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科学反思

2024-09-08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反思(精选5篇)

篇1:青岛版四年级科学反思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1课 温度计的秘密 自制温度计

【制作材料】找一个盛过青霉素的小瓶,准备一支用完了的透明针管中性笔芯(含笔尖密封的塑料帽)和一杯茶水。

【制作方法】

1.把针管笔尖从橡皮瓶盖下部穿向上部(可用铁圆规脚先打一个小孔,但要确保笔芯与瓶盖密合),套上密封塑料帽。

2.把茶水倒一些到小瓶内盛满,滴一滴红墨水或蓝墨水将水染色。

3.盖上插有笔芯的橡皮瓶盖,并盖紧,以保证密封性,注意不要弄湿桌面。自制温度计就这样做成了。

4.然后,将小瓶先放入预制温度的热水里,后放入预制温度的冷水里,观察到的水柱变化范围,划上相应刻度,根据两次温度差值均分标记范围的刻度,这样一个简单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就制作成功了。2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一)【实验材料】铁垫圈一个、木板、小钉两个、酒精灯、镊子、冷水、烧杯。【实验方法】

1.在木板上钉两个小钉,便两钉间的距离正好通过铁垫圈。2.加热前,观察铁垫圈确能从铁钉间通过。3.将铁垫圈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4.观察加热后铁垫圈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5.将铁垫圈在冷水里浸一下,观察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注意事项】

1.垫圈最好是铜的,直径要大一些。

2.两钉间距要恰好通过铁垫圈,缝隙越小越好。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二)【实验材料】木棍、小钉两个、细铜丝、酒精灯、火柴、污物桶 【实验方法】

1.在木条上钉两个小钉,钉距为20厘米。将细铜丝绷紧在两钉上。2.点燃酒精灯,顺铜丝来回加热。观察铜丝有什么变化。3.熄灭酒精灯,观察铜丝有什么变化。【注意事项】

1.实验时不要烧到木条。2.铜丝要绷紧。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3课 认识岩石 采集、观察岩石

【实验目的】采集并研究各种各样的岩石

【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岩石、盐酸、滴管、锤子、小刀、盐酸。【观察、实验步骤】

1.请你到旷野、山区或海岸寻找岩石,尽可能多采集些不同种类的岩石。

2.用水冲洗并检查每块岩石,摸摸每块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观察它的棱角,是圆的还是尖的?用刀片、铜钥匙、手指甲刻划每块岩石,测试其硬度大小。每块岩石的颜色又是怎样的?

3.观察岩石的内部,用手掰开或者是用锤子敲开每块岩石,看看岩石的内部有什么东西?岩石内部和外部的颜色是相同的吗?有小沙粒掉下来吗?

4.在每块岩石上滴一滴盐酸(注意安全),冒泡吗? 【实验现象及结论】 岩石名称

观察结果 花岗岩

颜色:花斑(白、肉红或黄褐、黑);硬度:很硬;结构:块状; 遇盐酸:无反应。页岩

颜色:红褐色或灰色;硬度:较软;结构:薄层状;遇盐酸:无反应。石灰岩

颜色:青灰色或褐色;硬度:较硬;结构:颗粒状;遇盐酸:冒泡。大理岩

颜色:纯白色或有花纹;硬度:较软;结构:颗粒状;遇盐酸:冒泡。放大镜的使用

放大镜是简单的放大仪器。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两面凸的透镜。一般的放大镜能够将物体放大5~10倍,也有能放大20~30倍的。

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一般5倍以下的放大镜使用时,可将放大镜放在被观察的物体上,上下移动直至看清楚为止。10倍以上的放大镜如果也用同样的方法,往往使观察对象变形,因此,应将放大镜放在眼前,再用另一只手移动观察对象直至看清楚为止。4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做个岩石百宝箱

【实验目的】制作岩石标本。

【实验材料】木板、三合板、采集的各种岩石、标签纸。【实验步骤】

1.用木板、三合板等制作一个标本盒。

2.将采集或收集来的岩石洗净,加工成适当大小。3.将选择好的各种岩石装入盒内,贴上标签,留作标本。6课 岩石的风化

岩石风化的分类

岩石在日光、水分和空气的作用下,逐渐被破坏和分解为沙和泥土,称为风化作用。沙和泥土就是岩石风化后的产物。岩石的风化分为:①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包括温度变化引起的岩石胀缩、岩石裂隙中水的冻结和盐类结晶引起的撑胀、岩石因荷载解除引起的膨胀等。②化学风化作用。包括: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矿物吸收水分形成新的含水矿物,从而引起岩石膨胀崩解的水化作用;矿物与水反应分解为新矿物的水解作用;岩石因受空气或水中游离氧作用而致破坏的氧化作用。③生物风化作用。包括动物和植物对岩石的破坏,其对岩石的机械破坏亦属物理风化作用,其尸体分解对岩石的侵蚀亦属化学风化作用。人为破坏也是岩石风化的重要原因。岩石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4个级别。

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岩石、烧杯、冷水。

【实验步骤】

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入冷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2.照上述方法反复做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

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石屑。

【实验结论】

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由于岩石从表面到内部受热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的膨胀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不同。时间长了,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岩石的风化与分解

大约在200年前,人们可能认为高山、湖泊和沙漠都是地球上永恒不变的特征。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高山最终将被风化和剥蚀为平地,湖泊终将被沉积物和植被填满,沙漠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行踪不定。地球上的物质永无止境地运动着。暴露在地壳表面的大部分岩石都处在与其形成时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而且地表富含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岩石极易发生变化和破坏。表现为整块的岩石变为碎块,或其成分发生变化,最终使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和土壤。矿物和岩石在地表条件下发生的机械碎裂和化学分解过程称为风化。由于风、水流及冰川等动力将风化作用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过程叫做剥蚀。

地表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新矿物的作用称物理风化作用。如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和盐分结晶等作用均可使岩石由大块变成小块以至完全碎裂。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受到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而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主要通过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方式进行。

虽然所有的岩石都会风化,但并不是都按同一条路径或同一个速率发生变化。经过长年累月对不同条件下风化岩石的观察,我们知道岩石特征、气候和地形条件是控制岩石风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不同矿物的溶解性差异很大。节理、层理和孔隙的分布状况和矿物的粒度,又决定了岩石的易碎性和表面积。风化速率的差异,可以从不同岩石类型的石碑上表现出来。如花岗岩石碑,其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矿物。这种石碑就能很好地抵御化学风化。而大理岩石碑则明显地容易遭受风化。

气候因素主要是通过气温、降雨量以及生物的繁殖状况而表现的。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气温高,降雨量大,植物茂密,微生物活跃,化学风化作用速度快而充分,岩石的分解向纵深发展可形成巨厚的风化层。在极地和沙漠地区,由于气候干冷,化学风化的作用不大,岩石易破碎为棱角状的碎屑。最典型的例子,是将矗立于干燥的埃及已35个世纪并保存完好的克列奥帕特拉花岗岩尖柱塔,搬移到空气污染严重的纽约城中心公园之后,仅过了75年就已面目全非。

地势的高度影响到气候: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山麓与山顶的温度、气候差别很大,其生物界面貌显著不同。因而风化作用也存在显著的差别。地势的起伏程度对于风化作用也具普遍意义:地势起伏大的山区,风化产物易被外力剥蚀而使基岩裸露,加速风化。山坡的方向涉及到气候和日照强度,如山体的向阳坡日照强,雨水多,而山体的背阳坡可能常年冰雪不化,显然岩石的风化特点差别较大。

剥蚀与风化作用在大自然中相辅相成,只有当岩石被风化后,才易被剥蚀。而当岩石被剥蚀后,才能露出新鲜的岩石,使之继续风化。风化产物的搬运是剥蚀作用的主要体现。当岩屑随着搬运介质,如风或水等流动时,会对地表、河床及湖岸带产生侵蚀。这样也就产生更多的碎屑,为沉积作用提供了物质条件。

岩石与地形变化

岩石常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地貌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稳定而明显的作用。由于物质组成不同,酸性熔岩粘性大,不易流动,冷凝速度快。碱性熔岩粘性小,易流动。两者在火山地貌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别;碎屑沉积岩最常见的是砂岩和页岩,坚硬的砂岩常构成山地,软弱的页岩则构成谷地。碎屑岩胶结物中以硅质胶结最强,铁质和钙质次之,泥质最弱;石灰岩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易于溶解,形成岩溶地貌。白云岩由于含有碳酸镁,降低了岩石的溶解度,因此岩溶地貌发育的规模和速度远不如石灰岩地区。岩石成分对地貌的影响,在那些经历了长时间剥蚀的地区表现最明显。在“年轻”的山区,地面起伏主要受构造控制,但是在经历了长期剥蚀以后,主要由岩石性质控制着地面起伏。

岩石结构对地貌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岩石中孔隙的大小及裂隙发育的程度。岩石孔隙度对岩石抗侵蚀能力有一定影响。如石英岩和砂岩同以石英为主要成分,但石英岩质地致密,孔隙度小,抗风化能力较砂岩要强;岩石中的节理是裂隙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常控制着地面沟谷的延伸方向。在厚层砂岩和块状岩浆岩地区,风化作用常沿着几组交叉节理从岩块的边缘向内部发展,形成圆球形或椭球形的岩块,这种风化现象称为球状风化。孔隙和裂隙的存在使外力作用对岩石的破坏不仅在表面进行,而且深入到岩体内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岩石的孔隙和裂隙是岩溶作用强烈进行的地方,因此发育了各种岩溶地貌形态。

深成岩浆岩的产状以巨大的块状岩体为主,其边缘与其他岩石的接触线一般是圆滑的曲线。在深成岩分布区地形高差小,地面水系以树枝状形式为特点;沉积岩的单层厚度及岩层倾角对地貌形态影响甚大。薄层岩石构成的地貌形态一般较破碎零乱。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对地貌形态影响也是不同的,水平岩层易形成平顶高地。

地表物质的组成成分、坚硬程度和物质结构影响着地貌形态的发育。一般来说,巨大的花岗岩体因垂直节理非常发育,往往形成奇峰林立、陡峻高耸的山地,如黄山、华山等;大面积基性熔岩流常构成阶梯状的熔岩台地,如长白山地等;中生代红色岩层比较容易遭受侵蚀,多呈波状起伏的丘陵,如华中和华南的红岩丘陵、四川盆地中部丘陵;而古老的结晶岩大多为高峻的山地,如秦岭、泰山、横断山脉等。在干旱地区,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在风力作用下,沙丘广泛分布。

在我国境内,黄土和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甚广。我国黄土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甘肃、陕西及山西省等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构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区;碳酸盐岩在我国分布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是世界上岩溶面积最广的国家,其中尤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岩溶面积最大。如两广地区的热带峰林;华中亚热带岩溶丘陵和洼地;华北温带岩溶泉和干谷。广西桂林、阳朔一带的石灰岩峰林,驰名中外,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教材简析:温度计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仪器。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多次使用温度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温度计的秘密》一课。意在以温度计内的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为引子,借助对各种液体的探究,让学生认识液体在一般情况下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继续培养学生利用简单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能够观察液体受热受冷时液面高度的升降变化,会提出有关液体性质所涵盖的科学奥秘的问题;

2、会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假设;会根据有结构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会与他人合作探究;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水受热时液面会升高,受冷则会降低的现象;

2、通过探究体验到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习惯与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探究液体的表面升高或者降低的现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2、初步了解生活中热胀冷缩原理的运用,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探究生活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怎样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

实验桌上:温度计、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仪器车上:锥形瓶,12个烧杯(分别装有酱油、醋、橙汁等)、带玻璃管的木塞1个,热水;冷水;温度计、热胀冷缩与人类关系、各种各样的温度计资料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温度计,请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测量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高度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呢?”激发学生交流测量中的发现大胆质疑,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一、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结合探究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下发探究学习活动资料提示卡片,提醒学生注意要首先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然后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组装一个类似温度计的装置,选择一种要探究的液体装入瓶中,创造冷热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观察液体在冷热两种不同情况中的变化,随时做好实验发现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活动,提示学生不仅要谈探究的方法,还要谈探究中的发现。在引导学生交流中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减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回答进行补充:水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酒精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酱油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收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提问:“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以巩固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破裂了,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各种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丰富学生认识。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板书设计: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板书:变大——胀 变小——缩 原理:热胀冷缩 课堂检测:

1、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什么?

2、你还见过哪些温度计?

3、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吗?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课前我就在想对于这样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内容,该如何突出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区别传统的教学呢?

我想本课学生的技能掌握是关键,这和自然课是没有区别的,可以在此过程中更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此我设计了有别于以前的两个教学活动:一是观察研究温度计,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此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有些则没有很好的理清思路。如表现好的学生不仅能说出,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而且还能说出温度计受热是从外到里“一层一层”进去的,先上外面的玻璃,再是里面的液体。

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研究温度计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机会。希望使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发现—运用”的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的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这样设计,1、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在教学前必须要预设,我们的预设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真正地“卷入”到活动中去。如在这堂课的开头,教师以聊天的方式,让学生判断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构建了温度的概念。对于温度计,四年级的学生一般接触过,但大都没有准确的认识,所以,可以说他们对温度计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2、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要注重培养儿童学会自行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儿童与生惧来也就有一种探究的习惯,当有了不同的观点,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等。当学生第一次测量了温度之后,他们满足了探究的欲望,但同时,新的探究欲望、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当他们面对自己暴露出的对温度计的原有认识时,他们矛盾了,他们困惑了(为什么每个人测的温度都不一样,难道我们出错了……),水到渠成,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温度计,他们再一次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教材简析:本课与《温度计的秘密》一课共同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本课主要探究气体及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教科书以自行车在夏天充足气后容易爆裂的生活经验为例子,导出气体热胀冷缩的研究,再拓展到研究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然后再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学习目标:

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

2、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所冷缩现象。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认识热胀冷缩现象。学习难点:

学生小组实验合作学习活动对实验现象的发现。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为学生准备典型的分组实验材料,热胀冷缩实验仪,烧瓶、水槽、冷水、热水、玻璃管、橡胶塞、浓肥皂水(稀释的餐洗净液)、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夏天自行车突然爆裂的情景,或类似事实(玻璃杯倒入热水爆裂),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出示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如烧瓶、玻璃管等,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对实验方案与学生一起点评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设计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积极鼓励学生的大胆设想,开阔学生思路,尽量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注意合作交流、认真细致,对发现的现象认真思考,使用热水时注意安全等。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欣赏倾听他人的发现,完善自己小组的学习活动。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后的铜球注意避免烫伤。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二、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与学生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介绍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了解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2、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了解教师的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积极据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从倾听他人的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设计。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

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学生根据新的探究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

学生交流汇报,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列举生活中大量热胀冷缩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感知到热胀冷缩的现象实实在在存在生活之中,产生对这些现象进行探究的欲望,引出问题。

(二)教师提供学生充分的空间去进行交流、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设计自主选择一起,按时到实验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猜想相对照,得出结论,获得结论,获得结论,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师可以适当加以演示实验,但最终还是以学生的体验为主。

(三)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去进行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结合掌握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设计:

热涨冷缩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 温度升得越高,膨胀越明显; 温度降得越低:收缩越大。质量越大热涨冷缩越明显。

课堂检测:

1、热涨冷缩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生活中看到过那些热胀冷缩的应用现象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教材简析

岩石是学生们司空见惯的自然事物,但要对研究岩石产生兴趣,能对岩石提出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这就不容易了。本课教科书的编写着力体现认识自然界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观察岩石了,了解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对岩石进行研究的方法。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

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按照顺序对岩石观察发现进而对岩石分类的学习活动指导。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等;岩石实验盒、自然界中美石图片、岩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出示岩石,使学生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不同。使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教师出示稀盐酸等实验材料,教会学生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与学生充分交流,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提示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加强合作,敲击石头注意不要损坏其他物品。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进一步探究的主题活动:“给搜集到的岩石命名。”增加学生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岩石,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发现岩石的不同。

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认识教师出示的稀盐酸等实验材料,学习掌握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充分交流讨论,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等特点,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认识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探究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增加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课前采集活动做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区域、地区去采集效果会更好。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先动脑后动手,有目的有方向地探究岩石特征,并能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描述。

结构层理包含是一层层还是一粒粒?是同种颗粒还不同同种颗粒?是粗粒还是细粒等。遇酸反应是否冒泡。

质地研究方法:将岩石在地面上划或放入水中观察是否冒泡,以了解岩石的致密松软程度。

教师应从学生交流发言中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质地、结构、层理等不同方面加以介绍,同时汇报实验方法。本活动目的不在于分类,重在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特征。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以增加学生对岩石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板书设计: 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不同 遇酸反应是否冒泡

课堂检测:

1、生活中常见的岩石有哪些?

