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命运阅读题答案

2024-07-16

纸的命运阅读题答案(精选9篇)

篇1:纸的命运阅读题答案

现代文《性格即命运》阅读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性格即命运”,这是舶来品。人的性格如何,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但命运并不全然与性格相关。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但一个人的性格对于人际环境、事业成败确实拥有不可小觑的强大影响力。

性格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特色,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所以真正的人生是一种性格人生。世界上没有元性格的人,也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只有性格相近的人。就像树上的叶子,看似相同,其实不同。而性格的构成是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可能太绝对了,但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相对稳定的那些东西才被称为性格。这“性”字有本性、习性的含义;而这“格”字既有品格也有定格的含义。因而,性格既反映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又不与人的品质完全一致。比如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温柔,但骨子里却很阴毒苛刻;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暴戾,但心地却非常善良。性格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本身,只是性格而已,并不能以此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因为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外在性的特征,所以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品质的真实更大。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时首先不是品质问题,而是看着你的感觉舒不舒服。更有许多交际是一次性的、短时期的,而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所以,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个人习惯、喜恶等感情的表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即使在长期的人际生活中,性格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性格的人际影响力大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性格的`魅力。人的性格的人际魅力不在于相同,而在于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绝不是那种伪装、粉饰、压抑后的“标准”性格。一种真实的不掩饰的只属于你的,而不似他人的性格往往更能获得人际的引力。但这种人虽适合做朋友、当英雄,却很难成为领袖。

性格的亲和力。“世俗标准”的性格尽管不具有个人魅力,但对大众具有亲和力。虽然这种人可能没人会成为他的朋友,他也永远不会是英雄,但却适合做领导。因为他会让人们觉得很舒服,至于他心里怎么想,人们倒不过多计较苛求。

性格的破坏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不合时宜地显示自己,或者挖苦、打击、讽刺他人,无论对人际、对群体都有极大的破坏力,这种人只能是“孤家寡人”。这种人既不可做朋友,也不能当领导,也不会成为好下属。

好在性格远非本质,性格也是会改变的。但应该改变的只是那令人不舒服的部分,而没有必要连同那份真实也抛掉,那就失去了自我。

1.下列关于“性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格即命运”是从国外传入的意识,但作者认为性格未必决定人的命运,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

B.性格在本质上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世界上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就像世上本无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

C.一个人的性格是相对稳定的,因为它的构成是这个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

D.性格既指人的本性,也指人的品质,作为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是不能用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性格对人的影响比品质的真实更大,因为人们在评价他人时,更看重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等给人的感觉。

B.因为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在短期的人际交往中,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

C.性格的人际魅力在于与众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不是伪装、压抑后的“标准”性格,而是真实的有个人特色的性格。

D.“世俗标准”的性格虽然没有个人魅力,却具有大众亲和力。有这种性格的人更适合做领导,而不是英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初次见而还是在长期交往的人际生活中,性格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也就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

B.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张扬自我,或者不惜手段伤害他人,这些都是性格的破坏力的表现。

C.魅力性格、亲和力性格、破坏力性格都给人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这些同时也决定了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

D.人不能为他人而失去真实的自我,但改变自己性格中让人不舒服的部分,是可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的。

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曲解文意,“性格既指人的本性,也指人的品质”错误,是性格的“性”字有本性、习性的含义;“格”字既有品格也有定格的含义。)

2.A(范围变化,性格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品质的真实更大。)

3.C(无中生有,“决定人的地位”原文没有体现,应是人们适合的社会角色。)

篇2:纸的命运阅读题答案

近代以来,为了应对国际战争和冲突,构建持久稳定的国际秩序,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接踵而出,但总体上收获甚微。这不禁令人反思一个重大问题: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否可能?

依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理解,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战争是伦理发展的必然环节,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持续的甚或永久的和平会使民族堕落”。应当说,在黑格尔所处的现代性发展阶段,这种理解不仅是正确的,还是相当深刻的。因为黑格尔把握了那个时代主体间、国家间关系的本质,即“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正如前文所述,在各个国家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而激烈争夺有限的发展条件时,战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暂时的和平不过是弱小国家面对大国霸权的无奈选择,或多个大国之间的短期相互制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某一国家在发展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力量,平衡便必然会被打破,“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仍将继续。

但问题在于,当今世界已经远不是黑格尔所处的那个现代性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而是处于现代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今日世界现代性问题的严重化和普遍化,并不是靠丛林法则就能根本解决的。对外战争不能确保自身和平,限制他国发展不能确保自我发展,不合作就不能发展,不共赢就不能单赢,这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这时候再抱着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不放,显然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时代发展呼唤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准确把握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方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首次突破和超越了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的单一主体性思维,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开启了全球治理的崭新篇章。

现代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是所有国家都居于其中的历史境遇。那么,为何唯有中国能够率先提出超越传统现代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呢?这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由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决定的。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道路从来就不是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而始终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这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从其开启之日起,就与西方经典现代性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的市民社会、原子化的个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在中国道路中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由此可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不仅体现于提出一整套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而且做到了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成功提出一种超越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观和发展观的新方案。其最根本、最重要的世界意义在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拓展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推进,为这种新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和鲜活的示范。

