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全面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的若干意见

2024-07-08

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全面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的若干意见(精选6篇)

篇1: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全面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的若干意见

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全面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的若

干意见(试行)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全面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担保与中介服务

(一)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广泛开展诚信宣传,积极推进信用企业、信用村、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库,建立企业上网、信息发布、信用信息查询共享等制度。实现银行、法院、工商、税务、公安、海关、质监、公用事业等部门和单位的信用信息互通共享、联动监管。大力支持人民银行金融征信体系建设,重点落实工商、税务、房产登记、法院等部门和单位的信息采集。健全企业征信评价、披露制度,由人行南通市中心支行和市银行业协会牵头组织金融信用评价认定,由市工商局和企业信用协会牵头组织“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评价认定,由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本行业单项信用的评价认定,由市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AAA级综合信用企业”评价认定工作。健全企业信用奖惩机制,对诚实守信企业,提供主体准入、年检、招投标、融资 等方面的便利;对违法失信企业建立曝光制度,实施重点监控。

(二)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通过增资扩股或联合重组扩大规模,提高信用担保能力。培育一批注册资本超亿元的担保机构。从2007年开始,实行财政无息借款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增资扩股挂钩办法。增资扩股时,以注册资本 2000万元为起点,凡上年度为市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日均担保放大倍数在3倍以上的市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注册资本每增加1000万元,财政配套给予增资额10%~20%的借款。借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财政借款专项用于增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银行保证金。联合重组时,以规模较大一方的注册资本为基数,规模较小一方注册资本可视为增资,参照享受财政无息借款政策。

(三)鼓励担保机构放大担保倍数,扩大担保贷款总额。实行风险补偿与担保机构年日平均担保倍数挂钩办法。对市区注册资本超过2000万元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年日均担保放大倍数达到3倍的,市财政按其年末担保责任余额实际计提的风险准备金给予最高不超过20%的专项补助;年日均担保放大倍数达到5倍以上的,给予最高不超过30%的专项补助。对市区注册资本超过 2000万元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低于国家规定收费标准收取担保保费收入的,市财政按其担保额给予最高不超过2%的专项补贴。

(四)激励担保机构积极从事担保业务。鼓励各担保机构在开展担保业务时,减少实物资产反担保要求,尽可能采取信用担保方式。鼓励担保机构采取联合方式向贷款银行提供保证担保,解决重点企业 2 大额融资问题。对市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市财政按其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所缴纳税收的地方留成数额给予奖励。鼓励担保机构为政府重点扶持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对为市区财源建设定向扶持企业进行担保服务的,给予适当奖励。鼓励担保机构为科技孵化器企业服务,市区凡为科技孵化器内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的,根据担保额度及服务质量情况,除提高担保机构奖励标准外,市财政按国家规定收费标准给予担保收费的全额补助。

(五)规范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加快中介服务机构在机构、人员和财务等方面与政府部门脱钩。政府部门依法实施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不干预中介组织的日常事务,不从中介组织收取费用或平调资产。在办理贷款过程中,评估机构及评估结果使用期均由银企双方协商确定,贷款抵押登记机关不得指定或变相指定。市区免收金融机构贷款担保所涉及的抵押物登记管理费和服务费,由市财政每年对抵押物登记服务单位给予定额补助。抵押土地资产评估按件收费,原则上每件收费不超过 2000元。各中介机构的行业协会要根据市场规则制定行规或公约,规范和约束会员行为,重点加强收费和服务管理,及时处理客户投诉。鼓励中介机构联合重组、归类合并、发展壮大。开展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和诚信经营状况评比,对规模大、信誉好、服务质量优的市内中介机构,在政府各类服务项目招标中优先考虑。

二、推进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六)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针对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小、时间紧、周期短的特点,进一步简化环节,再造流程,建立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对符合条件的贷款申请力争在3个工作日内下达授信、发放贷款。建立中小企业组合式风险分析和评级系统,明确信贷人员尽职要求,合理界定免责范围。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加快发展适合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资金需求的金融工具、融资方式和金融衍生品。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积极试行保单、仓单、提单、应收账款、产成品和原材料质押等贷款方式,开展将中小业主个人资产和经济责任进行信用抵押试点,适当降低担保机构保证金的存储比例,探索解决市区部分改制企业因土地与建筑物所有权分离而出现有效抵押不足的问题,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

(七)整合金融资源,联手促进企业集团做强做大。积极推动银行之间联动合作,切实为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搞好信贷服务。对市场需求旺、成长性好的项目,积极提供项目贷款和配套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体的综合融资服务;对规模大、借贷金额高、周期比较长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旗舰型产业项目和符合城市规划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大胆进行银团贷款探索;对优势企业有偿兼并、收购其他企业以及资产、债务重组而产生融资需求的,提供并购贷款等专业融资服务。对规模大、影响深、具备发展潜质的大型企业集团,银行通过财务顾问、战略合作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咨询、方案设计和财务管理等贴身服务。对外贸企业,通过加强银行与海关等部门联网合作,开发大通关业务,提供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办理报关和支付关税等方面便捷服务。

(八)切实为创业、再就业提供融资便利。充分利用我市作为“中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江苏省唯一地级试点市的政策优势,完善联合审查机制和创业辅导机制,进一步加强青年创业贷款工作。将失业人员举办的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列入小额担保贷款和微利贴息的范围;对在申请贷款的近3年中有一年使用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失业人员达到企业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的,视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给予享受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的优惠政策。对已经享受一轮小额担保贷款,到期后能及时守信还款的,由借款人向经办机构申请可以增加一轮小额担保贷款,但不再享受财政贴息。对符合条件、有创业意愿但无法向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的特困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时可以采取创业培训、项目评估和个人信用承诺的方式,免除反担保。实行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与经办银行的信息沟通,在银行柜面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小额担保贷款办理时间由15个工作日缩短到9~11个工作日,其中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的办理时间为3个工作日(含2个工作日公示期);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的办理时间从2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提供抵押或质押反担保的时间为5个工作日(需相关部门办理抵押物登记手续),政府指定的担保公司对由第三方提供反担保的,办理担保时间为3个工作日;经办银行贷款办结时间从5个工作日缩短为2个工作日。根据小额担保贷款办理的业绩,在全市金融业目标考核中,对经办银行酌情加分。

(九)突破薄弱环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扩大对基层网点的授权和县级金融机构的转授权,积极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高效农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投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不良资产处臵力度,加快央行专项票据兑付工作,探索引进战略投资者,“十一五”期间,全市力争2~3家农村信用社成功组建为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健全农户贷款工作机制,建立农户经济、信用状况台账,及时给信用良好的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证,并视信用状况适当提高小额贷款额度。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投保自愿、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原则,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试点地区政府要对农业保险试点给予适当的保险补贴或奖励,建立健全大灾风险补偿机制。市政府对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给予奖励。

