板块。就笔者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梳理发现,当前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数据库中有关革命文献的数据库有:毛泽东思想研究数据库(湘潭大学)、中国共产党江苏籍领袖人物研究数据库(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周恩来研究专题文献资料数据库(淮阴师范学院)、延安时期革命历史文献系列数据库(延安大学)、抗战文献特色数据库(重庆大学)、军事文化数据库(武警指挥学院)、革命历史文献数据库(上海图书馆)等。而针对长征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则相对较少,进行长征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革命文献数据库的内容。近年来,我校持续关注与研究长征文化,并加大了对长征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本文以我校为个案,对红军长征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实践进行探讨。

一、长征文献内涵

红军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1934年秋天至1936年10月间先后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政治战略大转移。长征文献,顾名思义就是有关长征的文献,是记录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信息的一切载体。

二、长征文献资料的特点及收集整理的意义

1. 长征文献资料的特点。

(1)长征文献分布广。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行进中进行的,红军主要有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等。按照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14个省: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三个方面军的总行程达六万多里,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战斗千百次,十多个省份都有红军长征的相关信息资料。

(2)长征文献数量有限。虽然,长征文献分布比较广,但基于当时的印刷条件及战时状况,红军长征途中所留下的相关文献仍不是很多。当时中央和中革军委为了能使重要档案被安全转移,又要保证部队轻装行军作战,中革军委命令“各梯队首长应严格检查行李、文件担数,非经批准不得超过规定数目”[1]580。尽管中央和中革军委在长征过程中对相关文献的保存做了很多努力,但仍不可避免地损失了不少珍贵文献档案。另外,“在艰难跋涉和行军打仗的险恶环境中,也很难及时留下完整的文字图片和对所有文件资料实施系统而有效的保管,使得长征结束后留下的原始档案文献比较少。据统计,最后带到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档案材料共有50余斤,约数千件”[2]。

(3)抢救性文献不少。长征史料的抢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史料的不足。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革军委就把收集、编纂红军长征史料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早在1936年8月,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署,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起征稿,指出为“在全国和外国举行扩大红军影响的宣传,募捐抗日经费,必须出版关于长征记载。为此,特发起编制一部集体作品。望各首长动员与组织师团干部,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轶事,写成许多片段”[3]1234。经过努力,最终形成《红军长征记》一书,该书共收有回忆文章100篇,歌曲10首以及附录等。之后的数十年间,许多长征亲历者陆续出版了个人回忆录,这些回忆录也从各个角度弥补了长征文献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后人研究长征的重要参考资料。

(4)长征文献种类多样。近年来,后人还从他者的角度对长征相关方面的考证、调查资料、研究也多起来,而有关长征的音像资料也随着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逐年增加。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长征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战略转移,当时红军所拥有的包括舆论资源在内的合法性权威资源,相比南京国民政府及其辖下的军队以及各省军阀少之又少,相应的,其所留下的相关文献资料较多,这些资料也成为后人研究红军长征的不可缺少的反证资料。

2. 长征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的意义。

尽管长征文献资料目前仍显不足,一手资料相对缺乏,但长征文献是党的宝贵财富,是记录并反映红军长征的历史活动、历史进程的重要载体,是编写和研究党的历史、系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源头活水。做好长征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对于深入长征史研究、开展长征史宣传教育、推动长征史工作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红军长征距今已八十载,进一步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很有必要。长征文献资料记载的内容丰富,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内容。涉及的内容包括红军在行军过程中所发布的许多命令、文告、通告、训令等,这些是党和红军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发展、完善的重要历史见证;红军在长征期间所发送的大量军事电文,则是考察、研究红军战略部署与军事调动的重要军事历史文献;红军将士在长征过程中所写的日记、见闻录,及长征结束后写下的众多回忆录,加上国内外人士对长征所进行的调查材料、考证文章等,从多个角度再现了长征历史;与这些资料相对应,国民政府在追剿红军过程中所发布的军事电文、通告、命令等反方角度提供了国民政府对红军的追剿史事;另外,民国期间所发行的从地方到中央的报纸也从各自角度见证了长征。收集整理这些宝贵资料,不仅有利于再现历史,更重要的是保存一段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2)红军长征文献资料为爱国爱党教育提供了很好素材。红军长征文献资料不仅见证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其中所蕴含的长征精神及长征文化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材料。八十年前,红军历时两年多,纵横十多个省份,长驱几万里,经过严酷的自然环境、几十万敌军尾追堵截,最终胜利完成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战争诗篇,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丰富。然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虚无论者通过片面的材料,甚至杜撰材料,夸大想象,以偏概全,妄图否定红军的光辉历史,否认红军长征历史史实,歪曲长征精神。红军长征文献的收集整理,可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洪流中,借助红军长征文献资料中的历史史实,历史虚无主义所制造的种种谎言自然不攻自破。同时还可以引导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维护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红军长征史料蕴含的感人故事、典型事例更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共党史、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教育、宣传和普及的生动教材。

