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课堂教学随笔

2024-08-22

小语课堂教学随笔(精选8篇)

篇1:小语课堂教学随笔

心灵小语随笔

已是深夜三点多,时光如水,任由一天又一天从眼前、从指间淙淙流过。

日复一日,多少个日子,都是这样在忙忙碌碌中度过。

都说时间是公平的,它给予每个人都一样多,一天24小时,谁又会比别人多一分,少一秒?而这有限的时间,既要给工作,又要给家务,既要给丈夫,又要给孩子,到最后,留给自己的又有多少?感到时间紧迫,也许就是因为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总是那么有限,总是比自己渴望拥有的要少。

可是,持家、相夫、教子,这些都是自己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和举足轻重的事情。不仅仅因为生活是美丽的,更重要的是为了一分更具本色和自然的生活,是生活有所快乐,心灵有所依托,在一个个平淡而真实的日子里体会生命的多彩、多姿。

所以,忙碌是自己的宿命。

虽然,自己的愿望是平凡的,忙碌也是平凡的,可是依旧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像一粒种子,像一棵小草,像一株无名的小花,像一脉默默流淌的小溪;不仰高山,不慕白杨,不羡牡丹之绚丽,不恨江河之渊博,默默地、认真地、然而又是从从容容地做着自己份内的事情。自己总是那么容易就感到了满足和快乐,虽然这满足和快乐也是平平凡凡的。因为芸芸众生,自己本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

只是心中,一直执着地涌动着这样的渴望,渴望在有限的人生或在每一个日出的日子里,能有一些时间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希望在真正属于自己的这样一些时刻里,不再为金钱所惑,不再为名利所累,不再为义务所牵,不再为责任所系,让心情进入一种轻松、灵动的状态,或飘逸、或沉醉。

如有闲暇,或信意打开电脑,读人生、读自己,兴来了便涂写几个文字;或清茶一杯,或轻乐一曲,让心弦轻轻拨动,让心灵自由翔飞;或闭目凝神,或心神驰,想想如烟往事,梳理梳理纷乱思绪……让快乐在这样一刻在心头弥漫,让生命在这样一刻从容流过……

不拒绝忙碌,也不愿意错过放飞心灵的每一个时刻。

让平凡的人生在平凡的忙碌中执着前进。

篇2:小语课堂教学随笔

35岁,似乎是人生的分水岭,我决定在这之后重新计量、规划我的人生,好的改变应该什么时候都不晚,不是吗?

看事物要辩证地看,有时看法不同是因为角度的差异。有时写作不能一味歌功颂德,社会也有阴暗面,就像太阳也会有黑点,但如果一味地站在黑暗中,看到的不是阴影才怪!

我喜欢发现生活中美好的点滴,并记录下来。

人生因奉献而精彩,生命因付出而充满价值,我可以接受职业的优劣,但我不再认为职业也有卑微,就像每一个生命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喜欢一个人,就要喜欢他的一切,包括包容他的缺点,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在婚姻中是极为可怕的。

对于父母,子女不能只是一味索取,有的只应是感恩。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可以教育他们理解父母的.辛苦与不易,即使还很小,也可以回报父母,而不是等长大以后。

心胸狭窄对人的桎梏是很大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宰相肚里能撑船,我认为一个人的修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于他能否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所谓成功,智力因素影响是不可忽略的,但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我认为是对的方向、不懈的坚持。这就是有些智力并无过人之处的人成功的原因,因为不能自恃优越,所以唯有认准目标、脚踏实地。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要想教育好孩子唯有不断完善自己。而尊重孩子是走近孩子心灵,教育孩子的前提。

善于倾听,弄清真相再作评判是处理孩子之间问题必须要做到的。当孩子之间有点小矛盾时,如果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所教能做的是管好自己的这个巴掌。

篇3:小语课堂教学随笔

海滨城市大连。人们一觉醒来, 发现城市突然热闹起来了。习习的海风拂去了暑天的燥热, 悠悠的海浪笑迎着远来的宾客。科研院所的专家们来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们来了, 村街小学的老师们来了, 各大报刊的记者们也兴冲冲地来了。大家风尘仆仆从四面八方赶来, 是要参加一个重要会议, 这就是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与会者一千多人, 挤满了好几家饭店;会议在一座剧院举行, 楼上楼下座无虚席。召开一次如此规模的会议, 来集中讨论小学语文教学, 这不仅是建国以来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聚会的消息传到首都北京, 正值人代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教育界的代表委员们尤其关注大连会议, 并进行了专门的讨论。时任国家主席还特意叮嘱要关心辛勤的小学教师们。一次小学教育界的专业会议如此隆重, 如此引人注目, 今天回想起来仍然倍感欣喜。

