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

2024-07-25

对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共10篇)

篇1:对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

对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大力弘扬“是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云南精神”,发挥优势,创造特色,持之以恒,建设平安、健康、文明、生态、和谐的校园,推动学校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明风尚,构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融入学校教育,文化兴校、文化育人的理念普遍树立。学校文化活动普遍开展,应呈现“重要节庆有主题、常规活动有品牌、校园文化有特色”的新局面。

学校文化建设内容:第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思想;第二,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第三,学校的物化环境和设施;第四,学校的文化活动和氛围。

学校文化建设主要表现的方面:

校长文化。在现实学校中,校长更多地被视为权力和利益的化身,校长运用法定权可以去惩罚某些人和事,可以

去奖赏某些人和事,教师的行为和行事观念一般与校长的指挥相顺应,教师的价值观被同化在校长的管理思想之中。从校长的角度可以这么说,学校文化是一个校长在长期对学校的经营中积淀、倡导、扬弃下形成的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

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师生员工认可的、价值的、制度的、人文的和精神的文化氛围和管理环境,是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优良的制度,可以成就优秀的学校文化品位。目前我们学校的管理,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包括社会的、体制的),人治的现象较重,有些制度也不尽科学合理,在形成和重建良性学校文化上还不够理想。我们需要在传承旧有良性学校文化的同时,通过学校改革和制度创新,达到重建学校文化的目的。

学校管理文化。管理的三大职能是激励、服务、控制。因此,学校管理者常常应摸清大部分教师的需求,经常研究教师、解读教师的教学行为,并运用有效的服务和艺术性的工作帮助和激励教师(其中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从而使教师焕发出最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学校的制度要靠管理者去实施,管理者对制度的认同度,对制度的理解和解释,对制度表现出来的执行态度,对制度检查、督促方式和艺术,都对师生的思想和教学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都对学校文化起

着捍卫和重建作用。

特色文化。特色区别于特长。学校的办学特色,不仅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重建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基本源点。办学特色,是体现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育学、管理以及课堂内外各个环节中的教育内容,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做法,被全体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所认可。

校园环境文化。学校环境文化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指学校的物质场所和物质供给。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幽雅的办公环境对学生和教师有很大的教育作用,还可规范某些习惯,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精神环境包括文化气息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能反映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校长的亲切,教师的热情,让人感受到师生的文明和朝气,都能代表着学校浓郁的学校文化。

学校发展的灵魂(或学校的魅力)。

在学校文化的建设当中,不论是校园建筑的布局、还是规章制度的制定乃至办学目标的确立,都应该明确地反映出这所学校所倡导的学校精神。它对于师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的魅力就来自于学校的校园精神。

何谓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指一所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

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在传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在的办学条件,提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她的核心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经过学校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形成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

校长是学校文化和精神的播种者、培育者和收获者,也是校园文化和精神的带头体现者。

学校文化建设应注重凸显的功能

1、教育功能。学校是教育机构、育人之地,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是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的一大特色。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文化的育功能充满校园时空。学校文化的教育功能首先在于它制造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个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各个方面起指导作用。其次,与其观念体系相适应的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又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

2、凝聚功能。学校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共同的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能够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从而将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总目

标。

3、激励功能。激励和强化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校成员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4、控制功能。校园文化能释放出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使学校成员接受必要的约束,使个体行为符合共同准则。

篇2:对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

常德工业学校 胡元祖

[摘要]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和谐文化的支撑,有赖于与时俱进的文化建设来为人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新时期的校园文化特别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如何紧扣时代特征来加强和谐校园建设,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师生为本,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抓手,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关键词] 校园文化 以人为本 系统工程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培育时代新人的神圣之地。随着和谐社会进程的推进及教育布局的进一步调整,一个崭新的问题摆在了各类职业学校的面前,职业院校的文化建设如何发展,如何构建既体现时代要求又适合职教特点的校园文化?作为职业学校中的一员,笔者深知校园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对学校发展所能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但相比之下,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起步相对较晚,而且大多数学校经过了调整合并整合,几乎没有了独立的、统一的校园文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新的思考。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所谓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而狭义上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那么何为校园文化呢?笔者认为,作为校园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师生思想意识有效载体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存在于学校发展始终的文明程度。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新时期的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中能体现和谐社会特征的所有成员共同追求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过程及结果。应该说,这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在物质财富方面,校园文化表现之一为物质文化,具体为校园整体布局规划,校园环境建设以及各种社团活动设施;其表现之二为制度文化,具体为学校现行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以及结构体系。在精神财富方面,校园文化表现之一为精神文化,具体为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学校对外形象;其表现之二为教育文化,具体为校园的学术氛围、学风、教学结构体系以及教学培养目标等。