2、从哪些方面观察研究岩石? 教学反思

《认识岩石》一课,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研究岩石的一般方法,并通过亲自观察和实验,知道常见的五种岩石的特征。金娟老师采用了“教师引路,学生发现”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锻炼了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启发式。具体特点如下: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于鉴别岩石的方法、五种常见岩石的特征,教师通过“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些岩石?”“以上各方面分别用什么方法观察?”的问题来创设主动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启发学生根据旧知识自己找出岩石的特征,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认识这些特征,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还使他们“会学”知识。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应当尽量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活动有一定的难度,但正是这种“难度”,才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学生独立探索后,老师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充分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学生的探索结果得到了交流,互相启发提高,自己找出了各种岩石的特征。这种安排,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很有好处。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探索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实验材料的选择,困难之处的点拨,关键之点的指导,研讨过程的引导,都是由教师完成的。比如,用滴酸的方法鉴别岩石,学生没有旧知识作基础,是不能自己探索出来的,教师就把方法直接告诉他们。鉴别岩石硬度和滴酸实验,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实验,教师不但做了示范演示,还采取了出示“操作提示”的方法作指导,顺利地突破了难点。在学生的研讨活动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不以教材列出的特征为唯一标准,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对那些不明确或者错的意见,老师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再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其再实验或思考,引导得出正确结论。

三、注意巩固、应用探索结果

本教案在巩固环节并不局限于让学生记住已知的五种岩石的特征,还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方法来鉴别B盒中的岩石,从而把学习与应用、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教材简析:本课在学生对岩石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做岩石百宝箱的活动让学生继续体验岩石的搜集、整理和分类方法,从而进一步认识花岗岩吧、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教科书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引领学生利用感官、借助工具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岩石百宝箱,使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2.知识与技能:知道不同种类岩石的特征和名称,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整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亲近岩石,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体验到动手做岩石标本的快乐。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虽刚刚开始经历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久,但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在通过学习《认识石头》一课后,初步学会了运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辨认,认识了一些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如结构、质地、颜色、软硬、花纹等等,知道了岩石的作用。在生活中,学生还会产生“谁更大、谁更重、谁更硬、谁的花纹更好看”等等问题。并在搜集、制作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培养了研究岩石的兴趣。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了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激发动手制作学习兴趣,积极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学会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3、学生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努力创设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使学生观察完岩石标本时,能对照岩石标本了解其相应的特征。

教师在指导学生感受、体验和欣赏岩石标本过程中,充分积极激发学生制作岩石标本箱的兴趣,进而为学生对其制作方法进行指导,提供感性基础。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相互合作,人人动手一起制作,进而在制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岩石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种类和神奇的美石和奇石,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了解更多的岩石信息,培养学生研究岩石的兴趣。板书设计:

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 课堂检测:

1、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

2、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 教学反思:

一、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明确研究目的。

本课开始,我巧妙地抓住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从我们学校附近的文化艺术城的奇石展图片和各种矿石图片谈起,引导学生欣赏了美轮美奂的岩石图片,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了常见岩石标本箱,将学生很自然的带入了本节课的教学情境中。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教材通过做个岩石百宝箱的活动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搜集各种各样的小岩石,并把它带到学校里来,以供小组合作使用。考虑到单纯的抛出这个活动学生无从下手,我提前让学生欣赏了常见岩石标本箱。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常见岩石标本箱的制作标准,以及标本箱内标本的分类、标本的摆放、标签的设计、目录的编写等等。这时给岩石分类,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活动随之被引出,动手制作也就成了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与思考规范标签的基本格式,为下面学生制作百宝箱的活动做好准备。

三、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使学生在制作岩石百宝箱活动中,激发探究岩石的兴趣,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让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户外、课外。

各小组的岩石百宝箱做好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岩石博览会,展示岩石百宝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参观过后又引入评价机制,现场让同学们对自己小组或其他小组的百宝箱进行评价和交流。最后,我还将百宝箱的补充和完善活动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更多的岩石,使自己制作的岩石百宝箱更加丰富。同时,这也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长期研究的能力。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学生初步掌握了认识岩石的方法和认识了常见的岩石后,知道学生认识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对岩石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岩石中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人类与岩石资源息息相关,渗透对岩石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的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进而对科学合理认识岩石资源。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学习活动准备:岩石用途以及岩石资源保护方面的资料;制作岩石资料卡的工具材料:胶水、水彩笔、图片、剪刀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归纳整理。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教师适时对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给予指导(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使学生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三、拓展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在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基础上,适时出示图片等资料,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并参与学生学习活动,适时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认识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讨论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图片、资料,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简单的知识归纳整理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进一步讨论交流,积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学习活动。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一)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努力创设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了解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积极引导学生加强交流讨论,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和信息整理。此部分知识和经验大多是间接的,以理性知识为主,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生活。

(三)在学生对岩石于人类关系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使学生知道人类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自然景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板书设计:

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 课堂检测:

1、岩石都有哪些用途?

2、如何保护岩石资源? 教学反思: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教材简析: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风化原因。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意义建构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结合本课教学的实际,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国古代的教育家荀子,将学习视为一个“闻——见——知——行”的活动过程,强调“行”的作用。“行之,明也”。《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上让学生在发现问题、验证假设、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成功或失败。第二,重视小组合作。在探究过程中,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按照学生对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在探究中使学生之间有一个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的过程。第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才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从研究内容的确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知道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2)通过对岩石风化原因的探究,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自行研究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并了解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渗透一种发展、辨证的观点。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习得到的实验发现对岩石的风化认识。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酒精灯、岩石碎块(石灰岩或页岩最佳)、水槽、镊子、火柴、矿泉水瓶、稀盐酸、滴管、(保护眼镜可用游泳镜代替);岩石的风化相关资料。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代表性的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岩石特点,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简要归纳整理,指导学生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

教师出示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进一步加强与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提示学生注意给岩石加热和浸入冷水时注意安全,对学生的积极合作、认真仔细观察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学生的发现,通过图片的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教师演示岩石遇酸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介绍一些工业城市中岩石受到酸雨,进而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师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岩石不断的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指导学生通过资料学习,观察岩石的风化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创新大胆想法进行鼓励、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埃及金字塔等古老岩石建筑和现代工业城市中的现代岩石建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产生问题,进而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学习教师出示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结合自身对自然界中岩石特点观察认识,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岩石的风化。

学生充分激发自身好奇心,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极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充分交流讨论、简要归纳整理,并积极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

学生学习认识教师出示的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积极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并认真倾听他人学习成果,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并简单归纳。通过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认识到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学生学习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情况,了解教师介绍的相关知识,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学习相关资料,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并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3、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主动产生问题,积极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通过图片使学生直观认识大自然中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在此基础上进行验证性探究实验,认识岩石风化的原因。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温差变化、雨水、植物三个方面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而对于雨水、植物对岩石的化学破坏作用尽可能不要涉及。

让学生通过猜想,模拟实验,推想岩石的变化最终结果,由此推想出地球上土壤原来是岩石风化造成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三)使学生对岩石的风华有更全面的认识,丰富学生视野,关注岩石风化有关研究,将课堂探究活动拓展至课后,关心科学、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课堂检测:

1、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2、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有哪些? 教学反思:

1、成功方面

(1)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入“矛盾——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来。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块普通的岩石,了解这块岩石的基本特点:重,很硬,非常结实。然后给每组同学一块风化的岩石,让他们观察说出风化岩石的特点:很疏松,很轻、能浮在水面上,表面有泥沙,有植物。通过对两块岩石的比较,不用教师说一句话,许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岩石,风化后这么轻,且能浮在水面上?岩石怎么会这么疏松,手一碰,就会剥落下来?岩石怎么会有这么多小洞洞?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

“探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地验证某个事物或结论而是要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发现事实,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出材料中所蕴含的意义来。这个过程不是三、五分钟所能解决的。在常识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能从头到尾观察、实验几遍。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认识风化的岩石,提出研究的问题。

2、自我探究风化原因。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根据课后录像统计:在整节课中,学生学习用时36’48”,教师讲解时间只用了2’36”。学生有两次独立观察和探究的时间。第一次是观察风化的岩石,用时4’47”,占总用时的11.6%。第二次是探究岩石风化的原因,用时13’,占总用时的31.6%。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充裕的时间去感知,去探索。这也为探究结果的多样性提供了保证。

(3)探究形式的多样性。

探究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自然科学中实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些对话,当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后,师:“这是不是结论?”生:“不是”。师:“怎么办?”生:“实验”。把验证假设的途径固定在单一的“实验”上。这是不正确的。在本课中,学生提出 了多种验证假设的方法:实验、查资料、问老师、上网……。在学生实际的探究过程中也呈现了这样的多样性。通过实验验证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有9组;查资料(包括看录像)的2组;上网的有3组。在实验的9个小组中,有用煤炉给岩石加热的,有用电炉加热,有用酒精灯加热,甚至有同学在石头上滴上了盐酸后再进行加热。课堂上有聚在电脑前小声讨论的,有不声不响查课外书做笔记的,有跑前跑后用不同种方法加热的,也有东瞧瞧西看看的同学。但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与喜悦。

(4)应用探究成果。

人们获取知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累加知识,而是要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课在探究了岩石风化的原因后,有学生向老师和同学提出了“亿万年后的西山会有什么变化?”这样一个很开放的问题。还有一个同学提了一个更有价值和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亿万年后,地球上是不是只有土壤而没有了岩石?这说明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把目光关注到更为广阔的大自然。并能够试着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我在欣喜之余,把这两个问题抛给了他们。让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课外应用课堂中的方法进行自我探究。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做实验记录;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二、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认识土壤的构成成分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成分构成的鉴别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不同地区采集的一定量土壤样本、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镊子、滤纸、烧杯、筛网、放大镜、玻璃棒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交流资料,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见解,丰富自身的相关知识认识。进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利用工具观察,如放大镜;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并主动做好记录等。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想。教师积极激发指导学生讨论并根据所提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对学生大胆独特的创新设计思想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出示关于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指导学生通过相关实验方法资料的学习与自己的实验设计结合,并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师指导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加强合作学习、注意安全,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进一步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并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使学生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提出探究活动主题:“观察校园里的土壤”,进一步搜集、查阅有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并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学生积极讨论并交流相关资料,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学习、丰富相关知识。进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学会利用工具细心观察,并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做好记录。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认真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

学生充分交流、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所提问题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学生积极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学习认识相关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积极合作、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认真倾听他人学习发现并相互补充借鉴,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学生倾听教师的简要概括,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3、学生了解课后拓展延伸探究学习内容,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提示学生要做好相应记录。了解作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指导学生从书刊或其他途径搜集查阅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而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

(二)学生交流资料学习认识土壤,以此获得更多相关知识。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样本,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发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上述两个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土壤成分有大致了解。

教师积极启发学生利用不同方法、从不同方面、多个角度去实验研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探究实验的探究能力。

整个探究学习,教师应提供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研究。

经过学生充分的交流在进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让学生走出教室,再回到大自然中,将课堂探究的结果进行实践验证,体现教学活动开放性。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培养学生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弥补自身信息量的不足。

六、学习小结: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进一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土壤的种类,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二、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三、学习难点:

样品选择要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准备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不同地方采集到的不同的土壤样本并标号、搜集查阅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关于土壤种类的资料,教师对学生课前采集土壤标本提出安全、保护环境等问题应注意的事项。分类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白纸、滴管、筛网、水、底部扎孔的塑料瓶。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平日玩“土”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教师课前采集的含沙较多的土壤进行小制作游戏,使学生主动发现桌上现有的土壤无法捏成团,进而思考、猜测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发现土壤有不同的种类,激发学生好奇心,研究土壤种类不同的学习愿望。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并积极交流发现。教师参与学生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提示学生要学会用对比方法进行观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积极鼓励学生想到的好方法。

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提示,如探究土壤保水性时充分考虑土壤的量、水量一致、倒水的时间要一致。认真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2.教师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未标号土壤样本,提出问题:“我这里还有一种土壤,是在我们周围采集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知道它是从哪里来吗?它还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兴趣,调查身边花园、菜地、农田的土壤种类,并做好记录,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1、学生与教师交流日常对玩“土”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捏泥动物的小制作游戏活动,并从中发现桌上的土壤无法做出泥质的小作品,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积极交流发现。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认识了解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对比观察,并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认识实验学习注意事项并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学生充分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土壤进行分类,建立标准进行自由分类学习活动,并与教师、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不断归纳形成自己对土壤的认识。

3、学生观察认识教师出示的土壤样本,积极思考问题,激发课后延伸学习兴趣,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一)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通过动手做对土壤种类不同的初步认识。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土壤在某一方面,例如颜色、气味、保水性的不同,根据特征,进行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施实验、交流研究成果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加深对土壤的认识,并自觉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材料去探究认识发现。

让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去分类,再根据学生所选取的标准进行归纳,分类方法不必拘泥一种方式。

(三)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研究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板书设计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沙量较多 土壤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 壤土:沙和土含量适中

六、学习小结: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二、学习重点:

学生学习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直接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讨论,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自由交流、探讨进而培养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书中资料卡重点介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意义,意在开拓学生视野,增加信息量。通过查阅资料、猜想预测、设计实验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六、学习小结: 第十课 保护土壤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和调查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能设计实验探究水土保持地方法。

2.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保护土壤的想法。

3.向学生进行保护土地资源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尊重事实,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一课 认识光

一、学习目标:

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实现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2.尊重光的传播试验中的证据,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认识光源,指导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4、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二课 玩镜子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用图画语言对不同种类镜子的成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能设计实验探究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使温度升高的现象。

2.认识到生活中镜子的用途,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平面镜的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引起温度的升高。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5、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三课 筷子“折”了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 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爱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第十四课 彩虹的秘密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针对彩虹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研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6、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五课 飞旋的陀螺

一、学习目标: 1.能制作各种陀螺;在玩陀螺的过程中运用光的色散只是。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7、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镜。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8、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彩虹的秘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教学难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

1、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2、看到物体颜色的材料──几张不同颜色的纸片。

学生

准备

1、空心塑料三棱镜

2、制作彩色陀螺所需材料──火柴梗,红、绿、蓝圆形卡纸等。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或投影片)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学生回答 能过图片初步了解彩虹

探究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谈话: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5)出示学具 空心三棱镜

(6)小结:阳光照射在空心三棱镜,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 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

探究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问: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2)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6)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7)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像彩虹一样的的七色光?你还有哪些方法做成彩虹?(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5)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与上面的活动可以合二为一)

探究

3、认识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多种颜色。

(1)讨论:阳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提问:几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别反射什么颜色的光?(3)学生分组利用学具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课下可以让学生继续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彩虹的秘密 彩虹的的成因是 我的发现有 课后记:

飞旋的陀螺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教学难点

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准备 卡纸、水彩、火柴、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聪明的孩子都爱玩,今天咱们做一个陀螺玩一玩。

做陀螺 请同学们按课本的制作说明自己动手做一个陀螺 学生动手做,教师查看 教材只是提供一个制作的范例,暗示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知道的或搜集到的制作方法进行制作。

也可以让几个不同方法的同学做一下演示,做到小组之间相互借鉴,以丰富制作的方法,避免制作上的千篇一律。这一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开让学生动手做,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做成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另外,每个实验小组最好能多做几个,这样,在给陀螺涂色时,选择的余地就大了。教材还以图示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安全警示,提示学生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体现了教材的人文性。

