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村安全生产责任书

2024-06-23

社区村安全生产责任书(精选8篇)

篇1:社区村安全生产责任书

天府街道办事处2014食品安全

目标责任书

为进一步落实天府街道办事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全面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天府街道办事处与 村(社区)签订2014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

一、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

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村(社区)目标考核和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村(社区)主任对本辖区食品安全负总责,实行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定期分析食品安全形势,研究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的措施;加强协调配合,堵塞监管漏洞,消除监管空白,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建设,协调解决食品安全重大问题。各社区食品安全监管员为具体负责人,每个季度检查督导不少于1次,确保食品安全重大部署落实到位。全年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率和处理率均达到100%,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较上年下降;建立并实行严格的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二、深化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开展农

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种植环节建立完善区、镇(街道)、村(规模化基地)三级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体系,实施蔬菜、水果、食用菌质量安全基地准出制度。

三、深入推进食品安全整治工作

深化乳制品、食用油、肉类、酒类、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等重点品种的专项治理工作;针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环节,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大排查、隐患大治理、问题大整改;开展无证无照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和中小学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问题乳粉”、“地沟油”、“瘦肉精”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严格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者从业行为

构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进销货台帐、出厂检验、索证索票、标签标识、不合格产品召回、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等关键制度;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全面实施豆芽制品市场准入管理。

五、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

制定和完善本辖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细化应急处置措施,建立和完善应急指挥系统;强化协同应对机制,做到职责明确、分工清晰、合作紧密,开展针对性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妥善处置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及时控制食品

安全事件的危害。

六、积极做好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认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月”活动,加强正面宣传。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宣传国家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的决心、措施,以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普知识。贯彻国家《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每人每年接受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少于40小时。

七、完成创建市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工作

认真组织开展市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创建工作要求,加强农村群宴管理,积极推进食品放心工程。

八、切实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工作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报送制度,及时报送食品安全工作信息,全年报送信息6条以上。树立主动防范、及早介入的意识,加强对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建立和完善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群众广泛参与监督,构筑及时有效“群众监督网”。

九、着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巩固和完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立健全本辖区基层食品安全问题发现和处置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最大限度地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和事件发生。把建立食品安全问题发现及处置工作情况纳入对村(社区)年终食品安全目标

考核的重要内容范围。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经费保障机制,把食品安全工作经费列入村(社区)办公经费中,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所需的经费,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本责任书一式三份,签订双方各执一份,天府街办安全生产办公室一份。责任书签字人如有变动,接任者为自然签字人。签订之日起生效。

天府街道办事处 村(社区)

签字人: 签字人:

二〇一四 年 月 日

篇2:社区村安全生产责任书

xx街道办事处

二O一四年三月

为加强我街道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xx街道办事处决定与各村、社区签定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状。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落实各项责任(25分)

1、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成立由村、社区主任任组长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职责明确。记6分。(查看相关牌子和资料)

2、明确工作机制、做到制度健全并上墙。记4分。(查看相关牌子和资料)

3、研究制定食品药品安全年度总体工作规划与方案,并付诸实施。记5分。(查看相关资料)

4、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典型信息全年报送不少于2条。记2分。

5、有定期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总结以及食品药品安全全年年终总结。记3分。

6、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经费得到落实,记5分。

二、加大日常监管力度,确保任务完成(40分)

1、建立健全监管台帐,全面掌握和了解辖区内的食品药品安全状况。记10分(查资料)。其中动态摸底及报送占4分,每缺一季度扣1分。隐患排查占6分。

2、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对本辖区内食品药品安全市场进行

专项整治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处理本辖区重大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和问题,并向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记5分。

3、每月28日前及时上报各辖区聚餐月报表,记10分。

4、定期对辖区厨师和食品药品行业从业人员健康证进行抽查,协助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办落实聚餐申报备案、审查指导和厨师体检培训工作,记10分。

5、节假日期间做到有人在岗值班,定期报表,及时上报本辖区内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和问题。记5分。

三、开展社会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15分)

1、制定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计划。记2分(查资料)。

2、有永久性宣传栏和固定性宣传标语,记3分(查记录、看现场)。

3、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提高全民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防范意识和能力,促进社会监督水平的提升。记10分(查看资料和现场)。其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进企业、进农户、进工地等宣传活动各计1分。宣传报道本辖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计2分。组织食品药品安全联络员、信息员参加区食品药品安全办举办的培训学习计2分。组织从业人员参加街道监管部门举办的教育培训计3分。

四、抓好示范创建工作,建立长效机制(记20分)

1、按照示范创建标准做好开展合格村级创建,部门单位配

合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示范街道创建。记10分。

2、全面加大示范创建力度,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合格村(社区)、示范企业、超市、门店等。记10分。

五、为有效考核各村、社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目标考核任务的完成情况,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年终将组织对各村、社区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将考核成绩纳入目标管理,并对任务完成好的村、社区进行表彰奖励,对因不认真履行职责、监管不到位,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并依法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xx街道办事处(盖章)主任:

责任单位:(盖章)责任人:

篇3:社区村安全生产责任书

关键词:生产变迁,回族社区,南川村

1 研究社区概况

1.1 回族社区的特点

回族目前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擅长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和回族人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凡有回族聚居之地,必然是“围寺而居”的居住格局,清真寺与穆斯林人一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天水市辖县,2006年人口普查,全县回族22.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9.3%。地形以山地为主,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的复杂多样性,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型立体小气候环境,由于东中西气候,地形等的差异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农业地域,即东部关山农牧区———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区;中部浅山农牧区———农牧结合区;西部黄土梁峁沟壑山地农牧区———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区。本文研究选取了中部浅山农牧区———农牧结合区。通过对本区的研究,以便能为农区和牧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张川镇南川村地处县城南郊,属于高寒阴湿地区,南川村属纯回族村,共有291户,1460人。土地面积95.93hm2,其中粮田面积54.6hm2。近年来,该村利用地处城郊的优势,大力优化产业结构,走养牛业与粮、菜、副食品加工同步发展的路子,积极开展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2 南川村在生产方面的变迁

2.1 经济体制改革之前

张家川回民解放前多从事长途贩运、牛羊屠宰、餐饮店、摊贩等行业来养家糊口。1954年国家开始加强对私营工商业的利用、限制和改造,逐步引导组织合作化道路,私营商业逐步减少,以后逐步取消了小商小贩的经营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个体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政府以“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为由,禁止自由市场的存在。国家的这些政策相继实施,对张家川地区回族的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回族传统的生计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甚至是全面地停滞,回族与生俱来的擅于经商做买卖的特点也长期得不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回族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人从事种植业,产业结构非常单一,人们的生活非常艰苦,有一部分人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

2.2 经济体制改革之后

1978年开始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标志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变成为了农民自发的行为,并自然而然成为农业增长的内在动力,自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南川村民根据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传统养殖技术,因地制宜,追求效益最大化,建立了南川村以肉牛为主的养殖小区,走养殖协会加小区建设的创新发展路子,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促进了肉牛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收入结构相应发生变化,产业结构由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养殖业共同发展的道路。在农业结构中,种植业份额2007年上升速度放慢,2009年甚至开始轻微下降;畜牧业份额上升,在2006年以后,上升速度大幅提升,而且2007年以后畜牧业的份额大于种植业。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养殖业是南川村将来发展的趋势,但种植业的价值也不容忽视,它是养殖业反战的基础。

3 南川村回族社区生产变迁的动力机制分析

从上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南川村社区的变迁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即社区变迁的内动力和外动力。

3.1 内动力———来自于农民

农民主体的利益需求和主动参与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动力源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给一部分优先接受的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益的驱动,人们开始寻求最大利益,人口开始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流动,随着人口的流动,产业结构,经济收入,文化思想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从封闭的环境中主动走出来,参与到市场经济中,他们是社区发展动力源泉,社区得以跟上时代步伐,发展速度较快。富裕和舒适的生活是世代农民的梦想,城市众多的高经济收入的机会,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方便舒适的生活方式对年轻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在城乡比较利益的激励下和城市美好生活的吸引下,城中村村民必然会在可能的情况下涌向城市,加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宗教思想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3.2 农村社区发展的外动力

3.2.1 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和商品经济促使南川村村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 (social transformation) 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在城市化力量的作用下,村镇处于转型之中,即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型,经济形态由半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思想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受外界压力的影响,南川村社区内部现代化因子逐渐集聚增大,并进而引起社会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这个过程就是诱致性现代。南川村社区中民族成分单一、行为方式、文化特色、社会习俗等都与外界有一定的差异,而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是一种“普同”,它要求各个城市里的民族社区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同并接受。因此,南川村社区变迁明显地受到现代化与城市化推进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社会变迁的最主要动力。具体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退出和市场经济逐渐主导经济资源的分配和运转,加速了民族社会流动。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它要求流通,南川村社区历史上一直比较偏僻、闭塞和保守,对外交流少。市场中的商品带动外界人、财、物和信息的大量涌入,同时也带动区内社会流动。这样,就打破了民族地区社区长期相对的“静态”,促使民族社区内外交流的加大和增多,转换民族社会角色。市场经济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资源如权利、地位、财富等分配格局,也相应改变了各人的社会角色。这就会造成民族社区权利主导的变化,如上下移位、主次交换等,重组民族社会分层。市场经济的扩展,会使社会上的所有人都必须在市场面前重新排队、重新组合。由于文化、习俗、心理、思想观念等的特殊性,民族地区社区的影响更大。总之,经济体制的转型引起整个民族社会生产关系的重新排序,它对民族社区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正是这一作用充当了回族社区变化的动力。

