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2024-07-08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精选6篇)

篇1: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简答题

1、简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政治道德化、道德政治化,以道德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原则。这种“道德中心论”自孔子以后经历代大儒因袭、发扬和自汉代以后经历朝统治阶级采纳、运用。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中,道德和政治的关系体现为前者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君主的命运与国家息息相关,强调君主应受道德教育,注重道德修养,端正个人的道德品行,实行“德治”和“仁政”。统治者在其阶级统治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从政的基本原则,把道德贯穿于政治生活和统治方式中。

(1)强调道德教育及其方法的运用,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2)强调把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3)强调对人仁爱,对父母孝道;(4)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5)强调培养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是知行结合。

2、美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1)历代总统提出的一些口号如林肯提出“民治、民享、民有”,威尔逊提出“新自由”口号等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鼓舞人心和振奋精神的作用。

(2)美国经常开展好公民教育活动,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政治品格和道德品格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强调重“行”轻“知”。

(3)美国还有政治自我的教育

3、简述武士道精神在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道德体系,自11世纪产生始,成为日本封建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统领着日本的民族精神。明治维新之后,武士道被日本军国主义恶用,成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精神支柱。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宫廷教育外,最主要的就是武士教育了。武家特别重视武艺与弓马之外,另一主要内容就是灌输武士道精神,这便是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每一个武士或想当武士的首先要信佛、尊主、崇尚武勇、忠于主君、重恩义轻生死。武士道精神历来就有,是支撑日本败了又起,败了又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起着精神支撑的作用。培养武士对上能忠于幕府和大名,对下有统治平民的自觉性和知识。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培养了日本国民以“忠诚”为核心的国家民族精神。

4、简述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强化国家意识;倡导儒家思想,坚持东方价值观;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明晰教育层次;讲求教育方法,注重教育实践;注重法纪教育,坚持德法兼施。启示:(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集体主义原则;(2)弘扬传统美德,丰富教育内容;(3)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教育规律;(4)重视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5)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法制观念。

论述题

1、论述战后西欧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概况

(一)英国公民教育——培养合格的为教会、为国家服务的人。包括宗教教育、德育教育、政治教育。(1)宗教教育:①教派多,灌输各派都承认的教义,小学的宗教课时增加,增加到比算术、自然课都多。②每天上课前15分钟,要进行宗教仪式的锻炼,集体做礼拜、唱赞歌、校长训话、学生发言。(2)德育教育:通过道德教育解决道德问题,在大学里都设有道德教育研究机构,研究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主要以“中立”的方式呈现教材,指导学生自我反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3)政治教育:大学、中学里都有政治协会,成立“学校议会”,实际上是推进校政民主化,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民主选举,民主处事作风和技巧。

(二)法国:主要称之为公民的道德教育,作为学校一项很重要的任务。(1)首先对公民进行人权教育,教育小学生在儿童时期如何做一个新的公民,首先要尊重人生安全,还要尊重人类庄严、自由表达的权利。同时,还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2)进行民主生活教育,先让中学生体验良好的民主氛围,进而养成民主作风。为此,法国学校强调发展“合作班级”,学生和教师一起制定工作计划、活动方案,一起决定学校生活规章,并且一起执行。(3)国家的政体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在学生中系统地传授国家政体的合理性。这方面的教育从小学8—7年级(法国中小学的“年级”是逆数的,法国的11年级相当于1年级,1年级相当于高中2年级)正式开始,并一直延续到大学阶段。(4)爱国主义教育。法国学校对各年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祖国的了解,对国旗、马赛进行曲的了解接受爱国主义教育。(5)伦理道德教育。以崇高的道德品质去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产生爱、勇敢、荣誉、正直、正义、宽容、仁慈、善良以至文静的动机和理性。