给陀螺涂上颜色,玩陀螺。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找到使陀螺转得更稳定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探究。另外,应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都要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现出什么颜色,并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汇报和交流。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良好习惯。教学时,教师只可对看到的现象及“视觉暂留”的生理特征作简单的介绍,但对愿意做进一步探索的同学,教师要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或查阅资料或走访专家,作更深入的探究。

我们来研究善变的光。以三种不同的光的组合形式为例子,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来研究,从而发现规律并记录下来。活动时,让学生把手电筒蒙上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进行不同色光混合的实验,红光和绿光叠加就变成了黄光,红光、绿光和蓝光叠加变成了白光。在这个环节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色光叠加模式,并且把叠加的结果留作空白(教材插图中的“?”所指),意在让学生创造性地组合光,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活动。学生手中的有色玻璃纸越多,其组合方式就越多,产生的混合色光就越丰富。因此,教材为学生的记录留下了大幅空白,方便学生把自己所创造的斑斓色光一一记录下来。

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小结反思 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小组的合作水平、制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小组的合作水平、制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板书设计 飞旋的陀螺 我的发现

课后记:

光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眼镜。

教学重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两片偏振片、卡纸、剪刀、胶水,搜集有关光与我们生活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阳光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呢!”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所举的例子,大部分会是有利的一面,当然也不排除会谈到“光污染”,因为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新东西甚至比我们要快的多。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我们可以直接谈话切入。

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直接通过谈话的形式:“生活中除了阳光,还有哪些光?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展开交流。第一组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方便。第二组有三幅图,这三幅图分别展示了光污染的三种主要表现: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建筑物的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容易产生白亮污染,大型霓虹灯或大功率光源把夜晚照的太亮容易产生人工白昼,舞厅、夜总会安装的旋转灯、荧光灯容易产生彩光污染)。

以上三幅图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把我们的想法记录下来”为指向的供学生记录用的空白格,意在提示学生将探究成果及好的治理光污染的方法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科学学习习惯。

小组研讨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各自搜集到的有关光污染治理方面的资料进行交流,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整理出一些有效的防止光污染的方法,如合理选择光源、灯具,尽量使用光束发散角小的灯具,在灯具上采取加盖遮光罩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研讨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利用偏振片来制作简易护眼眼镜。首先让学生明确偏振片的性能,可通过阅读资料卡或搜集的相关资料完成,这是学生制作护眼眼睛的理论基础;然后让学生动手制做护眼眼镜,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制作之前,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独特见解;最后对制作的护眼眼镜进行作品展示 学生动手做 本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的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的兴趣及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拓展活动:

教材提示了拓展活动的指向:查资料,认识激光等新型光源。

为使活动落到实处,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交流和总结,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目的,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关注社会新科技的意识。教材展示了两幅与激光有关的图片,目的是把课堂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板书设计 光与我们的生活 益处 害处 课后记: 第十七课 航海家的发现

一、学习目标:

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9、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八课 地球上有什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和看地图、观察地球仪等,了解地球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3.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重要标识和公用。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10、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九课 我在哪里

一、学习目标:

1.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绘画)描述物体的位置。

2.意识到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对我们的生活很有意义;通过描述位置的活动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生活。

3.能够定性的描述人和物体的位置,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1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二十课 苹果为什么落地

一、学习目标:

1.能通过对周围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2.保持与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1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二十一课 测量重力

一、学习目标:

1.能用测力计对物体进行测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能提出研究活动的大致思路。2.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3.会使用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1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篇2:青岛版四年级科学反思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作者:悟空

来自:科学视野网

第一单元 植物与土壤

单元分析:

土壤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本单元共分为四部分《土壤里有什么》、《土壤的种类》、《植物与土壤》、〈保护土壤〉。

学生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粘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让学生把知道关于土壤的事情、观察土壤的结果、想知道的问题都记录下来,认识土壤的种类及性质与植物的关。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引导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为生命提供了什么,了解人类的行为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危害。土壤里有什么

认知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砂、粘土、水、空气和腐殖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从小使学生树立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拓展性目标:

搜集、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自制一份资料卡。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干土块、水、筷子。

演示实验材料——酒精灯、铁架台、铁罐头盒、干土块、火柴。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问:你是从哪里采集的土块?土块是什么样的?一般学生答,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土壤的知识。

二、新授

1、认识什么是土壤

中小学资源网

(1)我们对土壤知道些什么?把我们知道的关于土壤的事情写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畅谈。

(3)学生交流后写活动记录。(4)讲解:土壤分布在大地表层的土,比较疏松,含有养料,能够生长植物。简单说,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土壤。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土壤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分布在大地表层,二是能生长植物。埋在地下很深的土,海滩上,沙漠中不能生长植物的沙子,都不能叫土壤。

2、挖点土来,观察一下土壤里有什么,认识土壤的成分(1)学生观察土壤。(2)学生汇报。

(3)对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A土壤中含有水分

实验名称:土壤成分的构成(水)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铁罐头盒、方座支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土块、水。

实验目的: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成分。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验一:

1、将烧杯中加入五分之三容积的水。

2、把干土块放进烧杯中。

3、观察烧杯中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水中不断有气泡冒出来。

分组观察:用手摸有什么感觉?说明土壤含有什么?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小结:土壤潮湿说明含有水分。不同环境中的土壤中潮湿程度不同,同一地区的土壤干湿程度也不相同。雨后土壤比较湿,长期干旱土壤就比较干。B土壤中含有空气。

把干土块放进盛有水的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分组实验讨论。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C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实验二:

1、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散,直到与水混合均匀为止。

2、把烧杯放在桌子上静置,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

3、待土沉淀后,从烧杯外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拌,再用劲搅一搅,然后把烧杯放在桌上,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当大部分土沉下来之后,仔细观察沉下来的土是不是分层?分 中小学资源网

几层?不同层的土粒大小是不是相同? 学生实验汇报结果。

实验结果:水中的土沉淀后大致分为两层。下层的、颗粒比较大的是沙子,上层的、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

讨论:下层颗粒比较大的是什么?上层颗粒比较小的是什么? 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在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土粒,颗粒比较大的是砂,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不同的土壤,含有砂和粘土的多少是不同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新授

D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教师演示讲解:用酒精灯加热土壤。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闻到了什么气味?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三:

1、安装好方座支架,然后放上一片石棉网。

1、取少量土壤捣碎后放在铁罐头盒内,将盒放在石棉网上。

2、点燃酒精灯,给盒内的土壤加热。

3、观察加热后土壤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土壤加热后会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学生实验、讨论。

讲解:土壤加热后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说明了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物残体腐烂以后变成的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是黑褐色的,土壤中含的腐殖质越多,颜色就越黑。

E提问:谁能说一说,从以上的实验,你知道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 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结论:通过以上三个实验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空气、砂、粘土、水、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师小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水、空气、砂、粘土和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这些成分都与植物的生长有关系,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须具备的条件,腐殖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砂和粘土是植物生长、固定的地方,水、空气、腐殖质都要贮存在砂和粘土中。土壤的这些成分搭配得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才能长得好。

中小学资源网

学生填写书上的结论。

三、评价

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互相评一评。

四、小结

我们这节课通过实验认识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含有水、空气、砂、粘土和腐殖质等物质。

拓展活动:

从不同地方取些土壤,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它们含有砂和粘土的量是不是相同。土壤的种类

认知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拓展性目标:

调查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知道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大类。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图表。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动手。(3)观察,汇报。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土壤的种类

(1)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

①分组观察桌上三个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 ②用放大镜看一看? ③用手握一握? ④在纸上涂一涂?(2)学生实验。

中小学资源网

(3)学生汇报。

(4)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去底瓶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分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

(5)讨论:为什么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不一样呢?(6)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7)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认识它们的特征?

2、把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

1、实物展示三类不同的土壤。

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的叫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做粘质土,砂和粘土的含量差不多叫壤土。

我们知道砂质土渗水快,粘质土渗水慢,壤土居中。砂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差,粘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好,壤土积水比砂质土多,比粘质土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居中。

板书。

2,调查我们家乡的土壤。

先制定出研究的计划,然后再做实验。用图表来展示我们调查的结果。观察方法 : 用放大镜看

用手捻

在纸上涂抹

放进水里搅动后

汇报观察的结果。

三、练习:

提问:土壤分为哪三种?它们有什么性质?

四、教师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土壤的种类,还了解了不同种类土壤的性质。

中小学资源网

五、评价

自评或学生之间互评。

拓展性活动: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种类土壤的分布情况。

2、调查红薯、花生、水稻分别适合种植在哪种土壤里? 3.我们家乡的土壤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植物与土壤

认知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拓展性目标:

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教学准备: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学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卡。

大量的有关土壤的信息即被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4、提出问题:

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活动二:

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1、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中小学资源网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如,诗歌、手抄报、唱歌、演讲、绘画等等。也可以合作进行。2

2、评价活动

自评与互评来进行评价,主要从搜集资料,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

拓展活动: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保护土壤

认知目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拓展性目标:

利用学到的知识,试制一些绿肥,撒在学校的植物园里。教学准备:

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

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中小学资源网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

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

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拓展活动:

1、利用学到的知识,试制一些绿肥,撒在学校的植物园里。

2、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土壤小报》。

第二单元 春天来了

本单元安排了《春天里的动植物》、《种子发芽了》、《春季星空》三课内容。在知识安排上,这三课内容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引导形式进一步了解季节的变换对动物、植物生长的影响,认识星空变化的规律。是约定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延续,后面的《夏天来了》单元构成了系列性的、持续一年时间的观察活动,体现学生亲历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在编排特点上,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逐渐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广阔的生命世界。在科学探究上,伴随学生探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入,带领学生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的观察到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探究过程,起到了总结、归纳和不断丰富、发展自己探究方法的作用。

中小学资源网

1、春天里的动植物

认知目标:

1.能依据观察重点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学会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定量观察;亲历科学观察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注意保护植物,懂得珍爱生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观察的乐趣;产生愿意合作交流和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愿望。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并能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记观察记录。拓展性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观察、体验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活动准备:

教科书将活动准备融入一幅学生野外观察的场景图中,借助“到野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什么呢?”引领学生进行课前思考、讨论,做好观察前的准备。目的一是引起学生野外观察的兴趣,产生外出观察的欲望;二是引发学生的思考,确定探究的主要方向。活动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

1、提问:东去春来,校园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过交流,学生说说“动植物在从到冬天到春天发生的变化。”

3、根据学生日常的观察及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和猜想。

4、设计观察方案

方案要设计具体,如使用的工具要写上、怎样进行测量、观察,并设计上要观察注意的事项。

第二课时

活动二:出去观察。

提出观察要求:

观察前,教师还要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兴趣,自由组成观察小组,教师也可和学生共同组成观察小组。每个观察小组要事先做好分工,并依据不同分工,携带好相应的观察用具,以便野外观察时使用。同时要教育学生在野外观察时注意保护好植物,懂得要珍爱生命。

1、观察前,教师要慎重选择好观察地点,保证不同观察目的的学生找到合适的 中小学资源网

观察目标。

2、观察过程中,当学生的观察兴趣发生变化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师要适时的给予有困难的小组以帮助。

4、教师要督促每个小组做好分工,记好观察记录。

5、观察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会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能自觉保护植物。

第三课时

活动三:

交流一下,看看我们有什么收获。

交流形式:观察日记、生长、对比图。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观察结果。

1、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各组推选一名学生在班上进行汇报。

最后,结合搜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介绍与展示,使学生感受到直接的实际观察与间接的借鉴他人的经验都是获得知识的有效的途径。

自由活动:

1、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赞美春天的方式进行小组内的交流。

2、评价:学生根据自己课堂内外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

自我评价中设计的四项评价内容,可以结合课堂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拓展活动: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动植物进行长期观察,还可以选择校园里的一株植物进行观察,重点记录下它身体各部分的变化情况,养成对自然事物进行中、长期观察的习惯。

2、种子发芽了

认知目标:

1.能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能设计简单的二维图表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营养等条件。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

拓展性目标:

记录种子发芽及生长过程,仔细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记录。活动准备:

中小学资源网

用水浸泡一天以后的植物种子、放大镜、刀片、镊子、瓷盘、纱布等。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让学生自己确定要准备的材料。相关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等。活动过程:

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 认识种子的结构

1、提出问题:种子什么会发芽?它有哪些结构特点?

2、组织学生观察、讨论、运用工具进行研究。

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在教室里利用音像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提出问题:“春天来了,种子落在土壤里开始发芽,说明什么?”只是对探究方向的一种提示。组织活动是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积极动脑,通过观察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并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

3、画出种子的结构,猜测种子哪一部分能发芽?

活动二:依据猜想制定实验方案。

1、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猜想提出问题: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下一步我们应该怎么办?

2、引导学生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种子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芽?

3、定研究计划,展开探究。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三:实验验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设计对比实验,观察现象,并分析种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指导学生掌握切割的方法,并提醒学生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从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不同认识,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认识。

自由活动:

评价时,从“我对研究活动的兴趣”“我提出的研究问题”“我的观察、实验”三方面的内容反思自己的表现,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并讲出评价的理由。

拓展活动:

记录种子发芽及生长过程,仔细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记录。

中小学资源网

7、春季星空

认知目标:

1、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能应用已有经验对星座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培养记录、分析资料并对科学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证据。

3、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猎户座的具体位置及变化规律;了解不同季节、不同时刻星座变化是有规律的。

拓展性目标:

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星座。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观星记录表、搜集有关星空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教师准备 有关四季星空的音像资料、图片。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谈话引出问题:四季星空中闪烁的星星有没有变化? 活动一:

1、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记录,谈谈自己观察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2、引导学生将北斗七星的样子画下来。要求: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用方向标进行标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者自由组合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整理。

3、观察结果进行初步整理。

4、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从东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内”和“从东到春”是怎样变化的?

5、学生交流、表达。形式可以多样。活动二:

1、提出问题:无限的宇宙蕴藏着无数的奥妙,让我们继续将观察活动进行下去。在继续观察中,你有什么问题吗?

2、引导学生汇报实际情况。

3、问题:你有兴趣研究一下别的星星吗?让我们选定新目标进行探索好吗?

请同学们预测:从春天到夏天,北斗七星会发生什么变化?春季其他星座会发生什么变化?将预测的结果画出来。

展示学生画的预测图案。自由活动:

1、让学生进行寻找北极星的活动。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中小学资源网

2、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 一系列探索活动进行评价。拓展活动:

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

第三单元 光与镜子

单元分析:

本单元由《认识光》、《奇妙的镜子》两课组成,主要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等方面的相关内容。本单元以“光”为主线,主要探究光的直线的传播、各种镜子的反光特点,《认识光》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引领,认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奇妙的镜子》在了解光的传播路线后,进一步认识光的反射,各种镜子反光的特点。

8、认识光

认知目标: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假设性解释;会做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实验;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对光速的探究历程。

拓展性目标:

了解光速的知识,设计实验比较光和声音传播的速度。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蜡烛、激光器、硬纸板等。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单元小诗

2、让学生猜想: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变的这样绚丽多彩?

3、学生交流

二、活动一:

三、提出问题:哪些地方有光?

1、引导学生交流活动。

2、对光的分类:自然光

人造光 生物光

中小学资源网

„„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选了这六种光?它们有什么代表性?

3、理解光源的概念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同学们刚才的举例很好。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类能发光的物体:天体发光,如太阳、星球;生物体发光,如萤火虫;还有靠电能发光的,如电灯等。我们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小结:使学生知道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的区别;了解生物光源、热光源、冷光源的概念。

活动二:哪些地方用到光

1、学生交流哪些地方用到光

2、引导学生把交流的内容、归类、整理。

小结:灯光不仅仅能照明,还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要使用不同的光源。有的地方适合热的光源;有的地方需要采用冷光源等等。活动三:光沿着什么路线传播

1、谈话: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

2、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3、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

4、谈话: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5、谈话:刚才大家对光是沿着什么路线传播的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对吗?怎样证明?

6、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讨论:如果要使手蜡烛的光穿过三块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该怎么办?