(十)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到2008年,逐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发卡机构和专业化服务机构运转有序、服务体系完善、银行卡业务和技术不断创新的银行卡产业体系。2010年末,全市银行卡持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占比超过30%,年营业额在50万元以上的商户受理银行卡的比重达到60%。

三、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十一)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对企业上市中需要并入拟上市企业的资产,在调整股权、划转资产时不变更实际控制者的,办理权证过户手续按非交易过户办理。上市公司和拟上市企业购并企业,在办 理房产、土地、车船等过户手续时,行政性收费给予50%的优惠。对市区企业上市中因审计调账增加利润等原因而增加的税费,从地方留成部分中给予一定补贴。对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投资高新技术项目或进行技术改造,符合有关规定的,优先推荐享受国家及省贷款贴息等各类扶持资金。市区进入上市程序和已上市的企业一律列入财源建设扶持激励范围。

(十二)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市政府与省高投联合组建的江苏高胜科技创业投资公司,要积极开展业务,加大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吸引和联合发达地区的创业投资资本,再组建1家创业投资企业。建立多元化的资本筹集机制,引导国有和民间资本共同参股,构建较为完善的促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创业扶持体系。

(十三)争取利用债券融资。引导和支持一批经营稳定、业绩优良、市场信誉良好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筹集资金。争取利用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我市新兴产业。探索发展期货和产权交易市场。

(十四)加快保险业的改革发展。按照2010年末全市保费总量增速、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都高于全省水平的要求,大力推动保险业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开办农业保险和失地农民养老、健康保险,逐步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开展外出和外来务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发展职工补充医疗保险,优抚对象养老和医疗保 险;推动承运人责任保险、旅行社责任保险,扩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承保面,积极发展火灾、雇主、公众、建筑工程等责任保险,推动高危行业、公共场所积极参加保险,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

四、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进驻南通

(十五)加强协调服务。对在通设立总部或地区分部的金融机构,政府职能部门实施一条龙服务,提供办公选址、人员招聘、业务拓展等方面咨询和协调工作。鼓励金融机构自建办公大楼,优先安排金融业用地计划。

(十六)提供财税支持。对在市区新设的银行分支机构,提供财政性存款业务支持,首期存款金额一般不少于1亿元、期限不短于3个月;对2010年底前入驻市区并开业的,市财政在其开业后的两年内,按其新增实缴地方税收(不含契税)给予不超过50%的奖励;对在市区购臵办公和本部配套经营用房的,市财政按购房款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2008年底前入驻开业的,按购房款的3%给予奖励,2009至2010年底入驻开业的,按购房款的1.5%给予奖励;对在市区租赁办公用房的,市财政两年内按年租金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2008年底前入驻开业的,每年补贴10%,2009至2010年底入驻开业的,每年补贴 5%。

(十七)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对本市出资新办各类重在为中小企业和“三农”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改制成的银行机构,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扶持和优惠。

五、强化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十八)依法维护金融秩序。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局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建设,严肃查处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经营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地下钱庄、地下保单、非法外汇交易和非法股票交易等行为。要充分利用各金融机构电子网络系统、银监部门监管信息系统和人民银行金融统计分析系统,强化金融风险评估和预警监测。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金融机构存款挤提、证券保证金挤提、集体退保或其他债务挤兑等突发性金融风险事件,快速、高效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在市金融稳定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整体联动,及时处臵。

(十九)坚决维护金融债权。坚决遏制、依法打击逃废债和保险索赔诈骗案。在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和企业破产、重组过程中,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定严格把好方案审批关,严禁借改制重组逃废银行债务。对涉嫌骗贷、骗保等危害金融秩序的犯罪线索,司法机关要优先受理、优先立案、及时查处,加大打击力度,努力减少经济损失。

(二十)积极支持银行做好不良贷款处臵工作。在金融机构处臵不良资产、核销不良贷款、贷款重组以及取得抵债土地、房产过户、9 出售过程中,税务、工商、国土、规划、房管、市政管理等部门要简化程序,优先办理。对列入政府改造和收储范围地块内涉及房地产等不良资产的,可由政府资产管理公司以现金收偿。抵贷资产受偿实现盈利一次性交纳企业所得税。免收地方金融机构在以资抵贷、抵贷资产接受和变现资产过户、登记、抵押等事项过程中所发生的房屋所有权登记费、房产交易手续费、机动车辆检测费和过户交易费。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财政引导,促进金融业发展

(二十一)完善金融工作组织领导体制。市、县(市、区)政府要定期研究金融工作,建立健全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的业务协调和目标考核。市发改委作为市政府管理和协调金融事务的职能部门,负责履行与省金融办对应的相关职能。具体职能包括:贯彻落实国家货币政策,执行金融工作方针和政策法规,组织制订全市金融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协调解决金融业改革与发展中应由地方政府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配合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组织银、政、企合作活动,促进保险业的改革发展,推进企业上市,发展创业投资,协调市政府有关政策性金融合作等。

(二十二)积极发挥财政杠杆对金融发展的撬动作用。归并、统筹市本级财政用于扶持金融业发展的各类资金,作为南通市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确保上述各项金融业发展政策的兑现。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金融机构在通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奖励或补贴,市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目标考核奖励,市区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建设支出,市区中 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就业、再就业贷款补贴,对创业投资机构的引导扶持,以及其它经市政府批准的支持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支出。市发改委、财政局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款与银行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挂钩制度,对支持中小企业、重大项目、“三农”、就业再就业和市政府定向扶持企业有突出贡献的银行,财政性资金在符合相关法规规定的前提下给予专项储存支持。

各县(市)区可结合实际,参照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制和筹措财政扶持资金。

二○○七年七月三日

篇2: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全面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的若干意见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业是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根本举措。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成委发〔2008〕28号)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金融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坚持市场化推进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功能、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发展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信托业、产业投资基金及相关配套产业。到2012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金融业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构建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大力引进金融机构总部和地区总部,到2012年,金融机构数量达到200家,其中新培育和引进国内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50家以上,新增国内外知名的金融业配套中介服务机构20家以上,金融业集群发展态势初步形成。

(三)构建西部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争取成都成为西部地区金融组织、金融产品、金融交易、金融服务和金融管理创新的试验区,重点把成都打造成为西部地区票据市场中心、银团贷款中心、产权交易中心、金融创意中心、金融中介服务中心和居民理财中心。

