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管理的概念和作用

2024-06-01

厨房管理的概念和作用(共8篇)

篇1:厨房管理的概念和作用

银行业从业资格《风险管理》:资本的概念和作用每日一练(2016.12.05)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6C标准原则的内容有__。A.品德 B.能力 C.资本 D.担保

E.环境和控制

2.划转及结汇。A.进出口 B.旅游 C.购物

D.边境小额贸易 E.外汇人寿保险

3.领土被侵占等,或一国内部动荡不安,如意识形态分歧导致革命、恐怖事件造成骚乱、经济利益冲突、地方性争斗及政党分裂等因素所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A.经济风险 B.政治风险 C.社会风险 D.以上都不是

4.__的非参数性,利用样本数据体现损益分布的形状,而不需要事先假定样本数据的特定分布形式,另外也无需估计分布参数,所以非常适合实际收益偏离正态分布的情况。A.方差——协方差法 B.历史模拟法 C.标准法

D.蒙特卡罗模拟法

5.有价证券代表的是__。A.财产所有权 B.债权

C.剩余请求权 D.所有权或债权

6.某银行分行行长要求其分行的一名信贷经理关照一笔贷款,而该信贷经理发现该笔贷款明显不符合规定,则该信贷经理__。

A.若受到该行长的巨大压力,可以向监管部门报告

B.可以向该分行行长解释相关规定以及该贷款不合规的地方 C.可以书面汇报请示有关领导

D.应服从领导的指示,按照分行行长的意思做 E.可向司法机关报告

7.某银行2006年贷款应提准备为1100亿元。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80%,则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为__亿元。A.880 B.1375 C.1100 D.1000

8.下列关于抵押物转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

A.在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已办理抵押登记的抵押物的,若未通知银行,则转让行为无效 B.在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已办理抵押登记的抵押物的,若未告知受让人转让物已经抵押,则转让行为无效

C.抵押权应与其担保的债权分离而单独转让

D.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所得的价款,应向银行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

9.金融资产的收益与其平均收益的离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是__。A.标准差 B.期望收益率 C.方差 D.协方差

10.如果期权的持有者立即行使期权时有正的现金流量,则称为__。A.两平期权 B.欧式期权 C.虚值期权 D.实值期权

11.损失类的贷款金额之和为600亿元,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因回收减少了200亿元,则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为__。A.20.0% B.60.0% C.75.0% D.100.0%

12.2007年银行的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为__。A.10.8% B.11.7% C.13.8% D.16.1%

13.银行卡分为信用卡和借记卡,其区别有__。A.是否可以透支 B.是否收取利息 C.是否需要预先存款 D.是否以信用为基础 E.是否可以取现

14.通常金融工具的到期日或距下一次重新定价日的时间越长,并且在到期日之前支付的金额越小,则久期的绝对值越__。A.不变 B.高 C.低

D.无法判断

15.根据是否诉诸法律,可以将清收划分为__。A.常规清收 B.非常规清收 C.依法收贷 D.强制收贷 E.财产清查

16.下列质押品中,不能用其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是__。A.国债

B.银行承兑汇票 C.上市公司流通股 D.上市公司限售股

17.新发生不良贷款的内部原因不包括__。A.违反贷款“三查”制度 B.地方政府行政干预 C.违反贷款授权授信规定 D.银行员千违法

18.监管部门是市场约束的__。A.核心 B.基础 C.根本 D.参考

19.关于会计平衡法则,正确的是__。

A.根据会计平衡的要求,通用借贷记账方法 B.借贷记账法要求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C.负债记录于账户借

D.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E.负债记录于账户贷方

20.现行的《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将企事业单位的存款账户划分为__。A.基本存款账户 B.一般存款账户 C.临时存款账户 D.专项存款账户 E.专用存款账户

21.下列关于信用风险监测的说法,正确的是__。A.信用风险监测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B.信用风险监测不包括对已发生风险产生的遗留风险的识别、分析

C.当风险产生后进行事后处理,比在贷后管理过程中监测到风险并进行补救对降低风险损失的贡献高

D.信用风险监测要跟踪已识别风险在整个授信周期内的发展变化情况

22.在客户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中,资产增长率和资质等级分别属于__。A.基本面指标和财务指标 B.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

