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文化资源

2024-07-31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共8篇)

篇1:河南历史文化资源

河南大型真菌资源研究

大型真菌是自然界的一类具有特殊意义的生物资源,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和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它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河南省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为大型真菌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多样的适宜条件,境内蕴育了丰富的大型真菌资源,是我国大型真菌资源丰富的地地区之一.

作 者:生物所  作者单位: 刊 名:创新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NEW GROUND 年,卷(期):2003 “”(11) 分类号:F1 关键词: 

篇2:河南历史文化资源

2007-11-10 9:27:34 来源: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作者:杨俊杰 尹健 杨海霞

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

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

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

河南地处中原,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区,水热资源充沛,北部为古黄河冲积平原,东部为黄河改道冲积区,西部为秦岭余脉伏牛山区,南部为大别山系,自然条件优越,物种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多种中药材的生长,是我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据调查,河南省共有中药材资源2 302种,隶属10门,324科。其中药用植物203科,1 963种;药用动物121科,270种;药用矿物44种;其他类25种。自古以来河南就是很多中药材的道地产区,所产道地药材物种数居全国第二位,有道地药材37种,占统计总数的23%。近些年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河南各地充分利用当地中药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有很多地方初具规模,并已逐步形成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但也暴露不少问题。作者对河南各县的中药材种植资源进行了初步的调查。1 河南中药材种植自然区域划分

河南在中药资源分布上属于华北区中的黄淮平原区与黄土高原区过渡带,依据各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条件以及种植药材的特点,分为以下几个区域见表l,2。.

1.1古黄河河道淤积区本区域主要是由黄河冲积形成的区域,土质非常肥沃,土层厚度很大,但地表比较干燥,适合根茎类药材根部向下纵深生长,因此形成著名的“四大怀药”产区。

1.2太行山区此地区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四季光、热、水时空差异明显,适合山区中药材的生长,特殊的环境形成了外观比较独特的冬凌草。1.3伏牛山区 海拔较低,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山区中草药的生长,盛产山茱萸、杜仲等。

表1 河南中药材种植自然区域划分

Tab.1 Division of natural regions for planting Chinese herbs in Henan 中药材种植自然区域 所包括行政区域

古黄河河道淤积区 济源、焦作南部、新乡、洛阳北部、濮阳、鹤壁

太行山区 安阳、济源、新乡西部、焦作西北部

伏牛山区 南阳、三门峡、洛阳南部、平顶山、驻马店西部

淮河一大别山区 信阳、驻马店南部

豫东平原 商丘、开封、周口 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 许昌、郑州 过渡区

表2河南各中药材种植自然区域主产中药材

Tab.2 Plant variety of Chinese herbs in major producing region 中药材种植自然区域 主要地产中药材

古黄河河道淤积区 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 太行山区 山茱萸、丹参、冬凌草、山楂

伏牛山区 杜仲、天麻、麦冬、百合、桔梗、怀菊花 淮河一大别山区 猫爪草、半夏、商茯苓、灵芝、百合 豫东平原 白芍、薄荷、芦根、蒲黄

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 窜银花、红花、禹白附、禹白芷、禹南星

过渡区 1.4 淮河-大别山区位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且有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特点,气候湿润,温暖多雨,四季分明。光、温、水资源丰富,适合多种喜温喜湿的中草药生长,例如:猫爪草、半夏、商茯苓、灵芝、百合等。1.5 豫东平原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降水不均,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雨雪少,夏季炎热雨集中,春秋温暖季节短,春夏之交多干风。光、热、水资源组合较好,平原土层深厚,适合很多根类药材生长,例如:白芷、白芍。本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有多条河流经过,地下水丰富,适合多种喜光照,喜湿的中药材生长例如:薄荷、芦根、蒲黄等。. 1.6 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区本区兼有上述两个区的优势,形成了以禹州为中心的中药材种植区,比较知名的有: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禹密二花、禹韭、禹州漏芦等。

2中草药种植统计(种植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品种)见表3。

表3 2005年河南部分大宗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

Tab.3 Statistics 0f planting area and yield for a large amount of Chinese herb 品种 种植面积/万亩 单产/KG/亩 总产量/吨 金银花 35 60 21000 山茱萸 25 34 8500 丹参 20 200 40000 连翘 30 16 4800 辛夷 25 100 25000 怀山药 30 160 480000 怀牛膝 7.2 190 13680 怀地黄 15.3 300 45900 怀菊花 5 100 5000 3 河南各地开展规范化种植基地的情况

为了保证中药材的质量,适应我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要求,河南各地也大面积开展规范化种植。河南省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全省中药材种植走向规模化和规范化。目前,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从2002年的76万亩上升到2006年的2 000余万亩,同时按照规范化标准建立了38个种植基地,2个无公害种植基地,有效推动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新乡市的辉县是全国五大山楂生产基地之一,2003年被中国药材集团公司指定为连翘、丹参GAP 药材种植基地。

焦作为我省“四大怀药”的主要生产地,其中温县已经建成有1个无公害生产基地,5个GAP种植试验基地;武陟县已经建成宛西制药厂的怀地黄基地和怀山药基地、江中制药厂的怀药基地、怀庆药业的怀地黄基地、明仁制药的怀牛膝基地、太太药业永盛药材加工厂的怀地黄基地、金土地怀药食饮有限公司的怀山药基地等7块规范化种植基地。

