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选修知识点

2024-07-18

高中数学选修知识点(通用8篇)

篇1:高中数学选修知识点

(文科)高中数学选修1-2知识点

第一章 统计案例 1.线性回归方程

①变量之间的两类关系: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 ②制作散点图,判断线性相关关系

③线性回归方程:ybxa(最小二乘法)

n

xiyinxy

i

1bn

2注意:线性回归直线经过定点(x,y)。2xnxi

i1

aybx

n

(x

2.相关系数(判定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r

i1n

i

x)(yiy)

n

i

(x

i1

i

x)

2(y

i1

y)

2注:⑴r>0时,变量x,y正相关;r <0时,变量x,y负相关;

⑵①|r| 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②|r| 接近于0时,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3.回归分析中回归效果的判定:

n

⑴总偏差平方和:

(y

i1

i

y)⑵残差:eiyiyi;⑶残差平方和:(yiyi);⑷回归平方和:

i1

n

n

n

n

i

(y

yi)yi)

i1

(yiy)-(yiyi);⑸相关指数R

i1

1

i1n。

i

(y

i1

注:①R得知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小,则模型拟合效果越好;

②R越接近于1,则回归效果越好。4.独立性检验(分类变量关系):

随机变量K越大,说明两个分类变量,关系越强,反之,越弱。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一.推理:

⑴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在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称为合情推理。

①归纳推理:由某类食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有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注: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②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类似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

注:类比推理是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⑵演绎推理:从一般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叫演绎推理。

注: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结论;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⑶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得出的判断。

二.证明

⒈直接证明

⑴综合法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又叫顺推法或由因导果法。

⑵分析法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分析法。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

2.间接证明------反证法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1.概念:

(1)z=a+bi∈Rb=0(a,b∈R)z= z2≥0;

(2)z=a+bi是虚数b≠0(a,b∈R);

(3)z=a+bi是纯虚数a=0且b≠0(a,b∈R)z+=0(z≠0)z2<0;

(4)a+bi=c+dia=c且c=d(a,b,c,d∈R);

2.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设z1= a + bi , z2 = c + di(a,b,c,d∈R),则:

(1)z 1±z2 =(a + b)±(c + d)i;

(2)z1.z2 =(a+bi)·(c+di)=(ac-bd)+(ad+bc)i;

(3)z1÷z2 =(abi)(cdi)

(cdi)(cdi) acbd

cd22bcadcd22i(z2≠0);

3.几个重要的结论:

(1)(1i)22i;⑷

(2)i性质:T=4;i4n1i1ii;1i1ii;4n21,i4n1i,i

z。1,i4n3i;i4ni4n1i42i4n30;(3)z1zz1

4.运算律:(1)zmzznmn;(2)(z)zmnmn;(3)(z1z2)z1z2(m,nN);mmm

5.共轭的性质:⑴(z1z2)z1z2 ;⑵z1z2z1z2 ;

⑶(z1

z2)z1z2 ;⑷ zz。

6.模的性质:⑴||z1||z2|||z1z2||z1||z2|;⑵|z1z2||z1||z2|; ⑶|

z1z2||z1||z2|;⑷|znn||z|;

篇2:高中数学选修知识点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一.导数概念的引入limx0f(x0x)f(x0)x

1.导数的物理意义:瞬时速率。导数的几何意义: 切线斜率

二.导数的计算

f(x)f(x)g(x)f(x)g(x)1)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运算法则[ ]g(x)[g(x)]2

3)复合函数求导yf(g(x))g(x)

三.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1.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f(x)0,那么函数yf(x)在这个区间单调递增;

2.求函数yf(x)的极值的方法是:如果在x0附近的左侧f(x)0,右侧f(x)0,那么f(x0)是极大值;

4.求函数yf(x)在[a,b]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

(1)求函数yf(x)在(a,b)内的极值;将函数yf(x)的各极值与端点处的函数值f(a),f(b)比

较,其中最大的是一个最大值,最小的是最小值.四.生活中的优化问题

利用导数的知识,求函数的最大(小)值,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1、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2、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

找出两类对象之间可以确切表述的相似特征;

用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特征,从而得出一个猜想;

检验猜想。

3、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三段论”,⑴大前提-⑵小前提-;⑶结论

5、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⑴综合法: 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⑵分析法:逆推证法;执果索因.⑶反证法:一般步骤:(1)(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2)(推理)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直到导出矛盾为止;3)(归谬)断言假设不成立;(4)(结论)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6、数学归纳法是证明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的一种方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步骤;

(1)(归纳奠基)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n0N*)时命题成立;

篇3:高中数学选修知识点

一、开发实践

(一)参照课标 选定课程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提供了任意选修课程即系列Ⅱ课程参考,包括三大类(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欣赏类)14门选修课程,如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包括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1]4《课标》为选修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参照《课标》提供的选修课程,反思平常教学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平时的积累、学校的实际以及学校的总体规划,我们决定开设语言知识与技能类中的“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选修课程。

(二)依据学情 确定课程目标

目标引领方向,因此,在选定课程后要先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确定需建立在学生需求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语法和修辞学习的需求情况,笔者设计好调查表,在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各随机选取两个班共160名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除学生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外,还包括如下三个问题:

1你认为有必要开设语法与修辞的选修课吗?为什么?

2你认为在选修课上需要学习的语法内容是什么?为什么?