C.基本面指标和基本面指标 D.财务指标和基本面指标

23.下列关于银行业从业人员行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

A.为了避免发生利益冲突,本人及亲属不得购买所在机构销售的金融产品 B.无需批准可以将本人工作委托他人代为履行 C.可以根据内幕信息为客户提供理财建议

D.在业务活动中可以将内幕消息告知机构内的所有人员 E.应当及时向有关机构报告客户的大额和可疑交易

24.当某一时段内的负债大于资产时,即出现__。A.资产敏感型缺口 B.资产缺口 C.负债缺

D.负债敏感型缺口

25.根据是否诉诸法律,可以将清收划分为__。A.常规清收 B.非常规清收 C.依法收贷 D.强制收贷 E.财产清查

篇2:厨房管理的概念和作用

——黄淑龙

几年来,虽然汕头经济发展较慢,但在汕头餐饮业中的皇城大酒楼及建业酒家却发展的很快,你看澄海花园酒店的婚宴做得红红火火,北国饭店也热闹热闹,祥记燕翅鲍车水马龙等等。面对激烈的餐饮市场竞争,能开得如此红火,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关键是:重视厨房机制的改革创新,特别是强化了分店厨师长的责权利关系以后,有效的调动了全体厨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以稳定的菜肴质量,适应不断变化的顾客口味,不断突出新菜肴,使顾客常吃新菜,收到顾客青睐,上座率居高不下。

一、最大限度地调动厨师的积极性和热情

菜肴质量是餐饮的生命。厨师管理是整个餐饮管理当中的难点。餐饮声誉、生意的好坏,与厨房管理直接影响下的菜肴质量关系重大。尽管不少酒店、酒楼依靠特别环境、价格、风格、特殊的促销手段或其它以齐致胜的经营措施,取得了很好的经营业绩,但它们总是以好的菜肴质量为基础。更何况五花八门的奇招妙术,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对手的模仿、消费者兴趣和需求的转移,原先的优势将不复存在,而好的让人信服的菜肴质量才是餐饮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每个酒楼都有几个看家的拿手好菜,这也是厨房的拿手好菜。顾客品尝后下次再请客还会想到那家酒楼的菜定会再来。

社会餐饮的迅速拓展,大规模、超大规模的酒楼连锁店,生意火爆,品种创新更快,价位准确,环境促销手段灵活多变,他们四处张罗人才,敢于向传统的酒店餐饮挑战。对于市场,他们的适应能力更 1

强,可以说他们凭借的是面向市场适合自己的管理机制,灵活有效的机制使他们迅速崛起并对酒店餐饮构成威胁的资本。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白热化,我们感到来自于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感到餐饮经营中潜在的危机。我们应当有一种不鞭自奋的危机感。为了保持长久的优势,应该从厨房管理机制改革这一源头问题入手,走出一条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符合酒店管理实际的厨房管理机制,从厨师的原动力上解决问题,不断从市场出发,向市场要思路,向市场要措施,使酒店的餐饮经营始终做到优势在握。

菜肴的质量好坏依赖厨师实际操作中技术和水平的发挥。厨房的生产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原料的加工、切配、成品制作,完全是一种实践性。经验性很强操作,充满着很多不可控因素。不少成功酒店在介绍厨房管理经验时,都有自己的绝招,有些是依靠酒店、酒楼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有些是依靠对厨师特殊的政策,有些是依靠对厨师尤其是骨干厨师的情感投入。他们确实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管理效果,但上述种种措施归根结蒂还是想方设法地调动厨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厨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才是菜肴及餐饮的真正命脉。

二、分点厨师长竞争上岗,强化责权利关系

2011年,我们试行了厨房管理新机制,分点厨师长竞争上岗,强化分点厨师长的职、权、利关系。所有厨师均可竞岗分点厨师长,竞争分点厨师长的厨师均要在全体人员大会进行包括自身条件、管理目标、管理措施等内容的竞岗演说,最后由评审小组认定。点厨产生后通过对厨师的精心挑选,经过双向选择,形成更具凝聚力的厨师群体。

点厨的职责和权力就是全面负责所在点厨的人员配备、生产管理、工资分配、人员培训、质量把关、成本费用控制和菜肴创新,每一项都有具体的目标和考核办法。这样就使厨房的每一点,由原来的以行政总厨主控变成了点厨全面负责、全面控制。点厨不再是管理琐事的配角,而是要对分管点的厨房生产和管理全面负责。新的机制是一改以往厨房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线转到点厨全权管理为主线的管理思路。新机制的另一个核心就是点厨的利益,一改以往的工资模式,确定每一个点在完成经营目标下的标准工资总额,工资总额随经营业绩按比例浮动,在由点厨进行分配。点厨的工资大幅上涨,甚至是骨干厨师的两倍以上。这样就真正体现职、权、利的分配,真正体现了点厨在全面负责所在点的经营管理方面的价值。

厨师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对他们工作直接接触和督促考核的点厨,具有对他们工作以及去留的唯一决定权。因为,只有做好点厨交给的每项工作,只有抓住一切机会表现自己的技术水平,才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使得点厨的压力与员工的压力直接对接。厨房管理机制的改革不仅建立了全新的职、权、利关系,同时还强化了人、才、物的一体化管理。

