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2024-08-24

新农村基层党建论文(精选8篇)

篇1:新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浅谈作业站新农村建设中的党建工作

作业站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作业站党组织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方针路线落实到作业站的的重要责任。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这对农场作业站党组织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去进一步加强作业站基层党组织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以宏观政策为武器,舍小家建大家,新农村面貌促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十分丰富,涵义十分深刻。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对把握中央精神,沿着正确道路进行新农村建设,意义特别重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做出的新举措,它具有不同于以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特点。学者们对新农村“新”的内涵进行了解读。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相比,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三个明显特点:第一,它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更强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第二,它是一个新的行动纲领,而不仅仅是目标;第三,它不仅包括多方面内容,更强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投入不仅包括对农业的投入,还包括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职业的投入。柯炳生认为,新农村“新”在六个方面,一是新设施;二是新环境;三是新房舍;四是新公共服务;五是新社会保障;六是新精神风貌。曾业松认为,现阶段进行新农村建设有“八”新,即背景新、理念新、方针新、目标新、任务新、机制新、措施新、要求新。在农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是了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农民推动型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的基本做法是改善其管辖的所有作业站的发展环境和扶持被其认定的一批重点作业站。企业主导型的基本做法是扶持与其关系最密切的一个作业站,农民推动型基本做法是共同打造其所在的作业站的品牌意识。上述三种模式都既有拉力又有推力,所不同的是,前两种以拉力为主,后一种以推力为主。作业站要本着这一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把大局意识深入人心,让这个群众对新农村有个深入的了解,更能展望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和谐,惬意、与幸福。确实能够提高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以顺民心为主要宗旨,不卑不亢,新农村党建落实处: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型式下党建工作要顺应民意扎扎实实做到实处做到职工群众的心上。①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②营造公平的医疗环境;③公平的就业环境。以实施“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工程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推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使职工群众持续增收。进一步改善职工群众的居住环境整体规划,统一管理,建设新型居住小区。

农场投资做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但值得推广的是农民自己做出来的典型。作业站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决策、筹资、建设和管理,建设特色农业水田以优质稻米为主要特色大力发展农场大农业发光旅游。旱田以高产玉米为主为职工群众创产创收。

总体来看,在新农村建设中,用于农场基层的财政支付大幅增加,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较快进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组织作用加强了。与此同时,作业站基层党组织要妥善处理好干群关系,提供好公共物品,引导作业站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带动农场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篇2:新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摆在农村基层组织面前的中心任务。

近年来,武南镇的各级党组织按照区委的部署,紧紧围绕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这一主线,巩固“三级联创”成果,深化“双培双带”工程,争创 “四好”党委班子和“五好”村组织班子。突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从激发镇村班子活力,发挥农村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入手,把“双争双促”活动作为做好农村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不断加强支部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使其成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一、当前我镇农村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党员的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党员年龄结构不平衡,农村党员年龄偏大。在737名农民党员中,35岁以下的71名,36—59岁的356名,60岁以上的310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42%。老党员因为年龄偏大,示范带头作用不明显,不能发挥应有效应。二是文化层次差别大,党员整体素质不高。大专及以上学-1-

历的仅21名,中专及高中学历的180名,初中及以下的536名。目前全镇仅有种养业党员示范户126户,78名党员干部带头搭建日光温棚80座。文化素质不高,造成农村党员干部学习能力不强,带头致富能人不多。

(二)镇村党员干部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基层党组织强化领导和服务的作用,而目前我镇部分村干部尤其是经济相对贫困的村干部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些干部思想观念落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相适应,政治素质不高,存在着淡化政治的不良倾向,不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由于干部素质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进度,群众容易迷失方向,也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比如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干部对重点治理认识跟不上,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解决群众日益增长的致富期望值的办法不多,主动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等方面。

(三)农民增收致富的迫切愿望与落后的农村经济落差严重影响基层组织的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实事、谋福利中,才能真正确立它的核心领导地位,党组织才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由于我镇地理环境特殊,既有城镇,也有农村,有井水灌区、也有山水灌区,发展农村经济所依赖的基础条件差异很大。加之近

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农副产品质量品质不高,且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村经济向何处发展、如何发展,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制约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行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及对策

近年来,我镇各级组织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结合当前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作,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好,充分发挥她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一)改善党员结构,增强党员队伍活力。

