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文学社团发展研究

2024-06-26

农村中学文学社团发展研究(精选8篇)

篇1:农村中学文学社团发展研究

农村中学文学社团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临沭县白旄镇初级中学李玉兰 校园文学社团一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更是建设书香校园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更好地彰显与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品位。新课程标准中,将“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列为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的第一条,可见组织文学活动在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而组织建设与发展文学社,是组织文学活动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可以借助这一社团,找到展示自我的舞台。

而在农村中学,图书资源少,网络条件差,学校的微机室远远满足不了一千多名学生的需求,而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有旺盛的精力渴望去探索更多的知识,他们有强烈的欲望想要表达自我,更有一些孩子,他们热爱文学,想在文学的领域里了解更多,发展自我开拓自我,文学社作为一种社团形式,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平台一个舞台。应该说,目前农村中学文学社并非新鲜事物,很多学校成立了文学社,但是真正发展起来,走上正轨的并不多。本课题的研究致力解决找到农村中学文学社发展的问题。

一、找出制约文学社发展的因素

(一)师生对文学社团认识有失偏颇

文学社团是农村校园文化阵地之一,服务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书香校园氛围,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活跃校园氛围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部分领导、老师认识不到位,把文学社团的事当作某负责人的事,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错误的认为文学社团是在不务正业、影响学习。这种认识严重影响文学社的建设与发展。另外一方面学生投稿功利目的性太强,不给班级加分不想写,没有稿费不想写,没有认识到文学社团本有的功用。

(二)校本资源匮乏

在农村中学,文学的土壤非常贫瘠。语文课堂上,教师将教材定为圣本,所谓的课外拓展就是课外阅读训练,一切以考试为指挥棒,以考定教,即便教材选入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被教师为了应对考试而作的分析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根本无法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写作教学随意性大,想到什么写什么,缺乏系统指导与练习。

另一方面,学校图书资源严重贫乏,可供学习与参考的书籍严重不足,这些都不利于文学社团向纵深发展。

(三)人力资源不足

一个成熟的文学社团,不仅需要一支文学素养较高的学生团队,更需要一支文学素养较高的教师团队去引导和锻造一支优秀的学生团队。这支教师团队需要较高的文学素养,更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承担起辅导、修改、评语、荐稿、编辑、排版、校对、出刊等任务。目前,我校文学社团基本由一人兼起这些职责,同时肩负语文教学,明显力不从心,制约文学社发展。

二、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旨在寻找农村文学社团发展的途径,使得文学社团得以发展壮大,为教学服务,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层次。研究内容分三大块:

(一)文学社分层管理模式可行性研究。以“柳芽”文学社为核心,在年级乃至班级建立文学兴趣小组,以文学分社的形式出现,以此构建文学社分层管理模式。

(二)文学社活动形式与内容研究。可以分时期、分阶段,组织主题征稿活动,促进学生写作热情。

(三)校本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挖掘现有校本资源,有效利用学校网站、学校内刊、学校内部资源库等形式,扩大文学社影响,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实验策略

(1)建立文学社分层管理模式。文学社的第一层机构是理事会,设正社长一名,副社长两名,全面负责本社工作。第二层机构是编委会,负责审稿定稿工作,编委会一般5—8人,流动式管理,每一月更换一次,由文学社成员推选产生。第三层机构是班级文学社,为了扩大学生参与面,在各班级组建文学社,并将班级内的优秀者选拔推荐到校文学社中。分层管理模式,使得组织机构既有稳定性又有流动性,使核心文学社更具生命力与活力。

(2)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社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文学社中来,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更高了文学素养。我们开展的活动主要有:举办有关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根据社员的需要,先后开展过“诗歌鉴赏”、“阅读感受与表达”、“散文的阅读与写作”、“九

年级迎考作文序列指导”等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定时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写作大赛等,以竞争点燃社员写作兴趣之火,从而调动起参与的积极性。

(3)深入挖掘本校校本资源。校本资源不能偏狭的定为学校图书资源,这只是校本资源的一部分,作为农村中学,图书馆建设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所以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他的校本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校本资源,通过业务培训,打造一支文学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让他们承担起学生辅导的责任来。编辑社刊,每月一期,并将电子稿发至校内资源库共享,文学社成员活动时间可以进行互评。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并建议家庭上网的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投稿,寻找更大的交流空间。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与研究,我校文学社发展得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师在参与中也逐步改变了思想观念,提升了文学素养,可谓教学相长,师生的改变更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从而达到三方受益的目的。

(一)学生

农村文学社团的发展,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作为农村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校园图书资料难以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尤其有文学特长的学生更需要一个平台来展示自我。那么文学社团的分层管理模式,校园文学社、班级文学社二元并存,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面,降低了学生入社的门槛,并且班级文学社与校园文学社二级互动使得文学社更具竞争性,学生参与积极性更高,在有压力状态下,学习成效会更显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林祥云,先是在班级文学社“流星雨”中被发现,推荐到校文学社中,很快就脱颖而出,有多篇作品被《散文百家》、《中考特刊》采稿,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被重点高中录取。如果不是逐步完善的分层管理模式,不善言辞的她,恐很难被发现。

文学社为学生搭建了更大舞台,学生在文学社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对文学的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很多文学活动成为经典,列为文学社每年的固有项目“我读名著大PK”、“辩论赛”“写作大赛”等,在这一年里先后组织了两次征文比赛,获得全国“优能杯”优秀组织奖并有两名社员获得了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先后有十几人次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作品。这些成绩的取得,极大了促进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拉动对语文的学习热情,总体语文水平大幅提高,同时学习方式也得到极大改变,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习更有成就感,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教师

教师是最重要的校本资源,他们存蓄的满满一桶水,将是学生乐学愿学的源泉,课堂上神采飞扬的讲解可以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殿堂,课堂外,对学生抛砖引玉的指点,都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文学兴趣,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较好的写作功底,因而亟需打造一支专业教师队伍,业务水平较高,又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参与到文学社团的组织建设中来。