(四)构建全国一流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全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各类数据中心、资金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研发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到2012年,后台服务中心达到45家,其中新增后台服务中心30家,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使成都成为全国金融后台服务机构最多、配套服务功能最完善的城市之一。

二、引导金融机构集聚发展

(五)加快金融集聚区规划建设。继续加快东大街“金融一条街”建设(始于锦江区东大街盐市口,止于东大街二环路口);着力打造南部新区金融总部商务区(北起高新区繁雄大道,南至民丰大道,东起天府大道,西至站华路);加快推进天府新城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抓紧规划第二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六)进入集聚区的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给予一次

性购房补贴,补贴标准为1000元/平方米;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给予连续3年租房补贴,补贴标准为每月20元/平方米;自建自用办公用房所需土地,可按照土地拆迁整理成本挂牌出让。每家金融机构享受补贴总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补贴资金按照市、区税收分享比例承担。相关金融机构申请补贴,须提供5年内不迁离集聚区的书面承诺。进驻天府新城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金融后台服务机构,享受成都高新区的相关扶持政策。

(七)进入集聚区的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以及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高级管理人员,自机构开业起3年内,按其当年实际缴纳的“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市、区地方留成部分的50%予以补贴。

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

(八)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每增加30亿元,给予5万元奖励。金融机构设立小企业贷款专营服务机构,该机构对小企业贷款余额每增加5亿元,给予10万元奖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郊区(市)县支行新增存款的70%以上投放当地的,由所在地政府给予适当奖励。

(九)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鼓励金融机构推广信用证贸易融资、票据保贴融资、知识产权抵押融资、保单融资、仓单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并购贷款、银团贷款、搭桥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支持银行设立小企业专营服务机构,支持保险机构设立专业信用保险业务部。规范发展民间借贷,建立多层次信贷供给市场。

(十)支持发行信托理财、资产证券化、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产品;加快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工作;争取地方金融机构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探索发行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收益债券。

(十一)大力发展和引进各类投资基金,加快设立城乡统筹产业投资基金、西部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十二)积极争取保险机构以债权、股权等方式投资我市交通、通信、物流等重大基础设施和灾后重建项目。单项融资额在10亿元以上且融资成本不高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可按融资额的0.5‰奖励项目业主。

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

(十三)设立成都市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企业上市和地方资本市场建设工作,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金融办。

(十四)建立企业上市工作推进机制,力争到2012年新增上市公司20家。选择一批有上市潜力的优质企业进入我市企业上市资源后备库。入库企业完成上

市辅导并验收合格后,给予20万元补贴;发行上市申请被中国证监会正式受理的,再给予50万元补贴;发行完成后再按融资额中投入成都资金的1%给予补贴。在境外证券市场发行股票上市的,按融资额中投入成都资金的1%给予补贴。对单户企业的补贴累计不超过500万元。通过重组方式取得市外上市公司控股权且将上市公司注册地变更到我市,并承诺5年内不迁离的,给予300万元补贴。

(十五)已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发行公司债、可转债等进行再融资,按照其融资额的1‰奖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对单户企业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

(十六)健全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努力把成都联合产权交易所建设成为服务全省、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积极争取成都高新区成为全国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园区。积极争取建立区域性商品远期交易市场。

(十七)积极拓展保险市场。大力发展各类人身和财产保险业务,确保保险业务增长速度高于全市经济增长速度,保险深度和密度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争取国家和省加大对成都保险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赋予成都保险改革和保险创新试点权,争取设立区域性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

五、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

(十八)整合地方资源,努力使成都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发展成为全国一流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支持成都银行跨区域经营,力争3年内设立5家跨省分支机构,监管评级达到二级以上;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尽快在统一法人社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支持地方证券、期货、信托公司做大做强。

(十九)培育新的地方金融机构,加快组建地方法人保险公司,积极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货币经纪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二十)加快推进投融资平台的创新发展,着力推动各类政府投资公司的整合,增强投融资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二十一)鼓励各类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组织向农村延伸网点和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到2012年,全市新增村镇银行9家,小额贷款公司20家以上,支持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到相邻区(市)县设立分支机构;发展壮大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和农村产权担保公司,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到农村开展业务。

(二十二)支持扩大农村动产和不动产有效担保物范围。鼓励开展大型农用生产设施(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和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

使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含宅基地)和农村房屋产权抵押贷款;完善和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二十三)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支持将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种植业、养殖业项目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农业灾害风险分散机制;支持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推动农村养老和健康保险发展;探索开展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融资机制。

七、完善金融配套服务体系

(二十四)加强对担保机构的规范管理,建立完善多层次担保体系。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创新产品、深化服务,提升融资担保能力,到2012年,培育5家担保服务能力在20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全市担保机构担保余额突破500亿元。鼓励设立再担保机构。

(二十五)加快金融支付体系建设,有效整合银行卡发卡和受理资源,发展符合金融标准联网通用的“城市一卡通”;扩大银行卡在公用事业、公共交通、商业、旅游、餐饮等行业的使用范围,加速银行卡受理网络从城市向农村地区延伸;加快银行卡支付渠道创新。

(二十六)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会计、律师、评估、评级等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介服务中心。

(二十七)加快发展金融设备制造、金融服务外包、金融人才培训等配套产业,延伸和完善金融产业链。

(二十八)加强征信体系建设,积极整合金融、工商、税务、劳动、国土、环保、质监、公安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加快建立覆盖全市所有农户和农村企业的信用档案,建立和完善全市企业与个人征信体系。

(二十九)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推出适合城乡居民需要的金融理财产品,增加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完善理财从业人员监管体系,支持第三方理财机构加快发展。

八、加强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三十)金融机构需要引进外国专家、留学人员或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在立项申请、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支持;市外事、公安等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出国及赴港澳申请予以优先办理;为金融机构聘用的外籍专家申请1至5年有效的多次往返签证或居留许可证提供便利。

(三十一)设立成都金融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金融专家,为我市金融业改革发展和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三十二)构筑金融人才培训高地,依托我市各类金融培训资源,争取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支持,联合设立成都金融培训中心,为成都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九、加强金融业发展的协调服务

(三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在成都市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工作委员会领导下,建立市政府有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日常工作机制;建立市政府与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银监局、四川证监局、四川保监局及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各区(市)县政府要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或明确具体承办部门,提高协调服务能力。

(三十四)设立成都市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从2009年开始每年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扶持金融业加快发展。相关区(市)县也要安排相应配套资金。

(三十五)建立完善金融单位考评制度。对在推动金融创新、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给予奖励。奖励每年评定一次,具体办法由市政府金融办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和组织实施。