(节选自桑明旭、郭湛《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坐标、现实基础与世界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黑格尔认为战争是必然的,有了战争就能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民族就不会堕落。

B.在现代性发展的初始阶段,战争和冲突不可避免,和平只是小国的妥协或大国间的制衡。

C.中国为适应时代发展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强调公共性,提出全球治理的新方案。

D.受中国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论题,文章首先设问,然后通过对比论证得出结论。

B.文章引用黑格尔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是为了证明在当时战争和冲突是必然的。

C.第三段通过分析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历史阶段,论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D.文章从历史回顾、现实基础和世界意义等方面来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去所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收效不大,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很好把握时代特点。

B.因为西方文化关注个体、关注自身利益,所以他们很难提出有效的全球治理方案。

C.中国如果最初选择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就不会率先提出符合时代的全球治理方案。

D.全球治理方案只有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并且具体可操作,才会有效。

试题答案:

1.B(A“有了战争就能……”错,战争只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C “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错,原文是“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D原文没有谈及中国文化和中国道路的关系)

2.C(“可行性”错,新的历史阶段论证的是必然性,“可行性”无中生有)

篇3:本月阅读套题参考答案

1.C (完整理解文段1可得此答案) 2.C (满足不了人体需要, 不是说“营养不够丰富) 3.C (能帮助人体摄取营养) 4.A (原文是“有些分离出来的物质”, 不是全部) 5.B (A.和睦亲近。C.部落。D.财物) 6.B (A. (1) 动词, 到, (2) 代词, 他。B.均表转折。C. (1) 介词, 凭; (2) 介词, 用。D. (1) 介词, 同; (2) 连词, 和) 7.A (当时与何祇关系并不密切, “嶷宿与疏阔”) 8. (1) 当时人们议论想恢复旧郡, 授张嶷任越郡太守, 张嶷带领手下到郡 (2) 经过牦牛城寨时, 城寨首领襁负亲自出来迎接, 等到追至蜀郡边界, 他率领的跟随张嶷来朝贡的人达一百多9.齐宣王看到周文王的园囿认为大, 百姓认为小, 齐宣王就向孟子请教。孟子说:“周文王的园囿, 方圆七十里, 割草打柴的人可以进入, 射雉捕兔的人可以进入, 与百姓同享, 百姓以为小, 这不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听说郊关内, 有园囿方圆四十里, 杀死里面麋鹿的人, 如同犯了杀人的罪, 百姓认为它大不是很合情理的吗?”楚灵建章华台, 伍举劝谏说:“先王建立台榭, 榭只是为了讲军事, 台只是为了观气象。”10. (1) 两首诗的画面都很开阔。不同的是:《浣溪沙》的景物动态感很强, 词中的“逐”“拍”“出”使画面显得生动鲜活;画面以平面展开为主, 显得疏朗开阔。《折桂令》的景物以静态为主;画面纵横、上下同时展开, 显得错落有致, 丰富而富于变化, 显得壮阔多姿。 (2) 反映词人内心矛盾的两句话是, “白发戴花君莫笑”、“人生何处似尊前”。前句表现了词人忘情欢乐, 完全投入到了自然美景和觥筹交错中;后句表明词人借醉酒忘掉人生不得志的不快, 词人的内心深处是痛苦的。欧阳修刚正不阿, 忧国忧民, 可是宦海浮沉, 政治上多次遭受挫折, 内心的苦闷何以派遣, 也只有忘情山水, 借酒浇愁了。由此往深处看, 忘情山水的乐, 是派遣;借酒浇愁, 也是派遣。二者的本质又是一样的。11. (1) 反复“突突”声以突出老人难过的心情。 (4分) (2) 原句用了反复和对举的语言形式, 突出老人外出的时间长和家人焦急的心情, 改后失去了这种效果。 (4分) 12.“船”的命运是因环境恶化、河水干涸造成的, 作者希望人们珍惜环境, 不让悲剧重演。 (每问4分, 共8分) 13.老人一如既往地珍惜他的船, 表明他对过去环境和生活的眷恋, 希望环境还能好起来。 (4分) 同时也在唤醒人们的关注。 (4分) 14.此段主要运用了行为动作描写。 (2分) 通过对老人动作行为的细致描写, 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老人对船的眷恋不舍, 从而表现出老人对过去美好环境的眷恋和对失去美好生存环境的痛心。 (6分)

(命题者提供)