首先从语文教师入手,本校间周一次的理论学习,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引导教师研课磨课,通过看录相学理论等多种方式,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将每一堂课上出来精彩来,上出经典来,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从而爱上文学;上多读书读好书,勤奋写作,写下水文,写阅读感悟,在亲身的参与下,对于学生写作的思考过程有了更好的动态把握,因而在写作指导中更具有针对性。学校每周一堂公开课,语文教师坐在一起听课评课,将课堂效率尽大量发挥出来。在听评课活动中选拔出佼佼者在他们擅长的领域,举行讲座。在准备讲稿的过程,他们的理论思路更清晰,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吴坪珍与李玉兰老师合作的《抓住关键 找准角度——材料作文指导》的便是迎考作文指导讲座的讲稿,被《新语文活页·中考特刊》采稿;李玉兰老师的诗歌鉴赏《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也是讲座的讲稿,被《学知报》采稿。

教师在本次课题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促进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提高了业务素质,虽然他们付出更多,但工作回报他们的也更多。

(三)学校

推出一批批校园小作家,他们的偶像带动作用,影响和辐射了他们周围的学生,使他们积极向上,引导他们爱上文学,远离低俗的娱乐,学生向学、向善、向美,间接改善了学生德育管理状况。学生德育管理一直是管理难题,初中生又是青春萌动期,他们有旺盛的生命力需要宣泄,打架、上网、逃学等问题事件频发,当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吸引着他们去参与,他们犯错误的机率大大降低;

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极具创新与改革精神,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摸索出一套更有效的教学机制,促进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为实现学校教

育办出特色来办出成绩来作出积极的贡献。

文学社团的发展直接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浓郁的书香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学社活动不仅直接播撒文学之种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文学认识文学,更是极大地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文学,发现文字之美,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装点校园的每个角落,黑板报、文化长廊,点染出浓浓的书香氛围。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及今后需要进一步强化的研究

农村中学文学社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在课题总结阶段,课题研究人员发放了调查问卷就师生对文学社的了解程度、活动形式、影响进行了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共发放了80份,有两份空白卷,其余均为有效答卷。对文学社了解情况,选择十分了解、大概了解的68人占到85%,了解很少的10占到12%;活动形式比较倾向于讲座、比赛等活动;对文学社活动对学习的影响,认为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对学习有帮助的为75人占到93%,另有7%认为影响学习,这里面包括1名教师。

通过数据分析,应该说,文学社的建设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更多的师生在文学社团活动中受益。但也不排除个别因素在,依然有师生对文学社建设认识不清。因此本次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农村中学文学社团发展空间很大,但任重而道远。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学实践进行的多,理论总结不足;实践经验累积较多,但理论提升层次尚需提高。尤其在教学与考试之间寻到平衡点,将大语文教学进行下去,还需要更多的师生改变认识。

逐步建设发展起来的校园网络如何正确为文学社团所用,网络使用管理尚待完善,为了文学社活动的效率降低,避开网络这个大平台是不可取的,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建立读写互动平台应是课题进一步开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钱宁芳;张扬个性 放飞心灵——浅探中学生作文个性化[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沈明峰:创新文学社机制,提升中学年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18期

篇2:农村中学文学社团发展研究

(一)时代和教育的发展呼唤中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化环境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变革之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现代意识和民族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2004年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上,陈良宇同志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育分”这一理念。“二期课改”提出了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课改”指导思想,显然,这些目标靠单纯的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需要整合和发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才有可能达到。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密切学生的人际交往,提高自主意识和能力;有利于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有利于活化校园文化,展现校园的勃勃生机和“育人”魅力。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对促进校园主流文化的发展,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二)农村的广阔天地,为社团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大公中学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地处崇明东部,靠近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这为学生社团开展鸟类保护宣传实践活动,开发研究性学习课题提供了天然大课堂;崇明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和长江口丰富的鱼类资源,为野生动物保护社团开展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具有崇明特色的“三园”(校园、庭园、田园)教育为学生开展教学主题实践活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海岛特有的生态美景,为学生社团开展摄影、绘画、书法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独特的风俗、语言和垦拓精神,为文学社开展乡土文化探寻提供了丰实的素材。总之,农村学校有着市区学校所不具备的社团教育资源,这有助于我们走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社团文化建设之路。

(三)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为社团文化的开展提供了原动力在农村,由于文化活动比较少、娱乐设施不够齐全,学生的课余生活相对单调,因此趣味性和操作性强的社团活动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参加社团活动的态度”选择“非常愿意”的占82.5%,选择“愿意试一试”的占14.8%,“不愿意”的仅占2.7%,可见,社团活动在农村中学也不乏深厚的学生基础,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

二、农村中学社团文化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

1、社团数量较少以大公中学为例,在2000年以前,大公中学还没有比较规范的学生社团。2000年5月第一个学生社团——野生动物保护社团宣告成立,2001年又分别成立了“邓读会”和党章学习小组。此后虽逐年增加,截止2004年9月,大公中学的学生社团有9个。但对于一所拥有2000多名学生的完中来说,要满足广大中学生素质拓展的需要,社团的数量还是较少。

2、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较少2000年5月刚成立野生动物保护社团时,自觉加入该社团的学生仅有五、六位,后经过学校团委协调,发动全校各班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加入,人数才达到60位。其它几个社团的人数也是少得可怜。经过了5年多的发展,我校参与社团的学生数量虽有明显增加,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或是缺少机会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据最近一次统计,我校参与社团活动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40%,3、社团运作机制不够健全虽然团市委学校部、县教育局团委要求每个中学生社团要有完善的社团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以及每学期的活动计划和总结,且每两年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中学生社团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同时评选出市、县中学生“明星(优秀)社团”,中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已显示出了它蓬勃的生机,但农村学校与城内学校相比较,有些社团的运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导致活动会带有随意性和突击性。有的社团每周有活动,有的一学期才仅有几次活动,有的只象征性地搞一次活动。如大公中学现有的9个学生社团,也是几个相对成熟的社团,活动真正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其它几个社团每学期的活动次数也较少。

(二)原因分析

1、崇明特定的地理位置崇明是上海唯一保留县级建制的郊县,农村人口占80%。四面环水的岛域环境阻碍了与大上海的经济、文化、信息的交流,致使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中学社团文化建设与教育理念、学生思想观念等有着密切关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社团文化建设。

