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的特点

2024-07-16

信托的特点(共8篇)

篇1:信托的特点

信托的特点

来源: 中国信托业协会作者:

第一,受托人在实质上享有信托财产的管理权,其地位相当重要。所以要选择有专业人才、正派经营、良好信用和值得信赖的信托公司,为你的财产做最有效的配置和规划,方能达成你所托付之信托目的。

第二,信托合同的受益人可以是委托人本身(自益信托),也可以由委托人指定自己以外的他人享受全部利益(他益信托),或是部分自益与部分他益。

第三,信托财产在法律上具有独立性,受托人的债权人对信托财产不得请求强制执行或拍卖;信托财产也不属于受托人破产财团的范围。另外属于信托财产的债权,也不属于信托财产的债务,不得互相抵销。

第四,确立信托目的后,选择适当的信托产品,以实现信托目的。例如:若为投资增值,可选择各种资金信托产品;为照顾未成年子女者,可选择抚育信托、保险金信托或遗嘱信托;为管理财产者,可选择不动产(开发)信托或不动产租赁信托;为财产增值者,可选择指定用途信托资金投资有价证券;为准备退休后颐养天年或欲照顾年长长辈者,则可选择退休金信托、老年安养信托等。

篇2:信托的特点

来源:百度作者:

信托是一种金融行为,它具有财产管理与融通资金以及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点,是一种金融信托。它不属于贸易机构接受客户的委托人从事商品代理买卖的贸易信托。

1.信托的种类:

信托的种类可根据形式和内容进行不同的划分。

① 按信托关系建立的方式可分为:任意信托和法定信托

② 按委托人或受托人的性质不同分为:法人信托和个人信托③ 按受益对象的目的不同分为:私益信托和公益信托

④ 按受益对象是否是委托人分为:自益信托和他益信托

⑤ 按信托事项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商事信托和民事信托

⑥ 按信托目的不同可分为:担保信托和管理信托、处理信托、管理与处理信托⑦ 按信托涉及的地域可分为:国内信托和国际信托

⑧ 按信托财产的不同可分为:资金信托、动产信托、不动产信托、其他财产信托等

⑨ 按委托人数量不同可分为:单一信托和集合信托

2.信托的特点:

① 信托是以以信任为基础的财产管理制度。

② 信托财产权利主体与利益主体相分离。

③ 信托经营方式灵活、适应性强。

④ 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

⑤ 信托管理具有连续性(信托财产的运作一般不受信托当事人经营情况和财务关系的影响)

⑥ 受托人不承担无过失的损失风险。

⑦ 信托利益分配、损益计算遵循实绩原则。在受托人按信托合同规定尽职尽责管理信托财产的前提下,信托财产的损益计算和利益分配是根据受托人经营的实际结果,而不是根据事先确定的损益标准来计算。

⑧ 信托具有融通资金的职能。

3.信托与委托代理的区别:

委托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委托代理人的名义,在授权范围内与第三者发生的法律行为,这种行为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委托代理人承担。

与委托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涉及的当事人数量不同:

信托的当事人是多方的,至少有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方。而委托代理的当事人仅有委托人(或被委托人)与受托人(或代理人)双方。

② 涉及财产的所有权变化不同:

在信托中,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发生转移,要从委托人转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代为管理;而委托代理财产的所有权始终由委托人或被代理人掌握,并不发生所有权转移。

③ 成立的条件不同:

设立信托必须有确定的信托财产,委托人没有合法所有的用户信托的财产信托关系就无从确定;而委托代理则不一定以存在财产为前提,没有确定的财产,委托代理关系也可以成立。

④ 对财产的控制程度不同:

在信托中,受托人管理信托财产是在法律和法规的框架下,根据信托合同规定行为,一般不受委托人和受益人的监督;而委托代理中,受托人(或代理人)则要接受委托人(或被代理人)的监督。

⑤ 涉及的权限不同:

信托受托人依据信托合同规定管理运用信托财产,享有广泛的权限和充分的自由,委托人则不干预;而委托代理中,受托人(或代理人)权限较狭小,仅以委托人(或被代理人)的授权为限,并且随时可向受托人(或代理人)发出指令,并必须服从。

⑥ 期限的稳定性不同:

篇3:信托的特点

信托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固有业务和信托业务。固有业务即对自有资金的投资管理;信托业务即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管理客户(委托人)的资金或财产并收取一定信托报酬。对于固有业务而言,只需为自有资金寻找合适的投资对象即可;对于信托业务而言,信托公司作为金融中介机构,是链接资金供需双方的纽带,一方面要为剩余资金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要为资金短缺的项目寻找资金来源。因此,市场开发对于信托业务更加重要,本文研究的就是信托业务的市场开发策略。

信托业务市场开发的重点是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并构建销售渠道,向符合条件的投资者推介信托计划(产品)。信托计划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的一些基本原理、方法和策略也适用。本文第二部分对市场营销理念的发展演进做简要回顾;第三部分探索市场营销理论在信托市场开发中的运用,着重从客户对象、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四部分是提高信托公司市场开发策略有效性的一些建议。

二、市场营销理念的演变:从“4P”到“4C”到“4R”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营销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几次变化,形成了三种典型的营销理念,即: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4P理论,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的4C理论,以建立顾客忠诚为目标的4R理论。

1. 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4P理论

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4P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他认为一次成功和完整的市场营销活动,意味着以适当的价格,通过适当的渠道和适当的促销手段,将适当的产品和服务投放到特定的市场。

4P理论主要是从供给方出发来研究市场的需求及变化,重视产品导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4P理论最早将复杂的市场营销活动加以简单化和体系化,构建了营销学的基本框架,并在营销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至今仍然是人们思考营销问题的基本模式。

2. 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的4C理论

4C理论是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于1990年提出的,该理论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该理论强调企业首先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然后要充分注意到顾客购买过程中的便利性,最后还应以消费者为中心实施有效的营销沟通。

与产品导向的4P理论相比,4C理论更重视顾客导向,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更适应当今消费者在营销中越来越居主动地位的市场状况。在4C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与顾客建立一种更为密切和动态的关系。

3. 以建立顾客忠诚为目标的4R理论

21世纪伊始,《4R营销》的作者艾略特·艾登伯格提出4R营销理论,阐述了四个全新的营销组合要素,即关联(Relativity)、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和回报(Retribution)。4R理论强调企业与顾客在市场变化的动态中应建立长久互动的关系,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同时,面对迅速变化的顾客需求,企业应学会倾听顾客的意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以应对市场变化;企业与顾客之间应建立长期而稳定的朋友关系,以维持顾客再次购买和顾客忠诚;企业应追求市场回报,并将市场回报当作企业进一步发展和保持与市场建立关系的动力与源泉。

4 R营销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以竞争为导向,重在建立顾客忠诚。该理论根据市场不断成熟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着眼于企业与顾客互动与双赢,不仅积极地适应顾客的需求,而且主动地创造需求,通过关联、关系、反应等形式与客户形成独特的关系,把企业与客户联系在一起,形成竞争优势。

