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与报告保密制度

2024-06-26

反馈与报告保密制度(共9篇)

篇1:反馈与报告保密制度

反馈与报告保密制度

1、筛查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1.1筛查试验呈阴性反应出具HIV抗体阴性报告,表示受检者没有感染或最近可能感染,但检测不能发现感染。检测的阳性结果不是最终结果,应及时作进一步确认,筛查实验室不能出具HIV抗体阳性的结果报告,更不能告知受检人本人。

1.2阴性结果直接发HIV抗体阴性检测报告,并由检测者和领导签发并盖章。

1.3筛查试验呈阳性反应,应尽快进行以下处理:

1.3.1尽快用送本地县区CDC筛查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筛查检验。并告知其检测结果为待查;

1.3.2尽可能重新采集受检者的血样。

1.3.3经HIV确认实验室确证的阳性结果,须以机密级求询者出具由确证实验室发出的阳性报告,并做好保密教育工作,对阳性者宣布检测结果之前要做好咨询工作;收到或发出上级部门的报告应签收记录。

2、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并定期检查

2.1 与HIV相关检测项目的所有资料均应严格保密,包括送检单与检测记录的保管、报告单的发放和工作人员采血检测等。

2.2 艾滋病检测实验室所有人员应具有高度的保密意识。不可对无关人员透露检测结果。

2.3要有专人负责妥善保存实验记录、感染者档案,不得擅自修改和销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未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不得向无关人员或单位提供任何情况。

篇2:反馈与报告保密制度

2、HIV检测实验室要有专人负责妥善保存与HIV/AIDS相关检测项目的所有资料(包括送检单、各种实验记录、感染者档案、报告单的发放),不得擅自修改和销毁。未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不得向无关人员或单位提供任何情况。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杜绝泄密事件的发生。

2、我院HIV实验室属于筛查实验室,检测的结果也不是最终结果,检测到阳性结果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根据WHO提出的三级包装系统送到上级实验室作进一步确认。此时,不能出具HIV抗体阳性的结果报告,更不能告知受检者本人。

3、确认实验室确认阳性结果,以机密级向送检单位出具阳性报告;送检单位接到报告后,由专人负责接收,并应及时会同医院相关部门上报县皮防所和卫生局。在对阳性者告知检测结果时要先做好法律、医学、生活等方面的咨询。

4、经确认的阳性标本,包括在实验室留存的标本,应送省级HIV抗体确认中心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单位保存,不得擅自处理。

5、当发生职业暴露事故后,无论职业暴露事故级别的大小,对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任何一个得到信息的人都要做好保密工作。

保密守则:

1、不该说的机密绝对不说;

2、不该问的机密绝对不问;

3、不该看的机密绝对不看;

4、不该记录的机密绝对不记录;

5、不在非保密本上记录机密;

6、不在私人通信中涉及机密;

7、不在公共场所和家属、子女、亲友面前谈论机密;

8、不在不利于保密的地方存放机密文件资料;

9、不在普通电话、明码电话、普通邮件传达机密事项;

篇3:非正式制度与会计保密性

摘要:地域文化是非正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利用41个国家的数据,针对Hofstede-Gray框架的会计保密性假设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一个地域的阳刚性越强,个人主义越小,越可能具有较高会计保密性的倾向”,并通过对比中国的各行为习惯维度指数,得出“中国具有较高的会计保密性”的推论。会计既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又应该保持一定的透明度。该研究发现有助于加深理解中国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为国内地域行为习惯与会计行为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初步的文献积累和借鉴。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会计行为;Hofstede-Gray框架;会计保密性

一、 引言

La Porta等(1997)认为,包括法律、媒体、管制在内的正式制度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企业会计行为的重要因素。杨瑞龙(1998)等验证了正式制度对中国这一新兴市场的积极影响。然而,由于各国正式制度和制度的巨大差异,并且一些正式制度并不完善的国家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发展,很多学者开始关注非正式制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韦伯(1958)、诺思(2008)认为,不同地域长期积累的宗教、文化、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这些非正式制度可能会影响到正式制度的运行效果,尤其在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袤,民族众多,隐性契约作用不可忽视,非正式制度更能发挥其重要作用(陈冬华等,2008)。