新乡的封丘种植金银花30万亩,凭借优良的品种和成熟的种植技术,成为我国金银花生产示范基地。

南阳位于伏牛山腹地,盛产中药材,其中西峡宛西山茱萸基地2004年通过国家GAP验收;方城县的裕丹参基地2003年获国家质监总局“无公害基地认证”。

信阳市建有猫爪草规范化生产基地,羚锐集团的银杏基地的规范化建设是我省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新县正在建设颠茄规范化种植基地。4 河南中药材种植资源产权保护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都瞄准了中药材生产,中药材市场上品种纷杂,良莠不齐。为了确保我省的中药材生产优势,各地对道地药材进行“原产地保护”,从而保护自己中药材的品牌地位。河南已经申请保护的品种有:洛阳嵩县柴胡,禹州市的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南阳市的西峡山茱萸、唐河唐半夏、唐河栀子、方城裕丹参,信阳市的商城商茯苓。5 小结

由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河南的中药材种植资源非常丰富,规模化的程度比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河南道地药材的开发上,各地缺少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共创品牌的意识,而是各自为战,不仅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劳动,也削弱了河南道地药材的竞争力;目前虽然发展了一些规范化种植基地,但对于河南这样的中药材大省而言,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推广;已经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品种,是否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尚未见到相关报道,而且也只是河南传统道地药材的一部份,其他的品种也应尽快进行资源产权保护。

篇3:河南历史文化资源

一河南的每一寸土地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人文始祖, 三黄五帝基本上都在河南, 炎黄子孙的祖先———黄帝就出生并建都于新郑;中华始祖伏羲建都地周口淮阳被誉为“羲皇故都”;中原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渊源, 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 其发源地就在黄河与洛河之间。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 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博大精深的《易经》、充满哲理的《道德经》源于河南。河南也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 现代常用的100个大姓中, 有73个姓氏源于河南、其中, 包括有“陈林半天下, 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探文化源、寻姓氏根, 河南是中华民族之根。

河南境内, 考古发掘成果不断涌现, 殷墟遗址、登封王城岗、许昌人头骨化石等, 河南历史文化的厚重可见一斑。

至少在8000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 3500年间, 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 留下了难以尽数的名胜古迹。堪称“国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97处, 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 馆藏文物130万件, 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事实上, 河南省内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 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尚未开发成为旅游资源或举步维艰。如滑县道口镇、南阳台湾村、开封朱仙镇、原阳县夏家大院、南阳赊店镇、洛宁程家大院等。

二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

河南社会所经历的过程非常久远, 河南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 河南历史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正根和重要组成, 也当然在许多方面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但是, 河南历史文化仍然具有自身明确的特色。

1、原生性。

史前文明以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肇造, 都充分体现了河南历史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 到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学文化, 都发生在河南。夏、商、周三代, 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 同样原生于河南。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 也正是在研究总结三代文明的基础上而生成于河南的。

2、开创性。

河南历史文化开创和构建了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华文明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 汉文字和商业文明的肇始, 重大科技发明与祖国传统医药, 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记。《易经》、《道德经》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独特发现, 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黄帝“都有熊”置百官和李斯提出的郡县制, 确立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模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张衡的浑天仪, 都举足轻重。

3、包容性。

河南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渠道, 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从而使河南历史文化兼容众善、合而成体。考古人员发现, 20万年前南北文化就交汇在中原一带。进入新石器时代, 文化交流更为频繁, 文化融合更为深化。郑州大河村遗址中出土的一些富有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的陶器, 说明中原在那时就开始吸收周边文化成果, 熔铸自己的文化。胡服、胡乐、胡舞、胡人食品在汉唐间传入中原, 都融入中原文化之中。

4、开放性。

河南历史文化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以中原的河洛文化为核心放射成为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等多种类型。唐代的河南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就极大地影响了潮汕文化。河南历史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常常被统治者编成统一的范本, 推广到社会及家庭教育的逐个环节, 从而实现了“万里同风”的社会效果。

以五代为分水岭, 河南历史文化先以陆路、后以海路向异域播化, 不仅影响了朝鲜、日本为代表的亚非国家。班超出使西域, 玄奘西天取经, 鉴真东渡扶桑等历史记载, 都书写了中原文明传播的壮丽画卷。

三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

河南历史文化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对于中华文明的创建、民族精神的传承和现代中国, 都具有重要价值。

河南历史文化长期以文化理念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 甚至远播西方, 绽放出瑰丽的文化魅力。中原文化在精神层面建构的文化理想, 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如天下大同的文化气度, 天人合一的理念境界, 尊道贵德的理性气质, 大德曰生的人文情怀, 中庸辩证的思维理路, 在环境恶化、能源危机、人为灾难频繁发生的今天, 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建设的前导, 而且具有一定的先验价值。

河南历史文化固有强大的向心力, 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具有极大的聚合价值。河南历史文化倡导团结和谐、爱国统一的主题, 是中国文化维护团结、追求统一思想的终极来源。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和主干文化, 河南历史文化始终凝聚着海内外华人的精神世界。

四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 河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对河南省“旅游立省”的战略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如何开发和利用河南省的历史文化资源还需要我们再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历史是人类发生发展的历史,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河南历史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正根和重要组成, 也当然在许多方面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河南历史文化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对于中华文明的创建、民族精神的传承和现代中国, 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历史文化,特色,价值

参考文献

[1]大河报社编, 厚重河南 (1-6辑) [M], 中州古籍出版社

[2]河南率先摸清旅游资源“家底”[N], 中国经济时报, 2004年08月19日

[3]国家旅游局《中国中部地区旅游规划》编制课题组对河南旅游资源赞誉有加[N], 大河报, 2007年8月1日

[4]袁晓国, 中国历史文化[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5]王志电, 旅游地理[M],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6年

