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格式合同中无效条款的认定

2024-07-28

关于格式合同中无效条款的认定(精选11篇)

篇1:关于格式合同中无效条款的认定

关于格式合同中无效条款的认定。

第40条规定:格式合同具有本法第52条和第53条规定情形的,无效。本法第52条规定的是合同绝对无效的几种情形,比如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等等。这些情形都不用说,当然会导致合同无效。第53条又观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一是免除人身伤害责任的免责条款无效;二是免除故意或重大过失责任的免责条款无效。如果正确理解第53条的话,就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免责条款原则上有效(这也是各国共同的制度),特殊的免责条款才无效,特殊情况就是免除人身伤害和故意、重大过失。但第4O条在援用第53条的同时,又规定“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在同一个条文中,一方面说,免责条款原则上是有效的,另一方面又说,凡是免除责任的条款都无效。显然,第40条本身的含义就有矛盾,“或者”之前是一个意思,之后又是另外一个意思。不仅如此,第40条与第39条也不协调,第39条规定,提供格式合同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并采取合理措施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这也就是说,虽然有免责条款,如果一方已经用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或者向对方进行说明的话,该条款应该是有效的。而40条又说无效,这是直接的抵触,非常典型的逻辑混乱。

篇2:关于格式合同中无效条款的认定

(l)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

篇3:关于格式合同中无效条款的认定

1 网络购物与格式条款概述

网络购物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品信息的检索,从而了解商品相关情况,并以电子订购单的方式向目标厂商发出购物请求,再由厂商通过邮购的渠道发货,或者通过快递公司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在我国,网上购物的付款方式既可以是通过在线汇款或直接银行转账的方式进行款到发货,也可以是通过淘宝支付宝、腾讯财付通、百度百付宝等担保交易的方式进行货到付款。网络购物的途径包括B2C平台、B2B平台、S2C中小型店铺、团购网站以及独立的网络商城等。对于消费者而言,网上购物具有订货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获取大量商品信息,购货全过程省时省力等优点,但是与此同时,网上购物又兼具网络支付安全性差、实物与网上描述差别大、厂商诚信难以保障、退货不方便等缺陷。

格式条款又被称之为格式合同、定式合同、一般交易条件或条款等,根据我国《合同法》中第39条规定,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格式条款的缔约程序是建立在意思自治的前提下,订立合同的当事人享有充分的权利决定订立合同与否、订立合同的样式等,而合同的相对人只能被动地接受格式条款预先拟定的内容,对合同只有接受或不接受的权利。格式条款是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目的在于满足大量重复交易活动的需要,减少交易所耗费的磋商费用和时间,提高交易的效率。

2 网购合同中格式条款运用的现状分析

2.1 网购合同中格式条款运用的问题

网购是一种新型的购物方式,具有全球性、直接性和虚拟性的特点,加之网络合同中格式条款的运用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这使得格式条款在实际运用中会遇到比现实购物合同更复杂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提醒相对人注意的方式不合理

网购合同的提供方为了使自己获取最大的利益经常会采用一些不恰当的手段对格式条款进行处理,以达到欺瞒消费者的目的。如,将格式条款中不合理之处用小字呈现,在文字表达上模糊不清,使消费者不能准确理解其意;将格式条款置于非主页或混杂在其他条款之中而不加以说明;设置不必要的链接或步骤,使相对人疏于了解便做出非真实的意识表示等情况。

2.1.2 利用格式免责条款免除合同提供方责任

免责条款在网购合同中应用十分广泛,各商家可以利用格式免责条款尽量减少或限制自身在网络交易中的责任。如果拟定的免责条款具有合理性,可以有效地维护商家自身的利益,使其自身避免承担无法控制的风险。但是免责条款拟定不适当,如出现合同提供方仅对重大过失行为负责,合同相对人要负责不可抗力,合同相对人在商品有瑕疵的情况下只拥有修理和更换权,而无解除合同或求偿权等状况,就会严重侵害格式条款相对方的利益。

2.1.3 相对人对网购合同的审查权利丧失

在网购流程中,格式条款的提供方没有将保证相对人充分了解合同内容作为网购的必要环节,使得格式条款相对方在订约过程中没有充分时间和机会审查网购合同,被动地丧失了合同审查权利。

2.1.4 网购合同相对方的撤销权和撤回权受到限制

网络合同是基础数据程序的形式呈现给合同相对方,所以合同的缔结过程可在一瞬间完成。消费者只需在合同处点击接受或同意,便可将合同缔结完毕,虽然这种合同缔结方式简单、快捷,但是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失去了应有的权利,不能像传统的交易方式那样对自己的意思拥有撤销权和撤回权。

2.1.5 随意修改和调整格式合同条款

通常情况下,网购合同提供方在合同中规定其有权在任何时间修正、更改各项合同条款,并且经修改或更正后的合同条款一旦通知就立即生效。这样一来,网购合同的相对方在签订合同后不仅得接受以往网站上拟定的服务条款,还必须接受合同提供方随时改动条款的行为,这种不公平的格式条款,将合同相对方置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地位。

2.1.6 制约相对人法律救济手段的运用

网购合同的提供方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原本应由其承担的法定举证责任转移给合同相对人,直接构成了相对人寻求法律救济的途径障碍。如在一些网购合同中,存在排除以仲裁或诉述的途径解决争议的条款;要求相对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能通过与合同提供方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有些条款直接规定合同提供方拥有最终的解决争议方式决定权,;在合同中约定有利于提供方的管辖法院;在合同中拟定有利于提供方的仲裁条款等。

2.2 网购合同中格式条款运用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网购合同中格式条款运用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是总结起来主要归为以下四点:

2.2.1 立法不完善,诚信体系缺失

现阶段,我国对于网络购物合同尚未形成专门的立法,直接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况。网购合同仍旧适用于《合同法》中第39条、第40条、第41条、第53条的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规定以及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另一方面,我国网络购物呈现出发展速度过快与诚信体系尚未完善的矛盾,致使格式条款的提供方的诚信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加之相关部门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不足,形成了网购合同中条款格式公平运用的障碍。

2.2.2 电子合同自身的性质的影响

传统合同在签订的过程中,可以与格式条款的提供人就合同内容进行磋商,有权利在达成一致意见的前提下修改合同的各项条款。而网络购物合同属于电子合同范畴,电子合同与传统合同相比,其订立合同的手段和记载合同内容的形式均发生了变化,使其自身具有不可协商性的特征,合同条款的相对人毫无协商的可能性,导致了不公平条款的产生。

