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浮生六记

2024-07-26

好书推荐浮生六记(通用9篇)

篇1:好书推荐浮生六记

苏园六记观后感

----08旅管一班 周怡 26号 记得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桂林山水》,它的开篇第一段中有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当时很触动我。里面写到了很多桂林的山水景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山围绕着水,水倒影着山”,书中描绘的景色非常美丽,让我一度很向往。今天看了纪录片《苏园六记》我同样想说一句“苏州园林甲天下”。

纪录片《苏园六记》,拍摄得真的很不错,首先,它的开场白就很吸引人,让人有一种想继续深入了解的欲望;其次,它对苏州园林的介绍也很详细,能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苏州园林和苏州的园林文化;最后,它的拍摄与解说也相当精彩,让人有一睹为快的想法;片中的每一个园林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每一个园林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们在课本里学过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里面叶老先生对苏州园林的评价很高认为“它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课本里写到了很多风景秀美的园林如拙政园,留园,艺圃,狮子林等,里面的小桥流水,曲榭亭台,走道长廊;让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但是那也仅仅只限于自己的想象,而这部纪录片《苏园六记》却把真实的苏州园林完美的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片中秀美的园林景色在搭配上那富有磁性的旁白介绍,真的是让人在苏州的园林中流连忘返。

《苏园六记》以其独特的拍摄角度完美地展现了苏州园林之美。第一记吴门烟水,从“古韵悠悠的苏州,是唐诗的故土,是宋词的家乡”到昆曲繁盛、画坛明四家崛起,从苏州状元涌现、历代文人的人生进退到文人治园,把我们带进了“历史文化的深邃”;第二记分水裁山,主要介绍园林里的山水,园林里的山,大致分湖石和黄石两类,靠采集与堆叠而来。园林里的水,往往以静态为主,但理水的手法却有丰富的变化,它模拟自然界的江河湖海,并与周围的风物呼应得当。园林里的山水,以缩龙成寸的形式,缩写了大自然的精华。第三记深院幽庭,以对苏州园林建筑的讲解,揭示了园林建筑让人在多变的景色中增加新奇趣味的奥秘所在;第四记蕉窗听雨,在对花木经营和园林意境的叙说中,介绍了苏州园林具有的人赋品格特点,并引领人们去体味古代风雅、体验与自然的交流、体察人生哲理;第五记岁月章回,以苏州园林兴兴衰衰的这面铜镜,反映了吴中的兴衰和国家的兴衰,折射出了苏州人将苏州园林融进生活和生命的荣辱与共的关系;第六记风叩门环,记载了苏州人为苏州园林所倾注的大量心力,苏州园林就如同老宅门户上的门环,经无数人的手泽磨出的亮色一样,表现了苏州人不仅没有失去造园的真传,而且还使苏州园林走向了世界。

观看完《苏园六记》让我对苏州的园林以及园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它秀美的景色也深深的吸引力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有机会希望能去苏州一饱眼福

篇2:好书推荐浮生六记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c3MzkzMzY=.html 越剧《闺房记乐》(浮生六记)

一、沈复

1.生平

沈复,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1763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

1784年,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开办酒铺。1808年(嘉庆十三年),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沈复的性格爽直,豪放自适,又不贪慕宦官的生活,因此从不参加科举考试。他的妻子陈芸,是舅舅陈心余的女儿,她颖慧能诗文,才思隽秀,是生长于旧社会里的新时代女性。

两人伉俪情深,彼此心灵交流、心气相通,可说是「神仙眷侣」。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2.作品:《浮生六记》

二、《浮生六记》

1.《浮生六记》的面世及版本

《浮生六记》是一部成书于乾隆年间的自传体笔记小说,作者沈复,号三白,苏州人。作者生前该书没有出版,仅以抄本在坊间流传。直到光绪丁丑年(1877),手稿才被人在冷摊上购得,六记已缺其二,是残本。同年,存稿排版付印,始得以广为传播。

版本:

清道光年间,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得到此书手稿,其时后两记已亡佚。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之写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光绪三年(1877)杨引传交上海申报馆以活字版排印,距成书已70年。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名著丛刊》收有《足本浮生六记》,所补两记均是伪作。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公元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49年为尊闻阁版作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2.解题

《浮生六记》是沈复在清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书名取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故题为《浮生六记》。各卷依次标题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后两记已佚。

第一是「闺房记乐」,写他夫妻间的情爱生活。第二是「闲情记趣」,写他生活中的闲情逸致。第三是「坎坷记愁」,写他家庭的变故。第四是「浪游记快」,记叙他到各地漫游的乐趣。第五是「中山记历」,记叙他游历琉球的见闻。第六是「养生记道」,谈他养生方面的心得。3.赏析

吴门沈梅逸名复,与其夫人陈芸娘伉俪情笃,诗酒倡和。迨芸娘没后,落魄无寥,备尝甘苦,就平生所历之事作《浮生六记》,曰《静好记》、《闲情记》、《坎坷记》、《浪游记》、《海国记》、《养生记》也。梅逸尝随齐鲲、费锡章两册使入琉球,足迹几遍天下,亦奇士也。