3.2.2 人地矛盾的压力。

南川村空间由于征地使耕地逐渐被转化为县城建设用地,退耕还林政策的执行,使人口的逐年增加,人均耕地日益减少,人均耕地不到667㎡;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村民不得不把目光转向了非农产业,拉开了村非农化的序幕。一部分农民开始走出单纯的种植业,向二、三产业流动。

4 南川村回族社区未来生产发展方向

4.1 农业———合作化下的以养殖业为主的生态农业

从南川村生产方面的变迁看,南川村现已形成了简单的生态农业模式。用豆腐渣、玉米、苜蓿喂牛,再用牛的粪便作为沼气池的原料,沼气作为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而且,大量的沼液、沼渣等副产物,由于经过了充分的腐熟和发酵,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和营养元素,具有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南川村已形成了良好的以养殖业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南川村推行了个人承包责任制。这种承包制在解放农村生产力,增强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承包制的局限也逐渐显现出来,尤其不利于发展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南川村由于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大多以家庭经营模式为主,规模很小,成本较高,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平均单位面积的生产经营效益很低,所以一部分土地已出现撂荒现象。当然这为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社区组织出面,组织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当然以农民自愿互利为原则,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合作社,而且建立销售合作社、服务合作社等。当生产达到一定规模的时,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获取规模效益,也才能真正形成优势。

4.2 工商业———发挥民族优势发展民族工商业

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是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要有一个突破口或启动点,对于南川村回族社区而言,走向现代化的启动点应该是商贸经济。商贸经济是回族社区的传统优势,并且是以伊斯兰文化为支撑的。

回族社区的商贸经济已为回族社会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现代化进程中回族社区必须进一步发扬商贸传统,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走自己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南川村养殖业比较发达,牛羊肉产量较高,但都没有进行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应该建立清真食品加工厂,以牛羊肉为主,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除一部分在内地消化外,大部分出口中东阿拉伯国家。2007年12月张家川县和阿联酋迪拜市政府签订了《张家川县和阿联酋迪拜市政府建立友好往来关系协议》,而且扩大了经贸合作领域,迪拜市政府为张家川县土特产品出口阿联酋提供配额;迪拜主麻国际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从张家川县进口清真牛羊肉。南川村应抓住机遇,加强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市的经济联系,打好“穆斯林”的牌子。迪拜成为世界各种产品销往亚非欧国家和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一个现代化的生机勃勃的商业枢纽,通过与迪拜经济往来,使民族产品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9.45—46.

[2]郑杭生, 主编, 民族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李仁贵, 张健生.国外乡村学派区域发展理论评介[J].经济评论, 1996, (3) :67-71.

篇4:社区村安全生产责任书

一、城中村商业运转模型

城中村商业活动主体主要包括村民、租户、经营者和村外消费者。(经营者也是一类的租户,因其特殊性在此分列出来。本文所提的经营者包括店铺老板和员工。)他们之间的相互经济往来关系构成了城中村特有的商业运转模式,其包括两个部分: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城中村营生的收入用于城中村的消费,它包括三个方面:物业出租是城中村经济的重要特征,村民将房屋租给租户,以及外来经营者,其商业行为主要发生在村内;租户大多在村外工作,租赁村民的住房居住,并向经营者购买商品;外来经营者一般也租赁村民的住房在城中村内居住,向村民支付租金,并向村民、租户提供一定的生活资料。村民与外来人口的商业往来使得城中村商业初具规模。

公转是指城中村与村外资源的交易及资源流通,主要涉及经营者与村外消费者之间的商业往来关系。城中村商业服务对象并不仅限于本区域的消费者,其所形成的商业街或一定规模的商业中心所聚集起来的规模效应,以及城中村内大大低于城市商业区的消费成本,吸引了部分城市中心消费求廉购买者。因此,城中村自转基础上形成的商业规模,在由公转带来的消费刺激下进一步扩大。在商业繁荣的城中村社区里,公转消费所带来的收入甚至超过了村内消费所带来的收入,成为城中村财富增长的新的切入点。

二、城中村商业特征

城中村作为另类社区,其商业具有一部分社区商业的特点,但也有独立于社区商业的自身特征。

1.物业出租的特色经济

房屋出租是村民的收入支柱,也是城中村最主要的经济形式,主宰这一经济形式运转的理所当然是“亚当斯密的幽灵:市场规则下的自发秩序”。村民为了补偿其土地收益低于竞争均衡价格的差价,最大化地利用可支配的面积和空间,具体办法就是使住宅向更高层发展,以更高层的空间收益置换目前空间收益,因此形成城中村内密集建筑的“怪物”。麓山村内“握手楼”、“亲嘴楼”等城中村风格建筑的分布让人惊叹。伴随着物业出租的产生和发育,物业出租逐步被纳入“霍布斯的幽灵:公共管理”的范围之内。麓山村村委会成立长沙腾麓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着手规范村内房屋出租、租金等的管理。高桥村在社区统一规划管理下,建立起村民安置小区。在高桥大市场的发展及商业市场的规范管理的惠及下,高桥村租金上涨,村民收入随之增加。