2、家长和老师对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态度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他们的父辈在饱尝了务农的艰辛和清苦后,强烈希望子女脱离“苦海”,因此学习文化知识成了农村学生的唯一要务,其它一切活动均被看成“不务正业”。调查显示,当问及“若家长和老师反对,你还是否会参加社团活动”时,回答“会”的仅占12.5%,“偶尔会”的占37.8%,“不会”的则高达49.7%,由此可见,家长和老师对学生是否参加社团活动有非常大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知道社团活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然而由于来自各方的压力,有些老师对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不太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3、社会舆论在农村,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往往就是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怎样。如果成绩好,那就是优秀的学生;如果成绩不好,那就是一个顽劣的学生。许多人更愿意看到学生乖乖地坐在那里读书,而不愿意看到学生风风火火地搞社会实践活动。对一所学校的评价往往就是,今年该校几个学生考上了重点中学,几个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老师带着学生搞校外社团活动,往往被看成是“作秀”,或是“浪费孩子的青春”。

4、学校对社团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由于来自家长、老师、社会及升学“指挥捧”等多方面的压力,学校都把工作重点放在升学教学上,而社团文化建设往往被视作“鸡肋”。有些学校的领导希望社团活动“点到为止”,而一旦失去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社团活动就难以深入开展。

三、农村中学社团文化建设的实践

(一)建立一个完善的社团运行体系

1、多种角色的遴选和社团核心的形成作为一个学生社团,首先要有一名有特长、有责任心的指导老师。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也一样,无论曾经如何辉煌,他们总有一天要离开学校,而有了这名指导老师,就可以把成功的经验一直传下去。其次要挑选出一名能力强、具有号召力的社团负责人,动员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并成为社团活动的骨干。以我校野生动物保护社团为例,社团设理事长一名(负责人),理事两名(初、高中各一名)。有了这三名能力强、颇具号召力的核心成员,社团运转就会强而有力。再次,各班要有一名负责任的联络员,通过他们把分散于各个班级的社团成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社团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2、完善的社团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社团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形成为广大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社团价值观和社团精神。在共同价值观和社团精神的感召下,社团成员内部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社团章程是社团核心价值观的反映,是维系社团形成和发展的纽带。因此制定出明确、科学、细致的社团章程,让社团的每一位成员明确社团的宗旨、社团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在爱鸟俱乐部的章程中,我们明确指出活动的目的是宣传保护崇明的鸟类,使崇明成为鸟类的天堂,从而为建设崇明生态岛出力。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感,激励着一批批俱乐部成员用各种方式宣传保护崇明鸟类的重要性。同时,社团还必须制订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约束和规范每一个成员的行为,明确社团的纪律,这将为社团顺利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保证。

3、详尽的社团活动计划和总结要使一个社团的活动具有实效性和持续性,必须在学期初制订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活动计划,确定每个学期常规活动以及特色活动的内容和次数。如野生动物保护社团有年计划和月安排,每年都确定一个不同的主题宣传活动,如2004年是“救救蛇类”,2005年是“救救长江口的鱼类资源”等,按月组织相关活动。到每学期末,社团负责人还要做出每学期的活动总结,肯定做得好的方面,对做得不好的地方提出整改意见,有待改进。

(二)开设一系列具有农村特色的社团活动项目

1、野生动物保护社和爱鸟俱乐部这类社团以崇明东滩为天然大课堂,组织学生广泛开展野外考察活动,并对开发和保护中的某些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例如,近年来长江口涛声依旧,但鳗苗锐减,不少媒体指责鳗苗捕捞导致资源枯竭,但野生动物保护社的同学展开了认真调查和研究后,得出了与众人截然不同的结论:长江口鳗苗锐减是因为人为因素阻挡了成年鳗鱼降海繁殖,提出了“让成年鳗鱼降海繁殖为上策”这一观点,引起有关部门专家领导的重视。又如,为引导公众自觉爱鸟、护鸟,宣传崇明东滩候鸟保护区,“爱鸟俱乐部”成员以东滩鸟类为蓝本设计、制作具有崇明特色的爱鸟扑克牌,希望扑克牌这一人们常用的娱乐用品,在发挥它的娱乐功能时,还起到教育作用。

2、科技制作社该社团有一特色精品课题——中草药药衣研究,社团成员对本地区的中草药进行探究,利用中医学及气味学原理,制成“药衣”,达到“衣药合一”的目的。有了“药衣”,人们可以避免吃药的痛苦及由此带来的副作用,只要穿上相应的“药衣”,就可以起到医治某种疾病的作用。

3、“春雨”文学社作为一个文学类社团,地方文化栏目是其特色栏目,主要介绍崇明地区特有的文化,比如唱因果(民间曲艺)、崇明山歌剧,扁担戏、二人转、双簧等,这些扎根于地方文化的传统艺术,具有强烈的地域气息。它让学生对崇明的传统文化、地域风情有更深刻的了解,再现了那些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4、“金巢”社团崇明的蓝天、净土、朴素民风、沧海巨变,为“金巢”社团开展书法、摄影、绘画等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们或扛着摄像机跑遍海岛的各个角落,拍摄崇明古宅风貌,探寻崇明的发展史、变迁史。或挥毫泼墨,用美丽的画卷描绘着崇明的昨天、今天,畅想着崇明的明天,用遒劲的笔画,颂扬家乡生态岛建设的光辉前景。

(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首先,是对指导老师的评价。学校根据各社团活动产生的社会效应、获奖情况,对每个社团进行评估和打分,然后根据获得的等第发给指导老师相应的奖金,从而激发了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是对学生的评价。每学期末,社团根据成员的表现评选出优秀成员,并进行表彰,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我们还有一个做法就是把参加社团活动的表现与评选县级和校级三好学生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部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主动性。虽然目前学生的成长评价手册上有参加社团的相关评价内容,但我们认为,要真正使广大学生积极地参与社团活动,有赖于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推进,只有当素质拓展证书真正能成为进入高校的通行证之一,社团活动才能吸引更多学生来参与。