要着眼于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分布,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发展党员,注意在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注意在高知识群体和各类人才中发展党员,注意在党的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发展党员。坚持有领导、有计划地发展党员,防止和避免突击发展、长期不发展、发展数量大起大落等不正常现象。要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的文化结构。每年新发展的党员中要做到“四个倾斜”(即:年龄上向35岁以下的青年倾斜,性别上向女性倾斜,岗位上向基层一线倾斜,文化上向大专以上倾斜)。

(二)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素质和致富能力。一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农村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员保持和发挥党的先进性,做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措施。农村工作面广量

大,纷繁复杂,特别是税费改革以后,许多村支部成员和党员感到工作越来越难做,压力来越大,困惑越来越多。要求各级组织转变工作职能和服务理念,由过去重管理轻服务向 “关心爱护”和服务党员上来。努力改善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环境。

二是搭建教育平台,全面提升党员素质。党员素质不高是影响当前各项工作及他们增收的主要因素,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能力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要想提高党员素质除了要充分利用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认真做好每月至少两次党员学习活动外,还要做好以政策宣传、科技培训、观摩实践、专题讲座等教学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

(三)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

首先,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前沿指挥部建设好。从我镇的一些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凡是经济发展好,农民致富快的村,都有一个战斗力强的村党支部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一些村之所以长期发展不起来,经济落后,恰恰又是因为这些村的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缺乏一个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的带头人,缺少一个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好路子;个别村人心涣散,民风不正,思想文化道德水准不高,也是因为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弱化,思想政治工作钝化所致。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强,一强百强;党员干部作用好,一好百好。正所谓“经济富

不富,全靠党支部”,前提就是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前沿指挥部”建设好、巩固好,这是搞好农村工作、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抓经济与抓党建工作的关系。当前,在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中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党组织建设的错误倾向,认为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所以经济建设是大事,一切都要服从这个中心。的确,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位臵也是不能代替的,但是,这种“服从”不是被动的适应,也不是被动的服务,不能理解为党的建设只是被动地围绕经济工作来搞。农村党建工作如果停留在被动适应上,那么党建工作搞不好,经济工作也搞不好。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一是政治上的把关定向。“三农”问题,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农村党建工作首先必须保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确保农村经济正确的发展方向。二是思想上的宣传激励。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结合实际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把党的战略思想、发展目标、工作举措,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组织上的保障。建设一个政治稳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的领导班子,为经济发展选好配强能打硬仗的干部人才队伍。四是创造优良的政治、社会环境。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好的党风带一个好的政风、民风,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稳定的、向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从基层组织内部入手,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不强,一个地方的工作搞得好与差,关键在班子。班子团结干事,则战斗力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因此建设一个“政治素质好、能力水平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镇党委班子和“五好”村班子显得十分重要。让能致富,有文化,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班子成员中来,使农村基层组织成为名副其实的战斗堡垒。

二是认真开展“双争双促”活动,积极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双争双促”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快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形式,通过开展“党员争先锋,带头建温棚”活动,是基层组织建设与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双争”是实践,“双促”是目标。根据各村的产业发展和当前农村党组织建设的状况,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 “双争”活动;通过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达到“双促”的目的,从而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篇3:新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待加强

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民成了拥有种种自主权的生产经营主体, 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大大提高, 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则失去了对集体经济资源的控制权, 使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分散的家庭之间的经济链条断裂, 经济关系淡化, 农村党支部可控制的经济资源大幅减少, 公共事业服务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党组织原有功能的实现空间逐渐缩小。而在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普遍存在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应对乏力的问题。职能转变没有及时到位, 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手段减少、功能弱化, 导致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方面思路不宽、办法不多, 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不强, 作用发挥不够。与农民群众加快发展、增收致富的愿望和要求产生了很大差距。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待提高