篇4:本期阅读题参考答案

1.shú chī bó qiè huī 2.(1)B(2)A(3)C 3.略。4.插叙。同卖瓜妇女形成类比,说明生活的压力,让她不“在乎”付出的辛劳。5.D

《生命的舞鞋》

1.因为对一个有追求有尊严的生命来说,那些鞋子的真正价值并非形式上的实用,而是出于精神的完整和美之对称的需要,是永不可或缺和漠视的。2.示例:我真的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一只只从未穿过的左鞋收藏在橱格里呢?为什么不把它们遗弃了呢?放在那里不会触痛自己的心灵吗?3.示例:第一处的含义是在人生顺境时,要感激生命对自己的眷顾,让自己能享受生命带来的芬芳;第二处的含义是在人生逆境时,要感激生命对自己的锤炼,让自己收获人生更丰厚的美和价值。4.同意。因为她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厄运击倒,而是在逆境中奋发向上,对生命满怀感激之情,努力拓展着自己另一番异常开阔的人生境界。5.“鞋子”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作者着力描写鞋子,突出了残疾人士的坚强,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感动与崇敬。6.示例一:人生不可能没有挫折,遇到挫折,战胜挫折,才会走向成熟。示例二:困难是人生的教科书,逆境是磨炼心灵的熔炉,无论幸运还是厄运,我们都要做自己命运的开拓者。

《瞄准》

1.瞄准 打中 2.交代猎人神准的枪法为下文作铺垫,是为了说明猎人完全可以捕杀他已经瞄准的东方白鹳,且他打掉了这只东方白鹳的金属夹是故意放走这只东方白鹳的。3.重视这次捕杀东方白鹳行动,首先动作小心谨慎,其次为了不引起东方白鹳的警觉,还特意装上了以前都不用的消音器。他最后放走了这只已被瞄准的东方白鹳是因为这只东方白鹳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自由的渴望,强烈震撼和征服了他,最终他爱的灵魂被唤醒,他罪恶的猎枪瞄准了东方白鹳的金属鸟夹,让受伤的东方白鹳重新振翅飞翔。4.这是一处环境描写,他衬托了当时猎人因让这只东方白鹳重获自由而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表达出这只重获自由的东方白鹳在蓝天下飞翔的优美姿态。5.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个文明的国家,国民应该具有博爱意识,应该保护动物,尤其是像东方白鹳这样的珍奇动物,我们应该让它们自由地生存,自觉地尊重动物,真诚地关爱动物,我们应该与它们和谐共处。

《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

1.(1)xiè (2)jiě 2.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3.“拽”、“摁”、“塞”,借助这些动词,生动地刻画出同学们关心他的自觉和自主,呈现了一幅热情助人的感人画面。4.对于一位自卑内向又有尊严的农村孩子来说,总是白白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心里感受到的除了愧疚,更多的是不快乐。然而,老师深谙此理,她所说的“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不仅仅帮助了他人,而更难得的是,她让接受帮助的人更快乐,更心安理得,而不用背上不必要的人情债。5.答案不唯一,注意用第一人称。

《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

1.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还有很多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2.钱先生并不为之心动,他用幽默的话语明确地表示拒绝。3.是从反面论证“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观点。4.不能删掉,因为用它修饰“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能更有效地说明“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5.①金钱可以是许多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易卜生②鸟翼上系上了黄金,鸟就飞不起来了。——泰戈尔③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钱过剩则倍感悲哀。——托尔斯泰④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6.答案略。注意观点正确鲜明,语言简洁。

《用分享打开交际的大门》

1.学会与别人分享是与人交往中明智的选择。(意思相近即可)2.从反面证明论点,“不懂得与人分享的人难以融入集体,难以获得成功”。3.创建者希望自己能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普通大众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4.摆事实、讲道理。5.①要学会与别人分享,因为这是新时代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②学会分享、乐于分享是人与人交往中明智的选择。(答案是开放的,言之有理即可)

《不完满才是人生》

1.如第五段。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或者被人踩了一下;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这样的语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读者读来有亲切感,仿佛文中所举之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般。季老就这样用浅显朴素的语言,给我们阐述了“不完满才是人生”的道理。2.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文中依次以皇帝、封建臣子、普通百姓和知识分子等类人为例,有力地论证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能体现出正确的人生观即可。示例:不完满才是人生,只有如此才能正确把握自己。当我们面对人生中的诸多不如意时,应该豁达处世,以平和的心态,正确把握自己,面对现实,重整旗鼓,重新上阵,向自己挑战,给自己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读书使人优美》

1.(1)读书可以使人谦逊而神采倍添。(2)读书可以使人学会微笑。(3)读书可以使人学会自知而不狂妄。2.(1)本意是挑起战争,用武力解决问题。文中指人们为了美丽而动用医刀整容的残酷、可怕的事实。(2)掀开书页,露出微笑。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指读者与书中的智慧与精彩、英明与穿透产生共鸣而无比愉悦。3.全身心地投入到书中,与书中的人物一起哭泣、一起欢笑,这其实是一种释放心灵,陶冶情感的方式。它能让我们忘却生活中的烦恼与哀愁,置身另外一个自由、美好的天地。即使哭泣,也是一种灵魂的舒展与宣泄,所以,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意对即可)4.(1)举例论证。如“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具体论证了人们为了美丽而使出了万千手段,更有说服力。(2)比喻论证。如“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的重要作用,突出了“读书使人优美”的论点。5.结合生活体验,言之有理即可。如:真诚善良、奉献爱心、勇敢坚强、谦虚礼貌等都可以使我们变得优美。

