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练习

2024-07-22

逍遥游练习(精选6篇)

篇1:逍遥游练习

2013年级语文必修五学习生成单

班级

小组

姓名

逍遥游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常用文言字、词、句式,品味作者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鉴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鉴赏作品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熟能成诵,体会“逍遥游”的深刻内涵,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学习重点】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2、学习借助形象阐述抽象事理的技巧。【学习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借用寓言阐述深刻道理的技巧。【知识链接】

1、解题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2、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鹏(kūn)南冥(míng)抟(tuán)坳堂(ào)夭阏(è)蜩鸠(tiáo jiū)決起而飞(xuè)抢榆枋(qiāng)舂米(chōng)晦朔(shuò)蟪蛄(huì gū)椿树(chūn)斥鴳(yàn)翱翔(áo)

第四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第一板块“心连广宇”

主备: 温怀清

审核:周凡 2013年级语文必修五学习生成单

班级

小组

姓名

蓬蒿(hāo)知效一官(zhì)数数然(shuò)泠然(líng)恶乎待哉(wū)

【学习过程】

一、音读——初感诗韵

1、自由诵读。

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读出情感。

2、听名家朗诵,模仿诵读。

二、意读——理解诗意 诵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3、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4、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三、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的联系:

(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去以六月息者也”,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还举了山野中游动的雾,空中飞扬的尘埃等例子自然界大到鲲鹏,小至漂浮的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庄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的态度以及他的理想境界:

(前四种人,自鸣得意,就像生活在小池旁的雀一样所见甚小庄子假“宋荣子犹然笑之”,表明对这四种人的不屑对宋荣子和列子的态度是有褒有贬宋荣子能够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他对世俗的声誉荣利并没有拼命去追求,但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轻巧极了,一出游就是半个月,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待,这就是要依赖于风作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褒贬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如果顺应变化,随变自适,而不固执妄行,能够做到这样,自然是无处不自得,无时不逍遥)

3、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借用寓言说理庄子的作品中,运用寓言数量之多是惊人的本篇中就运用鲲、鹏、蜩、学鸠、斥等寓言故事,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这些寓言或取材于神话故事,或取材于历史传说,或随手拈来幻想虚构,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

1、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①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②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2、学习本文在今天有什么意义,庄子思想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人们有什么影响?(详见《高中教学设计》

第四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第一板块“心连广宇”

主备: 温怀清

审核:周凡 2013年级语文必修五学习生成单

班级

小组

姓名

【课后检测】

一、选择题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 北冥(míng)

尘埃(āi)

坳堂(āo)

抟扶摇而上(chuán)B 鲲鹏(kūn)

夭阏(yān)蓬蒿(hāo)

学鸠(jiū)C 晦朔(shuò)泠然(líng)宿舂粮(chōng)决起(jué)D 蟪蛄(huì)

榆枋(fāng)蜩与学鸠(tiáo)数然(shuó)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 B 复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C 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D 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选出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A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 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C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D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与“则芥为之舟”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其名为鲲 B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 以五百岁为春 D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6.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7.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之二虫又何知?

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闹者。D.夫晋,何罪之有。8.选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也以息相吹也。

译:有如奔腾的野马一样流动的雾气,飞扬着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息吹拂在空中飘荡着。

B.之二虫又何知!

译:鸣蝉和学鸠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C.此小大之辩也。

译: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D.小知不及人知,小年不及大年。

译:小的智慧比不上大的智慧,短促的寿命赶不上长的寿命。

一、参考答案: D(A抟扶摇而上“tuán”;B夭阏“è”;C决起“xuè”。)2 C(A徒—徙;B复—覆;D辨—辩。)B(A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C古义:不求名声;今义:没有名声。D古义:四季。今第四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第一板块“心连广宇”

主备: 温怀清

审核:周凡 2013年级语文必修五学习生成单

班级

小组

姓名

义:春天和秋天。)C C(A是,叫;B表反问语气;C作为,当作;D替。)

6、B 7.B(本句是一般陈述句,其他三句是宾语前置句)8.A

第四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第一板块“心连广宇”

主备:温怀清

审核:周凡

篇2:逍遥游练习

《逍遥游》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庄子其人及思想】

1.简介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却遭拒绝。他说“我宁可

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思想:

其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处在社会大变革,大动

乱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对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然