(三)德国:民主主义教育。(1)政治文化改造:战前法西斯主义根深蒂固,战后要对政治文化重新改造,教育人民,成功创造力一种民主政治文化。在人民对民主缺乏信心的情况下,政府推行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重新教育德国人民的计划,学校、大众传播媒介、政治组织都被动员起来贡献力量,由此德国政治文化得到了改造。(2)政治养成教育:政治养成教育工作受到了德国社会的大力支持,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此外,还有大量从事政治养成教育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政治养成教育主要讲国家和社会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和大事件。(3)宗教教育:主要是学校分类教育。一类是共同教育。根据基督教的文化价值对具有不同教派信仰和世界观的学生进行统一教育,上课时,按不同教派分班。二类是教派学校分天主教和信教,按各自不同教义进行教育。三类是世界观学校,不进行特定教派的宗教教育。

2、试述中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实施方法的异同。有何可取这处,如何吸取经验。

(1)目标:社会主义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相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人”新人。美国:培养道德上成熟的公民和具有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公民。相同点:培养的都是有道德的人。不同点:美国还注重培养公民的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中国则是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

(2)主要内容:中国: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②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政治观上的具体体现;③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④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美国:①政治教育,包括以美国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主义以及对美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教育;反共教育和对抗性政体的研究与介绍。②公民宗教教育:一是民族精神教育。公民宗教体现着美国人的民族捎神—— “美国精神”,即爱国的民族精神;乐观进取、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祟尚个人奋斗的民族精神。二类是社会信仰教育,如《圣经》教育。三类是社会规范教育。首先是权力义务教育:投票、纳税和守法是“好公民”的基本义务;争取和维护个人的独立、平等和民主是基本权利。其次是品德教育。最后是法制纪律教育。相同点:①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教育;②民主与法制教育;③现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④道德观教育。不同点:在爱国主义方面,中国能比较客观的认识自己,既不妄自夸亦不妄自菲薄。而美国人具有天然的优越感。在集体主义方面,中国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而美国则是强调个人利益至上,崇尚个人自由。

(3)实施方法: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原则:①言行结合;②改过迁善;③重视社会教育;④重视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⑤重视身教,以身作则。教育方法:①因材施教;②启发思维;③循循善诱;④长善救失;⑤防微杜渐;⑥锻炼意志。

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能来划分,有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法。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来划分,有疏导教育法,对比教育法,典型教育法,个别教育法。按照受教育者自身进行教育的方式来划分,有自我修养法,自我管理法。

美国其一主张传授和灌输,即认为思想、道德以及政治等价值观的形成,需要靠外部力量的作用。其二,鼓励人们学习和了解价值观念,即注重启发式,强调激发内在的主动性。注重价值性与学科化的统一;公开化与渗透性的统一;一元性与多元化的统一。美国教育渗透,把政治、道德内容深入文学、历史、地理、社会等课程中,渗入课外、校外活动、教师职责、校政组织等工作中。

相同点:都注重灌输教育。不同点:中国强调正面的教育,美国主要强调潜在的教育。

学习借鉴的地方: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要强调灌输,还要重视教育的渗透性。重视学科性的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要通过学校,还要借助社会、政府、家庭共同。

篇2: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其特定的内涵、功能和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内容的实施、方法的运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气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析、比较中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异同,有利于我们吸收、借鉴其有益经验,可以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字】 课程载体 活动载体 管理载体 传媒载体

差异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如开会、谈心、理论学习、管理学习、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媒、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书籍、绘画、影视等包含了某种思想政治观念,但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只有组织、引导教育对象读书、欣赏绘画、观看影视等活动形式,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只承载信息,没有被教育者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教育客体发生互动的,不能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实践性、承载性、传导性、方向性、科技性、开放性、融合性等特点,但中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又各有特点,接下来我将从中国与美国教育载体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比较吸收、借鉴其有益经验,可以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全面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大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青少年实施教育和影响。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载体的运用状况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课程载体的运用

