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实施意见

2024-07-22

海南州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实施意见(共8篇)

篇1:海南州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实施意见

海南州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就业为核心,以关注民生实际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以社会化管理为保障,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为目标,统筹各类资源,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培训质量,拓展转移渠道,优化就业环境,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就业新格局,促进全州劳务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现结合我州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

按照东进、西出、南下、北上全方位展开的思路,巩固和发展省、州内流动就业和就地转移的规模,积极开拓经济发达省区的劳务输出领域,建立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政府推动、政策促动、市场带动、城乡互动、有序流动”的劳务经济发展新机制。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一体化服务的劳务经济发展新路子。至2010年全州劳务输出17.5万人(次),其中跨省2.1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46亿元,劳务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6.3 %;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至2015年全州劳务输出50万人(次),其中跨省6.1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7.83亿元,劳务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9.6%;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

3.2万人。至2020年全州劳务输出85万人(次),其中跨省10.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45.82亿元,劳务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58%;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5.2万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体的原则。以市场为主导,做到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

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以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为重点,做到发展劳务经济与城乡统筹就业相结合,保证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序推进。

坚持注重素质的原则。以中长期培训为重点,做到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相结合,提高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

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以稳定就业为重点,做到劳务输出和增加收入相结合,确保劳务输出的成效。

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以省内转移就业为重点,做到省内和省外转移就业相结合,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以扩大规模为重点,做到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效益。

三、重点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州、县、乡(镇)政府要突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专业化建设,充实和加强机构、人员,完善州、县、乡(镇)、村劳务输出工作组织体系,全面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和乡(镇)劳务输出平台,逐步实现乡(镇)与省、州、县四级联网的城乡网络互联,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动就业供求信息,减少农牧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

(二)建立驻省外劳务管理服务机构。各地要加强与省外的联系,继续在经济发达和用工量大的省市以及劳务输出较为集中的地区开展劳务输出协作,建立和巩固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西藏等为重点的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到2015年各县在省外设立一个劳务管理服务机构,配备人员,负责输入地务工人员的管理工作,并提供用工信息、政策法律咨询、维权等服务。

(三)建立劳务输出工作站。到2015年,劳务输出工作站覆盖全州36个乡(镇),建站率达到100%;建立民间职业中介机构3个(共和、贵德、贵南县各1个);培养劳务输出经纪人60人(共和、贵德县各21人,其它三县各6人)。通过建立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逐步形成以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为主体,市场中介服务和劳务经纪人为补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

(四)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体系。州、县政府要把农牧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工作纳入经济社会整体规划,根据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培训规模,建立健全农民工岗位培训制度、日常监管制度和培训成果验收制度;乡(镇)政府要做好组织实施农牧民技能培训工作,以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培训为主,逐步建立以州级培训机构为龙头,以县为基地,以乡(镇)、村为基础,以民间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培训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提供有力保障。实行劳务输出工作分级负责制。州、县政府主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宏观指导,保证资金到位;乡(镇)政府要做好劳务输出的具体实施工作。要求每个乡(镇)长带

队,定向性向省内外劳务输出200-500人(次)。州、县、乡(镇)政府要定期召开劳务输出联席会议,继续坚持政府“一把手”负责制,认真落实州级领导联乡(镇)、州直部门、县、乡(镇)领导包村责任制,并将劳务输出目标责任落实情况列入县、乡(镇)领导目标责任考核。各级政府要加强劳务经济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劳务输出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明确职责,形成各部门分工负责制。劳动保障部门是劳务输出的牵头部门,要加强劳务输出的宏观指导和管理,负责职业技能鉴定,提供劳务信息、就业指导、法律法规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维权服务,建立省际间的劳务协作关系。发展计划部门要统筹经济与就业发展,在组织实施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把本州劳务输出作为重点,做出相应规定。交通、水利、建设等部门要确保在建设工程中当地普工人员的用工比例不低于60%。农牧、科技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科技培训。扶贫部门负责研究落实劳务输出扶贫项目计划和“雨露计划”。财政部门要确保劳务输出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足额落实到位,并对劳务输出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教育部门要重点实施好职业技术教育。工商部门要积极完善和培育就业市场。机构编制部门要研究协调覆盖城乡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建设中的机构和人员编制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结合部门优势,积极参与劳务经济政策的实施工作。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农牧区劳动者素质。立足本地特色,积极打造我州劳务输出品牌。各地应根据劳务文化经济等特点,注重发展和培育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劳务品牌。紧紧围绕劳务市场的需求,制订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对象,确定培训内容,保证培训时间。在农闲期间和春节前后,重点培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富余劳动力或外出返乡务工人员。对农牧区初高中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开办为期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班,使其掌握1—2门专业技能。重点培养内地需求量大的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方面的技术工人。引导性培训时间一般掌握80课时,技能性培训时间一般掌握240-480课时。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带头人和经纪人培训,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化的劳务输出经纪人。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积极为接受培训的农牧区富余劳动者进行技能鉴定,使大多数培训人员能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

1、村级劳务联络员、外出务工贫困人员、本州批准的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组织带领农牧民外出务工的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乡(镇)工作人员的补助资金,列入各县财政预算。

2、州、县每两年召开一次劳务输出工作会议,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干部职工和劳务输出经纪人给予表彰奖励。奖励资金州级5万元、县级3万元列入州、县财政预算。

3、根据《就业促进法》第三十五条“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之规定,各级政府将州、县劳务输出办公室、乡(镇)劳务输出工作站和驻省外劳务管理服务机构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劳务输出工作机构的正常运转