4. 小结

总的来说,4P与4C、4R并不是矛盾和对立的,而是一脉相承的,是适应于不同的市场竞争条件和营销环境而产生的。4 P是营销的策略和手段,而4C、4R则属于营销的理念和标准,4C、4R所提出的营销理念和标准最终还是要通过4P为策略和手段来实现。随着4P向4 C、4 R演进,营销组合的战略性逐渐增强而操作性逐渐减弱,4 P是企业实实在在能够直接而完全控制的因素,而4C、4R是企业在实施具体的营销组合策略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4P理论更有实用价值。一个完整的市场开发过程应当是在细分市场(segment)的基础上确定市场目标(target)和市场定位(position),再根据目标顾客的特点和顾客价值这些营销战略要素来策划4P。接下来,本文就从客户对象、产品策略(Product)、价格策略(Price)、渠道策略(Place)、促销策略(Promotion)等方面对信托公司的市场开发策略进行分析。

三、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市场开发策略

1. 信托业务市场开发的客户对象

从资金来源的角度看,市场开发的客户对象包括个人客户和机构客户。由于2007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对参与信托计划的自然人有所限制,因此,信托公司市场营销的客户对象以机构客户为主,兼顾高端个人客户。具体讲,现阶段重点关注以下几类客户:

(1)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凭借其广泛的网点渠道和丰富的客户资源成为金融产品的重要客户对象,商业银行为了扩大中间收入,也有通过发行理财产品与信托公司进行合作的愿望和动机。在合作模式上,由银行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通过银信对接成为信托计划的单一投资者。此外,还可借助银行掌握的机构客户和高端个人理财客户,由银行代销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计划。

(2)大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

一些大的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掌握着集团内部大量的金融资源,在特定时期内有进行金融产品投资的需求。

(3)有富余资金的上市公司等企业

部分上市公司有一些闲置的资金要寻找投资渠道,信托公司的产品可以在某些方面满足其需求。

(4)保险资金

2006年颁布实施的《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明确了保险公司可以委托信托公司等机构作为受托人,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由于对受托人资格要求比较严格,对多数信托公司来讲,要获得受托人资格难度较大,只有少数信托公司能够获得该资格。但从长远看,保险公司可以作为信托公司的战略性合作机构进行培育。

(5)高端个人客户

主要是企业高管人员、私营企业主及其他富裕家庭和个人。需要注意的是,根据银监会的相关规定,对于异地推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需向注册地和推介地银监局事前报告,无异议方可推介。

2. 信托业务市场开发的产品策略

产品研发能力是信托公司最为核心的能力之一。产品设计的本质是满足客户的需求,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层次需求,在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组合,设计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

(1)信托产品与其他金融产品的特征比较

与其他金融产品相比较,信托产品属于中等风险收益特征的产品(见表1)。从安全性角度看,尽管信托产品的安全性不如银行定期存款、货币型基金,以及多数的银行理财产品,但与投资于证券市场的券商集合理财计划和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相比,信托计划的风险要低很多。从收益性看,在证券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信托产品的收益可能比不上券商集合理财计划和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但多数的信托产品的收益要高于银行存款、货币型基金等产品。从流动性看,信托产品的流动性低于券商集合理财计划和开放式基金,但有一些信托产品流动性较好,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和人民币理财产品。

(2)客户对象的需求特征与产品策略

由于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信托公司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也要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据调查分析,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特征各不相同,结合前面提到的几类客户,其特征如表2所示。

对于多数的投资者而言,低风险、中低收益的产品更受欢迎,也有部分投资者希望能承受一定的风险获取高收益。在产品设计时,要考虑不同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偏好特征,根据不同需求设计不同产品。比如通过产品的结构化设计,将风险和收益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分担,将信托计划分为优先级受益人和一般(次级)受益人,优先级受益人所承担的风险相对较低,可获得相对固定的回报。

(3)信托公司的产品组合策略

所谓产品组合,通常由若干条产品线组成,而产品线,是指同类产品的系列。产品组合的宽度,是指产品组合中包含的产品线的多少,包含的产品线越多,产品组合就越宽;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每条产品线包含的产品项目的多少,包含的产品项目越多,产品线就越深。

与其他金融产品相比,信托产品线的系列较多,能提供较为丰富的产品组合供客户进行选择。传统的业务如信托贷款类产品、股权投资类产品、证券投资类产品、权益投资类产品(包括信贷资产转让信托、股票收益权转让信托、应收账款类信托、基础设施收费权信托等);创新类业务如资产证券化(ABS)、私人股权投资信托(PE)、房地产投资基金(REITs)、受托境外理财(QDII)等。

在产品组合策略的选择上,信托公司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采取不同产品组合策略。对于业务发展初期阶段的公司来讲,可以采取压缩产品线的宽度、延伸产品线的深度的产品组合策略。即选取一两个产品线作为重点突破,增加每一类产品线中的产品项目数量。比如,贷款类信托,由于简单易复制,可以作为重点产品线之一;信贷资产、票据类信托产品可以与银行进行合作,容易在短期内做大产品规模,也可以作为重点产品线之一。在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具备一定的实力,条件成熟并获得监管部门市场准入之后,应采取扩展产品线宽度的策略。即在保持原有优势业务的同时,逐步开展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信托、资产证券化、企业年金、房地产投资基金、受托境外理财等创新类业务。

3. 信托业务市场开发的渠道策略

合适的分销渠道应该方便投资者购买产品。在信托产品的分销渠道策略中,短期内可以借助于外部代理机构(如银行)的销售渠道,长期应当坚持内外并重,强化信托公司自身的销售渠道建设。

(1)外部代理机构的分销渠道

《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规定,信托公司推介信托计划时,不得委托非金融机构进行推介,因此可以利用的外部分销渠道主要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机构已经构筑了较为发达的营销网络体系,信托公司可以通过支付一定费用的形式,借助于它们的渠道分销信托产品。

银行渠道代理销售信托计划前几年曾较为普遍,近两年银行更多的是发行人民币理财计划直接购买信托产品,而较少采取代理销售的方式。针对这种情况,信托公司可以利用信托制度的特殊优势,与商业银行的相关部门(如私人银行部)进行合作,针对高端客户的需求,共同设计开发个性化的理财产品。

证券公司渠道代销信托计划目前比较少见,但在未来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我国的证券市场投资品种相对较少,并且缺乏做空机制,在市场单边下跌的情况下,投资者要承受巨大的风险,付出较高的机会成本,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在特定时期有寻找其他投资途径的动机。如果信托公司能够抓住机会,借助证券公司的渠道向投资者推介信托计划,可能会实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保险公司与信托的合作目前也非常少见,未来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保险公司拥有发达的营销网络和丰富的资金来源,但其投资渠道相对有限;而信托公司在投资领域方面非常宽泛,在资金运用方面可以与保险公司优势互补。

