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024-07-22

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通用12篇)

篇1: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Q1: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在毛泽东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从一个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从一个人民倍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从一个在世界上被人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国家。

Q2: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

A2: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

①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贡献,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反对把马列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领导人;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杰出代表。他把中国革命理论系统化,并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独创性贡献。

③毛泽东晚年犯了“左”的错误。其错误主要是:在党的中心工作问题上的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在经济建设问题上的急于求成和急于过渡的错误。毛泽东晚年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④综观毛泽东一生,功大于过。

篇2: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过程中所产生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的科学理论,概括地来讲,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努力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新道路,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毛泽东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平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采取“赎买”的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成功。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只能包括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要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严格区别开来。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思想凝聚着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从实践上看,它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凝聚了全党的力量,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从理论上看,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领域。

总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为实现这个任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根、开花、结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他不仅领导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虽然,今天的形势有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论述,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继续提供着十分宝贵的理论指导。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天依然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帜。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和降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如果不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能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深刻的认识。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篇3: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毋庸置疑,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 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同时, 他还是伟大的诗人。

作为学生, 想要很全面的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有很大难度。通过学习和阅读一些文献和著作, 我对毛泽东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笔者只对毛泽东的众多认识和看法中选取几个印象深刻的方面进行评述。

毛泽东很有才学, 无论是思想上、哲学上、理论上、军事上、战略上等方面, 他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加以运用, 并取得卓越成就。所以我认为———毛泽东是千古奇才, 他值得世人的敬仰。

一、创立毛泽东思想, 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即以毛泽东及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丰富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是王稼祥在1943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提出的。

早期的共产党人, 在疑惑用什么主义解放中国问题时, 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把自己的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

毛泽东于1938年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 1939年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在《调查工作》一文中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同中国结合, 指出:“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 “需要‘本本’, 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强调必须把上级所作的决议、指示同本地区单位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 批评理论脱离实际的作风, 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科学诊断。不走中国化道路, 中国不会有出路。他的许多论著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性纲领文献:《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标志着提出新民主主义的基本思想;《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农村道路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活的灵魂,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标志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为毛泽东思想的确定打下坚实基础。毛泽东思想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二、在关键时刻引领革命走向胜利, 其文章也具有划时代意义

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从遵义会议到五次“反围剿”, 从抗日战争到三大战役, 一个不拿枪的军事指挥员引导中国人民从被压迫、被奴役走上当家作主的光明之路。

在诸国学习苏俄的“以城市包围农村”的经验时, 毛泽东则以前所未的韬略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军事战略, 并在中国长达几十年的革命中加以运用, 并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其中的遵义会议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 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 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 胜利地完成长征, 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除在本文提到过的那些文章, 毛泽东还写了《井冈山的斗争》, 文中论述了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三者的关系,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 进一步提出要从思想上建党;《矛盾论》及《实践论》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下基础;《共产党人发刊词》则总结了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 这也是中共在革命中面临的几个基本问题, 指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建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 ,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整顿党的作风》主要以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第一次提出“党风”的科学概论;《论十大关系》指出中国要摆脱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 文化双百方针, 党派关系“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问题……

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这样评价毛泽东:一本《论持久战》, 使我终生崇拜他!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则说:毛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 改变了整个世界。奥巴马在执政百天演说也引用毛泽东的话:现在“只是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 并且在白宫的圣诞树上挂出毛泽东像。

三、中国领导人历史上最有正能量的诗人

毛泽东爱读书, 很喜爱读《诗经》和《楚辞》、曹操和李白等名人名著。作为一个领导者, 他更有的是一种才情和豪气, 每一篇诗词都能诠释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和情怀。读毛泽东的诗词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你吸引, 或豪情, 亦或柔情, 不论什么时期的诗词总能让你记忆犹新, 充满激情, 给你无穷的力量。

红军长征途中, 毛泽东写了《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写出了对革命的憧憬、对革命的乐观积极的心态。而《忆秦娥》:“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不仅写出红军长征途中的战斗惨烈, 同时也抒发了革命者不畏强敌, 向往胜利的情怀。

抗日战争前夕, 毛泽东写了《沁园春·雪》:“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馀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从写意到抒情, 表现出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给人们以极大的信心迎接胜利的曙光。

