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文明和谐机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2024-08-04

构建文明和谐机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精选8篇)

篇1:构建文明和谐机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弘扬文明服务正气 共创文明和谐机关

文明服务是增强机关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动力, 是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化解机关内部矛盾和人际积怨的重要措施。文明服务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而且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一、和谐机关的几大特点

(一)正气是构建和谐机关的首要前提。一个风气不正的机关,很难出现“和谐”现象,即使表面呈现“和谐”景象,在这种“和谐”的背后也潜在着更加深刻的矛盾。只有风气正才能人气顺,没有正气的支撑,就不会有真正的和谐,因此,构建和谐机关,首要的是知荣明耻,是非、善恶、美丑分明。

(二)和谐实质上意味着一种秩序。构建和谐机关,就要遵循机关运行规则,维护机关应有的秩序。维护秩序靠的是规章制度和人的素质两个方面的因素,二者相辅相成。秩序靠制度来建立,同时要靠人来维护,使制度转化为秩序体现的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三)人心向上是和谐机关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体工作人员自觉地热爱学习,积极进取,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业务知识和办事能力,形成“想干事、会干事”的风气;二是机关的各级领导关心下属工作人员的进步,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形成“争先进、有奔头”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高每个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促进和谐机关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一个和谐的机关必须营造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一要互相信任,做到相互坦诚相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二要加强沟通了解,改变“工作见面多、思想见面少”的局面;三要互相谅解,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使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心情舒畅地工作。

(五)创新是构建和谐机关的应有之义。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机关,显然不是四平八稳、毫无生机和活力的机关,而是充分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活力迸发、源泉涌流的机关。因此,一要激活创新的动力。认真进行融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等为一体的创新实践。二要探索创新的规律。机关工作千头万绪,事情多、忙、繁、杂,但并非无规律可循,要积极探索并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东西。三要提升创新的层次。和谐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升华的过程。要通过开拓创新,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协调新关系,解决新矛盾。

二、构建和谐机关的有效途径

(一)建设和谐、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领导班子和谐是干部职工队伍和谐的前提、基础和重要保证。领导班子成员能够和谐相处,就能顺民意、察民愿、恤民情,整体功能和执政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创造力就会增强,从而实现双赢、共赢和多赢。

(二)提高机关干部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人是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机关人员素质的高低是构建和谐机关的关键。在队伍建设中,一是抓学习。组织干部定期学习政策理论、法律知识、业务知识,努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建设学习型机关,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的要求。二是抓职业道德建设。教育机关工作人员要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享受与贡献的辩证统一关系,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形成高尚的道德习惯。三是注重先进模范人物的培树,引导机关工作人员学习身边的典型人物事迹。四是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要教育机关广大干部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深人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扎扎实实地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五是提高自律意识,在工作期间,全身心工作,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八小时工作之外,要遵守公共道德和法纪,教导干部善于保护自己,做一个让家庭、让党和人民都放心的人。

(三)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和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努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不断增强公仆意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二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通过案例分析、播放警示教育片、学习党纪法规经常对广大工作人员进行警示教育,提示机关工作人员自觉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色情关、人情关,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强防线,为构建和谐机关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三是加快机关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为机关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在国家建立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基础上,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公务员工资福利的政策规定,消除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差别,建立规范和谐的收人分配秩序,从根本上消除影响机关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稳定的不利因素,创建公平、公正、和谐的发展环境,全方位地展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的整体和谐气候,进而最大限度地开掘和发挥机关干部的潜质潜能。

篇2:构建文明和谐机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08级汉语言文学班

高敬宜

00859006

摘要:党中央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着眼实践, 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和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引领社会主流意识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本文从和谐文化的内涵、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四个方面论述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智慧结晶。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

一、和谐文化的内涵: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指出: “人始终是主体。”①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脉相承、互为因果、自成体系, 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出发点。

(二)科学性。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现象,科学性反映了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反映了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文化发展中不断继承和不断创新的辩证统一。

(三)时代性。一部人类文明史证明,和谐文化总是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同步的,它能在任何情况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四)开放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出现了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趋势。因此,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且同样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五)群众性。和谐文化始终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紧密相连的, 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和谐文化应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 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

(二)培育文明道德的社会风尚。要按照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的要求,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成为人们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我国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四)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建设和谐文化,就能够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形

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三、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和谐文化作为以和谐为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旨在倡导和传播和谐理念的文化形态,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深度的精神支撑。“实践证明,没有和谐的文化,就会失去和谐社会的根基,就会失去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②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顺乎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与此相伴随,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实践表明,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思想文化问题上的历史自觉。