3对于语法与修辞选修课你有什么建议或要求?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表的数据,发现学生认为语法选修课非常有必要开设,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高中语法很难,加上初中语法没有掌握好,仅靠必修课堂上的语法学习,他们难以掌握所学的语法知识或是难以将所学的语法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交际中,因此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巩固语法知识。关于修辞,他们希望做些了解。对于语法内容,普遍要求复习初中阶段没有掌握好的句子结构、时态、语态及高中阶段需重点学习和掌握的语法项目,帮助他们较为系统地学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依据以上分析,确立了如下总体课程目标:

通过语法和修辞的学习,理解语法和修辞各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语法与修辞之间的联系,巩固所学语法知识,加深对语法和修辞的理解及记忆并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能更好地欣赏英语,更自觉地、熟练地、准确地和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为了使课程目标更具可操作性,可将总体课程目标分解成如下具体目标。

1.通过感知语法、发现语法、归纳语法、应用语法学习每一个语法项目,学习其形式、意义和功能,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各项语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英语语法的思维本质特征并形成较为完整的语法知识体系,能在交际中灵活地进行运用,如在写作中能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句子结构、适当的词汇进行写作。

2.通过感知语篇中的语法形式揭示修辞项目,完成从语法过渡到修辞的学习,学习各个修辞格的特征、构成及表达效果,然后让学生对所学修辞格进行模仿、操练并与其他修辞格进行区别,从而能更好地欣赏英语语言之美并在交际中尝试使用修辞,如理解阅读中使用修辞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等。

总之,通过语法学习,使学生能在头脑中种下一棵充满生机的“语法知识树”,而修辞的学习则使这棵树鲜活灵动起来。

(三)根据语言学习特点 确定课程内容

语法是研究语言的组织规律,修辞是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修辞知识是语法知识的延伸,将语法与修辞结合在一起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英语,更自觉地、熟练地、准确地和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针对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言学习的特点,我们参照杨晓钰主编的《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2]、张满胜著的《英语语法新思维》[3]、Sandra N. Elbaum & Hilary Grant著的《英语语境语法》[4]及网络资源,并结合人教版必修教材,确定课程的每一单元的大框架为一项语法内容和一项修辞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感知语篇中的语法形式揭示修辞项目,完成从语法过渡到修辞的学习。

根据语法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语法部分设感知、发现、实践、运用四个板块,修辞部分设欣赏、学习、实践三个板块。课程内容为初中阶段所学的句子结构、时态、语态及高中阶段要重点掌握的直接/间接引语、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不定式、-ing分词、-ed分词、虚拟语气、强调句共12项语法内容,修辞的功能及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明喻、拟人、夸张、隐喻、移觉、矛盾修辞法、平行结构、双关、对照、婉辞法、修辞问句。具体内容如下:

Unit 1 English Sentences and Figures of Speech(英语句子、修辞)

Unit 2 Tenses and Simile(时态、明喻)

Unit 3 Passive voice and Personification (被动语态、拟人)

Unit 4 Direct/Indirect Speech and Exaggeration(直接/间接引语、夸张)

Unit 5 Noun Clauses and Metaphors (名词性从句、隐喻)

Unit 6 Adjective Clauses and Transferred Epithet(定语从句、移觉)

Unit 7 Adverb Clauses and Oxymoron (状语从句、矛盾修辞法)

Unit 8 Infinitives and Parallelism(不定式、平行结构)

Unit 9 -ing Participles and Puns (-ing分词、双关)

Unit 10 -ed Participles and Antithesis(-ed分词、对照)

Unit 11 Were-Subjunctive and Euphemism (虚拟语气、婉辞法)

Unit 12 Emphatic Sentences and RhetoricalQuestions(强调句、修辞问句)

(四)结合学情和语言特点 确定教材编写原则

确定了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后,进入教材编写环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法与修辞的学习特点,确定如下编写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教材的编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体现在内容的编排上是先复习最基本的句子类型、时态、语态,再到高中阶段要学习的语法项目。修辞部分则从复习中文的修辞手法入手,过渡到英语修辞手法的学习。采用尝试—发现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新的语法知识和语言规律,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降低学习难度。

2.语用原则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那么,语法和修辞的教学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将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语法和修辞的表意功能。因此,教材要重视具体语境的提供,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法和修辞的形式、意义及功能,提升学生的语用意识,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3.拓展性原则

教材编写除紧密结合必修教材的内容外,在广度和深度上要做一定的拓展,每一单元后要附有可供学生继续学习的网站信息,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及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时小结并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以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进一步形成,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思想性原则

教材内容要贴近生活、积极向上,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重视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结合,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中文修辞部分)的基础上去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

(五)开发与开设同步进行 编写并改进教材

课程的开发是为课程开设服务的,同时也只有通过课程的开设才能验证所开发课程的可行性。所以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就是“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改进———再编订、实施、检验……”[5]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既是课程的开发者又是课程的开设者。因此,我们利用这种优势,采用了开发和开设同步进行的方式开发课程。在完成上面四个步骤后,教师分工合作边编写教材,边开设选修课。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根据《课标》的要求进行评价和分析教材:教材的使用是否实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满意程度?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哪些明显的优缺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调整?[1]63

在“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开发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边开发课程,边开设课程,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存在的问题,思考改进的方法。比如通过开设课程及对选课学生的访谈,发现教材第1单元中Applying Grammar部分的第2小题Combine the two sentences in each pair into one sentence,making one subordinate to the other,这样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改为Combine the two sentences in each pair into one sentence in different typesof sentence。这样不仅能检查学生对复杂句的掌握情况,还检查了学生对简单句、复合句的掌握以及对简单句、复合句、复杂句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二、实践反思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边实践边总结,发现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应关注四个“基于”,即基于学生、基于教师、基于课标、基于学校。

(一)基于学生

选修课程的设置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1]3。因此,选修课程的开发必须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基于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的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的开发,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每一单元还附有拓展学习的网站信息,供他们有选择地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学习活动的安排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空间,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尝试—发现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新的知识,亲历发现过程,同时学习使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在尝试、发现、归纳、运用的过程中收获语法、收获修辞、收获快乐。

(二)基于教师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把课程的开发权交给教师,教师有权利选择开发课程的同时,也意味着任务更加繁重了。因此,选择开发的课程要基于教师的兴趣、教师的积累、教师的能力,这样能大大降低课程开发的难度,提高课程开发的有效性。

笔者选择开发“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是因为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深感兴趣,笔者自2004年起一直在坚持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构建了“尝试—发现式语法教学模式”,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素材(比如适合进行语法教学的语篇材料)和经验,这为课程的开发大大降低了难度。而将语法与修辞结合的尝试则大大激发了笔者的开发热情。

(三)基于《课标》

《课标》要求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力求多样化,以满足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的需要。《课标》中课程的设计思路、理念、目标及示例为教师开发选修课程指明了方向。如“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就属于《课标》提供的系列Ⅱ课程参考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类。教师在选择开发课程时参照《课标》的指导,不至于使所开发的课程偏离《课标》的要求。

(四)基于学校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把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开发权交给教师、设置权交给学校。因此,教师开发选修课程时除考虑基于学生、基于教师、基于《课标》外,还需考虑基于学校,考虑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实际和学生基础。“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正是基于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总体规划的需要而开发的。

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6]因此,在选修课程开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这四个方面的因素,重视《课标》的指导作用,特别关注学生的需求,考虑教师的条件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教材、学生、教师和环境等因素,对课程进行修正和完善。这样,才能使所开发的选修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晓钰.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满胜.英语语法新思维[M].上海:群言出版社,2012.

