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

2024-07-19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共9篇)

篇1: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

【摘 要】文章针对绝大多数高校思修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现状,对课程教学方法提出了四点建议,从而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

【关键词】思修课 专题教学 道德两难问题 知行合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学生必修课,该课程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该课的教学过程面临很多问题。不少大学生在思修课上做其他作业或其他事情。即使认真听课,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的思考。所以,如何提高大学生对思修课的兴趣,使思修课生动且发挥应有的道德导向作用,是摆在每个思修课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思修课教学实践,尝试重新编排教学内容,创新各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元教学辅助工具等方法丰富思修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1.借助专题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敏感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会遇到一系列的冲突和困扰,其中不乏一些学生间的敏感问题,如:大学生恋爱问题、性的问题、生命伦理问题、心理问题等,这时就需要思修课教师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供给学生遇到这些问题时正确应对的方法。教师应依托课堂,结合课程设置,在某些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开设专题讨论会,请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收集各类资料并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成长起来。例如,在讲到“爱情与人生”这节课时,首先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大学生可不可以谈恋爱、恋爱的目的是什么、恋爱会影响学习吗、初恋失败了怎么办、什么样的男(女)同学更吸引异性目光、激情与爱情的异同、爱情与性的关系、如何维系经营一份感情、男女间存不存在纯粹的友情、陷入三角恋怎么办等问题,在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后,教师对每个问题的结果一一作出合适恰当的引导,让学生懂得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爱情。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爱情也许是朵带刺的玫瑰,需要慎重对待等。

2.采用两难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道德两难问题故事法,就是以道德两难故事为研究材料,让学生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关于故事内容的道德判断的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1]。其关键在于以两难故事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其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选择经典的海因兹偷药救妻的故事。同时可以将创设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设计新的两难问题,但要注意在创设问题时不能选择传统的美德故事,而是要设计能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例如,假设你现在是一个急诊科的大夫,有4口人刚经历了一场交通事故,他们现在都急需某种特殊药物治疗,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救治,他们就会死去,但是医院现在只剩下救治一个人的药物剂量,这些药不能平分,而且来不及从别的医院调配药物过来了。如果你选择把药物用给其中某一个,那其他剩余人都将死去。这4个人分别是5岁的小女孩、爸爸、妈妈和怀孕中的姑姑。或是选择4人分别为不同职业的人,例如科学家、500强公司总裁、扫地大妈和大学生。你会选择先救哪一个,为什么?

3.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利用多媒体设备时,不能把多媒体技术仅仅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要真正地把多媒体技术看作是思修课学生学习的工具和载体。如多媒体视频资料的灵活运用,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视频节选来支撑课本内容,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从感性认识层面,以积极、形象和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娱乐”中领会。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改变着9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思修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进一步拓展网络的教育功能,建立SNS社交性网络服务平台与学生直接对话交流[2],如微信平台、微博、QQ群等互动空间,利用网络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网络世界、打造一个立体的思修教育平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

4.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思修课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实践,既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改造主观世界,这就要求思修课教师走出课堂,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建立专门的社会实践场所和基地,通过社会实践不同形式的体验,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来进行知行合一的实践,把社会实践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写参与实践的体会,对于有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在期末成绩考核时适量给予加分。这样有利于建立知行的转化教学考核方法,改变思修课期末考试一纸试卷定考核的方法,平时成绩也不能只局限于考勤、作业完成情况等,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组织学生多一些校内外实践,使思修课考核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实性。同时也要对思修课教师进行再教育,使其明白考核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志飞.科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的现实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2006,174(2):77-80.[2]王经勇.基于SNS 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2):91-94.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

篇2: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

一、课程说明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授课学时:54

分:3

二、课程的性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本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

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践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让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新特点,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规律,自觉培养优良学风;认清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认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点与难点】

1.大学生活基本特点;培养优良的学风 2.大学生身负的历史使命。

3.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主要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2学时)

1.简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程的主要内容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程课的方法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4.适应人生新阶段

5.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 6.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1学时)给父母的一封信 【作业与思考】