(三十六)加强政府资源统筹调控力度,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行政事业单位和政府类公司银行开户、国有企业上市保荐以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承保等政府资源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

(三十七)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立金融维权“绿色通道”。加大打击逃废金融债务和保险诈骗的力度,切实减少贷款违约率,维护金融企业的合法权益。健全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坚决打击非法集资、银行卡犯罪等金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金融稳定。做好地方金融企业重组改革、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三十八)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向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的金融信息,增强公众现代金融意识,切实提高全民金融素质。加强新闻宣传,营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十、附则

本意见中所指的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总部是指注册地和主要办公场所在成都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地区总部是指国内外法人金融机构在成都设立的省级及省级以上分行(分公司)。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是指获得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国家金融监管部门资格核准,并在上述金融机构总部或地区总部担任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行长)、副总经理(副行长)、监事长等职务的人员。

篇3: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全面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的若干意见

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

(一) 分类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在稳定县域法人地位、维护体系完整、坚持服务“三农”的前提下, 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积极稳妥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 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完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 省联社要加快淡出行政管理, 强化服务功能, 优化协调指导, 整合放大服务“三农”的能力。研究制定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 强化政策性职能定位, 明确政策性业务的范围和监管标准, 补充资本金, 建立健全治理结构, 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鼓励大中型银行根据农村市场需求变化, 优化发展战略, 加强对“三农”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 探索商业金融服务“三农”的可持续模式。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 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稳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 提高民营资本持股比例, 开展面向“三农”的差异化、特色化服务。各涉农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 切实做到不脱农、多惠农。 (银监会、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 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

鼓励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农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农业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组建主要服务“三农”的金融租赁公司。鼓励组建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县域融资性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 支持其他融资性担保机构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拓宽融资渠道, 加快接入征信系统, 完善管理政策。 (财政部、发展改革委、银监会、人民银行、证监会、农业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三) 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

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 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 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积极稳妥组织试点, 抓紧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在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有条件的地方, 可探索建立合作性的村级融资担保基金。 (银监会、人民银行、财政部、农业部、供销合作总社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四) 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

稳定大中型商业银行县域网点, 增强网点服务功能。按照强化支农、总量控制原则, 对农业发展银行分支机构布局进行调整, 重点向中西部及经济落后地区倾斜。加快在农业大县、小微企业集中地区设立村镇银行, 支持其在乡镇布设网点。 (银监会、人民银行、财政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五) 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在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合理补偿成本风险的基础上, 继续推动偏远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在具备条件的行政村, 开展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 采取定时定点服务、自助服务终端, 以及深化助农取款、汇款、转账服务和手机支付等多种形式, 提供简易便民金融服务。 (银监会、人民银行、财政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六) 加大金融扶贫力度。

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互补优势, 切实改进对农民工、农村妇女、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 引导金融机构全面做好支持农村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金融服务工作。 (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三、引导加大涉农资金投放

(七) 拓展资金来源。

优化支农再贷款投放机制, 向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发放支小再贷款, 主要用于支持“三农”和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发展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专项用于“三农”的金融债。开展涉农资产证券化试点。对符合“三农”金融服务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 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八) 强化政策引导。

切实落实县域银行业法人机构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的政策。探索建立商业银行新设县域分支机构信贷投放承诺制度。支持符合监管要求的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 持续提高存贷比。 (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九) 完善信贷机制。

在强化涉农业务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 鼓励商业银行单列涉农信贷计划, 下放贷款审批权限, 优化绩效考核机制, 推行尽职免责制度, 调动“三农”信贷投放的内在积极性。 (银监会、人民银行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四、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十)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推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动态调整”的农户信贷模式, 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放款进度和回收期限。加快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微贷技术。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创新和推广专营机构、信贷工厂等服务模式。鼓励开展农业机械等方面的金融租赁业务。 (银监会、人民银行、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一) 创新农村抵 (质) 押担保方式。

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管理办法, 在经批准的地区开展试点。慎重稳妥地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健全完善林权抵押登记系统, 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推广以农业机械设备、运输工具、水域滩涂养殖权、承包土地收益权等为标的的新型抵押担保方式。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 将涉农保险投保情况作为授信要素, 探索拓宽涉农保险保单质押范围。 (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二) 改进服务方式。

进一步简化金融服务手续, 推行通俗易懂的合同文本, 优化审批流程, 规范服务收费, 严禁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附加不合理条件和额外费用,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五、加大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

(十三) 支持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在部分地区开展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试点。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利率、期限、额度、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创新, 进一步满足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继续加大对农民扩大再生产、消费升级和自主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银监会、人民银行、农业部、证监会、保监会、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四) 支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大对耕地整理、农田水利、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种养业良种生产等经营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制造、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项目和高科技农业项目。 (银监会、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五) 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发展。

支持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仓储物流设施、连锁零售等服务设施建设。 (银监会、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供销合作总社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六) 支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促进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 (人民银行、银监会、农业部、林业局、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七) 探索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方式。

创新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金融服务机制, 重点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 稳步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 着力做好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监会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六、拓展农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

(十八)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重点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农作物保险、主要畜产品保险、重要“菜篮子”品种保险和森林保险。推广农房、农机具、设施农业、渔业、制种保险等业务。 (保监会、财政部、农业部、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九) 创新农业保险产品。

稳步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生猪和蔬菜价格保险试点, 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试点。创新研发天气指数、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新型险种。 (保监会、财政部、农业部、林业局、银监会、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 完善保费补贴政策。

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 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的县级保费补贴。 (财政部、保监会、农业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一) 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

分散机制, 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抵御能力。 (财政部、保监会、农业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二) 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不断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

(保监会、财政部、农业部、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七、稳步培育发展农村资本市场

(二十三) 大力发展农村直接融资。

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 鼓励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逐步扩大涉农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发行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工具。 (证监会、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银监会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四) 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功能。

积极推动农产品期货新品种开发, 拓展农产品期货业务。完善商品期货交易机制, 加强信息服务, 推动农民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参与期货交易, 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 (证监会负责)

(二十五) 谨慎稳妥地发展农村地区证券期货服务。

根据农村地区特点, 有针对性地提升证券期货机构的专业能力, 探索建立农村地区证券期货服务模式, 支持农户、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进行风险管理, 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教育和风险管理培训, 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证监会负责)

八、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

(二十六)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继续组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 创建活动, 加强征信宣传教育, 坚决打击骗贷、骗保和恶意逃债行为。 (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公安部、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七) 发展农村交易市场和中介组织。

