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

2024-07-27

如何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共8篇)

篇1:如何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

“如何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结题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立项课题 “新时期作文教学全境研究”子课题 闽侯县白沙中心小学 课题组

执笔:福建省闽侯县荆溪中心小学

张依芳

摘要: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是解决作文难的心理问题。兴趣受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运用新课程理念,改变习作教学策略,培养习作兴趣是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根本保障。关键词:增强习作兴趣

研究

策略

成果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有三种需要在发生作用:一是成就的需要;二是被赏识的需要;三是认知的需要。这些需要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推动力。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认识它,研究它,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一个对习作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把习作当作一件乐事,乐此不疲;而缺乏习作兴趣的学生,就会把它当作一件苦差事,常常搔头抓耳,也难以完成任务。“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高玉详《个性心理学概论》)目前,农村小学生习作兴趣普遍低下,习作缺乏兴趣成为农村小学生习作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习作应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能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而现实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许多学生的习作是为了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的,很少学生能把习作当作一种乐趣,作文难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因此,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已成为当前作文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农村习作教学中尤为突出。为此,我们向“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立项课题‘新时期作文教学全境研究’课题中心组”申请“如何增强农村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这一子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基本情况

实验教师的组成:课题组由九位年轻教师组成,其中高级教师1人,小学语文一级教师8人,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课题组负责人。

研究计划:课题研究时间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习讨论阶段(2002年9月——2002年10月),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讨论本课题的设计方案,开展前期调研工作;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2年11月——2004年4月),实验分中年级和高年级组进行,开展相关实验,实行量化评估,做好数据收集和统计;第三阶段(2004年5月——2004年6月),总结实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汇编优秀论文集、优秀教案集和优秀学生作文。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通过问卷和访谈向有关学生收集一些必要的资料;二是运用行动研究法,改变并完善习作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研究对象:闽侯县白沙中心小学的六个实验班和县实验小学一个参照班,参照班的设置意在弄清这一研究方法是否也适用于非农村小学生。

三、研究策略与过程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习作兴趣的目的,实验过程中,我们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现状做了详尽分析,运用新课程理念,边研究边探索,经历了一个求知锐变的过程。

1、分析原因。学生习作缺乏兴趣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既有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因、教材编定的原因、教学方式方法的原因,也有对习作评价方面的原因。经问卷调查与疏理,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习作目标成人化、文学化、思政化。《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制定以前的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定得比较高,既要求条理清楚,又要求生动具体;既要篇章结构合理完整,更要中心明确、立意深刻;加上许多优秀作文选充斥学生的空间,作文过于完美化,这对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是个圆满的句号,许多学生由于达不到种种要求,如:语法有毛病,中心不明确,立意不深刻等,作文一入门就遭遇这样、那样的失败,丧失了习作的信心,丢失了习作的兴趣。

(2)教材编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呆板,习作内容狭窄。比如:“一次深刻的教训”之类的题目,对于少不更事的孩子,尤其是如今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来说缺乏生活体验,记忆空白,无话可说,习作常常东拼西凑,或抄袭他人的文章,应付了事。因而作文假、大、空的现象屡见不鲜,作文千篇一律,泛滥成灾。

(3)教师的导写过程单调、乏味。许多教师都遵循“审题——选材——布局谋篇——深化主题”的模式在作文指导课上“指点江山”。作文教学是一种机械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而非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劳动,教学过程缺乏足够的魅力,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作文毫无乐趣可言。

(3)习作点评机械化、条文化,挑肥拣瘦,缺乏赏识。学生挖空心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造就了一篇文章,一到老师的手里,就被标点不对,错别字多,用词不准确,语句不通顺等等毛病弄得遍体鳞伤。教师很少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文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受挫。同时,教师的评语机械化、条文化,无非:内容具体、条理清楚、中心明确或内容空洞、语句不通、立意不深刻之类的纲纲条条,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5)学生习作缺乏自我展示的平台。人都有一种潜在的需要就是要展示自我,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赏识。这一需要往往被老师所忽略,很少学生能拥有一个与别人交流的平台与空间,许多学生十几年寒窗苦读,却极少发表过文章或真正读过同学的文章,他们的美文被埋没,他们的心灵被封存,难以与人交流。因而,也难以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

2、探究实施策略。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为改变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实现我们预设的实验目标,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运用行动研究法改进教学。

(1)更新理念。旧的作文教学目标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而新的《课标》却在此时适时出台。为了教学能追寻到一种可靠的理念,我们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了《课标》,深入理解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明确习作教学目标,做到淡化中心、浅化立意、追求个性、写实写真、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更新了教学观念,解决了方向性错误的问题。(2)改变教法。既然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不为学生所喜闻乐道,改变它已不容置疑。教学中,我们摒弃传统教学法,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亲身体验。比如:举行“说唱古诗”、“猜猜看”、“闯关”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说、演、思、看中获得现实的感受与体验,实现作文的生活化;运用场面再现法,帮助学生回忆,再现所经历的事件,让记忆鲜活起来;运用合作评议法,互说互评,让文章更充实,立体丰满;运用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法指导,于激情处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比如:“看到峨眉山的铺路人,我不由得„„”引导学生把自己对铺路人的敬佩之情流泄笔端,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而,教学摆脱了框框条条的限制,焕发出生命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整合教材。一个好的题目是作文成功的一半。为了让作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立足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中,选取比较感性的作文内容代替课文中那些生硬艰深的题目。如:《一次深刻的教训》《一件最后悔的事》、等题目改为《山