四、社团文化建设的积极效应

(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野生动物保护社团理事长姚珍珍刚担任理事长时还是一个略显害羞的女孩,然而,经过一年多的工作磨练,面对市里专家毫不怯场,介绍由她主持的获市二等奖的课题研究方案时侃侃而谈。该社团理事张水晶初中时还是一个不善言辞的大男孩,担任社团理事两年后被学校选派参加“上海市中学生明星社团”的评选答辩,面对市专家学者的问题对答如流,最终该社团荣获上海市中学生“明星社团”。目前他们均已考入上海的知名大学。二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科技制作社有太多这样的例子,该社团成员不少灵光闪现的小发明、小创造获得了市、县级的奖项,特别是参加电子探雷的小陈同学,因为改良了电子探雷的功能,带领同学勇夺上海市中学生电子探雷团体第一名。三是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农村学生一般给人的印象是刻苦有余而人文素养不足,尤其缺乏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然而,社团活动中的优秀分子却是一批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例如校艺术社团的骨干黄丹多次获得崇明县中学生歌唱比赛大奖。在她的带领下,2003年7月学校合唱队获得了崇明县二等奖。我们的文学社也造就了不少文采斐然的小作家,他们多篇文章在中学生知识报、青年报发表。

(二)推进了学校二期课改

“二期课改”要求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校社团文化建设正是顺应了这样的要求,为“二期课改”中的拓展型活动、探究型活动、研究型学习,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在“二期课改”中应运而生的本校野生动物保护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态教育活动,通过对周边社区生态环境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该社团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崇明东滩堤岸护坡工程对野生动物影响的调查》获市二等奖。最近两年,我们还尝试开发了《生态崇明》、《鸟文化教育》等校本研究性课程,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拓展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因此,可以说社团文化建设不仅打造出一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健康多彩的校园生活天地,同时又成为深化“二期课改”的有效载体。

(三)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首先,社团文化建设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得到了协调和统一。例如,我校野生动物保护俱乐部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十佳明星社团;先后获得生物百项六连冠、市识鸟比赛五连冠等。其次,社团文化建设与“二期课改”的有机整合,使学校教育质量连续攀升,2005年初中一次性会考合格率、优秀率,高三本、专科上线率为历史之最,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第三,社团文化建设推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和谐校园的创建和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例如,在素质教育综合考核中,我校连续数年获县优秀奖。此外,社团文化建设还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所农村中学,我们对于中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研究才刚起步,还面临着一系列需要在实践中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丰富社团建设的文化内涵,壮大社团队伍;如何开辟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社团的新天地;如何有计划地组织社团开展拓展型和探究型学习活动,以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创新能力等等。但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将努力走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开展社团文化建设的特色之路。

(陆杰、龚胜飞、时枫、宋佩娟、邵汉明、曹建国、黄锦飞

汤超、倪菊平、俞凤琴、陆秉能、宋安昌、沈章、张磊)

领导点评近年来,我校团委在上级党团组织的关心和指导下,结合学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兼以生态见长”的办学理念,勤于钻研,勇于探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我校的社团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对学校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一是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二是大大提高了大公中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三是有效促进了学校二期课改的开展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四是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同时我们也看到,社团活动在农村中学开展的时间还不长,面临的阻力也不小,有些做法还不够成熟,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改进。希望学校团委能协调多方力量,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聪明才智,把社团活动开展得更广一点,进一步丰富社团文化的内涵,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农村中学个性和特色的社团文化建设之路。

篇3:新农村建设与中学体育发展研究

1 政策和现象解读

1.1 发展新农村政策中的体育元素

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对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8项具体部署中,公共事业、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三个方面都与体育有着必然的联系,公共事业中势必要提到农民的体育场所的建设,农村文化中不能缺少群体活动,而群体活动一般与体育有关,教育事业中的体育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所以新农村体育的发展对促进新农村体育建设具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全民健身纲要的要求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地方政府不懈努力之下,农村体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体育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并覆盖乡镇农村,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逐渐融入农民生活,农民体质和精神状态不断提高。这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机械化的不断普及,使得农民从“日出而耕,日落而归”的简单生活中解救出来,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的体育协会将工作重心放到农村,一批批农村体育指导员走到农民身边进行科学健身指导。体育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结构和生活内容,提高了生活质量,随着农村体育的深入开展,体育的社会功能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农民体质增强了,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就减少了。同时,发展农村体育还有助于培育农民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农民有了积极、健康的活动,封建迷信、打架赌博等陋习相应减少,这对净化社会风气、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可以起到积极的效果。

1.3 农村学生的教育现状

杨齐福先生在《科举与古代官僚制度》中描述:北宋年间进士,世族家庭出身者仅占12.8%,中等家庭和寒族出身者占87.2%;而明清两代进士大约有44.9%出生于从未有过功名的家庭。潘光旦和费孝通统计清末915名科场中试者,发现41.16%的人来自乡村。中国农业大学是以农村生源比例较高为一大特色的高等院校,10年来城乡新生比例统计结果显示:1999年至2001年3年间,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村新生比例均在39%左右。但自2002年起,农村新生比例开始下降,2007年跌至最低,仅为31.2%。2009年1月23日《广州日报》载:据悉,目前重点大学中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占82.3%和17.7%。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两相对比,农村大学生比例几乎下降了近一半。

对目前我国“教育不公”的现状我们一时没有改变的能力,从上面的数字可以发现一个问题,不管现在高校招收多少学生,虽然从整体上农村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受高等教育,但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远高于城市人口,如果是教育公平的话,农村学生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远高于城市,原因很简单,农村学生数量多。现实和理论的差距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不足,同时也留下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缺少高等教育的这一群体大部分还是要回到农村,而他们的学校教育只到了中学阶段,所以发展新农村体育要对中学体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2 新农村建设与中学体育的交互发展

2.1 培养体育骨干

体育活动的组织除了以经济作为保障之外,还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群众基础须有一批体育骨干,那么担任体育骨干培养的重任首当其冲的是学校,也就是学校的体育教育,小学体育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而中学体育教学除了培养体育兴趣之外还要教习体育技能。对于一个农民而言,体育技能的学习和锻炼习惯的养成主要还是在中学阶段,所以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不容忽视。