地域人口行为习惯等是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构成,既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也影响微观企业会计行为(Hofstede,1980;Gray,1988)。然而,关于地域文化与会计行为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的概念框架内Hofstede(1980)。本文试图利用The Hofstede Centre网站上公布的41个国家的数据,检验地域文化与会计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之所以研究地域文化这种非正式制度对会计行为的影响,基于以下理由:一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明表明,包括法律、媒体、管制等正式制度以及公司自有的经济动机对微观企业会计行为的解释已经相当丰富,我们在很难从这些方面对企业会计行为做出更多的、更深入的增量解释;二是包括法律、媒体、管制等正式制度之外的非正式制度对企业会计行为做出越来越多的解释,尤其是在中国这一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新兴资本市场。因此,本文试图从地域人口行为习惯这种非正式制度入手,分析地域文化对会计行为的影响。这对于从宏观层面理解一个国家的企业会计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三是尝试为中国地域文化与企业行为的检验提供必要的和初步的文献累计和理论铺垫。中国地域广袤、历史悠长,长时间的沉淀,不同地域的气候、地理、风俗习惯等形成了不同特征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稳定性,但永恒不变的文化是不存在的(赵曙明,1997)。由于历史或者区位原因,可能不同地域的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更增加了现代中国地域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地域文化的缓慢形成,具体表现于地方居民行为习惯的系统的变化,最终不同地域的人口会有系统化的行为差异,会计行为就是其中之一。然而,限于笔者的能力、研究数据以及知识储备的限制,很难完整清晰地刻画出中国的地域文化框架,只能通过简单的国际比较研究为中国的地域文化与会计行为研究抛砖引玉。

会计行为有诸多表现,如会计稳健性、盈余管理、会计透明度等等。本文之所以选择会计保密性作为研究对象,理由有三:一是会计保密性本来就是会计的本质属性之一。除了一些可以公开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需要为企业的会计财务信息保密,在激烈竞争的商业环境下更是如此;二是出于投资者保护的目的,以往文献对会计信息透明度关注较多,却极少有文献关注会计保密性,忽略了会计的本质属性;三是由于数据的限制。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我们只能获取到样本国家会计保密性的数据。

本文的研究贡献有三:一是对Hofstede-Gray会计亚文化理论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将地域文化对会计行为的影响从理论框架层面拓展到经过检验的实证研究。尽管概念框架中的六个变量我们仅发现两个变量显著,但这并不说明概念理论框架经不起实证检验。之所以如此,可能原因是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或者限于数据,我们没有控制其他国家的宏观环境变量。但该研究可以为在中国检验地域文化与会计行为提供必要的借鉴。二是我们利用回归数据验证了中国的会计保密性较高,这可以为进一步理解中国企业会计透明度提供实证参考。三是在Gray(1988)分析思路“国家文化影响会计亚文化,进而影响会计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文化影响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影响会计亚文化,最终影响会计行为”的分析思路。

二、 文献综述

关于会计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往经典的文献主要从两个大的领域展开研究,一是以La Porta等(1997)系列文献为代表的正式制度;二是以韦伯(1958)、诺思(2008)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在中国,大量学者检验了正式制度对会计行为的影响,如杨瑞龙(1998)等。但对非正式制度与会计行为关系检验文献的却不多见。陈冬华等(2013)检验了宗教这种非正式制度对中国公司治理的影响,随后国内也有学者开始宗教与企业行为的相关研究。阮荣平等(2014)检验了宗教对创业的影响。在地域文化领域,国外学者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潘爱玲等(2012)系统地回顾了文化对会计行为的研究文献。从国际文献看真正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是Hofstede-Gray会计亚文化理论框架的提出。Gray(1988)基于Hofstede(1980)跨文化研究的成果,在借鉴Harrison and McKinnon(1986)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文化影响会计亚文化,进而影响会计行为”的分析思路,提出Hofstede-Gray会计亚文化理论框架。Hofstede(1980)将文化定义为“区别不同人类组织的集体心理模式”。由针对52个国家和地区10多万名IBM员工的采访和调查问卷得出的大量数据,用统计方法归纳出地域文化与工作实践相关的四个文化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阳刚性与阴柔性。Gray由此提出会计亚文化四维度,即专业精神与法定控制、统一性与灵活性、保守与乐观、保密性与透明度,认为以地域人口行为习惯为表现的地域文化影响会计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影响会计行为,并提出了四个假设。但是Gray当时只是针对地域人口行为习惯对会计行为的影响提出了理论假设,而没有进行实证分析,自此之后的大量研究分析都是围绕Hofstede-Gray会计亚文化理论框架进行的实证分析,集中于三个领域(潘爱玲等,2012),分别是会计稳健性(Liliana et al.,2010)、财务披露(Haniffa & Cooke,2002)和国际会计准侧协调(Schultz & Lopez,2001)。可以说Gray的理论在解释地域文化对会计行为的影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会计亚文化框架理论的提出,不仅为跨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考思路,增强了会计学术界对文化这一因素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也为推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指明了方向。