在解放战争胜利之时写了《七律·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以雄伟、豪迈的诗句写出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以气势磅礴之势说明往日的一切都已过去, 美好的新中国已经诞生了。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对他的秘书说:“毛泽东的确是一位圣人, 是一位诗人、哲学家和导师。”尼克松说:“毛主席写过‘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 光阳迫。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现在就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 是我们两国人民攀登那种可以缔造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的高峰的时候了。”1976年2月, 已经下台的尼克松再次访华见到毛泽东时, 又谈到毛泽东诗词, 说:“主席曾说过:‘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而陈毅评价毛泽东诗词说:“展读之余, 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 虽苏辛犹未能抗手”, “推为千古绝唱”。

四、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传颂四方

毛泽东逝世后, 世界各地对他的赞扬和哀悼如潮水般涌来。曾有记者这样写道:“9月9日下午4时这一悲痛时刻, 似乎地球也停止了转动。”在他逝世后的10天里, 共有123个国家的政府和首脑向中国政府发来了唁电或唁函, 105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他们的代表到中国使馆吊唁, 53个国家降半旗致哀, 许多国际机构和国际会议上也开展了悼念活动。无论是中国的老百姓还是世界各国的政要, 每当谈起毛泽东都会眼里充满了崇拜。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我整个一生都是毛泽东的崇拜者。他的经典语录几乎每条我都能背得出, 他是中国人伟大的舵手!”美国总统卡特:“毛泽东这位智者改变了中国, 也改变了世界。我一生之中最佩服的人就是毛泽东。”

巴基斯坦总理本·布托则说:“毛泽东是几千年只能产生一位的巨人中的巨人, 是一位崇高的世界领袖。他对当代局势发展的贡献是没有人可以比拟的。”日本首相三木武夫说:“毛主席作为世界的大政治家在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业绩”。而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评价:“无论对他做多么高的评价, 都不过份!”

篇4: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或者说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对此,党的十七大第一次作了集中的表述和高度概括。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上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有机的统一整体,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最主要的理论框架。但是,这四个方面并不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内容,它只是对这一理论体系中最核心,最关键内容的科学表述和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完整理论体系。

首先,科学发展观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内容丰富而深刻,这一理论体系主要以发展为主题,形成了包括指导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发展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发展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统筹兼顾)、发展的方式(加快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多方面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具体包括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涉及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际,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成为一个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起统领作用的科学理论。

上述可见,科学发展观决不仅仅是几个观点或简短四句话表述,它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成熟,逻辑严密,完善系统的科学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一切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党的十七大,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功绩,那就是把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我们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和最新成果,第一次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不仅如此,还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起来,共同确定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样,科学发展观就成为我们党的一面旗帜,以此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和意志,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成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最主要的是要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三、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同时强调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明确了发展的时代意义,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质,必将大力推动党员干部的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二,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放在核心地位,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放在突出地位,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明确了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弘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必将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激发和调动亿万人民群众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革创新放在首位,强调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项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明确了发展的根本途径,必将极大地挖掘出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体制保障。

篇5: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是伟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毛泽东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并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毛泽东使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

人无完人,毛泽东同任何人一样,也有缺点和错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主要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们在正确评价毛泽东的伟大功绩时,也要毫不含糊地批评他的错误,但必须要实事求是,要摆正位置,不能以偏代全,要肯定的是毛泽东的功绩是远远大于他的过失的,不能把所有的错误责任全推到他一人身上。

毛泽东和他的思想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承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坚持毛泽东思想并不矛盾。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贯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时期,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

篇6: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历史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第一个理论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指导意义: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指导者党不断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篇7: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伟大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人民革命的理论,找到了解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和胜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而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旗帜。

(2)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新中国呵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毫无疑问,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毛泽东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基础。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两者又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前者的许多重要思想,为后者提供借鉴、启迪并被吸收;前者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后者所继承和发展。

(4)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和政治优势。毛泽东思想中所倡导的许多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等,教育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

篇8: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和突出贡献, 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 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战略选择