篇4:河南历史文化资源

关键词: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教学

历史文化资源是指由较长历史时期积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区域性资源,主要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烈士陵园、文献、档案、古建筑、老照片、报纸杂志、音像史料等,蕴含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这一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民俗风情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门理论课,知识性、理论性较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把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适当地融入纲要教学中,可以有效增强纲要的实践性。

一、近现代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之概况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人为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每一种新思潮在河南都能找到代表人物。地方特色鲜明的河南历史文化资源遍布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阶段,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印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为河南地方高校的纲要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

辛亥革命时,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河南地区也爆发了辛亥起义。早在辛亥革命前,河南留日学生就集资创办了《豫报》《河南》杂志,这些杂志成为河南一带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进步刊物。由于河南地处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武昌起义后,河南成为清政府防止武昌起义军北上的最重要的战略支点。河南同盟会会员公推张钟端为河南起义军总司令,酝酿在省会开封发动起义,后因计划泄露,400多名起义者被捕。1911年12月24日,张钟端、王天杰、张照友等11位革命义士在开封英勇就义。1934年,河南省政府将这些辛亥烈士遗骨合葬至开封南关铁路北侧。1981年,开封市人民政府又将之迁入禹王台公园内,并定名为“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河南辛亥起义,虽一时折戟沉沙,但革命者的英勇壮举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所谓“凯旋为国士,战死为国殇”。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早期中共领导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即“二七”大罢工事件就发生在郑州,此次事件对中国近代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屹立至今的“二七”纪念塔就是为了纪念此次轰轰烈烈的大罢工事件。

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一带成为重要的对日作战战场。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先后进行了“豫北会战”“豫东会战”“豫东南大别山之战”“兰封会战”等大小十多个战役。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在河南整整打了8年之久,基本贯穿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河南人民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很多牺牲,许世友、吉鸿昌、杨靖宇、林伟民、彭雪枫等是在河南一带的抗战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代表。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河南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史来贺、享誉世界的“五笔字型”的发明者王永民、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及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等人,他们皆是当代河南人民的骄傲。

二、河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高校这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大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特别是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容易产生亲近感。如此,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就成为地方高校可以用于教学的优势资源。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高校近年所选用的纲要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该教材虽历经几次修订,但仍有待改善。该教材所涉时间跨度较大,从1840年鸦片战争追溯至今。在这1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发生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然而,现行教材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阐述往往不够深刻,很多事件流于泛泛而谈。这样就导致教师在教授时陷于两难境地:如严格按照教材设计,面面俱到、深入细致地去讲解,则课时不够;若仅简单地讲授历史事件及人物,不僅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且使课堂教学显得缺乏理论深度。现实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更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到厌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比如,关于“二七”大罢工,纲要教材仅用不到4行字对此重大革命事件进行了描述。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介绍一下位于郑州的中国最年轻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七”纪念塔及其背后的“二七”大罢工事件。在郑州市,“没到‘二七塔,就等于没到过郑州”。显然,这种将地方历史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高校纲要开设的目的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同中国国情,特别是与省情、市情的教育结合才能更有效。河南省现有300余家记载众多杰出人物及其事迹的纪念馆、博物馆和文物单位。河南省高校教师在讲授纲要时,若能适时地把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而且更易于学生消化和接受课本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考察,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得到提升。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少教师在讲授纲要时,常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内容,很少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因此,大学生政治思辨能力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了解自己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景观是一种很常见的文化现象和求知欲望,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纲要的主动性,对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大有裨益。

三、河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的策略

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而且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策略。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意见可供参考。

(一)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教材主干知识相结合

綱要对所涉及的很多历史事件阐述不透彻,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去讲,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授课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与教材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容。比如,在讲工人运动时,可以结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事件在郑州发生的一些鲜明事迹及郑州“二七”纪念塔的来龙去脉,以此讲述工人运动的历史背景,这样讲授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并接受河南历史文化的熏陶,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诸多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讲解中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缺憾。纲要教学中要使学生能亲身接触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可以采取下面几种方式。

第一,教师带领学生到河南省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参观考察。比如,在讲“二七”大罢工时,教师可以利用纲要中的实践课时间或者周末假期带领学生到郑州二七纪念塔去实地考察,让学生通过观看比较完整的“二七”大罢工的各种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影像等来亲身感受罢工时的场景,去真切体悟工人们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同北洋军阀英勇斗争的史事。

第二,让学生作社会调查。社会调查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假期对自身高校所在地的相关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并在学期开学时把调查成果整理好,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也可以让他们把调查成果写成小论文,作为平时作业。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搜寻研究素材的能力,也使他们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感。

第三,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让学生到所在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担任志愿讲解员和义务引导员。高校可以与部分博物院、纪念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生不但可以到这些地方免费参观,还可以当一名志愿者或解说员。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学生在认真仔细准备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讲解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既弘扬了当地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且能反映地方历史文化的影视作品

根据授课需要,纲要教师可以适时播放一些有关地方历史文化的电影、电视剪辑或记录片等,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更加有效地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讲到纲要教材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可播放短片《爱国将领——吉鸿昌将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此加深学生对纲要教材内容的理解:也可讲授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的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故事。对于播放的这种情景化、形象化、直观化的短片,教师应该及时讲解并总结授课时所播放内容以便学生当堂消化和吸收所学内容,切实做到播放历史文化短片与纲要教学内容的融合。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授课方式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课堂效果会更出彩。

