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孔雀》观后感

2024-05-14

关于电影《孔雀》观后感(通用14篇)

篇1:关于电影《孔雀》观后感

看过很多电影,很少去写过后感,更不曾在深夜码字。《孔雀》可能这些年是唯一的一部了,并不是这部电影觉得很好,只能算小众电影,而是因为它让我感觉到时代与人生最强烈的一部电影,时光穿梭平淡真切,没有浮夸,也没有渲染,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自然至极。

时光回溯到七八十年代,河南古域安阳,小城住如此一家,父母、哥哥、姐姐、弟弟。父母实实在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实人,而大哥是憨厚愚笨的傻人,姐姐却很执着倔强,弟弟年少更是安静得出奇。从开端至结尾,剧情平稳,几乎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事情。而恰恰如此,更能衬显出时光的无息是多么的残酷与无情。山河回转,天地崩塌,模样苍老,红颜更改,这一切都抵不过细水时间无痕的雕琢。从指间,脸庞,轻然流淌。

影片人物鲜明,哥哥为人愚笨,老实无争,只因为在小时候生病,而被病坏了脑子,或许正因如此,人生给他的苦难少于欢乐,在电影里面,他受到的摧残,相对少了很多;也许可能,失去与得到之间,上天可能有一个天平在衡量。

姐姐二十出头,骨骼清瘦气质优雅,性格却很倔强。总对明天充满一大堆的幻想,或许如此,她受的苦难相对旁人来说是最多的了。面对现实的无奈,生活的逼迫,棱角逐渐被磨平,失去了信心,也就不再反抗,被迫屈就于现实。她的争斗越是激烈,她受的伤便会越深。无论是梦想,还是爱情,抑或是生活,每一种都能够让她伤得体无完肤。

弟弟年龄是最小的,按正常的逻辑来说,他本该是最轻松的一代,可有时候并不是如此。十七八岁的年纪,本应该是活蹦乱跳,叛逆轻狂,可他却是安静异常。仿佛安静便是他年轻的模样,只是在面对人生的这场角逐之中,他的选择,依然是如此的荆棘满刺。不管是落魄,亦是受伤,他一直都是安静的承受,没有争斗,就像看不到他的痛苦一样。

如果说姐姐代表的是坚持,那么他代表的便是放弃。面对人生的苦难,他也不反抗,他选择了承受。年少为夫亦为父,没有年轻人的梦想。他爱与老人对弈,抱儿逛园。轻狂,桀骜,从来都不存在于他的年少。

最重要的主人公是姐姐,看看姐姐的模样与背影,就像我们这些年轻人,充满理想,桀骜不驯,不知天高,不晓地厚。不吝啬时光,无尽的挥霍。在面对生活的迫压,她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和爬起。是无奈与心酸,我不得而知,因为人生并没有感同身受这个词。爱情里面,她也充满幻想,但无可厚非的她依然是一个失败者,面对生活的现实时,她突然说要结婚。可能她真的太累了,只想找个栖息的地方,嫁前同他有过一段对话,他觉得这一切太过突然,想先够了解再结婚。她说“再怎么了解,我也好不到哪里去,你也坏不到哪里去。“如此平淡,如此无奈。到底是太寂寞或是太累,然而这样的感情,迟早就去注定是失败的。

嫁时,他母亲只给了她一个手表做嫁妆,但倔强的她转手给了他哥哥,说给他以后结婚做聘礼。那时我更多的不是心疼,是真的觉得她开始懂事了。出嫁时的画面,给我的印象很深,一家人站在面口,用目光送着女儿出嫁,哥哥傻傻的,呆萌萌的傻笑。她坐着单车,渐渐远去。画面如此真切,没有渲染,平淡,甚至很凄凉。

但她曾经是有过真爱的,在未结婚之前,她遇见了果儿,虽然没有过多的缠绵,但彼此钟心。至于为何没有在一起,其中缘由便不由自知了。

在和小王婚姻破裂之后,她满心的和他弟弟讲,他是一个永远爱她的人。一次赶集,她远远的认出了果儿,可是却发觉他身边多了个儿子,她走过去,对他讲:“我刚刚还在和我弟讲,你会永远爱我呢!”他说:“你是谁?”这么简单的对话,我知道她已心绪翻涌,再见时,已然不相识。纵然是所有的暗流,砰然敲击。

但她强撑的不愿放弃,便是之后,她唯一的一次哭泣。我知道,当所有的软弱席卷而来,她怎不会潸然泪下。只因唯一的王子已为人夫,可她是那么的倔强,那么嘴硬。

“以后我也会有儿子的.。“这么一句,便将现实打回原形。如此平淡,却暗涌如潮。

电影名为《孔雀》,我却不懂得是何实意。结尾之时,一家俨然三家,同嬉戏于孔雀栏外,从途路过,都不得见其展屏。在无人观赏之时,却独自开屏。孔雀的实意是什么?豢养自己,孤芳自赏?或是华光满目?也许是如一个人的绽放?

电影结束时,弟弟说”那年的冬天,父亲去世了,母亲也老了,而我们还好”。某些时候人生无常,就像电影里的那场大雨,来时毫无预兆,更是倾盆而注。来不及准备,只能傻乎乎的站着。弄得慌乱无形,但至少我们还好。

岁月是把杀猪刀,紫了莆田,绿了芭蕉。时光是无情的,也是无敌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珍惜当下,别再挥霍青春。不管一切错乱,沧海桑田,天地无棱,而我们终究还好。

篇2:关于电影《孔雀》观后感

按照常理,她应该放下琴,起身去灌水。这样一来,她就是个寻常的、懂事的、正常的女孩。但是她继续拉琴,任凭开水在背后翻腾依旧安之若素,她出离生活的性格表现出来了。更细腻的是她的神情安然,不着急,也不愧疚,性格里强硬的一面也出露端倪。再又就是最后曲子拉完,她还是回过头看了那喷气的开水壶,那种无可摆脱和烦躁,也出来。这场是我看了几遍之后,才觉出好的。第一次看时,觉得很奇怪,这个剪多次的电影,为什么留下这个没有叙事、也不提供叙事动力的场景呢?如果仅是抒情,未免多余。再往后看,全部的场都有用,一个多余的镜头都没有。全部故事看完,再翻过头看第一场,就觉出提纲挈领的好了。

很多人对姐姐买西红柿痛哭那段很有感觉。那场设计的好,好在西红柿,设想如果是买西瓜,那该有多难看。另外,张静初的演技确实帮了大忙。因为这场是在结尾部分之前,算是一个小高潮。但是和片头姐姐的故事离开很远,所以多少还是有点突兀。类似的场我感觉还是小心使用,否则就成了空对空,让人觉得用力过度,还挠不到痒处。

另一场是一家人打煤砖。这一场也很精彩,出了面目始终模糊的爸爸,其他人的性格,也表现出来了。妈妈是最坚忍的一个,姐姐是最早撒手的一个,弟弟是最没用的一个,哥哥还是最没所谓的一个。

我看得最难受的一场,就是姐姐靠在瓶子堆旁边,拉开自己的胳膊左看右看。过了三个镜头,她就拉开伤痕累累的胳膊给她干爸看。这是我唯一觉得戾气很重的一场,在这一场里,姐姐的性格失控了,可以理解,但无法接受。

还有一场,姐姐骑着自行车,拉开降落伞一路飞奔。这场戏可以用张静初自己的话来评价,就是:看起来是现实主义,其实是表现主义。所以这一场毁誉参半。我个人的感觉是这一场总体很好,特别是果子骂声“他娘的”之后追上来那几个镜头,两个自行车忽前忽后,镜头处理的特别漂亮。但是就在这时,姐姐放声大叫,呜呜的,很泄气。说不出来为什么。如果是果子在旁边起哄大叫呢?如果是背后追跑的孩子欢叫呢?张静初的脸特别不适合欢乐,《芳香之旅》就是个明证。顺便说一句,这场里最牛的演员,是他妈妈,特别是最后的那个镜头里,妈妈倒在地上,拽着降落伞拉自行车。妈妈只是个背影,但她的身体语言很牛,震惊、羞愤、心碎、坚忍、片刻的绝望和执拗,作为一个母亲,她所有的情感编剧连一句台词都没给,全靠拉自行车背影来体现,最后效果还不错。