随着村民自治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这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了活力,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自治主体缺乏。由传统的“统治”方式向村民自治制度的变迁, 治理主体也由政府转向了村民, 然而, 作为村民自治制度的主体———农民, 其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合作精神不足, 法律意识淡薄, 公共精神缺乏, 再加上由于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 使一些较为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村民流向城市, 农村出现了以“九九、六一、三八”为特征的村庄人口结构现象导致农村基层干部倾向年龄老化、知识老化、作用弱化, 农村基层党组织形不成核心, 聚不成合力, 影响生产和管理。其次, “两委”班子不协调, 有些党支部书记片面强调“一把手”的地位, 并代替村委会决策, 干预村委会自治事务。有些村委会成员又片面强调自治, 认为村委会是众多村民选出来的, 有群众的拥护, 比由上级任命或几个党员选出来的村党支部群众基础强, 所以在思想和行动上不愿服从党支部的领导, 同党支部书记形成对抗, 严重影响工作, 也使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使村里面的工作陷入瘫痪, 争权夺势现象非常明显, 有些村甚至出现利用宗族或金钱等的手段干预村务政务等现象, 影响了基层稳定和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

(三) 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方式有待创新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转型, 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经济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性日益增强, 跨地区、跨产业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或经营联合不断涌现, 新的经济组织日益增多, 农村出现了生产大户、农业协会、经济联合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 各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不断产生, 特别是近年来的城中村开发, 新的农村社区不断涌现, 传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发展要求。此外, 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越来越频繁, 离土离乡、经商务工的农民包括农民党员越来越多, 流动性较大, 党员集体活动难以开展, 党内生活制度基本上流于形式, 使党支部与党员思想之间出现了断层, 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难以落实。目前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方式往往与党员个体特点不相适应, 导致流出地党组织很难准确掌握其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 流入地党组织也很难为其搭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 使党组织的凝聚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

(一)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

重视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 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引导基层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做到真正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要将自学、集中学习、脱产学习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将政治理论的学习与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对村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培训的教育体系, 通过各级党校、干校以及各种农村培训机构, 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理论业务培训、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学习, 并通过外出考察、锻炼等多种渠道, 帮助基层干部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 提高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 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二) 转变工作作风, 增强服务意识

农村基层党组织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变领导为引导、变强令为示范、变要求为服务, 不断改进领导方法, 提高领导水平。不断强化服务意识, 为农村的发展谋出路、订规划、绘蓝图, 真正把促进农村发展当为己任, 努力开创为农村的富裕和农业发展的场景, 为农民的增收出主意、想办法、找出路、办实事。农村基层组织要加大农村普法力度, 加强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和引导, 使农民知法、懂法、守法。在教育农民过程中, 要高度重视村民自治的作用, 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上。对事关农户之间、农户与集体之间的相关权益和事关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 要组织农民讨论协商, 制定农民共同遵守的村民公约, 规范和约束农民行为。

(三) 创新用人理念, 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创新用人理念, 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用人方法拓宽用人的渠道, 在坚持政治素质标准的前提下, 打破身份、籍贯等条条框框的限制, 可采取公开招考、聘任制等方式, 面向全社会选拔村干部, 真正把政治过硬、能力较强、群众公认、作风扎实的人才引进来。要加强建设后备队伍建设, 下大力气加大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工作, 注意从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的在乡青年、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优秀经营管理者中, 选拔出经济思路清、带民致富举措多、群众满意度高的优秀年轻党员进行重点培养, 并对培养对象定期考核, 特别优秀、已具备领导干部条件的, 要不失时机地把他们推上基层领导岗位, 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政治舞台。

(四) 创新村级领导体制,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必须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 从体制上理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村委会的自治之间的关系。一是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议事制度, 凡涉及村里重大事务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 都要经过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二是完善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工作体制, 坚持“两个不动摇”, 即坚持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 坚持实行村民自治不动摇, 严格界定“两委”职责范围, 正确处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建立村“两委”班子联席会议制度, 明确在村级组织中, 村党组织处于领导核心位置, 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班子的“一把手”, 是村里各项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村委会等其他村级组织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 围绕自身职能, 依法照章开展工作。

(五) 创新党内组织机构设置, 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应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神“优化组织设置, 扩大组织覆盖, 创新活动方式”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一是村村联建党组织。将相邻的两个或几个村党组织合并归一, 建立联合支部或党总支或党委, 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二是村企联建党组织。即突破行业界线, 将乡镇骨干企业党组织与行政村党组织合并联建, 由企业党员厂长或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党支部 (党总支、党委) 书记, 在组织上实行村企统一领导。三是村居联建党组织。在城郊与城区接壤的地区, 将行政村和居委会党组织合并, 建立党总支或党支部, 统一领导行政村和居民区的工作。四是建立行业党组织。主要以行业协会为载体, 把分散在广大农村和城镇的党员, 按行业分工组合起来, 建立相应的党组织。五是建立流动党员支部。根据农民党员的流动态势及特点, 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经济组织或行政组织中, 设置流动党员临时支部。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 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实行党员信息一网通, 实现城乡对接的党员“无缝”管理, 从而增强农村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