我国思想道德教育载体主要包括两种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载体和其他各科教学载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思想道德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载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通过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地位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载体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载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载体作为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主载体,其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形成,不仅有我国自古以来政治道德教育合一的传统文化渊源,并且作为一种革命文化的积淀,也是中国共产党多年思想政治工作成功经验和众多理论教育工作智慧的结晶,符合中国国情。

当前,我国初中设立思想品德课、高中设立思想政治课。高中开设四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还开设“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二)活动载体的运用

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重视活动载体的运用,这可以从活动载体在学校的运用日益课程化、正规化体现出来。

以前人们把课堂教学之外,将依据教育目的自主开展的活动,一律置于课程之外,称为“课外活动”。1992年,国家教委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首次将活动纳入学校课程计划。

而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德育体系的意见》中则进一步作出要求,规定在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和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中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知识性强、参与度高、吸引力大、开阔视野、促进思考的特点;大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政治性和思想性以及与学生成才紧密联系的特点。要利用重大节日举行升旗仪式等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之中。

(三)管理载体的运用

管理载体为学校广大管理者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搭建了平台学校的管理者,主要包括学校分管德育的校长为主的德育领导小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的年级、班级德育小组,党团组织等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要求,“高等学校要从严治教,加强管理”,“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

管理的目的是教育,但没有合理的管理制度,管理载体是无法运行的。我国学校的常规制度包括:学生考勤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操行评定制度、公物保管制度,校园常规、课堂常规、进餐常规、住宿常规,等等。

正确运用奖惩制度是管理载体引用的重要手段。我国学校奖惩制度主要包括: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条件、先进班集体条件及评定表彰制度、奖学金制度、保送生制度、常规单项奖励制度,对违反校纪校规学生的处罚条例等。

二、美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载体

美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全方位“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载体的运用灵活多样。

(一)各学科课程载体的运用

美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一般不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但是注重各科教学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学校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关联的,如公民科、历史科、地理科、法律科、社会科等,另一种就是专业课程。以历史课程为例,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小学讲历史故事、伟人轶事;中学有140多学时的系统历史课,侧重于学习历史事实和过程;大学里每个学生也要必修一门美国历史课,侧重对历史的理论分析。中小学通过公民课、历史课或地理课等各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高校开设历史、宗教学、伦理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公民学、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等有关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学生从这些课程中获得道德思想熏陶,从而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选择的自觉性,增强对美国文化和精神传统的体验和理解。可以说,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可以成为思想道德 教育的载体。

(二)活动载体的运用

美国学校很重视在课外活动中塑造学生品德,利用活动进行道德教育。一般说来,学校正式的课外活动有三类:家庭俱乐部、儿童会和学生会、俱乐部。例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有供学生活动的俱乐部、学会和协会达600多个。美国中小学每周举行班会活动一至二次,联系实际讨论各种问题,活泼有趣,深受学生欢迎。社会活动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具有社会发展和政治意义的活动,如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参加竞选、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捍卫国家经济安全、保护民族利益等活动;另一类是服务性活动,旨在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爱祖国、爱社会、服务他人的道德信念,如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慈善工作等活动。

(三)传媒载体的运用

美国注重运用大众传媒载体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学校除了利用电影、电视来宣传其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主张,近年来还不断扩大利用校刊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大学,建立了相应的教育中心,为学生专门办报纸,每年有不少学校订阅《教室内新闻》周刊。另外,美国宗教与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仍然是美国学校德育的基础,许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仍出自宗教教义,许多美国人仍把德育与宗教相等同。在美国不仅有专门的电台,一天24小时播放各种宗教节日,而且电视节目、娱乐中也有宗教的广阔领地。美国公民宗教的本质是信仰美国本身,其中心是“爱美国”—爱它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合理、最优越的,由爱和信任而产生信念和忠诚。这其实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操,但这种爱国主义情操又不简单的是爱国,而是与上帝紧密的联系起来,以上帝的名义为祖国提供信念上的支持,从而能够汇集全国人民的力量,在国家范围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