《“杞人忧天”与哥本哈根》

1.环境保护、节能减排。2.①毫无根据的担忧。②我们的生存环境恶劣了,连一块净土都难觅了,人类该有忧患意识了。(意思相近即可)3.因为当今最危害我们生存的因素可能已经不再是战争,而是环境遭到破坏后产生的灾难。4.节能减排的理想与现实仍然矛盾重重。(意思相近即可)5.①作为发达国家应当毫不犹豫地负起道义的责任,不仅要承担主要的减排任务,还应当资助那些贫困的国家,帮助他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困难和负担。②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当有一定的具体的减排二氧化碳的承诺,并把保护环境纳入国民的行为和生活准则中。(言之有理即可)

《低碳旅游》

1.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2.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碳排放,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3.游客渐渐明白环保的重要性。4.举例子,具体说明在实践层面上,低碳旅游早已进行。5.不能,因为“之一”表明旅游业是绿色行业的一种,删去后与事实不符,这个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6.示例:城市的交通规划和人们的出行习惯也会影响碳排放。从能源消耗来讲,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习惯更有利于减排。

《海洋——未来的粮仓》

1.引出本文话题,激发读者兴趣。2.利用回升流原理,在那些光照强烈的海区,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层,而后在那儿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饲养贝类,并把加工后的贝类饲养龙虾,从而获取蛋白质。3.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对比,说明海洋粮仓的潜力很大。4.例如“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渔场,大抵都在近海”一句中的“大抵”,用得就非常准确,说明绝大多数渔场都在近海,但也有极少数不在近海。5.海洋将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保护海洋就是保护子孙的口粮。

《你的植物会生气》

1.连续使用两个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及阅读兴趣,促使读者向下阅读文章。2.测谎仪的指示曲线则急剧上升。3.不能删去。“几乎”表不肯定语气,能体现文章语言的严谨性。如果去掉,说话就太绝对了,不符合实际的情况。4.维克多发现,当试验人高兴时,植物便竖起叶子、舞动花瓣;当试验者处于不安的情绪中时,植物的叶片也会瑟瑟发抖;倘若试验者万分悲伤,植物便会沮丧地耷拉下叶子。5.植物在黑暗中突然受到强光照射时,能发出类似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到变天刮风或缺水时,就会发出低沉、可怕和混乱的声音,仿佛表明它们正在忍受某种痛苦。在平时,有的植物发出的声音好像口琴在呜咽,还有一些原来“叫声”很难听的植物,受到温暖适宜的阳光照射后,或被浇过水以后,声音会变得较为动听。

文言文阅读训练三则

《卖蒜老叟》:1.(1)断绝(2)这样(3)接近(4)放2.(1)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2)老人背起蒜慢慢地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别人自己的姓名。3.A4.杨二相公自恃“精于拳术”,而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5.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强中自有强中手;《卖油翁》。6.经过这次教训,我懂得了技艺无止境的道理,也懂得了即使你技艺精湛,也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从此,我遍访名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闻鸡起舞,苦心研习,努力做一个德艺双馨的拳术大家。

《三患五耻》:1.(1)实践(2)官职;职位(3)以……为耻(4)已经2.(1)已经听说了,担心不能学到手。(2)老百姓平均分东西,每人得一份,而自己却多拿一份,君子感到可耻。3.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4.B(都是宾语“之”前置)5.(1)担心知识或道理不能付诸实践。(2)对自己“多吃多占”感到可耻。6.勤奋好学,言行一致,名实相符,忧国忧民,有治国安邦之策并贯彻始终。7.略。

参考译文:君子有三件忧虑的事:自己没有听到过的知识或道理,担心不能听到。已经听说了,担心不能学到手。已经学到手了,(又)担心不能实行。君子有五种认为是耻辱的事:担任一定的职位,却不能拿出自己的意见,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光有见解,却不去实行,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已经实行了却半途而废,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土地很多,百姓却缺衣少食,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大家都平均而自己却多拿一份,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

篇5:一张纸的命运作文

我曾经生活在一个华丽的抽屉里,里边有许多我的同伴。他们有的是硬面的,有的是油面的,而我不过是一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画纸。我的主人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因为他喜欢画画,才把我从商店里带回了家。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和同伴们正在聊天。突然,我们的“家门”被打开,我也被小主人小心翼翼地抽了出来,然后他拿起画笔,在我身上画来画去,不一会儿,我身上便被彩色的线条和图案装点一新,同伴们可羡慕了。小主人的爸爸妈妈也表扬他画的不错,我也很骄傲。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小主人不再喜欢我,把我和许多书报和废纸扔在了一起,而我的同伴们被主人精心呵护,给他们穿上了比我更漂亮的外衣!我心里难受极了。有一天,小主人的妈妈把我卖给一个收废纸的家庭,从此我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在这个家庭同样住着一个小男孩。他是我的新主人,他同样喜欢画画,但他妈妈没有很多的钱给他买画纸、画笔。这天,他在纸堆中找来找去,因为母亲节就要到了,他想看看有没有漂亮的纸稍作修改可以做成一张美丽的贺卡送给妈妈。突然,他把目光投向了我,他也小心翼翼的拿开我身上的东西,开始给我装饰,他给我画上花边,画上新的花纹,我变得更加漂亮了,小主人还在我身上写下了对妈妈的祝福呢!

