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

2024-08-03

2009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精选8篇)

篇1:2009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

2009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试卷

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4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有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建造于战国时期,2008年经受了大地震的考验。两千多年来,它一直造福于人民。这项水利工程的设计建造者是

A.李冰B.李春C.郦道元D.张仲景

2.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一书“把经典变成了平民的盛宴”,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关注。《论语》中所记载的言论出自我国古代思想家

A.老子B.孔子C.庄子D.孟子

3.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其历史依据是我国古代实行的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科举制

4.穿越时光隧道,你回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在下列各项中,可以看到的有①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②在“瓦子”里有人在说书,有人在看京剧表演③有人在使用纸币购物④人们在阅读《红楼梦》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5.戚继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其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他

A.抗元的决心B.抗倭的决心C.抗清的决心D.收复台湾的决心

6.清朝官员李圭参加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后,发出了“机器正当讲求”的疾呼。下列派别的主张与其观点不同的是

A.顽固派B.洋务派

C.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7.《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都具有的内容是

A.巨额赔款B.开放通商口岸C.割占领土D.开设工厂

8.右图标语内容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五四运动

C.七七事变D.西安事变

9.“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毛泽东在井冈山

A.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B.发动了秋收起义

C.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0.“晴天霹雳太行山,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意扶危局定神州。”诗中的“此役”指的是

A.平型关战役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淮海战役

11.在我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时,农村发生的变化是

A.农民连同土地牲畜都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B.农民的土地都属于人民公社所有

C.农村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篇2:2009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

综合科试卷参考答案

(历史部分)

五.选择题部分:

14-15 CB16-20 DBCAC21-25 CDDCB31-35 DAACB36-37 DA

六.材料解析题:

(1)瓦特 蒸汽时代 棉纺织业

(2)电气时代爱迪生可列举:电话或无线电通讯技术

(3)B A

七.简答题:

(1)《中国土地法大纲》

(2)1956年。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篇3:2009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

在全国许多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中, 都有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及探究”这样的板块。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 在学业评价上与传统教学相区别的一大亮点。鸡西市2009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及探究”合二为一, 变成分值为13分的一个小板块———口语交际及综合探究。

一、试题的设计朴质中饱含深意

第7题:公共汽车上, 手拎一个大提包的你, 想要向里面走走, 你会对过道上的其他乘客说些什么?

本题看起来再简单不过了, 不就是个日常的对话嘛!其实, 从知识与技能上来说, 本题要求的是口语交际时能注意对象和场合, 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则是考查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文明得体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南京, 有一个年轻人因没给老人让座而与老人及周围乘客发生争执, 有人拍下视频并将其上传到网上, 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从这个案例来看, 无论是在知识上, 还是在情感态度上, 日常乘车这样的小事并不是真正简单的小事。

第8题:在车上, 你遇见了小学同学兰兰。她的妈妈是你小学的班主任王老师, 你怎样跟兰兰打招呼, 并委托她转达对王老师的问候?

本题在第7题的基础上, 增加了难度, 除了文明得体地打招呼外, 还要委托同学转达对老师的问候, 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中转述能力的考查。与此同时, 转达对老师的问候, 也是“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 这个命题设计在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2009年10月1日, 我们将迎来伟大祖国六十华诞。这无疑是今年中考的一大热点。在综合探究部分中, 试题的设计以爱国主义为情感取向, 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十部委向群众推荐百首爱国歌曲为切入点, 第9题的“感慨今昔”环节是围绕今昔对比来设计采访问题, 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在题目背景材料下, 恰当地拟定采访话题。本题要求的是设计采访问题, 而不是“采访一位老人时你会说什么”, 这样既体现了语文学习与采访实践活动的结合, 又把该题与“口语交际”作了明确的区分。题干中的“鸡西市文化广场”是鸡西市区广大群众所熟知的, 也是逐渐为鸡西其他市县所了解的, 充分体现出了试题的乡土特色。同时, 题干中的“爱国歌曲大家唱”是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中2009年“激情广场大家唱”栏目的又一个新主题。这些巧妙的设计都自然地拉近了试题与考生的距离, 使考生对试题具有极强的亲切感。

第10题的“品味歌词”环节, 选取了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爱我中华》和香港歌手刘德华的《中国人》这样两首经典的爱国歌曲。“任选一首, 就内容或形式等方面来赏析歌词”的试题要求不仅体现了综合探究活动中的语文学科特点, 也为考生提供了非常人文化的自由选择度。从更为深远的角度来看, 本题的设计也为学生欣赏流行歌曲作了正面积极的导向———欣赏流行歌曲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曲调的热衷, 对歌星形象的崇拜, 更要学会品味深情隽永的歌词。

第11题以爱国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 中国》的歌词来引出题目要求, 清新而自然, 同时也将本板块试题的情感波澜推向了高潮。借助歌词中的“我们祝福你的生日, 我的中国”引出一个示例, 三个仿写题, 在内容上表达出对祖国母亲的美好祝福, 在形式上也将以前的单纯的仿写题巧妙地与综合探究题结合起来。