2.2.3 行业自律性差,监管力度不足

网络购物的经营团体在制订格式条款时,不会从相对人的利益角度出发来设定合同内容,由于此行业属于营利性质的行业,所以在拟定网购合同中的格式条款时,往往首要考虑的是自身利益,为了使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得不限制相对人的权利,增加相对人的义务责任。此外,在网上交易的行业中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没有明确的惩处业内坑害消费者利益行为的措施,这样容易产生网购合同中不公平的格式条款。

3 完善网购合同中的格式条款运用的建议

由于网购合同中条款格式运用的现状不容乐观,所以必须采用有效措施对网购合同中的格式条款加以完善,现提出建议如下:

3.1 对网购合同格式条款提供方的规制

3.1.1 网购合同的提供方应向相对方合理提示格式条款

网购合同的提供方必须严格履行提醒注意义务,以便于让相对方在确认接受之前可以充分获悉格式条款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在双方订约时,网络合同的提供方有义务以明示或其它适当、合理的方式提醒相对方注意其以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事实,这也是保障相对方知情权较为重要的一个步骤。

3.1.2 相对方需通过合理的方式获悉网购格式条款的具体内容

网购合同格式条款的提供方应当给予相对方合理的机会,使之能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以便了解格式条款的具体内容。合理的机会主要是指按照法律行为的环境,相对方需有合理的机会对电子格式条款进行阅读。如果条款提供方已经事先对相对方作出阅读格式条款的提醒,但相对方却没有进行阅读就直接按确定键,则可以认为相对方自动放弃了对格式条款认可或不认可的选择权,即相对方认可了提供方的格式条款,那么未被相对方阅读的部分也构成合同条款的一部分。因此,为了能够使相对方有较长时间来认真地阅读格式条款,应延迟合同成立的时间。

3.1.3 网购合同的提供方应对格式条款做出必要的说明

网购合同格式条款的提供方应主动向相对方说明格式条款中的重要内容,并以此来保障相对方的知情权。

3.2 保护相对方的利益

3.2.1 格式条款的解释

网购合同提供方所使用的格式条款,其内容的认定应以未曾受过法律训练的相对方了解,需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法律专有名词,一旦在条款中使用较为模糊的字眼时,需作有利于相对方的解释,这样规定的主要原因是,网购合同的格式条款,是由提供方预先拟定,而相对方在签约前或签约时,并没有对条款表示自己的意见及一起草拟的机会,所以,在条款解释有疑义时,应当由提供方承担风险,作出有利于相对方的解释。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格式条款提供方遵守透明化的要求,尽量清楚、明确地对格式条款进行拟定。

3.2.2 一定期限内的解除合同权

在网购交易中,由于格式条款是提供方确定的,加之交易的内容没有被完全公开,从而会造成相对方意思表示不完全。为了在网购中更好地保护相对方的权益,可赋予相对方在一定期限内无条件解除合同的权利。

3.2.3 异常条款的排除

异常条款是存在于网购合同格式条款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条款,在网购中,条款的提供方有可能使用它来侵害相对方的权益,所以,有必要准确认识异常条款,并对其进行正确定义,以便于可以将之排除。

3.3 格式条款的法律规制

3.3.1 立法规制

网购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当前,应尽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对格式条款立法进行完善,应对《合同法》中有关格式合同规制的条文作出司法解释,并在时机成熟后制定一部《格式合同规制法》。在进行制定时,需考虑制度本身的要求、现实可能性以及可借鉴的其他国家的立法等三方面的因素。

3.3.2 司法规制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司法控制进行加强:其一,将格式合同与行政规章区别开来,并扩大法院对格式合同的收案范围,以此来保护相对方的利益;其二, 加强法官对网购合同格式条款的公正理解;其三,确保司法机构的独立性。

3.3.3 行政规制

行政规制不仅可以通过事前对网购合同中的格式条款进行审查,将不公平的条款遏制于初始,而且还可以通过检查来达到废止正在使用的不公平条款,这也是最为直接、有效地控制手段。

参考文献

[1]王胜利, 孟瑾.网络购物合同中格式条款的运用和完善[J].中国商贸, 2010 (25) .

篇4:关于格式合同中无效条款的认定

没有选择合同指定治疗方式,投保人患重疾遭拒赔

居住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淮城镇友谊路的王玉国先生于2009年7月30日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淮安市楚州支公司签订了一份保险合同,合同约定:险种名称为康宁终身保险合同(2007年修订版),保费金额为2万元,保险期间为终身。

该康宁终身保险条款(2007年修订版)第五条第一款约定,被保险人于合同生效之日起180日后,初次发生本合同所指的重大疾病,本公司按基本保险金的二倍给付重大疾病保险。

第二十三条重大疾病的名称及定义如下:“主动脉手术指为治疗主动脉疾病,实际实施了开胸或开腹进行的切除、置换、修补病损主动脉血管的手术,主动脉指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不包括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分支血管,动脉内血管形成术不在保障范围内。”

合同签订后,王玉国分别于2009年8月1日、2010年8月10日缴纳保费共计4600元。

2011年2月12日,王玉国经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并建议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2011年2月17日至2011年3月4日王玉国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行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隔绝术。

王玉国出院后认为其符合购买的保险的理赔条件,但是其后王玉国多次要求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淮安市楚州支公司给付保险金,楚州支公司却因王玉国所患疾病(手术)不符合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而拒绝赔偿。

王玉国无奈将保险公司告上法院。

案例焦点:保险条款滞后于目前医学技术

法院受理该案后,审理期间,于2012年4月27日根据原告申请,委托江苏省人民医院司法鉴定所对王玉国申请的事项进行鉴定。

该所于2012年6月11日作出了鉴定意见书,鉴定意见为:“王玉国所患的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属于主动脉疾病;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隔绝术比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康宁终身保险条款(2007年修订版)第23条第10款约定的开胸手术创伤更小、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隔绝术是主动脉手术,但其无需实施开胸进行;患者的病情更加适合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隔绝术,属于介入主动脉修补范畴。”