《浮生六记》是清朝乾隆年间文人沈复的性情之作。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婚姻爱情、家庭变故、闲情异趣、山水游记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理念、性格气质和审美情调。

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书中以较多篇幅,记叙了作者和亡妻陈芸的家庭生活。两人志趣投合,互相尊重体贴,伉俪情深,甘愿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自得其乐的生活。卜居苏州的沧浪亭与肖爽楼时,视为“不啻烟火神仙”“如梁上之燕,自去自来”。肖爽楼有“四忌”,即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亦有“四取”,即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由此可见其主人之胸襟与雅识。他们虽然身当“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陈芸失翁姑之欢,两次被逐,加上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其理想幻灭,两人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儿子送去当学徒,女儿送人作童养媳。一对美满伴侣,终至悲剧结局。作者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各有重笔渲染,显得凄恻动人。陈芸临终她也绝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丈夫吐露了心中的话:“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浮生六记》可说是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的一部佳作。

初读《闺房记乐》,着实惊叹三白笔触之缠绵,写尽了芸娘的灵秀可人。自古以来,才子笔下佳人众多,形形色色,但芸娘之“可爱”,独有风情。她的温婉贤淑、兰心惠质自不必多说,那一份才情韵致最是难得。

《闺房记乐》一节中,沈复描绘芸娘的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闺房记乐》开头讲了一个吃粥的小故事:沈复的妻子陈芸是他舅舅的女儿,算是表亲,这种婚姻关系在古代甚为常见。在她还没过门的时候,有一回沈复到舅家去,三更半夜的时候忽然肚子饿了,陈芸“暗牵余袖”,到她房里,则“藏有暖粥并小菜”。正当他吃着,忽然被陈芸的堂兄玉衡撞见,“乃笑睨芸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虽然事情的结果是年少的沈复因被嘲,负气而回,但我们读到这样的小故事,心下也不禁为之一动。毫无修饰,没有任何艳丽词藻的一个小故事,反而更可以动人。

《闺房记乐》中记述他们夫妇谈诗论文时,沈复写到:“余笑曰:‘异哉!李太白是知己,白乐天是启蒙师,余适字三白为卿婿;卿与“白”字何其有缘耶?’芸笑曰:‘白字有缘,将来恐白字连篇耳。’”读到此时,谁能不会心一笑呢?恰似朝云那一句“先生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一出,东坡不禁捧腹畅怀!

沈复破例直接描写洞房花烛夜的真情实景,敢于直笔,又恰到好处:“悄然入室,伴妪盹于床下,芸卸妆尚未卧,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因抚其肩曰:‘姊连日辛苦,何犹孜孜不倦耶?’芸忙回首起立曰:‘顷正欲卧,开橱得此书,不觉阅之忘倦。《西厢》之名闻之熟矣,今始得见,莫不愧才子之名,但未免形容尖薄耳。’余笑曰:‘唯其才子,笔墨方能尖薄。’伴妪在旁促卧,令其闭门先去。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舂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文字率真自然,作者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坎坷记愁》记述了作者夫妇因一些家庭琐事触怒于亲人,“先起小人之议,渐招同室所讥”,不容于以礼法自居的大家庭,无法再继续一起生活,投靠妻子闺中好友处寄居的一段经历。寄居两年,儿女不见,生活拮据,稍待好转,妻却因病撒手人寰。我看到沈复之妻芸不让沈复寻医为其诊治时所言,有着一种人生莫名的悲伤。芸说:“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神仙几世才能休到„„”人生悲剧莫过于至亲之人先我而去,沈复痛肠欲裂,惨然大恸,失魂落魄,仿如东坡悼妻,写出“铺设宛然,而音容已杳„„所遗旧服,香泽犹存,不觉心伤泪涌,柔肠寸断”的思念之语。尤其害怕自己因思念痛哭,泪眼模糊,见不到芸的亡魂那段,写的细致入微,让读者一起伤心,最后他自称情痴,让人几欲滴泪,实为感人至深之爱情故事。

每每读来,情难自已,赞之慕之敬之叹之伤之悲之,万感交叠,但恨相阻数百载,难往一见。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4.思想内容:真

《浮生六记》是他的自传体作品。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这种记述夫妇间家庭生活的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属罕见。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影梅庵忆语》全文分四卷:第一卷记叙了作者与董小宛从相识到相爱到终成眷属的全过程;第二卷写他们在爱情生活中那些如诗如画的生活片断;第三卷写甲申之变后他们流离失所经历的种种艰险困苦;第四卷写谶言、预兆与梦幻,用一种宿命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姻缘。作者的文笔能巨能细,富于变化,巨到能呼唤时代风云奔赴笔下,细到能使诸如焚香品茶之类的琐事纤毫毕现;色彩上既有青山秀水、花前月下的妩媚和温馨,又有尸横遍野、刀光剑影的惨烈与冷峻;手法上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忠实摹写,又有对奇异梦境的铺排点染;由于作者采取了“忆”的形式,在叙事上十分灵活,并将叙事、抒情、描写和意境的创造融为一体。《忆语》在形式上的腾挪变化,给人一种“转侧看花花不定”的艺术美感。