[4]ELBAUM S N.英语语境语法[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61.

篇4:高中数学选修知识点

2012年9月,浙江省开始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其核心是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是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的重点课程之一。笔者所在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发了“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下面,结合该选修课程的开发实践,例析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一、开发实践

(一)参照课标  选定课程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提供了任意选修课程即系列Ⅱ课程参考,包括三大类(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欣赏类)14门选修课程,如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包括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1]4《课标》为选修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参照《课标》提供的选修课程,反思平常教学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平时的积累、学校的实际以及学校的总体规划,我们决定开设语言知识与技能类中的“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选修课程。

(二)依据学情  确定课程目标

目标引领方向,因此,在选定课程后要先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确定需建立在学生需求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语法和修辞学习的需求情况,笔者设计好调查表,在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各随机选取两个班共160名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除学生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外,还包括如下三个问题:

①你认为有必要开设语法与修辞的选修课吗?为什么?

②你认为在选修课上需要学习的语法内容是什么?为什么?

③对于语法与修辞选修课你有什么建议或要求?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表的数据,发现学生认为语法选修课非常有必要开设,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高中语法很难,加上初中语法没有掌握好,仅靠必修课堂上的语法学习,他们难以掌握所学的语法知识或是难以将所学的语法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交际中,因此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巩固语法知识。关于修辞,他们希望做些了解。对于语法内容,普遍要求复习初中阶段没有掌握好的句子结构、时态、语态及高中阶段需重点学习和掌握的语法项目,帮助他们较为系统地学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依据以上分析,确立了如下总体课程目标:

通过语法和修辞的学习,理解语法和修辞各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语法与修辞之间的联系,巩固所学语法知识,加深对语法和修辞的理解及记忆并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能更好地欣赏英语,更自觉地、熟练地、准确地和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为了使课程目标更具可操作性,可将总体课程目标分解成如下具体目标。

1.通过感知语法、发现语法、归纳语法、应用语法学习每一个语法项目,学习其形式、意义和功能,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各项语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英语语法的思维本质特征并形成较为完整的语法知识体系,能在交际中灵活地进行运用,如在写作中能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句子结构、适当的词汇进行写作。

2.通过感知语篇中的语法形式揭示修辞项目,完成从语法过渡到修辞的学习,学习各个修辞格的特征、构成及表达效果,然后让学生对所学修辞格进行模仿、操练并与其他修辞格进行区别,从而能更好地欣赏英语语言之美并在交际中尝试使用修辞,如理解阅读中使用修辞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等。

总之,通过语法学习,使学生能在头脑中种下一棵充满生机的“语法知识树”,而修辞的学习则使这棵树鲜活灵动起来。

(三)根据语言学习特点   确定课程内容

语法是研究语言的组织规律,修辞是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修辞知识是语法知识的延伸,将语法与修辞结合在一起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英语,更自觉地、熟练地、准确地和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针对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言学习的特点,我们参照杨晓钰主编的《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2]、张满胜著的《英语语法新思维》[3]、Sandra N. Elbaum & Hilary Grant著的《英语语境语法》[4]及网络资源,并结合人教版必修教材,确定课程的每一单元的大框架为一项语法内容和一项修辞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感知语篇中的语法形式揭示修辞项目,完成从语法过渡到修辞的学习。

根据语法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语法部分设感知、发现、实践、运用四个板块,修辞部分设欣赏、学习、实践三个板块。课程内容为初中阶段所学的句子结构、时态、语态及高中阶段要重点掌握的直接/间接引语、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不定式、-ing分词、-ed分词、虚拟语气、强调句共12项语法内容,修辞的功能及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明喻、拟人、夸张、隐喻、移觉、矛盾修辞法、平行结构、双关、对照、婉辞法、修辞问句。具体内容如下:

Unit 1  English Sentences and Figures of Speech(英语句子、修辞)

Unit 2  Tenses and Simile(时态、明喻)

Unit 3  Passive voice and Personification(被动语态、拟人)

Unit 4  Direct/Indirect Speech and Exaggeration(直接/间接引语、夸张)

Unit 5  Noun Clauses and Metaphors(名词性从句、隐喻)

Unit 6  Adjective Clauses and Transferred Epithet(定语从句、移觉)endprint

Unit 7  Adverb Clauses and Oxymoron(状语从句、矛盾修辞法)

Unit 8  Infinitives and Parallelism(不定式、平行结构)

Unit 9  -ing Participles and Puns(-ing分词、双关)

Unit 10  -ed Participles and Antithesis(-ed分词、对照)

Unit 11  Were-Subjunctive and Euphemism(虚拟语气、婉辞法)

Unit 12  Emphatic Sentences and Rhetorical Questions(强调句、修辞问句)

(四)结合学情和语言特点  确定教材编写原则

确定了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后,进入教材编写环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法与修辞的学习特点,确定如下编写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教材的编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体现在内容的编排上是先复习最基本的句子类型、时态、语态,再到高中阶段要学习的语法项目。修辞部分则从复习中文的修辞手法入手,过渡到英语修辞手法的学习。采用尝试—发现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新的语法知识和语言规律,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降低学习难度。

2.语用原则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那么,语法和修辞的教学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将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语法和修辞的表意功能。因此,教材要重视具体语境的提供,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法和修辞的形式、意义及功能,提升学生的语用意识,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3.拓展性原则

教材编写除紧密结合必修教材的内容外,在广度和深度上要做一定的拓展,每一单元后要附有可供学生继续学习的网站信息,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及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时小结并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以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进一步形成,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思想性原则

教材内容要贴近生活、积极向上,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重视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结合,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中文修辞部分)的基础上去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

