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古诗文教学

2024-08-30

谈谈小学古诗文教学(精选8篇)

篇1:谈谈小学古诗文教学

谈谈小学古诗文教学

教师在设计教学生时,充分体现了古诗文教学中学生自主诵读的教学理念。

首先,古诗教学要注重朗读。从《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课堂实录中老师适时点拨之后就让学生去读,以读带悟,做得非常好;

其次,古诗教学应注重形象。在《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解析中,老师用了多媒体课件图片,让学生看了图片来对诗本身就有了形象的理解;

再次,古诗教学学生情感的培养。在《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解析之后,教师也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堂实录在老师的引领下不仅把诗本身所涵盖的情感当堂解析了,还适时地进行了拓展;

此外,古诗教学应注重合作探究。《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课堂实录中老师让学生通过合作来解答,如“唯见长江天际流”学生通过合作解析得出“天际流,流你应该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际就是特别特别远,天边。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长江水都往天际那边流了,一直流向了天边;”

在教师讲授时,老师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去体会诗境诗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去悟。学生读的时间得到充分保证,既理解了诗意又体会了人物情感。让学生发现了它的意象,让学生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以及熟读成诵,根据自己的理解转化为意象的能力。

篇2:谈谈小学古诗文教学

一、学会搜集资料

短小精悍的古诗蕴涵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比如:诗人事迹、时代背景等,通过查找资料,阅读资料,为学习古诗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让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学习唱古诗

虽然小学生所学的古诗都比较通俗、简短,背诵起来较容易,但是如果能让学生用“唱”的方法来背诵古诗,是不是会更吸引同学的兴趣,效果会不会更好。我觉得一首很长的歌词背下来很困难,但在熟悉的旋律下演唱却可以很快记住。再说,中国的古诗词本来就可以唱,比如:孟浩然《春晓》、李煜《虞美人》、苏轼《水调歌头》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所以以“唱”助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学完一首古诗以后,可以让同学们选用现成的曲谱与古诗词巧妙联姻,即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歌曲曲谱为古诗词配曲,这样既便捷实用,又别有情趣。学生每次到这时候都特别兴奋,个个都能大展歌喉,有的同学甚至在课前就为古诗配好了曲。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会诵读古诗,还学会“唱”流行歌曲,真是一举多得。

三、学习演古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中有一条是“注重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而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情景,则是启发学生感受和体验的好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非常好的课本剧,同样,古诗也有意境,可以让同学们演一演。比如:教学《赠汪伦》一诗,学完全诗,我让学生把诗中描写的离别情景演一演,有一个同学演得惟妙惟肖,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还有《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通过表演,学生不但更深入的理解了古诗内容,而且能深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既学诗,又学表演,学生们可真是全面发展啊!

四、学习画古诗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还主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是的,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力倡导创新能力,而想象是创新的前提。语文的阅读不能“见槐是槐,见柳是柳”,在古诗教学中就更离不开想象,只有边读边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古诗语言精练,行文短小,留有许多的 “空白地带” , 这就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多想象的空间。所以说,古诗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载体。我国的古诗词一向讲究诗情画意,只要你用心品读,就会发现,每首诗甚至每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很好的一个办法就是进行“诗配画”,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中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在脑海中展现出那一幅幅迷人的画面,再把头脑中形成的画面用画笔再现出来。这样的做法尤其适合于田园诗、写景诗的教学。这样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理解到的、感受到的、领悟到的画下来,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学习古诗的快乐。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形象的图画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所学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当他把这幅画画好以后,也就是把自己的收获表现出来了。

五、学习古诗改成小故事

古诗词中的画意真情不仅可以用图画描绘,更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展现。例如,在教学《游子吟》这首古诗,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这首古诗的意境,充分体会游子对慈母的的深厚情感,我让学生将这首古诗编写成一个故事,让学生充分想象,写出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我自己也写了几篇下水文(由古诗扩写、改写),同学们读了这些美文,在唇齿留香之际不觉感慨万分:原来,诗词还可以这样来读。在后来的诗词教学中我就经常让学生把古诗编写成小短文,引导学生将诗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此一来,同学们不但把古诗内容、情感理解了,还多了一次练笔的机会。