(二)“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新时期的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模式和文化氛围熏陶着广大师生的精基本神境界,而广大师生也将在这潜移默化之中深刻体会校园文化的特征。2

第一,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应该说,校园文化不是一种封闭在校园内部的文化。它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呈现出一定的开放性。这突出表现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校园文化与社会上其它亚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所以说,校园文化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生存与发展。

校园文化的开放性表现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普遍联系,它不因为我们所实行的“校园封闭式管理”和“关起门来成一统”的观念所中断,因此,在探索校园文化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必须不断探究发展着的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第二,校园文化的多元性。社会文化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校园文化在21世纪伊始也呈现出极大的多元性。在新的世纪里,广大师生常常要接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文化主流,以及兴趣追求等等,所以在不知不觉之中,校园主体的差异性就“滋生”起来,从而使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性

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体现着统一于和谐文化中的校园文化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由各种各样的对立统一体所组成。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应该区分主次矛盾,把握重点,协调推进。

第三,校园文化的创新性。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任何事物都要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校园文化当然也不例外。校园文化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广大师生价值取向的先进性、校园规划的时代性、管理制度的优越性及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科学性。

校园文化的创新性,表现了事物运动变化的特点,即文化建设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要不断推陈出新,注意把握其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职业院校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项工程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拓展这项工程呢?在此,笔者将结合当前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设思路。

(一)加大精神文化建设的力度,确定其核心地位。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共创校园精神,促进智能发展,培养健全人格,丰富文化生活等基本内容。而这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校园精神的创立。可见,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首要地位。但目前,不少职业院校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重视不够、投入力度小、建设方向偏等问题。一些职业院校只看重教育文化建设;注重上规模,见“实绩”,只重视“赶急”的教学任务及指标,而忽视了广大师生精神文化的长期培养。这一施教策略导致了学校广大师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极大影响了学校的对外形象。因此,必须加大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力度,全员发动,整体推进。3

首先应引导广大师生加强个人修炼,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的校风,合作奋进的团队精神和温馨和谐的育人氛围,大力倡导合作精神,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我与学校共兴衰的团队意识。将集体培训与师生自身修炼相结合,有效激发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师生全面而自由和谐地发展。

除了强调全员参与外,要注意抓好骨干队伍建设,培养出色的管理者,抓好师生两方面的带头人。要注意加强校际间的横向联系,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学校与社会间的横向联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和生动活泼的学生社团活动。这有助于职业学校发展方向与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的合理性的有机结合,促进师生主动发展,提高广大师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以及伦理道德。

师德水平决定着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与自身修炼的积极性,因此,要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学校要以创建先进师德群体为核心,开展系列师德教育活动。实施师德建设应大力倡导发扬五种精神,即发扬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协作精神、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树立四个形象:树立好人民教师形象、为人师表形象、甘为人梯形象和改革园丁形象;强化三个意识:强化一流意识、民主管理意识和自身修炼意识,努力营造敬业爱生、团结协作、改革创新的氛围。

(二)立足教育文化建设,完善教学结构体系。笔者认为,教学结构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知识结构、教学方式以及培养目标。在这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影响着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教学方式的先进性影响着培养目标优质性;而这四个方面又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教育文化建设的大方向。但在现今的职业院校中,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科学,部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状况联系不紧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系统,学校和教师教育理念不新,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传统守旧和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职业院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去发现自己在教育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广大师生共同商讨,要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建立有效运行机制,扎扎实实开展研究活动及时评价研究成果,认真开展经验交流与成果推广工作,完善教学结构体系,进而推进教育文化的建设。

(三)加快物质文化建设,改善各类设施条件。校园中的物质文化是校园中所有文化的物质基础。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的有效载体。应加快物质文化建设,精心进行校园环境塑造。

校园的空间、结构、彩色是否协调,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并对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相应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在适应与创造环境中发展的。为了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要下大力气对校园环境包括各种教育设施,文体设施以及服务设施进行精心的塑造。除了基础设施的错落有致、布局4

合理,色彩协调,品味高雅外,还应将校牌、校训、校规、优秀教师、学生画像及作品、名人名言、巨幅山水画、重要提示语、光荣榜等设置在醒目处,镶嵌在墙壁上,张贴在楼道内,使广大师生时刻获得美的享受,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陶冶。可以说,上述建设成果是广大师生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它们可以为广大师生的工作与学习创造良好的物质前提,使他们能够以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精神和舒畅的心情迎接新的挑战。

(四)创新制度文化,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人本管理思想古已有之,如“人为五行之尊、国以人为本、节用而爱人”等,而且流派纷呈,内涵极其丰富。而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给人本管理下的定义是最科学最完美的。那就是,人本管理应该是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终极目的的管理,是把人真正当做人,反对见物不见人,把人不当人。体现了“人不应当做财富,因为财富正是为了人的缘故而存在”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应再将办学规模最大化做为唯一的选择,而要承认师生的利益,关注师生的发展。

