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

2024-07-15

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精选6篇)

篇1: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

科学始业课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2.了解科学课学什么,对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3.了解任课老师,能对老师产生一定的好感。

教学重点:通过小朋友们做实验的小故事,感受到科学好,并愿意为之努力。教学难点:常规养成。教学准备:

卡通磁贴、碘酒棉签、米饭、白纸、铁勺(分米饭)

一、简单介绍评价表

1.给表现好的小组贴笑脸磁贴,引出评价表。2.简单介绍奖励措施。

3.介绍分组,让相应的学生举手,给反应快的小组奖励。

二、教师自我介绍

三、讲小故事

1.讲身边的同学的故事,积极尝试简单的实验,发现问题,尝试解决,仔细观察,关注细节,不局限于限定材料,多次尝试,乐于表达。

2.科学家珍妮古道尔的事迹。

四、了解学什么

1.植物(展示很多图片),提问,这是什么?你还知道什么? 2.给学生演示一些简单实验(如,米饭遇到碘酒变成了蓝色等等)。3.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

五、作业设计:

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如“金鸡独立”或其他。第1课 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教学难点: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问: “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 2.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3.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四、种一棵植物

1.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土培和水培),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适当演示。

2.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

3.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学生对种植后如何照顾植物可能并不熟悉,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土培植物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水培植物需要换水,放在家里的哪个位置更合适 等,都要做详细的说明。种养活动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可以打印《致家长的一封信》,附上要求和种养方法,发给学生家长,希望家长提供帮助,使学生能更好地照顾植物。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五、作业:塑料花是植物吗?说说理由。

第2课 观察一棵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2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科学态度目标

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教学重点: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教学难点: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教学准备:

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导语:星期天,维尼熊去植物园游玩,植物园里的植物真多啊!(板书:植物)小朋友,我们跟维尼熊一起去看看,他看到了哪些植物?

2.在游玩中,维尼发现了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怎么办呢?小熊维尼决定好好观察这棵植物,回去问问见多识广的跳跳虎。

二、观察一棵植物 1.整体观察植物。

拿出教师准备的一盆大的植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的情况。在学生的交流中呈现植物的结构:根、茎、叶。

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

(1)为了观察得更仔细,小熊维尼决定走近这棵植物的茎和叶。走近了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在交流中板书:鼻子、手,同时强调要轻轻摸)

(2)学生观察茎和叶。(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在交流中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

三、画一棵植物

过渡:维尼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觉得我们XX班的小朋友很厉害。他想:如果把这棵植物画下来,再去问跳跳虎,跳跳虎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怎么画呢?我们先来看看科学记录单吧!

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

1)请学生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2)老师指导学生填写姓名、日期。2.指导画一棵植物。

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

在示范的过程中,强调边观察边画,顺序是:茎——叶——根。2)观察植物的根,指导画根。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围绕科学记录的真实性进行研讨和评价。

四、小结

过渡:跳跳虎听了你的介绍,看了你们画得画,认出了这课植物,原来它是凤仙花!(PPT出示)跳跳虎发现大家这么厉害,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考考大家,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投影逐块展示拼图)1.请两位学生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们可以怎样去观察呢?(PPT播放其中一棵树的远景、近景、茎叶的特写。)

3.结束:今天小朋友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

五、作业:画一株植物,要具有根茎叶结构。

第3课 观察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教学难点: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

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具体名称不作要求)

3.提问:“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

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

2.接着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3.知道了叶的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4.观察之后,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

5.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6.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 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2.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四、画一片叶(活动手册)

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五、拓展

做叶画。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最好是实物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作品可做展示。

第4课 这是谁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研讨

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 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第5课 植物是 “活”的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 “活”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 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第6课 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点: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教学难点: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 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

2.教师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二、观察校园里的植物

1.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安全保管铅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2.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三、研讨

1.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叶有什么特征?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 中。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第二单元 比较与测量 第1课 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

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

1.聚焦

(1)情境导入(课件)。

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2)聚焦问题。

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提炼:我们需要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2.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比较恐龙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 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 怎么比才更准确? 3.研讨

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第2课 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

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2.探索:纸蛙跳远比赛(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 “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 纸蛙。

3.研讨

教师可以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 息?” “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还有其他可 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 ①对齐起点; ②确定终点。4.贴纸条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 册上。

第3课 用手来测量

教学目标:

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意识到细致的一 一 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向每位学生提供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教学过程:

1.聚焦问题引入

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 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教师可以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 你怎么用它测量的?”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

聚焦主题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一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2探索: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拃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的预测。

(2)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

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测量纸带的长度。

教师要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 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拃的指尖与下一 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5)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

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

3.研讨 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教师可以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很难做到每一拃的长度都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4.拓展与思考 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的问题? 课后可以开展的测量活动如活动手册所示,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

第4课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

1.聚焦(1)复习引入。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每人的一拃长度不同,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无法真实反映桌子的高度。

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2)聚焦任务。

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小结,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

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2.探索:测量(1)物体的选择。

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即测量单位的物体):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提 问:“你们小组会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小组讨论,选择两种物体,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画 “√”。(2)测量桌子和书。

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 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

分发材料。

学生测量桌子和书的长度。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写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个 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

教师还需指导学生解决不是一个测量单位时的读数问题。(3)汇报测量结果。

可让部分先完成测量任务的学生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的班级记录表里,也可让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3.研讨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2)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能出现的观点有: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很不一样;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 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 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讨论: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可能的观点有:物体的长度不变,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用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 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一拃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第5课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1.聚焦(1)复习导入。

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

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 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2.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2)教师提问: “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可提前问,减小组织教学的 难度。

学生回答后,上台演示。十个小立方体一组,用透明胶带连接起来。(3)教师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

(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

分发材料,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把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5)汇总数据。

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学生汇报后由教师填写。3.研讨(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让学生说出数据的特点(很接近,准确度高)。

(2)全班对比教师讲台的长度和学生桌面的长度,哪一个更长一些? 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 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4.布置课外活动

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

第6课做一个测量纸带

教学目标:

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 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三)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测 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 桶的边沿长度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2.探索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2)学生制作纸带。

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先测量书的长度。因为这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然后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的学生。

3.研讨(1)观察数据。

(2)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 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4.布置课外活动 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再实测,并比较预测和实测的结果。

第7课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教学目标: 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

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 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具有尊重事实的意识,认真、精确地读数

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测量纸带、一把塑料尺、一条软 尺、一个橡皮、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

(1)引入尺子。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或使用尺子的经历。

介绍世界各地统一使用相同标准单位的尺子,这样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便于交流和使用。

(2)明确任务。

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探索

(1)观察和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分发材料:塑料尺、软尺和制作的纸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观察、比较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交流。

(2)用尺子测量物体。

教师使用课件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 ①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②读出 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③介绍如何读数。

请学生示范测量并读出长度。

学生分别使用尺子和测量纸带测量橡皮和桌面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教师需要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3.研讨 教师提问:“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篇2: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

(江非凡)2017年下期

义务教育教科书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 2017年9月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册教材面对的是刚走入校园的一年级学生,这些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想象丰富,喜欢动手,但缺乏科学探究精神和发现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动手实验的能力。所以,本期的重点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现能力,以及有计划、有目的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材分析。

本次教材共五个单元,我们爱科学,植物,动物,物体,科学擂台,第一单元有3课:

1、走近科学,2、我的感官,3、放大镜;第二单元有3课:

1、身边的植物,2、认识植物,3、观察蒲公英;第三单元有4课:

1、身边的动物,2、认识动物,3、观察金鱼,4、动物的感官;第四单元有三课:

1、认识物体,2、给物体分类,3、常见材料;第四单元只有一课,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

四、教学目标。

1、从儿童的视野选择教学内容,发生在儿童身边的喜闻乐见的事,和他们探究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便于他们从原有意识出发,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展开研究。

2、注重对能力和方法的指导,强调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并提高科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建立科学概念,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

1、开展丰富生动的科学课,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

2、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3、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七、课时安排

本次教材共14课,每课安排一个课时,共计14课时。

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

1、走近科学

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3、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4、在动手做一做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1、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2、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准备:

纸片、纸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到科学,我们会想到什么?