篇3:关于电影《孔雀》观后感

综观这些改国籍的明星, 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一是因为跨国婚姻的原因改国籍, 韦唯、斯琴高娃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二是为追求事业发展而改国籍, 陈冲和尊龙都是年轻时进军好莱坞, 而后在美国结婚生活, 最终加入了美国国籍;三是名利双收后加入外国国籍。对于前两种加入外国国籍的明星而言, 笔者觉得无可厚非;而对于第三种加入外国国籍的明星, 就值得研究和深思了。

细心观察可以发现, 明星们加入的全是英、美、澳、加等发达国家, 没有一个明星加入发展中国家或贫困落后的国家。从这点可以看出点端倪, 明星们加入外国国籍无非是利益驱使:一是税收“优惠”。据娱乐界业内人士透露, 中国明星加入了外国国籍将使原来税收的“灰色地带”更加灰色。二是可以享受很多特权。比如不受“计划生育控制”, 在国内投资可享有相关的“外商”减免税政策。三是享受许多便利。外国护照使他们游历世界更加方便。比如持英国护照, 英联邦国家可免签。四是享受高福利待遇。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涵盖儿童福利、医疗补助等各个方面, 可以为后代省不少事。五是抬高身价。“外国”演员身价较高, 很有可能要求按好莱坞方式支付劳务费。

非官方数据显示, 中国每年移民外国人数达50万~60万甚至100万之多, 但为什么广大网友单单对明星加入外国国籍事件口诛笔伐?

第一, 明星们的“背叛”, 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标准, 严重伤害了祖国人民的感情。中华民族是思想淳朴, 历经几千年风霜雪雨, 有着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结。据美国学者路易斯·斯奈德研究统计, 近代以来至少存在有200种以上的不同含义的民族主义。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 (1) 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 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2) 英国民族学家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运动, 目的在于为一个社会群体谋取和维持自治及个性, 他们中的某些成员期望民族主义能够形成一个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民族。” (3) 笔者认为, 民族主义简言之, 即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在我国其外延和内涵已基本被爱国主义所替代。尤其是近两年, 全国人民团结一致, “多难兴邦”, 爱国主义的氛围更加浓厚。而作为明星的他们, 身负全国人民最朴素和最纯粹的支持, 他们的成功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密不可分, 也只有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 他们才能够实现名利双收。在具有仁义传统的中国, 他们身上有着一种叫做“道义”的社会责任, 要求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甚至对社会有一定的回报。而他们却恰恰相反, 在名利双收之后, 轻轻地挥一挥衣袖, 把道义、社会责任和祖国人民甩在一边, 如此潇洒地绝尘而去。对于祖国人民而言, 就好像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翅膀硬了”跟别人跑了一样, 怎么能够不让支持和爱护过他们的祖国人民心寒?

第二, 明星们加入外国国籍, 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一是带走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以此带动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 不能不说存在着分配不合理的因素, 牺牲了部分人民的利益。这些“富裕”起来的明星们拥有大量财富, 他们加入了外国国籍, 很多人把巨额财产转移到了国外, 成为吸取国内资金的“黑洞”。二是减少了国家税收。明星们的税收一直是一个灰色地带, 他们加入外国国籍之后, 偷漏税的可能大大增加。并且, 具有外国国籍的大部分明星仍在国内定居, 但他们在国内投资能享受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 给自己“创收”的同时造成了国家财政的减收。

第三, 明星们加入外国国籍, 极有可能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许多明星都担任过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妇联执委等职务, 极有可能知晓部分国家机密, 在加入外国国籍之后, 国家机密极有可能泄露, 危害我国的安全和利益。

综上所述, 对于明星加入外国国籍事件, 应该区别对待。明星们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积聚了大量财富, 他们有着道义上的责任。但明星也有自己的社会需求, 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或是因为婚姻之类不得已的苦衷。所以既要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 更要保护国家利益不受损失。作为公共管理机关的政府部门应当负起责任, 加强对相关事件的管理。

首先, 加强对公共事件的管理。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 具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关注度、号召力, 他们加入外国国籍对我国经济、意识导向等方面影响较大, 应该纳入公共管理的范畴。任各种舆论翻江倒海地争论, 有关部委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表态, 可以说是没有尽到公共管理的责任。政府应该加强对公共事件的管理, 提高对公共事件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 并出台相关规章对明星加入外国国籍的行为进行规范。

其次, 严格对加入外国国籍的审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16条规定, 加入、退出和恢复中国国籍的申请,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审批。应该严格审批制度, 对于国内定居和生活、没有充分理由加入外国国籍的明星, 限批或不批。特别是对于担任过国家公职的明星及其家属, 更应该进行严格的限制, 这样才能限制财富流失数额和保护国家政治安全。

再次,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引导国人对外国文化、产品和明星正确理解。

近年来, 电视等媒体充斥着日韩电视剧、西方和日韩产品, 正在对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 各种媒体积极宣传明星们光明的一面, 而对他们的负面新闻不予报道甚至封锁, 长期以来缔造了明星们的“完美”形象, 加剧了青少年追星的狂热。所以, 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对外国文化进行批判性吸收, 对明星们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才能使国人不再唯“星”是从, 明星不再唯“外”是从。

最后, 对外宾的“超国民待遇”规则进行修改。

去年, 一篇《大连火车破例临时停1分钟助日籍旅客赶飞机》的新闻使全国上下沸沸扬扬, 新华网、网易、搜狐等各大网站及部分报纸、杂志等媒体都对此事做了专门报道。事件经过大致如下:齐齐哈尔驶往大连方向的2220次列车晚点, 为了帮助7名日本乘客赶上飞机, 列车在大连周水子站临时停车一分钟, 有关方面派警车开道护送着7名日本旅客赶往机场登机。大部分网友都对列车长和有关方面的行为进行质疑, 为了维护“国家形象”, 代价何其昂贵!7个日本乘客中并没有病危等重大事件, 仅仅为他们赶飞机而停车, 伤害了其他2000名乘客的正当权益, 在世界上史无先例。更严重的是, 火车晚点是铁路方面的责任, 不该用其他几千名乘客合法权益的代价来埋单, 更不应该把带着国徽的警车当成开道工具。如果换作一个普通的中国人, 恐怕要求赔偿都很困难吧?日本乘客事后寄来的表扬信中写道:列车临时为我们停车1分钟, 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做不到的, 这句话对这个事件真是莫大的讽刺。

该事件在我国只是冰山一角。旅游景点设立“外宾专用通道”等许多“保障外宾权益”的手段令人汗颜!如果说外宾在我国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的话, 那我们的祖国人民“享受”的待遇就有“非国民”的味道了。如果我们政府有关部门都要利用公权力“保护外宾权益”, 而置更广大国人的利益于不顾, 恐怕就只能加重崇洋媚外的风气了吧?也只有修改这些不平等的规则, 把国人和外国人放在同一高度, 受到同样的尊重, 享受同样的待遇, 才能使人民更爱国, 而不再“孔雀东南飞”。

注释

1 Hans Khon, The Idea of Nationalism:AStudy of Its Origins and Background,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1946, p.10-11.

2 Edward Hallett CARR, The R 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ationalism, AReport by A Study Group of Members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London, Frank Cass and Co.Ltd., 1963, p.xviii.