这次代表大会开了三天, 学术气氛极浓。我国泰斗级教育专家, 像董纯才、叶圣陶、吕叔湘等, 都满怀兴奋地在大会上作了书面演讲;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像斯霞、霍懋征、袁2) 等, 均充满激情地介绍了自己的宝贵经验。时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的董纯才先生, 不仅对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还特别发表了他的殷切希望。他在发言中强调指出:“在小学的各科教育中, 语文是最重要的学科, 它是基础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因此, 提高语文水平, 对培养四化建设的人才,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 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聆听到高层领导人这般极具指导性和号召力的谈话, 试想一下, 当时一直准备大显身手的园丁们, 该有多么振奋啊!因为, 当时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特殊的年份, 正值“科学的春天”迈步走来的时候, 教育事业正待大发展的时刻,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它的改革高潮也必将再次兴起, 教学质量不仅要恢复到建国后十七年的水平, 而且还要向更高的水平跨越。此时此刻, 人们心花怒放, 摩拳擦掌, 已在情理之中。

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 一定要适应经济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必须改革, 必须提高。回想这次会议的研究成果, 与会代表们的收获, 可以说是一个空前的大丰收。论文多, 发言多, 研究面宽, 探讨深入, 有诸多崭新的观点和实验报告竞相展现。像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启发式教学、发展儿童智力、培养自学能力等观点, 像集中识字教学、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阅读法教学和发现法教学等实验, 都在会议期间得以广泛交流和认真讨论。会议期间, 代表们提交论文160多篇, 文章作者有专家、教授、学者, 也有一线的老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大家从不同方面肯定了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从不同视角揭示了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衷心希望同行们扩大视野, 积极推行新的教学改革, 并踊跃提出了诸多促进改革的建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趁这次会议再次阐释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强调了语文教改应遵循的目标与方向。他郑重指出:希望重视落实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 口头语言的说和听, 书面语言的读和写, 四种本领都要让学生学好。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各个项目的有计划训练, 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能力。他的话很是中肯, 道理也深, 更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积极反响和热烈讨论。

经过充分酝酿、协商和选举计票, 全国小语会第一届理事会正式组成。理事会的56名成员来自各个方面和不同的年龄段, 代表着全国当时的四百多万小学语文教师。为进一步深化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 理事会组成当天, 便和与会代表一起拟定了新的研究课题, 即:智力发展的研究、识字教学的研究、阅读课的教法研究、作文训练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研究、加强写字教学的研究。这些课题涉及语文教学的各个主要方面, 预示着新的研究方向和奋斗征程。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内, 它作为全国小语界的科研重点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深入探索。

回顾当初, 思想现在, 不觉油然而生一种喜悦。因为, 这些年来, 我们正是围绕着这些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课题、重要项目, 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不苟的治学精神, 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着走过来的, 并在不少方面已取得了开花结果的收获。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小学语文教学今天的进步、提高和发展, 是与当初的使命召唤相呼应、联系着的。

回忆全国小语会的隆重成立和光荣历程, 我们无法回避对那些先行者的怀念。例如高惠莹教授, 她长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研室主任, 不仅是一位语文教育的资深研究家, 而且深知教学改革所必需的群体性和科学性。基于此, 她呼朋唤友多次走访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学会, 积极联络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省市区的主管部门, 为我们学会的筹备和成立做了大量工作。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这些老同志, 因为小语会浩浩荡荡走到今天的辉煌, 是与他们的不辞辛苦和默默奉献分不开的。

全国小语会即将迎来她的30岁生日。三十而立, 如今的她已经是茁壮成熟和多姿多彩。这些年来, 学会紧紧围绕着学术交流、课题研究和培养青年教师等宗旨开展工作, 忙忙碌碌, 始终不懈。一次次的学术年会、一个个的理论研讨会、一批批的课题研究、一场场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先后讨论、回答和解决了多少问题, 表彰、推介和辅导了多少青年?我, 已经是记不清了。学会成立不久, 先后吸纳了《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报》和《小学语文》《小学生作文》《汉语拼音报》等有影响的报刊, 作为我们的会刊会报, 使得学会工作不仅延伸到更多的学校和教师, 也深入到千百万少年儿童当中。近几年, “两岸三地”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的多次举办, 你来我往, 集思广益, 学会的事业更兴旺了, 影响也更宽远了。

我们的学会啊, 作为一个成功的民间学术团体, 她不仅很执著, 而且很富有。她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教改园地, 是一座百家争鸣的学术论坛, 是一所百花争艳的新型学校。前进, 会更好。

