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寒假福利院实习报告

2024-05-04

大学生寒假福利院实习报告(共9篇)

篇1:大学生寒假福利院实习报告

小羊是一个很懂事,甚至有一点早熟地孩子,她患有严重的皮肤病,粗短的直发丝毫掩盖不了头顶的疮疤,大片的红点点从脸脸一直覆盖到后背,许多红点上隐约有白色的脓包。

她很有音乐天赋,一次某高校的学生看她们的时候,她一首歌唱过之后教室里有短暂的沉静。那是在咀嚼伤悲、是在酝酿眼泪。后来,在一个同学在带动下,我们欢呼雀跃地笑了,泪水才没有流出。

但是她一直闷闷不乐,在我们再三地询问下她流下了委屈的眼泪。原因是她怕疼,她的皮肤病要用激光治疗。她说:“每次我一进去他们就按住我,我就哭,我怕啊!” 后来她说自己曾经都想过死,因为生活没有意思。女孩!一个外表“丑陋”而歌声甜美的女孩,想到了死!

实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在闲谈的时候也会去揭她的“伤疤”。

“你脸上的伤是什么时候长的?”

“是因为小的时候,父母把我扔进一个比较脏的地方”语气平静地像是在讲述别人的事。

“哦,”我们准备给她一个发泄怨气的机会然后心理疏导“那你是不是很怨他们啊?”

“开始的时候是的,”说着她把头转向一边,“不过现在我想他们肯定也有自己的苦衷。”

1、从她的眼神和语气里我知道,她的话像外交辞令而不是肺腑之言。一个 4岁的女孩要合理化社会的不公平待遇,要给父母这样的宽容?!实质上这种宽容是一种更深层的自我压抑,那是多少次疑问、多少次期盼、多少次无奈之后而无奈地自我解脱呢?许多时候最难过的是,明明白白地掌握了一种理论,可是用在自己身上又接受不了,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这种尴尬。

2,我讨厌他们打乱了课堂

小鱼是一个上劲的女孩,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一个周六我们正上课的时候,某高校的学生前来参观,我们就动员他们去和大学生玩,许多人都矜持地坐着不动。当我宣布下课的时候,一直温顺的小鱼居然憋红了脸重重地收拾文具,然后悻悻地走开。原因是下午两点,她和老人公寓的老爷爷(院方帮忙联系的)约好了去练书法,下午不能上课了,而那些不速之客又打乱了上午的学习安排。

小鱼还经常去老年大学那边练电子琴,刚学两个星期,书法已经相当不错了。后来她主动申请外出上学,现在在xx某电脑外语学校上学。走之前她给我看《圣经故事》,封面写着“何xx送给xx钊,x年x月x日”;下面还有图画——一把刀、一个箭头指向一条鱼、一个新日期。她说那是别人送给小钊的,小钊去那个电脑学校上学,就转送给她了。小钊是刀,她是鱼,她还说她看完的时候也会送给其他人的。

3,拒领工资

每次开饭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一袭白衣、五官端庄、xx年期,是自我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定他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希望走出福利院,然而当我们问他们今天想干什么时,竟然都说“没想过”和“不知道”。他们的理由是,院里领导不让他们瞎想,想也没有用。

除了院方的管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除了电视报纸,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教他们写短文时,我让他们描述一下淋雨的感觉,他们都在摇头。“有过这 种体会吗?”“没有。”“看过雨吗?”仍是摇头。对于自然现象都生疏若此,何况社会?

我告诉他们你怎么想,你不说别人永远不会知道,更加管不了。如果不想的话,即使现在就把你们放出去,又能干什么呢?我们给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大胆设想,下一周去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答案,这是作业。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美丽的,比如唱歌、画画、学古筝、厨师等。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我意识,至少让他们明白他们是独立的人。

3:“半隔离”状态的生存状态,使他们处于“心理无依”的状态。

他们每人都有用作业本自制的通讯录让我们填,上面有:姓名、地址、电话三栏。他们会说出一些陌生的名字,问我们是否认识,那些都是曾经去看望过他们的大学生。女孩小昕,经常让我们带信给我们学校的一个女生,还会把别人送给她漂亮的风铃转送给那个姐姐。后来我们问她:“你是不是很喜欢xx姐姐啊,怎么每次都问她啊?”她说:“是啊,因为我写了好多信,只有xx姐姐给我回信了。”

只要有电话响起,教室里就会出活跃起来。离电话最近的人跑慢一点,大家就高呼:“xx,快,快啊!谁的电话?”电话接通的时候,他们都自觉地保持安静,是谁的电话,谁就在大家羡慕的目光里幸福接听。谈话的内容大家共享的,原来他们的快乐来地那么简单!

