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会表态发言

2024-07-25

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会表态发言(精选11篇)

篇1: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会表态发言

在全县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会上的表态发言

徐家坪镇镇长:秦彦军(2014年11月6日)

各位领导、参会的同志们,大家好!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徐家坪镇切实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作如下表态发言:

一、镇域基本情况

徐家坪镇地处县城西北18公里处,东与原白石沟乡接镶,西连郭镇木瓜院,南邻金家河、横现河,北临马蹄湾、西淮坝两镇,平均海拔716米,总面积204平方公里。全镇18个行政村,1个社区,7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666户,农业人口13595人。现有耕地资源68180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6710亩。

二、在耕地“占补平衡”方面所做的工作

1、加强规划,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一是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我们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对各类土地进行严格管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在县国土部门统一部署下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以达到切实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目的。二是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凡不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我们坚持不予调整规划,对非重点项目不符合规划的,坚决不予调整。确需调整规划的,必须要在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规划调整方案,保证了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2、依法监管,遏制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一是执法监察巡查制度健全,落实到位。认真开展动态巡查工作,年初镇

上与各村签订目标责任书,要求镇村干部与国土所每月动态巡查不少于3次,并建立动态巡查台账,并实行划片包干、动态巡查责任到人,对全镇范围内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情况进行全面巡查,做到违法案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查处”。二是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坚持“预防为主,重在发现,严肃查处”的执法思路,加强土地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积极实施耕地补充和土地复垦,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是要求各村要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作用,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按照规划和计划的要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能少用地的就不多用地,能用劣质地的就尽量不用好地,对于避免不了的占用耕地,必须严格实行耕地先补后占。二是积极向上级争取土地复垦专项资金和引入社会资金,我镇从“5.12”汶川地震后,涉及农民建房、基础设施建设、陕南移民集中安置等用地面积较大,截至目前,全镇共复垦土地3690亩,总投资1430万元,积极实施土地复垦,通过土地整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完善田间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三、今后开展工作的重点与措施

(一)继续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不断巩固耕地保护成果。以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镇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执行情况、节约集约用地、依法依规

用地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责任,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在推动“调结构、保发展、促稳定、惠民生”的同时,确保我镇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二)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严格实行项目用地预审,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查处理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全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三)严格落实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提高耕地面积和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开展好土地整垦项目及耕地储备项目工作。另一方面,通过积极探索,拟在后期每年能够推出1至两个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并逐一实施,争取早见成效。

以上是我的发言,不足之处,请领导和各位同志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篇2: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会表态发言

发布部门: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09-03-26 08:46:40 浏览次数:97

关于改进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

湘国土资发[2008]18号

各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局:

《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全省各级认真落实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连续八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为全省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作出了贡献。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三化”进程的加快,我省建设用地需求将持续增长,耕地占补平衡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经研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转变耕地占补平衡的实现途径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要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到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协调统一,实现由以土地开发为主向以土地整理复垦为主的转变。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田、水、路、林、村统一规划,综合整治,着力推进土地整理。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运用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政策,加大农村废弃建设用地整理力度。

加大土地复垦力度,积极组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破坏的土地和自然灾毁的土地进行复垦。

严格控制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开发项目必须严格依法依规进行科学论证,办理审批手续。土地开发补充的耕地必须满足农业生产对农田灌溉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对不具备开发条件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开发行为,要坚决制止。

从今年起,各地要以农用地整理、村庄整理、农村废弃地(含废弃宅基地)整理、土地复垦等作为主要途径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二、加大土地整理复垦投入力度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筹考虑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目标的实现,加强与财政、农业、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的衔接与协调,以土地开发整理为平台,多渠道筹集资金,探索建立资金集中投入机制。

要加强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的征收使用管理,依法依规足额征收,杜绝“减免”,及时专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各地要从数量、质量、生态协调统一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角度统筹选择项目,严格按照《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条例》和《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实施项目,确保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和资金安全、有效、快捷运行。

从今年起,运用各级各类资金立项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按规定经验收合格后,其新增的耕地均可用于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经验收确认的补偿指标,按资金来源由投资立项的国土资源部门掌握使用。

三、推行建设用地指标置换,鼓励开展土地整理复垦

实施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政策。为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从今年起,各地可按照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原则,将复垦为耕地的原农村建设用地与新增建设用地进行等量指标置换。实行建设用地指标置换的,新增建设用地不占用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但应依法按程序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农民建房使用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由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提出申请,报市州国土资源局批准;其他建设项目使用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由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提出申请,经市州国土资源局审核后,报省厅批准。省以上投资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经批准获得的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由各市州掌握使用。

四、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监督检查

严格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各级运用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实施的补充耕地项目必须按项目进行管理,并不断提高补充耕地投资标准和建设质量。项目工程施工结束后,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工程结算审计。项目验收和指标确认时,应严格把关,准确核实项目新增耕地面积和置换、折抵指标。

严格补充耕地资金管理。补充耕地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对项目资金实行预算管理。资金拨付和使用必须控制在项目预算范围内,不得办理超范围、超预算和虚列的支出。

严格置换指标管理。各地要建立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台帐,实行封闭管理。按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逐项进行登记,详细记录项目的名称、位置、项目验收、指标确认、置换指标使用等情况。

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督检查。省厅将加强对各级补充耕地项目管理、置换指标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没有按期完成整改的,省厅将暂停该市州置换指标的使用以及补充耕地项目验收和指标确认权。

