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观后感

2024-07-27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观后感(精选14篇)

篇1: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观后感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观后感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让它成为我们记忆中的一段美好回忆,珍惜眼前你所拥有的,才是你应该做的。所谓有情人未必能终成眷属,珍惜你的眼前人吧!不要失去机遇!下面是剧中一个情景:

某天柯景腾因过度恶作剧被导师处罚,坐到好学生沈佳宜前面,由她代为监视。起先两人彼此抗拒,但柯景腾渐渐喜欢上逼他用功读书的沈佳宜,沈佳宜也受到柯景腾带来的迥异价值观深深地冲击。柯腾展开了追求,沈佳宜则犹豫不决.高中毕业後,原本快要在一起的柯景腾与沈佳宜,却因为柯腾举办的自由格斗赛大吵一架,遗憾未能成为恋人

这样的情景有可能就发生在你的身边,如果是我的话我觉得可惜啊!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误会啊,但是结果却是·····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差不多都要经历的,要看看每对情侣如何合理的处理的,因为青春期只是一个过渡阶段,这时的我们对于爱情还不懂,我们应该对爱敢爱敢恨,要大声的说出来,要让对方知道你喜欢她,不然就是自恋啊,结果有可能就是剧中一样啊,有情人未必能终成眷属,那时你就会伤心啊,我看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这部电影后感受有一点心酸和难受。心酸的是俩人老矛盾了。导致最后俩人分手了,一对男才女貌·神仙伴女的俩人分道扬镳了。最后沈佳宜跟别人结婚了。而难受的是柯景腾的几个好友爱耍帅却老是情场失意的老曹,停止不了勃起所以叫勃起的勃起,想用搞笑致胜却总是失败的该边,胖界的夺爱高手阿和,都追过沈佳宜,也处过一段时间,但是最后沈佳宜却跟一个看上去比他老很多的男人结婚了。柯景腾的几个好友看上去都很年轻啊,为什么结果是那个老男孩啊,难受啊!郁闷啊!

我们应该把青春期理解或者比喻成这样:

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青春更是一本书,一本读一遍就印象深刻,一本让你回味无穷的书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在还没有获得女神的青睐时,左手永远都只是辅助!

我觉得我们对待爱情应该敢爱敢恨,对自己心意的她要对她说出来,只有这样你才知道结果啊!你们说是不是啊?

篇2: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观后感

青春就像是一条小溪,有磕磕绊绊也有欢腾跳跃,在磕磕碰碰中也许会碰的满身伤痕却不妨碍我们快乐飞扬。青春是蓝天,我们就像那展翅高飞的雏鹰,羽翼尚未丰满,却执意翱翔。用羽翼划过苍穹,将背影流落天堂。虽然天空不可能总是碧蓝无云,有时也会有无云甚至暴雨雷霆。但只要想到风雨之后的彩虹,我们的选择永远是去飞过。也许天空太忙,留不下我翅膀划过的痕迹,但至少我曾经飞过。

这是一部小浪漫,小哀伤的电影。电影故事很普通,但是却又很温馨,同时也不乏激情,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拥有那一份错过的的美好。

故事发生的90年代的台湾彰化。柯景腾,班上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因为一次恶作剧被老师安排坐到班上的好学生沈佳宜前面。他和沈佳宜从国中就一直是同学,但好坏学生的差别使他们始终保持着距离。后来因柯景腾英语课上的出手相助,使两人交集渐渐增多,又因一系列事件柯景腾喜欢上了这个成绩优异、外冷内热的女生,开始了两人青春年代的恋爱故事。

一个人可以因为做出巨大的改变,柯景腾为了可以配的上沈佳宜从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变为一个可以在半夜背英语,熬夜做数学题的好学生。可以从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男人变为一个在沈佳宜面前连“我爱你”也说不出口的小男生。在他们一起放孔明灯时宁愿暧昧下去,也不敢去了解沈佳宜的真正心意的男生。而沈佳宜也从一个品学兼优的冷美人变为了一个一边骂柯景腾苯,一边为他出爱心考卷同时给他画满了重点的参考书的可爱女生。而在放孔明灯也时不复强人风采,在柯景腾的话“请你现在不要告诉我,我没问你你就不可以拒绝我,请让我继续喜欢你。”的话后没能大胆说出“好,在一起”呢!”于是二者都错过了机会。他可以为她在雨夜中剃了一个光头,可以为她打电话到饭钱都没有,可以为她举办了一个荒诞无聊的格斗比赛,以至于被打得遍体鳞伤。她可以为他编了马尾辫,可以为他生气,发点小脾气,也为他的幼稚大发雷霆。令人遗憾的是在那一场荒诞无聊的格斗之后柯景腾为自己的心意不被理解而发火而沈佳宜则因为柯景腾的幼稚与不理解自己的关心而针锋相对。最后以至于二者只能分开。

有时觉得两人做一辈子的平行线不是最悲哀的事情,因为至少可以永远保持相同的距离,最悲哀的事应该是两个人成了相交线,虽然有过一段短暂的相交,却注定只能相隔越来越远。在沈佳宜与柯景腾分别两年后,9.21地震构起了两人再次联系的桥梁。那次通话他们聊了很多,聊那些柯景腾努力读书只为靠近沈佳宜的日子,聊那午后静谧的阳光下她为他扎起马尾的日子,聊那大雨滂沱的夜晚他为她剃光头的日子。柯景腾讲到他们当初为什么没能在一起,沈佳宜回答说:“很多人都说恋爱最幸福的阶段就是暧昧的阶段,等到真正在一起了,就什么感觉也没了。”也许都是自尊心在作怪吧,明明相互喜欢却要越走越远。

我不喜欢“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这样的态度太过随便。“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才应该是去对待自己爱情态度。喜欢就要去追寻,不要迟疑,要爱就去爱的轰轰烈烈不要有丝毫犹疑。正如柯景腾后来说:“我都以为我是一个超有自信的人,但那时我才发现,在自己喜欢的女孩面前,我是一个胆小鬼。”面对喜欢的女生可以胆小,但面对与她携手的机会希望可以去鼓起勇气,勇敢的握住那稍纵即逝的契机。最后柯景腾沈佳宜的婚礼上,那些年追她的男孩都穿着帅气的西装来参加。众人开玩笑要亲新娘,新郎开出条件:想怎样亲新娘,就要怎样先亲他。正在众人吐槽新郎小气时,柯景腾二话不说抱着新郎嘴对嘴亲了起来。这份勇气与胡闹来的有些晚了。所以在胡闹之中有的更多是悲伤与无奈,喜欢一个女孩不是看着他和变得男人过的更好,而是用你的心与双手去为她他来快乐与幸福。这才是爱情,有些走私,有些幼稚,有些霸道,有些哀伤有些无奈,但更多的是那温馨与绚烂!

