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6 Unit2 诗歌朗读文本

2024-05-26

选修6 Unit2 诗歌朗读文本(精选17篇)

篇1:选修6 Unit2 诗歌朗读文本

语文教学要注重文本的朗读、品味

韩俊峰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我注重了问题设计: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还有初读课文之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学生看完精彩的腰鼓表演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看见——我听见——我感受到——,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进一步的感知。然后我注重了朗读:放声朗读,尤其是朗读比赛,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先自读后比赛读,或小型集体读,形式各样,单读雄深、酣畅,余味无穷;双读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宛转低回,听者陶醉之际,戛然而止;集体朗读气势磅礴,抑扬顿挫,响彻耳鼓,这声情并茂的朗读既展示了本班全体同学的朗读实力,又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篇2:选修6 Unit2 诗歌朗读文本

魁梧

狭隘

木屐

老妪 yù

媲美 pì

堂倌 guan

女佣 yōng

断壁残垣

yuán

画舫

fǎng 街衢

嗜好

shì

癖好 pǐ

什刹海

shí

chà 荟萃

山坳

褶皱 zhě

zhòu

狞恶

níng 暴晒/曝晒/

曝光/暴光

晕车/晕头转向

脚踝 huái 砾石 lì

咀嚼

jué

白炽灯

chì

伫立

俯瞰 绰约

气概

gài

悬崖勒马

倔强/倔脾气 飘渺/缥缈

【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惊骇 hài 料峭 qiào 鬈发 quán 箭镞 zú 窥探 kuī .....船舵 duî 忧悒 yì 棒槌 chuí 船舷 xián 馥郁 fù .....寒噤 jìn 湛蓝 zhàn 按捺 nà 倾圮 pǐ 抛锚 máo .....深邃 suì 飓风 jù 鹞雏 yào 发绺 liǔ 虬曲 qiú .....龌龊 chuî 花翎 líng 蜷缩 quán 蓦然 mî 禀性 bǐng .....牝鹿 pìn 修葺 qì 休憩 qì 埠头 bù 海蚌 bàng .....马厩 jiù 蘸水 zhàn 趿拉 tā 戏谑 xuâ 游弋 yì .....地窖 jiào 栖息 qī 拾掇 duo 阒无一人 qù ....簌簌作响 sù 膘肥体壮 biāo 情愫 sù 摩挲 mā sā ......瞥见 piē 毗邻 pí 贫瘠 jí 琢磨 zhuï 腼腆.....tiǎn 蹩脚 biã .

juã

juâbàopùpù

bào

篇3:选修6 Unit2 诗歌朗读文本

一、目前中学英语教学情感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与认知因素相比, 大部分的中学英语教师对情感因素的重视程度不是很够,

重知轻情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并不是在认识方面。大多数教师可以想到运用情感因素, 也认识到运用情感因素来优化教学的必要性,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真正去实践的教师则很少, 存在想的多, 用的少的情况。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目前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重知轻情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 是对情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缺乏理论上的科学认识, 尤其是对情感在提高语言认知水平方面的认识不足。另一原因就是教学实践中关于如何操作情感因素缺乏具体指导, 即缺乏应用情感来优教的有效方法。

三、以情优教的理论基础

在国内外关于以情优教是有很多理论支撑的。Moskowits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 提出了语言教学中应同时注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 培养全人的教育思想。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学法倡导在语言教学中注重思想教化, 强调学习的情感因素。他们认为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同认知因素一样重要, 从情感角度比从语言角度更有可能解决语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心理学专家霍夫曼把情感对认知的影响归纳为五个方面:1, 情感发动、结束、干扰、信息加工2, 情感组织记忆3, 情感导致选择性加工4, 情感影响决策和问题解决5, 情感促进充予情绪的分类和图式。情感影响认知的选择性, 提高认知的积极性, 导致认知的优化、深化和内化, 有利于认知的传递。

在二语习得领域, Krashen情感的研究融入自己的五大假说, 提出了著名的“情感过滤假说”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在二语习得中, 如果“情感过滤”过强, 语言输入就不易进入大脑固有的“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进而影响语言习得。

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有乐学思想“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已经认识到情感对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活动具有的促进作用。

四、“以情优教”——构建高效和谐的英语课堂具体的方法

语言学习的过程, 是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发展的过程, 又是情感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过程。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师和学生之间围绕英语教材展开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构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包括教师情感、学生情感和教材情感三大要素, 可以以此来构建和谐高效的英语课堂:

1、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

根据罗杰斯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因素, 建议首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要真诚的, 教师要促进学习者表现真我, 没有任何矫饰、虚伪和防御;其次要处在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中, 教师要尊重、关注和接纳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 接纳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最后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做鼓励学生思考表达真实想法的促进者;帮助学生答疑解惑的协作者;聆听学生快乐忧伤的伙伴;一起分担困难和分享快乐的朋友。

2、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

学生之间的情感是影响整个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正是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学会生存, 学会合作, 学会和其他人和谐相处。大量的研究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更容易降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压力和焦虑感, 更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也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达到在快乐中学习的目的。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合作学习的情感氛围来提高英语课堂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目标, 互相督促监控, 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作业, 互相定期坚持抽查默写单词和背诵课文, 构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3、教师和教材之间的情感

英语教师和教材之间的情感因素是一个隐性的情感因素, 但是该情感因素是影响高效和谐英语课堂的关键。现在的中学英语教材里面每一单元都是依据一个具体的topic来展开的听说读写活动,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里面积极的情感因素, 从整体上认知教材, 熟知教材内容, 积极整合、精选教材内容, 根据学生的需要去删减或扩展教材内容, 灵活利用教材, 大大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4、学生和教材之间的情感

学生和教材之间的情感因素也是一个相对隐性的情感因素, 教材里有很多活动是“talk with your partenter and to express your own ideas”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表达情感的环节。实际学习中如果学生一看见英语教材就头疼, 这消极的情感因素就会导致该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 对英语课堂产生反感或逃避心理, 但是学生和教材之间情感是可以培养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告知学生教材的结构框架, 每一部分设计目的和具体的学习目标相联系, 让学生觉得教材也是有生命的, 是学习英语不可缺少的重要伙伴。让学生爱上教材, 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积极感情。

