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主生活能力培养

2024-06-24

孩子自主生活能力培养(精选8篇)

篇1:孩子自主生活能力培养

人在刚刚降生时是非常软弱无力的,他们的命运的确掌握在别人手中。两岁以后,孩子的能力发展了,这时的孩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宝宝干”,因为孩子知道了快乐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而得到。但是“现在你干不了”、“你别摔着了”等,家长这些充满爱意的话却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无能,也让孩子知道了即使自己不用动,家长就会给自己带来满足。家长都恨不得把孩子捧在手心含在嘴里,为孩子包办一切,而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要听话,好像听话就是好孩子。

而孩子到了幼儿园,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上厕所,玩具自己玩……而孩子长大了,进中学了,父母还要为他们收拾书包,送他们上车。有的孩子考大学了,考什么专业都是父母原先拟定的,没有一点自我的意愿。我认为, 矫治独生子女自私、懒惰、做事胆小、依赖性强等弱点,应从幼儿时期入手,尤其是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尤为重要。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利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

一.游戏中体现自主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过程中的玩具和活动场地是幼儿最直接接触的。同时,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最能发挥主动性;它不仅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再现,而且为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游戏中教师常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老师不参加游戏实践过程,只是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自主活动。另一种则是老师参加游戏实践过程,只做幼儿的伙伴,不操纵游戏过程,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尊重幼儿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自主、自由,活动类型老师不做硬性安排,由幼儿自己选择,玩什么,怎样玩均由幼儿自己做主。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尽情玩耍。老师只是作为游戏伙伴参加游戏,并以饱满情绪感染影响幼儿,对幼儿的活动表示支持、赞许。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游戏氛围,让游戏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流露出幼儿的真实感受。

当然在游戏中,老师也并非完全放任,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依平时对幼儿活动特点的观察和了解。进行相应的指导。当孩子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可以积极鼓励幼儿,自己动脑想办法,去克服困难,在活动中我们允许孩子有失败,鼓励孩子再试一试,孩子就会在一次次尝试失败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发展能力,从而体会到了克服难关之后的愉悦。

二.启发语言表达

爱说爱问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提出的各类问题,老师要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花一点时间同他们进行讨论,并认真做出解答,以后他们就会大胆地表达想法。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过多地限制幼儿说话,老师要围绕教育内容积极引导,选择有吸引力的话题。引导得当了,孩子们就不会说题外话,而是围绕教育内容向老师左问右问。这样不但不会影响教学,而且能使教育内容在幼儿头脑中打下更深的烙印。

比如主题活动《小雨伞》中,让幼儿认识了伞的开与合,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伞的不同形态后,老师可以让幼儿想雨伞有什么用途,幼儿的回答令千奇百怪。“下雨的时候打伞”、“下雪、天气热的时候打伞”、“我过生日的时候,妈妈送给我小伞做生日礼物”、“我看见电视里面小朋友拿着小雨伞跳舞”、“我看见时装模特拿着伞进行表演”……小朋友有的边想边表演,有的拿着雨伞去操作,通过不断的探索,幼儿增加了对雨伞的认识,能够比较清晰的表达出雨伞的形象,并积极考虑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

三.自己处理问题、想办法

孩子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总想挣脱大人的控制,要自己动手做好每一件事情,除非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外,孩子要做的事情是不想要大人插手的。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意识,还提高了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幼儿办错事或自己能处理事情时,尽量让他们自己处理或参与,使他们成为主角。

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对所有孩子的想象给予鼓励,肯定他们,使他们从自己的创造成果中感到莫大的快乐。

篇2:孩子自主生活能力培养

只是去满足孩子所有身体上的需要是不够的,孩子最大的需要,是要大人协助他,好让他自己帮助自己――玛利亚・蒙特梭利。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孩子得到最好的发展,同样,我们也期待孩子能够很快地独立自主。可是,怎么做才是恰到好处?怎么做才不会拔苗助长?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在很多时候,这些问题总是给新手父母带来太多的困扰。

天时、地利、人和

其实,事情并没有我们想像中那么复杂。重点不在于我们能给孩子什么,而是孩子是否已经发展成熟,足以接受大人所给予的一切。正如大自然中的作物生长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样,孩子的成长同样也是如此!