8、学生小组探究实验。

9、实验说明了什么?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10.讨论: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 自由活动:

1、做手影游戏。或观察一个物体的影子。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评价

引导学生自主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拓展活动:

通过资料卡了解光速的知识,设计实验比较光和声音传播的速度。

9、奇妙的镜子

中小学资源网

认知目标:

1、能够用图画、语言对不同种类镜子的成像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制作活动,了解镜子的应用。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知道平面镜等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多个平面镜会聚太阳光后,会使聚光出温度升高。拓展性目标:

研究镜子在生活的物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活动准备:

搜集相关的事物和图文资料。不锈刚勺子、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活动时间:2课时 相关的音像资料。活动过程:

导入:生活中哪些物品中有镜子?你搜集了哪些与本课探究有关的材料? 学生交流、回答。小结:

活动一:玩各种各样的镜子

讲述:镜面弯曲,就是凹面镜或者凸面镜。

1、交流,观察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你们有什么发现,设计观察方案。

2、开展观察活动

以表格为引导观察三种镜子的成像的现象,并做好记录。

3、交流、整理

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形成统一的认识。结论:

凸透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凹透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

三种镜子所反射景物的范围不同,凸透镜反射的范围最大;凹透镜反射的范围最小;平面镜反射的范围居于凸透镜和凹透镜之间;三种镜子所成的像与实际物体相比有较大变化。活动二:我们一起做游戏

1、提出问题:镜子反射的太阳会聚到一点,温度会怎样变化?

2、分组活动

(1)学生进行假设与预测。

(2)实践活动进行探究,填实验表格。(3)讨论交流结果。(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比赛,分别将阳光反射到各自的温度计上,一段时间后,看哪组温 中小学资源网

度计升温的快。

结论:镜子反射的光会聚到一块后,温度会升高。阅读P39的资料卡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温习上节课内容

二、授新的活动内容 活动三: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镜子

镜子的用途很广,你能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吗?

1、学生讨论交流。

2、每组推选一名在班上说说。

小结:弯道反光镜、汽车后视镜起到了观察扩大范围的作用;平面镜具有可以成像的作用;室内装饰镜具有可以成像的特点,使室内景物成像后,可以使人产生室内空间扩大的感觉;太阳灶说明镜子反射的太阳光会聚到一点,所产生的高温可以用来烧水、做饭。自由活动:

1、出示万花筒,让学生观察,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模仿制作万花筒。评价:

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可以叙述方式评价,也可以采用星级评价。拓展活动:研究生活中更多的用到镜子的物品,了解镜子起到的作用。

第四单元 材料与生活

单元分析:

本单元由《木头》、《陶瓷》《金属》、《玻璃与 塑料》、《材料的分类》等五个课题组琛,主要研究常见的性能及其用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木头》体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陶瓷》是在引导学生运用新的研究方法的同时迁移引用研究木头的方法;《金属》的 探究方法呈开放性,是钱粮可她牛方法的运用与再提高;《玻璃与塑料》不仅迁移运用了以上即可的探究方法,还渗透了对比试验的方法;《材料的分类》是对前即可学习的汇总。本单元的每一课都渗透材料与环境的教育,注重了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小学资源网

10、木头

认知目标:

1、能正对探究木头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更具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试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

2、在探究木头特点的观察试验活动中体验合作,尊重他人的观察试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头彩绘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头是天然材料,了解木头的性能及用途。拓展性目标 :

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大小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子。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各种木头、放大镜、酒精灯、导线、电池、小刀、锤子等。教师准备 多样木头、关于木头应用的课件及资料。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同学们,那么观察过家里有哪些家具?使用什么材料做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活动一:木头有什么特点?

1、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讲: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也可以合作共同研究你们感兴趣的问题。

2、制定研究方案

小组分工,合作配合,制定研究方案,准备研究材料,发记录表格等。

3、各组汇报研究方案

说说要研究的问题,该采取哪些研究方法。

讲:你们可以按照方案进行研究,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一边研究,一边做好记录。

4、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5、汇报实验结果

请各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有不同意见可以补充。

小结:木头有哪些特点呢?有沉浮,轻的浮,重的沉;木头上有一圈一圈的年轮;干木头不导电;木头有软、硬程度;木头的花纹也不一样;„„ 活动二:木头是天然材料;木头的用途

木头是天然材料,在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节约木材。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谈谈木头有哪些作用?

1、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代表说说木头的作用。

小结:木头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天然材料,而且在其它地方用途很广。

中小学资源网

讲:你们知道木头是怎么来得吗?一棵树要经过很多年才能长成材。所以我们有珍惜木材。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木材呢?

3、学生讨论、交流上述问题。汇报讨论结果。

4、提出问题:哪些木制品可以选用其他材料来代替? 学生进行讨论。

小结:木材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给社会生活带来繁荣,木材的过量使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合理使用木材造成的后果是难以弥补的。因此,有些木制品现在已用其他人造材料来代替。自由活动:

1、辩论会分甲、乙两组,就“使用一次性木筷是利是弊”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确“使用一次性木筷”带来的危害。

2、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取对方的长处。拓展活动:

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大小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子。写出调查报告。

11、陶瓷

认知目标:

1、能针对研究陶瓷的 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观察实验;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陶瓷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知道陶瓷是人造材料,了解陶瓷的性能及用途。拓展性目标:

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陶瓷的历史。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陶瓷的资料、陶瓷物品碎瓷片、木锤、小刀等。教师准备:关于陶瓷的录像片段及陶瓷物品、陶瓷资料。活动时间: 一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一:我们一起来欣赏陶瓷物品

1、学生说一说自己带来的陶瓷,介绍本物品的特征、来历。

2、将学生自己带来的陶瓷分组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参观活动。

3、学生进行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小结:同学们通过参观、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除了具 中小学资源网

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鉴赏价值、艺术价值。活动二:陶瓷有哪些特点?我们想办法来研究。

1、提出问题:陶瓷有哪些特点呢?

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设计观察实验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同学们设计方案要考虑到方案的可操作性,方案中应注意的问题和需要的材料。要记录下观察实验中的发现,比比那些同学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

2、学生分组制定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可以补充。

4、学生进行实验。

5、各组汇报观察实验结果。小结:在同学实验中发现陶瓷有很多特点,如,耐高温、耐腐蚀、不怕水、较坚硬,易损坏等。陶瓷是利用天然材料经过人工合成的人造材料。课下同学们继续进行研究陶瓷。活动三:

根据陶瓷特点,说一说怎样利用陶瓷材料?

1、学生谈一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陶瓷材料?

2、放有关陶瓷录像资料,向学生展示陶瓷在生活中的大量应用。

3、提出设想:根据陶瓷材料的特点,利用陶瓷材料来做那些物品比较合适?

4、学生进行猜想或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活动四:讲一个陶瓷的故事。

让学生通过讲故事,了解关于陶瓷的趣事以及陶瓷的发展史,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科学应为社会服务的信念。自由活动:

1、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活动,也可以选择教科书中提示的集中活动。

2、评价:从:“我的发现、我采用的研究方法、我对陶瓷的认识”这几方面来评价。拓展活动:

“对陶瓷还项研究哪些?”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陶瓷的历史。金属

认知目标: 1.能针对探究金属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实施;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2.在探究金属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 中小学资源网

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尊敬他人的观察实验的结果.3.知道金属使人造材料,是可以再生的材料;了解金属的性能及用途.拓展性目标: 课下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在教室里准备一个收集筒,会收集废旧金属物品.活动准备: 金属 材料

课前完成部分实验方法的设计.活动时间: 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研究了“木头”“陶瓷”,这节课我们在上两节课的基础上,来研究金属.活动一 : 1.提出问题:金属有什么特点?(1)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和假设.(2)说一说: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3)说一说:观察实验方法.2.提出观察实验要求(1)实验中注意安全.(2)比一比谁的方法多.发现得多,而且科学.3.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放手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老师参与学生探究活动,随时处理一些问题.4.引导学生金农分得表达与交流(1)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2)让学生对全班同学的发现进行归纳总结.(3)学生整理最后的发现,形成对金属特点的共识.活动二: 1.学生谈一谈”金属从哪里来”

(1)让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说出自己的观点.(2)猜想用金属制成金属物品的过程.(3)播放录像片,介绍获取金属的两种途径: 一种是对金属的提取冶炼制作过程,让学生明白金属首先来自于金属矿,然后对金属矿进行开采冶炼,获得金属,再对金属进行加工,最后得到金属物品。

另一种是将回收来的废旧金属物品进行冶炼加工,获得金属物品。2.使学生认识到金属是人造材料,是可以再生的.自由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 哪些地方用到金属? 将学生引入到生活实际中,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从而发现新的研究方法.中小学资源网

拓展活动: 在教室里准备一个收集筒,会收集废旧金属物品.玻璃与塑料

认知目标:

1、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知道材料的使用可以为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喜欢大胆想象。

3、了解玻璃与塑料的特点。拓展性目标:

调查一次性方便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活动准备:

玻璃片、塑料片、玻璃塑料制品、电池、导线、镊子、木锤。玻璃塑料有关资料。录像图片资料。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材料——玻璃与塑料。活动一:

1、列举事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玻璃与塑料

学生结合自己常用的物品说一说:哪些物品是玻璃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2、交流:如果没有玻璃、塑料制品,生活会怎么样?

3、出示 :玻璃、塑料制品,让学生鉴别“哪些是玻璃做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小结:通过上述活动,使同学们对玻璃与塑料的用途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发现玻璃与塑料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观察实验。活动二:

1、猜想

玻璃与塑料可能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各有什么不同?

2、交流猜想的结果。

3、进行对比实验

(1)设计实验方案(2)汇报实验方法(3)进行实验活动

中小学资源网

整个实验活动老师注意调控课堂气氛,及时发现问题,灵活地处理,确保学生观察实验的进行。

4、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再进行对比。

5、学生汇报

通过实验,你发现玻璃与塑料分别有哪些优点与缺点?

6、出示:资料卡,让学生阅读

讨论交流:社会面临着“白色污染”的威胁,应该对材料进行怎样的改进? 小结:通过同学们观察实验、讨论角落,认识到玻璃与塑料的使用给人民及社会带来了方便,但是塑料废弃物品严重污染自然环境,反过来又对人类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使用材料具有两面性:既有正面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发明新材料来代替塑料。自由活动:

1、讨论交流:玻璃与塑料的未来。

学生充分进行创新、想象,先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想法。

2、评价:根据“对材料的研究、发现的问题、大胆想像”学生进行互评。拓展活动:

调查一次性方便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材料的分类

认知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设计,会查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分类后的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2、通过设计房屋的活动进行大胆想象;意识到使用材料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3、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能根据材料的不同对人类进行分类。拓展性目标:

查阅资料:材料的使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活动准备:

观察:社会中的物品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查阅资料:了解关于材料的知识。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

提出问题:谁来说一说,我们都学过了哪些材料?

讲: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材料,在生活中你能给材料分类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中小学资源网

活动一:生活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1、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带来了哪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材料来自于哪里? 学生讲,老师适当地进行纠正。

2、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自带的物品及所用的材料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

3、学生汇报分析、讨论结果。

小结:同学们通过分析、对比,能区分自带的物品什么是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介绍材料:P58 活动二: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1、学生分组将自带的物品合在一起。

2、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

3、提出分类标准:按材料的不同的物体进行分类。

(1)是否是天然材料;将由人造材料制成的物品分为另一类。(2)是否是再生材料;将不可再生材料制成的物品分为另一类。

启发学生还可以用你自己想的办法分。

4、学生汇报分类结果,并说出分类的理由。引导学生对他们的分类活动进行评价。活动三:设计一间自己喜欢的房间

1、提出活动建议 2活动三:

1、提出活动建议

设计一间自己喜欢房子、自己喜欢的车或其他物品,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设计。设计中说出各部分应该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设计时,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提示,提倡合作。

2、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说一说:各部分用的是什么材料,说明使用本材料的理由。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自由活动:

教师展示利用废旧材料制成的物品,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带来的废旧材料开展一些制作活动。(在课下制作)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材料的使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中小学资源网

第五单元

夏天来了

单元分析:

本单元由《夏天里的动植物》和《夏季星空》两课组成,主要让学生通过长期的观察活动,了解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的影响,知道夏季的代表星座,初步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本单元的两课之间从知识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观察方法上却具有共同之处。首先都是进行长期观察活动的阶段终结,担负着一年来对四季动植物、星空观察、探究活动进行整理、汇总的任务,因此如何科学地、系统地对获得的数据、信息加以整理,从而获得结论和规律就成为本单元两节课的重点。

15夏天里的动植物

认知目标:

1.能够观察、探究夏天里动植有哪些变化,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探究四季动植物变化的问题,做出科学的方案和计划,并能参与探究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影响的活动。

2.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小组合作中体会分享信息、观念、思考和相互启发的意义,获得交流合作的经验和能力。

3.认识夏天里动植物生活习性特点及动植物在四季里发生变化的规律。拓展性目标:

精心管理移栽的西红柿,做好观察记录。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在自己家周围和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探究动植物在夏天发生了哪些变化;搜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者是实物,为课堂上交流做好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主要对学生的课前观察提供一定的观察指向,提醒学生要进行一些细致观察并认真做好记录,还需要提示学生搜集相关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准备一些音像资料或者课件;课前应把前期培育好小西红柿苗准备好,以备上课时可以进行移栽。

活动时间: 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

谈话:同学们,炎热而多彩的夏天来了,大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所观察到的动植物有哪些变化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吧!如果准备了有关夏季动植物的课件或录像资料,可先播放,让学生感知夏季动植物的特点,使学生产生 中小学资源网

强烈的探究欲。

探究过程:

活动一:夏天,动物和植物有哪些变化?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各自在课前所观察和发现动植物的变化,把他们讨论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并选出小组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要求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方法、观察时间和地点等。)

2、小组代表再将各小组的发现在全班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讨论、思考。

3、教师适时进行鼓励、评价,并把交流过程中学生在观察方法及发现等方面较典型内容板书在黑板上,把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张贴、展示。

4、谈话:同学们刚才交流了动植物在夏天中的变化,同学们观察地非常认真、投入,老师也很受启发,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5、多媒体展示:动植物在夏天中变化的一些典型图片和音像资料。活动二:观察我们校园里的动植物。

谈话: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动植物在自己家周围和大自然中的变化,其实,我们校园中的一些动植物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下面我们就分组进行观察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发现多,能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商量一下怎么办?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先制定一个观察探究的计划,做好分工。

2、小组同学到校园内观察动植物,找出它们的变化,并做好记录。(教师参与其中,与孩子们快快乐乐地观察、交流。)

3、小组代表交流小组同学的发现,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

4、教师对小组同学的发现进行点评、补充。活动三:探究四季动植物变化的规律。

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交流了动植物在夏天中的变化,以上我们还观察、探究了动植物在其他季节中的变化。许多同学的表现非常棒,收获也非常多,一定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弄明白,想不想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继续观察、探究下去?!

1、小组同学充分讨论、交流自己所感兴趣的观察、探究的问题,(问题是促进发展的主要前提,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找出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有条件可研究的问题,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集体所要探究的问题和方向确定下来。)

2、个人或小组同学自己选择一二个较喜欢的问题。(提示学生以自己周围的动植物为主要对象,问题不应过多。)

讲述:现在每个小组都选择了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为了使我们的研究能成功,希望大家在行动之前先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怎么样?

3、小组同学根据问题制定本组的探究方案。(教师深入小组,倾听学生的心声,解答他们提出的疑问,让每个小组都制定出一份科学、可行的计划。)

实物投影活动方案。

在整个观察活动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详细地记录,同时要注意爱护动物与植物。还要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及时、中小学资源网

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3、小组代表交流小组同学的发现,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

4、教师对小组同学的发现进行点评、补充。活动三:探究四季动植物变化的规律。

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交流了动植物在夏天中的变化,以上我们还观察、探究了动植物在其他季节中的变化。许多同学的表现非常棒,收获也非常多,一定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弄明白,想不想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继续观察、探究下去?!