总之, 需要我们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学习动机, 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善于合作的学习方法, 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 以完善教学目标, 改进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来构建高效和谐的英语课堂。

摘要:以情优教, 从情感维度上来优化中学英语教学, 目的是倡导我们在重视英语教学认知因素的同时, 给予情感因素充分的重视。用情感来优化我们的教学, 构建和谐高效的英语课堂。

关键词:认知和情感,教师,学生,教材,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卢家媚:《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

[2]尹世寅、赵艳华:《新课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

篇4:泰州中学校本选修课题文本

1从宇宙学讲起

1.1爱因斯坦的静止宇宙模型

爱因斯坦1917年提出一个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基础上的宇宙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宇宙的三维空间是有限无边的,而且不随时间变化.以往人们认为有限就是有边,无限就是无边,这是局限在欧氏空间.球面就是一个二维的有限无边空间.而我们居住的宇宙是三维超球面空间.

爱因斯坦写出了在空间各向同性、且不随时间变化假定下的广义相对论场方程:

1.2脉动宇宙模型

1922年,苏联数学家弗里德曼应用不加宇宙项的场方程,得到了脉动宇宙模型,这个宇宙模型随时间变化,分为三种情况:负曲率、零曲率、正曲率的三维空间.其中前两种情况,宇宙不停膨胀.后一种情况,宇宙先膨胀,后收缩,再膨胀,循环往复.

1.3宇宙:正曲率,零曲率,还是负曲率?

我们的宇宙到底属于以上情况的哪一种呢?广义相对论研究表明:宇宙中的物质存在一个临界密度ρ,如果宇宙中物质密度ρ>ρC,则三维空间曲率为正.此外,还有另一个判据,那就是减速因子.河外星系的红移,表示它们远离我们.观测表明它们的远离速度是减慢的.如果减速因子g大于12,三维空间曲率将是正.

看起来我们能知道宇宙究竟是正曲率还是负曲率的了.很不幸的是:前一个证据表明宇宙的空间曲率为正,后者表明宇宙的空间曲率为负.有人认为减速因子的观测更为可靠,为了消除两种判据之间的矛盾,他们作了如下假设:宇宙中有我们看不见的暗物质,这样ρ值就不准了.

2暗物质

2.1什么是暗物质

近年来通过对Ia型超新星的观测,人们发现从60亿年前宇宙开始加速膨胀.这很匪夷所思.加速膨胀的动力来自哪?排斥效应来自暗能量,它约占宇宙质量的65%.发光恒星的质量只占全宇宙质量的0.5%左右,那些由普通重子形成的气体、尘埃甚至黑洞,总质量也不过占全宇宙的4%.如果中微子有质量,会成为所谓“热暗物质”,也只占宇宙总质量的约0.3%.而研究表明,宇宙中还应该存在占宇宙总质量29%左右的、透明的、产生引力效应的未知物质.

“冷暗物质”冷暗物质不与光发生相互作用.即光通过暗物质时,如入无人之境,直接穿过去,不会发生散射、折射等现象.

如第一部分所述,暗物质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因为在天文观测中发现一系列和引力相关的物理效应,只能用引入存在着绝对透明的物质的观念才能加以解释.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证明暗物质存在的直接证据.

2006年,美国天文学家通过美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等设备观测遥远星系的碰撞,发现了宇宙暗物质存在的最直接证据.美国天文学家小组在长达几个月对距太阳系1亿光年处“子弹星系团”的观测后宣布“看”到了暗物质.“子弹星系团”实际上是两个星系团的碰撞、融合形成的.两个星系团以每小时近两亿千米的高速撞到一起,他们内部包含的发光物质由于相互之间存在除引力之外的其他作用力,在相互挤压过程中速度减慢了.但是两星系团中的暗物质之间没有这种作用力,它们并不减速,而是畅行无阻的直接穿过对方.结果暗物质跑到了发光物质的前面,于是每个星系团就分成了两部分:暗物质在前,发光物质在后.

2.2暗物质存在的证据

最早提出证据并推断暗物质存在的科学家是美国加州工学院的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兹威基.

2006年,美国天文学家利用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对星系团1E 0657-56进行观测,无意间观测到星系碰撞的过程,星系团碰撞威力之猛,使得黑暗物质与正常物质分开,因此发现了暗物质存在的直接证据.

最新发现:美国科学家在地下废弃铁矿中捕获暗物质粒子.

2009年12月21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最新实验发现0.75公里深的铁矿中存在着暗物质,强有力地证实了暗物质的存在.物理学家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北部一个废弃铁矿中发现暗物质,这是迄今为止最有力的发现暗物质证据.暗物质被认为占据宇宙90%的质量.

2.2引力透镜效应

我们很想知道,天文学家究竟是怎样探测暗物质是否存在的.大体上有:(1)星团、X射线方法;(2)大尺度结构观测;(3)直接观测;(4)引力透镜效应方法.我想简单介绍下引力透镜效应.

广义相对论预言,一束光通过均匀和不均匀介质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处于一个大质量天体后方的光源,其亮度和形态都会受到放大和变形.这种“引力透镜效应”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它的放大作用,使得宇宙深处较暗天体得以增亮进入我们的观测,起到“望远镜”的作用;二是它的变形作用,使得原来背景光源发生强烈的扭曲,若不进行“复原”,则会带给我们错误的信息.

而引起引力透镜效应的是透镜天体的引力质量作用,它在概念上不同于动力学质量,它既包括发光物质的贡献,也包括不可视物质的贡献.通过引力透镜质量与发光物质的质量的比较,可以直接给出暗物质的分布特性及质量.简单来说,引力透镜效应就是宇宙中的“海市蜃楼”.