我国的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正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要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为他们打下做人的底子,使其终生受益。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不同古诗的具体特点,巧妙设计教学方法,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生成”,引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古诗深入“对话”,让古诗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篇3:谈谈小学古诗文教学

一、诗中有画话难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古诗画同源。有两位教师上课都是由图导入古诗,那些图片都是书上的插图,看到这些“旧相识”,学生都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一个个背得都很带劲,课堂气氛也很活跃。随即教师说:其实,诗中也有画,由诗想到画,更了不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画中有诗,学生好背,诗中有画,学生就难以描述了。四位教师都有这样的环节:读了这首诗,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虽然有的事先还做了铺垫,有的先进行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再交流。但是,学生在描绘画面的时候,还是不尽如人意。其实,我觉得,只要学生大致懂得诗意就行了,你让他们描述具体的画面,说一段完整流畅的话,对中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补充背景毋需多

四位教师都补充了作者的资料,平均耗时3.8分钟。都用了幻灯片,出示了一大段文字。有的是教师读,有的是学生读,学生读时,有些字还不认识,结结巴巴,磕磕绊绊,最多耗时5分钟左右。听课时我就在想,补充资料的目的何在?难道仅仅是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孤独之意吗?即使不补充资料,从诗中也能读出“千万孤独”啊?

教古诗,要不要补充资料?补充资料,究竟该掌握一个怎样的度?应该因诗而异!像这首《江雪》资料的补充,我个人觉得由教师直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柳宗元是个好官,但是当时的社会很黑暗,这样一个一心想为民造福的好官却被贬到了非常偏远的永州,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心情可想而知。寥寥数语,点到为止,讲多了,讲深了,学生又能听进去多少?又能听懂多少?

三、积累诗句勿牵强

在教学时,既有教师补充了含有“千”和“万”的诗句,也有补充含“孤”和“独”的诗句。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古诗教学中补充诗句,要么同类诗,要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要么是作者的其他名诗,而课堂上补充的这些诗句对学生理解诗意帮助不大,和诗的意境相差更是甚远!诗中的“千”和“万”是虚指,学生并不陌生,这儿的诗句补充就显得有点牵强了。

四、体会情感勿深挖

四位教师都问了类似的问题:“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大多学生都能答出“孤独”,答得比较好的班级还体会到了画面的“清冷”和“幽静”。我觉得这样就差不多了,情感体验上不要再深挖,再挖,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挖不出什么东西。有一位教师曾这样问:“假如你是唐朝的百姓、皇帝或是柳宗元的政敌,读了这首诗,想对柳宗元说什么?”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就有点深奥了!

《江雪》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意境:在茫茫的大雪中,在茫茫的江心中,老渔翁不怕天寒地冻,忘掉身边的一切,专心地钓鱼。形单影只,孤独寂寞,给人以清高孤傲、凛然不可轻犯之感。这样一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解读,我们老师心中有数即可,要让学生去体会,估计是不太现实的。

周末,我在家里也反复思考,假如我来教学这首只有20字的千古绝句,我会怎么上呢?我想做这四件小事。

一、读一读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所以我认为,古诗教学读为先。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不是像我们平时念儿歌那样“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唱读,一定要读得抑扬顿挫。这首诗押的是入声韵,我曾听一位教师用溧水话念过,“绝”“灭”“雪”用溧水话读出入声,真的是别有一番风味。我常想,古诗教学可不可以教得有趣一点,毕竟离学生们的生活这么遥远,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用方言范读一下,只要能读出其中味,试一试又有何妨?