(3)红军长征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对开展相关研究意义十分重大。红军长征资料是记录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进行红军长征研究的前提。要深化红军长征研究,提高相关研究水平,就必须做好红军长征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2010年6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抓紧党史资料征编,妥善保存党的历史财富,发挥党史资料在党委和政府工作及党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010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强调,“党史资料是编写党史和进行党史研究的重要基础”,要求“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做好党史资料搜集整理和保护利用工作”。收集整理红军长征文献资料是实现科研的必要准备。据统计,以红军长征为主题已经成为研究热点,而发文密度在长征纪念年度表现尤为明显。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遵义师范学院正组织全省科研力量进行有关长征文化研究,收集整理红军长征文献资料也势在必行。

三、长征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下简称中心)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依托红色遵义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致力于长征精神及长征文化、遵义会议精神、长征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中心计划通过建设,将其建设成为红军长征及长征精神的资料中心、咨询中心、研究中心,以及长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心和长征精神教育基地。当前,中心正在开展以红军长征在贵州的相关文献资料收集研究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收集、整理,目前收集并汇总了一批长征文献资料。现就有关资料收集整理的思路及成效做一下梳理。

1. 广泛收集长征文献资料。

长征文化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要充分准备好相关文献资料,也只有在完备资料的基础上,研究才能厘清史实。没有足够的长征文献资料,叙述长征历史、总结其历史经验、揭示其规律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长征文化研究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文献资料准备的情况。为此,我中心针对长征文献资料进行了广泛收集。

(1)围绕主题普遍收集。本中心围绕长征收集资料,并以长征有关的贵州部分为重点收集对象。由于长征研究是一个整体,人为地分割相关资料显然不利于从宏观认识长征,为此我们在收集长征文献时,把红军长征文献作为完整的部分进行收集整理。当然,针对与红军长征有关的贵州部分,因红军长征在贵州呆的时间相对较长、历史意义重大,为深入研究的需要,我们又细分几个主题。这些主题主要包括,长征中的政治、经济后勤保障、军事、文化等几大主题。

(2)收集方式不拘一格。由于红军长征文献自身特点,通过常规方式有的收不到,有些也收不全。我们在收集红军长征文献时采取了多种办法。通过正规途径能买尽量购买,通过供货商、出版社、线上线下书店等途径购买了一批有价值的红色文献;我们走访了贵州省的部分革命教育基地,获得捐赠图书若干;当地档案馆、方志办公室、党史办、政协、文联等部门也在工作中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征集,一些市民积极提供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相关信息;借助我校自购电子文献资源,析出大量相关文献,并与信息服务公司合作创建了相关文献资料数据库(红色文化艺术专题数据库);为保证文献资料尽量收齐,我们还通过文献传递系统,从国内其他图书馆获得了一些珍贵资料;我们还利用中心人员外出学习进修、开会等机会,复印与收集了一些有价值图书文献资料。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旧书摊店淘寻图书若干。

2. 长征文献资料的整理。

一般而言,刚收集到的长征文献资料处于零散无序状态,需要按照一定的类别或标准对其进行排序;而且,收集到的长征文献资料的内容也需要校勘、考订,使其规范化、标准化。长征文献的有序化整理,可以为长征文化研究提供系统的、详尽的专题性资料,进而也能提升长征文化研究的效率和研究水平。为此,中心资料室在对长征文献资料整理过程中,按照长征中的政治、经济后勤保障、军事、文化以及其他五大主题进行整理,并安排中心资料员对其编目;同时要求我校长征文化研究团队各成员,根据所负责的专题板块对长征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便深化对各板块的研究。

3. 长征文献资料的收集效果。

截至目前,我们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中与中心基地研究方向一致的图书文献资料有七万多册,其中与红军长征密切相关的文献种类有近千种,数量有两千多册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相关研究需要。当然,收集整理红军长征文献仅仅是手段,关键是能使其得到利用。我中心资料室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书是为了用的”的理念,在加大长征文献收集整理的同时,第一时间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编目上架,并通过中心设立的社交平台、电子公告栏等相关途径向师生及研究人员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解决他们在文献资料方面的需求问题。通过努力,我中心所开展的红色文化、长征文化相关科研课题数量也逐年增加,成果也比较明显。近几年来,我中心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课题4项;贵州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4项;教育部基地项目多项。截至目前,出版著作37部,发表论文279篇。另外,为开展长征精神和红色文化教育,还编辑出版了一套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丛书。

毋庸讳言,我们在收集整理长征文献资料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长征文献资料的收集与研究相脱节,长征文献收集整理还缺少人力与物力支持,中心资料室与当地档案部门的联系仍显不够,长征文献收集整理还缺乏健全的机制等,当然,这也需要接下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跟进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刘英,丁家栋等.长征史料的挖掘、保存[J].中共党史资料,2007(1).

上一篇:搞笑的励志名言下一篇:医院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