“五四”时期,新青年们以反传统相号召,高扬个性解放旗帜,批判旧家庭制度,将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大家庭伦理斥之为“吃人的礼教”,掀起了家庭革命浪潮。一时间,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成为新青年一代的流行口号,宣传这些新观念的各种新书新报、西书译文涌现如潮,直至二三十年代,一直盛行不衰。就在青年们纷纷抛却昔日经籍、争读西学新书的大潮中,却有几本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的自传体笔记旧文,也被屡屡翻印,流行一时。在这类旧籍中刊印版次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沈复的《浮生六记》。这是一篇乾嘉之际一个苏州无名文人写下的仅3万余字的自传小文,写成后手稿零落,几被湮没,1924年被俞平伯整理标点首次以单行本印行后,据笔者初步统计,直至40年代至少已印行了50余版次,不少出版社在短时间内一印再印,甚至一家出版社在不到10年间就印行8次之多,可见该书受读者欢迎的程度及流传之广。30年代中颇有时名的“洋派文人”林语堂又把该书译为英文,并在自己谈论家庭的文章中多次引用。30年代末社会学家潘光旦在关于性学的译著中也引注此书以为例证。他们三位都是成长于“五四”时期,受新式教育,活跃于当时文坛,积极投身于新文化建设的新一代文化人,但他们对此书的解读,却因各自所持的文化视角和家庭观念而迥然不同。

俞平伯(1900-1990):新文学青年的启蒙主义解读——“个性解放” 林语堂(1895-1976):边缘文化人的西方视角解读——“闲适生活” 潘光旦(1899-1967):社会学家的优生学方法解读——“个人主义家庭观” 5.人物形象:夫妇二人率真任情的个性作风

林语堂:“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知书识礼,精于翰墨,“具男子之襟怀才识”,与沈复谈诗论文,识见独到。她聪慧、善良,勤谨、谦和。她落落大方,拔钗沽酒,接待客人。她理解洒脱脱俗、具有叛逆性格的丈夫。她爱李白的潇洒落拓。她真情浪漫,曾女扮男装,与丈夫一起游庙看灯,还幻想游遍天下的名山大川。这是一个既具传统妇女美德、又具真性情的可爱的平民女子的形象。

陈芸为沈复表姐,长沈复十月,二人幼即无猜,芸生而聪慧,刺绣之余渐通吟咏,沈复眷其才思隽秀,缔姻。及长,花烛之夕,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自此耳鬓厮磨,亲如形影,常寓雅谑于谈文论诗间。二人琴瑟和鸣二十三年,年愈久情愈密,家庭之内,同行同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

沈复曾于七夕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沈复执朱文,陈芸执白文,以作往来书信之用。二人又曾请人绘月下老人图,常常焚香拜祷,以求来生仍结姻缘。陈芸于珠宝不甚爱惜,于破书残画反极珍视。芸尝着沈复衣冠与夫一同出游,知音相得。后芸失欢于公婆,夫妻几度受逐于家庭,二人痴情一往,略无怨尤,患难之间感情益深,然芸终因血疾频发不止,魂归一旦。因贫困,芸至死不肯就医,弥留时惟心心念念缘结来生。芸虽亡,而沈复对她的深情却无止境。

三白在书中言道,人生有“四取”:“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芸娘堪称是这“四取”皆备的完美女子。自《浮生六记》一出,文坛大家激赏之语颇多,且各有精妙。首先就是为其撰跋的王韬,慨叹“美妇得才人,虽死贤于不死”,赞其伉俪一往情深、缠绵哀感之情爱传奇;最经典的还当属将其译成英语美文的林语堂,“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更引发出“你打瞌睡,她可以来放一条毛毯把你的脚腿盖上”“陪她去参观伦敦博物院,看她狂喜坠泪玩摩中世纪的彩金抄本”的翩翩遐思,甚至羡慕起三白来:“我不免暗想,这位平常的寒士是怎样一个人,能引起他太太这样纯洁的爱,而且能不负此爱,把它写成古今中外文学中最温柔细腻闺房之乐的记载。三白,三白,魂无恙否?”陈寅恪在论及元稹诗时亦有赞曰:“我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景,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载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然其时代已距今较近矣。”此间似乎别有襟怀。

一、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坦诚直爽,体恤关爱的夫妻真情。

二、勤俭淳朴,善处忧患;布衣菜食,可乐终身的简朴生活。

三、淡薄名利,与世无争;恬淡自适,知足常乐的旷达胸怀。

四、逆境逢生,善解人意;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

6.艺术特色

沈复行文,笔墨轻灵,笔致细腻,简洁生动,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俞平伯先生有如下的评论:“即如这书(《浮生六记》),说它是信笔写出的,固然不象;说它是精心结撰的,又何以见得?这总是一半儿做着,一半儿写着的;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当此种境界,我们的分析推寻的技巧,原不免有穷时。此《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竟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三、讨论:梦中的爱情

