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有效教学反思

2024-07-12

实现有效教学反思(共9篇)

篇1:实现有效教学反思

“实现有效教学反思”研究方案

--------幸福镇中心校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反映出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我校,.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教学反思,有的甚至没有反思。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重教学设计和过程的研究,对教学反思和总结没引起足够重视。不少教师甚至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有的反思流于形式。众多的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教学反思形式存在单一化、模式化倾向。这种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重叙述,轻分析。重面上的泛泛而谈,缺乏具体深刻的分析,重在问题的概括和罗列,对于出现的原因及改进措施分析不够具体。重在教师单方面的教,而忽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思。有的不能正确处理细节与整体、点与面的关系。

分析这些现象时我们感到,当前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为此,有必要通过校本研究,引导教师通过科研的理论、方法,有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教学反思的内容,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研究内容

1、教师教学反思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教学反思的内容。

3、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

二、研究方法

1、前期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学习关于教学反思的相关理论知识,调查、分析目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法、实验总结法。通过指导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分析教学反思案例,找到教师反思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教学反思的内容,探求、总结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

三、研究思路

筛选问题→形成预案→进行前期调研→研究中及时调控→不断总结经验→有效推进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

(1)将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听课、访谈、问卷等方式,听取教师的建议,全面掌握学校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师基本教学情况,细致调研、归纳、分析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抓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反思模式的探讨研究。

(2)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课堂教学指导,阶段性的观摩研讨,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策略等对实验进行调控;

(3)定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交流,鼓励教师参与研究,撰写研究成果,提高我校教师专业化水平。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研究阶段

调查目前教师教学反思现状,查阅文献资料,完成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阶段

1、成立研究小组,召开会议,对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2、加强理论学习,组织研究人员培训,明确研究的意义,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3、利用业务学习时间,校领导传授新课程理念。

4、进行阶段性评价和总结。

第三阶段:研究深入阶段

1、坚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教研活动。请一些名校名师到我校上公开课,课后教师集中反思。

2、开展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的系列教研活动。通过教师讨论会对教师的反思进行讨论。

3、编写教师反思集。

4、请教育局和教研室领导进行讲座和指导。

第四阶段:研究总结阶段

1、对反思的模式进行探索总结和提炼。

2、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以便于修整。

3、总结概括反思经验,撰写总结报告。

5、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五、预期成果

研究报告、典型案例集、论文集、博文等。

2012年3月

篇2:实现有效教学反思

今天有幸聆听来自西安市第八十九中高级教师李树全的优秀讲座,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内容值得深思,特别是怎样优化教学设计,使课堂更有实效性中提到的教学方法独特值得借鉴。听完李教授的讲座,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或途径,教学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通过教学使学生有所收获,得到发展,在目前的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充分的发展,就必须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以学为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主”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呈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今天,“学习者中心”的教育思想受到许多国家关注。其实,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学生为中心”实质上就是要求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等,教学中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解答学生活动中遇到的疑问。但杜威的“学生中心论”与今天的“学习者中心化”的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前提不同。前者局限于学校内部,后者以整个社会为着眼点,它体现的是教育的发展方向。

怎样才是以学生为中心呢?我们看几个教学实例。有一堂中学历史课,这堂课要求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史实,《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教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由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状况和世界历史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过渡到新知识,然后介绍鸦片输入(目的、危害),分析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最后讲解鸦片战争的史实和影响,并设计了巩固练习题。我从教六年,在历史课堂中大部分也是这样的教学流程。我知道,这样当然可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很清楚,这种教法实质上就是教师把多少年、多少代人走的一条路教给学生。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引导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出发,就可能会是另一种教法。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完成一项活动,即“模拟时事报导”,以当时世界重要报纸记者的身份,根据课本上各栏目(导入框、小字资料、文献、自由阅读卡等)尽量生动地再现历史。教师还可指导学生略加评论,以此明确列强侵华目的、影响等问题。可以想见,其间会闪现出意想不到的“灵光”。比如会有学生超越课本从网络上查到相关资料,另一些同学会将会得出“哪里有侵略,哪里有反抗”的历史结论,还有同学会联系现实、联系自身,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任何一位深入实践的教师都不难发现哪种教法对学生更有价值。前一种教法显然比较死板,给学生一条路,让他们沿这条路走,不去寻找别的路。后一种教法学得灵活,记得牢固,因为学生亲自参与学习。概括地说,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发展,从以学生为主的角度去改进,应该做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亲自动手;学生不会做的事情要教给他们方法。换句话说,就是凡是学生能做的事都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这里可能包括演示,包括思考,包括解决问题。学生在自己动手做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而且能够调动兴趣,提高实践能力。