2012年7月10日该所还对法院的有关咨询作出答复:“1.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外科手术向微创化发展。许多原先需要开胸或开腹的手术,已被腔镜或介入手术所取代。被鉴定人王玉国所患疾病为主动脉夹层(StanfordB型),该病患更适合用介入的方法行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隔绝术。对其实施的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隔绝术是主动脉手术,属于介入主动脉修补范畴,相对于传统的开胸手术,具有创伤小、死亡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目前已取代了传统的开胸手术。2.对照委托方提供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康宁终身保险条款(2007年修订版)第23条第10款规定“主动脉手术指为治疗主动脉疾病,实际实施了开胸或开腹进行的切除、置换、修补病损主动脉血管的手术……被鉴定人接受的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隔绝术为主动脉手术,本术式与开胸手术虽途径不同,但目的一致,因其无需实施开胸,故创伤更小。本所用法医学及临床医学知识理解主动脉手术之本意为治疗主动脉疾病,治疗采用创伤小、死亡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方法为合理行为,新的术式取代旧的术式是科学的进步,具体手术途径非本条款的核心内容。3.本所鉴定主张已表达明确,本案矛盾焦点为保险条款滞后于目前医学技术所致。”

格式条款免责无效,保险公司不能因此拒赔

最后法院认为,根据江苏省人民医院司法鉴定所法医临床鉴定意见书及答复函意见,原告王玉国所患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疾病属于主动脉疾病,符合康宁终身保险合同约定重大疾病的保险范围,该合同第23条第10款项目关于“实际实施了开胸或开腹进行的切除、置换、修补病损主动脉血管”显然不属于对疾病症状的解释和描述,而是对于疾病治疗方式的限制,排除了被保险人享有的对疾病治疗方式的选择权。按照常理理解,重大疾病并不会与某种具体治疗方式相联系。对于被保险人来说,其在患有重大疾病时,往往会结合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具有创伤小、死亡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治疗方式,而不会想到为确保重大疾病保险金的给付而采取保险人限定的治疗方式。保险人以限定治疗方式来限制原告获得理赔的权力,免除自己的保险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九条的规定,该条款无效。

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外科手术向微创化发展,许多原先需要开胸或开腹的手术,已被腔镜或介入手术所取代,而重大疾病保险的保险期间往往很长甚至终身,因此保险人以被保险人投保时的治疗方式来限定被保险人患重大疾病时的治疗方式,不符合医学发展规律,保险公司不能因为被保险人没有选择保险合同指定的治疗方式而拒绝理赔。

法院判被告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淮安市楚州支公司于本判决书生效后十日内给付原告王玉国保险金4万元。

2015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发布该起保险纠纷案件审判指导案例,确立了该类保险纠纷最新的司法指导标准。无疑,该审判指导案例对推进保险业规范发展,维护投保人合法权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篇5:什么情况下合同格式条款无效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者利益的。恶意串通是指双方当事人非法串通在一起,共同订立某种格式条款,造成国家、集体或第三者利益的损害。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是指当事人通过实施合法的行为来掩盖其非法的目的;或其从事的行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在内容上是非法的。这种行为又称为隐匿行为。在实施这种行为中,当事人故意表现出来的形式或故意实施的行为并不是其要达到的目的,也不是其真实意志,而只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和行为掩盖和达到非法的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是订立格式条款的基本原则之一。因为社会公共利益是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当事人双方订立格式条款都必须遵守这一准则。凡是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或者损害人民健康、毒害人民心灵、坑害消费者利益达到一定程度的格式条款,都属于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即使合同当事人双方同意,也属于无效格式条款。

篇6:关于格式合同中无效条款的认定

◇ 叶海涛 李鹏飞

【案情回放】

2007年4月24日,原告郑某(乙方)与被告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甲方,以下简称花旗银行)签订《个人房产按揭贷款合同》。该合同第3.1条约定,“贷款利率:港币贷款利率将在甲方根据国际市场状况自行制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由甲方自行调整”;第3.2条约定,“贷款利率调整:甲方有权在中国人民银行允许的上下浮动的利率范围内根据市场状况不时调整港币贷款基准利率,但须书面通知乙方调整后的贷款利率及生效日期,甲方可以信函或营业场所公告的方式进行该书面通知”。被告放款后,原告按当时的利率5.25%分期还款。2007年12月4日至2009年4月27日,原告就贷款利率问题多次以电子邮件及律师函方式,要求被告履行按国际市场状况变动同步下调贷款利率的义务,并按香港港币利率调整的时间分段计算,分别退还之前多收的利息。被告也多次复函,坚持认为调整港币基准利率是被告的一项权利而非义务,但为保持与原告良好的客户关系,被告决定将贷款年利率进行一定程度下调。2009年4月27日,原告再次要求被告按照贷款合同约定,将贷款利率按照市场情况降到2.5%,并返还多收的利息197144.34元。

因双方未能达成一致,原告遂诉至法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判决原告主张缺乏充分证据证明,依法不予支持。一审宣判后,原告不服,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上海一中院经审理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各方观点】本案诉争贷款合同为格式合同,在房屋交易贷款普遍存在、国家基准利率不断变动的情况下,该类合同条款如何理解,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甚至国家金融秩序的安全。本案双方当事人的争议焦点在于:关于银行可自行调整利率的条款如何认定?被告的履约情况是否符合合同约定?针对上述焦点,实务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发表了观点:

罗培新(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银行未就合同条款与每一相对方协商,并不影响其正当性;格式合同是否正当主要在于提供方是否采取合理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及是否按照对方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客户签署合同时,未对银行可单方面调整利率提出异议的,应视为认可,即该条款具有约束力。

杨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五庭庭长):对于当事人的约定,在不违背金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应当首先尊重契约自由;银行可自行调整利率的约定,是一个纯粹权利或带有某种限制的权利或义务,客户有无质疑的权利,值得研究。如果银行不受限制,当利率变化有利于银行时,其就有调整的积极性,反之,亦然。如此,该条款的合理性就有欠缺。

Joe Longo(德意志银行亚洲法律总监):由于金融市场变化多样,贷款合同通常包含涉及未来的条款,如6个月后的利率,由一方(一般是银行)根据即时市场或市场惯例确定,另一方无权决定,但可以质疑利率是否合理。

周莉莉(汇丰银行法律顾问):格式合同中往往约定银行有权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利率,处于公平考虑,银行通常允许客户选择同意与否,客户不同意,可以终止合同。客户的质疑权,通过终止交易的方式行使更为有效。若相关的客户都来质疑,客观上合同双方成本都较大。