篇3:《浮生六记》译本研究

事实上, 翻译是一种语言之间的交际, 这既是一个语言转换过程, 又是一个文化交流过程。然而, 对于文学翻译来说, 其要求也就是把原作词句借助其它语言所表达出的, 特别是对原作者作品创作意图、原作涉及到的文化意蕴等内容, 翻译人员要想尽一切办法在译文中充分体现出。特别是对林语堂来说, 他具有多年求学经历, 这样一来, 他便对西方语言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并且, 林语堂又对汉语文化的把握相对比较准确, 所以, 才很顺利的将大量我国古典作品翻译成英语, 将我国传统文化传送到西方国家。此点便能够从《浮生六记》文中加以印证。此书重点讲述作者夫妇日常生活, 并且会渗透古代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的描写, 而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 又加入了“忠实、通顺以及和美”标准,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

二、关于翻译风格论内容的研究

1、模糊审美活动与原文结构分析之间的结合

在传统文学理论当中, 人们常常会选用一些比较抽象或者是较为模糊的字形容文中的写作风格, 例如:华丽、庄重等。然而, 对于华丽和庄重等词语的定义是什么人, 怎样判断华丽的深度, 庄重度的界定, 这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然而, 上述这些也仅仅是停留在印象层次中的评价标准, 因此, 很难帮助文学爱好者理解文章, 然而, 翻译人员只能把上述模糊的评价标准和原文的结构加以对比分析, 才可以全面分析出原文的文体风格。

2、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二者的区别

一般来说, 形式标记是由六个类属性标记所构成的。主要为音系、语域标、句法、词语、章法、修辞标记。然而, 对于非形式标记来说, 在文学上通常被称为是“非定量模糊集合”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特性, 即整体性、开放性、独特性以及兼容性。对于《浮生六记》来说, 译文与原文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都加以全面的分析。

三、译文与原文形式标记对比的分析

1、句法标记的对比分析

(1) 关于句法标记界定

事实上, 句法标记是指原文作者在写作阶段中反复使用的某一个句法结构, 使其达到某种特定语言效果, 并且使它成为自己的一种语言风格。通常情况下, 此种句法结构会涉及到背离语法常见的一种“错句”, 甚至会出现一系列的“歧义句”等。比如:作者在文章当中下意识或者是无意识使用感叹句表达作者的语气;另外, 有的作者通常借用反问语句的形式来表达语气;还有一些作者在写作时, 常常会用一些简练的语句表达内心的情感, 这样一来, 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2) 译例的分析

对于文中的感叹句来说, 从表层来分析, 具有感叹作用。然而, 《浮生六记》作者在文章中所使用的感叹号是和一般情况下所使用的感叹号有很大的区别的。然而, 诸多感叹句的使用有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样一来, 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 便抓住作者特意使用诸多感叹句特点, 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并且结合相应的语境特点, 对于进行准确、合理的翻译。例如文章中写道:Today these friends are scattered to the four comers of the earth like clouds dispersed by a storm, and the woman I loved is dead, like broken jade and buried incense。How sad indeed to look back upon these things!此段话是是在《浮生六记》中的第二卷《闲情记趣》篇中的。这主要是由于浮生六记属于一本自传, 因此, 作者通常会在记“趣”的基础上感叹社会事态变化。以往共同谈论诗篇的朋友如今都已经天各一方了, 并且, 昔日与自己一起相处的伴侣如今也已经离自己远去。然而, 林语堂则正是通过scattered以及dispersed来表达出原作者对昔日老朋友的想念, 而通过broken jade以及buried incense等来表达原作者对远去爱人的一种眷恋。

2、章法标记的对比分析

(1) 章法标记内涵

章法标记是指原作者在写作阶段展现出的一种独特思维模式。事实上, 在章法标记之后所隐藏的主要是语言传统与民族心理特点。但是, 在写文章时, 章法标记难以捕捉到, 然而, 这又是极其重要的内容。

(2) 相关译例分析

在《浮生六记》中, 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章法标记, 事实上, 就是上文所描述的内容为下文事情发展做的铺垫。这样一来, 使读者在阅读时, 头脑中会有大量的问号。在解开一个谜团之后, 又会出现新的谜团。当一切谜团都打开之后, 整个故事画面便展现在读者脑海中。以前认为读者都是在阅读故事, 还不如说成是猜测故事。例如, 在文章中写道, True is that when the cup of happiness overflows, disaster follows, as the saying goes, and this was also an omen that we should not be able to live together until old age。此段内容的描写是在《浮生六记》中第三卷的《坎坷记愁》篇幅中, 妻子生命到了尽头。此时, 原作者就一直守在妻子床边。两个人谈论着曾经共同走过的幸福日子, 但是, 二人最终不能做到厮守终身。事实上, 是想表达出劝解世间的夫妇, 不能彼此相愁, 也只不过是情笃。俗话说, 能够恩爱的夫妻是走不到尽头的。从此之后, 作者与妻子便阴阳相隔了。