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广大农民辛勤的劳作中,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的不断减少,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在余暇时间的分配上也有不断的创新。农村运动会的举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不定期举行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从理论上分析,作为农村体育骨干理应是从事专业体育教育的人才担任,当然,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是重点,但仅仅依靠体育教师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农村体育需求,所以中学体育的发展对增加现有农村体育骨干具有实际的现实意义。

2.2 体育场馆建设的互补

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心还是发展经济,但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不能只靠经济的发展,从精神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农村体育的发展也要跟上经济发展的节奏。农村体育场馆的缺少制约着农村体育的发展。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农村,基本上完成了与体育相关的配套设施,如田径场、篮球场甚至室内运动中心。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内地农村,体育场馆的建设还停留在理论阶段。而作为教育重地的农村学校,都有基本的体育设施和场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势必有一些体育场馆建设的项目会实施,那么能不能把一些项目引入到中学,结合中学现有体育场地达到资源共享,提高场地的利用率。这样既能增强中学的硬件设施,同时也为广大农民提供更为舒适的运动场地。

2.3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中学体育是培养终身体育的基础环节。中学学校体育对养成终身体育起着极为的作用,人的一生中在中学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最长也是最有时间保障的。中学针对学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生理、心理特点,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和知识传授,再辅之以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既增强了体质又掌握了一些身体锻炼的方法,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可以说,中学体育对终身体育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终身体育是中学体育主要目标。学校实施终身体育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二是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三是加强实践。体育意识是认识问题,只有在认识清楚、目的明确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觉主动行为。要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讲授终身体育的意义,尤其是对未来工作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充分体会效果,发现它的价值,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 结语

从目前的情况而言,在没有普及高等教育的时候,中学体育对一部分群体而言是非常重要。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农民的文体生活,发展中学体育是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的前期保障,在以后农村体育骨干的培养,新农村建设中的体育设施与中学体育场地互补,以及提高农民终身体育意义等方面,中学体育应该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提高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勇.加强中学体育教学的迫切性和必要性[J].内蒙古教育,2008(6).

篇4:农村中学文学社团发展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学音乐社团是一种经学校批准注册,并以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和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在社团的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开展各项有益的音乐活动,进而来实现自我教育、自主管理和自由发展。中学音乐社团是校园文化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于中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当前农村中学音乐社团发展的现状

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变得愈发重要,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中学音乐社团的出现就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目前,农村中学音乐社团的发展所呈现出的是日益多样化,音乐社团无疑是当中最受欢迎的一个。在当下的学生社团中专业化、综合化与个性化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与此同时学生音乐社团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音乐社团已然成为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音乐社团活动在平日里给校园带来生机和活力,在改善学生业余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为其营造了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校园文化朝多渠道、多层次以及高质量的方向发展。音乐社团活动不仅仅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展示,更是塑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塑造青春的有利媒介。

实践证明,中学生音乐社团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渠道。在日常的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和自我培养。此类社团活动的积极展开,有利于缓解枯燥的学习生活,进而增广见闻陶冶情操。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方向更加全面。此外,中学生音乐社团也是纠正学生思想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学生组织和安排各种活动事宜,在此过程中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教育,友善、和谐、积极、向上等等都是一个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使得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尽情的拥抱属于他们的欢乐求学路,从根本上体现出寓教于乐这一教育主旨。由于以上种种,学校更应该加大对当下音乐社团的监管力度,为孩子们的指明前进的方向。

二、制约当前农村中学音乐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经过我国教育体系的一次次改革,农村中学音乐社团从无到有,从无人问津到今天的备受关注,时至今日已然成为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社团的因其自身所具备的群众性、民主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但是,制约其快速向前发展的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以下就是列举出的几点原因:

(一)思想观念因素:农村不比城市,在教育的思想观念上稍显落后,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社会以及学校对其没有足够的正确认知,这种主观上的懈怠是制约当前农村中学音乐社团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原因。对其具体原因可细分为以下几点:

1、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人们对应试教育的认同已是根深蒂固,对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普遍淡化,家长以及校方只要求学好文化课,其他都是无关紧要。

2、音乐社团得出真正意义与价值所在还未得到大众认同。与学生有关的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以及学校领导的各个层面,对农村的中学音乐社团的作用乃至地位认知都不是很充分,这也就严重的阻碍了其应有的发展。

(二)校方的管理机制因素:校方相关的社团管理机制的欠缺与不完善,这些都是严重制约音乐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

1、在农村中学音乐社团还属于新生事物,在观念上和与之配套的制度上都还有待完善,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团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社团发展所需的物质保障以及专业体系相对欠缺。当下,由于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介于思想的落后社会资源也不能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音乐社团自身的因素:作为新兴事物的音乐社团,大家对其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老师也不能给出正确的指引,全凭学生的自发探索,这无疑是制约音乐社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农村中学社团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参加的学生全凭爱好,甚至有人滥竽充数,造成杜团发展不够平衡,良莠不齐的现象出现。

2.农村中学音乐社团所筹划的活动严重缺乏系统性以及目标性,品牌意识淡薄,不能够很好的把握自身的特色。

3.音乐社团骨干人才缺乏,都说打仗看将不看兵,中学音乐社团当然也不例外,一个社团如果负责人都缺乏组织意识、管理意识、学习意识和危机应对意识,后果可想而知。

4.社团覆盖面不够广泛,学生对社团认识不清,对同学的动员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当前农村中学音乐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如今,我國农村中学音乐社团属于初期阶段,应在主体观念上重视并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机制上建立完整的支持体系以及物质保障体系;日常管理工作中实施具有特色性的社团活动课程,积极实行人才战略和品牌战略为主的有效管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具体观念上:应把有效促进音乐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理念。首先,有关于农村中学音乐社团的良性发展,相关的教师应主动的转变现有的观念,并清醒的认识到社团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为学生音乐社团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社会与学校也不要总是局限于升学率这一点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其实社会和家长的鼓励才是音乐社团前行的最强大的动力。

nlc202309090037

(二)机制上:俗话说:凡事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学生音乐社团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话题而言也不例外,只有建立了相应的各种管理与保障和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1、应积极地完善社团的管理制度,为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上的支持。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成长,并精心研究音乐社团的基本特性,时刻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放在第一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相关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