篇4: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研究

摘要:黨的根基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同时,农村的基层党建工作也要注重党内监督的与规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建;监督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82-01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关键。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实现“四个全面”发展目标,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一、农村基层党建的两个主要维度

(一)农村基层党建的主体。

农村党支部作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主要领导力量之一,其队伍的纯洁性程度对于基层党建成效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党支部领导班子的建设状况是农村党组织建设的基础。

党支部领导班子的建设的关键之处在于领导班子中每一个成员是否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否具有党建工作的责任意识,是否具有领导小康社会建设的良好业绩,等等。因此,对于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领导队伍。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加大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坚持和完善党员干部学习制度,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做到每位基层党组织成员都有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

其次,建设高执行力的党员领导队伍。强化基层党建工作主责意识,班子成员带头履行分管工作内的党建工作责任,中层干部切实履行本部门党建工作职责,做到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决定,是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让各项工作看到实效。

最后,建设高绩效的党员领导队伍。绩效是考察一个领导班子的主要标准之一,能够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领导班子才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正如邓小平所说“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全党想事情、做工作对不对好不好的基本尺度。”因此,绩效考察应该作为选举每一位领导班子成员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农村基层党建的补充。

说道基层党建,大家可能会忽视一个在基层党建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群体,那就是基层群众。基层党建工作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党的组织机构,定期过好组织生活,落实民主生活制度,做好党员发展工作,评选表彰先进等。而各项工作的落实都离不开基层群众的参与。

首先,基层群众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协调作用。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现实的矛盾,基层群众的参与有利于矛盾的缓和,促进党建工作的稳步发展。

其次,基层群众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监督作用。让群众监督“怎么干”,大力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办事公开,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全程实绩公示制度和公开差额、公开直选制度,实现了党委政府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公开化,真正让群众知道党委政府做了什么、在做什么、是如何做的。积极探索群众监督在党建工作中的监督作用。

二、党内监督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党内监督的内容。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各级党组织应当把信任激励同严格监督结合起来,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党内监督要贯彻民主集中制,依规依纪进行,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

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建立健全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

(二)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党内监督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中领导队伍自身纯洁度的建设,突破了基层党建工作中自身建设、队伍建设、组织建设的障碍,使得基层党建工作得到了组织保障、主体保障和系统保障。

三、群众监督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群众监督的内容。不断加强对村务决策、执行、公开的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要将监督贯穿于村民代表会议“提出议案、民主议定、公布告知、组织实施”全过程,主动收集和认真受理村民对村务管理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加强对村务决策、村务公开、村级资源资产资金管理、为民服务专项资金监管、工程项目建设、惠农政策措施落实和耕地保护、土地流转工作的监督,通过强有力的监督,确保村务工作公开透明、合法合规。通过对各项工作的监督促进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加强群众监督与党内监督的良性互动机制,提升基层党建的绩效。

(二)群众监督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坚决遏制腐败现象。”同样,群众监督在基层党建中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群众是基层党建的最直接的受益者,群众监督有利于就基层党建工作中最直接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促进基层党建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高新民.党内民主与党的建设制度创新[M].青岛出版社,2011.

[2]卢先福,龚永爱主编.农村基层党建历程[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郭献功,主编.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4]张希贤主编.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读本[M].中国人事出版社,2013.

篇5:新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一、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农村,对农村党建提出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飞跃。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经济互动不断增强,农村发展出现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到2005年底,苏南农业占GDP的比例降到了3%左右,农村劳动力90%以上脱离了农业生产,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城市化率分别达65%、67%、60%。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在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小康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农民不断向农村社区集聚,参与社区活动日益成为农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必然会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在推进城镇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农村党员的从业空间不断扩大,流动性增强,等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些过去行之有效的农村党建工作模式已经很难适应这些新变化,迫切要求我们转变思想观念,拓宽工作思路,整合党建资源,积极推进农村党建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苏南地区各级党组织主动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在继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既注意运用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又针对农村新型社区的特点,积极探索村居合一的农村社区化党组织模式,并随之转变工作职能,拓展工作领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动员组织群众、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农村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巩固基层组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苏南地区的实践证明,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符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要求,顺应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发展方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保证,为我们提供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