图 城中村商业运转模型图

2.低成本的生活消费

城中村居住人口中外来人口数远远大于村民人数,这些来城市打工的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决定了城中村成为城市低成本生活区。据调查麓山村内租户的个人月收入主要集中在500~1000元,经济较为繁荣的高桥村内,月支出1000~2000外来人口占总外来人口的四成左右。这样的收入与长沙市的人均水平相比还是比较低的。从经济角度来说,低成本生活区降低了城市的生产成本,为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实际上有助于控制城市的营商成本;从社会角度来说,它们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因此作为低成本生活区的城中村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

低成本的生活区特色在商业方面主要表现为廉价的生活消费型商业形态的繁荣。由调查可知,麓山村村内消费者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一日三餐、吃特色小吃、买衣裤鞋帽上面,其中一日三餐的消费人数占总人数的近八成。

3.商业公转的财富

城中村内的外来流动人口基数大、密度高、流动性强,使村内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商业形态,从而自发或规划形成商业街或者商业中心。麓山村自发形成麓山村商业文明街,商业服务业辐射整个大学城;高桥村规划建成批发特色的高桥大市场,商业辐射整个中南地区。在这样的城中村内,服务于村内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的店铺基本与普通的城市社区相当,而服务于村外消费者的公转商业却相当发达,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城市社区。据调查,36.5%村外消费者在麓山村的消费频率在每周1次左右。消费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依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吃一日三餐和特色小吃、买精品店内的小商品、买衣裤鞋帽、泡酒吧上网吧等娱乐消闲消费、美容美发等

城中村在通过公转获得财富增长的同时,某些硬伤也阻碍着商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据调查,麓山村消费障碍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薄弱、市场管理不规范、安保工作不完善等。而高桥村虽然经过规划安置,村内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已然较为完备,但流动人口的复杂性、密集性导致村内治安十分不理想,每年处理的治安案件达几百起。

4.业态齐全但规模普遍偏小

城中村商业事实上已涉及到商业中心、餐饮店、超市、便利店、维修店、美容美发店、书店音像店、家庭服务等几乎所有社区商业业态,基本形成了一个业态较完备、功能较齐全的城市社区。城中村内业态有以下特征:一是店铺面积不大,装修要求不高;二是商品和服务对象主要定位于生活消费品;三是经营成本较低,获利能力较大,经营风险小。由此可知,城中村与便利店、连锁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可以实现对接。麓山村面积仅400亩,位于一土一金的大学城内,本身并不具有大规模、连片开发的商业价值和可能,但它通过引入各类商业业态发展了社区商业,实现了自身财富的增长。高桥村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运用社会资本等多种手段,引入便利店、连锁店等业态,对“城中村”旧房屋和设施进行改造,使“城中村”彻底改变面貌。

但是,由于商业发展缺乏资金,城中村内店铺规模普遍较小,经营手段原始。而村内存在的内在保护机制又常常限制优势企业的进入,使得城中村商业发展遇到瓶颈。如果可以如高桥村引入企业集团进行开发、经营(如高桥大市场),城中村商业将出现新的局面。

三、城中村商业发展的对策讨论

各个城中村有其特殊性,因此改造措施应立足于村落特征,坚持“一村一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本研究认为对于适宜“加入商业成分”改造模式的城中村,需要通过发展特色社区商业实现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政府实现角色的转换

政府有必要实现一种角色的转换,即从直接参与干预转变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城中村商业发展的环境,具体措施有:①把城中村作为商业据点的方案纳入政府政策与计划,增加其经济价值;②引导市场改造城中村,鼓励主流民间组织与城中村建立企业间的活动;③整治治安的混乱与环境的脏乱差,加强对假冒伪劣商品和不规范的服务内容的管理与引导,营造一个安全清洁的市场环境。

2. 鼓励商业组织成为促进城中村商业发展的主体

鼓励企业做好探索城中村商业模式的先行者。企业应根据城中村特殊的消费需求、消费偏好以及城中村的具体特征来开发城中村的市场空白点,尤其是与社区商业对接的的零售业、连锁业等。做好践行城中村现代业态的实践者。企业应注意与城中村社区搞好公共关系,如雇佣本地员工、提倡文明消费理念等。同时应避免与传统小作坊、小工厂开展不正当的价格竞争,改变城中村商品消费货品化的消极趋势,生产或销售安全优质的名优产品,要注意自身的长远发展,使城中村作为企业进城下乡的市场中转站而不是终点站。