篇3: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会表态发言

关键词:GIS,占补平衡,耕地

1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耕地减少与粮食需求增加的矛盾加剧,土地资源不足的现状和粮食生产徘徊不前,这就要求必须把保持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耕地保护的最终目标,而保持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手段就是进行耕地占补平衡。

为此,我国在2001年,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实行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并于2002和2003年开展了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的尝试。2004年,全国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国土资源对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进行了清理,进一步总结了各地的成功经验,研究了改进工作的措施。2005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28号文件关于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规定,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的通知》。到2006年6月,国土资源部发布《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确立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占补平衡的基本原则,使占补平衡考核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虽然我国从政策和制度上对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提供了确实有效的保障制度,但是在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耕地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补偿占用的耕地,从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寻找出快速、科学、可行的技术手段,将是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2 G I S技术的介绍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也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具有对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输入、管理、查询和分析及输出等功能。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存储和处理的信息是经过地理编码的,地理位置及与该位置有关的地物属性信息成为信息检索的重要部分。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现实世界被表达成一系列的地理要素和地理现象,这些地理特征至少由空间位置参考信息和非位置信息两个组成部分。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二是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三是计算机系统的支持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特征,因而使得地理信息系统能以快速、精确、综合地对复杂的地理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过程动态分析。四是用户可以按应用的目的观测这个现实世界模型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取得自然过程的分析和预测的信息,用于管理和决策,这就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意义[1]。

本文针对目前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现状,提出利用GIS技术进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能够为占补平衡工作快速准确的提供占用耕地的位置、数量和质量,同时自动提供补偿耕地的方案供选择,用于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管理与决策。

3 利用G I S进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技术方案

利用GIS技术进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主要目的就是根据占用的耕地的位置、数量和质量,进行自动补充耕地的方案设计,给出补充耕地的位置、数量和质量。因此,我们需要利用GIS技术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系统,利用该系统实现智能化耕地占补平衡。

利用GIS进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耕地等级数据库的建立、耕地等级评定模型的构建、耕地占补平衡系统开发等几个主要步骤。具体技术路线见图1。

由于各个地方的前期工作完成的情况不同,所以,实际操作过程中,该技术路线的实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下面以山西省为例,就技术路线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作进一步分析。

4 利用G I S技术进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山西省的农用地分地定级工作于2004年已经通过验收,2006年又完成了山西补充耕地数据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工作,这些工作的顺利完成为山西省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数据保障。

1)收集资料。收集的资料包括:山西省农用地分等的成果和等级折算成果。

2)资料整理。已整理的资料包括:全省各县(市、区)的农用地利用等别图、山西省等级折算系数表、山西省省各区域“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山西省各区域因素权重表、山西省各区域土地利用系数表和耕地等级评定算法等。

3)将已整理资料分类建库。由于农用地利用等别图的格式是MAPGIS软件格式的,因此这里选用MAPGIS软件进行耕地等级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的建库比较繁琐,首先要进行图层和各图层要素的属性表设计;其次再录入数据;最后将属性数据库的内容和图形上的内容相链接,使图形和属性一一对应起来。这样检索和查询的时候,就能够实现图、数互查。

4)耕地占补平衡系统的开发。利用MAPGIS的二次开发包和VB语言进行山西省耕地占补平衡系统的开发。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图形浏览功能。该功能包括放大、缩小、漫游等基本图形操作功能(见图2);查询检索更新功能。此功能是利用条件表达式查找符合用户需求的图形,并且同时能够更新图形和属性数据(见图3);耕地占补功能。通过输入图4所示窗体里的数据,点击确定,系统自动给出补充耕地的方案,实现自动化补充耕地,同时评定了补充耕地的等级(见图4)。

5 结论

本文针对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在技术上的不足,同时结合山西省的实际,对GIS技术路线进行了实例化操作,对耕地等级数据库的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系统的开发作进行研究,为耕地占补平衡的工作提供了一条切实可寻的方法,对于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还需要将GIS技术更加有机的融入到耕地占补平衡的管理工作(下转第87页)中,使得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篇4: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会表态发言

记者:2012年以来,通辽市国土资源局加大了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力度,请王局长谈谈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具体实施情况如何?

王志国:为确保国家、自治区及全市重点工程项目及时落地,通辽市国土资源局采取多项措施加大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力度,为全市各类重点项目及时落地提供用地支持。

具体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第一,认真开展资源清查工作,摸清家底。组织各旗县市区对本地的补充耕地储备库后备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对可用于建设补充耕地储备库的未利用地和不适宜、不稳定耕地进行统计。通过开展资源调查,提前部署全市补充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开发规划工作,作为今后实施的指导依据;第二,实行属地负责制,各旗县市区首先要立足于本地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先补后占。今年要求各旗县市区充分挖潜,从剩余的后备资源中查找适宜开垦的地块开发,因地制宜地建设补充耕地占补平衡项目,以增加耕地储备量,年底前每个旗县市区要各建设10,000亩耕地储备库;第三,合理调配使用补充耕地储备库中的耕地资源,实现异地调剂补充。对于一些耕地储备资源匮乏的旗县,确实无条件补充耕地的,可以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跨旗县市区的异地补充,确保重点建设项目和民生项目及时落地;第四,市局统一负责建设补充耕地项目,专项用于保障公路、铁路、机场等全市重点项目及跨旗县建设项目用地占补平衡。由市国土局统一确定具体造地位置补充耕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补充耕地工程,申请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调配使用补充耕地项目。这部分储备库的建设,将特别用于保证当前急需开工建设的交通、能源及民生重点项目的用地问题。

截至目前,我市已通过报备的耕地储备库面积25,934亩。另外正在施工建设和已完工待验收的新建耕地储备库面积为35,899亩。今年,我市要求每个旗县市区年底前要各建设10,000亩耕地储备库,市本级再建设20,000亩耕地储备库。这些耕地储备库的建成,将为众多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铁路、公路、水利、电网、能源资源开发等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项目按期开工建设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

记者:今年以来,贵局为解决公路、铁路、机场等重点项目占补平衡问题,积极建设补充耕地储备库,具体工作思路是什么?

