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定向选调题型

2024-05-16

浙江定向选调题型(精选3篇)

篇1:浙江定向选调题型

定向选调,名校标签淡定看

选调生在基层

在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国家政策板块,对定向选调这样定义:定向选调是指地方省级党委组织部门每年拿出一定名额,面向一定范围的高校定向选调应届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据了解,目前,甘肃、新疆、重庆、广西、河南、吉林等省区市相继开展了定向选调工作,定向选调的目标高校,一般是列入“985”、“211”的大学。为网罗更优秀的干部后备人才,各地开出一些优厚条件,比如,优先提拔、提高职级等。其中,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应届毕业生,自然更是受到各省区市定向选调的青睐。

为什么从名校定向选调?

干部后备人才配置,不能完全靠市场

对于地方组织部门采取定向选调引进干部后备人才的方式,清华大学研工部副部长黄晟认为,一方面,虽然我国走向了市场经济,但是人才的流动,不能是完全靠市场的逻辑,如果完全靠市场配置,会出现人才扎堆、人才荒漠现象。就目前干部后备人才状况来讲,优秀人才从整体上说还是比较缺乏的,而且地域、城乡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基层需要充实大量的高素质干部。通过定向选调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走向欠发达地区、走向基层,使干部后备力量的配置更合理均衡,需要地方和高校合作推进。

另一方面,从国家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名校具有明显的优势,地方自然会对名校的优秀毕业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包括通过一些优惠政策以及制度创新,来吸引他们进入当地基层工作。

许多关注选调生的高校毕业生注意到,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西部地市专门拿出一定数量的职位,引进清华、北大等“985”、“211”高校的优秀毕业生。

于镇静,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参加了今年新疆来北京大学的定向选调,很快就要到喀什工作。面对为什么只有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毕业生可以参加定向选调的问题,他说,之所以能成为定向选调生,就自身而言,与自己长期努力分不开。这种努力不能仅局限于毕业求职时的考试、面试,应该把这种努力放到自己求学成才的整个过程当中看,这个过程实质上是自己争取教育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过程。

定向选调生是否“特殊”?

要和其他选调生以及基层干部平等竞争

定向选调生和其他选调生有什么不一样?有更多的政策倾斜,有名校的光环,这些定向选调生如何看待自己的基层之路?

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杨坤,参加了广西的定向选调,因为读研之前有两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他被分配到了南宁市政府办公厅工作。他坦言,在最初工作的这一年时间里,自己经历了身份转变,也有过“身份症”的困惑。他说,由于贴上了“清华”的标签,自己就得多自我提醒,就要比别人更优秀,但是来到这里工作以

后,领导同事都是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逐渐认识到自己应该在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清华人”身份,踏实、勤奋、严谨工作;另一方面要忘掉“清华人”身份,虚心向领导同事学习,向实践学习。

张继春,2010年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现任职于四川绵阳市委组织部,之前在北川县永昌镇政府工作。他在自己的感悟文章《行在北川》中这样写道:“角色转变和环境对比的落差以及不适应感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很少想起这些,更准确地讲是没有时间,周末和假期已经成了曾经的记忆。”

据一些定向选调生介绍,他们的提拔晋升、锻炼发展的机会确实比其他的选调生多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定向选调生一定能优先获得提拔。在许多地方,遇到考调遴选、公开选拔,定向选调生要和其他选调生以及当地符合条件的基层干部一起平等竞争,并不享受什么“特殊照顾”。

地方和高校如何“对接”?

合作协议保障互动选才,避免地方单方选人

定向选调,不是地方组织部门到名校把人带走了事,实现这项政策的初衷,需要地方与高校、选调生之间有效的、制度化的协调沟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定向选调的目标高校,如清华、北大,通过与地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引进人才的各种配套政策,完善人才引进后教育管理的制度,这种校地合作的形式,避免了地方单方选人的缺陷,形成了地方和学校互动选才的格局。

清华学生每年寒暑假期都会有就业实践,其中一部分有选调意向的学生,就会去和学校有合作协议的地方实践。据黄晟介绍,实地了解会增加认同,到西部等地参加过就业实践的学生,不少选择了参加定向选调。

定向选调是为了培养干部后备人才,是否可以从大学入学就确定一些学生定向培养?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助理吕媛认为,对于选调生,组织部门不会一开始就圈定一个人,这种做法难度比较大。因为对选调生专业性的硬素质要求很难量化,更多的是对软素质的要求,而软素质在一定时期又是会变化的。如果过早培养某一个学生,到后来发现他不合适做选调生的话,就会浪费很多成本。