三、新机制的实施显现了餐饮经营的新活力

随着新机制的推出和全体厨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在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和总体受益上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

人人都关心经营业绩。不仅是因为经营业绩直接关系到厨师各自的工资奖金随业绩浮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经营业绩是评估点厨工作的主要依据。因此点厨会想方设法找准对经营业绩有影响的质量、创新、促销各个细节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责任人,因此业绩的好

坏不仅对点厨而且对厨师自身的既得利益关系重大。当业绩不理想时,为了确保效益,点厨会严格控制以人员工资为主的费用,势必就会有表现不佳的厨师将被淘汰。每个点厨和厨师因而都关心经营业绩。

同时,个个都关心创新。作为点厨,他在创新方面的目标非常明确。每月必须有十道左右创新菜点,而且必须有五道跨入菜肴销售量的前十名之列,以此作为成功率来达标。因为大家都知道菜肴创新与经营的因果关系,压力很大,而对于各岗位的厨师,点厨都有明确的创新指标,他们会利用一切机会关心报纸电视,甚至在网上查找信息,自费在店外考察,想尽办法、挖空心思地创新菜肴。谁都不愿错过因创新而得到的奖励、晋升标准工资,确立自己骨干地位的机会。当然谁都不愿因创新任务不能完成而被降薪,甚至被淘汰。

质量管理中出现了环环监控的良性循环。由于新体制下责任更加明确,对出现的问题必须查出结果,这样的结果直接影响到责任人的形象和自身利益。因此当值厨师对每一个环节都非常仔细认真,是上个环节中传递过来的问题,他一定要回报、退回,确保问题不过岗,保证了菜肴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此举从根本上杜绝了“管理不从,政令不通”的现象和行为。厨师技术水平和实际能力,一律以实绩作为评判依据。不怕厨师做不到,就怕点厨想不到。只要点厨想到的事情,厨师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一些老的高级别的厨师不再拥有心理优势,他们非常明白,级别已经不能代替他们的工作业绩,他们必须加倍努力,才能与年轻气盛、精力充沛、时间充裕的青年厨师比拼。新机制下形成的内部竞争,有效的发挥了厨师的个人潜能。

同时,个个都关心创新。作为点厨,他在创新方面的目标非常明确,每月必须有十道左右创新菜点,而且必须有五道跨入菜肴销售量的前十名之列,以次作为成功率来达标。因为大家都知道菜肴创新与经营的因果关系,压力很大,而对于各岗位的厨师,点厨都有明确的创新指标,他们会利用一切机会关心报纸电视,甚至在网上查找信息,自费在店外考察,想尽办法。挖空心思地创新菜肴。谁都不愿错过因创新而得奖励、晋升标准工资,确立自己骨干地位的机会。当然谁都不愿因创新任务不能完成,而被降薪,甚至被淘汰。

质量管理中出现了环环监控的良性循环。由于新体制下责任更加明确,对出现的问题必须查出结果,这样的结果直接影响到责任人的形象和自身利益。因此当值厨师对每一个环节都非常仔细认真,是上个环节中传递过来的问题,他一定要回报、退回,确保问题不过岗,保证了菜肴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篇3:设计素描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一、设计素描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为了深入挖掘设计素描的内涵, 有必要先认识一下设计素描的定义和一些基本概念。设计素描, 顾名思义是表现设计形态的素描, 具体的说, 是以单色线为造型语言, 传达设计形态、构造及空间关系的一种现代设计绘画表现形式。

这个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设计素描的表现形式, 就是用铅笔或炭笔等绘画工具, 对造型进行单色线的描绘, 而不是用明暗光影的方式表现。用线条勾勒形态、区别构造, 是在二维画面表现的最基本方式, 同时也符合人们以线条的形式观察辨认形态的普遍习惯。尤其是线条具有直观、概括、丰富的造型语言和表达特征, 在描绘对象时, 依照准确的透视关系, 刻画对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既可以表现形态的可见部分, 又可以表现形态的被遮部分, 从而全面透彻地表现出形态的整体, 这正是用明暗光影的表现方式很难达到的。因此, 用不同层次的线条描绘形态、结构、空间是一种十分理想的表现方式。其二是设计素描的服务对象, 毫无疑问就是设计。传达设计形态、构造及空间的关系是设计素描的表现功能, 设计素描的称谓是因其为设计对象服务的性质确定的。设计素描通过严谨的结构关系准确地描绘出设计对象, 并以其为载体传达理想化的使用、审美、制造等综合信息, 完成设计想象的视觉化表达的基本任务。设计素描的表现形式最适合于对立体设计与空间设计方案的表现, 具体指产品造型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等构思的表现。

