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自查自纠报告

2024-07-11

行政审批自查自纠报告(共8篇)

篇1:行政审批自查自纠报告

某某单位

关于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自查报告

接某字【2014】 号文件后,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此次自查整改工作,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各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项工作负责人为成员的自查自纠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和部署。

一、认真抓好自查工作

各项工作负责人根据自己的职能和工作实际,对照《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清单》进行了细致的自查,自查结果上报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后上报。

二、加强警示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

我局在自查过程中没有出现违规和违法问题,局党组高度重视全体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改进思想作风、提高党性修养”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等活动在全体工作人员中唱响积极向上的主旋律。使全体工作人员时刻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自觉做到坚持依法办事。

三、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情况

通过自查,今年我局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时未出现超时限办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不存在故意增设及随意放宽条件问题;不存在超法定职权范围实施审批或继续审批已取消的事项问题;不存在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问题;不存在服务态度差、推诿扯皮、暗箱操作以及以权、以岗谋私问题。

通过自查,我局行政审批工作不存在《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清单》中所列的问题。

2014年11月24日

篇2:行政审批自查自纠报告

县监察局、县政务服务中心:

根据《市监察局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关于做好迎接省监察厅、省政务服务中心对行政审批等事项办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相关工作的通知》(监发„2011‟8号)要求,我镇对现有的行政审批进行认真、彻底的自查自纠,现就我镇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搞好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自查自纠工作,我镇由镇长亲自抓,分管领导书记切实负责,从党政办抽调2人专门负责对现有的行政审批进行认真、彻底的自查自纠。

二、严格自查自纠

我镇始终坚持机关效能建设“一线工作法”,便民服务中心因地制宜统一设置党政办公窗口、人口与计生服务窗口、国土与建设窗口、民政及社会保障窗口、新农合及涉农综合服务窗口、综治与安全窗口等8个服务窗口。每个窗口都由1-2名乡镇干部组成,实行AB岗位工作制。我镇便民服务中心确定了窗口服务人员、联系电话及办理程序。在服务过程中以为民服务为宗旨,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政务公开为基础,严格按县政务中心要求

制作各类标牌、相关制度,按照“一规范”、“二上墙”、“四登记”、“五制度”、“六公开”、“八告知”的要求,突出首问责任制度、限时办结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廉政建设制度、责任追究制度、预约服务制度的工作制度,稳步实施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化。

(一)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1.充分利用现有办公场所,以镇政府一楼建成镇便民服务中心,将所有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按照“应尽必进,充分授权”的原则全部纳入镇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受理;

2.严格按照上级规定实行统一名称,其标识、字体、风格等均按照省统一规定设置。在门口醒目位置公布服务事项和办事流程,服务窗口上方设置了告示牌标明服务内容,柜台上各种宣传资料齐备;

3.便民服务中心各窗口保持干净整洁,门牌标识清楚,工作人员座牌摆放有序,党政办公室设置咨询服务台,为办事群众提供热情导向和咨询服务。随时向群众提供饮用水、座椅、纸张、笔等,保证服务质量;

4.便民服务中心对工作人员严格实施街子镇机关效能建设绩效考核制度,日常工作绩效纳入年终考核;

5.工作人员按值班制度统一安排、业务技能熟练、用语文明、态度热情。工作设置了首问责任岗,工作时间窗口无空岗现象。

(二)推行全程代办服务工作

1.加大宣传,扩大影响。我镇对便民服务中心全程代理制度进行大力宣传,截止目前,共下发宣传资料200份,各村(社区)制作宣传栏1期,书写标语3幅。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宣传便民服务中心职能和作用,及时总结和推广便民服务中心运行工作中的经验和好的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确保了便民服务中心的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公布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实行全程代理。对权限在上级的行政许可类事项,便民服务中心开展初审、呈报、代理服务。对审批服务事项业务少、频率低的项目进行办理整合,实行一人多岗、一专多能。

(三)建设村全程代办点

1.固定了村委会为全程代办场所、标志及代办人员,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无偿为群众代办相关事项;

2.将服务事项及好办事流程、服务内容、法定办事时限和压缩后承诺时限公示上墙;

(四)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便民服务中心工作,积极配合县政务服务中心工作

1.我镇积极支持配合县政务服务中心工作,按时办结完成市政务服务中心交办的各项工作;

2.积极配合县政务服务中心的电子政务建设及政务公开工

作,报送信息量居各乡镇前列;

3.严格按照市县政务服务中心要求,及时报送受理事项统计月报表,确保数据真实无误

便民服务中心自10年7月以来共发放宣传资料3700余份,接待办事群众及咨询政策的700余人。其中及时办理362件,待办中的28件,咨询政策557件,不符合相关政策退回的3件。危房改造20户为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68人次,调解民事纠纷1件,接待处理人民来信来访9人次,办理照顾生育二孩2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年参保人员达95%以上。全年为民义务咨询科技知识3866人次,印发宣传资料259份,同时为三农提供了充足的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全面落实了粮食直补,农机退耕还林等政策性补贴。

三、存在问题

经过开展自查自纠活动,我镇在行政审批事项工作贯彻执行情况总体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主要是:

1、行业执法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还不够强,不能很好地落实优质服务标准、执法责任制和承诺服务制,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监督检查制度还不够完善;

3、学习不够重视,特别是对行政审批事项工作贯彻执行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4、由于资金困难,村级代办设置不完善,网络政务普及度不够。

四、下步打算

一是进一步强化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重点加强对行政审批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办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是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长效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的各项制度,加强对程序、实体的监督检查、使行政审批行为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努力实现审批行为的实体公正和程序正当。