科学发展观, 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分析了我国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呈现的一系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征, 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各个领域。既有作主导方面的成绩和进步, 又有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形势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些阶段性特征的全面、深刻分析, 充满了辩证思维和实事求是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我国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这是必须看到和充分肯定的一个历史性的巨变但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看到“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因此,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并没有超出、也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的判断和立足点, 从根本上来说, 恰恰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 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既说明我们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各项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同时, 又向我们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 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迎接新的挑战, 着力解决新形势下更加凸显出来的问题, 推动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二、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承前继往, 又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丰富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 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领域和层面, 深刻论述过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 形成了关于发展问题系统而丰富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推进, 从根本上说, 都是在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繁荣, 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其他方面创新,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新中国成立以后,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都在发展观上作出过突出贡献。虽然有时走过弯路, 但发展观的不断丰富和进步始终代表主导方向。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发展环境、条件发生变化, 发展的质量要求更高。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高度, 既坚持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又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科学发展, 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社会主义, 也应该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的最根本基础是发展。发展, 不仅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而且发展要求本身就包括社会和谐, 进而包括更广阔领域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科学发展, 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改革的力度、开放的程度, 决定着发展的进程和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靠思想教育, 更要靠制度保障。制度对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起着基础、引导、保障的作用。所以, 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就要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方面体制。为此, 一定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凝聚改革共识, 坚定改革决心, 坚持改革方向, 坚持用科学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篇9: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历史教学内容科学处理建构的标准

1.是否有利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历史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建构的根本的出发点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历史教育的重心和核心应是以塑造学生人格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和人文素质为目的的。教者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建构,使学生对感受体会历史现象中的种种宏阔与平凡,残酷与美好,体悟为人做事,存身立世的基本道理,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生命热爱生命,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唯有成功培养、提高学生个体的人文素质,方能使之具备对国家的使命感,对社会的责任感。

2.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是历史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建构契入点

高中历史知识,统摄古今,含赅中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战争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但现实是学生普遍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学生之所以对历史课不感兴趣,是因为对知识的枯燥记忆,对相关知识结论的呆板严肃的厌倦。教者可以充分运用教本以外众多课程资源,如文字资料、影视资料、文物遗迹等等,尽量使历史教学内容的处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再加之教者的或雅或俗、幽默生动的语言,从多方位对学生进行丰富的信息刺激,使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更加丰富,这样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高雅的氛围中,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兴趣的成功激发,也有利于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知识体系的整合建构。

3.是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历史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建构支撑点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经验或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获得经验或体验,就必需尊重提升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需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就必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所以教者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处理,以便于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让学生逐步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为自身的历史学习和探索服务,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同时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一定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这是新课程观倡导的理念,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到主动式、探究式的转变。学生在主动的和创造性的利用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的同时还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获得、筛选信息,如何从相关信息中归纳出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东西等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往往是以教者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处理为前提的。

4.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及相关考试要求,是历史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建构的基本的参照点

通过各种基础性和选拔性的测试要求,表面上好像与新课改的目标要求互为矛盾,是对立的,但在对立的同时也是统一的。历史学科的课标及相关考试要求,主要涉及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应该掌握的基础性的经典知识,及要形成具备相关能力和素质。教者要学会在针尖上跳舞,尽量把对立的矛盾转化统一。把经典性的基础知识,通过相应的科学处理建构整合,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完善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历史教学内容的建构是否科学的评价方法

评价历史教学内容的建构是否科学,落脚点是以上述几点为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所采用的方法一定要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上述几点标准是否达成,一定要能够真实全面地体现学生知识与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生成的结果,也要反映其生成的过程。

具体的评价方法,根据一定考察内容和对象,采用相应的有效可行的方法。①对知识和能力的考察:测验考试法;活动法。如辩论、作业、演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图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诸多方面,这既可以反映学习结果,也可以反映历史教学内容是否科学有效。②对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及人文素质的评价,可以通过家庭、教师的观察,对学生学习生活过程的观察,并对此形成一定的结论,这也是一种评价的方法。例如一次有关历史问题的辩论赛,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历史思维水平可以从中体现出来,可以体现学生知识能力方面形成的效果如何,同时也可以体现出学生一定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如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③对学生历史学习过程评价方法,上面讲的观察法仍然是一个重要方法,家庭、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历史学习过程的行为、态度、合作意识中的表现加以记录,形成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其他的还有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方法。具体的评价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评价结果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历史教学内容和处理重构是否科学。

篇10: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历史上,由于我们党正确地理解和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在某些时候,由于对毛泽东思想离开了科学态度,就使我们的事业发生了曲折,甚至吃了很大的苦头。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但是,我们却发生了把毛泽东思想当作某种神学的东西、把领袖当作神看待的不正常现象,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发生这种现象,在思想理论上是怎样失足的,有哪些观点没有把握好;制度和体制上,有哪些关节点没有把握住,留下了漏洞?这些,都有待于深入地进行科学总结。邓小平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5页。)在某种意义上说,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是更为宝贵的财富。但是,经验要成为财富,必须要经过一个环节,这就是科学总结,要敢于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不能科学地总结,还可能变成包袱而导致错误;错误的、失败的经验如果不能科学地总结,深刻地吸取教训,则很容易重犯。这两个方面的实例都不难找。我们要非常严肃地对待党的历史。本文仅就几个方面的问题,回顾一些历史情况,并略陈己见。