所谓缘分,岂可由天而定,所谓心意何能由外物而决,不珍所惜,怎可言恨

声恶,不处同位岂可妄言背弃,不屡本心,何言爱之不变,即以定意,为何见之不忘,寥寥数语为何心痛常驻?不珍所爱,怎可言之不负。今日所感,方知吾本心不净。成败得失不系于心,终归只是虚妄。奈何,缘分者,天意?曰否。爱者,唯心意尔。

篇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观后感

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是改编自导演九把刀的同名自传体小说, 讲述了少年柯景腾与一班同窗好友因共同暗恋班花沈佳宜而发生的许许多多与青春有关的有笑有泪的故事。

1994年, 16岁的柯景腾开始了他懵懂的青春, 他平日总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 甚至他在被老师安排坐到沈佳宜前面时, 他用一种轻蔑的语气说道:“我敢跟你赌, 十年后, 我连log是什么都不知道, 照样活得很好”。柯景腾眼中的沈佳宜不过是那种只会读书的女生, 但是青春从这“座位前, 座位后”真正开始。柯景腾以为自己处处想要看到沈佳宜出糗。然而, 当沈佳宜没有带课本时, 柯景腾却鬼使神差的成为了沈佳宜的保护者, 他宁愿自己选择举着椅子被罚跳十圈。因此, 沈佳宜对柯景腾第一次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为了感谢他, 沈佳宜为柯景腾出“爱心考卷”, 要求柯景腾留校上晚自习。也正因为沈佳宜的督促与帮助, 柯景腾甚至觉得学习成为了一件非常热血的事情。虽然最后在月考与沈佳宜的打赌中, 他还是没能超过她, 沈佳宜依然束起了马尾辫。此时, 观众已然解读出了柯景腾与沈佳宜两人之间萌生的暧昧情愫。这种青春的美好情怀让人憧憬, 令人着迷。

但是, 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让观众看到了青春成长过程中的隐隐作痛, 那种隐藏在美好、懵懂爱情之下的殇——没有牵手, 没有初吻, 有情人未成眷属却依旧刻骨铭心的爱恋。19岁的柯景腾以为通过自己举办的自由格斗比赛就可以证明自己, 在沈佳宜的眼中, 这场比赛却是一场幼稚至极的作秀。柯景腾只是想告诉她, 自己希望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他, 而有一点点不一样。柯景腾不明白, 沈佳宜一直等待柯景腾的告白, 想告诉他, 自己在许愿灯上写下:“好, 在一起”。沈佳宜亦不明白, 柯景腾的世界仅仅是要拥有沈佳宜的心。一场别过, 一场聚首。1999年, 台湾发生九二一大地震, 柯景腾不顾一切的奔向远方, 为的就是联系上沈佳宜。那一瞬间, 他才明白, 原来沈佳宜是他全部的青春, 失去她便失去了所有青春的记忆。

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并没有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但影片的结尾, 柯景腾出现在沈佳宜的婚礼上, 他对自己说:“当你真正喜欢一个人的时候, 原本以为自己绝对不会想去祝福她, 但当她站在你的面前时, 才知道原来自己是从心底希望她是幸福的。”只是最后, 柯景腾以惊世骇俗的方式争取到了沈佳宜的吻, 激情荡漾、春潮涌动、真情流露、无懈可击。

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描绘柯景腾与沈佳宜美好而又略带忧伤的青春本身的同时, 更映射出那些由回溯与感伤构建起的社会情感, 包含了台湾浓郁的人情味, 引发了观众怀旧情绪的集体爆发。显然, 影片用其清新温婉的语调述说着青春的执着、无奈与遗憾, 带给观众的除了眼睛湿润, 还有时过境迁对青春未尽的微笑告别。

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记忆不光是过去时间在我们脑里打下的印记;它是一个看护人, 守护着那些对我们最深切的希望和最深切的恐惧、有意义的时刻。” (2) 当社会不断进步向前发展, 人们在精神生活的缺失显现出来, 人们希望自由地在过去中选择一个时期, 似乎所有人们经历过的过往都是美好的, 然而现实毁灭了人们原本的情感渴求, 使得一度对感情世界要求满足的人们深感失落。诚然, 现实与过往是无法相平衡比较的。也正因为这样, “青春”与“初恋”成为了人们几乎共通的公众回忆。

一直以来, 台湾青春电影所特有的清新感深深触动着人们对青春的深远记忆。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以平面化、无深度的后现代特征, 纯粹的对个体成长进行着描述。然而影片并没有拍摄成为一部时间流水账电影, 因为在110分钟渐渐行进的青春展映中, 导演让观众仿佛看到了自己同样的年少无谓。青春电影带给观众的总有些许失落与惆怅。因为我们可以看到, 在现实的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既存在着抗争又在忍受着委曲求全, 面对生活境遇的绝望, 又需鼓起勇气的坚持继续。生活在奔波劳顿的疲惫之下, 人们多是隐藏着心中不愿放弃的梦想。

毫无疑问, 在感情世界里总会有那么一些故事, 当人们想起时总会激动不已, 抑或黯然忧伤。就好像曾经有过的一种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最深的土壤中, 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它在某个特定的瞬间, 突然触动到人们心底最深处的情感, 如昙花一现, 怒放盛开, 那一刻的绚丽足以唤起人们尘封已久的温暖记忆。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便是这样一部作品, 它虽与《九降风》《最遥远的距离》等青春电影风格类似。但在忧伤之余给了我们真实的感动。导演试图用细节托起整部影片, 唤起观众对美好青春的共鸣:有过校园生活的人都熟悉, 青春的爱情最经不起折腾, 柯景腾与沈佳宜分合兜转, 那纯洁懵懂的爱情伴随着学业的转变而时悲时喜。尽管在单纯朦胧的青春生活中友情遮蔽了爱情的亮点, 但影片不断展现出来的细节和所透露出来的初恋情怀, 无疑对观众有着强烈的冲击。

其实, 影片中柯景腾与沈佳宜的“初恋”是无法与那些肌肤之亲的感情生活相提并论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柯景腾从未拥有过沈佳宜, 便也无法言及失去, 所以留下的只是有些酸涩甘甜的美好回忆。这样的感情就像是没有一点杂质的蒸馏水令人向往, 却又因为没有深入对方世界而留下幸福的伤痛与遗憾。然而谁又能够否认, 柯景腾恰是因为这种“未曾走进”的方式而永恒地拥有着沈佳宜呢?

真诚的影像足以使人们暂时逃离了现代都市人紧张单调的生活, 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就这样带着其特有的某些羞涩又有着浓厚青春的气息, 为观众提供了一次释放心理压力和追寻美好记忆的机会, 更将观众的思维定格在那段青春岁月, 很美很温暖。

参考文献

[1]吴丽芬“海角派青春电影”对台湾本土文化生态的救赎以《海角七号》为例[J]东南传播, 2009年第5期

篇4: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

王诗婷

1973/10/19

中华台北退役女子网球名将。1991年转为职业选手,代表中华台北出战联合会杯多达11次。曾经获得过6个WTA单打冠军,并在1993年11月的世界排名中达到个人最高的第26位。大满贯单双打最佳战绩都是第三轮。

李惠芝

1976/10/22

中华台北退役女子网球名将。最高单打世界排名来到第79位,双打排名来到第20位。大满贯单打最佳战绩是1999年澳网和2000年美网第三轮,2004年美网女双搭档彭帅闯入八强。获得过包括斯坦福站在内的3个WTA女双冠军。

詹谨玮

1985/01/08

中华台北女子网球选手,曾获得过两次WTA女双比赛亚军。代表中华台北队参加过2002年釜山亚运会和2006年多哈亚运会,获得一金一铜。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有表现出色,获三金两铜的好成绩。

庄家容

1985/01/10

中华台北女子网球名将。主要参加双打比赛,成绩出众。2007年分别在澳网和美网女双比赛搭档詹咏然闯入决赛,获得亚军。巡回赛中更是打入30项比赛的决赛,获得18次冠军,最高排名来到第五位。