——

》、《稻田

——

》,让学生写写《

——

的元宵节》、《“拌蛋”带来的 ——

》等等,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素材,成了孩子们俯首皆拾的习作资源。

(4)优化评价。古老的条文化、机械化的评语已不为学生所接受,对话赏识、鼓励引领式的评语是我们追求的亮点。教师在评语中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文中有哪些优美的词句,感人的片段?读后产生了怎样的心灵共鸣?还有哪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不足在何处?如何让文章写得更好?这样一来,评语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被赏识的激动,还可以悄然无痕地引领学生自改作文,把作文写得更好,特别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平等对话。评价主体的改变是优化评价的另一策略。从来学生的作文只是一个被展示的商品,放在货架上供人品头论足,挑挑捡捡。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我们认为学生也应是作文的评价主体,评评自己的文章,多发现一些优点,也挖掘一些不足;读读,听听别人的文章,说说感受,提提建议,打打分儿。学生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看他们自己的文章,更贴近儿童的语言,交流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交流中互生共长,真是一举两得。

(5)开放形式。向来,人们习惯把作文训练分为大作文、小作文两种。认为作文要么有头有尾,成篇成章,要么就练练笔,写一段话,在教师的指令中循规蹈矩,各人完成各人的。这样的作文形式单一,限制了学生习作的自由。殊不知多形式的作文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大法宝。比如:小组合作写日记,五人一组,每人每周一次;每周阅读一本课外书,写一篇读书日记;每天观察一件事,一个人、一个东西或一个场景,写一篇观察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练习的量逐步增加,不仅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这些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逐步培养学生勤于读书,勤于练笔的好习惯,既不受写作形式的限制,也不受写作内容的限制,真是皆大欢喜啊!

(6)创设平台。当学生的习作取得进步,获得成功,适时的鼓励与展示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因而,创设一个平等和谐、愉快、互动的交流平台是不容忽视的。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读读自己最满意的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篇文章,他们便会喜上眉梢;为他们提供一个出书的机会,享受著书立说的体验,更是欣喜若狂;引导学生利用电子计算机编辑个人专刊、个人专辑、班级专刊、文学社刊,凝聚的是智慧,流淌的是成功的喜悦与幸福。

光有兴趣和写作能力不足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为培养一些作文兴趣更浓,水平较高的习作爱好者,记者站、文学社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在这里辅导老师引导他们把思、叙、议紧紧结合了起来,读书习作,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家事、国事、天下事,喜、乐、忧、愁全方位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更加兴奋,更加丰满,更加成熟。

四、研究的成果与分析。

经过两个学年的实验与研究。我校“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经再次问卷调查与考核,学生作文兴趣有提高的占66.6%,作文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在研究中获得理念与素养的提升,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1、学生的转变

(1)改变了学生的习作态度。经过实验,学生的作文兴趣有了较大提高,认为自己的兴趣有提高的学生占66.6%,因兴趣提高而更喜欢习作的学生增加了41.32%。能把习作当作一件乐事的学生占71.16%。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习作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学生还自发地把所见所闻写成文章,请老师批阅提意见。

(2)改变了学生的习作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产生了因兴趣而作文的习作观念。他们懂得作文是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作文应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必为迎合别人的需要无病呻吟,空喊口号,从而摒弃了作文假、大、空的弊端,写实、写真、写口、写心的自由习作,朴素动人,常常充满真情实感。(3)提升了习作水平。学生在习作兴趣提高以后,兴趣成为最佳的动力,许多学生以作文为乐事,并且致力于习作锻炼,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张丽、陈秋霖、张依媄等同学的作文一直位居学区同年段榜首,张丽同学的《我心目中的儿童医院》、罗心宇同学的《霜》等文章在《福州日报》上发表。俞晨阳、陈燕林等同学获得了全国读书活动作文竞赛二等奖。

2、教师的转变。

实验研究的历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经过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习作水平得到提高,老师在探索中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1)全新的习作教学观。通过今昔教学策略的对比,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崇尚填鸭式的技能技巧教学法,而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创设情境,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因而习作教学过程轻松愉悦,张驰有度,充满人文情怀,彰显个性色彩,形成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观。

(2)生成了习作教学的素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在童心童语构筑的世界里,感受儿童生活的纯真、鲜活、质朴,从而拥有一颗童稚的心,真正成为学生习作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找回久别的童心、童趣,从而更深、更广地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师生互动中丰富了情感,加深了体验,生成了智慧,提升了素养,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3、成果的展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成果能与更多的同仁分享,让学生的心灵话语能与更多的人交流,我们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收集了相关资料,编辑了学生习作文选《麦穗集》,文学社刊《校园采珍》,班级专刊《快乐作文》,收录实验教师习作教学设计、教学论文和学习心得,编辑了《教科研写真》。

4、主要成果: “‘如何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结题报告”发表于《学科带头人小学语文教学与实践》;

“‘猜猜看’习作教学案例与反思”发表与学科带头人小学语文教学与实践》; “赏识可以创造奇迹”发表与《福建教育》2005年第6期;

五、结论。

1、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先导,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保证。

2、兴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与策略,精心培养与呵护,长期不懈的努力。

3、这一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也适用于非农村的小学生。

六、问题。

本课题实验预设时间为两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水平已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人的兴趣受个性品质、外界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它具有可变性、不稳定性等特点。人生的历程是漫长的,学生能否在今后更长的学习生活中继续保持浓厚的习作兴趣,仍需我们的关注。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脱节,将会增加研究持续性的难度。我们期待其他子课题组的同仁能与我们协作,把这一课题做得更深,更好。

七、说明。

因为课题组负责人张依芳同志工作变动,于2004年9月调往荆溪中心小学,为了与课题中心组保持正常的联系,通讯地址已更改成目前的工作单位。请核实。

二OO五年十月

参考文献:

1、《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

朱作仁

1993·福建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李吉林

1996·江苏教育出版社

3、《教育科研技能训练指导》

蓟运河

2001·中国林业出版社

4、《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

林建华

1999·南京大学出版社

5、《教育科学研究》

2003年第6期教育科学研究杂志社

6、《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篇2:如何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