2、观察书上图片,看到这些,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3、你还想知道什么?

4、讲解:这就是科学,大家认真学习这门课程就会弄懂这些问题。

二、探究发现

1、提出质疑,抛出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会发生什么现象?

2、猜一猜:a、纸片向两边分开b、纸片向中间靠拢c、......3、试一试。

4、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5、全班交流。

三、折一折

1、请按照下面的方法折一个纸飞机。a、学生自主看图,讲一讲折纸飞机的步骤。b、教师补充讲解。c、学生折一折。

2、让折好的飞机飞起来。

3、简单讲解纸飞机飞起来的原理。

4、你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折只飞机吗?

四、总结下课,布置课外作业

回家教家长折纸飞机。

2、我的感官

教学目标:

1、了解我们的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并知道我们的感官能帮助我们发现和感知周围的世界。

2、通过看、听、摸、尝、闻等活动,、、体会观察在发现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作用。

3、了解并发展观察这种探究技能,并能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运用。教学重点:

1、知道不同感官的作用。

2知道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同时运用多种感官。教学难点:

运用感官观察事物,并能准确描述与表达。教学准备:

彩色笔,盒子,黄瓜,皮球,闹钟,布娃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事物,那我们是通过怎么样的方式来发现他们的呢? 二,感官的认识

1、小朋友们,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有什么呀? 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皮肤。

2、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呢?

三、探究与发现

1、观察橘子

你想对橘子有哪些了解?

观察过程中,眼,耳,鼻,舌,皮肤帮助你做了什么?

2、盒子里面有什么?

你想了解盒子里有什么,需要用到哪些感官? 你是怎么运用这些感官去了解的?

四、应用与拓展

如何正确使用感官器官?距离远一点,声音小一点,未知的物体不要随便纹闻或尝,远离火、电等危险物品。

3放大镜

教学目标:

1、认识放大镜,了解放大镜的功能,知道如何使用放大镜

2、在动手做一做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

了解放大镜的功能,知道如何使用放大镜。教学准备:

放大镜,制作放大镜的玻璃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放大镜实物,提问:这是什么?(学生自由答)

2、师表述:是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用用放大镜。

二、情境与问题

放大镜能够帮助我们看清什么? 引导学生自由回答,会后面使用放大镜设置悬念。

三、探究与发现

1、教师教学生使用放大镜

调整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

2、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

3、提示:不要将放大镜对着太阳。

四、应用与拓展

自制放大镜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自制放大镜的过程

2、教师拿出玻璃瓶加清水,指导上台制作。

3、评价过程,试用自制的放大镜。

五、课外延伸

回家自制放大镜

第二单元:植物

4、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的植物的名字

2、了解植物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3、激发学生了解身边植物的兴趣,养成爱护植物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教学难点:

了解植物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

准备几种常见的植物,课前观察一下,校园里有哪些植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校园里的植物很多,你认识哪些

二、探究与发现

1、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认识的植物

2、指名说一说自己在校园里的哪个地方看到了自己认识的哪种植物

3、认一认书中图上的植物。

4、你还认识哪些植物?

5、教师小结:花、草、树、庄稼等都是植物

三、应用与拓展

1、你知道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吗?

2、小组内说一说

3、指名说一说

4、教师小结,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植物呢?

6、植物也有生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爱护植物。

四、课外延伸

和家长一起走进大自然,认识更多的植物。

5、认识植物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词汇描述出来。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两种植物或课前在校园里观察自己熟悉的植物。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能说说你认识的植物有什么特点吗?

2、观察书中插图,仙人掌、白萝卜、松树、荷花这些植物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与发现

1、观察植物的颜色和形状

a、可以从哪些方面对植物的颜色和形状进行观察呢?

b、指导学生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方面进行颜色和形状的观察。

c、学生分组观察 d、汇报交流,师生评价

2、闻气味,辨植物

a、除了用眼睛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辨别植物呢?

b、请学生闭上眼睛,闻一闻植物特有的气味,猜一猜是哪一样植物 c、提醒学生闻植物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中毒。d、说一说自己通过闻能辨别出哪些植物。

3、你还有什么方法辨认植物呢?

三、应用与拓展。

1、利用不同的感官观察花生,国槐,葡萄有哪些不同?

2、除了颜色、形状、气味,他们还有哪些不同?

3、把自己熟悉的植物的颜色,形状,写一写,画一画,涂一涂。

6、观察蒲公英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感官观察了解蒲公英的外形特点。

2、根据自己的观察,画一画蒲公英。

3、激发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多方面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观察、了解蒲公英的外形,特点。教学准备:

几棵蒲公英,学生课前先观察。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教师先迷说谜语,学生猜谜底,小伞兵,随风飞,落土地,扎根基。

2、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一下蒲公英。

二、探究与发现

1、观察蒲公英

a、学生自由说一说对蒲公英的了解。

b、你是通过什么方法了解蒲公英的这些特点的?

c、指导学生对蒲公英的各个部分,进行细致的观察

d、指名说一说再次认识的蒲公英

2、画一画你观察到的蒲公英。

3、展示评议

三、应用与拓展

1、观察下面几种植物,说一说他们各有什么不同? 凤仙花,菊花,狗尾草,向日葵

2、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分辨这些植物的?

3、画一画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第三单元:动物

7、身边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动物的名字。

2、了解动物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3、激发学生了解身边的物的兴趣,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能说出中文常见动物的名字。教学难点:

了解动物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身边的动物。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你认识哪些动物?

二、探究与发现

1、动物大搜索

a、分小组去校园里找一找有哪些小动物 b、学生寻找观察,老师随机指导。

2、汇报交流

a、小组内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找到了哪些动物?

b、你们是在哪儿发现这种动物的?用到了什么工具?利用了哪些感官? c、你还在哪儿观察到了哪种动物?你最喜欢哪种动物?

三、应用与拓展

1、你知道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吗?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动物?

3、画一画自己感兴趣的动物。

8、认识动物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动物都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2、能利用感官观察动物的特征,简单归纳描述动物的某些特征。

3、能观察动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动物都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教学准备:

课前观察身边的动物。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动物,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动物,你们认识他们吗?

二、探究与发现

1、这些动物有什么不同?

2、观察了解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点?

3、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动物的共同特征是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6、我们知道了动物都需要食物,那他们的食物一样吗?看书中第19页,小兔子、小鸭子和大鲨鱼都吃什么?他们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7、交流总结:兔子吃植物(胡萝卜、草、青菜等)。鸭子既吃植物(草、菜)、也吃动物(小鱼、小虾等)。鲨鱼吃的动物(小鱼等)。

三、本课总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关于动物,你还知道什么?你还想研究什么?

五、布置课后活动

大家把练习册第11页填好。

9、观察金鱼

教学目标:

观察金鱼的特征包括颜色,习性,外形等内容。教学重难点:

描述金鱼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前观察金鱼,带金鱼到教室,各种金鱼图片。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凸眼睛、阔嘴巴,尾巴要比身体大,碧绿水草衬着它,好像一朵大红花。猜一种动物。

二、探究与发现

1、金鱼是一种美丽的观赏鱼,它有什么特点呢?

