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民负担监测体系的思考

2024-07-04

建立农民负担监测体系的思考(共11篇)

篇1:建立农民负担监测体系的思考

建立农民负担监测体系的思考

为保障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要抓紧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测制度的要求.目前,国家级农民负担监测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省级及以下建立制度的.很少.尽快建立省、市、县级农民负担监测制度,构筑起完善的农民负担监测体系,为各级有关部门掌握农民负担动态,推动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刘军辉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业厅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 刊 名:农村经营管理  PKU英文刊名: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N RURAL COOPERATIVE 年,卷(期): “”(5) 分类号:F3 关键词: 

 

篇2:建立农民负担监测体系的思考

监督管理体系

字体显示: 大 中 小 吉林现代牧业网 myj.jl.gov.cn 2010年05月18日 来源: 四平市政府

篇3:建立农民负担监测体系的思考

环境监测是一项政府行为, 环境监测站是履行环境技术监督职能, 在建立“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中, 是法定“举证”的资格单位, 同时也是法定的环境技术仲裁机构、技术鉴定机构。各级环境监测站的首要任务是完成环保局下达的本辖区内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根据国家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 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并向上级呈报各类环境质量状况的技术报告。环境监测站要对所监测的数据及鉴定结论负法律责任。为及时全面地掌握辖区内污染源排放动态变化, 按照国家统一规定, 监测站对排污企业进行带有强制性的监督监测, 其监测数据是证明排污企业减少、增加排放污染物及依法实施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法定依据之一。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拟建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资料, 必须由当地环保局所属的监测站有偿提供, 由监测站所提供的监测数据是证明环境质量现状, 即环境本底的依据。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监测必须由建设单位委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各级环境监测站承担, 所出具的“竣工监测验收报告”是证明新建项目环保设施运行实际效果、“以新带老”所采取的污染物减排措施效果的依据。环保局根据环境监测站的“竣工验收监测报告”及有关资料, 批准是否能投入生产使用并实施其行政执法的权限。

二、“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

建立“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是实施减排考核体系、污染减排指标体系的的基础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 (简称“减排监测办法”) 是对建设减排监测体系的具体要求, 是减排监测的法规性文件。各环境监测站特别是二、三级监测站是“减排监测”主要力量, 在建立“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中, 建设的一套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相结合的环境监测体系, 做到能够及时跟踪各地区和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 其关键是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各级环境监测站要严格按照国家及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及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法规, 使环境监测数据资料具有准确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建设“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是一项环境监测的质量工程。国家对环境监测的各项工作有着严格的要求, 2006年8月14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环境监测站必须完成计量认证工作, 以确保第三方的公证性, 否则所出具技术鉴定结论无法律效力;从事环境监测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后, 持证上岗, 未取得合格证者不得从事环境监测工作;所用计量器具应已按规定进行检定, 未按规定检定或检定不合格的, 在监测工作中不得使用;环境监测使用的采样分析方法、采样记录、原始分析记录、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数据审核及执行标准等均要符合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有关规定、规范要求, 其中有任何一项不符合, 则要导致减排监测工作失误, 造成环保局所实施的“污染减排指标体系”和“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带来不良后果。

国家环保总局的“减排监测办法”中也规定了质量控制的具体要求:省环境监测中心负责本辖区内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工作, 承担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核定;地市级环境监测站承担国控、省控重点源的监督性监测工作, 负责辖区内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的质量和排放量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县 (区) 级环境监测站负责辖区内重点源的监督监测工作。省、市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设备进行实验室比对监测和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实验室比对监测与自动监测设备同步现场采样, 监测频次为每季度一次。实验室比对监测结果表明同步的自动监测的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时, 则从本次实验室比对监测时间上推至上次实验室比对监测之间的时段按自动监测系统数据缺失处理, 数据缺失时段的排放量按照相关技术规范的规定核算。地方实验室比对监测结果与上级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的检查、抽查监测结果不一致时, 由上级确认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国家环保总局定期组织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统一质量控制考核, 并组织跨省区的不定期抽查工作。国家环保总局要求确保各项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 严肃查处减排监测工作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确保减排考核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严肃性。各级环保局要建立完整的污染源基础信息档案, 建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库。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按季度逐级报送上级环境监测机构, 用于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三、对实施“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的思考

污染物减排关键建立科学、严格的考核体系, 作为考核体系中起重要基础作用的“减排监测体系”, 必须加大环境监测工作的硬件投入, 真正做到建立的一套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相结合的环境监测体系。各地环境监测条件和水平相差较大, 有的县级环境监测站连最基本的设备都没有, 甚至存在“废水靠看、废气靠闻、噪声靠听”的现象, 急需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 加强环境监测能力的基本建设。

目前, 各地区主要排放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企业按规定安装COD、SO2自动监测仪, 各级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设备进行实验室比对监测和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减排监测办法”规定实验室比对监测与自动监测设备同步现场采样, 监测频次为每季度一次。目前, 环境监测站在污染源监督监测中, 对排污企业的水排污口进行COD监测的同时, 每年进行1-2次与企业COD自动监测仪进行同步现场采样。“减排监测办法”要求每季度进行一次COD现场比对监测, 现行COD监测方法要求将水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 增大了监测站的工作量, 现尚无性能可靠的与COD自动监测仪进行同步现场监测的便携式COD监测仪。

环境监测站手工现场监测SO2与SO2自动监测仪进行同步现场采样监测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及时拥有10万余元德国进口烟气测试仪, 在高空、高温条件下, 对锅炉烟囱的排放口SO2进行与企业SO2自动监测仪进行同步现场监测, 需要调动大量人力和物力, 特别是监测频次为每季度一次, 且SO2自动监测仪进行同步现场监测这项工作为监测站开展的新项目, 几乎在二、三级监测站实施有相当大的难度。