心又不甘,因此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世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

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

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庄子》风格:

庄子散文构思巧妙,想像力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

彩;且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幽默讽刺的的意味。《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

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秋水》)、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

横生的寓言。

【清学训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题

1、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逍遥游》在写作上的特点是意境

3、逍遥的意思是:

二、翻译下列文句。

①置杯焉是胶,水浅而舟大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④ 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整洁度等级简要评语批改日期

《逍遥游》第二课时清学稿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抢榆枋而止抢:触,碰。

B.我决起而飞决:快速的样子。

C.绝云气,负青天绝:阻挡。

D.《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3.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

D.“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而后乃今将图南B.不过数仞而下

C.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D.顺流而东也

5.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众人匹之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虽然,犹有未树也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6.名句填空。

(1)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2)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故曰: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___。

7、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篇3:逍遥曼谷四日游

这座城市的奇异风景与超越时空的景致,刻划出她特殊的定义与风味。于是,我把今年年假的目的地定在了泰国。

有人说,生活是一场旅行,如果你觉得目的地是天堂,那么就能找到天堂。然而对我来说,生活就是一段回忆,其间穿插着一个又一个零散的景点,并无任何意义。岁月就这样一天天循环往复,而我不断穿梭于迷失和回忆之间,度过了这么多年。直到有一天,我猛然惊醒,决定背上行囊,再次出发。

从寒风凛冽的家乡到骄阳似火的曼谷,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忍受。于是我的唇边开始出现笑意:人就是这样吧,不管曾经遭遇过什么悲惨的状况,只要舍得放开,一切便都能恢复到良好的状况。

出了机场,顺利抵达曼谷市区,住进了位于唐人街的酒店,来不及洗去身上的尘土,我放下行囊,背起相机,打算第一站就去曼谷的“吴哥窟”——大城Ayuttaya。

曼谷的“吴哥窟”

大城是泰国故都,位于曼谷以北,据说公元1 350年以来曾有33代君主在此建都,直到1 767年被缅甸人洗劫。Ayuttaya意为“金汤城池”或“不可破灭之城”,华人称之为大城。如今,这个古老的地方早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无论城内还是市郊文物古迹都众多,吸引了无数像我这样的背包客。

在火车站租了个Tuktuk (当地的一种交通工具,其实就是电动三轮车),司机答应按小时收费,带我们去大城的所有著名景点。

当进入Wat Yai Chai Mongkol的时候,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大城会被称为曼谷的“吴哥窟”了。

一路行来,满眼尽是纯朴幽静的古代遗迹,其间芳草如茵。那些遗迹虽然残破不堪,但只需一瞥,便能看出大城当年的磅礴气势,繁荣昌盛。毫无疑问,这里曾有过伟大的城市,宏大的文明。就算是再没有想象力的人,也能勾画出当时无比壮观的景象。然而这一切,如今都变成遍地疮痍,满眼废墟。

偶尔凉风微起,吹动满地黄沙,令人无限唏嘘。在这样广阔的世界之中,一切纠缠、郁结都已被风沙荡涤殆尽,剩下的,只有时间留下的痕迹。尽管历代兴亡盛衰、循环往复,尽管无数英雄人物留下数不尽的丰功伟绩,尽管人生多的是惊骇涛浪、是非成败,可是到了最后,丰功伟业只剩如今的断壁颓垣,英雄人物不过是匆匆过客,真正不会改变的,无非是碧云天、黄叶地、千年风沙、斜阳芳草。跟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相比,人类那一点小小烦恼,又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

我漫步遗迹之间,尽情感受着空气中历史与时间的味道。而来到这里的其他人,也多是怀着崇敬之心、悠哉游哉的背包客,鲜有聒噪的旅行团。大多数人都静默地行走着,静默地欣赏这残缺的美丽。

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寺庙里的一尊巨大的卧佛,怡然自得地躺在阳光之下,在废墟环绕之中安详侧卧,令人一见便感受到佛的平静与超脱。而这尊佛像是永远微笑的,颇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之风度。

另一个喜欢的,当然是那个与菩提树根融为一体的著名佛头,就在玛哈泰寺(Wat Mahathat)内。每一个来过大城的人都会去参观,我自然也不例外。

伫立佛头之前,我虔诚地望着那淡定安详的浅笑,夕阳照在上面,显得格外平静。或许这就是面对世上所有恩怨与是非的最佳表情吧,古今多少事,付诸一笑,有什么值得牵挂不舍不肯放弃的呢?