2.3解释暗物质的新理论

篇5:诗歌散文选修单元案例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诗歌单元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登岳阳楼》为学习点,以点带面,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感悟,合作交流,借助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不同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品读本单元诗歌意境美。

教学难点:

如何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教法要求:

组织学生充分诵读、展开讨论,教师作为参与者参与探讨,但不灌输和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可让学生先自由讨论,然后推选代表发言。学法指导:

1.品读感悟法:学生课前充分诵读,课堂通过品读置身诗境,感悟诗人情怀。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相互补充鉴赏,加深诗歌理解。

3.联想想象法:以““景物——形象——情感”为思路,充分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师准备:提前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做好引导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第二单元诗歌,对所学诗歌有整体的认识,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

教学思路:以《登岳阳楼》为学习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鉴赏第二单元其他的诗歌,通过整合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课型定位:阅读教学尝试课

教学时数:1.5课时(以诗歌鉴赏活动课形式开展,选用两节连课赏析)

教学过程:

一、赏析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必修课学习阶段,学习了杜甫的《登高》,大家还能不能背诵呢?

(学生齐背诵)。

师:很好,哪位同学说说杜甫在这首诗歌中用了哪些意象?

生:《登高》选用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意象

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无边落木、滚滚长江,意象呈现出萧瑟冷清的特点;描绘了一幅萧瑟苍凉的秋景图。

师: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师:很好,我们抓住了诗歌中一系列凄凉冷清的意象,置身诗境,在眼前展现出一幅萧瑟苍凉的悲秋图,从而体会诗人悲伤的情感。这就是诗歌赏析中常用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今天,我们要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种方法来赏析杜甫的另一首诗歌——《登岳阳楼》。

二、品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3页,自读诗歌,画出诗歌中的意象。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找的意象。

生: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

师:请同学们共同读诗,连缀意象,置身诗境,初步体会诗人情感。生:朗读诗歌。

师:同学们能不能从中抓一个最典型的意象?

生:孤舟。

师:为什么?

生:这个意象写出了作者的孤单漂泊。

师:这样孤单漂泊的诗人,我们可以猜测他的心里一定是悲伤的。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朗读传达诗人的这种悲伤的情感呢?

指明一人读诗。

师:其他学生听读,缘景明情,体会诗歌情感。

三、初知意象

师:哪位同学愿意谈谈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四、置身诗境

师:赏析用词很准确,谁愿意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师:XX同学描述,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尽可能在脑海中形成描绘的画面。生: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五、缘景明情

师:不错,通过你流畅的语言,相信同学们已经走入你所描绘的画面了。请问同学们:画面中的人物给你怎样的印象?

生:是一位人到暮年,多病愁苦,“凭轩涕泗流”的老者形象。

师:诗人为什么会“凭轩涕泗流”呢?

生:诗人为自己老病孤独而悲,也为国家战事不停而悲。

师:请具体赏析。

生:“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师:哦,抓住了诗中的关键字老病、孤舟、戎马,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悲从何来了。谁来说说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

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瀚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师:不错,语言表达很流畅。这两句诗歌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豪情壮志。诗人并不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痛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涕泗横流。请同学们再次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一起富有感情的读这首诗歌。

师:通过这首诗歌意境和情感的赏析,主要目的是使同学们能够很好的抓意象,置身诗境,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缘景明情(方法引路)。请同学们继续置身诗境,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

六、拓展延伸:

师:前面我们已经用了一节课时间预习了第二单元的诗歌,也要求同学们选一首重点赏析,下面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将你在诗歌赏析中的体悟和困惑与小组同学交流,并选一首诗歌在班级交流。

生:分小组赏析诗歌(备选诗目:第二单元诗歌。包括推荐作品)体会诗歌情感。备选诗目附录: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韦庄《菩萨蛮》(其二)、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杜甫《旅夜书怀》、苏轼《新城道中》(其一)、纳兰性德《长相思》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运用所学方法鉴赏诗歌,形成个性化解读。

2.小组代表在班级内交流,赏析诗歌意境及诗人情感。

师:让我们共同来交流你们小组内赏析的成果。按课本编排顺序赏析吧。第一首《春江花月夜》,哪个组赏析呢?

生赏析:我们组赏析了《春江花月夜》,抓住了明月、江水、落花三个典型的意象。因为月不仅仅蕴含了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而且还有富有愁思、惆怅的意义;江水不仅仅是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正如杨慎所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而落花可象征时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等。用这些意象构成了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诗中既有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索,也有对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师:诗人张若虚流传下来的诗歌仅有两首,一首《代答闺梦还》,一首《春江花月夜》。但就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让闻一多先生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甚至日本的汉学家说中国诗歌就两首,一首《长恨歌》,一首《春江花月夜》。从中也让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才情。

师:哪个组赏析了《夜归鹿门歌》?

生赏析:我们组赏析了《夜归鹿门歌》,诗歌以山寺钟鸣的悠然与渡头的人声嘈杂形成鲜明的对比,再以鹿门的夜月、烟树、岩扉、松径营造出幽深僻静的月夜山景图,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

师: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来,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生赏析:„„

生赏析:我们组赏析了《菩萨蛮》和《长相思》,因为这两首诗歌都抒发了思乡之情。具体来说,《菩萨蛮》抒写了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既写江南水乡景色美,又写了江南民居生活美。但是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又抒发了诗人有家难回的愁苦之情,《长相思》上片写行程之劳,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抒发了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

生赏析:„„

生赏析:苏轼的《新城道中》用晴云、含笑、最乐,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抒发了诗人清新愉悦的心情。

师:有人这样评价苏轼“诗人苏轼人生之坎坷,前无古人,苏东坡之豁达,后无来者”。因为 苏轼在将近40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但他留给我们的诗作中没有怨愤、没有消沉,而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姿态。这对我们何尝不是很好的鼓舞呢?