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朗读,教师们都不陌生,首先读正确,要求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其次,读出节奏。郭沫若曾言:“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节奏停顿要做到连而不断,教师可以范读,可以放录音,也可以请读得好的学生朗读。最后,读出诗的情感。每首诗蕴含的感情不同,如《江雪》是凄清、孤寂的,前一首《元日》则是喜庆、欢快的,读时要有所体现。一节课,拿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好好地读,指读、范读、跟读、齐读、趣读,再评读等,形式多样,读着读着,学生会背了,读着读着,情感也能体会那么一点点了,所以,不要吝啬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尤其是古诗!

二、说一说

反复读了以后,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由词到句再到篇。字词的理解我一直喜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猜一猜,也就是悟一悟,然后再看参考书。整首诗的意思大多数学生还是答得出来的:很多山上没有一只鸟,许多条路上也看不到一个人的踪迹。有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正在江上钓鱼。简单、直白,就像画画中的白描。怎样使语言更丰富、画面感再生动点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进行想象:什么样的天空?远山是什么样的?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情景?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必然有学生会说得比较好,要提醒学生注意听,听人家是怎么表达的?用上了哪些词?语言是怎么组织的?学生的水平有高低,不要强求每个都说得那么好,只要学生说得有进步就行了!

三、写一写

写字教学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忽视,古诗教学也应如此。这节课上,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孤”,也可以写一写完整的古诗。这样的一首名诗,古往今来,不仅有很多人给它配过画,也有很多名家书写过。课堂上,让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然后自己在习字册上或者教师发给的书法纸上认认真真地书写,可以横着写,也可以竖着写,还可以写成扇形,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写字,不是很好的写字教学吗?

四、背一背

这是一首描写雪景的名诗,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古人曾赞“绝唱,雪景如在目前。”“好雪景,句句妙。”“此诗读之便有寒意,故古今传送不绝。”所以,我觉得如果要积累诗句,不如积累描写“雪”的诗句,如描写雪大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描写雪的颜色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描写雪后美景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要太多,太多学生也背不下来,课堂上如果能积累这三句名诗,也是不小的收获了!

篇4:谈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關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古诗词有着其独特的内涵,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对文化以及文学发展的传播。现阶段,在新课改的基础上,随着对古诗词的研究和探讨的不断加深,逐渐成为了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教师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如果想要获得理想的效果,就需要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掌握教学技巧,通过把古诗词的背景资料挖掘出来。让学生更好的去了解诗词,把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趣味性挖掘出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去掌握诗词的意思,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度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度、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度,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持之以恒,形成规范

学习古诗词首先是要熟读成诵。我利用每天十分钟的晨读安排学生轮流当小老师要求他们将预先选好的古诗词的诗句抄在黑板上。先让学生自读主要是把古诗读通、读准大体理解古读词的意思,然后由教师点拨、指导最后让学生试着当场背诵下来。每首古诗但求初步感知大意在不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又能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的情况下能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可。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古诗词留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空间。这样坚持学习逐步形成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金+亨)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有了提高。

三、品词析句,体味诗情

1、抓重点词语。都说诗是语言的精华,一字一句都是诗人经过斟酌得来的,有的甚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如果我们一字一句地逐一讲解,反而会让古诗失去原本的魅力。新课标指出,古诗的学习,重点在于考查“是否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一味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应当鼓励学生多点个性化的理解,把握中心,体味诗情。

2、善用想象。古诗是用凝练的词句创造意境、勾画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循着诗所创造的意境及勾勒的形象去想象,这样才能融入诗境,才能品悟诗情。比如在学习古诗《春日偶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绘春游时看到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读诗,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画面: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诗人闲来无事,于中午前后出去春游。一路上,只见鲜花翠柳,河水长流,心旷神怡。这样一来,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自己也成了诗人,这时教师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朗渎诗句,就更能感受诗人那种愉悦的心情。