—顿晚餐带来的美好感觉

享受了大城的历史之后的第二天,我打算留在曼谷市区,好好体会一下曼谷的城市生活。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就是大王宫。

售票处只出售大皇宫和玉佛寺的联票,正好卖票处在玉佛寺附近,于是就先去看了玉佛寺。

玉佛寺位于曼谷大王宫的东北角,泰国大王宫的一部分,其中供奉着由一整块碧玉雕刻而成的玉佛,并因此得名。可是对任何一个像我这样初次到来的游客而言,最大的震撼倒还不是玉佛,而是满眼看去的金碧辉煌的寺庙。

曼谷的寺庙基本上都是一样,雪白的墙壁与金色的屋顶搭配起来,还有亮晶晶的佛塔等,美得让人瞠目结舌,亮得眼都睁不开。

在玉佛寺里走了几圈,慢慢地适应了这种美,于是,朴素的人和事开始吸引我的眼光,比如这些在回廊里默默祈祷的虔诚信徒。

走出玉佛寺,马上就进入了大王宫。大概是因为泰王如今已经不再在大王宫居住,而是把它当作重要时刻举行典礼的地方,我们这些游客得以进去参观。大多数宫殿都是绿色瓷砖屋脊、紫红色琉璃瓦屋顶、凤头飞檐。较之玉佛寺,显得格外清爽。

逛完了这两个最重要的景点,我已经饥肠辘辘。天色近晚,我想体验一下横越过湄南河的感觉,便花了3泰铢坐了轮渡。轮渡站头有着许多卖鲜榨果汁的——是真的鲜榨噢,当场把水果切开榨汁,我便要了一杯火龙果汁,喝下之后疲劳尽消。最后,我打车回到酒店,洗漱一番后,出去饕餮一番。

我所住的酒店在著名的耀华力路上,整条路的风格与香港极其相似,两边的店除了卖鱼翅、燕窝的就是金铺。对于我这样的老餮来说,无疑天堂。我先吃了传闻中超便宜的鱼翅,然后奔赴离酒店不远的大排档LEK&RUT,据说他家的螃蟹和海鲜好吃得不得了。

LEK&RUT生意很好,许多人专程过来吃,据说泰国前总理他信以前就来吃过两次,摊位还曾经把这位前总理就餐的照片放得大大的挂起来。不过如今总理下台,照片也就一起取下了。

我点了一只大螃蟹,还有忘记名字的两个海鲜,当然少不了一个鲜椰子,小小的桌子都快摆不下了。饭毕结账,才花了600多泰铢,合人民币150元左右。如此便宜的美食,我怎么可能管住自己的嘴巴?

坐在晚风四起的大排档里,吸着甜甜的椰子水,再望望四周跟我一样快快活活的食客,顿觉人生无比美好。

又是一个小香港

曼谷最受年轻人欢迎的购物区,就在暹罗广场(SiamSqare)附近地区,沿着拉玛一世大街(Rama 1 Rd.),分布着Siam Center、Discovery、KM B Center等大型购物中心和各种专卖店。稍远一点,还有ZEN和伊势丹,甚至Big C超市。总之,这里吃喝玩乐什么都有,而且不会太贵。正因如此,曼谷似乎也逐渐取代了香港的地位,成为亚洲最受欢迎的购物天堂。

因此,进入这个区域之后,我身上的购物狂热血就沸腾了,完全忘却了前两天去大城、大王宫的伤感与疲惫,一心只想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统统抱回家去。

第一个要去的当然是著名的曼谷包(NARAYA)店了。看到一大堆港台甚至日本客人拿着蛇皮袋在疯抢,我立马兴奋起来,也买了一大堆。曼谷包真的是很便宜又精致,作为礼物送人又划算又实用。内衣专柜也是必去的地方,价格便宜不说,式样好看新颖,关键是很适合Size不太大的MM。还有,Lee是本地产的,价格要比国内便宜好多,不买不行啦。