母亲节一早,小主人把我送到了妈妈的手中。他妈妈轻轻地捧着我,欣慰地摸着小主人的头,妈妈笑了。后来,我就一直住在一个并不漂亮,甚至说是很粗糙的相框里,挂在小主人妈妈的墙头。

篇6:一张纸的命运作文

我四处张望忽然发现墙壁上贴满了艺术品,全部是我的兄弟姐妹,原来大家全都到这儿来汇合了。我高兴极了,我又能和我的家人在一起了也不愁没人陪我玩了。

刚过几天清闲的日子,便又不安宁了,主人在我的身上搞恶作剧,痛得我想让法官来治理这一切。这时我多想回到妈妈的怀抱,得到兄弟姐妹的关心。

我被主人画得脏脏的,不免做起了白日梦:多想去洗一个舒服的热水澡,躺在浴缸里欣赏着圆圆的月亮。本来全身洁白的我居然被弄得这么脏。我们虽然很渺小,但我们的用处还是很大的。人类应该不在我们身上乱画,这样完全是一种浪费行为。

不一会工夫,我身上被主人粘上了胶水被当作艺术品贴在了墙上。不知过了几天几夜,我和其它被主人当作艺术品的朋友成了天天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我们讨论着我们为什么这样悲惨。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已经到了傍晚。我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启示,如果不经历磨炼就难得见到彩虹。想着想着我就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

篇7:《命运》阅读答案

2.命运也掌握在自己手中。

3.“迷惑”是因为他并没有理解禅师的用意,不知道禅师为什么明知故问。“恍然大悟”是因为他明白了禅师的用意。禅师告诉他,命运就在自己掌握之中。

4.不能等待和依赖命运,要掌握和努力改变命运。(每小题3分)

篇8:纸的命运阅读题答案

那么, 这样做是不是真能得到一个很好的分数呢?答案是肯定的。一回答某一段的环境描写作用, 答题就是渲染气氛、引出人物、制造悬念等, 一涉及某一段内容的作用, 就有诸如承上启下的过渡、丰富文章的内容、丰富人物性格等, 而且只要学生写了这些术语, 均可得到一个不菲的分数, 轻松简便又不需用太多脑筋, 这多有甜头呀!而一旦学生尝到这甜头, 你再让他去认真阅读文章、分析文章, 他是不会理会你这一套的, 因为他不听你的不去分析文章也能得到分数, 甚至是一个非常好的分数。

当然, 从分数角度来讲, 我并不反对这样做。然而, 从语文素养的培养角度来讲, 我们真不该本末倒置。我们要讲答题技巧, 但不能太多太重, 而是要从根本上, 教会学生分析文章的方法。否则, 即使他考得一个好成绩, 他对这文章可能还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 这样的阅读能力对他以后的学习肯定是有害的。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 我们也应该在平常复习中重视文章本身的分析。

当然, 我们老师或是学生之所以特别重答题技巧甚至只重答题技巧, 也是事出有因, 因为高考命题到阅卷都是这样操作的, 按答题的术语要点给分, 这让我们很无奈。幸好近几年的很多省的高考命题角度改变, 答题要求也在改变, 术语已经不能作为答题得分的尚方宝剑啦, 要想得高分, 必需深入理解文章才能答出一个满意的答案。下面, 请允许笔者以2015 年浙江高考题《捡烂纸的老头》为例, 陋陈个人之见。

一、作品本身对高考答题的意义

作品未进入到高考试卷时, 作品几乎是属于作家个人的精神创作品。一位作家创作作品, 应该都有其创作缘由, 或是因为社会原因, 或是个人原因, 所以我们在分析一部作品时, 总是想先翻阅一些关于这部作品创作的资料, 如作者、时代背景等, 弄清作家为何而作, 从而更准确地去理解作品。分析一个作品能够样样去做, 知人论世, 当然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 作家的作品一旦进入高考命题中, 就不再是作家的作品, 而是命题者的作品, 是命题者在原作基础上的二次创作。因为一旦作品进入高考命题中, 命题者就有可能对作品进行删改, 删改成符合他命题思维逻辑的文章。当然, 一般需删改的文章是篇幅过长的文章。而根据高考阅读文的字数限制进行删改, 被删改的内容一般是不会影响考生的答题。从这点上来讲, 进入高考阅读的作品, 其阅读的对象就是确定的, 那就是高考考生。而考生在20 分钟左右的时间内既要读懂文章又要答完题, 这本身的压力就很大。而且一般的作家, 学生也根本不可能知道, 更不用说其作品创作背景。

