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院产教融合方案

2024-07-24

职业学院产教融合方案(通用6篇)

篇1:职业学院产教融合方案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情况汇报

枣乡市山乡区职业中专是我区唯一一所国有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坐落于山乡经济开发区牛角岭路北,学校占地面积19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一座办公楼,五座教学楼、六座宿舍楼、两座餐厅、一座实训楼,一座学术报告厅,除学术报告厅外,其他2018年投入使用;投资1.7亿,实训、实操设备总价值2200万元。学校现有学生1897人,在职在编教师72人,专任教师62名,双师型教师15人。现开设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动漫设计、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幼儿健康管理、医护、医药、现代农艺技术等多个专业。

山乡职业中专立足山乡本土,围绕山乡经济社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学校专业优势,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发展作出了努力。

一、学校做法

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促进中职学生本地就业。学校利用坐落山乡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到厂矿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实地感受企业发展的现状。三年级学生每年的实习,学校首先安排驻地企业前进实业、金进电子、晴云科创园、马电科技等企业进校对学生进行实习宣传,学校、企业和学生家长签订三方协议书,安排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驻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培训。每年毕业季,学校联合区退役军人局和驻地企业等深入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毕业生双选会和校园招聘会,让学生直观感受本地企业,搭建企业和学校毕业生的平台。通过多平台的搭建,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有了基本的了解,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状况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达成就业意向,促进了学生对口就业。合作企业普遍反映,学生整体素质高,专业强,希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2021年,我校有多名学生被山乡国企等录用。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尽管区里拿出指标进行招聘,但很多岗位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近两年来,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让一批上进心强,专业进取精神足的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和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训的机会到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实践锻炼,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参与技术改革,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发展动态,更新知识技能。通过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教师找准了企业需求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丰富教学案例,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在校企合作中,从合作企业发现引进人才,引进专业师资,作为学校专业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产教深度融合,促进专业发展。学校原来开设汽车维修和运用、机电技术运用等专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专业远远不能使用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山乡马电科技主要生产各种新能源电动车,这与传统专业有较大的区别。学校与企业交流合作中,依据企业用人实际,设置了水电焊、氩弧焊等专业实训课程和新能源电路等理论和实训课程,满足马电企业新能源发展需要。学校在与企业不断深化交流中,学校依据企业用人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主辅修制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重视市场、服务企业、行业和产业的意识;此外,结合山乡的康养产业,学校依托枣乡乡村振兴学院,积极参与养老护理的社会化培训,2021,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300人次,取得了省人社厅颁发的养老护理资格证书。

二、存在主要问题

1.产教融合存在校热企冷现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推动,双方主动融合的自觉度不够;

2.多数安排到企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并没有得到系统的生产培训,学生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专业技能和知识得不到提升。

三、建议意见

1.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2.优化实训前教育,保证实训前的有效指导。

3.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有关财税政策,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参与办学。

篇2:职业学院产教融合方案

关键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校外实习基地;渐进式实习

1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现状

1.1学校方面

第一,独立学院作为民办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借助于公办高校的办学优势和社会资金的投入而发展起来的,其办学经费来源于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管理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在基地建设上,为满足人才培养的急切需求,独立学院只能选择多方合作,对于实习基地的质量则没有过多考虑,缺乏计划性和梯度性。第二,实习基地大多依托于母体高校的资源,或是利用现有的人脉资源设置,没有更多的选择权,表现得比较随意性。对合作企业的外在条件比较看重,如企业的规模、等级、外在的知名度等;对内在环境质量要求较随意,如对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工作氛围、个人成长条件、实习效果等。第三,独立学院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较常见的是采用顶岗实习模式,即学校向企业输送实习生这类合作方式,由学校统一安排进行实习,且实习时间上必须维持4~6个月。这一方式,既增强了独立学院的办学实力,也弥补了企业缺人的局面,并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长效合作。