二、设计素描在设计中的作用

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 我们要随时随地记录下自己的“灵感”, 稍纵即逝的就有可能就是一个伟大的创意。当今知名的设计师无一不是具备着优秀的设计素描能力, 他们可以在工作、休闲、甚至在休息的时候, 随手把脑中一闪而过的创意记录下来, 正是这些创意和灵感带来了伟大的设计。对于设计者来说, 在很短的时间内勾勒出创意的形态是很重要的, 但是在短时间内我们记录的是粗糙的、不完整的。所以设计师通过设计素描不但能够记录出全新的设计创意, 表现预想的设计方案, 还能通过对已有的设计形态及其构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从而对其准确地再现, 以达到积累、借鉴设计经验之目的。因此, 设计素描既可以作为设计构思草图、效果图, 又可以作为收集设计素材的基本形式服务于设计创造活动。

三、设计素描与绘画素描的异同

对于一个理工科出身的学生来说, 很少接触过素描, 所以本科阶段素描的学习是从简单的几何体开始, 长达几个月的学习过程并不能起到太大的帮助, 大多都是机械地照着摆放的静物描描画画, 最多只能做到形似。而且大学初期还没有任何的设计基础就开始学习素描, 学习过程中也缺少的专业讲解和指导, 使很多人最终也没能体会到素描对设计的重要性。

研究生学习期间, 通过大量的领会和交流, 我才明白设计素描与本科时期的简单素描是存在较大区别的。设计素描是技术与艺术、思维与表现的有机结合产物, 是当代设计师创意表达的有效方法。应该说, 设计素描是在绘画素描的造型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其表现技法吸收了绘画素描的表现经验和线造型的技巧, 使之适用于表现立体及空间设计, 能够直观地反映设计形态结构和空间关系。在绘画工具、材料的选择、观察、训练的方法、透视规律的应用、结构关系的强调以及线的表现处理等方面上, 设计素描与绘画素描大致相同。

然而, 绘画素描与设计素描在形态创造、表现目的、处理方法、注重要点上有明显的区别。

1、绘画素描属于艺术表现范畴, 画面创作的艺术形象大多源于客观存在的原形, 因此, 绘画素描表现的形态具有一定的参照特性。而设计素描属于设计表现范畴, 是根据设计意象, 理想化的造型状态, 描绘出一种从无到有的全新的产品或空间设计概念。设计素描所表现的是为现实生活需要所预想的具有实用、审美价值的功能形态。因此, 设计素描表现的形态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是没有参照性的。

2、绘画素描的表现不受时空及题材的限制, 用艺术化的视觉形象和精神内涵震撼观者的心灵, 使之产生艺术共鸣。绘画素描创作的结果是人类文化生活所需的精神产品, 也是绘画素描创作的根本目的。

而设计素描的表现, 首先要了解表现对象的功能形态、构造关系、装配工艺、成型材料、制造技术等因素, 并以此为创意表现的基本前提, 经过综合考虑, 将理想的设计形态描绘出来, 让生产者与消费者对未来产品的生产与使用概念有明确的了解, 使之与该设计产生共识。设计素描表现的结果是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 是设计素描表现的根本目的。

3、在绘画素描的创造过程中, 为了突出主题, 使画面表现效果更加鲜明, 在作画中, 经常对表现物象采用夸张、变形、省略的处理方法。

而设计素描的表现则强调如实地传达设计信息, 将形态创意全部、真实地描绘在画面之上, 任何超出设计本意的夸张、变形的处理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在设计素描虚实关系的把握上要做到实则清楚, 虚则存在, 对造型的虚无处理是不符合设计表现要求的。

4、对于绘画素描作品, 由于它的观赏性, 人们往往关注它的艺术效果和整体感觉的表达, 重视画面表现结果。

而设计素描作品, 既要关注画面的表达结果, 又要重视画面形态推导的描绘过程, 在描绘过程中, 产生新的创造灵感, 扩展新的设计方案。

从设计素描的概念和绘画素描与设计素描的比较中, 不难看出设计素描在设计创意表现中的实用价值和专门作用。设计实践表明, 设计素描所表现的功能是绘画素描不能代替的。

五结束语

设计素描既是一种设计绘画的表现形式, 又是其它设计绘画表现形式的训练基础。不论是徒手绘画的, 还是电脑绘画的产品、展示、室内、建筑等设计效果图都离不开严格的线造型基础。按照透视规律, 准确地描绘形态的造型结构特征是各种表现形式的共有过程。线造型的描绘是形态显现的基本形式。只有具备准确的线造型表现能力, 才能进一步地运用光影、色彩、质感等表现要素, 发挥各种表现工具、材料的优势, 丰富设计表现效果, 才能掌握更多的设计绘画表现方法, 展现各种不同的表现效果, 适应设计传达的需要。因此, 设计素描是学习其他表现方法的必修课。为了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 我会在以后的研究生学习期间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设计素描。