四、关于译文与原文非形式标记对比分析

1、非形式标记的内容

只凭借上述形式标记并不能将原著作的写作风格凸显出来。对于非形式标记来说, 它则是要注重隐藏在著作背后的因素。然而, 对于所隐藏的因素来说, 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原著作风格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读者来说, 通常是带有一种欣赏的眼光去品读作品, 然而, 最能够吸引读者是就是作品所具有的独特性。也正是在此中特质下, 才造就了作者笔下生动、形象的人物。

2、独特性对比分析

在作品中, 读者通常会找到一些关于作者所特有的气息。所以, 作者选择题材过程中, 便会加入一些关于自己的理解, 同时也会将自己特有的精神气质融入到作品中。对于人们来说, 其美的标准会有所不同, 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五、关于林译《浮生六记》研究不足之处的探讨

1、研究视角过于粗糙

通过上述研究成果分析得出, 大量学者的研究视角都只局限在林语堂翻译思想、主体性、翻译策略、译本赏析以及评价等几个方面。上述这种研究现状不能和具有较强翻译功底的代表作品《浮生六记》的地位远远不相符合的。例如:以翻译主体为例子。对作品主体以及翻译行为产生影响的并不是只局限在翻译人员当中, 此外, 原文作者与读者都是对翻译行为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而对于林语堂在翻译中是否会受到原作者以及读者的影响, 这依然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单独对翻译人员主体性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林语堂作为翻译人员的主体性对翻译行为与翻译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和翻译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与此同时, 还必须对是否会有对林氏译者主体性发挥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2、例证不够科学

对于例证科学性不强的问题主要是体现在林语堂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以及方法的范围中。如果从翻译策略以及方法着手研究林氏翻译的《浮生六记》文章总共分为17篇, 其中有5篇是硕士论文, 12篇是期刊论文。上述内容头对林氏《浮生六记》翻译的特色、策略以及翻译方法等加以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其中, 最为常见的就是“方法”与“例句”形式进行翻译的, 这对林氏《浮生六记》深入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同时表现出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 大多数论文在例证方法中存在一定的瑕疵。以其中的5篇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只有作者李丽对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翻译的特点加以深入的研究, 是由其文化因素以及译者的主体性开始着手的。此外, 又有学者利用统计方法将所举的例子加以统计和整理, 结合统计的数据来得出相应的结论, 其论证是和结论有着紧密的关系的。尽管在文章当中列举了很多关于特定文化词语翻译, 而林氏翻译则主要是通过利用规划的策略进行的。然而, 任何人都能够在译本中找出大量相反的例句来说明特定文化词语翻译林语堂所使用的异化手段。而如果确实相应的数据对比分析, 那么其结论的科学性便会受到他人的怀疑。

六、结束语

总体来说, 通过上述文章的分析得出, 林语堂在巧妙的处理了关于外在体裁问题, 而且又在内在体裁处理中, 换言之就是利用此作品如何将原作者的思想、世界观以及人生观表达出来。不管是在传统理论长期关注的标记符号, 还是对于那些难以驾驭的非标记符合来说, 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然而, 此文章在分析原文与译本的风格方面具有十分相似之处, 这位林氏翻译的《浮生六记》在翻译风格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而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以及翻译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对文章的研究依然存在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研究上要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深入的研究。

摘要:《浮生六记》的译本是林语堂成就最大的作品之一, 同时此著作将会始终贯穿翻译理论。本文主要对《浮生六记》译本研究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紧密结合, 以及翻译主体和翻译客体结合的研究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然而在研究中又存在大量的问题, 如:研究视角比较粗糙、研究方法不够完善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 能够对今后《浮生六记》研究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浮生六记,译本,风格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1]闵俊.从《浮生六记》译本看意象的翻译与传递[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9) .

[2]韦伟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6) .

[3]陈少彬.顺应论观照下《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赏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

篇4:幸得好书伴浮生

那时候,我家门口有一所小学,每到星期天就空无一人。校园里种了很多桃树,春天时,桃花盛开。我常搬个小板凳到校园里坐在一棵桃树下看书。不时会有粉红的花瓣落在书页上,我是那么地享受这花香与书香相伴的时刻。一段岁月就是一段美丽的心情。20岁时,我来到省城一所师专读书。女同学们在没课的时候,都喜欢去逛街。而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却是图书馆。星期天,我也会到学校附近的一个古玩城转转。我会对着一件精致的古董发呆,想象它是在经历了多少岁月沧桑之后,才来到了现在,并让我遇到了。佛说:五百年的轮回才有一次擦肩而过的机缘。我和它就是有在冥冥中的缘啊。偶尔,我也会买一本旧书什么的,记得有次,我花了一元钱买了本王国维《人间词话》,真觉得占了一个大便宜,开心极了。暮色渐浓,走在回学校的路上,我的心是宁静的,愉悦的。

24岁时,我来到一个美丽的小镇教书。学校后面是一大片草坪,学校没有围墙,草坪连着黄河大堤,堤边种满了柳树。夏夜,躺在宿舍床上读书,窗外的虫鸣与黄河的水声,声声入耳。那一刻的那一份惬意,简直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生命中,总有一些美好的回忆让我们无法忘记,让生命充满色彩。秋天,连绵的秋雨总是惹人无限闲愁。何以解愁,唯有在这样的天气里,给自己泡一杯茶,读书。这时,我通常会读仓央嘉措的诗,南怀瑾的论禅和陈眉公的《小窗幽记》。这样的书,这样的雨,该把心灵上所有的尘埃都洗去了吧!