兴奋地血拼了一天,购物包已经撑得快要破了,而钱包已经瘪得快断气,我只得不断安慰自己,没事,还有信用卡。

除了买东西,另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在Siam地区附近看人。这个区域大概聚集了全曼谷所有的帅哥美女,走在街头或者购物中心里,随处可见许许多多漂亮的路人,而且大多打扮时尚,绝不逊色于各国街拍的路人美女。我真想拿着相机在路边坐一天,好好地拍一下这些漂亮的路人甲乙丙丁。

谦和的国民性格带来的祥和生活

泰国最吸引人的地方,各说不一,而我的看法就是它的国民。曼谷人总是微笑,见到朋友或者客人都以双手合十致意。这种宽容谦让的风俗,决不是为吸引游客的故作姿态,或是迫于管制而表现出的彬彬有礼,而是泰国人久远以来的文化传统。而且,曼谷人还特别乐于助人,只要有人在路边拿着地图,一定会有当地人走过来,主动指路。曼谷人会说英语的其实不多,英语也不太好,可是就凭着这股热心和友好,最终总能帮助游客找到方向。

也许正因为这样的民族性格,泰国的街头常常会出现在本国看不到的景象:只要有行人过马路,汽车一定会慢慢地停下来,等行人过街之后才继续开。这一点让我非常惊奇,也觉得非常难得。因为曼谷的汽车多得数不清,马路又窄,换了在本国,早就车辆行人堵个水泄不通,可是,曼谷塞车虽然早就成了家常便饭,但秩序井然,绝对看不到在超车道上乱挤的司机。

在曼谷的最后一天上午,我去了考山路。狭窄的道路两边,各种旅馆、酒吧、商铺、餐厅、娱乐场所云集,廉价而舒适的住宿,各种旅游服务吸引着各种肤色的游客往来穿梭,欧美游客挤满了酒吧的各个角落。这里,早就成了自助旅游背包客的聚集地。

篇4:绝对逍遥游与相对逍遥游

关键词:浮与游;有己与真己;大逍遥游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59-02

庄子一书何其广博,要想仔细地研究庄子及其思想,非一时之功,非一人之力,故从西晋至今,无数的先人前辈为此书穷其一生,终有成果以供后人观。笔者方始研究庄子,先读原文,而后是各种译本,再是五花八门的专著,内容之巨大,内涵之磅礴实非笔者初时料想那般容易,而今细读,以庄子之大我见自身之小我,先人前辈论述之精深更是令笔者惭愧不已。此篇只释《庄子·逍遥游》中只言片语,虫语蛙鸣,不足一哂。

一、钟泰之“浮”与“游”

钟泰先生于《庄子发微》中有提到,“『消摇』,叠韵连语也……此谓无为则得消摇,非以消摇即是无为也……『消』者,消释义……『摇』者,动荡义……盖消者,消其习心,摇者,动其真机,习心消而真机动,是之谓消摇。惟消摇而后能游……『游』者,出入自在而无所沾滞义。一字曰游,双言之则曰浮游……浮者,不沉溺也。惟能浮而后能游……『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与齐俱入』者,游也。『与汩偕出』者,浮也。游之义盖取于此……『嚣嚣,自得无欲之貌。』就己言则曰『自得无欲』,对物言则曰『不为私』……穷谓《庄子》一书,一『游』字足以盖之。”[1](游可通“嚣嚣”之状。)钟泰先生先把无为与消摇的关系加以解释,二者并非对等关系,指明了庄子哲学中所求消摇之境不是消极的无为之术,认为无为只是消摇的一种表现形式,看似无为却“习心消而真机动”,“真机动”就是触及到了事物的本质,用庄学理念来讲便是触及到了“道”的层面,此种无为与消摇不能等同的观念在刘笑敢先生的《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也有提及,不再多述。而我认为钟泰先生所提出的“浮”的观念甚为精妙,“浮者,不沉溺也。”沉溺作两重义,第一层,见于沉溺于水,取本意,钟泰先生所取便为本意,笔者认为将沉溺作“沉迷于某物”也可通,不沉迷或不沉溺于某物,故而能游。比如我们不沉迷于电脑游戏,就能发现游戏的本质,收放自如而游戏为我所用,可以解乏放松,往大了讲,我们不沉溺于世,便能脱世,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也就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不是游,也可以称作浮了。毕来德在《庄子四讲》中提到,“一方面,高一层次的活动形式确实不能通过语言来解释或是传述”[2],这就如“浮”的境界,已经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接着又说“另一方面,这一高层次的活动形式又是可以认识的,因为把技艺推到一个极致,可以让意识随意地成为活动的观察者,变成一个静对的意识。”[2]也就是主体脱离了束缚,达到在这一事件上“游”的境界。回到《庄子发微》,钟泰先生也对浮与游做了区别和解释,“『与齐俱入』者,游也。『与汩偕出』者,浮也。”入为游,出为浮,“入”何义,“出”又何义?笔者认为有两种选择都可以解释。第一种,取“入道”义,游的境界就是进入了道的领域,进入道之前即为浮,浮的境界就是还没有得道却已经触到道的大门,必须通过浮的阶段才能进入游的阶段,故而“惟能浮而后能游。”第二种取“入世”义,“入世”为游,“出世”为浮,即“浮”也是一种状态,并且是“得道”的一种状态,可“浮”这种状态不能存在于常规的物质世界层面,就是还没有达到可以被认识的境界,所以需要进入下一个层次,游的层次,才能作为观察者认识道的存在。先脱离尘世的束缚即为“浮”,得道之后再进入尘世,不为尘世所困,即为“游”,故先浮而后能游。所以,“入世”义或“入道”义,笔者认为皆可。