在严格遵守《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 (国发[2011]38号) 的前提下, 探索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积极培育土地评估、资产评估等中介组织, 建设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交易中心。 (证监会、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财政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八)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和支付清算系统, 稳步推广农村移动便捷支付, 不断提高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水平。 (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九) 保护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

畅通农村金融消费者诉求渠道, 妥善处理金融消费纠纷。继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入社区、进校园活动, 提高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增强广大农民风险识别、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人民银行、公安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九、加大对“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

(三十) 健全政策扶持体系。

完善政策协调机制, 加快建立导向明确、激励有效、约束严格、协调配套的长期化、制度化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 为金融机构开展“三农”业务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 (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税务总局、证监会、保监会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三十一)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 综合运用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 重点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农业种植业养殖业贷款、大宗农产品保险, 以及银行卡助农取款、汇款、转账等支农惠农政策性支付业务。按照“鼓励增量, 兼顾存量”原则, 完善涉农贷款财政奖励制度。优化农村金融税收政策, 完善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网点) 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完善农村信贷损失补偿机制, 探索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对涉农贷款占比高的县域银行业法人机构实行弹性存贷比, 优先支持开展“三农”金融产品创新。 (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保监会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三十二) 完善涉农贷款统计制度。

全面、及时、准确反映农林牧渔业贷款、农户贷款、农村小微企业贷款以及农民合作社贷款情况, 依据涉农贷款统计的多维口径制定金融政策和差别化监管措施, 提高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三十三) 开展政策效果评估, 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更好地引导带动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

(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农业部、税务总局、证监会、保监会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三十四) 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管理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 加强金融监管, 着力做好风险识别、监测、评估、预警和控制工作, 进一步发挥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 不断健全新形势下的风险处置机制, 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健全制度, 完善风险管理。地方人民政府要按照监管规则和要求, 切实担负起对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监管责任, 层层落实突发金融风险事件处置的组织职责, 制定完善风险应对预案, 守住底线。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人民银行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三十五) 加强督促检查。

篇4: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全面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的若干意见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上看,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顺应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新情况新趋势新要求,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农村金融与“三农”的共赢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

(一)分类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在稳定县域法人地位、维护体系完整、坚持服务“三农”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稳妥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完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省联社要加快淡出行政管理,强化服务功能,优化协调指导,整合放大服务“三农”的能力。研究制定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强化政策性职能定位,明确政策性业务的范围和监管标准,补充资本金,建立健全治理结构,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鼓励大中型银行根据农村市场需求变化,优化发展战略,加强对“三农”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探索商业金融服务“三农”的可持续模式。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稳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提高民营资本持股比例,开展面向“三农”的差异化、特色化服务。各涉农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切实做到不脱农、多惠农。(银监会、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鼓励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农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农业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组建主要服务“三农”的金融租赁公司。鼓励组建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县域融资性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支持其他融资性担保机构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接入征信系统,完善管理政策。(财政部、发展改革委、银监会、人民银行、证监会、农业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三)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积极稳妥组织试点,抓紧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在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合作性的村级融资担保基金。(银监会、人民银行、财政部、农业部、供销合作总社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四)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稳定大中型商业银行县域网点,增强网点服务功能。按照强化支农、总量控制原则,对农业发展银行分支机构布局进行调整,重点向中西部及经济落后地区倾斜。加快在农业大县、小微企业集中地区设立村镇银行,支持其在乡镇布设网点。(银监会、人民银行、财政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五)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在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合理补偿成本风险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偏远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在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开展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采取定时定点服务、自助服务终端,以及深化助农取款、汇款、转账服务和手机支付等多种形式,提供简易便民金融服务。(银监会、人民银行、财政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六)加大金融扶贫力度。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互补优势,切实改进对农民工、农村妇女、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全面做好支持农村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金融服务工作。(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三、引导加大涉农资金投放

(七)拓展资金来源。优化支农再贷款投放机制,向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发放支小再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三农”和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发展。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专项用于“三农”的金融债。开展涉农资产证券化试点。对符合“三农”金融服务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八)强化政策引导。切实落实县域银行业法人机构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的政策。探索建立商业银行新设县域分支机构信贷投放承诺制度。支持符合监管要求的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持续提高存贷比。(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九)完善信贷机制。在强化涉农业务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鼓励商业银行单列涉农信贷计划,下放贷款审批权限,优化绩效考核机制,推行尽职免责制度,调动“三农”信贷投放的内在积极性。(银监会、人民银行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四、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推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动态调整”的农户信贷模式,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放款进度和回收期限。加快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微贷技术。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创新和推广专营机构、信贷工厂等服务模式。鼓励开展农业机械等方面的金融租赁业务。(银监会、人民银行、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一)创新农村抵(质)押担保方式。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管理办法,在经批准的地区开展试点。慎重稳妥地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健全完善林权抵押登记系统,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推广以农业机械设备、运输工具、水域滩涂养殖权、承包土地收益权等为标的的新型抵押担保方式。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将涉农保险投保情况作为授信要素,探索拓宽涉农保险保单质押范围。(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二)改进服务方式。进一步简化金融服务手续,推行通俗易懂的合同文本,优化审批流程,规范服务收费,严禁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附加不合理条件和额外费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五、加大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

(十三)支持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在部分地区开展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试点。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利率、期限、额度、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创新,进一步满足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继续加大对农民扩大再生产、消费升级和自主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银监会、人民银行、农业部、证监会、保监会、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四)支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耕地整理、农田水利、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种养业良种生产等经营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制造、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项目和高科技农业项目。(银监会、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五)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发展。支持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仓储物流设施、连锁零售等服务设施建设。(银监会、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供销合作总社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六)支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人民银行、银监会、农业部、林业局、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七)探索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方式。创新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金融服务机制,重点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稳步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着力做好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监会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六、拓展农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

(十八)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重点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农作物保险、主要畜产品保险、重要“菜篮子”品种保险和森林保险。推广农房、农机具、设施农业、渔业、制种保险等业务。(保监会、财政部、农业部、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九)创新农业保险产品。稳步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生猪和蔬菜价格保险试点,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试点。创新研发天气指数、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新型险种。(保监会、财政部、农业部、林业局、银监会、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完善保费补贴政策。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的县级保费补贴。(财政部、保监会、农业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一)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抵御能力。(财政部、保监会、农业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二)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保监会、财政部、农业部、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七、稳步培育发展农村资本市场

(二十三)大力发展农村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鼓励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逐步扩大涉农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发行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工具。(证监会、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银监会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四)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功能。积极推动农产品期货新品种开发,拓展农产品期货业务。完善商品期货交易机制,加强信息服务,推动农民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参与期货交易,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证监会负责)