三是强化宣传,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让群众了解办事程序,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营造依法审批的良好氛围。

我镇行政审批将通过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精简行政审批程序,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服务量推进公共绩效管理和效能政府建设,巩固和深化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建设。

篇3:行政审批自查自纠报告

一、基本情况

根据贵阳市财政局、贵阳市农业委员会筑财农〔2011〕2号文件,安排我区实施2011年第一批中央购机补贴资金为270万元;贵州省财政厅、贵州省农业委员会黔财农〔2011〕65号、78号文件,安排我区实施2011年第一批、第二批、省级购机补贴资金66万元(二批分别为45万元和21万元)。

二、实施购机补贴工作进展情况

目前我区共完成中央资金225.859万元、省级补贴资金59.999万元,共接收1765户农民提交上来的购机补贴预申请,经调查核实,确定实施补贴各类农业机械共1363台套,其中:微耕机1180台套、拖拉机3台套、玉米、稻麦脱粒机128台套、畜牧水产养殖机械8台套、单体塑料大棚10座,其它机械34台套,兑现补贴资金总额(中央和省级)285.858万元,带动农民投入购买农机资金455.372万元,受益农户1332户。机具都全部到位并投入使用,具体工作进展情况见下表:

三、自查开展情况

1. 加强组织领导

为落实好2011年的购机补贴工作自查活动,我局高度重视,不拘于形式,不走过场,成立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情况自查活动领导小组,区农业局分管农机的副局长任组长,区农机管理站全体工作人员为成员,自查组深入各乡镇、村寨和各农机经销公司销售点,主要采取进村入户、现场察看、查阅有关资料、档案、100%电话和系统购机核实等形式,同时还通过现场随机询问的形式,深入了解农民机手对购机补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 加强对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宣传

对国家购机补贴政策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进行购机补贴政策大力宣传,主要利用各乡(镇、办事处)赶集日,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与农机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共同开展农机推广演示会5次,举办农机推广现场会及机具操作、维修培训会300余人次。积极向前来咨询的农民解答购机补贴政策,耐心讲解各种农机具的性能及优点,增强广大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尽力地把国家购机补贴政策都宣传到家喻户晓,让农民充分了解购机补贴政策的变化动向和知晓申请补贴的条件和程序,真正做到让农机补贴政策深入人心。

3. 规范操作程序,严格把好购机申请和核实关

严格遵守、规范购机补贴操作程序,履行政策公告、预申请、申请、公示、公示确认、审核申请、购机、购机核实、资金结算等补贴操作程序。农民购买农机具时必须由本人持本人身份证和提交经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初审盖章的《预申请表》,亲自到我区农机管理站进行申请、照相系统录入办理。

在购机核实上我们采取的是:严格按申报购机农户数的100%电话、系统核实和购机数的30%以上进村入户抽查等方式,核实农户的全部购机信息,包括是否购机,购买的机具品名、型号是否与购机补贴申请表上的机具及型号相同,和是否得购机发票和是否有重复申报等。

通过核实,发现问题及时的处理,真正确保补贴资金不流失、不被套用,让补贴农机具能发挥最大的效益,真正做到了目录指导、差价购机。

4. 加强购机补贴信息管理,完善档案

对我区农民已购的补贴拖拉机进行办理入户上牌手续,对农民提交的购机补贴《预申请表》、购机补贴《申请表》、《经销企业供货表》、发票(加盖发票专用章)、已购补贴机具的购机补贴资金申请表一起装订整齐成纸质材料成册编号归档,并对购机农民的个人及所购机具和购机补贴资金等材料一起及时的进行核对、汇总和收集登记整理成电子档案,做到资料齐全,整理规范,专人保管,档案完善。

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廉洁自律情况

为了管好用好2011年中央及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使强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我局在农机购机补贴工作中,严格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5〕11号”),省财政厅、省农机局《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黔财农〔2005〕67号”)中规定的操作程序、补贴对象、原则、标准、管理、监督办法贯彻执行,不折不扣地遵守、执行各项工作纪律,规范操作和落实购机补贴工作中的“五项制度”、“三个严禁”、“八个不得”、“四个禁止”。

1. 构建阳光补贴机制,严防工作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一是实行补贴机具竞争择优筛选制:

按照贵州省2011年购机补贴目录,让农民在目录范围内挑选购机,充分尊重农民自主购机和谈价议价的权利,区内所有购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首先必须向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提出预申请,经区农机管理站审核审批并录入购机补贴管理系统,打出申请由区财政局盖章后方可购买,并承诺二年内不能擅自转让、出售该补贴机具;

二是受益对象实行公示制:

对我区所有享受补贴的农民名单、补贴金额等,在实施区域内公示,为方便农民,我们对价值较低的机具和微耕机采取购机和公示同时进行的办法,接受我区农民群众的监督;

三是管理实行公开监督制:

年度购机补贴机具生产厂家、型号、补贴标准向社会公开,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农机补贴宣传,确保购机补贴落实到位,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并实行跟踪服务,按照谁销售、谁负责、谁服务的原则,区农机管理站经常督促经销商做好机具售后服务工作,定期对机手进行安全操作、维修保养等培训,建立购机补贴档案,按受社会监督;

四是成效实行考核制:

在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过程中,自觉接受各级财政、审计部门和上级农机部门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并定期、积极主动地向上级农机主管部门通报实施的进度和情况,认真听取上级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并积极组织落实。

2. 严格遵守“三个严禁”

没有采取不合理的政策来保护我区的落后生产能力;没有强行的向购机农民推荐农机产品;没有发现借国家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之际而乱涨价的情况。