1.2学生方面

第一,实习前,学生对于去校外实习有一种新鲜感的心理状态,不仅能摆脱枯燥乏味的室内课堂,还能获得企业实践机会。实习时,学生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部分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产生了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的想法。第二,独立学院一般在各省市本科第二批次或者本科第三批次招生录取,对于本科生来说,更是眼高手低,不愿意到一线实践,从而缺乏对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深入了解[1]。并且学生在旅游企业的实习活动中,仅在某一部门的某一个岗位进行实践,没有轮岗实习的机会,使学生对整个企业的了解并不深刻。第三,学生认为实习只是一种短期的体验,并没有人才培养机制,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顺应学校要求去实习,实习期满即可离开,因此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对实习单位的认同感,缺少人才之间的竞争氛围,使得学生的竞争意识较差,脱离了实习初衷,未达到预期效果。

1.3旅游企业方面

篇3:职业学院产教融合方案

职业教育面向民众、服务社会, 是助民、惠民、富民的重要基石, 其发展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 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 党和国家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提法也在不断与时俱进, 从之前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现代”两字的加入, 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 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因此, 在这样的形势下, 对职业教育机构与职业教育业者来说,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高等职业教育,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 通过推行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发展、增强学校的实力, 为国家、为人民培养更多符合需求的优秀人才, 服务与回报社会, 是摆在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面对肩负的责任, 我校多年来一直在不断探求, 努力实践。学校地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作为首都南部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的核心地带与高端产业区, 大兴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承载着打造首都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重任。我校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适应首都区域经济以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国际化大企业和现代高端产业集群为主的特点, 制定了“立足开发区, 面向首都经济, 服务京津冀, 走出环渤海, 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 培养适应国际化大型企业和现代高端产业集群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方针与办学定位。学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 结合学校实际, 以创建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抓手, 与大兴区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紧密合作,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切入点和着力点, 从实际出发, 研究制定出了一套以“实现一个目标—融合, 创新三个机制—办学机制、育人机制、社会服务机制, 共建四个中心——资讯中心、技术应用中心、培训中心、人才调剂中心”为核心的综合改革方案, 旨在通过一系列改革与创新, 探索出一条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全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要办好现代职业教育, 光靠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己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 职业院校必须与政府、企业、行业多方携手合作, 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在探索多方合作, 开放办学体制机制建设方面, 学校做了多方尝试。

1 组建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 开展集团化办学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

经北京市教委批准, 由我校牵头, 成立了由76家企业、行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组成的北京现代制造业职教集团, 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 促进成员间资源与信息的整合、融通、共享, 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依托集团平台, 成员单位之间开展了大量校企、校校间深度合作育人工作。如学校分别与北京金隅科技学校、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和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三家中职学校开展“3+2”中高职衔接试点, 目前已经完成4个班的招生工作, 2014年9月将扩招4个班。中高职学校与企业合作, 共同“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设置”的衔接模式, 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标准, 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备、可实施的中高职衔接解决方案。

集团组建了企业兼职教师流动站, 广泛开展涵盖各个专业领域的培训交流活动。先后有15家成员单位承办技术讲座、现场交流活动累计120余场次, 参与培训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超过4 000人次。集团校企合作交流活动的开展, 有效地促进了成员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沟通, 促进了集团成员单位间校企合作规模的扩大和合作范围的拓展。

2组建不同形态的校企合作联合体, “产学研”一体促进产教融合领域不断拓展, 程度不断加深

学校探索并创新校企深度融合的实现形式, 各二级学院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色, 集人才培养、产业培育、研究开发为一体, 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 共建培训中心, 共建技术研发中心, 组建了复杂、异形件加工技术研究室, 药品食品研发中心, 西门子小型自动化系统 (北京) 培训中心等14个各具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联合体, 创建了产学研一体、校企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实施平台和职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学校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浙江大学等单位合作, 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与教师共同组成研发团队, 划拨部分数控、检测设备, 并投入300多万元资金, 共建复杂、异形件加工技术研究室。研究室建有产品设计、精密制造、多轴加工3个方向的研发机构, 与高端企业深入合作, 开发新产品、研究新工艺, 为京津冀加工制造类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为中小型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同时将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载体, 服务教学。