(五)开发与开设同步进行  编写并改进教材

课程的开发是为课程开设服务的,同时也只有通过课程的开设才能验证所开发课程的可行性。所以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就是“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改进——再编订、实施、检验……”[5]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既是课程的开发者又是课程的开设者。因此,我们利用这种优势,采用了开发和开设同步进行的方式开发课程。在完成上面四个步骤后,教师分工合作边编写教材,边开设选修课。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根据《课标》的要求进行评价和分析教材:教材的使用是否实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满意程度?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哪些明显的优缺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调整?[1]63

在“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开发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边开发课程,边开设课程,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存在的问题,思考改进的方法。比如通过开设课程及对选课学生的访谈,发现教材第1单元中Applying Grammar部分的第2小题Combine the two sentences in each pair into one sentence, making one subordinate to the other,这样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改为Combine the two sentences in each pair into one sentence in different types of sentence。这样不仅能检查学生对复杂句的掌握情况,还检查了学生对简单句、复合句的掌握以及对简单句、复合句、复杂句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二、实践反思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边实践边总结,发现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应关注四个“基于”,即基于学生、基于教师、基于课标、基于学校。

(一)基于学生

选修课程的设置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1]3。因此,选修课程的开发必须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基于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的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的开发,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每一单元还附有拓展学习的网站信息,供他们有选择地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学习活动的安排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空间,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尝试—发现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新的知识,亲历发现过程,同时学习使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在尝试、发现、归纳、运用的过程中收获语法、收获修辞、收获快乐。

(二)基于教师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把课程的开发权交给教师,教师有权利选择开发课程的同时,也意味着任务更加繁重了。因此,选择开发的课程要基于教师的兴趣、教师的积累、教师的能力,这样能大大降低课程开发的难度,提高课程开发的有效性。

笔者选择开发“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是因为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深感兴趣,笔者自2004年起一直在坚持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构建了“尝试—发现式语法教学模式”,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素材(比如适合进行语法教学的语篇材料)和经验,这为课程的开发大大降低了难度。而将语法与修辞结合的尝试则大大激发了笔者的开发热情。

(三)基于《课标》

《课标》要求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力求多样化,以满足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的需要。《课标》中课程的设计思路、理念、目标及示例为教师开发选修课程指明了方向。如“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就属于《课标》提供的系列Ⅱ课程参考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类。教师在选择开发课程时参照《课标》的指导,不至于使所开发的课程偏离《课标》的要求。

(四)基于学校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把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开发权交给教师、设置权交给学校。因此,教师开发选修课程时除考虑基于学生、基于教师、基于《课标》外,还需考虑基于学校,考虑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实际和学生基础。“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正是基于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总体规划的需要而开发的。

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6]因此,在选修课程开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这四个方面的因素,重视《课标》的指导作用,特别关注学生的需求,考虑教师的条件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教材、学生、教师和环境等因素,对课程进行修正和完善。这样,才能使所开发的选修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杨晓钰. 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满胜. 英语语法新思维[M]. 上海:群言出版社,2012.

[4] ELBAUM S N. 英语语境语法[M].第4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61.

篇5:高中数学选修知识点

松原市实验高中

李冬清

1.选修1-1

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1)常用逻辑用语

对“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只要求作一般性了解,重点关注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和命题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要条件。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只要求通过数学实例加以了解,使学生正确地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对于量词,重在理解它们的含义,不要追求它们的形式化定义。另外,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使用常用逻辑用语的过程中,掌握常用逻辑用语的用法,体会运用常用逻辑用语表述数学内容的准确性、简洁性。

(2)圆锥曲线与方程

在引入圆锥曲线时,应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圆锥曲线的背景与应用,应向学生展示平面截圆锥得到椭圆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圆锥曲线的理解,应向学生展现圆锥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3)导数及其应用 通过研究增长率、膨胀率、效率、密度、速度等反映导数应用的实例,引导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理解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通过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在教学中,要防止将导数仅仅作为一些规则和步骤来学习,而忽视它的思想和价值。

2.选修1-2

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1)统计案例

通过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方法应用的广泛性。对于统计案例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几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对于其理论基础不作要求,避免学生单纯记忆和机械套用公式进行计算。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来处理数据。

(2)推理与证明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合情推理去探索、猜测一些数学结论,并用演绎推理确认所得结论的正确性,或者用反例推翻错误的猜想。本模块中设置的证明内容是对学生已学过的基本证明方法的总结,对证明的技巧性不宜作过高的要求。

(3)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在复数概念与运算的教学中,应注意避免繁琐的计算与技巧训练。(4)框图

从分析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运用框图表示数学计算与证明过程中的主要思路与步骤、实际问题中的工序流程、某一数学知识系统的结构关系等,使学生在运用框图的过程中理解流程图和结构图的特征,掌握框图的用法,体验用框图表示解决问题过程的优越性。

3.选修2-1

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1)常用逻辑用语

同“1(1)”中的建议。(2)圆锥曲线与方程

在“1(2)”中建议的基础上,增加“在曲线与方程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体会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对于感兴趣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圆锥曲线的离心率与统一方程”的教学建议。

(3)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空间向量的教学应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鼓励学生灵活选择运用向量方法与综合方法,从不同角度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4.选修2-2

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1)导数及其应用

在“1(2)”中建议的基础上,增加“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将研究函数的导数方法与初等方法作比较,以体会导数方法在研究函数性质中的一般性和有效性”的教学建议。

(2)推理与证明

在“2(2)”中建议的基础上,增加“借助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对证明的问题要控制难度”的教学建议。

(3)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同“2(3)”中的建议。

5.选修2-3

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统计案例

(1)计数原理

引导学生根据计数原理分析、处理问题,而不应机械地套用公式;在二项式定理中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成就“杨辉三角”,以丰富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认识。

(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研究一个随机现象,就是要了解它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和每一个结果出现的概率,分布列就是描述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概率规律,二项分布和超几何分布是两个应用广泛的概率模型,要求通过实例引入这两个概率模型。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统计案例 在“2(1)”的教学建议的基础上,增加“介绍所学统计方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丰富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认识”的教学建议。

6.选修4-1

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几何证明选讲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尝探究,进一步学习如何通过合情推理发现结论,再利用演绎推理证明结论。通过推理证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圆锥曲线性质的进一步探索,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和综合运用几何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7.选修4-4