篇2:大学生寒假福利院实习报告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 ”“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啊。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baogao.cnrencai.com)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三:实践体会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践报告的时候,我还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曾经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

篇3: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一个月的社会实践, 就这样一晃而过, 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东西, 而这些知识将让我终生受用。在这一个多月里, 我主要负责的工作是当客人来时及时的给客人倒红茶, 有时帮同事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还有就是走一下配餐。在这过程中, 我采用了看、问、学等方式, 初步了解了这个餐厅的工作中的一些相关流程, 拓展了我所学的相关知识。为以后正常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个人发展方面来说, 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我们的领班的工作作风以及感到在工作过程中一些管理人员的知识对工作的重要, 因为这些都是我在校学习中不曾接触过的。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 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 遇到挫折时, 不妨以调整心态来舒解压力, 面对挫折。遇到挫折时应冷静分析, 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 找出受挫的原因, 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树立一个辩证的挫折观, 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 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才最终造就了成功。学会自我宽慰, 容忍挫折, 心怀坦荡, 情绪乐观, 发奋图强;善于化压力为动力, 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 以求身心轻松, 重新获取成功, 从而面向未来。在这里工作必须要正确表达领导意图, 正确地办事, 对客人来吃饭, 我们要礼貌用语, 言行要有所分寸, 字能达意。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做事的效率以及客人对餐厅服务的满意程度。另外有助于达到做事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涉及的方面很多, 简要地说, 就是:发文要准, 办事要稳, 情况要实, 主意要慎。而要做到这些, 必须态度认真, 踏实, 不能疏忽大意, 不能马虎潦草。对于这些高要求, 我还差得远, 但在这里实习后我学会和养成了很多好习惯。

一、待人要真诚

每天上班, 遇到的都是自己的同事以及陌生的客人。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 我养成了一个习惯, 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早安”或“早上好”, 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往往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 轻轻的一声问候, 却表达了对同事、对朋友的关怀, 也让他人感觉到了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 我就和领导们打成一片, 我想, 应该是我的真诚, 换取了领导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 也愿意把工作分配给我。给我讲工作流程, 给我讲了好多, 增长了见识。

二、要善于沟通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 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 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 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 都要自己主动去做。

三、要有热情和信心

其实, 不管在哪个行业, 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热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激情, 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对待工作, 力求做好每个细节, 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 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 工作才能做到最好。

四、要讲究条理

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在紧急的时候手忙脚乱, 就要养成讲究条理性的好习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条理, ”这是我们领班给我的忠告。其它的工作也一样, 讲究条理能让你事半功倍。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 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 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 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 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通过在职的一个多月里, 我深感自己的不足, 我会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 取长补短, 需心求教。相信自己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表现更加出色!不管是在什么地方任职, 都会努力!这一次的社会实践使我明白;大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 拿出百尺竿头的干劲, 胸怀会当凌绝顶的状态,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 减少磨合期的碰撞, 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 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 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 驶向成功的彼岸。

摘要:在大学里学的不仅是知识, 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 参加工作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在工作的这一个月中, 既有收获的喜悦, 也有一些遗憾。也许是实习日子短和我并非是这相关专业的关系, 对有些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 只是在看人做, 听人讲如何做, 未能够亲身感受、具体处理一些工作, 所以未能领会其精髓。但时通过实习, 加深了我对管理专业基本知识的了解, 懂得了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

篇4:大学生寒假福利院实习报告

近八成雇员对企业健康福利计划不满

调查显示,79%的雇员对企业现行的福利计划并不满意,甚至有26%的受访者给出了“太差”的评价,这种不满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员工缺乏最基本的法定医疗福利。另一方面,企业只给员工提供最基本的法定医疗福利,或者提供的健康福利缺乏吸引力。当然。与此对应的是仍然有7%的受访者对自己企业的健康福利很满意。认为“基本上能想到的都有了”。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用人单位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是按全部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之和的9%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这是其员工享受社会医疗福利保障的前提,企业拒绝缴纳则导致其员工不能享受任何医疗保障。通常情况下,民营企业出现这种“违法”问题的情况居多。此次调查中,江苏南京的一位民企受访人发出这样的感叹:“老板恨不得把你的工资都剥削掉,还谈什么健康福利。”

美世亚太区医疗和员工福利咨询业务总监Amy Laverock表示,“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开支低得惊人。加拿大人口为3300万,但该国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开支(包括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开支)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持平。”企业投入成本微薄显然也是促成雇员对健康福利计划不满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在中国,健康福利基本是普惠制,企业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没有根据员工在企业的职位、工作年限和贡献程度来量身定做,且缺乏弹性,因此员工对福利的感知度比较差。”翰威特福利咨询高级顾问蒋彤说。

拥有法定基本医疗保险的雇员与2005年相比下降15%

调查发现。26%的受访者所在企业“基本没有健康福利”可言,连基本医疗保险都没有。换句话说。26%的被调查者所在企业缺乏基本的法定医疗福利保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有5%的雇员是在2009年才失去了该项基本医疗保障。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年中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现状调查”发布的数据:“调查中89%的企业为员工提供了法定医疗保险”来看,不难发现与4年前相比,受访者供职企业所提供的法定基本医疗保险有15%的下降。下降原因可能来自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危机对企业带来的冲击,致使一些民企,尤其是中小企业没有能力支付法定医保费用;第二。两个调查的主体对象不同,《职场》对该问题的调查对象为1349名普通雇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调查对象为企业相关负责人,因此不排除有企业或个人的主观因素——在《职场》针对负责人所做的调查中,得到的数据为87%的企业负责人为其员工购买了法定医疗保险——即便拿此数据同比,也与2005年有2%的下降;第三,企业对“为员工进行法定医疗保险”的意识亟待增强,根据美世2007年《总体福利趋势调研(TBTS):中国福利趋势研究》的数据显示,受访企业中仅有64%的公司认为审核和补充法定福利非常重要。