从以往环境监测站对企业COD自动监测仪进行同步现场监测的数据分析, 其监测结果相比很难达到规定质控要求。根据“减排监测办法”规定:实验室比对监测结果表明同步的自动监测的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时, 则从本次实验室比对监测时间上推至上次实验室比对监测之间的时段按自动监测系统数据缺失处理。数据缺失时段的排放量按照相关技术规范的规定核算。对企业COD、SO2自动监测仪的运行, 环境监察机构要加大监督检查, 有关部门应制定自动监测仪运行监督检查规定, 处罚恶意使自动监测仪非正常运行的企业, 并探索通过市场化运作对企业COD、SO2自动监测仪的运行管理的模式。

篇4: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

在征地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当中,社会保障问题是失地农民最为关心的。但这个问题因为资金来源等困难,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个别地区以征地补偿款和土地流转收益为主要资金来源,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为解决这个敏感问题提供了可行的借鉴。在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等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民革广东省委、民革佛山市委等对广东省及外省部分地区的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大体情况如下:

一、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从1987年至2001年,全国征用耕地2400万亩以上,至少有3400万农民因此失去了大部分土地。近三年来这个数字仍在大幅度增加。

广东省共有200万失地农民。2000年初至2003年初农村征地41880公顷,如按人均1市亩匡算,共产生失地农民62万人,平均每年20余万人。失地农民队伍将越来越大,问题也会越来越多,部分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如广东省农调队对博罗、高要、增城三个县级市的100户耕地被大量征用的农户进行了实地调查,征地后收入增加的占61%,收入减少的占39%。

失地农民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心态:土地是子孙后代的命根子,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而征地补偿款偏低,不能为他们今后的生活提供保障。他们期望合理使用征地补偿款,要求村集体不要分光,要用一部分来发展集体企业;期盼政府切实帮助他们再就业和创业;希望政府着力解决医疗问题。其中失地后的生活保障和征地补偿款的合理使用是失地农民最关心因而也是最为敏感的问题。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

1.已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部分情况

浙江省2003年5月在全国率先颁发了《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浙江各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所需资金的70%以上是来自政府和集体,从土地出让金和土地补偿款中列支。截至2003年底,浙江省11个市,有50多个县或县级市,建立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江苏省昆山市建立以土地换养老保险的保障机制。北京通州区3月份出台了《通州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试行办法》。

我省佛山市是2001年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征地制度改革试点的五个城市之一。2004年6月出台了《佛山市全征土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等3个文件,建立专门针对失地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养老保险费的支付由区、镇(街道)两级财政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方负担,失地农村居民个人无须缴纳,并统一制定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佛山全市还将建立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采用农村居民个人参加,区、镇两级财政补贴,区级统筹的方式。三水区在实施过程中,利用预留部分土地补偿款为农村居民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农民非常欢迎。

深圳市农村城市化人员养老保险工作在2004年全部完成,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农村城市化人员与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综合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城市。东莞已全面建立了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广州市不在企业工作的失地农民,则由村集体统筹将部分征地补偿款用于支付他们的养老和医疗保险费用。

2.未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部分情况

尽管广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针对失地农民建立了相关保障制度,但珠三角个别经济发达地区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系统还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失地农民参保率仍很低,“村转居”失地农民中劳动力的参保率也只达到9.8%。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尚未建立任何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

浙江省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采取“三个一点”的供给模式。其中,政府出资部分不低于保障费总额的30%,从土地出让金中列支;集体承担部分不低于40%,从土地补偿款中列支;个人承担部分从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缴。江苏省昆山市各开发区和镇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金,专用于土地补偿和养老保险。佛山市失地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的缴纳由区、镇(街道)两级财政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方负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须将征地补偿款、土地流转收益、土地经营和物业收益预留一定比例,作为缴纳养老保险费。从上述资金来源的本质看,都是来自于土地价值款或土地流转收益。

上述土地出让金一直是指土地转让给政府的价格,因此,其基数甚小,农民受益有限,而实际上,土地出让金应该是指土地进人市场的价格,即土地流转收益。

另外,有些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医疗保险的资金来源一般是通过建立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农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将农民纳入城市医疗保险来筹措资金。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都是来源于政府财政。

四、建议

土地是农民最可靠的经济保障,耕作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可以说土地是农民及其子孙后代的命根子,失去土地就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目前不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别也很大。为了稳定农村,切实解决失地农民最关心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快“和谐广东”的建设步伐,必须尽快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1. 建议在全省范围内利用农村征地补偿款和土地流转收益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并制订相应的指导性规章。保险费的支付由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个人三方负担。政府出资部分从土地流转收益中列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须将征地补偿款、土地流转收益、土地经营和物业收益预留一定比例,作为缴纳失地农民社会保险费;个人承担部分可从征地安置费中抵缴。这一模式的操作性强,具体方案应尽快着手研究制订。此外,建议在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保障体系。

失地农民的保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转变为城镇居民身份的,这部分人可以参照城镇居民的社保办法执行。另外一种是依然保留农民身份的,这一部分人要分三个年龄段分别对待。首先全省统一规定年满60岁的(男女一样)失地农民可享受养老保险,其保障水平、缴费比例应与城镇有所区别。其次是年青人,这部分人的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很强,企业也愿意招收这样的员工,他们可以在劳动部门的指导下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培训资金可从政府征地补偿款和土地流转收益中划拨一定的数额作为支出。最后是年龄居于前两者之间的人(40至50岁左右的人员),这部分人要通过就业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在流转收益分配上对这一年龄段的人进行倾斜,能够就业的要积极引导他们就业,为家庭增加一份稳定的收入;无就业能力的则纳入农村低保体系。