3.合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

社区组织的角色转型也是很有必要的,即将商业主导地位让位于外来企业,自身充当好协调、协助的角色。具体措施包括:培育好村落社区的市场观念,走出狭隘的地区保护主义思想;引导商业据点的改善与发展,协助政府的环境清理,改善商业环境,协助企业发展商业用地,引导商业中心或者商业街的形成;提高村民的就业意识,鼓励当地村民自主就业,并配合政府做好政府与村民、外来人口的利益关系协调;创造工作准备和推荐就业系统,鼓励村民就业和人口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谢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P187.本模型部分参照谢志岿城中村地下经济模型图,有修改

[2]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M】.三联书店,2005,P315

[3]【美】迈克尔.波特 著.高等第、李明平 译.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3.01,P323

篇5:社区村安全生产责任书

为贯彻落实从严治党要求,牢固树立“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完成区党工委与乡党委签订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书中的各项目标任务,特制订本责任书。

一、责任内容

1、打造学习型党组织。各村(社区)党组织始终要把握思想教育这个从严治党的根本,要长期开展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相结合的活动。重点从因需施学确定学习目标和务求实效创新学习形式两方面入手,坚持区别对待、分层培训的原则,村和社区要围绕维护稳定、推进经济发展、提升服务意识、拓展思维视野等方面加强学习,特别是新当选的社区干部重点进行岗位业务培训。通过理论学习达到掌握党的方针,明晰工作方向;通过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服务水准;从制度上强化落实、从组织上加强推进,全面打造懂政治、善学习、精业务、会干事的两级学习型党组织。

2、打造党组织服务品牌。村(社区)党组织要深入结合A区“五项创优工程”,担当起党组织引领服务作用。在打造服务品牌、提高服务能力、落实民生项目和创新服务机制中实现服务型党组织内涵不断丰富;突出社区服务特色的落实品牌建设,按照不同居民的不同需求,“量身制定”品牌方向;深入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成立“社区党委”或“联合党委”;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群众”活动,将在职党员纳入“蒲公英”志愿队伍管理,积极开展微心愿、微服务,总结推广志愿服务品牌;尝试性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用于居民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推进农民回迁小区产权证办理;落实“三帮扶”、“结对包保”等活动;总结完善民情恳谈会做法、开展“挂牌式”上岗服务;普遍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常态长效开展代表履职行权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先进社区”评比活动。

3、加强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各村(社区)党组织要积极有效地去建设、管理和使用宣传阵地,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把讲政治、抓导向的要求落实体现到每一个基层阵地。合理的划分活动场所功能分区,做到“标识明显醒目,上墙内容丰富,群众办事方便”;制定党组织宣传阵地统一规划,保证“三亮、五有、十项内容上墙”的标准;征订党报、党刊;保证设有独立或采取“一室多用”建设党员活动阵地,为党员活动搭设平台;村和社区党组织必须区分党员的不同层次,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党组织活动内容,让党员都动起来,以“服务居民、凝聚人心、强基固本、加快发展”为宗旨,村(社区)党组织要集中开展以党的领导进社区、党的思想进社区、党的宗旨进社区、党的温暖进社区、党的形象进社区为内容的“五进社区”活动。

4、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村(社区)党组织面对党建工作的新常态,要以传导压力、明晰任务为主线,坚持执行责任落实从严、制度执行从严、党员队伍管理从严。工作重心追随党委要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突出党建政绩意识,村(社区)书记履行好“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遵照乡党委下发的《党建工作考核细则》落实好各项工作;开展“庸懒散浮拖”自查整治工作;强化“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会质量;巩固完善党员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集中制;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将有能力有热情的年轻党员、优秀大学毕业生、工作成绩突出的现职副书记纳入后续力量培养、储备;严格落实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严把入口关,确保把信念坚定、乐于奉献的优秀人才选进党组织及后备队伍;充分发挥社区共青团、妇联在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群团组织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活动,为党建工作助力。

5、实施党组织文化惠民。村(社区)党组织要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和谐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理念,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百姓文化品位,注重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引导,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力,提高社区文化的品位和档次;聘请文艺专业人士担任社区文化建设指导员,形成以专职人员为主导、文艺骨干为主体的社区文化队伍架构;积极策划引入企业或商家等社会资源参与社区群众文化体育事业;积极参与乡党委组织的大型文体活动,打造本社区品牌特色;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道德讲堂、网络媒体、宣传栏、LED显示屏等宣传阵地,广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学理念、道德礼仪宣传;建立“一区、一站、一室、一特、一队、一册、一展”等“七个一”的社区文化基础阵地;全年开展群众文体活动要达到10场以上。

二、考核评价

本责任书确定的内容作为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底前,召开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议,听取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接受主要领导的点评和参会人员的提问、评价。党政综合办公室结合《考核工作细则》对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掌握履职尽责情况,乡党委对重视基层党建工作,成绩突出的要通报表扬,对思想上不重视,抓得不实、落得不到位的,视情况进行约谈提醒、诫勉谈话和通报批评。

本责任书一式两份,乡党政综合办公室一份(代乡党委保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份。

村(社区)党组织(盖章)