2、引导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特征:金鱼长什么样?像什么?

3、观察金鱼怎样吃食物、怎样呼吸、怎样运动? 4、教师小结

三、拓展延伸

1、观察图片。

2、课后继续搜集了解金鱼的有关资料。

3、试着养金鱼,记录养鱼过程中有哪些新发现?

4、完成练习册第12页。

10、动物的感官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感官。

2、学会正确观察动物如何使用感官。教学重难点: 了解动物的感官。教学准备:

各种动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盲犬为什么能找到家呢?动物们都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

二、探究与发现

1、出示课件

大家来说一说这些都是什么?动物们是如何使用它们的?(眼,耳,鼻,舌,手,皮肤)

2、观察小狗

拿出图片,问大家这是什么?狗是怎么知道的?狗知道它是什么味道么?怎么知道的?

3、谈话:那么动物们应该怎么正确的使用他们的感官呢? 动物用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三、关于动物感官,你还想研究什么?

四、布置课后活动

1、大家课后可以尝试观察不同动物的眼睛的位置。(猩猩、孔雀、松鼠、老虎)

2、完成练习册第13页的内容。

第四单元:物体

11、认识物体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描述常见物体的特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知道物体的特征,包括颜色、外形、触感等内容。教学重、难点:

识别常见物体,描述常见物体的特征。教学准备:

课件、物体。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观察身边的物体有哪些不同?

二、探究与发现

1、请同学们观察不同的物体,试着给下面这些物体分类做记号,他们有什么特征。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颜色、外形、触感)

3、把自己观察到的物体进行对比。

4、教师小结。

三、有趣的物体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两种有趣的物体。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物体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四、拓展延伸

1、课后继续搜集、了解物体的有关资料。

2、完成练习册第15页的内容。

12、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2、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制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

3、逐步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教学准备:

各种蔬菜、水果图片。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物体的相同与不同,那么怎样给物体进行分类呢?

2、看书中插图:超市里的水果,疏菜是怎样分类摆放的?

二、探究与发现

1、自由观察蔬菜、水果图片,你觉得可以怎样进行分类。

2、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

4、小结:可以按颜色、形状、大小,味道等进行分类。

三、拓展延伸

1、思考:货架上的商品是按照什么分类的?

2、完成练习册第16页的内容。

3、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自己的书包。

13、常见材料

教学目标:

1、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意识到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2、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材料。

3、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教学重、难点:

区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学准备:

课件、物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纸可以做成书本,木头可以加工成桌椅,金属可以制造成轮船……物品都是用材料做成的。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常见材料。

二、自学质疑

1、出示自学提示:

a、识别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b、区别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并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c、分析一些常见物品,书本二十九页分别是由哪几种材料做成的?分别是天元材料还是人造材料?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常见材料可以怎样分类?按什么标准来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讨论研究:

身边的一些物品分别有几种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

四、拓展延伸

1、了解废旧物品分类

2、课后继续搜集物体制成材料的有关资料。

3、完成练习册第17页的内容。

科学擂台

14、贴画大比拼

教学目标:

1、了解适合用于拼贴画的材料以及拼贴画材质特点和成型原理。

2、学习拼贴画设计方法,掌握拼贴画制作基本技巧。

3、构思设计并选择适合的材料,制作完成一幅拼贴画。教学重难点:

如何掌握拼贴画的设计制作技巧,感受拼贴画的独特美感。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卡纸,树叶,布,铅笔,胶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制作好的拼贴画作品

二、观察制作

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作品。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拼贴画的材料特点,以及成型的方法。

3、归纳总结:

常用材料:各种碎布,画报纸和挂历纸,树叶,花瓣、皮料等等 成型方法:剪,刻,撕,折,重叠,拼接,粘贴等。

4、分小组讨论构思。

5、小组完成拼贴画。

6、作业展评。

三、拓展延伸

篇3:一年级上册认、写字总歌诀

认的字

绿叶荷花天晴好, 鸽子气球雁飞高。春回莺儿叫, 牛羊饮水兔吃草。青草连柳色, 参加春耕早。树林乌鸦叫, 学校北边两只猫。挨着有人在说笑, 洗澡蛙鸣连相告, 夜晚似秋宵。

狗尾长长, 群鸡走脱进了窝。天明咏鹅云几朵, 曲脖红掌浮清波。“十一”庆国庆, 丰收弟妹都唱歌。广阔蓝天海鸥飞, 黄沙大浪望海河。真想游船吧, 按时来到啦。别去捉野鸡, 双手握伞把。看着语文每张画, 好么惊讶听“哎呀!”糖果甜的吧, 泥地蚂蚁一齐爬。哥哥妈妈在家打电话, 奶汁油饼喂娃娃。去见咱俩都认识, 司机轿车开动啦。

田野满山遍金黄, 西风扑面将前往。照相晴朗有太阳, 这里丹桂吐清香。中秋月亮共星光, 过节讲话我们有礼让。班级学习作业削尖用铅笔, 头脑聪明快成长。更想有眼光, 怀着希望一起来担当。公园见面团圆七八人, 欢迎有请做饭汤。粒米皆辛苦, 住宿五张床。冒雪屋外穿棉衣, 大风呼声找到柴禾点火旺。远近两间房, 凌寒数枝梅出墙。赶路走百步, 遥闻有暗香。

写的字

人口耳目和手足, 山石火山水田和水土。自然日月风雨乌云化闪电, 瓜果植物玉米禾苗和竹木。上下大小和多少, 动物牛马山羊金鱼虫子和飞鸟。子门开, 五千万;飞行白玉电台边。树林怀抱儿子在, 今古见青天。金子不用太子女儿好, 里头杯勺刀叉有香包。中心也好又一个, 水池南方正独坐。林木长叶绿我国, 红毛曲项向天河。宝贝丫头拭泪刚才去, 他们网吧朋友心不齐。冬去春回由小弟, 山地来玩只有你。可是走路妙正好, 爸妈从父冰山角。相交春天花草见, 把手合力加几元。四六九十一二三, 学画她在花朵边。自己刷牙为什么?去看山头野果枫叶红似火。

摘要:把一年级识字、写字表里的字编成歌诀, 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关键词:歌诀,建构意义,新颖

参考文献

篇4: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找拱形》。这一课是在前面一课研究了拱形的特点之后,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认识圆顶形和球形等具有拱形相似特点的弧形结构。2、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3、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本课就紧紧围绕这三个活动,扩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提高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能力。

◆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已经较为清晰,探究过程已基本掌握,探究方法更为实用灵活,这已经为其在方法论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拱形承重的特点已基本掌握。学生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这是其认知上的储备,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六年级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常规的不断熏陶和影响下,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品行,能充分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队的力量,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行为上的储备。

◆ 说目标:

正是对于上述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实际的分析,特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所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1)、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2)、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2)、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 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

2、教学难点:能用已有的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说用具:

1、分组准备:(1)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2)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每组一个圆环(主要在实验时能更好地起到抵住拱足的作用。)

2、教师准备: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实物、课件等。

◆ 说教法、学法:

根据这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索”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方法,有利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说理念:

《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实物,课件等,把静态的课本教材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一次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讨方法——实验证明——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完整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讨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演绎科学概念构建的完整思维过程,从而有效构建科学概念,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 说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教后学”,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堂上大量的教,甚至是满堂的灌,来使学生获取知识,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而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件很难的事。