两年多来, 研究室完成了企业委托研制项目18项, 开发异形冲压制件结构改进模具145种, 每年能为企业节省资金130余万元;为国际知名品牌相机镜头部件模具国产化研制, 开发出精度和生产效率与日本、欧洲水准相同的模具, 获得中国模具工业协会颁发的2012年度“精模奖”二等奖。研究室编制了《产品造型设计图册》等项目化教材, 将新技术、新工艺和为企业开展服务的实际项目、案例转化后应用于人才培养。研究室还面向社会进行了特种加工技术、逆向技术、精密测量技术、电切削加工技能等各项培训, 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在反求技术、快速制造技术、产品造型与设计方面进行高端技术技能培训, 在对外服务、社会培训过程中, 大量学生参与其中, 逐渐形成了复杂异形加工技术学生社团。研究室已初步形成了集科技研发、教学实训、社会培训、技术服务、技能竞赛五位一体的创新平台。

3组建“四个中心”, 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 产学合作模式由学校单一需求向校企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转变

要办好符合社会需求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把目光仅仅放在校内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上是远远不够的, 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 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 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唯一一所高等院校, 我校面向企业、面向农村、面向社区, 开放办学、开放服务, 搭建了面向社会的服务平台, 形成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新机制。与大兴区开发区合作建立了“共建、共管、共享、共用”的四大中心, 形成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新机制。“四个中心”包括咨询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人才调剂中心, 为区域企业提供信息、培训、科技、人资等全方位服务。

学校以继续教育学院为基础, 与开发区合作, 建立了职业人才培训中心。中心先后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区签署了技能人才培训战略合作协议, 成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训中心本着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宗旨, 针对政府、企业、社会的实际需求, 确立了校企双方“合作开发培训项目、合作设计培训内容、合作完成培训任务、合作评价培训效果”的合作模式, 为企业量身定制符合需求的培训内容, 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成效。

2011~2013年, 学校举办多种类型的技能类、文化类培训班730期, 年均培训19 000人次, 年均培训收入600多万元。其中, 先后为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SMC (中国) 有限公司、京东方光电有限公司、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等80多家知名企业举办了技能类、营销类、班组及车间主任管理类的培训班。每年为开发区企业在职员工开展的技能培训和鉴定量达到4 500人次, 为拆迁农民再就业培训学员5 000多人, 这些农民大部分走上工作岗位, 成为开发区现代化企业员工。学校与企业组成的培训师资团队还完成了《班组长培训教程》《职业基本素质》和《中层经理培训教程》三本培训教材的编撰工作, 现已出版发行, 并用于企业相关培训中。经过近三年的合作, 学校以优质的教学资源、开放的办学理念、真诚服务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大兴区各乡镇、开发区人社局等相关机构的信任和支持, 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社会城镇化的进程, 为区域经济发展搭建起人力资源素质技能双提升的平台。

4 校企联手深入开展企业订单培养, 校企合作全面服务教育教学,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学校通过实施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验,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探索出一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的校企深度合作之路。北京中核东方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隶属中核集团, 为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提供分散控制系统, 急需超前储备和自主培养更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与北京中核东方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努力, 最终确定企业与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11机电技术班 (分级制改革试验班, 4级) , 联合培养, 开展“跟岗实习”试点。试点班级每周一、二、日在校内上课, 三、四、五在企业跟岗实习。实习期间, 企业为每名学生提供800元/月的生活补贴及中午工作餐, 学生要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学生毕业时, 经企业考核合格, 择优录用, 并保证每月工资不低于3 500元。双方约定:企业提供的实习项目、岗位、实习工种应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学技能一致或相近;企业负责提供实习学生工作中必需的资料及工作设施和工作条件;在实习过程中, 企业负责安排有经验的工程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实习;在实习期间, 企业为实习的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同时尽量为学生提供工作和生活便利;学校成立实习指导小组, 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院还要负责协调企业和实习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跟岗, 不是“认岗” (学生在教师带领下, 到企业参观, 主要是看) , 也不是“顶岗” (学生已完成学校学业, 在企业生产实习) , 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具有较强的“工学交替”性质;既是一种专业教学思路的拓展, 也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创新。通过改革试点, 学校创新了“认岗—跟岗—顶岗”的柔性化系统性人才培养方式, 跟岗是其中一个环节, 这种方式的探究与实践实现了学生与家长、企业和市场、学校与教师多方共赢, 显著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5 结束语