篇3:例谈体育教学反思的有效实现

一、体育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体育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科学地“扬弃”,其过程实际上是体育教师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将体育教学与反思、研究相结合,不仅可以真正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欢悦,提升思想境界和思维品质。

二、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

(一)记下成功,把成功继承和发扬。

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即符合场地器材的布置、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要求,并将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记录下来。如当前教学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班级授课时人数偏多(往往在50-60人之间),学生身体素质差异悬殊。长期以来,多数教师习惯运用传统的组织方法对学生“一视同仁”地进行教学,但往往形成“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阻碍学生练习积极性的产生。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在教学中对不同素质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实施分层教学。不再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让后进生发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享受到成功的乐趣,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大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二)记录失败,吸取教训,改进不足。

一堂课下来,在完成教学目标、课中教学方法、队伍调动、练习次数、练习质量、上课效果等方面如有不妥的地方,或在安全方面存在隐患和出现问题要毫不避讳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吸取的教训,从而不断改进。因对教学方法、教学场地的考虑不周全,造成这次伤害事故,通过课后小结记下几点教训: (1) 始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场地的选择要考虑安全性;器材的使用要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平时或课前要注意对场地、器材进行检查,及时清除场地安全隐患,及时淘汰破旧器材。 (2) 对教学方法的考虑要周密。 (3) 加强对体育小组长的培养,协助老师做好管理,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 (4) 从安全角度,要重点关注调皮学生;从教学角度,要重点关注后进生。记录下这些,对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三)抓住灵感,灵活运用。

在学生练习兴趣即将降低时,我忽生灵感,针对女生爱美的心理,渲染此练习对腰腹部的锻炼效果,以及对保持苗条身材的好处。因这本能的促动,女生又自觉地增加练习次数。这种忽来灵感的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身体素质,学生也乐于接受,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灵感在此情景下及时地、灵活地、合理地运用,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记录下这些,可以促使体育教师今后善于把握这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并加以开发和应用。

(四)记录创新方法,从中得到启发。

记录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学习方法,或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独到的见解等,即由学生学法的创新来促进教师对教法的创新。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准备活动时,我发现有一组学生在引导人的带领下,学练起流行的机器舞动作,其他组的学生则对此显示出极其浓厚的兴趣。对于这一现象,我深深感受到知识开放时代体育活动的内涵,以及年轻一代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正是由于这一发现,我积极了解“机器舞”,自学自练,自我提高;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缺陷,对机器舞动作进行整理归纳,并有选择地改编若干动作,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自己所教班级的全体学生对“机器舞”这一社会体育有亲身体验,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教学收效十分显著。

三、体育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一)教学反思要“有感而发”,要“真”。

教师写教学反思,要使自己善于去回忆和总结课堂中出现的“成功的情境”和“失败或欠妥的安排”,把它看作是教案或者教学的一部分,在得出结论后还要真实地记录下一点一滴。久而久之,教师会觉得撰写教学反思对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效率意义重大。因此,千万不要把它看作是一种形式或负担。

(二)教学反思要“及时”。

只有及时回忆和总结,才能把课堂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诸如教学方法、队伍调动、练习次数、练习质量、上课效果、安全因素等反思透彻、全面地记录下来,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淡忘,失去宝贵的反思资源。