四、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感受意境美、音乐美

小学语文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的训练重点应该放在朗读指导上。其中,朗读的最高境界则是人情入境,而且长期的朗诵将有助于开发学生的记忆潜力,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诗词的情境,鼓励学生进入到角色当中,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把自己的创见性发挥出来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为学生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境”。例如,当学生熟读了韩愈的《早春》这首诗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景,教师就可以在早春时节带领学生一起到野外去看景,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在远看、近看中,对诗句的理解也就会更深刻了。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也会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接下来则便于学生熟记背诵这些诗词了。

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应当注重在生活中的运用。诗文源于生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古诗文将生活中感受到的表达出来,不仅要帮助学生对古诗文更深刻地理解,而且要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收集古诗文相关的知识,便于对古诗文进行理解;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古诗文方面的沟通、交流,发挥引领者的作用,使学生对古诗文的认识进行整合;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与此同时,教师应当让学生习惯运用古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情。如,在写作时,多处引用古诗文,既能增强了文章的文采和说服力,也能提高文章的意境。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們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篇5:谈谈古诗词的教学

谈谈古诗词的教学

李国容

【摘要】身为教师,我们有义务传承文明,让我们的千古名篇――唐诗宋词,成为下一代的挚爱!如何让诗词教学精彩而富有效果呢?我认为需重读与贵品。

【关键词】重在读;贵在品;应常读

唐诗宋词是我们祖国独有的文化瑰宝,是老祖宗赠予我们的最无价的礼物。唐诗宋词之所以能历千年不朽,代代传诵,除了她文笔绝妙,内涵深邃外,更多的是那个远古时代的社会缩影与人文写照。身为教师,我们有义务传承文明,让我们的千古名篇,成为下一代的挚爱!

1诗词重在读

古人历来都注重对诗词的推敲琢磨,尤其讲求诗的韵律美,经过文人墨客反复推敲出的诗词,大多都是琅琅上口,易读成诵。因此,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必须重在激发学生多读,指导他们读出诗的节律感与韵韵美。比如,一句古诗词中那一处该分节,那一个词该重读,哪一个词该轻读,老师都得细心引导,这也是对学生朗读能力的一种培养。

比如,我在与学生一起学习《诗经。采薇》(节选)一诗时,我首先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自由地高声朗读。因为此诗篇幅精悍短小,意境优美,学生便很快爱不释手。见火候已到,我再向同学们动情讲述:三千年前,一位正值壮年的汉子,拜别白发苍苍的双亲,泪别那一双尚在襁袍中的儿女,在年轻妻子无限愁怨的目光中,踏上那生死两不知的边戍征途。这位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的汉子,曾多少次痴望着远处苍茫的叠叠山峦想家啊!可,何时是归期?记得当时学生听了,都深深被感动,对诗词也更尽情地去演绎。我再激发他们个人比赛读,小组比赛读,直至他们多读成诵,对诗句的意境有更深刻透彻的理解。

其中有一位学生在读“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的时候,“依依”“霏霏”两词读得特慢,我就故意问他为什么这样读,他说:“依依与霏霏是对杨柳和雪花的动态描写,读慢才能读出柳条飘拂的美,雪花也是轻轻悄悄往下落的呀。”我立即表扬了他。其他学生也纷纷各抒己见,读得也更富有情感了。“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多读成诵,更何况是如此绝妙的好词妙句,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与文学鉴赏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2诗词贵在品

读唐诗宋词就好比品一壶上等的好茗,必需细咽慢品,静心回味,方可品出其所以然,如果是心浮气躁者,是绝对不能解得其中味的。因此,教师从小就要教会学生如何细品唐诗宋词,不能但求完成教学任务而让学生笼统理解诗词,或是死记硬背诗词的意思,这样就太糟蹋我们老祖宗的遗物了,你可知这些都是他们呕心沥血的传世之作啊!