1.结合自己的感受,总结大学新生活的新变化。

2.从自身素质的结构情况来看,有哪些值得加强和改进? 3.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4.当代大学生如何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第一章

追求远大的理想 坚定崇高的信念

【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化为现实。【重点与难点】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主要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4学时)1.人生需要理想信念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3.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2学时)参观海尔工业园或青岛港等知名企业

【学习思考】

1、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2、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4、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理想信念与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践履爱国主义行为,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重点与难点】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2.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统一的 【主要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4学时)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4.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5.做忠诚的爱国者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

观赏爱国影片“首席执行官”

2学时

参观青岛山炮台遗址、康有为故居(课余时间完成)

【学习思考】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应当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应怎样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3.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下,为什么要更加强调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安全,保持健康向上的民族心态?

4.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什么?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应从哪些方面努力,大力弘扬和自觉培育民族精神?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目的要求】

深刻认识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科学地理解和处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确立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目的人生观;了解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端正人生态度;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努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自觉协调自我身心各方面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和处境。【重点与难点】

1.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2.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主要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6学时)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2学时)人生价值大拍卖

【学习思考】

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2、谈谈你对“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人生价值取向的认识。

3、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生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

4、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5、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都很“实际 ”,你认为“为人民服务”还能否作为大学生的人生目的?

6、有人说“顺境使人颓废,逆境使人成功”,请谈谈你的理解。

7、大连市公汽联营公司驾驶员黄志全,在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车;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的安全。之后,他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

思考与讨论: 黄志全表现出怎样一种人生价值观?谈谈你的感受。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目的要求】

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提高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信 【主要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6学时)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2.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3.弘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 4.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二择其一,课余时间完成)

1、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

2、根据校区分散特点,规定三校区学生自愿组合就近分别到社会福利院(浮山校区)、午山小学(崂山校区)、栈桥栈道(鱼山校区)至少做一次公益活动,课余时间完成。【学习思考】

1、人需要什么样的道德?

2、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

4、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诚信的品质?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目的要求】

了解公共生活的特点,正确认识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正确把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努力做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模范。【重点与难点】 1.社会公德要求

2.在公共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法律规范 【主要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5学时)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3.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1学时)校园道德文明面面观

【学习思考】

1、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2、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3、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目的要求】

了解职业生活的本质内涵,把握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主要法律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与创业观,在实践中锻炼成才;摆正爱情在人生发展中的位置,认识婚姻与家庭的关系,自觉遵守婚姻家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重点与难点】 1.职业道德要求 2.家庭美德要求 3.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主要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6学时)1.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2.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3.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课余时间完成)大学生爱情观调查研究 【学习思考】

1、如何正确理解职业的涵义?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应如何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3、如何正确理解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4、如何认识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状况?

5、大学生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6、在我国结婚有哪些条件?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目的要求】

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况,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运行机抽,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增强国家安全的义务;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重点与难点】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2.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3.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主要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4学时)1.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2.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4.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2学时)“现身说法”活动

【学习思考】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2.谈一谈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在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掌握我国宪法和其他部门基本法的主要精神和内容,树立法律意识和增强法律素质,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依法律已,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以适应社会法治化的需要。【重点与难点】

1.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权利;犯罪构成 2.程序法在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7学时)1.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2.我国实体法律制度 3.我国程序法律制度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2学时)

旁听庭审(浮山校区、鱼山校区分别由教师组织到市南法院、青岛中院;崂山校区由教师组织在本校区法学院模拟法庭)【学习思考】

1.如何认识我国宪法的特点的原则? 2.我国有哪些实体法律制度?