(四)河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要采取针对性策略

虽然全国各地高校纲要使用的是统编教材,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选史料题材也要因专业而异。大学生专业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纲要时的爱好和需求不尽相同,因之教师讲授纲要引入历史材料不能千篇一律,要有针对性,比如,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讲授豫剧大师常香玉为志愿军捐赠飞机的故事。再如,对于文学院及哲学院的的学生,教师可以讲解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的冯友兰(1895-1990)的生平事迹。冯友兰是中国革命史、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块丰碑,他的事迹有助于文学院等院系的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篇5:河南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调研报告

按:煤炭资源整合是煤炭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煤炭资源整合是合法矿井之间以资源整合为契机,对资源、资金、资产、技术、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全面重组与整合。近年来,在国家持续推进小煤矿整顿关闭工作中,有不少省区通过资源整合,积极探索小煤矿整顿关闭和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认真总结经验,政策法规司组织了有关人员对山西、河南两省的煤炭资源整合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主要情况刊登如下,供领导参阅和各地借鉴。

关键词:煤炭 资源整合 调研报告 根据领导指示,政策法规司组织有关同志于11月15-12月2日分别对河南、山西两省的煤炭资源整合情况进行了调研。在听取省、市、县及有关煤矿企业的资源整合情况汇报后,实地走访了河南省郑州煤业集团公司振兴二矿、新密市神和煤矿、登封市阳城二矿、洛阳市伊川电力集团宝雨山煤矿;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西沟接替井煤矿、阳城县东风煤矿和孔坪煤矿,长治市长治县红山煤矿、襄垣县襄垣煤矿,朔州市怀仁县柴沟煤矿。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两省煤炭资源整合的进展情况

(一)河南省资源整合情况。

河南省对煤炭资源整合较早。2004年初,该省成立了以常务副省长为组长、以主管副省长为副组长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资源整合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煤炭工业局抽调骨干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制定了《河南省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以豫政(2004)41号文件批转实施。2004年7月,省政府召开全省资源整合工作会议,全面部署这项工作。总体目标:煤炭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省煤炭骨干企业占有资源量达到全省的90%以上,产量占80%以上;整合后小煤矿单井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年以上。省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将小煤矿关闭削减任务分解到各市,要求一次布点规划,分步组织实施。省煤炭局编制出国有煤矿整合规划方案。各省辖市在排查摸底、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出小煤矿整合规划方案,经省煤炭工业局、国土资源厅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论证、把关、修改、完善。各市方案已于2005年4月底由省资源整合办公室逐一批复。

经整合,全省1569个小煤矿,直接关闭111个,有161个整合为103个并入国有煤矿,剩余1297个整合为622个煤矿,其中30万吨/年以上31个,30万吨/年以下591个。目前,上述各类整合已基本完成,整合后续工作正在进行。全省小煤矿整合后需进行技术改造的有605个。目前已批准技改方案的整合煤矿生产系统改造工作正在陆续开展。通过整合小煤矿单井生产能力全部达到15万吨以上。

(二)山西省煤矿资源整合情况

山西省煤矿资源整合工作于2005年8月开始。省政府制定了煤炭资源整合总的方案,并召开会议进行动员和部署。总的要求是:关小建大,能力置换,联合改造,淘汰落后,优化结构。通过整合,达到减少矿点、扩大规模、优化布局、提高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的目的。

截至2005年11月底,全省91个产煤县4924个煤矿已批准67个县4456个煤矿的煤炭资源整合方案。其中主要产煤县60个已批准了52个,非主要产煤县31个已批准了15个。已审批的方案中,单位保留小煤矿1942个(主要产煤县为1828个,非主要产煤矿县114个),1327个小煤矿联合为602个(主要产煤县1297个联合为588个,非主要产煤矿县30个联合为14个),关闭1187个(主要产煤县关闭1125个,非主要产煤矿县62个)。现正在加紧审批方案的过程中。

二、煤炭资源整合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以资源整合为契机,实施资源、资产、技术、体制、机制的全面整合,推动煤炭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在资源上合理规划和布局,推进资源资产化管理。山西省重点产煤县关闭9万吨/年以下的煤矿、非重点产煤县关闭3万吨/年以下煤矿;河南省关闭9万吨/以下的煤矿。两个省都是在充分考虑保留煤矿资源情况的基础上,对全省煤炭资源进行了重新规划。如山西省对地方中小煤矿提出用3-5年的时间,建设50个左右生产能力在90万吨/年及以上、500个左右生产能力在30-60万吨/年的地方骨干样板矿。通过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使现有矿井数量减少30%。到2010年,全省形成2个亿吨级和1-3个5000万吨以上级大型煤矿企业集团,30万吨/年以上矿井生产能力占总能力的90%以上。到2015年,全省小煤矿控制在2000个以内。在合理规划和布局的基础上,实施煤炭资源有偿使用,推进资源资产化管理。对整合后单独保留的煤矿,其资源量以国土资源部门核查的结果为准,区别不同的煤层、煤种采取不同的单价,全省确定统一的价格标准进行征收(山西省不同煤种的平均单价在1.3元-3.8元/吨不等)。对整合煤矿已占有的资源按标准计算收取价款,对新增资源价款上浮100%。资源价款征收5年一个周期,5年后按市场情况重新确定单价。在政府与采矿权人和投资人协商同意的基础上,可将采矿权价款全部或部分折股。