如今,网络越来越发达,很多书都可以在网上看到,但我还是喜欢读纸书,因为当你摩挲那些散发着墨香的纸页的时候,它就会发了欢快的声响,它好像知道你是爱它。因为爱,所以相惜。人到中年,我仍常去逛书店,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就不管价钱大买一通。抱着一摞书走在回家的路上,仿佛我又回到从前,还是那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依然拥有纯真的心灵,简单的快乐。很多时候,快乐真的就是这么简单。在每一个心情潮湿、生命暗淡的日子里:在每一个曲终人教、夜雨敲窗的夜晚,翻开书,就像和老友促膝交谈,今夕何夕……

篇5:《浮生六记》读书笔记

沧浪的风景,时常让芸挂怀。有一个老婆婆居住在金母桥的东面,埂巷的北面,环绕着屋子都是菜地。大门是篱笆编的。门外有一池子大约有一亩左右,花光树影,在篱笆旁边错落有致,这个地方是元末张士诚王府的废弃地基。

屋子西面数步远的地方(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瓦砾堆成土山,登上巅峰可以远眺,地旷人稀,颇有野趣。老婆婆讲话中偶尔提到这个地方,芸非常神往,对我说:“自从别离沧浪,我常常魂牵梦绕,今天不得已于是退而求其次,这是老婆婆居住的地方吗?”

篇6:读浮生六记有感

“浮生”二字取自李白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本书说是六篇,但如今仅存四卷。它们分别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闺房记乐》是本书的核心精华所在,而芸又是核心中的核心。林语堂先生还曾评价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闲情记趣》谈论养花寻石、布设园林的段落,颇有趣味。《坎坷记愁》则写了作者中年失妻丧子之痛。《浪游记快》记下了作者幕游在外的身份,以及穷困潦倒还不忘去郊游的旺盛精力。

作者年少便听闻芸的聪慧,十三岁第一次见过她后,便一心想要娶她,十八岁两人正式结为夫妇。两人一起品茶论文,作者用了很多文字去描绘了芸如何陪伴他在闺房中谈诗论书、赏月饮酒,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能够雇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赏花会温酒,主动为丈夫谋妾室,也有主意为自家公公找姬妾。

作者写芸每天用餐,必吃茶泡饭,喜欢配荠卤腐乳,吴地俗称此物叫“臭腐乳”,又喜欢吃虾卤瓜。这两样东西,作者很不喜欢,还打趣芸。芸说:“腐乳的好处是便宜,而且下粥下饭两便,我小时候吃惯了,如今嫁到郎君家里,已经算得飞升高举了,犹且爱吃这个,是因为不敢忘了本来出身。”这段用简单的话来说,便是芸曾经说过”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

芸也确实做到了轻视金银,却看重书本。作者堂弟要娶亲,下催妆礼时家里缺了珠花,芸便拿出她当初所受彩礼里头的珠花,呈现我母亲。婢女仆妇为芸可惜,芸却觉得:“凡身为女人,已经算纯阴之体,珍珠更是纯阴的精华,我用来做首饰,克了所有的阳气,也不好。既然如此,有什么珍贵的呢?“想想芸如此知书达理,娶之的确为作者人生之大幸也。

《闲情记趣》里讲了作者养花的一些趣事。菊花宜单数,不宜双数,每瓶只插一种品种、一种颜色更好。选用的花瓶,瓶口应该选开口阔大的,而窄小的不宜;阔大的瓶子宜于花枝舒展。最有情趣的莫不过芸亲自为作者织作衣物,衣服颜色大多暗淡,这样比较耐脏,既能出去见客人,也能家常穿着。这又是服饰上俭省的法子。更有趣的是夏天荷花初放时,晚上闭合,白日盛开。芸便用小纱囊,撮少许茶叶,放在荷花心。第二天早晨取出,烹了雨水来泡茶,香韵尤其绝妙。

篇7:《浮生六记》读书笔记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崎岖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摄生记逍》,这个我是百度来的。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四记交叉相联,所记所叙固然都是日常琐事,平铺直叙,然情真意切,一点不腼腆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渐渐拂面。

打开《闺房记趣》,沈三白刻画了一个清丽灵妙的女儿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这是他年少时初见陈芸的情景。那夜,芸给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时,芸堂兄挤身而入,戏谑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给,本来是专门给你夫婿筹备的!”呵呵,当时沈陈二人就酡颜了。读此处我亦莞尔微笑,圆满姻缘一粥引之。