近几年来,我试行了一套符合小学科学课堂的“五自”教学模式,来实施“先学后教”,并做了课题研究。现在我就《找拱形》这课是如何实施“五自”教学模式的,谈谈我的设计。

(一)激趣设疑,自主学习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欣赏课件中的圆弧形、圆顶形等建筑物和周围熟悉的物品(如安全帽等)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有类似拱形的结构。在此,我引导学生回顾拱形结构承重的特点,并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拱形结构。同时板书课题来揭示新课的学习。

这个导入,我用知识铺垫,以旧引新,设置悬念,学生则回忆知识,引起期待,思考质疑,提出“它们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吗?”这个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二)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之后,接下来是讨论研究方法。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中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虽然,探究方法有很多,但是有的方法还受现场材料的限制,针对材料的特点和實验效果,选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材料进行实验,是学生有效实验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探究品质的一种培养。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方法去实验,能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也同时蕴含问题。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其探究的质量无疑是一种考验。

讨论之后,我们最终选用了前几课中用过的材料:硬纸条。我在这时向学生出示这样的“探究活动记录表”。

探究活动记录表

许多同样的拱条可以组合成一个圆顶形。测试不同数量的拱条组合在一起时能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方法

预测能承受的垫圈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能承受的垫圈数

一个拱形

二个拱形

三个拱形

更多拱形的组合

我们的发现:

先让学生作出假设:随着拱形数量的增多,承受的垫圈数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预测这样的问题。一是源于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要求,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成的探究过程。二是从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为学生后续的重难点解决做好认知上的铺垫。三是,与上节课《拱形的力量》的场景再现,以求建立起心理和思维的对接,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构建。

(三)归纳提炼,自觉巩固

有了方案,又做好了预测,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下。在尝试的过程中,有的小组会成功,有的小组则不会成功,这就有方法上或材料把握上的问题,是对前面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材料数量使用的反思。从某种角度上将,需要部分小组不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在今后的探究中,方案规划和考虑的更加周密。个人认为,实践中构建思维和构建思维之后再实践,在学生的思维培养中同等重要。关键在于,在什么样的环境和什么样的需要。

合作探究之后,自觉地去整理数据,分析现象,汇报交流,最终获得这样的结论:拱形越多的组合,承重力越大。就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反馈矫正,自行提高

有了前面的理论作支撑,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半个乒乓球有多大的承重力?以及对塑料瓶形状的分析,那就轻而易举了。学生通过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放上重物试一试等方法,当堂检测了“圆顶形有拱形承载压力大地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的事实。接着就顺理成章地学习“球形”的受力特点。

紧接着,让学生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分析,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想到:眼皮、鼻子是拱形的,指甲是拱形的,屁股是拱形的,鸟类等动物的蛋也是拱形的,甚至有孩子会说“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也是由球形的子宫保护着”。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此环节的设计,还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就应该让儿童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来学习科学,通过观察、试验、综合及运用,在掌握科学概念原理的同时,获得对社会、自然的真切了解,增加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五)课后延伸,自由发展

前面的“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学生兴致非常高,不由自主地滔滔不绝地交流着、讨论着。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此,我就顺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延伸“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建筑物、生物体上有拱形结构?请课后继续收集资料,下节课在一块分享。”

作为探究的延伸,学生绝对有这样的兴致去进行探究。这就是,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素养提升,串成一个整体,一个过程,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有机结合。

◆ 说特色: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里一次较为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尤其是对实验有效性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学生思维构建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本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本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如何做到既尊重又不放羊,主要体现在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提供策略支持。

我力求从上课到下课都在真正地全面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在这种充分期待与信任之中,学生就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同时做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也就是我们教师要切实做个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引领者。

篇5: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2、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3、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4、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5、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师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也可以提供一段有关植物的视频,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紧接着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教师要注意组织和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知道的植物是什么样的。例如,“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 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长在哪里?”等。在学生说完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全班学生的看法,将信息汇总并保存下来, 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并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记录内容,补充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重点让学生辨识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当学生表达出“长叶子的是植物;开粉色、红色花的是植物;池塘边长在石头缝里的也是植物”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大图上指认。对于水中的植物,学生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提醒。教师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考考学生的眼力,同时促使学生对植物的寻找更加全面。最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这个问题的交流结果教师也需要及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在图中有一只蝴蝶,教师可以提问:“蝴蝶是植物吗?”学生肯定会说“不是”,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3、塑料花是植物吗“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第3个问题的讨论。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后,再组织全班讨论。学生都知道塑料花不是植物,所以这里教师要重点组织学生讨论的是“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对于初入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很难做出这样的回答。此时,学生只从材料上去描述也是可以的。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 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4、种一棵植物教师可以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应使学生了解植物的选择及其培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推荐采用教师演示的植物种植方法。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

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

教学目标

1、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2、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4、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5、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6、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7、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植物、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

1、聚焦:我们来观察一棵植物教师选择教科书上的菊花, 教师出示一盆菊花,问问“谁认识它?”在菊花没有开放的情况下, 不少学生可能并不认识它。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猜一猜,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猜不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出示一张菊花开花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盛开的菊花再次猜测植物的名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它。学生一般都能说出许多菊花的生长地点,体现出菊花分布的广泛与它的生长环境。

2、探索:它是什么样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菊花。教师可先将菊花放在讲台上让全班学生共同观察。教师要组织学生关注菊花的整体,指认出茎、叶等器官,并希望学生能意识到泥土中还有根。这时让学生用科学词汇来描述这些结构是很有必要的。在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整棵植株的高度、茎的数量、叶子的数量等信息,让观察的内容更丰富,观察的活动更富有趣味。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整体观察完一棵菊花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前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画一棵菊花”这个活动,把观察和记录整合在一起。教师要重点指导画菊花的步骤,可采用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画的方法,先画地面,再画茎,然后画根,最后画叶。画完请学生说一说,“你画的菊花是什么样的?”菊花的叶比较难画,在整体观察时需要提醒学生对形状、大小和位置加以注意。

3、探索:观察它的茎和叶

从观察整棵菊花到观察它的茎和叶,学生经历了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转换。建议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盆菊花。教师需对观察方法进行指导,除了用眼看之外,还可以用手摸、用鼻闻等。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边观察边修改学生活动手册中自己画的菊花,鼓励学生将茎画得更像一点、叶画得更像一点。学生画好后一边展示一边交流,“你观察到的茎和叶是什么样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图画,用语言进一步描述植物茎和叶的特征。

4、探索:画画这棵植物这可能已经穿插在第2和第3个环节中了。用画图贯穿全课,带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一棵菊花:先整体画菊花,再局部观察茎和叶并修改自己画的菊花,这时绘画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手段。学生一开始画得不那么像没关关系在掌握方法后,他们一定会越画越好。

5、研讨:说说你观察的植物关于菊花的研讨,在探索过程中可能已经展开了,这时可以让学生交流种植了一个星期的小植物长得怎么样了。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展示、交流第1课的记录表,同样不要忘记提醒学生继续照顾和观察自己种的植物。

6、拓展:观察一棵树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菊花的方法,先整体再局部地观察一棵大树。怎么去观察, 教师还应进一步指导:树有多大,有多高(和谁去比一比),茎有多粗(抱一抱),叶是什么样的(和菊花的比一比);大树上还有小动物,你能找到吗? 同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画一画观察的这棵树。

如果课堂时间宽裕,教师可以带学生去观察校园里的大树。如果室外活动组织有困难,也可以带学生到窗边去看看大树。

第3课观察叶

教学目标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3、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4、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5、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6、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准备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为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聚焦:叶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教学前应先准备好各种供学生观察的叶,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只有以充足的材料作为观察的对象,才能进行有价值的观察活动。