整个第二板块的五道题目看起来非常简单, 但每一道题的设计都蕴涵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思考与立意。

二、试题很好地体现了评价与导向的功能

毋庸置疑,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评价与选拔功能是最直接、最敏感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试题也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们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中, 对于“口语交际”部分的教学除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注意对象和场合, 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方面的知识性原则外, 更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口语交际”实践性练习。在第7题的答题中, 有的考生这样来作答:“各位朋友, 我要到车后面去, 请大家让一下, 不然我的提包会碰到你们的。”不知他是在演讲还是在威胁他人!第8题的回答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兰兰, 你好!见到你很高兴。请你代我向你妈妈问好。”很显然, 这样的回答既不符合“口语交际”的实际情形, 也缺少必要的文明礼貌。在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回答中,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学生不仅“口语交际”知识不足, 而且还缺少对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从中我们也能体悟出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 绝不能因感觉其浅显而忽略, 更不能仅仅停留在大量习题的操练上, 应当为学生多创造一些实践和体验的契机, 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舞台。

在综合探究部分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如:在第11题的回答中, 有的考生这样写:“祝福您:如春天的小草, 生机勃勃。”这里以“小草”来比喻“祖国母亲”, 很显然是不恰当的。如果他能像“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 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 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能在平时多参加几次文学活动和班会活动的话, 肯定能轻松自如、流畅恰当地来作答。这依然会让我们联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真的为学生创造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探究的机会。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不仅仅能对学生进行学业水平评价, 对日常教学策略进行折射与对照, 同时,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命题原则、命题思路、命题方向等在很大程度上对非毕业学年的教与学都会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从鸡西市2009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题的第二板块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样的几个导向:一是正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取向, 二是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三是关注生活, 关注社会,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小板块给我们带来的大思考

思考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的纲领, 其中的精髓必须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提倡”……这些重要的纲领性论述不应仅仅用在教师培训的理论学习中, 更应很好地贯彻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之中。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语文的实践性无处不在, 语文的实践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作为母语, 语文无疑是学生学习各个学科的基础, 也是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例如:七年级语文第二册 (人教版) 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单元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 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 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这样的学习内容, 很显然不应仅仅停留在对课文篇章句段的分析和练习上。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 积极面对生活。在这样的课堂学习实践活动中, 学生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口语交际、交流沟通、写作表达等多方面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 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思想和心理的交流与沟通。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这样的教学和学习内容往往被忽视掉, 把省下的时间留给所谓的最实用的知识传授。殊不知这样的处理恰恰忽略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思考之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是立体的、生动的、多元的。

那种只注重知识性操练, 关注考试分数的题海战术不仅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悖, 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教学, 给我们的学生带来的是单调的、僵化的、机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语文教学应当是立体的:它不应当只停留在纸质的书本和练习册上, 电影、电视、网络、音乐、美术等, 都是语文教学难得的素材。语文教学应是生动的:学生富于个性的诵读、写作、表演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有效方式;语文教学应是多元的:师生的互动、校内外的联系、生活与实践的结合等, 都是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多元化切入点。例如《雷电颂》的教学, 除了话剧常识、艺术手法、主题理解等知识的学习外,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排练小话剧的形式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直观地感受作品中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再如教学苏轼的经典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如果仅仅按照传统的简介作者及背景、疏通字词、朗读作品、分析内容和写法这一过程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话, 这个作品将平面化地被动地存留于学生的记忆中。而换一种生动的方式:学唱著名歌手王菲的通俗歌曲《明月几时有》, 甚至再加点即兴的表演, 恐怕一个有血有肉、浪漫多情的苏轼, 一首有声有色、脍炙人口的宋词便会永久地存留于学生美好的记忆之中。

思考之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在夯实专业素养基础的同时, 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 不断开阔教育教学视野, 多方面地汲取专业营养。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有教科书”的语文教师, 很显然无法适应当前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的发展潮流。只有我们充实了, 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鲜活的语文课堂;只有这样, 才能更全面、更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评价与引导。中外名著、时文佳作、文史常识等方面的储备, 是语文教师看家的基本功;而时事新闻、书法绘画、体育音乐、影视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则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滋补品”。如果我们对NBA有所了解, 那么教学迈克尔·乔丹的《最出色的球员》时, 我们会游刃有余;如果我们对中国画的特点有所耳闻, 那么引导学生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诗中有画”将会水到渠成;如果我们了解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 那么郦道元的《三峡》便不会再枯涩难懂……

篇4:2009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

(一)命题指导思想与理念

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在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意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历史课程鉴古知今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渗透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充分彰显开卷考试的特点,发挥开卷考试的优势,注重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命题依据

命题以《课程标准》为重要依据,而不以任何版本的教材为依据。

(三)命题内容与要求

命题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部分内容)、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部分内容)、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

命题依据《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注重基础性、探究性;保持试卷结构的稳定,在此基础之上求新求活;题目设置符合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特点,整体难易适中,主观性试题答案开放。