篇4:小语课堂的“三韵”

一、语文的“美”韵

所谓语文的美韵是语文的文学韵味,包括文学的内容、形象、表达、情趣等韵味。语文课要有浓郁的美韵。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感悟作者隐藏于文字背后、文字深处的情感之美;感悟文章篇章结构、选择安排的章法之美。而一切美的根源皆从语言文字入手,通过品味文本,到超越文本,培养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读者与作者交流的是其睿智的人生感悟,是一次高尚的对话,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内化语言,最终转化积淀为自身的文化底蕴。具体操作经验如下:

首先,以语言文字为抓手、为依托。学生充分阅读文章,可以是朗读、默读、浏览、跳读等,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朗读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本,拥抱语言,和文本进行对话,在文章的血肉——语言文字中领会作者的情感、思想、写作意图。宋朝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学生反复读,细细读,使学生体会母语的浩瀚精美。像《伯牙绝弦》中的“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引导学生边想象意境边读,抓住峨峨、洋洋,体会山的高大,江河的宽广。把“峨峨”拖长加重、“洋洋”拖长加宽,把“泰山”读稳读利落,把“江河”读连绵无垠。反反复复,读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处稍一拓展,学生便心领神会。

其次,要围绕文字,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多层面地,甚至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或作品的某个段落,某个句子,进而去欣赏人间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人物形象,美的自然风光,美的构思,从而使学生更加迷恋祖国的语言文字。如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桥》一课的开头:“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教师应让学生反复地读,抓住像泼、像倒等词来想象雨得大;抓住野马受惊狂奔,来想象山洪的凶猛;再把感情加进去,带情感读,语言文字的美蕴一下子出来了:多么震撼人心的语言,简洁,精炼,寥寥数语把一个山洪暴发的场面带到了我们的眼前。还有抒情的《与象共舞》:“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涌到了宽阔的草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学生读着读着,象的舞蹈的动作便跃入眼帘,摇头晃脑、踮脚抬腿、颤动身子、挥舞长鼻子这些词多形象生动,没有细致的观察是写不出的。学生从这些描述中可以领悟语言的精妙,感受人象生活的和谐美韵,陶冶领悟异国风情的情操。

二、语文的“趣”韵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这就给小语定了个基调——趣味性。儿童不像成人,他们的思维形象直观,记忆能力极强,但他们的学习仍不如成人的方向性明确,不如成人的意志力坚定。心理学上指出,儿童适宜以游戏娱乐的形式学习。新课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师还需用“兴趣”这根主线设计好课堂思路。新课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教师得从“课堂霸权主义”中走出,还给学生自主权。在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这其中有教师赏识的眼光、发展观的态度、鼓励的语言艺术、贴近儿童生活的课堂设计等。总而言之,要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课中生机盎然。

语文的课堂“趣”韵最常见的可以用演一演,看一看,说一说的方式进行。演一演就是演文章中的角色,如《蚂蚁和蝈蝈》就很适合表演。《蚂蚁和蝈蝈》一文中,蚂蚁努力地搬运粮食被蝈蝈嘲笑,后来冬天来临,蚂蚁舒服地过日子,蝈蝈不住地凄鸣。让学生分角色读后演一演,当回小演员,这是他们的至爱,让儿童热爱游戏的天性返璞归真,课堂便会有了春光和春意。看一看体现在今天的计算机信息运用上。现代的信息技术如此发达,好多风景、资料、人物都可以取之即来,在课堂中既丰富了学生的眼界,又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如《桂林山水》一课,桂林的山水多美,辅以桂林山水自然风光的多媒体剪影,学生很爱看,很爱学。再配上轻柔的葫芦丝背景音乐,学生会有无尽的读书乐趣。说一说一般以辩论方式进行,教师事先布置学生搜集大量有关资料,总结出场辩言。说一说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联系生活经验说,例如《生命生命》一文“飞蛾在我的手中极力挣扎……”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语言牵着学生来到安静的地方:“你的手中现在就有一只飞蛾,你双手合十,你感受到它的存在吗?它有怎样的动作?如果它会说话,它又会说什么呢?”这是学生愿意做的,也容易说的。

三、语文的“师”韵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语言的能力、仪表风度等在语文课堂中都能够体现出来。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深浅不同地吸引着学生。无个性的课堂犹如没有个性特点的人物描述,没有生命力,也吸引不了听课的学生。古人云“言由心声”,今人说什么样的教师教什么样的学生。可见,课如其人,每个教师气质、情感、阅历、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就有着不同的师韵。