(2)信托公司自身销售渠道

从信托公司自身的销售渠道看,除了面向各大商业银行总行、地方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单一资金信托计划的营销,通过银信合作使信托计划与银行理财产品对接之外;主要是向各大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以及有富余资金的地方企业、个人进行信托产品营销。

4. 信托业务市场开发的价格策略

对于金融产品来讲,价格主要表现为相关费率。如认购信托计划时的认购费,信托计划到期之前退出信托计划时的退出费或转让费,信托公司收取的信托报酬,以及信托计划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

信托公司应根据产品类别的不同,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对于银信合作的通道类业务,可采取低价策略;对于主动创新类业务,由于信托公司付出较高的研发成本,可采取高价策略。在公司业务发展初期,应当采取低价策略,让利于客户,以求尽快打开局面。在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能力得到提升之后,再根据情况,采取差别定价的策略。

5. 信托业务市场开发的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一般来说是包括广告、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这四项主要促销手段的综合应用。《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规定,信托公司推介信托计划时,不得进行公开营销宣传,这使得信托公司可利用的促销手段受到很多限制,如何让更多的潜在投资者认识和了解信托产品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换言之,信托产品促销的核心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目前的情况下,信托计划的促销手段中,可利用的宣传途径主要是:通过信托公司网站向公众传递有关产品的信息;通过与银行等机构客户的座谈、报告会方式等向潜在客户传递产品信息;通过举办一些公益活动、论坛、研讨会等形式宣传企业,扩大公司知名度;通过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借助老客户的间接宣传,提高公司声誉。

四、提高市场开发策略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要使市场开发的策略取得好的效果,信托公司还应当在营销理念、服务意识、组织机构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1.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

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信托报酬,信托公司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依存于所拥有的客户群体。市场开发中应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对其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在运作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敏;在企业组织行为的层次上体现市场导向的文化;实现公司与客户的长期稳固的联系,从而最终实现公司与客户的双赢。

2. 增强全员、全程、全面服务的意识

所谓的全员服务,即客户服务不仅仅是信托经理或市场营销部门的事情,而是全体员工的事情,企业中的每个人必须肩负起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责任。所谓全程、全面的服务,是指不仅在推介信托产品时为客户服务好,而且在信托计划成立之后的后续运作、管理、清算等过程中都要为客户服务好。应当在客户与信托经理及客户服务人员之间建立一种经常性的沟通机制,使客户能够及时了解信托项目的投资运作情况。

3. 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营销组织机构

现阶段许多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部同时也承担着市场营销的职能,信托业务人员既要找项目也要找资金,难以适应市场要求。在适当的时候应当实行专业化分工,在信托业务部内设市场营销小组,由专门的人员负责资金营销。当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成立单独的市场营销部(名称可以也叫做理财服务部、客户服务部或投资者关系管理部),该部门以信托业务拓展为重点,服务功能前移,提供“一站式”客户服务的机构,其重要的职能就是市场拓展和产品营销。此外,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还可以再专门成立针对机构客户进行服务的部门(名称可以叫做机构服务部)。

参考文献

[1]Maureen A Bourassa,Peggy H Cunningham,and Jay M Handelman,How Philip Kotler has helped to shape the field of marketing,European Business Review,2007,19(2):174~192

[2]Frederick E Webster,Jr.A perspective on the evolution of marketing management,Journal of Public Policy&Marketing,2005,24(1):121~126

[3]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艾登伯格:4R营销[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5]吴俊:个人高端客户金融需求及营销策略[J].现代金融,2008(5)

[6]仇新忠:金融服务营销中客户维护战略的实施[J].金融与经济,2007(7)

[7]王珠林:信托业营销战略初探[J].企业经济,2005(2)

[8]王罡:资金信托计划营销模式与策略探析[J].中国金融家,2005(4)

[9]张建春:资金信托计划的营销策略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04(9)

篇4:浅议我国信托行业财务特点

摘 要 信托业的经营方式具有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特点,这是其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行业很不一样的地方。为配合信托业的经营特点,信托行业的财务也有其特别之处。

关键词 信托行业 财务管理 特点

信托,是一种特殊的财产管理制度和法律行为,同时又是一种金融制度,信托与银行、保险、证券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本文主要对信托行业的财务特点进行讨论,也就是信托财务与其他行业财务的不同之处,或者说是信托行业财务独具特色的地方,对于信托行业财务与其他财务相同之处,本文只是在涉及到的地方简单说明。

一、信托的行业特点

200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对信托进行了明确定义: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所以说,信托是一种代人理财的独特的财产管理业务,是基于财产管理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制度,即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在信托财产的运作过程中,起着桥梁和平台的作用。

信托业的经营方式具有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特点,这是其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行业很不一样的地方。从信托业务的财产来源来讲,既有资金信托,也有动产、不动产实物信托,还有无形的产权信托,只要是财产,无论什么形式,都可拿来做信托。从信托业务的财产运用来讲,既可以贷款、证券投资,也可以租赁、出售。信托业务的财产来源及运用,不仅涉及资金,还涉及实物;不仅涉及直接融资,还涉及间接融资。信托能把资金和物资结合起来进行融通,把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结合起来开展业务。

但信托财产不保本、不保息,完全依赖受托人(也就是信托公司)的信誉吸引委托人。信托财产既与受托人的固有财产相区别,也与委托人的未设立信托的其他财产相区别,信托财产具有独立于委托人及受托人的特征。因此,信誉是信托公司的招牌,而人才、制度、风险控制是建立信誉的重要基础,要成为优秀的信托公司,以上几方面的积累、配合和发展是缺一不可的。

二、信托行业财务特点

基于信托行业代人理财的基本原理,信托公司财务管理体系和模式有一定的不同之处。

(一)信托公司需要分别设立固有财务部门和信托财务部门,分别负责公司固有财产和信托财产管理

为了保证信托财产在信托公司的独立性,二○○七年三月发布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 “信托公司应当将信托财产与其固有财产分别管理、分別记账,并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此规定明确了信托公司财务需要设立两个财务部门,分别负责信托公司自身财务管理和信托项目财务管理,同时规定了信托项目特殊的财务记录方式。

1.固有财务设置及管理内容

信托公司的固有财务部门是公司财务工作的管理、核算、监督指导部门,与其他公司财务部门职能相同,承担着企业发展规划编制和下达预算指标并对预算实施情况进行管理的管理职能、对公司经营及资金运营情况进行核算的核算职能,以及对公司经营团队反馈公司资金营运预警和监督的预警职能。具体负责公司包括财务核算、预算、税务、资金、与监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对接、培训等事项,是公司整体运营的财务保障部门。

2.信托财务的设置及管理内容

单独设置信托财务部门,这是信托财产独立性的要求。信托财产独立于委托人的其他财产,独立于受托人的固有财产,也独立于受益人的其他财产。所以,信托财产的核算也要独立于委托人对自己的其他财产的核算,独立于受托人对固有财产的核算,也独立于受益人对自己其他财产的核算。信托财产本身在管理经营中产生的债权债务不能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其他债权债务相抵消。