(三)教学反思要写“全”写“细”。

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做好记录外,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的不同情况,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运动学等教学理论进行分析,从各环节、各细微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

(四)教学反思要“坚持”。

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在思想上,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观点和要求;在内容上,一事一议,一得一记,有感而发;在时间上,做到记录及时,一般不超过当天,每周2—3篇,目的在于使教学后反思成为教案的延伸和有效补充。

四、结论

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中,需要反思的点更多,需要反思的面更广,有时可能还需要进行跨学科的反思,而且教师应视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而定。体育教师及时反思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是积累教学经验、认识教学规律、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只有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和创造性,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 2006, (七) .

[2]中小学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4.

篇4:浅谈如何实现有效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有效 反思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9.175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了优秀的教师成长的公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既使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几十次重复而已,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训,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而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当然就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准的基础,是增强学生学习收益的有力保障。然而,并不是简单的反思就能达到目的,只有哪些能触及教师内心世界、震撼了教师心灵的反思才是有效的,只有那些具有高水平价值的反思才是有效的,也只有那些把反思作为一种职业意识的教师的反思才会是高效的。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常常会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无从下手,甚至认为此属多余,无话可说。于是,往往就应付性的胡编乱造,前言不搭后语,填满字框算数。这种反思是无效的,只能成为单调乏味,应付交差式的又一种“检查材料”,许多教师不胜其烦,不堪甚若。如此一来,败坏了教育教学的趣味,也败坏了教育研究的旨味,与教学反思的用意大相径庭了。其实,有效的教学反思应缘自教师的内心世界,在教师的内心世界应该有一个心灵的导师指引着他(她)在正确有效地做老师,有了这个内心世界的导师,反思的冲动就会时时喷涌而出。

一、教学反思所包含的内容

我们需要反思的内容相当丰富。学生学到了什么?为了学到这些知识,学生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觉得快乐吗?教师教给了学生什么知识?学生掌握了吗?这些知识对学生的现实和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所用的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吗?这些方法能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吗?尤其是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我的教学是快乐的吗?……教育智慧的学术素养越高的教师就能想到更多的反思内容。下面就教学反思记什么作一简要阐述:

1.记课堂生成。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如何,学生的讨论有哪些精彩的成果,课堂上生成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都能为教师的下次备课提供可借鉴的素材,使备课中的“备学生”有据可依。2.记下规律。课堂教学中老师总会有所感悟,应及时将这些感悟记下来,从中发现点滴的教学规律,并思考提炼出实用而有所创新的课堂创新方法。3.记下精彩。在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之处应该在备课中有批注或勾画。这样不但可以为下次备课提供捷径,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资源共享。4.记下败笔。有成功就有失败。失败并不可怕,但须及时发现并总结,避免下次重蹈覆辙。对课堂教学中的败笔进行回顾、梳理,并探究剖析其根源,有利于教师自身快速成长、迅速成熟。5.记下灵感。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思维火花的碰撞,有时教师会从学生那里得到灵感,甚至产生顿悟。这时一定要將这些“智慧的火花”记录下来。这些宝贵的资料会为教师自身的成长提供新的动力。

二、教学反思的形式

1.感悟体验式。课前课后,常常是酸甜苦辣成五味杂陈,此中喜、怒、哀、乐、忧、疑并具,许多情绪在心里波荡着,腾跃着;或兴奋不已,或欢欣鼓舞,或沮丧不已……因情生义,我们便随笔把这些缠绕于心的感受溢于文词中。如我曾在教后记中写下诸如此类的“与生同忧喜,让学生张扬个性,诸多快乐淹没了许多忧伤!”