近些年,国内学者也逐渐开始关注地域文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赵书松(2013)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分析,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知识共享的动机结构问题。结果发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知识共享动机主要由个人兴趣、集体情感与责任、规则服从、成就感知、关系建构五个部分构成。该论文尽管没有进行国际比较,却隐含着不同地域文化会影响员工行为的假设。赵龙凯等(2014)研究了不同国家的地域文化特征对企业风险的影响。论文以来自35个国家共4 911个在中国注册的合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经检验发现,出资国文化特征中的和谐主义与不确定性规避会显著降低企业风险,而个人主义则显著增加企业风险。他们的研究扩展了国家文化特征对公司财务影响的研究,为行为金融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

尽管这些研究都在探讨地域文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但并没有深入讨论一个国家内部的地域文化对企业会计行为的影响,这为以后的研究预留了创新和提升的机会。

三、 理论分析和假设发展

Gray(1988)提出会计亚文化的分析遵循“国家文化影响会计亚文化,进而影响会计行为”的思路。然而,笔者认为,国家文化和会计亚文化之间应该加入地域文化,尤其是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广袤地域和多民族的国度,研究间于国家文化和会计亚文化之间的地域文化更凸显其重要意义。撇除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一个国家内部的文化也会因为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地理环境以及外族文化侵入程度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国家内部的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性格和行为,而会计行为可能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一个恰当的“文化—会计行为”分析思路应为“国家文化—地域文化—会计亚文化—会计行为”。

综合前人对地域文化的解释,笔者对地域文化的界定为: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地域内的特定文化体系,是具有该地域内生产活动特征的人文心态、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传承性、可塑性、多元性等特征。

地域文化对会计行为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会计行为客体受制于地域文化。可以说,会计行为客体的方方面面都受制于地域文化。凡是通过会计行为主体的行动,能用价值量表示的,凡被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的客观事物在会计薄记系统生成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从更广义的会计看,企业里凡是资金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比如投资、筹资、以及经营活动,凡是有人参与决策的经济活动,都会受到人的性格以及处事风格的影响。而人的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地域文化所决定。所以有人参与决策的会计行为都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会计人员是地域文化对会计行为的作用媒介。地域文化对会计行为的作用媒介主要是会计行为主体,即会计人员。地域文化是在一个地区长期积淀的,包含生活习惯、宗教传统等行为方式在内的系列元素的集合。地域文化通过影响人的性格和处事方式而影响人的行为,其中就包括会计行为。但细究之,地域文化在直接作用于会计人员的同时,还会通过管理层、股东、债权人和相关利益集团等间接影响会计行为,虽然这些非会计行为主体不直接参与会计行为,但是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以及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会对会计行为主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通过会计行为主体对会计行为间接产生影响。

笔者将使用Hofstede的文化维度指数,主要针对Hofstede-Gray框架的保密性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一个国家的不确定性规避和权力距离越大,个人主义和阳刚性越小,越可能具有较高的保密性倾向”进行检验和补充。即表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越不喜欢模糊的事情,越是认为不平等是可以接受的,越不被功名驱使,集体主义越高,其越具有较高的会计保密性倾向。保密程度在各国的会计实践和财务披露中均有不同的体现,随着资本市场的差异化发展和共享所有权的性质的变化,自愿提供披露信息的激励体制在得到不断加强,而联系到一个社会的文化维度,跟保密最密切的应该就是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权利距离(Power distance)、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维度。一个偏好保密的社会总是极力限制和维护信息的披露,以避免竞争和冲突,也就是高不确定性规避的体现。高权利距离的社会的特点就是信息的限制,以此来保护权利不平等得以维继。而保密性越高,往往会出现在集体程度较高的社会,这似乎意味着个人主义越小,该社会的保密程度会越高。同时,考虑可能对保密性产生次要影响的文化维度--阳刚性(Masculinity)、实用主义(Pragmatism)、放纵(Indulgence)。阳刚性维度,被用来衡量一个社会被竞争、成就、成功的驱动程度,由于一个社会被功名驱动程度越大,其竞争压力越大,为了维持其持续的竞争力,该社会往往趋于高保密性的特征,笔者的分析似乎与Gray的假设相违背,此处暂不做定论,有待后续的实证分析检验。另外,还有两个文化维度是Hofstede在后续的研究中陆续提出的,即实用主义维度和放纵维度,Gray在1988年限于当时Hofstede尚未提出这两个文化维度,故没有将这两个文化维度纳入其假设中。实用主义维度,被用来衡量一个社会的务实程度,一个社会越务实,其透明性往往比较高,相对地,其保密性可能会比较低;放纵维度,被用来衡量人们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的程度,如果一个社会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被满足,其往往受外界的压力较大,保密性较低。因此,我们提出假设:

H1: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阳刚性越大,会计保密性程度越高;