谢淑薇

1986/01/04

谢淑薇是目前宝岛网球的女子领军人物。2012年3月的马来西亚公开赛中她获得了个人第一个WTA单打冠军,最高世界排名来到第68位。2008年澳网她打入女单第四轮,创造了台湾女选手最佳大满贯单打战绩。谢淑薇还是一位双打好手,获得过皇冠赛中网的双打冠军。

许文馨

1988/06/13

中华台北女子网球选手,2010年广州亚运会中华台北代表团成员。曾在印尼巴厘巴板获得ITF单打冠军,同年在ITF越南胡志明市和中国南京站比赛中获得亚军。在ITF中国深圳站比赛中获得女双亚军。

詹咏然

1989/08/17

詹咏然单打最高世界排名来到过第50位,曾于2010年美网和2011年法网闯入第三轮。詹咏然的双打战绩更为出色,最高世界排名来到过第六位,获得过9个双打冠军,两个大满贯双打亚军。多哈亚运会获得一金一银,广州亚运会更有两金一银入账。

张凯贞

1991/01/13

中华台北女网选手,单打最高世界排名为82位,双打最高世界排名为69。大满贯单打最佳战绩为第二轮,获得过两站比赛的双打冠军。2010年广州亚运会中,代表中华台北获得女双和女团两项亚军。

詹皓晴

1992/08/28

中华台北女网小将,2008年转为职业选手,主要参加双打赛事。2012年,双打最高排名来到过第83位。同年获得两站女双亚军。值得一提的是,在芭提雅站中,詹皓晴搭档自己的姐姐詹咏然闯入决赛。

篇5: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观后感

27岁以前的人或者是没有一定阅历的人是无法看懂电影背后的东西。导演恰如其分的将人类最纯真的感情通过哀伤的方式表现出来,让观众更能感受一个真字。当然,玩弄感情的人是不会明白的。影片从学校生活开始,男主角柯景腾和女主角沈佳怡开始了对爱情的追求。但终究因为太年轻没能最终牵手。柯景腾八年的深深的喜欢,换来沈佳怡嫁给他人,一个她或爱或不爱的男人。电影情节没有大风大浪,亦没有超级浪漫的场面,但高明的导演,却在细节上深深攫取了观众的眼球和眼泪。简单的看几个细节就会明白。

柯景腾和沈佳怡之间并没有发生过什么,甚至于最基本的表白都没有过,因为他怕被拒绝,她想多享受被他暗恋的日子。其实两个人已经深深喜欢了,要不然当他们因为年轻而分手再不联系时,沈佳怡也不会整天沉思,看到窗外的恋人闹别扭时而双眼泪花。柯景腾又何尝不是在心底深深爱着沈佳怡呢。当地震来临的时候,他的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沈佳怡,这里有个细节,沈佳怡在接电话前挽着她现任男朋友的胳膊,她还是跑在一边和柯景腾说了很久,不能不说他们有太多的语言和感情。但是为什么他们没有牵手呢?

电影表达了一个广泛的话题,就是互相喜欢的人没能牵手的原因。如果两个人在有感觉的时候没有哪个人勇敢一点,基本上就没戏了。这是个恒久的真理,爱情也是需要勇气来承担的。当沈佳怡在雨中对着柯景腾大声说,笨蛋,你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我想她可能不是在真的骂他,而是希望柯景腾不要离去,如果柯景腾能够不是那么倔强,他若能转身用力的抱起沈佳怡,我想结局一定会改变的。事实呢,开始恋爱或恋爱中的人总是很要强,不肯为了对方而稍微低头温柔一下。总是在失去以后才会明白这个道理。当然并非我们不想为对方温柔,而是,而是,我们总想将自己表现得好,表现的强。这就是一个怪圈,人类的怪圈,又有几人能堪破呢?

电影结尾是最出彩的地方,无论如何给我们一个亮点,当新郎对着沈佳怡的几个同学宣布,想怎样吻新娘的人也要怎样把他这个新郎吻一遍时,沈佳怡的其他几个追求者都笑着不再要求吻新娘了。唯有柯景腾,一下子把新郎抱在怀里放在桌子上,深深地吻了好久好久,因为他知道,以后再也没有机会给沈佳怡像以前那样爱了。看到这一段,不能不说感人,有过深爱的人都会明白这种心情,那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语言无法表达。吻完新郎他并没有吻新娘就离开了,而沈佳怡是笑着哭的。八年的喜欢,让他们有了更深刻的联系,比情人饱满,比朋友扎实,那是一种牵挂,观后感《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观后感》。◆分享好文◆

虽然未删节版的电影有很多限制级情节,但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干净的爱情电影。电影所渲染的感情,个人认为比山楂树之恋要好,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不是要看它有什么样的镜头,而是要看它能否打动观众的心。强烈推荐未婚人士观赏。

电影作为精神层面的艺术,当它满足我们的内心世界以后,就要尽量和生活层面联系起来。看完这部电影,任谁都无法避免自己最真实的那份感情了。人如果无法在心底深处感受灵魂的所有向往,情感就会变得残缺。谁没有一些刻骨铭心事?谁没有一些旧恨心魔?不经意间听到某一首歌,某一段旋律,就会瞬间回忆起某段时光里的自己。或大学,或高中,或看见曾经在自己座位旁,那张用粉笔划下着白线的青涩脸孔。徐怀钰的《友情卡片》或许能唱出这段纯洁的感情。

今天我和我的朋友们已年近而立,现在来感慨那些年喜欢过的女孩未免有些幼稚。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样可以更好的懂得怎样去爱,去珍惜身边的人。每尝过一次爱情,我都能获得无与伦比的勇气,在跌倒的时候吹拂伤口,然后重新站起。这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每个女孩都是我们人生的烛火,照亮了我们每段时期疯狂追求爱情的动人姿态,帮助我们这些男孩,一步一步,成为像样的男子汉。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再多喜欢那女孩一点。再多一点,再多一点一点。只要够喜欢,就没有办不到的等待。就可以一直靠信仰爱情,坚持下去。如果我的爱情回忆在化为一份记录性书写时,有任何的意义,那便是希望每个读着这些故事的男孩女孩,都能从中获得一点点,相爱的勇气。

鄙视那些用钱来收买爱情的男女,也许你们觉得自己是对的,因为社会就是如此。至少今天我还没有那样的想法,至少今天金钱还买不走我的爱情。我可以做到天天吃泡面,馒头把省下来的钱给最爱的人买衣服,也可以为了她在冰天雪地里等一天而没有结果。。做不到的人也不要以为这很可笑,不是你们错了,而是社会错了。今天的社会强制着人们变得麻木和庸俗。

有人说恋爱最美的时期,就是暧昧不清的阶段。彼此探询对方的呼吸,小心翼翼辨别对方释出的心意,戒慎恐惧给予响应。每一个小动作似乎都有意义,也开始被赋予意义。走在一起时,男生开始留心女孩是不是走在安全线的内侧,女生则无法忽略男生僵硬的摆手,是不是正在酝酿牵起自己的勇气。女生迷上恋爱心理测验,男生开始懂得吃饭时先帮女生拆免洗筷的塑料套。一切一切,不只是因为自己想“表现得好”,更是因为自己的心里出现一个位置,独属于地球上另一个人——那一个人。这种机率大约是,五十七亿分之一。每个人都在寻找最真实的感情,怕自己以后的生活会空虚,可是在今天并非那么容易。