2、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聘任指导教师,为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储备。与此同时还可以任命一些具有现代主流观念并且热衷学生工作的老师来担任社团的负责人。将音乐社团的日常工作与管理纳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中来。奖励机制引入指导教师的管理,指导教师也接受考核、享受一定的津贴、考核。要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这也是音乐社团发展的一种有效助推剂。

(三)日常管理上:所实施的管理体制应是可有效促进中学音乐社团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管理容易,做到有效的管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效的管理必须要做到整合社团现有资源,并将音乐社团的相关活动课程化;致力于音乐社团骨干的选拔,进而实施符合自身需要的人才战略;打造精品社团,实施品牌战略。

1、充分整合社团当下可利用资源,将音乐社团日常的活动课程化。所谓的音乐社团资源整合只要是指,凭借对当下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而来实现音乐社团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使其所有的资源在具体的使用上都能够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中学音乐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音乐社团资源整合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音乐社团的课程化。这是因为借助音乐社团的课程化,不仅可以高效的吸纳社会资源,还可以把学校现有可利用的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高度集成。学生社团课程化就是指:所在学校把社团的活动内容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课程中来,目的就是通过社团活动繁荣校园学术文化、完善学校课程设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培训社团骨干,实施人才战略。在社团拥有的各项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实施社团人才战略,关系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学生社团骨干队伍建设,要学生社团骨干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之中,鼓励社团骨干在社团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各种指导、培训和锻炼不断提高社团骨干的素质,不断增强社团群体内聚力。使社团保持旺盛的吸引力与创造力,形成良性机制。

结论

经过以上的分析讨论,相信大家对农村中学音乐社团都有了一个初步或是更加完善的认识。音乐社团作为农村中学的一个新兴事物,其发展过程中在所难免的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有阻力是正常的之所以说是新兴事物,就是人们对其的理解程度有限,理解程度有限支持度也就有限。这应是一个漫长的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历程,相信在不远的明天,我国相关的农村中学音乐社团定会迎来属于它的春天,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杜祥培,教育与人的发展.民族出版社rMJ2005.6

[2]周国正,学生社团建设:文化立校的重要载体.思想.理论.教育rJJ 2005年5期

[3]張晓文,社团工作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五邑大学学报rJj,2004.2.

[4]刘海军,对新时期学生社团的再认识与管理.东北电力学院学报rJj2003.1o.

[5]杨宝忠,论学生社团的功能.长春工业大学学报rJj2003.12.

[6]潘敬芳,对中学杜团发展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rJJ2001年11期 .

篇5:农村中学文学社团发展研究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量、信息的传播与处理的速度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与此同时,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用“信息爆炸”形容毫不夸张,“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等成为21世纪的代名词。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并相继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信息化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教育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它的影响。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纵观国际的各个国家都在致力于强占教育信息化的高地,以提高本国的教育质量,如美国的“教育技术行动计划”、英国的“利用技术改变学习”与澳大利亚的“数字教育改革”等等。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世界各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我国国家教育“十一五计划”提出“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现代化”,“十二五计划”则确定了“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虽然只有两个字的差别,但是已经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把教育信息化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臵。为此,我省专门制订了《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其规划中明确要求显著提升我省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这些目标和任务的落实,都离不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7月17日发布的第三十二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1]。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些网络用户的构成中,学生是我国网络用户的主体。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学生普遍接受的重要学习方式。那么,当网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或新困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会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会出现不大适应的状态。面对上述的现实情况促逼着我们反思,信息化的学习方式给教育教学领域注入新鲜血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也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改变,需要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仍以传统课堂教学的态度对待,势必会影响到信息化教学对于教育的作用,也将大大降低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改变、改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具备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新的教学手段[2],以便教师能够更好的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施信息化教学模式,从而推进我国的信息化教育进程。

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教师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信息化融入到教育改革之中,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随着我国信息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体,在教育改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信息化能力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化教育成败。然而,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规定的中小学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应该达到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农村地区又作为我国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地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决定了全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因此,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视角出发,以教育一线的农村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统计分析,对他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并分析我省农村中学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实际需要,以便对我国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做出客观、准确、全面的评价,从而寻求有效策略,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做出贡献。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对提升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是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导致教育资源配臵不均衡,部分农村地区信息资源匮乏,信息获取方式单一,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师资水平,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寻求最有效的途径来发展他们的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为此,本研究聚焦于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力争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调查了解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2)弄清影响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主客观因素。(3)分析农村中学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实际需要。

(4)对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做出客观、准确、全面的评价。(5)寻求促进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

1.2.2研究意义

基于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理论意义:本研究先是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然后界定能力、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等核心概念,比较全面的阐述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能够深化人们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为后续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的相关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也为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提供具体理论指导。

实践价值:

第一,通过本研究,弄清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情况,了解影响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寻求促进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为进一步提升我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做出贡献。第二,关于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分析将是本文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该调查成果对我省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资金使用、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以及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开展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为促进我省农村中学信息化教育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出发,研究促进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为相关行政部门和研究机构的决策提供建议。

1.3研究问题与假设(马芳)1.3.1研究问题

1.3.2研究假设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研究思路

根据上述研究问题以及研究目的的提出,本文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理论层面的研究。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回顾,进一步熟悉以往的研究进展及局限性,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外文部分利用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数据库进行检索,中文部分利用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

第二,在文献研究基础上,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学生、校长座谈,开发调查问卷初稿,并在小范围内测试,检验工具的信度和效度,通过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与此同时,形成学生问卷,获得学生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一些相关想法。

第三,通过分层随机抽样,对农村中学一线教师和领导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一手材料和信息。

第四,结合调查数据,利用SPSS、AMOS等工具,对我省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和实际需要做出科学、准确、全面的分析。

第五,研究促进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1.4.2研究方法

根据以上研究思路,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具体说明如下: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统计分析法