要体现良好的师韵,首先,教师教学时得“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就是说,备课时教材要入、出自己之手,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做到知己知彼,灵活驾驭教材,书已滚瓜烂熟,都在心中装着,上课不用看教材。其次,实现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简笔画相当优秀,那他的课堂可以用简笔画突出文章的某些意韵,特别在板书上可以书画结合,自会别有一番情趣。有的教师幽默善言,那他应关注自己课堂生成,激发师生之间的灵动性。总之,教师各有各的风景和优势,技多不压身,驾驭课堂的本领也自会各有千秋,所以,我们要秀出师韵来。

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机盎然,离不开上述的三韵,更离不开梅花一样的师魂。只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才能熏陶出更多的璀璨之花。

篇5:小语教学反思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篇6:小语教学八法

(一)内容显示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教学任务应当由学生完成。每节课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知道“学什么”,然后再指点(或师生共某同研究)“怎样学”。为此,教师应在课前把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告诉学生;课中,师生围绕既定任务进行有序的训练;课后,师生对照主要任务反馈小结。此法的好处在于:①任务明确,学生学习时注意力集中;②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听、说、读、写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③亩于当堂反馈,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

(二)听课思考法。

人的大脑机能定位决定了大脑在同一时间的多功能牲,据此,可以把朗读朗单项训练改为综合训练:于听读前出示一二道听、读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听后解答,使学生在体会语感的同时自然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从而减少了教学环节,节省了教学时间。

(三)掌握达标法。

即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如阅读课文,在研究某一项任务前先要求学生将所掌握的那一项知识迅速“过电影”(重现),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作为析比较,再量力设计一些发展题,由于学生带着明确的标准去完成新的练习任务,没有畏难心理,因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性高涨。

(四)重点铺垫法。

小学高年级教材每单元的重点读写项目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为使学生正确地领会重点项目的概念(定义)并能运用概念较准确地分析讲读课文,教学前应根据“读写例话”把重点项目的概念解释清楚。由于概念新鲜,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因而学生很容易领会,再运用概念分析课文就能得心应手。

(五)启迪激励法。

在要学生完成某项难度较大的练习或识记某项不易记住的知识前加些启迪、激励性话语,如:“互相比一比,谁用的时间最少、背得最熟、记得最牢?”要学生记住一些重要内容(指教师的讲解),可提醒:“请同学们注意听,下节课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听记力。”还有,可利用学生最敏感的分数来进行刺激,如要学生解答课后复述性答题,先分题打分,然后让学生仔细默读课文、做出答案,教师出示答案后让学生自行计分,从而使学生竭其力尽其智地答题。

(六)判断选择法。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差、分析问题的能力弱,致使育的训练效果很差甚至是无效劳动。为此,对一些难度较大或超出学生生活经历的课文,可间或设计一些判断选择题,要求学生在答题前细读课文,然后反复揣蘑筛选答案。反馈信息后,师生立即分析正误原因,以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思路。用此法训练,学生精力最为集中,准确思维的品质能得到最佳培养。

(七)发谬纠错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保持时间在25分钟左右,超过这个界限,将会出现注意分散的现象。为此,教师可适时设计一二题错误较明显的答案,以便唤起学生新的注意,促

篇7:小语识字教学需要改进

内容摘要:

小语识字教学需要遵循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遵循汉字的表意特性,寻找汉字的物象场景,遵循汉字从基础字到字群的规律,遵循汉字从本义到引申义的规律,方能做到活学活用。

关键词:

识字教学、遵循规律、难教易学、走出误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与思考

华夏五千年来从没有比当今政府对教育如此之重视,投入如此之多;从没有比现代人受教育面如此之广,受教育时间如此之长;从没有比当今教师压力如此之大,学生负担如此之重。然而我们将近60年的教育却培养不出像矛盾、鲁迅这样的大文学家,原因在哪?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问题也是复杂的。但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有不可推却的责任。从教三十余年,乃见教育之盛衰,今已是天命之人。漠然无所向,空闲之余,则喜思考小语教学以自娱。思考之中,偶悟小语识字教学之误:许多汉字学生都认而不识。