篇5:搞好农民负担信访工作的思考

农民负担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通过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据统计,税改后全区农民负担总额为5416.58万元,人平负担59.4元,减负幅度为53.2%.该区委、区政府又相继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作 者:梁明成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农业局 刊 名:农村经营管理  PKU英文刊名: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N RURAL COOPERATIVE 年,卷(期): “”(8) 分类号:F3 关键词: 

篇6:减轻农民负担的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

农村问题一直是促进社会发展,解决贫富分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之一。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农村和城镇的贫富差距矛盾也越来越凸显。成为实现和谐社会伟大目标道路上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因此,要实现社会和谐,必须要先实现社会公平,要实现社会公平,必然要先解决贫富差距。一直以来,农民是“二等公民”,而农村也是贫穷的代名词。鉴于此,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富裕也成了党和国家竭力关心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实现富裕涉及两个根本方面,一是收入,二是支出。前面说到的农村变化,主要体现在收入方面,建国以来,土地承包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发展特设农业,开展个体经营等各种手段,在收入方面得到明显提高,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显然,仅仅提高收入,只是解决了矛盾的一个方面,而对于矛盾的另一个方面——支出,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并不能根本上化解农村贫困的根本。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将就农村的支出即农民负担问题,提出一些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农民、负担、减轻

一、我们必须清楚农民有哪些负担。

(一)农村税赋

农业税已经是个历史名词,但是不能否认这个曾今是农民的主要负担之一,但是党和政府开天辟地减免农业税,把这个2000多年的名词写进了,这是一件伟大的决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重要手笔。但是不否认有些地方由于财政税收的压力,可能变相收取摊牌农民费用或提留截留惠农资金。

(二)基础建设费用 目前落后的农村主要在山区,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平原城市地区,平原地区的水、电、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大部分都在改革开放以前由国家投资,由山区人民支援已经建设好,改革开放以后可以一心一意地发展经济,而这些地区渐渐的变成了城市。但贫困山区不同,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前有些开了个头,有些还是空白,比平原地区晚了十年至二十年。要改变这种落后面貌,不能坐等国家投资,也不能指望国家再搞一平二调别人支援。只能靠山区农民勤劳的双手,出钱、出物、投工,用愚公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干,改变落后贫困面貌。尽管有“一事一议”的政策补充,但是任然意味着农民要承担相应的基础设施假设费用负担这一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费用。而修建水、电、路水利这些设施的费用往往是昂贵的,对于贫瘠的农民来说,即使是是其中的一部分也足够他们倍感沉重。

(三)子女培养费用

中国的父母是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延续和中国父母的伟大奉献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上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后,由于高等教育实行收费,中国农民父母的都上就压上了一个无法喘气的大山。经过笔者的调查,劈开义务教育阶段不算,高中三年,一对父母负担一个孩子一年的教育和生活费用平均在5000元以上,而对于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的农民来说,这机会是一件全年的总收入。如果孩子有幸考取大学,那么一对父母将不幸的为一个孩子一年承担平均15000元的教育和生活费用,也就是说大学4年农村父母为孩子支付的教育生活费用至少是12年以上的全家总收入。大多数农村父母都会为自己子女的教育背负沉重的债务,农村因教育至贫的家庭比比皆是。

此外,毕业后的农村孩子往往不愿意回到贫瘠的农村,而是大多数选择留在城市城市,那么父母亦将为子女的住房婚育问题竭尽心力,如果是这种情况,最保守的估算父母要为子女承担20——30万元的费用,就是这个家庭年均纯收入为1万,也是20——30年的积蓄。这不仅会使这个家庭致贫,由于大量资金从农村流入城市,也会使他所在的农村缺乏发展的“钱力”而更加贫困。

(四)医疗费用

这是一个不定项支持,按照现在的医疗水平,一个重感冒就可能花费上千元的治疗费,至于大病就跟不用说,少则上万,大则数十万。“小病自己不重扛,大病直接设灵堂”是农民的自讽,也是他们的无奈。倘若不幸患顽疾,对于成千上万的医疗费用,这个心病远重于体病的本身,而朴实的农民,有的患了重病之后,为了不拖累自己的儿女,甚至极端的选择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悲剧。

(五)生产资料费用

“一年涝,一年旱,一亩收成三四担,农药化肥去一半。”这首歌谣深刻体现了农民的心酸苦辣。近年,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几乎可以抵消农产品的增收部分,农村由于没有资金形成规模经营,农业的产出投入比往往是极低,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农民愿意背井离乡、弃田荒地外出务工。

(六)生活费用

物价上涨,农民的生活支出也水涨船高。例如有线电视的初装费往往在400元左右,每年另外交100多元的使用费,由于农民生活生平的提高,家里的电器增多,带来的使用维护费用也增加。

二、如何解决农民负担

由此可见,在收入增加有限的同时,农民的的支付已成为他们最大的负担。因此,如何解决农民支出负担显得更为重要。笔者通关调查和思考,也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一)农村税费收取公开化,加强对涉农资金使用的监督,对于违法收取和违法截留的想象予以曝光和重罚,追究主要领导人责任,维护和保护农民权益。

(二)国家必须加大农村基础假设的投资,作为“城市反哺农村”的重要政策,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点对点的扶持,如交通、水利建设等。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可以更好的为发达地区提供资源如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粮食、瓜果蔬菜等,这可以达到互惠互利。