对孩子来说,“天时”就是他自己的成长和发育状况,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不会翻身的孩子去保持良好的坐姿,我们只能期待孩子准备坐起来的时候,适时给他们一个支撑的`力量。

“地利”则代表我们为孩子所创造的安全探索环境,和孩子一起进行活动,让孩子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丰富生活体验,进而激发出孩子内在的无穷创造力。

“人和”是指我们坐父母的心态,我们为什么要开发孩子的潜能?是出于对孩子意愿的尊重,还是因为我们对未来感到不安?

这里就要提出一个“预备环境”的概念,什么是“预备环境”?孩子天生就对环境充满好奇心,而“预备环境”就是要让孩子运用自己的身体与感官去亲自探索环境,这就是最好的婴幼儿课程。我们观察孩子的发展,适时在环境中创造出能引发其好奇心、不断想要“重复练习”的活动,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玩、什么时间去玩。

要一个主要照顾者

一个可以支持孩子潜能发展的环境,一定要有一个善于照顾孩子的成人。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他需要一个能够让他表达所有需要的安全场所,而这位照顾者,要有能力包容孩子所有的需要,并且要在温暖的亲子互动中,让孩子拥有被爱、被关注、被呵护、被尊重的安全的快乐体验。

这样一个稳定而正面的环境,可以让孩子对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信任,也能对自己产生自信,相信自己的价值,这些重要的正向生命体验,将为孩子勾勒出健康的人生背景,逐渐造就出孩子足以应付各种人生挑战的自信心。

“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自己处理事情,而不再需要成人帮忙?”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在孩子生命的一开始,在他有能力去处理事情的那一刻,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把事情完成,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方案,这也是蒙特梭利博士对于“支持”的理解。

从小开始培养“自助能力”

我们成人要做一个“协助者和支持者”,要不断地进行观察和反思,要有能力看到孩子的“自助能力”,并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不断扩展孩子的“自助力”而不是“依赖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给孩子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具的原因。

篇3:浅析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

自主学习也就是指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脱离教师和家长的前提下, 孩子进行的独立自主的学习, 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机械的学习, 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 真正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但是孩子的年龄比较小, 自主学习的意识还不是很强, 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 才能够让孩子逐渐的养成良好的习惯. 要想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从兴趣以及学习方式等多方面入手, 让孩子能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游戏教学, 激发孩子的参与积极性

无论是家庭教学还是课堂教学, 让学生产生兴趣,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参与进来, 所以说一定要围绕这一关键点来开展教学. 小孩子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点, 改变教学形式, 采取有趣的游戏教学的形式, 因此来激发孩子的参与积极性. 在选择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定的原则性, 既要符合教育的要求同时还要不失趣味性, 让学生既能够获得乐趣又能够学到知识, 最好选择一些竞技性的游戏,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好胜心是比较强的, 遇到比赛类型的游戏一般都会比较感兴趣, 参与的积极性也会随着提升. 营造一种紧张的游戏氛围, 让孩子产生参与的想法, 能够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来, 通过比赛来让孩子学习知识, 并且比赛学习的形式也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 让孩子在平时生活中也能够自主的开展游戏学习, 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 比如, 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开展“计时算数”的游戏, 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计算, 算的又快又准确的获胜,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合作学习, 提高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孩子年龄比较小, 对于别人的依赖性相对来说会更强一些, 如果教师一直带领学习, 那么孩子就会对教师产生很强的依赖性, 一旦单独学习就会不知所措,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采取新颖的教学形式来提高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 可以将孩子分为几个小组,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 在课堂上孩子可以按照小组的形式来听课, 在小组内可以按照孩子自己的意愿来进行分工合作, 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合作来独立的解决, 在小组内, 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 为了小组的荣誉感, 每个孩子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学习和解决问题, 除了学习教材上的内容之外, 教授还可以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开放性比较强的题目, 让孩子在小组内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尝试解决, 通过资料的查找、小组成员的合作等来解决问题, 独立并且成功的解决问题之后, 孩子会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体会到了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师需要给予孩子们适当的鼓励, 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也会逐渐的形成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 并且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升独立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4:孩子自主生活能力培养