(二)建设和谐文化是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社会。这个总要求是人类精神进步的升华,它必然会以各种方式在思想文化领域得到体现,成为和谐文化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文化就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先进性还体现在,它可以通过自身建设,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从而激发人们的历史主动性。

(三)建设和谐文化是更好地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不是无矛盾、无利益冲突的社会。事实上,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赋予和谐社会的发展前进以无限的活力。只是和谐社会的活力不是自发、无序的,因为“和谐”本身就是一种有序状态。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不仅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而且需要相应文化的支撑。通过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成员中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良好风尚,真正把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工作落到实处,打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 文化对于人们的精神心理、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 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根本的价值导向。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社会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发展的根本问题。而和谐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核心价值,它必将指引着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朝着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振兴中华的和谐社会、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发展。

和谐文化,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种表现和展示,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武器和具体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和谐文化。根本任务是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在和谐文化的帮助和影响下,采取各种现实的措施,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

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从而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得到加强。因此,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

(二)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根本的精神支柱。一个社会,有了共同的精神支柱,这个社会才有强大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以和谐的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就是要通过对和谐的肯定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褒贬,形成以尊重和实践和谐为荣,以背离和破坏和谐为耻的社会风尚;就是要建立和健全各种制度体系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等,使之成为指导和约束社会各种行为的框架体系。当然,也包括将和谐理念和价值取向融入到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去,以美的形象和方式促进和谐理念的传播和应用。

(三)和谐文化是我们倡导的价值取向和理念

对和谐问题也要持辩证的观点。要看到,和谐,只是社会运行状态的一种最高境界、最高理想。现实存在的事物和社会,既没有绝对的和谐,也没有绝对的不和谐。和谐与不和谐始终是相伴而生的。某些情况下,不和谐的因素超过和谐的因素,社会就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和谐的因素超过不和谐的因素,社会就比较稳定有序。和谐不和谐都是相对的。社会是否和谐,并不是看是否彻底消除了不和谐因素,而是看整个社会的和谐因素是否占主导地位,特别是一些关键的领域和环节是否比较和谐。建设和谐文化,并不是无视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更不是要去掩盖和抹杀这些矛盾。恰恰相反,是要正视这些矛盾,鼓励人们用适当的方式去解决这些矛盾,在解决矛盾的基础上争取达到比较和谐的状态。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给自己设定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而是把和谐作为一种根本和长远的价值取向,努力消除或减少一些影响全局的不和谐因素,使社会的和谐因素不断增长,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加全面、均衡和协调地发展。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包含关系,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篇3:构建文明和谐机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笔者认为推动劳动关系的良性运行,重点在用人企业一方,着力点在推动劳资双方价值理念的融合与统一。

第一,必须要确立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共生共赢的理念。劳动关系是能动的社会关系,将劳资双方的利益和愿景相统一,才是增强劳动者的归属感和向心力的前提和基础,才能激发广大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第二,必须要使劳动管理规范化。当前,在劳动保障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必须规范化管理,不折不扣依照《劳动法》依法治企,从而提升生产效率。

第三,必须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一个企业如果不以人为本,长此以往势必会引发过激事件,同时要注重员工的心理疏导相信人、依靠人、培养人,从而达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实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趋向。

2 国有企业怎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一,坚持和落实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切实维护职工权益。工会要进一步健全公司、厂、车间三级职代会机构,认真做好“三重一大”,把员工职业安全健康、劳动保护、员工培训、干部廉洁自律以及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纳入议事范围,研究制定相关制度规定,采取员工代表提案征集立项、员工代表专题听证和代表巡查等形式,把企业决策建立在广泛参与、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监督和推动高层决策的贯彻落实。在坚持开好职代会的基础上,将民主议事会制度作为职代会闭会期间畅通员工诉求渠道的有效方法,及时完善修正制度规范,使企业的制度规范更加科学化、据有操作性。

第二,坚持和落实厂务公开制度,不断拓宽诉求渠道。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厂务公开制度,要深入推行“阳光操作”,坚持“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集体决策,对于员工普遍关心的生产经营状况、安全生产、奖金分配、人员招聘、评先选模等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公开,员工的知情权得以保证。在基层班组,推行“班组民管会”制度,同时也进一步调动了员工关心企业、主动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使基层班组始终充满活力。