二、目前小语识字教学的现状

我们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过于详尽的情节分析,识字教学一带而过,从而降低了识字教学的要求。同时我们犯下了不顾及汉字自身规律,抛开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并被证明是有效的识字教学传统经验。我们错误地把汉字与欧洲文字等同起来,把识字教学的目标锁定在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记住字形,我们往往采用分析偏旁部首死记硬背或反复抄写。这是一种费时多效力低的识记方法。字义的教学“贴标签”或“蜻蜓点水”,如古诗《乞巧》(人教实验教材第六册),“乞”我们给学生的注释是求,作者林杰为什么不用“求”呢?再如“乞丐”为什么不叫“求丐”呢? “一丝不苟”的“苟”我们给学生的解释是“随便、马虎”,等到日后出现“苟能制侵陵,岂在都杀伤”我们又给学生的解释“苟”是“假设、如果”。这样教,学生常常含糊不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怎么也弄不明白这其中的奥秘。如果学生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苟”怎么一会儿解释“马虎”,一会儿又解释“如果”呢?也许我们只能告诉他们这是个多义字,应该说这个答案是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对一时难讲清字义的生字词我们往往是让学生自己去意会,这种意会是浅表性的、模糊的、粗糙的,长期以往他们就不可能有咬文嚼字的习惯,对自己所表达的言词也就不会仔细斟酌,更不要说灵活应用了。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学生对一个汉字第一次学就做不到全面而精确的理解,还会有第二个人教他吗?是很少有这样的可能,那么只能靠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去碰撞,这种碰撞据说需达45次之多方能获得,像“乞”字恐怕一辈子也搞不清楚。这是一种如此低的习得效率呀!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一线从事识字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没有学过中国文字学,仅在中师或师专的汉语课上接触过少得可怜的文字常识,我们的识字教学依旧在汉字本体的外围徘徊延误着,我们的孩子在作业本上一行行十遍几十遍的写,沉湎于笔画笔顺上下左右半包围等结构的机械记忆之中,却不得汉字的魂,不得汉字的神韵、汉字的风骨。

综上所述,小学识字教学的最大误区在于:中国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我们的识字教学没有紧紧抓住表意文字是因义构形这一灵魂核心的问题来教学,我们只把汉字当作表音符号来教;我们的教学法还不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在文字的认知领域中建立一个科学有序的系统。可以这么说,我们目前识字教学老师易教,学生死记。学生虽然会读、会写,但他们做不到望形生义、心通字神。这种教学是一种满足于学生入眼不入脑浅表性的识字,我个人称之为“字皮”式的识字。只知“字皮”很难灵活运用,他们日后的书面表达难以达到高层次的水平。这也许是导致近代大文豪出不来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走出小学识字教学的误区

要走出小学识字教学的误区,首当其冲的是用中国文字学理论武装我们的教师,师范的课程设置应刻不容缓的补上“中国文字学”这门课程,对在职教师可以利用继续教育培训进行系统进修,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文字修养,加强教师的文字功底。

其次、对现有教材中不科学的识字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承担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人员构成,应有相当比例的文字专家,以保证教材的科学系统性。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3000汉字进行科学系统的完整,提供给教师必要的参考材料。

其三、根据汉字的表意特征,制作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软件,运用现代媒体。

四、走出小学语文课堂识字教学的误区

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培根”、“积累”。首先我们要思考培什么“根”,怎样“培根”的问题。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建构学生的语文系统,这个系统分三个子系统即汉字的识字和写字系统、汉语的听说读写系统、母语的文化生成系统。首要任务是识字,这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根”,如何“培根”,韩愈早就告诉我们:“无望其述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而如今我们很多时候却违背了这个最基本规律。

1、小语课堂教学应注重识字

我们的母语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但汉字这个本没有变;字形从甲骨文到楷书发生了隶变,但它的表意特性没有变;所以汉字应该是难教难学。

原江苏省教委主任周德潘讲过一句经典:“小语姓小”。这句话在我脑海中盘旋了好多年。我想小语教学应牢牢地抓住识字、写字、诵读这三要素,方能符合“小语姓小”的特点。由此看来,识字应是小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在文章里质疑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他说:“一位学生请了三天假,回到学校老师除了给他补生字词,别的还补什么呢?”这位作者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而是值得我们思考。

任何一个东西,都需要有哲学的思考,需要有正确思想观念。首先我们要想清楚一个根本问题,识字是干什么的?教学识字的方法才会正确,投入才有真正的效率。我们似乎都知道,识字是为了阅读和写作,小学生的识字是为他将来的阅读和写作奠基。字义的掌握是阅读和写作的关键,“字皮”式的识字是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

2、识字教学需要遵循汉字规律

中国语文教学若从有文字算起,已有几千年历史,若从孔子设坛授业为始,已有两千五百年的传统。传统是无法改变的历史,无论今天的语文教学有了多少现代化的发展。我们都无法抛开传统,违反汉字自身规律,另辟一个全新的识字教学空间。