二、吴怡之“有己”、“真己”

吴怡先生在其书《逍遥的庄子》中就认为郭象所说“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是带有局限性的。他认为郭象所谓的“性”局限于“物性”之中,“物性”即为物理之性,停留在物质层面之上,是带有消极意味的,因为物若是只足于其性便得逍遥,那简单地停留在原地,如斑鸠跃于林间而不知天下之浩大,人类何以进步,故吴怡称郭象之著有误,他认为从“故夫知效一官”起,到“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3]为止,是《逍遥游》的正文、中心和结论。认为必须从有到无,至人要先有己才能无己,余下二者同理,即庄子逍遥的境界,固然在无所待,但其功夫,却不能离开有所待。无所待的真意,不是流于虚无,而是把有所待加以净化,加以升华,以揭开人性的无限,“有己而后可以无己,无己而后见真己;有功而后可以无功,无功而后成大功;有名而后可以无名,无名而后得实名”[4]。

我们在讨论庄子追求“忘我”、“无我”的时候常常忘记了“有我”这一前提条件,“有我”不是简简单单的“我”,而是人们需要证明“我之存在”,在吴怡的角度,“我之存在”不是我在地上挖个坑就可以证明我存在于这个世界,而是要达到“有功、有己、有名”的地步,即要先被社会、公众所认同。可我之观点不尽相同,我们确实不能忘记“有我”这一前提,但我们可以借用释教的传统观点“天下万物皆可成佛”这一观点,小鸟可以无我,大鹏也可以无我,就像尧舜可以无我,许由、老聃亦可以无我一般,朝菌不知晦朔和大椿八千岁为春,他们真的有差别吗?只要摒弃了“比较”的心理,先进入“足于其性”的境界,就离逍遥不远了。也就是说,这个境界可以是“浮”的境界,我们用钟泰先生的观点来加以解释,那就摆脱了吴怡所说“物性”的束缚,因为庄子的学说本就不是完全脱离尘世的,所以可以先“浮”于世,浮之后不能忘记游(我们不用“追求”游的境界,因为一旦有了追求的心境,有了“比较”,浮的境界与游的境界的比较,也就不能称其为“足于其性”,更不用说“浮”或者“游”了。),用吴怡先生的理念可以作图示“我→有己→无己→真己”,不相同的是吴怡先生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升华,而我把这个过程视作“回归”。

三、吾之“大逍遥游”

笔者所理解的逍遥游首先要把“逍遥”与“游”分开。何谓逍遥,逍遥就是自由,更具体地说,是绝对的精神自由与绝对的形态自由。绝对的精神自由就是一种思想的真空,绝对的思想逍遥一方面没有范畴也没有界限,另一方面思想逍遥是不可言说的,它超出了言说的范围,就像斫车轮那种工作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会的内容也没有实质的概念,只是一种真空而非虚空的自由(这里区别真空于虚空,真空的自由是存在的无可感,虚空重在虚,无物亦无自由),所以,既没有束缚,对于绝对自由而言是一种“未及”的状态;也没有放任,是一种“有过”的状态,而是停留于两者之间的绝对自由。绝对的肉体自由是为“气”存在于天地间,此“气”无可感知而能化为万物,当且只当它以“气”的形式存在时它才是自由的,一旦有形有质,便进入了束缚或是放任的境地。