2.问题追问式。困惑即收获。保持持久的质疑问难的心态,才能保持思想的活力。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反思中也是不断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兴趣的秘密何处”“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呢”……正是问题引领他走向教育思考的内核,并导引他获得伟大的成长。问题意识是教师专业成长源源不绝的动力。

3.故事叙写式。教学是由无数的细节与故事组成的。教育的许多奥秘和真谛潜藏在教学故事中。细致描写课堂的一些情节与师生间的应对,这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案例研究”、“叙事研究”。

4.提炼格言式。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学反思中时常运用这种方式,如他写道:“记忆力过度疲劳—是智力衰竭的原因之一”“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他提炼出的一些格言式的语句成了他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确实,思想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如果不即时写下就稍纵即逝。

三、教学反思的误区

1.只有反思没有执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有的老师反思时振振有词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上课时又越俎代庖,事事包办。反思与行动脱节,言行不一。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师反思只流于夸夸其谈,甚至成文字游戏。

2.教学反思内容空泛。有的教师谈课后反思,从教材处理说到学生的学情,涉及教学重难点再到教学方式的选择。其间,一会儿这个名家的话,那个学者的观点,一会儿新课程理念……听起来铺锦列秀、雕缋满眼,细细琢磨,却是若有若无、恍兮惚兮,真有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感觉。

四、结语

篇5:创设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创设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堂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由于缺少语言环境,学生越学越觉得枯燥,大部分中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如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像在生活中真实地使用语言一样,实现有效教学?巧用情境教学法不失为一条锦囊妙计。 【关键词】如何创设情境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根据教材要求、教材内容和编排,进行精心的教读和讲解,学生拿着课本记、读和机械训练,慢慢的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语言脱离了语言环境就难以恰当的表述意义,难以发挥其表情达意的本质功能。因此,“情景需要语言,语言应当从情景教起”。如何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情境进行有效教学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用英语组织课堂 中学英语课堂应体现出语言教学的特点。语言是人类用于社会交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最终目的在于 “交际”。课堂教学活动最终还是要以交际能力来体现。英语课堂应该是一个充分体现交往特征的互动情境。因此,从初一年开始,我就着重在根据学生实际用简单的英语和身势语言(body language)来组织课堂,尽量在英语课上少讲汉语,使学生逐步适应全英语教学。平时学生所听、所说、所读、所写大多是汉语,英语课是学生接触英语唯一的机会。其次课余时间和学生交谈时也尽量使用简单的口语,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 二、创设情境,进行词汇教学 英语中一部分名词可以用实物如水果类或衣服类进行教学,也可借助图片和简笔画,或者是多媒体展示进行教学,并且还可以进行简单的游戏(Guess:what is it? and Touch sth)如:school things、colors、parts of a body、等等。我们还可以借助手势、动作、表情等,或让学生根据英语单词做手势、动作和表情等进行词汇教学。如:情绪类、乐器类单词;方位介词等,这样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行为和事物,加深了他们对词语的感知和记忆,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创设情境,进行句型、对话教学 教师根据对话内容创设真实或类似真实的语境,让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如八年级下 Unit7 topic2 Cooking is fun! ,我在教授Would you mind if …的句型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四个情境,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这个句型,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如: 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是在公车上,一个刚上车的乘客和一个旁边有座位的乘客之间的对话。 ---Would you mind if I sit here ? ---Of course not. Please be seated. 再如在教学询问方向的对话时,学生看着图去找地方,经常会弄错了。我们可以把教室变成一张地图,桌子之间拉开一些路,某些桌子上放上几个地名牌子,老师先教学生怎么走,然后学生指挥他的partner在教室里走,这样他们更容易掌握,也很有趣味。同时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尽可能使用英语。 四、创设情景,进行语法教学 传统语法教学是讲解式教学,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语法放到具体的情景中去教学。如:祈使句的教学,老师可以指挥学生做或不要做一些动作。然后学生指挥学生或学生指挥老师做动作,老师稍加讲解,学生就轻松的掌握了祈使句。如时态的教学,教师可准备一些动作单词的`纸条,让学生随机抽取,并表演出动作,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问答练习。 T: What is he doing ? Ss: He is dancing. 或可抽取两张,一前一后表演,此可训练过去进行时和现在进行时。 T:What was he doing just now? Ss: He was dancing. T: What is he doing now? Ss: He is singing. 最后与学生一起归纳时态的用法。 再如: few、a few、some、a lot of = many、too many/little等词汇的归纳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物品的数量(如:杯子里的水、桌上的书)。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容易掌握。 五、运用电教手段,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表演创设的情境,往往受时空限制无法全部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可运用录音、录像、投景幻灯等电化教学手段来移植情境,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的时空,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教师将学生要学的对话融入其中,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形象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更自觉、更有趣地进行英语交际活动。尤其在教学课文时,多煤体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总之,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教学途径之一。我们英语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创设切合学生实际、切合教材内容、切合语言交际的实际,形象感人,新颖而富于启发的情景。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用好这一方法,努力实现有效教学,为国家培养同更多的、合格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英语课堂标准》,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预案