【法官回应】

本案中调整贷款利率是银行的一项受限制权利

本案一审承办法官是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叶海涛。她认为,本案贷款合同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内容并无违法之处,合法有效,合同当事人应按约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合同第3条明确约定,港币的贷款利率在花旗银行根据国际市场状况“自行”制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由花旗银行“自行”调整,花旗银行“有权”根据市场情况不时调整港币贷款的基准利率。从该条文用语不难看出,调整贷款利率系花旗银行自行行使的一项权利,并非是在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时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因此,郑某主张调整利率是银行的义务而非权利,与上述合同条文内容不符,其要求确认花旗银行不调整利率的行为构成违约,并要求返还多收的利息,缺乏合同和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对于格式合同的订立、效力和解释规则,我国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分别作了规定。结合这些规定,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笔者对本案的法律适用作如下进一步分析:

1.格式条款应首先坚持一般性文义解释

合同是缔约双方第一位的法律,文字条款则是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的具体规则。对于文字条款的争议,一般来讲,解释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合同外观文字为基础的文义解释;二是以当事人意思为基础的目的解释。其中,文义解释是基础,当事人意思表示为合同内容即条款、文字,合同解释“首先要确定当事人约定的含义”。对于格式条款含义不明或有多种理解的,由于提供方有能力、有义务、有经验对合同文字作周全细致的审查,预见并防范不利解释带来的后果,故该类条款的解释,应当严格从文字条款出发,特别考虑一般交易习惯和市场环境下,相对方的平均、合理理解和接受程度,对于提供者的单方意思、隐含的有利意思,不应该作扩大适用。本案中,系争合同第3.1条“港币贷款利率将在甲方根据国际市场状况自行制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由甲方自行调整”的表述,应作如下通常理解:第一,涉案港币的基准利率应由被告根据国际市场状况自行制定;第二,港币的贷款利率将由被告在制定的上述涉案港币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自行调整。第3.2条“贷款利率调整:甲方有权在中国人民银行允许的上下浮动的利率范围内根据市场状况不时调整港币贷款基准利率,但须书面通知乙方调整后的贷款利率及生效日期,甲方可以信函或营业场所公告的方式进行该书面通知”的表述,应作如下一般解释:被告可根据市场情况不时调整涉案港币贷款的基准利率,但应当履行一定的书面通知手续。可见,系争条款的约定清晰明朗,并不存在理解上的歧义或其他解释,为权利性条款。

2.系争格式条款不存在无效情形

系争条款为银行单方事先拟定、重复使用,且未与客户协商的格式条款,该类条款虽为要约人事先制作,未与承诺方充分磋商,但是,并不能因此认定其无效,除非符合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欺诈、胁迫、恶意串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等几种无效的情形;具有免除造成对方人身损害或重大过错造成对方财产损失时的赔偿责任的条款;免除格式条款提供方责任、加重相对方责任或排除对方主要权利,主要是法定或根据合同性质双方应主要履行的义务或享有的权利的。

本案中,首先,签约的原、被告均系平等主体,原告具有充分的协商机会和是否缔约的决定权,在境内外币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前提下,可以自主选择银行进行贷款,不存在被告利用优势地位强迫原告接受不平等条款的市场环境,因此,原、被告双方签订的贷款合同,应当认定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其次,系争格式条款明确被告有权在自行制定的涉案港币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自行调整港币的贷款利率,该条款系赋予被告合同项下的权利,并未免除被告的责任,亦未加重原告的责任或排除原告的主要权利。再次,自2002年3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境内外中、外资金融机构的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政策,外币贷款利率及其计结息方式,由中、外资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故我国境内的外币贷款利率及其计结息方式已实行市场化,由相关金融机构根据有关因素自行确定,系争合同不违反金融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3.系争格式条款应受的限制

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对格式条款作了特别限制,一是格式条款的内容应遵循公平原则;二是格式条款的提供方,有提醒对方注意和应对方要求对格式条款予以说明的义务。

本案中,对于银行自行调整利率是否显失公平,根据银行业市场情况,国内外资银行的外币融资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渠道:母行(境外)融资;吸收境内居民的外币储蓄存款;同业市场的资金拆借。因此,每家外资银行的融资成本和渠道等均不相同,故每家外资银行给予客户的贷款利率和优惠利率也不尽相同。在此情况下,被告依照涉案贷款合同的约定,根据国际市场状况决定港币贷款利率是否调整以及调整的幅度,并未存在双方利益明显失衡的问题。

对于“提示”和“说明”义务,除醒目标注、充分提示外,银行应结合相对人和条款内容的特殊性,充分考虑国际市场成熟度、客户的认知度,对不同交易对象、不同的免责或限制责任条款,进行不同程度的提示和说明。同时,对于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变化,应及时通过公告、信函、电视广播等合理方式持续披露。本案中,系争条款约定了银行的持续披露义务,银行也通过合理方式予以了履行,原告对此也无异议。

对于客户的质疑,是一种建议,还是具有对等协商性质,构成对银行单方调整权的约束,结合本案来看,客户的质疑是一种提醒和督促,是客户维护自身权益的辅助手段,需要银行的认可和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对银行并无当然的约束力,故在未有明确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情况下,笔者更倾向于其是一种建议。在本案合同实际履行过程中,当外币同期贷款利率的国际市场发生变动后,原告多次要求被告下调合同项下的港币贷款利率,被告经与原告交涉后,也曾数次下调相关港币贷款利率,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原告的利益。

篇7:关于格式合同中无效条款的认定

现实生活中,由于当事人对法律的认识不够,往往被一些强权的合同向对方所“忽悠”。例如格式合同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项,还有一些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等等。究竟什么是格式合同呢,什么样的格式合同才是无效的呢?一般像比较大一型的企业公司,都是格式合同。合同中的内容不是双方约定的,而是合同相对方草拟好的,对于需要你填的地方它会给你留下空格,你只要签字就够了,这样的合同都是重复的,所有和合同向对方即拟定人签订的合同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要你签字、填空的地方不一样。格式合同什么时候无效,很多人都陷入误区,比较浅显的说就免除或减少己方责任、限制你的权利,遇到这样的条款你就要斟酌了。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面认为“白纸黑字”就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其实这是个误区,也是对方让你陷入误区。自己一看都签完字了嘛,那肯定后悔不得了,那只能吃亏了,其实这个时候你就要想想这个合同条款是否公平,建立在不公平、不平等基础上的合同基本上都是无效或者部分无效的。简单两个字,你就要从“公平”上来考虑这个事情这样处理是否公平!格式合同陷阱多