(三)对于农村教育费用问题必须要有多方面的保障机制,如设立保障基金,加大贫困生减免范围和力度,鼓励毕业生回到农村就业或创业,对于愿意回到农村就业或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以返还学杂费或给予资金补贴。这样一来,即减轻了部分贫困生的家庭负担,也给予他们回到农村的发展资金,同时达到让农村吸收优秀人力资源的目的。

(四)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的重大民生问题,尤其在农村,必须健全更好的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和健全大病救助机制,让农民的生命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同时加快医疗改革,切实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不再让民众无钱就医或是因病致贫。

(五)农产品价格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味的靠提高农产品价格来提高农民的收入,不仅仅解决不了实质问题,反而杀鸡取卵,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但是农业生产费用的不断提高,务必影响农民的纯收入。农业一直处在市场经济剪刀差的最末端,以简单商品为例,1千克的粮食售价在3元左右(未剔除成本),以加工成方便面这样简单的食品为例,1千克的方便面(每包100克计算)价格为15元(未剔除加工成本)。棉花每公斤仅为10元左右,但是一件5公斤的棉被,价格可能在500元以上。由此可见,要消除这种剪刀差,又要稳定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必须有足够的生产补贴,这样才能鼓励农民的种地积极性,维护社会大全局的稳定,也能更好的体现社会公平,将来可能是解决社会公平不可缺少的手段。

(六)民众社会生活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体现民众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农民也不例外。然而,并不是说从历史角度纵向看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就说明他们肯定富裕,同时要横向比较在同样时期他们同其他社会团体在社会财富上算占有的相对值,如果从历史纵向角度,现在的农民有电灯有电话还有家电,生活条件远超过故去的皇亲贵族,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现在农民平均个人所占社会财富的总量的比例却是在不断降低,即横向比较是越来越贫穷,即所谓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农村人口任然过半,中国要加大内需,农村市场有着不能忽视的潜力,在国家各种补贴的刺激下,农民的消费空前高涨,正如笔者所说,也带来了农民生活费用的增高,这种费用合理的增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从其所占农民如入的比重看,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笔者认为必须避免随之而来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摊牌到农民都上,在水电等生活费用支出上农民应当享受更优惠的政策,农村生产生活应当同工业生产严格分开,以此缩小农民在剪刀差中的利益损失,令一方面,这样可以更加的刺激农村消费市场,达到扩大内需的国家经济需要。

综上所素,作为占总人口过半的农民,解决他们的静收入是国家解决贫富差距,落实社会公平的最大任务。在解决收入问题的同时也要控制其支出支出问题,否则农民的收入和负担就是水涨船高的现象,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本,而国家所做的一切只能会是前功尽弃。只有切实的解决了农民的负担问题,才能使农民在收入提高时增大其所占社会财富的比例,才会能从真正意义上消除贫困,因此解决农民负担问题显得更加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1、《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天村网

2、《如何建立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人民日报

3、《贫困山区农民负担过重的成因及对策》;CSSCI学术论文网

4、《透视农民负担———来自基层的报告》;李昌金

篇7:建立农民负担监测体系的思考

一、研究的缘起

由于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杭州市各类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较大压缩,发展动力、投资意愿普遍不足,制造业阴云笼罩,市场活力难以充分焕发。为促使杭州企业尽快摆脱发展“疲态”,推动杭州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需建立更有效的体制机制,采用更丰富的激励手段,其中把减轻企业负担作为扶持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优化企业发展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维护企业权益意义重大。鉴于此,本文把杭州企业负担作为研究视角,科学评估杭州企业负担的真实状况,梳理把握企业减负的关键环节,探索建构杭州企业有效减负的对策体系,以期对实质性地减轻杭州企业负担水平有所助益。

二、杭州市企业负担基本状况解析

企业负担,是指除纳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之外的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捐赠、摊派等所形成的财务扣除。我国企业负担过重早已成为社会各方的共识,那么,作为全国经济强市的杭州,目前各类企业的真实负担状况如何?为全面客观地收集分析杭州企业负担状况,本研究依托杭州市经信委、杭州市减负办从全市选取1 17家企业作为监测点,开展企业负担数据的报送、统计和综合分析工作。

从产权性质看,所选取的117家监测点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包括民营企业88家、国有企业4家、外资企业3家、集体企业1家、股份制企业12家、其他企业9家。从企业类型看,1 17家监测点企业以工业和信息服务业为主,包括工业企业66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25家,商业企业2家、交通运输业企业2家,其他企业22家。从企业规模看,117家监测点企业以民营中小微企业为主,包括大型企业13家、中型企业66家、小型企业18家、微型企业20家。企业负担的监测内容和指标主要是:(1)企业年度主要经济指标;(2)企业缴纳税收、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社会责任支出、生产经营服务性收费、财务费用、用工费用等7个负担状况指标;(3)政府及相关部门增加企业负担的情况;(4)各级政府出台的惠企减负政策执行情况;(5)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对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的意见建议等。

从杭州市117家监测点企业报送的数据看,2013年企业总体负担率为23.68%,其中用工费用负担率为16.19%、税收负担率为5.35%、财务费用负担率为1.7%、经营服务性收费负担率为0.3%、政府性基金负担率为0.14%、行政事业性收费负担率为0.03%、社会责任支出负担率为0.09%(注:负担率=负担支出/主营业务收入)。可见,对杭州市企业而言,目前负担的最主要来源是用工费用和税收,占总体负担率的90.96%。企业负担率是利润率(117家监测点企业2013年共实现利润总额51.94亿元,企业利润率为8.70%)的2.72倍,其中用工费用负担率一项就超过企业利润率7.49个百分点。