篇4:关于电影《孔雀》观后感

一、 姐姐——理想道路上执着的殉道者

姐姐这个角色是片中最特别、最出彩、最浪漫的一笔,在灰色为基调的背景中,四周充斥着工业发展带来的废气,以及衣着黯淡庸庸碌碌的工人,这个女孩与周围的一切显得格格不入。在那个崇尚集体化的年代,她的发型也是千篇一律的麻花辫,衣服也是泯然众人的黑白蓝,但姐姐的气质却卓尔不群,笑起来的时候很单纯,不笑的时候又很清冷,这样冷漠而执着的性格,甚至有几分不食人间烟火,她的心比天高似乎预示着命运总是要跟她开玩笑。

她是一个过于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对平庸不屑一顾,不甘工厂里刷瓶子、托儿所带孩子的庸碌生活,坚持要当伞兵;对偏爱嗤之以鼻,不满父母对患有脑疾的哥哥各种形式的偏袒,联合弟弟反抗;对爱情更是固执,用“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形容丝毫不为过。

但是姐姐的理想主义,并不是一味的空想,她的精明毋庸置疑,为了实现理想,可以不择手段。为了当伞兵,她连借带偷的凑钱送礼,想方设法跟高大英俊的男伞兵拉近关系,可怜她使出浑身解数,却忘记了一件事,她所能采取的手段,别人也一样可以,甚至做的更彻底。同行的胖姑娘身体条件不如她,但比她更活泼讨巧,更重要的是胖姑娘的姐姐为了让自己的妹妹参军,硬是嫁给了那位男伞兵。在伞兵梦想破碎后,姐姐迫不得已过上了刷瓶子的生活,由于对现状不满,她总是不停地给自己寻找精神寄托。随后姐姐认识了在文工团拉手风琴的老头,带着同样被家里忽略的弟弟,在干爹那里寻找缺失已久的亲情。最后,那位在家庭生活中备受冷眼的老头由于顶不住压力而自杀,家人甚至冲到单位来对姐姐疯狂殴打,用剽悍的口音撂下一句“狐狸精”后一走了之。虽然影片对这一情节所用的笔墨不多,但这是她人生中第二个重大挫折,姐姐后来不尽人意的婚姻生活,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罢了。

捷克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代表作中,借用了法国诗人兰波写在巴黎大学墙壁上的那句“生活在别处”为书名,姐姐就像那本书中敏感的年轻诗人亚罗米尔,她的生命,总是绽放在别处。躺在晾晒被子与谷物的房顶上,向往着空中棉花般洁白的降落伞,这人类的理想总是难以满足,当到达“别处”之时,脆弱的理想往往会被现实的坚冰击沉,他们会发现“别处”同样走投无路。当姐姐自制了巨大的蓝色降落伞,绑在单车后面,在这个封闭落后的小城街道上飞驰,她用这种方式抗议现实的重击,却被母亲以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最后还要被强迫着打安定。这一刻,她仅存的自尊被彻底的击毁了,开始自暴自弃起来,为了给哥哥报仇,不惜用身体的代价换取果子的帮助;为了逃避被父母漠视的生活,不惜草率地嫁给自己不爱的人。她早已抛弃了最初的形象,那个在嘈杂的楼道里安然拉手风琴的女孩,变得无可挽回的苍老。姐姐离婚后,在菜市场偶遇当年那个男伞兵,她仿佛又找回了自己曾经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热忱,自欺欺人地说:“他会永远爱我。”可对方却早已忘记,只留下她一个人落寞地在菜市场的角落里痛哭流涕。至此,姐姐这个角色完美成型,也完美谢幕!

姐姐,不甘平凡的清秀女孩,为理想作茧自缚的殉道者,她所做的一切堪比夸父追日,最终化为邓林,就像片尾她与丈夫孩子一起观赏孔雀时所说的:“爸爸家乡满山都是孔雀。”在理想主义者眼里,只有远处的风景,而现实中的一切都是马尔科夫链。

二、 哥哥——理想道路上撤退的明智者

哥哥,他是父母疼爱关照的对象,也是弟弟妹妹羡慕嫉妒的对象,是这个家庭的焦点。其原因是他患有脑疾,但又绝对不止于此。他表面憨厚,甚至有些傻里傻气,与他高大臃肿的身材很相称,但这个角色的内心却透着亮,远远胜于很多认为他傻的人。

电影中,有天傍晚的下班时间,纺织厂门口出现了一朵金黄硕大的向日葵,与举着它的胖子很般配。胖子想将笑容灿烂的向日葵送给厂里妩媚漂亮的陶美玲,对方接受了向日葵,却上了另一位男青年的自行车,连看都不看他一眼。这是哥哥唯一有过的理想,就这样毫无悬念的破灭了。漂亮的女工理所当然的拒绝了他,他也理所当然地娶了同样患有轻微残疾的金枝,一个极其精明强干的女人,就像她所说的:“胖子,要不是我有残疾,我才不肯嫁给你。你要记着,世界上只有我对你好,你也只能对我好。”一段缺乏温度的话语,却很真实,直白的将现实袒露在观众眼前。这是本片的一大特色,没有粉饰太平,追求的是平铺的现实。但最后,陶美玲因为不能生育被情人抛弃,流落街头,而哥哥却安安稳稳地开起早点摊,经营着自己的生活,过得比她要好得多,这一切落差,都归结于哥哥在理想之路上的知难而退。

他和姐姐是截然不同的人,哥哥更像一个生意人,懂得经营人际关系,经营自己的生活。他虽然也会不慎走入女厕所,把工友误锁在冷冻库,但是这些问题,都只能归因于他智力的低下,而在感情上,他完全是另一个人,一个大智若愚,能屈能伸的人。在被混混殴打欺负后,选择不动声色,而姐姐找人报仇,他最后竟买烧鸡向打他的人赔礼道歉、开脱关系,做到了两边互不得罪。眼光犀利,一下就相中纺织厂最漂亮的陶美玲,在爱情无果后,面对真正与自己过日子的金枝,哥哥照样爱护照顾。刻画这个人物的点睛之笔在于,当年和陶美玲有着暧昧关系的张喜子来向他借钱时,哥哥毫不犹豫的就拿出一大箱子香烟,这不过多年以来这些地痞流氓用来整蛊他的道具,他却巧妙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纹丝不动的奉还给了他们。从他的农村媳妇身上,哥哥甚至学会了更多生存的必备的手腕,自私与狡诈,用于对付曾经对他不利的人。因此,哥哥并不是个完全的傻子,在智力方面可能是,但在感情上,却是深藏不露的高手。

全家人为哥哥操碎了心,仅仅工作一事,就逼的父母到处求情问路,日常生活也需要母亲甚至弟弟全方位的照顾,分糖的场景,以小见大,完美的诠释了这家人的关系。121块糖,哥哥一个人可以分一大半,弟弟妹妹都不得不让出几块,这代表着他完全占据着家庭生活的重心,因此只会招来妒忌与嫌弃。在要不要合伙干掉哥哥这个累赘上,姐弟二人保持着惊人的默契,将老鼠药放入哥哥的水杯中,父亲看见了,竟然默认这种行为,而强势的母亲,却用极端的方式向家人宣战,那只白鹅的毒发、抽搐、扭曲、死去,令人触目惊心。

周遭关系的冷漠,是十年动荡时代之后留下的通病,一切都远远没有结束,依然在垂死挣扎,哥哥的故事,不仅有关理想,还隐喻着影片那个重要的主题。恰似在姐姐被干爹的家人毒打时,所谓的工友一致保持沉默,那种极端的沉默叫做经验,猜疑与斗争的经验,现实永远生活在经验里,才有了这个家庭的失重,有了兄妹三人情愿也好,被迫也罢,不得不放弃理想的根源。

三、 弟弟——理想道路上永远的缺席者

弟弟在影片中出场的年龄大约是十七八岁,这正是一个人生命中变数最大的年龄,可以被理想催熟,亦可以被现实毁灭。他的理想还没有完全定型,不能拿到阳光下展示,就像作业本上的那幅女性速写,只能偷偷摸摸地欣赏。