尔后便是两人成亲,一段最幸福美妙的时间。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打动着。他们的恋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凡最轻微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激动。

夫妻饮茶谈诗论词,芸曰:“杜(甫)诗锻炼精绝,李(白)诗洒脱落拓;与其学杜之深严,不如学李之生动。”

春景,三白欲携芸远出远足,芸巧扮男装,见人问则以表弟对之。呵呵,竟无人识辨。

夏日,芸头戴茉莉花,三白戏谑说佛手为香之君子,茉莉为香之小人,何以亲小人而远君子,芸亦笑说:“我笑正人爱小人。”夫戏妻谑,笑俗为雅。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写作的自传散文。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从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

《浮生六记》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然而我自信这种说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读这书的,必有能辨别的罢。以上这两段话是俞平伯和林语堂对此书写的精彩书评,觉得说的很好,和大家分享下。

我读此书有从书中的感触到,过度教养的影响,不只是教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现代父母对孩子付出更多的照顾与教导,正面回馈却似乎不如预期,究竟教养出了什么问题?过度的保护、指导与关爱,不仅是个别家庭的教养问题,更是影响整体发展的社会问题,值得反思与警惕。我们都忘了,我们该养出的不是好小孩,而是好大人教养的目标,应该是养出一个心智、情感、能力都与年龄并进相衬的成年人。本书以此为中心思想,希望帮助父母平抚担忧与恐惧,先放下亟欲为孩子铺设成功坦途的急切情绪,而以更稳健的心态、更明智的爱,创造真实永续的教养效果。

篇8:震地浮生六记

记一:幺爹血手刨出侄女的命

都江堰聚源中学的初一女生董尹,她的右腿已经几乎废了,但面对了太多同学的死亡,她仿佛都感觉不到自己的疼痛。

董尹的父母在外省打工,她一直跟着幺爹。就在地震后几分钟,幺爹第一时间赶去学校找侄女。但他却看到学校里一片混乱,他在废墟中找寻董尹的身影,赤手在废墟中刨着。翻开一个血肉模糊的身体,不是;又翻开另一个没有呼吸的身体,也不是……

“翻了四五個人,终于看到了我的侄女。地震逃跑时她跑在前头,虽然还是没跑过,但是被压在了废墟边缘,捡回一条命。”幺爹看着满头灰尘、右腿几乎残废的侄女,哭着说:“我都不晓得咋对她父母说……”

记二:截肢了,怎么去养活父母呢?

“叔叔,别锯我的腿,我宁愿自杀!”12岁的北川县曲山小学东学区四年级三班学生李月,用哀求的语气和一旁的叔叔李宗刚说话,小李月被压在废墟中动弹不得,叔叔李宗刚站在废墟外泪眼婆娑。

在满目疮痍的映秀镇,天黑下来了,废墟中的初三学生向孝廉想:“我想看一眼爸妈再死。”这时,废墟外传来了同班男生马健的喊声:“孝廉,你在哪里?你要坚持,你要坚持……”向孝廉再次昏了过去,但被马健的声音唤醒。向孝廉对马健说:“你使劲拖,别怕把我的手和脚拖断,只要头不断就行。”

大约4个小时后,马健终于把她刨了出来。这时,马健的双手血肉模糊。“他抱着我,我们痛哭起来。紧接着他就背着我向学校大门口走去。刚走到门口,先前我被压住的地方旁边一堵墙壁突然倒塌。如果再迟几分钟,我还会连累马健,我们两个都出不来了。”

脱险后的向孝廉苦苦地哀求记者:“我家在农村,非常贫穷,哥哥是个残废。记者叔叔,你帮我告诉医生,千万不要给我截肢。我最崇拜丁磊,我想以后像他那样挣很多钱。如果截了肢,我以后怎么去养活父母呢?”

记三:逃生中,等待自己的爱人

在救援现场、医院和临时的露天病房里,有很多的“遗忘症患者”,为了救别人而顾不得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安危。一位中年女性医务人员,她从地震开始就忙着搭帐篷,安置病员,没有回家,记者问她:“你有孩子吗?”她说:“有,在学校,地震到现在还不知道孩子的情况怎么样。”她终于忍不住掉下了眼泪。记者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孩子叫什么名字?在哪所学校?女护士摇摇头都不作回答,抹一把眼泪,又继续工作。

不但“忘记”了家人,还有人忘记了自己的安危。某公司位于高楼14层,地震时,同层楼所有男士集体让女士先走,有几个女生腿软,男同事背着她们往楼下冲。“而且就在我们往下跑逃生的时候,却见到物业公司的人冲上楼来维护秩序,疏散人群。”

“走到楼道口,有一位女同事站住了,我推她快跑,她却回身张望,等待。后来我才知道,她在等她的男友——她男友也是我们的同事。在那一刻慌乱的生死之际,这份等待让人莫名地感动。”