但无论是经删改还是原篇保留的阅读文章, 命题者的理解思维都会在其设计的题中呈现出来。《捡烂纸的老头》共设计的五个问题:

①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②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 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③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④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 结尾两段不避其简, 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

⑤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仔细分析这五道题可以看出, 前三道题是考查人物形象。第一道题是直接概括人物形象, 为什么指定在第三段, 因为第三段是主人公直接进场的开始, 而且描写形象最集中。第二、三两题实质上都是考查人物形象塑造的方式方法, 第二题是侧面描写, 第三题是正面描写, 然后需要考生来赏析这种写法的好处。第四题考查的是结构的安排。最后一题考查主题。为何没直接考查情节, 因为小说的情节过于简单, 没有什么一波三折, 实际上也称不上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情节。所以在命题者看来, 没有考查的必要。

从这五道题中, 大致可以看出, 命题者在理解这篇小说时, 把人物“老头”作为重要内容来把握, 又关注到这篇小说写法的独特之处。开头, 人物还未出场, 小说却花近一半篇幅来作铺垫,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这种写法, 头重脚轻, 一般人是不敢这样去做的, 也只有像汪曾祺这样的名家才敢这样。这篇小说的意义或者说这个人物的典型性又在哪, 这又成了命题者读这篇小说的更高一层的理解。这三个层次, 从外在语言到内在思想, 正是命题者解读这篇文章的思维, 而这一思维就在他设计的问题中显现出来。

二、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本身

语文学习主要强调阅读与写作两种能力。我们一直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但若没有正确的方向引导, 对学生来讲, 阅读就成了一句空话。阅读如果从高一入校开始就有正确的方法指导, 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提高, 但是, 现在很多学生到了高三, 哪怕是进了大学, 阅读理解能力都是很弱的。拿到一篇新的文章, 有的人连大的主题都不能把握, 更不用说对文章进行深入地理解了!因此, 如果高一高二错过阅读能力的培养, 到了高三阅读复习时, 一定要引导学生阅读高考中出现的现代文。

平常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以读懂文章、分析文章、分析问题及答案来源为主, 千万不能为训练而训练, 把阅读训练当成是做题对答案。要知道, 题是永远都做不完的, 只有懂得正确的阅读方法, 才能真正在阅读中有一个突破。

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对文章本身进行阅读呢?

第一, 按照行文的顺序, 一段一段地读, 一段一段进行意思概括, 然后根据意思进行分层, 从而掌握文章结构。《检烂纸的老头》这篇小说, 第一段核心句子“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 地方不小, 东西实惠”, 这就是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强调“平民化”, 供平民享受, 便宜, 实惠。各种小炒的菜, 各种主食等可以满足各种口味的人享受, 而且味道很好。第二段紧承第一段说这个馆子吃的人很多, 工人们、退休职工、流动客人等, 形形色色的人, 但都可称为是平民, 而且除了少量的流动客人外, 几乎都是老主顾, 这正说明该馆子实惠好吃。

第三段由第二段一般性人群的描述到目标锁定到了其中一人的身上, 那就是捡烂纸的老头。小说是这样说的:“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 午晚两餐都在这里, 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 是个捡烂纸的。”这个人作者并未给他贯个姓名, 说明他也是烤肉刘馆子里的普通一员而已, 也是老主顾。但作者之所以把他单独拿出来写, 那是因为他有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 按一般性的行文思路, 那接着就是写他的独特之处, 而写人不外乎就是外貌、语言、心理、行为描与,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手法结合, 将这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呈现给读者 (考生) 。文章思路很简单, 只要认真读一到两遍, 基本上可以把握。而且从考试角度来讲, 被选作考试的文章, 结构或行文思路都相对比较单一, 易把握, 毕竟命题者在选阅读文章时要考虑到考生的阅读水平及考试时间的限制。

第二, 抓住个别词语进行深入理解。比如第一段“平民化”这一词, 就点明了这家馆子的特色及顾客对象。“平民化”有便宜、实惠, “平民化”代表的是底层百姓享用的地方。“地方不小”即可容纳很多人吃饭, 于是才有第二段中描写各种各样的人在里面吃饭的情形。第二段开头说“人总是满的”, “总是”一词, 即印证了烤肉刘的生意不错。第三段在描写老头时, 有一些副词, 既能表现老头本身, 也能表达周围人对他的情感态度, 如“他穿得很破烂, 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中, “很”“总是”就表现老头的邋遢形象, 也表现了周围人对他的厌恶瞧不起。这样的词很多, 而分析文章能抓住这样的词句, 会把文章读得更深刻更丰富。

第三, 透过语言的表层含义把握文章的主题。小说也好, 散文也好, 其主题都是藏在语言的背后, 只要把语言理解到位, 主题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主题实质上涉及到两个方面, 一是文章的典型意义, 二是作者的情感取向是褒或是贬, 这是需要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后悟出来的。这篇小说的主题, 就是借助捡烂纸的老头来表现他的典型性意义, 他无名无姓, 说明他是千万底层人物中的一员, 与坐在烤肉刘馆子里吃饭的人一样, 都是底层的百姓。然而, 就是这些处于同一底层的人物, 也会轻视他们同一层次的人, 只不过是捡烂纸的老头比他们的生活更不如。这似乎在展示人的劣根性。从作者情感态度上来看, 则体现了他的一种人文情怀, 对底层人物尤其是边缘人物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三、明确问题指向, 基于文章回答