在这个家庭中,他才是最没有存在感的成员,姐姐的工作和哥哥的身体已经占据了父母所有的注意力,弟弟注定是陪衬。对哥哥而言,他只是一位24小时的护工,还完全是义务劳动,连工资都不领。弟弟从内心里是爱护这位大哥的,但澡堂中哥哥被戏弄口吐白沫,弟弟为了救人不得不冬天穿着短裤就跑回家,这让他对哥哥的态度有了相当大的转折,将有这样一个窝囊的哥哥视为耻辱。第二件事,也是让二人关系发生质变的是哥哥为弟弟送伞时不慎误入女厕所,被全校通报为流氓,同学那句“这是高卫强他哥”毁灭了兄弟间的一切亲情。经历了澡堂事件和送伞事件后,弟弟对哥哥产生了单方面的极度厌恶,这也让他与家庭中另一个异类——姐姐,站在了同一战线。在这个冷漠扭曲的家庭里,姐姐是他唯一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他是伞兵事件和干爹事件的参与者,换言之,他亲眼见证了姐姐理想的破灭。但是姐姐只是一味地利用他,向他借钱买礼物,带着他一起接受干爹的照顾来排除嫌疑,以及利用他去买令人难以启齿的书。这隔断了他对这个家的最后一点依赖。

在班集体的生活中也同样如此,哥哥送伞让他出丑时,弟弟情急之下竟然做出了拿伞尖捅自己亲哥哥这样十恶不赦的事情,可见弟弟的内心是极度敏感与自尊的,他成绩优异,理想正在萌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不同于哥哥姐姐的道路,这驱使他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不能容忍自己有这样一个傻子哥哥。为了挽回自尊,叫果子冒充民警太阳天来送伞,当他吹着口哨心满意足地走进教室,却受到了全班同学的鄙视,女同桌帮他收拾桌椅,弟弟以为女孩对他有好感,得到了确是更加冷酷无情的嘲讽。故事至此,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已经覆灭,他脑门上似乎贴了“骗子”的标签,永远不可能回到这个集体了。

姐姐与哥哥出场时年龄均是23-24岁,已经是脱离家庭,到了独立阶段的年龄,而弟弟却有心而无力,在学校的“小社会”受挫之时,他自然而然地把获得认同和温暖的渠道诉诸于家庭。反观这个家,组成它的是一位极度强势的母亲和一位表面厚道的父亲,在“暗杀”哥哥失败后,母亲亲手隔断了他所有寻求母爱的可能,而父亲因为哥哥的智力问题和姐姐的叛逆,一直将他视为唯一的希望,在发现弟弟有了一点逆反的苗头之时,父亲却表现得歇斯底里,近乎疯狂,对着屋外的邻居大喊:“快来看!我家出了一个流氓!”正是这位老实的父亲,将弟弟可能会拥有理想、甚至实现理想的未来扼杀在了摇篮里。

多年以后,弟弟选择了做寄生虫,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他的婚姻以及其余的人生,都只是对父亲的怨恨与挑衅,他为了这个目的活下去。弟弟的梦想,在尚未成型之时,就已经被连根拔起,注定只能成为理想道路上的缺席者。

结语

篇5:电影《孔雀》观后感

《孔雀》这部片子早就听说过,当年也有很多的报道信息,可以说是宣传渲染得到位。但直到今天才看到。

以一个并不专业人士的眼光,我不能简单以好还是不好来概括对这部片子的观后感受。文艺片的细腻与怀旧,在点点滴滴中包含着那种情怀,这些淡淡的感觉也只有那些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一代人才能感受到。于我,还是有些遥远。片子中的一些场景和细节让人回想起小时候的一些相似的景象。比如一家五口在过道上吃饭,邻居们窜来窜去;那些老厂房和旧衣物……天空是灰蒙蒙的,节奏是缓慢而沉闷的。其中似乎蕴含着更深的韵味和难以名状的情愫。还原了七十年代的景象,勾起了许多往事,令人心起涟漪。

但是这样一部被许多看客津津乐道的片子,在我看来还是有不少难以接受的地方。

节奏缓慢,故事叙述得支零破碎,太过简单,而不真实。更多的像是存在编剧头脑中的一些片断的组合。一些情节显得过于苍白、简单得难以理解。比如,姐姐兴冲冲地拿着酒,想去找那个招兵的军官,但看到军官在与胖姑娘打球,就退怯了。这也太矫情了吧。不符合现实。对于一个强烈渴望当兵的人,怎会这样轻易放弃?而且那个军官看起来很正直,不像是打几次球,吃个瓜就能搞定的人。那个年代的风气也比较淳朴,这种事可能吗?

后来又暗示那个胖姑娘的姐姐更豁得出去,嫁给军官,才取得妹妹的当兵资格。仔细一琢磨,也不对啊。哪有这么说嫁就嫁,就是你愿嫁,别人还未必愿意娶呢。人一北京军官凭什么接受这种贿赂?这情节设计得太离奇。

还有姐姐与拉手风琴老头的相知相识,到后来老头的子女们上门来揍姐姐,都让人感觉不可思议。姐姐为啥喜欢那个老头?是喜欢吗?不过是聊了几句,跟她和弟弟看了场电影。就有老头子女们的大打出手,据说老头还自杀未逐。咋这么奇怪呢。一种不知道哪一类的情感,有一种不知道哪一类的逻辑。看不明白。

果子让姐姐去小树林,姐姐为了得回降落伞,竟把果子一句“你怎么让我还你的伞”,可能只是一句戏谑的话,在那样的年代里,姐姐能立马当着人脱裤子,真是怀疑这姑娘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傻到家了。这样离奇的情节只能产生在编剧的臆想中。

还有后面,弟弟用伞尖戳哥哥的情节,下药毒死哥哥,以及老妈把药喂白鹅等等,许多事情看起来都那么奇怪,不正常。只能说那是一个变态的时代,一个变态的家庭。

究其原因,是因为此剧是由一有点轻度变态的编剧创作的。只有另类,才能有点别样的滋味。有些影片也正是需要以一些不同之处来吸引人们的目光。所以有争议的片子大部分是小众片。带着些编剧创作者的另类情怀。

篇6:电影《孔雀》观后感

好电影还有一个特点,能够给大家一个开放式的思考,不同的人生经历能得出不同的感悟和评价。很多人谈及这个电影,都谈到了老派家教压抑个人梦想,我觉得可以再大些,例如家长是否代表着更大的权威式管理你我他?这先不讲。

我看这部电影传达出来的情感是很复杂的。看到了追梦的激情消亡,个人磨去了棱角、慢慢剩下平凡。然而回过头看梦想成了什么?姐姐那个心心念的帅气军人成了有点邋遢的普通人,胖子那个梦中情人是“中看不中用”,小弟曾喜欢过的同桌也许也就烂泥般醉倒在地上。

当梦想着地,面对直白的现实,有些人怀着不服输、悲伤(姐姐),有些人心大、能够向前看(老大),有些人更愿意给自己加一个托层、避世(老三)。

梦丢了初看来可惜,但最终那个梦也不过如此――孔雀开屏也就那样,能咋地?片尾去公园错过了看到孔雀开屏,是在说如果他们稍微有些耐心、或在执着些就能实现梦想吗?我觉得是在说错过是没办法的,在时代的洪流中,难以让你立定驻足,推着你走,也就很容易错过很多事物。梦最后怎么会这样?也许只是青春期想得过于美好,也许在巨大的社会变迁中,伟岸变成蝼蚁再常见不过,都将不值一提。

篇7:电影《孔雀》观后感

舞剧《孔雀之冬》围绕着生命、时间和爱这三个永恒的主题展开,用舞剧的形式演绎人类共同的情怀。剧中的“孔雀”是鸟,也是人,是有情世界的芸芸众生。全剧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篇章,讲诉了一个关于成长、人性、时间和爱的故事,还有生命和天地自然的相互融通。