而后回答“游”,游是一种有形态的状态。因为逍遥是无形态的,而游是有形态的,也就是怎样才能把无形态的逍遥与有形态的游相结合。于是我们联想到了姑射神人,他是庄子所描述的有形态的存在却最接近于无形态的逍遥,姑射神人“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谷熟”是其唯一的举动,这一举动可视作“游”。为什么庄子不直接叙述无形态的逍遥?首先,因为逍遥是无形态的,所以无法描述,其次,《庄子·天道》中所言,圣人书中所记录的都是前人思想中糟粕的东西,并不能准确表达圣人的思想,所以庄子只能描述这样一个有形态却最接近于无形态逍遥的姑射神人来阐述其逍遥的观点。那么什么是“游”呢?无形态状态下的行为即为游,可我们没有办法成就绝对自由,所以又有了“相对自由”的概念。首先是肉体的相对自由,肉体的绝对自由是无法达成的,因为我们必然有形态或称之为存在的形式,这是游的前提,我们需要一个主体,思考或者行为的主体,不过在这种相对自由的状况下,形态是可以变化的,就是说,形态虽然因为受行为或是思想需要主体而没有办法消失,却可以变化,如鲲化为鹏,庄周化为蝴蝶,这是肉体的相对自由。再是精神的相对自由,什么才是精神的相对自由范畴?精神的自由面更大些,天马行空,真空而无所待,它的界限是由“游”的界限来限定的,因为游是一种动态,只要游就必然有痕迹,更具体地说,“游”是人们对一种行为动作的描述,如“鱼游”、“龙游”,如果只是为了表达绝对的自由,那么“逍遥”二字足以,既然是“逍遥游”,就给自由加以动作和描述,必然是有痕迹可循的,那么我们把“游”理解为“动”或者“运动”,那么大致可将游分为物理运动和精神运动,即物理游与精神游。物理游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在主体及主体动作都在物质界面的限定下,这样的逍遥游必然是相对的逍遥游;而“精神游”再可依据精神思考客体的差异分为“物质精神运动”和“纯粹精神运动”。物质精神运动是在精神中带有物质世界的痕迹,所以仍被物质世界束缚,需要物质世界来提供思维的基础,可纯粹精神运动是脱离物质基础,由无形态向无形态的游动,在真空的状态下不存在任何的比较、定义或是概念,这样无形态的“游”有痕迹却不可能在人类层面上被感知,进入这种状态,思索主体便可以消失,进入“无我”或者“忘我”的状态。笔者认为,这样的状态才是庄子真正提倡的“大逍遥游”。

参考文献:

[1]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

[2][瑞士]毕来德.庄子四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9:60.

[3]郭象,成玄英.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9-12.

[4]吴怡.逍遥的庄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

篇5:逍遥游练习

人教版第四册课本有一篇《庄子》的《逍遥游》(节选),仅仅三个自然段,《教参》也好,其它分析文章也罢,说得云里雾里,真是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

这三段,庄子到底想说什么?又是怎么说的呢?

要解读庄子的玄机,老夫认为,关键要点准这三段的穴位,大鹏鸟这一意象,就是该文的穴位!

文章一、二自然段到底写什么?对,就是写了一个大鹏鸟!写了怎样一个大鹏鸟?写了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可以进入逍遥境界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大鹏鸟,但是,很可惜,她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她没有进入逍遥境界!

庄子为什么要着力写大鹏鸟?那么因为逍遥的绝对自由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大鹏鸟这一意象,逍遥的境界我们大致可以感知到了,这是典型的化无形于有形的手法。同时,第三自然段中的“宋荣子”、“列子”大致能达到怎样的境界,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了,这是典型的`物、人互喻互衬手法。

庄子又是怎样写大鹏鸟的呢?开篇便点出该“神鸟”是从何物点化而来的,极写其大;引《齐谐》,极写其迁徒的状观,其与天地的融为一体;类比水载舟,极写托举其大风,用“蜩”“学鸠”反衬其超凡脱俗,非一般小动物所能理解、感知!――“之二虫又何知!”