思想道德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深刻地影响着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因此,我国与美国都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载体的改革,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实际,从而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虽然世界各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但也日益呈现出相互吸收、不断融合的趋势,在载体的选择与运用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共性,如中国与美国就存在以 下共性:重视课程载体的运用,重视活动载体的运用,重视管理载体的运用。

由于国情不同、制度不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运用也各具特色,存在一定差异。

(一)课程载体的设置,我国是以纯专门道德课程为载体,而美国则是以模棱两可型德育课程为载体。

(二)文化载体运用状况不同,我国特别重视校园文化载体的德育功能,但校园的物质文化载体建设较为薄弱。美国则特别重视校内外的物质文化载体建设,美国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营造校内环境,如在校内完善制度、优化风气,加强校报、广播、影视、网络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等;在校外普遍设立纪念馆、博物馆,弘扬民族精神风貌和宣传道德理念的标志物,以及组织具有暗示效果的活动等、(三)心理咨询载体发展状况不同,在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虽然现在我国中小学陆续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毕竟很少而且一些学校做心理咨询的辅导员可能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而在美国,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门学术性学科,心理测验和辅导技巧也日益受到重视。

(四)网络载体的普及状况不同,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已提前进入了教育信息化行列,但在经济落后地区,现代化、信息化教育设施严重缺乏,这阻碍了网络载体在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普遍运用。而在美国,网络已普及各个学校,其主要是依靠美国雄厚的经济支撑,为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美国不惜重金为学校添置最尖端的计算机,使得网络这个载体在美国得到普及。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美国学校心理载体运用的理论、手段、方法、经验、资料以及师资队伍、组织机构等比较完备和规范,而我国学校的心理咨询载体运用仅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参考文献】

篇3: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的完备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 发展特点, 通过研究这些国家的发展状况, 可以吸收一些对自己发展有利的理论, 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规律和共同本质的认识, 以便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 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因此, 必须深入接触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 了解人们研究相关学科的成果, 而且这些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是如何被运用的;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并且是怎样解决这些困难的, 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可以参考国外的实例, 吸取经验, 可以避免走弯路, 同时, 可以帮助我们在思想政治研究领域, 修正理论上的偏颇和失误[1]。从而增强内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增强体系的完整性, 增强内在逻辑的严谨性, 建立起既合一般理论、又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科学体系。

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 另一方面, 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有关思政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得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有利于受教育者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发展的事业。受教育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才能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 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能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公民, 国家就不可能很好的发展下去。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习, 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目标, 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所占的比重以及思政教育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对受教育者本人以后的人生发展的意义。

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 他们不仅要从事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而且会参与国家和地方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制定。他们掌握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知识, 一方面可以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探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改进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比较中, 学生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重视本国的传统价值观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可以认识到培育和弘扬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与掌握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有密切的关系。让学生学习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了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 这就为他们增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开阔全球视野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我国的特有现象, 它是一种普遍性的活动, 是很多国家都开展的工作, 因此, 我们要开阔视野, 目光不要仅限于中国, 比较我国的思政教育工作和国外的思政教育工作有哪些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通过比较, 才能发现比较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学生可以明确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追求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从而学生就可以从世界的角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以此加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寻求世界范围内的合作[2]。在现时代, 环境问题、和平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如何培养具有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的公民, 如何培养具有和平意识和增进世界和平的公民, 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服务的, 其目的是培养合乎本国需要的合格公民。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应该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学校和社会如何组织实施对这些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教育模式怎样, 以及这些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怎样?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可以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

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能力

学习比较思想政治教育, 就必须要了解本国以外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要求, 这就使得学生要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熟悉和了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机构和资料库以及认识可以交流的同行。学习比较思想政治教育, 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阅读外文资料, 加强与国外交往是获得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 学习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便利条件就是熟练掌握外语。另外, 国外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机构, 这些机构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了解该国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历史过程和现状, 对我国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另外, 在各国政府关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文件, 学生可以从政府和相关机构的网站获取相关资料。