篇6: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观后感

“那些年”改编自九把刀自己的人生经历,整片电影给我一种真实感,全文没出现过一个“爱”字,也给男生女生们带来了纯情的希望。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因为这种“真实”而浮想联翩,或许男生们仿佛会有一种在柯景腾身上看到自己影子的感觉。

我对几个画面记忆尤为深刻。

1.沈佳宜为了和柯景腾的打赌,尽管她赢了。但她还是扎了马尾辫从操场走过的那个画面。这个画面我觉得也就预示这她们恋爱的开始。

2.在两人的第一个圣诞节里沈佳宜和柯景腾一起放孔明灯,沈佳宜对柯景腾说: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我的答案。也许是柯景腾觉得沈佳怡会拒绝,不够自信。又或者是其他原因。而柯景腾说:拜托不要现在告诉我,请让我,继续喜欢你!我想,这个画面,也就为结局埋下伏笔吧。但是,虽然是剧情需要,但是我看到这一段我还是真的不怎么懂柯景腾。

3.柯景腾举办了自由格斗赛,却把自己搞得浑身是伤。沈佳仪气得大骂柯景腾:柯景腾,你真的很幼稚。柯景腾也被伤到了自尊心:是啊,我就是幼稚,才会喜欢你这么久。转身的瞬间,泪水交织着雨水,模糊了柯景腾的视线。

4.9·21地震构筑起了两人重新联系的桥梁。柯景腾拿着手机跑了很远很远才找到信号,虽然他俩闲聊了很久,可是此时此刻的两个人却已身处平行时空。

5.最后柯景腾参加沈佳怡的婚礼。与其说是婚礼,但重点我觉得倒不如说是柯景腾那句话:当你真正喜欢一个女孩的时候,看到她跟其他人结婚肯定不会完全真心祝福啊,这才是真爱。谁能够看着自己喜欢的人跟别人结婚还无动于衷。也许此时的.柯景腾心中对沈佳仪已经没有波澜。当柯景腾亲吻新浪的那一刻,她笑了,那一刻,她终于懂得了这个喜欢她多年的男生对她的感情,即使从前不曾在一起,往后也不可能在一起,他始终想靠她近一点。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原本相恋的两个人,或许因为中考,高考,或者距离或者时间,或者误会···最后没能走到一起的。

我很喜欢踢球,或许,经历过高中时期并且喜欢踢足球的那些男生们,会把自己心仪女生的名字印在球服上,又或者会把心仪女生喜欢的球衣号码印在球服上,在场上肆意奔跑,挥洒汗水,踢得精疲力尽躺在草地上大口大口的喘气。他们一定会有和柯景腾一样的想法,踢球时的我,在她面前是最帅的。女生们或许不会这么觉得,但我们就是如此,像柯景腾一样幼稚,像大笨蛋···

多年以后,或许曾经的我们都会碰到自己的那个柯景腾,自己的那个沈佳仪。把握好,不因为别的,只因为爱情是自私的。

泰戈尔说:do not seat your love upon a precipice because it is high.

如果,你真的喜欢那个他(她),就不要像柯景腾,沈佳仪一样,留下那令人回味的一幕。毕竟,谁都不想和那个自己深爱的人留下“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结局。

祝福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篇7: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观后感

一本好书,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勾起对尘封往事的回忆,在繁杂的都市生活中,能够停下脚步思考生活的人,我认为都是有思想之人,不知道是否所有人都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才会对生活有所感悟,是否只有失去之后才会懂得珍惜。看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影片后,我在脑子里闪现出以前高中班主任的一句话“年轻真好!”,当时不以为然,而如今深以为然。那个时代的我们是那么的青涩,那么的懵懂,每个人可能只有自己才能切身体会到那种感觉,那么的美好,稍带遗憾却又无怨无悔。

简单的生活和故事情节往往最能触动心弦,或许是因为更多的人都是普通人,剧中柯景腾和沈佳宜这种掺杂同学、恋人的关系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青春时代的恋情是刻骨铭心的。沈佳宜说她不喜欢幼稚的人,可是在那个时候她就偏偏喜欢上了幼稚的柯景腾,这种情感的流露或许只有在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人群才会被理解,或许在今天你问一个女孩她梦中的白马王子是什么样子,她会说:帅气、有上进心、对自己好、不花心。可这些辞藻在青春面前显得那么的乏力,不以结婚为目的的爱情最真实。当你把对方的所有条件都量化了,那么也就意味着你们之间根本就不存在爱情。剧中柯景腾和胖子阿和其实代表了学生时代两种典型的男生,就是按常规思维定论的好学生与坏学生,在很多场景中,Badboy往往占据了上风,这是为何?

故事的结局把沈佳宜安排给了一个“成功人士”,是要讽刺还是写实,如今的社会不就是这样的吗?我觉得早已经无所谓是否“伤怀”,那些真真假假的情事,暧暧昧昧的戏言,轰轰烈烈经不起平淡,最终步上红毯的那个,往往与经年无涉。

篇8: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观后感

许鞍华, 一个永远与“香港电影”紧密关联的名字, 如今已经成功地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人物。她以“女性”、“人文关怀”与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题材, 使她的电影创作之路获得了不少的肯定与成就。但近些年我们能感觉到, 许鞍华渐渐的不知道她究竟想要什么, “三烂一好”的拍片规律为自己遗留了一路的流言蜚语。她似乎迈上了一条将商业片部分文艺化、文艺片缠着商业片的纠结之路, 这路走的稀里糊涂、模模糊糊, 始终找不到方向。

本文所嗤鼻的, 是许鞍华部分伪艺术片作品, 这些披着艺术片的羊皮实则是狼的商业片, 是她事业永远的绊脚石, 也是热爱她电影的观众心中永远的痛。作为后辈, 作者希望站在公平的基础上分析、批判, 更希望在百年之后, 她留下的是一片赞扬与美名而非愈发显见的批判, 徒留遗憾。

二、许鞍华的艺术敏感度

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与七十年代后期香港电视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许鞍华在返港后在电视台工作了大约四年的时间, 先后拍摄了《奇趣录》、《C.I.D.》、《北斗星》、《龙虎豹》、《狮子山下》、《I.C.A.C.》等系列剧集, 这些段时间电视台的训练, 不光为她此后的电影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更培养了一种导演必不可少的能力, 即对特别电影题材的敏感。

首先, 纵观在香港新浪潮中许鞍华导演的电影, 不论是影像风格还是故事母体, 无一不体现了这种敏感。《疯劫》的故事本体是一个真实生活的凶杀案, 它不光讲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案件, 更表现了一个破碎的家庭、几颗受伤的心灵, 以及不安的社会, 这是对真实生活题材的敏锐;而《胡越的故事》, 则以男人为核心, 描写了当时陆续前往香港的越南难民的精神状态, 更流露出某种对香港移民身份的忧虑, 表达了对当时香港政治寄寓甚深;《投奔怒海》就更不用提, 主体已经从本国飞往异乡, 用异乡的民族情节激励本国国民, 反映当下某种政治权利的漏洞。许鞍华就是用对这种对政治的敏感度一次又一次的在香港金像奖及海外各大奖项中肯定了自己。