教学开始后,教师可出示叶,直接聚焦到本课的研究问题,指向对叶的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教师有必要先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丰富学生对植物的认识。紧接着教师提出“这些叶是什么样的? 都有什么特点? 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当然这些名称学生可能表述得并不规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学生能尝试着用一用这些名称就可以,不做硬性要求。“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 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教师可以用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2、探索:观察各种各样的叶教师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选择哪些叶,可以参照教科书,也可以根据校园实际情况来选择。叶的数量不必太多,但要典型。接着教师可以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这个活动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从图片转换到对实物的辨识上,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知道了叶的名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 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观察之后,教师要组织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教师还可以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3、探索: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 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因为两片叶的颜色、大小不同,学生可能会认为是两种不同植物的叶,此时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它们其实是同一棵植物的叶,是从同一根枝条上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摘下来的,并把这根枝条展示给学生看。再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这时教师需要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

“叶有什么特点? 它会怎样变化?”的研讨,是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后的发现进行整理和归纳,进一步认识到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在枝条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教科书上的植物,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植物,比如常青藤, 只要枝条上有各个生长时期的叶就可以。

4、探索:画一片叶用图画描述一片叶是一个重要的活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

分。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 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 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5、研讨:叶有哪些特点? 它会怎样变化? 这部分的研讨,可以结合教学中的活动进行,也可以在总结阶段稍作整理,既要突

出叶的不同点,呈现出叶的多样性,如叶的大小、形状、颜色、厚薄、软硬等不同,又要突出叶子是有生命的,叶片会长大、生长、死亡。可以让学生用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等术语来描述,但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术语。

6、拓展:做叶画对于拓展部分,课堂上很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 最好是实物作品。作品内容要简单、形象、生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会因为太难而吓退学生。当然,教师要在下一节课或者课后其他时间对学生的作品做交流、反馈,这样才能将这个拓展活动落到实处。

第4课这是谁的叶

教学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4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5、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6、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7、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8、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过程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叶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也可以安排收集叶的活动,但应放在课前进行。教师可以在上一节课结束前做必要的安排,应特别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地点要结合校园内的情况来确定),同时要告诉他们,要捡树叶,不要随意摘树叶,使他们意识到树木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应该得到保护。教师也可以在本节课前组织学生到校园里捡树叶, 这样既能让学生粗略感受一下校园里大致的植物分布,又可以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师要把学生的叶统一收集起来,供上课时观察,以及到教室外寻找是谁的叶时使用。如果校园里没有教科书上的这些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选择特征、差异明显的叶供教学使用。

1、聚焦: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

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在学生猜不到时,逐步提供特征,如它是绿色的,叶片顶端是尖尖的,边缘上有锯齿一样的起伏……随着特征越来越丰富,学生猜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准确。一片叶区别另一片叶的特点,是后续寻找“这是谁的叶”的重要依据,可以在猜叶的过程中慢慢渗透。猜的方式还可以变化,可以先由教师出题,说树叶的特征,让学生猜;再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在猜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叶的特征上来。

为了让学生了解叶的更多信息,可以安排一个画叶的活动。选两片不同的叶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样子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教师在处理的时候可以先提供一片叶让学生观察,要求画得清晰。达到要求的学生,教师可以用“奖励”叶的形式,让学生继续观察并画第二片叶。

画图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科学时一种重要的记录手段,要求一定要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画出叶的轮廓、叶脉的走向、叶片的颜色。这些专业的术语不需要学生掌握, 但是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的特征越详细,比较和寻找就越容易。

2、探索:到校园里去找一找在寻找前,教师先要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 怎

样才算是找到了? 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经过前面的学习和铺垫,对于这

些问题一年级的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帮助他们梳理,达成共识。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安全问题也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相互提醒。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任务的指向性要很明确,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的活动有条不紊。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 “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 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3、研讨: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了植物在开展了充分的探索活动后,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此时交流、研讨显得尤为重要。教科书提示可以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面向大家说出自己的发现、看法和想法,而不是仅仅告诉老师并得到一个“是”或者“否”的答案,需要让学生从一年级起探索。

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3、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5、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6、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聚焦:植物是“活”的吗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 “兔和蝴蝶是 ‘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2、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哪些观点可以作为“活”的证据? 教科书安排了两项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交流、研讨,帮助学生明晰。第一个活动中,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各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植物和记录表,并把小组形成的想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 ‘活’的吗? 它有叶吗? 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第二个活动中,教师用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如果学生还带来了其他证明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和资料,教师要给予鼓励,并给他们机会展示和说明。

3、研讨:哪些证据可以说明植物是“活”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着“班级记录表”并回忆前面的观察、讨论,说说哪些证据可以

说明植物是“活”的。学生说完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一起讨论,明晰并巩固认识。最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圈一圈认为植物是“活”的的理由。

教师出示塑料花,再次提问:“这是第1节课时我们观察过的塑料花,它是 ‘活’的吗? 说说理由。”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角度说说塑料花不是“活”的的理由。这时可以适当展开班级辩论。

附:胡萝卜盆栽种植方法从菜市场或者超市买一根新鲜的胡萝卜,如果家中有冷藏的也可以。切下胡萝卜顶端大约3厘米长的一小段,将它养在水中,就能长出翠绿的叶来。种植要点:因为胡萝卜叶的生长需要养分,所以这个胡萝卜头不要切得太薄,因为越厚长得越茂盛,注意不要削皮。取一个浅盘,加入大约0.5厘米高的水,放入胡萝卜,再把浅盘放在有光照的地方。要注意经常换水。

第1~2天:切下来的胡萝卜上出现芽点。第3~5天:天气暖和的话,大概5天就能长出新叶。

第6~7天:新叶慢慢生长,同样需要我们耐心养护。第8~11天:最早长出的那片细细的叶慢慢地打开,呈绿色的羽毛状。此后,第二片

及更多的叶会陆续长出。如果胡萝卜开始腐烂,就要马上取出丢弃。

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3、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4、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5、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6、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7、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8、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9、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过程

1、聚焦: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教师可以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 “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在哪里见过它?”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这样做实际上也在启发学生,去室外时应该观察什么、描述什么,给出可供模仿的范本。教师可以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可以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2、探索: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教师

要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 安全保管铅笔。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教师要带领学生排队前往室外,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3、研讨: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 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 叶有什么特征? 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

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

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4、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5、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6、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7、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8、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准备

每组四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1)情境导入。

建议采用视频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2)聚焦问题。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 “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提炼:我们需要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2、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3)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 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 怎么比才更准确?