针对作业一提出的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我结合课改后我们学校的教学模式浅谈一下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

“学案导学下的自主学习与精讲精练”是一种先学后教赋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坏更多的在于给它赋予的内容能不能落实,如果没有常规有效的教学和管理高考成绩就无从谈起。有效教学就是要实现教师教的有效,学生学的有效。

一、有效教学的根本——落实课标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学案、学习资料、以及习题等等学习内容有效与否的根本在于是否落实了课程标准。教师在备课、教学、教研以及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等诸多方面达到有效,乃至高效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认真落实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落实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深入每位教师的内心,并贯彻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备课、上课、学习资料的研究整理都必须在掌握并熟练运用课标的基础上。如

果课程标准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或者背离课标,甚至与课标背道而驰,就会出现“违法教育”的“教学事故”,国家的课改意志也就得不到贯彻,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也无论是近期的高考还是学生长远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将不会成功。我们就以高三举例来说,高三年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近几年的考试大纲及课改后各地的高考试卷和命题专家的思路,要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积累经验,为学生精选习题做到精练,避免浪费有限的时间。

高二升高三的教师要进行高中所有模块知识构建体系的测试;并且要针对近两年的高考大纲,做出第一轮基础复习及第二轮专题复习及考练计划。对于新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课标,能够独立备课,独立编写学案,能够进行现有课堂模式下的课堂教学。

二、实现有效教学的三大关键因素

首先,有效教学必须保证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要符合课标、考纲及所授知识在学科中的背景和重要性的要求。不能只见

树木不见森林。要让学生有一个整体联系和对所学知识的宏观把握。

第二,要科学的组织教学,没有严谨的教学秩序就不能保证有效的教学。要做到严谨有序的课堂教学管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共同努力。不仅从学生的行为习惯抓起,同时要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三,要做到有效教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干”,我们的教学要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要符合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通过我们的有效引导和教学最后达到每位学生都有收获。以我们现行教学模式下的学案来讲,我们的统一的学案可能适用于一般的学生,在每门学科中,重点班中10%左右,侧重班5%左右,普班3%左右的优秀学生无法满足;而对于相对差一点的学生来说又存在学习困难,上课只能打瞌睡甚至出现各种其它违反课堂纪律的问题。如做不到对每位学生负责,我们的教师就不是合格的教师,也培养不出一流的学生。所以,我们的学案

不能是千篇一律的,我们集体教研形成的学案仅仅是一个基础学案,针对不同的班级和学生我们要做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才能让所有的学生“有事干”,加之我们设计有趣的问题,用有效的问题层层递进,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思维,从而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解决了问题,也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这才是我们要求的高效课堂。

三、有效教学模式的运用

篇7: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的语文课堂是互动的,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师与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因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有利于开展下一个内容教学的信息,或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改变我们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我们要关注它的有效性。笔者主张:首先,让学生乐于活动,获得积极体验,这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然后通过教师悉心指导,让学生善于活动,这是提高有效性的保证。最后,通过评价激励,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这是提高有效性的落脚点。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很好的学习方式,切磋琢磨,相互启发,可全班讨论,可小组讨论,可学生之间讨论,也可师生之间讨论。