摘 要: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是解决作文难的心理问题。兴趣受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运用新课程理念,改变习作教学策略,培养习作兴趣是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增强习作兴趣 研究 策略 成果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有三种需要在发生作用:一是成就的需要;二是被赏识的需要;三是认知的需要。这些需要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推动力。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认识它,研究它,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一个对习作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把习作当作一件乐事,乐此不疲;而缺乏习作兴趣的学生,就会把它当作一件苦差事,常常搔头抓耳,也难以完成任务。“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望。”(高玉详《个性心理学概论》)目前,农村小学生习作兴趣普遍低下,习作缺乏兴趣成为农村小学生习作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习作应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能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而现实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许多学生的习作是为了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的,很少学生能把习作当作一种乐趣,作文难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因此,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已成为当前作文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农村习作教学中尤为突出。为此,我们向“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立项课题‘新时期作文教学全境研究’课题中心组”申请“如何增强农村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这一子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基本情况

实验教师的组成:课题组由九位年轻教师组成,其中高级教师1人,小学语文一级教师8人,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课题组负责人。

研究计划:课题研究时间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习讨论阶段(9月――月),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讨论本课题的设计方案,开展前期调研工作;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年11月――4月),实验分中年级和高年级组进行,开展相关实验,实行量化评估,做好数据收集和统计;第三阶段(205月――年6月),总结实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汇编优秀论文集、优秀教案集和优秀学生作文。

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通过问卷和访谈向有关学生收集一些必要的资料;二是运用行动研究法,改变并完善习作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

研究对象:闽侯县白沙中心小学的六个实验班和县实验小学一个参照班,参照班的设置意在弄清这一研究方法是否也适用于非农村小学生。

三、研究策略与过程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习作兴趣的目的,实验过程中,我们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现状做了详尽分析,运用新课程理念,边研究边探索,经历了一个求知锐变的过程。

1、分析原因。学生习作缺乏兴趣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既有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因、教材编定的原因、教学方式方法的原因,也有对习作评价方面的原因。经问卷调查与疏理,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习作目标成人化、文学化、思政化。《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制定以前的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定得比较高,既要求条理清楚,又要求生动具体;既要篇章结构合理完整,更要中心明确、立意深刻;加上许多优秀作文选充斥学生的空间,作文过于完美化,这对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是个圆满的句号,许多学生由于达不到种种要求,如:语法有毛病,中心不明确,立意不深刻等,作文一入门就遭遇这样、那样的失败,丧失了习作的信心,丢失了习作的兴趣。

(2)教材编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呆板,习作内容狭窄。比如:“一次深刻的教训”之类的题目,对于少不更事的孩子,尤其是如今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来说缺乏生活体验,记忆空白,无话可说,习作常常东拼西凑,或抄袭他人的文章,应付了事。因而作文假、大、空的现象屡见不鲜,作文千篇 一律,泛滥成灾。

(3)教师的导写过程单调、乏味。许多教师都遵循“审题――选材――布局谋篇――深化主题”的模式在作文指导课上“指点江山”。作文教学是一种机械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而非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劳动,教学过程缺乏足够的魅力,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作文毫无乐趣可言。

(3)习作点评机械化、条文化,挑肥拣瘦,缺乏赏识。学生挖空心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造就了一篇文章,一到老师的手里,就被标点不对,错别字多,用词不准确,语句不通顺等等毛病弄得遍体鳞伤。教师很少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文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受挫。同时,教师的评语机械化、条文化,无非:内容具体、条理清楚、中心明确或内容空洞、语句不通、立意不深刻之类的纲纲条条,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望。

(5)学生习作缺乏自我展示的平台。人都有一种潜在的需要就是要展示自我,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赏识。这一需要往往被老师所忽略,很少学生能拥有一个与别人交流的平台与空间,许多学生十几年寒窗苦读,却极少发表过文章或真正读过同学的文章,他们的美文被埋没,他们的心灵被封存,难以与人交流。因而,也难以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

2、探究实施策略。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为改变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实现我们预设的实验目标,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运用行动研究法改进教学。

(1)更新理念。旧的作文教学目标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而新的《课标》却在此时适时出台。为了教学能追寻到一种可靠的理念,我们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了《课标》,深入理解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明确习作教学目标,做到淡化中心、浅化立意、追求个性、写实写真、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更新了教学观念,解决了方向性错误的问题。

(2)改变教法。既然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不为学生所喜闻乐道,改变它已不容置疑。教学中,我们摒弃传统教学法,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亲身体验。比如:举行“说唱古诗”、“猜猜看”、“闯关”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说、演、思、看中获得现实的感受与体验,实现作文的生活化;运用场面再现法,帮助学生回忆,再现所经历的事件,让记忆鲜活起来;运用合作评议法,互说互评,让文章更充实,立体丰*;运用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法指导,于激情处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比如:“看到峨眉山的铺路人,我不由得……”引导学生把自己对铺路人的敬佩之情流泄笔端,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而,教学摆脱了框框条条的限制,焕发出生命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整合教材。一个好的题目是作文成功的一半。为了让作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立足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中,选取比较感性的作文内容代替课文中那些生硬艰深的题目。如:《一次深刻的教训》、《一件最后悔的事》等题目改为《山―― 》、《稻田 ―― 》,让学生写写《 ―― 的元宵节》、《“拌蛋”带来的 ――》等等,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素材,成了孩子们俯首皆拾的习作资源。

(4)优化评价。古老的条文化、机械化的评语已不为学生所接受,对话赏识、鼓励引领式的评语是我们追求的亮点。教师在评语中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文中有哪些优美的词句,感人的片段?读后产生了怎样的心灵共鸣?还有哪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不足在何处?如何让文章写得更好?这样一来,评语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被赏识的激动,还可以悄然无痕地引领学生自改作文,把作文写得更好,特别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平等对话。

评价主体的改变是优化评价的另一策略。从来学生的作文只是一个被展示的商品,放在货架上供人品头论足,挑挑捡捡。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我们认为学生也应是作文的评价主体,评评自己的文章,多发现一些优点,也挖掘一些不足;读读,听听别人的文章,说说感受,提提建议,打打分儿。学生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看他们自己的文章,更贴近儿童的语言,交流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交流中互生共长,真是一举两得。

(5)开放形式。向来,人们习惯把作文训练分为大作文、小作文两种。认为作文要么有头有尾,成篇成章,要么就练练笔,写一段话,在教师的指令中循规蹈矩,各人完成各人的。这样的作文形式单一,限制了学生习作的自由。殊不知多形式的作文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大法宝。比如:小组合作写日记,五人一组,每人每周一次;每周阅读一本课外书,写一篇读书日记;每天观察一件事,一个人、一个东西或一个场景,写一篇观察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练习的量逐步增加,不仅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这些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逐步培养学生勤于读书,勤于练笔的好习惯,既不受写作形式的限制,也不受写作内容的限制,真是皆大欢喜啊!