3. 严格遵守农业部“八个不得”的要求

做到在本区内没有指定农机经销商(公司),没有参与农机经销商(公司)销售农机产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定补贴对象;严禁将国家和省级推广目录外的产品纳入补贴目录;没有保护落后强行向农民推荐补贴产品;没有向农民和企业以任何形式收受任何其它额外费用,更没有收受农机经销商(公司)的回扣;没有以任何理由拖延过办理我区农民购机补贴手续和补贴资金的结算手续;没有委托经销商(公司)代办代签补贴协议或机具核实手续;没有以购机补贴的名义召开过机具展示会、展销会、订货会。

4. 严格遵守“四个禁止”

我区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中没有向购机农民、农机生产企业、补贴产品经销商(公司)收过任何费用,和以工作经费不足为由向企业和农民收费。

在我区农民前来办理购机补贴和审查农机经销商(公司)来报账的资料时,从来都没有以任何理由刁难过农民和农机经销商。

五、购机补贴使我区农民增收奔小康、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进村入户核查,让我们看到我区广大农村处处涌动着依靠农机奔小康的热潮,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工作强度,同时改善了我区乡镇的村容村貌和卫生环境,购机补贴给我区农机化工作增添亮点纷呈,极大地调动了我区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

1. 湖潮乡广兴村村民张国兴,是一养鸭户,于2011年6月享受国家购机补贴,购买了一台9LT-Ⅱ型饲料加工成套设备和一台9KJ-300型压块机,据了解,通过自己加工饲料一吨可节约300元,一天喂鸭需1千斤饲料,一个月下来就可节约4500元,三至四个月就可找回购买的这二台机具。

湖潮乡磊庄村王朝珍,现喂有300余只小鸡,是一养鸡户,于2011年6月享受国家购机补贴,购买了一台9LT-Ⅱ饲料加工成套设备,通过自己加工饲料,一吨可节约200元,一天喂小鸡需700多斤饲料,一个月下来就可节约2100元,四至五个月就可找回购买的这台机具。

2. 我区燕楼乡政府,为鼓励燕楼村的农民“弃牛用机”,凡燕楼村的农民购买一台微耕机,政府可再补贴300元,极大地调动了燕楼村的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改善了燕楼乡燕楼村的村容村貌和卫生环境。

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今年是实行网上购机的第一年,农户普遍反映购机程序复杂、烦琐,农民需要跑我区农机管理部门至少二次以上,如到我区农机管理部门提出预申请表后,不能马上得到购机申请表到农机销售公司买到农机具,只有等到区财政部门盖章后才能得到,因此,有些农民在购置植保机具、水泵等小型农机具时,怕麻烦就不会要这点购机补贴了。

2. 在电话和实地购机核实中,有少部分农民不理解,不给予配合,影响购机核实,还有进村入户购机核实时,由于有相当部分农民外出作业或打工、走亲戚,无法找到购机者本人和看到机具,给购机核实带来很大的难度。

3. 有个别农机销售公司在我区各乡镇设的代销点,存在有不清楚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问题,没按我区要求:“各农机经销商在我区各经销点必须悬挂公示栏(包括机具信息、购机总价、补贴情况、我局监督电话、投诉电话、各代销点维修电话等内容)”,导致我区部分农民不知他们购买的农机具的销售价和能得到多少国补贴和省补。

4. 购机补贴资金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我区农民购机的需求,这与我区农机化的快速发展相差很大。

5. 建议今后的补贴资金和补贴政策早落实,以免影响到每年的春耕生产,给具体实施造成工作的被动。

6. 由于购机的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仅靠购机时的短暂培训,不能有效地使他们做到正确的使用和维护,甚至他们对一般常见故障也不能自己排除,因此,建议适当下拨一定的培训经费,来加强培训的力度,这样不仅能提高农机具的经济效益、还能有效地消除农机具的非正常损坏和避免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

7. 农户普遍反映农用油料价格涨幅较快,使其农机作业成本相对提高和严重的影响农业生产,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燃油补贴政策。以减轻农民使用农机的成本负担,从而极大提高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4:台湾高校的行政管理调研报告

台湾高校行政管理调研报告浙江大学党委组织部、党校组织了“浙江大学高校行政事务专题考察团”赴台湾考察调研,就高校行政管理事务专题向台湾兄弟高校学习取经。考察团一行15人,由来自学校机关各部门、基层院系和附属医院的行政人员组成。考察团走访了岛内的成功大学、东海大学、清华大学、政治大学、台湾大学和文化大学6所高校,以及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通过听取专题报告、座谈、参观等形式,围绕高校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行政人员管理以及继续教育等主题与兄弟高校同仁开展了学习和交流。考察团还重点参观了各高校的校史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场馆,台湾地区高校浓厚的文化氛围、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教职员工真诚、热情、负责的工作态度让考察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产、学、研”深度结合,教学平台宽广

与企业紧密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构建全方位的教学平台,是台湾高校的很有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考察的多数高校均结合自身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学科特点和优势,与企业紧密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例如,在访问成功大学的行程中,恰逢成功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兰花研究中心与兰花生技产学联盟主办的“兰与禅生活”展览,不管是其展出的精品蝴蝶兰、兰科养生产品、书法作品等有形展品,还是会场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展会文化底蕴营造等无形观感,均体现出学校“产、学、研”深度结合,全方位教学培养学生的丰硕办学成果。

二、全面推行“博雅”教育,塑造健康丰富的人生

博雅教育是在台湾大学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台湾系统的现代博雅教育开始于台湾大学,考察团所访问的东海大学推行的博雅书院很有特色。例如,东海大学博雅教育课程分为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时事、社会分析及道德推理、科学与科技、外国文化与语言五个大类,博雅书院还定期举办“博雅夜谈”,通过多种基本知识、技能和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丰富的人生。