H2: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放纵越小,会计保密性程度越高。

经过检验,本文研究假设得到验证,实证检验略。

四、 研究结论

我们利用The Hofstede Centre网站公布的41个国家的地域文化数据,对Hofstede-Gray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发现:“阳刚性越大,个人主义越小,越可能具有较高保密性的倾向”。即表明这个社会越是认为不平等是可以接受的,越被成就功名驱使,越喜欢模糊的事情,集体主义越高,越不以务实为方向,越约束自己尽可能控制自己欲望的满足,其越具有较高的会计保密性倾向。实证结果表明,地域文化是影响会计行为的重要变量,至少,地域文化可以影响到企业的会计保密性。

参考文献:

[1] 陈冬华,胡晓莉,梁上坤,新夫.宗教传统与公司治理[J].经济研究,2013,(9):71。

[2] 陈冬华,章铁生,李翔.法律环境,政府管制与隐形契约[J].经济研究,2008,(3):98。

[3] 诺思(Douglas C.North)著.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4] 潘爱玲,李彬,林亚囡,宿伟娜.文化对会计的影响:文献述评及未来研究展望[J].会计研究2012,(4):20.

[5] 阮荣平,郑风田和刘力.信仰的力量:宗教有利于创业吗?[J].经济研究2014,(3):171-184.

[6] 韦伯(Max Weber)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三联出版社,1958.

[7] 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J].经济研究1998,(1): 54-62.

[8] 赵龙凯,岳衡,矫堃.出资国文化特征与合资企业风险关系探究[J].经济研究,2014,(1):70-82.

[9] 赵书松.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知识共享的动机模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5):26-37.

[10] Gray, S J.Towards a theory of cultural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systems internationally[J].Abacus,1988,24(1):1-15.

[11] Haniffa, R.M., and T.E.Cooke.Cultur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isclosure in Malaysian corporations [J].A Journal of Accounting Finance and Business Studies, 2002,38(3):317-349.

[12] 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198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302036);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4YJC630108);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号:2014SJB12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2014M560022)。

作者简介:沈永建(1978-),男,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李健(1988-),女,汉族,山东省武城县人,山东省财政厅科员,研究方向为企业会计信息;沈雨欣(1993-),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南大学商学院金融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宋玉(1979-),女,汉族,安徽省宿州市人,南京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

篇4:检验报告结果保密制度

1、实验室应确保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2、实验室应公平地、毫无歧视地对待所有患者。

3、实验室不得从事法律禁止的活动并且应维护其职业声誉。

4、实验室应收集充分的信息,以正确地识别患者,不得收集无关的个人信息。患者应清楚被收集的信息及其用途。

5、如果疾病可能具有传染性,考虑工作人员及其他患者的安全,出于此目的收集相关信息是合法的。出于帐目结算、财务审核、资源管理以及使用评审等目的而收集信息也是合法的管理行为。

6、对患者采取的任何操作都应通知并获得患者的同意。对于大多数常规实验室操作,如果患者拿着检验申请表来到实验室,并自愿接受常规的采样操作,如静脉采血时,即可默认为同意。特殊操作,包括更具侵害性的操作,需要更为详细的解释,某些情况下须签署知情同意书。这种情况在操作后有并发症可能性时更为适用。危急情况下,可能无法获得同意。此时,出于患者最佳利益方面的考虑而采取的必需操作是可以接受的。

7、某些检验(如某些遗传学或血清学检验)可能需要特殊的商议。这种工作通常由医务人员或提出申请的医师来完成,但实验室应充分认识到,在未经充分讨论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将有严重隐含意义的结果直接交给患者。

8、根据所采集的原始样本类型及所申请的信息,在接收和采样期间应充分保护患者的隐私。

9、如果送至实验室的原始样本不适于进行所要求的检验项目,一般须通知并要求申请医师重新采样送检。

10、所有的实验室检验均应按照规定的标准及与此专业相当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而进行。严禁任何形式的编造结果。

11、实验室对患者的检验结果应严格保密,未经授权不得公开。通常是向提出申请的医师报告结果,经患者同意或按照法律书面要求也可向其它方面报告。与所有患者识别资料分离后的实验室检验结果可用于诸如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或其它统计学分析。

12、考虑到地方的风俗习惯,应谨慎做出暗示同意向其它方面(如患者寻求的咨询人员)报告结果的决定。

13、除了准确报告检验结果,实验室还有责任尽可能地保证对检验结果进行准确的解释,并从患者的最佳利益考虑进行应用。对检验项目的选择和解释提供专业意见也是实验室服务的一部分。