(二十五)谨慎稳妥地发展农村地区证券期货服务。根据农村地区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升证券期货机构的专业能力,探索建立农村地区证券期货服务模式,支持农户、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进行风险管理,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教育和风险管理培训,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证监会负责)

八、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

(二十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继续组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加强征信宣传教育,坚决打击骗贷、骗保和恶意逃债行为。(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公安部、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七)发展农村交易市场和中介组织。在严格遵守《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的前提下,探索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土地评估、资产评估等中介组织,建设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交易中心。(证监会、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财政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八)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和支付清算系统,稳步推广农村移动便捷支付,不断提高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水平。(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九)保护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畅通农村金融消费者诉求渠道,妥善处理金融消费纠纷。继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入社区、进校园活动,提高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广大农民风险识别、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人民银行、公安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九、加大对“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

(三十)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完善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导向明确、激励有效、约束严格、协调配套的长期化、制度化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为金融机构开展“三农”业务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税务总局、证监会、保监会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三十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综合运用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重点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农业种植业养殖业贷款、大宗农产品保险,以及银行卡助农取款、汇款、转账等支农惠农政策性支付业务。按照“鼓励增量,兼顾存量”原则,完善涉农贷款财政奖励制度。优化农村金融税收政策,完善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完善农村信贷损失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对涉农贷款占比高的县域银行业法人机构实行弹性存贷比,优先支持开展“三农”金融产品创新。(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保监会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三十二)完善涉农贷款统计制度。全面、及时、准确反映农林牧渔业贷款、农户贷款、农村小微企业贷款以及农民合作社贷款情况,依据涉农贷款统计的多维口径制定金融政策和差别化监管措施,提高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三十三)开展政策效果评估,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更好地引导带动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农业部、税务总局、证监会、保监会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三十四)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管理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金融监管,着力做好风险识别、监测、评估、预警和控制工作,进一步发挥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不断健全新形势下的风险处置机制,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风险管理。地方人民政府要按照监管规则和要求,切实担负起对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监管责任,层层落实突发金融风险事件处置的组织职责,制定完善风险应对预案,守住底线。(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人民银行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三十五)加强督促检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增强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年度对本地区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提出政策意见和建议,于次年1月底前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精心组织,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工作,银监会要牵头做好督促检查和各地区工作情况的汇总工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国务院办公厅

篇5: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全面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的若干意见

金融业发展若干意见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成办发〔2009〕54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市政府金融办、市财政局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十月二十二日

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试行)

市政府金融办 市财政局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府发〔2009〕24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和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涉及的奖励和补贴对象:

(一)“金融机构”是指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

(二)“金融机构总部”是指注册地和主要办公场所在成都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

(三)“金融机构地区总部”是指国内外法人金融机构在成都设立 1的省级及省级以上分行(分公司)。

(四)“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是指获得国家金融监管部门资格核准,并在金融机构总部或地区总部担任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行长)、副总经理(副行长)、监事长等职务的人员。

第三条 成都市市级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根据我市金融业发展需要和财力状况,由市财政安排并专项用于扶持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资金。自2009年起,市财政预算安排每年不低于5000万元资金,各区(市)县相应安排配套资金。

第四条 专项资金申请、审核程序:

(一)金融机构购房、租房及高管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补贴申请,拟上市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补贴或奖励申请,由税收解缴关系所在区(市)县金融工作主管部门和财政局初审同意后,转报市政府金融办;其他方面的奖励和补贴直接报市政府金融办。申请材料一式三份(证书、发票、文件、凭证的原件除外),并由申请单位加盖公章。

(二)市政府金融办会同市财政局及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出具审核意见。

(三)市政府金融办、市财政局将审核意见联合上报市政府审批。

第五条 自2009年4月10日起,新进入金融集聚区的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购买自用办公用房享受一次性购房补贴,补贴标准为1000元/平方米;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给予连续3年租房补贴,补贴标准为每月20元/平方米。认定时间以签订购房、租赁合同时间为准。每家金融机构享受补贴总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申请补贴后3年内

不得出售或转租自用办公用房。若确需出售或转租的,须提前通知市政府金融办,并退回相应部分已享受的补贴。

申请购房、租房补贴的金融机构总部或地区总部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专项资金申请表。

(二)国家金融监管部门颁发的法人许可证、营业许可证或业务许可证复印件。

(三)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四)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须提供购房合同、发票或房地产权证的复印件(验原件)。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须提供经房屋租赁主管机关登记备案的房地产租赁合同复印件(验原件)。

(五)5年内不迁离金融集聚区的书面承诺。

第六条 自2009年4月10日起,新进入金融集聚区的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以及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高级管理人员,自机构开业起3年内,按其当年实际缴纳的“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市、区地方留成部分的50%予以补贴。对个人所得税的补贴实行先征后返。

申请个人所得税补贴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专项资金申请表;

(二)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

(三)金融监管部门颁发的任职资格文件复印件、申请人的职务任命或聘用文件复印件;

(四)申请人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复印件(验原件);

(五)申请人所在金融机构的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第七条 自2009年起,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每增加30亿元,给予5万元奖励;设立小企业贷款专营服务机构,该机构对小企业贷款余额每增加5亿元,给予10 万元奖励。对单个金融机构的奖励累计不超过50万元,用于奖励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申请信贷投放奖励的金融机构,除提交第五条

(一)、(二)、(三)款所列材料外,还须提供以下材料:

(一)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变动表;

(二)金融机构贷款情况汇总表。

第八条 争取保险机构以债权、股权等方式投资我市交通、通信、物流等重大基础设施和灾后重建项目。自2009年起,单项融资额在10亿元以上且融资成本不高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可按融资额的0.5‰奖励项目业主。申请补贴的项目业主,除提交第五条

(一)、(三)款所列材料外,还须提供以下材料:

(一)企业与保险机构签订的投资合同复印件(验原件);

(二)企业募集资金投向说明。

第九条 自2009年4月10日起,对我市企业上市给予分阶段补贴,认定日期以证券监管部门批准日期为准。申请不同阶段上市补贴的企业,除提交第五条

(一)、(三)款所列材料外,还须提供以下材料:

(一)企业完成上市辅导并验收合格的给予20万元补贴,申请补贴须提交以下材料:

1.企业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上市辅导、保荐及提供相关服务的协议复印件(验原件);

2.证券监管机构发出的能够证明企业完成辅导、验收合格的有关凭证。

(二)企业发行上市申请被中国证监会正式受理的给予50万元补贴,申请补贴须提交中国证监会出具的、能够证明该企业上市申请已被正式受理的文件复印件(验原件)。

(三)企业上市融资完成后按融资额中投入成都资金的1%给予补贴,其中50%的补贴用于奖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对单户企业的补贴累计不超过500万元。申请补贴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或其他证券交易所出具的,能够证明该企业已办理上市相关手续的公函复印件(验原件);