七、布置作业

师:赏析这么多的诗作,可能同学们心中也会感慨万千吧。请将你们心中的所思所感也用诗歌表达吧。赋诗一首,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或自选一首诗歌,赏析其中的意境美)。

八、总结诗文:

师:这节课我们以《登岳阳楼》为学习点,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鉴赏了诗歌意境,并且以点带面,通过同学们小组交流探究,赏析了本单元的其他诗作。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中体会诗歌之美,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在鉴赏诗歌作品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同学们一定能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

之路中愉快前行。那就让我们且行且吟,且书且乐吧。板书设计:

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 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篇6:励志诗歌朗读

池塘的主人是一只蜻蜓

一只热爱残荷的蜻蜓

在荷叶上散散步

与一尾卿鱼

讨论黄昏

茶青色的月亮

曾经丰满地躺在池塘

现在瘦瘦地离开了

茶青色的太阳是月亮的兄长

总是灼热地盯住荷花

蜻蜓的拳头

发出马蹄的声响

池塘慢慢地变了颜色

茶青色的皮肤

也许

意味着一种内伤

励志诗歌朗读《我的大地我爱你》

一片秋叶,落下大地

枯黄,飘落,沉重,无依

一片秋叶,落下大地

凋零,惨败,冰凉,叹息

是啊!它只有落回大地

只有依慰着你

你给他温暖,给他重生的机会

连小鸟也为你歌唱

欣赏着你的美丽

我最喜欢你把春天装饰的神奇

花草烂漫,花香鸟语

我最喜欢你把秋天打扮的着迷

黄金铺地,大雁高飞

我更爱你,承载着万物

任凭洪水四溢,狂风骤雨

我更爱你,承载着万物

任凭那烧杀砍伐,荒凉贫瘠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你的苍夷

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你的叹息

也许,我真的爱你

无论寒冷还是温暖

我都会紧贴在你的怀里

和你守护在一起

倾听你的心跳

感受你的呼吸

如果有一天

你真的老去

再也无法承载

那无尽的掠夺

那无知的索取

你还会张开那颤抖的双臂

用你那微弱的呼吸

给人们以沧桑的慰藉

也许,我真的爱你

养育了我的祖先

祖先的祖先的你

养育我的后代

后代的后代的你

流淌着你的血液

吮吸着你的奶水

眼里早已沾满了你的眼泪

终有一天,你会老去

悄悄的,不留下任何痕迹

连太阳也无法再在照耀着你

那一刻,

我该依偎谁

我该去哪里

不!

连我也死了

和你死在一起

因为我们早已深深的融为一体

现在我们还活着

我不想再欺骗你

因为

篇7:诗歌朗读训练教案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2.初步掌握诗朗诵的基本技巧 3.进一步提高学生朗诵水平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朗读基调,并把朗读很好的融入到音乐中 教学难点:

1.用所学朗读技巧在诗歌朗读中充分的体现 2.对其他同学的朗诵进行鉴赏并提出见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妙文欣赏----评论

第二环节: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XX同学带给我们的感动文章,也听到了XX同学精彩的评论。是啊!孝敬父母就应从现在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哪怕是在学校打给家里电话中的一声问候,哪怕是回家后给父母沏一杯香浓的热茶,都会让父母为之欣慰,欣慰孩子已渐渐的长大。不要等到父母洗尽铅华,再讲孝敬父母,再行动却为时晚矣。怪不得,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中这样的说道:“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说起诗歌,做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诗歌的朗读在我们的普通话教学中又是重中之重。接下来的四种文体的朗读训练,诗歌,散文,故事,小说。诗歌是排在第一位,也就是基础训练。所以这节课我们所学的主要内容是诗歌朗读训练。

朗读诗歌必须要有丰富的情感,情感的流露,诗歌在里面是占很大一部分地们的,如果我们对诗歌的朗读能上一个台阶的话。那再读散文,故事,小说便如鱼得水了。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一单元所讲的知识: 朗读的过程分为四大环节: 1.熟悉作品

熟悉朗读内容 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作品

分清朗读对象 确定朗读目的把握朗读基调 设计朗读符号 3.感受作品

形象感受

逻辑感受 4.表达技巧

停连

重音

语气

节奏

而其中表达技巧当中的节奏可分几种类型

1.高亢型 2.紧张型 3..轻快型

4.低沉型

5.凝重型

6.舒缓型 +

接下来请打开课本214页,我们学习新的诗歌内容。内容不多讲,我让大家预习了: 主要说明一下诗歌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抒情性 所谓抒情性 准确把握和深入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然后转化为自己生动的语言,传达给听众。感染听众,达到朗读者与听众的情感共鸣。用16个字概括一下便是:披文入情,以情入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

2.把握诗中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大多为名词。一首诗歌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有很多个。意象可谓是诗歌的骨架所在。比如:一个事物会引发多个诗人的情思

。月亮~~床前明月光~~~~ 明月几时有~~~

儿歌的代表: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包括如今的歌曲中: 月亮代表~~~ 月亮之上。。

3.音乐性 主要表现为节奏。节奏又分为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

外在节奏:节拍顿数和押韵

内在节奏:内心情感的律动

外在的抑扬顿挫和内在的情感的波动起伏相一致,才能完美的体现诗歌具有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朗读技巧:

1.分析诗歌思想内容,风格样式,确定朗诵的基调 2.找出韵脚,读出诗的音乐美

3.感性体验,掌握技巧

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

板书

诗歌朗读训练

一.朗读的过程分为四大环节:(复习)

1.熟悉作品 2.理解作品 3.感受作品 4.表达技巧 二.诗歌的特点: 1.抒情性

2.把握诗中意象

3.音乐性 +

三.朗读技巧:

1.分析诗歌思想内容,风格样式,确 定朗诵的基调

篇8:选修6 Unit2 诗歌朗读文本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中游水环境监测中心通过精密度偏性 (AQC) 试验和绘制质量控制图, 对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六价铬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检验。检验过程中通过方差分析、空白试验、加标回收试验、标准差检验以及质量控制图等方式, 对检测过程中分析人员业务水平、仪器性能和稳定性以及检测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为提高本中心分析人员的监测能力, 改进检测环境, 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仪器:T6新悦可见分光光度计, UPH-Ⅱ-20T优普超纯水制造仪, 50 m L磨口具塞比色管。试验用磷酸、二苯碳酰二肼均为分析纯, 试验用水为UPH-Ⅱ-20T优普超纯水制造仪所制超纯水, 试剂均按照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T7467—1987) [4]进行配制。