(1)信托财务部门应根据信托合同约定对公司管理信托财产进行资金收付操作,资金划转、收益分配核算等工作。在人员岗位设置上,也必须建立严密的互相牵制措施,形成互相制约、监督的关系,防范舞弊、增强透明度、防止差错。

(2)信托核算目前遵照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但有关事项存在一定的不实用性。例如,会计假设中的会计分期,《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信托会计核算的业务有时是短期并且跨年度的,而且,信托业务的起止时间不是在月初、月末,但是,为了和国家规定保持一致,在划分会计期间时目前仍然要按照公历起讫日期确定;但在信托当事人之间,从信托业务自身管理的需要出发,会计期间应当从信托生效之日开始计算才更合理。

(二)信托公司的资金运用由专门的业务部门负责

信托公司除开展信托业务外,也属于金融机构,其自有资金可根据《信托法》的规定进行运作,主要包括贷款、拆借、投资金融机构股权、金融产品等。所以与其他行业资金融通和运用由财务部门负责的职能不同,信托公司自有资金运用属于正常的固有业务,由专门的固有资金运用部门统筹进行投资操作、运用,创造收益。财务部门负责对资金安全性进行管控,保障资金安全划转。

(三)财务预期把握相对不易

信托公司被称为金融产品的超市,也就是说信托业务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业务范围广、适应性强,但反过来说,会造成业务不精、不强的必然结果。

目前,信托公司资金来源渠道狭窄,除少数信托公司具有来自政府机构较多的委托资金外,多数公司主要通过拆借市场筹集资金,所以信托公司没有稳定的负债支撑。信托业务受国家宏观资金政策影响较大,虽然一些信托公司基于自身情况,业务重点有所偏重,譬如有的偏重房地产信托、证券信托,有的利用政府、集团,但行业总体来说,业务类型和模式不稳定,使信托业务方面不明确,故经营热点的不断转变带来了收益情况变化较大,致使信托公司经营数据波动,给财务管理对未来预期的把握带来困难。

例如在相同的信托财产规模情况下,银信合作项目与主动管理型信托项目收益率存在较大的差别,付出的成本、费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篇5:信托收据的意义及特点

第二,信托收据是以委托人―银行对进口货物所拥有的合法财产权利为前提的。因为各国信托法制都要求信托关系建立,需以委托人对信托财产拥有合法权利为基础。由于进口贸易中,货物的权利凭证―提单等的所有权主题通常是买方(进口商),因此要使银行取得货物的合法权利,银行和进口商意见必须在构建信托关系之前通过协议将货物的权利转移到银行身上,如通过提单的背书转让、在信托收据中声明所有权归属于银行或通过订立质押协议将货物出资给银行。具体选择有赖于各国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如果法律对质押法律关系不允许质权人将质物叫给出资人,且没有给予进出口贸易情形下特殊的例外,则银行必须以来货物所有权的转移来保证信托收据及其构件关系的合法性。如果法律对质押关系中质物的占有和处分有特别的例外规定,则可以质押关系作为信托关系的基础关系。

第三,信托收据的基本功能在于为进口商提供融资的便利,并为银行债券提供一种保护机制。信托收据是基于进口商不能及时偿还其对卖方的款项,而由银行预先制服卖方的款项。银行为了保护其债券,要求限制进口商对货物处分的权利,并尤其强调处分货物的收益应有限用语偿还银行的款项。正因为如此,银行通常还在信托收据中约定有关货物出售后,货款应付至银行指定的帐户。信托关系的构件也就旨在于制约进口商处分所得货款,以信托关系来区分进口货物与进口商其他财产及债券、债务。以为各国信托法都强调信托财产及其收益的相对独立性,如日本〈信托法〉规定:“受托者不论以任何人的名义,不得将信托财产作为自有,也不得对此取得权利,但遇有迫不得已之情况,经法院批准,将信托财产作为自有财产者不在此限”。信托财产的债券与不属于信托财产的债务,不得两相抵消。”“信托财产必须与自有财产及其他信托财产分别管理。但对钱款形式的信托财产,只要分清计算即可。”

第四,信托收据所构建的信托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特的信托关系, 它不同于普通的动产或不动产信托。

其独特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信托关系主题与信托财产关系的特殊性。信托的主题一方――银行是临时性地针对信托财产形成合法权利,即信托财产本身并不是银行所拥有的,也不是受他人委托来管理的,银行也不旨在于控制和有效地管理财产,而是为了实现债券通过协议临时性地与财产建立一种权利关系。

(2)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在信托收据下,委托人与受兔热闹意见不仅有信托关系,而且有债券债务关系,并且这种债券债务关系还是信托关系产生的基础。通常的动产或不动产信托关系都不存在这种情况。

(3)在信托收据下,受托人对信托财产享有独特的权益。如果信托收据是基于质押关系而产生,则受托人――进口商仍然是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主体,知识因为受托人自愿将该财产出质给委托人,才使得其所有权受到了限制,如果信托收据是基于临时性的所有权转移安排,这时虽不存在委托人对该财产的直接权利,但是这种安排在更多的请宽下是附有条件的安排,因为银行并不旨在于对所有权的真实拥有,而是为了从该物的处分中享受利益。

(4)针对信托财产的信托权责主要表现为对财产的处分――出售,而不是经营和管理,也不是一般的占有和控制。正因为如此,信托关系的存续也将表现为一定的短期性,即只要信托财产被出售出去,受托人将所得收益用语偿还银行的债务,信托关系也就终止了。在普通动产或不动产信托法律关系中,更多的是强调受托人对财产的管理,从而实现委托人所追求的使财产保值的理财目标。

(5)从信托财产与受托人(进口商)对货物的所有权,然后菜油委托人对信托财产的权利。而通常的信托财产法律关系中,在设立信托之前,受托人对信托财产通常尚无所有权,受托人对财产的权责明显地生成于委托人对信托财产的权责之后。

信托收据的业务内容及申请条件

业务内容

信托收据须指明客户作为银行的受托人代银行保管有关货物,同时保证:

1、以银行名义代办货物存仓或处理。

2、在银行要求下立即退回有关文件。

3、以银行名义进行货物加工并在加工后重新存仓。

4、安排出售货物,并立即或在规定期限内用销售收入归还全部银行垫款。

申请条件

1.企业资信状况良好。

2.单据须属于我行开出的信用证项下才可以办理信托收据;

3.信托收据须指明客户作为银行的受托人代银行保管有关货物,同时保证: 3.1以银行名义代办货物存仓或处理;

3.2在银行要求下立即退回有关文件;

3.3以银行名义进行货物加工并在加工后重新存仓;

篇6:什么是信托?信托的基础知识

信托的定义依照我国信托法第二条的规定,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简而言之,信托为一种财产管理制度,是由财产所有人将财产移转或设定于管理人,使管理人为一定之人之利益或目的,为管理或处分财产。因此,信托定义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含义:

1、委托人信任受托人。委托人对受托人的信任,是信托关系成立的基础。

2、委托人将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信托是一种以信托财产为中心的法律关系,信托财产是成立信托的第一要素,没有特定的信托财产,信托就无法成立。所以,委托人在信托受托人的基础上,必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

3、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管理、处分信托财产。委托人将信托财产委托给受托人后,对信托财产没有直接控制权,受托人完全以自己的名义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或者处分,不需要借助于委托人、受益人的名义,这是信托的一个重要特征。

4、受托人为受益人的最大利益管理信托事务。正是因为受托人受到委托人的信任,一旦受托人接受信托,就应当忠诚、谨慎、尽职地处理信托事务,管理、处分信托财产,即所谓的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对于违背这种信任的受托人,信托法规定了严格的责任。

篇7:信托的特点

一、信托风险承担模式

1、信托风险的概念

从理论上说,委托人和受益人所承担的信托风险包括:(1)信托财产本金损失的风险。在受托人依照信托合同和文件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运用和处分的过程中,在受托人没有主观故意和失职行为,信托财产产生的风险和损失,按照中国及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以信托财产本身承担,也就是最终由委托人和受益人承担。当然,受托人的故意和失职行为产生的损失除外。信托本金的损失又可以根据损失的情况分成多种。(2)信托本金没有损失,但没有获得信托收益,即孖息损失的风险。(3)获得信托收益,但所获得的信托收益低于机会成本,从而导致的收益风险。委托人将信托财产委托给信托机构或者受托人,绝大多数的主要目的还是希望获得比银行存款、国债投资更高的收益。因此,一般这个机会成本可以以同期银行存款利息来衡量。

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对委托人和受益人负面影响最大的是第一种情况,也是信托投资者最不能接受的信托风险,尤其是从理论上说,信托本金的损失可以大到本金全部损失的地步。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托投资的风险程度与证券投资类似。证券投资在允许融券的情况下,发生本金全部亏蚀的情况是正常的。在不允许融券或者不融券的情况下,上市公司退市、破产等,也可能造成投资本金全部亏蚀的情况。即使不发生上市公司退市、破产的事件,由于企业亏损等原因,上市公司的股价可以沦为区区几分钱的“仙股”,投资者如果是在股价较高时买进股票,其投资的亏损也类似于全部亏蚀的情况。

在本金没有损失的情况下,信托收益率也是不确定的,既受信托资金运用的具体产业、项目等因素的影响,也受运用方式、受托人的财产管理能力和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就具体的信托项目的收益率而言,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实际上难于对其实际的收益率与理论上应该得到的收益率进行计算和比较。

信托风险还与时间直接有关。信托到期时,可能出现受托人无法按照信托合同约定的期限、方式(通常都约定以现金方式交付)向信托财产归属人交付信托财产的问题,但是,这只能说出现了潜在的信托风险,因为此时还不能确定信托财产是否真正发生了亏蚀,之所以发生上述问题,可能仅仅是由于信托财产的形态转换(例如股权变现为现金财产)存在技术性的问题,或者受托人采取的财产保全措施尚未完成(例如拍卖借款人或者担保人的抵押财产的程序尚未完成)等等,所以发生信托本金及收益延期支付的情况,也许只是支付信托收益和本金的时间出现延误,在信托公司采取必要措施(如拍卖抵押物、执行保证人的资产等)后,信托本金及其收益全部支付予信托合同制定的信托财产归属人,信托风险就消除了。

基于上述论述的两个因素(信托本金是否亏蚀对信托投资者的意义远远大于是否获得信托收益及获得多少信托收益、信托收益率的高低往往难于衡量和比较),为简化分析起见,本文所指的信托风险,是指信托财产在管理运用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信托财产本金的部分或者全部的损失。

2、信托风险的承担主体

在世界各国的信托业务中,信托风险的承担主体根据国情不同而有相当的不同。在信托的发源地英美法系国家,受托人不承担管理、运用信托财产所产生的风险,信

托财产在管理、运用或处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均由信托财产承担,也就是委托人或者受益人承担,但受托人有过失的除外。因此,信托业务中经营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就是委托人和受益人。

然而在日本,信托业务的风险承担制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对于金钱信托(日本的金钱信托是类似于中国所说的资金信托,包括指定金钱信托、特定金钱信托和无指定金钱信托,指定金钱信托又按照运用方式等一定标准分为贷款信托、财产形成信托、年金信托等;特定信托是指信托资金运用于证券及《投资信托法》规定的其他投资运用领域的信托),日本法律规定,受托人有责任保证金钱信托的本金不受损失,即信托本金的损失由信托机构(即信托银行)的自有资金弥补。在日本的金钱信托风险承担制度中,委托人和受益人可以避免承担信托资金本金损失的风险,除非信托机构发生破产的情况。

除金钱信托外,日本信托制度中的风险承担制度与英美相同。

我国《信托法》没有专门的条款明确规定信托风险的承担主体,但从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五条等相关条款的规定来看,我国的信托是采用的英美风险承担模式。在《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中,结论更加明确,在该办法的第三条、第四条均有相关规定,其中第四条第四款规定:信托投资公司办理资金信托业务时,“不得承诺信托资金不受损失,也不得承诺信托资金的最低收益”。

3、日本修改信托风险承担制度的原因:一种合理推测

信托制度系在英国产生,在美国发展,并被原先的大陆法系国家和日本这样的后发国家引进。但是,为什么日本在引进信托制度时对信托风险承担制度作出如此重大的调整,迄今没有看到有关文献论述。我们推测,可能原因是:日本在引进西方经济社会政治与法律制度包括信托法律制度构建其金融体系时,充分考虑了国家缺乏信托传统及信托制度经济基础的薄弱等因素,通过规定受托人承担金钱信托业务本金损失的责任,培养国民的信托投资观念,培育信托市场。而从日本的几乎所有信托业务都通过法律规定创设,也可以佐证,日本的信托业是在国家的襁褓中成长起来的,对信托风险的承担制度的重大修正应该是人为的有意识的设计。从日本信托业的发展历史来看,在1950年之前,金钱信托所占整个信托资产的比重高达70%以上,最初甚至高达90%以上,近年来,这一比重下降到约30%。应该说,这一情况证明,日本特有的信托风险承担制度,对日本信托市场发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信托风险承担模式对信托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与日本同属东亚传统的国家,在历史上有着极为类似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和类似的法律制度,中国与日本也同属后发国家,都同样是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开始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两个国家最终选择了不同的政治制度,但是都从西方各国引进了整套的法律制度(以大陆法系为主)。