比如,我在和学生一起品析唐朝诗人王维写的《鸟鸣涧》一诗时,我首先让学生反反复复有感情地读,直至他们能非常流利地背诵为止。然后,我让他们深吸一口气,轻轻闭上眼睛全身放松。此时的我拿起书本,用一定的感情朗读这一首诗。然后问学生:你感觉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诗的意境是要靠学生想象的,而所想的东西,完全来自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只有熟读文本,方可有所想象。而每一个人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得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联想到的东西。绝不能一蹴而就,去背同一种模式的诗词大意,如果这样,就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给抹杀完了。

3诗词应常读

爱上古诗词,坚持读一定量的诗词,是提高个人文学修养,提升个人素质的一种最好途径。从小培养我们的孩子读唐诗宋词的兴趣,让《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乙亥杂诗》等诗篇,激发学生如何热爱祖国;让《让石灰吟》《竹石》《卜算子。咏梅》教会学生如何堂堂正正做人;让《游子吟》《七步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育学生如何爱惜亲情;让《江南春》《望庐山瀑布》《望岳》告诉学生祖国山川是如此的雄伟壮丽;让《题西林壁》《长歌行》《水调歌头》警示学生如何看待人生,珍惜时间;唐诗宋词不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沉淀,更是中华民族伟大思想的自然流露。我们把这些质朴的思想代代传诵,让后人永远铭记与学习。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读唐诗宋词,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篇6:谈谈小学古诗文教学

内容摘要:

中学阶段各学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融会贯通。“文史不分家”。作为人类精神故乡的历史与承载着延续民族历史文化精髓使命的语文,两者之间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天然同盟联系。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充分运用古诗歌进行教学,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吸引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认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古诗歌

渗透

促进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一部分的古诗歌植根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既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如何发掘中国传统古诗歌的合理内涵,推动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些有益的尝试。

古诗歌引入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必要性

(一)古诗歌的历史资料性 “文史不分家”,文学和历史本来就是一家亲。作为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诗歌,与历史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诗歌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演化,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诗圣”杜甫的诗因准确、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现实,而被称为“史诗”。可以说,古代诗歌中蕴藏着一座丰富的历史资料宝库。一部中国古诗史,就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真实见证。史学研究者首先注意并运用了这无尽的宝库,利用诗歌反映历史的特点,以诗文证史,开辟了史研究的新途径和新空间。这给我们的历史与社会学科运用古诗进行更有效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启示。

(二)古诗歌的艺术魅力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芭,其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独特,音节和谐,文字精致,结构匀称,注重格律,适合歌咏。其思想内涵深刻,情感表达充沛,真情流露强烈,有着其他文体难以具备的独特艺术魅力。阅读诗歌,欣赏诗歌,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和愉悦的体验。中学生刚好处在身心发育阶段,对美有着一种特别的想往和体会,其审美志趣正在不断发展之中,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将会给他们很好的陶冶、感受和引导,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的教育,同时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以及对历史规律的演变的领悟,无形中又巩固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美育阵地。

古诗歌的引入和教学任务的落实 历史与社会课程在确定总目标的前提下,明确规定了完成历史与社会教学任务的三个分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完成和达到上述目标,新课程特别强调:历史与社会是为实施公民素质教育而构建的综合课程,为此要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来把握课程目标的实施,要从不同侧面综合多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因此,古古诗歌的引入必将有助于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和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最终落实。

(一)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我国古代诗歌特别是诗歌发展的繁荣和高峰时期的唐诗,有着深刻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史诗”之作俯拾皆是杜甫即是现实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这些诗歌能生动、鲜明的补充教材的基本史实,巩固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如在讲到西周奴隶制的强盛和周天子的无上权威内容时,引用诗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又如:讲秦统一内容时,引述李白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王统一业绩和雄才大略跃然眼前,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节知识的理解。而王粲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又让学生深刻感受了东汉 年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尽创伤和人间浩劫。而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则以典型的写实手法描绘了盛唐的繁华景象,封建社会的繁荣至尊,以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已发展到了顶峰时期。