三、组织架构精简,重视建章立制

台湾高校组织架构精简,在管理上注重科学化、程序化、信息化,不论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均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形成了既平稳运行又竞争向上的运行机制。例如,台湾大学进修推广部总共4个部门12个工作人员,以平衡计分卡为基本管理工具,通过绩效考核、业务电脑化、工作简化、机制创新等途径,使其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四、教职人员责任心强,服务意识卓越

台湾高校教职人员责任心强,服务意识卓越。他们有思想,有能力,知识面宽、素质高,责任心强,做事务实,以学校利益为重,处处体现了为学校着想的主人翁意识。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做事情都会做认真充分的准备,追求卓越。例如,考察团在清华大学校园参观期间,无意间进入一个艺术展览馆,虽然离开馆时间还相差两个小时,工作人员在不知道考察团是浙江大学来访客人的前提下,依然认真准备,热情接待,像正常开放时一样逐一介绍每一件展品,还开玩笑的把考察团的突然到访称作是一次上级的突击检查,给全体团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短短6天在台湾的学习交流考察已经结束,在台湾的交流学习,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自身服务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的提升。浙江大学虽然在办学规模、硬件设施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行政机关的工作与台湾兄弟高校相比,很多地方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全校教职员工更要秉承“求实创新”的校训,将台湾兄弟高校的先进经验用于工作中去,为学校世界一流发展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5:行政审批自查报告

根据省审改办《关于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进简政放权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的通知》要求,我们于近期对省局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进简政放权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紧紧围绕简政放权的总体思路,积极应对,迅速动员,全面部署

十八大以来,工商机关作为政府从事市场监管的职能部门,承担职能转变、管理体制改革等任务非常繁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是简政放权的重要内容。我局党组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反复研究,成立领导小组,由郭局长亲自负责。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由领导小组统筹解决和协调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有关情况和问题。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工作小组,将改革任务进行细分,限时完成。同时召开会议,对全省工商系统进行动员和部署,确保全省各级工商机关认识到位、行动积极。各地迅速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严格把握简政放权的工作指向,健全制度,优化流程、确保落实

(一)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进展顺利。20XX年2月按照《关于认真做好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工作的通知》(甘审改发电[20XX]1号)文件要求,我局对省政府公布保留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许可、备案制管理事项共23个项目广泛征求了相关业务处室意见,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论证,形成了《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的报告》,再次取消了两项备案制管理事项:外商投资者要求延期出资备案和外商投资企业缴付出资备案。以上清理结果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讨论通过,现已上报省政府,已经审定公布。至此,我局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共21项,其中,行政许可项目12项(含省级政府部门受国务院部门委托的行政许可项目1项);实行备案制管理项目9项。对下放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户外广告登记等事项,我们先后制定了登记材料规范和登记文书规范,统一了登记标准和程序,确保了下放的项目严格依法办理,不越权、不走样。自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对全省工商系统执行的101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通过取消、合并、转移、下放等措施,共减少了80项,仅保留了21项,减幅达79%。

(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我局依据国务院和工商总局有关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原则、内容和要求,在广泛调研、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代省政府起草了《甘肃省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2月28日上午,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亲自主持召开省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会议研究通过了《甘肃省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以省政府名义印发,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会议还决定:由省工商局牵头,开发建设和负责运行维护甘肃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换发新版“营业执照”,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实施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实施方案》中突出甘肃特色的一些措施主要有: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实行经营场所“一址多照”制度;简化名称登记手续、全省企业名称实行网上远程核准,名称通知书由企业向拟登记机关就近属地领取,放宽经营范围登记等;明确监管职责,将按照“谁许可、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晰行业主管部门与工商部门的监管职责等。《实施方案》对于促进全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的创业热情,释放民间投资的潜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将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积极影响。

(三)配套制度措施已基本完善。经过多年的清理和规范,目前,全省工商系统已没有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没有新增行政审批事项,没有行政审批收费项目,也没有自行设立的登记、审核、收费等项目。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已经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实现统一标准和统一受理。同时着手对以来省局下发的67份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按照省政府《甘肃省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我们已制定下发了《关于就近属地领取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有关问题的通知》,实现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属地申领;制定下发《关于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的指导意见》,经营场地资源已全面释放;经过近三个月的反复论证修改完善,经20XX年5月27日我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主体抽查监管办法(试行)》,对全省各类市场主体实施抽查,减少监管随意性,创新监管规则,提高监管效率,保障监管公平。我们正在积极做好“先照后证”改革的调研工作。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工作部署,全省工商系统积极探索适合甘肃特色的“先照后证”制度,为全省推行“先照后证”制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三、严格落实简政放权的各项要求,强化服务,多措并举,成效明显

(一)政务公开全面实行。我局现行有效的行政审批事项通过甘肃省企业登记网、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政务信息网向社会公开。同时在政务大厅和办公场所通过电子屏公示受理流程,印制了宣传册、办事指南等资料,为办事群众尽可能提供方便。配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内外50余家报纸、电视、网络新闻单位,由我们郭局长专题介绍全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有关情况。印制《图解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宣传海报大、小各5000份并在全省各工商登记注册窗口张贴,编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政策解读百问百答》册,在全省各工商登记注册窗口免费向市场主体发放,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登记须知、企业年报须知等其它各类宣传资料1万多份,重点宣讲“改革方案”,全面、准确、细致开展政策解读,对群众的误读、误解及时进行正面引导,通过宣传,切实让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激发全民创业活力。