四成雇员认为企业“完全不重视”员工健康福利

39%的受访雇员认为其供职企业“完全不重视”员工的健康福利,“估计老板连什么是健康福利都不知道”,23%的雇员则认为“企业也许重视,但是作为员工感觉不到”,这62%的雇员所代表的“观点”或许给了企业相关部门一记改革健康福利的当头棒喝。在2009年人力资源公司Kelly Services针对工作和员工压力与健康为主题的调查中,“三分之一的中国员工深信目前的工作对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三分之二的中国员工认为雇主应对工作场合中的健康问题承担责任。”有些企业也许会想:我承担责任了呀?为什么员工看不到呢?

原因是当国内的企业还把焦点放在“对员工健康福利投入了多少成本”“比去年增加了多少投入”这些用数字衡量业绩的方法上时,欧美企业已经逐渐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出发,考量“个性化定制的弹性健康福利计划对留住人才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事实是,这种量身定做的福利方案更利于同员工沟通,而且花费的成本似乎更少。而在亚洲,正如美世亚太区医疗和员工福利咨询业务总监Amy Laverock所说,“令人遗憾的是,大量资金用在了不,必要的医疗服务和复杂的管理工作上。”

如何让员工觉得企业“开始重视”他们的健康呢?或许可以从两组数据中找寻端倪,一组数据来自《职场》杂志此次的调查:超过半数(54%)的中国雇员认为“医疗健康保险”对他们来说最重要,16%的雇员认为“弹性工作时间”对他们来说最重要,9%的员工则选择了“带薪病假”,这是雇员认为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健康福利的前三甲。再来看一下企业负责人给出的企业提供给员工的前三位健康福利,分别是“基本的医疗保险保障(87%)、个人健康检查(46%)、带薪病假(38%),很好,至少在现阶段企业有了一个小小的努力方向:可以在除了法定医保之外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弹性工作”两方面努力一下。

另一组数据来自美世,对于欧美国家的雇员来说,他们的企业为其提供的健康福利前三位主要是带薪病假(71%)、私营健康计划,包括强制和自愿的补充计划(65%)、弹性工作时间(57%),尽管有医疗体制不同的限制原因,但这组数据至少可以成为中国企业的参考。

三成企业“2009健康福利投入成本”降低,许因经济危机

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32%)的企业在2009年降低或直接取消了健康福利方面的投入,主要取消的项目(可多选)为“除基本医疗保障外的健康福利都取消(80%)、取消免费健康体检(30%)、不再为员工请健身教练(25%)不再定期安排健身活动(20%)。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经济危机有关。

翰威特福利咨询高级顾问蒋彤认为选择“降低健康福利投入”企业的百分比也许会在明年出现进一步涨幅,“因为有三分之二的企业都是按自然年来做下一年的计划。有不少企业的自然年在每年的8月,也就是说经济危机还没真正大规模爆发时已经做好了下一年的支出预算,所以经济危机对企业‘健康福利成本投入’的影响也许会在2010年真正体现出来。”

不过,相对应的一个利好消息是近七成企业并未因为经济危机减少健康福利方面的成本投入,65%的受访雇员明确

自己供职企业在2009年并未缩减健康福利方便的投入,“跟原来一样”,甚至有3%的企业追加了该项投入。

调查中,67%的企业负责人表示自己企业的健康福利平均开支相当于总工资成本的1%-3%,这个数据与美世发布的“2007年欧洲境内企业的健康福利平均开支相当于总工资成本的53%”相比低至少2.3个百分点——中国目前的情况与2007年捷克共和国、波兰和德国的投入成本差不多。此次调查还发现在中国有近80%的受调企业负责人表示“员工健康福利成本低于企业收入增长水平”,而这与欧洲“福利成本以高于收入增长水平的速度增长”的情况正好相反,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健康福利方面的投入和管理还有很大的灵活增长空间。

“经济危机”会加速员工对健康福利重要性的认知进程

《职场》杂志针对786名企业健康福利方面相关负责人的定向调查显示,57%的受访者认为“如果没有提供目前的所有健康福利,企业将难以保留优秀员工”,其中50%的负责人“非常同意”该观点——这与“美世2008年泛欧企业健康和福利调研”的数据相对一致:“我们要求企业对提供健康福利和服务关键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吸引和保留关键人才’成为最重要的目标,62%的参加调研企业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或‘重要’”,且“69%的参加调研企业同意,如果他们未曾提供目前提供的所有健康福利,他们将难以保留优秀员工”。

回到《职场》的调查,出乎意料的是,同一问题在雇员心目中的认同率仅为36%,超过六成的受访雇员相对于健康福利来说,更看重企业平台、发展机会以及实际薪酬等因素。好像,企业又一次表错了情?