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人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是一个过程,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确立也是一个过程。毛泽东思想于2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在30年代有了重大发展,并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显示其真理性和强大生命力,30年代末、40年代初,以《〈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为主要标志,形成了科学体系。

党内的教条主义者不承认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贬之为“狭隘经验论”。这种被贬为“狭隘经验论”的理论却得到全党广大党员干部的拥护,靠的是它的真理性,靠的是这种理论在实践中显示出来的强大生命力。但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1935年的遵义会议,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排除了教条主义成分,认可了当时有决定性意义的毛泽东的战略,这是全党对毛泽东及其理论的第一次明确肯定。抗日战争开始后的几年中,全党对毛泽东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经过40年代初开始的延安整风,全党兴起了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热潮,使全党(特别是领导层和理论工作者)对毛泽东的理论有了更明确更深刻的认识,概括地说,就是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要以毛泽东创立的理论和策略为指导,才能取得胜利。这是全党的新的觉醒。那么,毛泽东创立的这种理论是什么样的理论呢,应当怎样称呼这个理论呢?这就自然地提出了给这个理论命名的要求。

看来,当时党内有不少同志不约而同地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各自作出了努力。

张如心第一个为毛泽东的理论命名。

据有人考证,最早作出这种努力的是杰出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抗日时期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军政学院、中央研究院、中央党校工作,“文革”前为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教员)。1941年3月,他在《共产党人》杂志上发表的《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1942年2月18、19日,张如心在《解放日报》发表《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一文,又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理论”这一提法。

一些领导同志也在论述毛泽东的理论的文章中,使用了具有命名意义的提法。

1942年7月1日,朱德在《解放日报》发表《纪念党的二十一周年》的文章,使用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理论”的提法。

同一天,中共中央晋察冀边区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发表由主编邓拓撰写的社论,题目就是《全党学习和掌握毛泽东主义》。这篇社论不但给毛泽东的理论命名为“毛泽东主义”,而且对这个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

1943年7月4日,刘少奇写成《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一文,于7月6日在《解放日报》发表。他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两个提法,都带有命名的意义。

以上一些同志以及其他不少同志的文章,对毛泽东的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科学体系、历史地位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作了论述。

王稼祥是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第一人。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写成《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7月8日发表于《解放日报》。这篇文章创造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文章说:“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文章对此作了如下论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是在与国外国内敌人的斗争中,同时又与共产党内部错误思想的斗争中生长、发展与成熟起来的”。“以毛泽

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主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现实,积蓄了中共二十二年的实际经验,经过了党内党外的曲折斗争而形成起来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实际经验相结合的结果。”以上这些深刻的论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涵。这充分说明,王稼祥提出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构成了一个科学概念。

王稼祥是在全党酝酿的基础上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但他作为首创者的贡献是应当肯定的。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已经记载了这一史实:“王稼祥于1943年7月8日在《解放日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并为党内许多同志所接受。”(见该书第202页)但是,长时期中,人们总以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是刘少奇在七大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直到1981年,《红旗》杂志的文章还说:“一九四五年五月,刘少奇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注:《红旗》1981年第2期。)80年代初,这一史实终于被一位学者订正了。

江苏无锡市职工大学的教师陈文源(后为江南大学教授),依据他多年的研究,针对《红旗》的文章,写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何时首次提出》一文。文章指出,《红旗》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他列举事实说明:“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的提出和使用,是在党的„七大‟以前。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第一个对毛泽东思想作出详尽论述的,是王稼祥同志一九四三年七月的纪念文章,而不是刘少奇在„七大‟的报告。”陈文源的文章明确肯定,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是由王稼祥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上海《解放日报》编的《新论(未定文稿)》第9期(1981年2月18日)作为“动态与资料”刊登了这篇文章。《解放日报》的这篇文章引起了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领导同志的注意,决定在供内部参考的《理论研究资料》上发表(此刊物由该室“研究组”编,笔者当时在“理论动态组”)。《理论研究资料》在1981年3月9日出刊的第47期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本期只刊这一篇文章)。