考试的问题与自己的阅读理解还不完全一样, 因为考试的问题是命题者的独特设计, 而自己的阅读则完全是自己对文字的一种理解把握, 无意于去解答什么问题。因此, 要准确全面地回答命题者所提出的问题, 就必须弄清题目的指向。

何为题目指向?笔者认为主要指两层含义:一是题干本身, 包括题干中的限定性词, 题干的问题是类型;二是题目对应的文章区域, 是某一段还是某几段还是全篇。以该篇小说设计的题目为例, 前四题的问题对应的是一些局部文字, 因此回答时必须锁定在它所规定的文字区域内。第五题是全篇的思考。再仔细分析这些题干, 第一题“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形象特点”。其限定词是“概括”, 即根据文章的内容描述, 用简洁的几个词概括, 而不是分析。此外, 其分值只有2 分, 说明其形象特点不会特别复杂。第二题“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来评说‘老头’的行为, 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 分) ”这实际上已经告诉我们这一段的内容是侧面烘托, 通过他人的观察来描写老人的形象, 而题目要我们回答的便是“效果”。“效果”就是这个问题的核心限制。再比如第4 小题“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 结尾两段不避其简, 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 (5 分) ”题干已经告诉我们文字区域在开头两段与结尾两段, 并且还告知开头运用繁笔手法, 结尾运用简笔, 要我们回答的是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实际上这一问题的指向就是这样安排的妙处效果, 弄清了这些题目指向就是这样安排的妙处效果, 弄清了这些题目指向, 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有了指明灯, 方向清晰明朗, 问题思考起来就不会偏执。这也是正确回答问题的基本保障。

在明确了题目的指向后, 更重要的就是问题的作答。作为高三阅读复习, 我们一方面在强化答题规范和技巧以及答题术语。这对高考得分当然是重要的途径, 也是要走的捷径, 但是这只是技巧的层面, 只有这些, 是远不够的, 最根本的还是要基于原文的理解。纵看这篇小说的问题, 几乎没有一道题是只有答题术语就行的, 每一道题的答案都来源于文章本身。有了对文章本身的思考进行问题回答时, 再加上一些答题术语的技巧, 那么, 这样做出的答案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分数。

比如第一小题, 从第三段概括人物形象, 命题者提供的是“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可是, 这三个特点是怎么概括出来的呢?我们仔细阅读第三段, 这段共有11 个句子, 第1、2 两句是引出捡烂纸的老头, 第3 至11 句都是在描述老头形, 是从不同角度进行描述的。第3、4 句是外貌着装角度, “穿得破烂”“油乎乎的烂棉袄”“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浅黄”, 可知老头贫穷、邋遢、不修边幅;第5 至7 句在说其年龄, 年龄不清, 但猜测也在“六十”以上, 且牙齿残缺不全,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老头真的很老, 很难看, 连牙都是七长八短的;第8 至11 句, “努力啃啮”, 用别人喝过的碗喝汤, 还自言自语, 饮食习惯古怪, 语言行为怪异。因此可以概括出参考答案所提供的“老丑、邋遢、怪异”三个特点。

再如第四题, 拿到这道题, 我们首先要分析题干。这是一道结构考查题, 考查作者这样安排的优点在哪些地方。“开头两段不避其繁”, 这告诉我们, 前两段运用繁笔,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我们在回答时, 就要说出作者繁笔落在哪, 写了些什么, 然后再回答这样写有何用。后两段运用简笔, 为什么这样写。然后, 要将开头与结尾两处结合起来思考, 繁简对比, 作用又是什么。其次, 分析文中语段。前两段, 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 富有生活化, 写得这么细, 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人文环境、平民化、芸芸众生、社会缩影。而后两段, 留了一个问, 留白, 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再看高考卷提供的参考答案:“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 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 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②结尾交代了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 以简笔收束全文, 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 突破了常规写法, 繁笔舒缓, 简笔局促, 结构奇峻, 令人惊奇。”从答案来看, ①②两点是从文中分析得出的, 第③点则是一些答题术语的运用。如果考生能将术语与文章分析结合在一起, 就可以写出一个较完善的答案来。

篇9:纸的命运阅读题答案

(2) 以身作则 (或“身正令行”)

【示例】 我认为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待人接物的重要原则。它有利于提高个人内在修养,从而远离他人无谓的抱怨和指责。同时,它还能增强个人行事的外在影响力,以最小的阻力达成影响他人的目标。