3.举例说明依照法律程序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意义。

五、课程使用的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罗国杰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书: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刘书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戴艳军、杨慧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篇3: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实效性,课程研究

我国高校众多, 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也是数不胜数。民族地区是指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这些地区的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课程, 该课程的讲授历来都是单纯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这样的讲授方法与现下提倡的高效课堂教学原则是相悖而行的。因此, 我们进行了关于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调查与实践。

一、研究的意义

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受到了本地区经济条件、社会观念的影响与制约, 在教学上呈现出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教学手段相对陈旧等的现实。同时, 由于学校的特殊性, 在校学生中, 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在他们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对其身心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教学现实,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完全照搬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同类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而应该在自身的具体实践中探索出适合本地区教学条件, 符合教学对象, 同时又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与实践, 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 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当前本地区高职院校中该课程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这个项目, 首先, 是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 切实加强和改进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其次, 是符合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特点的, 是执行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 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再次, 也是顺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需要。带着这样重大的研究意义, 我们认真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 我们以湖南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及时进行了反思。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主要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德育以及法学、教育学理论知识等, 遵从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效性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我们通过问卷、座谈会、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 选取湖南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调查院校, 对该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效性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之后, 通过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 了解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他人的研究经验, 然后通过比较研究、价值分析、逻辑推导等方法, 对实证调查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从中探寻该现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进一步揭示这些问题的成因, 在对成因进行归类总结的同时, 探讨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经过在湖南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 我们根据现有文献资料, 对调查现状进行认真分析, 得出以下的调查结果:第一, 该课程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相对较好, 能够得到学生的肯定。第二,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适合学生要求, 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第三,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稍显呆板, 学生期待能有多样化的创新。第四, 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对学生能力水平的测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五, 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还不是太理想, 仍需不断提高。

以上的调查结果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提醒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对多方面的内容加以改进。第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涵盖了包括思想政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律基础等诸多理论性知识, 因此, 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而且, 该课程承担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大任务。为此, 教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思想上要与时俱进, 在教学上要贴近学生, 在实践上要深入社会。第二, 拓展丰富教学内容。我们要根据国家对该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结合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基本特点, 拓展教学内容。在德育教育中, 可以丰富拓展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在了解自身的基础上, 自觉学会在生活中与人和谐友好相处。第三, 多样创新教学方法。民族高校的学生自尊心比较强, 接触到的信息比以前根伟充足, 遇到事情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对教师教学方法有较高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 他们更希望能够突出自我的中心地位, 期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更欢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此,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 要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能贴近学生的生活, 受到他们的喜爱, 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真正学到知识。第四, 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在传统的该学科的考核中, 一直实行以期末笔试为主, 平常成绩为辅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考核。这种方式强调对于书本内容的记忆, 但是对于学生德育水平的评判并不到位, 与德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实际上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呼吁在该课程的评价过称中应该考虑过程性评价、质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 将学生的德育表现、内隐品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评价的内容之一。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争取达到对学生德育更为全面客观地评价。

三、实效性途径实践

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与结果分析之后, 我们根据自己提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建议, 对学校里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改革, 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在此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新出现的问题, 需要我们继续共同努力。

(一) 实践过程。

根据现状反思的结果, 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采取了各种改进的方法。首先, 对教授该课程的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 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考核, 使老师努力提高教学素质,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在课程教学中得心应手的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次, 在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本地区本校实际, 适当增加关于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再次, 在教学方法方面, 我们更加强调方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讲授书本理论知识, 而是在注重内容的前提下, 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在讲爱国主义的时候, 教师通过播放本民族的爱国电影代替了课本上的教条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的爱国心。在讲授法律知识时, 增加相关案例分析, 播放法律宣传视频。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 该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同学的喜爱。最后, 在教学评价方面, 我们更注重质性评价方式的运用。在课程结束评价的时候, 提高了实践性考察方式的比重, 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实践中去。在课堂上, 我们提出在课堂上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在知识竞赛中, 学生们认真思考, 踊跃抢答。通过活动, 丰富了学生们的法律知识, 提高了法律意识。我们把这次活动中同学们的表现计入总成绩中, 改革了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

(二) 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与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普遍提高, 来上课的同学越来越多。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 在法律知识竞赛中, 学生们表现出色,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 师生共进, 教师的素质也得到提高。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实践带来了很大的成功, 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不足之处。首先, 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在开展知识拓展活动时, 参与的同学并没有达到预先设定的数量。其次, 在教学中, 有时候教师对于学生的踊跃提问不能做出有效的回答。这就说明, 在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以后, 对教师的素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 教学内容上, 还是只限于课堂教学内容, 与社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有必要进一步拓展校外课堂, 丰富教学内容。这些问题都暴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值得我们注意, 并继续思考怎样解决。