而在这之后, 《玉观音》、《倾城之恋》、《书剑恩仇录》、《男人四十》等影片的层出不穷让观众从一开始的大跌眼镜变成了习惯失望, 许鞍华对题材的敏感好像达到了饱和状态, 偶尔挤出空地拍出佳作, 却也不能否认她对历史的关注有些许跳节。此时, 她创作的电影在观众眼里就好像“狼来了”的故事, 大喊着:“艺术片来了!现实主义来了!好片来了!”, 结果, 次次都是骗人的。观众伤心了, 不再寄予希望了, 《女人四十》、《桃姐》又跳出来了!这自然让观众理所当然的猜想了:许鞍华的创作模式就是这样, 赚三部电影的钱, 拍一部好电影, 或者会想, 许鞍华已经枯竭了, 敏感度随着年龄的成长逐渐消失了。而这样的猜想其实上对许鞍华是不公平的, 她为了《半生缘》的一个弄堂景等了14年等到香港回归[1], 为了《书剑恩仇录》里的风沙将剧组拉到大漠吃了一年沙子[2], 可观众哪会再去深思放羊童照看羊时的不易呢?最终吃亏的, 还是许鞍华自己。

我们不得不承认新浪潮时期她对历史、事件的敏感度是值得肯定的, 许鞍华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对电影的灵性, 她对题材的直觉判断直接领导了一场运动, 堪称伟大。但纵观她的电影之路, 我们难免不会为她当年成功之后的选择想到“投机取巧”四个字。放弃历史、选择女性, 的确, “女性”与“现实主义”的主题完全可以继续创作, 如今的《桃姐》也算成功之作, 但这条路早已不是她当年想奋斗的最终目标了, 失去了对艺术本心的坚持, 放弃了大历史大背景的深度创造, 许鞍华好像无论做什么都会让我们失望了。那是什么原因才导致了今天的结果?是性格中温、起点太高?或惧怕批判、来钱太慢?这就需要下一个问题继续分析了。不管怎样, 许鞍华终究不再是我们以前熟悉的那个许鞍华了。

三、在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中的徘徊

总结许鞍华新浪潮时期的电影, 可以说是文艺与商业并不相搏、平民与历史融为一体。但如果总结许鞍华新浪潮后的电影, 忽略优点只谈缺点, 那就是类型过多盲目拍摄, 瞻前顾后不温不火。而本文想探索的, 就是许鞍华产生如此结果的原因, 在这一点上, 我想拿贾樟柯与许鞍华进行对比。

贾樟柯, 一個自認為是“來自中國基層的民間導演”, 个人认为是中国内地最难得的第六代导演, 他追求對現實表像的穿透力, 強調紀實, 喜歡用紀錄片的拍攝方法結合弱化剪1的長鏡頭來反映處於底層的邊緣群體的生存狀態。在过去的10年当中, 他对艺术片的执着让我们感动, 他让观众看到了社会的变革、城市的变迁以及弱势群体在社会大时代转型下的真实生活状态等等。

(一) 缺少的坚持

如果客观的分析许鞍华的电影类型, 我们可以说, 她一直都游走于艺术片与商业片之间, 亦文亦商、泾渭难分。在零八年《收获》杂志的采访中她曾承认, 面对一般甚至一些有问题的剧本, 在资金、合约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她会承接拍摄[3], 而这则造成了她的作品层次不齐、品质不一的结果。许鞍华自己的解释是, 她这样为的是以后可以有机会、有资金继续将电影拍下去, 她并不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那好, 我们暂且接受她的这一说法, 来看看大陆的导演是如何看待与处理资金、合约的压力的。

贾樟柯曾说:“媒体想象我们这帮拍艺术片的人很尴尬, 其实我们很舒服。没有我、王小帅、张杨这些人, 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上还有面子吗?我觉得中国电影市场该是从抢银子转到要面子的时代了。”[4]

显而易见, 一个是将电影作为人生理想而造, 一个虽最初目标如此, 却向权利不断妥协。许鞍华多年的左顾右盼让观众察觉到她所缺少的是一份坚持, 这也是贾樟柯成功的原因。而这份坚持是被什么东西逐渐打消的呢?资金、合约?我看还是为了票房。

(二) 不是暴利才叫票房

许鞍华说:“如果整个市场都是艺术片的话, 那整个市场上的钱都要拿去“养活”这么多拍艺术片的团队, 这样长期下来, 市场运作会变得停滞不清, 而且有些拍艺术片的导演耗费时间太久, 不但会饿死班底, 还会饿死老板。所以艺术片在市场上应该被放在一个“贵精不贵多”的位置, 才能保证市场的雅俗共赏。”[5]

其实许鞍华说的是有道理的, 的确, 电影市场应该合理的分配, 无论商业片还是艺术片, 在整个华语市场多是必不可少的, 艺术片“精”、“雅”, 商业片“俗”。可为什么许鞍华要选择做那个“俗”而非“精”、“雅”呢?

在当今电影市场, 商业片产生的暴利是人人都垂涎的 (当然不排除个别煤老板随便投几个亿只为捧红自己的女朋友这种事件) , 大部分商业片制作周期短, 市场卖座, 资金回收快, 而艺术片筹备时间长、赚钱少, 更使得商业片暴利越发诱人, 于是, 这些暴利与假象如滔滔洪水, 淹没了许多像许鞍华、张艺谋这种以最初的艺术激情获得成功, 却妥协于权利世俗之下的人才。步步为营不代表就能名利双收, 相反, 踏踏实实才可能得到意外之喜。如此看来, 许鞍华不是没有了坚持, 而是更改了坚持的方向。而这个方向却使她离她期待的目标越走越远了。

(三) 妥协, 因为自己不能坚持本心

也许是因为许鞍华当初建立的起点太高了, 所以期望与批判的声音才如此之大。如果我们望向过去, “妥协”对于像谢晋这种老一辈的艺术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接受命运、溶于社会又被社会所同化, 这是那个大时代下唯一可生存的选择。而生在如今这种赞美反抗、扬名后世的社会下, 为什么要选择妥协于当下、被淡忘于未来呢?也许他们自命就是平凡人, 也许, 自命就愿意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吧。

在这届金像奖的颁奖典礼上, 许鞍华凭借《桃姐》拿到了最佳导演的奖项, 这部片子让她名利双收, 扬名四海。也许是因为步入老年, 也可能是因为回归理想, 不论怎样, 她这次还是让影迷们心酸的看到了希望, 让捶胸顿足了这么久的我们终于可以摸着自己的心房慰藉自己的说:“她回来了, 她终于还是回来了。”只望她如今万事都已想明, 不要再跌入“三烂一好”的轮回, 不要在将来再将我们推入痛泣的低谷才好。

摘要: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香港电影界涌进了许多鲜活的血液, 他们大多都从国外归来, 带着法国“新浪潮”的影响与理想, 开始在香港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开疆拓土。许鞍华, 就是他们之中最重要的弄潮儿之一。本文对比论述的是许鞍华导演在新浪潮时期内到后新浪潮时期之间的转变, 侧重点主要放在了她面对商业电影的态度与面对自身的艺术追求的态度、她对电影题材的敏感度等问题上, 而非局限于单一某部电影。

关键词:许鞍华,商业电影,艺术电影

注释

1[1]、广保威编:《许鞍华说许鞍华》, 1998年12月, 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出版, 第77页。

2[2]、广保威编:《许鞍华说许鞍华》, 1998年12月, 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出版, 第35页。