看似一个古老的寓言,但直指现代人矛盾的内心。爱与恨,罪与罚,迷恋与迷失,嫉妒与虚荣,宽恕与忏悔,觉知与释然……

篇8:关于电影《孔雀》观后感

关键词:影视作品,美术设计

一、影片的艺术风格概述

电影《孔雀》, 讲述了一个漫长的故事, 将高家三兄妹平淡的生活还原在我们的眼前。仔细看下来, 会觉得导演顾长卫很厉害。这部电影用了很多长镜头, 可能是因为他原来是摄影师出生, 拍摄风格大胆, 不得不说长镜头的使用让影片有点像一部纪录片, 它给人的整体感觉是非常真实的。影片的结构很有意思, 接近段落样式。弟弟的旁白叙事, 与家人在走廊吃饭的场景是衔接影片每个小段落的纽带。影片背景设定在七十年代夏天, 电影的开头是灰绿色雾气笼罩的小巷, 这与炎热的夏季不一样, 所以在影片的开始就奠定了悲伤, 低落的情绪。

本文以姐姐高卫红为例, 分析了影视美术设计在人物、场景及故事情节处理上的各种影响。

二、影片中人物的美术设计

女主角高卫红, 有着清秀的面容和倔强的个性。梳着两条小辫, 穿着白衬衫, 蓝色的裙子。她孤独, 渴望自由, 拒绝单调乏味的管束, 有自己的天真的爱情幻想。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 都是在那个时代中最无奈的情感宣泄。性格内向, 工作不得意, 梦想破灭, 低沉的家庭气氛, 让一个女孩子无法正常的倾诉青春所带来的种种苦闷。就像孔雀在求恋的季节, 没看到雄孔雀开屏, 无法平静的释放激情所带来的尴尬。她孤独袒露个性, 不停的幻想, 然后破灭, 在想象中以各种方式逃避现状。

片段一:姐姐待业在家。梳着两条小辫, 穿浅蓝色短袖长裙编织卷帘。画面带有青春淡淡的孤傲, 很年轻, 却又不再属于校园, 姐姐待业在家。撞到门上, 撩起卷帘, 暗示了后面的波折。

片段二:姐姐在幼儿园工作。梳着两条小辫, 穿白色的帽子和短袖衬衣, 黑色的粗布裤子, 白色袜子, 带扣布鞋, 坐在小木凳上摆弄玩具琴。画面中衣着简单明了, 符合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人人都穿着相似的款式, 相似的颜色, 淹没了个性。姐姐既生活在当下, 却又时时显现出对这种统一的反抗。

片段三:姐姐追逐理想。梳着两条小辫, 穿着白色衬衣, 藏蓝色长裙, 白色袜子和布鞋, 把红番茄装到玻璃瓶子里, 骑自行车到处晃。七八十年代的社会现状, 穿裙子是一种时髦和个性, 姐姐的衣着反映她身上的一些叛逆和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坚决付出的个性, 执拗且强硬。自行车的应用, 体现了当时的物质状况。

片段四:姐姐在工厂刷瓶子。仍旧是梳着两条小辫, 但有些松散, 穿着蓝色粗布外套, 酱蓝色围裙, 奶黄色手套, 手拿玻璃瓶。头发散乱证明这份工作的辛苦, 姐姐对这份工作的不喜欢和敷衍, 有一些没有耐心, 散漫的心情。衣着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姐姐与这里的不协调, 显得苍老, 更显现出姐姐对这份工作的不适应。

片段五:姐姐与干爹。两条小辫, 穿着深蓝色长袖外套, 蓝色围巾, 深灰色的粗布裤子, 黑色鞋子, 手提网兜蔬菜。姐姐漫无目的行走在街上, 被悠扬的乐器声音吸引。宽大外套遮蔽住了姐姐瘦弱的身体, 却遮不住姐姐游离的心。暗示了她与干爹之间似有似无的情感, 其实是两颗寻求交流与慰藉的心。

片段六:姐姐的恋爱与婚姻。烫过的短发, 穿着草绿色长袖, 藏蓝色长裤;粉色纱巾、手表是他们的爱情信物。由小辫到短发的转变, 是那个时代的潮流, 也是姐姐从青春步入婚姻的转折。衣着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但道具却至关重要。粉色纱巾是姐姐的婚姻, 像梦一样轻薄, 与服饰搭配起来显得突兀, 不自然。暗示了婚姻的不幸。姐姐送出的手表是对青春的终结, 是对从前的诀别。

片段七:姐姐偶遇初恋情人。挽起的发髻, 穿着蓝色粗布外褂, 手提菜篮子买西红柿。挽起的发髻显示出姐姐的年龄和经历。外褂的衣着让人感觉苍老。提着篮子是要去买菜, 说明她现在的身份和围绕的事情。姐姐偶遇初恋情人在菜摊边痛苦, 涨的通红的面孔与菜摊上的新鲜番茄又是那样的相似, 可惜, 她已经不新鲜, 不是十年前的那个女孩……梦想是美好的, 现实是残酷的。这是所有人的宿命。

三、影片中场景的美术设计

(一) 走廊

影片中一家人坐在走廊矮矮的桌凳上吃饭, 姐姐在走廊上切西红柿装瓶, 姐弟两跪在走廊上受罚, 姐姐离婚在走廊上抱着行李穿过……筒子楼见证了人们成长的岁月, 那个时代里特殊的建筑, 长长的走廊似乎看不到尽头, 人们在走廊里聊天、吃饭、洗衣、玩耍, 奏响生活交响曲。以简洁而有表现力的日常场景表现人物内心和时代氛围。

(二) 街道

姐姐在大街上展示自制的降落伞, 弟弟奔跑在街道上叫爸爸去救哥哥, 姐姐在街道上遇到初恋情人。街道的建筑和行人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感, 提醒观众在这样的环境中, 人们的生活状态, 更多的是一种冷漠和寂寥, 掺杂着淡淡的怀念与愁绪。画面注重色彩和镜头的运动, 例如姐姐带着降落伞的出现, 让原本平静一层不变的街道突然明亮起来。

(三) 客厅

影片中客厅作为主场景之一, 也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傍晚一家五口在客厅里各自忙碌, 妈妈的钱掉了询问每个人, 妈妈给落选的姐姐打镇定针, 姐姐告诉父母她要结婚了, 父亲发现了弟弟画的裸体女人。家本是一个温馨的港湾, 在影片中, 客厅作为家的核心部分, 没有家庭成员的沟通, 更多的是相互的冷漠、猜疑、强迫和不满。导演注重画面构图和色彩的把控, 把人物分隔在各自的区域, 昏暗的灯光, 陈旧的家具, 压抑填满了整个画面。

四、影片中故事情节的美术设计

对姐姐这个人有着特别的情愫, 似乎是在看一部电影, 又似乎是看到真实的自己。片头有一段描写姐姐低头摆弄风琴, 非常漂亮的画面。一边轻轻摇摆着身体, 一边轻轻的弹奏着。她弹得不好, 也不是那么热爱音乐, 但是她高兴, 她享受此刻的年轻, 生命仿佛音符一样缓缓流淌。身旁是一锅沸腾的水, 呼呼沸腾好一会, 她虽然看见了, 却并没有理会。导演用一个非常缓慢的镜头来表达这一刻, 让观众隐约感到不安, 而这片刻的停留也正是注定了故事里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开始。

姐姐制作了一个巨大的降落伞, 骑着单车在街上尽情的展示, 蓝蓝的降落伞在镜头画面里, 从一个点, 逐渐放大, 逐渐布满, 心里满满的都是对理想的追求不顾一切的感动。只是可惜的是, 母亲紧张的阻止了这一次短暂的追逐。姐姐的性格决定了色彩和画面的设计, 让理想和感动充斥了观众的视觉和心理。

影片在表现原本很残酷的情景时, 选择了一种平淡的叙述。姐姐和弟弟年少, 嫉妒父母更多疼爱的哥哥, 他们买来药老鼠的药水想毒死哥哥。母亲当着全家人的面将毒鼠药放到水杯中, 然后把哥哥养的鹅抓来试验, 那只中毒的鹅剧烈的抽搐着, 伴随着母亲同样因痛苦而痛哭和抽搐脸, 还有全家人的惊怖眼神, 画面没有对白, 甚至没有花俏的镜头变化, 以近乎凝滞的慢速度, 伴随着哀惋伤感的音乐, 深刻且清晰的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及命运。

五、结语

影片《孔雀》有一种说不出的愤怒和焦虑, 安静, 又有些固执。人物在画面中清楚又模糊, 像是在寻找迷失的自己, 过去的自己, 现在的自己和向往的未来。对人物的美术设计虽然平淡沉闷, 却不乏美丽诗意, 但画面里所有隐含的痛苦, 都沉寂在内心窃窃私语。

参考文献

[1]《电视美术设计》叶建新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1.