人的全面与自由和谐发展是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的核心,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所在。要创造良好健康的校园民主管理气氛和宽松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环境。实行民主管理,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和目的,吸收师生参加重大决策的讨论有利于提高师生的主人感、荣誉感、归宿感和一体感。要精心制定体现本校文化特色的校章,将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原则、办学规程、校训、师训、校微、校歌等全部纳入其中,广大师生要积极参与修定,教代会审议通过,校长代表校长办公会郑重颁行,再配以各种规章制度,统一广大师生思想,规范师生言行。总之,新时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任务艰巨而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广大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探索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内容,使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登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3:对新时期语文教学的认识

通过学习理论,把握课标精神,再联系教学实际,我认为,语文教学要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一、从识字教学入手

学生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但是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识字写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作形象的描绘,利用会意字巧妙的形义联系作富有情趣的解说。这样,学生的想象、创造,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并且他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枯燥乏味、难以捉摸的方块字是一个个有趣的符号,他们也会由此对它产生无穷的乐趣。

老师在上课时,应充分利用象形字来引导学生记忆字形,理解字义。如指导学生学习“奴、仆”两字时,可分别板演奴、仆两字的象形字,然后引导学生记忆字形,并直观形象地理解奴仆的生活遭遇是如此的“不堪”,“受尽屈辱”。这样能使识字教学富于趣味。

二、知识充实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片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片面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能力。

1. 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始终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外来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获得新知;当外界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产生抗拒,或者对外界刺激进行鉴别、改造,重新组织,一边摒弃旧知识,一边吸收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 让学生尝到运用知识的“甜头”

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维持强化学习兴趣。例如把握词义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如能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通过分析结构推断词义,则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学生就能使所学的知识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三、领悟文意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注重情感体验是新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不少。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如我在指导学生理解“卧薪尝胆”一词的意思后问学生:你们要不要“卧薪尝胆”?这时的学生不明白“卧薪尝胆”的另一层含义,当然说“不”。我举了一个例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人卧薪尝胆了十几年,终于使我国第一枚航天火箭飞上了太空,他们真的去卧薪尝胆了吗?学生顿时体会到“卧薪尝胆”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发奋图强”。这样,使整个理解过程充满了情味。

四、情感的陶冶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我们采用的教学手法一般为传统的“涵咏法”和后起的比较法。

1. 涵咏法。

指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通过朗诵,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传统的“涵咏法”只尊重维护作者的权威,讲究寻求作者本意,“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而忽视了作品本身意义的开放性、未定性,以及读者理解的主观性、创造性,极易造成思维的偏隘、单一。因此,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人生体验去参悟,在尊重作品的同时,争取有独到的发现。

2. 比较法。

篇4:对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31-01

一、注重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做好学生作文教学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要写出一篇好的作文,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积累,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写作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训练。这就需要教师应注重抓基本功训练,严格要求学生正确、端正、熟练地书写汉字、词语和句子。在初中时期,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已经比较牢固,没必要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殊不知这导致学生由于基础不牢而造成作文质量低下,比如有些学生的卷面不整洁、写字不工整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的循序渐进:

首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基础的字词句段学习与积累,特别是一些基本的字词的含义,褒义、贬义词的正确运用等等。比如同样是说明某个人“按规矩办事”,“墨守成规”与“刚正不阿”的表达效果就完全不一样。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与学习认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积累与巩固,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作文写作打好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拓展学生的词汇量,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其次就需要教师多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教学比知识的教学更具有实用价值。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现方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照应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学会了这些常用的写作技巧,并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恰当的运用,就能够提升作文的含金量,使文章显得更加具有可读性。

二、加强写作训练,“真枪实弹”的做好学生作文写作

谚语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拥有了再好的理论知识,不进行一些实践的写作训练也是无法提升写作水平的。在引导学生进行了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就需要教师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一定的要求之内进行写作,以便能够使学生的写作更加具体,真正的考察他们的写作水平,提升学生对于作文的整体认知。当然在训练的时候教师最好格式现场出题,训练时让学生当场发题,限时交卷,促使学生瞬间接受信息,快速理解信息,迅速表达信息,提高实际应用和应试能力。这一步是关键,也是学生的难关。必须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牢牢记住以下口诀:“先读提示,审清题意,选择材料,布局谋篇。”“文章写好细检查,点滴小错别忽视。”同时,要严格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训练的初级阶段,每次时间可放宽一点。随着学生写作能力增强,时间相应缩短,逐步做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决不能养成拖拉的坏习惯。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提升作文的实用性,让学生养成全面的作文认识,认识到作文不仅仅是记录与重复,更多的时候还需要使用到自身的创造性。当然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能够避免外界的影响,全身心的投入到写作中来,以便能够提升作文的效率,让学生将时间进行科学的运用,更好的做好作文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养成良好的时间意识,在考试中合理的安排写作时间,科学的制定写作计划,提升作文的质量。