此外,考虑到地域性文化差异等因素,清华、北大等高校也开始注意引导有定向选调意向的学生,把回家作贡献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把家国情怀与现实选择结合起来,让同学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兼顾社会利益。

定向选调生中的“定向”是指特定学校的意思。一般由省委组织部面向名牌重点高校(清华、北大、复旦、上交、人大等等)招录选调生,这一类就是定向选调生。为吸引名牌高校的学生,各地省委组织部给定向选调生的待遇比较高,每一年组织部领导都会到这些高校宣讲。定向选调生也有考试和面试,都是在各个高校完成,其实考试内容很简单时间很短,也都是走个过场,因为基本上每一年在名牌大学的招录计划都完成不了,所以基本想去的都能去。。

定向选调生与非定向的区别除了在于选拔方式,还在于其待遇。各个省对定向选调生给的待遇不一样,但基本都会按学历分配,本科生一般在县级机关,硕士在市级机关,博士生可以在省直机关,但通常也会安排两年基层挂职锻炼,硕士一般挂任乡镇的副职(副镇长、副书记之类的),转正定级的话一般硕士是在副科或者正科 博士还可以更高。

定向选调生,就是省委为了培养党政后备干部而存在的,其人事档案直接归省委组织部管理,人事调动也一般由省委组织部负责。在升迁、任职、换届时定向选调生也是重点考虑的对象。

当然,各个地方对定向选调生的政策待遇是不一样的,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有四川、广西、福建、新疆、青海等。

篇2:浙江定向选调题型

关键词:中考作文,浙江省中考,作文题型,农村教学

中考作文题就像一面生活的镜子, 忠实地呈现出当下写作教学理念。中考作文题也是创作的平台, 引领学生“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激情。但学生害怕作文, 不想写作文的现实也不得不让我们正视。这种现状让人不由揪心:我们的作文怎么就那么可怕呢?向前走, 怎样才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呢?笔者带着这些问题, 对近五年来浙江省各地区中考作文题予以全景观察, 并结合农村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 探索思考农村作文教学的出路。

一、近五年浙江省各地区作文题全景观察

(一) 命题形式:标题作文命题 (含全命题和半命题) “春色满园”

近年来, 中考标题式作文凭借它“适度限制”“便于评价操作”的优势, 经过前两年的“完美转身”和“华丽来袭”后, 2014年稳当中考作文花园中的“一枝独秀”, 并继续“引领风骚”。调查显示, 作文命制者更注重统一评分细则, 更重视提高思维含金量, 努力排除由于命题过于开放而带来的评分标准难把握等因素, 减少由于命题过多而出现评卷标准不够统一的现象。当这样的作文命题理念成为主流, 我们可以预见, 标题作文命题形式肯定会继续“领跑”今后几年的中考。

(二) 命题内容:

“关注生活实践”“展现真我个性”“引领价值向上”成为考生的“心灵鸡汤”

中考作文明确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可以记叙说明, 编写故事, 也可以发表议论, 抒发感情”, “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写出真情实感”, 于是命题中“我”“自己”“自我”“家”等字样备受青睐。

命题导向以引领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为主, 引导考生从情感世界中溢出快乐以及励志、向善、唯美的题目, 可圈可点。如2010年宁波《一个微笑》、湖州《温暖, 就这么简单》, 2012年衢州《被爱的感觉》、杭州《一份满意的答案》, 2013年杭州《懂得分享》、嘉兴《歌声嘹亮》, 2014年绍兴《我也是一束阳光》等。健康向上的主旋律和关注当代学生真实经历以及心理素质并重的命题格局, 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对当今教学提出的要求, 将成为今后中考作文命题的亮点。

命题内容引导学生从“平常叙事”到“审美感知”。如2012年温州中考题为《向前走》, 命题意图绝不是让考生写自己实实在在地从牙牙学语到长大的向前走, 而应该从这样的“平常叙事”转向引导考生反观生活经历, 展现某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向前成长, 进行“审美体验”。近年来, 命题里这样的审美情趣渐浓。