篇9:《孔雀》的独特电影文学韵味

电影《孔雀》海报

一、 电影主题

电影主题的分析是电影鉴赏的基础,电影的主题反映着一个电影到底想要讲述什么,并通过什么样的电影手法讲述的过程。《孔雀》的主题是一个关乎梦想的故事,在现实面前,梦想就像一个肥皂泡,看着丰富多彩但实际上不堪一击。本片在结局部分一切都归于现实,所有的角色都被世俗所淹没,是本片主题的重要体现。最后张静初扮演的姐姐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哥哥和弟弟同样如此,本片的片名设计也极富文学特点。其实所有人都像孔雀,身上都长满了故事,如同色彩绚烂的羽毛供人欣赏,就好像电影里面的三个主角,而现实就是一个笼子,每个人都逃不出这个笼子。别人的喜怒哀乐,实际上四周的人都尽收眼底,人与人之间其实是有着观赏性的。本片的主题还体现在娴熟的色彩运用上,电影视听化的艺术语言,色彩的应用能够反映加深主题的表达,而《孔雀》的主题色彩是灰色的,灰色的天空、街道、墙园,就好像灰色的人生和梦想,电影中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深化了本片惆怅、彷徨、萎靡的情感基调,灰色作为主题颜色贯穿始末,灰色的大量使用,真实地还原了那个时代主题,也巧妙地营造了整部片子的情感基调,色彩的功能还远不止如此,色彩的力量也绝不仅仅是对于视觉的冲击力,就像文学作品中对于色彩的描述,这种可视化的主题呈现更加的具有艺术的韵味。更加是直击心灵的,色彩的运用极大的深化了这部片子的主题,即在困境、压抑、彷徨、挣扎的心理下,三个年轻人关于在现实世界的挣扎。

二、 叙事结构

(一)巧妙的情节安排

毕竟电影是来讲故事的,故事情节的设定能够进一步升华影片的主旨。《孔雀》所讲述的故事,并没有强烈的剧情冲突和矛盾,如果非要说剧情冲突的话,那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本片讲述了一个平凡的故事,导演对于故事情节的安排似乎就是努力模拟一个生活的场景,还原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平民家庭的生活状态,尽管看似散乱的情节安排,但是实际上零散的情节设定难度是相当大的,这像极了的散文中的形散神不散,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情节安排都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来开展,不去故弄玄虚和故作深沉,真的只是在用平时的电影语言为观众讲述一个故事,并且始终站在一个客观冷静的角度。对此顾长卫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在用一种平静的角度去描绘大众人的生活,从而借助那个时代人的精神状态,表达自己的思想。事实上,这个电影到最后都没有告诉观众到底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电影对于生活真实的还原,给了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空间,从一个普通家庭和三个年轻人的生活,利用生活琐事反映着当时真实的社会现状和人们在社会中的挣扎。

(二)叙事策略

在叙事结构上,本片采用的是三段式叙事结构,每一段故事的开始都设置在夏天,而且每个场景的开始都是全家人在走廊里吃饭的场景,而且随着弟弟的画外音的介绍,分别展开了三个人的故事,每段故事突出一个人物,三个故事又互相牵扯和验证。本片的人物对白设计非常简练,和小说中的复调结构不同,本片主要靠画面的再现和重复去完成三段式的叙事结构,而且片子的抒情色彩较重。每个场景的开头设定都有着明显的象征意义,这种重复的画面似乎是在告诉我们:生活一直在不断的重复中,始终逃不出生活的圈子,而且本片的整体基调是回忆性质的。例如弟弟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带着强烈的情感开始回忆每一段故事,随着镜头向上推进,在灰色的灯光下,画外音响起“父亲走了……”,这样的叙事风格是及其抒情化的,在冷静而压抑的情感氛围中,以及每次经历过青春的挣扎和奋斗以后的宁静,这种在现实对抗之余的沉重感,都透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影片看似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架构,其实每个人的故事是相辅相成的,分离式的故事浓缩到了一起,至少在情感上表现是完整的,本片用生活的细枝末节拼凑成了生活,但与此同时,那个拼凑其实是高于生活的艺术抽象,是带着文学的视角去解读生活的,本片的叙事结构和风格的独特,也极大地丰富了其艺术质量。

三、 人物刻画

(一)姐姐

在兄妹三人当中,张静初扮演的姐姐是个性最为突出的一个。影片中有这么一个镜头,姐姐正在走廊中演奏手风琴,但身后水壶里的水已经烧开了,姐姐宁可演奏自己的手风琴也不去管身后的水壶,足可以证明她是一个孤独而感性的理想主义者,她精力充沛是梦想的积极开拓者,这种描写手法从侧面反映出了一个人物典型的性格特点。在那样一个物质贫乏的时代,姐姐的梦想显得如此的遥不可及,她的梦想分别是伞兵、亲情和爱情。在少女的季节里,穿着白裙子的姐姐显得是那么的清纯,姐姐的内心世界是向往自由的,所以姐姐才会去想象跳伞的情景,在蓝天下自由而空旷的飘着。但是这个梦想随着酒瓶跌落到河水中的一瞬间而破灭,于是,姐姐开始了自残式的生活,绝食让姐姐的身体和精神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姐姐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家人送来的食物,直到最后全家人开始强制姐姐进食,这个时候的姐姐是挣扎的,她不仅仅是在拒绝进食,而是在拒绝自己的梦想破灭,但无情的现实就是这样击败了她的梦想,这是姐姐第一次体验到梦想破灭的滋味,但姐姐是个固执的执行者,在姐姐用自行车放飞自己制作的降落伞时,仍然看到姐姐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天空飞翔的降落伞,就像姐姐的梦想一样,那么美丽,美丽到值得用一生去怀念。姐姐的爱情梦也伴随其一生,从那个一口普通话的军官给姐姐打伞的那一刻,她的心便一起随着去了,姐姐是个梦想的执行者,伞兵梦的破灭并没有打消这一份关乎梦想的执念,可是当姐姐发现当年的伞兵成了一个市井男子,姐姐终于被击溃了,在西红柿的摊位前泣不成声。这个画面定格非常的长,这个时间段里没有音乐,只有姐姐的哭泣,好像平时的留白,真实地反映着姐姐对于现实的失望。姐姐对于亲情的追求,更加像是一种无声的反抗,为了得到老人的同情而假装自己受到了家庭暴力,短暂相处的过程中,姐姐享受着这份虚假的亲情,然而这个幸福却是那么短暂,老人的去世不仅给姐姐带来麻烦,更给姐姐的心理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姐姐悲剧命运的描述,充分表达着导演对于这个女性角色深深的人文关怀,实际上姐姐也是本片的核心人物,姐姐的理想化和其显示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哥哥

哥哥代表着典型的弱势群体,在家庭内部哥哥因为智障受到了百般照顾,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哥哥的经历是完全相反的。这种明显的差别也体现着那个时代的黑暗,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里,人性的缺失其实远比想象还复杂。为了获得友谊,哥哥在受到小流氓的欺负之后,竟然选择了买烧鸡去探望人家,哥哥对于爱情和友情的向往其实是比常人更多,甚至有些时候哥哥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爱情和友情,我个人认为,其实三个角色的设定都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姐姐象征着不屈服,而哥哥更加像是那个时代里最为普遍的一个被时代同化和麻木的人。哥哥不知道那个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他真的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似乎残酷的社会没有影响到他,但实时上社会对于他的作用反而更加复杂,他的简单和社会的复杂有着莫名奇妙的联系,他更加像是世俗的代言人,最后的结局也能够看出来导演的刻意安排。