(二)行政审批流程优化。根据省政府的要求,按照“能减即减”、“应减必减”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程序、环节和要件,大幅压缩审批时限,所涉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21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时限由15个工作日缩短至3-5个工作日,承诺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在当天办结设立登记;按照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内容对登记流程进行优化,全省严格落实一审一核制,减少审批环节;开通“企业名称自助查询系统”,于今年3月1日上线运行了自主开发的“企业名称自助查询系统”。申请人足不出户,就可在甘肃企业登记网上先行查询,按照名称查询的相关规则经过初步判断后,直接到网上申请名称预先核准,实现企业名称的高效、快捷、便利登记。省局筹资100多万元,为全省各注册登记大厅配备了激光打印机,提升了硬件建设水平;全省各级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大厅于3月1日至2日对软件系统进行测试,对登记注册应急预案进行完善。省局抓紧印制新版营业执照,于3月1日前为全省各级企业登记管理部门免费提供了第一批新版营业执照,确保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第一天的工作在全省开展。

(三)创业活力深度激发。登记制度的创新和准入门槛的降低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激发了全省投资人的投资热情,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等新兴企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甘肃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截止4月30日,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2813户,注册资本金6527353.14万元,户数比去年同期增长254.81%,其中非公经济市场主体登记数量占较大比重,公司注册资本基本上能做到理性认缴,尚未出现“一元”公司或异常高额注册资本的公司。改革实施以来,申请名称预先核准的有一定的增加,截止4月30日全省新核准各类市场主体名称63803个,到各级政府政务大厅咨询开办公司的人员呈现倍增态势。

(四)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成效明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是落实“宽进严管”最为重要的技术措施和保障手段,对于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以至于整个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来说至关重要。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一要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行业标准既《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过渡系统格式规范》和《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过渡系统数据规范》为标准,依托企业法人甘肃信息资源库,已初步建成甘肃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系统向社会公众提供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各类市场主体信息查询服务,包括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等。目前,我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运行良好,对市场主体信用信息通过系统向全社会公示,起到了对市场主体披露信息的监督作用。

篇6:行政审批自查自纠报告

自查自纠报告

市委编办:

近年来,xxxx区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协调,抓紧抓实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行政审批方式创新,认真落实改革的配套措施。为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根据省委编办、省审改办《关于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自查自纠的通知》(川编办函[2018]22号)文件精神,xxxx区安排专人对全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及时掌握当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收集整理有关建议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权责清单

1、基本情况:

由区委编办和区政务中心牵头,及时结合落实国务院、省、市政府取消、下放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各单位职责调整情况,按照“部门上报,区委编办等牵头部门会审,报区政府审定后在区政府门户网站专栏上公布”的程序,定期对全区权责清单进行动态调整。2017年,全区权责清单事项共5277项,其中行政许可类175项,行政处罚类4361项,行政征收类45项,行政强制类183项,行政确认类28项,行政裁决类5项,行政给付类10项,行政检查类219项,行政奖励类100项,其他行政权力类151项。

2、存在问题:

一是一体化平台认领事项与权责清单存在差异。如我区在2017年公布的权责清单事项共计共5277项,在一体化平台中我区实际认领的共计5389项。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部分权力事项有多个子项,一体化平台按照子项认领,但这样造成不能有效的检查是否存在错项、漏项等情况。

二是部分改革涉及的权力移交单位需进一步明确。如盐业体制改革,在《县(市、区)盐政市场稽查(管理)所职能移交工作清单》中,同一项权力事项移交2个部门,如果两个部门同时行使,容易造成职能交叉、重复执法或推诿扯皮等现象。

三是区县对权责清单法定依据编制的精准度不够。由于权责清单编制工作政策性法制性强、专业化程度高、涉及面广,而区县行权部门多数缺少对相关法律的掌握程度高的人员,对部分权责事项的法定依据编制精准度不够。同时,区县审改办、政务中心等牵头部门法制工作人员基本没有,对各行权部门涉及的法律法规掌握更少,在会审时也只能对照省上权责清单样本进行审查。

3、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省上将权力清单(样本)与一体化平台认领事项进行统筹对应,便于区县对各行权部门认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是建议上级在各项改革时涉及权责移交时,尽量明确相应事项只移交1个部门,避免职能交叉、职责界定不清等情况

三是建议省级部门从区县缺少对相关法律的掌握程度高的人员实际出发,对权力清单(样本)中涉及区县行使的法定依据进行梳理,确保精准。

四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需要不断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素质,同时由于人员变动等原因,省市定期组织开展专题学习交流和培训。

二、多证合一

1、基本情况: “多证合一”改革启动以来,xxxx区先后融合11个单位20项涉企涉证手续,实行“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照一码、一照通用”的市场主体登记模式,大力推行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工作机制,提升窗口服务水平、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截止目前,共办理“多证合一”营业执照1976户,其中新设立1090户,变更、换照886户。通过“多证合一”改革,最大程度减少手续,杜绝了部门工作人员人为制造麻烦,减少了申请人奔波于各个审批部门并重复提交材料等办理环节,大幅降低了时间、人力投入和各种费用成本。实施“多证合一”登记改革以来,年平均新设立市场主体445户,同比增长185%;认缴注册资本(金)32413.22元,同比增长157%。促进市场主体“快生”“快长”,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力。同时,有效弥补了过去部门间信息交换不畅的“短板”,税务、公安、住建、交通、旅游、人社、统计等部门可及时获取企业登记信息,进一步抓实数据源头,为开展大数据监管与服务等工作夯实了基础。

2、存在问题:

一是需进一步将政策落实落地。由于宣传力度、深度不够,以及各个部门认识上存在偏差,办理营业执照后,部分单位仍然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交申请材料,未真正做到只提交“一套材料”便完成所有手续。而且由于部门间数据交换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办理营业执照后税务部门不能及时接收登记信息,企业如要办理税务事项又需到市场监管部门查询打印企业基本信息,既增加了企业负担又导致企业多跑路。

二是需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实行“先照后证”、“多证合一”改革,明确了职责法定、依法监管的要求,明确了“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公布了事中事后监管目录,部分部门并未完全转变观念,仍然习惯于事前监管,对事中、事后监管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存在个别部门未及时到“乐山市市场主体交换中心”平台领取任务、填报涉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给办事企业带来了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场监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在“证照”衔接不够通畅。

3、对策建议:

进一步强化部门之间协调推进工作机制,不断扩大“多证合一”改革覆盖范围,坚持“能整合的尽量整合、能简化的尽量简化、该减掉的坚决减掉”原则,创新推出“1+X-N”模式,对涉企证照整合、暂停或取消事项进行动态调整,为下一步扩大“证照分离”试点范围奠定基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真正实现“信息网上跑、部门协同管、企业少跑腿”,确保“多证合一”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中共乐山市xxxx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篇7:行政审批自检自查报告

县政府法制办: 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行政审批(许可)实施及整顿非公有制发展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结合实际,对近年来行政审批(许可)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检自查,现将自检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行政审批(许可)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认真做好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公示工作

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保留和取消行政审批(许可)事项的决定》(省政府1号令)和《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全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暨中小企业工作会议精神督查要点>的通知》工作要求,我局完成了涉及企业登记、广告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细化规范工作。经清理将原有的审批项目压缩为3项:其中行政许可项目2项,分别是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名称预先核准、设立(开业)、变更、注销、备案登记。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项,是企业集团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及章程备案。并制定下发《嘉荫县工商局关于公布调整后的行政审批事项细化内容的通知》将压缩后的3项审批项目规范细化内容通过窗口登记指南(告知单)、大厅触摸屏和**红盾信息网进行公开。

同时,我局将行政审批时限从法定的2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承诺时限)。

对清理调整保留的项目,我局办理的地址县工商局登记服务窗口,且相关项目名称和规范细化内容的公开方式在红盾信息网进行了公布。

(二)、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投资环境,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和要求,我局将所有审批服务职能集中到登记注册大厅窗口办理,集中履行职能,严格规范管理,严守承诺时限,所有设立登记项目一律到中心窗口集中办理。根据“人进中心、公章进中心、值班领导进中心、所有手续进中心”的要求,明确了首席代表、AB角制度和值班领导,成立行政审批办公室,全权负责我局便民服务中心窗口行政审批职能,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保证了企业的设立登记申请能够在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办结。

(三)健全完善行政审批管理制度,积极开展注册登记制度创新。

2006年开始在全局推行“企业登记授权制度”。根据这项制度对从事企业注册登记工作的人员分别授予四个级别的事权,即:企业登记管理部门负责人事权、一级、二级和三级受理员事权。每个级别人员都有相应的职责权限,而级别较高的登记受理员的事权均包含级别较低的受理员的事权,各级别登记受理员按被授 予的事权开展企业登记工作,在材料齐全,并符合法定形式的前提下,对简易登记事项实行“直接审查通过制”登记,在窗口一次办结,当场许可;对涉及前置审批的登记事项实行“审查—核准”的一审一核制登记;对复杂登记事项实行“集体合议制”登记。

“企业登记授权制度”是为充分发挥企业注册登记工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切实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便民的服务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将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方便人民群众,有助于增强了企业登记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提高工作质量,有助于工商廉政文化的建设。

二、行政审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局严格按照对外公布的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服务项目和内部审批项目目录开展行政审批和服务工作,没有进行变相审批或超范围审批,也无超时审批、不作为等违法审批现象,但自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以来,由于各相关职能部门对《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理解执行不一,给企业(个体)注册登记和监督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困惑,也给广大市民申请注册登记造成极大不便。

例如:《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明确规定:“设立食品生产企业,应当预先核准企业名称,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取 得食品生产许可后,办理工商登记。县级以上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审核相关资料、核查生产场所、检验相关产品;对相关资料、场所符合规定要求以及相关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应当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依法取得相应的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后,办理工商登记。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未执行法律法规对食品生许可的规定,要求企业(个体)工商户先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然后再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食品生产许可,给广大人民群众申请注册造成极大的不便。为此市民多次向县政府反映,我局也就此问题向县政府做了情况汇报,希望相关部门能给予妥善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行政审批制度(许可)工作对于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促进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局将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加强依法行政,推动行政审批工作向以人为本、便民高效、程序规范、公正透明转变,全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篇8:行政审批自查自纠报告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各种现实问题的出现不断推动着大学治理理论的发展,相关理论研究也必须要对现实问题做出回应。为此,本研究以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为导向,在对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两个范畴界定的基础上,对已有研究进行了回顾。在此之上,诠释了大学治理的本原性质与治理要义。以此为依托,进一步对德国、英国、日本和美国等典型国家大学治理进行了比较制度分析。基于前述研究,将研究视角置于中国大学治理问题, 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最终,以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架构为制度创新的突破口来设计中国大学治理创新的路径。上述内容在本研究中由“导论”“大学治理:本原性质与治理要义”“国外大学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中国大学治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运行及匹配”“中国大学治理制度优化:理念、 路径与制度保障”“中国大学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行为转变:由‘惯例行为’到‘合理行为’”六章构成,内化于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大学治理:本原性质与治理要义