三、丰富评改方式,“知己知彼”的提升学生作文意识

在传统的作文评改过程中,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对于学生的写作内容进行“评定”,要么是按“甲乙丙丁”进行分级,要么是“百分制”进行打分,学生在看到自己的成绩后,几家欢喜几家忧,而对于作文中教师的点评则往往会忽视。很难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作为评改的目的。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教师能够改进传统的作文评改模式,采取教师评改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的让学生对于自己的作文、对于同学们的作文进行学习、评改,以便能够提升学生对于作文的综合认知。例如作文写好后,学生先对自已查出的表达有误的地方进行初改,然后,可安排学生互改,互改以同桌的两人为宜。批改者对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待互相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再更正。若有争议的问题,可当场请教老师。学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心里总是挺高兴的,他们的写作兴趣自然就会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减轻学生的写作压力,同时在互评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通过其他同学对于自己作文的评价更好的及时的认识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改正,就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写作效率。

四、注重科学讲评,“有的放矢”的做好学生作文改进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往往止步于评改,教师评改之后学生看一下就过去了,评语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影响不是很大,一项学习任务就此结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甚至会发现这样的状况:很多学生在作文写好之后就忘了自己曾经写过什么、怎么写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及时的进行作文的评改,抓好习作讲评课,及时反馈信息,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注重科学讲评,“有的放矢”的做好学生作文改进。比如在每次作文评改之后,教师也要进行一定的讲评,给学生讲一下哪些是写得好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作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改进,这样以来就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于错误的改正、对于优点的传承,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篇5:对新时期思品教学的粗浅认识

——内蒙 通辽 左中白音塔拉农场学校 李义臣

通过这次“国培计划”的学习,是一次对自己“教育潜意识结构”的深层改造,它是在新课标理念下的学习,让我们的业务水平在学习中不断提高,教学理念得到了革新,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使我对新课程、对教育、对思想品德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给了我最大也是最有价值的收获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专题研究的实践活动,把我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概念化走向具体化,从模糊逐渐走向清晰。认识到教材内容不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那些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又与时俱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具有普遍的实用性,也就是对学生而言是终身受用的价值观的形成。

针对针对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现状,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兴趣

要想使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有兴趣,学生首先就要接受这位教师,对教师有兴趣,既所谓“尊其师才能信其道”。而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接受自己,就必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首先,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想方设法与学生进行心灵情感上的沟通。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面要加倍地关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充满着对他们诚挚的爱,老师是他们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即便是一点点成绩,老师也要毫不吝啬地表扬学生,让学生感到有一种成功的欢愉与满足。再次,教师要注意衣着得体、语言风趣、知识丰富,对学生有爱心,多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第四,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能激发出来,主动性也会自然发挥出来,也就不再有思想品德课毫无生趣的现象了。课堂教学设计要树立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理论难点与思想疑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提高思想理论素养的内在需求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当代中国的大局,把握未来发展大势,为学生分析社会矛盾,反思思想困惑,提供科学的理论思维和价值导向。

第二、教学中要寓教于乐,增强趣味,培养兴趣

思想品德课所讲授的基本原理,如果不采取积极有趣的娱乐方式教学,就会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成为简单被动的空洞教条说教,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反之,如果寓教于乐,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并且愿意主动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初二思想品德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力”的第二框《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力》第二个栏目“正确行使权力”的教学内容时,结合课本上的案例“中学生小宋家楼上姓冯的住户,养了两只狗,这两只狗夜晚经常狂吠,扰得四邻不安,狗的主人在小区里遛狗,吓得一些妇女和儿童心惊肉跳,这两只狗有时还在楼道内便溺,气味特别难闻,邻居多次与冯某交涉,冯某却理直气壮地说:„我有权养狗,狗叫是正常现象。‟小宋及父母找到公安机关,请求警方干预此事,结果冯某受到批评教育,并作出养狗不扰民的保证。”根据案例,让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①在都市生活的冯某有养狗的权利吗?②冯某不文明养狗侵犯了邻居和其他居民的哪些权利?③你认为文明养狗应注意么?④你身边有类似的事情吗?如果有你是如何处理的呢?经过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公民