(三)弟弟

弟弟是整部片子的讲述者,他话不多,相比于姐姐的理想化和哥哥的现实化,弟弟的存在是被忽视的,弟弟的性格敏感忧郁。他的冷漠和冲动都反映出他其实是一个敏感的、自暴自弃的沉沦者。首先弟弟是渴望亲情的,可是父母却偏爱哥哥,弟弟早早离开家乡、离开家庭,也说明弟弟其实在亲情方面是严重缺失的。但同时弟弟又是羸弱的,他寻求一个女人的帮助,说明在他的灵魂深处仍然希望自己是一个被照顾的孩子。弟弟是那个时代里,消极的、悲观的、被人忽视的尘埃。

结语

篇10:电影《孔雀》观后感

刚刚看完《孔雀》,之前一直都想看但有时又忘记或是被其他事情给扰乱了,所以一直没能静下心来看。之前只知道是张静初演的,对具体情节并不太清楚,只依稀记得有一幕是女主角蹲在贩卖西红柿的菜摊旁挑菜,挑着挑着就哭起来···

今天看了这部电影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突然想起自己好久都没看文艺片了,其实文艺片有时候到底要表达什么,看过后自己也未必明白,但以前是那么喜欢这之类演片的慢节奏、叙事方法、人物细腻的情感表达···

片中高儿为梦如痴如醉般的执着,在我看来她不在乎青春的流逝;不在乎旁人的眼光;她有很多不在乎,哪怕是不能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但其实她又是期望的,就像她希望自己成为伞兵的理想破灭时,她懊恼、沮丧,而最后她屈服了,接受了妈妈找的洗瓶子的工作。我不懂她对那个所谓的会永远爱她的人怀有的是什么情感,但也许她自己也不明白吧,故事最后当她看见当年那个年轻俊朗的伞兵变得如此狼狈时,她还是很执着的说你会永远爱我,直到那人说“你,你贵姓啊”时,她才转身离开。

我在想她真的喜欢或者说是爱过他吗,也许只是那份执着吧,是那么多年支持她生活的信念,又或者是她在他身上能回想起自己的青春找到自己年轻时的梦吧···

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呢,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们所经历的一些人或事,在那个阶段被赋予了一种特定的意义,让我们在每一次回顾的同时都会闻到一股当年的气息,清晰得那么明显。或许是不堪的,又或许是刻骨的···就像故事中弟弟所说的,人生其实真的很短,感觉仿佛睡一觉起来就已是六十岁了,变得跟父母一样的老···

篇11:《孔雀》观后感

孔雀------一种很漂亮的动物,一个很唯美的名字,未看孔雀之前脑中勾勒的是一幅幅很精致的画面.,然而当我认真的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发现故事与我的想象有着天壤之别。影片叙述的是七十年代后半期北方小城的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兄妹三人是故事的主角,父母的存在只是配角;影片以弟弟的旁白为主串起了兄妹不同的命运,叙述了那个我未曾经历的年代所发生的故事。看完这部影片的感觉更像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台灯下读完了一篇关于七十年代的散文。

影片从弟弟记忆中的七十年代那个夏天开始,一家五口人坐在走廊里吃着饭,突如其来的喧闹吸引了周围的邻居,弟弟也跃跃欲试地想去一探究竟。影片三个片段的开头都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弟弟的讲述把我带到了哪个我未曾经历过的文革后的年代。三个段落用纵向的描述手法展现了:有着自己梦想也掺杂了些许虚伪甚至有些追求完美主义的姐姐的形象:有些自私冒着傻气却非常真实的活着的哥哥形象;以及喜欢和姐姐站在同一条阵线对付哥哥却又有些懦弱22像影子一样生活的弟弟。就连三个人的名字也带有强烈的文革色彩------高卫红。高卫国,高卫强。

姐姐是一个理想主意者,她有着自己的梦想。第一次躺在屋顶看跳伞兵从飞机上一跃而下的时候,幻想自己也能成为一名跳伞女兵。她骑着七十年代特有的破旧自行车追寻那些从天而降的军人;他报名参军,为了能够贿赂一见钟情的军官,不惜偷出妈妈买菜的钱。按一般文艺爱情片的发展,似乎姐姐能够完成她的梦想,成为一名快乐的女兵,过着快乐的生活。导演并未同情姐姐,姐姐被军官无情的拒绝了,她的第一个梦想就此破灭。面对失败,姐姐选择了绝食,一家其他人都强迫她吃饭,她先是死活都不肯吃,但最终拗不过家人半推半就地吃了;面对现实,姐姐选择了屈服,这似乎也预示了姐姐后来的命运。

姐姐试图把自制的降落伞栓在自行车后疾驶,在路人好奇的眼光中,骑过一街又一巷。那个年代有许多人跟姐姐一样有着梦想,只是没有人敢有姐姐的张扬。蓝色是自由的幻想,降落伞是生命的梦想。姐姐在街上骑车的的时候,妈妈一直在追她,最终拉倒了姐姐。降落伞本身就是要落地的,注定姐姐梦想的破灭。

姐姐不肯去幼儿园带小孩也不肯去刷瓶子,却为降落伞的失而复得,不惜失去贞操,曾经想为理想而献身的姐姐最终还是失败,飘扬的蓝色像开屏的孔雀跟在姐姐身后,只能跟在她的身后。现实的压力迫使姐姐剪去两个麻花辫嫁给一位相识不久的局长司机,简陋的自行车后座结束了自己少女时代的梦想。

哥哥小时候得了病,长的肥头大脑,有些许的傻样,却从为被父母抱怨反而得到更多的溺爱。哥哥片段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是他学骑车的场景:全家人助阵,父亲指方向;母亲和弟弟为哥哥扶车;姐姐都要忙前忙后的给哥哥端水。有一个全家人分糖的镜头:母亲要求她和父亲每人多给哥哥十块糖;姐姐和弟弟多给哥哥五块糖,连多出的一块都给哥哥吃了。在家集万千宠爱于一生的哥哥却在社会上不断地受人欺负,有点自私和愚笨的他在七十年代的夹缝中生活,活得简单而实在。他娶了一个有点瘸的女人,开了一家小吃店自食其力的活着。

弟弟的旁白是影片的线索,有点懦弱的弟弟在影片中像一个影子:承担姐姐的流言蜚语,负担哥哥的弱智无知。读书的弟弟本是一家人的希望,因一张女生的画像被爸爸强迫着离开学校,逃出了家,在养老院找了份工作因姐姐的发现扒火车远离了他所在的城市,选择了逃避现实。几年后弟弟回到了家,带回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仍是一个靠妻子赚钱养活自己的人,唯一不同的是弟弟断了手指。弟弟的旁百:爸妈说人这辈子太短,我却希望一觉醒来六十几岁,消极的生活态度一览无余。

姐姐的第一次婚姻以失败而告终,和弟弟一起买番茄的时候,看到一个曾经喜欢自己的男人成了家有了孩子,她哭了,哭的很绝望。哥哥和残疾的妻子经营着自己的小吃实在的活着,弟弟没有工作靠妻子养着。

姐姐再婚带带着女儿去看孔雀,孔雀没有开屏;哥哥和妻子一起去看孔雀,孔雀没有开屏;弟弟一家三口去看孔雀,孔雀没有开屏。三个家庭过去了,孔雀开屏了,在冬天下雪的日子里开屏了。

篇12:关于孔雀作文

小孔雀又看见了啄木鸟说;“咱门俩比一下谁最美丽。啄木鸟说“不比,不比。小孔雀伤心的回到了家里。问妈妈“妈妈,为什么人家不和我比美呢?”妈妈说;“因为你太高傲了。对了,人家也有美处啊!人家的美处是勤奋。”“妈妈我明白了。”小孔雀说。