这期《理论研究资料》发出后,立即引起重视。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当时一位同志告诉我,陈云同志办公室打电话来要这一期刊物。

在党中央的重视和指示下(中央领导怎样研究此事的,我无从知晓),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即着手查阅从1938年至1945年七大这一段时间的中央档案、中央文件及《解放日报》等十几种报刊,弄清楚了这个问题。

刊登在《文献和研究》1982年第1期(4月15日)的调研成果,即《关于毛泽东思想提出的历史过程》一文明确肯定(本文参考了这篇文章),王稼祥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该文还阐明: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由王稼祥同志初次提出后,逐步为党内许多同志所接受。在党内一些文件和许多负责同志的讲话里,使用和论述毛泽东思想等概念的情况,逐渐多起来了。直到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才正式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下来,并写进了党章。

1985年,出版了《回忆王稼祥》一书。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耀邦同志为此写了序言,充分肯定了王稼祥提出和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功绩。他在序言中说:“一九四三年夏季,他抱病撰写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纪念我们党诞生二十二周年和抗战六周年。在这篇文章中,他初步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他是我们党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第一人。”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毛泽东思想从被贬为“狭隘经验论”到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主要是由于它的真理性,及这种真理性在实践检验中一再得到证实。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是,党内一些领袖人物和理论工作者的宣传倡导,也起了重要作用。当然,所谓确立,还要有党规党法的保证,这就是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刘少奇是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第一人。

刘少奇在七大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他在这个报告的第二部分(即“关于党的指导思想问题”)全面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包括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条件、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内涵、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等等。他明确指出:“党章总纲上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在党章的条文上又规定,努力地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这是我们这次修改的党章一个最大的特点。”“毛泽东思想,就是这次被修改了的党章及其总纲的基础。”七大修改通过的党章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样,党的七大就完成了一件在党的建设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这就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刘少奇全面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阐明了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指导作用。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他着重指出了以下几点:第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第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第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艰苦的理论创造;第四,毛泽东具有独特的主观条件。总的说,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论述是符合唯物史观的。但是,今天回顾总结七大以来半个多世纪阐述和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经验教训,也感到,当年对毛泽东思想的论述,存在不足。一是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和历史条件阐述不够充分;二是没有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强调了毛泽东的“天才创造”;三是没有指出毛泽东思想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经受检验。这些在当年难以感到的问题,对以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七大党章第一次有了指导思想的条文。

我们党在1922年召开的二大制定了第一个党章。三大、四大、六大都修改了党章,1927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也修改了党章。在七大以前,共有五个党章。但是,这五个党章都没有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条文,也没有在有关条文中提及。这说明,虽然我们党从成立时起就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但在党成立之初的一段时间内,党处于自己的幼年时期,从全党情况看,对理论旗帜问题的认识不很明确也不很深刻。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概念,体现了从思想上建党的基本要求。这是我们党的建设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造性举措,创造了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七大以后,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理论旗帜都很重视,每次代表大会修改通过的党章都有指导思想的明确规定,这成了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次理论飞跃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个结合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与中国实际相加,而是一个艰苦的理论创造过程;也不是一般的理论创造,而是理论的飞跃。

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可以看到,所谓理论飞跃,是对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丰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这种升华,不是解决了个别理论问题,而是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种升华,不是回答了革命某一小阶段上的问题,而是回答了整个革命大阶段上的问题。所谓理论飞跃,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是认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

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新民主主义论和社会主义论两大部分。我们所说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是指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论有若干重要内容,但没有形成体系,应当归之于第二次理论飞跃的范畴。

第一次理论飞跃本身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思想原则”是毛泽东在八大开幕词中的提法,实际上是一个公式。毛泽东多次说过,在党的幼年时期,全党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很肤浅,对中国历史、社会状况和中国革命问题认识很不深,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完整的、统一的理解,不懂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主要的倾向是简单地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某些词句,而不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搞教条主义。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反对教条主义的基础上,概括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公式(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第一次完整表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以后,具体的表述有几种,略有不同),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贡献。现在,这个公式已为大家所熟知,但当初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概括出来的,来之不易。

怎样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呢?概括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怎样贯彻实事求是呢?毛泽东多次讲过这方面的体会,主要是以下两条,一是调查研究,二是在实践中学习。

邓小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从时代和任务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说,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邓小平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错误赶快改。