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明确法律确认的权利是赋予每个公民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每个公民都有同样的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只有尊重他人的权利,承担自己对他人应负的法定义务和道德责任,才能更好地享有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并不意味着失去自己的权利。对他人权利的侵害,则是对自身权利的侵害,所以,我们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行使自己的权利,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加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课堂教学要避免从定义、概念或学科理论体系出发,结论先行,搞所谓原理加例子。课堂教学首先要凸现“问题意识”,从社会实践或学科理论存在的问题导入,做到“浅入深出”,把深刻的理论包含在生动的事例之中。比如由“云南泥石流事件”等相关典型切入“敬畏自然、敬畏社会”,由“抗震救灾彰显民族凝聚力和整体道德形象”切入“公民道德建设”,对“钓鱼执法”的申诉及纠正,切入公民依法维护权利、社会坚持法律思维方式的重要,由中外抗震救灾不同情景对比等切入“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等等。

第三、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利用和运用多媒体等设备,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不但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探求新知,促进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转化,这样可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节课中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部分内容时,就利用多媒体播放诗歌《乡愁》作为课的引入,设置一个情境,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体会到在这浓浓的乡愁中,海峡两岸的人民的思念之情,运用情感体验法,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做好了感情上的铺垫。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希望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教材中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蕴涵着很多文件化的语言,是按照中央文件编写并具有权威性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实现从书面语言到教学口语的转化,课堂用语应栩栩如生、诙谐幽默,体现情感、理性和课堂教学语境,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三贴近”原则,努力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地教学语言。老师要不断地注意学习收集社会的新兴词、流行语、网络趣事。从根本上说,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讲道理,老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学生以情真意切之感,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尽量少用讲述法,多用“对话”“访谈”的方式讲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达到应有的教学实效。同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不要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四、与相关学科结合,激发兴趣

思想品德课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增强学生对相关的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教材观点,同时教学目标也很容易实现。例如:在讲授初二思想品德第九课《心有他人天地宽》的内容时,联系清朝大学士张英与“六尺巷”的故事。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查阅有关张英的资料,供教学时丰富感性材料;课上让学生仔细阅读故事,加以体会;分析本例“化干戈为玉帛”的原因,并让学生讨论张英对待此事的办法有哪几种可能?它们各对邻里关系产生什么后果?哪种后果是最好的?进而引导学生感悟宽容的巨大力量。这个故事

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美谈,是以宽容化干戈为玉帛的经典。设计此活动一是为了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且内容贴切;二是让学生体验宽容的力量;三是暗示学生升华自己的境界,接受宽容的道理,践行宽容交往的美德,人与人的肉体差异微不足道,正是精神境界让人千差万别,境界低的人,只顾一已私利,只顾满足眼前的本能欲望;而境界高的人,能跳出一已,看到他人的利益,理解他人的感受,因而淡化私利。有了宽容的美德,会使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私欲的困扰,张英被称赞,邻居变态度,宽容有力量,原因也就在于这里。在教学中让学生联想到当今社会的腐败现象,教师要给予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教师要从此例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既要说明“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的道理。这样,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第五、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兴趣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以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激发学生的重要手段。开展课外活动,从活动内容上看,要把社会活动、文艺活动、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与课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活动形式上,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的知识竞赛、兴趣小组、演讲会、报告会、定期墙刊,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法庭审判、参观浏览、社会调查、专题访问、观看电影等。从组织形式上,既可以组织群体性活动(如参观浏览等),也可以组织个体性活动(如写小论文等)。通过课外活动,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特长以及教学设备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特殊的时代性特征需要借助和依赖现代化科学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但我认为一定防止滥用。毕竟多媒体只是一个教学工具,仅仅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全部,课件切忌做得太花梢,达到吸引学生和辅助教学效果即可。如果教学需要也可以把收看录像、播放相关的记录片和讨论相结合,学生在观后进行讨论并写出心得体会,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清楚表达、独立论证的学习习惯。另外,思想品德理论课软性的、叙述性的、说教式的、灌输式的“五个一”的方法还不能完全丢弃,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阐述向学生灌输。总之,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

第六、时事教育,贯彻始终,培养兴趣

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中学生进行时事教育,引导他们了解当前国内外重大经济、政治、科技现象,对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都有重要意义。时政教育,可采取不同的方法,或利用课堂进行新闻报道,综述;或在课外举行新闻讲座,组织时政兴趣小组等,通过上述形式,对一些重大时事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讲解,学生豁然开朗,特别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初三思想品德第十课“拥抱美好的未来的创新精神内容”时,让学生看在2007年10月24日发射成功的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实况录像,以及听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圆满成功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学生听完胡主席的报告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握,学生们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讲述初三《思想品德》第三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联系2008年3月14日在西藏发生暴力事件。先让学生看叛乱分子在拉萨进行的打、砸、抢、烧等暴力行为的