篇2:海南州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实施意见

(2003年6月10日)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川委发〔2003〕14号),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始终坚持高举服务经济建设的旗帜,始终坚持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始终坚持培育与发展、管理与服务并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促进四川发展新跨越。现就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降低门槛,放宽市场准入

1.放宽市场主体准入限制,保证民营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上的机会均等。继续清理对个体私营经济带有歧视性的前置审批。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或限制的行业外,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开放领域,国有、集体等公有制企业可以进入的,都允许个体私营经济进入。

2.放宽注册资本限制。投资者设立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允许其注册资本在3年内分期注入,首期注册资本在3万元以上的,经载明即可申办设立。知名字号经认定评估,可以作为无形资产出资。鼓励自然人或法人以高新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资产投资申办科技企业,其成果经专门机构评估和省以上科技主管部门认定后,科技成果占企业注册资本的比例可不受限制,由投资各方协商约定。

3.放宽企业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支持企业跨行业交叉经营和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根据企业意愿按国民经济大类核定经营范围。同时,改革企业经营范围核定模式。通过试点,逐步推行在国家允许的经营领域内,不再核定企业具体的经营范围。即:国家法律法规限制的经营领域,企业经审批后方可经营;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经营领域,企业不得经营;国家法律、法规允许和鼓励的经营领域,由企业自主经营。

4.放宽组建企业集团的条件。积极支持民营经济组织组建企业集团。凡私人投资并控股的企业组建企业集团的,其母公司注册资本最低放宽到1000万元,母公司和子公可合并注册资本放宽到2000万元。

5.放宽所有企业名称冠用和使用省名的限制。凡符合《公司法》申办的企业,冠省名不再受注册资本规模的限制。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经市(州)工商局认定、推荐,申请冠“四川”名称。支持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和企业集团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无行政区划的企业名称。

6.放宽外资企业准入的限制。鼓励省内外投资者(不受企业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限制)作为股东与外商合作、合资申办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的比例,最低可占注册资本总额的15%。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

7.改革审批制度。按照“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反馈、一次办结”的原则,实施审批办照的“互联审批制”和“一审一核制”,搭建统一、透明、优质、高效的服务平台。新办个体工商户,凡持有本人身份证明、手续齐备的,由县(市、区)工商局委托工商所正式受理后3个工作日内审批发照。按照“互联审批制”要求,企业的设立、变更,只要资料齐备,由受理员受理、审查员核准,一般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

二、立足职能,营造宽松环境

8.大力引导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为困难企业、国企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的帮扶活动。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凭《再就业优惠证》,3年内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管理关费用。

9.帮助一批个体私营企业进行公司化改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组建以产

权为纽带的母子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大公司、大集团。

10.支持和鼓励个体户、私营企业实施商标名牌战略。建立省、市、县三级名牌培育、认定、举荐体系。培育认定一批市级知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支持、协助一批商标知名度高、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覆盖面广、出口比例大的私营企业商标申请认定中国驰名商标。指导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维护其商标国际权益。

11.支持和鼓励个体户、私营企业实施广告宣传战略。支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私营企业运用广告宣传战略,有重点地开展广告宣传,以提高其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12.构建企业信用信息体系,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按照统一领导、共建共享、积极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以登记注册和日常监管的信息为基础,以政府有关部门和司法部门提供的相关企业信用信息为内容,建立覆盖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经济组织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帮助、引导民营企业增强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开展争创“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和诚信个体工商户活动。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省级以上“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等有较高企业信誉的企业,在对其营业执照年检的当年实行免检,由登记机关直接办理年检手续。

13.支持个体户、私营企业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和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培育引导,鼓励其与现代物流对接。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支持农产品营销组织、各类专业协会的发展。

14.指导个体劳动者协会和私营企业协会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作用,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提升会员的整体素质。加强牵线搭桥,推荐一批外向型私营企业参加国际产品展销会、项目洽谈会。积极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个体私营业主到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固定营销网络、商品市场、技术开发中心,支持经济实力较强的个体私营业主到全国大中城市开设连锁店、专卖店、精品店和仓储式批零市场。加强与各类高等院校的联系与合作,有计划地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活动,组织民营企业负责人参加高层次专家学者论坛、现代管理等培训讲座,分期组织民营企业负责人赴国内著名大学进行高层次培训,建立民营企业家人才库。

三、依法维权,促进有序竞争

15.严厉查处部门垄断、地区封锁等各种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民营企业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全省市场的自由流动。

16.建立重点民营企业打假维权协作网络,完善与企业联手打假机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商标侵权和合同欺诈行为,如大对注册商标的保护力度,保护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17.按照国务院《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加大对无照经营的查处力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

四、强化服务,保证职能到位

18.加强调查研究和宣传工作,广泛宣传投资环境、市场环境、招商引资政策,引导个

体私营经济产业投向,积极为个体户、私营企业提供工商法律法规的支持和咨询服务。每年集中开展与民营经济发达的兄弟省市发展环境的对比调研,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修订完善发展我省民营经济的政策建议,制定支持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同时,不定期地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总结、评比、表彰。

19.坚持“积极扶持、放手发展、合理引导、规范经营”的方针,在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继续开展以“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尽力,人人都为跨越式发展作贡献”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深化“首办责任制”,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和办事效率。坚持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对有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违章违规行为,一经举报并查实,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篇3:海南州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实施意见