基于对117家监测点企业负担状况的分类统计我们发现,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负担率状况不尽一致:杭州私营企业负担率最高(25.67%),集体企业负担率最低(14.4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负担率最高(39.97%),工业企业负担率最低(17.96%);企业规模越小负担越重,小微企业负担率最高(小型企业负担率为32.29%、微型企业负担率为36.9%),大型企业负担率最低(14.21%)。

基于对2013年、2012年度监测数据的对比性分析我们发现:(1)较之2012年,2013年杭州企业的总体负担率上升了5.68%,升幅达到31.56%,这表明2013年杭州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增大,企业发展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减负工作任重而道远。(2)企业用工负担率、财务费用负担率、经营服务性收费负担率、社会责任支出负担率4个指标有所上升,其中社会责任支出负担率升幅最大。具体而言,用工负担率上升了5.64%,升幅为53.46%;财务费用负担率上升了0.08%,升幅为4.9%;经营服务性收费负担率上升了0.12%,升幅为66.67%;社会责任支出负担率上升了0.06%,升幅为200%。数据表明,企业用工负担、经营服务性收费、社会责任支出负担率上升幅度较大,企业用工成本、检验检测、集资摊派、社会组织会费等负担加重。(3)税收负担率、政府性基金负担率、行政事业性收费负担率3个指标有所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是行政事业性收费负担率。具体而言,税收负担率降低了0.07%,降幅为1.3%;政府性基金负担率降低了0.02%,降幅为12.5%;行政事业性收费负担率降低了0.01%,降幅为25%。数据表明:杭州在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方面实践成效较好,其中减少行政事业收费政策效果最为明显,负担率降幅最大。

另外,在对117家监测点企业负担监测指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同时发现,企业普遍反映当前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有:用工成本攀升(占71.6%)、原材料成本上涨(占67.4%)、融资难(占67.2%)、融资成本高(占53.9%)等问题,另外,招工难(占59.3%)、市场增长乏力(占45.8%)、市场恶性竞争(占37.5%)等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三、杭州市企业减负的路径探寻

从2013年企业负担监测的情况看,随着以“杭改十条”为集中体现的杭州市加速推进全国经济强市建设征程、全面激发企业市场活力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近年来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不断加强,企业减负工作也稳步推进,杭州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环境得到了优化和改善。但是,总体上说,杭州的企业负担水平与企业期望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企业负担依然偏重,增加企业负担、损害企业利益的现象仍屡见不鲜,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企业减负工作形势严峻。

为深入贯彻中央、浙江省关于减轻企业负担工作部署的要求,杭州市应针对负担监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以优化发展“软环境”和提升企业“满意度”为目标,以企业减负“阳光行动”为抓手,以专项治理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突出重点、强化协调、形成合力,努力推动杭州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强化协调督促,推动惠企政策阳光透明

一是系统梳理和公开惠企减负政策。着重是梳理、汇总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央、省、市政府和涉企职能部门制定出台的、目前仍在执行的减免缓退税费(基金、社会保险)、扶持企业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以杭州企业减负政策宣传周等活动为契机,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纳税人之家”、办事大厅公开栏、政策汇编等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尤其是2013、2014年新出台的政策,要通过手机短信、网站、新闻媒体等途径,及时进行公开,告知企业。二是办好企业咨询投诉热线。加强杭州中小企业百事通114、杭州便民服务热线96345、浙江中小企业服务热线96871等咨询热线的建设,健全工作机制,拓展服务内容,提高能力水平,为企业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政策宣传、咨询解答、投诉受理等服务。三是抓好减负政策的贯彻落实。杭州市各涉企职能部门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出台的政策谁落实”的原则,切实抓好各项惠企减负政策的落实,使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抓好清单管理,促进涉企收费阳光公开

按照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的通知》的要求,杭州市应全面建立和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实施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并对外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目录清单之外的涉企收费,一律不得执行。同时还要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通过“杭州价格网”、华数电视、收费窗口、《杭州市行政事业性收费公示册》等方式公开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收费单位、收费项目代码、收费项目名称、收费标准、收费范围、批准机关及文号等内容,做到明明白白收费。进一步落实收费登记、“两证一票一卡”和“收支两条线”等制度,从源头上规范涉企收费行为。

(三)深化专项治理,规范重点领域涉企收费

一是针对企业负担监测中发现的杭州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专项督查整治银行系统涉企收费。即针对金融机构存贷挂钩、收取贷款咨询费、顾问费、承兑窗口费、贷款证年检费等违规违纪行为又有所抬头的情况,联合杭州银监、金融办、人民银行等部门积极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涉企收费问题专项督察,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遵守“合规收费、以质定价、公开透明、减费让利”原则,切实查处商业银行强制收费、捆绑收费、只收费不服务或少服务等违规收费行为。二是针对杭州企业社会组织会费负担较重等问题,积极组织开展治理规范杭州市社会团体收费专项行动。对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收取的涉及经营服务性收费和会费等各种收费进行专项治理,大力规范收费行为,完善收费收入管理制度,坚决取缔各种乱收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社会团体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开展涉企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根据浙江省物价局《关于开展全省涉农涉企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的通知》,杭州应积极组织开展对涉及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价格政策执行情况,以及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减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公安(消防)系统、工商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价格服务。