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让学生理解平面和空间中点的位置都可以用有序数组(坐标)来刻画,在不同坐标系中,这些数所体现的几何含义不同。因为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可以使表示图形的方程具有更简便的形式,所以要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建立坐标系,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这样建立坐标系有哪些方便之处。参数方程的教学中,要通过对具体物理现象的分析引入参数方程,使学生了解参数的作用。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知识,选择适当的参数建立曲线的参数方程;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合作研究摆线的性质,收集摆线应用的实例;应用计算机展现心脏线、螺线、玫瑰线、叶形线、摆线、渐开线等,使学生感受这些曲线的美。

8.选修4-5

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不等式选讲

篇6:高中生物选修必考知识点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 目的基因是指: 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

2. 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

3. 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1)PCR的含义: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2)目的:获取大量的目的基因

(3)原理:DNA双链复制

(4)过程:

第一步:加热至90~95℃DNA解链为单链;

第二步:冷却到55~60℃,引物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第三步: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进行互补链的合成。

(5)特点:指数(2^n)形式扩增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

1. 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 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的蛋白质。

(2)终止子: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 ,位于基因的尾端。

(3)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基因。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 转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2. 常用的转化方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

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 ,最常用的原核细胞是大肠杆菌 ,其转化方法是:

先用Ca2+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 ,再将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

3. 重组细胞导入受体细胞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受体细胞的依据是标记基因是否表达。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 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DNA-DNA)技术。

2. 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方法是采用分子杂交(DNA-RNA)技术。

3. 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4. 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生物抗虫或抗病的鉴定等。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

1. 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

2. 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

3. 基因治疗:把正常的外源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表达产物发挥作用。

4. 基因诊断:又称为DNA诊断,是采用基因检测的方法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了基因异常或携带病原体。

(四)蛋白质工程的概念

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

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

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

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

篇7:高中物理选修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1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的概念: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地万物的总称。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宇宙中的天体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恒星——明亮发光,发热;相对静止。例如,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轮廓模糊,云雾状外貌。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其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

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例如地球是目前人们发现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例如月球(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小块

彗星——扁长轨道,拖着长尾的彗星。围绕太阳公转的哈雷彗星(周期76年)

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

3、天体的类型:

自然天体——主要为恒星和星云等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天空实验室等。

宇宙中的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太阳系模型图

1、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

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木星是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地球是密度最大的行星。

2、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太阳系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4、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是:a光照条件稳定,生命从低级各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b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互不干扰。

(2)地球的物质条件是:a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b体积、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c地球上有液体水:海洋、液态水的形成。

第一章第2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太阳的概况:太阳与其他恒星一样能发光发热,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

(71%)和氦(27%).表面温度约为6000K。

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H——>1

He

+

能量

2.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源:直接能源:太阳辐射能;间接能源:矿物能、水能、风能、生物能

4、太阳辐射的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少。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光球、色球和日冕

太阳大气结构

亮度

厚度

温度

观测条件

(最外层)

日冕

逐渐

增强

逐渐变薄

越来越低

日全食时或使用特殊仪器

(中间层)

色球

(最里层)

光球

眼睛直接可见

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黑子、耀斑

黑子:太阳光球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作黑子。黑子实际上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其变化的周期为

年。它的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耀斑:太阳色球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活动周期也是11年,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

注:通常,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这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电磁波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高能带电粒子流扰乱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影响飞机和船等航行)

(3)

高能带电粒子流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常出现在地球高纬度地区)

(4)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第一章第3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

(2)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2、经线和纬线

几个重要的经线和纬线

南(北)极圈:66°34′S(N)

南(北)回归线:23°26′S(N)低纬度:0°—

30°

中纬度:30°—

60°

高纬度:60°—

90°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度纬线);

0°和180°东西经的分界线;180°国际日期变更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160°E和20°W3、经度和纬度

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相加等于180,东西经相反。

4、经纬网及其应用

(1)

地球上任意一个点都有唯一的经纬度坐标与之对应。

如,B(40°N,40°E)

B点关于赤道的对称点坐标(40°S,40°E)

规律:纬度度数不变,南北纬相反;经度不变。

B点关于地轴的对称点坐标(40°N,140°W)

规律:纬度不变;经度度数互补,东西经相反。

B点关于地心的对称点坐标(40°S,140°W)

规律:纬度度数不变,南北纬相反;经度度数互补,东西经相反。

(2)

判定方向:

南北方向:同为南纬,度数大的在南

同是北纬,度数大的在北

既有南纬又有北纬,南纬在南北纬在北

东西方向:都是东经,度数大的在东

都是西经,度数大的在西

既有东经又有西经,东经+西经度数<180,东经在东,西经在西

东经+西经度数>180,东经在西,西经在东。

(3)计算距离

经线上差一度:111千米

纬线上差一度:111千米*cos纬度度数

第一章第3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自转轴:假想的轴线,经过地球球心,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自转的特点

(1)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的自转——北极上空逆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的自转——南极上空顺时针方向旋转

(2)周期

恒星日:真正周期

23时56分4秒(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照物)

太阳日:昼夜更替周期

为24h

(以太阳为参照物)

(3)速度

1)地球自转角速度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

自转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0之外,其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为15°/小时(360°/24小时)

2)地球自转线速度线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长度)

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

(任意纬线的线速度=1670*cos纬度(千米/小时))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公转的特点:

(1)方向:自西向东(和地球自转具有同向性)

(2)(真正)周期:恒星年→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为365天6时9分10秒。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回归年→为365天5时48分46秒。

(3)地球公转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①一年之中,平均而言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约为1°/天≈360°÷365天

地球公转的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2×3.14×1.5亿千米÷(365×24×60×60)秒

②地球公转的实际速度并不均匀,有快有慢

开普勒定律,行星围绕恒星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半径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近日点(1月初)

—A距离太阳最近,此时的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远日点(7月初)

—B距离太阳最远,此时的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线速度:近日点到远日点—由快变慢;远日点到近日点则相反

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变化一致

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1.黄赤交角

(1)概念: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交角,叫做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

(2)黄赤交角的特点:一轴两面三角度,三个基本不变

一轴:地轴

两面: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三角度: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地轴和黄道的平面的交角为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90°

三个基本不变: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两个变”是指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黄赤交角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但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在变化。(简称太阳直射点)