(三) 评价标准:从“文字唯美”到“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

近年中考作文评价有所变化, 进一步强调“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各地中考命题者纷纷向“假大空”的美文亮剑, 提出明确的作文要求, 语言与价值的和谐凸显。如2014年绍兴中考作文《我也是一束阳光》, 这个命题在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 也注重了正能量的宣扬。人间处处温情在, 社会处处有阳光, 它反映了社会的温暖和谐。而“我”也参与了其中, 享受阳光的同时奉献阳光。引用到文中, 结合现实, 就是旨在倡导学生要有爱心, 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能献出爱心, 有自信, 乐于助人。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针对学生作文的现状, 我采用了个别谈话、问卷等方式对他们的写作态度、目的、素材和作文的评改等方面进行调查, 汇总情况如下。

可见, 学生对作文的态度不容乐观, 作文成了一种思想负担。

三、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建议

观察与分析浙江省近五年的中考作文, 笔者认为, 命题作文既有利于学生随心发挥, 又有利于学校甄别与选拔。就命题方向而言, 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实的体验感悟, 将成为中考作文的重中之重。挖掘学生内部心灵感悟, 并诉诸外部语言将成为新的写作向标。

透过历年中考作文, 我们看到了作文教学行进的方向。分析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我们看到了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症结所在, 只要对症下药, 相信定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 开展命题作文为主、兼顾其他题型的训练

近五年中考命题作文成为主流, 但其他题型不可忽视。2013年, 材料等其他题型也有涉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近几年高考作文题, 很多省市都考材料作文, 占了作文命题总数的一半。根据以往经验, 高考作文命题理念与趋势的新变化不久就会渗透影响到中考作文中, 所以我们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 平时必须把材料作文训练放到重要地位。2012年绍兴中考材料作文堪称亮点。它为考生提供一则关于“自然界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季节”的材料, 用“为什么非要赶在春天里开放呢?只有找准适合自己开放的季节, 就会开放得务必绚丽”这一句揭示主旨。考生普遍反映所供材料开放性强, 联想面广, 只要抓住“每个人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发展适合自己的就能成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等立意, 应该不难。

(二) 辨微去异, 培养学生精准审题的实战能力

如面对2010年义乌中考作文《我不只是一个角色》, 2012年台州《我会记得》、湖州《你最珍贵》, 2013年台州《这就够了》或《这还不够》、温州《原来我没懂》, 我们都会发现题目里暗含陷阱。做一个题目比较题:《我不是一个角色》《我记得》《你珍贵》《这够了》《这不够》《我没懂》, 多一个字少一个字, 文章所表达的材料、重点均有差距。所以,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培养学生精准审题的实战能力很重要。其中, “增减字词”“逐字扫描”“比较区别”“抓住题眼”是常用的方法。命题里的那些“也”“最”“还”“竟然”“其实”“更加”“原来”“又”“就在”等关键词和其他暗藏“陷阱”的词语, 会造成创作立意的偏差。我们今后应多进行一些“有无比较”的训练, 以提升学生“辨微去异”的能力。

近几年比喻象征类的“虚”命题也很多, 要求考生具备“虚”中见实、化“虚”为实、以实写“虚”的能力。如2012年温州《向前走》、杭州《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1年绍兴《微笑着, 去唱生活的歌谣》等, 找出“虚”词是关键。

(三) 引导学生写熟悉的生活素材, 抒写真情体验

纵观近五年中考作文命题内容, “关注自身成长”“展现真实自我”成为考生的自然诉求。生活处处是资源, 学生是生活中的人, 他们只是不知自己拥有一座“天然金矿”。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指点, 使他们对熟视无睹的作文资源能深入挖掘。教学中, 我们要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引导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物、曾经到达的地方, 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 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 发现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具魅力的闪光点, 将“考试需要”与“生命需要”统一。

农家田园其实是个五彩缤纷的新天地。而且, 农村学生从小“亲密”接触大自然, 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情结感怀, 可使这些田园生活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可惜, 我们的学生漠视了这一切的存在。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笔宝贵的资源, 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四) 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评改应注重实效

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然, 学生创作兴趣的激发是关键。在平时训练命题设计上, 我们要尽可能向学生的实际生活靠近。在要求上, 我们要尽量减少对写作的“硬性”束缚, 鼓励自由多元表达, 倡导学生抒写自己的心灵感悟。在实际的操作中, 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在语言表达中, 鼓励学生敢于写出自己的思考, 有自己的观察, 有自己的想象, 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更为重要的一点, 教师评改要注重实效, 要拓宽学生作文的反馈渠道, 让学生真正有所获。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认真对待, 不懈努力, 扎实教学, 农村作文教学就一定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因为, 作文教学之路就在我们脚下。