文章在第二自然用了正衬、反衬手法来写此“神鸟”。“朝菌”“蟪蛄”反衬“冥灵”“大椿”“彭祖”所达到的 “大知”“大年”境界;“朝菌”“蟪蛄”“斥鸟”也是用来反衬“大鹏鸟”,而“冥灵”“大椿”“彭祖”又用来正衬“大鹏”是达到“大知”“大年”境界的神鸟!

这样,“大知”“大年”的“鹏”非一般动物所能匹及了。这样神鸟是否达到逍遥境界呢?没有。她要有外部条件,没有“负大翼”之风,她寸步难行!连这神鸟都没有达到逍遥境界,那么世上万事万物就很难达到逍遥境界了。

动物是这样,人又有何不同!在庄子看来,“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些被名缰利锁束缚的人与“蜩”“学鸠”“朝菌”“蟪蛄”“斥鸪”这些可怜的小动物没什么两样;“宋荣子”“列子”也只能达到“鹏”的境界。要达到逍遥的境界还须再进一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中心论点便水到渠成地引出来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篇6:逍遥游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通解文字,理解文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培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美育渗透目标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达到这方面的学习目的可分三步走:

读。对照注释,查找字典,掌握宇词意思和读音,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找。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寓言和比喻来说理,找出文中的寓言和比喻。

理。理清材料(寓言、比喻等)与说理的关系;理清3个自然段说理的层次关系。

2.通过比较,归纳庄子散文的特点。如与同样善于用比的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荀子(《劝学》)作比较。可以看出,共同点是用比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形象生动,又加强了说服力。但庄子取象更大胆夸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蝉、斑鸠、燕雀会嘲笑别人。这比其他诸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文章更加形象化。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既较鲜明地体现了《庄子》的艺术风格,又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虚无主义与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和应区分“小大之辨”的观点,最后理解其“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是内容上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则是表现技巧方面的学习重点。

二、解决办法

理清思路,逐层剖析,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段落与层次间的逻辑联系,是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基本方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两课时的学习中均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教师要作诵读指导。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针对课文的观点理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历朝历代以来,庄子的思想都有广泛的影响,《庄子》的文风,又有非常文所具的浪漫风格,因此,纵使理解文章有一定难度,也应知难而进。理解课文关于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是本课时学习的重点,与此同时,应初步体会《庄子》想象奇幻、善用寓言说理的表

达特点。

二、整体感知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盂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了相对主义。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这当然是偏颇的。但我们在了解它之前,不要忙于全盘否定,而应先认真读一读它,而后给予恰当的分析评价。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全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他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则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三、教学过程

1.借助注释及教师的点拨使学生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重点词语如下: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辩——辨

而——耐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

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

(因课文注释详尽,在此不再加注)

2.课文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3.课文第一段内容分析

提问:课文举例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即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和人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否定的?

(先后列举的事物有: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总结、扩展

粗粗看去,本文的举例很驳杂,其实是寓有深意的。一方面,作者要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但他又肯定了“小大之辩(辨)”,因而举例时多有对比。关于这一点,第二段作了重点论述,下一课时我们还要再作分析,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先作思考。

课后作业

诵读全文,思考课文是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附:板书设计

(大)(小)

鲲鹏海运水击三千里野马、尘埃以息相吹

持扶摇培风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积蜩学鸠(适莽苍、百里、千里具粮各别)

(课文字词亦可列入板书,见前。)

皆“有所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重点学习课文二、三段,要理解文中关于“小大之辩”的思想,及庄子关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体会庄子行文“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层抱负。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诵读课文第二段。

2.问题讨论一:第一段中,庄子说及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都是“有所待”,因而也都是不自由的,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

(强调“小大之辩”,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物的差别的。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对鲲鹏之类伟岸者的热爱、赞扬,和对蜩、学鸠、斥鴳之类肖小的鄙夷。为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3.问题讨论二:课文第三段写了哪三种不同层次的人?作者是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的?(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人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妈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等元气的变化),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人此境?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4.问题讨论三:《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更显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

其次,是作者倾注笔力描绘的鱼而化鸟的鲲鹏形象。课文多次描绘这一形象,前后相互补充印证,使其形象更丰满鲜活。在这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又无法逍遥的大鹏鸟身上,显示了作者的才情,也隐藏着作者的苦衷。)