大学治理理论已有了较大发展,但对于“大学治理的目标是什么”“大学治理应承担何种机能”等基本问题,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阐释,但至今尚无明确定论。 如果认为治理是大学的一种制度安排,就无法在回避“大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前提下来理解大学治理的内涵。然而,对于大学的本质问题,当前理论界仍然存在着“人才培养说”和“学术研究说”等诸多争论,这直接引致对大学治理的本原性质、目标与机能的认知差异。事实上,大学的本质决定了大学的目标,而大学治理是实现高校目标的重要保障。有鉴于此,本研究针对理论上对大学治理若干问题的认知仍存在分歧的现实,按照大学本质→大学目标→大学治理的逻辑思路,对大学治理的本原性质、治理要义与治理边界问题进行了探讨。

2. 国外大学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

针对各国高校治理制度在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一制多式和路径分叉现象,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对德国、英国、日本和美国等典型国家大学治理制度的变迁进行了理论解析。在考察各国大学治理制度产生源流的基础上,梳理出了影响各国大学治理制度选择的制度背景因素,揭示了影响其制度选择的经济、社会原理,构建由一组概念(正当性、互补性与价值创造性)所支撑的大学治理制度选择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匹配是大学治理的主题。大学本身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与社会大系统及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不存在绝对理想的、绝对成功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匹配模式,几种典型的大学治理中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匹配模式也各有利弊,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文化、政治体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 大学治理制度设计,要采取理性的态度,不能简单地予以移植或照搬,必须要使大学治理制度设计与本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予以匹配。

与此同时看,大学治理制度作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均衡,不是一成不变的。 德国、英国、日本以及美国大学治理制度的演变表明,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外因) 和大学内部的各类问题(内因)都可能会引致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致使原来经过利益相关者博弈所达到均衡的治理制度向失衡转变(范德格拉夫,2001; Birnbaum, 2004;甘永涛,2007)。然而,能否突破由于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等因素所导致的制度创新瓶颈,则取决于当时利益相关者是“创新变革”还是“维持现状”的“共有信念”的对比。如果前者少于后者,大学治理制度失衡将持续,反之将通过对现有制度的“创新变革”实现新的均衡。当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就制度创新达成了共识之后, 在矛盾主体之间不断的博弈过程中,各方会逐渐明确未来制度设计的可能方向,届时将采取激进或渐进的方式,在已有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上成功经验对治理制度作出选择。新的治理制度一旦生成,作为矛盾主体之间的博弈均衡解,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者弱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并作为“共有信念”固定下来,协调和控制着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从大学治理制度演化的整体过程来看,大学治理制度变迁的重要驱动因素就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动态博弈,博弈起始于一个均衡,然后历经了“制度失衡”→“制度创新”→“新的均衡”这一过程,但是一个周期完成后,治理制度并未静止不动。实际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新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出现,受各种诱致性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技能、决策习惯和认知模式以及相互之间力量对比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样就会给参与人带来不稳定的限制。由此直接引致原来潜在的治理问题可能会凸显出来,成为新的矛盾点,达到均衡的大学治理制度便潜伏着向失衡过渡的趋势, 为了应对这种潜在变动,利益相关者不断进行着“谈判”活动,从而通过重复博弈打破均衡状态,使得一个均衡向另一个均衡变动,形成一种新的均衡解,即由一种制度向另一种制度转变。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变革周期都是通过利益相关者博弈来推动的,而其变迁方向又要受到制度的初始禀赋、有限理性(Boundedly Rational)以及一定时期内人们共有信念的制约。一般而言,政府作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通过立法、 行政等程序完成制度的推进和确认,在大学治理制度演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中国大学治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运行及匹配

鉴于中国大学自身的特殊性,本研究将首先对中国高校的生成与演进进行理论解析,考察中国高校产生与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解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高校治理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匹配度的历史演进,对中国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失衡原因进行分析。在此之上,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两个概念予以测度并形成“政学对比度”指数,进而验证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互动对高校综合实力的影响,据此辨明中国高校治理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现状,解析隐匿其背后的逻辑要因。研究发现, 在中国情境下,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大学绩效负相关,而学术权力与大学绩效正相关,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其交互作用有利于大学绩效的提升,两者之间存在着最佳的匹配点。

4. 中国大学治理制度优化:理念、路径与制度保障

就中国大学行政权力的范畴而言,人们寄希望于中国大学“去行政化”的改革早日推进, 其实质就是对大学自治的追求。无需赘言,此间的“去行政化”显然不是指去掉大学组织自身的科层化(冯向东,2010),也不是简单的“去掉大学的行政级别” 和泛泛而行的“教授治校”。中国大学当前“去行政化”的治理要义应该是厘清大学组织内部行政权力与政府权力以及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王世权、刘桂秋,2012), 弱化大学的“官本位意识”,让政府与政治远离大学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与不错位”。使大学行政方面能够做到以先进的大学治理理念来引导自己的行为和检验行政效果。在此之上,实现中国大学由行政型治理向学术型治理的转型。 在以上认知的基础上,本研究首先探讨了大学治理应该遵循的基本理念、大学治理的范式与中国大学治理的路径及相应的制度保证问题,并提出了大学分层治理的思想。 探讨了中介组织作为大学外部治理机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治理方式。

5. 中国大学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行为及其转变

中国大学治理有效性的提高,不仅需要相关治理机制的完善,而且要做到利益相关者行为的转变,否则改革只能是形式上的。根据前述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并借鉴已有研究,根据中国大学治理的实践特征,本研究着重探讨了政府、校长、教师、校友及学生等利益相关者行为取向及归隐问题,在此之上,探讨了上述利益相关者行为应该实现由“惯例行为”到“合理行为”的转变的方式等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大学治理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问题为研究的着眼点,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强调管理学与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具体而言,本研究采取了比较制度分析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