在试题的呈现方式上,试题语言表述精练准确,背景材料设置科学合理,设问指向巧妙具体;注重考查学生的读题、审题以及历史思维能力,既体现中考选拔的性质,又有利于引导初中历史教学。

二、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开卷、笔试,学生可自带参考资料。

2.考试时间:50分钟。

3.总分值:50分。

4.整卷阅读量:约3800字。(含题干及提示语)

5.试题题型、数量及分值分配:

6内容比例: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侧重科技文化史的内容)10%;中国近现代史52%;世界近现代史38%。

在考查内容上,中国史部分的内容占60%,世界史部分占40%,考查重点是近现代史内容。古代史部分以考查中外文明交往为主,涉及河南乡土历史。

7.试卷难度:试卷难度适中,容易、稍难、中难、较难题之比为4:4:1:1,预设难度系数约为0.65。

三、试卷分析

(一)总体分析

各部分分值分配情况

1.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占总分的40%。

其中,中国近现代史12小题,世界近现代史8小题,考查内容基本按照“中国近代史一中国现代史一世界近代史一世界现代史”的顺序编排。选择题题干呈现形式丰富、直观,题目设计思路新颖,组合选择题数量适中,总体上难易适度。

2.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占总分的60%。

2013年中考历史非选择题部分,吸收了近年来题型探索的成功经验,借鉴了课改实验区历史学科评价改革的优秀成果,延续了题型改革创新的成功做法,继续淡化非选择题的题型分类,模糊题型界限,把列举题、材料题、图示题、问答题、填表题统称为非选择题。命题时,根据考查需要,灵活选择、组合题目形式,设计考查角度,最终达到考查目的,使试题的命制有较大的延展空间和灵活性。

(二)具体分析

1.注重考查历史主干知识,体现基础性、联系性和灵活性。

历史主干知识是指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阶段特征、基本观点、基本结论及其相互关系。这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也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形成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考查历史主干知识是河南省中考历史命题人员所长期遵循的重要原则,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更加注重这一点。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以材料为主,材料形式多样,有文字、图表等。同时,把对历史知识的考查融入到专题和线索中去,注重考查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宏观把握和整体感知,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注重历史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

例如,第2题:下列历史人物中,既在军事上捍卫了国家主权,又兴办工业推动了近代化进程的是 ( )

A.谭嗣同 B.詹天佑 C.左宗棠 D.邓世昌

第1O题: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同年中日两国建交。这些都体现了 ( )

A.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国同欧美国家正式建交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第17题:斯大林说过:“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由此可以看出,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是 (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农业 D.优先发展商业

第25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起得到被统治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标和原则,人民就有权利去改变它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材料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诸州的黑人奴永远获得自由,可以参加联邦军。

材料三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1)材料一内容体现出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2)材料二的规定体现了材料一的什么思想?该宣言的颁布起到了什么作用?endprint

(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要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上述三个文件在美国历史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上述四道题以历史基础知识为着眼点和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整体理解程度和宏观把握能力。虽然考查的角度从单一历史知识点出发,但是却把历史知识放在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或阶段性特征的背景中考查,对同一时期的不同事件或者不同时期的同类事件进行对比和联系。内容选取属主干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概括性,这既体现了历史的基本特征和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目的,又彰显了课程改革理念和开卷考试的基本要求。

再如,第9题:1984年青岛海尔集团成立,它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同年,上海电声总厂发起组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在本公司职工中发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够为这些企业的改制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14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拿破仑在其所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段材料反映了拿破仑 ( )

A.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B.发动了“雾月政变”

c.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D.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第18题:下面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

A.法西斯的暴行 B.德国侵略者的罪行

c.欧洲战场的残酷 D.封建统治者的残暴

上述试题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将对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的考查变为对知识的联系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比较、迁移、综合运用;围绕某一话题或核心,对相对孤立的知识点进行重组和深化,以体现试题的综合性要求。

2.注重考查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体现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史论结合,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为高中阶段学习打下基础。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引入大量史料,注重考查学生读题、审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试题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源自材料,材料佐证历史结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既符合开卷考试的特点,同时又符合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

例如,第3题:“1903-1908年全国注册的新工业公司有265家,平均每年约44家。1912-1921年注册的公司有794家,平均每年约80家。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商业公司,1914年有169家,1915年增至206家。”该材料说明了辛亥革命 (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带来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11题:1986年3月,四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迅速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决定,实施《863计划纲要》。材料反映了 ( )

①邓小平的果断决策 ②科学家的时代责任感 ③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④“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13题:某法律文件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由此可知该文件 ( )

A.结束了英王的君主身份

B.受到了伏尔泰启蒙思想的影响

C.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

D.保留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第22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上述四道题以基本的史料为切入点,考查历史基础知识,考查学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学生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需要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类试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平时注重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归纳、整合,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试题的答案源自材料,具有开放性,符合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

3.引用直观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

在历史复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很多教师也要求学生画画背背,却很少与历史材料相结合,结果把丰富、生动的历史变为枯燥的考点集合。本次试题命制中,大量引用原始材料和原始图片,增强历史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归纳信息以及从信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死学、学死”为“活学、活用”。同时也是对《课程标准》中使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经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的体现。