3[3]、王樽:《许鞍华:新浪潮的进行时》, 《收获》, 2008年第一期。

4[4]、聂晶:《贾樟柯不忧新片票房:我是中国电影的国际面子》, 《重庆晨报》, 2010年07月03日。

篇9: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

当下,一大批“果粉”正在翘首以盼“iPhone 7”的出世。有传言称,“iPhone 7”将偷师诺基亚,在耳机接口方面玩出新花样。不像现在热捧的“苹果”、“三星”们,诺基亚已经变成一个十分遥远的名字。不过,对于许多人而言,手机,有时候不仅仅是手机,更是一种情结。像诺基亚、摩托罗拉这样的品牌,曾经伴随你我共同经历了一场技术革命。而今天,那些退出历史舞台的老式手机,则成为手机收藏发烧友的囊中之物。下面就让我们一同回顾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手机。

土豪都拿“砖头”

上世纪90年代,摩托罗拉进入中国。比如摩托罗拉3200,它的意义不只是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第一部手机那么简单,它曾经以绝对的优势垄断了中国的手机市场,并造就了“大哥大”这一名词。硕大的身形,长长的天线,这哪里是电话,分明是“砖头”。

当时,这款机型的销售价格达到数万元,还需要“计划供应”,也就是说并不是你有钱,就一定能买得到的。因不菲的身价和昂贵的费用,摩托罗拉3200成为当年有钱人的标志。1990年,摩托罗拉3200在上海首发,为摩托罗拉德国厂制造,首批总发行量2160部,预售单价23200元。3个月后,顾客才能拿到手机。

鉴于模拟移动电话的诸多弊端,1994年,广东建立了第一个GSM网络,1997年又建立了CDMA网络。随后推出的GSM数字手机体积逐步缩小,如爱立信GH337。而功能单一且身形庞大的摩托罗拉3200便逐渐淡出了市场。二十年过去,目前留存下来的不超过200部,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

“全球通”通了

诺基亚2110上市于1994年。邮电部原部长吴基传使用诺基亚2110拨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GSM(中文为全球移动通讯系统,俗称“全球通”)电话,开启了中国数字移动通信网络时代。

当时,诺基亚2110是最轻巧的手机,但以现在的眼光看,它的体积和重量还是相当庞大和沉重的。这款手机尺寸为14.8厘米×5.6厘米×2.5厘米,重量更是达到了236克,而且在网络方面也仅仅支持GSM900MHz网络,至于手机屏幕,也是最原始的单色屏幕。虽然现在来看,诺基亚2110相当“简陋”,可在当时它却是获得全球设计金奖的手机。

这样一款在当年风靡全国的手机,如今已经进入收藏市场,由此可见手机市场的竞争是多么得激烈。在这一领域,“优胜劣汰”的规律也充分发挥着作用。

不炒股,玩“炒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掌中宝”——摩托罗拉Star TAC,是该品牌第一代迷你型折叠机的“祖先”,也是日后折叠机的蓝本,奠定了摩托罗拉翻盖手机的地位。因为体积小,又兼有变形金刚feel,所以深得年轻人的追捧,市场供不应求。

和炒股一样,“炒机”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可是,没有多长时间,这款手机就退出了市场,成为过眼云烟,让位给式样更先进、功能更齐全的其他手机。时光倒流,回味过去的前尘往事,在电讯发展史上,摩托罗拉Star TAC是不可缺少的一位成员,值得大家收藏。

滑盖的,你有吗

西门子SL1088,是世界上第一款滑盖手机,是第一款彩屏(3色)手机,也是第一款带指纹识别系统的手机。它采用两类电话号码簿,红、蓝两种颜色。

这样一部在世界上曾经获得“三个”第一的手机,可谓是风光无限,当年真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不过,曾几何时它又被手机市场上更为先进的产品所替代,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当年,正因为它是一代“皇后”,因而收藏价值很高。

没有4G的年代

现在,手机上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开启国内手机上网先河的是诺基亚7110,上市时间是2000年。

当时拥有诺基亚7110的人大多数都有科技真奇妙的感觉。这款手机具有一块庞大的单色屏幕,可以说是当时市场上最大最清晰的。自动滑盖按钮给当时的消费者梦幻之感。最神奇的是它可以上网了,经过一个很复杂的设置后,手机可以浏览新闻,甚至可以收发email。当时接上网络大概需要30秒左右,浏览一个普通的WAP网页大概需要5秒钟左右。

篇10: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观后感

影片中柯景腾为了博得芳心,想出举办“格斗”比赛的方法,被沈佳仪批为幼稚,在这个问题上我和沈的看法相同。既然你想和她在一起,那就去证明你会对她好,会好好疼爱她,就像微博上说的“那个人多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对你有多好”,可惜柯景腾当时不懂。沈骂他是笨蛋,我看也是,他没有领悟到沈对他受伤的在意,纠结到自尊心上去了(当然,沈也有一定责任)。但是,这样的问题对两个真心爱着的人并不能构成真正的威胁,通过学习是可以解决的。

反正我是看不出两人有所谓的思想上的差距,只是他们确实错过了一些,在那些尚青涩的时候没能很好的应对考验。比如说沈在那次和柯不欢而散后,竟然轻易就和那胖子牵手,俨然还是“小女孩”的思想和行为。沈性格中沉稳的成分更多我不反对,但是说她在爱情方面足够成熟我却不敢苟同。她心里也喜欢柯景腾却因迷恋“被追”而迟迟不抛出橄榄枝,怕答应了柯就“变懒了”,她不明白,从热烈到平淡再到稳定,这些是爱情成熟必须经历的。如果她能懂得爱情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不会执着于此了,也就不会那么可惜。我觉得这些才是我们透过两人的故事该学习到的。

同时,对于室友有这样的观点有种莫名的伤感。花一样的年华,干嘛要像“历经风雨”似的,认为“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浮云而不能在一起好像才是合理的呢???我还是喜欢大家心中保留对爱的“期待”,相信爱,去爱,也敢于接受爱~~

篇11: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观后感

首先两个人从初中高中到最后走入社会,在一起将近十年。从陌生走向暧昧,到最后的爱情消亡,是什么使两个本应该是属于同一个灵魂的两个人檫肩而过。爱情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我本来想用东西来形容,但是我觉得这会亵渎了爱情。爱情的确是人世间最美的事情,我又想用东西来形容,真是罪过。其实能相遇相知到相爱这就是上天对我们最好的安排,他安排我们相爱,但是因为很多世俗的条件我们无法最终在一起。这我现在认为是人类的悲哀。爱情需要勇敢,故事的结局最终不是我们想要的,究其原因是因为男女主角不够勇敢。如果当初两个人只要再前进一步,一切结局也许就不一样了。

真爱是上天早就给人类安排好的,但是能否真正发现就要看人的造化。想起自己最近世俗的想法确实污染了爱情。自己看到一个世俗条件相当好的男人,但是自己最初的动机确实如此不单纯。说到动机,其实我追求更好的物质条件的动机不是错的,但是我建立爱情的基础是根本错误的。所以我亵渎了爱情,这不可能会发展为真爱。

篇12: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观后感

这部小清新、小浪漫的电影打动过无数的人,而且不分男女。故事很普通,普通到像是我们每个人青春的投影,然而它又不平凡,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段错过的美好。无异于吐槽演员的演技如何,只在乎其中的每一个情节。可能因为电影的真,我想每个被这个电影所感动的人,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无论是苦读书的经历,还是兄弟在一起的情景,亦或是想到那时你喜欢过的人吧等等。

故事是以美好的回忆开始的,而在最后告诉我们他们真的没有在一起,错过了。

讲述了九十年代,发生在台湾彰化精诚高中的故事,男主人公柯景腾——一个外表张扬,极富个性又内心幼稚的男孩。沈佳宜,一个成绩优异、乖乖女气质的女生,他们都是新鲜的代表他们都是青春的代表,我们可能没有他们那样鲜明的身份性格,但是在他们的身上,总是能找到青春里恋爱的痕迹,为了一个女生的美好而用于学习,为了一个男生们努力而扎起马尾。他们都在以默默的方式告诉对方,其实我还是那么在乎你。

这是作者九把刀自己的真实故事,是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现如今我们,就正是在自己的青春道路上摸爬滚打。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如何在迷茫、在探索......