篇4:区际行政协议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关键词:区际行政协议;行政协议;法域

一、背景

自香港、澳门回归、中国加入WTO以来,内地与港澳形成了一个主权国家内三个不同法域的特别行政区关系。随着2003年CEPA协议的签订,三地经济往来不断深入,港澳地区与内地部分地区逐步形成了稳定的经济区域(如粤港澳),为了协调社会事务和发展区域经济,三地政府间通过自愿协商达成了一系列的行政协议,如近年来签订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和《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先后签订,标志着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三地政府间的全方位合作正式拉开了序幕。这一系列的新型的行政协议属于区际行政协议的范畴,区际行政协议是在国家允许下珠三角地区的先行先试的合作机制,所以与其相配套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不利于区际行政协议的长远发展和协议的顺利履行。因此,本文接下来将要探讨区际行政协议的概念、特征及其作用,希望能为完善区际行政协议的法律制度做出一些贡献。

二、区际行政协议的概念

区际行政协议是指,“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趋势和区域合作治理的目标指引下,一定经济区域内不同法域的行政机关之间为协调区际公共事务而订立的行政协议。”其内涵如下:

第一,是区域(际)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际)合作治理的内在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称的是自然地域经济内在联系、商品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区域经济的联合体。实现经济一体化,就要求政府间通过合作治理的方式来弥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各种不足。区际行政协议作为政府间合作的方式之一被广泛运用,它从缔结到履行是一个自愿协商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区域(际)政府间保持顺畅的沟通,同时也有利于合作事项的顺利实施。符合区域(际)合作治理和区域(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内在需求。

第二,区际行政协议是区际政府间所达成的行政协议。行政协议,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主体或行政机关为了提高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效率,也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效果,而互相意思表示一致达成协议的双方行政行为。”行政协议可分为一个行政区内各个行政机关之间所签订的行政协议和跨行政区域的行政机关之间所签订的行政协议。这里的跨区域的行政协议又称为区域行政协议,是指区域政府间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相互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的行政协议,“区域”是指已经形成较稳定的,有相邻的若干行政区组成的区域,特指“跨行政区划的区域范围”,必须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区域,而且在这一区域范围之上不存在独立的“政府实体”。跨区域的行政协议又分为相同法域的地方政府间协议和不同法域的地方政府间协议。相同法域的政府间协议属于一般的区域协议,而不同法域政府间所签订的行政协议就是我们所说的区际行政协议。

三、区际行政协议的特征

从现存的粤港澳三地之间签署的行政协议来看,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第一,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法域的行政机关,区际行政协议是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由内地地方政府与港、澳特别行政区政府,内地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与澳特别行政区政府职能部门间订立的,具有属于同一经济区域内但分属不同法域的特点。

第二,缔结内容为协调区际政府间的社会经济公共事务。通过政府间协商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来处理区际间的公共事务和加强横向联系,建立协调机构来解决区际行政管理事务之间的矛盾,以达到共同发展之目的。

第三,区际行政协议的缔结和履行是自愿的。协议的缔结建立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之上。协议具有约束力,是缔约各方履行相关义务的依据。并且,缔约方通常据此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或办法。区际行政协议的约束力并非源于任何成文法规范,而是基于相互信任而产生的自我拘束力,因而具有非强制性。并且,目前也没有法律专门规范该类行政协议,对区际行政协议的规范主要是适用法律保留原则和通过行政机关所制定的内部规则来实现,因而,协议的违约责任主要表现为内部责任形式,不具有可诉性。

第四,在实践中,区际行政协议不仅约束缔约各方,还可能对其辖区内的相对人产生外部效果,“通过约定缔约机关之间的权利义务而使得相对人获得某种利益或使其利益范围受到某种限定。”协议具有事实上的拘束力,缔结协议的行政主体乃至辖区内的相对人是受其约束的,当其违反协议时也有相应的不利后果。“协议的实现也不表现为协议一次性的适用于某一特定对象,而是表现为各成员方制订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将之反复适用于某一类对象。”由此可见,区际行政协议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效力,但是具有事实上的拘束力。

四、区际行政协议的作用

首先,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迅速。“一体化是一个导向自由的概念,其首要的意义却是消极的形式,它意味着消除源自成员国间边界对生产要素的种种障碍,拆除各种影响自由流通的壁垒; 然后才是积极意义上一体化——推行共同政策,促进经济与社会政策的接近。”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是不够的,区域市场的一体化要求政府之间主动消除各种妨碍区域间要素和产品流动的行政壁垒,实现经济区域内行政制度的协调一致。区际行政协议就是这样一种行政协调机制,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协商,以有效平衡经济一体化与政府利益之间的矛盾。