1、小组同学充分讨论、交流自己所感兴趣的观察、探究的问题,(问题是促进发展的主要前提,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找出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有条件可研究的问题,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集体所要探究的问题和方向确定下来。)

2、个人或小组同学自己选择一二个较喜欢的问题。(提示学生以自己周围的动植物为主要对象,问题不应过多。)

讲述:现在每个小组都选择了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为了使我们的研究能成功,希望大家在行动之前先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怎么样?

3、小组同学根据问题制定本组的探究方案。(教师深入小组,倾听学生的心声,解答他们提出的疑问,让每个小组都制定出一份科学、可行的计划。)

实物投影活动方案:

我们的研究方案

我们想研究的问题:小西红柿的移栽与养植 活动目的:探究小西红柿的生长规律

要选择的材料:小西红柿苗、花盆、培养土、喷壶等。活动地点:教室及家中的阳台。活动的方法、步骤: 我们的发现:

第二小组 2005、4

4、谈话:刚才每个组都选择了问题,并且都制定了行动方案。现在让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的计划,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一听他们的方案是否合理。如果你觉得不合理,我们可以帮他们来完善一下,好吗?

5、小组代表交流、展示本组的探究方案,其他同学一边聆听,一边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组同学给予补充,完善自己的探究方案,力争修改、制定出一份科学可行的探究方案。

6、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探究方案,持之以恒地开展探究活动。自由活动: 移栽小西红柿。

中小学资源网

向学生介绍、演示小西红柿移栽的方法,并说明注意的事项和问题。如:

1、找一个大小适中的花盆,放入适量的土;

2、把小西红柿苗完整地从土壤中挖出来,尽可能多地带一些根部的土,不要损伤到它的根;

3、埋入准备好的花盆中,并浇上适量的水;

4、刚开始,小西红柿不能放在阳光下直晒,应放在背阴、通风处,并适量洒水。小组同学合作移栽小西红柿。(教师参与小组的活动中,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处理在移栽过程中的

一些关键问题,力争每个小组都移栽成活一株小西红柿。)拓展活动:

动员学生悉心照顾移栽的小西红柿,注意观察它的生长变化的情况,做好记录。比一比哪个同学、哪个小组的小西红柿生长的茂盛,最先开花、结果。

16夏季星空

认知目标

1.能观察、探究夏季星空及典型星座;能与学生交流、介绍自己在四季星空中观察到的星座及方法。

2.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星座,并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北斗七星及其他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了解四季星空及其星座。

拓展性目标:

继续观察星空,发现有关星空的更多的秘密。

活动准备:

引导、鼓励学生观察夏季星空及星座;并搜集整理自己在四季星空中的典型星座和有关资料。

准备夏季星空的资料,如银河、夏日大三角的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等。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谈话导入:夏天来临,美丽的星空更加灿烂,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雄伟壮关的银河,而且还可以看到夏日大三角中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情景。如果准备了有关星空的录像资料,可先播放录像,让学生感知星空的美丽与神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活动一:

1、让学生在全班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交流课前的观察和发现,如学生展示介绍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在春天、夏天的变化。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探究的星座和夏季星空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学 中小学资源网

生把自己观察的方法、观察的时间、观察的地点、观察的感受、搜集到的有关星座的传说等问题充分地说出来,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观察记录等。

3、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每个参与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4、通过教科书上的资料卡及银河两张正面、侧面的图片进行展示,或者展示自己、学生搜集到的有关银河的图片、文字资料。

5、最后通过星空全图和相关资料、课件,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所观察的星座在从春季到夏季所发生的变化及夏季星空的典型星座。还可以以此为依托交流有关夏季星空、星座的知识,及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其他星座的传说,从而让学生对夏季星空及星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活动二:

1、学生在小组内共同交流、整理自己一年来对星空及相关星座观察、记录、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包括观察的方法、自己的感觉、发现等方面的内容。

(1)让学生展示和交流自己在一年中所观察的有关北斗七星的问题,画出北斗七星在秋、冬、春、夏四季中的四幅简图。(2)秋季的仙后座、飞马座,冬季的猎户座、大熊座。

(3)春季的巨蟹座、金牛座,夏季的天鹅座、夏日大三角等。

2、引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和相关资料,来讨论、总结星空变化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选定的星座在天空中的四季变化记录,并给学生留有整理和展示的空间。

3、进行全班形式的大讨论与交流,展示学生整理、总结出的星空和星座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发现与认识,以求全班同学认识到星空及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自由活动:

1、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推测、猜想星空、观察过的星座及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星座在新的一年轮回中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做出合理的判断和猜测。

3、引导学生在原来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新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问题的科学性。要求小组同学共同制定出方案并探讨方案的可行性。

4、证实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坚持观察看能否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发现。评价:

让小组同学从“坚持长期认真观察”、“观察记录”“发现问题”等方面对自己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继续对星空和星座进行中长期的观察,力争有新的发现。

拓展活动: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星空及自己感兴趣的星座。定期开展一些交流、展示活动,比一比谁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看谁的发现多,谁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人人争当“小天文学家”,使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中小学资源网

第六单元

太阳与生命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要由《认识太阳》、《太阳与植物》、《太阳与动物》、《太阳与人》等四课组成。主要通过对太阳的初步认识以及探究太阳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验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方法。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认识太阳》一课集中体现了搜集信息资料的几种方法和途径;《太阳和植物》是对前面方法的温习,即利用分类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太阳与动物》体现利用图表对资料进行整理的方法;《太阳与人》体验利用统计表对数据进行整理的方法。

认识太阳

认知目标:

1、在交流有关太阳的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会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想法;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

2、在搜集及交流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愉快。

3、初步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拓展性目标:

学生来创作有关太阳的科幻小说或科学童话。活动准备:

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来研究太阳的奥秘。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关于太阳的知识我们了解多少?

1、说一说:对太阳的认识。

2、交流:对太阳的认识。

3、选代表以各自喜欢的方式向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其他同学做好记录。小结: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小结。活动二:

1、提出问题:关于太阳,那么还想知道什么?(1)把它写在纸条上呈现出来;

(2)对所有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归类;(3)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再进行研究。(研究相同问题的同学为合作小 中小学资源网

组)

2、制定研究计划

根据所选定的问题,制定研究方案,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3、实施探究活动

按照各组的计划进行活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4、考与结论

各小组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5、表达与交流

(1)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并做好记录。(2)用各自擅长的方式进行总结。

(3)提出新的问题:现在我们对太阳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再次进行汇报。

6、对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进行总结交流。自由活动:

1、提出问题:如何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呢?

让学生自由选择方式,如做手抄报、剪贴报、图片展等。

2、评价:

从我学到的知识、学习的方法、表达与交流方面学生进行自评。拓展活动:

学生来创作有关太阳的科幻小说或科学童话。太阳与植物

认知目标:

1、能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有关信息资料。

2、在整理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

3、了解太阳对植物生长有影响。拓展性目标:

到大自然中继续观察太阳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活动准备:

课前,学生在实际观察中将植物生长的环境做好记录。搜集相关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课前,同学们针对太阳与植物关系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现在,就把你们的调查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吧。活动一: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中小学资源网

将学生搜集的图片及文字按照生活在向阳处的植物、生活在背阴处的植物分类贴在黑板上。

2、发一张记录单,将要点进行记录,为整理信息资料做准备。活动二:

1、学生对所有信息资料进行整理。(1)谈谈:如何处理这些资料?

(2)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选定归类的标准。

2、对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

3、提出:通过分析调查资料,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植物生长需要阳光,不同植物对阳光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

4、提出: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新鲜? 学生研究回答。

5、老师出示光合作用的课件资料,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对此现象有更形象的认识。自由活动:

1、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植物生长与阳光的关系,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发现:在阳光下与背阴处生长着的植物种类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植物,接受阳光照射情况不一样,生长情况也会不一样的。

2、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简短总结。拓展活动:

学生继续选择其他植物观察研究太阳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太阳与动物

认知目标:

1、能利用图表整理有关资料。

2、在整理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年。

3、了解太阳对动物生活习性的影响。拓展性目标:

以“太阳与动物“为题写一篇小论文。活动准备:

有关文字及图片资料、小动物玩具。

调查当地有哪些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哪些动物喜欢在夜间活动。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课前,同学们针对“太阳与动物关系”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观察或查阅了资料,太阳与动物有什么关系?大家对次了解多少?请同学们向大家汇报。

中小学资源网

1、让学生对自己了解到的“太阳与动物关系”的情况进行汇报和交流。(1)分组进行交流

(2)将交流的结果进行简单汇报(3)各组推选代表在全班汇报。活动二:

1、提出问题:如何整理这些信息资料呢?(1)设想几种统计信息自料的方法。(2)分析如何使用图表整理信息。

2、分组用图表进行整理了解到的信息资料。(1)先将图表画下来。

(2)将动物资料按热带、寒带、温带进行分类。(3)按白天活动、夜晚活动的动物进行分类。(4)数一数每种环境下的动物种类有多少。

(5)统计结果在图表上利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

3、将统计表展示出来(1)利用多媒体展示。

(2)再次将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形成最后的统计表。

5、对最后的统计表进行分析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发现其他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自由活动:

1、谈话: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太阳与动物的关系,请同学们再以太阳与动物为主题,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2、2、评价学生的活动。

3、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拓展活动:

提出建议:以“太阳与动物”为题 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一些其他的相关活动。

20太阳与人

认知目标:

能利用统计表整理数据资料。

在整理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了解太阳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拓展性目标:

结合本课探究内容,让学生自主进行一些创新性的课后活动。活动准备:

调查人们利用太阳能的情况。

调查自己家的一个月的用电量、每天需要用的热水两、一天中所吃事物的种类几数量。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中小学资源网

一、导入

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与动物”“太阳与植物”,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太阳与它们有什么关系?假如没有太阳它们会怎样?减轻举例说一说。

学生回答。

小结:我们知道动、植物与太阳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它们都离不开太阳。那么我们人类与太阳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太阳与人”。

二、活动一

1、提出问题:你们认识太阳土我们有什么关系?

2、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交流中可以展示一些图片,介绍一些文字资料等。

3、通过交流总结,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太阳为我们提供了热量”。

三、活动二

1、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证据能说明太阳为我们提供了热量?

(1)学生汇报课前自己的调查的结果。并做简单的记录。(2)引导学生将类似调查的主题进行归类。

(3)将调查的项目进行疏理,归纳出几类,按类摆放。

2、提出调查结果的问题。

(1)探讨整理数据的方式方法。即直观形象、简单明了、便于计算数据。(2)根据统计类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兴趣相同的为一组,并进行合理分工。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数据整理。(4)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统计结果,提出自己的研究结论,其他同学做好记录。(5)根据全班同学的统计成果,结合自己的研究结论,再次进行分析,谈谈自己的发现。

四、活动三

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想像:假如没有太阳,太阳会怎样?

学生可以争论,不要求获得什么结果,只要学生开放思维、具有创新性即可。自由活动:

1、提出“利用太阳能的新设想”为主题,让学生将创新设想写下来。

2、评价

可以进行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拓展活动:

以“太阳与人的关系,画几幅科学幻想画”。

研究与实践

依据“研究与实践”的总体设计思想和目标安排,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向与计 中小学资源网

划,尝试对事物的发展进程及材料应用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全程化的探究实践。初步培养学生“设计与建造”、“调查与养殖”、“模仿与制作”等实践活能力,增强问题的意识,达到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

专题1 做泥陶

认知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2、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

3、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活动准备:

有关泥陶方面的资料、泥陶作品、黏土材料等。活动时间: 活动过程: 活动一:

出示:各种各样的泥陶制品

1、学生观察,提出问题。怎样做泥陶?

2、学生交流泥陶的制作、烧制过程。

通过搜集的制作资料,或是学生参观制陶工厂的生产过程来进行交流。活动二:

1、提出研究性问题。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应用有的经验和知识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猜想和假设。

3、制定制作计划

提出进行制作活动的大致思路。活动三: 制作的泥陶。

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泥陶作品。活动四:

展示泥陶作品。

1、各小组进行展示,选出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

3、对每一件作品同学们进行评价。活动五:

举办泥陶展览会。

篇3:青岛版四年级科学反思

“e课堂”核心的作用在于转变教学方式, 不仅拓展课堂的广度和课堂的参与度,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更重要的是拓展课堂的深度。2012年的基础教育地平线报告中提到“富有挑战性的主动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新的重点”、“教育范式正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写作学习的模式转型”等一系列未来教育的趋势。在近期 (12个月) 移动设备及其应用程序、平板电脑是新技术。然而电子书包、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这些都是属于硬件技术工具, 他们可以把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真正让学生对知识达到深度理解, 同时, 能力得到发展。信息提供并不是硬件学具进入课堂的最核心价值, 转变学生课堂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才是核心追求。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也开展了“e学习”的探索实验研究, “e学习”创设了人手一台Ipad的“一对一”的e课堂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试验, 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笔者结合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为例作详细的论述。

《食物的消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 (上)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中的第三课。在前面单元中学生了解了食物中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的基础上,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初步了解消化过程,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重视对消化器官的保护, 同时, 为后继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笔者将这节课的内容放在了e课堂环境中进行设计, 学生利用Ipad平板电脑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主构建科学概念,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资源包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可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good notes软件, 了解学生的先验知识

课上由一首《饮食健康歌》引入到关于饮食的内容上来, 然后根据科学研究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测, 启发学生思考并猜测: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去了哪里?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是怎样旅行的?会经过人体的哪些地方?经过这些地方的时候食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先验知识, 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流程。学生思考以后利用good notes软件 , 在空白的 人体图上 边思考边 画出自己 的想法。good notes软件里面可以导入教师预先准备的人体空白图, 然后可以选择各种画笔和各种颜色进行画图, 如果画错了还可以选择橡皮擦进行擦除。画完以后, 利用无线网络、苹果电脑、Air service软件搭建的无线投影平台, 让学生把自己画的食物的旅行图投影到大屏幕上,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食物旅行图。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自由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鼓励学生的同时暂不去做知识层面上的评价, 避免教师直接讲解的枯燥, 而是在后面留给学生自学纠正的机会, 由于知识不是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的, 而是他们自己通过自学方式主动获得建构的, 这样做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 (如图1) 。

二、巧用学习资源包, 自主学习构建科学概念

1.利用学习资料包进行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概念的过程,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和组织引导者, 因此, 课堂的教学结构应该是“教师为主导地位, 学生为主体地位”。在第一个模块中教师了解了学生掌握的先前知识经验后, 也就是让学生汇报完自己认为的食物旅行图以后, 教师随机抛出问题:哪一张旅行图才是正确的呢? 这时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吸引学生继续往下学, 此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除了问老师还有很多, 尤其是可以靠自己上网查找资料、阅读文献资料、做科学实验等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资料包 (放在360云盘中) , 里面含有一段高清版食物在人体旅行中的视频, 让学生自主点击观看学习, 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暂停、播放、回看等操作来自定步调, 自己去学习关于食物在人体中消化过程的相关知识。

2.反思中主动构建知识概念

学习完视频以后, 学生再返回good notes继续修改自己的人体图, 这个过程学生经历了自学——反思——纠错的过程, 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其实就是完成了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脑海里原有的知识结构大厦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学习发生改变, 学生修改人体图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重构修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科学知识的获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 而是学生利用Ipad和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包自主学习、自主建构, 不断完善重构修改脑海里原有的知识概念,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学完毕, 修改完自己先前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 教师继续组织学生利用无线投影汇报, 并且这个时候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再完整清晰地梳理总结一下刚才学生自学所得的知识。

三、妙用小游戏进行知识的巩固

传统环境下巩固新知的环节往往都是以纸上作业的方式或者口头检测的方式来进行的, 这种方式一来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二来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被教师点到。然而在e课堂环境下, 笔者用PPT设计制作了一个类似于选择题的“互动小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如果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就会给学生奖励性的反馈, 如果选择错误也会给学生一个反馈。学生自己利用WPS软件自由玩游戏, 游戏会及时给学生做出恰当的反馈和评价,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检测自己是否都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而且游戏的形式用来巩固知识比传统环境下用作业的形式更为有趣生动, 学生更喜欢这样的形式, 他们可以边玩边学。

四、丰富的拓展材料, 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 求

教育的本质应回归到“以人为本”,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应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转变传统课堂上线性的知识传递过程到自己能自定学习步调去学习, 笔者安排了一个拓展阅读的小环节, 准备了4-5篇关于肝脏、胃、小肠等消化器官的阅读小材料, 材料是PDF格式的, 里面还有大量的丰富可读性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 教师组织学生自由选择2-3篇在good notes中打开并阅读, 边读可以边用各种笔进行圈点勾画, 读完以后再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通过阅读学习到的消化器官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 (默读、朗读等) , 然后边阅读边用笔圈点勾画, 最后小组之间进行分享交流。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由于每个学生阅读的文章内容都有所不同, 所以,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也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最后教师点选几个学生进行反馈, 因为最后的拓展材料并不是课标规定必须掌握的内容, 但是, 所选择的内容是和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拓展开来的, 笔者想要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

正是由于前面读了很多关于消化器官的资料, 最后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和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 学生们都积极举手发言, 学生所说大部分都是刚刚从拓展小阅读里面学到的知识, 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大输入, 所以, 在后面需要输出的时候学生就有话可说了。笔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其实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对所自学的内容进行内化。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所学的科学小知识, 这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总结

本节课是笔者在“e课堂”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深度融合实践层面上的尝试和探索。当然, 反思整节课还有可改进的地方, 比如:课堂上还可以融入一些教学平台进行后台数据的搜集, 这样就能让教师第一时间通过数据分析课堂的教学情况, 从而更为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 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地推动“e学习”的研究, 还需要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课堂模式, 除了一线教师可以做实践层面上的探索之外, 还需要高校研究专家给予理论层面的深入指导, 教育局等有关教育部门给予各个层面的支持, 要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角度来确定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实验班级, 进行小规模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结合, 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才能真正地指导实践的开展, 才可能真正地去变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方式。

摘要:《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培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是在e学习的环境下探索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深度融合, 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这课进行实践层面的探索, 旨在培养小学科学“e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e课堂,自主学习,小学科学

参考文献

[1]徐靖程.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教育变革的核心内容——专访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26.