乡党委负责人签字:

2015年

篇6:社区村安全生产责任书

一、工作目标:按照社区卫生 “六位一体” 的服务功能,完成镇卫管中心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1、制度与管理: 各项管理制度齐全,人员职责、分工明确;建立规范的医疗卫生服务台账,及时上报卫生服务信息。

2、人员及培训: 在岗服务人员具有执业助理医师或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按照要求参加各类专题培训和岗位教育。

3、一体化管理: 按“八统一”的要求做好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4、健康档案 :协助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及时使用和更新档案。

5、健康教育: 按规定设置宣传栏并及时更换内容;按规定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按时开展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6、预防接种: 通知预防接种对象进行接种,及时发现、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

7、儿童保健: 在镇卫管中心指导下开展新生儿访视,进行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协助进行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

8、妇女保健 :协助镇卫管中心开展孕产妇保健,按时参与产后访视。

9、老年人保健: 按规定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

10、传染病防治 :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疑似病例;协助做好疫点处理和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等工作。

11、慢性病管理 :按规定为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量血压,对原发性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和随访。

12、精神疾病管理: 协助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开展系统管理。

13、开展社区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开设家庭病床,提供上门服务,服务热情,认真执行各项收费标准,不发生医疗事故。

14、积极完成镇卫管中心及香山医院布置的各项工作,参加镇卫管生中心及香山医院组织的各项会议及业务活动。

15、服务质量:严格根据限定的诊疗项目开展医疗服务;处方书写规范,台账记录完整清楚;合理用药,不滥用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医疗废弃物按照规范要求处理。

16、基本药物: 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农保、医保药物按国家规定价格执行,做到账目清晰,严禁调换药物;所需药物定期到香山医院药库请领,禁止卫生服务站自行采购药品。

17、农保服务: 做好农保政策宣传,做到门诊费用网络结报,定期公示参保居民医药费用报销补偿情况。

18、医德医风、服务态度良好,服务环境整洁。

19、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90%。

二、人员管理

1、聘缪德明同志为占文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香山医院分部)负责人,负责占文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香山医院分部)的全面工作。

2、占文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定岗定编为7人,其中药库2人(含收费员兼信息员一名),医生2人,护士2人,清洁工1人。所有人员工作由缪德明同志统一安排,力争“一专多能”,共同把“六位一体”工作做好。

3、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清洁工除外)基本工资维持不变,按月发放,奖

金暂时按固定额预发,金额每月为1000—1500元,到年底,以收支平衡为基准(含政府的补贴),依据工作业绩,结合各项综合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增补或扣减,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奖勤罚懒 ;清洁工只发工资,没有奖金,每月工资1000元,按月先 发800元,每月剩余的200元用于服务站清洁卫生工作考核,考核合格,年终一次性发放。

张家港市香山医院负责人签字

占文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签字

篇7:村安全生产责任书

1、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学习安全知识,争取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确保家庭、个人生命财产的安全。

2、机动车要做到:⑴遵纪守法,礼貌行车,不超速,不超载。⑵严禁无证驾驶车辆。⑶严禁客货混装。⑷摩托车不得从事客运。⑸严禁酒后驾车。⑹不得转借、涂改、伪造驾驶证和将车辆转借给没有驾驶证的人驾驶。⑺不准穿拖鞋驾车。⑻驾驶和乘坐二轮摩托车必须戴安全头盔。

3、加强对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对照明、通讯线路要认真排查安全隐患,禁止私拉乱接,确保不发生事故。

4、加强对易燃物品的管理,要加强火源、煤气等易燃物品的管理,做到防火防事故工作。

5、加强农药的安全管理,农药要放在远离食品的地方,小孩触摸不到的地方,预防中毒事故。

6、要加强对家庭周边环境的管理,及时排除危险,夏秋季节要做好防洪、防灾和防止山体滑坡,若出现险情,要及时做好排危工作并通知办事处,确保损失降到最低。

7、加强对食品及红白喜事宴席的管理,严防食物中毒,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8、夏季生产中的防暑,冬季生活中的防煤气中毒根据季节性及时安排宣传提醒。

9、本责任书一式二份,签订方各执一份。

××街道办事处负责人: 村负责人(签字):

篇8:台湾茶山村社区发展模式探析

1 台湾茶山村社区发展概述

1.1 茶山村社区发展背景

茶山村现有居民106户,共518人,人口主要由邹族(约占60%)、汉族(约占30%)及布农族(约占10%)组成,拥有多民族的传统文化,其中以茶山凉亭节和山河恋生态文化祭最负盛名。而大面积的自然及低度开发区域,使得社区环境纯自然且复杂多样,拥有森林、河川、野生动植物、原始农业及原野景观等。