讨论追求的境界,应是学生求知欲高涨,心灵得到解放,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同学对话、师生对话中观点碰撞,对文本的理解、领悟往纵深发展。语言表达做到有序,有物,有理,有情,启发心智,令人信服。”(于漪语)如果合作探究讨论沦为形式,只是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活动效果,那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活动中“习得”多少,才是评价课堂有效性的最终参数。一堂课内,合作学习什么内容,在什么时间段内安排合作讨论,小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汇报都分别是谁,这些事情教师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安排到位,合作活动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篇8:实现有效教学反思

一、对话的现状及其流弊剖析

将对话引进语文课堂实践, 这是一种进步, 但因为不同教师理解层次的不同, 实践能力的不同, 因对话表现出来的非本真对话现象呈现形态不尽相同, 下面撷取几则典型的案例加以剖析, 以探讨对话教学的真谛。

1. 教师作为对话首席引导不力, 放任学生自主发展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阅读教学如果离开学生的自主, 离开学生自身的阅读经验, 纵使教学设计再完美, 也是无效的。阅读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有限, 在感悟时经常产生困难, 对有些知识产生错误的理解, 这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而不能对学生听之任之, 只有这样平等对话才有意义。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才不至于虚有其表。

曾经听过《钓鱼的启示》, 教师在引题后, 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有哪些值得你深思的语句, 谈谈自己的体会。在布置了阅读的中心任务后, 教师便将课堂的时间与空间全部交给学生自主研读, 自主讨论, 自主交流。确实, 这看起来是一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阅读独特感受的课堂, 但没有学生的呼应, 没有老师的点拨引导挖掘, 没有教者在课堂上的导读行为, 没有深层次的师生互动, 文本深层次的意蕴就如冰山显露的一角, 很难让学生对文本的整体内涵有所了解, 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缺乏教师正确引导与自觉适时参与的课堂对话是走不深, 走不远的。如何能有效促进学生生命发展呢?

2. 教师强势牵引, 学生主体参与受制

有教师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得到启发, 以为对话的过程就是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在教师搭设的课堂教学架子中阅读交流寻求答案的过程。比如有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十二册《广玉兰》一课时这样与学生对话:师:《广玉兰》一课主要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生说:“喜爱”“赞美”)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说出有关语句)

师:作者为什么会喜爱并赞美广玉兰呢? (生再找有关语句回答) ……

像上述这样的对话与以往的问答式教学实质殊途同归, 教师用接二连三的问题牵引学生, 课堂上怎能产生视野的融合, 思维的碰撞, 心灵的交流?学生被强迫着读书, 被控制着思考, 没有个性的表达, 这样的问题绳索扼杀着学生的主动性, 压制着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提高, 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也就不容易形成, 学生的生命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3. 对话的行进似闲庭信步, 文本的价值被虚置一旁

有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时, 有这样一个情节值得玩味: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女孩为什么要卖火柴呢?她难道没有其他的谋生之计吗?火柴是什么样的东西?为什么人们一定要买她的火柴?我爸爸抽烟从来不用火柴, 我家做饭也从来不用火柴, 难怪小女孩会冻死饿死在寒冷的街上。”看来这个小朋友很有思想, 也很善于体察生活, 但他的发问引起了全班小朋友的愤怒:有的小朋友批评他没有同情心, 有的小朋友还煞有介事地介绍了火柴的来由、形状、特性、功用, 有的小朋友居然为小女孩设计多种谋生之道……整个讨论大约持续了十多分钟。

课后沉思:一篇充满同情和激愤的童话能否变成一本职业介绍手册?“对话”“生成”是新课标相伴而生的两个新锐用词, 由于“对话必然伴随生成, 生成才意味对话”的不断强化, 在不少教师的心目中, “生成”显得格外珍贵难得。但脱离了预设的生成如果偏离了课堂效率的轨道, 是游离于文本内容之外的无益生成, 能否就因尊重学生主体而让课堂信马由缰、闲庭信步呢?这样的语文课还能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呢?长期下去, 学生在语文课上得到的又是些什么?民主的课堂教学必然会生成着纷繁多样的问题, 作为教者是否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文本内容价值取向灵活而又适时地对课堂中的生成加以重新生成呢?