(6)创设平台。当学生的习作取得进步,获得成功,适时的鼓励与展示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因而,创设一个平等和谐、愉快、互动的交流平台是不容忽视的。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读读自己最满意的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篇文章,他们便会喜上眉梢;为他们提供一个出书的机会,享受著书立说的体验,更是欣喜若狂;引导学生利用电子计算机编辑个人专刊、个人专辑、班级专刊、文学社刊,凝聚的是智慧,流淌的是成功的喜悦与幸福。

光有兴趣和写作能力不足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为培养一些作文兴趣更浓,水平较高的习作爱好者,记者站、文学社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在这里辅导老师引导他们把思、叙、议紧紧结合了起来,读书习作,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家事、国事、天下事,喜、乐、忧、愁全方位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更加兴奋,更加丰*,更加成熟。

四、研究的成果与分析。

经过两个学年的实验与研究。我校“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经再次问卷调查与考核,学生作文兴趣有提高的占66.6%,作文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在研究中获得理念与素养的提升,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1、学生的转变

(1)改变了学生的习作态度。经过实验,学生的作文兴趣有了较大提高,认为自己的`兴趣有提高的学生占66.6%,因兴趣提高而更喜欢习作的学生增加了41.32%。能把习作当作一件乐事的学生占71.16%。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习作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学生还自发地把所见所闻写成文章,请老师批阅提意见。

(2)改变了学生的习作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产生了因兴趣而作文的习作观念。他们懂得作文是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作文应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必为迎合别人的需要无病呻*,空喊口号,从而摒弃了作文假、大、空的弊端,写实、写真、写口、写心的自由习作,朴素动人,常常充满真情实感。

(3)提升了习作水平。学生在习作兴趣提高以后,兴趣成为最佳的动力,许多学生以作文为乐事,并且致力于习作锻炼,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张丽、陈秋霖、张依Z等同学的作文一直位居学区同年段榜首,张丽同学的《我心目中的儿童医院》、罗心宇同学的《霜》等文章在《福州日报》上发表。俞晨阳、陈燕林等同学获得了全国读书活动作文竞赛二等奖。

2、教师的转变。

实验研究的历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经过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习作水平得到提高,老师在探索中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1)全新的习作教学观。通过今昔教学策略的对比,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崇尚填鸭式的技能技巧教学法,而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创设情境,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因而习作教学过程轻松愉悦,张驰有度,充满人文情怀,彰显个性色彩,形成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观。

(2)生成了习作教学的素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在童心童语构筑的世界里,感受儿童生活的纯真、鲜活、质朴,从而拥有一颗童稚的心,真正成为学生习作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找回久别的童心、童趣,从而更深、更广地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师生互动中丰富了情感,加深了体验,生成了智慧,提升了素养,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3、成果的展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成果能与更多的同仁分享,让学生的心灵话语能与更多的人交流,我们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收集了相关资料,编辑了学生习作文选《麦穗集》,文学社刊《校园采珍》,班级专刊《快乐作文》,收录实验教师习作教学设计、教学论文和学习心得,编辑了《教科研写真》。

4、主要成果:

“‘如何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结题报告”发表于《学科带头人小学语文教学与实践》;

“‘猜猜看’习作教学案例与反思”发表与学科带头人小学语文教学与实践》;

“赏识可以创造奇迹”发表与《福建教育》第6期;

五、结论。

1、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先导,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保证。

2、兴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与策略,精心培养与呵护,长期不懈的努力。

3、这一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也适用于非农村的小学生。

六、问题。

本课题实验预设时间为两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水平已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人的兴趣受个性品质、外界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它具有可变性、不稳定性等特点。人生的历程是漫长的,学生能否在今后更长的学习生活中继续保持浓厚的习作兴趣,仍需我们的关注。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脱节,将会增加研究持续性的难度。我们期待其他子课题组的同仁能与我们协作,把这一课题做得更深,更好。

七、说明。

因为课题组负责人张依芳同志工作变动,于2004年9月调往荆溪中心小学,为了与课题中心组保持正常的联系,通讯地址已更改成目前的工作单位。请核实。

参考文献:

1、《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 朱作仁 1993・福建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李吉林 ・江苏教育出版社

3、《教育科研技能训练指导》 蓟运河 ・中国林业出版社

4、《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 林建华 ・南京大学出版社

5、《教育科学研究》 第6期教育科学研究杂志社

篇3:如何增强三年级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我认为,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 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 仔细地观察事物, 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 写作时才有话可写, 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 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 可以在学《石榴》这篇课文时, 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 使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 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 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 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 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 就比较容易了。这时, 教师应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 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 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 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 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 激起学生的兴趣, 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 编故事, 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 互相补充, 使想象更加充实, 更加生动, 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 充分表现的机会, 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 写作兴趣也提高了, 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 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 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 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 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 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 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 要求他们熟读成诵, 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体活课、放心班时, 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 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 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 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 从生活中去领悟, 去积累, 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 做实验, 咨询别人, 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 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 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 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 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 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 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其次, 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 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 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 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 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 深入发掘题材, 要给学生创设情境, 把生活搬进课堂, 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 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挖掘素材。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 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秋游和秋季的实践活动, 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 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词佳句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 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