14、实验室应确保其资料存放方式得当,足以防止丢失、未授权接触、篡改或其它形式的误用。

15、对于医学实验室记录的获取,通常情况下,患者不能直接获取(医疗纠纷除外)。通常会允许以下人员可获取:提出检验申请的人、实验室工作人员、经授权的个人。

篇5:反馈与报告保密制度

为提高医院性病艾滋病的疫情报告质量,保护性病艾滋病患者的个人隐私,特修订以下制度:

一、性病艾滋病指的是: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淋病和梅毒;监测性性病的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

二、艾滋病疫情报告的责任人为首诊医生,责任人应根据初筛阳性结果,在规定报告时限24小时内,通过院内传染病疫情电子报告系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报卡时完整记录患者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详细的现住址和户籍地址等4个关键信息。

三、院内除皮肤性病科外的其它科室和专业在日常诊疗中发现可疑性病患者,进行初步检查并初步判断为性病的患者,门诊患者应及时转诊到皮肤性病科进一步明确诊断,并由皮肤性病科接诊医师报告疫情;住院患者应及时请皮肤性病科医师会诊,确诊后由患者所在科室主管医师报告疫情,报告时限为24小时。

三、预防保健科指定专人负责性病艾滋病疫情信息的监测和网络直报工作。疫情专管人员在规定时限内对全院性病艾滋病报告卡进行收集、核对、订正后进行网络直报。

四、院内漏报一例性病艾滋病疫情扣责任人奖金50元。院内漏报指预防保健科对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查漏时发现的疫情未报病例。

五、迟报一例扣责任人奖金40元。迟报以医生接到阳性报告时间或下临床诊断时间与填报卡时间间隔超过报告时限为标准。

六、报卡质量差一例扣责任人奖金30元,质量差指报告卡中必填项目缺项、不真实。

七、对疫情报告实施奖励措施,医院每年对院内传染病填报质量最好的10名责任报告人给予奖励,每人奖励200元。

八、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收集的性病艾滋病患者的个人资料,包括病情记录、检验资料、姓名、住址、电话等资料,均属于专业信息及个人隐私,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

九、医务人员、疫情专管人员未经当事人或其监护人的同意,均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当事人及家属的个人信息,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也不得在有可能让无关人员听到或看到的场合谈论或出示相关信息。

十、性病艾滋病疫情专管人员对所掌握的进行网络直报使用的登陆用户名及密码必须进行严格保密,定期更换密码。

篇6:薪酬保密与制度公开

薪酬保密的制度是有名无实的,这个制度也是难以执行到位的。企业要求员工不准私下谈论自己薪酬数目的多少,也不准打听别人薪酬数目的多少,但员工在背后谈论得最多的往往是薪酬数目的多少,结果员工在私下已经对每个人的薪酬数目的多少了解的差不多了,大家已经心知肚明了。而最终的结果是由于薪酬制度不透明,员工心中缺乏一个客观的标准去衡量付出和所得之间的公正性,就会导致员工过高估计别人的付出与收入的比值,而低估自己的,就会引起自己的不满,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薪酬数目的公开与否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薪酬制度要科学、透明、公平。薪酬的多少只是薪酬制度考核下的结果,只看到结果,没有考虑到过程一步一步的计算,结果这个叶障住了目,心中很难产生公平感,的确会影响员工的情绪。所以公布结果的几个数字是不会使人产生公平感的,也是解决不了员工队伍的情绪问题的。薪酬保密的策略也是难以实现的,薪酬保密只会引起员工的猜测和私下打听,在非正式组织里薪酬的数目已经不是秘密了。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薪酬制度的公开,公平、透明、科学的薪酬制度能够对于员工的付出给出恰当的评估和体现,而这种薪酬制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的薪酬制度会起到下列作用:

一、体现企业文化和价值取向

合理的薪酬制度应考虑到企业文化的体现及公司的价值的取向,体现公司对岗位的重视,对员工的重视,而不是因人而异。合理的薪酬制度向员工传递了每个人的绩效都会得到公正评估并与薪酬相联系的信息,个人薪酬的增长与个人绩效直接挂钩,真正为企业做贡献的员工应给予合理回报,员工就会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工作效率和业务技能等方面并且想办法进行提高,而不是把精力主要放在组织的内耗上和如何通过政治手段获取晋升的机会。合理的薪酬制度引导的结果是营造一个和谐的组织。每个人都为提升自己的技能而努力,员工技能 的提高就是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使企业在竞争中拥有优势的资源和有较强的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激励员工