篇4:职业学院产教融合方案

摘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以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基础,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对职业学校的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并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指明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方向,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含义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用前沿性和前瞻性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成果为企业服务,解决疑难问题,企业最看好学校给予企业的服务能力;企业担负着育人的教育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专业化发展的能力。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决不能跟着企业走,要发挥引领作用,它需要科学的治理体系和较强的治理能力。企业要发展,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撑必不可少,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帮助。

产教融合中的“产”是指“生产”或“学做”,是实践教育的范畴;“教”是教育教学,是指实践教学活动及内容;“融合”是对两者契合度的要求,是“边生产边教学”与“边教学边生产”的有机结合,是对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的要求。产教融合核心的要素是生产性与教育性的融合,是“教学性产学流程”与“生产性学习流程”的有机结合。“产”与“教”要融合,前提是两者要有内在的联系,体现在职业教育中就是专业性与生产性、专业核心能力与专业生产技术的相关和联系,这是对“产”“教”内容和方向的规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实施“应会”教育的主要途径,只有两者的有机统一,高职教育才是有效的、合格的教育。

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现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缺乏系统的、专门的研究,难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由于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方法尚不成熟,存在校企合作不到位的弊端,学生在校的实训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学生不能参加企业的实际操作,导致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有限,到企业后不能很快胜任工作岗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其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现实意义

从实际分析中就可以了解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经过系统的分析总结,笔者认为其意义主要体现在这么几方面。

(一)建立产教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改革实践教学,实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也就是说,企业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与锻炼機会,学校为学生理论学习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学生在企业生产与管理实践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在专家的指导下,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有效地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力,为学生参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企业项目实践,有助于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与执教能力

教师企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而组织的,教师脱产到企业进行实践的科研活动。主要内容和任务为:熟悉行业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了解技术信息;了解和熟悉实践企业相关岗位的岗位设置、业务流程、技术规范,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把企业实践成果引入或融入到教学中;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企业实践活动融合了教学与科研活动,实现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教学转化,同时可为企业技术革新和发展服务,提升了教师在教学上的话语权,提高了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执教能力。

(三)产教融合,有助于技术人员双向培养

职业学校在办校的过程中利用教学资源优势,同时培养学生的技能培训与业务培训,与此同时,通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校知道,可以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这样就能够达到学校与企业资源的互补,人力资源共享。在现代职业学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可以实现企业技术与产业效益,还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也说明这种创想培养模式正式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职业学校的发展。

(四)有助于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职业学校新的发展途径与模式就是需要企业参与到学校专业建设中,进而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维系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职业学校应当对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对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而明白企业岗位技能需求,这样就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开设与之相关的专业,确定专业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发展确立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同时,企业对学校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和修订,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工作,企业派送专家到学校讲课,这样有利于双向之间的互动,促进企业与职业学校的交流,了解双方的需求,进而又针对的实施解决策略。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职业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方法。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提高教学水平、密切校企联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对于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来说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也是变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邱义臻.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精品,2003(8).

[2]周世青.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校企一体化办学[J].辽宁教育,2012(6).