二、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农村,赋予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任务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农村的新型党建工作模式,既包含了以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容,又借鉴和运用了城市基层管理以及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与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相比,农村社区党建工作需要突出带领农民群众发展致富的功能;与以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相比,农村社区党建工作需要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功能。因此,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把发展经济致富农民作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发展经济、富裕农民始终是“三农”工作的主题,也是农村社区党组织的中心任务。谋划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农村社区党组织要通过示范引导、组织推动和政策激励等措施,带着农民群众干,帮着农民群众富。要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并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切实提高农民的经营性、资产性、政策性收入,加快农民富裕的步伐。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还要按照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切实加强乡村规划,着力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相配套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格局。当然,农村各地的发展不平衡,发展农村经济、改善村容村貌的工作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攀比。必须坚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第二,坚持把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作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价值取向。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要求农村社区党组织转变领导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构建完善、配套的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大力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

一是突出造福群众,促进利益和谐。从解决农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开展面向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服务,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流动人员的维权服务,着力构建和完善农村保障体系,拓展农民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服务。

二是繁荣社区文化,促进文明和谐。坚持把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和谐村镇、文

明和谐社区、农民特色文化家庭等活动,弘扬文明道德风尚,营造文明和谐的农村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结合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开展普法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重点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农村“经济能人”、培训现代“农民新人”。

三是开展结对互助,促进人际和谐。采取“组织救助、社会帮助、家庭互助”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开展“结对包户”、“一助一”、“党员联系户”等邻里互助、社会帮扶活动,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融洽邻里之间、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促进农村社区形成互助互爱、和谐共建的良好局面。

第三,坚持把健全组织、配强干部作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一支善谋发展、善带民富、善待百姓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推进农村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完善组织设置。顺应农民向居民、乡镇向城镇、村委会向社区居委会转变的趋势,及时调整农村社区党组织的设置,做到党组织与社区建制同步设置,党建工作同步开展,党员作用同步发挥。参照城市社区建设的模式,对城郊结合部和农民集中居住规模较大的村,以村居合一形式,组建社区居委会。在建立健全社区组织的同时,本着有利于加强党对农村社区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开展党的活动,有利于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原则,同步建立党组织。目前,苏南已建成的农村社区,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有了健全的组织网络。一些尚未设置社区居委会的村,也按照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开展社区化服务。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核心的用人导向,努力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拔进乡村领导班子,尤其要选好配强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注重多渠道培养和选拔熟悉社区管理的社会工作人才,提高农村社区专业化服务水平;在以农为主的地区,着重选配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

三是加强阵地建设。坚持“多轮驱动、多措并举”的方针,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村社区的各种资源优势,采取制定政策重点倾斜、驻区单位捐资助建、社区党员义务奉献等方式,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的阵地建设。

三、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农村,必须健全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推进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必须从健全制度入手,积极探索形成一套切实可行、运转灵活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

建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综合协调机制。苏南各地从构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协调网络入手,建立健全工作例会制度、重大事项通报制度等,加强与社区内各单位以及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沟通和联系,形成了运转有力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综合协调机制,在整合辖区单位资源、协调单位党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各方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立农村社区党建的民主管理机制。明确规定农村社区党组织在社区事务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制度建设层面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形成农村社区党组织既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又积极支持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依法行使权力、开展工作的制度保障,保证农村社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落实。

建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广泛参与机制。只有组织引导党员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更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凝聚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对在职党员,注重引导他们从单位走向社区并有组织地参与社区建设,为他们发挥特长提供舞台;对流动党员和老党员,及时掌握思想动态,解决生活困难,提供就业信息,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激发其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篇6:把握党建新特点构建和谐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在xx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县,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们对此作了专题调查。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

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发挥作用情况

xx94%的人口在农村,是典型的“小城镇、大农村”。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整个xx的和谐。在工作中,xx县委把建设和谐xx的重点放在农村,积极发挥党组织在建设和谐农村中的作用,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强化基础建设,改善基本生存条件。基本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落后是困扰我县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基础的因素,为此,xx县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存条件的改善,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以梯田建设和生态建设为标志的第一次创业,解决了全县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磨砺出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xx精神,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近年来,县委果断决策,各级组织带领党员群众建成了人饮工程、乡乡通油路工程、移民工程三大民心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构建和谐农村有了籍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环境。