“就现阶段来说,健康福利并不是企业吸引和保留人才的主要手段。”翰威特福利咨询高级顾问蒋彤认为,“它在目前来说更像是一道凉菜,有自然好,稍微差一点甚至没有好像也没那么不能忍受。这有历史上的原因,绝大多数企业对健康福利不够重视,福利方案长年累月一个样。没有变化,企业也不追加投入,于是这种‘有’并没有太‘讨好’。”

但蒋彤认为经济危机会加速中国雇员对“健康福利”重要性的认知进程,他说,“因为危机影响并限制了一部分企业的薪酬增速。甚至导致减薪,因此企业往往希望通过改变别的福利,特别是改变健康福利来让员工更多地感受到企业在这个时期希望留下人才的强烈意愿。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改善员工健康福利体系需要投入的成本与增加员工薪酬幅度比起来要低得多——甚至无须追加投入,只需优化,引起国外的健康福利体系,进行员工的差异化弹性健康福利管理。”也许最快的健康福利改革会从国有企业开始,“因为中央国资委此前召开的会议要求用工资总额预算制来限制国有企业职工的薪酬涨幅,一旦涨幅被限制住以后,未来健康福利这一块的改革就会突出。”蒋彤说。

呼应这个观点的一个调查来自上海外服电子杂志的“跨国公司福利调研报告”,它得到的结论是“相较于高薪,(跨国)公司组织的各具特色的休闲健身活动以及茶歇、健康卡等高福利更能吸引和留住核心员工”。

篇5:大学生寒假福利院实习报告

寒假社会实践主题:社会福利院义务工作 社会实践参与者:我

社会实践时间;20**.**.**-20**.**.** 社会实践地点:****市**县社会福利院

利用寒假在家的机会,我志愿到县福利院做了为期七天的义工,感觉很好,因为认真对待一件事情,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获得很多快乐。爱心,是美的化身。因为它的存在,世界才变得更加美丽:爱使人感到温暖,使人得到光明,使人更有力量去面对苦难。

县福利院是1994年建立,到1997年开始正式投入使用的。虽然仅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院内的设施较齐全,四处可见的石凳、石桌、健身设备,还有供观赏的假山,随处挂满红灯笼的树木,环境优美怡人。福利院的建筑规模较小,仅有三栋建筑,一栋办公楼,两栋宿舍楼。室内硬件设施较齐全,室内配有电视机,每间房住两位老人,地方宽敞。房外还有若干椅子,老人们可坐在那聊天,看报。听廖院长介绍说院里目前收留有一百多位孤寡老人,大多数子女不在身边,生活较为冷清。还记得我刚到福利院时,恰巧碰上一位姓张的爷爷在读报,其他在旁的爷爷、奶奶们时不时地笑出声来。县福利院本着“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的宗旨,给老人们创建了另一个家,让他们体会到社会各界人士对他们的爱与关怀。

跟**院长沟通后,我的工作基本定下来——打扫卫生。在员工阿姨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擦玻璃、擦窗台、扫地、拖地等工作,之后我又跟随员工阿姨到厨房清洗餐具以备午饭使用。忙完这些。我便好奇地跑上二楼,就在二楼转角处第二间房门前,独自坐着一位老奶奶。我主动过去向她问好,然后同她聊起天来。在闲聊中得知,这位奶奶姓李,家住在镇上,因家里孩子生意太忙无法顾及到九十高龄的自己,才搬来福利院住的。又因自己刚来不久,眼睛又不太好使,加上近来天天下雨,气候较冷,想出去走走也没办法,只好在门前坐着。对于这一百多位老人来说,福利院的规模挺大的。但是,每个老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有很多老人行动不便,只能躺在床上,所以有时院子里很冷清。每天做完工作后,我就迅速跑上二楼,陪李奶奶聊天抑或是听李奶奶讲故事。在交谈与倾听中,领悟时光赋予我们的宁静与对生命的敬畏,活着而感动。

当然,除了陪李奶奶聊天外,我还给隔壁楼层的张爷爷读报,讲解有关新闻信息。同时,我还有幸听张爷爷讲述我县民俗文化,比如壮锦、炮龙节等。炮龙节是从乾清时期留传下来的现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喻为“东方狂欢节”。近年来,我县的炮龙节吸引了众多海外游客,他们纷纷到我县观看。而今年的炮龙节恰好是2月2日,张爷爷看我一脸兴奋样,笑着说:“看样子,小谢你应该看过不少炮龙节吧?”。我顿时涨红了脸,长这般大还真没到过炮龙现场,只因我受不了那刺鼻的烟味。不过,今年的“百龙舞**”炮龙节,我一定会到现场观看。五千万人的狂欢夜,虽说天公不作美,下着朦朦细雨,可**人的热情高涨,涌动的人群,热闹的鞭炮声、锣鼓声,浓烈的炮烟味,在这喜庆祥和的节日里,我们为来年祈福,我们为节日狂欢。