(四)健全监督机制,加强企业不合理负担阳光监督

篇8:建立农民工信息服务体系的构想

伴随着“打工经济”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来到城镇或城市打工。农民工已经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据测算,2004年农民工对我国GDP贡献在3万亿元以上。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农民工占农村总劳力的40%左右,已经达到中国工人总数的2/3以上,而且农民工已经占据了中国建筑业劳动力90%、煤矿采掘业80%、纺织服装业8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 50%从业人员。但是,如此庞大的群体,在就业培训、社会保障、政治地位等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难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宏仁将其归结为八大困难。他指出:“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农民之间存在鸿沟,是城市夹缝中的国民。我们的农民工面临着八大困难:第一是就业问题,第二是培训问题,第三是社会保障问题,第四是社会权益维护问题,第五是子女入学问题,第六是生活文化问题,第七是土地流转问题,第八是政治参与问题。”

这八大难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与信息相关。“包含着信息采集不足、流通不畅、利用不充分引起的问题。”建立一个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体系,用信息化的手段处理社会问题,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面临的所有问题,但是对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却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城市,目前已经建立起各类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劳动就业登记、社会保险和福利、医疗保险、退休金发放的管理和使用等。这些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能帮助政府最大化和最优化为民众提供服务,加强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为提升政府形象和发挥政府服务功能、促进社会安定起到了重大作用。

把信息化的服务对象从城市市民扩展到农民工,用信息化手段处理农民工问题,建立一个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体系,是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面临的新课题,也是解决农民工问题,进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契机。

二、建立农民工信息服务体系的构想

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规划、合理酝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好办事”的优势,将所涉及到的各个因素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把该服务体系最终建设成一个能够发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信息系统。所以在建设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调查和统一部署,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化疲劳”的现象。建立农民工信息服务体系,应该遵循“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依托”的原则。

1.以政府为主导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到,政府是一只有形的手,需要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结合起来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农民工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指导干预。“以政府为主导”包含着“县-市-中央”三级体系。

中央主要发挥政策制定与宏观调控的功能。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是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与地位,大力推进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保障。国务院下发的文件指出:“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界定了农民工的属性。信息服务体系的系统性决定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周宏仁认为“建设一个完整的农民工服务体系,至少涉及13个政府部门,是一个比较复杂、需要各方协同的巨大的系统工程。一体化农民工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首先是各条块现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扩展,在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资源整合平台基础上增加为农民工服务的相应功能;其次是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整合,体现为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第三是电子政务理念的整合,体现为政府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要做到这个层面就必须依靠中央进行统一领导和规划。

城市作为劳务输出地是信息服务体系的中心枢纽。我国每年有2.5亿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由于大量外地人口的流入,也使城市的交通、治安、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受到严峻考验。城市拥有先进的人才、技术等资源,也有建设社会信息系统的成功经验,以城市为中心枢纽,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策略的必然选择。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先从几个小的方面入手,如农民工就业服务方面,应以信息服务体系为依托,建立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发布雇、佣双方的信息,采集各地的培训信息,政府、社区培训计划,进行中介培训信息的认证等。

县镇作为劳务来源地,与农民工密切相关,是信息服务体系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它是现行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工的户籍所在地,是农民工政治参与权利的行使地。此外,它还是农民工的父母、子女生活的地方,与农民工本身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农民工来源地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信息服务,是在源头上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实际困难。流出地政府相对于农民工个体而言,占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在用工、培训信息的获取上比农民工个体依靠亲友提供信息有着显著的优势。政府出面牵线搭桥的用工契约也更规范化,更有利于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此外,有组织成规模地进行劳务输出,有利于发挥团队优势,形成品牌效应,为劳务输出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县级政府也可自行举办技能培训活动,利用阅览室等公共设施倡导学习风气,或者向农民工提供培训学校信息,帮助农民工鉴别学校质量,降低农民工外出务工成本。把县纳入到信息服务体系当中,还可以有效解决 “信息如何传递”的问题。据北京西城职业介绍所负责人介绍,他们在网上发布了用人信息之后,基本上很少有农民工来浏览,这种现象在劳务市场的网上平台和各类面向农民工的网站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在于农民工素质普遍不高,对信息化手段的利用能力较低,而提高农民工素质又是一项长期工程。所以将信息经过来源地(即县一级政府)进行一次加工,转化成农民工最为方便接收的形式,就极大地优化了信息传递的渠道,真正发挥出信息服务体系的优势。

2.以市场为依托

用信息化的手段解决农民工问题,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指挥,否则必然带来资源的低效率配置。以市场为依托,归根结底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自我配置功能,大力发展优秀的民办职介机构,引导民办职介机构的规范发展。2006年,国家劳动保障部组织实施的“春风行动”,是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的一个具体措施,全国各地响应中央“春风行动”号召,针对当地市场做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例如,山东省通过各类中介机构实现就业的农民工比重逐年提高,目前济南市约50%的农民工是通过正规渠道实现就业。许多农民工从早期的盲目外出中吸取教训,越来越重视外出求职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重视信息的收集分析,降低流动的成本和风险。与此同时,通过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显示,“委托亲友”和“去职业中介”是他们找工作的主要方式,二者分别占到了 40% 和 36% ,与以往类似调查相比,寻求职业中介帮助的比重有较大增加。这表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依赖地缘亲缘关系的传统求职方式正在发生改变,目前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到政府举办的职业介绍机构求职,已逐步成为他们的重要选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利用市场进行调节的强大的

生命力。

三、结束语

“三农”问题是长期制约和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其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一个一体化的农民工信息服务体系可以逐步解决农民工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利用信息化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新尝试。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方法和原则,从而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继而解决“三农”问题开创一个新局面。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篇9:建立农民负担监测体系的思考