汉字从每一个的创造到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若以历史阶段性粗略划分,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汉字的象形系统阶段始于商代造字之初,结束于春秋时代。主要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三种字类,《说文》所称述的“文”阶段;汉字的形声系统阶段始自战国时期,结束于清代。主要有转注字、形声字、假借字三种字类,《说文》所说的“字”阶段;汉字符号系统阶段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尽近一个世纪。汉字深层地承载了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汉字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它与欧洲文字完全不同的价值在于其表达功能不在是否有效记录语言,而在是否有效地传递概念。汉字符号系统阶段我们走了近一个世纪,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汉字教学符号化,从哲学的观点看有利有弊,弊已日趋突显。汉字是表意特性直接与概念相联系,一字一义,一字多义,一义一个概念是汉字特有的。让学生对汉字能有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做到每识一字熟烂于心。只有把汉字的根基扎深,才有希望逐步到达言词之精。只有这个基础扎实了,才有可能使他们成为未来的言语华丽的大家。所以我个人认为对小学生的识字教学不仅要重视还需要改进。将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从字源出发。这里的源不是给学生讲甲骨文,而是给学生讲字义的源头,让学生在领悟汉字的意境中理解字义、记住字形,使他们能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这就需要我们遵循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遵循汉字从基础字到字群的规律,遵循汉字从本义到引申义的规律。因为象形系统的汉字无一例外都是由字根组合而成,形声系统的汉字都是由类旁和声义旁组合而成,每一个汉字,尤其是初始阶段的汉字,几乎是一种实物的摹写、一幅生活场景的缩影。凭借汉字构造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汉字复原为物象场景,使得沉睡的汉字得以复活,使得汉字符号意镜化。学生凭借这活生生的物象场景便知其中的字义,使他们对汉字不仅能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便是识字任务很重的小学生都可以十分轻松地认读并识记于心。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部分记忆是将情景以模糊的图象存入右脑,右脑的储存能力是左脑的100万倍。遵循汉字规律教识字是把陌生的东西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内容,把抽象的汉字转化为图象粘贴到学生的右脑,调用右脑的形象化记忆来完成。我想现在还寻找不到一条易教易学的识字路径,苟能将目前的易教死记的现状改变为难教易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识记生字的质量。

3、识字教学例举

例1:“太”与“泰”。我们经常见到学生把“国泰民安”写成“国太民安”。虽然我们给学生纠正,但学生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泰”不可以写成“太”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不妨我们可以从字根出发。这两个字都跟“大”有关,先分析“大”,(象形字),构字源自正面站立之人,表示成年的男子,成为大人。“太”字是在“大”字下增添一点,表示大的重复,本义为大大(很大),或为大而又大之义,引申为高、大等。如太湖、太空、太学等。也表示一种程度,如:太热、太平等。“太平”指社会平安、安宁,天下太太平平。

“泰”是会意字,也表示太平的意思。“泰”篆体是在“大”的下各增添一只手,现在隶变的二横,下部为水(表示尿),一个男孩把两手一伸并大声喊:你们走开,我要拉尿了!此时拉尿的男孩无拘无束,安逸到如此之最,所以“泰” 不仅表示平安、安宁,还表示做事到达极顶之义。“国泰民安”指国家社会平安到达之最的时候了。这个时候的人民不仅安居、更会乐业啊!今天我们的国家可称得上国泰民安,所以不能写成国太民安的道理是它们所表示意义的程度有区分。我们再来讨论“泰山”、“泰斗”就会更清楚。

例2:“肆虐”(绿叶阻挡肆虐的流沙),浙江省编义务12册课文《我爱绿叶》

“肆”(会意字)左边为年长之人,右边为古人用于刻字的刀(现在指笔)两根会意指用刀在老人身上乱刻乱划。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这种刑罚使人慢慢痛死,是非常残忍的。

“虐”(会意字)上边为虎,下边为老虎用爪子按住一个人,并且在乱咬、乱噬。两根会意指老虎在残忍地噬咬人体。通过上述两个字的分析讲解,学生头脑产生了“肆虐”那种残忍图象是清晰的、深刻的,然而对词义及课文语言的理解,自然会水到渠成。

例3:媚(醉里吴音相媚好,人教实验教材10册《清平乐.村居》)(象形兼会意,兼形声)甲骨文是象女人长着大眼睛,长眉毛,非常好看,令人喜欢之形。本义为悦也,引申为美好。如春光明媚的“媚”为美好。由好看讨人喜爱又引申为讨好。