3、研讨

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第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4、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5、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6、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7、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8、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9、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10、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11、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2、探索:纸蛙跳远比赛(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 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3、研讨教师可以提问: “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 “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4、贴纸条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第3课用手来测量

教学目标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5、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6、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7、意识到细致的一一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8、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向每位学生提供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教学过程 1聚焦问题引入

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 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教师可以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 你怎么用它测量的?”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

聚焦主题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2探索: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的预测。

(2)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

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的指尖与下一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与一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

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测量纸带的长度。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师要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的指尖与下一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5)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

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

3、研讨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教师可以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紧连着一;很难做到每一的长度都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4、拓展与思考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的问题? 课后可以开展的测量活动如活动手册所示,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

第4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5、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6、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7、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8、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9、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10、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

1、聚焦

(1)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每人的一长度不同,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无法真实反映桌子的高度。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2)聚焦任务。

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小结,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2、探索:测量(1)物体的选择。

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即测量单位的物体):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提问:“你们小组会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小组讨论,选择两种物体,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画“√”。(2)测量桌子和书。

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 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

分发材料。学生测量桌子和书的长度。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写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个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

教师还需指导学生解决不是一个测量单位时的读数问题。(3)汇报测量结果。可让部分先完成测量任务的学生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的班级记录表里,也可让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3、研讨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2)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能出现的观点有: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很不一样;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 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讨论: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可能的观点有:物体的长度不变,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用

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一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4、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5、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6、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7、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8、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9、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1、聚焦

(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

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2、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2)教师提问: “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可提前问,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

学生回答后,上台演示。十个小立方体一组,用透明胶带连接起来。(3)教师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

分发材料,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把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5)汇总数据。

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学生汇报后由教师填写。

3、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让学生说出数据的特点(很接近,准确度高)。

(2)全班对比教师讲台的长度和学生桌面的长度,哪一个更长一些?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4、布置课外活动

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

第6课做一个测量纸带

教学目标

1、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2、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

3、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4、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5、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6、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7、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8、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2、探索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

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2)学生制作纸带。

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先测量书的长度。因为这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然后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的学生。

3、研讨(1)观察数据。

(2)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

4、布置课外活动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再实测,并比较预测和实测的结果。

第7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教学目标

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

4、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

5、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6、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7、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8、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9、具有尊重事实的意识,认真、精确地读数

10、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测量纸带、一把塑料尺、一条软尺、一个橡皮、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

(1)引入尺子。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或使用尺子的经历。

视频播放生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尺子的情境,介绍世界各地统一使用相同标准单位的尺子,这样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便于交流和使用。

(2)明确任务。

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探索

(1)观察和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分发材料:塑料尺、软尺和制作的纸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观察、比较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交流。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用尺子测量物体。

教师使用课件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①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②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③介绍如何读数。

请学生示范测量并读出长度。学生分别使用尺子和测量纸带测量橡皮和桌面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教师需要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篇6: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课题教学内容小小科学家;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说你还知道哪些活动二:我;科学家们正在认真工作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一看?瞧;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课题教学内容小小工程师;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活动二:作的图别的,科学;技的宇宙飞船、高铁、电脑、高楼、桥梁方面,洗衣机

1、小小科学家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 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做滚小球的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的人。

教学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具、学具准备: 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钢珠(玻璃球),绒布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认识这些科学家的工作,说教师活动小朋友们,大家好,首先祝贺大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你们将学习到许多丰富而有趣的知识。老师知道学生活动 学生谈谈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舞蹈

家 个性备课 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钢琴家 谁愿意来给老师说一说。

教师提问:那么科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呢?(板书:科学家)提供一组不同的科学家正在进行不同研究的图片,也可以结合教材图片观看科学家的工作视频。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科学家?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或是看科学家的故事绘本。小结阶段让学生说说科学家是什么? 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 说你还知道哪些

活动二:我们也来做滚小球的实验

活动三:读图,科学家是发现:

科学家们正在认真工作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一看?瞧,他们正在干嘛呢? 师:看了这些图片和视频以后,有谁样的人。来给老师说说,科学家是做什么的?

师总结: 观察 实验 记录 发现(板书)师:这节课呀,我们就是小小的科学家,马上就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呢!相信大家都滚过小球吧,瞧,老师这里有一个斜坡,让小球沿着斜坡往下滚,小球能滚多远呢? 如果课堂时间充分,还可以将斜坡的坡度变大,在同一位置往下滚,记下小球滚动的距离,进行比较。师:小科学家们,你们的表现可真棒啊!不要小瞧我们刚刚的实验哦,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也和我们一样做过这样的实验呢。他是如何滚小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精彩的视频。

师:正是有了这些科学家的辛苦工作和实验,我们人类才解开了大自然的许多奥秘。

2、让学生说说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滚小球的经历。实验之前先猜一猜在哪个位置的球会滚得远一些,实验结束及时将实验结果在活动手册上做好记录。实验过后收拾好材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第一节课开始。学生观看动画视频,了解伽利略的实验,并把自己做的实验与大科学家做的实验进行比较,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说说教材中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说说还知道哪些科学家找到 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 现大自然大树是怎么长高的? 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学生回答 奥秘的人 闪电是怎么发生的? 小结: 地球里面有什么? 有没有外星人? 师:一些还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你觉得这些问题以后会找到答案么? 同学们,今天是你们的第一节科学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他们是如何寻找大自然奥秘的。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多多动手,成为一名小小科学家!

板书设计:

小小科学家 观察 实验 记录 发现

教学反思 :

2、小小工程师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 :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简易材料自制一个钱币加长器,并对设计制作的产品不断改进,力争做到最好。

2、通过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程师的发明制造。

3、知道工程师是发现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经历制作一件物品的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到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工程师重在设计、发明、制造。

教具、学具准备:

短的铅笔头、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旧纸张、剪刀、胶带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 活动一:了解工程教师活动。

师:小朋友好,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介绍的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师:今天呀,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类伟大的人,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甚至于小朋友们住的房子等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 学生回答 个性备课 等,都离不开他们,他们就是工程师。(板书:工程

师)抓住工程师工作的重要环节,提供工程师的一些典型工作场景图片,让学 学生交流、了解织学生交流,在你周围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工程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学生讨论工程师的工师的工作 生获得对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的初 步感知,同时认识到工程师所做的工作和科学家所做的工作还是有区别的。

活动二:作的图别的,科学家侧重研究、发现,作和科学家的工作有而工程师侧重设计、发明、制造。板书:设计、发明、制造产品 什么不一样。结合活动手册,荷花、轮船、山峰、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并思考还有哪些属于工程师的杰作 认识工程 冰箱、飞机,辨认哪些是工程师的杰师的杰作,说说还知道哪些。(注意事项:作,交流 工程师制造的产品不仅体现在高科还知道哪些

活动三: 学做工程师,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宇宙飞船、高铁、电脑、高楼、桥梁方面,洗衣机、电饭锅等日常用品也是工程师发明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师:小朋友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做过类似像工程师一样的事情呢?谁来说说看。师出示一支短的铅笔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支铅笔太短了不好写了,怎么办?你能做个小小工程师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么? 师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个性化的铅笔加长器,不要求全班统一。教师巡视 5 学生交流自己有没有做“工程师”的经历(搭积木、堆沙堡、拼装模型、测试赛车等活动)学生思考交流 小组制定设计方案,最好能简单的画一下设计图。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报纸、吸管、空心塑料管、小竹筒,甚至木棒、塑料棒等尝试制作加长器 学

生先对自己的作品

小结:

师:老师这里有买来的;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课题教学内容上好科学课P;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活动二:做比较水的多少实;尝试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布置,期望学生能将实验;

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 小结 师:老师这里有买来的现成的铅笔加长器,同学们你们看看,与你们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工程师主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们会画设计图、发明制造新产品,甚至还能维修机器,他们的工作与科学家们一样重要,我们班的小小科学家和小小工程师们,老师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用的人才!

