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歌,三月歌阎德隐,三月歌的意思,三月歌赏析

2024-07-10

三月歌,三月歌阎德隐,三月歌的意思,三月歌赏析(通用3篇)

篇1:三月歌,三月歌阎德隐,三月歌的意思,三月歌赏析

三月歌,三月歌阎德隐,三月歌的意思,三月歌赏析 -诗词大全

三月歌

作者:阎德隐朝代:唐体裁:乐府 洛阳城路九春衢,洛阳城外柳千株。

能得来时作眼觅,天津桥侧锦屠苏。

篇2:三月歌,三月歌阎德隐,三月歌的意思,三月歌赏析

原型批评理论是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诺思洛普·弗莱 (Northrop Frye, 1912—1991) 提出来的, 是20世纪重要的西方文学批评流派之一。所谓原型是指一个把一首诗与另一首诗联系起来因而使我们的文学经验成为一体的象征。原型批评试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想、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 从而发现作品的叙述和意象表层下的原型结构, 揭示出连接一部作品与另一部作品的原型模式。20世纪80年代, 弗莱的原型批评被引进我国, 为观察文学世界提供了新视角, 为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新方法。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且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和苏格兰人民的社会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 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 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 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二、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所体现的民族思维

《三月歌》是《平果壮族嘹歌》收录的五部壮族民间长诗之一, 其余四部为《日歌》、《路歌》、《贼歌》和《房歌》。《三月歌》共有三千多行, 描绘两个小伙子去邻村用对歌的形式寻找情人及初步相识的过程。它是歌唱春天的歌, 这里的“三月”一般指农历三月份, 而时间跨度上一般是阳历2-4月。这段时间里, 人们在过完春节, 播种、种田、种地后有短暂的闲暇时间, 因此壮族青年男女充分利用这一时间, 在春暖花开、春意盎然的季节里到野外踏青, 融入自然, 倚歌择偶, 形成每年一度的农历3月初四模圩 (1) 歌圩日。歌中唱道:

The Twa Corbies (《两只乌鸦》)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 (Ballads) , 最早见于司各特的Border Minstrelsy (《苏格兰边区吟游诗集》) , 据说是根据一妇人口述记录下来的。全诗大部分是两只乌鸦的对话, 故事叙述人只在开头露了一面, 后面便不见踪影。全诗如下:

《两只乌鸦》共五节20行, 讲述的是一个情杀抛尸的故事, 通过萧瑟场景的描写, 控诉了一个人各为己的社会中人们的冷漠关系, 语言简练, 韵律整齐, 层次分明, 寓意深远。

(一) 壮族嘹歌体现了壮族人的“阴阳”思维, 苏格兰民歌体现了苏格兰人的线形思维。

壮族嘹歌最明显的语言特征就是男女对唱, 通过问答的形式, 一唱一和、一攻一守、阴阳结合。以观花、赏花、采花、插花和求花为主要内容的《三月歌》亦是如此。这种思维模式的特点是:迂回、再进入、进入、再迂回, 带有的活体对抗和“博弈”的痕迹。 (祝和军, 2009:17) 例如:

《两只乌鸦》通过两只乌鸦的对话对故事平铺直叙, 一个骑士被人抛尸, 他的忠诚者———爱人、猎犬、雄鹰也离他而去, 只能白骨露于野, 表现出苏格兰人的线形因果思维。

(二) 壮族嘹歌体现了壮族人丰富的具体形象思维, 而苏格兰民歌体现了苏格兰人丰富的抽象思维。

具物思维指具体形象思维, 而形象思维除了具体形象思维之外, 还包括抽象思维。刘天君认为具象思维是个体对其意识中的物象资料进行有目的的加工 (构建、运演、判别) 的操作活动。 (刘天君, 1994:6) 壮族嘹歌是壮族青年男女走向自然、融入其中, 通过对身边接触的具体自然物质的歌唱来互相传情达意, 相互赞美或寄托思念等, 因此壮族嘹歌从头至尾都可见到以物传情, 言物达意的具象思维模式。“通常以自然界中各种相互依存的物象, 包括各种植物、竹树瓜果、飞禽走兽、高山流水、雷电风雨等的性状, 如常以连理树、树与藤、鸳鸯鸟、鱼和水、太阳与月亮等物象, 来喻示彼此的情深意切、相互依存、难舍难分、难割难断;以乌云、雷电、黄连、酸梅、苦瓜、空心菜等, 来喻示心情的苦闷、压抑和空虚;用虎、豹、豺、狼、毒蛇、狐狸、蝎等来比喻心肠的狠毒、残暴无情”。 (覃彩銮, 2005:108—119) 。如:

《两只乌鸦》通过“a”音无限的变化, 烘托出把一切都统一在风吹旷野、毛骨悚然的气氛中的那种奇异的情思。英国评论家T.R.Henn说:“Modernize the spelling (of the last stanza) , you have destroyed...the key of the poem:the thin high music of the lament, the endlessly subtle variations on the‘a’sound, the sgtrange feeling that all things have been unified with the shrillness of the wind through the heather.” (转引自周永启, 2003:11)

(三) 壮族嘹歌体现出壮人习惯复式思维的言语方式;苏格兰民歌体现出苏格兰人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语言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又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心理特性、思维习惯都会在其言语方式上显露无遗。通过上面的例子, 我们可以看到:併偶重述是壮族嘹歌语言结构的最大特点, 这反映在思维习惯上就是复式思维。

在《两只乌鸦》中, 作为连接词的“as”, “and”, “so”, “but”出现了六次, 通过这些连接词, 句子结构严密。言如其人, 从中可以看出苏格兰人习惯于直线思维的民族特性。“文章紧紧围绕着主题段展开, 段落语句必须以一定连接手段按固定顺序, 合乎逻辑、明晰地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直线流动的实体”。 (王中习、陆勇, 2010:123)

三、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对比及其差异分析

原型是一种文化无意识, 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 是人类文化积淀的结果。原型可能表现在任何一个人类实践领域中, 文学原型就是原型在文学领域中的表现;原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能表现为具体的意象、程式, 也可能表现为特定的文化观念或情境, 等等。在《文学术语手册》中, 关于“原型批评”是这样解释的:“在文学批评中, 术语‘原型’指反复出现的叙述程式、行动方式、性格类型、主题和形象, 这些成分在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是同一的, 就像在神话、梦、甚至社会仪式中所表现出的同一性一样。这些反复出现的事项被认为是人类心理中的基本和普遍的形式或模式的结果。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有效呈现激起注意到它们的读者的深刻反映, 因为他或她分享了作者所表达的原型。” (4)

壮族人“阴阳”思维的原型就是《易经》———中国文化的“六经”之首。“《易经》中的思维模式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内核, 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祝和军, 2009:8)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 壮族是与汉族融合较为广泛、深刻的民族之一。嘹歌的男女对唱的形式正符合《易经》所塑造的“中国式思维”———不是直来直去的, 而是阴阳式的。“在中国人思维的最深处, 总是两个相反相成的因素纠缠在一起, 而且这两个因素都是活体, 相反相成, 每时每刻都在相互作用, 而不是一方完全处于被动, 而另一方完全处于主动”。

苏格兰民歌体现的线性思维的原型就是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什么是世界的本原?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说:“水是世界的本原。”后来赫拉克利特说“火”是世界的本原, 恩培多克勒说“种子”是世界的本原……总之, 他们所认为的“本原”都与生产资料有关, 表现了古希腊人对生存的焦虑, 对自然的敬畏。 (祝和军, 2009:8) 两只乌鸦关注的是对骑士的尸体———这一生产资料的享受与利用, 猎犬、雄鹰、爱人也是在自己“宇宙的支点”消失时, 即刻离开主人, 向外扩张, 寻找另一个支点, 留下主人“白骨露于野”, 反映出“三春去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景象。

壮族嘹歌中具体形象思维和苏格兰民歌中的抽象思维的原型都是远古人类的“图腾崇拜”。图腾是刚刚从自然母体中脱胎而来的早期人类在精神上留有的一根尚未剪断的原始纽带。但与苏格兰人的“图腾崇拜”不同的是壮族的图腾崇拜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的发展一致, 即祖先崇拜, 《三月歌》有相当长的篇幅都是描写祭祖、扫墓的细节;而苏格兰人的“图腾崇拜”与西方文明的“图腾崇拜”的发展是一致的, 也就是宗教崇拜, 这种文明敬畏的是大自然的神秘和和谐, 追求的是向外超越。而“猎犬”、“雄鹰”这一类的凶禽猛兽, 才有走狗的力气向外扩张, 征服旷野。在The Twa Corbies中, “lady’s ta’en”暗示情杀之主题。“White housebane”中的white暗示死者的高贵身份;而“pike out his bonny blue een”中的pike具有双关含义, 形象地描绘出人世的凶残。这些都需要抽象思维才能理解此诗的含义。