篇5:职业学院产教融合方案

规划建设项目申报材料

一、学校基本情况

XXXXX学校是XXX年XXX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XXX年X月经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组建为我市政府部门主办的唯一一所高级技校,XXXX年X月,我校被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是省人社厅授予的“机电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我市的“再就业培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农民工培训基地”“大学生见习基地”和“国家级示范职业技能鉴定站”。

学校座落在XX市XXX区XXX路,占地XXX亩,建筑面积XXXXM,可同时容纳XXXX人学习、生活。学校现开设有计算机应用与电子信息技术、电工、机械加工、钳工、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应用、汽车维修等八个专业。具备机械、电工、电子、制冷与空调设备、汽车维修等专业的实训条件,有XX个实验、实训室,三座现代化的实训车间,XXX个实训工位。学校拥有一支以高、中级为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职工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在职职工总数的XXX%以上。

多年来,学校秉承“XXXX,XXXX”的校训,坚持职业教

2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发展思路,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保特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适应性强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学校管理、办学条件、教学培训质量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成为集职业需求预测、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

二、学校发展目标

根据2010—2020XX省人才发展战略和省职业能力建设工作会议精神,XX市政府决定以XXXXXX学校为基础,建设高标准的集用人需求预测、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产教融合为一体的综合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即XX技师学院暨市公共就业实训基地。

产教融合建设项目,注重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学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注重培养与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建设内容

(一)项目选址:XX市职教园区。

(二)用地规模:XXXX亩。

(三)项目建设背景

为加强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水平,以产业引领技能人才的培养,牢固树立以培训促进就业的工作理念,全力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和发展规模,适应XX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X发[20XX]XX号)和XX市职教园区建设规划,拟在XXX学校(的基础上,建设XX技师学院暨市公共就业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做大做强我市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

(四)项目建设必要性

1.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层次。

职业院校是培养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掌握专业技术理论,又掌握实际操作技术,能够在生产一线解决技术和工艺难题,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高技能人才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承担企业培训和进修的任务。该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我市职业教育体系,提升我市职业教育层次。

2.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产教融合。根据《XX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的要求,现代职业院校是各地人才培养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将以此为依托,加强产教融合,建成产、学、研基地,为企业科技研发和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优化技能人才结构,为企业提供优秀劳动者。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家、省、市有关职业教育的有关会议精神,按照“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共培训和鉴定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交流、竞赛服务,突出技能实训特色,坚持公益服务方向。项目建成后,将更好地为社会培训技能型人才,有力地促进我市职业培训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有力地促进劳动者就业,更好的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五)培训规模:XXXX人,技能鉴定规模:XXXX人。1.技师学院:年招生XXXX人(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XX人,技工XX人),在校生XX人。

2.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年培训X人(其中: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X人);各类职业技能鉴定X人。

(六)建筑规模

参照人社部发[2012]8号《技师学院设置标准》及2008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理工高职高专院校工科类建设指标,规划总建筑面积XX万平方米。

1.规划教学建筑面积:XX万平方米。其中:

主教学楼,建筑面积规划指标XX5平方米/生,总建筑面积约XX平方米;

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 建筑面积规划指标X平方米/生,总建筑面积约X平方米;

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培训、鉴定中心),参照实验室建筑面积规划指标X平方米/生,每期培训X人,总建筑面积约X平方米;

行政、图书楼,建筑面积规划指标X平方米/生,总建筑面积约X平方米。

2.规划生活建筑面积:X万平方米。其中:

学生宿舍,建筑面积规划指标X平方米/生,总建筑面积约X平方米;

食堂及多功能厅,食堂建筑面积规划指标X平方米/生,会堂建筑面积规划指标X平方米/生,总建筑面积约X平方米。

3.规划体育设施建筑面积:X万平方米。其中: 400米跑道田径场一个,建筑面积约X平方米; 室外蓝球场六个,每个占地面积为X平方米,建筑面积约X平方米;