2月3日,是我做义工的最后一天,那天上午,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便迫不及待地去找张爷爷,将昨晚我的所见所问所感向他倾诉。时间过得好快,吃过午饭后,我的义工生涯该告一段落了。在这期间,我接触到很多人,当然和他们相处时间最多的要数李奶奶、张爷爷,还有员工阿姨了。李奶奶天性善良,热爱生活,喜欢亲近大自然,在她身上还有一颗未泯的童心让人觉得很和善、很好相处;张爷爷心系国事,待人真诚,为人憨厚,思想前卫,同他聊天,比较轻松自在,有很多共同话题;员工阿姨善良朴实、心细,照顾老人无微不至,尤其对老人的身体状况和饮食方面很了解。

其实,同老人交谈是一种阅读,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阅读到他们的人生,一本本厚重的人生之书,同样是丰富的经验,却是不一样的经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聆听其中的静谧与安详。他们经历了太多的人世间的聚散离合,看惯了世事的变迁。他们不再为花落而悲,花开而喜,不再为月圆而感、月缺而叹。因为岁月的流逝,带走了往日的激情。他们平静地看日升日落,安详地面对匆匆时间。他们只是在细细地体会着生活的真味,他们只是在品味着生活的咖啡,他们只是逍遥地将陈年佳酿自斟自饮,体会生命的真谛,品味生活的滋味。而今李奶奶的安详的姿态仍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每次翻开手机相册看到她的相片我总会沉浸很久。虽然老人的话常常支离片语,啰嗦重复,甚至语不达意,但是如果你耐心地倾听,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更会是一次巨大收获的旅程。

从这次在福利院做义工的社会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领悟很多人生哲理。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我很感慨。同时,在做义工期间,我也有相对性的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爷爷奶奶他们按摩,帮助他们消除失眠的困扰。总之,很感谢县福利院给予我这次做义工的机会,感谢学院教会我的知识,让我在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篇二

今年寒假已经结束了,我又回到了校园,在寒假中,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到了实习中,在不断地实习中得到了更好的进步。今年寒假我实习的地方是儿童福利院,这是一个不被关注的地方,很多的现实情况导致我们一直以来对他们的存在不实十分的关心,可是他们是需要社会的帮助的,我应该去帮助他们!以下是我的个人实习报告总结:

一、实习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习的目的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习单位介绍

福利院2001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 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习内容与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在十天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城市还是很熟悉的。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2.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我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半,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3.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啊。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三:实习体会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习报告的时候,我还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曾经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

篇6:福利院寒假社会心得体会

在这里,有空旷的田野,任心飞翔;在这里,有美丽的山川,任情传达;在这里,有淳朴的人情,任你品味。社会实践队来到了__县崔家头镇赵家塬村互助幸福院,在这里的五天四晚,我收获了很多。

刚到__福利院院的时候,大家都还不习惯这里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晚上有的同学肚子饿了,只好吃点零食。农村虫子比较多,每晚消灭虫子也就成了我们必须干的事情之一。虽然有诸多不适应,但是这些因素丝毫不影响我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第一天,我早早的起床,感受清晨的活力,体验简单的生活。我主动去帮做饭的阿姨择菜,并且从中体会到做家务的乐趣。因为经常住校,很少有机会干家务。想想自己在家的时候,很少给妈妈帮忙做家务,而毕业以后也鲜有机会陪伴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心中实感愧疚。吃饭过后,大家都自己洗碗。看着有些老人行走不便,我们都主动帮他们洗碗。能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照顾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是儿女们最大的幸福。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看着互助院的老人,我才明白了父母在电话里的谆谆教诲与殷殷期盼,明白了我们已处于不需要被照顾的年纪而父母却在渐渐老去。想起了母亲头顶的银丝日渐增多,想起了母亲额头上愈加明显的沟壑,想起来子欲孝而亲不在是何等的遗憾。

在福利院,关系最好的就是赵爷爷。每天晚上坐在院子里和赵爷爷聊天,让我觉得很开心。在乡间清新的空气中,内心的躁动转为平静。在夜晚星河的光辉中,迷茫的未来变得清晰。

充实的五天社会实践,大家一起聊天,一起做调研。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特别是最后的文艺演出,晚上快十点了,我们还在排练,笑着闹着直到最后一个节目。

篇7:儿童福利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敬老爱幼,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一个传承千年的优良美德,随时间而慢慢沉淀,不曾淡去。医学院“医路有你”团队借着暑期“三下乡”的机会,来到了扬州市儿童福利院,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我们的帮助与关爱。

说起这些孩子,他们是特殊的,兔唇、先天性心脏病、脑瘫、被父母遗弃,他们身上的`这些烙印太深刻,深到他们只能远离城市喧嚣,只能在这种偏离市区的福利院里生活。而与外界隔绝的他们,又是普通的,小小的活动空间里,聚集着这些渴求有正常生活的孩子。他们希望走出去而他们又不能,于是,我们走了进来。