(三) 创新思考。

针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实践中遇到的以上问题, 通过翻阅资料, 查询国内外的教育经验, 本文提出了以下的课程改革建议:一是提高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马立司长将21世纪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具备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二是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适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三是教师要有广博厚实的专业知识。四是教师应该具有专业技能。作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 应该在道德品质、个性心理、人格情操等方面为学生做出模范作用。在专业方面, 更应该具有钻研精神, 追求专业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于社会热点话题与问题, 要有敏锐的感知, 以便能够应对学生的提问。第二, 在教学观念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生活中的真实的人, 强调主体关怀, 理解学生心态, 强调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平等对话式的教育。第三, 在教学方法上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进行创新。“要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领域相关的工具平台和教育软件, 找准高科技与高校德育的结合点, 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要建立德育信息资料库, 开发的与软件。”第四, 结合校内与校外资源, 拓展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将本课程的教学参与到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 采取多种的方式丰富学生对课程教学在课堂之外的参与程度。可以是德育征文比赛, 也可以是法律知识竞赛。做好舆论宣传, 对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在学生的周围形成舆论氛围, 从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形成良好氛围。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与实践, 对于完善该课程教学,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真正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有重要作用。通过这样的实践, 最终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中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加强对学生违法犯罪的有效预防, 进而培养当代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茂荣.把握民族高校学生特征,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陈丽.对民族高校教改的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1

篇4: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

关键词:民族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民族团结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民族高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任。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时数有限、教学内容丰富的现实状况,作为此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将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机融入到教材相关章节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凸显民族团结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首先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同时强调爱国主义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崇高精神,现时代的爱国主义就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从党和国家制定的民族政策及相关法律制度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现实案例,说明民族团结有理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将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树立于民族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

一、民族团结的基本要求凸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中

民族团结教育首先从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度教育学生,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能够引领全体人民为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各民族繁荣昌盛而不懈努力。民族高校学生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道德品质的根本指南,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指引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行为规范,不断提高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将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与社会责任、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使自己迅速成长为加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可靠接班人。

二、民族团结教育融入理想信念教学中

民族高校学生应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因为它不仅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争取自身解放,并走上发展自身的道路。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科技文化进步缓慢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落后于全国一般水平,甚至有的少数民族还处于农奴制社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之后,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指导之下,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打破旧有的森严等级制度,各民族人民平等地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宪法保证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平等享有各项基本权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卫生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

这一切都证明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指导之下,各民族的基本权利才能够得到保障,只有各民族团结一致才能走上共同发展的光明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引导民族高校学生的思想,使少数民族学生自觉地将个人成长和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寄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中。

三、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教学中

爱国主义是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它反映的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依存关系。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动员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召唤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侵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也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的集中体现,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懂得中华民族精神是深深植根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也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树立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民族在社会发展中的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和消除,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因此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这也是当代爱国主义的灵魂和目标,爱国主义是与拥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相一致的。

四、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教学中

民族法律法规包括各民族人民共同遵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各自治区、自治市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法规、条例等。在我国《宪法》序言中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阶段确立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这一关系继续加强。同时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以及任何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行为都是禁止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使学生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精神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繁荣发展的原则,自觉遵守我国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基本原则。

除基本法律法规介绍外,还可以适当加入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首先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并协调发展,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步走向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共同享受国家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其次,要明确“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各民族不论人口规模多少、历史发展长短、社会发展程度如何都一律是平等的,要以“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为指导正确理解民族关系。最后,提高各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使命,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延续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56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与汇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宪法和相关法律中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促进各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潜涛.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含义[J].教学与研究,2010(4):7.

[2]奔厦·泽米,吴宇.新时期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及其路径选择[J].西北民族研究,2011(3):231.

[3]张昌羽,钱珊.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刍议[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52.

[4]谢忠,蔡文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式”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78.

[5]詹先友,杨继军.藏区高等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民族教育研究,2014(1):45.