司法解释:

第九条 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关于提示和说明义务的规定,导致对方没有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对方当事人申请撤销该格式条款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第十条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并具有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格式条款无效。

《合同法》

第四十条: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第五十三条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篇8:消费合同中格式条款的立法规制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及该权利受到保护时给消费者带来的应得的利益。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1981年6月, 我国政府首次被邀请参加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在曼谷召开的“保护消费者磋商会”。通过这次会议, 我国政府开始了解到国际消费者运动的状况, 也从中认识到我国开展消费者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 1984年12月26日, 中国消费者协会经过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 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自此开始轰轰烈烈的展开了。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做法就是对消费者保护进行立法, 通过法律来保护消费者权益。1993年10月31日, 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其基本内容包括消费者保护法的宗旨、原则、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国家机关的职责、消费者组织、争议的解决、法律责任等。该法颁布后, 各地相继制定了实施办法。目前, 我国已颁布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60多部, 逐步形成了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药品管理法》、《卫生检疫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食品卫生法》、《价格法》、《反垄断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组成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这些法律、法规涉及保护消费者安全、维护消费交易公平、商品服务质量保障、商品和服务标识管理等方面。由此可见, 我国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非常重视的,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消费者权益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 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现状比较普遍, 也比较严重, 这集中体现在消费合同的格式条款方面。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报道, 2008年上半年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协会共受理消费者投诉营销合同案件24996件, 比2007年同期增长65.8%。

二、消费合同中格式条款的特点

关于格式条款,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称谓都不尽相同, 如英国称为“格式合同”, 德国称为“一般契约条款”, 法国称为“附和合同”等。我国则称为格式条款。我国《合同法》第39条规定, 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 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消费合同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程度较高的一种民事合同, 它是指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缔结的设立、变更、终止消费关系的协议, 含要式合同或者不要式合同。几乎有90%以上的格式条款的相对人是消费者。因而可以说, 格式条款是消费合同中最常见的条款, 它除了具备一般格式条款的附从性、反复适用性、适用合同的一方为不特定相对人等特征外, 还因其合同主体的特殊性具有如下特征:

1. 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 意思表示完全依附于经营者

消费合同格式条款的制定一方多为固定提供某种商品和服务的公用事业部门、企业和有关的社会团体等, 有些格式条款文件是由有关政府部门为企业制定的, 如常见的电报稿上的发报须知、飞机票的说明等。相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 这些制定者有绝对的优势, 消费者无法从政治上、经济上与他们抗衡, 在合同中处于附和地位。因此他们很容易利用事先制定的格式条款, 侵害消费者的权利, 免除自己的法律义务, 如近年来消费者投诉较多的格式条款就涉及到了电信、金融与保险、供电、供热、有线电视, 以及公共交通运输等方面。而对于事先拟定的格式条款, 消费者只能选择接受或者放弃, 而不能就这个条款讨价还价。这种附和性的地位决定了消费者总是处于弱势的一方。

2. 消费合同格式条款普遍侵害消费者的权益

消费合同格式条款无论是出自本单位、本企业之手, 还是由行业协会制订, 都会竭尽全力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存在着不公平、不利于消费者的条款, 而且他们通常以细微的文字印于内容复杂的文件之中, 一般人多为不注意, 或者虽然知道他们的存在, 但因内容难以理解而没有阅读的兴趣或者有些即使阅读了, 也因为不专业也难以准确了解其法律意义。因此对消费者利益的侵害或多或少都普遍存在, 而消费者由于其弱势地位, 往往“自认倒霉”、“全盘接受”, 也很少采用诉讼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造成了消费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普遍性。

3. 经营者的责任小或无责任, 而消费者的责任相对较大

经营者往往规定有利于自己的内容, 尤其是减轻或免除自己的责任, 而加重消费者责任, 限制甚至排除消费者权利, 使消费者受侵害程度较大。由于格式条款是经营者一方事先拟定的, 经营者往往会利用格式条款来为自己谋求最大利益, 加重消费者的责任, 限制甚至排除消费者权利, 这种条款一般又称之为“霸王条款”。常见的有: (1) 不合理地分配风险。如规定商品“一经售出, 概不负责”; (2) 赋予自己任意解除合同的权利。如电信公司任意终止电话磁卡业务等等。 (3) 减轻或免除自己的责任。如在有的条款中规定自己仅就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行为负责, 而对其他情况下的责任避而不谈, 从而达到减轻或免除自己责任的目的。 (4) 限制消费者的权利。如条款提供者规定, 消费者的某些权利在未得到自己的同意时不得行使或限制行使; (5) 就合同无关的事项限制消费者的权利, 如为了达到对市场的垄断与控制, 条款提供者规定消费者必须与自己进行交易; (6) 要求消费者放弃某些权利, 如“商品一经售出, 概不退货”, 即要求消费者放弃对瑕疵商品的求偿权。 (7) 限制消费者寻求法律救济的手段, 如在合同中规定, 遇到纠纷只能与卖方协商, 不得提起诉讼与仲裁等。 (8) 以“最终解释权”逃避制裁。

三、我国现行法律对格式条款的规制和缺陷

1. 立法规制的现状

(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格式条款的规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 其内容无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标志着我国格式条款立法的开始, 但由于其内容过于简单, 不易操作, 且提法不科学, 逻辑存在矛盾, 随着《合同法》的施行, 该法对格式条款的规制作用变小。

《消费者权益法》第24条从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指出了格式合同存在的问题。但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来说, 现有的立法过于抽象, 可操作性明显不足。如《消法》作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法, 涉及格式合同的也仅有一个法律条文, 如果消费者认为格式合同不合理, 通过哪个程序, 向哪个机关反映, 有权机关又根据什么标准认定格式合同的效力, 这在法条中根本没有反映。无论在实体上如何就保护消费者做出规定, 只要欠缺能有效解决消费者纠纷的机构以至诉讼制度那么这些规定就不具有任何意义。

(2) 合同法对格式条款的规制。《合同法》从三个方面规定了如何克服格式条款的局限, 充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是明确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当事人要承担三项主要义务。根据《合同法》第39条第1款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 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 按照对方的要求, 对该条款予以说明。”二是明确规定合同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况。规定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根据《合同法》的规定, 格式条款无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 损害国家利益的;第二, 恶意串通, 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第三,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第四,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第五,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第六, 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第七, 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第八, 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仟、排除对方当事人主要权利。三是应作有利于消费者的解释。《合同法》第41条的规定:“对格式条款的解释, 一般情况按照通常理解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 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四是非格式条款优先原则。《合同法》第41条亦规定, 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 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即非格式条款优先。