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除课堂学习外,还可课后细细品味,逐步消化。

课后作业

1.诵读全文,背诵第一段。

2.和同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附:板书设计

鲲、鹏蜩

宋荣子(有所待)(又何知!)学鸠

列子斥鴳

小大之辩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背景资料】

一、《庄子》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6),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

《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甚至羼入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

但从全书总体说,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的循环论、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无为的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构成了庄子学派的基本倾向。同时,书中也有不少辩证的因素,尤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遗余力,十分深刻。

《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作者要阐述的虽然是玄虚的天道,但由于其“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特别是大量地运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其他子书也运用寓言,但多从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中引用;《庄子》“寓言十九”则多是作者所虚构。其他子书的寓言多为短小故事,插入议论之中,以资譬喻或论证;而《庄子》中的部分寓言,则扩展成篇,将作者的议论,寓于故事人物口中。如《盗跖》、《秋水》、《说剑》等,都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这些类似短篇小说的寓言,虚构了人物与故事情节,有动作、有对话,还有肖像、表情的描绘,与《墨子》、《孟子》中基于实录的一些对话式语录大不相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象的开端。

在塑造形象时,作者擅长于体物入微的描写。如大鹏的怒飞(《逍遥游》)、巨鱼的奋振(《外物》)、鸿蒙的自得(《在宥》)、山狙的见巧(《徐无鬼》),都栩栩如生;厉风作而万窍

怒(《齐物论》),黄帝奏咸池之乐而声满天地(《天运》),都声情并茂;庖丁解牛(《养生主》)、伯乐治马(《马蹄》)、佝偻承蜩(《达生》)、庄子弹鹊(《山木》)、众史画图(《田子方》)、原宪居鲁(《让王》),更是形神俱现;至于藐姑射山上的神人(《逍遥游》)、隐机而坐的南郭子綦(《齐物论》)、能破季咸看相的壶子(《应帝王》)、临渊履危而射的伯昏无人(《田子方》)等,这些神乎其神的形象,也可以按照描写想见其情状。总之,太空、江海、飞禽、走兽、音乐、风云,以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言行的描画,无一不“指事类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惟妙惟肖,大大地开拓了艺术的境界。

《庄子》还以想象丰富、结构灵活见长。“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左角右奇)见之也。„„其书虽环玮而连抃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淑诡可观”。这是作者写作特色的自白。凭空虚设,海阔天空,放纵自由,宏伟壮丽,诙谐怪异。大鹏展翅万里,北海虚怀若谷(《秋水》),盗跖声色俱厉(《盗跖》),庄周化为蝴蝶(《齐物论》),凡此种种,都说明作者并不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再现生活,而是用丰富的想象,离奇的夸张,以及大量的比喻与拟人手法去写意抒怀。

在行文构思上,放得开,收得住,首尾不落套,转接无痕迹。文思跳跃,散而有结,开阖无端,令读者恍惚迷离。

富于抒情意味,也是《庄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当作者在描述道家的理想人物或发表议论时,必定带着满腔热情。如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天下》)而对于昏君乱臣、虚伪君子、名利之徒,则表现得嫉恶如仇,常常给予辛辣的讽刺、无情的揭露。他敢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直叫“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殚残天下之圣法”(《肤箧》)。把曹商求官视为舐痔(《列御寇》),将惠施专揽相位比做嗜食腐鼠(《秋水》)。或爱或憎,或褒或贬,嬉笑怒骂,鞭辟入里。《庄子》行文千变万化,总离不开作者的自我表现。栎树、游鱼、蝴蝶、渔父、野马、海鳖等等,都具有庄周的性格,体现了庄周某种精神状态。所以尽管是论理文章,读来却觉得韵味无穷。其中《马蹄》诸篇简直可作抒情杂文视之。

此外,词汇丰富,句式灵活,构思精巧,多用韵语,善作连类比喻等,也是同时代作者所不及的。所以鲁迅认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在文学上的影响很大。自宋玉、贾谊、司马迁以来,历代大作家几乎无一不受到它的熏陶。在思想上,或取其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为伍;或随其悲观消极,自解自嘲。对于《庄子》的艺术,或者赞叹,或者仿效,或者从中取材而化为己意。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从《庄子》那里吸取了许多营养。

上一篇:免费辅料仓库管理制度下一篇:八年级有关目光的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