篇5: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

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

(2012 年 9 月 25日)

一、实践课总课时:6节

二、实践课时安排:

1、2、社会调查(院内院外)4课时,参与学生人数:全院2012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考察2课时,参与学生人数:2012级部分班级学生

三、社会调查参考题(学生可自定题目)

1.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

2.大学生所在城市卫生环境情况调查

3.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4.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调查

5.大学生就业心理及社会岗位提供的调查

6.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调查

7.关于大学生上网的调查

8.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

9.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

10.物权法与现实生活的调查

11、××县(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

12、.关于铜陵市公民宪法意识的调查

13、关于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的社会调查

14、农村教育之我见

15电信服务:消费者满意度如何?

16、当前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的调查报告

17、城市中小学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

18、校区附近网吧对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程度的调查

19、电影消费习惯及态度调查

20、新时期学校党团活动现状调查

21、大学生对“啃老族”现象的评价

22、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社会调查

23、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社会调查

24、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社会调查

四、实践教学基地考察安排

1、参观铜陵市博物馆。结合教材第二章内容,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铜陵市博物馆,让学生领略到古铜都的魅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第二故乡——铜陵、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2、沈浩精神传承基地。结合教材第三章内容,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沈浩精神传承基地,让学生了解了沈浩从学习到工作,从财政厅到小岗村的历程,学习沈浩同志坚定信念、忠诚于党、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勤奋学习,踏实工作,乐于奉献,将沈浩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3、参观“安徽黄金第一村”—— 朝山村,授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农村大课堂,切实感受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气象。

五、实践课考查

1、学生可以组成5-8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于课程结束一周前交社会调查报告一份,社会实践报告书在思政部通知公告栏下载。社会调查报告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分,计入平时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

篇6: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

学时数:8学时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简称“05方案”),根据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除必须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的学时外,还应安排一定学时用于实践形式的教学。实践教学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以感知体会-理论思考-讨论提高为主线,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一、实践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践教学具体安排情况

主题实践活动一:适应新生活,确立新目标(2学时)

内容:大学生适应新生活答疑会,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以及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

方式:教师就学生较为关心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学生也可现场提问。时间:第7周,星期二第5、6节(西区),星期四第5、6节(东区)地点:东西区多媒体教室

要求:教师第一次上课时告之学生,下课前将纸条收上来,课后归类汇总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准备。

参加人员:思政部全体教师,董凤,王永生,陈永红负责具体事宜。主题实践活动二:国家兴亡,我有责任(2学时)内容:观看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影片 方式: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

时间:第9-10周,星期一至星期四第5、6节(各任课教师根据多媒体教室使用情况灵活安排具体时间)

地点:东西区多媒体教室

要求:教师在播放影片前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学生观看后写出总结 参加人员:思政部全体教师,董凤,王永生,陈永红负责具体事宜。主题实践活动三:做一个有价值的人(2学时)

内容:就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展开主题演讲。方式:参赛人数每班两到三名,全体任课教师担任评委,评出一、二 三等奖若干,颁发荣誉证书,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时间:第12周,星期二5、6节(西区),星期四5、6节(东区)地点:东西区多媒体教室

要求:教师提前布置作业,学生个人自愿与择优录用相结合;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参加人员:思政部全体教师,董凤,王永生,陈永红负责具体事宜。主题实践活动四: 道德在我心中(2学时)内容:观看反映道德模范感人事迹的影片 方式: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

时间:第13-14周,星期一至星期四第5、6节

篇7: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

关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如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与实效性,特别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求教于学界同仁.