2. 我国法律对消费合同格式条款规制存在的缺陷

随着近年格式条款 (主要指不平等的格式条款) 侵害消费者权益纠纷的增加, 我国消费者权益救济的立法规制缺陷在司法实践中逐渐暴露。从立法层面看, 我国法律对消费合同格式条款规制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现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体系尚未科学完备。我国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体系虽说已有60多部, 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 现行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各个法律、法规之间有重叠的内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若干内容与《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和《民法通则》中的有关规定重叠或相同。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本身来说, 它的规定也不够详尽和全面, 不能涵盖对消费者权利救济的所有情况,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仍依赖其他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说明。

(2) 缺少一部专门的格式条款立法。现在虽有多部法律涉及到格式条款, 但每部法律也仅有少数几个相关条款。以《合同法》为例, 尽管其对格式条款的规定相对详细, 但仅有三个条文。由于缺少对格式条款的详细、专门规定, 以致人民法院在适用时感到捉襟见肘、无所适从。

(3) 规制格式条款的内容过于简单、粗糙、操作性较差。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例, 作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法律, 涉及到格式条款的条文也仅有一个。消费者认为格式合同不公平、不合理, 通过什么程序向哪个机关反映, 有权机关又是依据什么标准来认定格式条款无效, 在该条文中都没有反映。《合同法》作为对格式条款规定最为详细的法律, 其规定同样粗糙、操作性不足。如该法第39条就是一个不完整的法律规范。一般而言, 法律规范的构成的要素应包括“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方面, 《合同法》第39条仅仅规定了条款提供者的提示条款与说明义务, 但没有规定条款提供者违反该义务的法律后果, 这就给法律的适用带来困难。

(4) 立法漏洞较多。以合同法为例, 其立法漏洞主要有: (1) 没有规定“异常条款不得订入合同”规则。异常条款又称不寻常条款, 是指依交易的正常情形, 显非合同相对人所能预见的格式条款。如卖方在合同中声称:“不保证对标的物拥有合法处分权利”, 即为异常条款。异常条款不得订入合同已为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所普遍接受, 而我国《合同法》却没有规定, 不能不说是一大立法漏洞。 (2) 没有规定提请对方注意的方式。《合同法》第39条仅规定条款提供者采取“合理方式”提请对方注意, 何谓“合理”, 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3) 没有区分消费合同和商业合同。格式条款在交易中随处可见, 它不仅存在于消费者合同, 也存在于商业合同。在商业领域, 交易的双方虽然也可能实力有差别, 交易能力有高低, 但显然不像消费合同中双方的经济地位与交易能力的悬殊, 故区分消费合同和商业合同, 对消费者予以特殊保护是十分必要的。目前,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对格式条款订入消费者合同和商业合同规定了不同的法律规则。我国《合同法》没有对此作出区分, 也是一大缺陷。 (4) 《合同法》第40条仅规定了免责条款、加重对方责任和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无效, 但没有规定审查格式条款效力的基本原则。因此, 在判断格式条款的效力上缺乏法律依据。

四、完善法律对格式条款的规制

如何完善我国格式条款立法, 理论界主要有以下二种观点。一是在制定民法典时或对《合同法》进行修改时将格式条款作专节规定, 在未修改之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合同法》作出立法解释。该观点认为最好是在制定民法典或修改《合同法》时对格式条款作出明确规定, 但鉴于民法典的出台需要一段时间, 而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与稳定性, 《合同法》在短时间内修改的可能性也不大, 故权宜之计是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立法解释, 以解决目前立法匾乏及相互矛盾的问题。二是制定专门的格式条款法对格式条款进行具体而详细的规制。第二种方式已成为各国立法的趋势。因此, 结合我国立法的现状及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严肃性的要求, 笔者建议在时机比较成熟时制定出专门制定一部《格式条款规制法》, 具体做法如下:

1. 补充格式条款的变更、撤销的规定

格式条款是在显失公平的前提下订立, 因此, 应允许消费者选择变更或撤销格式条款, 并非只能宣告条款无效。这主要是从维护消费者的现实利益及减少国家经济损失的角度考虑的, 对法官而言也赋予了其更大的自由裁量权。

2. 补充免责条款无效的规定

在免责条款无效的规定上, “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的免责条款无效”一条, 笔者认为应对“主要权利”加以详细说明, 这样才能更快、更准确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也给人民法院判案提供了详细的标准。

3. 补充行政机关干预格式条款的规定

《消法》第28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 采取措施,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合同法》第127条也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对利用合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 负责监督处理”。可见, 我国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及政府主管部门对格式条款中的不公平条款是有进行规制的权力的。但是, 由于在立法上存在部门立法的格局, 所以实际管理过程中, 存在行业主管部门在监督管理格式条款合同的过程中, 并不本着公平的立场对本部门企业和消费者给予同等的保护, 而是更多地维护本部门企业的利益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 该规定实际上是为企业损害消费者利益提供了合法外衣, 仍旧没有明确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权限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因此, 笔者建议在制定规制消费合同格式条款的单行立法时增加行政机关的预防性审查制度。该制度可主要表现为格式条款在使用前需报经有关机关的审核方可使用。建议借鉴台湾地区的立法经验, 具体规定需要有关主管机关审查格式条款的行业范围, 并规定在格式条款中应记载或不应记载的事项, 以及专门的审核、监督格式条款的机构。

4. 建立格式条款备案制度和行政机关的事后监督制度

对于比较大型的企事业单位制定格式条款时, 其格式条款应报工商部门备案。, 行政机关也可以以行政监督的方式, 督促其事后修正不平等条款, 对企业利用格式条款严重侵害消费者利益的, 工商机关应有权加以查处。此举可以防止和制止一些单位, 特别是垄断行业利用格式条款对消费者和相对人造成不公平。