[2]陈新健.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59-60.

[3]刑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有效整合.[DB/OL].http://kg.ftedu.gov.cn/show.aspx?id=8585&cid=47

篇4:青岛版四年级科学反思

教学设想

《水流有力量》是青岛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17课。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水流是否有力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知道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因素,理解水流力量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材内容的特点决定教学的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贯穿以下教学理念:

1、始终贯彻“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探究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水流产生力量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之上进行科学探究,所以教学时我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亲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制定计划—实验验证—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探究过程。

2、“以人为本,注重方法和过程”的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是通过探究影响水流力量的大小的因素,向学生渗透“对比”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知道除验证的那项内容外,其它条件都要相同,才能比较。例如要想验证水流力量大小与水流量多少的关系,必须让水流量大小不同,水位高低相同,冲击水轮部位相同才能比较。

3、“注重合作共享、注重成功体验”的教学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在探究水流力量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学生打破小组界限,合作对比,现象更明显。学生在研讨中学会合作交流、成果共享,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学生得到这种快乐后,便会为下一轮探究添加动力。教学实录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一套。实验材料:

水槽、带槽的小水轮、漏杯、水杯、毛巾、注射器等。制作材料:

红萝卜、硬塑卡、小刀、铁丝等。教学实录

(课前活动:为了渗透“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了比较两个风车哪个转得快和在什么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才合理,两个教学活动,过程略。)

一、证明水流有力量

师:(出示小水轮)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什么礼物? 生:小水轮。

师:在你们的实验桌上有一些水、一个水杯、一个安装在水槽上的小水轮,一个漏杯(漏杯底部有两个小孔,一个小孔漏水少,一个大孔漏水多)、注射器等。你能用这些器材让小水轮转起来吗? 生:能。

师:同学们对自己很有信心。那你们想过没有,实验时应注意点什么? 生:不要碰坏器材。生:应合作完成这个实验。

师:同学们想的很周全。马上就要动手了,老师也给你们提点建议:当水槽内的水碰到小水轮的时候,把水倒出来再做。(生实验,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老师发现你们的小水轮都转起来了。谁能说一说,你怎样让小水轮转起来的?小水轮转动时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水冲击小水轮的叶片,水轮就会转动。生:用注射器吸满水,冲击小水轮,小水轮转动起来。生:小水轮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

生:用水冲击小水轮中间转得慢,冲击扇叶转得快。师:用水冲击小水轮就会转动,这说明什么? 生:水流能产生力量。生:水流有一种力量。(板书:水流产生力量)

师:生活中,你感受过水流产生的力量吗? 生:洗手时,水冲在手上有点儿疼。生:洗澡时,水能冲掉身上的泡泡。生:冲浪时,水能把人冲动。

生:泼水时,水能把地上的灰尘冲起来。……

二、猜测、验证水流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力量大

1、根据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作出猜测

师:同学们的经验非常丰富,生活中就应多观察、多体验。那你们想过没有水流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力量大? 生:水位高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大。生:我认为水流量多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大。生:我认为水流快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大。……

板书: 水量多

水位高 产生力量大 ?

水流快 ……

师:同学们的猜想这么多!也很有研究价值。对于你们的猜想,老师也想知道是不是这样。研究问题仅凭猜想是不行的,我们还应怎么办? 生:做实验。

1、设计实验,验证水流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力量大。师:同学们的猜想很多,但由于咱们时间有限,不可能一一验证,所以每个小组先选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再讨论一下怎样去研究。(生讨论)

师:谁能介绍一下,你们打算验证哪个问题,怎样验证?

生:先用漏杯在低处冲击小水轮,再在高处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转动的情况,验证水位高水流产生的力量大还是水位低产生的力量大。

师:对他们设计的实验,你们还有没有什么补充?

生:我认为应在漏杯中装同样多的水,冲击水轮相同的部位这样才合理。

师:你想的非常严密,研究这个问题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们打算两个组合作,一起研究。用两个漏杯装同样多的水,一个放在低处,一个放在高处,同时冲击两个同样的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位高水流产生的力量大还是水位低产生的力量大。

师:你们小组合作非常好,方法也很合理。为什么想两个组一起做? 生:这样比较着做现象明显。

师:这个方法很好。还有验证其它问题的吗?

生:我们打算把一个漏杯放在同一高度,一次用大漏口漏水冲击小水轮,一次用小漏口漏水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量多产生力量大还是水量少产生力量大。生:我们的方法是:找两个同样的漏杯,放在同一高度,一个用大漏口,一个用小漏口,同时冲击两个同样的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量多产生力量大还是水量少产生力量大。

师:你们也想到了两种方法,能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同一个问题,这很好。

生:用两个同样的注射器吸同样多的水,在同一位置,一个用大力气压活塞,水流快冲击小水轮;一个用小力气压活塞,水流慢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转动的情况,验证水流快产生力量大还是水流慢产生力量大。

生:用一个注射器吸同样多的水,在同一高度,先后两次用不同的力量压活塞,使水流速度不一样,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流快产生力量大还是水流慢产生力量大。

师:同学们思路非常清晰,想出这么多的办法。不但想出了用不同的办法来验证同一问题,而且想到了用相同的办法验证不同的问题,老师很佩服你们。希望你们实验时,如果有问题,小组内先想办法解决,也可以借鉴一下其他组的办法,实在有困难,就举手示意老师,咱们再共同解决。(生实验,师巡视)

2、汇报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刚才同学们研究得非常投入,相信你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请先把你们的器材和实验记录整理一下。

师:因为用的方法不同,研究的问题不同,希望你们在别的同学汇报时,要注意倾听。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在实验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水位高小水轮转得快,水位低小水轮转得慢。生:水流量多,小水轮转得快;水流量少,小水轮转得慢。生:水流快,小水轮转得快;水流慢,小水轮转得慢。……

师:同学们虽然做了不同的实验,但都发现有时小水轮转得快,有时小水轮转得慢。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不同说明了什么?

生:水轮转得快,说明水流力量大;水轮转得慢,说明水流力量小。师:也就是说,水位高、水流快、水量多时水流力量大。

师:现在通过实验验证了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之后,你们心情怎样?通过这次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非常高兴,我用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生:我知道研究问题仅凭猜想是不够的,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生:做一做,才能知道想得对不对。生:两个小组比较做实验,现象比较明显。

师:同学们对科学有这么浓厚的兴趣,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我们的科学家也是这样搞实验的。

三、了解水流力量与人们的关系

师: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水流力量大小与什么有关。同学们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水流产生的力量? 生:水流力量可以发电。生:可以利用水流力量冲浪。生:可以运用水流力量搬运木材。……

师:生活中人们用水流力量做很多事情,那么水流力量能给我们带来危害吗?

生:洪水能冲毁农田,毁坏房屋。生:暴雨能形成泥石流。生:海啸能冲毁家园,淹死牲畜。……

师: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看来水流的力量确实和我们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流的力量。(课件展示:有关水流力量与生活关系的画面)①瀑布飞流直下的场面

师:看到这幅画面你想到李白的哪句诗? ②人们利用水流力量冲浪的画面。

师:你看这些人的心情怎么样?可见水流的力量有时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③水流冲击卵石的画面。

师:我们见到的卵石那么光滑,主要靠水流力量冲击而成。④大堤决口的画面。

师:这是洪水冲毁房屋,淹死人畜…… 师:看完这段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生:水流力量能给我们带来好处,也能带来危害。生:我们应利用水流力量给人们做贡献。生:我们应多植树造林,避免洪水发生。……

四、拓展活动

师:水流力量对我们的影响这么大,可见我们今天的研究非常重要。在实验桌上的材料袋内,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胡萝卜、硬塑卡、小刀、剪刀、铁丝等,课下请同学们制作一个小水轮,利用它继续研究水流的力量,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学反思

经历《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的教学,有得有失,回顾教学过程,留下许多思考:

1. 关于教学目标定位的思考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第一次试教时,仍把知识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其次是能力目标,最后是情感目标。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融为一体。所以我们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排在首位,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最后是知识目标,主次分明,以实现以人为本、立足教材、突破教材进行教学的目的。

2.由过程和方法引发的思考。

最初教《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时,在实验前,我先介绍什么是对比试验,以及对比试验的注意事项,反复强调对比试验的特点是除要验证的那项内容外,其它条件要相同。如要验证水流力量的大小与水位高低有关,必须水位高低不同,水流量及冲击水轮部位相同。结果只少数学生按要求去做,多数学生仍我行我素,不理解什么是对比试验。总结课堂得失后,再上课时我没有介绍什么是对比,而是让学生讨论实验中哪个条件不变,哪些条件可以改变,怎样比较才合理。这次学生兴趣很高,在相互评价中体验到什么是对比的方法。学生后来设计其他实验都是对比的方法。

试教成功后,我想在教学探究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使学生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3. 由高估学生能力引发的思考

不同年龄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有不同的认知能力,所以每一课教材的编排都是在此基础上给孩子进行能力目标定位的,而且每一课都有侧重点。《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是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向学生进行对比方法的渗透。最初教学时高估了学生的比较能力,让学生“放任自流”,在不知道怎样比较的情况下,盲目去操作,结果是方法不严密,比较不合理,结论不成立。

人们常说,低估孩子的能力比高估孩子的能力更可怕。我想高估孩子的能力同样可怕,我们在教学时,应正确评估孩子的能力,明确一课应侧重培养孩子哪方面的能力,按由简到繁,由扶到放,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给孩子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一步到位,操之过急。所以本课教学中,应先引导学生设想,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再让学生去做,孩子的目的会明确一些,操作时才不会盲目,因为本课是培养学生对比实验能力的起始课。4. 由使用教材引发的思考

篇5: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各单元三维目标分布框图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第十课

保护土壤 第十一课

认识光 第十二课

玩镜子 第十三课

筷子“折”了 第十五课

飞旋的陀螺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彩虹的秘密 飞旋的陀螺 光与我们的生活 第十七课

航海家的发现 第十八课

地球上有什么 第十九课

我在哪里 第二十课

苹果为什么落地 第二十一课

测量重力

单元 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知识

热胀冷缩 •认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

•提出问题: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制订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观察、试验、制作: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对待科学学习态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物质世界: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岩石的科学 •认识科学探究: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试验记录。•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初步学会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思考与结论: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表达与交流:选择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

•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地球与宇宙: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土壤与植物 •认识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知道科学探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提出问题: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探究的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生命世界:设计实验研究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方面有影响。

•地球与宇宙:知道土壤的构成,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光与我们的生活 •认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即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观察、试验、制作: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对待科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科学学习: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会跟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物质世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我们的家园——地球 •认识科学探究: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提出问题: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猜想与假设: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制定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的工具(测力计等)对物体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并能用图文表达;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表达与交流:能选择自己的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对待科学学习: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自然:注意保护所观察的植物,意识到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懂得要珍爱生命。•物质世界:能定型的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以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地球与宇宙: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时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仪、地区的主要表示和功能,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认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研究与实践 •认识科学探究: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制定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观察、实验、制作: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表达与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对待科学学习: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对待科学: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系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生命世界: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知道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栽培植物的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物质世界: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科学四年级下册各课实验指导与说明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1课 温度计的秘密 自制温度计 【制作材料】找一个盛过青霉素的小瓶,准备一支用完了的透明针管中性笔芯(含笔尖密封的塑料帽)和一杯茶水。【制作方法】

1.把针管笔尖从橡皮瓶盖下部穿向上部(可用铁圆规脚先打一个小孔,但要确保笔芯与瓶盖密合),套上密封塑料帽。

2.把茶水倒一些到小瓶内盛满,滴一滴红墨水或蓝墨水将水染色。

3.盖上插有笔芯的橡皮瓶盖,并盖紧,以保证密封性,注意不要弄湿桌面。自制温度计就这样做成了。

4.然后,将小瓶先放入预制温度的热水里,后放入预制温度的冷水里,观察到的水柱变化范围,划上相应刻度,根据两次温度差值均分标记范围的刻度,这样一个简单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就制作成功了。

2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一)【实验材料】铁垫圈一个、木板、小钉两个、酒精灯、镊子、冷水、烧杯。【实验方法】

1.在木板上钉两个小钉,便两钉间的距离正好通过铁垫圈。2.加热前,观察铁垫圈确能从铁钉间通过。3.将铁垫圈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4.观察加热后铁垫圈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5.将铁垫圈在冷水里浸一下,观察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注意事项】

1.垫圈最好是铜的,直径要大一些。

2.两钉间距要恰好通过铁垫圈,缝隙越小越好。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二)【实验材料】木棍、小钉两个、细铜丝、酒精灯、火柴、污物桶 【实验方法】

1.在木条上钉两个小钉,钉距为20厘米。将细铜丝绷紧在两钉上。2.点燃酒精灯,顺铜丝来回加热。观察铜丝有什么变化。3.熄灭酒精灯,观察铜丝有什么变化。【注意事项】

1.实验时不要烧到木条。2.铜丝要绷紧。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3课 认识岩石 采集、观察岩石

【实验目的】采集并研究各种各样的岩石

【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岩石、盐酸、滴管、锤子、小刀、盐酸。【观察、实验步骤】

1.请你到旷野、山区或海岸寻找岩石,尽可能多采集些不同种类的岩石。2.用水冲洗并检查每块岩石,摸摸每块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观察它的棱角,是圆的还是尖的?用刀片、铜钥匙、手指甲刻划每块岩石,测试其硬度大小。每块岩石的颜色又是怎样的?