作 者:卫岩伟 李慧超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G64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改革  

篇8: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1.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教学应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提供一个真实问题, 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开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 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2〕学者弗瑞 (Frey) 亦指出:“在项目教学法中, 关键不在于其最后的产品本身, 而是这个产品的制造过程是以学员自主构建的方式进行的。”〔3〕换句话说, 项目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在教师主导设计下, 学生自主建构并协同参与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其关注的焦点不是活动的结果, 而是活动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教师设计项目任务的准确度和学生实践项目任务的参与度和配合度。

2.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自主性学习为基础, 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自觉建构者;二是教学“情境”的设计,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工具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实践能力;三是教师设计项目任务并指导学生完成, 是整个教学的组织者, 也是学生的咨询者和伙伴;四是项目小组成员既有分工也有协作, 共同配合完成项目任务。总之, 项目教学法强调在教师引导下, 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 最终经由学生之间相互协作达成对知识意义的自我建构和内化。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 必要性

(1) 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指出, 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 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4〕作为高校开展德育实践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创新, 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法, 既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响应, 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2)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需要。当前, 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在于:第一, 课程本身的理论特性, 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 教学中的填鸭式灌输, 抑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第三, 大班教学导致师生互动不足, 学生参与度不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法, 不仅可以解决理论性强、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更有助于形成师生有效互动的项目学习共同体, 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知识意义的自我建构和内化,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3) 适应90后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特点的必然选择。90后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上常常表现出:对面向生活的、新奇的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 喜欢多样化、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同时, 注重工具理性的学习目标, 觉得思政课过于“高大上”, 不如专业课重要和实用。〔5〕这些特点使得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难以形成积极、主动、价值理性的学习态度。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法, 通过面向生活的、新型的、多样化的项目教学设计, 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有助于增进其对思政课学习的价值理性认知, 是适应90后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特点教学的有效选择。

2. 可能性

(1) 具体化的教学内容使思政课教学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以项目为载体的高校思政课教学,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原本抽象的思政课理论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生动的项目任务, 引发其兴趣, 启发其思考, 使他们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悟到这些理论知识所蕴含的道理, 更易形成理性思维。不仅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 也使得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任务执行更具有可操作性。

(2) 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给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性空间。应用项目教学法后, 高校思政课教学较易形成民主的氛围, 教师不再以权威者自居, 而是大学生心目中年长的合作伙伴, 师生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尊重, 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顺畅。高校思政课教师把学生放在平等交流的位置上, 重视他们的内心体验, 从而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创造了更多的自主性空间。

(3)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了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效率。应用项目教学法后, 高校思政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大学生实际设计出富有针对性的项目教学任务。学生根据这些项目任务自愿结成各类学习小组, 通过分工协作、相互扶持的方式去应对、处理在项目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项目小组合作学习中, 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认知的相互感染, 也会使基础好、兴趣高的同学带动基础差、兴趣低的同学, 通过“以强带弱、以弱促强”的形式, 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共同学习思政课的效率。

三、高校思政课应用项目教学法的课程项目设计

1. 课程项目设计的指导思想

高校思政课应用项目教学法应准确把握项目设计的指导思想:首先, 项目设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其展现个性、提升自信创造平台, 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其次, 项目设计要充分发掘能引起大学生共鸣的热点事件和情感资源, 贴近现实,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最后, 项目设计还要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 融启发性、互动性、实践性于一体, 综合理论阐述、道德情感陶冶、理想信念培养、行为实践引导等手段, 努力达成大学生思政课学习中的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的统一。

2. 课程项目设计的基本思路

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采取专题模块式的项目教学设计比较合适。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践, 具体项目设计可划分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职业观教育、法制教育等四大模块。在这四大项目模块下面又可以细分为:理想信念、爱国传统、民族精神、人生价值、道德品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法律意识、法治精神等子项目。最后, 可将各子项目经由课堂实践、校园实践、校外实践等环节逐一实施。

3. 课程项目设计的实施过程

(1) 理论分解, 项目设置。通过对高校思政课理论知识进行分解, 设计出符合项目操作实际和现实环境需要的任务体系, 将大学生引入现实问题的情景中, 结合实际开展理论教学。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家庭美德之感恩教育内容为例, 可以设计出3个项目任务:任务1, 请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并组织课堂辩论, 解决理论问题“什么是感恩”;任务2, 指导学生进行校园问卷调查, 了解大学生对于“为何要感恩父母以及如何感恩父母”的看法;任务3, 鼓励学生开展“一封家书”活动, 通过感恩父母实践行动加深其对感恩知识意义的理解。