5. 明确格式条款中经营者提示义务的相关内容

《合同法》第39条用提请注意的效果来推定经营者是否尽到提示义务。但该条没有明确提请注意的程度。在提请注意所应达到的程度方面, 存在两种学说。一是客观说, 认为提请注意是否具有合理性应以格式条款的相对人为标准, 凡是提请注意的程度足以提醒一般相对人注意的, 即为尽到了提示义务。这种学说的理由是:格式条款是为该特定法律行为的可能相对人涉及的, 其提请注意的方式也以能够提醒这类相对人的一般的、平均的注意为标准。二是折衷说, 认为原则上提请注意的程度应当以能够提醒该格式条款所准备适用的一般相对人的注意为标准, 如果个别消费者客观存在缺陷, 如盲人, 应不在考虑之列, 但该缺陷为格式条款使用人明知时则应考虑。笔者赞同折衷说, 因为在实际生活中, 相对人有无缺陷很难确定, 且条款相对人面对的是大量的不确定的相对人, 如果让其考虑每一个相对人的个别因素, 则对条款提供者过于苛刻, 难以实现格式条款所要实现的效率价值。但是, 在格式条款的使用人如果明知相对人有官能缺陷时, 就应该尽到相当的注意。此外, 格式条款的提供者提请相对人注意的语言或者文字必须清楚明白。比如, 如果格式条款本身已经模糊不清或者被掩盖, 相对人根本无法辨认, 达不到提请注意的效果, 这不能认为是尽到了提示义务。

摘要:格式条款的出现可以使营业过程简单化,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交易效率。但由于其不可更改性、附合性的特点及消费者的弱势地位, 造成其对消费者权益侵害的普遍性, 也因此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点。在现行立法对格式条款规制不完善, “霸王条款”普遍存在的情形下, 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可以在适当时机制定一部《格式条款规制法》。

关键词:格式条款,消费者权益,立法规制

参考文献

[1]苏号朋:格式合同条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

[2]尹华广:论我国格式条款立法规制的不足与完善[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6)

篇9:关于格式合同中无效条款的认定

人寿保险合同有哪些基本条款,合同无效的情形是什么

下文为您介绍的是人寿保险合同的基本条款和合同无效的情形,希望通过本文能帮助您解决您的实际问题。如果您的问题比较复杂,本文内容不能完全解决您的问题,建议您最好是咨询这方面的专业律师。

一、人寿保险合同有哪些基本条款

1、自杀条款:如果被保险人在合同生效或复效二年以内自杀,寿险公司不给付保险金,如果自杀发生在二年之后,寿险公司可以给付保险金。

2、宽限期条款:对于分期交费的保单,在交纳第二期及以后陆续到期保险费时寿险公司给出一定的宽限期(一般为60天,具体时间请见条款规定),如超过宽限期还没交纳保险费,则保险合同效力中止,如在保单效力中止后发生保险事故,寿险公司不负保险责任。

3、复效条款:因投保人过了宽限期仍未按期交纳保险费而致使保险合同效力中止,二年之内,投保人可向寿险公司申请复效,经过寿险公司审核同意后,投保人补交合同效力中止期间的保险费及利息,保单可恢复效力,称为保单复效。

4、不丧失价值条款:投保人在交足二年以上保险费后,保单会积存一定的现金价值。这种现金价值不因保单效力的变化而丧失,其投保人若有退保,这部分现金价值应由寿险公司退还给投保人。

5、年龄误报条款:投保人申报的被保险人年龄不真实,并且其真实年龄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年龄限制的,寿险公司可以解除合同,但是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除外。投保人申报的被保险人年龄不真实,致使投保人支付的保险费少于应付的保险费的,寿险公司有权更正并要求投保人补交保险费,或者在给付保险金时,按照实付保险费与应付保险费的比例支付。投保人申报的被保险人年龄不真实,致使投保人实付保险费多于应付保险费的,寿险公司应将多收的保险费退还给投保人。

6、受益人条款:受益人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投保人指定受益人须经被保险人同意。受益人可以是一人或数人,受益人为数人的,可以指定受益的顺序和受益的份额,未确定受益份额的,受益人按照相等份额享有受益权。如果没有指定受益人,或者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没有其他受益人的或受益人依法丧失受益权或放弃受益权,没有其他受益人的情况下,被保险人死亡后的保险金视为被保险人的遗产,由继承人领取。

7、责任免除条款:为了防止故意行为,违反道德或违法行为所造成的事故,以及危险难以预测的事故,寿险公司一般不予承保,称为“除外责任”或“责任免除”。这一条也很重要,保户应该注意寿险公司不是无所不保的。由于寿险种类繁多。险种各有特色,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因此即使是常用条款也会有所变化,所以,在购买寿险时,一定要详细阅读条款的各项内容。

二、人寿保险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

根据我国保险法以及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只有以下几种情形的人身保险合同无效:

1、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

2、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未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的;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

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5、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6、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文章来源:律伴网 http://www.lvban365.net/

篇10:关于格式合同中无效条款的认定

为切实加强合同格式条款监管,改善消费环境,助力复工复产,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立足“早”字,突出“快”字,务求“实”字,全面排查辖区内餐饮企业、超市、商场等行业利用合同格式条款免除自身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消费者权利等违法内容,依法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2020年年初,局党组在研究部署2020年重点工作时,就对整治合同格式条款专项行动提出明确要求,局主要领导还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将此项工作抓紧抓好,要明确时间进度,分解落实责任,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强化案件查办,确保此项工作在系统前列。加大市场巡查力度,深入挖掘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迅速行动,整治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专项行动在全县全面铺开。对辖区内餐饮企业、超市、商场等经营场所,连续进行“地毯式”巡查,收集、检查合同格式条款。

为突出整治重点,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投入三个执法中队,采取实地检查、指导自查、严谨审查、认真核查的“四查”工作法,对餐饮企业、超市、商场等消费者反映强烈的行业进行调研,反复排查,收集格式合同文本10份。暂未发现有涉嫌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件线索。本次专项行动对于提改善消费环境、助力复工复产、强化企业自律意识、提升消保维权效能发挥重要作用。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篇11:关于格式合同中无效条款的认定

陈都

格式条款的解释,是指根据一定的事实,遵循有关的原则,对格式条款的含义作出说明。一般来说,如果当事人对格式条款的理解不完全一致,因此而发生争执,便涉及到如何解释条款问题,例如,在我国温州等地,一些典当铺制订的格式条款中曾有“天灾人祸,皆不负责”的条款,当事人对天灾人祸的含义理解并不一致,容易发生纠纷。因此,对格式条款作出准确的解释,对于正确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保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并使格式条款保持合法性和公平性,是十分必要的。