有的人可能有着自己喜欢的人,正在谈的、没有谈的、分手的、暗恋的、想要表白的、一切的一切,都表明着青春就是这么的绚丽并狗血的。“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事就是徒劳无功的啊。”电影中的这一句话很有道理。自从上了大专,有了越来越多的空间、时间可供分配,但很大程度上都不知道用来做什么,人变得越来越没有竞争性和斗志,思考着未来也没有头绪,看着自己的会计专业,偶尔会想到自己初中学习的物理、化学之类的,有什么用呢?

成长中学习的方面,喜欢一个人也是这样吧,做着徒劳无功的事,自己却满怀期待,青春,就是不断的在错误中让我们慢慢长大。

不知道九把刀将自己的青春在这部电影中还原了多少,可能对于他而言,自己的青春就是不断奋斗的,为了自己喜欢的女孩而用功读书,他无疑是个完美的暗恋者啊,但他到底是一个自卑的人,他原本的学习不优秀,其次,他并不是最帅的,再次,他不曾理解沈佳宜,所以幼稚并不是关键,是他还没弄明白沈佳宜到底要什么,错过了多少机会,一次又一次的相遇,又一次次的擦肩,这是命运的捉弄还是多姿青春的诠释呢。第一次约会,放飞孔明灯,许下心中愿望......

女孩永远比男孩成熟,这是电影中所提到的,也是现实社会存在的。

女孩总是比男孩更早的期待爱情。情窦初开的女孩大多数喜欢的是那种帅帅的、酷酷的男生,因为他们喜欢刺激以及与众不同。学习优异的那种人也会有不少粉丝。人都是感性的,喜欢能引起你兴趣的事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开始有了新的关注,当然,高富帅永远在女孩心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什么说呢?举最近的一个例子:一次英语课堂上,老师问女生们对未来另一半的要求,有同学答道高富帅。当然了,这时候女孩们更在乎的是感觉,安全感、新鲜感、满足感之类的。但女孩们开始认识世界,开始认识自己的时候,渐渐的知道自己要找一个怎样的人,但也常常会犯迷糊,做些糊涂的选择。这时候男孩子开始追求,他们更多地是要那种魅力的视觉享受,可以说他们还不懂爱,但时间依然残忍的把一对对并不配对的人配在一起,走过一段青涩、并不美好的路程。

审视自己的过去,发现自己真的是错过了很多,做了太多无益的东西,浪费了太多时间。

篇13:那些年,我们一起写过的作文

在“真情作文”的实践中, 我总结了以下几条促发情感体验的方法。

一、引写过程

教师在这一部分通常要耗费很多时间与精力, 收效却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教学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 套用一些固定的模式, 选用一些习惯性的事例,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框架之中。我认为, 教师应充分揣摩学生的喜好, 作文教学中的写前指导也应如此。对于这些学生而言, “读图”是接受新知的一种途径, 他们大部分人对图像的敏感度远高于文字, 特别是传统的纸质文字。因此, 在写前指导中, 可用“图像法”。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 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青春·承当”这个话题的作文训练, 学生很容易写得大而空洞。于是我安排他们看视频。一个是谢霆锋在香港科技大学的一场全英文演讲视频, 另一个是韩寒在2012湖南卫视成人礼“18岁的选择”上的一段发言视频。有了这些偶像的现身说法, 学生们再动笔写“青春·承当”的话题作文, 调动自己内心深处对责任的认识, 很多文章显示出青春的激情与思考。

这样安排写前指导, 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运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 调动了学生的感官, 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除此, 还可以用“实物法”。相较于凭空想象, 任何人在任何年纪都更容易对可把握的实物做相关联想。例如, 学生初入高中时, 没过多久就碰到了“教师节”。这个时候抓住节日契机, 让他们写作回忆教师或小学、初中生活的文章, 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若提笔就写, 也还是会产生无病呻吟、来个千人一面的教师形象。所以, 我提前让学生带一张小学或初中拍摄的校园相关主题的照片, 先在教室的展示栏里公开展示, 在随后的作文中要求他们根据照片中的内容, 联系目前体会, 想想是不是有种长大了的感觉, 写写自我发现。结果很明显, 这次作文批阅中, 我发现带了个人一寸照充数的学生写出的文字远不及精心挑选过往照片并认真描摹、回忆的学生的作文来得情真意切。因为后者把握了良好的情感寄托物, 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在照片所呈现的内容中得到了充分触发, 通过文字得到了抒发。

二、训练过程

现今, 高中写作学习的全部活动几乎都指向“高考”, 因为要追求“实效”, 所以一般所说的作文训练就成了考场作文训练。但面对高一、高二的学生, 我试图找寻一种相对宽松的写作形式。

一次与家长不经意的交流, 让我得知某女生很喜欢写歌词, 她把自己写的歌词发到词曲网上, 在那里找到了很多的支持者, 甚至还有人根据她创作的歌词谱了曲进行演唱。这让她信心大增, 闲暇时写的歌词积累了厚厚的一大本。在她的感染下, 同寝室的成员也纷纷加入这一创作队伍, 一起完成了她们的“室歌”。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发, 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 或者扩大到全班, 成为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呢?学生在作文表达中往往有表达不够凝练、不够精致的问题, 而好的歌词往往是高度精练的,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语言锤炼。而学生又极其热衷于流行音乐, 这样一来也是“投其所好”, 写作的热情很大程度上被激发了出来。既然能写“室歌”, 那么“班歌”“校歌”又有何不可呢?一次次的切磋、一次次的修改, 学生都乐此不疲。因为这样做, 使学生的文章有了更大的阅读群, 满足了学生的创作期待。

我们不能排除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 这其中有很多可取之处, 十分有必要, 章法、谋篇布局能力必须加强。但我们也不能墨守成规, 作文训练可以采取更多更新的方式。

三、评价过程

一般的评价主要指作文完成后, 教师批阅、讲评的过程, 通常的程序有问题讲析、佳作展示、病文修改等。近些年, 也有不少人提出了更多样的评价方式, 如学生自主批改、学生小组互批、学生自读展示等, 这些做法的共同点是:解放了教师。但教师真正被解放了吗?学生真能客观地评价作文吗?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被调动了吗?下次写作文时他们更有兴趣了吗?