参考文献

[1]学习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写作.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

篇3:浙江英语高考题型改革的一点启示

关键词:重视朗读;开口朗读;大胆朗读;大声朗读

在高考改革制度下,2016年10月浙江高二考生将迎来第一次英语新高考。届时高考卷将采用全国卷,考试内容除去了单项选择题和改错题,任务型阅读改为七选五题型,增加了语法填空,作文改为两部分,即应用文写作(15分)和读后续写或概要写作(25分)。英语高考题型的改革给考生和家长们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同时也引发了大家的思考。题型的改动是否等于不用再记单词了?或者是不用再朗读只要阅读就可以了?一些考生甚至带有侥幸心理,他们认为多数单词、词组只要混个眼熟就可以了,哪怕是作文,碰到有的表达,也可以绕道而行――用自己掌握的词汇来替代。事实上这种理解和想法是错误的。忽视英语朗读在英语教学活动中会导致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没有朗读,就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因此,听力、口语、阅读及写作能力都难以进步,这完全制约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英语高考题型的改革反而更体现出朗读的重要性。大量的、准确的朗读能够促进口语和听力的进一步完善,而广泛的朗读更能充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1.重视高中英语朗读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奈达曾经说过,“学习英语要泡在‘听和‘说里面,如果想在语言搭配等方面建立可靠的语感,就要毫无选择地对成千上万的词句反复听,反复说,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替代的。” 可见,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1.1 朗读能够提高学生听力水平。

在英语活动中,学生获得的语言听力材料是短时记忆。如果只靠听,学生就很难准确无误地辨别出所听到文字材料,如果没有或缺乏准确无误的朗读基础,就很难辨别出同音词、近音词,更不能辨听出连续、失去爆破、升降调等朗读技巧所带来的效果,从而影响对听力材料的领会和理解;反之,学生如果把所学过的词汇、长短句子乃至整篇文章通过朗读牢牢地储存在大脑里,遇到听觉重现时,就能迅速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1.2 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果没有或缺乏朗读,学生必定不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英语思维方式和能力,没有朗读,就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因此,阅读能力就难以提高,偶尔有点也是靠母语的沟通,这就完全制约了阅读能力的发展。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准确无误的朗读,对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1.3 朗读能提升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没有足够的朗读,大脑里就没有储存足够的材料,用时就无法写出;反之,通过大量准确无误的朗读,学生大脑里就储存有足够的材料和信息,写作时就能迅速提取一些有用的信息。有了朗读基础,就能更快达到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高的教学目标。作为一个学生,多朗读英语范文(尤其是背诵)对写作是十分有益的。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千古公理。因此,大量的准确无误的英语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让每个学生开口学英语不但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更是每个英语教学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学成果。可现实是严峻的。经过多年英语教学的学生,即使通过了国家四级或六级英语考试,却在求职面试时无法用英语与外国人顺利地交流,所学英语成了“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因为我们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不够好,他们几乎整天“浸泡”在汉语中,除了每星期的几节英语课,这是导致学生学英语难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朗读的环境,要唤起学生朗读,以提高教学效果。

2.1 消除学生怕出错的障碍,让学生“开口”朗读。

学生往往怕说错,高中学生虽然学了五六年的英语,但使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平时面对英语,还是感到难以开口,也不想开口,处于被动状态,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态,注意改变语言环境,使他们能敢于开口,不怕嘲笑,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应及时地肯定和表扬,这会提高学生开口朗读的勇气。

2.2 积极营造气氛,鼓励学生“大胆”朗读。

很多语言学家都表明,第二语言习得需要一个充分而真实的语言环境。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尽可能创设“真实语境”,让学生回到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去模仿、体验、感知语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大胆地去朗读。

2.3 合理安排时间,促使学生“大声”朗读。

我们学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利用每星期一、三、五早自修进行英语晨读,我则规定学生在早自修的25分钟里必须大声朗读。读学过的单词、惯用语;读要求掌握的课文,要求读得有声有色,体味出语言的魅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总之,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朗读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方法,我们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每天腾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朗读,让他们养成一种习惯;朗读也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我们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朗读。如果我们英语教师都充分地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加强重视学生的英语朗读,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做,我想,这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安福.中学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王秀秀.“谈英语语感的培养” [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2(8)

[4].纪玉华、许其潮.“朗读艺术课” [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2(8)

上一篇:萧山区青梅收购合同下一篇:灌云县穆圩中学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