根据激励理论中的期望理论,如果员工的薪酬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员工的工作与业绩,或者当员工认为努力会带来良好的绩效评价从而带来更多的收入时,就会受到激励而付出更大的努力。同时公平、科学、透明的薪酬制度能帮助员工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价值,以及自己工作岗位的岗位价值,向员工揭示了职务提升空间,也揭示了职业发展道路,提高他们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的积极性。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日常工作的业绩就计算出自己的薪酬数目的多少,消除因为薪酬数目的多少产生不满的情绪。公平、透明薪酬制度有助于让员工能够从薪酬的纵向分布上找到差距,这也就等于为员工在薪酬追求上设立了一个目标,并且这种薪酬差距的合理性和跨度性越大,就越能激发员工的潜能,使员工为实现期盼的薪酬目标而不断改善绩效,提高技能,这一点正是企业管理者所希望的。员工也正是在不同的薪酬上升通道的比较和选择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若是员工在本公司对他们最切身的利益所在都不能拥有知情权,那么对他们的积极性与满意度必然会有所损害。所以,一个公平、科学、透明的薪酬制度体系能够使员工得到激励,企业得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三、凝聚与招揽人才

随着人才资源竞争在企业竞争中战略地位的形成,人才争夺的日益激烈,通过薪酬吸引、保留、激励人才是薪酬制度的根本目的。制度明确、公开、透明能够创造一个公平的、公开的竞争环境,降低员工的不满意度,增强员工的公平感,营造和谐的组织环境,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公平、透明的薪酬制度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员工很容易认同并融入企业的文化。

合理的薪酬制度应考虑到以下因素:

1.外部公平。强调的是本企业薪酬水平与其他同行或相关行业的薪酬水平相比较时具有的竞争力,这种外部竞争力关注的是行业之间薪酬水平的相对高低。外部市场的薪酬水平是影响企业薪酬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保持企业薪酬政策的外部竞争力,企业员工的薪酬水平应该高于其他企业,或与其他企业相差不多,这种差额不会导致员工跳槽,否则公司就可能面临难以避免的人才流失和企业的生存危机。

2.内部公平。就是薪酬管理中的内部一致性。企业内部报酬水平的相对高低,应该以工作的内容为支付薪酬的依据,其强调的重点是根据各种工作对实现企业目标的贡献相对大小来支付薪酬,完成工作需要的技能与知识、工作的复杂程度等等因素来考虑薪酬的多寡。

3.个人公平。指的是公司的薪酬政策还应该能够恰当反映员工个人在技能方面的差异,即对同一个组织中从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员工的薪酬,进行相互比较时公平性的成立,强调的重点是工作本身对薪酬起决定性的作用,即每个员工得到的薪酬,与他们各自对组织的贡献相匹配。在人才市场化日益快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充分体现薪酬中的公平性,企业才能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

篇7:病案保密制度与患者隐私权的探讨

[关键词] 病案;保密;患者;隐私;隐私权

文章編号:1004-7484(2014)-03-1798-02

1 病案的保密

病案是医务人员的工作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所有参与病案完成的医护人员,医技人员以及病案管理人员等,都要自觉维护病案资料的安全,都有维护患者信息的义务。病案及其信息资料属国家所有,医疗机构所有。病案所包含的资料是患者生活中的一部分,它记载了患者大量的隐私,任何关于患者的私人信息都不得随意泄露,必须得到患者的同意才能够转给他人。《医疗机构病案管理规定》第6条指出: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它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除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允许合法人或机构使用病案。对病历资料保管或处置不当可引发医患纠纷,医疗机构面临承担民事责任的风险。如为癌症患者募捐,调用患者信息时,必须说明调阅人的情况,调用病案的目的。以下案例也可以说明问题:新婚不久的李女士因妇科病住院治疗,出院后其配偶为报销在为其复印病历时,发现了入院记录中记载有李女士曾经流产的内容,其配偶对此并不知情,后与李女士离婚。李女士遂以医院侵犯了其隐私权为由提起诉讼。本案涉及因病历资料保管处置不当致使患者隐私权受到侵害的情况。因此,对医院病案的保密离不开对患者隐私的尊重和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将病案保密制度认真执行与保护患者的隐私权相结合,是每一个医护工作者的职责。

2 病人的隐私与隐私权

2.1 隐私 隐私就是一个人不允许他人随意侵入的领域,是最高级别的患者的秘密。《中国大汉语词典》中“隐私“解释为不愿告人,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如个人身体的某些部分,个体健康状况(包括生理心理缺陷和特殊疾病,性病,妇科病等难言之隐),不愿意告诉他人或不愿意公开的有关人格尊严的私生活秘密(包括夫妻性生话,未婚先孕,堕胎,性功能缺陷等),个人的婚恋,家属情况,个人某些行为和决定,心理活动等私人信息可以是隐私。隐私是无形的,是精神性人身要素。隐私就是个人的身体和精神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不被别人观察,不被他人侵入的领域。