(1)轨迹

(2)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直射的纬度: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往返性周期运动,大约1个月移动8°,与阳历的日期对应。

直射的经度: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2)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

(4)地方时区间的计算

一、地方时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在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总是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此东边的地点的时刻总是比西边的地点的时刻要早。(早:即体现在时刻数值的“大”)

1、地方时之概念:

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即:因经度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叫做地方时。(经度相同,地方时必定相同)

2、地方时之表现:

经度差15°时间差1小时;经度差1°时间差4分钟

;经度差1′时间差4秒

3、地方时之计算:

所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已知某地的地方时±4分钟/1°×(两地的经度差)

须注意的原则:

(1)都是东经或者都是西经时,东边的时间早,求东边的用加号“+”号,求西边的用“-”号;既有东经又有西经时,求东经的用“+”号,求西经的用“-”号。

(2)两地的经度差确定原则:“同-,异+”

(3)所求地方时处理原则:

A】若所求地方时﹥24:00,则所求地方时-24:00,日期+1,变为明天;

B】若所求地方时﹤00:00,则所求地方时+24:00,日期-1,变为昨天。

当堂训练1:

1、当经线0°(即经过伦敦的本初子午线)为06:00时,请问10°E的地方时是多少?30°W的地方时又是多少?答案:10°E地方时是06:40.30°W的地方时是04:00.2、精彩绝伦的2012伦敦奥运开幕式于当地时间12年7月27日20:12正式开始,请问我国的CCTV(经度为120°E)什么时候会准时直播?答案:2012年7月28日凌晨04:12.3、当五华县(经度为120°E)为10月8日凌晨01:40,请问新疆吐鲁番(经度为90°E)的地方时是多少?答案:10月7日23:56.二、时区

如果如果大家都使用自己的地方时的,那么同一时刻,地方时会有n多种,异常混乱。为了便于交流,就必须解决此麻烦,所以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即分(时)区计时法。

划分方法: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个经度。

计算方法: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差1小时。

1、如何求中央经线?

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15°

2、如何判断某经线位于哪个时区?

时区数=已知的某地经度数/15°

所得余数<7.5度,相除所得商即为时区数;所得余数>7.5度,所得商

+1

即为时区数。

3、所求的另一地区时=已知的某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与“地方时”计算的3个原则完全相同)

东8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即“北京时间”

中时区的区时(即0°经线的地方时),为“伦敦时间”也称“世界时、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

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

--(5)日界线

一、国际日界线

(1)含义: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今天”与

“昨天”的分界线.(2)特点:

1)属于“人为日界线”

2)位置固定不变

3)与180°经线并不完全重合,而是有几处凹凸,凹凸的原因是:照顾附近国家人们生活方便,避免通过陆地。

地球上东12区的时刻最早,西12区的时刻最迟.东12区向东进西12区,日期减1天;

西12区向西进东12区,日期加1天.当堂训练1:

有一轮船10月15日09:00(船上的挂钟)在国际日界线附近航行,10秒之后,此轮船越过了国际日界线,请问越过国际日界线后的轮船挂钟的准确时刻应是什么?

答案:①10月14日09:10(自西向东越线);

或②10月16日09:10(自东向西越线)。

二、00:00日界线

(1)含义:将地方时为00:00的经线作为作为“今天”与

“昨天”的分界线.(2)特点:

1)属于“自然日界线”

2)其位置每分每秒都在变,自E向W移动

3)一定与经线完全重合4)每分每秒与国际日界线同时存在当堂训练2:

若120°E为10月15日09:00,请问:

1)00:00日界线是哪个经度?

15°W

2)10月15日跨越的经度范围是什么?

15°W→向东→180°

[国际日界线]

10月14日跨越的经度范围又是什么?

180°[国际日界线]→向东→

15°W

10月15日与14日的范围之比是

?:?

190°:

165°=13:11

小结

1、一般情况,全球同时存在2个不同日期;但因00:00日界线每分每秒都在自E向W移动,故2个不同日期的范围也在每分每秒都在变化着;

2、也存在2种特殊情况:

①当00:00日界线为0°经线,此时“今天”

:“昨天”=1:1;

②当00:00日界线与180°经线(国际日界线)重合,可认为全球此刻处于同一日期.或者180°经线是n点今天就占n个小时,昨天占24-n小时。

北京时间08:00时,全球两日平分;北京时间20:00时,全球位于同一日。

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

--(6)昼夜交替与晨昏线

一、昼夜更替

1、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

2、昼夜更替产生原因是:①地球自转;②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

③同一时间内,太阳只照亮地球的一半;

3、昼夜更替周期是:太阳日,即24小时

4、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一面,即白天);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一面,即黑夜);

昼半球

:夜半球=(1

:

1);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是(晨昏线(圈))。

二、晨昏线(圈)

1、定义:晨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分界线;

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的分界线.2、判断晨昏线(圈)的方法:

自转法

a.顺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进入昼的是晨线,由昼进入夜的是昏线

b.逆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是昏线,由昼进入夜的是晨线

地方时法:赤道上地方时是6点的为晨线,18点的为昏线

3.晨昏线(圈)特点:

1】永远平分地球(昼:夜=1:1),永远平分赤道

2】所在平面过地心,因而是一个与赤道等大的圆

3】晨昏线(圈)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线与赤道相交的点的地方时永远为06:00;而昏线与赤道相交的点的地方时永远为18:00

5】晨昏线(圈)只有在二分日与经线圈重合;而其他时间则与经线圈斜交。

6】晨线上必定同时迎来日出;而昏线上必定同时迎来日落。

7】移动方向和自转相反

4、晨昏线与经线、纬线的关系:

(一)晨昏线与经线

(1)在春、秋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即晨昏线要过南北极点。

(2)其余任何时候,晨昏线都与经线斜交(即晨昏线不经过南北极点),其夹角范围为0~23°26′。在二至日时,其夹角最大,为23°26′。

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其夹角等于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

(二)晨昏线与纬线

(1)不与晨昏线相交的纬线,是出线极昼极夜的纬度。

(2)与晨昏线有一个切点的纬线

如图1:切点为D,则:

D为晨线和昏线的分界点。D点的纬度+折射点的纬度=90°

D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0点或者12点(距D点近的极点是极昼,则点所在经线为0点;距D点近的极点是极夜,则D点所在经线为12点)

(3)纬线与晨昏线有两个交点,一个和晨线,一个和昏线,两个交点为昼弧和夜弧的分界点。与晨线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该纬线日出的时间;与昏线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该纬线日落的时间。

三、地转偏向力: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半球偏左。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无偏向。

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

-(7)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太阳辐射的时间)和正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的强度)的变化来描述。

一、昼夜长短

(1)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2)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昼弧所跨完整经度÷15°/h

夜长=夜弧所跨完整经度÷15°/

h

昼长+夜长=24小时

日出时刻=12:00—(昼长/2)h

日落时刻=12:00

+(昼长/2)h

日出+日落=24小时

(3)小结:

1、同一纬线上的所有地方在同一天的昼长、夜长、日出时刻、日落时刻肯定彼此一样!