第三,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有感情的的作文才显充实, 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 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等。比如可以出一个《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最想说的话》之类的作文题, 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 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 真实的写作。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 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比如学完了《三袋麦子》, 学生觉得写童话并不难, 很多人跃跃欲试, 就可以让学生去改编课文, 或续写课文。这样写出的作文, 真切生动, 充满感情。

另外, 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 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 修改方法等, 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 提高文采。

篇4: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一、充分的词句积累,丰富情趣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正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会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我们要坚决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优美的词句,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求每个孩子在期初就准备一个摘抄本,专门用来摘抄好词佳句,定期检查、评比,激励孩子们长期坚持下去。

二、新颖别致的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面对作文,往往苦思冥想,觉得无从下笔,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所写事物还处于陌生状,没有情感,没有写作的冲动,尤其没有情感的冲动,自然难以下笔。写作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入,唤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认知、情感,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为了写好《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我带来了小时侯和老师的一张合影,通过投影让学生欣赏,这时学生一个个盯着照片,好奇地欣赏着,并窃窃私语,争着猜测照片上的人是谁?这时,我打开音乐,满怀深情地说道:"同学们,在我的影集里珍藏着一张普通的照片,每当空闲时,我都会端详这张照片,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个人,那就是我的小学老师,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上的中年妇女。"这时,只听到学生不断地发出惊讶声,稍停片刻,我接着说道:"同学们,我的小学生活已过去了很多年,但照片上这位老师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下面请同学们听这样一个故事——"这时台下鸦雀无声,学生屏息凝听,讲完后,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自发地响起,我有些许感动,没有想到这一创新设计会带来如此效应,接着我要求学生回忆并说出生活中印象最深的老师,只见学生托腮沉思,满面春风,继而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动之以情",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之迸发出真实的情怀。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兴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走进了课堂,它有声有色,形象直观,可化静为动。在作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景,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写作兴趣,在兴趣中促使学生投入观察。鲁迅先生说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可见,观察也是何等重要。因此在指导学生写课间的某个活动时,我事前没有通知学生,在学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摄下学生活动的几个场面,如:跳绳、打羽毛球、踢毽子、爬杠等,拍的时候有意捕捉学生活动时的细节,如动作、神情、语言以及围观者的种种表现。上课时,我先慢放画面,而后放大某个重要的特写镜头,并适时地让画面定格,这样的慢放、放大特写、定格都是为了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趣味观察;再提出相应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语言思维的积极性。这时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热情四射,看完后,要求学生完成习作,很快,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比赛场面跃然纸上。

四、真实的生活体验,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如果学生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会腹中空空,脑中空洞,无写作之本。我们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进而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如指导写秋景的文章,我带领学生走出了校园,置身于自然,学生心情荡漾,在秋景中漫步,畅游。他们仰望蓝天下自由飞翔的小鸟;扫视辽阔大地上的金黄稻穗、爆裂的豆角;倾听潺潺水流轻柔的流淌声、收割机的轰鸣声;再俯视脚下那飘落的、静静沉睡的片片黄叶,饶有兴致地拾起,玩弄,细赏,想秋天的景,秋天的人,定在学生心灵深处放飞,化为语言文字的也应是真话、实话、心里话了。

五、丰富的游戏活动,激发兴趣

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又是孩子们生活成长的摇篮,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玩的天性得以暴露,进而玩中实践,实践中体会,体会中感悟。我一直主张孩子专心地学习,痛快地玩。因此,我认为实践活动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束缚,让他们自由展露,驰骋思维,挥洒情感,真实行为,只要目的达到即可。如在指导学生写某个活动的作文时,我在课堂上举行了"贴鼻子",学生们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贴鼻子的同学摇摇晃晃,边走边摸,甚至撞在桌角上,又是比划又是小心翼翼的贴。周围同学哈哈大笑,指手画脚。这情,这景,这活生生的画面是生活的写照,也是写作的活水源泉,这时实践活动也成了一种写作需要,写作乐趣,一切有血有肉的文字得以生动再现。

六、形式多样的练笔,激发兴趣

善于想像和幻想,是小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学生能通过写想像作文,使他们不受任何限制,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还愁写不出没有感情的作文吗?

1.扩写

在学完《回乡偶书》这首诗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假如你就是那位阔别家乡很久的诗人,你能用自己的话给我们介绍一下当时的情景吗?当然最好展开适当的想像。"学生听了老师的要求后,早已跃跃欲试,当然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感到头疼了。这不仅使学生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写作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2.续编故事

例如我让学生根据课文《泥姑娘》,《木偶奇遇记》想像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并写下来。学生看到提示内容,就会主动去想,到底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当然写起来就不会无话可说了。他们会通过作文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这时习作训练,已经在锻炼学生自由表达了。

3.根据词语编故事

此类训练通过学生提供的几个互不相干词语,例如"牵牛花、轮椅、小姑娘"编写有情节的故事。在写前,可先让学生说说,然后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就会领悟意思,展开想像,编写故事。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作文渗透方法,比教师直接说教要好得多。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促进学生写作的内动力,是习作的支点,其实也只有当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写作。

篇5:如何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

一、首先要开拓作文题材 激发写作兴趣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小学生作文的源泉。现代生活丰富多彩,开拓作文题材,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相适应,改变命题作文取材狭窄、学生无话可写的状况,有利于激发写作兴趣。如剪贴作文、看图作文、照片作文、生活作文、艺术作文、科技作文等,学生通过自己看看、听听、说说、做做,觉得有话好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具体、生动。

二是选择合适题材 增添写作兴趣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写作题材。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写作经验不足,往往觉得要写的内容很多,却无从着手,辛辛苦苦地写下来,结果重点不够突出。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这就需要在作文课上告诉学生如何根据中心思想选取材料,只有选取合理的材料,才能做到中心突出,写出理想的习作。