二、阅读教学中追寻对话有效性的思考

1. 教师角色的认定与恰当的教学行为是实现对话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 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 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是“平等中的首席” (多尔语) , 通过“首席”的谈话, 引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 正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一再强调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只有教师广泛涉猎语言文字, 才能破译、领悟文本, 不断提高精神境界, 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 高屋建瓴地引领, 促进学生的发展, 引导学生对文本所要传递的知识、思想、情趣进行思考、感悟,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启迪智慧、交融情感、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

“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二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三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小学生年龄小, 阅读教学的对话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那么如何引导, 怎样点拨呢?

(1) 以多读作为前提。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上, 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确定一个思想容量较大的问题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课文, 尤其是学生不能马上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及情感时, 可以让学生读读课文, 逐步走进文章里去, 才能触摸到文章的脉搏, 才能与文章内容、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有一位老师在执教《秋天的雨》时, 是这样设计“读”的:

指名五名学生读课文。

师:你们真了不起, 读得很棒。说说在秋雨里看到了什么。

生:小青蛙、小喜鹊、松树、柳树、柿子、橘子。

师:这些树木还有颜色呢, 注意到了吗?

生: (说颜色)

师:这么多漂亮的颜色, 你们是从哪里读懂的?

生:我从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读懂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课文中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植物的颜色呢?

生: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都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好, 请你们默读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默读。

师:有个小朋友提出“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 (板书“五彩缤纷”) , 他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我相信读懂第二自然段就解决这一问题了。一起看看好吗?秋天的雨把颜色送给谁了?

生:秋天的雨把紫红色、淡红色、雪白的送给了……

生:秋天的雨把橘红色送给了……

师:请你们美美地读一读, 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再次默读, 转为轻声读。

师:谁来?

生:它把黄色送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如果我把其中一些词去掉, 读读好不好?行不行? (扇哪扇哪、飘哇飘哇)

生:不行, 没有这些词就不能表达把……

生:假如小扇子不扇的话, 它怎么能感觉秋天的凉爽呢?

生: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颜色, 如果摆在那里就不能扇走了。

师:扇哪扇哪就扇走了夏天的颜色,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来, 我们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

(2) 利用精彩发言使对话走向深入。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善于抓住学生即时的思维火花, 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有准备的教育资源调整引领学生与教师、文本对话。许多优秀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做的更多的是“倾听”, 在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 捕捉到学生的精彩发言并把它定格、强化, 在给予激励性评价的同时, 将学生发言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起来, 引领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文本对话。

一位教师在讲到成语“金风送爽”时, 这样说道:“小朋友, 秋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 你觉察到了吗?”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了很多大自然的变化。“对呀, 小朋友都已经感觉到秋姑娘的脚步了。那你们能不能用我们课本里的成语来说说秋天呀?”教师引出“金风送爽”, 理解到这里, 大家都觉得已经差不多, 想接着讲下去了, 谁知, 还没等老师话音落下, 马上有学生发问:“老师, 为什么把秋天的风说成是‘金风’呢?”老师想了想, 随即是这样进行下去的:“对呀, 你真会思考, 为什么把秋天的风叫‘金风’呢?提出这个问题很有水平!看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得上来?让我们再看看书本上的插图, 想想你看到过的秋天, 你一定可以说得更好的。”

学生的回答很精彩:

生1:秋风吹来, 树叶变黄了, 一片片黄色的树叶从树上飘下来, 就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 一眼望过去, 秋天就变成金色的啦!