其次,有助于区域合作治理的顺利进行。传统的政府行政模式是一种行政区行政,各级地方政府基于行政区划的界限,只对本行政区内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具有相当程度的封闭性和限制性。“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复杂社会生态所引发的行政区划内大量社会公共问题的日益‘外溢化’和‘区域化’,传统行政区行政的治理模式已越来越陷入‘治理失灵’的困境,于是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治理模式即区域公共管理治理模式便应运而生。”区域公共治理,要求区域政府之间要通过一定的机制和规则共同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维护和增进地区共同利益。区际行政协议以契约的形式实现行政合作,以合作主导政府内部(下转122页)(上接120页)部门间关系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 “部门主义”、“地方主义”等内部性问题对一体化进程以及有效治理的妨害。

最后,有助于解决两岸三地间政府合作的法制困境。我国内地与港澳地区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消除地方行政壁垒,离不开一体化的法制环境。崔卓兰教授认为行政法制的协调可以有三种路径:一是区域行政立法;二是建立区际行政冲突法规则;三是采用区际行政协议的方式。此种方式相比前两种模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首先,它既尊重港澳地区高度自治权,又切实体现了一国两制下法域平等的基本原则。其次,这种模式程序简单、灵活便利、易于操作。由两地政府的行政首长通过联席会议机制就合作事宜进行协商、沟通,能够最大程度地平衡各方利益,做出科学的制度设计与程序安排。再次,采取这种方式不需要对现行法律制度作大的变动,易于为各方所接受,是一种较为务实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韩德培,国际私法[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274页:“一般说来,一个具有独特法律制度的地区被称之为法域。”

[2]陈胜勇等,区域政府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载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3]何渊,论行政协议,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43~49页。

[4][法]德尼·西蒙,欧盟法律体系[M],王玉芒等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16页。

[5]金太军,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博弈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7( 6),第53页。

作者简介:

篇5:教学设计的概念和作用

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性

教学系统设计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并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因此将系统方法作为教学系统设计的核心方法是教学系统设计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与实践者所取得的共识。无论是宏观教学系统设计,还是微观教学系统设计,都强调系统方法的运用。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系统性决定了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各个要素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利用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改和总结性评价)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

教学系统设计作为设计科学的子范畴,它既有一般设计活动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丰富的个体差异性,教学系统设计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首先,设计活动是一种理论的应用活动,这就决定了教学系统设计必须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是对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理论的综合运用;其次,高度抽象的理论和具有丰富情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距离,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理论不可能预见所有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时候会需要创新性地运用理论,甚至对理论进行改造、扩充、重构,以适应原有理论未能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理论性和创造性的.结合,在实践中我们既要依据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来进行教学设计,又不能把理论看作教条,而应该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往往用流程图的线性程序来表现,需要按照既定的环节流程来进行教学设计。然而,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例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特征来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结果评价方法,同样,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评价反过来又促使教师调整教学目标和策略。因此,在实践中要综合考虑各个环节,有时甚至要根据需要调整分析与设计的环节,要在参考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模式。

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

篇6:厨房管理的概念和作用

商标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一、商标的概念

商标,俗称牌子,它一般由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构成,附注在商品、商品包装服务设施或者相关的广告宣传品上,显著而醒目,成为消费者认牌购物的消费指南和经营者名牌战略的营销手段。

二、商标和各种相邻标记的区别

1、商标与商品装潢

商品装潢,是指商品包装上的装饰,其目的和作用在于说明或美化商品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商标则是为了识别不同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项目。所以二者有着显著的区别。

2、商标与商号

商号,即厂商字号或企业名称。在现实生活中,商号与商标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些老字号企业干脆就用商号作为其商品的商标,例如“张小泉”剪刀、“六必居”酱菜等,但商号不是区别商品或服务项目的标记,只是企业的称ν,因此商号与商标不能混为一谈。

3、商标与产地标记

产地标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名称,用以表示某类产品的原产地。二者的区别在于,商标具有专有性,而产地标记不具有专有性。注册商标属于商标注册人所有,而产地标记不属于任何人所有。

4、商标与商务标语

商务标语是为了推销商品或者宣扬服务项目而使用的口号。与商标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商务标语不具有识别经营对象的功能,例如“营养丰富、美ζ可口”“工艺先进、质量可靠”都属于商务标语。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三、商标的分类