五、结束语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 世界各国人民的联系更为紧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世界性的普遍活动,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也需要了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 因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就成为学生必备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唐克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武汉:汉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篇4: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探析

一、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比较

1.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共同点

从总体上看,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包含了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现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道德观教育。

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认同政治制度,规范人们在社会制度下的政治行为模式。民主与法制教育是培养人们遵纪守法的观念,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统治阶级的意志,大多数需要通过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表现出来,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是动员教育对象,明确前进方向,形成政治凝聚力。协调各种力量,朝共同目标努力。道德观教育是向人们灌输道德意识,并把它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进而践行道德义务。

2.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差异

(1)爱国主义教育的不同

由于同受东方伦理的影响,中日两国都极其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能够做到客观、理性,尽量不妄自夸大亦不妄自菲薄,具有理智型的特点。现代社会里,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通常是教育人们要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人们爱国家、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集体。教育人们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沙文主义与封建色彩、军事色彩糅合在一起的。战前,日本爱国主义教育指导思想的主要特征就是国家主义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将这种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到极端,并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日本走向对外侵略扩张道路的工具,成为教化臣民精神的武器,给世界人民也给本国人民带来惨重灾难的糟粕。日本的这种爱国主义与其狭隘的民族主义密切相关,即只爱本国、本民族,而蔑视他国、他民族;其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大和民族优秀论”。但是这种教育的贯彻,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效果,对日本的历史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作用。战后,日本在经济大国位置确定以后,为实现“政治大国”、“国际国家”的目标,再次强化“理解民族使命、培养报国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与集团主义教育

使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并关心集体、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一切以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内在机制所决定的。集体主义原则的出发点是,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在集体主义教育中,要引导人们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加强对集体的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在集体生活中,发扬相互尊重、相互谅解、团结互助的精神。

集团主义教育是日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对团体的重视既有别于重视个人利益的个人主义教育,也不同于集体主义教育。集团是指现代社会的工厂、公司以及其他实体单位,从经济实体的角度讲,日本称之为“会社”。

集团主义教育要求成员以集团为家,服从、服务于集团,以培养家族式的亲密感和团结感。日本的集团主义至少有三个特征。一是强调集团成员之间的相互的密切关系;二是集团不仅是成员为实现其目标的手段,而且还是成员的归属所在和受容器;三是个人对集团的忠诚心。集团主义精神在日本的经济起飞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日本社会重视集团主义教育的同时,忽视了人的个性,存在着人的个性发展不充分的现象。

二、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法的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法是实现既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教育影响的手段。

1.中日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法的共同点

(1)国家政府高度重视且计划性强

中日两国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方面显示出强烈的国家干预性。社会主义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无论军队的、学校的、工厂的、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实行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领导。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由政府指挥,文部省操作执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各项活动的开展,都由文部省统一编制、审定。日本这种大一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体现了国家的权威和意志,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严格受制于各级政府而不至于失控。表明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通过自上而下各级政府的直接监督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方法与隐性教育方法的结合

在中日两国的思想教育中都有显性和隐性的教育。显性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大规模的、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二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系统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如,都在学校设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隐性教育通常有: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建设成就来教育人、鼓舞人;二是利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场所,以生动的实物、资料教育人、熏陶人;三是运用各种传媒,文学、艺术手段,用经过选择、提炼的事实、形象、情节来感染人、教育人;四是培植爱国氛围,使每个人从中受到教育,产生热爱祖国光荣的思想。

2.中日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法的差异

(1)中国侧重于正面教育

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现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特点。但是,总的来讲,侧重于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教育方法,亦即灌输与认知的教育方法。国家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机构,通过专门的工作人员,划出专门的教育时间,对各类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各级学校担负着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任务,所以,对广大青少年的正面教育更是经过了周密的计划、组织和安排的。