(2) 协作学习, 分组辅导。项目设置完成后,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学习的专责意识, 教师要提前对班级同学进行项目任务分组和职责分派, 提出任务要求及所需知识, 动员所有同学参与项目学习。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 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技术指导。例如, 在课堂辩论环节, 教师的技术指导就包括了辩论主题的选择、辩论阶段的划分、辩论形式与辩论内容的设计、辩论各环节时间比例的分配, 以及现场学生参与的调动等。

(3) 提出建议, 鼓励协调。项目实施进入第三个阶段后, 教师不仅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更要指导学生建立起学习帮助机制, 使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鼓励他们通过协作克服在项目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样, 经由学习共同体的协调实践与互帮互助, 最终实现教师指导、学生互助完成、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模式, 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也培养了其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精神。

(4) 重点评价, 交流提高。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后, 教师要安排一场项目学习总结会, 不仅要组织学生讨论并归纳项目完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性理论知识点, 还要安排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找出自身理论学习的盲区和不足, 发现错误, 改正不足。同时, 教师还应对学生自评和互评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 对涉及的理论重点和难点做出补充, 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能够得到较好的升华。

四、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启示

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法后, 从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所取得的成效看, 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 应用项目教学法后突出了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项目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思政课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大学生思政课学习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项目任务, 其角色认知由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 最终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方法, 使得大学生在对思政课理论知识意义的自觉建构与内化过程中, 真正做到了由“让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2. 教师主导和引领作用尤为重要

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 大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时常常发生某些认知和行为障碍。一方面, 大学生对思政课知识的理解存在主观差异, 可能导致小组成员难以对项目任务达成一致认知;另一方面, 大学生被委派任务时确实存在难易程度不同、形式不同等客观差异, 由此加剧了小组成员协同完成项目任务的行为障碍。因此, 高校思政课应用项目教学法, 尤其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不仅应对学生中的认知差异进行及时整合, 还应引领他们积极进行团队协作。

3. 准确的项目设计是高校思政课应用项目教学法关键

准确的项目设计是高校思政课应用项目教学法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进行项目设计时, 思政课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兴趣点和成长成才规律, 对教材进行科学的模块划分, 把教材的理论学习目标细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任务, 以便学生通过任务实践加以理解。其次, 项目设计不应回避热点、敏感和负面的例子, 才能克服思政课在大学生心目中, 不敢面对现实, 只有歌颂和赞美的刻板印象, 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可信度。最后,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项目设计还应本着典型性、时效性、针对性、新颖性、教育性原则,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4. 坚持激励为主, 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积极性

高校思政课应用项目教学法后, 如果大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项目教学就没有办法进展下去。研究表明, 同样一个人在获得充分激励后, 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5倍。〔6〕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正面表扬和激励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可以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项目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高校思政课教学才能有创新、有发展、有实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正面引导力, 达到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性实践育人的基本要求。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从一个项目任务切入, 让学生积极学习, 自觉进行知识意义建构,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体现了高等教育实践育人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法, 能丰富课程的教学形式, 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校思政课,必要性,可能性,课程项目设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edu.cn/zong_he_793/20120206/t20120206_737106.shtml, 2012-02-06.

[2]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71.

[3]Frey, K.Die.Projektmethode.Beltz-Verlag, Weinheim-Basel, 2002:65.转引自:徐朔.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8) .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010-7-29.

[5]蒋庆荣.以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J].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版) , 2006 (32) .

篇9: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变化新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课程的教学地位认识不到位、教材体系和内容不够精炼、社会实践环节还比较薄弱等。为解决这些问题,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05年1月,全国召开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了全面部署。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些部署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理论的武装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合并充分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了基础。