2文献综述与核心概念界定

2.1文献综述 2.1.1文献情况

21.2进展情况

2.1.3存在问题

2.2核心概念界定 2.1.1能力

2.1.2教学能力

2.1.3信息化教学能力 2.1.4发展

3现状与分析

3.1调查说明 3.1.1调查目的 3.1.2对象与实施 3.1.3问卷结构与设计 3.2数据统计与分析

3.2.1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2.2教师教学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 3.2.3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调查分析: 3.2.4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调查分析: 3.2.5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调查分析: 3.2.6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调查分析:

3.3影响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4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分析 5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6研究结论

6.1研究总结

篇6:农村初级中学开展社团活动探究

凤庆县大寺中学 孔得利

【摘 要】随着当今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呼唤着教师新课程理念、教 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的真正转变,呼唤着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贪玩厌学、没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习惯差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实课堂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师生的教学活动还不够灵活、开放,与课程目标要求还有差距,效率不高或达不到预期效果也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利用一切时机和资源,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是我们最终追求的教育目标。但是当前应试教育的冲刷,初中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这些压力滋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不利于初中生的“快乐学习”。而社团活动能够缓解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课程成绩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力。因此,我校自2015年以来开展“展现自我 放飞梦想”为主题的活动,推动我校的社团活动发展,提高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社团活动 推进 模块 学习兴趣 汇报

一、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我校校本课程的内容是根据我校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年龄分布而设置的四大模块,每一模块都有切实可行的针对性,主要在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综合素

质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实现我校的育人目标。

(一)人文艺术学习模块

所谓人文艺术,就是通过对艺术的欣赏、人文的学习而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最终能够成熟地与人相处。这一模块的设置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提升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观,在生活中尽量去发现美。这一模块的社团具体包括:美术社团、手工制作社团、书法社团、舞蹈社团。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通过实地操作提高自身表现美的能力。

(二)科学类以及创新类模块

可以创新,这一模块的设置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观以及激发学生的创新欲,这一模块的社团主要包括:电脑制作社团、物理发明社团、生物科技社团。学生参与这一模块的社团,能够更加科学理智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情商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还能够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创新自己的思维,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体育健身类模块

对于好动的学生而言,体育健身类模块的社团必不可少,主要包括:篮球社团、足球社团、田径社团、武术社团等。通过健康的健身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保证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对待学习。

(四)体验类模块

体验类模块社团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主体发展,帮助学生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主要包括:音乐社团、乐器社团、摄影社团、茶艺茶道社团等。通过参与这类社团活

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体验其中的美于丑,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从而能乐于助人。

二、社团活动的具体实施措施

在对学校的社团进行了具体的分类之后,我校对社团活动设计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以“教师团队”作为社团活动的出发点

将教师进行科学分组,保证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任务的角度选择一个校本课程的研究项目,组织选择的社团活动进行组织与参加。教师亲自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才能够保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策划,提出宝贵的意见,进而弥补校本课程中的不足。

(二)以“学生为主”作为社团选择的宗旨

学生是社团活动的主体,学生对社团的选择应该由他们自行选择,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切勿做过多干涉。我校采取方式打破传统的班级设置,而是将班级打乱,由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身的社团加入。学生真正喜欢该社团的活动,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实现本次校本课程的最终目的。

(三)对社团的时间、地点进行设置

初中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社团活动时间、地点的严格控制,将无法保证社团活动的有序进行。我校根据初中课程设置的时间特点,科学的安排社团进行的时间。将每周开展一次社团活动,时间定于周三下午第八节课,时长为45分钟,期间一切学生安

全问题有教师负责。

(四)对社团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

一个社团的成熟以及活动开展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评价,我校根据活动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在每个学期社团活动都要进行一次汇报演出(即上期在学校体育文化节期间,下期在五四青年节期间)。另外我校每学年结束时评选出部分优秀社团及优秀社团成员,奖励该社团所需的部分物资及个人奖励,促进社团能更好的发展。

三、社团活动的实施困惑

通过社团活动的研究、实施、总结、交流,我们发现在本校社团活动的开展中,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在开展社团活动时,活动的主题不够新颖,活动的形式不具有创新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我们要根据不同模块的社团分类,组织更具有针对性的社团,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规范社会活动的组织与操作,促使社团更加专业、高效。其次,我们要逐渐转变教师在社团活动中的身份,从一个组织者转变为一个参与者,将活动的组织、策划交还于学生,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四、开展社团活动今后设想

我校在开展社团活动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今后我校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继续做好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完善工作:1.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对现有

社团进行调整、合并、扩展,设置日趋合理的社团活动组织。2.各社团定好学期活动方案及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开展活动,认真做好各种活动的记录,及时收集好各种研究资料。3.进一步转变社团辅导教师的教育观念,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社团活动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社团活动和教师的交流与研讨活动。4.继续利用部分家长和新加入大学生等人力资源,更好地开展社团活动。5.每个学期期末都要认真总结社团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与经验,把社团活动上升到课程的高度,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今后我们将继续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努力开发校本课程,争取更大、更好的成绩。

五、结束语

篇7:农村中学文学社团发展研究

——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沛县树人小学王洪艳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 的和谐发展。”依据新课标要求,针对中学生阅读现状,笔者通过唤醒阅读期待、指导阅读方法、鼓励创造性阅读等方面,提出课外阅读名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 阅读期待阅读方法创造性阅读语文素养

文学名著在语言运用方面具有示范性特征的重要作品,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读名著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提高语文素养。而当前农村中学生阅读量普遍少,课外阅读意识不强,家长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再加上接触到的课外报纸、杂志太少。那么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才能读出成效,从而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唤醒阅读期待。

首先,让学生懂得,名著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读名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对自己的一生起决定性的作用。其次,给学生讲一些中外名人在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的例子。比如:冰心在七岁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黑塞,其阅读生涯是从《鲁宾逊漂流记》开始的,他常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一摞摞的书都被他啃了下来„„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等,哪一位文学巨匠不是通过大量潜心阅读而取得辉煌成就的?作为学生,要提高文化素养,就一定要阅读名著,而且要读世界公认的经典名著。

再次将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利用它们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例如,笔者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反之,强行摊派阅读任务,常会令学生感到沉重的负担,从而对名著敬而远之。

也可以利用图书和音像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们可以给学生借阅名著解读、名著简缩本,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阅读名著。