2.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募集资金验资报告复印件;

3.企业上市募集资金投向说明。

(四)市外上市公司将注册地变更到我市的,给予300万元补贴。申请补贴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中国证监会关于核准上市公司变更注册地的批复复印件(验原件);

2.变更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验原件)、税务登记证

复印件(验原件);

3. 5年内不迁离我市的书面承诺。

(五)上市公司完成再融资的,按照其融资额的1‰奖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对单户企业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申请再融资奖励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中国证监会关于批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文件复印件(验原件);

2.再融资募集资金验资报告复印件;

3.资金投向说明或投资项目书复印件。

第十条 申请其他专项资金,包括成都金融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经费、成都金融业重大课题经费、支持在蓉举办高水平金融论坛专项经费、金融人才培训经费以及支持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其他经费等,承办单位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专项资金申请表;

(二)项目明细预算清单;

(三)市政府金融办、市财政局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 符合市政府有关规定的奖励和补贴,申请有效期为两年,逾期视为自动放弃。如申请未获通过,市政府金融办负责向申请单位出具书面说明。

篇6: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全面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的若干意见

文号:深府〔2012〕50号 [内容纠错]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作用,着重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效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结合深圳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金融业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当前,深圳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土地、空间、资源、环境等外部要素约束,推动创新发展、提升深圳质量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迫切需要金融业重点加大对自主创新、转型升级、低碳发展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支持,推动全市产业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升级。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深圳金融业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刻认识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新时期深圳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各区政府、市各有关部门、驻深金融监管机构和各金融机构要将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当前重点工作,采取有效政策措施,不断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构建多层次、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和信息沟通长效机制,市各相关部门要定期主动向金融机构通报重大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及重大政策等信息,提高信息对称性和透明度;各区(新区)要大力支持银企合作,切实做好各项服务,构建银企对接平台,组织覆盖面广、多层次的银企洽谈会和对接活动。驻深金融监管机构要坚持“审慎宽容、有扶有控”的监管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资金支持,推动实现金融业与实体产业的共生发展、互利共赢。

二、强化金融融通功能,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均衡增长

(三)合理把握信贷投放的总量和节奏。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确保信贷总量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运行节奏相衔接。积极采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宽松的资金环境。法人金融机构要在满足信贷总量调控要求的前提下,加大对深圳信贷投放力度;非法人金融机构要积极争取总行(总公司)的支持,将深圳作为金融资源投放的重点区域,确保满足所有符合条件的项目和企业的信贷需求。2012年,力争小企业贷款余额不低于2100亿元,增量不低于380亿元。

(四)拓宽直接融资市场资金渠道。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通过上市、再融资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2012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不低于30家,首发和再融资累计募集资金突破500亿元。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稳步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研究制定区域集优债等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金融服务方案并推动实施。201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募集资金不低于600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债券、债券回购累计成交金额超6000亿元。争取深圳高新技术园区纳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第二批试点范围,推动符合条件的园区企业到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推进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建设,规范企业股权流动和股权融资,加快建设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

三、强化金融调控功能,推动经济战略转型

(五)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支持。2012年,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超200亿元,贷款增速不低于20%。鼓励各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产业聚集区建设,促进新兴产业聚集壮大。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企业改制上市。2012年,力争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上市企业家数超过全市新上市企业的60%。积极探索开发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特点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和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大力发展设备租赁业务,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科技企业对融资租赁服务的需求。鼓励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基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新材料、超材料等产学研资联盟和产业发展基金建设。在现有信息、生物、超材料、新能源4只国家创业投资基金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设立前海股权投资母基金,引导股权基金投向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六)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打造全国金融要素交易、创业投资、财富管理和中小创新型企业融资中心,促进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相关金融中介服务市场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供应链管理型物流企业改制上市。鼓励优质供应链管理企业参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满足现代物流企业资金链需求。积极发展贸易物流融资,针对供应链管理、物流总部经济、航运衍生服务等高端物流业态,探索开发供应链金融、航运金融、贸易融资、订单质押和股权质押等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鼓励金融资源重点投向深圳“十二五”规划中布局的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探索在前海推动金融业与航运业的有效结合,争取设立航空、航运金融租赁公司,并开展进入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和发行债券试点。

(七)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充分满足深圳服装、钟表、黄金珠宝等优势传统产业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业态项目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采取联合贷款、杠杆收购贷款等形式,支持深圳传统优势产业的重点企业开展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拓展和丰富上海黄金交易所深圳备份中心的市场功能,探索建立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珠宝钻石交易中心等新型要素交易市场。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旧工业园区等产业载体升级改造,促进新兴产业、高端项目落地。

(八)推进“绿色信贷”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将信贷资源投向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项目、企业和产业,优先加大对我市节能重点工程项目、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等信贷投放,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探索推动深圳排污权交易体系建设,适时开展企业排污权交易试运行工作,促进低碳经济转型发展。

四、强化金融培育功能,构建小微企业服务体系

(九)建立和完善差异化的银行信贷监管制度。深入推进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建设,以下放授信审批权限、完善尽职免责制度、合理定价为重点,在审批机制、激励机制、风险定价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动态调整小微企业信贷监管标准。争取监管部门支持,适当将贷款风险容忍度提高至5%,存贷比指标按规定的控制线上浮不超过5个百分点。

(十)加强小微企业专营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银行业机构设立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中心、事业部和产品研发中心等专业机构。鼓励在小微企业比较密集的宝安区、盐田区、龙岗区以及大鹏新区、坪山新区、光明新区、龙华新区4个功能新区增设营业支行网点。2012年,力争全市银行支行网点不低于1450家,新增网点不少于30家,其中盐田区、宝安区、龙岗区和4个功能新区新增家数不少于20家。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积极争取村镇银行试点名额,重点向金融服务薄弱地区倾斜。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2012年,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不低于80亿元,新增贷款累计超过200亿元。规范发展各类融资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促进银行机构与担保机构相互合作。2012年融资担保机构新增融资担保额不低于480亿元。

(十一)推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和服务创新。不断探索适合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担保抵押方式,争取在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租金收入质押贷款、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贷款、小额循环贷款和无抵押贷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稳步发展信用贷款,鼓励金融机构采取组合担保、互助联保和支票授信等多种信用增级方式,扩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例。探索发展信贷资产转让、信托资产转让市场,推动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创新。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大力推动实施中小企业贷款联保增信计划,建立中小企业贷款联保增信平台。