2. (1) 显示隐者生活之乐。

(2) 同意前者。理由要点:讲丈人自己年老体衰,两眼昏花,没有看到夫子,有自嘲意味。

同意后者。理由要点:批评孔子不务实,只知道宣扬没有实际作用的政治理论。

3. (1) 管仲是仁人,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有功于民。但他生活奢侈,行事多有僭越,违背了礼制。

(2) 孔子肯定管仲的“仁”,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使百姓生活安康。可见孔子的“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4. (1)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 “温而厉”指孔子个性中既有温和的一面,也有严肃的一面。孔子在生活上与人平等相待,待人温和有加、谦恭有礼。如在“侍坐问志”时,孔子与众学生平等对话,畅所欲言,平易近人。但孔子对人性卑劣、道德缺失等情况又常不假辞色,予以严厉批评。如对季氏“八佾舞于庭”一事,孔子深恶痛绝,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5. (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

“三”指的是得知学《诗》对于外交应对的重要性、学礼对于立身的重要性以及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 有教无类。

【示例】 我赞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虽然人的身份地位、先天条件是有差别的,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等。但人人都应该接受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不应该对不同的对象有歧视或偏私。

6. (1)传述前人成说,使之流传而不进行创造。

(2) 对待古代文化(或传统文化)的主张。

【示例1】 孔子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示例2】 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7. (1) 赞同孔子的观点。中行之人世上鲜有,但是“道”又不可无所寄托,因此,退而求其次,求其可教之人。狂者虽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但立志是做人做事的前提。狷者自爱其身,守节而不违法,这是人最基本的品德。如果使狂者脚踏实地、躬行践志,使狷者树立远大理想,那这两类人将能继承大道。

(2) “中庸”不等于“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是指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各方的思想观点;而“中庸”是指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调和与协作。

8. (1) 以人废言 (或“因人废言”“群而不党”)

(2) 君子应爱憎分明,憎恶、反对任何不合道义、礼仪的人或事;君子待人行事应客观公正,举人察言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君子为人处世的态度应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善于团结人而不营私结党。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

9. (1) 反对战争 (或“讳言战争”)重视战争

(2) 孔子认为,如果统治者迷信、依赖武力而不重视教化,势必引发局势动乱,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所以他坚决反对战争,对统治者讳言军事之术。孙子认为,战争关乎一个国家的存亡,任何一个统治者都应充分重视军事之术。两种观点各有侧重,但孔子没有了解军事之术具有阻止战争、保障和平的作用,孙子没有阐明和平是军事之术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两者各有偏颇。只有两者互相补充、合为一体,才是辩证、科学的军事观。

10. (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或“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 孔子认为,和谐的亲情关系是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礼仪规范的基础,亲情毁弃,则道德、礼仪不存。因此,虽然父亲偷羊违背道德、违反法律,但为了更好地维系作为道德、法律根基的亲情,儿子应该为父亲隐瞒。惩罚罪恶,不能付出泯灭亲情、沦丧良心的代价。但是,过分倚恃亲情、人情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会破毁法律、规范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孔子的直道观还没有在情、理、法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11. (1) 以法治国(或“法治”)以德治国(或“德治”)

(2) 儒家学说认为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

一个好的统治者不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12. (1) 纲:粗大的绳索,此处作动词,意为“使用粗绳”。

宿:栖宿,此处作名词,指栖宿的禽鸟。

(2) 孔子问人不问马体现他重人贱畜;不用粗绳捕鱼、不射杀栖宿的禽鸟,体现他着眼于人类长期、持续地使用渔猎资源,从这两方面可看出孔子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丰子恺则爱人及物,希望世人关爱世间一切有生命的物体,比如被我们垂钓的鱼儿。丰子恺的思想在当今这个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保时代,更具普世价值和现实意义。

13. (1)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或“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 【示例】 我同意子贡对“徼以为知者”的批评。剽窃他人见解而自作聪明的做法,损人害己,既不利于见解的正确传播,也不利于自己的成长进步。现实生活中经常见诸报端的论文抄袭事件,其实就是这种“徼以为知”行为的具体化。这种做法违背了学术道德,妨害了知识创新,有百害而无一利,理应遭到大家的唾弃。

14. (1)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或“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 【示例】 上述理解不正确。“安贫乐道”的本意是安于贫困恶劣的环境,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安贫”指的是人生可以经得起贫穷、艰辛的考验,处于贫困的境地不怨天尤人、不颓废、不消沉,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而不是指安于贫困的现状。“乐道”则在于以坚守理想为乐,能在“人不堪其忧”的艰难生活境况中“不改其乐”,坚持自己的追求,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所以,“安贫乐道”不但没有一丝不思进取的含义,相反,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取。

15. (1) 等级制度 (或“尊卑秩序”)。

(2) 【示例1】 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中拥有巨大价值。因为“礼”是社会道德的外在表现,是社会普遍遵从的社会规范。有了“礼”,大家才能各司其职、各乐其业,才能使各种竞争处于有序状态。假如社会无“礼”,人人各行其是,生活秩序就无从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将被动摇。由此可见,“礼”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作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文化。

上一篇:我是小小魔术师小学作文400字下一篇:新闻采访写作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