录像,分析**集团在境外与帝国主义分裂祖国的活动情况,联系解放以来,西藏发生的重大变化,从而使学生既看清了**的反动本质,又增强了历史责任感。

篇6:谈谈我自己对新优质学校的认识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时,以为是传统的定义:一所条件优越的名校。后来通过了解知道了新优质学校的核心是:将教育关怀公平地惠及来自不同阶层的全体学生。知道了上级领导的惠民政策“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办老百姓满意的教育。

下面从以下两个方面具体谈谈我对新优质学校的认识。首先,是申请新优质学校资格很新。以往都是某个地方条件优越名校,通过展示一定的教学成果从而获得某项称号,而这次的新优质学校评比恰恰相反,关注的是普通条件的学校只要有能力或者有潜力办成有自身特色老百姓认可的好学校都能有机会获得评选资格。其次,新优质学校的创建理念新。此次评选不看其表只重其里。不看学校的硬件条件,注重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能否取得办学实效。

篇7:对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

对新时期加强水利廉政文化建设的探讨 作者:焦志伟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6期

【摘要】本文探讨了推进水利廉政文化建设,对于水利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廉洁从政,着力加强水利系统队伍建设、廉政建设、基层建设,促进水利事业健康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廉政文化水利行业

水利廉政文化是建立在水文化和廉政文化基础上,以水利为特色的行业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统一体。它融合了水利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等内容,来源于水利工作实践,并统领水利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体现了共同的价值标准和精神观念。

一、水利廉政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

水利廉政文化内涵是以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统领,以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以先进的廉政文学艺术为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水利廉政文化建设是以“廉政”为主题,围绕“廉政”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为反腐倡廉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水利廉政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荡涤水利干部职工思想上的尘埃,陶冶水利干部职工情操,增强主人翁意识,提升水利系统文明形象,推动水利事业的科学、和谐、持续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先进的思想性、自律的规范性、无形的导向性和强大的凝聚性等方面。水利廉政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一是舆论、教育作用。水利廉政文化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强势文化,它赞扬什么,倡导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都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二是行为规范作用。水利廉政文化通过媒体和丰富多样的手段广泛传播,让水利干职工在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使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三是行为规范作用。首先,能从道德上进行规范。使水利干部职工的道德行为得以自我约束。其次,能从思想政治上进行规范;四是激励作用。通过总结、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展望美好未来,能够有效地消除对腐败现象的错误和片面认识,引导水利干部职工正确认识腐败作为一种消极社会现象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五是社会监督作用。水利廉政文化的监督作用,能产生强大的感召力而激起人们去监督,通过公共媒体报道廉政动态和揭露腐败问题而引导人们去监督;六是审美陶冶作用。通过廉政文化的感染在心中产生美,这种美能够使水利干部职工分清是非、美丑、善恶,使水利干部职工的性情得到感染、受到陶冶,灵魂得到震撼,在心灵深处和情感上抵制腐败、反对腐败。

二、加强水利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水利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必须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突出廉政主题。把党提倡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两个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以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要求,通过文化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把廉政思想扎根在水利党员干职工的灵魂深处,从而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水利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提高党员干职工廉洁自律意识,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是水利廉政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把握创新性。水利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必须在理念上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力求通俗,形式上力求生动,充分体现水利行业特色,群众参与度高、易于接受的内容,不断适应新时期反腐倡廉形势以及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做到真学、真信、真用。

二是把握全面性。在对象上,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水利系统党员干部的教育上,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增强廉洁从政、奉公守法的自觉性。在载体上,要立足于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度、增强渗透力,着力打造水利廉政文化阵地,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各类教育基地为水利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构筑平台。

三是要把握持续性。加强水利廉政文化建设,决不能满足于在一定阶段开展轰轰烈烈的活动,而是要研究和建立持续性开展水利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使水利廉政文化建设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着眼于从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解决水利廉政文化建设深层次的问题,不断巩固和扩大水利廉政文化建设成效。

三、加强水利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一是提高认识,增强开展水利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觉性。采取集中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四项廉政制度》、中央领导人关于反腐倡廉的论述、十七大报告中有关反腐倡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知识,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以清醒头脑,保持政治上的坚定。

二是深化研究,组织了座谈、讨论,分析具体案例及犯罪原因,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论述,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引以为鉴,以案明法,以案明理,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三是创新载体,进一步弘扬发挥水利廉政文化建设功能作用。要使水利廉政文化活动健康发展,必须顺应形势,探索尝试,不断创新。一是要因地制宜。开展水利廉政文化活动,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状况和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可采取廉政网络文化各取所需,廉政文化园地寓教于文,廉政文艺作品寓教于乐,廉政直通快车送廉入户等方法,不拘一格地开展廉政文化活动,不搞统一模式,不搞花架子;二是要注重创新。要在水利廉政文化建设的机制上、内容上、形式上、方法上,不断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侧重于思想宣传式教育、理论疏导式教育、良性互动式教育、节日预警式教育、社会家庭式教育、舆论媒体式教育等,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水利廉政文化建设格局;三是要务求实效。开展水利廉政文化活动,不能搞形式、赶时髦、图虚荣,做表面文章,如果是这样,非但不能起到加强党风廉政建