室外排球场、羽毛球场等综合活动场地,建筑面积X平方米。

(七)投资规模:X亿元。

(八)资金筹集

自筹,由市XXX融资解决。

(九)项目开工时间:X年X月;

项目竣工时间:X年X月。

三、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产教融合,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学校可适时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在利于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加强与行业指导部门、企业的合作,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与企业合作,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篇6:职业学院产教融合方案

——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副部长

鲁昕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会议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各项部署,总结行指委成立两年来的工作进展,部署新形势下行指委的主要工作。

一、两年来行指委工作取得重要成效

行指委自2010年成立以来,在教育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的领导下,按照服务国家战略的要求,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中心工作,团结带领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单位及有关专家,积极发挥研究咨询和指导服务作用,大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为我国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协同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一是产教融合发展成为普遍共识。“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已经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很多地方政府把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将职教园与产业园同步建设、融合发展。产业界也普遍认识到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加强与职业教育界的合作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主动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广大职业院校更是深刻认识到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与企业广泛开展更加深入的实质性合作。二是推动产教融合纳入顶层设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我们以产教融合为主线,研究制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起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力求从宏观上构建好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国家体系、国家体制、国家政策,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展通道,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进一步提升服务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能力。三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成为自觉行动。我们把全面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自觉转化为具体行动,根据国家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任务和阶段性要求,调整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材教法、推进信息化建设,有针对性地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逐步完善工作指导体系。

一是健全行业指导机构。为强化行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指导作用,统筹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不久前教育部对原43个行指委进行了重组,并同时批准增设了10个行指委。目前的53个行指委基本覆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所有门类,人员结构更加优化,力量更加强化,委员总数达2600余人。重组后的行指委职能也相应扩展到高等职业教育,更加体现高职引领、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的理念。二是制定行业指导政策。为促进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制度化,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文件强调了职业教育行业指导的重要性,提出了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强调要完善机制,探索和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工作体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在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实习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各行指委根据规定的职能,结合本行业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细化了工作职责,完善了日常运行机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据了解,所有行指委都召开过工作会议、会议,制订了工作细则、会议制度、日常管理规定等。大部分行指委建立了信息通报机制,开发了网络资源平台,为企业和学校搭建了交流沟通的渠道和桥梁,促进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部分行指委根据工作需要还设立了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至此,我们已形成了全指委、行指委、专指委三级职业教育指导工作体系。

(三)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参与制定专业教学标准。有关行指委和原高职教指委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对接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结合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参与制定了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正在研究制定321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新的专业教学标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努力满足国家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建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二是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各行指委利用与企业紧密联系优势,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积极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实践,推动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物流、交通运输、纺织服装、有色金属等行指委通过结对子方式,整合资源,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遴选本行业相关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推动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赢。三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行指委指导职业院校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本行业企业积极接受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有效途径。财政、粮食、商业、林业等行指委利用教学改革研讨会、人才培养成果展示、人才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推动教学过程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四)着力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一是创新产教对话机制。2010年以来,在教育部指导下,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以“合作、对接、共赢”为主线,举办了30多次全国性的产教对话活动,促进知识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推动形成了政府搭台、产教对话、校企合作的良好局面。同时,教育部已经与供销总社、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部门,联合召开了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或将要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行业指导体现出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二是推进集团化办学。在各行指委的参与和推动下,目前全国已组建600多个职教集团,覆盖100多个行业部门、近2万家企业、700多个科研机构和50%以上的中职校、90%以上的高职校。去年,教育部会同国资委推动组建了中国铝业公司牵头的中铝职教集团,这是首家由大型央企牵头的全国性行业职教集团。集团化办学促进院校形成合理治理结构,推动政府建立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机制,成为探索职业教育办学国家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三是创新大赛行业主导机制。2009年以来,我们建立了“教育部组织、行业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创新”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机制,参与行业50多家、企业300多家。行业根据产业发展紧缺岗位需求设计竞赛项目,聘请行业专家担任评委。通过大赛,教育与产业的联系更加密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清晰,学生作品向企业产品、市场商品的转化更加普遍,探索出了教育与产业的合作竞赛新机制,形成了具有职教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模式。