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三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全面确立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四化同步”等战略思想, 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 全面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 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 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 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 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民生加速改善, 办了许多深得民心的大事好事。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加快破除。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形势好, 为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大幅提升, 为现代化建设在重重风险挑战中昂首迈进, 为党和国家事业在各种困难考验中兴旺发达, 注入了强劲动力, 增添了应对底气, 赢得了战略主动。实践证明, 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完全正确, 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卓有成效。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 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 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 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农民利益诉求多元,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国民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联度显著增强, 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 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我们必须顺应阶段变化, 遵循发展规律, 增强忧患意识, 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 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 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 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 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1.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 确保丰产丰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 着力加强800个产粮大县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支持优势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规模, 在重点产区实行整建制推进, 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 扩大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规模。以奖代补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 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加强渔船升级改造、渔政执法船艇建造和避风港建设, 支持发展远洋渔业。

2. 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 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覆盖范围,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设力度, 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大财政对小型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支持力度。及时足额计提并管好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快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的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 继续实施种业发展等重点科技专项, 加快粮棉油糖等农机装备、高效安全肥料农药兽药研发。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3.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 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 适时增加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 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 发展农产品冷冻贮藏、分级包装、电子结算。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 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继续实施“北粮南运”、“南菜北运”、“西果东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 启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支持供销合作社、大型商贸集团、邮政系统开展农产品流通。深入实施商标富农工程, 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

4. 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 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 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 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优化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完善粮棉油糖进口转储制度。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 认真执行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 改善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完善农产品进出口税收调控政策, 加强进口关税配额管理, 健全大宗品种进口报告制度, 强化敏感品种进口监测。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 规范进出口秩序, 打击走私行为。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统计发布制度, 建立市场调控效果评估制度。扩大农资产品储备品种。

5. 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加强综合协调联动, 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 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 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 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 (站) 建设, 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 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 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 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 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 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1.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 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 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 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 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 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 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 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逐步扩大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范围。继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 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完善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 支持发展肉牛肉羊, 落实

责任编辑:李明明

远洋渔业补贴及税收减免政策。增加产粮 (油) 大县奖励资金, 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 研究制定粮食作物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粮食及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2.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 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 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 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杠杆与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 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稳定县 (市) 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 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 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支付服务条件, 畅通支付结算渠道。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协作配合, 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 (质) 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 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 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相关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3. 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

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要主动向农村倾斜。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 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

责任编辑:李明明

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1.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 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 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 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 (林地、草原) 准入和监管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深化国有农垦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

2. 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

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 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 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 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 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制定专门计划, 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3. 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 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 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 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 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实行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 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 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 引导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合作社管护, 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项目资产管护机制。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 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

2013.02·

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对示范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给予补助。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 有条件的地方予以贷款贴息, 规范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完善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 把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 做好合作社发票领用等工作。创新适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 广泛开展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培训,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 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引导农民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 积极探索合作社联社登记管理办法。抓紧研究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4.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 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逐步扩大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适当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试点范围。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 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 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 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 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

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建立补助经费与服务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继续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 不断改善推广条件。支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等方式, 面向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抗旱服务组织、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 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

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 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 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 大力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农田灌排、地膜覆盖和回收等生产性服务。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培育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政策法律咨询等涉农中介服务组织。对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性服务业务免征营业税。

3. 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

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 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 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整合资源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启动金农工程二期, 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服务, 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五、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 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1. 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 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

责任编辑:李明明

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中央财政予以补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 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确保按时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提高林权证发证率和到户率。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探索国有林区改革。加快推进牧区草原承包工作, 启动牧区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

2. 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 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 合理确定补偿标准, 严格征地程序, 约束征地行为, 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加强管理, 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进入市场。

3.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健全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等制度, 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 支持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

六、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 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 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 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 中央投资继续支持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推进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乡镇、建制村通沥青 (水泥) 路

责任编辑:李明明

建设和东中部地区县乡公路改造、连通工程建设, 加大农村公路桥梁、安保工程建设和渡口改造力度, 继续推进农村乡镇客运站网建设。加快宽带网络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 优化项目结构, 创新管理方式, 鼓励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 (场) 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改造, 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 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科学规划村庄建设, 严格规划管理, 合理控制建设强度, 注重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制定专门规划, 启动专项工程, 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 必须尊重农民意愿, 经村民会议同意。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 加大避灾移民搬迁投入。

2.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 改善办学条件, 配强师资力量, 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设立专项资金, 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 积极推进异地结算。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水平调整机制, 研究探索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整合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规范管理, 有条件的地方研究制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相对统一的标准。完善农村优抚制度, 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扶贫开发投入, 全面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搞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3.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 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 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 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 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 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人身

2013.02·

安全。

4.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 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大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力度,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统筹安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探索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中央财政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 增加湿地保护投入, 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补贴政策,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搞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土壤环境治理,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示范村镇。开展宜居村镇建设综合技术集成示范。

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1.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 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提升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能力。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 完善组织设置, 理顺隶属关系, 探索功能定位。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 开展集中查办和预防涉农惠农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专项工作, 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

2.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继续推广“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法。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 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以县 (市、区) 为单位统一公开目录和时间, 丰富公开内容, 规范公开程序, 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 推行乡镇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 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3. 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坚持党和政府主导, 依法维护、统筹兼顾广大农民群众多种利益, 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加强农村信访工作, 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有效途径, 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纠纷。依法保障外出村民在本村、外来人口在居住村的民主权利和物质利益。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建立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推动乡镇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

4. 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

加强农村抗灾救灾、警务消防、疫病防控等设施建设, 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标准, 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深化农村平安建设, 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落实在农村警务室连续工作一定年限人员的有关激励政策。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 创建平安畅通县市。依法打击乡村黑恶势力、黄赌毒和各种刑事犯罪。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 落实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树立健康文明、遵纪守法的社会新风尚。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确保劲头不松懈、力度不减弱、力量有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把熟悉党的“三农”政策和国情农情作为必修课, 把善于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当作基本功,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地推动“三农”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监督检查, 实施绩效评价, 开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执行情况“回头看”, 确保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尊重农民首创精神, 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 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