第三,坚持和加强民主评议干部工作,全面落实员工的选择权和监督权。坚持把各级领导干部定期考核纳入职代会议事日程,是落实员工选择权和监督权的有效方法。把员工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加大了民主评议监督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力度,对员工信任度达不到标准的予以降职或免职处理,使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各项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并减少了干群矛盾,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发展。

3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牢牢把握的几个方面

一是健全依法治企的管理体系,维护员工劳动经济权益。企业劳动人事部门应坚持“依法用工、合法用工”的原则,对于劳动合同的内容、签订、变更、终止、续订、接触以及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合同的管理都要做明确规定,明确企业与员工的责权利关系,为维权机制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建立职工劳动报酬与生活保障机制。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关爱员工,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增加员工收入,最大可能满足提高员工物质利益需求,将增加收入尽可能向生产一线倾斜,向苦、脏、累岗位倾斜给员工合理的薪酬待遇。与此同时,要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并常态化,公司层面则应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审批程序、帮扶对象公示、资金使用情况公示等制度,以保证帮扶救助及时到位,这样,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关爱,使员工增强了企业归属感,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加强凝聚了员工。

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让员工的价值得以体现。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首先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企业工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根据企业不同阶段生产经营任务的要求,在员工中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五小”发明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支撑,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谏言献策。要坚持以开展主题劳动为载体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坚持“五小”“QC”为载体,鼓励创新发明;坚持弘扬劳模精神,激励广大员工立足本职争创一流业绩。从而使广大员工在劳动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并深切感受到企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激发员工劳动创造的热情和积极性,并把这种热情和积极性化作忠诚企业、回报企业、体现自我成就感的积极动力。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满足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潜移默化地增强广大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来娱悦、吸引、教化、陶冶、塑造、凝聚职工,把“用真诚服务员工群众,用快乐激发个人潜能,用信任打造一流团队,用友爱构建和谐企业”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出发点,最大可能地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4 结语

总之,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必须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入手,进一步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在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激发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实现用人单位的长远发展的基础;是提升生产效率,减少争议纷争的前提: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力保障。工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其根本职能之一,进一步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在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4:构建文明和谐机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关键词]和谐 和谐社会

“和谐”一词,是“调和”与“谐合”的复合词,《广雅·释诂三》记:“和,谐也。”《尔雅·释诂》曰:“谐,和也。”说明“和”与“谐”两者可以互训。最初,人们试图从功能上把“和”解释为酒器与乐器,《广韵·戈韵》中记载:“和,不坚不柔也,”其意又引申为一种恰到好处的适中状态。“和谐”思想是中国儒家哲学思想中重要的研究范畴之一,儒家思想主要是通过内省外修,进而推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和谐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庸》说:“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把人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看作是相辅相成的和谐、平衡运动。《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天、地、人之间的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则的天人和谐。我国西汉时期哲学家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思想。儒家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是天地万物的有机部分,认为要顺应自然,依循事物的自然本性,从而实现“太和”景观:“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大传·彖传》)即自然界万物并存共育的盛况。[1]马克思则认为人与自然的相通不是泛神论意义上的相通,而是自然意义上的相通,是现实意义上的相通。他把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在辩证法的基础之上,他把“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的本质”辩证地统一起来。指出:“因为人和自然的现实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的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无神论,作为对这种非实在性的否定,已不再有任何意义。”[2]人与自然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当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尤为重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人类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对自然界进行毫无节制的索取,森林滥伐、江河与空气污染、不可再生资源的肆意开采等等,都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不谐调发展,而人类也在不断承受由此带来的后果。目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广泛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国政府适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保持自身内外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身心内外的和谐,认为人与自身的和谐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根本。孟子指出:天下之大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庸》也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知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孟子.离娄上》)而提到修养身心的方法,儒家强调要“惠而不患,老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要保持中和的态度,实现自身内外和谐,所谓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天下一切情感和道理的根据,和是对待万物的普遍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就会“万物并育于其间而不相害,四时日月,错行代明而不相悖,”万物各得其所而生和发育,实现天地人的和谐发展。[3]同时,儒家也非常讲求修身,“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仅使个体达到了安身立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也最终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正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而修身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躬行”,只有先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践行社会行为规范,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寻求自身的和谐。[4]事实上,每个社会成员自身的和谐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社会各因素的和谐发展必须以实现个人内外兼修为基础。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日益迫切,一种传统道德感的缺失正在困扰越来越多的人们,往往产生莫名的孤独感、焦虑感、不平衡感等等,所以传统儒家所倡导的内外兼修的思想在今天则具有更加重要的启示意义。