3.观察岩石的内部,用手掰开或者是用锤子敲开每块岩石,看看岩石的内部有什么东西?岩石内部和外部的颜色是相同的吗?有小沙粒掉下来吗? 4.在每块岩石上滴一滴盐酸(注意安全),冒泡吗? 【实验现象及结论】 岩石名称

观察结果

花岗岩

颜色:花斑(白、肉红或黄褐、黑);硬度:很硬;结构:块状; 遇盐酸:无反应。页岩

颜色:红褐色或灰色;硬度:较软;结构:薄层状;遇盐酸:无反应。石灰岩

颜色:青灰色或褐色;硬度:较硬;结构:颗粒状;遇盐酸:冒泡。大理岩

颜色:纯白色或有花纹;硬度:较软;结构:颗粒状;遇盐酸:冒泡。放大镜的使用

放大镜是简单的放大仪器。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两面凸的透镜。一般的放大镜能够将物体放大5~10倍,也有能放大20~30倍的。

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一般5倍以下的放大镜使用时,可将放大镜放在被观察的物体上,上下移动直至看清楚为止。10倍以上的放大镜如果也用同样的方法,往往使观察对象变形,因此,应将放大镜放在眼前,再用另一只手移动观察对象直至看清楚为止。

4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做个岩石百宝箱

【实验目的】制作岩石标本。

【实验材料】木板、三合板、采集的各种岩石、标签纸。【实验步骤】

1.用木板、三合板等制作一个标本盒。

2.将采集或收集来的岩石洗净,加工成适当大小。

3.将选择好的各种岩石装入盒内,贴上标签,留作标本。

6课 岩石的风化 岩石风化的分类

岩石在日光、水分和空气的作用下,逐渐被破坏和分解为沙和泥土,称为风化作用。沙和泥土就是岩石风化后的产物。岩石的风化分为:①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包括温度变化引起的岩石胀缩、岩石裂隙中水的冻结和盐类结晶引起的撑胀、岩石因荷载解除引起的膨胀等。②化学风化作用。包括: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矿物吸收水分形成新的含水矿物,从而引起岩石膨胀崩解的水化作用;矿物与水反应分解为新矿物的水解作用;岩石因受空气或水中游离氧作用而致破坏的氧化作用。③生物风化作用。包括动物和植物对岩石的破坏,其对岩石的机械破坏亦属物理风化作用,其尸体分解对岩石的侵蚀亦属化学风化作用。人为破坏也是岩石风化的重要原因。岩石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4个级别。

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岩石、烧杯、冷水。【实验步骤】

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入冷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

2.照上述方法反复做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

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石屑。【实验结论】

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由于岩石从表面到内部受热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的膨胀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不同。时间长了,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岩石的风化与分解

大约在200年前,人们可能认为高山、湖泊和沙漠都是地球上永恒不变的特征。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高山最终将被风化和剥蚀为平地,湖泊终将被沉积物和植被填满,沙漠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行踪不定。地球上的物质永无止境地运动着。暴露在地壳表面的大部分岩石都处在与其形成时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而且地表富含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岩石极易发生变化和破坏。表现为整块的岩石变为碎块,或其成分发生变化,最终使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和土壤。矿物和岩石在地表条件下发生的机械碎裂和化学分解过程称为风化。由于风、水流及冰川等动力将风化作用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过程叫做剥蚀。

地表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新矿物的作用称物理风化作用。如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和盐分结晶等作用均可使岩石由大块变成小块以至完全碎裂。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受到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而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主要通过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方式进行。

虽然所有的岩石都会风化,但并不是都按同一条路径或同一个速率发生变化。经过长年累月对不同条件下风化岩石的观察,我们知道岩石特征、气候和地形条件是控制岩石风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不同矿物的溶解性差异很大。节理、层理和孔隙的分布状况和矿物的粒度,又决定了岩石的易碎性和表面积。风化速率的差异,可以从不同岩石类型的石碑上表现出来。如花岗岩石碑,其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矿物。这种石碑就能很好地抵御化学风化。而大理岩石碑则明显地容易遭受风化。

气候因素主要是通过气温、降雨量以及生物的繁殖状况而表现的。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气温高,降雨量大,植物茂密,微生物活跃,化学风化作用速度快而充分,岩石的分解向纵深发展可形成巨厚的风化层。在极地和沙漠地区,由于气候干冷,化学风化的作用不大,岩石易破碎为棱角状的碎屑。最典型的例子,是将矗立于干燥的埃及已35个世纪并保存完好的克列奥帕特拉花岗岩尖柱塔,搬移到空气污染严重的纽约城中心公园之后,仅过了75年就已面目全非。

地势的高度影响到气候: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山麓与山顶的温度、气候差别很大,其生物界面貌显著不同。因而风化作用也存在显著的差别。地势的起伏程度对于风化作用也具普遍意义:地势起伏大的山区,风化产物易被外力剥蚀而使基岩裸露,加速风化。山坡的方向涉及到气候和日照强度,如山体的向阳坡日照强,雨水多,而山体的背阳坡可能常年冰雪不化,显然岩石的风化特点差别较大。

剥蚀与风化作用在大自然中相辅相成,只有当岩石被风化后,才易被剥蚀。而当岩石被剥蚀后,才能露出新鲜的岩石,使之继续风化。风化产物的搬运是剥蚀作用的主要体现。当岩屑随着搬运介质,如风或水等流动时,会对地表、河床及湖岸带产生侵蚀。这样也就产生更多的碎屑,为沉积作用提供了物质条件。

岩石与地形变化

岩石常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地貌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稳定而明显的作用。由于物质组成不同,酸性熔岩粘性大,不易流动,冷凝速度快。碱性熔岩粘性小,易流动。两者在火山地貌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别;碎屑沉积岩最常见的是砂岩和页岩,坚硬的砂岩常构成山地,软弱的页岩则构成谷地。碎屑岩胶结物中以硅质胶结最强,铁质和钙质次之,泥质最弱;石灰岩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易于溶解,形成岩溶地貌。白云岩由于含有碳酸镁,降低了岩石的溶解度,因此岩溶地貌发育的规模和速度远不如石灰岩地区。岩石成分对地貌的影响,在那些经历了长时间剥蚀的地区表现最明显。在“年轻”的山区,地面起伏主要受构造控制,但是在经历了长期剥蚀以后,主要由岩石性质控制着地面起伏。

岩石结构对地貌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岩石中孔隙的大小及裂隙发育的程度。岩石孔隙度对岩石抗侵蚀能力有一定影响。如石英岩和砂岩同以石英为主要成分,但石英岩质地致密,孔隙度小,抗风化能力较砂岩要强;岩石中的节理是裂隙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常控制着地面沟谷的延伸方向。在厚层砂岩和块状岩浆岩地区,风化作用常沿着几组交叉节理从岩块的边缘向内部发展,形成圆球形或椭球形的岩块,这种风化现象称为球状风化。孔隙和裂隙的存在使外力作用对岩石的破坏不仅在表面进行,而且深入到岩体内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岩石的孔隙和裂隙是岩溶作用强烈进行的地方,因此发育了各种岩溶地貌形态。

深成岩浆岩的产状以巨大的块状岩体为主,其边缘与其他岩石的接触线一般是圆滑的曲线。在深成岩分布区地形高差小,地面水系以树枝状形式为特点;沉积岩的单层厚度及岩层倾角对地貌形态影响甚大。薄层岩石构成的地貌形态一般较破碎零乱。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对地貌形态影响也是不同的,水平岩层易形成平顶高地。

地表物质的组成成分、坚硬程度和物质结构影响着地貌形态的发育。一般来说,巨大的花岗岩体因垂直节理非常发育,往往形成奇峰林立、陡峻高耸的山地,如黄山、华山等;大面积基性熔岩流常构成阶梯状的熔岩台地,如长白山地等;中生代红色岩层比较容易遭受侵蚀,多呈波状起伏的丘陵,如华中和华南的红岩丘陵、四川盆地中部丘陵;而古老的结晶岩大多为高峻的山地,如秦岭、泰山、横断山脉等。在干旱地区,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在风力作用下,沙丘广泛分布。

在我国境内,黄土和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甚广。我国黄土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甘肃、陕西及山西省等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构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区;碳酸盐岩在我国分布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是世界上岩溶面积最广的国家,其中尤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岩溶面积最大。如两广地区的热带峰林;华中亚热带岩溶丘陵和洼地;华北温带岩溶泉和干谷。广西桂林、阳朔一带的石灰岩峰林,驰名中外,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教材简析:温度计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仪器。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多次使用温度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温度计的秘密》一课。意在以温度计内的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为引子,借助对各种液体的探究,让学生认识液体在一般情况下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继续培养学生利用简单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能够观察液体受热受冷时液面高度的升降变化,会提出有关液体性质所涵盖的科学奥秘的问题;

2、会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假设;会根据有结构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会与他人合作探究;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水受热时液面会升高,受冷则会降低的现象;

2、通过探究体验到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习惯与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探究液体的表面升高或者降低的现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2、初步了解生活中热胀冷缩原理的运用,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探究生活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怎样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

实验桌上:温度计、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仪器车上:锥形瓶,12个烧杯(分别装有酱油、醋、橙汁等)、带玻璃管的木塞1个,热水;冷水;温度计、热胀冷缩与人类关系、各种各样的温度计资料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温度计,请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测量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高度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呢?”激发学生交流测量中的发现大胆质疑,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一、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结合探究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下发探究学习活动资料提示卡片,提醒学生注意要首先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然后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组装一个类似温度计的装置,选择一种要探究的液体装入瓶中,创造冷热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观察液体在冷热两种不同情况中的变化,随时做好实验发现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活动,提示学生不仅要谈探究的方法,还要谈探究中的发现。在引导学生交流中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减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回答进行补充:水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酒精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酱油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收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提问:“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以巩固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破裂了,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各种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丰富学生认识。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板书设计: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板书:变大——胀 变小——缩 原理:热胀冷缩 课堂检测:

1、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什么?

2、你还见过哪些温度计?

3、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吗?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课前我就在想对于这样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内容,该如何突出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区别传统的教学呢?

我想本课学生的技能掌握是关键,这和自然课是没有区别的,可以在此过程中更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我设计了有别于以前的两个教学活动:一是观察研究温度计,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此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有些则没有很好的理清思路。如表现好的学生不仅能说出,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而且还能说出温度计受热是从外到里“一层一层”进去的,先上外面的玻璃,再是里面的液体。

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研究温度计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机会。希望使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发现—运用”的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的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这样设计,1、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在教学前必须要预设,我们的预设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真正地“卷入”到活动中去。如在这堂课的开头,教师以聊天的方式,让学生判断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构建了温度的概念。对于温度计,四年级的学生一般接触过,但大都没有准确的认识,所以,可以说他们对温度计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2、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要注重培养儿童学会自行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儿童与生惧来也就有一种探究的习惯,当有了不同的观点,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等。当学生第一次测量了温度之后,他们满足了探究的欲望,但同时,新的探究欲望、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当他们面对自己暴露出的对温度计的原有认识时,他们矛盾了,他们困惑了(为什么每个人测的温度都不一样,难道我们出错了……),水到渠成,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温度计,他们再一次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教材简析:本课与《温度计的秘密》一课共同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本课主要探究气体及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教科书以自行车在夏天充足气后容易爆裂的生活经验为例子,导出气体热胀冷缩的研究,再拓展到研究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然后再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学习目标:

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

2、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所冷缩现象。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认识热胀冷缩现象。

学习难点:

学生小组实验合作学习活动对实验现象的发现。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为学生准备典型的分组实验材料,热胀冷缩实验仪,烧瓶、水槽、冷水、热水、玻璃管、橡胶塞、浓肥皂水(稀释的餐洗净液)、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夏天自行车突然爆裂的情景,或类似事实(玻璃杯倒入热水爆裂),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出示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如烧瓶、玻璃管等,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对实验方案与学生一起点评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设计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积极鼓励学生的大胆设想,开阔学生思路,尽量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注意合作交流、认真细致,对发现的现象认真思考,使用热水时注意安全等。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欣赏倾听他人的发现,完善自己小组的学习活动。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后的铜球注意避免烫伤。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二、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与学生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介绍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了解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2、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了解教师的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积极据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从倾听他人的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设计。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

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学生根据新的探究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

学生交流汇报,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列举生活中大量热胀冷缩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感知到热胀冷缩的现象实实在在存在生活之中,产生对这些现象进行探究的欲望,引出问题。

(二)教师提供学生充分的空间去进行交流、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设计自主选择一起,按时到实验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猜想相对照,得出结论,获得结论,获得结论,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师可以适当加以演示实验,但最终还是以学生的体验为主。

(三)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去进行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结合掌握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热涨冷缩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 温度升得越高,膨胀越明显; 温度降得越低:收缩越大。质量越大热涨冷缩越明显。课堂检测:

1、热涨冷缩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生活中看到过那些热胀冷缩的应用现象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教材简析

岩石是学生们司空见惯的自然事物,但要对研究岩石产生兴趣,能对岩石提出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这就不容易了。本课教科书的编写着力体现认识自然界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观察岩石了,了解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对岩石进行研究的方法。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按照顺序对岩石观察发现进而对岩石分类的学习活动指导。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等;岩石实验盒、自然界中美石图片、岩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出示岩石,使学生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不同。使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教师出示稀盐酸等实验材料,教会学生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与学生充分交流,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提示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加强合作,敲击石头注意不要损坏其他物品。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进一步探究的主题活动:“给搜集到的岩石命名。”增加学生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岩石,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发现岩石的不同。

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认识教师出示的稀盐酸等实验材料,学习掌握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充分交流讨论,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等特点,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认识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探究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增加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课前采集活动做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区域、地区去采集效果会更好。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先动脑后动手,有目的有方向地探究岩石特征,并能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描述。

结构层理包含是一层层还是一粒粒?是同种颗粒还不同同种颗粒?是粗粒还是细粒等。

遇酸反应是否冒泡。质地研究方法:将岩石在地面上划或放入水中观察是否冒泡,以了解岩石的致密松软程度。

教师应从学生交流发言中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质地、结构、层理等不同方面加以介绍,同时汇报实验方法。

本活动目的不在于分类,重在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特征。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以增加学生对岩石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板书设计: 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不同 遇酸反应是否冒泡 课堂检测:

1、生活中常见的岩石有哪些?

2、从哪些方面观察研究岩石? 教学反思

《认识岩石》一课,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研究岩石的一般方法,并通过亲自观察和实验,知道常见的五种岩石的特征。金娟老师采用了“教师引路,学生发现”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锻炼了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启发式。具体特点如下: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于鉴别岩石的方法、五种常见岩石的特征,教师通过“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些岩石?”“以上各方面分别用什么方法观察?”的问题来创设主动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启发学生根据旧知识自己找出岩石的特征,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认识这些特征,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还使他们“会学”知识。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应当尽量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活动有一定的难度,但正是这种“难度”,才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学生独立探索后,老师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充分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学生的探索结果得到了交流,互相启发提高,自己找出了各种岩石的特征。这种安排,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很有好处。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探索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实验材料的选择,困难之处的点拨,关键之点的指导,研讨过程的引导,都是由教师完成的。比如,用滴酸的方法鉴别岩石,学生没有旧知识作基础,是不能自己探索出来的,教师就把方法直接告诉他们。鉴别岩石硬度和滴酸实验,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实验,教师不但做了示范演示,还采取了出示“操作提示”的方法作指导,顺利地突破了难点。在学生的研讨活动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不以教材列出的特征为唯一标准,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对那些不明确或者错的意见,老师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再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其再实验或思考,引导得出正确结论。

三、注意巩固、应用探索结果

本教案在巩固环节并不局限于让学生记住已知的五种岩石的特征,还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方法来鉴别B盒中的岩石,从而把学习与应用、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教材简析:本课在学生对岩石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做岩石百宝箱的活动让学生继续体验岩石的搜集、整理和分类方法,从而进一步认识花岗岩吧、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教科书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引领学生利用感官、借助工具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岩石百宝箱,使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2.知识与技能:知道不同种类岩石的特征和名称,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亲近岩石,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体验到动手做岩石标本的快乐。【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虽刚刚开始经历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久,但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在通过学习《认识石头》一课后,初步学会了运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辨认,认识了一些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如结构、质地、颜色、软硬、花纹等等,知道了岩石的作用。在生活中,学生还会产生“谁更大、谁更重、谁更硬、谁的花纹更好看”等等问题。并在搜集、制作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培养了研究岩石的兴趣。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了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激发动手制作学习兴趣,积极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学会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3、学生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努力创设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使学生观察完岩石标本时,能对照岩石标本了解其相应的特征。教师在指导学生感受、体验和欣赏岩石标本过程中,充分积极激发学生制作岩石标本箱的兴趣,进而为学生对其制作方法进行指导,提供感性基础。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相互合作,人人动手一起制作,进而在制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岩石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种类和神奇的美石和奇石,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了解更多的岩石信息,培养学生研究岩石的兴趣。板书设计:

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

课堂检测:

1、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

2、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 教学反思:

一、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明确研究目的。

本课开始,我巧妙地抓住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从我们学校附近的文化艺术城的奇石展图片和各种矿石图片谈起,引导学生欣赏了美轮美奂的岩石图片,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了常见岩石标本箱,将学生很自然的带入了本节课的教学情境中。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教材通过做个岩石百宝箱的活动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搜集各种各样的小岩石,并把它带到学校里来,以供小组合作使用。考虑到单纯的抛出这个活动学生无从下手,我提前让学生欣赏了常见岩石标本箱。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常见岩石标本箱的制作标准,以及标本箱内标本的分类、标本的摆放、标签的设计、目录的编写等等。这时给岩石分类,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活动随之被引出,动手制作也就成了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与思考规范标签的基本格式,为下面学生制作百宝箱的活动做好准备。

三、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使学生在制作岩石百宝箱活动中,激发探究岩石的兴趣,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让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户外、课外。

各小组的岩石百宝箱做好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岩石博览会,展示岩石百宝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参观过后又引入评价机制,现场让同学们对自己小组或其他小组的百宝箱进行评价和交流。最后,我还将百宝箱的补充和完善活动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更多的岩石,使自己制作的岩石百宝箱更加丰富。同时,这也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长期研究的能力。

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学生初步掌握了认识岩石的方法和认识了常见的岩石后,知道学生认识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对岩石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岩石中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人类与岩石资源息息相关,渗透对岩石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进而对科学合理认识岩石资源。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学习活动准备:岩石用途以及岩石资源保护方面的资料;制作岩石资料卡的工具材料:胶水、水彩笔、图片、剪刀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归纳整理。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教师适时对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给予指导(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使学生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三、拓展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在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基础上,适时出示图片等资料,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并参与学生学习活动,适时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认识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讨论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图片、资料,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简单的知识归纳整理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进一步讨论交流,积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学习活动。

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一)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努力创设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了解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积极引导学生加强交流讨论,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和信息整理。此部分知识和经验大多是间接的,以理性知识为主,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生活。

(三)在学生对岩石于人类关系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使学生知道人类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自然景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板书设计:

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 课堂检测:

1、岩石都有哪些用途?