还记得上一次去福利院还是我小学的时候,时间过去这么久,感觉似乎又不同了。小时候总是以为那些孩子是健康的,被父母抛弃而留在这儿的,殊不知,他们是得了重病,多少钱都难以治愈的重病。生命脆弱的让人无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曾在这里逝去,让人惋惜,让人痛心。影片《大鱼海棠》中说道,“我们要经历无数的磨难,才能在这个世界再次重逢。”希望这里的孩子在经历过这些不公平后,能在另一个世界重获新生。

当走进教室的时候,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课,我们不敢打扰这份安然,默默坐在最后的凳子上。望着眼前的他们,似乎无异于常人,那样活泼动人,认

认真听着老师的讲课,时不时互相讨论一下。相比起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说不定还没有他们这般专注,真该好好学学呢。

课间的游戏环节中,我们几个加入到孩子们的行列中。我们围成一个圈,就像是生命的融合圆满。他们擅长模仿,几个稀奇古怪的动作真是传神;他们爱笑,笑靥如花的孩子最让人动心,丝毫看不出一点点的抱怨;他们不怕生,和我们关系很亲密,把阿姨推到一边,追着我们一个大姐姐玩耍。

篇8:大学生寒假福利院实习报告

关键词:社区就业,积极福利,大学生

据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生2013年预计为699万人,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急剧膨胀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致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就业不仅是大学生的基本社会权利, 在现代社会中, 就业也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消极社会福利向积极福利政策转变, 积极引导大学生社区就业, 应成为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种重要选择。

一、积极福利政策与大学生社区就业

第三条道路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 特别是对社会福利与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积极福利理念影响下, 强调建设投资型国家, 通过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和扩大就业机会促进个人的自我完善。政府采取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引导大学生社区就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就业政策的一种重要趋势。

1. 积极福利:核心理念与基本维度。

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理论的提出是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一个转折点。传统福利国家是以凯恩斯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等为理论基础的, 社会民主主义理论所强调的社会公正价值观是传统福利国家政策的基石。传统福利政策又被称为“消极福利”, 是以社会公正为政策目标, 其哲学基础是合作主义, 体现为权利观、平等观、整体观和普享观等四个基本观念[1]。消极福利政策是一种事后补救性福利, 是针对工业社会中的生活风险 (如养老、工伤、疾病、失业、贫困等) 设计的, 强调实现福利国家是政府的责任, 政府要为遇到社会风险的人们提供保障。这是一种从出生到坟墓的福利制度, 随着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型, 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结构性变革,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生产成本世界范围的比较, 使“消极福利”政策的“消极”性日益显现, 主要体现在过于强调国家、政府对公民的责任, 没有给个人留下足够的空间, 福利救济有可能导致违反设计福利制度之初衷的不合理结果, 增加发生道德公害和欺诈的可能性[2]。

针对消极福利政策的种种弊端, 吉登斯提出第三条道路, 强调积极福利政策。积极福利政策的核心理念是责任与权力对等, “无责任即无权利” (no rights without responsibilities)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积极福利”的基本主张, 表达出对“责任”的特别强调, 这也成为积极福利政策的基本原则。“我们享有的权利反映了我们应负的义务;如果没有责任, 权利和机会就成了自私和贪婪的动力。”[3]积极福利政策是将个人与社会的积极互动作为理解责任的价值基础, 社会行动的目的不是要用社会或国家的行为代替个人的责任, 而是要通过改善社会促进公民个人自我完善的实现。每个人都要积极回报社会的关爱, 为社会和他人承担义务, 真正实现基于现代意义的社会公正———“有予有取”, 即机会、权利共享, 风险、义务共担[4]。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个人享受福利应该承担的责任, 政府的责任是创造更多的机会。积极福利观的实质是以培养和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生存技能为中心, 构建一个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互动协调、共担责任、充满创新与活力的公民社会。

在批判传统福利思想的基础上, 重构的积极福利政策的基本维度包括:第一, 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变“消极福利”为“积极福利”的关键, 政府通过教育与培训为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 实现由事后补偿性福利到工作福利 (work welfare) 的转变。第二, 福利制度由权利型向责任型转变。传统的福利制度是基于公民权利所应该享有的, 而积极福利政策的核心在于强调每个人都应是主动的、负责任的个体。第三, 福利主体的多元化。积极福利政策强调变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型国家 (social investment state) , 扩大人力投资主体, 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使国家、企业、个人、整个社会都参与对福利资金的投资。第四, 福利对象进一步扩展。传统福利社会关注的是保障社会下层的福利, 而积极福利政策将福利对象扩展到社会的中下层, 关注中间阶层的“在职贫穷” (Working poor) , 提高其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 关注他们对非物质方面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

2. 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与欧美国家大学生社区就业的理论与实践。

积极福利政策的重心是人力资本投资, 改革福利型国家为社会投资型国家。在积极福利政策的影响下, 在责任与权利对等原则下, 为实现工作福利理念, 发达国家采取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指那些旨在改善劳动市场结构与功能, 主张国家、工会和企业三方合作, 消除就业关系中的不利因素, 减少和预防失业, 保障社会劳动者高比例就业参与和较高程度社会平等的制度性安排[5]。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目标在于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以及提升社会公平。对大学生就业而言, 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落实除强调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责任, 同时强调企业也应承担起人力资本培训的社会责任, 并将社区纳入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之中, 建立政府-企业-社区多主体参与的新型职业培训与就业支持体系, 引导大学生社区就业成为发达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