三、表达形式多样 激励写作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必须从狭窄、单一的命题作文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在表达方式上不拘一格。课内可通过片断作文、活动作文、特写作文、快速作文等表达形式,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课外可利用特定的节日,如妇女节、儿童节、劳动节等,让学生动手、动脑表达一种特殊的体验。如教师节前夕,学生们纷纷给老师寄贺卡、写贺信,有的学生借教师节写了《我的老师》、《我爱老师》、、《老师我想对你说„„》等情真意切的文章,既抒发了学生尊敬老师的浓浓真情,又畅叙了往日师生之间的误会。

如何在课内让学生学会写具体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语

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新理念下的作文教学也应该是充满智慧、充满乐趣的。我们期待学生的作文具有鲜活的语言,充满童真童趣,富有创新精神。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只有框架缺少血肉。学生在写作中品尝到的是畏难和痛苦。写不具体甚至无话可说不仅是学生作文的一个障碍,也是困扰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我就来谈谈自己在指导学生把作文内容写具体方面的做法,仅供大家一起探讨,不足之处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读写结合,勤于实践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就是学生写作最好的范文。教学阅读这些文章时,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并布置他们进行仿写,把阅读与写作有机联系起来,读写结合,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把作文内容写具体。如《烟台的海》一课,脉络清晰,总——分——总的布局和抓住季节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恰好可以让学生学习仿写。学生们在作文中,能抓住季节特点写景物,内容就充实了许多。

在学习了《三亚落日》一课后我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围绕一个中心写清楚的写作方法,试着写一段话,提供给学生几个中心句,如张明爱学习;小华爱劳动;奶奶生活俭朴;小丽是个懂事的孩子等。有的是学生围绕“小华爱劳动”这一中心句写开去:在家里,他经常帮妈妈做家务,扫地、浇花、擦鞋,倒垃圾;在学校里他抢着值日,从不偷懒,每次值日都忙得满头大汗;他还常常帮邻居李爷爷搬东西„„通过小练笔学生学会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观点,一个意思,阅读中的小练笔要视课文内容灵活而定,无论何种形式,只要抓住一个训练点,学生就会有收获。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文章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他们练习补写,这也是训练具体作文的一种形式。如在学习了《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课文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美惠子和聂将军见面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学生们能够想像出人物的语言、动作把细节写出来是很可贵的,是想像帮了他们的忙,所以创设空间,放飞思维,为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他们在作文的蓝天里自由翱翔,他们就会时常回报你惊喜。

读中学写,读后练写,常动笔,勤实践,相信,学生的作文内容一定会日益丰富起来。

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个性化表达。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在广大的农村乡镇小学,习作差一些的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绝大多数同学,也只会人云亦云,落入俗套。很难有内容具体、生动,说真话、抒真情,有童真童趣,有创意的习作。长此以往,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运用不但能让学生走出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的困境,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而将文章写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别具一格。从中展示社会变革、人类的进步、事物的新生,开拓人们的视野,点燃智慧的火花,这是我们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终目的。

当然,要使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笔者以为,在习作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树立“我要写”的意识,把不愿作文的被动心理变为主动心理,作文才能创出新意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有强烈的开放意识,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依据教材,激发创新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就是让学生用大语文观的眼睛去观察、去想象、去品味课内语文教育资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中大多文质兼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有许多好的构段、构篇方式,是学写习作很好的典范,在阅 读教学中,要挖掘课文的读写因素,从具体的读写训练点进行练笔,做到读写结合,一举两得。例如:《东方之珠》一文,第五自然段,教师可借助范文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总分结构,以“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这种训练,为布局谋篇打好基础。又如:课文《第八次》中布鲁斯带领军队七战七败,在这种情况下,他偶尔发现了一只结网的蜘蛛也是在第八次才成功的,于是他深受启发,也要干第八次。这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如果,布鲁斯看到的蜘蛛在第八次结网中失败了,他会怎么做?学生通过想象,突出主题。还如:教《掌声》一课,当我讲到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说完我随即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把她那感人的一段描述下来。这种补空白的训练既调动学生习作的热情,又更好地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读写结合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它成为阅读教材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在仿写中,既能积累知识,又能深刻理解文章句段的意思,还能欣赏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大家写得高兴,想得奇妙,大多数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

二、体味生活,拓展观察视野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习作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时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让学生充实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小能人”。叶圣陶老先生强调:“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溪流自然活泼不息,学生在习作中就不至于因无米下锅而断炊了。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鲜活的现实生活,放眼天地宇宙,山水花木,飞禽走兽及生活中的人和事,目之所及,无一不是积累习作素材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日益繁难的环境问题,有些现象和问题人们至今还不得其解。教学时,以此为内容,让学生奇思妙想,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当然对其可行性并不作具体要求。如看到母亲河水被不断污染,大家心情很不好受,都想为母亲河出点力。针对这一情况,我除要求大家能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好母亲河。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一些保护母亲河的方法,大家积极想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同学说:“我要发明一种专吃垃圾废物的机器鱼,让它吃进垃圾,吐出鱼食。”有的同学说:“我要发明一种堵污草,只要有工厂向河里排放污水,这种草就会在那里旺盛地生长,直到把排污口堵得严严实实,不让污水流入河里。”还有的同学说:“我要发明一种长手的树,把这种树种到河边,当有人向河里倾倒垃圾时,它就会伸出手来,把它牢牢拉住。”大家各抒己见,谈得非常热烈。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以《保护母亲河畅想》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学生写作情绪明显高涨,写作欲望强烈,连一些平日怕写作文、凑满字数了事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写了五六百字,出现了不少有新意的文章。大多数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这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乐趣,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

三、创编童话,释放想象空间 《新课程标准》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想象思维是创新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作文教学也一样,必须重视想象力的培养,给学生营造想象的环境。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勤于思、善于想、敢于闯。只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内因作用,去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勇于竞争。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放开胆子写作。