二是建立帮带载体,构建党群共富机制。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些经济困难和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群众,农村困难群众尤其需要帮助,是建设和谐社会中最大的不和谐因素之一。对此,xx各级党组织给予高度重视,把搞好对他们的救助作为建设“和谐xx”的重要环节来抓。全县各级组织积极开展“双带”活动,全面推行“党委抓基地,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还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几”的形式,带动全县64.3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产业收入占到了人均纯收入的69以上。积极开展“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主题实践活动,建立了科级以上干部承包农村特困户制度,完善了“勤政卡”制度,实行了领导干部工作日志等制度。各级干部向农户捐助现金42.16万元、面粉4200袋、办实事1800多件,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爱民、利民、为民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经济快速发展,需要人的素质相应跟进;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和谐可言。近几年,县上依托培训基地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86期,培训党员4300多人次;依托大专院校,选派120名党员干部参加了4期以市场经济知识、特色农业经济和畜牧养殖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让党员接受最前沿的致富信息和实用新技术;坚持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组织18名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赴温州等学习发展民营经济,分期分批选派290名农村党员干部和党员致富能手到河北、定西、张掖等地参观学习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让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四是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切实维护农村稳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县委抓住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县、乡、村两级党组织实行了重点矛盾纠纷隐患集中办理、半月点评制度,乡镇党委坚持半月一排查,村党支部随时发现和解决影响稳定的问题。全县18个乡镇党委全部配备了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副职,村村建立了调委会,村级调解员有400多名。同时,积极探索从根本上消除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我们针对村干部办事不公、财务不清这两个矛盾焦点,建立了农村主事、办事、花钱“三权分离”机制,由村干部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决定重要事项,村民办事小组负责落实、办理,村民理财小组负责经费支出,基层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xx的稳定,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2.8%。

五是构建规范有序的制度环境,推进基层民主管理进程。近年来,很多地方农村“两委”关系不协调,与农村原有的宗族、派性矛盾相互交织,成为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县、乡党委着重抓了两条:一是民主选举。严格按“两推一选”的方式选配农村党支部成员,严格按照《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民主选举村委会成员,对村民代表会、共青团、妇代会以及治保、民调等组织成员,也都采取民主推荐、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二是规范运作。在村级认真推行以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和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为主要内容的“一制三化”工作机制,并将这一机制细化为若干项制度和准则,从制度上消除产生矛盾的土壤。

二、农村基层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调查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主要面临四对矛盾,具体表现在:

篇7:浅析党建推动新农村建设

浅析党建推动新农村建设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这90年里,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不断的在发展前行中完善自己。学习型党组织一直以来是我们国家繁荣、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一直带领着我国人民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做了重要部署,强调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四中全会精神对党的建设具有长远指导意义,需要长期、持续不断地抓落实。突出研究特色,探索以研促学。重视和善于学习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性工程,是着眼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离不开学习,要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加强各方面的学习。下面就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简陋探讨。

一、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清楚明晰地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那么,在这个概念里,不难看出,何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呢?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 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

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 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明灯,只有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才能更好的指引着自己在实践中少走弯路或是不走弯路。学习理论要注意四点:一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要重点学习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重点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还必须要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二是要把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起来,只有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创新,不断加强组织建设,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要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知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

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四是学习要务实,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要有“包容万象”的胸怀。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的学习就要有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心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习别人先进的理念,学习别人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的好的工作经验,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党组织的建设,从而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实践基础。

三、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强化深化“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这里主要以湖北的为例来加以阐述的。去年的“五个基本”第一阶段基本告罄,对“五个基本”的推行,各地褒贬不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指导思想,他的组织建设意思是不可磨灭的。“五个基本”“七个体系”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了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是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要素。基本组织是依托,基本队伍是主体,基本活动是载体,基本制度是根本,基本保障是前提。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抓住“七个体系”建设这个关键,建立健全抓基层打基础的长效机制。以县、乡镇(街道)为主要区域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主要依托健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以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和宣传媒介为主要载体健全基层党组织宣传教育群众工作体系,以“五议五公开”为主要内容健全党领导的基层民主自治工作体系,以“说事”、“恳谈”、“调解”为主要方式健全基层和谐稳定工作体系,以有领导、有人员、有经费、有场所、有制度”五有”为主要目标健全基层党建工作保障体系,以目标责任为主要依据健全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工作体系。“五个基本”“七个体系”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充分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着。推进“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体现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抓基层打基础、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作为党建工作重要任务的会议精神。“五个基本” “七个体系”建设的核心