(二)在资产上按照市场化运作,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政府组织人员对业主的资产进行清点;选择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价值评估;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整合煤矿与被整合煤矿之间签订资产处置协议,或一次性买断;或部分入股,组成新的股份制煤矿企业。煤炭资源整合涉及面广,触及政府、业主、各股东、职工等多方利益,必须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尽可能地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不受损失,这也是资源整合工作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条件。如山西省怀仁县柴沟煤矿整合了13个小煤矿,整合后吨煤提取6元,交给县政府作为解决原来13个小矿的债权债务问题;对原煤矿业主的投入进行评估、确认,业主愿意变现的,由新业主一次付清,愿意参股的,作为股份投入新的煤矿;新业主还为原煤矿在职职工补交了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优先安排使用原煤矿职工等。这些措施使政府、业主、职工的利益都得到了很好的兼顾,因而在整合中没有发生大的波折。

(三)在技术上以强并弱、以优汰劣,促进煤炭产业技术升级。针对小煤矿一般技术力量薄弱、技术管理落后的实际情况,在资源整合中,依靠技术力量较强的国有大矿整合地方国有煤矿或乡镇小煤矿,以达到提高煤矿整体技术管理水平的目的。如郑煤集团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整合了地方国有及乡镇40个小煤矿,全部由郑煤集团公司控股(集团公司占51%股份,地方占49%股份)。郑煤集团组建了四个二级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向40个矿委派了副矿级以上管理人员200多名,技术管理人员600多人,全面加强整合煤矿的安全技术管理。同时整合后集团投资近15亿元对整合煤矿进行技术改造,一方面提升了生产能力(新增生产能力1137万吨),另一方面技术装备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提升了矿井的安全保障能力。

(四)在体制上打破所有制界限,推进多种形式的公司制改造。整合前的小煤矿大部分是承包经营,也有的是个体或私营,其产权关系不是很清晰。在这次资源整合中,以资源整合为契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新明晰产权关系,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总的看,入股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以资源入股,即将采矿权价款折算成股本入股整合煤矿,在整合煤矿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二是以资产入股。即将煤矿资产进行评估作价,作为股份投入整合煤矿,按资产价值的大小决定持股比例;三是以现金入股。如有的矿主无钱交纳采矿权价款,即可引进新的投资人代交采矿权价款,所交价款折算成整合煤矿的股份。改制后的企业行为,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参与市场竞争,进一步规范了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也有利于整个煤炭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在机制上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提升整合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特别是整合后重新组建的大型煤矿表现更为明显。如整合后的柴沟煤矿用现代技术和装备,取代传统建矿模式,生产系统上采用计算机集中控制,全部实现机械化连续生产作业。生产人员、下井材料从地面到井下采用了无轨胶轮车,可直接到达各掘进和回采工作面,取消轨道和矿车,实现了全矿井辅助运输胶轮化。生产工艺上采用机械化开采,全矿以一综二掘保证生产能力的实现。在生产管理上,利用现代高新技术,井下中央变电所、水泵房、主运输大巷皮带实现无人值守。安全管理上,采用安全监测监控和入井人员定位系统,用计算机有效的监测到井下工作员的个体行为,实现安全管理信息化、数字化。这些系统的应用为提高全矿井自动化程度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他们采用小企业大社会的工作理念管理矿山,大胆地向社会要资源,通过招标引进专业队伍为矿山服务。如煤矿自动化维护引进了西安自动化科技公司承担系统维护;综采设备大修引进了同煤集团机修厂;辅助运输设备引进了太原煤科院;洗煤设备维修采用谁提供设备谁包维修的办法,矿方与维护方签定长期合作协议,每半年结算一次,即减少矿井流动资金的占用,又实现专业化管理,提高维护水平,确保了矿井的安全、高效。

三、煤炭资源整合的主要模式

河南、山西两省煤炭资源整合的模式大体相近。主要是以大并小,以强并弱,将相邻的规模小的小煤矿资源合并,组建较大规模的煤矿,在产权上采取一次买断,或按资产资源评估价值的大小入股组成股份制煤矿,或引进新的投资人或独资、或参股、或控股等形式组建新的煤矿企业。

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一)国有重点煤矿整合地方国有和乡镇煤矿。以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为依托,采取参股、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与市、县国有煤炭企业就近联合,形成以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为主体的生产开发布局,整合后矿井年生产能力不得低于30万吨,煤矿的性质改成了国有或国有控股的煤矿。如郑煤集团整合了地方国有及乡镇40个小煤矿就是属于这种模式。在具体的整合措施上,由郑煤集团与各被整合矿签订协议。双方按协议履行责任和义务,开展具体的整合工作。如被郑煤集团整合的振兴二矿,评估4000万元,集团一次性拿出2800万元给原矿主,占70%股份,原矿主占30%股份,由集团公司投资进行改造成30万吨/年的矿井。投资额由矿井投产后的利润首先返还,剩余利润才能按持股比例分红。

篇6:河南历史文化资源

第130号

《河南省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12月31日省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省长郭庚茂

二○一○年一月十四日

河南省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森林资源流转行为,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森林资源流转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森林资源流转,是指不改变林地用途,将森林、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依法由一方转移给另一方的行为。

森林资源流转不包括森林内的水资源、矿藏、埋藏物、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等。

第四条 森林资源流转应当遵循合法、自愿、有偿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条 森林资源流转可以依法采取转让、租赁、承包、转包、作价入股或者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形式进行。鼓励各种社会主体依法参与森林资源流转。依法取得的森林、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的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森林资源流转收益归权利人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和挪用。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流转的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配合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森林资源流转的相关协调、管理工作。

第二章流 转范围与期限

第七条 下列森林资源可以依法流转:(一)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所有权;(二)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权;(三)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以外的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的使用权。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森林资源不得流转:(一)未依法取得林权证书的;(二)权属不确定或者有争议的;(三)林地已纳入国家建设拟征收、征用范围的;(四)法律、法规禁止流转的。