如:我在教学生续写作文《狐狸和乌鸦》时,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各自展开想象,再各小组选派代表戴头饰上前表演。“演员们”都纷纷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抓住狐狸和乌鸦的不同神态、语言、动作,通过不同形式的表演,逐渐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悟出道理。最后大家根据自己的想象续写故事。由于不受时空的限制,任凭学生自由翱翔,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作文方式之一。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不同的个性;有的同学表现出客观叙述的倾向;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绪化的色彩;有的不大喜欢用修饰语;有的则喜欢用词的华丽„„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创设情境,引导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很明显,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掌握技巧,促进学生尽情地倾吐,说自己想说的话,文章才会生动、真实、感人。如:我在教完《第一朵杏花》这篇文章后,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组表演“购物讲价”的活动,学生们有的做顾客,有的做营业员,相互讨价还价,表演得栩栩如生。这样的练习形式,学生们喜闻乐见,也顺从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适合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实践中学知识、长才干,从而达到了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平时,我还注意让学生多观察周围的环境,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写“创意”作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篇6:如何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师本老师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千方百计想学生学得好,懂得多,所以即便是双休日,节假日都安排得满满的作业习题这些。但自己班里的学生是否喜欢学呢?状态如何呢?他是基本不管不顾的,反正作业没有做完就罚,最终造成师本老师并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学得非常辛苦、吃力的局面。学生一旦产生厌倦的情绪,后果可能是极其严重的,甚至危及学生对正常学业的兴趣。

而生本教育把学生比作各种的树苗,有的像松苗,有的像柳苗,有的像榕苗,不论是什么苗,他们都有自己的根,这个根就是慧根,有慧根就都可以长成各种各样的材料。所以我们做生本老师的责任,更在于挖掘发现学生的慧根与兴趣,不在于强迫或掌控学生学习作业应该做多少,专注于经营发展学生的兴趣状态,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喜欢的方向及任务。

二、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为平台打造更好的学习积极性。

有一位老师让自己的学生学绘画,可当老师看到学生把小鸟画成了个大黑疙瘩时,就忍不住说学生“太笨了!画的是什么呀?”这位老师这样的态度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肯定有很大打击,因为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心里面的第一个权威评价者,他们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师本老师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经常毫不负责任地、轻而易举地摧毁了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做得好时,应适时表扬,当学生做得不好或者失败时,要先发现学生有创造性的一面,然后再鼓励他们。

三、与学生分享学习的乐趣,强调参与过程的付出体悟,而非对错名次奖励这些外在。

做生本想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生本老师事实上要先有兴趣,带领学生一起寻找学习的快乐。可以说生本老师开心的笑容是学生最大的安慰,是支持学生完成艰苦学业的无穷动力。大多数学生努力学习,多少是为了换取我们老师的高兴,以好成绩好的表现作为对我们老师教导之恩的报答。

四、陪学生一道克服困难当学生出现厌学倾向,做好家校心灵沟通。

生本老师不该指责学生,应该耐心引导,先表扬学生付出的巨大努力,再告诉学生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学习上的敌人已经快要投降了,只要一鼓作气,就可以战胜他。学生的学习就是一次长征。生本老师一定要成为学生长征旅途上的战友,面对学习上的挫折,一定要与学生一起分担痛苦,并肩奋战。当学生用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解出了难题,找到了自己错误的根源,生本老师一定要把它看成是大喜事。

六、适当的学习奖励,突出付出感荣誉感。

篇7:如何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

指导习作是一个循序渐进、复杂的、重要的过程。我认为,学生作文指导贵在创新,贵在激趣。作文指导课上不是大谈写作方法和技巧,而是如何调动学生说和写的兴趣,学生兴趣调动了,才会给学生的自由飞翔加上强劲的双翅;才会发展学生思维,调动情感积累和生活经验;才能使学生不断地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兴趣乃写作之本”,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设计导入力求新,激趣

“情不动,故辞不发。”学生面对作文往往苦思冥想,觉得无从下笔,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所写事物还处于陌生状,没有情感,没有写作的冲动,尤其没有情感的冲动,自然难以下笔。写作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入,唤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认知、情感,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为了写好《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我带来了小时侯和老师的一张合影,通过投影让学生欣赏,这时学生一个个盯着照片,好奇地欣赏着,并窃窃私语,争着猜测照片上的人是谁?这时,我打开音乐,满怀深情地说道:“同学们,在我的影集里珍藏着一张普通的照片,每当空闲时,我都会端详这张照片,不自禁地想起一个人,那就是我的小学老师,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上的中年妇女。”这时,只听到学生不断地发出惊讶声,稍停片刻,我接着说道:“同学们,我的小学生活已过去了很多年,但照片上这位老师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下面请同学们听这样一个故事-----”这时台下鸦雀无声,学生屏息凝听,讲完后,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自发地响起,我有些许感动,没有想到这一创新设计会带来如此效应,接着我要求学生回忆并说出生活中印象最深的老师,只见学生托腮沉思,满面春风,继而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动之以情”,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之迸发出真实的情怀。

2、运用多媒体力求新,激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走进了课堂,它有声有色,形象直观,可化静为动。在作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景,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写作兴趣,在兴趣中促使学生投入观察。鲁迅先生说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可见,观察也是何等重要。因此在指导学生写课间的某个活动时,我事前没有通知学生,在学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摄下学生活动的几个场面,如:跳绳、打羽毛球、踢毽子、爬杠等,拍的时候有意捕捉学生活动时的细节,如动作、神情、语言以及围观者的种种表现。上课时,我先慢放画面,而后放大某个重要的特写镜头,并适时地让画面定格,这样的慢放、放大特写、定格都是为了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趣味观察;再提出相应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语言思维的积极性。这时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热情四射,看完后,要求学生完成习作,很快,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比赛场面跃然纸上。

3、体验生活力求新,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如果学生如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会腹中空空,脑中空洞,无写作之本。陆游说:“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就是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认识。因此,我们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进而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如指导写秋景的文章,我带领学生走出了校园,置身于自然,学生心情荡漾,在秋景中漫步,畅游。他们仰望蓝天下自由飞翔的小鸟;扫视辽阔大地上的金黄稻穗、爆裂的豆角;倾听潺潺水流轻柔的流淌声、收割机的轰鸣声;再俯视脚下那飘落的、静静沉睡的片片黄叶,饶有兴致地拾起,玩弄,细赏,想秋天的景,秋天的人,定在学生心灵深处放飞,化为语言文字的也应是真话、实话、心里话了。