1 做到“三个到位”,为构建培育体系提供优质服务

农业人员培训是一项惠民工程,惠及千家万户,而对于这一工作,翼城县将其列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重要议程当中,县农委成立了由中心主任任组长的农业从业人员培训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督查,努力做到“三个到位”:一是宣传到位。为使农业从业人员培训工作深入人心,利用报纸、网络、短信等形式进行宣传,并出动宣传车、组织人员深入农村,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免费发放宣传材料,努力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培训宣传活动深受农业从业人员欢迎。二是组织到位。为使培训达到满意效果,在确定培训对象时,把种植大户、农村合作社成员作为培训对象,保证重点,目标明确;培训内容主要是果树栽培方法、无公害病虫害防治、农村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安全使用知识、药材方面的种植与管护、小麦、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其他重点推广的农业新技术,知识新颖通俗易懂。培训教材选用了部、省统发教材,人手一册,免费发放。在时间安排上,针对培训时间不少于9天,实际操作不少于1天等实际,培训机构充分考虑农民因素,灵活机动,为方便他们学习,还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引导和推动“送教下乡”活动进行。三是服务到位。为确保每个学员都能够学会和掌握就业和谋生的本领,培训机构在优化培训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上狠下功夫。每次的培训,都在餐饮、住宿方面提供便利,实行人性化管理,为学员开设了便民药箱、冷热水供应等,这些都为学员的有效学习创造了条件。

2 严把“四个关口”,保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质量

近年来,随着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各项扶农、惠农政策得以贯彻实施,广大农民尤其是一些头脑灵活,懂经营,善管理的人员,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农村天地广阔,农村事业大有作为。农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正在支撑起农村天地,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抓好这些人员的培训,是新技术培训工作的关键所在。为了保证培训质量,保证不因其他社会人员的加入而影响全县的培训效果,翼城县严把“四个关口”:一是把好部门协调关。积极与有关单位联系,筛选农业生产方方面面的领头人,把这些人员纳入培训范围,把新技术培训与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提高培训的档次和质量;二是把好方案制定关。县上在培训工作开始之初,就结合实际,提出了“因地制宜,送教下乡,结合实际,确定内容,注重实效,帮民致富”的方案和思路,并在领导组下分设三个小组,即协调组、培训组、资料服务组。统筹安排,明确分工;三是把好学员关。需求参加学习的人员,必须在身份上符合县里文件要求,是农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必须是在一方有一定影响的人员或有志加入农业从业人员;在年龄上必须是18周岁以上、60岁以下,有能力从事各项农业生产工作;筛选的种养殖大户标准明确,种植大户:粮食作物规模在3hm2以上,设施蔬菜大棚2个以上、苹果规模0.67hm2以上、水果规模0.67hm2以上的种植户,干鲜果规模0.33hm2以上。养殖大户:生猪出栏150头以上、牛出栏50头以上、羊出栏150只以上、家禽1000羽以上、特色养殖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养殖户。四是把好教师关。要求从事室内教学的人员,必须是专业学校毕业或行业专家,有资质,能备好课,讲好课;要求从事实际操作培训的教员,要具有新技术,新机具的系统知识,有经验,有技术,会沟通。以上四关,保证了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3 通过“四个结合”,创新培育工作方式

培育工作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加工领域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农村经济的发展才会更有希望,现代农业进程才会加快。所以,在培育工作中,翼城县一是培训内容与农业新技术推广相结合,让最新技术成为农民致富的新帮手。因此在每期培训班上,培训机构对这些知识的学习都安排专门时间讲解,这些知识的学习几乎占了整个培训时间的三分之一;二是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在授课方式上采取多媒体讲座、聘请技术员现场讲解、发放明白纸等方法授课,极大地方便参训学员。三是培训工作与农业政策讲解相结合。引导群众理解国家农业政策,把握国家扶持和重点补贴的方向,为培训工作进行积极宣传;四是培训工作与农业合作社、农业种植大户发展相结合。在确定培训地点时,一般来说,首先要选择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农村专业合作社或农村大户的发展规模较大的村落,因为农业大户增多,就意味着出现的问题增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也就增多了。另外在教学方面,翼城县还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特别是对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的农业种植大户,实施个案教学、单兵教练,为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农业水平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4 注重“六个环节”,激发农民学习积极性

农业新技术培训,是新时代农民学习和进修的需要。学员们想学不想学,爱学不爱学,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效果。翼城县在安排教师配备时,特别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掌握六个要点:一是要求法律、法规讲解要重实例,用事实说明问题;二是讲解要有模具,增强直观性,便于理解。无论在哪个教学点,培训机构一般都安排实训课程,争取在课余时间与学员就实践经验的知识多交流,多探讨;三是田间操作要领讲解要聘师傅,用亲身经历来总结经验教训;四是实际操作上要重比较,通过对比,掌握正确办法;五是致富路径的引导上要有新典型。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说明农业新技术的好处,前景美好,激发群众投身到农业发展的致富之路上;六是操作演练上要重考核,真正培训出有政策水平、有理论知识、有实际技能的新型农民。

5 树立“两个典型”,推动培育工作健康开展

篇10:四川建立健康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

该统计监测体系分为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保险与保障服务、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健康服务业总投入、健康服务业占国民经济GDP比重、健康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情况七个大类共90余个指标。涉及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统计局、教育厅、民政厅、省体育局、省残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司法厅、四川保监局等多个相关单位及部门。同时,该制度还明确了全省健康服务业调查对象和范围、信息报送方式、报告期及调查方法,全面准确地了解全省健康服务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模、水平、结构等基本情况,为今后该省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广安区举行卫生应急演练