第九条 国有森林资源和集体森林资源进行流转的,流转期限不得超过70年。

家庭承包经营的森林资源的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森林资源再次流转的,不得超过上一次流转合同约定的剩余期限。

第三章 流转程序与管理

第十条 国有森林资源的流转应当先评估,采用拍卖、招标的形式进行。不具备拍卖、招标条件的,可以采取竞争性谈判、协商等方式进行。

国有森林资源以转让、作价入股形式流转的,须经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国有森林资源流转收益的使用管理,必须遵守有关规定,并接受财政部门监督。

第十一条 集体森林资源流转及其流转形式、流转基价等内容,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公示7天以上。集体森林资源流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还应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采取互换、转让形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其他形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再次流转的,还必须征得原承包人同意。

第十三条 联合经营或者权属共有的森林资源流转,必须依法取得联营方或者权属共有方的同意。

第十四条 下列森林资源的流转,由森林资源权利人自主决定:(一)自留山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二)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三)法律、法规规定可以自主流转的其他林木。

第十五条 森林资源流转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森林资源流转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流转双方的姓名或名称、住所;(二)流转的森林、林木、林地的坐落位置、面积、四至、林种、树种、林龄、蓄积量或者株数等,并附地形图;(三)流转用途、流转期限及起止时间;(四)林木采伐以及更新造林责任;(五)流转价款、付款方式和付款时间;(六)资源管护责任、风险承担;(七)合同期满时森林资源资产存量及处理办法;(八)违约责任;(九)解决争议的方式。

第十六条 森林资源流转合同签订后,应当报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依法办理林权变更登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森林资源流转合同的备案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林权登记工作。

第十七条 森林资源流转后需要采伐林木的,应当依法申请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并按规定的时限完成更新造林任务。

第十八条 林地在流转期间,因国家建设需要征用、征收的,其森林、林木及附着物补偿费归属流转合同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合同未作约定的,由双方协商办理。

林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归林地所有权人。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建立森林资源流转信息库,及时发布森林资源流转的供求信息,并为森林资源流转活动提供指导服务。

第四章 流转资产评估

第二十条 国有森林资源流转应当进行资产评估。

集体森林资源流转,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1/3以上成员或者1/3以上村民代表要求评估的,应进行资产评估。

其他森林资源流转,流转双方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是否评估。

第二十一条 森林资源流转资产评估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技术规程和办法进行评估,出具评估报告,对评估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第二十二条 森林资源流转资产评估的具体办法,按照《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财企〔2006〕529号)执行。

第二十三条 对国有森林资源进行资产评估前,须经具有丙级以上资质的林业调查设计单位进行森林资源实物量核查,并由国有林业经营单位的主管部门对核查结果予以认定。

第二十四 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自评估基准日起,有效期一年,超过一年的应当重新进行评估。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进行森林资源流转的,其流转行为无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权属变更登记;已经办理权属登记的,由发证机关依法注销权属登记。

第二十六条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其评估结果无效;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和其他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森林资源流转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篇7:河南悬钩子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河南悬钩子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对河南省悬钩子属药用植物的`种类、分布、生境进行了调查,认为在医药方面有应用价值的野生悬钩子属植物共22种和5变种.并探讨了其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

作 者:李春奇 王庭梁 徐明辉 叶永忠 孙金花 张军 LI Chun-qi WANG Ting-liang XU Ming-hui YE Yong-zhong SUN Jin-hua ZHANG Jun  作者单位:李春奇,王庭梁,叶永忠,孙金花,张军,LI Chun-qi,WANG Ting-liang,YE Yong-zhong,SUN Jin-hua,ZHANG Jun(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02)

徐明辉,XU Ming-hui(河南省农业学校,河南,中牟,451400)

刊 名: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年,卷(期): 40(1) 分类号:Q949.95 关键词:悬钩子属   药用价值   河南  

篇8:河南历史文化资源

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化资源、民俗资源、文物资源都十分丰富。

1、河南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我们习惯上把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杭州、郑州和安阳称为我国的“八大古都”,河南就占有其中的四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河南,特别是沿黄河两岸的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等地区一直都是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的重心。其中,洛阳先后有九个朝代在此建都,古代科技、文化、文学、哲学、艺术等重大发明创造,大都与洛阳有关。而开封作为“七朝古都”,也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胜景,北宋时期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郑州作为古都的历史同样悠久,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就生于郑州新郑,郑州登封也曾作为“夏”的都城,是中国最早的城邑。安阳也是我国的七大古都之一, 殷墟文化极具特色。而商丘则是商文化的发源地,南阳作为军事重镇,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如秦国的百里奚、 越国范蠡、西汉霍去病、东汉刘秀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2、河南历史文化名人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国5000年文化的源头大多都要追述至此。从先秦诸子、宋明理学,到天文、医学、文学、 宗教,特别是四大发明、唐诗、宋词,都与河南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河南也是我国历史上名人辈出的地区。

此外,12世纪以前,中国的政治社会中心始终摇摆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和陕西。因而,这一时期,河南和陕西在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学、建筑、冶金和铸造、工程等领域里也一直占有领先的地位。

3、河南姓氏文化

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在中华姓氏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1969的59.7%,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其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2,占4820的38%。在姓氏拥有人口的数量上,河南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按照相关的人口资料统计,当前按人口多少排列的有120大姓,全国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120大姓中,全部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4个,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6个,占120大姓的80%,占全国汉族人口的97%。 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比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2个,减去96个,还有1736个,这样看来,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比仍在80%左右。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多在河南。