理念就是抓基层、打基础,抓住了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矛盾,代表了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方向,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抓好“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对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打造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8: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方略

以内江市某区为例, 全区有乡镇机关公务员291人, 其中, 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96人, 一般干部195人, 其比例为1∶2.03;事业单位干部226人, 与普通机关公务员比例为1∶0.86。乡镇单位干部将多兵少现象仍然存在, 事业干部仍占多数。乡镇共负债数千万, 最高的某镇负债2792万元, 最低的某乡负债638万元, 乡村人口人均负债552.99元, 相当于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14%。大量的债务已对基层政权建设造成严重影响。

乡镇作为一级地方政府, 对本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理所当然地也应赋予相应管理权限。然而如今的乡镇党委、政府是权力有限, 责任无限。当前, 乡镇政府主要做的工作大部分是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如代表交通部门修路、代表教育部门举办教育等, 而且这些工作还直接与乡镇主要领导的考核挂钩。据调查, 乡镇一些主要领导整天忙于大量事务性工作, 很少能腾出时间来抓为农民服务。

目前, 乡镇政权组织的困境, 其成因是复杂的, 是多因素所致。人权与财权不统一, 事权与财权不统一, 包干经费与基本需要不统一, 是重要的原因。深层次因素是与我国长期以来的赶超型现代化战略和压力型的行政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赶超型现代化发展战略下, 中央政府将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内容, 各级政府面临着沉重的压力。上级政府为了完成自身的发展目标, 往往会给下级政府施加压力, 形成了“压力型体制”。[1]因此,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 强化指导, 努力加强对基层政权建设的领导

1.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乡镇工作的领导。一是各级政府、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做好乡镇工作的重要性, 坚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心系农村、心系农民、心系基层, 切实支持乡镇工作, 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二是要切实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乡镇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 在学习上、工作上、团结上做出表率, 用良好的班子形象推动乡镇机关建设。三是各级领导干部和部门要深入调研、深入基层, 积极探索乡镇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 积极引导和指导乡镇干部全面履行好工作职责。四是要切实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和支持, 及时解决乡镇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五是要稳定乡镇干部队伍, 特别是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原则上要任满一届, 使他们在乡镇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乡镇基层干部工作非常辛苦, 工作条件也较差, 各级领导要充分理解他们的工作, 多鼓劲、多支持、多指导、多鞭策, 切实解决好他们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困难, 使他们在乡镇岗位上充满信心、富有热情、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各项工作。

2.把加强乡镇政府机关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一是加强乡镇政府机关作风和制度建设。二是加强乡镇政府机关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安排基层政权建设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乡镇政权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乡镇政权建设规划》、《乡镇政权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充分发挥基层政权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

二、完善职能, 调节机制, 努力提高乡镇政权的驾驭能力

今后乡镇政权的职能应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市场培育职能。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职能。三是科技服务职能。四是引导发展生产职能。五是公共事业管理职能。[2]由此, 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制建设。一是调节管理机制。今后除执法、司法部门外, 凡与乡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有关的业务部门其管理权应归乡镇党委、政府, 不与上级部门搞对口设置。派驻乡镇的执法、司法部门, 在组织上要服从乡镇党委的领导, 在工作上要接受乡镇党委、政府的指导监督, 其干部工作考察考核、任用调动、违规违纪处置, 乡镇党委必须参与, 并有审查建议权。二是调节利益机制。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 具有市场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要给予优惠政策, 相关扶持资金要捆绑使用, 重点投入。在城镇建设方面, 事关人民群众生存、生活、生产和投资环境改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放宽放活投资政策。对省市批准确定为小城镇重点建设乡镇, 要赋予镇政府国有资产、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管理权、使用权和开发权。三是调整工作运行机制。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政策实施后, 乡镇干部的精力应该主要集中在发展经济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乡镇工作运行机制也必须建立科学的实效工作模式, 切实改变那种“干部围着农户转, 上传下达事就完, 企业发展、城镇开发不相干”的工作开展方式。四是强化激励机制。对干部任用政策要放活, 造就适合乡镇干部锻炼成长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给予乡镇干部学习提高的机会, 以对口挂钩的方式输送部分乡镇干部到大专院校、发达地区乡镇学习考察见习, 拓宽其知识面, 增强其驾驭乡镇工作的能力。注重乡镇干部的培养使用, 改善乡镇干部工作条件和待遇。