例如,第5题: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华清池、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由此判断,该题正确答案是 ( )endprint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

第8题:下列图片共同体现出的时代主题是 ( )

A.反抗外来侵略 B.进行三大改造

C.发展国民经济 D.巩固新生政权

第15题: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人们发现水力机器必须建立在河流旁,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河流;风车又必须在有风的情况下才能工作;水力和风力的大小也因水流、风速等因素变化不定。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亟须解决的问题是 ( )

A.更广的销售市场 B.更多的工业原料

C.更好的机器动力 D.更大的生产场地

以上试题都是依托同基础知识相关的课内外引文设题,强调情境的真实、内容的新颖和视角的变换,让学生明白这些材料放在这里是为了加深对相关知识的阐释,也使试卷更有时代性。

再比如,第6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叙述的长征历程中没有涉及的事件是 ( )

A.强渡大渡河 B.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c.飞夺泸定桥 D.巧渡金沙江

第21题: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结合图片指出龙门石窟艺术主要受到什么宗教的影响?这一宗教发源于什么地方?

(2)两幅图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中的什么方式?从中国古代史中再举一个符合这种交流方式的例子。

(3)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龙门石窟属于其中的哪一类?

上述试题以历史图片为载体命题设问,并进行了由信息的单一化向复合化、静态化演进的尝试。第6题,引用毛泽东的诗词(作为长征的亲历者,其诗词带有史料的性质)作为背景材料,来考查长征的有关历史事实。很多学生会把“三军……尽开颜”误认为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实际上只要关注了本题所提示的时间,问题便能够迎刃而解。第21题,通过提供两幅图片,联系古今中外历史,最后落脚到史学研究的方法,如此既注重了对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对能力的考查。

4.注重活化试题内容,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

反映时代特点,关注社会现实,充分体现历史课程鉴古知今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是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的一个重要特征。让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现实,从现实的角度反思历史,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更是学生终身发展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因此也就成为了历史考试体现其社会功能价值的重要方式和历史命题立意的出发点。

例如,第1题:右图反映的事件发生的时期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7题: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由此可知他感叹的战役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第12题: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和平建国 D.抗日救亡

第20题: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弗吉尼亚州北部的威林格突遭酸雨袭击,三天之内全城树木脱叶,花草枯萎,呈现一片灰白色。该事件凸显了人类在发展中面临着 ( )

A.资源问题 B.毒品问题 c.环境问题 D.战争问题

上述四道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叙述形式,创设出一种不同于教材的新情境。试题情境源于文学和史学的融合,生动活泼,题干内容亲切自然,凸显了试题的人文性和现实性。命题角度和立意新颖,引导学生从现实中回望历史,从历史中解读现实,建立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意识思考现实问题的习惯,同时联系了学生的社会体验,融入了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渗透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5.注重三维目标综合考查,体现发展性。

实现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更是学生终身学习、长远发展的需要,属于历史学科的核心追求。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努力体现对学生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基本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考查,体现了发展性。

比如:第24题: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一大批发明家在前人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致力于发明创造,带来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请以右图人物为例写一篇短文,叙述他的贡献。(提示:内容应包括所属国家、时期、成就、影响等)。

该题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考查了人类文明史的内容。从知识角度来看,涉及国家、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以及影响等;从能力角度来看,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述、概括等基本技能,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启迪和引导。

再比如,第2题:下列历史人物中,既在军事上捍卫了国家主权,又兴办工业推动了近代化进程的是 ( )

A.谭嗣同 B.詹天佑 C.左宗棠 D邓世昌

第10题: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同年中日两国建交。这些都体现了 ( )

A.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国同欧美国家正式建交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历史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013的中考历史试题仍然秉承这一宗旨,处处渗透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对于初中生来说,不需要武断的说教,不需要空洞的理论,事实胜于雄辩,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四、对今后试题命制及教学的导向

1.重视基础性,加大力度夯实基础知识。

识记能力、理解能力、比较能力、归纳能力、识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表述能力、迁移能力等对学生来说都需要养成,但最根本、最基础的还是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所答史实不准确等都会影响学生得分。在考试中,试题的呈现方式稍微灵活一点,学生就不知从何着手,这突出地表现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中考历史的基础性,加大力度夯实基础知识。

2.设置情境,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考查。

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的突出特点是增加了历史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提取和分析信息回答问题。这样一方面贴近学生的心理认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感知、感悟问题情境中回答问题,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考查。这是今后试题命制的方向,也是复习备考的努力方向。

3历史教学要重视本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信息处理能力是最主要的历史学科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史料的作用,以教材为依托,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引入有针对性的史料,培养学生对史料进行多方面准确解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与逻辑的严密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遵循历史与现实、史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了这一目标,实际上也就完成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4.复习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篇5:2009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说明:

1.全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8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玉器,经化学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

玉的成分一致。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A.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 B.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

C.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 D.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