法律与道德内在必然联系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合并的理论基础

道德和法律是两种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道德和法律在调节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上,分别起着不可替代而又不可分割的作用。所谓不可替代,即两者在形成方式、作用范围、作用方式、评价标准及内容等方面各有自身特点。1所谓不可分割,即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密不可分。道德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法律也同样离不开道德的支持。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受思想观念的支配。道德作为观念形态的内容,必然影响和制约法制。同样,人们的道德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也要受法律的影响和制约。凡是法律明令禁止的,都应成为社会道德的起码要求。法律要求越严格、越明确的内容,越容易形成为人们的道德。法律只有获得道德在道义、舆论上的支持,才能得到普遍的承认和遵守,“法不责众”就说明这一道理;道德一旦得到法律的确认,就能更加深入人心。法通过惩恶扬善,迫使并引导人们趋善避恶,走向德行;道德通过劝诫和导向,使人们避免违法,形成共同守法的意识。法律的大量内容是从道德中引申来的,是道德规范的法律化;道德的许多要求,也往往是以法律为依据,是法律规范的宽泛化。社会中有许多规范,既是法律规范,也是道德规范;既法中有德,又德中有法;法既是最低限度的德,德又是人们心中的法。

道德(自律)与法律(他律)都是一种“律”,因此,彼此可以沟通,沟通的关键是把外在的法律内化为道德信念,从法律的他律走向道德的自律。人们遵守道德比遵守法律更加困难,因为遵守道德是一种更高的要求,法律只是道德的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是应该追求道德的法律化,而是应该追求法律的道德化。法律的道德化过程,就是将法律主体转化为道德主体的过程,即将外在的法律、制度内化为个体自身的道德品质、道德素质的过程。这一过程与法制观教育是同步的,即受教育者自觉接受教育、教育内容深入影响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过程。伯尔曼曾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也就是说,人们不仅要遵守法律,而且还要尊重法律。只有当人们有了关于法律的知识,而且也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法律才真正具有意义。

高校思想教育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是通过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就是帮助大学生养成自觉遵守道德要求、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按《意见》要求,就是“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观教育,按《意见》要求,就是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不仅使他们掌握一些法律常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法律理论知识,提高其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形成自觉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这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就是道德与法律的内在必然联系,一方面利用道德的内在力量增强学生守法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利用法律的强制力量来增强道德的自律力,最终达到德法并举的目的。勿容置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合并,更符合思想教育的整体要求,更符合其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了增强思想教育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提出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合并的客观要求

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相结合是新时期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依法治国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法律为重要依据和手段治理国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治理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它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强调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依法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依德治国就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以社会主义道德为重要依据和手段来治理国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重要的道德基础。它强调道德内省与实践磨炼的统一,强调个人修养与集体修养的统一,强调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断完善发展的统一。

依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要求高校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的提高共同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里,通过增强法制意识来保证其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过高层次的道德引导来促进其对法律义务的履行。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必须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主导课程的教育作用。所以,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客观需要。

新时期大学生的成才需要是合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主观需要

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大学生成长成才,就是要德才兼备、协调发展。其中德是才的统帅,主导和驾驭着人的才能的发展和发挥;才是德的工具,是服务和实现德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内在动力。大学生不仅要学会求知,更要学会做人;而要学会做人,就要学习、掌握和内化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并运用这些规范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使自己成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合格的社会成员。大学生要想获得全面发展,尽快成长成才,为人生事业的成功奠定基础,就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促进自身素质结构的优化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需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充分发挥道德和法律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特殊作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两种基本素质,也是影响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两大基本因素。道德和法律的特点不同,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也有所不同。道德可以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促进学生的自律,法律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他律;道德可由内到外,通过培养学生内心的高尚情操和价值观念来引导学生遵守社会的法律法规,法律可由外到内通过强制规范学生的外在社会行为来引导学生自觉接受、认同和内化为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道德可以通过自觉的自律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法律可以通过强制的他律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德和法律相结合可以优势互补,使学生发展的自觉因素与强制因素、学生成长的内因和外因相互结合、相互转化,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正发生深刻的变化,而心理成熟的相对滞后使其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极端化和片面化的倾向,而社会转型和多元的观念冲突更加剧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和人生定位方面的困惑。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面对和适应新的形势,只注重提高智力素质,忽视全面发展,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业务轻政治、重智商轻情商、重自由轻纪律、重民主轻法制、重个体轻群体、重个性化轻社会化等倾向。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失衡,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才。

上一篇:记叙文爱的存储盒储存了满满的爱下一篇:2018春少先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