而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医院。患者到医院就医,由于医师提供的是一种与患者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医疗服务,患者也会配合医师进行诊疗,完全如实的陈述自己的病情及相关情况,将本属于个人隐私的各项信息披露给医师,被记录到病历资料中,这就决定了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很容易知晓患者的隐私。而病历资料一旦被泄露出去,病人的隐私也随之曝光。

2.2 隐私权 隐私权就是公民有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一切个人信息,个人领域不受他人侵扰的权利。私人的信息,包括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等不能散播。患者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以及财产秘密等都有权拒绝他人侵扰。隐私权是人格权的一部分,属于绝对权力,是自然人自出生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始即享有的民事权利。患者隐私权,是指在医疗机构的诊疗过程中,患者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患者隐私权包括:隐私隐瞒权,患者对自己的隐私有隐瞒权,使其不为他人所知;隐私利用权,患者可利用自己的隐私,满足自己在精神物质上的需求;隐私支配权,患者可支配自己的隐私,准许或不准许他人知晓或者利用自己的隐私;隐私维护权,当患者自己的隐私被泄露或者被侵害的时候,有权寻求司法保护。随着社会法制的完善,公民隐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患者隐私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近年来由患者隐私权引起的医患纠纷屡见报端,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激烈探讨。

3 保护病人隐私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

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隐私权的法律规定从无到有。权利的保护也是走过了从起初被纳入名誉权的保护范畴至成为与名誉权相比肩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得到法律明确规定予以保护的历程。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公民个人法律意识的觉醒,隐私权的地位与保护越来越受到立法机关的重视。

1982年12月4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8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1987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侵权责任法》第62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保密。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22条明确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要“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是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履行的义务”。第37条:“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情节将会受到有关处分,轻者可给予当事人警告或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可吊销其医师执业证书。”显然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是毋庸置疑的,隐私权作为自然人的一种人格权,应予以保护。

4 常见隐私权被侵犯

医生询问病情时被候诊患者或他人无意听到;令患者众目之下脱衣进行体格检查;化验报告随时公开,引起各种隐私被披露;未经患者同意的医学观摩;少数医护人员以口头形式宣扬患者隐私;以书面形式如科研论文等公开患者隐私;病案人员因工作疏忽造成病案损坏,丢失,被盗;应用电子病历时由于网络系统的不完善,密码被他人窃取而使患者隐私被泄露。临床科研中病历资料的使用等均有可能涉及患者隐私。还有病案借阅复印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导致患者病历资料外泄,泄露患者隐私。

5 加强病案保密制度及对患者隐私权的保护

在社会法制意识日益增强和维权意识日益普遍的今天,只有充分了解病人隐私权以及相关问题,才能减少医患纠纷,推进医院建设。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做好病案的保密管理,既是病案管理的一项制度,也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因此要依法使用病案,完善病案查阅,借阅复印制度并严格执行这些制度。绝不允许任何人因私人关系而将病历随意让人查阅甚至是复印,而随意泄露病人隐私,这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为确保患者隐私不被泄露,必须强化法律法规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保密意识提高职业自律性。加强保护病人隐私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相关的卫生行政法规的学习及宣扬,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法律素质。《希波克拉底誓言》:“我在职业中私下看到的和听到的一切都不应该泄露,我会坚守秘密而不告诉任何人”。保护患者的隐私,对培养和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十分重要,这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篇8:信息安全与保密责任制度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中心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工作。组长由曾华俊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吴先萍书记担任。成员由各处所中层正职人员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吴建林同志任主任,周久顺、罗湘蜀同志为副主任,同时抽调唐雪峰等11位同志为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负责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日常运作与联络。

二、人员管理

(一)重要岗位信息安全和保密责任

1、对重要岗位指定专人负责接入网络的安全管理,并对上网信息进行保密检查,切实做好保密防范工作。

2、重要岗位中的涉密信息不得在与国际网络联网的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处理和传输,严格做到“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

3、重要岗位工作人员要加强网络监控,若发现计算机或网络遭到大规模的攻击,要及时向信息所网络管理人员汇报。如发现资料泄露的情况,在采取应急措施的同时,应及时将情况上报部门领导与中心分管领导。

4、重要岗位的重要资料要做好备份,以防止资料遗失。

5、重要岗位工作人员要遵守信息储存、清除和备份的制度,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检查,及时更新系统漏洞补丁,升级杀毒软件。

6、要组织各处所加强重要岗位的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情况的监督,定期检查,提高泄密隐患发现能力和泄密事件处置能力,共同做好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