社区就业的理论研究是随着欧美发达国家福利理念的变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积极福利政策框架中, 就业与福利二者互为前提, 都是社会政策的中心议题, 社区就业概念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早期的社区就业概念是建立在狭义的社区概念之上的, 将区域范围视作社区的基本内涵, 在1950年代之前的欧美国家, 将在社区范围内的就业称为社区就业。但是, 随着就业流动性的增强, 社区就业逐渐突破地域范围, 欧美国家的理论工作者基于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理论, 将处于次要和边缘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称为社区就业, 社区就业体现出低工资、低技能和地方化取向, 成为二战后反贫困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和青年失业问题逐渐改变了人们对社区就业的认识, 社区就业的概念界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即政府、企业、社区和福利组织在社区层面为难以就业的劣势群体提供的就业机会与就业支持服务[6]。这是目前欧美国家关于社区就业的最为流行定义, 表明了欧美国家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 重新“发现”和“回归”社区在就业方面的价值, 社区就业作为一个中心主题真正列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社会经济政策议程之中。

社区就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从社会福利政策的层面来看, 意味着市场、社区、国家、家庭和个人互动关系模式的变化, 说明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成为社会政策的首要目标[7]。1998年, 英国工党政府的“新政” (New Deal) , 即“从福利到工作的计划 (The Welfare to Work Programme) ”, 在社会政策层面开启了“积极福利”的制度改革。在该计划中, 明确提出为18-24岁的青年失业者、25岁以上的长期失业者提供专门的就业培训。通过该计划的实施, 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在英国得以实际推行, 在社区层面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成为推动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构建了劳动市场与社区之间新型的关系。处于失业状态的大学生直接受益于该项计划。同时, “新政”的就业培训政策和就业服务支持, 对大学生成功就业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2010年, 英国政府实施的技能投资战略政策中有4亿英镑为19岁以上失业人群进行技能培训。大学生社区就业模式在欧美及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渐被推广。

进入21世纪, 社区就业逐渐成为美国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政策议题。2002年的“总统社区就业培训拨款计划 (President’s Community-Based Job Training Grants Initiative) ”、2003年的“高增长行业就业培训计划” (The High Growth Job Training Initiative) ”、2008年的“美国公共服务行动计划 (A Call to Serve:Leaders in Education Allied for Public Service) ”、2009年的“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 (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ARRA) ”等一系计划, 体现出美国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责任, 以及引导大学生社区就业的政策导向。这些计划的政策目标是建立一种政府-企业-社区多主体参与的新型职业培训体系, 引导大学生社区就业。如, 在“总统社区就业培训拨款计划”中, 通过资助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以及一站式就业中心 (One-Stop Career Centers) , 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帮助大学生掌握综合技能, 满足面向地方和社区的高增长性和高需求产业的人才需求。近年来, 社区就业成为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政策着力点。2009年, 美国政府启动主题口号为“重塑我们的社区与生活”的“2009青年塑造计划 (Youth Build USA2009) ”, 目的是发挥青年, 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聪明才智, 为所有社区的所有人奉献自己, 贡献他人[8]。该计划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技能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树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 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我国大学生社区就业的制约因素

1. 社区就业的边缘地位。

与欧美发达国家社区就业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完善与丰富不同, 社区就业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从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看, 国内学者对社区就业功能的定位倾向于将其归属于次要劳动力市场, 社区就业从性质上来说是一种非正规就业, 是正规就业的重要补充形式, 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低收入的工作。与政府就业 (公务员) 和传统单位就业 (大中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 以及外企单位就业相比, 社区就业处于边缘化地位, 主要是解决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从就业形态看, 社区就业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面向社区的经济实体的就业, 主要是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一类是面向社区公共服务的就业, 主要是社区公益性岗位或社区组织性岗位的就业。这些工作岗位对人员素质和技能要求不高, 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强。由于是非正规就业, 受体制性因素影响, 社区就业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社区就业的边缘化成为制约大学生社区就业的首要瓶颈。

2. 社区就业岗位供给不足。

社区就业岗位的供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区经济发展可以创造新的就业工作岗位, 二是社区组织完善可以增加管理和服务性工作岗位。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社区就业的规模和能力。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增加了社区对劳动力的需求, 提高了社区就业的容纳能力。特别是在东部发达地区, 经济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技术创新为内在驱动力, 这就增加了对高水平劳动力的需求, 许多岗位需要大学毕业生才能胜任, 社区经济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联性更为密切。社区组织发育不完善也降低了对大学生就业的容纳能力。社区组织发育主要包括社区组织的深度和广度。前者主要指社区组织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 通过组织结构的重新构造吸纳大学生到社区就业;后者指社区内发展多样化的社会组织, 特别是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和民办非营利机构, 在为社区服务的同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目前, 我国社区发育的深度和广度都存在不足, 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有限。