4、河南宗教文化

河南宗教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众多,拥有非常丰富的景观和文物,在中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儒学、佛教还是道教等都在河南留下了大量的寺庙、殿堂、宝塔、雕塑、壁画等名胜古迹、宗教文物以及遗传至今的典章制度、 伦理道德、礼仪、风俗等等。

5、河南古建筑文化

中原地区的古建筑类型主要有古城、民居、宗教场所、 衙署、书院、会馆、陵寝、天文台、祠堂、园林等。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河南已发现和保存较好的多处著名的古城邑、古长城及关隘。第二类是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气息的民居宅第,即一般民众所建之宅第,包括富家的庄园、故居和普通百姓的住所。如明清时代发展起来的巩义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开封市的刘家大院、安阳市的马家大院、博爱县的苏家作民居群、项城县的袁家大院、原阳县的夏家大院、商丘县城内的壮悔堂民居等。第三类是衙署,河南现存衙署建筑中,又分府衙和县衙两级,其中以县衙居多。除南阳府衙等比较完整的衙署外,还有些仅存个别建筑物的衙署及相关建筑9处。最后一类是会馆、书院及其他公用建筑。现存河南会馆多为清代建筑,以山西、 陕西、甘肃会馆居多。在教育类建筑中,则以书院最为普遍, 其中登封城北的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二、河南文化资源的特征

1、传统文化资源丰富

悠久的历史,给河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河南是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省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仅仅被列入国务院先后三批评定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就有洛阳、开封、安阳、商丘、南阳、郑州、浚县七个;另外还有许昌、登封、淮阳、偃师等也都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城市。其次,文物丰富,遗址遍布。河南是我国文物资源大省,目前统计结果表明,地上文物仅次于陕西,居全国第二;地下文物则居全国第一;馆藏文物占全国的1/8。同时,历史遗址星罗棋布,仰韶遗址、龙山遗址、殷墟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北宋开封地下城等,都是我国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载入史册,彪炳后世。再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思想家老子、庄子、韩非子,政治家李斯、刘秀、赵匡胤,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宗教学家玄奘,文学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欧阳修,理学家程颢、程颐,军事家岳飞等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政治、军事、文化名人。另外,独特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也是河南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历史时代特征明显

河南社会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在12世纪之前,即北宋之前的时间。从河南各类存量文化资源来看,无论是文化资源的品质还是数量,无论是宗教文化、姓氏文化还是文物遗迹、传统建筑等,北宋之前的时间都是河南文化资源集中产生和发展的时期。因此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北宋以前的4000多年的时间里,河南基本都处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心。

而北宋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东部,或北部地区转移。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河南在之后的千年里影响越来越弱,相应地,文化地位也不断衰落。该时期文化资源的存量锐减,可以说,河南的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历史时代特征。

三、文化资源转化和文化品牌培育的不同阶段和特征

文化品牌是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更已成为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的支撑点。从文化资源转化到文化品牌的培育既是观念和视角的变化,更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在这里,我们从文化资源的转化到文化品牌的培育的不同阶段入手探讨这一问题。

1、初级阶段: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自发转变

最初,从文化资源转化到文化品牌的培育都是无意识的,自然和自发的。

我国2004年才首次由国家统计局在其公布的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对文化产业予以界定,也持续引发了各地政府以及学界对文化产业的关注,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是近十年来的事,在这之前,对于文化资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文化品牌的构建大多是无意识的。

文化资源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地区之间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资源、传统习俗、经济基础、文化需求等要素的差异导致了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需要一个资源的市场化过程。只有当文化资源或其某一特质与资金、技术等结合起来,经过劳动创造,才能将其转化为文化产品。在人们认识和重视文化产业之前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初,形成的著名品牌很大程度上属于无意识的建构,比如黄山游览区,泰山游览区、故宫博物馆、兵马俑、龙门石窟等。这些文化资源凭借深厚的历史及文化积淀、久远的知名度和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质,与旅游相结合成为文化商品,在几乎没有任何营销手段的情况下形成知名海内外的文化品牌。

此时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具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文化品牌对于文化资源的依赖性很高,或者说文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作为文化品牌的主要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其次,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是无意识的。少之又少的资金支持和政府扶持,在几乎没有营销的情况下,仅凭借着区域文化的魅力完成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品牌的转化。

再次,从文化业态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尤其是具有较强观赏性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的结合较为紧密,文化产品的消费和文化品牌的价值则主要是通过与旅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的,相比较而言,其他业态还远未出现或形成。

2、文化产业成长期:促进文化资源转化,培育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区域文化产品竞争的加剧,地方政府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和转化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资源的转化,各地也在区域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加大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宣传营销力度,提升文化品牌的价值和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链条中,文化企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文化品牌的构建和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此时,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有着以下的特点。

首先,突出区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文化资源存在着区域的差异,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差异有大有小。一定程度来讲,差异的文化资源更容易形成差异的文化产品,当然也更容易形成区域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

其次,注重文化企业的发展。从微观的角度来讲,文化企业是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在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文化品牌塑造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创造、展示产品和企业形象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一最终的目标的特殊文化过程。

再次,注重文化产品的产业化。文化产品生产的链条化是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产业链条之间相互联系、继续加强并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网络。在这个产业网络中,各个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相互依存又面临互相竞争,机遇与挑战并存。伴随这一进程, 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的生产优势,并逐渐形成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与品牌特色。

最后,政府在文化资源转化和文化品牌培育中起到推手的作用。我国文化产业还刚起步,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甚远,政府的引导重要且必要。