篇4:海南州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实施意见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坚持需求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着力解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坚持遵循规律。根据科学技术活动特点,把握好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为科学家潜心研究、发明创造、技术突破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把握好技术创新的市场规律,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坚持人才为先。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坚持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

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

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研究降低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门槛,调整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权利人维权机制,合理划分权利人举证责任。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明确商业秘密和侵权行为界定,研究制定相应保护措施,探索建立诉前保护制度。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法院的作用,探索跨地区知识产权案件异地审理机制,打破对侵权行为的地方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

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

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建立鼓励创新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切实加强反垄断执法,及时发现和制止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宽空间。

打破地方保护,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定和做法,纠正地方政府不当补贴或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探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

改革产业准入制度,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建立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多种渠道增加审评资源,优化流程,缩短周期,支持委托生产等新的组织模式发展。对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实行有针对性的准入政策。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

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

改革产业监管制度,将前置审批为主转变为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导向。强化产业技术政策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明确并逐步提高生产环节和市场准入的环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质量和安全指标及相关标准,形成统一权威、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体系。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加强产业技术政策、标准执行的过程监管。强化环保、质检、工商、安全监管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

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

篇5:海南州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实施意见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推进我省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机遇,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发展思路,努力实现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县域经济跨跃。为进一步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

1、下放管理权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能下放到县(市,下同)的要下放到县,并由当地政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审批”;暂时不能下放到县的,除特殊情况外,一律进入省政务中心,完善联网办理、三级联动、超时默认等制度。对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明确审批主体,落实审批责任。对改变管理方式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讲求实效,强化服务,不得变相审批。对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不准继续审批,违者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省市县都要探索建立项目代理代办机构,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

2、完善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管理体制。垂直管理部门在县机构党的关系实行属地管理,其领导干部任免,主管部门要事先书面征求并尊重所在县意见。主管部门对在县所属机构考核评比,要注意听取县级党委、政府的意见,并将其作为考核评比的重要依据。对不作为、消极作为、乱作为等影响当地发展的垂直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主管部门要及时予以调整。

3、开展省直管县试点工作。选择若干个县进行省直管县试点,赋予试点县省辖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具体办法由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牵头制定。

二、加大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4、设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省财政设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县域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

5、实行县级税收增长奖励政策。对县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部分,省财政按增长额(年增长率超过30%的按30%计算)的20%,奖励给县作为发展资金。

6、筹集发展资金。省财政筹集发展资金,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资金超调、有偿低息的方式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制定。

7、整合使用相关资金。整合现有省企业挖潜改造资金、三产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集中60%左右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

8、减轻县级财政支出压力。除中央明确规定或省政府批准的规费项目外,省、市两级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县集中收费性资金。取消各种未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的要求县财政提供配套资金的项目。坚决禁止和取消一切不符合规定的达标升级活动。

三、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9、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全面完成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统一法人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县成立农村合作银行。省农村信用联社争取每年新增100亿元以上贷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徽商银行在“十一五”期间争取在全省一半以上的县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典当行、拍卖行、租赁公司、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积极发展“三农”保险。

10、健全县级信用担保体系。用2至3年时间,在全省每个县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各县要通过安排预算资金、部分国有资产变现收入和引入民间资本等多种方式,补充和增加担保机构资本金。省信用担保集团通过再担保、资金合作、股权投资、共同设立担保基金等方式,支持县级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支持民间经济组织按规定建立担保机构。有条件的开发区要尽快建立担保机构。鼓励企业间开展互助性担保。各类担保机构都要按照股份制形式设立或改造,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强与地方金融机构合作,提高信用放大倍数。各级政府筹办的担保机构,要适当降低担保手续费用。

11、用好政策性信贷资金。筹措国家开发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主要用于各县开发区建设、县级担保机构建设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认真落实省政府与农业发展银行签订的贷款协议。各县特别是经济外向度较高的县要加强与国家进出口银行的联系,开辟新的政策性融资渠道。

12、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国有商业银行要保持县域内经营网点的相对稳定,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情况逐步增加。发挥县级支行功能,扩大县级支行贷款自主权,建立适合县域经济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提高授信额度。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商业银行,采取机构分设、人员分开、账户分设、考核单列等措施,加强对县域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各县支行要确保每年新增一批小企业为金融服务对象。力争“十一五”末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新增存贷比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13、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各县政府要加强信用建设,严厉制止和打击逃废债务行为,严肃查处企业和其他单位尤其是党政机关干部恶意拖欠贷款行为,全力打造信用县。规范企业改制改组行为,健全中小企业财务制度。利用政府信用,打造县域融资平台。改进社会中介服务,简化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手续,规范收费标准。各级政府要把县域信贷资金规模和增速纳入对金融机构的考核。

四、改进县域建设用地管理

14、依法保障建设用地。抓紧做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新上建设项目要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有序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通过村庄复垦整理节省出来的土地,在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居民得到妥善安置的前提下,经省国土部门核准,节余指标可用于城镇建设。在省国土部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允许各地通过土地复垦整理补充的耕地指标跨行政区域有偿调剂,以解决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用地需求。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有偿使用和有序流转。