古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古人求助当权者,要从早到晚驰马奔走,到了官府必须等候在当权者的门外,看门的人故意不进去通报,有意考察你。这时是能说尽甜蜜的好话,做尽女人的种种姿态,使得看门的人喜欢,并对你信任,然后你才能把藏在衣袖里的钱偷偷地送给他,门卫拿到钱才为你去通报,后来就有成语:奴颜媚骨。这就说古人要去见官,就必须卑躬屈膝讨好门卫。再来分析“谄媚”。“谄”(会意字)左为语言,右上边为人,下边为陷阱。用语言讨好使人坠入陷阱。媚也是讨好的意思,谄媚表示用尽各种手段讨好别人,这是用心不善地讨人喜欢。历史上有多少帝王受人谄媚而失去天下。最后我们讨论“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媚”。这媚也是讨好的意思。读读课文想一想,这种讨好是贬义还是褒义的。

例4:“飘逸”、“瞬息万变”《庐山云雾》(浙江版义务教材第十一册)

“飘逸”的“逸” 是兔与走字底会意,走字底是行走的意思,据说一个兔子见到了天敌,就拼命的跑,你别看兔子小,它逃跑的能力特别高。古人就利用兔子赛跑的本领造字,“逸”的本意就是逃跑。如“逃逸”,兔子光靠逃是不能逃身的,有时候还得要躲藏。这就有“隐逸”一词。“逸”引申为隐居,兔子的一生中不会总是逃或躲,它也有自己舒适的生存空间。逸”又引申为安闲,安乐。如“安逸”、“一劳永逸”再如课文中的“飘逸”,我们来齐读课文“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沙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飘逸的“逸”是说兔子在逃跑吗?还是说兔子在隐藏呢?读读这段语言,这是怎样的兔子呀?

生1:这是一只穿着漂亮外衣的兔子。生2:这只兔子在自由自在地游玩。

生3:这不是一只兔子,而是一群兔子在慢悠悠地游荡,他们在欣赏美丽的大草原。

„„

师:这时候已经没有敌人了,也没有什么危险,这是一群过着安逸生活的兔子。如果一个人过度的安逸,就会奢丛,所以逸又引申为放从。如“骄奢淫逸”,这就用在贬义方面。

“瞬息万变”的“瞬”,我们先来了解“舜”字,传说有一位帝王的名字叫舜。这个字源是说一个人掉进了一个洞穴里,顺着洞穴爬上来。上部为“爪”指人的双手,中间为洞穴,下边指人叉开的双脚顺着洞穴往上面爬。“瞬”是从目从舜形声兼会意,这还是在说人在洞穴里往上爬吗?

生1:瞬是说眼珠儿在动,不是指人在爬。

生2:眼珠儿在动是指一眨眼功夫,瞬说明时间很短。

师:说得对,瞬的本义是指转眼之间,用在完成一件事过程极快,时间很短,我们读一读下面两句话就明白了。

1.飞机飞上天空,瞬间即逝。2.一颗流星掠过天空,瞬息便消失了。师:上面两句中有两个词,“瞬间”、“瞬息”,都跟瞬有关,我们辨析一下,它们有没有区别呢?

生1:瞬息是指人呼吸那么短的时间。飞机上天的时间不可能这么短。生2:流星的速度比飞机的快得多。

生3:第二句用“瞬息”比用“瞬间”更精确。“瞬息”所指完成事物的时间应比“瞬间”所指完成事物的时间更短,过程更快。

师:它们有区别,今后我们就不能乱用,老师还请大家辨析一下“瞬间”、“瞬时”行吗?

生1:这两个词我认为没有什么区别。

生2:这两个词是同义词,都是指完成一件事物的时间短,速度快。师:同学们说得对,这两个词可以互用,他们只是根据语言习惯所使用的频率不同而已。我们再来读课文,课文中有一个词“瞬息万变”,我们读一读就明白了。

例5:“一丝不苟”(人教实验教材八册《鱼游到了纸上》)今天是第二

次见到,第一次出现在《白鹅》这篇课文中。“苟”(依托象形字与甲骨文发生讹变)。字源是说一位长者在训斥一个人,如父母训斥孩子。古代人要求很严格,受训人非要跪跽在那里。所以“句”是一个跪跽之人的讹变,在人头部增添两只狗的耳朵后来讹变为草字头,“苟”表示人象狗一样竖耳恭听、驯服,本义现已消亡。我们可以这样想父母为什么要训斥孩子泥?因为孩子不乖,做事草率、马虎,很随便。所以“苟”由训斥、驯服引申为随便、马虎;我们再继续往下想父母这样严格训斥是希望孩子成才,现在我们的每一位父母不也这样吗?如果孩子听话了,成气了,做事不马虎了,我想也少一些训斥,或不训斥。所以“苟”又引申为假设、如果。“一丝不苟”的“苟”应解释随便、马虎;“苟且偷生”、“苟不教,性乃迁”的“苟”怎样讲?我们再来读林则徐的一句千古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例