2、南北半球相应纬度(如30°N与30

°S)的昼长、夜长、日出时刻、日落时刻肯定相反!

3、赤道上永远昼长=夜长=12h,且永远地方时06:00日出,永远地方时18:00日落;

4、昼半球中分线地方时定为12:00;夜半球中分线地方时定为00:00

二、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12点时的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H

=

|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四、四季更替。

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西方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

五、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总结应用:日照图的判读

1.判断晨昏线

(1).特点:北极在上,南极在下;晨昏线成直线形态,且只能见其局部(即只能见到晨线或昏线)

(2).特点: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晨昏线成弧线形态,且只能见半条晨线和半条昏线。

2.确定某地的地方时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

②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2时;和正午经线相对的另一经线地方时为0时;

③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相同。

3.判断节气:北极圈内,白天范围、黑夜范围各占一半(即昼夜平分),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北极圈位于昼半球(即极昼),夏至日6月22日;北极圈位于夜半球(即极夜),冬至日12月22日:南极圈内,白天范围、黑夜范围各占一半(即昼夜平分),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南极圈位于昼半球(即极昼),12月22日;南极圈位于夜半球(即极夜),6月22日。

4.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

(1)平分昼半球那条经线所在的经度(地方时12:00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2)直射的纬度取决于日期。

5.确定昼夜长短

D点昼长应为18小时,夜长6小时;

解释:D点所在的纬线,其昼弧所占的比例是:四分之三;

因此,D点的昼长=昼弧所占的比例×24小时

夜长=夜弧所占的比例×24小时

昼长+夜长=24小时

6.判断太阳出没时刻

(在上图中,D点3时日出,21时日落)

日出时刻=12-昼长/2

日落时刻=12+昼长/2

7.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直射点为90°,由直射点向南向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降低。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零。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的差。

第一章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想一想:夏季,如果让你挑选西瓜,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地球内部产生的震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呢?

(一)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2)当地震发生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会怎样呢?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2、地震波的分类:

纵波(P):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横波(S):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密切关系。若介质是均质的,地震波则匀速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波波速随之变化。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横波

固体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纵波

固体、液体、气体

3、地震波波速变化图

地震波在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明显变化,会出现不连续面。

地震波穿过33千米处莫霍界面是,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2900千米处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4、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以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有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包围着地球,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水圈

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篇8:高中数学选修知识点

一、课程内涵目标

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 是指对必修课程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那一部分内容进行开发, 通过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挖掘、延伸、拓展与提高而形成的选修课程, 是必修课程不足的弥补。目标是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厚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其课程理念是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底蕴、提升母语素养、引领专业方向、发展个性潜能。

二、课程开发原则

1. 补充原则。

围绕必修课程未能满足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那些空白、盲区进行开发, 弥补教材缺失, 丰富教材形式, 拓展教材内容, 延伸教材空间, 加深教材内涵, 细化教材知识点, 改革课内课外教法, 让课堂更精彩更丰富, 让教育内涵更深刻更厚重, 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 活跃学生的思维, 厚实学生的基础, 最终达到让学生主体生命充盈和丰厚的目的。

2. 生本原则。

以学生发展为本, 把发展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 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尤其重视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学生的学习需求。组织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要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空间或创造条件,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 实现学生潜能的开发, 情感的提升, 个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3. 多元原则。

课程建设目标上体现多维性, 课程体系结构上体现多层次, 课程实施形态和课程资源开发上体现多途径, 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体现多样化, 课程评价方式上呈现多元化, 满足学生成长的多元需求, 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4. 校本原则。

基于学校生源现状, 本着彰显学校办学理念与突出学校文化特色, 立足学校已有基础, 充分挖掘语文教师课程开发潜能, 鼓励语文教师从知识结构、个性特长、人生经验等方面进行开发。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努力做到依托校本教育资源, 适合教学对象认知水平, 贴近社会, 贴近生活, 反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三、课程开发方式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看, 课程开发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课程选择。课程选择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学程的修改, 有选择地学习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这一方式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要求最低, 也是目前采用最普遍的一种, 主要任务就是选择模块的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选修课划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文化论著研读、语言文字应用五个系列, 并对每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提出了具体要求, 但每一系列有哪些模块, 课程标准仅做了部分示范性举例, 供课程开发者思考。

据笔者查阅, 目前许多国家或地方出版社, 依据课程标准选修课课程目标以及“教科书编写建议”、选修课举例等相关内容, 组织力量开发了供学校选择采用的选修课教材。这些选修课教材, 都是按照课程标准划分的五大系列编写的, 在各系列下设若干模块, 一个模块一本教材, 当下约有六十余种。这些教材尽管还不成熟, 但已经给教师开设选修课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资源。教师可按照课程标准选修系列目标要求, 结合自己学校教师与学生以及学校软硬件的现状, 在各出版社提供的选修课教材中进行选择使用。

二是课程改编。课程改编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学程的修改、补充与拓展, 或者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安排等不同理解而进行的调整, 或以拓宽课程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这一开发方式的重点是“取舍加改编”, 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要求较高, 除了课程取舍选择外, 还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取舍选择好的选修模块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 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比如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一书, 共九个单元, 每单元二部作品, 内容丰富, 选编精当, 涵盖了古今诸多名家的代表作, 但要在一个学期内教完绝无可能。笔者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力点, 依据学生的学情并结合浙江省历年高考小说文本考试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 对本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重组, 再实施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方式也叫二次开发, 这种改编必须以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在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系列各模块的开发中, 这种改编是最实用的一种方式。