1.2 茶山村社区发展历程

茶山村社区的建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95~2003年的“大力发展建设阶段”,2003~2009年的“持续稳定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的“灾后重建再生阶段”。1995年,时任茶山村长的李玉燕女士(现任茶山村社区农村再生委员会执行干事)怀有发展社区的抱负却无路可寻,主动结识嘉义市基督教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执行长李克平先生,基金会在对茶山村进行考察及会议讨论后决定为社区提供长期的协助及成长关怀。

在基金会的指导及其他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的扶持下,茶山村自1995年以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及自然景观为亮点发展观光旅游业,大力推动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原住民部落生活新风貌工程,并向部落外分享凉亭节等重要文化,并于2003年进入鼎盛发展期,凉亭文化盛行,不仅村内凉亭被大批修复美化并投入使用,凉亭祭中的分享文化也渐渐为更多人所熟知。2009年8月8日,茶山村遭遇重大水灾,原有的计划全部被迫延期,对进村道路、村内观光设施等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社区发展的成果毁于一旦,社区居民与基金会、以往发展友好关系的各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共同进行灾后重建工作。2010年,台湾地区正式施行《农村再生条例》,目的是以“农村再生、先做培根、培根做好、根留农村”为目标,训练社区在地人力,逐步实现社区未来发展的愿景,并在发展中呈现社区自己的特色。2012年,茶山社区成功申请农村再生培根计划,此后台湾地区农业委员会将在五年内下拨5亿台币用于茶山建设,茶山社区进入重建再生阶段。

2 台湾茶山村社区发展模式构建

农村社会学家对农村社区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概括各家的观点,构成农村社区的基本要素包括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人口密度较小的农村地区为地域,以基层行政区划为最基层的管理政治领域四个方面。非营利组织,英文译名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又称公民社会、第三部门或非政府组织,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萨拉蒙总结其具有五大特征,即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台湾地区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和经济背景,非营利组织尤为活跃,已逐渐成为继政府和企业外影响社会发展的第三支柱。

2.1 茶山村社区发展的NPO一对一陪伴模式

在台湾地区,NPO从摇篮期开始的陪伴式成长关怀是农村社区发展的显著特征,以茶山村社区的发展经验为依据,提炼出社区发展的NPO一对一陪伴模式,见图1。

“农村发展道路与模式既受制于具体社区的客观自然历史条件,更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创造性抉择。”社区发展之初,社区领导者和自组织寻找自愿且有能力陪伴社区成长的NPO,并与其共享信息、人才、设备等资源,以社区内外资源为依托,在充分征询居民的意愿后选择观光旅游、特色产业或招商引资等不同的经济转型方式。经济转型方向确定后,社区领导者和自组织以及NPO成为居民与外界需求传达的中介,同时,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同社区发生密切关系后,也会主动同社区领导者和自组织或特定的NPO联系并提供援助,但这并不是双方联系的主要方式。农村社区发展的未来导向是实现社区居民在自身意愿下的自主治理,学者陈建胜(2011)提出为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下的农村社区建设,除去理念和规划建设、财政投入、需求导向外,要更重视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提升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吴业苗(2012)也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做到符合村情,对接城市社区,着力培育居村市民几方面。社区领导者和自组织应充分调动起居民积极性,依经济转型的方向,完善社区内部生态环境保育、特色农业推广、传统文化传承及宣传,对教育的重视等。居民的自主治理过程中,虽离不开社区领导者和自组织,以及NPO的咨询、指导及协助,但所有的规划设计、发展蓝图全部由居民自身完成,真正实现让居民成为社区建设的主体和主人。

2.2 茶山村社区发展成果的达成

历经二十余年的努力,茶山村社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肯定,其发展成果可以简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经济收入的增加。当前社区最重要的经济产业是由民宿、餐饮等为重要收入来源的观光旅游业以及芋头、苦茶、姜糖、咖啡等为代表的农作物生产,经济收入多元化且大幅度提升。第二,居民的积极参与。茶山村在转型发展前,居民大多以在外地工作或打零工为主,人口外流严重,但自发展观光旅游业后社区内多了四种新兴的产业,即游览解说、民宿、美食以及文化手工艺品,目前村内500多人中,有100余人从事与观光旅游相关的工作,为社区建设做出贡献并享受其发展成果。第三,生态环境的保育。社区发展后,居民对于村内公共卫生环境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态度发生转变,对社区工作以前的观望、疑虑、反对不配合到逐渐形成共识,大力加大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第四,文化教育的传承。茶山村社区的发展使得凉亭的分享文化以及山河祭等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代代传袭,村中各处的意象木雕、石雕、壁画、各类民族特色的饰物及手工艺品、珈雅玛乐队等都是对外来游客进行宣传,对村中儿童进行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3 茶山村社区发展的NPO一对一陪伴模式分析