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之反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味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4、实践活动力求新,激趣

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又是孩子们生活成长的摇篮,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玩的天性得以暴露,进而玩中实践,实践中体会,体会中感悟。冰心老人说:”专心地学习,痛快地玩。”因此,我认为实践活动不要给学

生过多的束缚,让他们自由展露,驰骋思维,挥洒情感,真实行为,只要目的达到即可。如在指导学生写某个比赛的作文时,我在课堂上举行了扳手腕比赛,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扳手腕的同学大显身手,尽情拼搏,双方双脚死死抵着地面,小脸憋得通红,你来我往,不分胜负,周围同学挥舞手臂,呐喊助威,这情,这景,这活生生的画面是生活的写照,也是写作的活水源泉,这时实践活动也成了一种写作需要,写作乐趣,一切有血有肉的文字得以生动再现。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促进学生写作的内动力,是习作的支点,其实也只有当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写作。

作者邮箱: jlsxhyy@163.com

篇8:如何激起学生习作兴趣

一、设计导入力求新, 激趣

“情不动, 故辞不发。”学生面对作文往往苦思冥想, 觉得无从下笔, 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所写事物还处于陌生状, 没有情感, 没有写作的冲动, 尤其没有情感的冲动, 自然难以下笔。写作前,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入, 唤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认知、情感, 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为了写好《我的老师》这篇课文, 我带来了小时侯和老师的一张合影, 通过投影让学生欣赏, 这时学生一个个盯着照片, 好奇地欣赏着, 并窃窃私语, 争着猜测照片上的人是谁?这时, 我打开音乐, 满怀深情地说道:“同学们, 在我的影集里珍藏着一张普通的照片, 每当空闲时, 我都会端详这张照片, 不自禁地想起一个人, 那就是我的小学老师, 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上的中年妇女。”这时, 只听到学生不断地发出惊讶声, 稍停片刻, 我接着说道:“同学们, 我的小学生活已过去了很多年, 但照片上这位老师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 下面请同学们听这样一个故事……”这时台下鸦雀无声, 学生屏息凝听, 讲完后, 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自发地响起, 我有些许感动, 没有想到这一创新设计会带来如此效应, 接着我要求学生回忆并说出生活中印象最深的老师, 只见学生托腮沉思, 满面春风, 继而畅所欲言, 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动之以情”, 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 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 使之迸发出真实的情怀。

二、运用多媒体力求新, 激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走进了课堂, 它有声有色, 形象直观, 可化静为动。在作文教学中, 使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景, 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 调动写作兴趣, 在兴趣中促使学生投入观察。鲁迅先生说过:“静观默察, 烂熟于心, 然后凝神结想, 一挥而就。”可见, 观察也是何等重要。因此在指导学生写课间的某个活动时, 我事前没有通知学生, 在学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摄下学生活动的几个场面, 如:跳绳、打羽毛球、踢毽子、爬杠等, 拍的时候有意捕捉学生活动时的细节, 如动作、神情、语言以及围观者的种种表现。上课时, 我先慢放画面, 而后放大某个重要的特写镜头, 并适时地让画面定格, 这样的慢放、放大特写、定格都是为了激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趣味观察;再提出相应的问题, 以便调动学生语言思维的积极性。这时课堂上气氛热烈, 学生热情四射, 看完后, 要求学生完成习作, 很快, 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比赛场面跃然纸上。

三、体验生活力求新, 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如果学生如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 就会腹中空空, 脑中空洞, 无写作之本。陆游说:“尔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就是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认识。因此, 我们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生活, 走向自然, 进而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 认识生活。如指导写秋景的文章, 我带领学生走出了校园, 置身于自然, 学生心情荡漾, 在秋景中漫步, 畅游。他们仰望蓝天下自由飞翔的小鸟;扫视辽阔大地上的金黄稻穗、爆裂的豆角;倾听潺潺水流轻柔的流淌声、收割机的轰鸣声; 再俯视脚下那飘落的、静静沉睡的片片黄叶, 饶有兴致地拾起, 玩弄, 细赏, 想秋天的景, 秋天的人, 定在学生心灵深处放飞, 化为语言文字的也应是真话、实话、心里话了。

生活是作文之本,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体味生活, 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四、实践活动力求新, 激趣

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又是孩子们生活成长的摇篮, 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玩的天性得以暴露, 进而玩中实践, 实践中体会, 体会中感悟。冰心老人说:“专心地学习, 痛快地玩。”因此, 我认为实践活动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束缚, 让他们自由展露, 驰骋思维, 挥洒情感, 真实行为, 只要目的达到即可。如在指导学生写某个比赛的作文时, 我在课堂上举行了扳手腕比赛, 学生情绪高涨, 个个跃跃欲试, 扳手腕的同学大显身手, 尽情拼搏, 双方双脚死死抵着地面, 小脸憋得通红, 你来我往, 不分胜负, 周围同学挥舞手臂, 呐喊助威, 这情, 这景, 这活生生的画面是生活的写照, 也是写作的活水源泉, 这时实践活动也成了一种写作需要, 写作乐趣, 一切有血有肉的文字得以生动再现。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 兴趣是促进学生写作的内动力, 是习作的支点, 其实也只有当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 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写作。

参考文献

[1]田红霞.浅谈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J].学生之友 (小学版) .2010.

[2]陈美玲.新课标下的习作教学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08.

[3]张传霞, 孙江东.新课标下的快乐习作新实践[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2008.

[4]刘友开.谈谈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育人”问题及其对策[J].新语文学习 (教师版) .2005.

上一篇:人身伤害索赔函范文下一篇:笔墨的情趣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