王志国:目前,我市公路、高速公路、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以及支线机场建设项目工程正在进行。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占用大量耕地,而且大部分属于跨旗县(市、区)的线型工程。为了保证项目实施,经市政府同意,由市国土资源局统一建设重大交通项目耕地储备库,统一调剂使用,做到“先补后占”。具体工作思路为: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共同责任。实行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实现本地耕地占补平衡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二是积极组织建设,加快工作进度。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占补平衡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我局指派专门科室、专门业务人员负责建设补充耕地储备库,督促规划设计单位、招投标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各项具体工作。三是加强资金管理,完善监管制度。耕地开垦费由占用耕地的单位缴纳,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市级耕地储备库的耕地开垦费,由建设单位将造地费打入市财政专户,由市财政统一进行拨付,专款专用保证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

记者:为确保通辽市多条公路、铁路等重点项目早日完成建设用地报批工作,您认为如何更好地实施建设用地报批制度?

王志国:为确保我市多条公路、铁路等重点项目早日完成建设用地报批工作,我局采取多项措施,推进工作。一是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采取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的措施,并对难点项目推行全程跟踪服务,确保市重点项目的有序推进。二是督促各旗县市区、用地单位及时报件。我局经常主动与交通局、各项目办等用地单位进行磋商协调,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沟通解决公路、铁路项目在建设用地报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是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支持和用地指标。对于一些用地面积大的公路、铁路项目,争取使用国家及自治区用地指标,缓解我市建设用地指标压力。四是积极争取先行用地,保证重点工程尽早开工建设。对于需报国土资源部批准用地的交通、能源、水利、国防军事等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属于急需开工建设的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积极争取申请办理先行用地,半年后再正式报批用地。五是加强补充耕地储备库建设,灵活运用现有耕地储备库资源。由于新建设的储备库项目从立项到施工、验收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对于一些急需上报审批用地的项目,其占补指标市里暂时从旗县市区现有的耕地储备库中调剂解决,确保公路建设用地及时组建和审批。

通过有力的措施、全面的服务,我市多条公路、铁路等重点项目得到了有序推进。去年,我市6条公路、铁路项目获国土资源部批复,共批准用地面积844.45公顷,其中耕地336.19公顷,补充耕地336.19公顷。

记者:被征地群众的权益是备受关注的焦点,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的保护被征地群众的权益?

王志国:处理好被征地群众的利益是我局此项工作的重点,我局具体采取了三大措施保护被征地群众的合法权益。

篇5: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会表态发言

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1‟3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计划单列市土地管理局(城乡规划土地局、规划和国土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管理局:

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各省(区、市)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规定,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推行和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基本实现了省域内的耕地占补平衡。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责任不明确、补充耕地质量不高、考核方法不尽合理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实现“十五”期间耕地保护目标,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控制占用与依法补充两手抓耕地占补平衡是占用耕地单位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十五”期间耕地保护要实现的“两个平衡”目标之一,也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总目标的基础。各地应充分认识耕地占补平衡在耕地保护中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制,按照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三方面协调统一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把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落到实处。

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关键要两手抓。一要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尽可能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二要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对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建设项目,明确补充耕地责任单位,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落实补充耕地方案,切实做到耕地占补平衡。各地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的工作经验,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将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

二、狠抓落实工作,推行耕地储备和项目挂钩两项制度落实耕地占补平衡,重要的是补充耕地的责任单位、所需资金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得到落实。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依法组织报批农用地转用时,无论是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还是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均应按有关规定认真编制农用地转用方案和补充耕地方案,落实补充耕地的责任、资金和项目。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报部审查的农用地转用方案和补充耕地方案,应严格依法审查,保证其合法性和可行性;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应退回报送单位,不能上报。

各省(区、市)要积极推行耕地储备制度和建设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挂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先行开发整理耕地,项目经验收合格后,将新增耕地指标划入耕地储备库;当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需补充时,收取耕地开垦费,从耕地储备库中划出耕地指标,作为建

设项目占用耕地补偿指标,实现先补后占。暂无条件建立耕地储备库的地方,在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需补充时,应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库中选取已经过论证并批准立项的项目与建设项目挂钩,拟订补充耕地方案,并利用建设单位所缴纳的耕地开垦费,组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补充耕地。

开垦耕地用于占补平衡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要严格按项目管理程序和规定进行管理,以保证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及完成期限。凡利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新增加的耕地,不能用于建设项目的耕地占补平衡。多方筹集资金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应按资金渠道核算新增耕地面积,利用耕地开垦费新增加的耕地,才可用于建设项目的耕地占补平衡。

三、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证补充耕地质量

各省(区、市)要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抓紧研究耕地占补平衡中耕地质量评价标准,从耕地的土壤理化性状以及配套设施条件等方面入手,尽快制订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耕地质量标准,为评价补充耕地的质量提供可靠依据。在制订耕地开垦费标准时,除考虑补充耕地的数量成本外,还应考虑质量因素,为提高耕地质量提供资金保证;依法收缴的耕地开垦费要专款专用,不得侵占、挪用,也不得减、免、缓。在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时,要认真贯彻以土地整理复垦为主的原则,以保证补充耕地的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在耕地质量标准尚未出台前,各地可侧重从耕地的耕作层厚度、平整度、土壤质地、灌排水条件、道路和林网建设等方面来评定耕地质量,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参照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标准进行评定。有条件的建设项目,要按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将所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土壤剥离用于新开垦耕地。补充耕地质量已具备耕种条件但未达到与占用耕地质量相当的,要追加投入,逐步提高耕地质量。