提倡“仁者爱人”、“和而不同”思想

人与人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在人与人关系上,儒家传统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是促进“人和”的道德原则,尤其推崇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必须以“仁”作为根本立足点,正如《论语·颜渊》中提到的“仁者,爱人也”。同时,指出人与人间应互相帮助,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自己所不愿意的也不强加于他人,这就是儒家所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强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不断忍让并与人为善,这就是其一直遵守的“忠恕”思想,而这种处理人与人间关系的思想延伸扩展到整个社会,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将小爱升华为大爱,把小我转化为大我,这样人际间的和谐相处最终便会延伸到一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和谐发展,正所谓“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无耻矣;士不知有耻,为国家大耻。士荣在于施仁,士辱在于施不仁”(龚自珍〈明良论二〉)同时,儒家强调和而不同的思想,体现出了事物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主张把握事物的差别性,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形成以和谐为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5]《礼记.礼运篇》中又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份,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当今世界逐步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民族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不尽相同,目前在求同存异中谋求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对外交往的共识。现阶段,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提供一种解决各种矛盾调解冲突的机制,有效调节、疏导各种社会矛盾,最终形成总体上的平衡与和谐。[6]

中国传统儒家和谐思想对于我们所提倡的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它为和谐社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继承与批判中国传统儒家和谐思想的基础上,其内涵必将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最终实现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合理、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岱年著,文化与价值[M],新华出版社,2004,P21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2.

[3]黎昕.儒家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J].东南学术,2008(4):135.

[4]李申.简明儒学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12.

[5]覃翠玲.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前沿,2008(6):180.

[6]黎昕.儒家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J].东南学术,2008(4):135.

篇5:构建文明和谐机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考点背景透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又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为题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作了专门讲话,最近的“十一五”规划又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个大的专题提出,2006年10月初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会议的主题,可见这个问题很重要。

2005年考研政治真题只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个材料分析题出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2006年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点等角度作了考查,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十六届六中全会又专门作为会议的主体探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这个知识点,考生还

要特别重视。

【相关资料精粹】

相关材料1:联系与系统

1.联系与系统的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2.系统的含义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的主要特征

(1)整体性。含义有两点:一是系统的整体性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组成要素之中,但又不是个孤立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二是系统中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要受整体系统的影

响和制约。

(2)结构性,及系统诸要素的结合方式,系统的功能和属性既取决于各组成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要素的结合方式。

(3)层次性,及系统的结构的一次隶属关系,不同层次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不同,其运动规律也完全不同。

(4)开放性,即系统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4.联系和系统的现实意义

篇6:和谐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导

社会中的共生意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共生共荣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人的依赖关系。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是人与人的依赖关系的真实写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了,人与人的依赖程度增加了,但人与人的关系却疏远了,这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极不协调的。因此,正视人与人的依赖关系,实现互惠互利,进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二是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实现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特征。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为公民提供了基本生活条件和平台;公民也应自觉地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履行其社会公共职责,遵守公共生活规范。三是人与环境的友好关系。近年来,有的地方政府在扭曲的政绩观指导下,经济发展的恶性竞争加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友好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起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促使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发展中的合作意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人想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只有合作,才能形成发展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因此,培养和增强发展中的合作意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应成为国内各企业经营者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意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使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空前加强,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它决定了世界各国以及国内各企业都不能游离于世界体系之外,只能走“合作”的道路。各企业经营者只有面向大分工、大合作、大流通、大市场的发展环境进行战略资源整合,正确认识和处理与竞争对手、供应商、员工、政府、顾客之间的关系,强化合作意识,共同扩展市场,才能提高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下的竞争力。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各国之间、各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目标。中国的和平崛起,得益于和平的国际环境;国内各企业的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和平的国内竞争环境。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相互依赖的程度会进一步加深,国际国内各企业合作的动力和机会将进一步增大,和平的力量也将进一步加大。因此,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要趋利避害,必须树立“和平是为发展,发展也是为和平”的理念,让“和平、合作、发展”成为彼此关注的主题。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本。和谐社会一定是诚实守信的社会。中国历来讲究诚信,恪守“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准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兴企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企业的“生命线”。“双赢”是当今全球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的一大特征。世界市场竞争日益激化,但竞争不一定遵循你赢必然我输、我赢必要你输的简单规则,“双赢”已在越来越多的场合成为协调竞争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人们应树立一种共同培育市场,即“把蛋糕做大”的互利合作的“双赢”理念,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治国理政中的法治意识。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只有以法律手段来治国理政,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处于严格依法办事的状态,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整个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无论在国家政治事务治理层面,还是在社会治理层面,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方面,其制度安排、规则程序、合作参与、责任分担、利益共享都离不开法制,以确保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价值目标得到确认、尊重和实现,并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保障。要实现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社会中的不公平问题能够通过法律途径得到解决,确保法律目前人人平等。为此,必须彻底摈弃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人治”,使司法成为维护社会公正的平台。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发展的手段和途径。法治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减少矛盾,而且可以使已经产生的纷争得到及时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因此,必须依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司法机关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同时进一步建立法制化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篇7:构建文明和谐机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和谐观念的确立源远流长。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的先秦典籍中,尤其是在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中,对和谐观念已有明确论述,并给予了崇高评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外延无限广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举止到国家行为,从产品交换到文学艺术,从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无不追求和谐。饮食讲求五味调和, 音乐讲求和谐之美, 买卖讲求公平, 故有“和售”一词``````