板书设计

小小工程师 设计 发明 制造产品

教学反思:

3、上好科学课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 :上好科学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科学教室与一般教室的不同。

2、通过比较水多少的活动,认识到科学课上要遵守规则。

3、.参与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在活动遵守规则。

教学难点:能够在活动中有规则意识并主动遵守。

教具、学具准备: 细而高的瓶子,粗而矮的瓶子,染色用的颜料,有刻度的瓶子,抹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

活动一:参观科学教室,比较与普通教室的不同 教师活动 师:小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科学学生活动 学生参观、熟悉科学实个性备课 实验室,老师先带大家参观一下。验室 教师引导并介绍实验室 师:实验室和我们平时的那个教室有一些不同之处呢?哪个小朋友是火眼金睛,先来说一说你发现的不同之处吧!(比较前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科学教室,关注以下这些方 学生观察、比较说出实验室的特点 面:课桌椅的摆放、橱窗里的物品、墙壁板报的布置以及通水通电情

况。)

活动二: 做比较水的多少实验

活动三: 制定科学课

尝试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布置,期望学生能将实验室的环境布置与他们的科学学习更好地联系在一起。师:同学们,在实验室我们需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这两瓶水,到底是哪个多一点呢?(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高一矮两个瓶子,且两个瓶子里饮料瓶、水装有不同高度的水。为了看得更清楚,可以用色素给水染色。)比较的方法可以多样,教师要尽可能地预想方法并准备好相应的器材 实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如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有没有互相合作,有没有人争抢实验器材,小组里的声音是实验室的量不是太大,有没有将桌上搞得到处都是水,实验过后有没有收筒、量杯可拾好器材等。(注意事项:比较出水的多少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看在活动中比较水的多有没有规则意识。)师:同学们,其实不仅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是不一样的,科学课与其比较前可先让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说说怎么去比,需要用到什么材料。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遵守了哪些,还有哪些被忽视的多少的器了,想想如果我们都遵守科学课的规则,那我们的实验效果会怎么样? 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分辨图片上的这些同学 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 的规则 小结 他课程也有许多不同,科学课上我们会

面对各种材料进行观察或是实验操作。当面对实物材料时,有的小朋友会不自觉地处于兴奋之中,他们好奇心非常强烈,总是想触摸这些材料,或者提前去操作实验,可是这容易造成科学课堂的无序与干扰,所以同学们我们应该一起来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活动手册上的这张图。P3请同学们想一想图上哪些同学做的对,哪些同学做得不对?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小朋友们,在以后的科学学习活动中,老师希望大家都能自觉主动地去遵守今天我们一起制定下来的规则。

板书设计

上好科学课 遵守规则 教学反思 :

第2单元 用感官观察

单元目标:

1.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2.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3.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4.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5.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认识感官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一()班

授课教师:

二()班

教学目标

1.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感官了)。

2.观赏视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3.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各种声音的录音片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了解感官 我们用什么来观察?

用哪里来看?——眼睛。(眨眨眼睛)用哪里来听?——耳朵。(摸摸耳朵)用哪里来闻?——鼻子。(用力深吸一口气)

什么器官让我们吃出味道呢?——嘴巴(伸出舌头)人体最大的感

觉器官是什么呢?——皮肤(摸摸自己的皮肤)整理学生对感觉的已有认识,激发兴趣,引入利用感官进行的观察 活动。

二、眼睛

用眼睛看,你能找到几种动物?

1.观察教材中森林的图片,你找到了什么小动物? 2.这个小动物是什么样的?

3.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大小?

三、耳朵

用耳朵听,你听到了什么?

1.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雨滴、照相机、小鸟、救护车、沸水、风声、狗叫、课间的吵闹声??)

2.竖起耳朵,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3.声音好听吗?大声吗?你觉得大概是发生了什么事?

四、鼻子

1.你记得什么东西是香的?什么东西是臭的? 2.你喜欢什么样的味道?

3.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我们的鼻子?

4.不认识的东西可以用随便用鼻子去闻吗?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五、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感觉器官也有了不起的功能?

2.既然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作用,当一种感官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作为课后思考)

5感官总动员;教学目标;1.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2.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1.菊花茶、绿茶、红茶少量,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1.每个小组同学面前摆放装着三种茶的三个大杯子,;注意:每喝一口茶,要记住自己喝的茶的味道;2.第一轮组内同学轮流带上眼罩,猜猜 教学反思 :感官总动员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一()班

授课教师:

二()班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2.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课前准备:

1.菊花茶、绿茶、红茶少量,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只,热水大杯。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3.西瓜或挑西瓜的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大家来品茶

1.每个小组同学面前摆放装着三种茶的三个大杯子,每个同学用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三个喝水的杯子分别尝尝三种不同的茶的味道。

注意:每喝一口茶,要记住自己喝的茶的味道。

2.第一轮组内同学轮流带上眼罩,猜猜组员递给自己的杯子里装的是什么茶。

3.第二轮组内同学轮流带上眼罩,捏住鼻子,猜猜组员递给自己的杯子里装的是什么茶。

4.从品茶的小实验中发现:吃东西的时候,舌头和鼻子总是一起工作的。

注意:这里利用时机引导学生未知的东西不能随便闻和吃。

二、观察蜡烛

1.每个小组内的桌面上黏上一根蜡烛。

2.小组内同学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蜡烛是什么颜色的?形状像什么?摸起来是什么感觉呢??? 3.老师点燃每个小组的蜡烛。

4.小组内同学尽可能多地说出点燃的蜡烛的特点。蜡烛点燃以后是什么颜色的火焰?闻起来有味道吗?温度是怎样的?蜡烛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注意:提醒学生不能用手触碰火焰和滴下的蜡油。5.刚才在观察蜡烛的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感官呢?

引导学生:“我们用眼睛发现什么”“我们用鼻子发现什么”“我们用手发现什么”。

三、挑西瓜

1.你知道有经验的人是怎么样挑选西瓜的吗? 2.翻开书第17面,从书上找找挑选西瓜的好方法。3.总结: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常常需要动用多种器官。

四、小结

教学反思 :借助工具观察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一()班

授课教师:

二()班

教学目标

1.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2.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

3.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难点: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课前准备:

1.放大镜两个、简易显微镜两个。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3.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一、观察大拇指

1.引导学生用三种方式观察大拇指。(肉眼、放大镜、简易显微镜)(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来回移动,直至看清楚。

(2)提醒学生使用放大镜看太阳的严重后果,进行安全教育。(3)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用镜头紧贴手指,眼睛紧贴观察孔,调节旋钮,知道看清晰为止。(尽量让学生看完书自己说)2.提问:用三种方法观察到的大拇指有什么不同呢?(见学生活动手册P6)

3.引出工具可以观察到物体更多的细节,而这些都是肉眼无法看到的。

二、听诊器

1.老师演示使用听诊器的方法。2.学生轮流上台体验。

(1)用耳朵贴着同学的胸口听心跳声。

(2)用听诊器贴着同学的胸口听心跳声。

(3)分享感受:用耳朵听和用听诊器听有什么不同? 3.引出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

三、认识各种观察工具

1.课件出示:望远镜、显微镜和汽车后视镜。

提问:这些工具有什么作用呢?(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2.课件出示:盲杖

提问:这些工具有什么作用呢?(延伸了盲人的触觉功能。)3.课件出示:助听器

提问:这些工具有什么作用呢?(延伸了听力障碍者的听觉功能。)4.(学生活动手册)酒精测试仪,它延伸了人的嗅觉功能。

四、小结

教学反思 :

7、做个小侦探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一()班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二()班 教学目标:

1、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迁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案情分析。

2、感受对人物、场景等的细致观察在侦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提升思维的准确性与扩散性。教学准备:

1、已认识各种脚印。

2、课件:ppt画面八幅。(见附图)

3、教师侦探卡(大),学生侦探卡人手一张,笔。(见附图)

4、侦探奖章若干。教学重点:

学生根据案件中提供的三条线索,调动多种感观进行观察、记忆、判断,分别找出三条线索的答案。教学难点:

在得出的三条线索的基础上,运用推理等手段,找出真正嫌疑人,并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学过程:

一、事件起因――少了商品。

1、点击ppt画面一:鸡大婶开商店。

师:鸡大婶开了一个百货商店,商店里的生意可好了,来买东西的顾客非常多。

一天的生意忙完了,客人都走了,鸡大婶经过仔细的计算,算出店里应该还剩下这些商品。

2、点击ppt画面二:商品清单。

二、进行侦破。

(一)猜测。

1、师:那少了的1罐蜂蜜,2块蛋糕会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猜测,自由交流商店可能发生的情况。引导学生说出有人拿走了。

2、师:到底可能是谁拿走的呢?白天店里还拍摄到了一段录像,一起去看看吧!