2.“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恰是因为统治者“有为”。这体现的是()

A.法家的“法治”思想 B.儒家的“仁政”思想

C.道家的“无为”思想 D.墨家的“非攻”思想

3.题3图是战国时期主要农业地区分布图,其中农业发达区主要分布在()

A.农牧分界线以北 B.汉水流域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长江以南

4.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

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分封制度的排行

C.法律制度的严酷 D.基层管理的状况

5.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A.官僚机构腑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6.章学诚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由此可知,章学诚认为()

A.使用简牍成本较高 B.专制统治禁锢思想

C.纸的应用影响文辞 D.纸张促进文化交流

7.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

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8.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准,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liü)。”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A.贞观之治 B.大运河开通

C.安史之乱 D.隋朝的统一

9.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

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10.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这座都市是()

A.唐代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代大都

11.《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装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

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A.海上贸易繁荣 B.外国使节增多

C.造船技术发达 D.文化生活丰富

12.明太祖时期将《孟子》一书中“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纂成《孟子节文》,颁行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反映了明初()

A.君主专制加强 B.科举制度完善

C.儒家地位提升 D.图书出版发达

13.175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于田赋,而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3%,造

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赔款大量增加 B.大片领土丧失

C.农业全而衰退 D.经济结构变动

14.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15.1927年2—3月,全国工会会员由此前的120万人迅速发展到200万人,许多城市组

织了工人武装纠察队,上海工人甚至从北洋军阀手中解放了上海。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统一战线破裂 B.国民革命失败

C.工农武装割据 D.北伐战争进行

16.题16图是徐悲鸿1940年前后创作的鸿篇巨作《愚公移山》(局部),作者采用西洋写

实主义技法表现劳动者形象,气势磅礴。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幅作品旨在彰显()

A.远古传说的神秘气息 B.乡村社会的纯朴民风

C.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D.农耕时代的家庭生活

17.题17表为1951年6月至1952年底全国捐献战斗机统计情况。这一情形出现的原因是()

A.土地革命 B.抗美援朝战争

C.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8.题I8图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初期,苏联专家正在给中国工人讲解“古斯—150”型气车。这一场景出现在()

题18图

A.解放战争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D.“-”时期

19.改革开放初期有学者认为,经济特区会沦为过去的“租界”,利用外资创办中外合资企

业是西方国家资本输出、经济侵略的表现。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全球化的逆转 B.对特区的认识存在分歧

C.全面开放格局形成 D.国有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20.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社论指制:“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评述的是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 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21.题21表反映的是我国工农收入差距状况,与表中差距变化趋势紧密相关的是()

题21表

A.农村土地改革的推进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22.在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动机和行为与人类别无二致,只是他们比现实中的人更为俊美

健硕或性感魅惑。这说明古希腊神话()

A.是商品经济发达的结果 B.迷信色彩十分浓厚

C.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特征 D.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23.中世纪欧洲大学可以主办学术讲整,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并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甚至享有赋税、司法等方面的特权。这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

A.具备政府管理职能 B.享有充分言论自由

C.受到世俗权力支配 D.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24.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称,美第奇时代(1328—1464)意大利的心灵从宗教转向哲

学,从天堂转向地上;为学术疯狂的人们研究的题材是人,是人潜在的力量和身体的美,是人感官和感情的欢乐、痛苦。该作者描述的现象体现的是()

A.人文主义 B.专制思想

C.神权思想 D.写实主义

25.开普勒发现行星椭圆运动规律后,天文学家仍面临一个问倾:行星为什么总是围绕太

阳做规则运动而不脱离其固定轨道?这一疑问得到解决主要得益于()

A.蒸汽机的发明 B.进化论的问世

C.太阳中心说诞生 D.万有引力的发现

26.题26图描述的情景发生在()

A.17世纪的俄国 B.18世纪的法国

C.19世纪的德国 D.20世纪的美国

27.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量比上年减少30%,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一向题,苏联()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发展商品经济

C.大力推行工业化 D.实行农业集体化

28.1932年12月4日《纽约时报》报道:“在现有谷物价格的条件下,家庭和机关中利用谷物作燃料要比用煤砖更合算。”对上述现象理解正确的是,当时美国()

A.政府加强经济干预 B.能源危机全面爆发

C.农业危机十分严重 D.“罗斯福新政”全面推行

29.1950 年美国联合英、法、意、澳等国,建立了“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委员会”,共同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实施经济制裁和出口管制,这表明()

A.美苏冷战加剧 B.两极格局形成C.西欧走向联合 D.殖民体系加溃

30.题30表显示的是苏联五年计划执行情况。导致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题30表

A.经济体制僵化 B.中苏关系破裂

C.欧共体的扩大 D.社会性质改变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2分,32题 14分,3题14分。共40分)

31.(12分)袁崇焕,明末著名军事将领。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进士题名碑和《袁崇焕年谱》

材料二

材料三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关系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袁崇焕)其人也。

——梁启超《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1903年)

(1)材料一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至少两个)。(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4分)