从信托法律制度来说,日本是早在1900年的颁行《日本兴业银行法》中就规定兴业银行可以经营信托业务,1904年就成立了第一家专业信托机构东京信托公司,1905年,为适应企业发行债券融通资金的需要,日本政府颁行《担保公司债信托法》,1922年颁行了《信托法》和《信托业法》。但是中国虽然早在1919年就出现了银行的信托部,旧中国时代金融投机高潮时期也曾经出现过几十家所谓的信托公司,但是从事的基本上是放高利贷和股票投机生意。民国时期引进了西方的全套法律制度,但是没有颁行信托法。解放初信托机构在短暂存在后被悉数解散。直到1979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信托业重新出现,信托机构一度还上升至千余家。这一时期的中国发展信托业的目的主要是在计划金融体制之外开辟新的金融渠道及设立引进外资的窗口。

但是,一直2001年之前,中国的信托公司主要从事的都是银行业务,信托业务微不足道,也没有规范的法律制度约束。应该说,一直到了2001年,《信托法》的出台才标志着中国终于引进了信托法律制度。而引进信托制度的直接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信托业的规范发展问题,而不是象日本那样为了利用信托的长期融资功能。在日本和中国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前,在引进信托制度方面,一是国家不具备信托制度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二是国民缺乏信托传统。但是,我们看到,日本主要基于积累中长期经济建设资金的目的,在国家的强力扶持下,甚至直接以法律制度创设信托业务品种,日本的信托业终于发展壮大。而中国,首先通过计划经济完成了工业化,然后通过改革开放引进了市场经济制度,到2001年4月《信托法》颁布时,中国已经完成了经济的初步现代化,国民财富的积累程度大大提高,具备了信托业生存发展的基本经济基础,但由于多年来摸着石头过河,信托法律制度的建设尚未起步,更糟糕的是不规范的信托业存在了20多年,扭曲了信托的形象,信托业生存发展的社会土壤有待从头开始培育。

与日本存在诸多类似的中国没有选择信托风险承担的日本模式而是直接选择了欧美模式,这就导致了中国的信托投资者必须面对全部信托风险承担的问题。这对中国信托业产生的影响是两方面的。

1、对中国信托业发展的有利之处

如果假定我们选择的日本模式,我们将面临的是,我们将用相当长的时间去培养信托投资人(本文所称的信托投资者,是指以获取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水平的收益为目的,以自己或者第三人为受益人,将信托资金或者其他信托财产交予信托机构运用管理的自然人或者法人)规范的信托观念。与其再走一段长路,不如直接从一开始就引进完全原态的信托制度,这从长远来看,必然有利于信托业的规范健康发展。

实际上,就各类投资理财的回报率与风险程度来看,依回报率和风险程度由低到高排序分别为:存款、信托投资、证券投资。那些选择信托产品进行投资者,本身我们就可以认为他们是一定程度上的风险偏好者,他们原意冒一定风险去获取得到较高回报率的投资机会。从长期的情况看,信托风险完全由投资者承担是不会对信托业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的。正如证券投资者明知证券投资可能会亏蚀本金,但众多投资者仍然乐此不疲一样。没有人热爱亏损,所有介入高风险领域投资的人都是奔着可能的高回报去的。应该说,这些风险偏好者通常有着较高的收入或者拥有较多的资产。现行的信托法规之所以规定投资的最低门槛(5万元),也是为了确保那些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低收入者不要加入信托投资者的行列。

2、对中国信托业发展的有利之处

但是,从短期来看,让信托投资者直面信托风险,对信托业的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信托投资者与证券投资者一样,必须对投资的风险承担完全的责任,他们不能因为本金的亏损要求信托公司赔偿(除非信托公司存在过失),也不能向政府、银监会要求赔偿。但是,早期的信托公司主要从事所谓“信托存贷款”业务(实际上就是银行业务),发行的各种信托投资受益凭证也多是变相的存单,对这些所谓“信托存款”和其他名目的“信托资金”,信托公司一直是对其运用风险承担完全责任的,直到信托公司爆发支付危机,不再有能力支付,这些存款中的自然人存款部分的兑付责任最后转由政府承担(法人存款则根据信托公司的清算情况决定兑付的比率)。从历史传统来说,中国的信托投资者缺乏承担信托风险的心理基础。我们认为,信托业在历史上承担全部的“信托”风险,对现在的信托投资者仍然会产生重大影响,现在许多购买信托产品的投资者,对信托产品的风险承担机制已经发生的重大变化并不是充分知情了解的。而一些信托公司及其代销信托产品的银行,为了信托产品推介销售的顺利,也有意无意地对信托风险问题进行回避。如果知道信托风险需要完全由自己承担,我们相信许多信托投资者是不会购买信托产品的。

当然,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托投资者自我承担信托风险会逐渐增强,这一点类似于证券投资。早期的证券投资者在股价暴跌时,经常有许多人不堪承受,到证券公司、政府、证券管理部门讨要“说法”。但是从2000年之后,熊市已经连续三年,几乎百分之百的股民都是严重亏损,虽然大家对股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意见很大,但是现在却几乎没有股民认为自己的损失必须由证券公司或者政府承担。

但是,在缺乏信托传统的中国,就现阶段来说,信托投资者阶层有一个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完成之前,信托业的发展规模会严重受制于信托的风险承担机制。自2001年7月信托公司经过第五次清理整顿之后真正开展信托业务以来,迄今为止,已经爆出信托风险的信托公司至少已经有金新和庆泰两家(据说还有个别信托公司为了避免丢人现眼,对信托财产的损失自己买了单),对信托业的负面影响很大,从2004年5月以来,信托公司推出信托产品的频率和规模明显下降,一些原先积极代理信托产品销售的银行纷纷撤退。而目前信托业推出的绝大多数信托产品尚未到期,如果将来继续出现不能支付信托本金的情况,哪怕是个别或者是少数信托公司的个别信托产品,都可能严重影响整个信托业的形象和信誉,对整个信托业的发展产生严重不利影响。信托风险的特征之一就是强外部性,信托风险影响具有很强的广度和深度,并且往往还伴随着严重的社会问题,一家信托公司的经营失败,甚至一笔信托业务的经营失败,往往殃及“池鱼”,不但影响其他公司,而且影响自己公司的所有业务包括非信托业务。当然这种外部效应将随着信托业的发展及信托投资者的成熟逐步淡化,但是在目前,想结束信托业一人得病全家吃药的局面还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社会媒体对信托风险一直保持着特别的热情。

但是,从概率论的角度来说,信托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即使是经营业绩优良的信托公司,想保持永远不出风险的记录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中国的信托业界还面临着与日本、美国等信托业发达的国家的重大不同,那就是一是中国的基金业由于历史原因完全脱离了信托业,使信托公司在推出基金型的信托业务时面临种种困难。其次,中国的信托业法规和监管机关的通知明确规定,除证券投资信托外,一个集合资金信托募集的资金只能用于一个法人的一个项目,即所谓一一对应的信托,这种信托显然不符合投资的分散原则,也与其他国家的信托业有重大区别。以日本的投资信托为例,按照2000年修改后的《投资信托及投资法人法》规定,投资信托的信托财产运用范围包括有价证券、不动产、不动产租赁权、隐名合伙出资份额、信托受益权在内的十七种资产。证券投资信托的信托财产总额50%以上应投资于有价证券。这种信托的最大优点是符合投资的风险分散原则,几乎不可能出现信托本金严重亏损情况。另外,在发达国家,许多信托产品都在证券市场交易,或者信托资金本身投资的对象中有相当高比例的证券等流动性品种,信托产品的流动性很高,这也降低了信托产品的投资风险。