1. 比较制度分析方法

该方法主要运用于“国外大学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部分。本研究将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以制度演进过程中的共时性与历时性为着眼点,依托历史路径依赖、战略互补和制度互补等理念,来分析德国、英国、日本以及美国等典型国家大学治理制度的生成及演进,梳理出其中的内在差异及原因,为解析大学治理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问题提供指导。

2. 实证研究方法

该方法主要运用于“中国大学治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运行及匹配”部分。 通过SPSS等统计分析工具,结合中国大学网站数据,用实证证据回答当前中国大学治理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状况,影响大学治理的要因有哪些,中国大学治理的短板在何处,进而为中国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提供实践支持。

3. 案例研究方法

该方法基本上贯穿于本研究的始终。案例研究是通过对一个或多个案例进行分析, 从多种渠道获取案例中的各种信息,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得出归纳性的普遍结论。 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增强对模型中变量实际情况的了解,初步确定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可以挖掘案例大学的成功与失败的治理经验,为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大学治理制度的创新发展提供经验支持。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围绕前述内容,本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

1. 大学治理理论研究有待突破

通过对大学治理所关注的重点问题的分析可知,高等教育创新的重点逐步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转变的现实背景下,通过建立现代大学治理制度,创造有利于大学发展的治理机制,调整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以解决大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此过程中,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立论基点,从多个层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为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已有文献对于大学治理问题的关注,大多是从经验的借鉴总结出发,虽然观点中透着真知灼见,但逻辑性和说理性不强。由于经验总是同特定的环境背景相联系的,无法区别特质性与普遍适用性,因此也无法刺透“国情与历史文化传统不同” 的遁词防线,讨论难以深入,致使理论深度显著不足。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呈现出了多理论研究,少实证研究,教育学、行政学等角度研究多,经济管理角度研究少的现象。 如此一来必然不利于对实践规律的总结,不能够深入把握大学治理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直接导致缺乏对大学治理关键制约因素的提炼、涵盖与整合,难以有效解释大学治理的深层动因与机理。

2. 关于大学、大学治理及大学治理理念的研究结论

研究认为,大学在本质上是融学术性与契约性为一体的一组契约联合网络。大学、 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异质共生与互补”。大学的目标是智素资本升值,其实现是基于“学术性”的履约过程。对此,要求大学治理承担着“对等”的两项机能——“保健机能”和“激励机能”。依此逻辑,大学治理的本原性质可以表述为基于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利益相关者博弈均衡的概要表征,其治理要义为基于决策权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匹配, 治理边界可界定为大学校级层面的制度设计。与此同时,通过对德国、 英国、日本及美国等国家的大学治理实践中所秉承的治理理念审视可知,现代大学治理理念除却要践行“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这一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之外,还要注重“治理的民主性”“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治理的‘疏’‘统’并举”。

3. 大学治理:应实施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

综合来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观”的大学观是广义的利益相关者主义,即“尽大学所能按照多数的利益相关者的利害采取行动”。其治理逻辑是协作治理,认为全体利益相关者各自的利害构成了其参与治理的基础。“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观”也主张协作治理,但由于其大学观是狭义的利益相关者主义,即“大学是按照极少数的利益相关者的利害采取行动的,并同时注重大学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协调”, 所以更强调参与治理的基础在于关键利害,相应的也就只有那些关键利益相关者才能够参与大学治理。对此,本研究认为,相较而言,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将是大学治理实践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而确定哪些利益相关者应该参与大学治理(即确定大学治理主体),则是构建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的关键。并且,对于治理主体的界定不能单纯从价值创造性角度,也要考虑一定的正当性,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科学合理地界定出应该参与大学治理的利益相关者。

4. 大学治理制度优化路径:行政型治理向学术型治理转型

与欧美大学相比,中国大学始终在既要脱离政府,又要依赖政府的矛盾中成长, 由此决定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的内涵与外延的丰富性和特殊性,也直接引致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缺失,“行政型治理”普遍存在于各类大学的现实。 不可否认,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态下,“行政型治理”支撑了过去中国大学的发展。但是,时至今日,一方面中国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引致“行政型治理” 的弊端日益凸显,中国大学治理正处于阶段性失衡状态,影响着大学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从政府到教师再到社会公众,社会各个阶层对中国大学进一步变革充满了期待,变革正在成为人们的共有信念。此时正处于中国大学制度变革的关键时期。 从国内外大学治理的实践来看,中国大学治理变革的要点就应以“大学自治与大学自由”为目标,以“去行政化”为依托,重新匹配大学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实现“行政型治理”向“学术型治理”的转型。而此间的关键则在于治理结构与机制的创新及相应的制度保障。

5. 大学治理制度设计:应遵循正当性、互补性与价值创造性三个原则

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从大学治理中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匹配视角对德国、 日本、英国以及美国四个典型国家的大学治理制度的变迁进行了审视,在考察各国大学治理制度产生源流的基础上,梳理出了影响其大学治理制度选择的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因素,揭示了影响大学治理制度选择的经济、社会原理以及驱动因素与约束条件,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正当性、互补性与价值创造性的能够诠释出大学治理制度选择的理论模型,认为一国大学治理制度设计应遵循正当性、互补性与价值创造性三个原则。

6. 中国情境下大学行政权力与大学绩效负相关,学术权力与大学绩效正相关

在对大学治理等变量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运用中国数据实证分析了大学治理对大学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情境下,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大学绩效负相关,而学术权力与大学绩效正相关,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其交互作用有利于大学绩效的提升,两者之间存在着最佳的匹配点。

(二)对策

上一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汉族的风俗下一篇:学生向国旗敬礼的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