我的看法是, 评价的大权仍应掌握在教师手中, 教师也要加入“被评价”的队伍。换言之, 教师要常写“下水”作文。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各种创作, 细谈码字的过程, 比如构思的彷徨、选材的纠结、灵感骤至的喜悦, 还有几经修改的执著。长期熏陶, 学生或许就会敬畏写作、钟爱写作, 用写作去丰富自己的人生。当然, 所分享的教师作品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命体验, 例如阅读体会。我曾让学生评析我的一篇《爱是永恒的避风港》, 这是为《娃娃乐园》主编的绘本《玛格丽特》写的导读体会。绘本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这大自然中, 我们人类何尝不像这其中的一只蝶、一棵树、一滴水、一朵云?我在文中写道:“任何的一个人, 相对于自然宇宙而言都是天生的渺小、软弱。为什么故事中的雏菊玛格丽特找到百合花先生后就不再忧虑害怕了呢?不是那百合花相较于雏菊玛格丽特有多强大、多伟岸, 他同样没有坚硬的铠甲保护, 他同样有可能遭遇厄运。因为同样柔弱的他们找到了彼此, 也就找到了心灵最温馨的避风港, 因为可以共同面对, 所以不再有风雨, 不再有伤害。”学生读后不由自主地鼓掌, 这绝不是逢迎, 而是一种情感共鸣。课后, 有学生继续饶有兴致地和我大谈人生, 并要借阅《玛格丽特》一书, 这是一种相当自觉的行为, 当作文有兴趣之后, 学生会借助更多的阅读提高自己。

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修改文章, 努力为他们创造发表文章的机会, 一旦能成为铅字, 那就意味着一种更大的认同和更广的流传。作为作文评价的较高目标, 这样无疑给学生极大激励, 并长久维持浓厚的写作兴趣。

谈了诸多开启情感体验、激发写作兴趣的方法, 我也在反思一个问题:我们要求学生写作的题目是不是值得一写?作文命题艺术的高下是不是也决定了学生表达欲望的多少?试想, 不能钻进学生心底的作文命题, 怎么可能让学生有写作的兴趣呢?我们要求学生写作不落俗套, 那么我们的制题也要不落窠臼才好。

“好”题目并无标准, 但一定要有语文味, 能把握时代潮流、贴近生活真实、对学生有积极导向的题目就是好题目。有一次期中考试, 一位女生的作文没有发挥好, 基础题也做得马马虎虎, 总分不尽如人意。在其后的一次个人半学期情况分析的随笔中, 她洋洋洒洒、大书特书, 对阻碍她“发挥”的作文题提出了批评。那次的作文题提供了一个林书豪永不言弃、奋力拼搏获得成功的事例, 要求学生以此作文。而那位女学生认为, 这样的题目早就被写滥了, 毫无新意可言, 让她没有写下去的兴致。细细想来, 这样的立意确实有点“老掉牙”了。相反, 下面这个题目就要高明很多:“马克思在论述希腊艺术时曾经说过:‘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 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 儿童的天真不使成人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对马克思的这段论述你有怎样的理解?对天真你有怎样的认识?请以‘天真’为题作文。”这样带有挑战性的题目, 或许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他们在作文中很自然地想到了好玩的金岳霖、佯狂的竹林七贤、浪漫的徐志摩……不少水平较高的学生更挖掘了“天真”背后的苦味与苍凉。

篇14: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偶像

这里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超越任何艰难困阻;

这里是你独立思考的空间,这里是你自由畅想的舞台;

这里有我们的喜怒哀乐,有我们的痛苦悲伤,也有我们的快乐幸福;

更重要的是——It’s private.

高一,有一天,去老师办公室拿作业本,远远听到一阵哄笑声。语文老师正朗声念道:“苏有朋,我爱你,假如我能见到你,一定会最热烈地拥抱你……”我顿时面红耳赤。这是班上成绩最差的一个女生写在作业本反面的。站在走廊上,脑子里浮现出那个总是低头沉默的女孩。诧异、羞赧、愤恨等复杂的感觉一齐涌上心头。她也喜欢他?

從此,我打消了喜欢偶像的念头,并且在作文中大肆批判这种无聊的事情,宣称所有的追星族最终一定会改邪归正。同桌微微也不再喜欢郑中基。我们都渺小而卑微,跟光鲜的偶像距离很远。这样的氛围让大家保持清醒,谁也不想成为杨丽娟。

如今,想起那个躁动不安的春天,有点忧伤的感觉。我喜欢的苏有朋,成了一个刺男,眼神不再缥缈。微微喜欢的郑中基,不再酷酷地唱歌,而是不断地在烂片中搞笑……

《老大的幸福》中,傅老四抱怨说,原来演员都是艺术家,到自己当演员的时候,却变成了艺人,艺术圈变成了娱乐圈。我也不知道,相对于我们狭窄逼仄的青春而言,这样的时代是不是更好一些……

——成安雅

爱林俊杰,爱许嵩,爱周杰伦,爱东方神起,爱……

爱的路上我们留下了太多记忆,有寂寞,有沉醉,有痴狂……收藏磁带、CD是我们必做的功课,学唱偶像们的每一首歌是我们最爱的娱乐,一期期追看偶像参与的节目,一次次追寻偶像巡演的足迹,一本本购买刊登偶像专访的期刊,一遍遍在百度、新浪点击偶像的名字……各种海报,各种卡片,都是我们抽屉里的珍藏!

我们可以忘记自己的生日,却记得偶像不吃辣,偶像说话时爱搓鼻子的小爱好,我们熟悉偶像胜过我们自己,最后我们还想变成他们,于是,我们开始模仿他们的穿衣打扮,模仿他们的行事作风……这就是偶像的魅力,为我们狭小的生活空间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为我们尚不成熟的梦想,插上一双充满朝气的翅膀!

太多的追星故事我们写进了日记,深埋进心里!谁年少的时候不曾追过星,谁青春时代没有这样的悸动!如果你没有,那么你的青春还没有到来!

——小天鹅的白日梦

在偶像崇拜的年代,每个人都有一个偶像来“膜拜”,这样的“膜拜”是必须的,尽管当初鲁迅先生批评了偶像崇拜的行为。真正的偶像应该是可以给予我们一些我们缺少的东西的人,无论是精神上的慰藉,还是基本的心理满足。

第一次听信乐团的歌是三四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的记忆里还没有这样一个团体。一首《天高地厚》让我开始认识这样一些人。他们是俗人,但他们也有不俗的气息。他们作为歌手,也像大众歌手一样唱情歌,但是他们的励志歌曲却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无论是《天高地厚》《海阔天空》《如果还有明天》,还是阿信单飞后剩下的信乐团的《不死心还在》,都有他们独到的力量在里面。那种力量是我所缺乏的。所以,他们成了我的偶像。每当失落的时候,他们的歌词便给了我站起来的力量。

——小可

还是在上高二时,有人问我你的偶像是谁,我脱口而出我没偶像。他们很惊讶,穷追猛打。事后我曾仔细想过,我到底比较喜欢谁一些,可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来一个让我疯狂的偶像来。在这个偶像盛行的时代里,难道我真的落后了吗?

后来看到一篇报纸评论,题目是“为什么是玉米而不是棒子”。我想这人也太菜了,玉米不就是棒子吗?不久后我从同学口中得知,李宇春的粉丝叫“玉米”,何洁的粉丝叫“盒饭”,黄雅莉的粉丝叫“荔枝”,张靓颖的粉丝叫“凉粉”,她们都是超女大赛中的赢家。我不喜欢追星,但不拒绝这样那样的爆料,也决不大肆宣扬。比起追星,我更愿意静静地听歌、静静地看书、静静地写着自己的心路历程,静静地生活,静静地学习。

偶像年代只能爱偶像吗?如今的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没有偶像,我也不是粉丝,我还是我。

——黄默容

上一篇:不一样的麦子作文400字下一篇:幼儿数学教学方案幼儿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