32.(14分)教科书是课程的承载,不同时期的教科书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

材料二亚细亚洲,占全球全陆三分之一,其面积之广大,为五大洲……然多分属欧洲诸国,主权丧尽,其号称独立自主者,只我中国及日本、道罗、波斯诸国而已。

——摘自《最新地理教科书》(1905年)

材料三

1931~1945年教科书部分章目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8年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的特点。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

(4分)

(2)根据材料二,与传统的“天朝”观念相比,《最新地理教科书》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材料中的信息加以说明。(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类教科书的时代意义。(4分)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教科书的认识。(2分)

33.(14分)语言的传播和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可以反映历史的变

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英语的发展过程看,每一个重大历史阶段都会产生大量反映鲜明时代特征的新词。

不同时期英语新词

材料二17世纪初,英语作为英国的民族语言,第一次远离欧洲本土,开始了征服全世界的旅程。伴随着英帝国的殖民扩张,英语的地理平台扩展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英语”,英语的地理平台语言霸权地位最终确立了起来。

——摘编自郭蔷《英语霸权的历史演变研究》

材料三大多数中国人在翻译中国特有文化名词时,往往自动放弃了命名的权利和机会,这种做法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比如,向外宾介绍“白酒”时,他们总是将其译为不伦不类的wine(葡萄酒)、alcohol(酒精)、Chinesevodka(中国伏特加)或Chinesewhisky(中国威士忌)等等。然而韩国人坚持沿用soju(音译汉语的“烧酒”),最终soju一词在2008年被权威的《韦氏词典》认可并收录。同时,日本也还在坚持使用shochu(源于汉语的“烧酒”)。

——摘编自张勇先《英语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2、3组英语新词中任选一组,指出该组新词的出现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并结合史实加以简单说明。(6分)

示例:

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

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将最新研制的武器装备投入战场,坦克、机关枪、防毒面具等新词进入英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英语“地理平台语言霸权地位”确立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所述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你对语言文化交流的认识。(2分)

2020年广东省历史真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ACCDD 6~10CABC B 11~15AAD BD

16~20CBBBA 21~25 BCDAD 26~30BDCAA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袁崇焕考中万历己未科进士。(4分)

(2)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变化;统治者的政治立场: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等。(答出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3)中国已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实业救国”思潮下中华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答出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32.(1)特点:以西方科学技术、法律制度以及历史文化为主。(2分)时代需求:学习西方,变法图强。(2分)

(2)变化:不再认为中国是天下之中。(2分)说明:中国和日本、運罗、波斯诸国一样是亚细亚洲的一部分。(2分)

(3)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战线;有利于民众认清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质;对于鼓舞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发挥了重要作用。(答出两点即可,4分)(4)教科书是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媒介;教科书对于促进民众思想启蒙有重要作用;教科书往往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色。(答出两点得2分)

33.(1)[第1组]

事件:新航路的开辟。(2分)

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美洲的土豆、香蕉、玉米等新词进入英语。(4分)

[第2组]

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2分)

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的广泛利用,促使电话、电报、电子等新词出现。(4分)

[第3组]

事件:第三次科技革命。(2分)

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特别是20世纪后期,互联网在全球普及,与互联网相关的电子邮箱、网址、博客等新词也开始兴起。(4分)

(答其中一组即可)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英国在世界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6分)

(3)语言文化交流中要对自身文化保持自信,注重保持自身文化特色。(2分)

评分说明:

1.文字表述不要求与参考答案完全一致。

2.符合题意,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篇6:2009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

(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1.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于1993年5月落成开放,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四明山北麓。今年暑假肖晓打算前往参观,下列哪项物品是肖晓无法看到的()

A.稻谷遗存

B.鱼纹彩陶盘

C.干栏式房屋复原模型

D.磨制石器工具

2.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用“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来描述秦始皇的伟大功绩。为巩固其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废分封,设郡县 ②统一文字 ③统一度量衡 ④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亦影响深厚。其中孔子哪项主张体现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A.“仁者,爱人”

B.“兼爱”“非攻”

C.“道法自然” D.“法道,加强中央集权”

4.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其中主要的特点就是把平定叛乱、消灭分裂势力与抗击外国侵略结合起来了。下列不能体现“抗击外国侵略”特点的是()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戚继光抗倭

C.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D.大小和卓叛乱

5.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精巧绝伦。它不仅显示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而且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文物出土殷墟的是()

A.司母戊鼎

B.唐三彩

C.青花瓷

D.金镂玉衣

6.有位学生为便于记忆,将唐太宗巩固统治的措施和影响加以整理,请指出他哪项整理错了()

A.重视人才、广纳谏言

B.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C.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

D.国力强盛,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

7.“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夺去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耻辱的印记。我,没有到过圆明园。”这首来自于张晋松的诗歌《我没有到过圆明园》,它描绘的是谁在哪次战争犯下的罪行()

A.英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

B.法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

8.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迁密切相关。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其中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封建统治和顽固守旧势力

B.导致列强侵略逐步加深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

D.密切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9.在某次革命运动后,孙中山曾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成功指导这次“创举” 的思想是()