二、指导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读书要想有收获,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而在独立阅读刚刚起步的初中阶段,学生往往不能自己很快地摸着门径,如果听任学生自己盲目阅读,不需要精研,久而久之,养成不良习惯,读任何书都马虎了事,这样就终身难以从阅读方面获益了。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让学生静下心来,深入到作品的内部,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时集中精力,就像听柔美悠扬的古典音乐一样,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去联想,去想像,去感受,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陶冶精神,增进智慧,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达到阅读作品的真正目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静心阅读,就要授之以方法。让学生掌握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 1

读法等,学会精读与略读。对精读的作品,对作品进行仔细思考、反复阅读,对作品写作特点,人物塑造,深入研究。要钻进去,勤于思考,对文章开头、结尾等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样才会有更大收获。

对略读的作品只大略了解基本内容便可。阅读的过程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坚持做读书笔记。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落、情节梗概、人物细节、内容赏析等,可写成读后感,谈谈自己对人物的评价,对主题的理解,对作品的感悟等,这样引导学生在摘抄的时候关注、思考自己的个人体验。并定期举行读书交流,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三、提倡个性化阅读,发展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首先就要求还学生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去选择、去感受。名著是一个何其广阔的天地,足够学生自由驰骋。当然泛泛而读或生硬规定都是很难收到实效的,有计划、讲方法的阅读会有更大收获,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这首先体现在书目的选择上。例如“名人”单元推荐《名人传》、《童年》等,“动物”单元推荐《聊斋志异》、《昆虫记》、《自然史》等。

在阅读的过程中,还给学生更多自由阅读的权利,放手让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去理解,去表达。不必担心学生“读不懂”或者“读不透”而硬要插上一手,如果设计几个问题乃至出几个考题来“指导阅读”,势必冰消学生领略名著风采的热情。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本书在不同学生眼里本有不同意义,每周一次的读书心得写作,又自然地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激发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热情。读《童年》,有《我与阿辽沙比童年》;读《骆驼祥子》,有《我要对祥子说》,“我似乎看到你眼中有一道复杂的光在跳动,把你心中正翻腾着的委屈、惊疑、困惑、感激全都照亮,两行泪水沿着你的脸颊无声的流淌……”

总之,针对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作为语文教师要切实肩负起责任,用富有个性的教育技巧,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在眼下“网吧聊天”电脑游戏的诱惑下,学生读书的热情不变,读书的时间有保证,养成读书的习惯,提高读书的效率,让读书成为学生的最爱,让学生的思想,精神得到提升。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今年由于局领导安排,暂时在树人小学工作,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页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 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12第一版35页

篇8:农村中学文学社团发展研究

一、统筹学校内涵建设,增强驱动统筹能力

(一)文化统筹

首先,学校应积极探索具有实效性的德育管理模式,运行初中生“道德银行”,让学校的德育工作变“大事教育”为“小事教育”,实行德育量化管理,为学校德育赢得预警时间,使学校德育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从而建立一种全新的德育管理长效机制,形成学校的德育品牌。其次,着力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深化初中学科建设的研究和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优势建设自己的学科特色,实现“课堂与教研,学生与教师,学校与社会”健康、良性地互动、互促,构建四个课堂——“自主的课堂、合作的课堂、展示的课堂、激情的课堂”,从而形成学校的课堂品牌。最后,探索组建各种学生社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差异成长,让学生充分弘扬个性、展现风采、体验成功。

(二)硬件统筹

一是校园绿色整体规划具有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育人性、健康性。例如,给人温馨而富有艺术性的保护绿化植物的提示牌,无声地教育学生绿化植被同人一样也是有鲜活的生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二是学生参与校园绿化建设,在劳动中、参与中去体验其中的快乐,培养对学校积极的认同感、归属感,对自然、对清洁、对美发自真情的感受更懂得如何生命与环境科学、和谐的相处;三是护绿大行动,以身作则爱护学校的清洁卫生,破解校园卫生保持工作的问题。学校以此为平台进行学生的养成教育。

(三)学生统筹

一是营造环境熏陶人,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二是开展活动引导人,通过活动的载体来重新整合教育的力量,成就教师的价值,疏导学生的力量,成就学生的价值,统一学校的力量;三是狠抓习惯成就人,通过“习惯教育+习惯督查+习惯考核”来展开养成教育工作;四是多处着力塑造人,构建以“养成教育+德育疏导”为核心的德育网络体系;五是改造课堂培育人,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教师的满堂灌、包办代替、固步自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合作、探究、碰撞中实现了知识与人生的建构,课堂成为了学生能力锻造的熔炉与情感共鸣交融的场所。

(四)教师统筹

实施骨干教师和新老教师师徒结对互帮互学工程,让青年教师成熟起来,实现学校老中青教师可持续发展;实行推门听课制度,通过听课、评课、座谈等形式的教研认清差距、反思课堂、寻找突破、找准着力点;开展联片教研模式,对教师进行“新课堂”理念的洗礼,进一步孵化课堂教学;搭建“教师课堂基本功大赛”平台,锻造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深化课改、引领课改、反思课改、总结课改,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营造“比教、比学、争优、争先”的执教氛围,成为与新课堂理念接轨的平台,助推学校的课堂教学。

(五)管理统筹

强领导班子建设,重细节管理,形成管理合力。领导班子是学校的核心,一个好班子就是一所好学校,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四举措重抓领导班子建设:一是把每周末的中层干部例会常态化,制度化,作为对班子成员进行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效能建设的主阵地;二是实行“阳光科室”,指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凡是涉及到教职工利益的都予以公示的制度,凡是每周科室工作要点都予以公示的制度,时刻提醒中层干部保持公正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三是实行“效能科室”,抓观念转变,工作倒查制,要求中层干部时刻树立“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敬业比水平更重要”的工作信念,每个人都要有“不放思想就放人”的岗位危机意识;四是实行“内省外学”的策略,提高干部的问题意识、反思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反思发现问题、认清差距、观注细节,通过外学拓展思路、开阔眼界。

二、统筹片区捆绑建设,发挥统筹孵化效能

上一篇:同学聚会一句话感言下一篇:公务员辞职有哪些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