3.1 社区领导者和自组织的觉醒

茶山村社区的发展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其发展的可能性要归因于社区领导者和自组织对社区发展的觉醒及努力,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社区领导者及其他关心社区事务,愿意为社区发展做出贡献,并且拥有组织发展所需要的人文、地理或沟通等知识能力的参与者共同组成的自组织扮演的是社区发展领头羊的角色。他们(尤其是社区领导者)相较于其他居民拥有更高的教育文化水平和更迫切的想要改变社区现状的愿望,是整个农村社区中最先觉醒同时最具有改造能力的一群人。

3.2 特定NPO的陪伴成长

非营利组织相较农村社区拥有更多的人脉、专业人才以及信息等各项资源,除去与政府的友好关系,还可以向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如学校、各类专业协会、基金会等)寻求无偿帮助,以实现社区居民需求与资源的有效接轨。茶山社区的发展中嘉义市基督教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基金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依张克平执行长的话来讲,现今自己的主要工作便是“打广告”和“拉资源”以满足社区的发展需求。社区发展之初,领导者虽有发展觉悟却无从下手,基金会协助社区举办各项活动,但并不会控制居民或替他们做决策,而是在前期锻炼其组织和规划能力,中后期慢慢放手让社区领导者、自组织和居民自行去规划设计活动,以培养社区独立运作的能力,同时尊重社区所做出的决定,鼓励社区自己承担责任。“台湾地区NPO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公民教育、沟通中介、利益整合三个方面”,NPO陪伴组织是社区发展方向的咨询师、外界资源的联结通道、各项困难的解惑者、社区居民的良师益友,是茶山村社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3.3 社区居民的共同行动

茶山村社区发展初期社区活动的参与率极低,大多居民持观望态度,对基金会与村长组织的各项活动漠不关心,但中后期社区渐渐有了知名度后,参与与认同这片土地的人越来越多,社区意识慢慢被凝聚起来,居民一方面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一方面通过再生培根计划课程学习及多方引导开始对社区事物尽心尽力,共同维护建设成果,并且不断求新、求进步。社区居民在发展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是社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

3.4 政府的经济辅助

台湾地区政府在社区发展中扮演得更多的是经济的辅助者而非社区活动的策划者,依资金下放对象的不同,由县市政府、乡镇公所或社区依据自身的需求自行向政府提出计划案申请,申请成功后由政府直接补助,并委托专业学会、大学院校、第三部门等代为掌握地方政府与社区的执行状况。茶山社区向农委会水土保持局提出“阿里山乡茶山村社区五年计划”并获得成功,政府将于2012年至2017年向茶山社区拨付5亿台币用于农村再生计划,如若没有政府的经费与政策支持,社区将难以实施重建与改造工程。NPO在政府和社区间同样发挥了桥梁作用,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方案通常依照计划申请案的审核来决定是否给予补助,而农村居民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基金会在居民讨论形成计划雏形后,或详细阐述,或总结形成完整优秀的方案,从而获得政府的辅助。此外,优秀的NPO常常可以获得政府部门的信赖,因为政府部门希望获得政策成效,而NPO达成政策成效后,可以累积良好的信用,因而更容易获得政府部门的资助。

3.5 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无偿援助

茶山社区发展之初,在基金会的联络下台湾微软公司、宏基股份有限公司、三菱电梯公司等均参与到茶山社区的发展中,企业关怀农村原住民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希望借此引起大家对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回应大众对企业的期望以及政府政策。其他社会组织包括各类基金会、专业团体、大学教育团体等,担任的是知识技术辅助者的角色,教育社区居民但并不为居民做决策。不仅如此,基金会执行长张克平先生还认为,企业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的介入,在提供援助的同时,也让茶山的原住民在内心感到被尊重。

3.6 经营策略运用得当

首先,茶山村社区以“凉亭节”和“山河恋文化祭”为依托宣传原住民文化,以自然生态环境及野生动物的丰富吸引游客观光,让居民在切实获益的同时,主动维护生态环境以吸引更多游客,如此达到良性循坏。其次,发展中处于首位的始终是居民观念的转变而非仅强调过多的公共建设,基金会请来各专业团体到茶山授课,教导居民有关生态、民宿、观光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重视社区动员和居民参与。再次,在实际操作中,社区发展协会主张扩大参与,欢迎更多社区居民的加入,村内形成不成文的公约,注重社区利益分配公平化。

4 结论

茶山村社区的发展以社区领导者和自组织为牵引,在特定NPO的陪伴成长下,通过社区居民共同行动,获取政府、企业及各社会组织的经济、知识及技术辅助,并恰当运用经营策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发展,值得引起现今农村社区发展推动者的重视及有效借鉴。

参考文献

[1]“培根计划”缘起与简介.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水土保持局[EB].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水土保持局网站.http://empower.swcb.gov.tw/introduction.aspx.

[2][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周沛.村社区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研究—以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0(10):59-68.

[4]陈建胜.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农村社区建设[J].浙江学刊,2011(5):41-46.

[5]吴业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可为—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2(3):65-69.

上一篇: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格式下一篇: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