四、立足本地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易地补充耕地工作各市、县要组织力量摸清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充分挖掘补充耕地潜力,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统筹安排,立足于本行政区域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市、县确因耕地后备资源匮乏,难以在本行政区域内做到耕地占补平衡的,可向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在省域内进行易地补充耕地。省域内易地补充耕地工作,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

易地补充耕地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要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其指标应在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计划分解时下达,或在实施易地补充耕地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有关市、县计划,使易地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计划衔接。为使易地补充的耕地与建设占用的耕地质量相当,耕地开垦费应按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标准收取。易地补充耕地项目的立项、实

施、验收等要按照国家和省(区、市)有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规定执行。

易地补充耕地经验收合格后,由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确认申请易地补充耕地市、县所取得的耕地补偿指标。当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对补充耕地进行土地变更登记,依法确定土地使用权。补充耕地的利用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适应市场需求,发展高效农业,使农民增收受益。

有关省(区、市)要根据上述要求抓紧规范易地补充耕地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制订有关管理办法,对易地补充耕地的组织、规划与计划管理、缴费标准、项目组织实施、验收、补充耕地指标划转及后期耕地管护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使省域内易地补充耕地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五、严格考核标准和方法,加强补充耕地监督检查工作各省(区、市)要抓紧研究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标准和办法,改进和完善考核工作。为督促建设单位履行耕地占补平衡法定义务,在区域考核的基础上,要逐步实行按建设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的制度。从2002年起,部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分别设立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依法批准的农用地转用中耕地占补平衡的登记台帐,注明已依法批准农用地转用的建设项目与对应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的名称、编号,拟补充耕地面积、地块的图幅号以及资金落实、项目进展情况。各地要尽快建立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占补平衡情况的定期检查和抽查制

度,追踪问效,确保补充耕地任务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部将随时抽查国务院批准的农用地转用中耕地占补平衡的完成情况,并通报抽查结果。

各省(区、市)要严格按照部下发的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有关文件和《关于开展2001年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19号)中有关要求,考核各市、县2001年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写出报告,于2001年12月底前报部。部将对各省(区、市)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情况予以通报。

国土资源部

篇6:关于《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

一、制定《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的必要性

耕地占补平衡作为《土地管理法》确定的一项保护耕地的重要制度,是保证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的一项有效措施。近年来,在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按照区域考核,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基本实现了省域内的平衡。但是,这个平衡并不是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占补平衡。通过几年来的核查情况看,耕地占补平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建设项目的补充耕地责任单位并未履行补充耕地义务;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擅自减免耕地开垦费的情况;一些建设项目虽然数量上完成了补充耕地,但质量还有一定差距,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并没有完全落实。

为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关于‚占多少,垦多少‛的基本原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保证补充耕地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必须严格实行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2001年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374号)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实行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并于2002和2003年开展了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的尝试。去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明电[2004]28号)对耕地占补平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出台《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确立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占补平衡的基本原则,使占补平衡考核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办法》起草经过

为制订《办法》,部从2002年初着手起草准备工作, 组织有关人员赴辽宁、河北和湖南等8 省进行调研,同时对国务院批准的29个建设项目的补充耕地情况进行了核查;组织召开了有10个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耕地保护处有关人员参加的研讨会;开展了按建设用地项目补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并将考核情况进行了通报。

2003年10月,部在长沙组织召开了北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浙江和福建等省(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法规处和耕保处负责同志参加的研讨会,对《办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会后根据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又对《办法》进行了修改。

2004年,全国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部对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进行了清理,进一步总结了各地的成功经验,研究了改进工作的措施。为贯彻落实国务院28号文件关于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规定,部下发了《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28号)。根据国务院28号文和部128号文件精神,部再次对《办法》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现在的《办法(征求意见稿)》。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考核对象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16条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占用耕地,以及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分别由市、县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建设单位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负责开垦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根据这一规定,《办法》第六条明确了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对象,即: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用地,由建设单位自行补充耕地的,建设单位为考核对象;建设单位不能自行补充耕地,依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交纳耕地开垦费,由收取耕地开垦费的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代履行补充耕地义务的,有关的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为考核对象;城市和村庄、集镇分批次建设用地,所在市、县或者乡(镇)人民政府为考核对象。

(二)关于考核内容 《土地管理法》第31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根据这一规定,《办法》第八条明确,按照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主要考核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和资金来源。之所以要将补充耕地的资金来源作为占补平衡的考核内容,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一些用地项目耕地开垦费不落实的突出问题。对于农民建房涉及到的补充耕地资金问题,是一些地方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由于《土地管理法》对农村村民个人建房补充耕地资金未做具体规定,《办法》第十二条根据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国土资发[2004]85号)的有关要求,明确:农民建房的补充耕地资金可从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支出。

此外,按照国务院28号文关于‚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要求,《办法》第十条规定,实施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应当优先选择与被占用耕地等级相同的项目;确实无法实现等级相同的,应当选择等级接近的项目,并按照数量质量折算增加补充耕地面积。