在目前中国的信托法律架构之下,除诸如纯粹投资于证券的证券投资信托之外,其他类型的基金型信托不能设立,能够出现的就只能是一一对应的信托,而这种信托恰恰不符合分散风险的原则。而中国目前也不允许信托公司发行信托投资受益证券的方式设立信托,也没有有效的信托产品的其他流通平台,信托产品的流动性很差,这些都使信托产品的投资风险难于降低。

这些因素都对中国信托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解除或者降低这些不利于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因素,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信托保险制度的构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借鉴发达国家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在中国建立信托保险制度,对保障信托投资者的利益,建立和维护信托业的社会信用,培育信托市场,使信托业健康发展成为真正的金融支柱之一,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认为,可以考虑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时一并建立信托保险制度,也就是将信托保险制度纳入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但是,由于信托业与银行业存在重大差异,两个系统合并的难度很大。所以我们更倾向于独立构建信托保险制度。

依信托保险的承办主体的不同区分,我们设想,至少有两个模式可供选择:信托业协会模式和股份制公司模式,还可以有其他模式。依参加信托保险体系的信托公司是依法强制还是自愿,也可以区分为两者模式。我们认为,考虑到信托风险的强烈外部性,应当以法定强制参加为佳。

信托业协会模式的承办主体是信托公司组成的信托业协会,或者说是信托业协会的常设机构。在这个模式中,信托业协会的会员依自愿原则加入保险体系,在全体会员大会通过要求全体会员参加或者法律规定全部信托公司都必须加入信托保险体系的情况下,则全体参加,首先由会员大会通过有关保险资金收缴办法、存管办法、发放使用规则等,签署有关协议。信托公司每月或者每个季度或者按照约定或者规定的方法提取保险金上缴信托业协会或者专门的信托保险机构。保险资金只能存放于有资格的存管银行,不能用于各种投资、贷款。

一旦某个信托公司的某个信托产品出现不能支付部分或者全部信托本金的风险,立即启动信托保险机制,由信托业协会根据规定的比例和办法先行向信托投资者支付保险金。当出现风险的信托公司采取必要措施收回全部信托本金及收益后,再由该公司向信托投资者补足信托本金及收益与已经支付的信托保险金之间的差额部分,并向信托业协会支付原先垫付的信托保险资金,并应按照银行存款利息率向同业协会支付利息。如果该信托公司采取各种措施后仍然无法收回全部信托本金,但收回的信托本金大于向信托投资者支付的信托保险资金额,则应该将与保险金相当的金额交付予同业协会,其余资金支付予信托投资者。如果该信托公司采取各种措施后仍然无法收回全部信托本金,且收回的信托本金小于向信托投资者支付的信托保险资金额,则应该将收回的资金全部交付予信托业协会。

如果在此过程中,出现风险的信托公司不作为或者不积极作为,或者有其他主观和客观的过错,信托业协会可以视具体情况采取诸如警告、处分、开除信托公司会员资格等措施。

采取股份制公司形式也可以构建信托保险制度。在该制度中,全体信托公司自愿或者依法强制性地成为信托保险公司的股东,所缴纳投资依各个公司的实收资本或者其他标准确定。其他运作原则可以与第一种模式类似。但是,在公司制度下,保险资金应该具有赢利性,因此,设计的运作规则应该与信托业协会模式有所不同。如果因为信托保险的盈利性与该制度的本意冲突,则应当由银监会设立政策性的信托保险公司。

信托的作用

(一)信托拓宽了投资者投资渠道

对于投资者来说,存款或购买债券较为稳妥,但收益率较低;投资于股票有可能获得较高收益,但对于投资经验不足的投资者来说,投资股市的风险也很大,而且在资金量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做到组合投资、分散风险。此外,股市变幻莫测,投资者缺乏投资经验,加上信息条件的限制,难以在股市中获得很好的投资收益。信托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工具,把的资金汇集起来进行组合投资,由专家来管理和运作,经营稳定,收益可观,可以专门为投资者设计间接投资工具,投资领域可以组合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实业投资领域,大大拓宽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信托之所以在许多国家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发展如此迅速,都与信托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有关。

(二)信托通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了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信托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为企业筹集资金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实际上起到了把储蓄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的作用。这种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特别是对于某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个人投资者因为资金规模的限制无法参与,但通过信托方式,汇集大量的个人资金投资于实业项目,不仅增加了个人投资的渠道,同时也为基础设施融资提供了新的来源。而且,随着信托的发展壮大,这种作用将越来越大。

(三)信托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证券市场作为信托重点投资的市场之一,信托的发展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信托由专家来经营管理,他们精通专业知识,投资经验丰富,信息资料齐备,分析手段先进,投资行为相对理性,客观上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同时,信托一般注重资本的长期增长,多采取长期的投资行为,不会在证券市场上频繁进出,能减少证券市场的波动。

篇8:信托的特点

家族信托起源于英国的“用益制度”, 最早是用来规避英国禁止教徒将土地捐赠给教会, 因而教徒先将土地转让给第三人, 由第三人管理土地, 并将土地上所获得的收益转交给教会。如此, 虽然教会并没有直接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但却可以享受土地的利益。 (1) 其最初只是用于家庭财产的跨代转移, 随着家庭财富的不断积累, 信托的作用也由规避法律转变为财产管理与资产增值等。家族信托 (Fam ily T rust) 便由此产生, 家族信托是指家族创始人作为委托人, 以家庭成员为受益人, 将合法拥有的财产委托给 (2) 信托机构, 由信托机构代为管理、处置家庭财产, 并向指定受益人定期分配的一种财产管理方式。

二、我国家族信托的发展现状

(一) 家族信托的法律关系

在我国信托法学理上, 家族信托应当属于民事信托。《信托法》第15条规定赋予了家族信托承担财富传承的功能:“信托财产与委托人的其他财产相区别……设立信托后委托人死亡的, 信托财产不作为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

家族信托的法律关系主要涉及以下三个主体。家族信托的委托人即发起人, 主要为家族创始人;家族信托的受托人, 主要指信托机构;家族信托的受益人, 一般是委托人的家庭成员。

家族信托的委托人担心家族继承者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继承家业, 因而希望通过家族信托来使家族资产能够有效的代际继承。家族信托的受托人主要为信托公司、私人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家族信托中, 受托人基于委托人对其的信任, 接受委托人委托的财产, 依据信托协议的约定及委托人的意志来代为管理、处置家族资产, 并向受益人定期分配。家族信托受益人一般情况下是委托人的家族成员, 其享有对信托收益的请求权。