1.根据识别对象的不同,商标可划分为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

2.根据构成要素不同,商标可划分为文字商标、图形商标、组合商标。

3.根据商标是否注册,商标可划分为注册商标和δ注册商标。

4.根据商标的用途,商标可划分为证明商标、等级商标、防卫商标和集体商标。

四、商标的作用

商标作为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专用标记,对于鼓励生产或经营企业开展正当竞争,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商标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商标可以帮助人们识别不同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项目

2.商标客观上可以起到监督商品或服务质量的作用

3.商标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所以,商标作为经营者识别自己的商品的标记,本质上应当是专有的,即如果某一经营者已经在某种商品上使用了一个商标,那ô他人就不能在同种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之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否则就会发生混淆,这样商标的识别功能就不能发挥。

篇7:考察报告概念和作用交流材料

随着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任务的增加,届中全会以后。科学考察活动,尤其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考察活动,为振兴中华肩负着光荣任务。将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各类学科的科学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考察报告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考察报告是指作者为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

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考察报告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考察报告是指作者为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文章,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以及一些学术性的报告等,统称为考察报告。一种重要的应用写作文体。

人们认识过程必须经过感性认识阶段,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表明: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物质世界。认识依赖于实践。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社会实践中去考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具体运用。

制定政策,重要领导人的职责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考察客观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考察它内部、外部的各种联系。至于作出决策,解决问题,那就更需要通过系统、周密的考察,探寻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重要领导人亲自进行考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不可能事必躬亲,需要借助别人的考察结果来协助他制定有关政策。这样,考察活动就日趋社会化,群众化。以信息为基础,讲究决策科学化,工作高效率的新时期,考察报告就具有更大的意义与作用了

也需要亲自进行实地考察—对事物的内部的活动规律进行考察,科研人员要为某项科研任务获取科学数据。对有关资料进行考察,否则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篇8:厨房管理的概念和作用

基本概念

风险

对于风险的概念, 归纳起来, 主要包括风险客观说、风险主观说以及风险因素结合说3种。风险客观说认为,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具有不确定性。风险主观说强调风险的主观属性。风险因素结合说并不强调风险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而主要着眼于风险产生的原因与结果。风险包括两个要素, 即可能性与不利后果, 前者指风险发生的概率, 后者指风险变为现实后对保护目标和对象可能造成的影响、影响的数量和方式。

有学者认为通过引入社会脆弱性 (Social Vulnerability) 的概念, 风险的内涵就更具有管理的意义和可能。依据这种范式, 风险是危险源 (Hazards) 与社会脆弱性相互作用后的危险暴露程度表征, 可用公式表示为:风险 (Risk) =危险源×社会脆弱性。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的概念分歧不大,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定义,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危机

危机一词, 有学者从汉语字义解释为“危险+机遇”, 而英文Crisis有着类似的解释, 指“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 也包括“困难或危险的时刻或不稳定状态”的含义。大量学者给出或综述过危机的定义, 例如有学者认为危机通常是决策者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速做出决策等不利情境的矛盾汇聚。

脆弱性

脆弱性是承载体和灾害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即承载体是在面临某种灾害或者突发事件等灾害体时的易受攻击程度、敏感程度、应对能力以及恢复能力。易受攻击程度是指地区容易受到某种突发事件攻击的程度, 主要是指地区针对某种灾害潜在的弱点;敏感程度是指地区遭受突发事件攻击后造成损害的严重程度;应对能力是指应对突发事件的设施防备情况以及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恢复能力是指在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后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对象是风险。风险的可管理性就体现在风险管理对于社会脆弱性的干预上。比如水文信息的监控、日常的防灾设施建设、减灾教育、建设规划等都是减少社会脆弱性的重要手段。风险管理是一种常态管理, 具有程序化决策的特征, 决策者所面临的时间、信息、人力、技术等约束条件比较宽松, 通俗地说就是“平时管理”。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的对象是突发公共事件。关于应急管理的定义众多。在不同的国家, 称谓还有政府危机管理、突发事件应对、紧急状态管理等。有学者认为“应急管理是指关于应对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损害社会稳定的极端事件的科学、技术、计划及管理的应用。”还有学者认为:“应急管理是关于处理和避免风险的科学, 包括灾害发生前的准备, 灾害响应以及自然或人为灾害发生后的支持和社会重建。”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的对象是危机。对危机管理概念的界定, 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都有着不同的界定。“事态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程度”是格林 (Green) 认为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罗伯特·希斯 (Robert Heath) 则认为危机管理过程应该包括以下的一些的行为, 如转移或缩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 改进对危机的反应管理, 迅速有效地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害等。