设的作用,相反只能败坏党风、政风和行风。还要加强物质文化的硬件建设,营造优美的学习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篇8:对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的一点认识

一、企业档案管理要实现三个转变

1. 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从“被动利用”向“主动服

务”转变。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大胆改革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研究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需求特点, 追踪经济建设热点, 围绕企业各个时期的重大工作举措、重大工作部署, 积极主动地为领导决策和企业经营提供服务。

2. 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要实现从“固步自封”向“敢

为人先”转变。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档案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也要相应发生变化, 要改变过去工作中的一些习惯作法, 探索新方式、采用新方法, 加强与外界的交流, 采取现代档案管理方法, 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 从以保管为主到保管、开发利用并重, 努力克服重保管轻利用、重历史轻现实的倾向, 积极发掘开发利用潜力, 不断开辟新的建档领域, 使档案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 由“单纯存史”型向“存史用史并重”型转变, 不断增强工作的活力。

3. 在馆藏建设上要实现由“重数量轻质量”向“量

质并重, 以质取胜”的观念转变。要深入学习档案的规章制度, 严格遵守企业档案管理流程。在当前馆室建设普遍滞后的情况下, 这一转变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二、企业档案工作要实现三个创新

1. 企业档案工作体制要创新。随着现代企业制度

的建立, 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都建立起了企业档案馆或企业档案资料信息中心, 单独设立了档案工作机构, 确定人员编制, 配备一定的档案人员, 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组织管理企业档案资料工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企业档案部门要积极探索企业集图书、情报、档案、信息为一体的新模式, 建立起新型企业档案工作机制, 尽快适应企业面临的激烈的竞争市场和企业信息量的需求, 创出一条适应本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科研等发展的新路子, 以利于档案行政管理和保管利用职能的真正发挥。

2. 企业档案管理方式要创新。企业档案部门要防

止和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促进档案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要从过去重视对档案验收、保管、升级的监督和指导, 转向以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指导。要加强和完善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的职能, 真正在企业档案工作中形成一套职责明确、程序严谨、落实有力、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 使企业档案工作更加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企业档案人员知识体系要创新。对现代技术的

掌握与应用, 是企业档案工作人员知识更新的重点。首先, 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牢固树立档案工作为发展生产力和企业发展服务的思想, 不断增强大局观念、开放观念、市场观念和效率观念。其次, 搞好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更新教育培训观念, 不断完善档案干部终身教育体系, 不断提高档案教育培训质量, 提升现职档案人员的文化和专业知识, 切实增强档案干部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加大对优秀青年档案工作者的培养力度, 加强多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培养和造就大批热爱企业档案工作, 同时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档案人才, 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三、建立现代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策略思考

1.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档案管

理制度。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既是一种档案管理制度, 又是一种管理思想与方式的体现。它不是指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 而是指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个性化的档案管理模式的总称。管理科学要求企业档案部门要按档案形成规律建立一套符合本企业需要和企业档案工作一般规律的档案管理制度, 其含义一是指具体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二是指档案工作管理制度, 在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建立一套档案管理责任保障体系和管理网络, 把本企业档案工作有效组织起来;三是指企业内部档案工作管理体制, 各企业在确立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时要符合本企业的实际。企业自主也是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区别于传统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一个特征。在国家有关档案工作法律的框架内, 企业有权自主决定档案的管理形式。企业自主原则突出了企业在建档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2. 将“成本———效益”观念引入现代企业档案工作

运行机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开展企业档案工作所需的要素是稀缺的。企业档案工作需要人、财、物的投入, 企业之所以对档案工作有所投入, 是为了获取企业档案工作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收益, 这种对“成本———收益”的计算是企业决策的基本准则。企业一般是根据各部门为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来决定资源的分配。资源永远是有限的, 而资源的利用存在一个机会成本问题, 企业希望资源利用的机会成本尽可能的低一些。从这一经营管理理念出发, 企业档案部门只有不断强化和拓展自己的功能, 为企业经营做出更大贡献, 才能得到企业的重视, 才能得到更多的资源。