篇8:小语课堂提问初探

一、活跃课堂气氛, 增进师生交流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师生在教学中存在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在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进行的, 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一个好问题如一条纽带, 能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也能将学生和老师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因此, 教师提问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讲求提问的态度、方法、技巧, 以活跃课堂气氛和促进师生交流。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常言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最大成功是让学生乐中求学, 最大失败则是厌中逼学。任何有思维的人总是有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好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 很快地把心理活动定向和集中到某个特定的概念和观念上, 从而引发认知的需要, 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 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是大脑进行思维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此, 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 引起认识上的矛盾, 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中出色的提问, 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要达到目标的途径, 获得知识的智慧, 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能使他们有所发现和领悟, 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 启迪学生思维, 发展其各种思维能力。这是教学提问艺术最主要的功能。

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水平的提高, 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言表达情境及相应活动。掌握知识的标志之一是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材料转述出来, 并能找到适当的例子说明相应的原理。而教学提问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学生创造条件, 给他们提供转述的机会, 使学生学会有条不紊, 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因为教师提出一些学生未思考的问题, 能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新知识。很明显, 在教师的有意启发、引导之下, 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 不但学到新知识, 而且在不经意之中能使自己逐步学会熟练地组织语言, 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又很好地锻炼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灵活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起到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即兴发言的能力。

五、通过提问, 获得反馈信息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来看, 提问是信息的输出。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是对输入的信息的处理, 回答问题是将处理结束反馈给教师。通过教学提问活动, 教师和学生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 以进一步调整教学的策略。教师通过提问, 寻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从他们的表情和神态上观察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内容上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和知识巩固情况, 了解他们的思维水平、言语表达能力, 通过反馈信息的掌握, 教师可以随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反省教学中的得失, 灵活地调整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答问, 从老师那里获得自己学习状况的信息, 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 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习惯等。使自己的学习更富有成效, 所以教师应深刻地认识提问这一重要功能, 使其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服务。

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教育过程的重要方法, 没有提问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因此, 提问需要技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精心设计, 注意目的性。一堂课只有40分钟, 因此, 教师要克服提问随意性, 避免为提问而提问, 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围绕教学目标而选择提问的方法, 优化提问的思路, 注意提问的过程。所以教学前应精心准备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 问题要少而精, 具有典型性。

(2) 把握时机, 注意科学性。要使提问收到最佳效果, 就必须把握最佳提问时机, 科学提问。教师提问要掌握好火候, 要在学生思考问题存在疑问, 想提出问题而又不知怎样提出时提问。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对所学内容最感兴趣时提问。提问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 问题明确、有新意能调动讨论积极性。这样在恰当时候提问, 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难易适度, 面向全体。提问前, 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 面向全体学生, 然后根据教学目标, 有目的地设计提问内容。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 也不能让学生简单地答“对”与“不对”。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楼梯式”铺垫性问题, 这样可以吸引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思维活动, 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

(4) 时间充足, 因势利导。提问之后, 要留一段比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读书, 动脑想一想, 或讨论讨论, 组织回答问题的语言。这样一来, 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增加了, 回答问题的学生增多了, 反映比较慢的学生也有机会回答问题了, 答案的种类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增强, 学习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减少了, 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达到了。当然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也不是能够完全预见的。学生回答时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不够圆满或根本错误, 或答非所问。老师可对学生回答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追问, 启发学生给予补充, 纠正错误的回答, 给予正确的答案, 还可以因势利导, 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提出新的问题, 进一步启发帮助学生开拓思路, 发展思维, 增强教学效果。

(5) 教给方法, 终身受益。好奇是人的天性。不论针对什么, 只要心中有疑问, 思维就会产生, 注意力便自动集中在存在的疑问上, 如何多几个疑问, 寻根问底, 思维之剑就有可能在纵深处击中猎物。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 终身受用无穷。”也有人说教给学生猎物, 不如教给学生猎物的方法。可见方法的重要性, 而在走进“新课程”的今天, 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采用“质疑方法”的重要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小语课堂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深夜小语杂文随笔05-26

小语课堂08-23

小语教学反思05-02

农村小语教学07-16

小语教学设计08-25

小语目标教学课堂模式论文04-27

小语教学论文范文05-10

小语教学论文提纲11-15

小语教学总结自写04-10

小语教学的合作学习06-02

上一篇:瑜伽老师教学总结下一篇:连锁商铺开店选址的七个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