15、完善用地审批和收费制度。进一步规范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供地等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属省里审批的,一般不超过20个工作日。耕地开垦费一律按下限标准收取,凡项目用地已做到耕地占补平衡的,在土地征收审批时不收取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就地缴入国库,实行先缴后分;耕地占用税县级分成部分,即征即返。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及协调、裁决机制,制定出台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五、支持县域开发区建设

16、完善开发区布局。国家批准保留的县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全部作为省级开发区管理。目前还没有省级开发区的县,可由县级政府按程序报经省政府批准筹办。

17、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优先纳入所在县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统一规划建设,并优先争取国债资金或国家政策性贷款支持。

18、减少开发区规划审批事项。除省级开发区扩建外,省里不再审批开发区总体规划。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编制和实施。

19、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省级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的行政级别,由省辖市根据开发区的发展情况确定,其负责人可高配,并按程序报批。

20、提升开发区管理水平。开发区要坚持以工业为主,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资强度。全面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乱检查、乱评比、乱培训等行为,逐步向“零收费”区过渡。积极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企业参加开发区建设与管理。

六、大力推动全民创业

21、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牢固树立全民创业、企业为本的理念,努力营造祟尚创新、宽容失败、创业有功、致富光荣的氛围,激发群众潜在的创业热情,形成全民创业的热潮。

22、加大对创业者的扶持力度。各县要建立创业园区(基地)、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创业服务机构,加强创业培训,扩大小额贷款发放范围和担保基金规模。对进入创业园区(基地)的下岗职工,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并在开业、收费、房租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快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组织体系。

23、建设现代农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速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认真落实中央支持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依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的稳定性。立足本地优势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主动呼应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搞好配套生产。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24、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力争经过培训的劳务输出人员五年翻一番。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进城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以及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各项政策。

七、加强对县域经济的组织领导

25、加强县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好配强县级领导班子尤其是县党政正职,注意提高领导班子中熟悉经济工作的成员比例,切实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县领导岗位上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06﹞19号文件精神和有关政策规定,保持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加大干部培养和交流力度,每年选派一批县、乡镇领导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积极推进省直机关和县干部的挂职交流,加强对县、乡镇领导干部的培训,切实提高领导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

26、加强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发展,扩大其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用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布局等方面予以倾斜,建设一批经济强县,争创全国百强县,带动和促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对贫困县扶持的力度,选择若干个经济基础较差、综合实力较弱的县,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对口帮扶,增强其自主发展能力。鼓励处于中间层次的县,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步伐。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考核机制,对全省综合实力“十强县”、发展速度“十快县”,逐步加大奖励力度,激励各地加快发展、争先进位,形成全省县域经济竞相发展、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继续抓好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开展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健康发展。

27、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省直各部门要把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方面,切实转变职能,提高效能,搞好服务,进一步在管理上放权、改革上放手、政策上放活,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帮助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县要加强对外学习与交流,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敢冒、敢试、敢闯、敢干,千方百计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安徽实际、具有安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篇6:海南州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

篇7:海南州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实施意见

为学习借鉴新余渝水,分宜和福建长汀“两县一区”的先进经验,再掀主攻工业、加快发展的新热潮,进一步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关于2006年全县工业发展的意见》(崇发[2006)1号)的基础上,特提出如下补充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着力营造合力兴工的浓厚氛围

(一)强化舆论宣传,凝聚发展共识。各级各部门要紧扣“打造旗舰航母,力争工业百亿,确保三年两番,实现五年跨跃”战略目标,充分调动各种舆论宣传工 具,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全面搅动党员干部的思想,广泛宣传实施这一战略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宣传部门要制定专门意见,科学安排,精心组织,采取多 种形式大张旗鼓开展好“力争工业百亿”系列宣传报道活动;县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要开辟专版专栏,集中进行以“打造旗舰航母,力争工业百亿”为专题的连续报 道,及时反映我县工业经济运行动态,展现工业战线创业风采,弘扬建功立业的先进事迹;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各县直单位负责人每月必须同所联挂企业进行一次座谈 交流,向企业宣传介绍县内有关政策和规定,并帮助企业解决在建设、生产、经营及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大力宣传,大造声势,使全县上下真正 形成思想和行动上的共识共为,为“力争工业百亿”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氛围。(责任分工:具体由宣传部牵头负责,电视台、广播站配合落 实).

(二)开展学习讨论,推进观念创新。从4月份开始,集中两个月时间,在全县上下集中开展一次大讨论活动,为“力争工业百亿”战 略实施夯实构建工作合力的思想基础。在4月下旬组织县委中心组利用2天时间进行封闭式专题学习,重点围绕县委“十一五”战略构想和“力争工业百亿”主题,每名中心组成员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撰写专题稿件并进行交流讨论。从4月份下旬开始,在县委党校举办四期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崇仁”为主要内容的领 导干部研讨班,组织县级党政领导结合分管工作对口宣讲,并邀请有关专家和教授辅导授课。各乡镇、各部门要发动干部职工围绕“发展是硬道理、落实是真本事凭 效果论英雄”这个主题,广泛开展学先进、找差距、谈发展大讨论活动,激发和调动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思发展谋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县上下形成 共振达成共识。(责任分工:具体由县委办、政府办牵头负责,宣传部、党校、电视台配合落实)。

(三)落实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各 地各部门必须结合实际,围绕我县“十一五”规划蓝图和“力争工业百亿”战略目标,按照部门职能认真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举措,进一步明确思路,找准坐 标,细化任务。各经济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从4月20日开始,将本单位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关措施和办法在电视台向全县公开承诺,第四季度根据落实情况在电 视台公开述职,接受社会监督,积极营造一种争做一等工作、争创一流业绩的舆论导向。(责任分工:具体由县委办、政府办牵头负责,县电视台配合落实)。