从此,小孔雀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不仅勤奋还乐于助人它受到了别的小动物夸奖和称赞。

篇13:孔雀鱼养殖管理

一、养水和换水

自来水先用其他容器装起来曝气几天, 让水中有害物质挥发掉, 这就是养水。换水基本原则为少量而频繁, 每2~3周1次, 以全水量的1/4为好。孔雀鱼对全新的水难以适应, 水质剧变对孔雀鱼伤害大, 新水经养水后再用。

二、繁殖

孔雀鱼繁殖能力强, 不需要特殊的环境条件, 全年均可繁殖。孔雀鱼属卵胎生鱼类, 直接产小鱼, 性成熟早, 幼鱼经3~4个月饲养, 便进入成熟期, 即可繁殖后代, 性成熟迟早与水温高低、饲养条件密切相关。性成熟的雄孔雀鱼生殖器呈尖形。雌鱼性成熟的标志是臀鳍上前方的腹部有一块黑色胎斑, 胎斑颜色越黑, 表明离临产期越近。

繁殖时选择较大的水族缸, 水温保持26℃, pH值7.2~7.4。缸内最好栽上一些水草, 然后按1∶4的比例配置雄雌亲鱼。亲鱼发情时, 雄鱼会不断追逐雌鱼, 雄鱼的交换器插入雌鱼的泄殖孔时排出精子, 进行雌鱼体内受精。当雌鱼胎斑变得大而黑、肛门突出时, 表明雌鱼即将产崽, 可将其捞出, 放入另一水族箱内产崽。一尾雌鱼每次可产10~80尾仔鱼, 一年内多次产崽, 两次产崽相隔时间1个月左右。繁殖周期很短, 产仔数量相当大, 故有“百万鱼”之称。但孔雀鱼寿命很短, 一般只有2~3年。

三、仔鱼饲养

仔鱼一出世就能自由游泳觅食, 这时可以人工喂食。喂食的饵料有多种, 丰年虫、磨成碎屑的薄片饲料、蛋黄浆都是小鱼的适口饲料。不管哪种饵料, 都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喂食完要及时清除剩饵, 最好能换去一部分水。一般仔鱼在出生3~4周后即可分辨雌雄, 在此之前要以高蛋白质饵料为主要食物, 2个月后饵料就要荤素搭配好, 以防营养不均衡, 影响亲鱼的发育。

四、常见病害治疗

1. 扫把式烂尾

大多从尾巴梢中部开始溃烂, 迅速蔓延至尾基部, 膜质完全烂掉, 只剩尾骨, 看起来似扫把状, 尾鳍两侧发病晚于中部, 有时背鳍也会发病, 晚期可从尾鳍蔓延至尾柄。

此病发展极为迅速, 治疗稍晚即会死亡。治疗用海宝牌“鱼勇”, 按照说明下药, 严禁过量, 早期病症治愈率很高, 晚期则基本无效。

2. 松鳞病

此病特征是鳞片竖起呈松开状, 病鱼不会马上死掉, 但患病面积会渐渐扩大至全身, 最后衰竭死亡。

治疗药物使用日本黄粉, 计量加大到说明的3倍, 并加海盐 (作用是消肿) , 结合打氧, 治疗期约20天左右。治疗应在发病早期, 若没有食欲, 则不可治。

3. 烫尾

孔雀尾梢部出现似被烫过的红褐色边缘或斑点, 次日或几日后红边渐渐消失, 原红色部分腐烂掉了, 之后还会在新的尾梢上再次出现红边, 并每次都有增大。患此病鱼只短时间内不致死, 但鱼只尾部出现下垂、摆动异常、食欲减退、不追鱼, 后来还可以发展到身上, 出现一些隆起的灰白色病斑, 日久则病重死亡。此病常见, 并在成年 (尾大) 的雄鱼和燕尾的雌鱼间传播。

治疗使用日本黄粉, 治疗期要20多天, 若鱼只一半以上的尾梢都有红边, 则要每日使用“鱼勇”药液直接在患处涂抹1次, 涂完之后再放入黄粉水体中饲养。鱼龄超老的雄鱼很难治愈。

4. 突眼病

突眼病也是较难治疗的疾病, 鱼只不会很快死亡, 但大大影响观赏效果, 我采用和治疗立鳞病相同的方法, 效果非常好。

5. 棉口病

我的做法是用大量黄粉药浴, 并加粗盐, 打氧, 在2~3天内应可治愈。

6. 缩尾与针尾病

孔雀鱼尾鳍夹角明显变小, 严重时缩成一锥形, 鱼只不断地摇动身体, 喜聚集于水面或水底的角落, 病鱼不会很快死掉, 但影响摄食及发育。该病病因是鱼缸水体狭小、鱼只拥挤, 残饵较多, 换水不勤, 因而大量滋生水霉菌致病。易感鱼龄是10日龄内鱼苗和1~2个月大小的分缸鱼。成鱼较少感染。

篇14:我看电影《孔雀》中的姐姐

《孔雀》的情感表达是含蓄的,但在姐姐这一部分,影片显示了罕见的激隋;《孔雀》的叙事是写实的,但在这一部分,却表现了难得的浪漫。姐姐的人格特征表现在不惜代价地追求理想、强烈的人格尊严感以及爱的能力,这是精神自我的突出表现。姐姐拖着自制的降落伞,在熙熙攘攘的街市中穿行的一个片断,是整部影片的华彩乐章(看到这里我哭了),之所以出现这种隋况,原因在于理想主义兼具善和美,理想主义者同时是完美主义者,姐姐这一部分必定要赋予美的形式。姐姐仰望天空,伞兵像蓝色的海洋里飘荡的白色花朵缓缓而降,弟弟乘军舰在雪花似的大海里乘风破浪,这是电影表现的娟姐的两次幻想,这两次幻想都具有童话般的形式之美。

尊严是一个人支撑信仰与生命的骨架,姐姐的人格特征表现在不惜代价地追求理想、强烈的人格尊严感以及爰的能力,这是精神自我的突出表现。

姐姐强烈的人格尊严感,表现在三件事上:一、姐姐准备给军官送礼,看见另外的两姐妹正在竭力巴给讨好他,悄然离去,把礼品扔到河里;二、在哥哥(高卫国)的故事里,请果子帮忙替哥哥出气;三、“我”(高卫强)的故事里,找果子扮演警察到学校给“我”送伞,替“我”挣面子。后两件事是她的尊严感在亲人身上的延伸表现。一个人对他人的态度,建立在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基础出之上,—个有自我尊严的人才会尊重他人,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自我价值感的人会重视他人的尊严。这三件事实际上也表现了姐姐爱的能力,既有自爱的能力也有爱他人的能力。真正的自爱是对自己由衷的喜爱、关怀和敬重的表现,是在对自己了解的基础上,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不断进取,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与潜能。由于自身内在的充实,具有了向外给予的基础与能力,因而他们会选择爱人的方式来更好地实现自爱的目的。爱他人是自爱能力的反映。

姐姐的理想主义表现在她追求的东西,如拉手风琴、跳伞、做玻璃花具有一个共同的性质:超功利。为了拉琴而不顾沸腾的水壶、为了降落伞而舍弃处女的贞操、为了琴声而不惜用苦肉计骗取老人的同情、为了逃离洗瓶子的工作而牺牲自己的婚烟,可以说姐姐是一个纯为精神而活的人,世俗的贞操、道德、婚姻都不值一钱。正是因为如此,她的悲剧性尤为强烈,因为最终世俗强奸了她的精神和理想,所以她的自我悲剧感才是深刻的,也就难怪在影片结尾她的抽泣是那样的震撼人心。

姐姐的命运太悲惨了,我很是抱不平,为何她这么优越的条件,却无法实现当伞兵的梦?以至于她把自制的、并没有什么价值的降落伞看得比自己的贞操还重要,多么凄凉啊!

上一篇:同学爸爸卜告短信范文下一篇:春季开学国旗下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