第一次理论飞跃的实现,有它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11页。)毛泽东讲得更明确:“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四卷,第1515页。)中国革命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理论飞跃的强大推动力。中国革命的丰富实践经验,是理论飞跃的源泉。

以上是理论飞跃的客观条件。列宁说,马克思的学说“是用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经验总结。”(注:《列宁选集》第3版,第三卷,第134页。)毛泽东独具的主观条件,使他成为第一次理论飞跃的主要承担者。理论飞跃是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这两方面的条件都是不可缺少的。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条件不具备,就不可能实现理论飞跃。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迫切需要实现新的理论飞跃。从50年代到60年代、70年代,20多年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毛泽东主观上也在作理论飞跃的努力,并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但却迟迟实现不了飞跃性的进展,相反,却一再陷入误区。原因就在主观条件不具备。毛泽东的思想越来越离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一次理论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体地说,这次理论飞跃从2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到40年代中期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则标志着这一次理论飞跃的完成。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到90年代初,邓小平实现了第二次理论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十四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是很清醒的估计。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前后才十多年,相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说,相对于“三步走”所需的时间来说,都还是开始阶段。从总体上说,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中,我们还是在邓小平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因此,这第二次理论飞跃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还处在这一次理论飞跃的进程之中。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不可能出现理论发展更新的阶段,因为还没有出现新的理论飞跃的客观基础。

篇11: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 摘要: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毛泽东思想则正确的指引着中国人民在发展的道路上前进,照耀着中华民族朝着一个又一个目标奋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是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发展。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具有特定的科学涵义。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原则的代名词。因此,毛泽东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

二、毛泽东思想是开拓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武器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划阶段的重大标志

毛泽东思想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推动马列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二、毛泽东中国现代化思想中的正确与失误,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篇12: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土建A1234 邓德育 11112130425

摘要: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毛泽东思想则正确的指引着中国人民在发展的道路上前进,照耀着中华民族朝着一个又一个目标奋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是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发展。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具有特定的科学涵义。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原则的代名词。因此,毛泽东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最高领导人,其思想和贡献指导着中华民族在正确的道路上一步步发展,对历史、乃至现代中国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影响。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

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明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强调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人力和物力,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从事发展,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唯一可行的方向选择。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不断扩展,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工业化转变为“四个现代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种思想理论的问世,总是有个酝酿、形成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20世纪最辉煌的精神成果,它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又是中国化的,是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运动的必然反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合乎规律的发展。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主体——新民主主义理论系统化、完整化是在抗日战争中期,人们通常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视为毛泽东思想的萌芽,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则是反对教条主义斗争的过程,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这也是毛泽东思想得以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特点,因此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在坚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这个民

族的特点,概括中国历史,依靠近代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斗争的极端丰富的经验,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而且搭起了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桥梁,把我国民族的思想水平提到了从来未有的合理的高度。

二、毛泽东思想是开拓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武器

毛泽东思想是世界革命局势影响下的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地指导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使得长期贫弱和穷困的中华民族开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为新时期邓小平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进行新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前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划阶段的重大标志

毛泽东是使无产阶级的科学宇宙观成为中国意识形态主流的新阶段的开创者和建立者。而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个新中国的社会精神风貌,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想结合的产物,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伟大的作用。虽然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但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备普遍的意义,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宝藏,仍然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推动马列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中国生、发展、壮大都与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分不开。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带领全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创立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观点、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指导意义。

二、毛泽东中国现代化思想中的正确与失误,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失误,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它充分暴露了我们党在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使各种矛盾展现出来,促进了全党的觉醒,从而激发了全党解放思想,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热情,从而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三、毛泽东的人生价值思想对青年的成长是重要启迪

人生价值的依据在于人的社会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人生价值思想的核心内容。现在,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旧的人生价值思想体系受到严重冲击,而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的人生价值思想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起来,导致人们的思想呈现混乱状态。我们必须坚持毛泽东人生价值思想的主导地位,才符合当代历史发展的趋势,才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毫无疑问,毛泽东思想是伟大而不朽的,它在指导中国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思想是他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系统探索,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虽然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思想也有一些历史局限性,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否认毛泽东开拓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功绩,更不能忽视他的中国现代化思想的现实价值。我们必须珍视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优秀成果,在今后新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继续前进。我相信,毛泽东思想将长期激励和指导着我们不断的往正确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清溪江令公宅,清溪江令公宅罗隐,清溪江令公宅的意思,清溪江令公宅赏析下一篇:医院导医的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