二、下一阶段行指委工作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中央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做出的战略部署。在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背景:一是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二是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为我们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三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和决定提出了新任务,四是高考分类改革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目标,五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下面我就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拟定的关键制度和重点任务,谈谈下一阶段行指委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十八大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要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需要以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为基础,这个人力资源结构则需通过合理的教育结构来实现。职业教育对此负有重要职责,要通过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量需求和结构性需求。因此,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构建合理教育结构的战略举措,使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更加合理,是我们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是不完整的体系,滞后发展的职业教育绝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行指委下一阶段的各项工作要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实质,紧紧围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深化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以实际行动参与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做出新的贡献。

(二)着力提高行业指导能力。

目前,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工作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是总体来讲,行业指导能力依然不强,离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要求还有明显差距。如何进一步提高行业指导能力?我们考虑,一是要支持行业履责。发挥行业在重大政策研究、人才需求预测、职业资格制定、就业准入、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开发、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适宜由行业承担的工作,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交给行业承担,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二是要加强分类指导。对有行政职能的行业组织、大型企业牵头的行业组织、政府机构改革转制形成的行业组织、市场中自发形成的行业组织等分类制定指导政策。三是健全体制机制。研究制定支持、鼓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指导职业教育的模式、方法和政策,建立行业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体系。支持有条件的行业组织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构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产教合作平台,推进中高职衔接等工作。各行指委要切实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做到指导有力到位,服务有效专业。

(三)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任务千头万绪。我们必须要突出重点,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推进中高职衔接,就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突破口。袁贵仁部长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今年要着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此,我们正在抓紧编制中高职衔接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是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为先导,以招生制度改革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到2015年基本形成适应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发展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在行动计划中,我们明确提出了推进招生考试制度、学制、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校际合作、教师培养培训、质量评价、行业指导、实训装备等十个方面衔接的重点工作。行指委要全面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特别是要推动建立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行业指导机制,推进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

(四)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在教学,教学的基础是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是推动专业改革。加快修订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制定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及趋势,调整专业设置,以高职专业为引领,推进中高职专业设置衔接。开发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二是推动课程改革。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的实际要求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提高职业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和中小型创新企业的服务能力。三是推动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内容改革,真实反映产业发展、技术革新和社会发展;推动教学流程改革,真实反映实际生产服务的业务流程;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实践、实训、实习和研究性学习产生的真实问题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各行指委要明确工作重点,指导职业院校加快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五)衔接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制度,推动形成国家资格框架,是积累技术技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目前,大部分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都负责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而且,我们新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已覆盖相应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我们已经具备了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条件。下一步希望各行指委把实施双证书制度试点作为建立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制度的重要基础工作,抓好抓实。要推动学校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深度合作,在本行业内遴选一批试点学校,在校内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点,实行学生相关课程的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六)推动大赛与产业发展同步。

教育部已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规划强调要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赛模式,依据产业专项规划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动态调整技能竞赛项目;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发展水平,更新竞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并提出了未来三年技能大赛的发展目标和工作安排。一是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扩大技能大赛的专业覆盖面,三年内举办的比赛项目总和覆盖中、高职专业目录中80%的专业大类和40%的二级专业。使大赛成为教学成果展示和教学资源转化的平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二是进一步完善办赛机制。建立功能完整、职责明确、相互协调的大赛组织机构,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执行有效的大赛制度体系,完善技能大赛的运行和监督机制,培养一支大赛专业队伍。三是提升技能大赛与产业发展相同步的水平。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步伐,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比赛的项目、内容和标准。行指委作为大赛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要按照规划要求,充分发挥好联系企业的优势,履行好指导职责,促进大赛与产业同步发展。

(七)加快推进职教集团化办学。

上一篇:公司各部门工作计划表下一篇:从严治党主题教育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