(二)有助于学生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提高能力

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要体验过程,把握方法,锻炼综合能力。除一般的观察力、记忆力、表达力、思维力等之外,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判断重大是非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而古诗歌引入历史与社会教学,对提高上述能力是有很大益处的。古诗歌为了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感情,总是用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组织排列极简单、鲜明的事实,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如在讲到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结构时,分别引用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句,杨万里的“荒山半寸无遗土,田父何曾一饱来。”诗句,学生联系诗句,经过思索就明白了在四海垦辟,农业丰收之际农民还被饿死的总根子就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又如:杜甫的《兵车行》“爷娘妻子来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和张养浩的一曲“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国家“兴”、“亡”,百姓总是一个苦字?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历史反差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原因?这就是诗歌用处的发人深省的疑问。这种别具一格的 设问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次的历史反思,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判断是非能力。

(三)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树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想教育既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重要的社会功能体现。提高人文素养,打造民族精神,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的目标,也是最能集中体现本课程性质的目标,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历史与社会优先考虑的教育目标。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不少“以诗言志”的优秀优秀作品,或是表达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热爱,或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或是倡导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以无奈的笔调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学生理解屈原当时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心态,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又如:讲祖国统一时,引用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这样融情感教育与知识教学于一体,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祖国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也是个人命运的最好保证。黄巢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又让学生明白农民起义战士昂扬的斗争风貌和扭转乾坤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深刻含义。

三 古诗歌引入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原则

由上可见,在历史与社会课中运用一些古诗,对组织教学确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古诗毕竟是一种文学形式,一个“古”字也道出了古诗作者及古诗内容本身的局限性。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引用古诗时不可乱用,也不可滥用,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写实性原则

历史与社会学科本身的特点,要求所引诗歌能较客观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体现历史的真实,杜甫的“诗史”,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即是写实代表作。思想性原则

此点尤为重要。引入教学的古诗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性,同情劳动人民,反对社会罪恶和一切不公平现象,对那些脱离和歪曲历史,美化统治者的诗歌,不可引用。要对古诗进行精心选择,扬长避短。3 简明性原则

所引诗歌要顾及到中学生的现有知识层次,尽量选择那些通俗易懂、富有艺术魅力,能够很快激起学生情趣的诗歌,避免一些深奥的诲涩的一时难以理解的古诗。精要性原则

篇7: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拓宽阅读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充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创意朗读

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领会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课文,去感触课文,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出自己的情感。

2、适时引导学生想像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课文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处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结尾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于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发展了自我,在想象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

3、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三、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

1、让学生自己读书。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2、让学生自己提问。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读。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3、让学生自己说话。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四、读DD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古训说,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用心最为要紧。一方面是对文字作品的用心思考、用心体会;一方面又是对自己的诵读用心品味,用心体验。是否“对味”,这种“对味”就是理解,边读边看,最有利于从遣词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合贯通。

高年级阅读的重头戏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有效地方法,引导他们读好文,让学生用真情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才能准确与作者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达成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灵相融”。

所以教师要围绕朗读要求,加强指导和训练。一般课文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理解内容,领悟方法,学习运用。包含感情的课文、段落,必须让学生读出情,进入境,品出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是说,在读叙事性文章时,要把自己的心放在文章中,尽力将自己的情感贴近文中主要人物,去感受他们的情感,这样才能理解、感悟其含义。

五、读DD阅读中思考、质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疑问,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呈现质疑的过程。其实,学生在进入阅读情境中,本身就会出现一连串的质疑,但由于年龄小,阅读经验不足,可能无法把问题进行梳理,有时问题在脑海中稍纵即逝,出现“无疑而不悟”阶段。所以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吃透阅读内容,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疑问,真正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提出质疑,说明会读书会思考了。思考与读书联系密切。读的过程就是把读物上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读者个体语言的过程,只有边读边想,才能达到这一点。所以,会读书的人自然会思考。会思考了,自然能提出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要视情况灵活处理。有些浅层次的问题不必解答,由学生自行完成,而深层次的问题、重点问题可组织学生读书时讨论,还有些与本课教学目标联系不大的问题,可放到课后,让学生探索解决。