(三)关于考核标准和方法

为保证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工作规范化,必须对考核标准作出详细规定。结合考核内容,《办法》第十三条明确了考核标准,主要从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和资金来源三方面进行考核。根据经批准的补充耕地方案要求,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和资金全部符合要求的,该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为合格,有其中之一不符合要求的,为不合格。从近年来开展的新增建设用地批后核查掌握的情况看,个别建设项目批准用地后,还存在补充耕地数量未达到建设占用耕地数量,或补充耕地质量不高,或建设单位未按规定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的现象。为达到考核耕地占补平衡的目的,督促补充耕地责任单位履行补充耕地的法定义务,《办法》第二十条对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合格率较低的地区实行限期整改的制度。

此外,由于每年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项目有数万之多,工作量很大,为有序组织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工作,《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从考核工作的部署,建设用地项目考核登记,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实地核查和抽查,以及情况汇总通报等环节作出了程序规定,并对每一考核环节需要完成的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四)关于法律责任

为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确保建设用地单位履行补充耕地的法定义务,必须对未按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加大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为此,依据《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对不履行补充耕地义务或者补充耕地不合格的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第二十四条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失职渎职行为或者擅自截留和挪用耕地开垦费的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篇7: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会表态发言

暂行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行为,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作用,增大易地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的透明度,根据《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易地补充耕地的补充通知》(豫国土资办发〔2011〕78号)、《xxx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利用的通知》(新政办〔2011〕144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是指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或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并经省国土资源厅核查确认后,可用于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的补充耕地指标。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转让人是指xxx行政区域内的县(市)人民政府,受让人是指xxx行政区域内的县(市、区)人民政府、xx平原新区管委会、xx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xx工业园区管委会、xxx土地储备中心以及在xxx行政区域内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业主单位。拍卖活动由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组织实施。

第四条 市国土资源局在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建立统一的市级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平台。拟交易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由转让人申请,经xxx国土资源局同意,由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通过拍卖方式进行交易。市域外机构参与交易的,按豫国土资办发〔2011〕78号文件规定执行。

第二章 指标交易的原则、方式、程序

第五条 拍卖交易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原则: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

第六条 拍卖交易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方式: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根据转让人申请书和xxx国土资源局意见书向受让人发出邀请函。受让人须在邀请函发出之日起10日内向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递交意向书,逾期视为放弃。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根据实际情况举行拍卖会。

第七条 拍卖会按下列程序进行: 1.拍卖主持人宣布拍卖会开始; 2.拍卖主持人宣布竞买人到场情况;

3.拍卖主持人介绍拟拍卖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地块位置、面积、验收时间、批复文件、省国土资源厅确认编号。

4.拍卖主持人宣布竞价规则,拍卖指标的起叫价、增价幅度。在拍卖过程中,拍卖主持人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增价幅度。5.拍卖主持人报出起叫价,宣布竞价开始; 6.竞买人举牌应价或者报价;

7.拍卖主持人确认该竞买人应价或者报价后继续竞价; 8.拍卖主持人连续三次宣布同一应价或报价而没有人再应价或出价,拍卖主持人落槌表示拍卖成交,拍卖主持人宣布最高应价者为受让人。成交结果对拍卖人、受让人和转让人均具有法律效力。

9.确定受让人后,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拍卖人、转让人、受让人当场签订《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成交确认书》。转让人、受让人不按规定签订《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成交确认书》的,属于违约行为。

第三章 交易指标的使用、资金结算

第八条 交易完成后,受让人凭《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成交确认书》,与转让人签订委托补充耕地协议,据此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

第九条 xxx土地储备中心、单独选址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可按照实际报批面积签订《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成交确认书》。其他受让人可按成交确认书载明的指标数量一次性使用或分割使用。

第十条 转让人要将补充的耕地及时纳入年度土地变更登记,切实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第十一条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必须严格遵守财务管理规定,补充耕地资金全额缴入转让人当地财政账户,严禁其他任何单位代收。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二条 拍卖会举行前,拍卖指标的起叫价、增价幅度和指标交易面积由xxx国土资源局研究确定。

第十三条 拍卖会由xxx国土资源局纪检监察室全程监督。第十四条 转让人有违约行为的,按照市政府的文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受让人有违约行为的,一年内不得参与指标的交易。

第十五条 受让人持有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成交确认书》载明的指标数量在一年内未使用完的,拍卖人不再向其发放邀请函。

第十六条

省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需要使用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经市政府同意,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市国土资源局研究决定。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试行期一年,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附件:格式文本

1.xxx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转让申请书 2.xxx国土资源局意见书 3.邀请函 4.意向书

篇8:新疆耕地占补平衡内涵浅议

截至2006年, 新疆耕地面积410.71万公顷, 年内增加5.34万公顷, 减少0.97万公顷, 净增加耕地4.37万公顷。在减少的耕地中, 非农业建设占用1573公顷, 建设占用仅占耕地减少总量的16.2%。

(一) 土地面积大, 地广人稀, 但是绿洲面积小, 承载力相对有限

从表面上来看, 新疆的土地面积虽然较大, 人口也相对稀少, 属于地广人稀的地区, 但实际上, 由于新疆的社会经济活动基本上都集中在人工绿洲内, 其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了269人以上, 高于我国中部地区的人口密度 (256人) , 致使土地实际承载力较重, 生态环境严峻。

(二) 土地后备资源多, 但是质量差, 开发难度大

新疆的未利用地2006年年末面积达到10218.71万公顷, 占到全疆土地总面积的61.38%。但是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在资源型缺水地区, 开发成本高, 改良任务艰巨。