(2)日本侧重于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教育的社会化

在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更看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即熏陶与训练的教育方法。因此,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大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式开展。日本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独具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二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日本学校开设的“特别活动”是日本1966年开始实行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特别活动”特别强调学生自己动手、策划、组织、参加,在实践中学习。日本的企业精神教育更是日本经济兴盛的法宝。他们通过培养职工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为企业奉献的精神,达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机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结成一个互相作用,不断协调的网络。日本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广泛建立PTA。PTA即Parents Teachers Association组织。这种组织创建于战后初期,现已遍布全国。参加PTA的成员主要是学校教师和各界热心于教育的人士,他们视教育好后代为己任,以能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为精神满足,无偿自愿地从事各种教育活动,尤其在捐赠资助教育基金、细心周到地教育后人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中日都很注重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染作用。例如在日本,“公民馆”是社会教育利用最充分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针对日本个人主义风气进行教育和疏导,以培养正确的个性观。另外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馆以及厚生省主管的公共职业训练所、农业改善中心、保健所、福利中心等,均属于社会教育机构。

三、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

1.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共性

(1)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和民族性

任何国家在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时候,必然要结合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消化、吸收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重塑本国的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观。大量实践证明,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设定过程中,越是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与教育,该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就越大。

(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任何一个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会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中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把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日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致力于和平、民主、对国际社会做出贡献、富有独立性的日本人”。

(3)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全球性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都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的先进文化和文明,都把开拓进取、效率风险、讲求实效、公平竞争等具有时代精神和全球性的道德观念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

(1)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由邓小平提出并不断完善的,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着特定的内涵。有理想,是指在全党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有道德,是指在全社会树立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有文化,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拥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本领;有纪律,是指要遵守以维护全体人民共同利益为目的的行为规范。

(2)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以二战后日本投降为分界线。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的目标是“和魂洋才”。“和魂”是指“神国主义思想”,“洋才”则是指西方的科学技术。在日本近代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把培养“和魂洋才”作为自己的目标。为满足日本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神国主义思想又染上了国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培养目标被进一步表述为培养“尽忠报国”的“皇国之良民”。

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影响下推行了民主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大背景下,其目标和内涵也发生了变化。1947年3月,日本制定《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必须追求人格完美,促使作为和平国家及社会的创建者,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重视勤劳与责任,充满自主精神,成为身心共同健康的国民。”这一规定实质上是对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完整表述。

日本在20世纪末的教育改革中,面对“教育荒废”和道德滑坡的现象,突出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展示了日本对新世纪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宽广胸怀与丰富的创造能力。二是培养自主、自律精神。三是培养在国际事务中能干的日本人。

(3)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产生差异的原因

第一,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作为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历来追求和谐统一,尤其是儒家传统的浸润,使得教育目标洋溢着真、善、美和“君子”、“礼仪之国”的大国风范。日本资源匮乏,地狭人稠,这是日本民族的国情。生存危机时刻激励着日本举国上下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与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时刻牢记国家之不足并以此去砥砺自己的斗志,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强调坚忍、忠贞、团结的“武士道精神”。

第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了该国的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调控手段,同样受制于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所以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有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道德等内涵;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中强调民主理念。