1.2 试验方法

1.2.1 六价铬标准曲线的制作。

(1) 铬标准贮备液的配制。称取于110℃干燥2 h的重铬酸钾 (K2Cr2O7, 优级纯) (0.282 9±0.000 1) g, 用水溶解后, 移入1 000 m L容量瓶中, 用水稀释至标线, 摇匀, 即可得到六价铬浓度为100 mg/L的铬标准贮备液。

(2) 铬标准使用液的配制。吸取5.00 m L铬标准贮备液置于500 m L容量瓶中, 用水稀释至标线, 摇匀, 即可得到六价铬浓度为1 mg/L的铬标准使用液。此溶液需使用当天配制。

(3) 铬标准曲线的制作。向一系列50 m L磨口具塞比色管中分别加入0、1.00、2.00、3.00、4.00、5.00、6.00 m L铬标准使用液, 用水稀释至标线。

1.2.2 水中六价铬标准曲线的制作。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467—1987中六价铬的测定方法, 以水作参比测定不同浓度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值, 并对标准溶液的测定结果进行线性回归计算。

1.2.3 精密度偏性检验与测定。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规范中《水环境监测规范》[5]的要求, 将下列6种不同浓度的溶液以随机顺序, 每种浓度平行2份, 按照GB/T7467—1987中六价铬的测定方法, 每天测定1批, 连续测定6 d, 共测定6批。由于试验所用天然水样中六价铬含量低于检出限, 所以采取双加标的方式进行精密度偏性试验以及加标回收试验。试剂:空白溶液为实验用超纯水;0.1C标准溶液, C为标准曲线测定上限浓度 (0.120 mg/L) ;0.9C标准溶液;天然水样+1.0 m L六价铬标准使用液, 向天然水样中加入1.0 m L的六价铬标准使用液;天然水样+2.0 m L六价铬标准使用液, 向天然水样中加入2.0 m L的六价铬标准使用液;统一标样, 利用六价铬标准使用液配制的μ=0.060 mg/L的自配标准样品。

1.2.4 空白批内标准差与方法检出限计算。

根据测定全程空白试验结果, 可计算空白批内标准差与方法检出限。

1.2.5 变异分析。

计算6种不同浓度六价铬溶液的批内变异 (a) 和批间变异 (b) , 并通过F检验评价变异是否显著。

1.2.6 总标准差分析。

进一步对6种不同浓度的六价铬溶液进行总变异、总标准差以及指示检出限的计算, 从而进行总标准差检验。

1.2.7 加标回收试验。

通过对不同浓度六价铬溶液进行加标回收试验, 对测定结果进行判定, 从而直观反映分析结果的准确性[6]。

1.2.8 质量控制分析。

通过前期试验计算确保了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达到要求后, 配制浓度为0.060 mg/L的控制水样, 按照GB/T7467—1987中六价铬的测定方法, 每天平行测定2次, 连续测11 d, 重复测定共获得22个数据, 并绘制质量控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中六价铬标准曲线绘制结果

水中六价铬标准曲线测定结果见表1。以六价铬浓度为横坐标, 以所测得的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水中六价铬的标准曲线 (图1) , 计算可得该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Y=1.848 6X-3.4×10-3, 相关系数r=0.999 7。

试验结果表明, 水中的六价铬在0.020~0.120 mg/L的浓度范围内符合朗伯-比尔定律, 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通过t检验对截距a进行检测可得t=2.155

2.2 精密度偏性检验与测定结果

精密度偏性试验测定结果见表2。

2.3 空白批内标准差与方法检出限计算结果

空白批内标准差与方法检出限计算结果见表3。表中x为每批单个测定值;X为每批测定总和;m为批数;n为平行次数;当显著性水平为0.05, 自由度为m (n-1) 时, 其中m=6, n=2, 查表可知tf=1.943。

(mg/L)

该试验检测限DL=1.59×10-3mg/L, 小于国家标准方法GB/T7467—1987中六价铬的检出限0.004 mg/L, 由此可知, 在本中心试验条件下进行水中六价铬的空白试验, 能够满足质量控制要求。

2.4 变异分析结果

批内与批间变异分析结果见表4。对于6种不同浓度的六价铬溶液, 其b/a的值均小于F0.05, 则评价结果为无显著性变异。由此可知, 本试验的结果精密度良好, 并未受到环境条件的干扰, 分析人员也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

2.5 总标准差分析结果

总标准差分析结果见表5。各浓度六价铬溶液的指标检出限均大于总标准差, 即总标准差检验结果均为合格。由此可知, 本试验中所用仪器性能稳定, 分析人员也能熟练操作该仪器进行分析工作。

2.6 加标回收试验结果

加标回收试验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 连续6个批次的天然水样双加标测定结果如下:6个批次的加标回收率的均值为101.7%, 在95%~105%的可接受范围之内, 说明本试验测定数据准确性高, 结果可靠。

注:加标量为0.020 0 mg/L, 平均回收率为101.7%。

2.7 质量控制图分析结果

由图2可以看出, 落入上下控制限 (±3S) 范围之内的点数为100%;没有出现连续7点偏离在中心线X同侧;未出现连续7点递增或者递减;无连续3点中2点接近控制限;未出现离群值;点阵随机排列在中心线的两侧, 上、下辅助线 (±S) 范围内的点数不低于总点数的50%, 可见质量控制图分布合理, 监测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3 结论

本研究通过水中六价铬进行精密度偏性试验, 对该项目在长江中游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测定的过程中, 其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进行评价。试验中六价铬的检出限低于国家标准;空白试验满足质量控制要求;对不同浓度的六价铬溶液进行变异分析及总标准差分析, 结果均合格;加标回收试验结果在95%~105%的可接受范围之内;质量控制图分布合理, 说明监测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从而证明本中心测定水中六价铬项目时, 分析人员实验技能良好, 实验室环境条件对分析过程无显著影响, 测定结果准确可靠[7,8]。

摘要:通过方差分析、空白试验、加标回收试验、标准差检验以及质量控制图等方式, 对实验室环境条件和分析人员技术水平进行检验和评价。结果表明:试验测定检出限低于标准方法检出限;批内和批间变异通过F检验且结果不显著, 总标准差结果均小于指标检出限;加标回收率均值为101.7%, 质量控制图分布在合理范围内。

关键词:分光光度法,六价铬,精密度偏性试验,变异分析,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谢瑞文.含Cr (Ⅵ) 电镀废水处理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 2006, 25 (3) :285-288.