二、完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加快发展的激励机制

(四)以商招商奖励政策。

1、引进企业奖励政策。按照崇府发[2003]22号《招商引资项目引荐者奖励暂行办法》,以企业实现税收计奖:凡引进企业投产后,当年纳税额在20万 元以上(含20万元的项目,从投产之日起连续3年,按企业年上交税收地方净所得的总额6%兑奖。达到以下条件的,同时享受以下引进品牌企业奖励政策。

2、引进品牌企业奖励政策

(1)引进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的,待企业正式投产后,一次性奖励50万元人民币;

(2)引进一个国内100强品牌企业的,待企业正式投产后,一次性奖励30万元人发币;

(3)引进国内知名品牌企业排位前20位的品牌企业(以国家技术监督局每年公布的“中国知名品牌”排序为准)待企业正式投产后,一次性奖励20万元人民币。

同时达到第2和第3条的品牌企业,两者择一,就高不就低。

(4)品牌企业引进的奖励对象:按6:4分享方式,分别奖励给企业法人和引资单位(个人)。对被确定为第—引荐者的客商个人奖励金额不得低于总奖励金额的30%-40%。

(5)对以商招商做出突出贡献的客商,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同意,可聘请为县高级经济顾问,列席有关县委常委会议;经推荐和选举,可当选为县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或县政协委员、政协常委。

3、奖励程序

(1)引荐者的奖励按照崇府发[2003]22号《招商引资项目引荐者奖励暂行办法》,在引荐项目时,应先到县招商引资洽谈大厅领取并填写《外地来崇投资项目引荐登记确认表》,待项目竣工投产时持登记表向县奖励审核机构申报奖励。

(2)引荐者奖励实行自行申报、审核确认的办法办理:经奖励审核机构集体会审后发给《外来投资项目引荐登记确认表》。外来投资项目奖励审核机构由县招商 局、县贸局、县建设局、县经贸委、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和县物价局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并由县招商局牵头负责,实行专项审核和奖励。

(责任分工:具体由招商局牵头负责,财政局配合落实)。

(五)园区厂房建设奖励政策。

1、凡在崇仁县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含办公和生活用房),均按土地基准地价的70%收取土地出让金,符合总体规划要求且竣工验收合格的,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由国土、房管部门发放投资建设单位相关产权证书。

2、凡在县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的单位和个人,可以自主决定自用还是对外租赁,如是租赁,在标准厂房竣工验收后,由县工业园区管委会根据建筑面积按每月不低于3元/平方米的价格承租三年,统一对外招商。三年以后实际出租收入全部归建设单位或个人所有。

3、企业在县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享受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新建生产性厂房在5000平方米以上(办公及其他用房不包含在内)、当年纳税总额达120 万元以上的,县政府按不同类型结构给予每平方米30—60元奖励。所建厂房原则上必须在与园区办签订合同后半年内建成。

4、实行“以城区换园 区、以住房换厂房”政策。凡以工业或加工业为主业,在园区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或加工业项目的客商,待项目正式建成投产后可按有关程序优先参 与城区商业用地开发,其购地价若高于拍卖方确定的底价部分及开发建设所得利润由政府全封闭管理,必须全部用于园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5、鼓励有实力的单位、企业和其它社会民间资金在县工业园区投资兴建职工公寓,有关建房规费、优惠政策参照工业园区兴建厂房政策执行,服务性项目收费按有关文件标准执行。如员工签约在县工业企业工作三年以上的,其所住的公寓可按成本价购买。

(责任分工:具体由园区管委会牵头负责,财政局、建设局、房管局、国土局、招商局等部门配合落实)。

(六)招工奖励政策。

1、免费培训员工。培训原则是根据县内企业所需进行针对性的定向短期培训。凡有在县内工业企业就业愿望的本县16—40周岁的劳动力或“4050”人员 均可以参加免费培训。各培训机构要到各乡镇巡回培训,把技能培训办到农民家门口,同时要抓住中、高考之机对未升入更高一级学校的新成长的劳动力搞好技能培 训,然后送往园区就业。

2、确保安置就业。通过培训后的学员,根据企业用工需要,由就业局和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与企业联系,统—分配。同时,民政、残联等社会保障部门应组织身体健康,享受低保人员前来应聘就业。

3、营造招工氛围。在户籍管理方面,允许在园区工作的农民工户口转入城区,其子女入学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在住房方面,夫妻双方在园区工作的,应提供夫妻公寓等。

4、建立激励机制。属财政拨款的县直机关事业单位,每年必须按在职人员数额完成相应的招工任务。每招1名员工且在园区工作一年以上(含一年)的抵5万元 招商引资任务,并由县财政列支奖励100元/人的工作经费。对未完成招工任务的乡(镇)和单位,收取100元/人劳力调剂金,奖给工作做得好的乡(镇)和 单位。

(责任分工:具体由招商局负责牵头,目标办、就业局、财政局配合抓好落实)。

三、严格责任考核,强化推动工作落实的组织保障

(七)实行项目否决报告制度。

1、全县所有涉及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主管部门都要实行政务公开,通过各种渠道公开办事内容、程序、标准、时限和依据,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办事透明度。

2、推行招商引资项目“帮办”服务制度,由招商引资跟踪服务部门接受客商委托,全程代理申办外商投资企业成立的全部手续和变更手续。

3、审批权限内的项目,只要报批材料齐全,确保投资者在七个工作日内领到工商营业执照。外商投资项目申请开工的,只要符合前置条件,建设、消防、环保、卫生、公安等部门,各自应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有关审批手续。项目工程竣工后,只要是在城网服务范围内的,供水、供电、供气、电信单位要确保十五日内实现通 水、通电、通气、通话。