三是课程创编。课程创编是指全新的课程单元的开发, 它由学校或教师根据本校本地实际情况自主开发, 这一方式是完全意义上的课程开发, 即课程新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各要素, 都要学校或教师自主完成开发任务。这一方式开发的课程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学校特色、教师特色, 学校、教师最有创造空间, 但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要求也是最高。

四、课程开发内容

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应该开发些什么内容, 有没有指导意见?笔者以为政策指导就是“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语文必修教材所缺少不全的, 就是选修课程需要开发的。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开发开设的语文选修课程群为例, 作些阐述, 权当抛砖引玉。

学校通过对国家课程的重组、整合, 在全面落实国家必修课程标准的前提下, 开发出了三个层级六大类的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 供学生自主选择。

三个层级是基础型、拓展型和提高型。

基础型。宗旨:夯实共同基础。强调对语文思想的教学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构建必修课程核心知识结构, 夯实语文基础,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为促进学生发挥学习潜能、实现层次递进和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拓展型。宗旨:满足个性发展。旨在拓宽学生语文知识基础, 强化素质, 培育专业兴趣, 了解文学文化等领域的前沿动态, 了解语文学科的发展方向, 为学生提供后续学习和个性发展所需的知识和眼界。

提高型。宗旨:体现术有专攻。提高型选修课程是针对有潜质、有较高志向、有特殊语文课程需求的学生群体而开设的, 如语文学科竞赛课程、大学自主招生辅导课程、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课程等, 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搭建平台。

六大类是教材拓展类、知识综合类、探究创新类、网络信息类、乡土文化类、交流表达类。

1. 教材拓展类

(1) 开设缘由

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知识点的传授, 知识点的落实在常规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架空基础知识大谈语文能力或语文素养的提高, 无异于舍本逐末, 再完美的目标也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鉴于此, 我们参照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教材的体例, 建立一个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相配套的教材拓展类选修课程群, 对教材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加深, 能够在落实好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课程目标

(1) 让学生获得教材缺失的部分知识, 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 更细化地掌握教材知识点, 在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中获得应有的提升。

(2) 在扎实落实教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3)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与文本的感情世界产生沟通与共鸣, 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课程内容

2. 知识综合类

(1) 开设缘由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 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新时代背景下, 应该树立信息化社会的知识观和课程观, 注重对知识的重新筛选和横向组合。鉴于此, 我们根据知识体系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在整合现有课程、参照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发挥语文教师的专业特长和能动创造精神的基础上, 构建了知识综合型课程群。

(2) 课程目标

(1) 联系社会生活, 沟通古今中外, 面向未来世界, 了解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 注重对知识的重新筛选和横向组合。

(2) 提高对知识掌握的综合性与灵活性, 增强思维的综合分析力、判断力与推测力, 最终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整理生活, 丰富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从而产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综合思考。

(3) 课程内容

3. 探究创新类

(1) 开设缘由

高中语文应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 以生动的、丰富的、实践的、科学的、开放的、发展的、创造的选修课内容, 帮助学生变适应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 注重对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方法的掌握,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

(2) 课程目标

(1) 拓宽学习视野, 变适应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 注重对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方法的掌握, 重点关注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2) 培养不畏权威、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探究的思维习惯, 自我突破、自我超越、激发潜能, 增强创新信心, 提升创新精神, 充分发展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3) 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唤起个性化创造意识, 以逐步形成自身的思想、行为准则,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3) 课程内容

4. 网络信息类

(1) 开设缘由

电视、网络、MP3等大众传媒的普及, 让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动态的、色彩斑阑的世界, 特别是对汉语的演绎更是别样精彩。语文教学就应密切关注现代传媒, 适度地将现代传媒引入语文教学, 利用它所提供的资源服务于语文的教与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可以使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时空立体化,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超前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2) 课程目标

(1) 关注现代传媒, 学习、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将其应用于语文学习, 拓宽语文学习的天地, 提高语文学习的速度与效率。

(2) 培养搜集、筛选、传播、创新等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高效阅读及表达的能力, 培养开放性思维、超前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3) 在信息获取、交流和利用过程中获得价值认同, 从而提升对语文信息的鉴别和批判能力, 为自主学习素养的形成奠基。

(3) 课程内容

5. 乡土文化类

(1) 开设缘由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 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乡土文化在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中, 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化作用。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 适时、适量、适当地渗透乡土文化, 会丰富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结构, 增强教学趣味, 拓宽学生视野, 激活学生情感, 感动学生生命, 和谐课堂教学。

(2) 课程目标

(1) 理解乡土文化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认真学习乡土文化, 积极参加发掘、整理乡土文化活动, 为丰富乡土文化作出贡献。

(2)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增强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时代责任, 丰富语文学习内容, 增添语文学习趣味,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 唤起学生的乡土情结和区域认同感, 增强传承、发扬、保护本地文化的意识和利用以及开发本地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

(3) 课程内容

6. 交流表达类

(1) 开设缘由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作文指导, 是在五个大模块的二十个专题之后, 附加了以“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为体例的写作教学内容。这种编排填补了高一至高二一个半学年的时间里作文教学在“教材”方面的空白, 让作文教学有了抓手。但是, 每一写作专题完全跟着专题内涵来设计写作内容, 几乎不考虑文体写作需求, 这样, 由于受阅读文本编写体例 (以人文内涵为专题) 的制约, 使用起来就出现了写作指导几无序列与系统性的问题。教材编排的无序, 导致指导的随意、散漫, 学生的写作也跟着无序、散乱, 文体规范的达成也就往往落空。为了有利于学生写作知识的积累, 写作框架的建构, 写作习惯的培养和写作技能的形成, 我们构建了交流表达类选修课程群。

(2) 课程目标

(1) 学会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研究性作文及常用实用文体的一般写法;学会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高考作文的一般写法。

(2) 增强写作兴趣, 增加写作积累和写作技能,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提高写作能力, 为适应高一级学校的学习与社会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3) 养成积极参与生活的态度,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养成真实表达情感的习惯, 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3) 课程内容

上一篇:皮山农场中学校领导分工及工作职责下一篇:勿忘火警119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