[2]马广岳, 施国新, 徐勤松, 等.Cr6+、Cr3+胁迫对黑藻生理生化影响的比较研究[J].广西植物, 2004, 24 (2) :161-165.

[3]郭彦娟.水源六价铬污染应急处理技术研究[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 2014 (1) :35-37.

[4]中国环境保护标准水质分析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11-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环境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8:55-57.

[6]任成忠, 毛丽芬.加标回收实验的实施及回收率计算的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6, 32 (2) :9-11.

[7]王龄松, 韩红.浸入式便携分光光谱仪测定水质甲醛含量方法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 2010 (36) :21-22.

篇9:用朗读感悟文本

一、朗读有助于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范读或学生自读,圈点重要语句,把握大意,大体弄清作者主要观点或故事梗概,人物关系或说明的主要对象,在了解文章整体大意之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语气、停顿和修饰等角度读出意义用法。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这课时,在介绍荔枝外部形态时采用分读,分别让四个学生读它的外壳、颜色、形状和大小。这样学生就了解了作者是从四个方面介绍它的外部形态的。同一课,教师重点朗读“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润滑,荔枝壳却是粗糙的”,学生不难说出它用了作比较这一说明方法。此外,朗读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把握文章的思路,准确而全面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如在学习《洛阳诗韵》时,其中写洛阳的古、美、绝、奇时用了这样的词语: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她有……她有……她有……更因她有……”等复沓词语,这篇文章按照横向思路,从四个侧面写出了洛阳辉煌的画卷。这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明白”与“教师讲明白”效果是不大一样的。“读明白”是学生在读思的操作中,反复感受语言内容,进而领悟其意义。

二、朗读有助于理解思想情感和结构形式

古诗文的诵读要注意揣摩作者的意图,体察作者的感情,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来表情达意,表现出作品的魅力。抑扬顿挫,主要体现在语调的高低、强弱和语速的快慢等起伏变化,语调、语速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完全不同。例如诵读李白的《将进酒》,开头几句要读出气势,声调昂扬,顿挫有力,将其感叹生命无常的悲愤表达出来;接着,由“悲”转“乐”,借酒抒怀时,可以读得轻快些、平缓些;在劝“岑夫子”、“丹丘生”进酒时,又转向高昂、狂欢,节奏铿锵;继而借古喻今时,又可稍平缓,略低沉些;最后“借酒消愁”时,再度昂奋、高扬,有言尽意犹、余音绕梁之感。

有时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常在文章的结构段落及句式等方面的安排上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领读、分读、齐读等方式对应文章的结构层次读,能突出显示文章的思想感情,加深理解和感受。如《过秦论》让学生分读前一部分秦国从秦孝公到秦始皇逐步走向鼎盛的部分,指导学生响亮地读,节奏不断加快,读出文章的层层高扬,以至登峰造极。然后慢速冷静读出后面秦王朝一朝灭亡大厦倾覆的陡然跌落,最后齐声重读、慢读水到渠成的观点句,感受末句的发人深省。

三、朗读有助于感受、领悟写作技巧及语言特点

如在学习《劝学》第三段时,让学生甲朗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正面)。再让学生乙朗读“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反面)。又让学生丙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反面);再让学生丁朗读“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面)。又让学生戊朗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正面)。再让学生己读“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反面)。这样,让学生读一遍,便觉得没有必要大讲对比论证的原理和作用了。

又如在学习《〈野草〉题辞》时,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一段:“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句话两组相对的词语:“沉默”与“开口”,“充实”与“空虚”,值得品味,我们在朗读品味时应联系写作背景与全文内容来体会作者当时复杂矛盾的心境。

四、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我们的中职生,平时上课很少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和发言。老师叫起来,学生就用很简单的一句话、一个词作答,更有甚者是“徐庶进曹营——言不发”。而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教师不能发火,更不能训斥,而是想方设法让他开口。于是我就让学生从朗读开始,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为口语交际中学会运用规范的语言,学会用普通话表情达意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在各种交际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训练。在口语表达交流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加强课堂朗读指导,以读代讲。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指导学生用较低的语调,较慢的语速朗读“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然后,提高声调,加快语速朗读陡然一转的结尾,明白诗人以满腔热情发出若天下寒士能各得其所,自己甘愿献出生命的心声。

2.范读培养语感。

教师范读或者通过磁带范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读出诗人博大的情怀。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同学们在录音带的引领下,齐读得颇有味道,确也让人感到了毛泽东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革命豪情。

3.通过复述进行口语训练。

例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我让学生按照“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顺序复述故事,这在阅读教学中,不失为检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篇10:儿童诗歌朗读

《好孩子的思想》

好孩子的两眼,

装着十万个为什么,

月牙似的小嘴,

常把大人们问倒。

好孩子的大脑,

会旋转出千万个古怪,

总想把这些古怪,

变成现实中的美好。

好孩子的`两手,

会弄出许多新花样,

能让坏了的闹钟,

重新唱出动听的小曲。

有时,好孩子也会拍着脑瓜:

“哇,这道题太难,太难!”

却从来不肯停止

向上攀登的两脚。

《好孩子的笑容》

好孩子的脸上,

挂着花朵般的微笑,

一颗亮亮的爱心,

透明得谁都可以看到。

为了助人为乐,

多少次放弃节假日游玩,

用真诚和热情,

搭起心心相通的彩桥。

好孩子最最诚实,

从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怎么想就怎么说,

更不会到什么山就唱什么调。

好孩子最最谦虚,

像山中的小湖从不炫耀碧波,

即使做出多么了不起的大事,

也总说:“这是大家的功劳!”