4、各部门、各单位无权对客商投资项目进行否决,能办理的手续就应立即办理,不能办理的要向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请示汇报,不能推托不办。如确实需要实施否决的项目,必须提交县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责任分工:具体由环境整治办公室负责牵头,县法治办配合抓好落实)。

(八)实行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

凡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应引咎辞职:

1、在主攻工业发展中,不能完成岗位工作目标任务,所在单位连续两年目标管理综合考核排名倒数第一的;

2、工作三年以上(含三年),无明显政绩,群众意见大,社会公认差,干部考核中民主测评结果“不称职”票超过30%的;

3、在市场监督、发展环境、社会管理等方面,工作严重失职,发生重大事故、重大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案件,造成巨大损失或者重大问题;未经科学论证,盲目决策或违反决策程序而给县域经济发展造成较大损失的单位负责人。

引咎辞职分个人自辞或组织劝辞两种形式,以书面形式向组织部门提出申请。组织部门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县委集体研究,作出同意辞职的决定。对引咎辞职的干部,经离任审计和组织审查确认无违法乱纪行为的,保留其职级,另行安排工作,引咎辞职后,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

(责任分工:具体由县委组织部负责牵头,县纪委监察局配合抓好落实)。

(九)实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被诉待岗制。

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被实名投诉的机关工作人员,经查实确有违纪违规行为的,将予以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以及一年时间的待岗处理,并视情节和性质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1、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招商引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对县委重大工作部署不认真贯彻落实的;

2、对违反市场准入规定,为局部或小团体利益而限制项目进入,造成招商引资项目流失的;

3、对未经法定机关允许、不是法定人员执法、未按法定程序进行乱检查的;

4、对违反国家有关罚款、收费规定,对企业进行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的;

5、对在办理行政审批、登记中,擅自设置行政审批、登记项目,工作推诿扯皮,甚至以威胁或要挟的手段敲诈勒索企业、投资者财物的;

6、对干预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挂牌、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事项的;

7、其它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

凡出现以上行为被举报投诉的对象,由县坏境整治领导小组责成其所在单位先予待岗,待问题调查清楚后再按有关规定处理。待岗时间长短,视情节轻重而定。待 岗期间内,停发工资,仅按每月180元领取生活费。待岗期满,由本人提出申请,组织考核符合取消待岗条件的,由所在单位重新安排工作。考核不合格的,延长 待岗时间。延长待岗时间满后,考核仍不合格的,按照有关情况给予辞退。

(责任分工:具体由环境整治办公室负责抓好落实)。

(十)实行政务环境和形象测评制度。

在全县行政机关、具有行政管理职能以及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实行政务环境和形象综合测评。

1、根据部门性质、职能以及群众接触方式等综合因素,将被测评对象分为“一类、二类、三类”,按三个类别评议和排名。

2、评议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办事效率、依法行政、勤政廉洁等五个方面。主要采取集中问卷、随机调查、客商测评、平时掌握情况进行。以百分制计算,其中集中问卷占总分20%,随机调查占总分15%,企业界测评占总分40%,平时掌握情况占总分25%。其中对经济主管部门的测评由客商单 独测评,分值占100%。

3、综合测评每类评出前三名和倒数后三名,测评结果向社会公布。被评为每类前三名的单位,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单 位,授予奖牌,发放奖金,进行通报表扬;被评为每类倒数后三名的,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后进单位取消单位年终综合评先、业务评先和班子成员个人评先资格,在全县范围内通报批评,责令其限期进行整改,并在政务环境和形象测评总结大会公开检讨。三个类别的倒数第一名的又按分值评出全县倒数第一名,连续两年被评 为倒数第一名的单位,免去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职务。

4、条管单位被评为优化环境后进单位的,由县委、县政府将综合测评结果书面函告其上级主管部门,并提出处理建议。

5、参加测评的人员相对固定,每年从社会各界代表中推选产生,并为其颁发《环境监督员资格证书》。

(责任分工:具体由县环境整治领导小组负责落实)。

(十一)实行发展经济一票否决制。

1、进一步完善领导和部门工作目标责任约束机制,将经济发展目标任务量化并纳入乡镇和部门的目标管理考评范畴。重点考核工业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 值、工业销售收入,工业上交税金)、财政收入(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资、出口创汇、工业项目实际进资 及200万元以上入园项目、创优投资环境、劳动力储备、园区招工)、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农村建设)等四个主要经济指标,并签 订目标管理责任书;

2、年终分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对经济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对任务完成在80%以下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凡一票否决的单位,取消该单位一切评先评优资格,并对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诫免谈话。

3、“一票否决”目标的年终考核由县“目标办”会同县直有关主管部门共同进行,年终考核的否决意见由县“目标办”负责提出,并提交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

(责任分工:具体由县目标办牵头负责,县委办、政府办配合落实)。

篇8:海南州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实施意见

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三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全面确立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四化同步”等战略思想, 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 全面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 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 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 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 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民生加速改善, 办了许多深得民心的大事好事。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加快破除。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形势好, 为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大幅提升, 为现代化建设在重重风险挑战中昂首迈进, 为党和国家事业在各种困难考验中兴旺发达, 注入了强劲动力, 增添了应对底气, 赢得了战略主动。实践证明, 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完全正确, 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卓有成效。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 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 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 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农民利益诉求多元,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国民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联度显著增强, 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 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我们必须顺应阶段变化, 遵循发展规律, 增强忧患意识, 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 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 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 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1. 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 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1)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 确保丰产丰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 着力加强800个产粮大县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支持优势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规模, 在重点产区实行整建制推进, 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 扩大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规模。以奖代补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 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加强渔船升级改造、渔政执法船艇建造和避风港建设, 支持发展远洋渔业。