A.马克思主义

B.民主主义

C.三民主义

D.民生主义

10.“除军阀,兄弟联手为统一;恨独裁,武装反抗在八一;逼老蒋,停止内战共对敌„„”在这首描述国共关系的歌谣里,不包括的历史事件是()

C.英法联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

D.日本

甲午中日战争

A.国民大革命

B.南昌起义

C.西安事变

D.解放战争 11.为纪念伟大的周恩来总理,某校初中要举办一次历史板报大赛,能选用上的素材有()

①南昌起义 ②秋收起义 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④重庆谈判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是在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后,为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决定主动撤离延安,诱敌深入。西北野战部队最终在谁的带领下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A.朱德

B.陈毅

C.彭德怀

D.刘邓大军

13.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A.推进“大跃进运动”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倾向

14.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既体现了原则性,又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这里所说的原则性是指()

A.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

B.充分考虑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和现实 C.两种制度并存

D.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15.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来看,其基本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重轻工业均衡发展

D.优先发展农业

16.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继续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这一现象充分说明()A.香港、澳门地广人稀,物产丰富

B.“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 C.“一国两制”方针仅适用于香港、澳门

D.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香港、澳门

17.在张章的笔记本上,有着这样的一段话:6世纪下半叶,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秩序几近丧失,国家衰落。日本皇室和部分留学中国的留学生决心改革,推行中国政治制度,以振兴国家。这段话讲述的是什么改革()A.大化改新

B.明治维新

C.维新变法运动

D.农奴制改革 18.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其含义是()A.它没有把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全部复兴

B.它没有将古代文化为现实服务

C.它没有准确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

D.它只是打着“复兴古代文化的旗帜”

19.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等文献都体现了本国的时代特征,它们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

A.限制君主权力,建立民主共和国

B.主要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C.反对殖民压迫、实现民族独立

D.打破王位世袭,实行任期制

20.有人认为,牛顿缔造了工业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和瓦特的贡献分别是()

A.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发明内燃机

B.发现守恒定律、发明电话

C.发明电灯、制造汽车

D.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改良蒸汽机 21.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和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的不同之处是()A.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列强操纵的会议

B.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 C.都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D.都建立起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22.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美国、德国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其中表述错误的是()

A.为摆脱危机,两国采取的方式不同

B.美国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

C.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亚洲战争策源地

D.德国为打击共产党势力,制造了“国会纵火案”

23.唐尼·格拉克斯坦在《二战秘史》结语中写道:“关于反法西斯战争,传统的观点虽然承认官方军队和抵抗运动组织的作用同时存在„„但着重于强调不同力量间的协调与合作,认为邪恶轴心国家的政权被推翻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下列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凡尔赛和约》

B.《慕尼黑协定》

C.《联合国家宣言》

D.《联合国宪章》 24.对右图反映的著名战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该战役发生于1943年 B.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C.它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D.它直接导致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25.下面两幅漫画均反映了二战后的欧洲局势。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

A.图1宣传了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重要性 B.图1揭露了美国企图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C.图2中斯大林的“阻止”导致了欧洲联盟的建立 D.图2中斯大林的“阻止”使美苏由冷战走向军事冲突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共25分。)

26.农业问题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古以来,我国尤其重视农业的发展,关注民生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材料四: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

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1983年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之后,“秦无敌于天下”的原因(3分)

(2)材料二中“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表明土地改革主要在哪些阶级中进行?(2分)土地改革后谁将获得土地的所有权?(1分)

(3)材料三出自哪部法律文献?(2分)这部文献是哪年颁布的?(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步最主要在于哪里?(2分)

27.随着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一时成为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51年5月1日,来自世界25个国家的商界、政界代表人物参加在伦敦召开的万国博览会开幕式。万众喧腾中,前来剪彩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

材料二:过去的西洋文明史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生搬硬套。

材料三: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一年,距离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距离这片新大陆被发现也才400年。400年来,它从欧洲汲取营养,发展自己;118年来,它创造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材料四: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9世纪在英国发生的哪些大事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大国?(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当时日本“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的事件是什么?(1分)这一事件对亚洲造成了怎样的重大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19世纪后半期有哪两件大事为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奠定了基础?(2分)

(4)阅读材料四的图片,大国的兴衰交替让人唏嘘不已,其中的经验教训同样震耳发聩。列宁的什么措施使苏联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经济?(1分)斯大林的什么做法让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的工业化强国?(1分)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都竭尽全力想重振苏联往日的雄风,结果却每况愈下,根本原因何在?(2分)

篇7:2009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D6.B11.A16.C21.C26.D

二、综合题(24分)(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29.

(1)时间早(1分),次数多(1分),人数多(1分),船队规模大(1分)。(如学生只是照抄材料一,酌情给1—2分。)

(2)中国的航海技术停滞不前。(3分)(如学生仅从造船技术方面作答,酌情给1—2分。)

(3)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分);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精神(3分)。30.