《做个好孩子》

好孩子从不在公共场所

大喊大叫,

从不在教室、走廊

乱跑乱跳。

从不在建筑物上

乱涂乱画,从不在公园里

掐花踏草。

从不伸出脏手

乱摸乱抓,

从不把废纸

乱撒乱抛……

文明和礼貌,

像一个影子,

好孩子走到哪里,

它们就跟到哪里。

艰苦和朴素,

像一张张犁铧,

在好孩子心田

播下美丽和富饶。

勤劳和勇敢,

像一对飞翔的翅膀,

带着好孩子,

篇11:春天的诗歌朗读

春雨润物细无声。

小草欢喜雨中笑,

垂柳摆绦笑滢滢。

常言春雨贵入油,

今春中雨连绛珑。

雨点敲窗密而滃,

篇12:诗歌朗读我爱祖国

我爱祖国(女领)

我牙牙学语的第一个发音是“妈妈”;

我首先认得的词是“中华”;

我会唱的第一支歌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合)

那时起,我稚嫩的心啊: 就一心向着祖国妈妈。(男领2)妈妈告诉我:

“你这么幸福,全来自祖国。祖国是哺育每个人的妈妈。”(女领2)老师教导我:

“只有祖国的富裕强大,才能保护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才能使幸福的生活之花永放光华。”(合)

中华的历史告诫我们,没有祖国,就没有家,国家不强盛,落后就要挨打; 祖国,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是我们最亲最爱的妈妈!(领合)

于是,在我思维的轨迹上,在我浩瀚的脑海里,始终深深地铭刻着一条信念:

(合)祖国就是妈妈,国家重于小家,长大后用双手把它建设得更强大。(合)

妈妈啊!我的中华。

篇13:巧借文本促朗读

关键词:插图;想象;情景;绘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现代教学中,朗读更是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注意读书形式的多样化,其效果不明显。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切实抓住文本,结合其他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利用插图,感知文本,训练朗读

一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本身就是声情并茂的故事。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看图,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再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黑兔和小白兔都和谁参加比赛?兔妈妈为什么把蘑菇奖给小白兔?由于学生已经初步读了课文,加上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生动形象,且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黑兔和乌龟,小白兔和骏马进行比赛的,它们的态度怎么样,为什么兔妈妈把蘑菇奖给了小白兔?学生体会到了小黑兔由得意、沾沾自喜到茫然若失和恍然大悟,兔妈妈的和蔼可亲,小白兔的喜出望外。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展开想象,体会课文,训练朗读

在教学中,抓住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课文,在此基础上去朗读好课文。如教学《乌鸦喝水》的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时,我让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一生读,读后,我说:你读得很认真,只是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头脑中没有出现乌鸦“到处找水喝”的情景。大家想象一下,乌鸦“到处找水喝”,如果我们用望远镜看一下,你会看到什么?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就会涌现出许多奇特、丰富多彩的想象,他们滔滔不绝地说了出来。有的说,我看见乌鸦找了好多地方;有的说,我看见乌鸦一会飞到树林里找,一会儿又飞到山上去找;有的说,乌鸦一边找,还一边说:“渴死我啦!哪儿有水呢?”有的说,乌鸦一边找,一边说:“水真难找哇!”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使他们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体会了乌鸦因口渴难耐而着急的心情,这时再让学生读这句话时,学生读得很投入。

三、创设情境,表演课文,训练朗读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极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他们把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小松树从骄傲到惭愧的过程。

四、结合绘画练习,深化课文,训练朗读

低年级课文生动形象,可以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教学《这儿真好》一课时,我就让小朋友自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在脑子里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六个小朋友一组共同创作这幅画。老师分发给各组画有荒岛背景的画,并准备各种图片素材,如:小熊,各种动物、树供学生选用。学生可以有的贴图画,有的在图上用彩色笔涂涂画画,并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评比谁的画画得最好。有的在荒岛上贴上了许多树,有的在地上画上许多小草,有的在图上贴了小熊、小鸟、小猴,有的还在图上画了几座房子,就像是小动物的家,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画。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形象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的内容表达出来,有效地促进了其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读中结合画的训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总之,在一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文本资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学生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让每个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篇14:儿童经典朗读诗歌

马路上跑来小秋秋,

边走边跳边拍球,

球儿碰着果皮箱,

咕噜噜——滚进污水沟。

秋秋好不容易把球捡起,

污水却沾满了双手,

他望着白墙想了个办法,

“啪!啪!”

两巴掌,手印儿壁上留。

说来也真奇怪,

这手印儿老爱缠住小秋秋,

不知要找他做朋友,

还是和他做对头?

秋秋上学打这儿经过,

手印儿向他招招手:

“喂!快来呀,

我的好朋友……”

秋秋回家排队走,

步子迈得雄赳赳,

手印儿朝他摇摇手:

“哼!别装蒜,羞!羞!羞!”

秋秋打定主意,

绕开手印儿,

马路那边走。

哪知,手印儿远远朝他指——

“是你,是你!别溜,别溜!”

秋秋挺起脖子偏着头,

可还是免不了转头瞅一瞅,

呀!手印儿像举手告老师:

“瞧!是秋秋让我在这儿出丑!”

夜晚,秋秋睡在床上,

拳打脚踢,又喊又吼,

妈妈把他摇醒,

他说:“黑手印儿抢我的球……”

是呀,好孩子干了不光彩的事,

心上总像压着块大石头。

秋秋决心用自己的行动,

把这块心上的石头搬走。

……这天,大家看见墙下有个孩子,

踮起脚,昂着头。

用小刀轻轻把那黑印儿抠,

一脸盆石灰水放在身后。

过路的一位阿姨说:

“看!多么可爱的小朋友。”

这时,秋秋的脸红了,

篇15:儿童经典朗读诗歌

天上那俏丽的小星星看到了,

在那繁华的大街上。

无数的路灯,

是那么的豁亮。

好像在对小星星说,

这里才是你的家。

天上那俏丽的小星星看到了,

在那幽静的乡村小路上。

无数的花花卉草,

是那么的芳香。

好像在对小星星说,

这里才是你的家。

天上那俏丽的小星星看到了,

在那辽阔的大海上。

无数的小鱼儿露着头,

是那么心爱。

好像在对小星星说

这里才是你的家。

那边才是小星星的家哪?