4月27日至5月22日,广安市广安区卫生应急演练圆满举行,全区29个卫生单位260余人次演练了模拟输入性传染病、抗震救灾、交通事故、自然灾害、食物中毒等项目。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有序,从物资配备、安全转运、救助抢救,医护人员都到位迅速、配合默契,抢救过程合理,节拍紧凑,各项操作稳、准、快,体现了急诊人员训练有素的业务素质。 (王忠报)

内江市医责险参保率达97.85%

截至目前,内江市除3家基层医疗机构以外,137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参加医责险,参保率97.85%,总保费890.57万元。内江市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有效推行,实现了医疗损害赔偿社会化分担,有效缓解医患矛盾、确实促进了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资中内江探路“医联体”

2014年末,四川省资中县资州医院与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签订3年医疗联合体合作协议,这是内江地区首家民营医院与城市三甲医院牵手成立的“医联体”。通过“医联体”方式,使三甲医院的理念、专家、资源“下沉”,以提升基层医院的服务和技术能力,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据统计,2015年资州医院第一季度的门诊量为14740人次,同比增长18.27%;出院3347人次,同比增长8.37%;手术915例次,同比增长17.65%。

内江市东兴区打造区域医疗联合体

近日,内江市东兴区区域医疗联合体正式成立,标志着该区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又一次实现了重大的机制创新,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中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为适应医改新常态,促进患者在基层就医,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11:建立粮食信息网络监测体系初探

关键词:粮食,信息网络,监测,建设,初探

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 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完成了由管理系统经营到对全社会粮食流通进行监管的转变。在新形势下加强粮食信息化建设, 建立从粮食生产到粮食流通再到粮食产成品销售的跨部门、跨环节综合的粮食信息监测网络, 是政府确保粮食安全, 获取对粮食进行宏观调控信息的重要渠道, 也是粮食部门服务“三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更好地实现其职能的有效手段。

目前, 我国的粮食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粮食部门信息的监测还只限于粮食流通领域的价格监测, 粮食生产的信息资源由农业部门掌握, 粮食产成品的市场变化和安全信息由食品安全部门掌握, 三者各自为政, 粮食生产、流通和产成品的信息监测是互相分离的, 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地交流和共享。笔者认为这种监测格局和形式只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市场粮食了解, 一是脱离开对粮食生产这个源头的监测, 不能有效地掌握进入粮食流通环节的粮食品种结构和数量的多少, 从而较准确的判断市场粮食的价格走向;二是缺少对粮食产成品的价格监测不能全面地了解社会对粮食的需求数量;三是缺少对粮食流通环节和产成品价格的掌握, 农业生产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有效的调整粮食种植结构。要全面掌握粮食市场供求情况, 实现对粮食市场有效的宏观调控, 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跨部门、跨环节的粮食信息网络监测平台。

要建立有效的粮食信息监测体系, 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政府重视, 统一认识

“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 “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 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 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粮油价格监测工作是政府对粮食进行宏观调控, 确保区域粮食安全, 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是调整区域粮食种植结构, 预测成品粮油市场价格走向的手段之一, 通过加强粮油价格监测, 密切关注市场供应和价格动态, 对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调整区域粮食种植结构, 保障区域粮油市场正常供应和维护市场价格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政府应高度重视粮食信息监测网络的建设, 统一农业、粮食、食品部门的思想, 协调部门的关系, 集中资金建立跨部门、跨环节的三位一体的粮食信息监测平台,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二、精心组织, 建立科学的粮食信息监测平台

粮食信息监测平台是粮食生产信息监测、粮食流通信息监测和粮食产成品社会需求信息监测三位一体的信息网络监测体系。

粮食信息监测内容:1、粮食生产信息。即区域粮食生产种植面积、粮食农作物品种种植结构、粮食总产量、向社会提供的商品粮数量的信息收集;政府为粮食生产者提供的种子、化肥、农药、种植结构、种植技术和农业气象服务等。2、粮食流通和粮食产成品社会需求信息。区域商品粮食及其产成品需求总量和供求状况;区域内和周边地区粮食市场价格变化;未来一定时期市场粮食及其产成品价格走势预测;为粮食收购、销售、加工企业和居民消费提供服务。

粮食信息监测的目的在于及时准确地反映本地区粮食生产状况和粮油产品价格的变化情况, 能够将区域粮食生产和需求及粮油价格变化情况在第一时间反映上来。通过完善的信息采集、报告制度, 并加强粮油价格分析预测, 准确把握市场粮油供求和价格走势, 可以为各级领导提供相应的决策建议, 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调控粮价, 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依据, 为粮食经营企业提供市场信息。

粮食信息监测手段通过科学设立信息监测点, 提高监测数据的真实性。粮食生产监测、粮油价格监测信息点的设立按照本地区行政区域划分结合不同区域粮食种植品种和粮油经营户自身的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监测网点的地理方位和网点自身的经营规模及经营方式和范围, 把不同层次的粮油经营户统筹纳入价格检测网点, 采取“粮食批发市场”、“粮油专营店”和“大中型超市”相结合, “专业农贸市场”和“居民小区市场”相结合, “粮油生产加工企业”和“粮油经营单位”相结合, 科学设立价格监测采价点。此举对于准确掌握区域粮油价格监测数据、提高价格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和完善监测制度, 明确监测责任

建立健全监测制度, 明确监测工作的职责和任务, 将粮食信息监测工作逐步规范化、程序化, 为提高监测能力和质量提供制度保障。细化并落实有关监测责任, 从信息采集、信息整理、数据审核、汇总分析、信息发布等各个环节明确责任, 在此基础上定期对各个信息点进行监督和考核, 明确相关的奖惩措施。以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强化监测力度, 提高粮食信息监测水平

上一篇:Keepourcityclean名师课堂观后感下一篇:农行柜员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