(十二)规范银行服务收费,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问题。引导和支持银行业机构全面落实中国银监会关于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整治不规范经营的相关文件,严格遵循“合规收费、以质定价、公开透明、减费让利”原则,坚决禁止各种附加在贷款业务上的不合理收费,杜绝变相提高利率、搭售金融产品、虚增中间业务收入等行为,主动让利企业,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2012年,金融机构减少各类收费不低于20亿元。

(十三)探索利用保险资金促进小微企业发展。鼓励保险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特点创新各类保险产品和业务,进一步拓宽保险营销渠道,根据不同企业的资信等级设置浮动费率。继续落实对小微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鼓励小微企业通过出口信用保险进行保单融资。积极探索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鼓励保险资金参与投资深圳小微企业项目,购买小微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等。

五、强化金融先导功能,促进实体经济自主创新

(十四)大力扶持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充分发挥市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吸引更多创投和股权投资类企业落户我市。引导更多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发起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和天使基金,支持产业基金、并购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发展壮大。以前海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和金融创新开放为契机,鼓励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在前海聚集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或金融机构在我市发起设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划方面的各个专门领域内的专业投资基金或具有产业引导作用的母基金,助推我市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2012年,力争我市股权投资企业突破2500家。

(十五)积极促进科技和金融有效结合。建立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的有效机制,完善科技金融结合的风险分担机制,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积极创新我市科技研发资金资助方式,通过再担保、联保贷款、集合债、银政企合作梯级贴息等机制,有效保障和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风险补偿机制。推进信用担保、科技保险创新发展。鼓励各金融机构在深设立专营性业务创新实验室、产品研发中心,提升金融产品科技研发和金融科技产业化发展能力。

(十六)推进前海金融创新,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前海探索推进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的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业务模式创新。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和监管下,积极探索深港银行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尝试利用香港低成本人民币资金支持前海开发开放和重点产业发展。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允许更多前海地区企业和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拓宽实体企业债务融资渠道。鼓励银行业机构通过金融产品、业务流程及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加大对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及专业服务等产业的信贷支持。加快组建各类有利于增强市场功能的创新型金融机构,丰富金融服务市场主体。按照规范发展的要求,推动新型要素交易平台建设,提升要素市场金融服务层级。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基础设施,支持跨国企业在前海设立全球结算中心。

六、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保障社会民生普惠建设

(十七)切实做好民生普惠各项金融服务。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为重点,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登记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大中专院校及技校毕业生、农转居失业人员、归国留学生、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随军家属、残疾人及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等的小额担保贷款业务,不断扩大受众覆盖面。积极推进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试点,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着力扩大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需求。优化银行卡受理环境,推动金融IC卡升级运用,拓宽小额消费运用领域。引导和支持第三方支付服务行业规范发展,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发展小额消费信贷保险和小额人身保险产品,大力推动各类涉及公众利益的责任保险发展,稳步开展商业车险定价机制改革试点,扩大商业车险的费率浮动范围。

(十八)切实保障社会民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市政府投融资任务和城市更新项目,优先满足沿江高速、抽水蓄能电站和核电站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社会投资范围,引导更多社会民间资本进入水务、环保、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事业和民生领域。支持各金融机构配合市、区政府探索保障性住房投融资体系,拓宽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稳步推进保险资金以债券或股权形式参与投资社会医疗事业、基础设施项目、保障性住房投资和养老服务机构。

七、强化金融扶持功能,支持实体经济外溢发展

(十九)推进贸易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支持外汇主管部门稳步推进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便利企业贸易外汇收支活动,促进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引导境内企业扩大出口收入存放境外业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探索研究第三方支付机构外汇业务需求,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与支付特点的管理模式。

(二十)推进外汇服务和业务创新,进一步提升我市金融外汇服务水平。支持外汇主管部门稳步推进非金融机构办理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便利境内外旅客货币兑换,服务我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开展外汇政策宣传活动,增强涉外主体合规意识,营造良好的本外币兑换环境。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申请远期结售汇、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人民币对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业务经营资格;进一步强化全球现金管理、跨境融资和离岸金融等方面的业务创新力度,综合运用国际贸易融资、内保外贷、境外融资贷款以及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手段,扶持外溢型企业实现汇率避险保值。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针对外向型企业外汇避险工具的专业业务培训,逐渐提高和增强外向型民营企业对外汇金融衍生品的认知度和综合运用,提升涉外主体的经营能力。

(二十一)稳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进一步提升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水平。鼓励金融机构根据深圳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需求,加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力度,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创新各种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促进企业进出口贸易稳步增长。深入开展对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各类项目的人民币贷款业务,满足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对本币的需求。积极组织商业银行和试点企业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培训,促进深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有序开展。2012年,力争深圳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不低于3600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八、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二十二)充分发挥财税资金杠杆作用,引导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扶持作用。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力度,将银行参与信用再担保体系和企业互保政府增信平台的贡献度,纳入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指标体系,与财政资金分存业务比例挂钩,引导银行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提升现有信用再担保体系、企业互保政府增信平台的融资服务作用。通过安排政府风险补偿资金、政府增信资金,降低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门槛。积极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实施一揽子财税支持政策。鼓励各区(新区)根据辖区内产业布局,结合市级信用再担保体系、企业互保政府增信、创投引导基金三大融资平台,研究制定支持股权投资企业发展和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进一步完善我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突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公益服务功能,重点服务战略型新兴产业内的中小微型企业。研究制定融资性担保机构实际代偿损失的补偿政策,即中小企业“集合担保信贷”计划。鼓励民营、外资等各类资本参与深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政府信用担保体系为民营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和增信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区级政府发起并采取多方出资方式组建融资性担保公司,建立和完善政府信用担保支持体系。

进一步落实金融机构税收支持政策。税务部门要提高审核进度和工作效率,全面落实金融机构贷款损失准备金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及时化解不良资产。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收支持政策。研究金融机构抵债资产处置税收政策。结合增值税转型完善融资租赁税收政策。

进一步优化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环境。结合小额贷款试点情况,适时研究推出扶持我市小额贷款行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扶持政策,积极协助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业务创新、合规经营、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培训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小额信贷业务的宣传力度。

(二十三)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驻深金融监管机构和有关政府部门牵头,各有关金融机构参与,整合和共享信用信息,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信用评价制度和统一征信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十四)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和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配合,对高利贷、非法集资、地下钱庄、非法证券等非法金融活动保持高压态势,构筑金融安全区,确保金融资本合理流向实体经济。

深圳市人民政府

上一篇:我最想成为一名——演员下一篇:婴儿右脑开发的训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