(二)人员离岗离职时信息安全管理规定

机关工作人员离岗离职,有关科室应即时取消其计算机涉密信息系统访问授权,收回计算机、移动存储设备等相关物品。

三、信息安全、保密管理

(一)计算机及软件备案管理制度

1、购买计算机及相关公文处理设备须由局办公室统一组织购买或接受捐赠,并由信息安全和保密办公室对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有关信息参数登记备案后统一发放。

2、信息安全和保密办公室要建立完整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技术档案,定期对计算机及软件安装情况进行检查和登记备案。

3、计算机要安装正版信息安全防护软件,及时升级更新操作系统漏洞补丁与信息安全软件。

4、拒绝使用来历不明的软件和光盘。凡需引入使用的软件,均须首先防止病毒传染。

(二)计算机安全使用与保密管理规定

1、计算机信息系统应当按照国家保密法标准和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并与保密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2、办公用计算机局域网分为内网、外网。内网运行政府OA系统软件,专用于公文的处理和交换,属涉密网;外网专用于各部门和个人浏览国际互联网,属非涉密网。内、外网采用双线路,实行物理隔离。

3、涉及机关工作秘密的信息(以下简称涉密信息)应当在规定的涉密信息系统中处理。严禁同一计算机既上互联网又处理涉密信息

4、严禁使用含有无线网卡、无线鼠标、无线键盘等具有无线互联功能的设备处理涉密信息。

5、严禁将办公计算机带到与工作无关的场所,确因工作需要需携带有涉密信息的手提电脑外出的,必须做好备案登记,并确保涉密信息安全。

(三)涉密移动存储设备的使用管理

1、涉密移动存储设备由公共卫生信息所登记备案后,由各科室指定专人管理,做到专人专用。

2、严禁涉密移动存储设备在内、外网之间交叉使用。

3、移动存储设备在接入本部门计算机信息系统之前,应查杀病毒、木马等。

4、严禁将涉密存储设备带到与工作无关的场所。

(四)数据复制操作管理规定

1、将互联网上的信息复制到内网时,应采取严格的技术防护措施,查杀病毒、木马等恶意代码,严防病毒等传播。

2、使用移动存储设备从内网向外网复制数据时,应当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防止泄密。

3、各部门因工作需要向外网公开内部信息资料时,必须由该部门负责人审核、分管领导同意后交由相关负责人统一发布。

(五)计算机、存储介质、及相关设备维修、维护、报废、销毁管理规定

1、计算机、存储介质及相关设备维修、维护、报废、销毁由信息安全和保密办公室负责,按保密要求实行定点维修。需外请维修的,要派专人全程监督;需外送维修的,应由信息安全和保密办公室拆除信息存储部件,以防止存储资料泄密。

2、办公计算机、存储介质及相关设备在变更用途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消磁技术处理。

3、机关使用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及相关设备报废、销毁时,应拆除存储部件,由信息安全和保密办公室按有关要求统一销毁,同时作好备案登。

(六)上网发布信息保密规定

1、网站信息内容的更新由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完成。凡上网的信息,上网前必须经过保密审查,报分管领导审批,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和职责。

2、凡以提供网上信息服务为目的而采集的信息,除在其它新闻媒体上已公开发表的,组织者在上网发布前,应当征得提供信息单位的同意。凡对网上信息进行扩充或更新,应当认真执行信息保密审核制度。

3、涉密人员在其它场所上国际互联网时,要提高保密意识,不得在聊天室、电子公告系统、网络新闻上发布、谈论和传播国家秘密信息。

4、使用电子函件或其他方式进行网上信息交流时,应当遵守国家保密规定,不得利用电子函件传递、转发或抄送国家秘密信息。

四、责任追究

篇9:平安校园安全检查与反馈制度

一、为了保证校内师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将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特制订本检查制度。

二、校内综合安全检查巡视:由总务主任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对全校的建筑物、消防设施、水电设施、食品卫生、运动器械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综合检查每个月进行一次。

三、食堂卫生以及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实行日检制度,由学校卫生老师负责,安排在每天上午进行。

四、水电设施、消防设施、运动场地及器材的日常安全检查由总务主任负责,带领水电工重点检查容易发生伤害事故的电路设施、体育器械等,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五、学校总务处每天定时巡视校园校舍三次,主要检查门窗、电灯、防盗门和是否存在治安可疑现象,发现问题,及时与学校领导或派出所联系。

六、学校每日安排一名行政干部值日,具体任务:早晨巡视校园秩序,学生安全进校,维持校门口交通;白天校内巡视,中午维护在校学生秩序和进出校门安全;晚上放学维护校门口的学生秩序,保证交通安全,防范校外不良青少年的不轨行为。

上一篇:西湖游记周记500字下一篇:《诚信》演讲稿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