区别与联系

在应急管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等概念的区分上, 有学者认为, 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主要是针对非常态而言, 而风险管理则是居于常态管理和非常态管理的中间地带, 主要解决如何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 以避免演化为突发公共事件和危机。从研究对象和手段角度, 有学者认为风险、社会风险、危机、公共危机侧重于对研究对象的关注, 而社会预警与应急管理则着重于管理手段, 社会预警是管理社会风险的主要手段, 应急管理是管理公共危机的主要手段。

在“非典”之后, 出版了大量有关应急管理的论文、专著以及教材等, 但对于“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这两个概念间的界定很模糊, 甚至相混淆。例如某学者在其专著中定义“危机管理是指个人或组织为了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减轻突发事件发生所造成的损害, 尽早从突发事件中恢复过来, 或者为了某种目的, 在有控制的情况下让突发事件发生, 针对突发事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采取的管理行为”。这样一个定义似乎指应急管理更合适一些。再如有学者称“应急管理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应急管理的目的就是控制危机给组织带来的破坏, 并且在利用组织现有资源的情况下最终解决危机”, 这样的描述, 笔者认为有些似是而非。

从字面而言, 危机管理的对象显然是危机。应急管理的对象则是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明确界定“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为应对突发事件,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机制”。

其实, 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的这种对应关系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多项重要相关文件、政策中均有较充分表述, 因此在公共管理实践领域, 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还是非常清晰的。但在学术界, 之所以会出现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混淆, 可能是由于对危机和突发事件间关系界定不清晰所致。

笔者认为, 危机事件应是包含在突发事件之内的。危机就是那些极端的突发事件, 或者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从管理对象看, 危机管理对应的是“危机”, 而应急管理对应的是突发事件, 相应二者的管理内容也就很清晰。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将危机管理的内容与危机本身的生命周期对应起来。国内一些学者对危机管理内容的界定有一些差异, 究其原因, 主要是没有区分突发事件与危机的不同, 将突发事件作为危机管理的对象所致。

风险管理的最佳功效是“超前预防”, 即尽量避免和减少人类活动与“灾害性”环境之间的互动, 也就是尽量降低“致灾因子”产生的可能性, 由此达到从最根本的层面上防止损失的产生。而一旦出现了“风险源”, 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则变为评估和分析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以及造成损失的概率, 从而通过相应手段减少、甚至消灭这些风险, 以达到预防损失的目的。但是“风险”一旦转化为“事件”, 损失便不可避免, 此时就需要采取应急管理的手段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风险管理最后阶段的风险处置工作会带来两种后果。其一, 如果风险被成功控制, 则重新进入常态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起点;其二, 如果风险处置失败, “风险”转化为“突发事件”, 则立刻进入应急管理阶段。应急管理最后阶段的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也会带来两种后果, 如果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 “突发事件”转化为“风险”回到风险管理阶段, 如果不能有效控制, 则“突发事件”转化为“极端突发事件”, 则进入危机管理阶段。

来源

风险的含义最初来自于博彩业, 后来更多地被保险业所关注, 认为风险的基本特性体现于两个方面, 即保险金预付和理赔费支出, 保险界视风险为二者之差的函数。19世纪, 风险理论出现到经济学研究中;到20世纪, 风险理论则被引入到工程和科学领域。曾有学者以跨学科的视角, 归纳出七种风险的概念和评估方法, 即保险精算学方法、毒物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工程学方法、经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风险的社会理论、风险的文化理论。

应急管理从一开始就与政府紧密联系。1933年, 美国建立了国家应急委员会, 1939年, 这一机构被转移至总统执行办公室之下, 并改名为应急管理办公室, 其职能除了自然灾害的救济外, 也定位为应对各种全国性灾害威胁的危机管理小组。到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美国陆续建立起了超过100家涉及应急和减灾各个领域的联邦机构。其中绝大部分的出现或开始具有应急管理的职能都与重大灾害的发生相关。1979年发生的三里岛核电厂事故终于加速了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的建立。由于“9·11”事件, 2002年美国成立了国土安全部 (DHS) , 联邦应急管理局被并入其中。但2005年卡特里娜 (Katrina) 飓风灾害又促使美国政府提高了联邦应急管理局的独立性。

2003年, 在我国经历了“非典”事件后。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重大决策, 要求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其出发点首先是应对如“非典”这样的危机, 但最终还是没有采用“危机管理”, 而是使用了“应急管理”一词。这种选择可能有多种因素的考虑, 但用以对应政府职能中非常态管理的完整部分而非仅作为危机响应机制可能是影响这种选择最重要的因素。“应急管理”恰好与美国政府使用的“Emergency Management”相吻合。这是一种巧合, 但也是应急管理概念本身蕴含的特征决定的。从2003年后, 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的实践也证明这一选择的适当性。

上一篇:202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练习题及答案下一篇:幼儿园大班主题说课稿模板《我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