3. 大学生对社区就业的主动排斥。

尽管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社区就业, 但是, 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社区就业的政策受到大学生的主动排斥。大学生就业选择普遍是大城市、正规部门就业, 缺乏创业意识、就业预期高等观念因素造成的主动排斥是大学生社区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国内有关大学生就业的实证调查结果均反映出大学生对社区就业, 特别是农村社区就业的主动排斥。马莉萍、岳昌君等人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调查显示, 2011年我国已经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主要是城市和主要劳动力市场;从就业部门流向看, 主要的就业部门为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其中, 约有10%的毕业生选择在国家机关就业;约12%的毕业生选择在事业单位就业;选择到企业就业的毕业生的比例高达80%, 其中多数选择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而待就业毕业生中有八成左右的人, 在择业中将择业目标锁定在主要劳动力市场, 首选就业部门为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科研单位以及三资企业等[9]。大学生的就业意愿表明对社区就业的主动排斥。

三、促进大学生社区就业的对策建议

1. 推行积极福利政策, 引导大学生社区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落实过程中, 需要有配套的积极福利政策跟进。引导大学生社区就业的积极福利政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完善现有的社会福利体系, 保障普惠性社会福利的公平性。社会福利体系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行业部门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的一致性, 要为到社区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与其他部门相当水平的“五险一金”等基本社会保障, 解决他们生活的后顾之忧。二是增加工作福利。工作福利是积极福利政策所倡导的主要内容之一, 主要是指依靠社区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培训的机会, 以及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教育性投资。三是推动社区职业福利的开展。职业福利是指利用社区资源为在社区就业的大学生提供的各种福利措施, 它是社会福利和家庭福利之外的一种补充, 体现出社区的社会责任, 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凝聚力, 在吸引大学生社区就业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整体推进社会福利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2. 提升社区经济发展水平, 吸纳大学生社区就业。

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吸纳大学生社区就业,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创新驱动推动社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知识密切型企业在社区扎根落户, 科技创新与社区发展相互促进, 大学生到社区就业能够做到学有所用, 能够成为推动社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二是加大政府投入。我国社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 一些基础性投入还需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 加大政府资金的扶持力度, 通过开办公益性企业和扶持社区私营企业、吸纳第三部门参与到社区经济建设等方式, 提高社区经济发展水平, 直接扩大社区就业岗位需求, 提升社区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

3. 培育社区组织, 增加大学生社区就业岗位。

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 完善社区组织形式, 配齐社区人员, 就可以新增大量可吸纳大学生社区就业的岗位。柳红霞系统地考察分析了农村社区组织的结构及各种岗位的人员配备, 如果每个农村社区按照政府性岗位9个, 社会性岗位4个的规模来配置的话, 全国农村社区组织的完善就可增加845.6万个就业岗位[10]。加上城市社区组织建设对大学生的需求, 社区就业需求潜力巨大, 可以很好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培育社区内的公益性组织和私营企业组织也可以增加大学生社区就业的需求。吸引企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在社区成立公益性组织, 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的公益性服务作用, 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数量可观的就业机会。

4. 转变就业观念, 促进大学生主动参与社区就业。

受传统文化以及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对到社区就业, 特别是农村社区就业, 大学生往往会持主动排斥的态度。大学生社区就业在我国是一种新的就业模式,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人才流动体制机制的不通畅等客观因素的存在, 大学生选择主动排斥社区就业有其理性的一面。但是, 基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以及社区就业的成长性, 随着就业市场和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 社区就业作为一种新的就业模式的优势也将显现。因此, 大学生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理性看待社区就业, 主动转变就业观念, 确立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积极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丁东红.论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与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1 (02) .

[2]唐丽萍, 黄德良.“社会投资型国家”对解决就业困境的探索[J].社会科学, 2006 (04) .

[3][英]托尼·布莱尔.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M]//陈林.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0:9.

[4]王坚红.托马斯·迈尔谈“第三条道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0 (01) .

[5]Calmfors L.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y and Unemployment: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Crucial Design Features[J].OECD Economic Studies, No.22, Spring1994.

[6]吴立保, 张斌.日本和美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09) .

[7]OECD.Family, Market and Community:Equity and Efficiency in Social Policy[M].Paris:OECD, 1997.

[8]Youth build USA:Mission and Philosophy[EB/OL].http://www.youthbuild.org/site/c.htIRI3PIKoG/b.1239829/k.677F/Mission_and_Philosophy.htm, 2010-01-03.

[9]马莉萍, 岳昌君.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03) .

篇9:大学生寒假福利院实习报告

实践时间:20xx年6月8日—20xx年6月21日

实践地点:xx儿童社会福利院

一、实践目的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践单位介绍

xx儿童福利院XX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 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 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 神秘 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

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在十天的实践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 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2、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却是有点忧伤的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 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 妈妈。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 语文 数学 英语 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 杰,然后组词 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 周杰伦 的 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

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 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 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3、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

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还是很熟悉的。

上一篇: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正能量句子下一篇:写种绿豆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