生2:秋风一吹, 把大地上的稻子吹黄了, 大地也变成金黄色的一片了, 只有金色的风才会把稻子吹得金黄一片。

生3:我们去秋游的时候, 金色的阳光照在我们的身上, 凉爽的风吹着我, 我对着天空, 感觉秋天的风是金色的!在孩子的眼里, “金风”原来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我们的课堂时常会有这样的预设之外的“枝节”, 捕捉它, 会给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有人说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就像是一个“婚姻介绍人”, 有一定道理。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 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 交流感情。作为介绍人, 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 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故障”, 介绍人就要出面帮助, 在适当的时候, 还要灵活地推波助澜, 让文本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 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地交流, 促进教学共同体的发展。

2.学生角色的认定与学生行为的引导是实现对话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1)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的尊重、理解, 不蹲下来, 以孩子的视角、心理、思维阅读文本, 就不能营造出“对话”必需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 “平等对话”就无从谈起。当然, 尊重学生的体验,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情这无可非议, 但尊重不等于盲从, 不等于听之任之。对学生在对话中的疏漏、贻误之处不能为“尊重”而失本真, 否则教师也就失去其引领、主导的作用。

(2) 以文本为“点”, 拓展学生阅读的“面”。老作家萧乾曾把阅读比做经验的汇兑, “如果在你的经验库存里没有那些现款, 纵想感觉, 也很难兑现。”文本作为作者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的书写, 虽不能说文本是生活的镜子, 但一个具体文本总还是能在作家生活阅历与经验中, 找到其存在的影子。所以, 如果阅读主体缺失相关的经验, 就难以真正读懂文本的内容, 对它产生感受和体验, 随之产生的主体间对话的经验障碍, 影响文本的有效对话在所难免。因此,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广泛涉猎读物, 积累生活体验, 学生在阅读中才能有“感”而悟, 有独特的见解表达, 才能让自己个性的生活经历与文本链接, 从而实现“思”与“思”的碰撞, 心与心的接纳。教学中, 教者可以文本为“点”, 打开与之相关的阅读面, 通过系列阅读材料, 增加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第一次抱母亲》这样体现伟大亲情的文本时, 一位教师让同学们回家搜集相关的文章——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等写亲情、赞亲情的篇章组成一个系列, 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这对学生感悟能力的提升, 阅读知识面的拓展, 道德情操的陶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篇9:转变教学观念 实现有效教学

一、在平等对话中转变教学观念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一切以人的发展为前提,所以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开展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构建学生和文章之间、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心灵触碰的无声对话。只有从心出发,以心解心,以意会意,才不会成为机械、保守的学习者。

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要抓住文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包含着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教师要不落窠臼、实事求是地挖掘作品的内涵和感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例如,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文中描写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以及天明送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讴歌与赞美之情。这篇文章很容易引起孩子们对母爱的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们朗读课文,并畅谈母亲对自己的爱。

二、在能力培养中转变教学观念

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强调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学生只有听得懂、说得清,才能完成以后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的教学,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日常授课中,教师要抓住基本字词的讲解,让学生打牢基础,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翻越远方的大山》,这篇文章旨在让学生通过体会文章的内涵,品读出刘翔身上的品质。教师在抓住主要内容的同时,要重视基础学习,关注重点词句,对一些关键词,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课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为什么刘翔最后取得了成功”这种看似简单却很符合学生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的问题。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学习到刘翔不畏艰难、敢于挑战的进取精神,明白前进道路上的一些困难看似不可战胜,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总有破解的时候。

在小学阶段,学生只有打牢基础,以后的学习才会如鱼得水。只要学生可以理解语言、善于品味语言、能够运用语言,语文教学就是成功的。

三、在鼓励表扬中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应该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鼓励表扬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学习这件事。表扬和鼓励能够成为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探索与学习。

例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由于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久远,再加上学生年龄较小,不易理解,对有些行为的感知有些困难,为此教师就应采取提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刘备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呢”,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回归文本,从原文中提炼答案,无论学生回答是否完善,教师都应该予以鼓励表扬。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答错了的学生,教师也不应横加指责,而是帮他们分析,引导他们找出正确答案。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上一篇:暑期关爱留守儿童下一篇:计划生育村规民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