三、增收节支, 化解债务, 努力改善基层政权财政状况

1.进一步理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

按照部门预算改革要求, 全面推进和实施财政综合预算管理, 实行乡镇“零户统管”, 集中统筹预算内外资金, 提高乡镇对政府性收入的统筹支配能力, 重点是财权与事权的统一和匹配, 要给予乡镇更多的财权。坚持县对乡镇财政监管的原则, 加大新增财力向乡镇倾斜力度, 提高乡镇在县乡两级共享收入中的分享比例, 本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2.培植税源, 广开财路。

依靠人力资本、招商引资、农产品营销、集镇建设等培植税源, 形成各自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 增加个人的就业机会, 从而增加财源。

3.破解债务难题, 合理、妥善化解债务。

要全面理清债权债务关系, 强化审计, 注重公示, 建档立卡, 准确无误, 分清债务性质, 明确债务主体, 把偿还债务的责任最终落实到资金使用单位。要明确化债目标, 采取清欠还债、增收还债、节支还债、改制还债、拍卖还债、核销还债等具体措施, 逐步化解债务。要从严控制新增债务, 强化监督检查, 建立乡镇政府债务报告制度, 定期向乡镇人大及县财政报告债务情况。

四、改善民生, 维护稳定, 努力营造和谐环境

1.抓好教育、文化、计划生育工作, 提高农民素质, 为建设和谐社会注入活力, 增强动力。一是认真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问题, 采取公办与民办相结合, 多方筹款, 积极推行中小学寄宿制教育, 逐步撤销村小, 合并乡镇中学, 整合教育资源, 发挥规模效应。二是转变计划生育工作方法。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 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 (居) 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从单一控制人口数量向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并重转变;从处罚手段为主, 向处罚和奖励并重转变;从片面强调管理向管理和服务并重转变。三是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文化市场。

2.抓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深化卫生体制改革, 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积极落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要。加强医疗救助制度建设, 为最贫困的农村居民提供一定的福利性医疗保障, 这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需要, 也是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需要。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让农民感受到国家的温暖。逐步建立养老保险, 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3.抓好政法综治和安全工作, 维护社会稳定, 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要认真实施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深化依法治理工程建设, 努力实现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社会事务向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管理社会事务、实现从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转变。二是积极探索新时期矛盾纠纷排查机制,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切实把各类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当地、处理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进一步强化政法和综治工作, 确保一方平安。四是强化责任意识,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抓好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场镇面貌, 改变农村村貌, 加强退耕还林, 搞好环境保护, 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五、强化培训, 提高素质, 努力打造基层政权一流队伍

1.不断提高干部素质。

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组织者、宣传者、实践者, 在农村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由此, 必须切实加强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知识能力建设、工作方法建设。按照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要求, 积极探索干部素质培训机制, 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乡镇机关干部的工作能力、领导能力、业务能力。

2.强化乡镇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坚实的保障机制。当前要尽最大努力解决基层干部福利待遇, 使乡镇干部的经济待遇从根本上得到保障。二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从政治荣誉上激励农村基层干部, 畅通县级机关干部和乡镇干部交流的正常渠道, 建立区乡干部交流的良性机制, 形成城乡互动。特别是要打破政治“天花板”现象,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工作时间长、政绩突出、群众满意的乡镇干部政治待遇问题, 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三是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努力推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坚持群众公认原则, 对政治思想素质好、勤政务实、组织领导能力强、工作实绩明显、清正廉洁、一心扑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予以提拔重用。四是建立完善考核机制。推行驻乡考核, 消除干部“走读”现象。加大乡镇机关内部管理, 建立健全考勤制度、驻勤制度、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和请销假制度等各项制度。推行绩效考核, 消除“混日子”、“走过场”现象。完善乡镇干部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强化乡镇工作的量化考核, 实行待遇与工作实绩相统一。

参考文献

(1) 陈燕.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09.

上一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方案下一篇:中学禁毒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