3、未来的发展趋势:品牌和创意

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从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文化资源的转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首先,突出品牌,弱化资源。文化资源是文化产品生产的要素,没有文化资源就没有文化产品,然而,另一个与之相背离的事实是文化资源丰富不等于文化产业发达,甚至于很多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其文化资源并不丰富。

其次,创意和人才的重要性凸显。文化产业本身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和源头就是创造、创新和创意。同时,创新是品牌的精髓,可以保证品牌的独特性和永久魅力。而无论创新还是创意,核心要素是人才,因为所有的创新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智慧、智力和技巧。

再次,产业集聚效益愈来愈显现。区域文化产业开发中产业集聚产生的优势已经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好莱坞的电影,韩国的动漫游戏、日本的漫画都依靠产业的集聚体现出了在同一领域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较的优势。我国的文化产业开发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在有些地区产业的集聚现象已初具规模如上海的数字出版、广东的动漫游戏、 北京的电影行业、湖南的广播电视等。

四、河南文化资源转化和文化品牌培育的建议

综合来看,目前河南正处于文化产业的成长期,文化产品的资源依赖性较强,文化资源的转化渠道单一,创意还有待于加强,区域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迫在眉睫。因此, 我们认为,在文化品牌的打造中,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1、加快文化市场化步伐

当前河南文化市场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条块分割, 市场竞争不足,大量同质文化企业之间既无法有效竞争,也做不到专业化合作。因此,我们需要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培育文化品牌的市场机制。

文化企业是文化品牌培育的主体,目前河南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企业几乎全是国有企业,因此,文化品牌的培育需要国有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离不开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真正适应市场的竞争主体。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体制的改革步伐,使得文化企业尤其是国有文化企业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品牌培育才会成为企业的自觉选择,也才会使企业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为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发挥自主性。再者,创造竞争的市场环境。 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率源自于市场竞争,品牌就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真正的名牌,真正的名牌产品需要在市场中竞争产生。因此文化品牌的培育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打破条块的分割,铲除地方保护主义,打造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

2、逐步形成文化产业集群

目前,河南已形成一批颇具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如禹州钧瓷、镇平玉雕、宝丰魔术、民权画虎、平乐牡丹画等。截至2014年4月,河南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9个,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10个以及一批由河南省文化厅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区和示范基地,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支持。然而,总体而言,河南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文化企业的小、散、弱还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做好合理的产业规划,为区域内文化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发挥好导向作用,制定配套的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与法规,完善集聚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金融、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等单位共同入驻产业集聚区,形成区域经济综合体。

3、加强创意和人才的培育

文化产业有别于其他产业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创意,创意和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独特。许多独特的文化产品,首先是由独特个性和奇异的创造精神所生产创造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文化创意产业最好的生产技术。正如刚才所讲,创意的主体是人。因此,文化企业要注重不断培育人才,合理利用人才,发挥人才优势,创造知名品牌。 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力量,为企业培养和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提供帮助,为文化品牌的培育提供人才支撑。同时,要破除陈规,引导创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观念的更新和社会包容性的提高可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只要企业、政府、社会共同努力,创意、创新、创造、创举会越来越多,循规蹈矩的创意人才会更少,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会更多。

4、注重营销,提高品牌的影响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一向标榜自由市场的美国政府也运用各种方式对其文化和文化产品进行宣传,因此,文化品牌的影响力离不开品牌的传播和营销。例如湖南卫视的 “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都是借助湖南卫视和网络等现代传播平台,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2013年甚至2014年的重要文化品牌。河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区域文化品牌的营销中,更要重视区域文化特色、内涵和文化品牌价值的挖掘和传播,促进区域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建构。河南少林寺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武术、文化品牌,媒体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电影《少林寺》不仅捧红了李连杰,也让少林寺这一文化品牌享誉世界。此外各类的武术表演、舞台剧如《禅宗少林音乐大殿》等均以不同的形式阐释着少林的文化内涵等。

同时,品牌的宣传和推广上,政府应扮好职业推销员的角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对名牌进行推介和宣传,是创建和发展名牌的有效途径。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和各种文化经贸活动, 主动地、有计划地向广大消费者宣传和推荐文化名牌,利用政府的权威,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品牌的社会影响。另外,政府还可以利用采购活动的示范带动,树立本土品牌产品的形象,扩大其影响,唤醒民众以实际行动支持本土品牌的创建和发展。

5、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不仅如此,政府还要引导文化企业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政府要集中力量,研究制定符合河南实际的文化品牌发展战略,并做好文化产业布局,积极引导各地在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中扶持一批文化企业,帮助、扶持、培育一批具有中原特色和优势的文化品牌。

其次,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信贷、技术、产业政策以及人才支撑等多个方面,积极扶持文化品牌的发展。对于一些有市场前景、有科技含量、有社会效益的文化企业和名牌产品,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在产业政策上,支持拥有名牌产品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收购、合并、租赁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并帮助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实现战略重组和上市,推动文化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最后,完善法律法规,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严厉打击盗版行为,积极引导民众消费正版文化产品,鼓励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保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文化品牌的成长。

摘要: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文化产业增加值不断提高,文化产品不断丰富,这既得益于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也得益于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然而,比较而言,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资源的转化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此同时,无论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任何阶段,品牌的培育都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地区不遗余力在推进的环节,因此,培育中原文化品牌可以说是河南丰富文化资源转化的关键,也是未来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影响力提升的重中之重。

上一篇:学校安全保卫值班制度下一篇:关于教师个人竞岗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