(三) 荒草地在耕地后备资源中的功能和作用尤其突出

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和生态环境, 荒草地成为新疆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土地分类》中, 荒草地指树木郁闭度<10%, 表层为土质, 生长杂草的土地。牧草地是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 用于畜牧业的土地。从质量上来说新疆的荒草地是不能用于畜牧业的, 这也是荒草地成为新疆耕地后备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新疆耕地占补平衡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年报》 (2000-2005年) 中的研究资料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变更数据资料》 (2006年) , 新疆2000-2006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新疆耕地面积在经历了逐年减少的2001-2004年, 出现过一个低分值402.55万公顷;从2004-2006年, 新疆耕地面积开始缓速稳步回升, 且显示出后势强劲。其中2006年比2005年净增加4.37万公顷。截至2006年底, 新疆耕地面积达到410.71万公顷, 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2.47%。结合新疆耕地后备资源的状况和国家耕地保护、动态平衡以及占补平衡考核等“世界上最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分析, 新疆耕地净增量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一) 从理论和近年的实践来看, 新疆的耕地占补平衡能够做到“有占即有补, 有占必能补”

从建设占用和补充角度来看, 据有关资料, 国务院1997年—2010给新疆确定的年建设占用耕地的指标为6.07万公顷, 新疆从1997年至2005年实际建设占用2.24万公顷, 只用了建设占用指标四成还不到。“十五”期间, 非农业建设占用1.19万公顷, 占到总减少耕地面积的4.2%。2006年减少耕地中, 非农业建设占用0.157公顷, 建设占用仅占减少总量的16.2%。所以, 从耕地占补平衡的角度来看, 新疆的耕地总量是呈上升态势, 今后的中长期内新疆完全可以从总量上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

(二) 新疆的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质量平衡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 依据新疆的土地资源的状况, 区域内、行政区划内进行耕地占补平衡是可以实现的, 基本上不需要采取省外一些城市的易地平衡的做法。但是由于受水源的严重限制, 2005年, 新疆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 虽然各项建设占用耕地总体实现了数量上的补充大于占用, 但质量上仍然存在着占优补劣的问题。

三、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绿色管理, 实现耕地占补生态平衡

(一) 土地开发整理生态负效应

历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 土地开发整理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可以极大增加耕地数量, 但如果开发不当, 有时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以混凝土路面和沟渠替代泥土路面和沟渠, 人为增加生态环境破碎化, 容易阻隔生物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小池塘改为耕地, 从表面上看似乎增加了耕地面积, 但很可能会使得害虫天敌青蛙等失去栖息环境, 同时也破坏了小池塘所形成的小气候。所以, 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情况下, 科学地建立耕地保护制度非常重要。

(二) 草地资源过度开发整理对新疆生态环境影响的负效应

新疆拥有天然草地约5700万公顷, 其中可利用面积约4800万公顷, 列全国第三位, 是全国主要牧区和良种畜与畜产品基地。有关研究证实, 草地不仅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资源, 而且是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和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态价值表现在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干扰调节、水资源调节和供应、侵蚀控制、土壤形成、营养循环、废物处理、植物授粉、生物控制、栖息地、食物生产、原材料、基因资源、娱乐文化等许多方面, 是各族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对生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然而,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在草地合理利用上存在观念和管理上的问题, 对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处于无序管理状态, 有些地方大肆开垦优良草地, 甚至边开边撂荒, 导致了草地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三) 依法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绿色管理, 实现耕地占补生态平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明确规定“禁止开垦草原”、“非法开垦草原,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还规定了因建设占用草原“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给予补偿”, 并制定了一系列与“耕地占补平衡”类似的补偿措施和审批手续。由此可见, 无论是耕地还是草场, 都应该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 都应当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四、构建和谐耕地占补平衡对策建议

(一) 耕地占补平衡要做到数量、质量和生态平衡三统一

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因地制宜, 注重数量、质量和生态平衡相统一。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应当根据项目管理规定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经济条件优化设计方案, 努力提升补充耕地的等级。

(二) 拓宽“耕地占补平衡”的内涵, 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新疆的草场资源

在新疆特殊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条件下, 草场是畜牧业非常宝贵、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建议有关部门应该从新疆的具体情况出发,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优良的草场资源, 把优良草场与基本农田的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实现“草地占补平衡”和“优良草场保护”。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阐述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基本内涵, 分析新疆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新疆特殊背景下的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有效途径。

关键词:耕地占补平衡,荒草地,耕地后备资源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变更数据资料.2000-2006.

[2]崔邢涛, 许皞, 薛保民等.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方法探讨——以河北省霸州市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阿布拉江.苏莱曼, 满苏尔.沙比提.新疆草地资源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4]周斌, 乔木, 冯缨.伊犁河谷春秋草场草地生态调查及其恢复对策[J].生态学杂志, 2007.

篇9:“三问”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要不要坚持?