四、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1.转变观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阶级教育,是一个阶级内部的事情。这实际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狭隘认识。当前,随着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即教育与社会走向一体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已经成为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着对全民的教育。当今世界各国都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就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然是对全中国人民的教育,是对全中华民族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教育、全民教育的转向,并不是要抛弃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而是指我们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应该向此方向转换,观念应当转换,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也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2.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是必须要坚持的。在此基础上要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想政治教育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离不开本土化的国情和人情。因此,关于传统文化的话题,思想政治教育不论在教育资源的挖掘,还是在教育手段的应用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上我们都不能回避。因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形成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而且有着许多灿若星河的历史阶段,必定其有强劲的生命力源。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因此,只有建立在民族自尊心基础上的批判与继承、借鉴与改造、摒弃与创新,用科学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当代价值,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产生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思想道德境界,它的最关键环节是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主体的心理品质,只有在道德主体身上实现了这一内化,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收到实效。这种内化过程,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作为这些转化的推动力和“催化剂”,又需要一定的人生经验为依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依靠理论灌输,更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中获取真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曾指出,在人们的知识、信念和行为之间有一个必须用参加一定种类活动的经验来填补的“网眼”。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大格局相结合,与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相结合,与提升综合素质相结合。不仅如此,实践教育还要注意遵循目的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服务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避免形式主义,不强求一律。

参考文献

[1] 苏寄宛.日本道德教育的特色.外国教育研究,2002(29).

[2] 王丽荣.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比较教育研究,2003(5).

[3] 王丽荣.中日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比较思考.比较教育研究,2005(8).

[4] 奥田真纪子.道德教育与人的价值创造——来自日本道德教育的课题.肇庆学院学报,2008(1).

[5] 王荪瑞.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5:学习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想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着门课程,并且经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对这门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国内对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非常少见,在国外也很少。因此,学习这门课非常有必要。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者以“通观比较”和“专题比较”、“综合比较”的不同方式,论述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并以中国和其他典型国家为例,在翔实的资料分析研究基础上,勾勒出这些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面貌,概括总结了基成功经验和各自的特点。通过比较确定,探过了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分析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前提是必须掌握研究方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阶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通观比较方法、专题比较方法与综合比较方法,历史分析法。

阶级分析法是应用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研究阶级社会、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坚持用阶级分析法是为了看清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想要使用比较分析法必须坚持对不同的情况加以具体分析:

1、剥削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不能加以分析一概认为是错误的..........比较分析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其中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其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方法。其具体方法有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国别比较与问题比较:横向比较是指地理空间上的比较,是将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而纵向比较是按比较的方向或时空来划分的。国别比较又称区域比较,当涉及的国家不多时可采用,而问题比较所涉及的范围较广。

通观比较方法、专题比较方法与综合比较方法各有其优点。通关比较的方法就是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作出全面介绍的方法。包括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基本内容和效果等。它可以使人们了解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认知它经过的历史过程与现状。专题比较是对..........。它可以使人们...........。综合比较是指...........。它使人们........。

历史分析法是...........。运用历史分析法可以......。

篇6:孔孟教育思想的比较

一、教育观念

古之教育者的教育观念都是基于对人性的探讨之上的。孔子和墨子对人性的看法实质是相似的,只是表述不同。“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人性论的主要观点。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墨子的人性论则表述为“素丝说”,在墨子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不过如同素丝。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颜色的丝,即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二、教育对象

孔子把人性分为三等,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认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人这个范围,对中人的发展,教育能起到重大作用。因此,孔子的教育对象限定在“中人”这个层次。墨子主张教育机会均等,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受教育者。

二、教育目的

孔孟的教育目的,都是针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人才,以便至上而下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简括。

培养“兼士”或“贤士”是墨子的教育目的。而墨子所培养的“兼士”更倾向于以平等的身份平等地去“兼爱”天下,而不是一定要成为当政者,这是两者的教育目的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三、教育内容

由于的教育目的异同,孔孟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也不尽相同 孔子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文化知识学科主要是《诗》、《书》、《礼》、《乐》等典籍,主要是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他虽然要求从政人才要文武兼备,但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偏重人事。与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同,墨子力主实现“夏政”,由于其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墨子的教育内容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科学和技术知识,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知识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四、教育方法

孔子强调学思行结合,他告诫弟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饭,则不复也”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中

上一篇:表达思想的励志心情语录下一篇:小学家长日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