小星星想啊—想自创儿童诗

终于他想到了,

浩瀚无量的宇宙就是小星星的家。

篇16:赞美妈妈的朗读诗歌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啊,妈妈,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啊,

篇17:立足文本,提高朗读实效

听久了,发现整齐的读书声遍布课堂,形式主义、机械主义的朗读多了。齐读,分男生女生读,个人读,轮读,看上去热热闹闹。读前没有明确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这样的朗读是无效的,只是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朗读,读什么,应该怎么读,这是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有人让学生读课文,无论长短;有人让学生读板书总结;有人让学生读教学要解决的目标……似乎什么都可以读。朗读本是阅读的一种有效手段或途径,不同的文体特征与朗读结合的程度也会不同。现试以名师课例与本人教学实践相结合,探讨不同文体课堂朗读的有效性。

一、文言文要“因声求气”

“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清朝桐城派刘大櫆提到了“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诵读。“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论文偶记》)。朗读是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件有效法宝。文“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朗读的层面上,必须先读顺,读出节奏,而后才能在诵读与涵咏中体味文章的气韵。

人大西山学校特级教师王君老师一直在探求朗诵的作用,尝试过很多堂“纯朗诵课”,力图让朗诵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她认为,“美读”永远是文言教学最省力最便捷的方法。[1]

在教《湖心亭看雪》时,品味教学的三个板块都是由“读”引领的。在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围绕着“咬文嚼字”品“痴行”“痴景”“痴心”,王君老师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想象性朗读,有虚拟性朗读,有创造性朗读;有集体读,有个人读、自由读;有朗读,还有诵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大声地朗读只是浅层的感知,涵咏、品味是诵读的深层。王君老师的文言美读教学,做到了朗读的层次与完整性,她的朗读教学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二、现代文可创设情境,朗读与理解相结合

散文或文学作品,篇幅都较长,单调的朗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配乐读、引读、范读朗读与理解相结合地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总得读,对于那些感情充沛的课文或片段,一定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读、品、写的结合,即:静心默读或动情诵读,咬文嚼字的品味,摘抄批注的写。读与品,是解读文本的重要环节,读得好,学生才能品得快与深。

《秋天的怀念》是在人教版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新”课文。这是人教社修订课文的一个大改动,添新文弃旧篇,替代了原课本鲁迅的《雪》。《秋天的怀念》,语言并不华美,但潜藏着史铁生如波涛般汹涌的“好好儿活”的情感。让初一的学生,体悟亲情且能走近史铁生的内心,是有些困难的。他们太幸福了,幸福地少了对生命苦难的基本感受。

受窦桂梅老师《秋天的怀念》课例启发与影响,笔者在教授这课时,重点在于朗读。三次使用这段教材进行引读,“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第一次,在作者体会“好好儿活”之前,表现作者的喜怒无常;第二次,体会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忍”着怎样的痛苦向作者说“好好儿活”;第三次,作者体会到应该“好好儿活”之后。三次引读,分别展示了三种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好好儿活”是怎样在作者身上产生强大的力量的。全文从头至尾的朗读,学生的感知并不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与韵味。只有教师自己读懂了,才能找到指导学生读懂的捷径。朗读如果没有心灵的共鸣与自己的思考很难有效果,有些时候,他们只是为了读而读。至于读了什么就不得而知。

也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做一些改动,化为一些灵活而富有诗意的朗读。如王君老师授冰心的《谈生命》一课。《谈生命》一文语言优美,充满哲理,将“生命”这样一个厚重、深邃的话题放在初中学生的面前来探讨是非常有难度的。《谈生命》全篇没有分一个段落,读起来又长又难,王君老师用她独创的散文“整容诵读法”将其转换成美丽、简洁的诗歌,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化抽象为诗意,化整体为局部,学生在第一次朗读时就能抓住全文的意象和重要的句子。学生在这创意的长诗前,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高涨。第二次朗读是放在学习了本文之后,学生的朗读充满感情,感受到那宁静而灿烂的生命。

实用文能朗读吗,适合朗读吗?我们的中学课本里,有几个单元长相“不太可爱”的说明文、实用文单元。多年来,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的老师把阅读教学定位为篇章知识的教学,把文章写法的概念性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总是试图以课文为例子向学生传授文章章法知识。[2]一遇到说明文,就大讲说明文知识;一遇到议论文,就谈议论文三要素;一遇到新闻,就议新闻的几要素。并不是所有的说明文都适合用诗歌的形式来诵读,并不是所有的说明文都有强的文学特质。但我们相信,任何一篇选入教材中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在教师是如何把握文本的特征,还原阅读的本质。

三、朗读形式多样化,慎用范读

朗读的形式是多样的,要合理运用。前面谈到的“因声求气”的美读、现代文的配乐读、朗读与理解结合的读,诗意化的读,并非指这些文体必定一定按这些方法来朗读。另外,朗读不可一味陈旧地按部就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需要激情引趣、文言文感知、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教师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3]

各学段中,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有“有感情的朗读”一项,这感情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要通过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学习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是自然的,不能用一个腔调来读。所以教师的范读是必要的,也是需慎重的。

恰当的范读,可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入境入情”。若每堂课都是老师范读,易让学生情感依赖。毕竟每个人的情感是不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我们倡导读出文字中的味道,而非是一个腔调。教师的范读,只是示范,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反观王君、窦桂梅等名师,她们的课堂里范读运用很慎重,并非是她们的朗读自身条件不好,而是她们真正起到了一个“引路人”的作用,课堂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让朗读不再只是“雁过留痕”的形式与过渡。

朗读的作用,不可忽略。要让学生能读好,读深,还是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入乎其中,出乎其情。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参考文献:

[1]王君.王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

[2]苏立康主编.品课·初中语文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清清泉水.如何进行朗读教学[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c025301000aos.html(2013-1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建筑合同和担保的类型下一篇:指南科学领域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