保险合同一般为格式合同。保险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项法规趋于完备,合同中的条款也越来越明确、具体、清楚,但是当事人双方基于各自的利益,对于条款往往作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解释。由于保险合同中存在大量的格式条款,所以如何对其作出正确的解释,是司法实践中面临的较大问题。下面的案例对此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

1998年1月,A公司与B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份机动车车辆保险合同,保险车辆为富康车,保险险别为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盗抢险等险种,除盗抢险按80%赔付外,其 1

余按100%赔付。合同期限为一年等条款,双方签字盖章。华磊公司依约交纳了保险费。1998年6月10日,A公司与王某签订了汽车租赁合同,期限一个月,A公司依租赁合同的约定将富康车交付王某使用。1998年7月2日,王某驾驶该车行驶时与大货车相撞。事故发生后,经交通队认定为双方责任,处理结果为双方车辆各自修复。经B保险公司定损,A公司修理车辆支付修理费33548.82元。2000年3月20日A公司向B保险公司提出理赔,B保险公司以其提供的肇事司机王某驾驶证未按规定审验为由拒赔。另查王某的驾驶证有效期限为1996年6月20日至2000年6月19日,驾驶证审验合格至1998年6月有效。

A公司与B保险公司签订的保险合同中有如下条款:“下列原因造成保险车辆的损失或第三者的经济赔偿责任,保险人均不负责赔偿:……

(三)驾驶员饮酒、吸毒、药物麻醉、无有效驾驶证……”。此条款引自保监会制定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第五条。就此格式条款,保险公司公司认为,未经过年间的驾驶证当然无效。而投保人却认为是否年检不影响驾驶证本身的效力。双方争议的焦点在对于合同中“无有效驾驶证”这一表述如何解释,也就是“未经过年检的驾驶证是否是有效驾驶证”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办法》中有如下规定:……持未记载审验合格的驾驶证不具备驾驶资格。从这

一规定中似乎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驾驶证未审验合格,所以驾驶员没有驾驶资格,那么其所持的驾驶证也就是无效的。但是,通常的理解认为,年检与驾驶证的效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驾驶证的效力在颁发给驾驶员时就确定了,并且规定了有效期限,除非被吊销,否则驾驶证直至到期一直有效。而年检是交通管理部门对驾驶员的管理,在驾驶证上签章只是其载体,持未经审验合格的驾驶证驾驶机动车的行为确属违章,应受到有关部门的处罚,但对驾驶员违章的处罚不必然改变驾驶证的效力。依笔者看来两种解释虽基于各自的利益,但都与理相合、于法有据。面对截然相反的结论,应该采用何种方法对保险合同中的格式条款进行解释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格式条款与普通合同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在格式条款所应遵循的原则上仍应具有其特殊性。从性质上看,格式条款仍然属于合同而不是法律,因此不能按照解释法律的方法来解释格式条款。正是因为格式条款在性质上仍属于合同,因此要采纳一般合同解释所应遵循的原则:如解释合同应考虑合同的目的,解释合同应按照合同的全部条款解释而不能仅拘泥于个别文字,解释合同应公平合理并兼顾双方的利益。需要指出的是,格式条款虽然是合同条款,却又和一般合同条款有所区别,因为格式条款是一方为了反复使用而预先制定的,格式条款不是为特定的相对人制订的,而是为不特定的相对人制定的,因此格式条款的解释所依据的原则又应当具有特殊性,根据我国《合同法》第41条,格式条款的解释应当采取三项特殊的解释原则。表现在:

1.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这就是说,对于格式条款,应当以订约者能够合理的理解的标准进行解释。既然格式条款是为不特写的人所制订的,格式条款应考虑到多数人而不是个别人的意志和利益。因此在格式条款条款发生争议时,应以订约者的一般的、合理的理解进行解释。具体来说:第一,格式条款不应把各个具体的的订约的环境或特别的意思表示作为解释合同的考虑因素,据此探求个别当事人的真实意志。第二,对某些特殊的术语应作出平常的、通常的、通俗的、日常的、一般意义的解释。如果某个条款所涉及的术语或知识不能为某个可能订约的相对人所理解,则应依据可能订约者的一般的、合理的理解为基础进行解释。同时,如果某个条款涉及的术语或知识不能使相对人以一般理解能力理解,则条款制订人不能主张该条文具有特殊含义。第三,若格式条款条款经过长期使用以后,对其中某些用语的理解,相对人的理解发生变化,与条款制作人制订条款的理解有所不同,此时应以合同订立时相对人的理解为标准进行解释。第三,应根据其适用的不同地域订约者的一般理解来解释合同。在不同的地域,应以合同订立时所在地域的一般的、合理的理解为标准进行解释。如果格式条款中的某些知识或术语在合同订立的地域根本不存在或人们普遍不能理解,那么也应根据订约者的一般的、合理的理解为标准进行解释。

2,对条款制作人作不利的解释。法谚上有所谓 “有疑义就为表意者不利益之解释。”我国合同法第41条和保险法第31条也表达了这一意思。这一规定显然是合理的。因为,既然格式条款是由一个方制订的面不是由双方商订的,那么各项条款可能是其制作人基于自己的意志所作的有利于自己的条款,尤其是条款制作人可能会故意使用或插入意义不明确的文字以损害相对人的利益,将不合理的解释强加于相对人,所以,在条款不清楚时,应作出对条款制作人不利的解释。

3,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在一般的合同解释中,如果个别商议的条款与一般条款不一致,那么个别商议条款应当优先于一般条款。但是在格式合同中,格式条款是由一方预先制定的,因此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的含义不一致,应当是非格式条款优先于格式条款。这也充分地尊重了双方的意思。

在A公司与B保险公司的案例中,根据上述规则,应该这样解释格式条款。首先,《机动车辆保险条款》第五条的规定,其本意应该是对无证驾驶的规范,投保人一般也会按此理解,那么解释“无有效驾驶证”时也不应该与年检问题

相联系。其次,按照通常的理解,年检就是交通管理部门对驾驶员进行管理的行政行为,持未经审验合格的驾驶证驾驶机动车应受到有关部门的处罚,但对驾驶员违章的行政处罚与颁发驾驶证的行政许可不是一个概念,驾驶证的效力不应与经过年检与否挂钩。最后,保险公司是格式合同的制作者,解释条款时应该作对其不利的解释。显然,驾驶证效力与是否经过年检无关是对其不利的解释。

上一篇:样板房开放活动策划案下一篇:猜猜他是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