3. 现代企业制度对建立现代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

篇9:对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27-01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音乐课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好习惯。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的感受,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忽视了音乐的人文特性,使课堂教学显得机械化、程序化。而音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便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创设有效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每一首音乐都会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每一首曲子都会有一定的故事内涵。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只注重音乐本身,而忽略了音乐背后的故事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故事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故事来感受音乐,通过音乐来认清作者的表达目的。故事情境的创设与渲染,情感的体验与激发,会把学生自然地带到一种意境之中。例如在教学八年级《音乐故事(一)》的时候,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节欣赏课,我就边引导学生欣赏音乐,边给他们讲述发生着的故事:乐曲开始是引子,简短的引子音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随后在轻淡的竖琴伴奏下,独奏小提琴显得纯朴、甜蜜而深沉,表现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挚、甜美的爱情。接着,大提琴奏出的旋律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这段音乐感情深挚婉转,为我们展现了梁祝草桥亭畔深情结拜的动人情景……“抗婚”部分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化蝶”部分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我们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通过故事的引入能够让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更加深刻、更加具体,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创设想象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时期,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相对较弱,在进行一些音乐知识学习的时候往往会感觉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能创设一定的想象情境氛围,以便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想象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综合认知。苏霍姆林斯基:只要做到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不随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音乐想像能力是由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所引起的,对抒情音乐的感情想像及自由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调动他们头脑中的各种表象,表象调动得越充分想象就越丰富,就越利于想象力的发展,学生从音乐中爆发了想象,从而理解了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与情越。启发学生的想象,方法诸多,但必须符合对教材的理解,才能得法地引擦出学生的想象火花。例如在教学《十面埋伏》欣赏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音乐的创作背景: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这首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音乐知识的认知,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进行音乐的欣赏,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三、创设本地特色情境,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不同民族也也各自的代表音乐,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遵循新课改“弘扬民族音乐”这一基本教学理念,将我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为音乐重要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探索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尊重与理解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让学生感知中国音乐文化的心境美,风格美,特色美,要让学生理解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达到这要求须创设一种情境,一种氛围,让学生亲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例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本地歌曲《好花红》,通过熟悉的旋律来加深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创设本地特色的情境,就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体验并参与了本乡本土的民间文化艺术。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与学生相互协作,使学生感覺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只有使师生关系更进一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让学生能在融洽的氛围中大胆、轻松地参与活动和学习澡,激发学生去探索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的浓郁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活跃,学习兴趣得到了提升,教学效果也就明显的体现出来了!

篇10:对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

警营文化建设是加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一项重要内容。警营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是基础的、根本的,也是持久的,作为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先进文化,直接影响民警的思想和精神、热情和斗志、人格和信念,对民警的素质和公安队伍的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公安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条件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如何正确认识警营文化的发展规律,发挥文化建设对公安工作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警营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警营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先进文化的必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公安机关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工具,要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按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努力推进警营文化建设。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民警的思想,用科学的理论、高尚的精神陶冶民警的情操,增强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过弘扬先进精神,如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漳州110”“甘当公仆、一心为民”的感人精神,济南交警“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优秀品格,使警营文化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加强警营文化建设是强化公安工作思想保证的需要。

公安机关承担着保护人民、维护稳定的神圣职责。公安部门的工作具有两面性:一是同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不断地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优质服务,体现服务职能;二是执法纠章,体现打击职能。如果不进行先进警察文化和先进思想的教育,我们的民警很容易被腐朽思想侵蚀,“河边湿鞋”,或者出现敌友不分、本末倒置、错位问题,该搞好服务的没有服务,该严厉处罚的却没有处罚。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习惯于正规式、说教式、灌输式的方法,这种工作方法在一定时期、对一定的对象起到了教育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前进,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意识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受大趋势、大外围的影响,警察队伍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原来那种照本宣科讲大道理的教育方式已经脱离实际,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大大降低。近年以来,公安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现代管理理念,大力加强警察文化建设,以一种颇似于领导干部管理科学中的“非权利影响力”的间接方式规范约束民警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使思想政治工作通俗化、大众化,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深刻和丰富,更易为广大民警所理解和接受,有效地占领民警思想阵地,使民警原先被动组织管理和规章制度约束变为自觉行动,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极大地激发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进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提高。

(三)加强警营文化建设是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的需要。

目前,党和政府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非常重视,人民群众也十分肯定警察在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广大百姓方面所做的工作。但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总体上还是冲冲杀杀,似乎文化素养不是很高。另一方面,警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警察不可能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副笑脸,其在执法过程中必然会得罪一些人,使警察招致种种不理解和非议。如何让人们认识新时期的警察?警察如何改变自身的形象?公安文化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新路:在制度、纪律约束的同时,不忽视警察“人”的本质属性,着重提高公安民警的道德修养和公安队伍的文化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形势。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向广大群众人民展示警察不仅会执法,还能画能唱,能文能武,充满人情味,树立公安民警的新形象,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使群众都来理解、关心、支持公安工作。

二、新时期加强警营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公安文化建设要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紧密结合起来。

上一篇:春雪画暖沐浴阳光散文下一篇:我喜欢小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