尹建莉对“自由”的解释是:“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为此,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发生在笑笑身上的事件,运用了一些策略,他的变化成长令人感动。

一、制定适宜活动的班级公约

“撒牛奶”

这一天吃点心时笑笑又开始捉弄小伙伴了。只见,他把喝剩下的牛奶往别的小朋友身上撒,自己还在一旁开心地笑。老师又气又恼,真想狠狠训他一顿,然而理智迫使老师按捺住心中怒火,只能对他耐心教育,可是笑笑只是低头什么都不说。

策略运用:

“制定班级公约”——管理员的出现

看到笑笑在班级里的“大闹天宫”,忽视、鼓励、说服也只能保持一段时间,于是我们把问题抛给孩子:活动、游戏、午睡、吃点心时我们怎么做,才能安静有序呢?全班小朋友热烈商讨,随之“图书管理员”“午餐管理员”产生了。“如果违反规则又该怎么办?”只见笑笑声音特别大地说:“那就惩罚呗!”研讨后达成共识:如果违反规则,在游戏时就停玩10分钟或者不给玩游戏,严重时就扣除一颗星星等。因为班级公约是自定的,所以活动中孩子们能主动认同,相互监督,在这里他们就是主人。

有了班级公约和管理员的出现,大家的积极性可高了。笑笑也想当管理员,怎么办呢?他开始在游戏时愿意和伙伴商量了,上课的专注时间也稍微变长了。经过努力,当上管理员后的笑笑,午餐后会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把小椅子摆得整整齐齐;离园前还会主动整理班级物品,笑笑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这件事情让我们体会到,调皮的孩子也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就像孙云晓说的:“永远相信孩子都渴望成为好孩子,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我们的天职是为其创造适宜的条件。”

二、发现孩子“变好”的痕迹,找到孩子进步的点滴迹象

“喝一点点行吗”

笑笑这段时间开始喝班级里的白开水了,可是每次只接一点点。一天游戏后,老师期待地问:“笑笑,怎么就接一点点水?”“老师,我不渴,我只喝一点点就行了,少喝水也不会生病的,我很厉害的。”

听了笑笑的回答,老师心里一怔,本想和他“理论”几句,但知道这样做不会有什么效果。

策略运用:

“小熊记录袋”

结合故事《熊宝宝怎么了》,我们在喝水区设立了“今天你喝水了吗?”的喝水记录袋,每个孩子在喝水板上贴有一个自己设计的小熊袋子,当孩子们喝完水时就在自己的小熊袋上插上一个吸管。

这时,我们发现在喝水时有的孩子能按要求接满杯,有的则只接一点,常会引起同伴的投诉。基于这种现状,“喝水管理员”出现了,主要职责是监督孩子们的接水情况,只有喝了大半杯水才能插一根管子。最后,每天离园前笑笑都会看看自己小熊记录袋里的吸管有多少。而且笑笑为了让小熊“不饿肚子”,每喝一杯水都会插进一根吸管,笑笑喝水量明显增多。

小熊记录袋不仅可以让老师了解孩子的喝水量,也能让孩子自己掌握今天的喝水量,且爱上喝水,主动喝水。家长也反映小熊记录袋的方法可以让家长直观地了解孩子一天的喝水量。“习惯的对立面还是习惯”,我们要发现孩子“变好”的痕迹,找到孩子进步的点滴迹象,并对孩子每一点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