(二) 国内家族信托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 中国国内 (大陆地区) 并没有家族信托这一法律架构, 以至于一些企业家只能够以离岸信托的方式设立家族信托, 来实现资产的代际继承。例如, SO H O (中国) 和雅居乐公司在上市前, 均采用了“信托持股”的法律架构:通过设立SPV (特殊目的) 公司持有境外的境内控股公司股份, 并将该SPV的全部股份授予信托机构, 以信托的方式持有拟上市公司股权, 其家族成员享有该信托的受益权, 以此实现在对公司控制的同时, 家族成员能够持续获得上市公司的相关收益。

直到2013年, 由平安信托主导推出了大陆首单家族信托产品———平安信托“鸿承世家”系列单一完全资金信托。该家族信托产品的信托财产为单一资金, 规模为5000万元, 信托期限50年, 由委托人和作为受托人的平安信托共同管理信托财产。虽然该系列产品在设计之初并非专门针对家族信托领域, 但保护家族财富传承是该系列产品的功能之一, 委托人可通过指定继承人为受益人的方式来实现财产继承。 (3) 继平安信托之后, 包括招商银行、外贸信托、北京银行、北京信托、上海信托等在内的金融机构相继启动了家族信托业务, 我国家族信托正式开启破冰之旅。

三、实践:吴亚军、蔡奎家族信托

2012年龙湖地产董事会主席吴亚军离婚案并未使龙湖地产的估值受到太大影响, 就是得益于吴亚军与蔡奎设立的两个家族信托, 将龙湖地产的股权从夫妻共同财产中剥离出来, 使得双方在离婚财产分割时并未涉及龙湖地产的股权分割, 避免了龙湖集团因经营管理与持股结构的变动而引发股价的剧烈波动。

在公司重组前, 重庆龙湖企业拓展的两大股东:嘉逊发展 (香港) 有限公司 (吴亚军持股60%, 蔡奎持股40%) (以下简称“嘉逊发展”) 和重庆旭科有限责任公司分别持有重庆龙湖企业拓展91.3%和8.7%的股权。

(一) 设立空壳公司

在龙湖地产上市前, 吴亚军与蔡奎首先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Fit A ll Investm ent Lim ited (以下简称“Fit A ll”) 、Precious Full International Lim ited (以下简称“Precious Full”) 及C harm T alent International Lim ited (以下简称“C harm T alent”) , 分别作为员工持股计划及两人持有部分公司股份的主体。其次, 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龙湖地产 (开曼) 有限公司, 作为拟在香港上市的主体 (实为空壳公司) 。

(二) 资产注入

由龙湖地产 (开曼) 下设的海外控股公司Longfor Investm ent C o.Ltd (以下简称“Longfor Investm ent”) 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持有嘉逊发展100%股权, 由此完成龙湖地产 (开曼) 对嘉逊发展的100%控股。

(三) 股权转让

由两家离岸投资公司分别持有上述Longfor Investm ent的股权。C harm T alent以19.2亿港元收购Longfor Investm ent 60%的股份, Precious Full以12.8亿港元收购Longfor Investm ent40%的股份, 由此完成对龙湖地产 (开曼) 的全部股权分割。

(四) 设立家族信托

由汇丰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汇丰国际信托”) 作为受托人, 分别设立以吴氏家族成员及Fit A ll作为受益人的“吴氏家族信托”和以蔡氏家族成员及Fit A ll作为受益人的“蔡氏家族信托”, 两者均为全权信托 (4) 。吴亚军和蔡奎作为信托的委托人和保护人 (5) , 将各自持有的龙湖地产 (开曼) 的股权以馈赠的方式, 分别注入汇丰国际信托的全资子公司Sliver Sea A ssets Lim ited (以下简称“Sliver Sea”) 和Sliverland A ssets Lim ited (以下简称“Sliverland”) 中。

由此, 家族信托完成了整个由成立到注资的设立流程, 公司股权结构也随之改变, 吴亚军和蔡奎都不再直接控制龙湖地产的股权, 而是分别以吴氏和蔡氏家族信托的名义持有。

通过这一家族信托模式, 分离了公司股权中的各个要素, 并分别由相对独立的不同主体持有。汇丰国际信托作为家族信托的受托人享有名义上的所有权, 而吴亚军通过担任董事长及C EO, 享有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吴氏、蔡氏家族成员及公司职员 (高管及主要雇员) 作为家族信托的受益人享有对公司股息分红的请求权。由此, 建立起一种由所有者、控制者与收益者三方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

四、困境:我国家族信托立法滞后于实践

家族信托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 各金融机构推出的家族信托无一例外都是资金信托, 没有涉及不动产、股权等非资金类信托, 这使得拥有多样化财产类型的高净值人士对家族信托的意向大大减弱。我国信托制度的缺陷使得家族信托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了法律上的限制, 亟待我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 家族信托财产所有权属性模糊

依据我国《信托法》第2条对信托的定义, 委托人只是将信托财产“委托给”受托人而非“转移”信托财产的所有权, 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依然由委托人持有。我国的《信托法》既没有采用英美法系信托财产的双重所有权结构, 也没有采用其他大陆法系信托财产单一所有权的确权结构, 而是采用了一种“委托给”的模糊定义。从信托关系的稳定性及信托财产相关权利的行使与义务的履行来看, 这种立法上的模糊性会给实践中家族信托的发展带来诸多弊端, 因而有必要确定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属。 (6)

(二) 家族信托登记制度不合理

英美法系中的信托登记制度主要出于公示的目的, 用以保护受益人和第三人的利益, 并不是作为信托成立的要件。而我国信托法采用的却是信托登记生效主义, (7) 即法律法规要求需要登记的信托财产, 必须登记, 否则, 该信托不产生效力。设立家族信托的委托人并不希望因为这一业务而曝光其家族财富。对于家族信托的登记制度应尽可能考虑当事人设立信托的私密性, 最大程度地保护信托当事人尤其是委托人与受益人的隐私权。

五、结语

《孟子·离娄章句下》有云:“君子之泽, 五世而斩。”家族信托的出现为打破这一“魔咒”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 但家族信托作为“舶来品”, 在立足于本土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法律限制。这需要我国尽快完善信托法律制度, 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注释

1 杨崎:《家族信托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广东财经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第15页。

2 此处定义采用我国《信托法》的“委托给”而非“转移”概念。

3 于霄:《家族信托的法律困境与发展》, 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4年第1期, 第202页。

4 全权信托 (Discretionary Trust) 是指赋予受托人行使权力的选择权, 其可以在委托人的意愿指导下自行决定信托财产的管理及分配方式的一种信托。

5 在离岸信托中一般都会设有保护人 (Protector) 来对家族信托的运作进行监督, 尤其是受托人在行使部分权力 (例如:修改契约、更改受益人等) 时均须进行尽职审查。同时, 保护人可以根据受托人的信托运营状况, 选择是否撤换并指定新的受托人。

6 周小明:《信托制度:法理与实务》,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年版, 第205页。

上一篇:班前安全活动记汇报下一篇:《因为我是幼儿教师》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