嘹歌行文习惯体现出的壮族人的复式思维的原型是中华民族的骈偶文化。骈偶对仗历来是我国诗文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 它一直占据着中国文学的庄严殿堂, 先秦散文、汉代骈赋、魏晋诗文、唐诗宋词、明清八股文及对联, 无不如此。壮族人民行文说话有复式思维的特征和偏爱对称的审美观念, 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特点之一。由于历史地理上的原因, 加之很久以来壮族先民没有自己统一的文字, 其语言文化深受汉语言文化的影响。这种句式相当于汉语的偶对句式, 类似“四平八稳、四面八方、一心一意”等汉语成语的语义和语法功能, 还方便记忆。苏格兰民歌体现的直线思维的原型是西方人的外向扩张型思维。西方文化的发展总是超越性的、批判的、直线的。如果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 结构整体中的每个“单元”就都好比棋盘上的一个“棋子”, 它的存在仅仅在于它与其他“单元”之间的差别, 而没有依赖于自身的独立性。 (转引自祝和军, 2009:31)

四、结语

壮族是一个原住民族, 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以农业为生, 体现的是黄色文明;而苏格兰人是通过移居而来的民族, 他们主要以渔业、牧业为生, 体现的是海洋文明, 具有相似的思维, 即诗性思维, 善于用诗歌表述各自的生活习惯;同时, 具有非常明显的思维差异。这些差异造就了各自民族特征的优势和缺陷。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个东西其实都包含着它的方面。”一种思维的长处可能正是短处, 它的劣势可能正是其优势。 (祝和军, 2009:31) 壮族人的思维模式造就了壮人性情温和, 重集体、爱和谐的民族特性, 同时也让我们始终走不出“天不变, 道亦不变”的怪圈;而苏格兰人的思维模式也造就了性情刚烈, 重个人、好扩张的民族特性, 也使他们易于道德沦丧、欲望膨胀。通过对比分析, 我们不仅应该认清自己民族的优势和不足, 而且应该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 从而发展壮大我们的民族文化, 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

摘要: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 充分体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 《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远流长。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 可以更清楚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 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壮族嘹歌,苏格兰民歌,思维原型对比

参考文献

[1]刘天君.禅定中的思维操作[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4:6.

[2]罗汉田.平果壮族嘹歌.三月歌篇[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12.

[3]农敏坚, 谭志表.平果嘹歌——长歌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4.

[4]覃彩銮.壮族《嘹歌》艺术的美学价值——壮族《嘹歌》文化研究之六例[J].广西民族研究, 2005, (3) :108-119.

[5]王中习, 陆勇.壮族复式思维句式英译研究——以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 2010, (4) :123.

[6]祝和军.读国学用过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9:17.

篇3:壮乡歌节“三月三”

每年农历二月中旬,壮乡人便开始忙活起来。各级政府早已筹划好“三月三”的活动项目,并通过电视、广播“昭告天下”。各参赛单位纷纷投入人力财力进行项目排练,每天下午四点钟起,在忙完本职工作后,各单位的大院里,便传出阵阵锣鼓声、敲竹杆的“咔咔”声……寻常百姓家也忙起来了,妇女们碾糯米、谷子,找色料;小孩子们穿起了花花绿绿的新衣装;气味芳香、色泽鲜亮的五色糯米饭也开始登堂亮相了……

“三月三”到了,大道、小道上的车都多了起来,人们驾驶着摩托车、小汽车,带着一家老小往县城里赶。县城一大早便热闹起来。八点半,歌節开幕式开始了。文化广场上,俊秀的壮家姑娘、大方的壮家小伙,身着漂亮的、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列队入场,广场四周人山人海,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开幕式过后,各种精彩的活动纷纷登场。文化广场这边是歌舞表演,演员们迈着轻盈的脚步,和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之后独唱、对唱、合唱轮番上阵。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让观众们大饱眼福、耳福。

城西体育场进行的是精彩的斗牛、斗鸡比赛。斗牛场上,只见两头身强力壮的彪悍公牛还没开始比赛,就早已瞪红了眼。比赛哨声一响,它们便顶着坚硬的牛角冲向对方,展开激烈的搏杀,看得观众们心惊胆战。一时间牛的“哞哞”声、观众的加油声,响彻云霄。

规模宏大的干人竹杆舞在城东六十米大道举行。“咚锵”的敲锣鼓声、“咔咔”的敲竹杆声响起来了,演员们、嘉宾们跳起来了,观众们更是兴高采烈,你拉着我,我拉着你,纷纷加入跳竹杆舞的行列。那千人共舞的场面,真是说不出的磅礴大气。

晚上八点钟,整个城镇依然热闹非凡。达妮达合唱团的小演员们,全身天蓝打扮,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青年男女们用以表达爱慕之情的情歌也紧随着响起……

壮乡武鸣“三月三”活动年年举力,活动也年比一年丰富多彩。

(指导老师:卢耀红)

点评:

作者围绕隆重、喜庆的歌節特点选材并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壮乡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上一篇:玩游戏不理女朋友检讨书下一篇:中国亲子关系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