很多人提出,占补平衡制度已经明显难以为继,应予以废除。归结起来,其理由主要有三个:一是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很多省份都难以在本行政区内完成耕地补充任务。上海等地已多年“打白条挂账”。二是新增耕地质量越来越低。各地新开垦的耕地质量普遍不高,占优补劣现象非常严重。三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地方采取“上山”、“下海”、“垦草”、“植沙”、“移林”、“围湖”等非常规手段补充耕地,引发了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生态隐患。

应该说,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存在,在一些地方还比较尖锐。但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决不能轻言放弃。第一,粮食安全这根弦不容松懈。我国人多地少,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近年来,尽管粮食连年增产,但粮食进口也在同比例增长。有数据显示,将我国进口的粮、油等农产品综合起来算,相当于每年在海外占用了7亿亩左右的播种面积。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在农业技术没有取得新的革命性突破前,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首先前提,不应有任何质疑,也不容有丝毫松懈。第二,耕地后备资源的真实潜力不容小觑。从狭义的耕地后备资源看,经过最近10多年的大规模开发,区位条件好、开发成本低、生态影响小的后备资源确已基本开发殆尽。但是,从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与结构的角度看,新增耕地仍然大有潜力。第三,占补平衡制度的硬性约束能力不容忽视。过去15年的实践表明,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有力遏制了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态势,优化了土地利用布局与结构,强化了全社会耕地保护意识。在耕地保护方面,目前还没有比占补平衡更好的替代方案和制度设计。

要不要改革?

答案是肯定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发展阶段出现了新变化。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四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城镇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而粗放发展模式难以迅速改变,建设占用耕地难以避免;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边远地区耕地抛荒趋势难以逆转。据民政部统计,2002-2012年间,全国已减少90万个自然村,与此相应的则是大量熟地的自然荒芜。而按照现行耕地开发模式,新增耕地大多规模小、区位差、后期管护难,既造成了“一边开耕地、一边荒耕地”的怪现象,更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二是科技进步带来了新影响。一方面,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助于提高耕地单产,既使得更少耕地能承载更多人口,也对耕地布局、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遥感、航测、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耕地调查、监测、统计等管理工作效率,使得新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模式成为可能。三是生态建设提出了新课题。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不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守住“生态红线”。生态平衡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概念,地球生态系统既涵盖森林、水体、湿地等天然生态系统,也包括耕地这种人工生态系统。如何统筹好“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的关系,既不因耕地开发而影响或破坏现有生态系统,又通过保护耕地来提升现有生态系统建设水平,是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四是工作实践产生了新经验。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了很多好的办法和经验。如补充耕地的途径已从单纯依靠耕地开发转变为开发、整理、复垦等多种方式相互补充。

怎么样改革?

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必须顺应新形势新变化,着眼于解决突出问题,构建切合实际、控制严格、方式灵活的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耕地补偿金制度。将现有的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等整合为耕地补偿金,大幅调高征缴标准,提高耕地占用经济成本。对无法实现占补平衡、耕地保有面积比例低的地区,实行翻倍收取。对建设单位占用耕地的,要根据所占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阶梯费率,形成“不占或少占耕地、能占劣地不占好地”的倒逼机制。

二是取消耕地占一补一制度,变项目平衡为总量平衡,变局部平衡为全域平衡,变数量平衡为数量、质量双平衡。在不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的耕地保有量以及年度耕地占用计划的前提下,取消占一补一和项目对应制度。建设项目确需占用耕地的,足额缴纳耕地补偿金即可申请用地。补充任务由各级政府在本行政区内进行年度统筹。对确已无法在本行政区内实现占补平衡的省市,允许其通过耕地补偿金转移支付的方式,向补充耕地指标富余的地区转嫁耕地保有和补充责任。同时,允许各地将二调新增的耕地纳入补充耕地储备库。建立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对建设占用的耕地以及新补充的耕地,要进行数量和质量双重评价,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三是完善土地综合整治制度,将土地整治作为新增耕地的主要途径。取消补充耕地项目的资金来源限制和地类来源限制,探索完善“以补代投”、“以奖代投”等新型耕地补充模式,发挥新增费、其他涉农资金以及社会资金的综合效益。科学制定、严格实施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集中连片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变零星开发为规模整治,变局部整治为全域推进,大力优化和调整耕地、建设用地以及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的空间布局与结构,着力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

四是建立生态用地“退补平衡”制度,科学统筹几条“红线”的关系。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合理划定耕地、林地以及其他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对实行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的地区,允许其占用同等面积的宜耕林地、草地或滩涂等用于耕地开发。建立耕地开发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制度,对可能的生态影响,提前落实保护方案和应对措施。

五是完善占补平衡考核制度。建立完善以土地变更调查、卫片执法为基础,以年度为周期,以省域为单元,以各级政府为主体,以耕地数量增减、质量升降情况为重点的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体系。结合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地理国情监测等重大工程,加快完善现有土地整治和占补平衡信息系统,加强对耕地数量变动、耕地质量变化的跟踪监测与统计。调整考核方式,不再拘泥于单个项目耕地占补是否一一对应,重点考察本行政区内耕地保有量、耕地总体质量是否实现了动态平衡。进一步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其作为耕地补偿金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的,要依法从严处罚。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篇10: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会表态发言

市国土资源局:

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按照国土资源部《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考核办法》(国土资源部第33号令)规定要求,我局结合全市实际,统一部署、合理安排,对内耕地占补平衡进行了考核,具体考核情况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

今年是全省开展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的第一年。对此我市十分重视,按照省厅要求,为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工作的领导,我局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考核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的管理工作。

二、制订方案,明确目标

严格按照《考核办法》规定,明确占补平衡考核目标,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核对建设用地项目台帐、补充耕地储备库、耕地占补平衡台帐及补充耕地方案,对各建设用地项目所占耕地占补平衡进行管理、考核和检查;

(二)按照补充耕地的责任划分,对照批准文件和补充耕地方案,实地逐个项目进行检查核对,重点检查核对补充耕地完成情况,耕地开垦资金落实情况;

(三)核对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四)核对土地变更调查登记台帐;