[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8:谈谈语文课的古诗词教学

一、要指导和鼓励学生勤于诵读

诵读就是识读、朗读直到背诵的全过程。古典诗词通常语言精练、生动形象, 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教学时, 教师首先要示范和指导学生阅读的技巧, 然后让学生反复进行出声诵读。进行指导时, 可根据诗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划分并确定词语、句子在诵读时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 努力使诗句所描写的情境内容活灵活现, 彷佛使人身临其境, 从而增强诗词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在诵读过程中, 学生既可以对诗词加深理解, 减少或消除疑难盲点, 也能深切地感受到诗词语言的形象性和韵律美, 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 学习了知识, 激发了情感, 陶冶了情操。

二、指导学生透彻理解

理解诗词的含义, 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步骤和方法。这里谈基本而重要的三点:1.认读和推敲字词。古典诗词大都语言凝练, 字不多而意深远。在许多地方往往是一字传神, 一词道真;同时汉语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也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意思。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要要求他们对字词在能读会认的基础上, 进行细心地琢磨和推敲。通过思考、查对、比较, 找出字词在具体语句中的恰切用法和含义。对有些重点字词, 既要知道其表面意思, 也要了解其引申意义。在完全吃透弄懂后, 还应体味作者用词炼字的精妙之处。这样, 既有助于深层次掌握诗句的含义, 又可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思维和能力。2.巧设疑问。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上。教师要围绕主题, 抓住重点难点, 巧妙地设置疑问, 引导学生有方向有目标地去主动思考, 去深入探究。这既能提高学生理解的速度、效率及准确性, 又往往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3.整体理解。对古诗词的学习理解, 不能只停留在个别字词或局部意思上, 而要全面把握。上面所说的推敲字词, 其实是为完成这一重要环节而做的服务和准备。这一环节也常常是学生的薄弱点之所在。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主题, 总揽全局, 抓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来对诗词篇章作整体理解, 这也是学习的正确思路和最终目标。要避免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甚至“驴头不对马嘴”的不良情形发生。

三、指导学生深入联想和合理想象

这一点是建立在对基本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 这也是深层次理解古诗词含义的重要方式和方法。诗词的创作本身也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作者所描写的对象、创设的意境、展开的思路深入进去, 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使诗词的内容得以扩展和延伸, 使其思想意义更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具体做法是:其一, 教师可首先抓住文中形象突出、生动鲜明的词句或描写内容来引导学生联想, 激发他们积极展开想象。其二, 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主题, 结合熟悉的现象和生活实际来进行联想和想象。其三, 教师如能用简单直观的图画或视频场景来作引导提示, 能很快唤起学生的联想兴趣, 打开想象空间,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四, 紧扣“诗眼”展开想象。诗眼, 就是最能表达诗意的关键词句, 也往往是作者的画龙点睛之笔。如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字, 就是特别传神的诗眼。虽各只一字, 却深切表达出了江南地区春意盎然的繁荣景象及作者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紧扣诗眼展开联想和想象, 可以以点带面, 收到类似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学习效果。

四、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

了解写作背景, 除了可以有效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好地理解所学篇章的思想内容外, 还可以了解与所学内容相关联的社会历史, 了解作者的成长过程与创作成就, 使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 增智而励志。与此同时, 通过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还可增强学生理解和创设语言情境的见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水平。

五、分析写作方法

在学习掌握诗词内容的同时,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分析探讨其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包括篇章结构的布局特点, 通篇或章节的表现手法以及语句的修辞手法等, 如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情景结合以及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象征等方法在古典诗词中是随处可见的, 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写作能力会大有裨益。

上一篇:陶渊明集卷之一诗四言《劝农》下一篇:冀教版五年级阅读练习(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