(1)经济危机。(3分)

(2)调整工业,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3分)(3)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与调节。(3分)

(4)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逐渐恢复过来。(3分)(如学生答出其他方面的成效,也可酌情给分。)

2.B7.D12.C17.D22.C27.C

3.D8.C

4.D9.C14.D19.C24.D

5.B10.B15.B20.A25.D

篇8:2009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

一、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与运用

2010年绍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思想品德试卷的选择题部分, 第6题考查的是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知识点, 第3、7、9、10、11、13题考查的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知识点, 第14、17题考查的是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知识点, 第5、16、18、19题考查的是八年级《思想品德》中的知识点, 第8、12、15、20题考查的是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知识点;综合题部分, 第21题考查的是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知识点, 第22题考查的是八年级《思想品德》中的知识点, 第23题考查的是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知识点, 第24题侧重考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知识点, 而第25题侧重考查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基本上是初中阶段《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的基础知识, 通过学业评价考试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运用能力。

试题保持了相对稳定性, 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尤其注重考查主干知识:选择题第3题是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第6题是非洲的纬度位置, 第8题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第9题是日军侵华罪行, 第10题是一战、二战的影响, 第11题是英国《权利法案》的地位, 第12题是我国《宪法》的地位, 第14题是我国土地改革的意义, 第17题是“一国两制”的影响, 第19题是犯罪的本质特征等。

试题要求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体现知识综合与能力综合的统一。如综合题第24题第 (1) 问列举18世纪前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以印证图 (1) 创作者所表达的中国印象的合理性。第 (2) 问图 (2) 作者心目中的中国印象与图 (1) 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于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 史料二中的德相毕士麻克早在同治初年就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请你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出这一观点, 并结合近代中国有关史料加以分析说明。第 (3) 问图 (3) 的作者用“中国时刻”表达对当今中国崛起的肯定和赞叹。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 作为炎黄子孙的你, 应当如何从这二三百年发展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 自觉承担起历史责任?试题设问层层递进, 既要求考生列举基础知识, 又要求考生根据史料概括观点并加以说明, 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综合与能力综合的有效统一。此外, 其他的综合题和大部分选择题也体现了知识的综合与能力的综合, 如选择题第18~20题, 既有对思想品德基础知识的考查, 又有对考生看图识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测试。

二、贯彻科学发展观, 紧扣时代脉搏, 贴近生活, 关注人文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剖析社会热点, 体现国家意志, 关注现实生活, 是社会思想品德学业考试的灵魂和永恒主题。体现时代感, 不回避热点, 理论联系实际等特征, 在2010年绍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思想品德试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 试题贴近生活, 关注人文。背景材料大都直接来自社会生活, 既直击民生与热点, 又连接历史与文化。如第16题教育公平问题, 第19题酒后驾车问题, 第22题校园安全问题, 都直接涉及民众生活;第3题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挽救措施, 第25题世博会主题下的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都是目前国内外的社会热点问题, 使考生立足国内又面向世界, 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又如第24题选取了清代的历史资料, 第13题选用了唐朝的诗歌, 使考生不仅感受了中华文化, 还增强了爱国情怀。

其次, 试题利用乡土“活水”, 彰显地域特色。学业考试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 应积极创造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 凸显地域特色, 通过陈述本土化的材料创设本土化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例, 关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此次试题十分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绍兴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情境, 挖掘本土资源,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第7题绍兴古城建城2500年, 第8题流淌在绍兴人身上的民族精神, 第15题统筹我市的城乡发展, 通过这些试题, 让考生了解历史和现实, 激发考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鼓励考生关心身边的实例, 关心家乡的进步, 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热爱家乡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融乡土性、时代性、教育性于一体, 融知识、能力、觉悟于一体。

再次, 试题凸显学生主体, 加强价值引导。试题坚持凸显学生主体, 贴近学生实际。通过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或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思考、解决生活问题、社会问题, 在认识、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如第22题关于校园安全, 请学生点评并举例说明, 这对于学生既是心灵的碰撞, 又是温暖的呵护, 它的正面教育导向无疑是十分明显的。

此外, 试题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如第23题第 (2) 问, 第24题第 (1) 问, 均为开放性设问, 学生只要答出相关答案即可, 这有利于考核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 引导考生关心科学技术, 关心绍兴的经济、历史与文化。

三、对社会思想品德教学的启示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获胜的必要保证。为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要打牢基础, 注意知识整合, 提高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测试, 要求突出能力目标, 但必须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铺垫和基础。因此, 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对基本概念、原理的准确、全面、深刻理解和掌握, 提高运用基本原理概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以此为基点, 增强对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构筑学科内的知识体系, 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其次, 要培养学生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最重要的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的题干大都运用“新情境”编制, 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必须要关注时政, 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分析。如对当前社会生活中突出的、影响较大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住房问题、金融危机、酒后驾车、食品安全、增加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校园安全等社会热点和焦点进行分析。

再次, 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能。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还要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平时教师上课, 是理论联系实际, 而考生则是实际联系理论, 即运用理论实施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为此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上一篇:小学教师教学评价标准下一篇:肺结核培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