3、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可是这些都是你们猜出来的,光凭猜行不行,怎么办呢?想想警察破案需要找到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找线索。

4、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侦探,一起去找线索吧!

三、观察书中图画,找出原因

1、教师指导学生看图,仔细观察图画中的现象,指名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平时的生活中现象来解释,要说的有所依据。

四、看书猜猜猜。

五、小结内容:今天我们做了小侦探,学会了推断,找证据,得到答案,希望同学们以后做生活的有心人,继续你的小发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8、暗箱里的秘密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一()班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二()班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学会讲述故事。结合身边的事例说出自己的发现。

通过学习知道生活中也存在暗箱,对于暗箱的作用有所了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准备:听诊器、空盒子,圆珠子。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

学生打开书本,小组合作看图讲故事。指名来讲故事。

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指名来回答)

学习新知

教师讲解:有许多东西像洞穴一样不方便打开,人们只能开各种信息猜想里面的情况,这就是暗箱。

让学生试着举例说明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暗箱。

动手做实验,猜猜小珠子的位置,和同伴说说自己的发现,理由是什么?

教师指导看图27页,并进行相关的讲解。玩游戏“我是小医生”

小组成员之间用听诊器来分别听听同伴的心跳,感受当医生的乐趣。小结课堂。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9、树叶变黄了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一()班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二()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探究笔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知道铅笔的心的粗细、颜色深浅与笔杆上“H、B” 之间的联系,能独立拆装一般的自动铅笔,能用一种方法画圆。

3、培养学生初步自主探究物体的能力 重点:

1、指导学生探究笔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知道铅笔的心的粗细、颜色深浅与笔杆上“H、B” 之间的联系,能独立拆装一般的自动铅笔,能用一种方法画圆。难点:

知道铅笔的心的粗细、颜色深浅与笔杆上“H、B” 之间的联系,能独立拆装一般的自动铅笔,能用一种方法画圆。教法:探究法 课前准备:

铅笔、自动铅笔、彩色水笔、纸、1杯红水、图钉、硬币、陀螺 教学流程:

研究铅笔的奥秘 研究自动铅笔的奥秘 拆装自动铅笔比赛 探究彩色水笔的奥秘 画硬币 画圆 课后活动 教学过程:

活动1:探究铅笔的奥秘

1、观察三只铅笔有什么不同

2、各组交流汇报

3、讨论笔心粗细与写字有什么关系

4、总结发现的秘密

5、教师讲解

活动2:探究自动铅笔的奥秘

1、提出问题:自动铅笔的内容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去探究。

2、开展拆装自动铅笔的比赛 活动3:探究彩色水笔的奥秘

1、让学生用彩色水笔画画

2、讨论彩色水笔内的水是怎样来得

3、研究怎样解决问题

活动4:研究画硬币和画圆的方法

1、研究画硬币的方法

2、研究用笔画圆的方法

3、制作五彩陀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一()班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二()班 教学目标:

1、在测量过程中,有认真细致、团结合作的态度

2、通过实际练习,掌握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

3、能自己想办法测量比尺长的物体、方的和圆的物体的周长,以及不用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4、认识常用尺 重点:

1、在测量过程中,有认真细致、团结合作的态度

2、通过实际练习,掌握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

3、能自己想办法测量比尺长的物体、方的和圆的物体的周长,以及不用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

能自己想办法测量比尺长的物体、方的和圆的物体的周长,以及不用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法:实验法 课前准备:

木直尺、刚直尺、钢卷尺、皮尺、学生尺、纸质软尺、木板、铅笔、方形、圆形物体、绳子 教学流程:

认识常用尺 认识厘米和尺的刻度 学习测量方法 测量练习研究不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认识不同尺怎么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1、观察几种常用尺的外形

2、介绍古人曾经使用的一些测量方法 活动2:认识常用尺

1、知道尺子是多种多样的。

2、观察常用尺上的符号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观察尺子上的刻度,最大厘米刻度线。活动3:用尺测量的方法

1、教给学生用尺测量的方法。

2、学生充分练习。

3、选择较难的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4:使用图形尺

1、观察图形尺

2、认识图形尺的构造和用途。

3、学生自由练习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1、衣食住行的变化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一()班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二()班 教学目标:

1、通过文具自古至今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文具是随着人们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2、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重点:

1、通过文具自古至今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文具是随着人们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2、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

不用木材的铅笔。难点:

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教法: 探究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毛笔、墨、宣纸、计算笔、等各种各样的笔、白纸、普通纸、铅笔心、毛线、细线、布等。教学流程:

了解纸和笔的发展 了解带橡皮铅笔的发明过程 设计一种新铅笔 制作不用木材的铅笔 教学过程:

活动1 :了解纸和笔的发展

1、甲骨、竹简、宣纸、现代的纸

2、羽毛笔、蘸水笔、钢笔、铅笔、自动铅笔、3、各种橡皮、涂改液、涂改笔 活动2:带橡皮铅笔的发明过程

1、在活动1的基础上的谈话

2、看课文中关于带橡皮的铅笔发明的图

3、讨论:我们周围的哪些物品可能是像带橡皮的铅笔这样发明的? 活动3:设计制作新文具

1、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文具,画在书上。

2、制作一只不用木材的铅笔。课后小结:

通过学习,学生们了解了纸和笔的发展,在制作“新铅笔”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12、轮子的故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一(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二(授课教师:)班)班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探究身边的物品---衣服的科学的兴趣:认真参与观察,比较分类和制作等活动

2、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能力

3、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衣服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重点:

1、激发学生对探究身边的物品---衣服的科学的兴趣:认真参与观察,比较分类和制作等活动

2、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能力

3、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衣服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难点:

1、激发学生对探究身边的物品---衣服的科学的兴趣:认真参与观察,比较分类和制作等活动

2、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能力

3、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衣服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教法: 探究法 课前准备:

1、衣服的图片

2、学生自带一件最喜欢的衣服

3、各种特殊衣服的图片

4、制作材料和工具

教学流程: 认识学生自己的衣服 搜集衣服资料 给衣服分类 认识特殊的衣服 整理自己的衣柜 教学过程: 活动1:认识学生自己的衣服

1、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

2、引导学生在颜色,大小,图案,材料,款式,穿着场合,穿着季节等方面比较相同和不同

3、出示图片 活动2:给衣服分类

1、观察和比较教师和学生搜集的各种各样的衣服

2、学生给衣服分类

3、汇报分类方法 活动3:认识特殊的衣服

1、出示书中的图片认识特殊的服装

2、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有特殊用途的衣服 活动4整理自己的衣柜

1、学习集中存放衣服的方法

2、作业:整理自己的衣柜 课后小结: 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团结合作地参与服装的研究,了解服装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初步了解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 的影响。板书设计

上一篇:2022宝山工会工作要点下一篇:想念抒情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