(2) 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 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覆盖范围,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设力度, 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大财政对小型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支持力度。及时足额计提并管好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快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的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 继续实施种业发展等重点科技专项, 加快粮棉油糖等农机装备、高效安全肥料农药兽药研发。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3)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 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 适时增加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 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 发展农产品冷冻贮藏、分级包装、电子结算。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 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继续实施“北粮南运”、“南菜北运”、“西果东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 启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支持供销合作社、大型商贸集团、邮政系统开展农产品流通。深入实施商标富农工程, 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

(4) 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 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 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 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优化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完善粮棉油糖进口转储制度。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 认真执行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 改善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完善农产品进出口税收调控政策, 加强进口关税配额管理, 健全大宗品种进口报告制度, 强化敏感品种进口监测。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 规范进出口秩序, 打击走私行为。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统计发布制度, 建立市场调控效果评估制度。扩大农资产品储备品种。

(5) 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加强综合协调联动, 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 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 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 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 (站) 建设, 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 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 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2.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 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 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 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1)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 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 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 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 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 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 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 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逐步扩大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范围。继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 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完善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 支持发展肉牛肉羊, 落实远洋渔业补贴及税收减免政策。增加产粮 (油) 大县奖励资金, 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 研究制定粮食作物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粮食及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2)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 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 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 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杠杆与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 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稳定县 (市) 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 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 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支付服务条件, 畅通支付结算渠道。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协作配合, 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 (质) 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 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 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相关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3) 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要主动向农村倾斜。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 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3.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1)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 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 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 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 (林地、草原) 准入和监管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深化国有农垦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

(2) 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 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 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 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 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制定专门计划, 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3) 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 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 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 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 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实行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 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 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 引导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合作社管护, 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项目资产管护机制。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 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对示范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给予补助。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 有条件的地方予以贷款贴息, 规范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完善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 把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 做好合作社发票领用等工作。创新适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 广泛开展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培训,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 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引导农民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 积极探索合作社联社登记管理办法。抓紧研究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4.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 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逐步扩大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适当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试点范围。

4. 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 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 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 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 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建立补助经费与服务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继续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 不断改善推广条件。支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等方式, 面向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抗旱服务组织、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 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 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 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 大力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农田灌排、地膜覆盖和回收等生产性服务。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培育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政策法律咨询等涉农中介服务组织。对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性服务业务免征营业税。

(3) 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 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 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整合资源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启动金农工程二期, 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服务, 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5. 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 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1) 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 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中央财政予以补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 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确保按时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提高林权证发证率和到户率。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探索国有林区改革。加快推进牧区草原承包工作, 启动牧区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

(2) 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 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 合理确定补偿标准, 严格征地程序, 约束征地行为, 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加强管理, 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进入市场。

(3)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健全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等制度, 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 支持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

6. 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 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 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 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 中央投资继续支持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推进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乡镇、建制村通沥青 (水泥) 路建设和东中部地区县乡公路改造、连通工程建设, 加大农村公路桥梁、安保工程建设和渡口改造力度, 继续推进农村乡镇客运站网建设。加快宽带网络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 优化项目结构, 创新管理方式, 鼓励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 (场) 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改造, 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 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科学规划村庄建设, 严格规划管理, 合理控制建设强度, 注重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制定专门规划, 启动专项工程, 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 必须尊重农民意愿, 经村民会议同意。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 加大避灾移民搬迁投入。

(2)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 改善办学条件, 配强师资力量, 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设立专项资金, 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 积极推进异地结算。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水平调整机制, 研究探索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整合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规范管理, 有条件的地方研究制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相对统一的标准。完善农村优抚制度, 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扶贫开发投入, 全面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搞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3)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 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 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 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 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 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人身安全。

(4)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 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大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力度,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统筹安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探索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中央财政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 增加湿地保护投入, 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补贴政策,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搞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土壤环境治理,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示范村镇。开展宜居村镇建设综合技术集成示范。

7.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1)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 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提升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能力。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 完善组织设置, 理顺隶属关系, 探索功能定位。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 开展集中查办和预防涉农惠农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专项工作, 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

(2)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继续推广“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法。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 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以县 (市、区) 为单位统一公开目录和时间, 丰富公开内容, 规范公开程序, 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 推行乡镇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 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3) 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党和政府主导, 依法维护、统筹兼顾广大农民群众多种利益, 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加强农村信访工作, 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有效途径, 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纠纷。依法保障外出村民在本村、外来人口在居住村的民主权利和物质利益。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建立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推动乡镇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

(4) 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农村抗灾救灾、警务消防、疫病防控等设施建设, 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标准, 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深化农村平安建设, 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落实在农村警务室连续工作一定年限人员的有关激励政策。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 创建平安畅通县市。依法打击乡村黑恶势力、黄赌毒和各种刑事犯罪。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 落实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树立健康文明、遵纪守法的社会新风尚。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确保劲头不松懈、力度不减弱、力量有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把熟悉党的“三农”政策和国情农情作为必修课, 把善于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当作基本功,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地推动“三农”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监督检查, 实施绩效评价, 开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执行情况“回头看”, 确保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尊重农民首创精神, 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 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

上一篇:我眼中的理想企业下一篇:关于人生的话题作文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