记四:劣质教学楼里最优秀的老师

此次灾难中,“学校惨剧”成了网民们关注的焦点。地震时,聚源中学的学生谢屿正在三楼上化学课,地震突袭,他马上钻到课桌下面躲藏。只听“轰”的一声,他脚下一空就落了下去。谢屿被埋在废墟下,一条横梁砸了下来,幸而被桌子挡住。只是他周围的空间已经密闭,空气越来越少,他感到胸闷、呼吸困难。谢屿开始摸索,找到一处较软的沙石,用手使劲挖,幸运地挖开了一个小洞,不仅可以通空气,还让他有机会将手伸出废墟外,最终被救援者发现。

就在这些劣质的教学楼里,却同时存在着很多“最优秀的老师”,比如德阳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他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把4个学生护在身下,使他们免受伤害,谭老师自己却因此罹难。“那天早上他还跟平常一样,6点就起来给我们的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了。这一走就再也没回。女儿还在家里喊着爸爸啊!”妻子张关蓉泣不成声。

操场上,学生家长按当地习俗为谭老师点燃了一串鞭炮。

记五:3岁女孩在父母身体庇护下挺过40余小时

在几乎被夷为平地的重灾区北川县,参加救援的庄家师团官兵在一个塌落的屋角处发现了一对夫妇和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移位的墙壁压在两个大人身上,孩子的腿压在了大人的身下,大人已遇难。

尽管因为疼痛而不时哭泣,这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还是挺过了漫长的40多个小时,在艰难的挖掘过程中最终获救,其间经历了漆黑的雨夜和数次余震。

她说她叫宋欣宜,已经上幼儿园了,喜欢看电视和画画。但是她没有说,压在她腿上的夫妇俩就是她的父母。两个大人在最危急的时候,各自用身体护住了孩子,像避震棚一般用自己的命交换出了一点空间,把生存的希望留给了后生。

没有人知道,在那短暂的几分钟里两个大人都想了什么,但或许那只是一种不需要思考的本能。

记六:的哥们的“生死时速”

在成都通往都江堰的成灌高速公路上,飞驰而过的一排排出租车曾让路旁的人们落泪。

5月13日半夜3时许,成都大众出租公司的哥邝师傅接到通知,“前往都江堰接伤者”。此时,邝师傅已经开了一整天的车。但精疲力竭的他马上又打起了精神。“我叫上搭档一起,他开车。”两人一起火速赶往都江堰。

篇9:《浮生六记》读书笔记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欢憨园,但因种.种原因,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重。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后来,沈复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贫穷,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办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应就是指沈复浮荡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与芸娘在一起的时光虽短暂,但很欢乐,美好,但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欢乐的时光便如梦境一样虚幻飘渺,昙花一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世界上,最完美的女子莫过于《芙蓉女儿诔》所言:“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然而,这个世界不可能是完美的,当然也就不会有完美的产物,所谓的十全十美,只是一个人所追求,所向往的罢了。

大体而言,世间有两种女子,一种是初见时美貌惊人,风情万种,相处久了才发现艳而不丽,丽而不雅,泯然俗人矣;一种是初见时相貌平平,相处久了却发现举手投足皆有法度,一颦一笑正显风韵,值得一个人用一生去品读。她,无疑属于后者。

她,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却具兰花的清新淡雅;她,没有桃花的美艳逼人,却具梅花的清纯彻骨。她,静默时,如一朵睡莲;行动处,似款款和风。她,垂泪时,梨花带雨;她,欢笑时,玉珠落盘。

她,对自己,毫不宽恕;她,对别人,宽容大度。她,慕富贵,但不苛求;她,憎贫贱,但能接受。她,“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在生活窘困时依然有闲情雅趣,有浓情蜜意;她,“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在宽裕时不改淡雅如兰,虚怀若谷。

她,可爱,既不因为美貌;她,可贵,也不因为贤良。她,血肉俱全,平淡中真情依依;她,笑泪兼有,简约处丹心昭昭。她,似清泉,给人以纯洁淡雅之情;她,如流水,让人有缠绵悱恻之意。她,恼而不怒,有似月闭微明;她,柔而不娇,恰如花开含笑。

她,多情只为真情;她,大爱只因真爱。她,一个心照不宣的微笑,穿越彼此岁月的郁结;她,一次若有所思的凝眸,留给世间最美的侧影。她,轻如风,淡若云;她,柔似水,洁比玉。

她,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她,脱俗,因而可遇而不可求;她,不凡,注定可望而不可即。人生本就如此,事事难为伤身伤心,事事顺遂又伤情伤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好书推荐浮生六记】相关文章:

好书推荐浮生六记07-03

股市好书推荐04-24

好书推荐《魔戒》05-31

读好书推荐08-31

单位好书推荐范文05-25

老师好书推荐范文05-29

小学好书推荐理由07-22

昆虫记好书推荐08-04

好书推荐小学生05-24

好书推荐幼儿教师05-27

上一篇:七夕节送媳妇什么礼物好 七夕送老公礼物下一篇:生产加工型企业生产产品报废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