2、如何保护岩石资源? 教学反思: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教材简析: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风化原因。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意义建构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结合本课教学的实际,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国古代的教育家荀子,将学习视为一个“闻——见——知——行”的活动过程,强调“行”的作用。“行之,明也”。《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上让学生在发现问题、验证假设、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成功或失败。第二,重视小组合作。在探究过程中,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按照学生对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在探究中使学生之间有一个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的过程。第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才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从研究内容的确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知道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通过对岩石风化原因的探究,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自行研究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并了解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渗透一种发展、辨证的观点。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习得到的实验发现对岩石的风化认识。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酒精灯、岩石碎块(石灰岩或页岩最佳)、水槽、镊子、火柴、矿泉水瓶、稀盐酸、滴管、(保护眼镜可用游泳镜代替);岩石的风化相关资料。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代表性的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岩石特点,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简要归纳整理,指导学生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教师出示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进一步加强与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提示学生注意给岩石加热和浸入冷水时注意安全,对学生的积极合作、认真仔细观察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学生的发现,通过图片的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教师演示岩石遇酸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介绍一些工业城市中岩石受到酸雨,进而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师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岩石不断的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指导学生通过资料学习,观察岩石的风化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创新大胆想法进行鼓励、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埃及金字塔等古老岩石建筑和现代工业城市中的现代岩石建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产生问题,进而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学习教师出示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结合自身对自然界中岩石特点观察认识,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岩石的风化。学生充分激发自身好奇心,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极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充分交流讨论、简要归纳整理,并积极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学生学习认识教师出示的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积极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并认真倾听他人学习成果,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并简单归纳。通过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认识到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学生学习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情况,了解教师介绍的相关知识,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学习相关资料,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并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3、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主动产生问题,积极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通过图片使学生直观认识大自然中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在此基础上进行验证性探究实验,认识岩石风化的原因。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温差变化、雨水、植物三个方面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而对于雨水、植物对岩石的化学破坏作用尽可能不要涉及。

让学生通过猜想,模拟实验,推想岩石的变化最终结果,由此推想出地球上土壤原来是岩石风化造成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三)使学生对岩石的风华有更全面的认识,丰富学生视野,关注岩石风化有关研究,将课堂探究活动拓展至课后,关心科学、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课堂检测:

1、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2、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有哪些? 教学反思:

1、成功方面

(1)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入“矛盾——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来。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块普通的岩石,了解这块岩石的基本特点:重,很硬,非常结实。然后给每组同学一块风化的岩石,让他们观察说出风化岩石的特点:很疏松,很轻、能浮在水面上,表面有泥沙,有植物。通过对两块岩石的比较,不用教师说一句话,许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岩石,风化后这么轻,且能浮在水面上?岩石怎么会这么疏松,手一碰,就会剥落下来?岩石怎么会有这么多小洞洞?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2)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

“探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地验证某个事物或结论而是要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发现事实,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出材料中所蕴含的意义来。这个过程不是三、五分钟所能解决的。在常识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能从头到尾观察、实验几遍。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认识风化的岩石,提出研究的问题。

2、自我探究风化原因。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根据课后录像统计:在整节课中,学生学习用时36’48”,教师讲解时间只用了2’36”。学生有两次独立观察和探究的时间。第一次是观察风化的岩石,用时4’47”,占总用时的11.6%。第二次是探究岩石风化的原因,用时13’,占总用时的31.6%。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充裕的时间去感知,去探索。这也为探究结果的多样性提供了保证。(3)探究形式的多样性。

探究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自然科学中实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些对话,当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后,师:“这是不是结论?”生:“不是”。师:“怎么办?”生:“实验”。把验证假设的途径固定在单一的“实验”上。这是不正确的。在本课中,学生提出 了多种验证假设的方法:实验、查资料、问老师、上网……。在学生实际的探究过程中也呈现了这样的多样性。通过实验验证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有9组;查资料(包括看录像)的2组;上网的有3组。在实验的9个小组中,有用煤炉给岩石加热的,有用电炉加热,有用酒精灯加热,甚至有同学在石头上滴上了盐酸后再进行加热。课堂上有聚在电脑前小声讨论的,有不声不响查课外书做笔记的,有跑前跑后用不同种方法加热的,也有东瞧瞧西看看的同学。但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与喜悦。(4)应用探究成果。

人们获取知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累加知识,而是要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课在探究了岩石风化的原因后,有学生向老师和同学提出了“亿万年后的西山会有什么变化?”这样一个很开放的问题。还有一个同学提了一个更有价值和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亿万年后,地球上是不是只有土壤而没有了岩石?这说明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把目光关注到更为广阔的大自然。并能够试着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我在欣喜之余,把这两个问题抛给了他们。让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课外应用课堂中的方法进行自我探究。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做实验记录;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二、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认识土壤的构成成分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成分构成的鉴别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不同地区采集的一定量土壤样本、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镊子、滤纸、烧杯、筛网、放大镜、玻璃棒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交流资料,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见解,丰富自身的相关知识认识。进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利用工具观察,如放大镜;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并主动做好记录等。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想。教师积极激发指导学生讨论并根据所提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对学生大胆独特的创新设计思想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出示关于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指导学生通过相关实验方法资料的学习与自己的实验设计结合,并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加强合作学习、注意安全,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进一步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并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使学生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提出探究活动主题:“观察校园里的土壤”,进一步搜集、查阅有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并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学生积极讨论并交流相关资料,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学习、丰富相关知识。进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学会利用工具细心观察,并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做好记录。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认真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学生充分交流、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所提问题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学生积极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学习认识相关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积极合作、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认真倾听他人学习发现并相互补充借鉴,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学生倾听教师的简要概括,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3、学生了解课后拓展延伸探究学习内容,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提示学生要做好相应记录。了解作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指导学生从书刊或其他途径搜集查阅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而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

(二)学生交流资料学习认识土壤,以此获得更多相关知识。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样本,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发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上述两个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土壤成分有大致了解。

教师积极启发学生利用不同方法、从不同方面、多个角度去实验研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探究实验的探究能力。整个探究学习,教师应提供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研究。

经过学生充分的交流在进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让学生走出教室,再回到大自然中,将课堂探究的结果进行实践验证,体现教学活动开放性。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培养学生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弥补自身信息量的不足。

六、学习小结: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进一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土壤的种类,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二、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三、学习难点:

样品选择要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准备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不同地方采集到的不同的土壤样本并标号、搜集查阅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关于土壤种类的资料,教师对学生课前采集土壤标本提出安全、保护环境等问题应注意的事项。分类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白纸、滴管、筛网、水、底部扎孔的塑料瓶。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平日玩“土”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教师课前采集的含沙较多的土壤进行小制作游戏,使学生主动发现桌上现有的土壤无法捏成团,进而思考、猜测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发现土壤有不同的种类,激发学生好奇心,研究土壤种类不同的学习愿望。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并积极交流发现。教师参与学生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提示学生要学会用对比方法进行观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积极鼓励学生想到的好方法。

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提示,如探究土壤保水性时充分考虑土壤的量、水量一致、倒水的时间要一致。认真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2.教师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未标号土壤样本,提出问题:“我这里还有一种土壤,是在我们周围采集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知道它是从哪里来吗?它还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兴趣,调查身边花园、菜地、农田的土壤种类,并做好记录,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1、学生与教师交流日常对玩“土”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捏泥动物的小制作游戏活动,并从中发现桌上的土壤无法做出泥质的小作品,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积极交流发现。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认识了解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对比观察,并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认识实验学习注意事项并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

学生充分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土壤进行分类,建立标准进行自由分类学习活动,并与教师、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不断归纳形成自己对土壤的认识。

3、学生观察认识教师出示的土壤样本,积极思考问题,激发课后延伸学习兴趣,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一)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通过动手做对土壤种类不同的初步认识。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土壤在某一方面,例如颜色、气味、保水性的不同,根据特征,进行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施实验、交流研究成果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加深对土壤的认识,并自觉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材料去探究认识发现。

让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去分类,再根据学生所选取的标准进行归纳,分类方法不必拘泥一种方式。

(三)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研究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板书设计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沙量较多 土壤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 壤土:沙和土含量适中

六、学习小结: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二、学习重点:

学生学习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直接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讨论,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自由交流、探讨进而培养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书中资料卡重点介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意义,意在开拓学生视野,增加信息量。通过查阅资料、猜想预测、设计实验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六、学习小结:

第十课 保护土壤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和调查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能设计实验探究水土保持地方法。

2.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保护土壤的想法。

3.向学生进行保护土地资源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尊重事实,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一课 认识光

一、学习目标:

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实现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2.尊重光的传播试验中的证据,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认识光源,指导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4、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二课 玩镜子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用图画语言对不同种类镜子的成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能设计实验探究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使温度升高的现象。

2.认识到生活中镜子的用途,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平面镜的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引起温度的升高。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5、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三课 筷子“折”了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

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爱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第十四课 彩虹的秘密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针对彩虹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研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6、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五课 飞旋的陀螺

一、学习目标:

1.能制作各种陀螺;在玩陀螺的过程中运用光的色散只是。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7、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镜。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8、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了解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教师下发探究学习活动的资料提示卡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探究的方法和探究中的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加以巩固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在做活动中自主发现、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形成并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一种液体后做好观察记录再进行下一步另外一种液体的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并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归纳的单一个体越多,归纳越科学。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自身认知。

(三)充分激发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学习小结:

彩虹的秘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教学难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

1、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2、看到物体颜色的材料──几张不同颜色的纸片。

学生

准备

1、空心塑料三棱镜

2、制作彩色陀螺所需材料──火柴梗,红、绿、蓝圆形卡纸等。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或投影片)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学生回答 能过图片初步了解彩虹

探究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谈话: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5)出示学具 空心三棱镜

(6)小结:阳光照射在空心三棱镜,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 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

探究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问: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2)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6)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7)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像彩虹一样的的七色光?你还有哪些方法做成彩虹?(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5)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与上面的活动可以合二为一)

探究

3、认识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多种颜色。

(1)讨论:阳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提问:几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别反射什么颜色的光?(3)学生分组利用学具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课下可以让学生继续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彩虹的秘密 彩虹的的成因是 我的发现有

课后记:

飞旋的陀螺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教学重点

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

学生

准备 卡纸、水彩、火柴、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聪明的孩子都爱玩,今天咱们做一个陀螺玩一玩。

做陀螺 请同学们按课本的制作说明自己动手做一个陀螺 学生动手做,教师查看 教材只是提供一个制作的范例,暗示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知道的或搜集到的制作方法进行制作。

也可以让几个不同方法的同学做一下演示,做到小组之间相互借鉴,以丰富制作的方法,避免制作上的千篇一律。这一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开让学生动手做,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做成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另外,每个实验小组最好能多做几个,这样,在给陀螺涂色时,选择的余地就大了。教材还以图示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安全警示,提示学生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体现了教材的人文性。

给陀螺涂上颜色,玩陀螺。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找到使陀螺转得更稳定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探究。另外,应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都要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现出什么颜色,并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汇报和交流。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教师只可对看到的现象及“视觉暂留”的生理特征作简单的介绍,但对愿意做进一步探索的同学,教师要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或查阅资料或走访专家,作更深入的探究。

我们来研究善变的光。以三种不同的光的组合形式为例子,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来研究,从而发现规律并记录下来。

活动时,让学生把手电筒蒙上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进行不同色光混合的实验,红光和绿光叠加就变成了黄光,红光、绿光和蓝光叠加变成了白光。在这个环节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色光叠加模式,并且把叠加的结果留作空白(教材插图中的“?”所指),意在让学生创造性地组合光,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活动。学生手中的有色玻璃纸越多,其组合方式就越多,产生的混合色光就越丰富。因此,教材为学生的记录留下了大幅空白,方便学生把自己所创造的斑斓色光一一记录下来。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小结反思 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小组的合作水平、制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小组的合作水平、制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进行重点反思,总结得失,以利于下一步的科学学习。

板书设计 飞旋的陀螺 我的发现

课后记:

光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眼镜。

教学重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两片偏振片、卡纸、剪刀、胶水,搜集有关光与我们生活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阳光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呢!”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所举的例子,大部分会是有利的一面,当然也不排除会谈到“光污染”,因为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新东西甚至比我们要快的多。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我们可以直接谈话切入。

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直接通过谈话的形式:“生活中除了阳光,还有哪些光?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展开交流。第一组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方便。

第二组有三幅图,这三幅图分别展示了光污染的三种主要表现: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建筑物的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容易产生白亮污染,大型霓虹灯或大功率光源把夜晚照的太亮容易产生人工白昼,舞厅、夜总会安装的旋转灯、荧光灯容易产生彩光污染)。

以上三幅图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把我们的想法记录下来”为指向的供学生记录用的空白格,意在提示学生将探究成果及好的治理光污染的方法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科学学习习惯。

小组研讨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各自搜集到的有关光污染治理方面的资料进行交流,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整理出一些有效的防止光污染的方法,如合理选择光源、灯具,尽量使用光束发散角小的灯具,在灯具上采取加盖遮光罩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研讨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利用偏振片来制作简易护眼眼镜。首先让学生明确偏振片的性能,可通过阅读资料卡或搜集的相关资料完成,这是学生制作护眼眼睛的理论基础;然后让学生动手制做护眼眼镜,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制作之前,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独特见解;最后对制作的护眼眼镜进行作品展示 学生动手做 本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的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的兴趣及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拓展活动:

教材提示了拓展活动的指向:查资料,认识激光等新型光源。

为使活动落到实处,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交流和总结,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目的,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关注社会新科技的意识。教材展示了两幅与激光有关的图片,目的是把课堂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板书设计 光与我们的生活

益处 害处

课后记:

第十七课 航海家的发现

一、学习目标:

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上一篇:工程师转正申请书下一篇:网络维护中文求职信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