(五)档案资料的收集和保管。

三、考核、检查情况

(一)补充耕地情况。2006经省、市验收确认46个项目新增耕地项目,总面积336.1925公顷。

(二)占用耕地情况。(1)1个单独选址项目:宁淮高速公路安徽段工程通过审批,占用耕地91.5671公顷,已按规定足额缴纳了耕地开垦费,委托天长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补充了耕地,共补充耕地91.5671公顷,挂钩项目为新街乡废弃桑园复垦、新街乡村庄工矿废弃地复垦、新街乡废弃桑园复垦等20个项目,已通过省厅验收,批准文号为皖国土资(确认)〔2005〕17号、53号。补充耕地质量和数量均达到了要求。(2)由省政府批准的城市分批次项目13个,占用耕地133.1162公顷,已按规定足额缴纳了耕地开垦费,委托天长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补充了耕地,共补充耕地133.1162公顷。挂钩项目为芦龙乡王桥村董尖圩坑塘复垦一期、郑集镇老山村废弃桑园复垦、金集镇头墩村废弃桑园复垦等5个项目,已通过省厅验收,批准文号为皖国土资(确认)[2004]

25、〔2005〕

53、84号、[2006]33号。补充耕地质量和数量均达到了要求。

(三)检查了补充耕地储备库,为下一步补充耕地的落实提供了保障。

(四)检查了耕地占补平衡台帐,做到及时准确的在台帐上反映耕地占补情况。

截止2006年12月31日,我市2006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工作已全部完成,考核的各项全部合格。

天长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

篇11: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会表态发言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严格耕地保护的一项支撑性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土资源部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占一补

一、占优补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国土资源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有关精神,实现“明责任、算大账、差别化”的耕地占补平衡新方式,近日,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改进政策措施,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作出部署。

此次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方式的着力点是什么?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制度有哪些改革创新?国土资源部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确保改革成效?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答。

记者: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此次对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制度做了哪些相应的改革创新?

负责人: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总书记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求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理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共识。耕地具有涵养水源、循环养分、调节气候等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耕地保护好、建设好,更好地发挥耕地的生态功能,才能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青水绿。为此,国土资源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改革创新管理措施,通过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一系列措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是耕地保护在绿色的发展道路上前行。

从资源条件看,通过成片未利用开发补充耕地已不切实际。随着补充耕地的持续开展,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日趋减少。从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情况看,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仅存约3800万亩,其中很大一部分由于生态保护等原因不宜开垦。

成片后备资源越来越少,转向通过田、水、路、林、村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增加有效耕地。

同时,部门的有力作为也给耕地占补平衡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有力促进了耕地保护工作。所以,要改变耕地占补平衡由国土资源部门单打独斗的做法,充分发挥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耕地保护工作。

记者:此次改进占补平衡管理方式的着力点是什么?

负责人:按照新时期新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发4号文件明确的改革方向和要求,深化、细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通知》主要从转变补充耕地方式、扩大补充耕地途径、实行补充耕地三类指标分类管理、采取指标核销方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省域内补充耕地指标调剂、扩宽补充耕地资金渠道、强化监管改进考核以及做好文件出台前后政策衔接等8个方面做出规定、明确意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改进措施:

一是转变补充耕地方式。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过去以开发为主补充耕地调整为以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主补充耕地,严格控制成片未利用地开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二是“补改结合”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从资源实际情况出发,允许各地以补充耕地和提质改造现有耕地相结合的方式即“补改结合”方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占一补

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这次《通知》将“补改结合”应用范围从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进一步扩大到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有效解决了地方的实际困难。

三是拓宽补充耕地途径“算大账”。除耕地开垦费外,允许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其他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等投入产生的耕地,增减挂钩、土地复垦产生的耕地,相关部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的耕地等,均可用于占补平衡。

四是建立三类指标储备核销制。改变以往建设用地项目于补充耕地项目“一对多”“多对一”的挂钩做法,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补充耕地数量、产能、水田三类指标储备库,具体建设用地报批时按占补平衡要求从储备库中分类分别核销。在强化县(市、区)政府责任的同时,更有利于实现耕地占一补

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

五是进一步落实“明责任”。要求各地合理制定差别化的耕地开垦费标准,重点提高占用优质耕地的成本,强化建设单位法定义务。以区域为单位进行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督促地方政府落实补充耕地任务。

六是采取“差别化”管理方式。要求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建立补充耕地指标调剂平台,因地制宜统筹指标调剂行为。可区分情况明确调剂政策,对于重点建设项目限定指标调剂价格、优先予以保障,其他建设项目采取竞价方式调剂补充耕地指标;也可采取统一限价交易或市场交易方式,进行补充耕地指标调剂,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大对资源保护地区的经济补偿。

记者: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确保改革成效?

负责人:首先,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统筹谋划,合理规划。要依据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因地制宜,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在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和水田上作出合理的规划,切实落实补充耕地任务,确保耕地占一补

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

其次,要加强部门协同,共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充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这不仅仅由国土资源部门一家承担,还涉及发改、农发、农业、水利等多个部门的工作任务。《通知》已明确今后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在地方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实现统一建设标准、统一上图入库、统一监管考核,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补充耕地任务的完成。

再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筑牢工作基础。落实《通知》明确的各项改革措施,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强化基础数据建设,健全管理制度。为此,将抓紧开展补充耕地三类指标储备库信息系统建设,在做好各类土地整治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全国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备案的基础上,建设形成补充耕地三类指标储备库。按照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核销的要求,相应完善用地报批的有关要求,确保占补平衡管理新方式的顺利实施。

上一篇:师德专题教育活动下一篇:临时围墙施工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