从历史文献的有关论述中,我们体会到,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一项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层层推进、全面展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描绘了和谐社会、大同世界的理想目标,而且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即以和谐观为指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内外关系。

注重普遍联系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应和谐相处,亲密无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调。正因为人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人就应当亲近自然,认识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而决不可任意摧残自然,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粗暴索取,人为破坏大自然的和谐状态。唯其如此,人类的生存环境才能不被破坏,自然生态才能保持平衡,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中心环节是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先哲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最关键、最重要。人和才能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战斗力。人和贯穿于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国家关系等不同层次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齐家”,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爱。因此,“孝悌和亲”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家和万事成”、“家和万事兴”,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传世格言。推而广之,对朋友、对他人也要讲求和谐、和睦, 再推而广之,国与国之间更要以和为贵,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人。当今中国推行以邻为伴、以邻为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提倡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强调国与国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合乎规律的`继承和发扬.

以注重伦理文化为特点的中华文明,特别重视个人的修身养性。而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和理想境界就是身处困境而能保持心态的平和,使身心内外达到和谐状态,即宋明理学家所宣扬的“孔颜乐处”。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称赞贤弟子颜回能够安贫乐道,而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后来,儒家以孔颜为榜样,特别注重内心和谐愉悦的精神享受。宋明理学明确指出孔颜乐处是一种精神境界,其集中表现就是通过自我道德修养达到身心内外无所窒碍的和谐状态。

上述种种表明,追求和谐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传统观念”作为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经过批判继承,并与新的时代精神相融合,对于当代和后代人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将会日益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点正在被广大的中国人民所认识,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所认识。两位巴西学者说得好:“由于很多人认为孔子是通过伦理体系来致力于社会和谐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本主义哲学家之一,在新世界的建设中,儒学无疑要起很大的作用。这一说法于1988年在巴黎得到了一群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支持,瑞典的阿尔文博士声明:“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1,关于和谐概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和谐概念的确立源远流长,在先秦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中,已有了和谐观念的萌芽,并对其给与高度的评价。

B, 和谐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很广泛,从个人举止到国家行为,从产品交换到文学艺术,从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无不追求和谐。

C,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描绘了和谐社会,大同世界的理想目标,而且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D,追求和谐这一传统观念经过批判继承,并与新的时代精神相融合,对以当代人和后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将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

2,下列各项,不属于“人和贯穿于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国家关系等不同层次中”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3分 ) ( )

A, 对朋友、对他人也要讲求和谐、和睦,,社会各个成员各个阶层之间应该要彼此尊重,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B,家庭和睦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齐家”,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爱。

C,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中心环节是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先哲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最关键、最重要。人和才能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战斗力。

D,国与国之间更要以和为贵,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人。如今的中国提倡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合乎规律的继承和发扬。

3,下俩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饮食讲求五味调和, 音乐讲求和谐之美, 买卖讲求公平,·····这都是和谐观念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表现。

B ,“孝悌和亲”成为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核心,“家和万事成” 、“家和万事兴”等传世格言都表明和谐观念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

C,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调,人就应当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按照人类需要基础上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

D,孔子称赞贤弟子颜回能够安贫乐道,是因为颜回身处深处困难而能保持心态的平衡,使身心达到和谐状态。

参考答案:

1A

2C

篇8:构建文明和谐机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庸》说:“万物并齐而不相害, 道并齐而不相悖”, 把人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看作是相辅相成的和谐、平衡运动。《道德经》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主张天、地、人之间的自然共生, 共同遵循自然法则的天人和谐。我国西汉时期哲学家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思想。儒家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是天地万物的有机部分, 认为要顺应自然, 依循事物的自然本性, 从而实现“太和”景观:“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 乃利贞, ” (《周易大传·彖传》) 即自然界万物并存共育的盛况。[1]马克思则认为人与自然的相通不是泛神论意义上的相通, 而是自然意义上的相通, 是现实意义上的相通。他把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在辩证法的基础之上, 他把“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的本质”辩证地统一起来。指出:“因为人和自然的现实性, 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 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 所以关于某种异己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问题, 即包含着对自然界的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 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无神论, 作为对这种非实在性的否定, 已不再有任何意义。”[2]人与自然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因此, 当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尤为重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当前人类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对自然界进行毫无节制的索取, 森林滥伐、江河与空气污染、不可再生资源的肆意开采等等, 都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不谐调发展, 而人类也在不断承受由此带来的后果。目前,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广泛受到各国的重视, 中国政府适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就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保持自身内外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身心内外的和谐, 认为人与自身的和谐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根本。孟子指出:天下蹾之大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中庸》也说“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知人, 则知所以治天怤下国家矣。” (《孟子.离娄上》) 而提到修养身心的方法, 儒家强调要“惠而不患, 老而不怨, 欲而不贪, 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 要保持中和的态之者下度中, 一天袙, 。切实下情发N现之感而自达和皆身道道中内也理节外。, 的致根和谓中据谐之和, 和, 所, 。和天是谓中地对中也位待和者焉, , 万“, 物天喜万的下怒物普之哀育p遍大乐焉原本之。也”则未慛;中, 发和是达, 谓也天到了中和的境界, 就会“万物并育于其间而不相害, 四时日月, 错行代明而不相悖, ”万物各得其所而生和发育, 实现天地人的和谐发展。[3]同时, 儒家也非常讲求修身, “自天子以至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不仅使个体达到了安身立命,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同时也最终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 正所谓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P而后扤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而修身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躬行”, 只有先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践行社会行为规范, 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寻求自身的和谐。[4]事实上, 每个社会成员自身的和谐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 因此, 社会各因素的和谐发展必须以实现个人内外兼修为基础。而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日益迫切, 一种传统道德感的缺失正在困扰越来越多的人们, 往往产生莫名的孤独感、焦虑感、不平衡感等等, 所以传统儒家所倡导的内外兼修的思想在今天则具有更加重要的启示意义。

提倡“仁者爱人”、“和而不同”思想

人与人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在人与人关系上, 儒家传统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是促进“人和”的道德原则, 尤其推崇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必须以“仁”作为根本立足点, 正如《论语·颜渊》中提到的“仁者, 爱人也”。同时, 指出人与人间应互相帮助,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自己所不愿意的也不强加于他人, 这就是儒家所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儒家强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不断忍让并与人为善, 这就是其一直遵守的“忠恕”思想, 而这种处理人与人间关系的思想延伸扩展到整个社会, 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无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将小爱升华为大爱, 把小我转化为大我, 这样人际间的和谐相处最终便会延伸到一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和谐发展, 正所谓“士皆知有耻, 则国家无耻矣;士不知有耻, 为国家大耻。士荣在于施仁, 士辱在于施不仁” (龚自珍〈明良论二〉) 同时, 儒家强调和而不同的思想, 体现出了事物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主张把握事物的差别性, 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终形成以和谐为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5]《礼记.礼运篇》中又说:“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份, 女有归。货, 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当今世界逐步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民族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不尽相同, 目前在求同存异中谋求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对外交往的共识。现阶段, 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要提供一种解决各种矛盾调解冲突的机制, 有效调节、疏导各种社会矛盾, 最终形成总体上的平衡与和谐。[6]

中国传统儒家和谐思想对于我们所提倡的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它为和谐社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继承与批判中国传统儒家和谐思想的基础上, 其内涵必将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最终实现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合理、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摘要: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理论精髓, 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内核。它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等诸多方面的和谐, 对现阶段所提出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作用。深入探究儒家和谐思想, 对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 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谐,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岱年著, 文化与价值[M], 新华出版社, 2004, P21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92.

[3]黎昕.儒家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J].东南学术, 2008 (4) :135.

[4]李申.简明儒学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3-12.

[5]覃翠玲.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前沿, 2008 (6) :180.

上一篇:字词偏的字义及常用组词下一篇:欧阳修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