三、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给孩子自我掌控的时间

“午餐后”

午餐时间,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吃着,时间不长,笑笑和几个孩子吃好了,他们一边问“老师今天玩什么”,一边习惯地拿着小椅子到走廊上去了。这时老师随口说:“今天就看书吧!”于是笑笑和几个孩子每人拿起一本书,看了起来。没过多久,走廊那边乱套了:有的在抢书、有的把书当玩具玩,笑笑跑来说:“老师,我书看完了,不想看了。”老师严厉地制止“不行”,可是笑笑还是趁老师不注意,把书放了起来,开始无所事事。还有两三个孩子偷偷溜进走廊旁的建构区玩起了搭积木……

策略运用:

“我的时间我做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到底餐后开展什么活动,才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呢?老师和孩子们就“餐后可以开展哪些活动”进行了讨论。我们根据孩子们说的方案,请大家投票,最后选取票数高的作为餐后活动,制订餐后活动安排表。文字孩子看不懂,又该怎么办?聪明的笑笑建议:“把小朋友说的画下来,大家就能看懂了。”孩子们表示赞同!因是“我的时间我做主”,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执行着自己的计划:周一绘画;周二下棋;周三攀花绳……通过表格的制订,笑笑对每天餐后的活动一目了然。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给予笑笑和孩子们自主选择的空间,满足了不同个体的兴趣和需要,更使活动安全而自主地展开。

同时各区域的活动材料及时跟进。在生活区中,我们投放了各种纽扣、鞋带、辫子、难易程度不同的拼图等游戏,让笑笑和孩子们可以进行动手动脑方面的练习;在“棋类区”,投放飞行棋、围棋、象棋等,供孩子进行选择。这些活动对笑笑和班级的其他孩子来说,既符合他们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的需要,又符合了餐后不进行剧烈活动的原则。

从制定餐后计划也使我们有所思考,何不把更多自由、自主的时间还给孩子?于是,每天我们都会有自由活动时间,让孩子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活动。

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一个没有机会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一个不被信任、总是被当小偷一样提防的孩子,很难发展出诚信、自尊的品质。”

蒙台梭利认为:“成人必须努力去发现那些阻碍自己真正认识儿童和了解儿童的原因,改变对待儿童的态度,并做好探索童年奥秘的精神准备。”通过对笑笑个案的观察和思考。也使我们有以下几点感触。

第一,作为教师要在生活中敏锐地了解观察孩子的表现,例如笑笑喝水、餐后等问题都是生活中很细微的事情。其实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了解孩子,调整教师的教育行为,找出更适宜的教育方法。

第二,对于孩子不恰当的行为或者存在的现象,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言行,这样有助于教师在孩子生活活动中的指导更加贴切有效。

第三,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言行。每个孩子有他内心的想法和需求,有时孩子的行为表现背后还有我们成人所不能理解的心结,有时孩子的一个突发行为也许是在告诫我们哪里出错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和视角上,抓住切入点、换个位置或方式想一想,做一做,和孩子们建立相互的信任。当一个孩子既爱你又信任你时,说明他才是真正接受你,有了爱和信任,孩子们也会让你走进他的心里,成为他真正的好朋友。

篇5: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在关注孩子的学习表现这个问题上,父母要还应多配合老师,多与老师保持联系。因为一旦遇到问题,父母可以跟老师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来引导孩子走出学习上的困境,达到进步提高的目的。当然,父母也应鼓励孩子多跟老师接触,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老师的教育效果才能更加显著。

2、设定合理的目标

很多父母都会替孩子设定一个目标,比如“这次期末考试必须考前十名”。这样的目标叫做成绩目标,即用取得的成绩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另一种目标叫做掌握目标,即把自己是否获得新的技能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

大量的研究都发现,掌握目标的孩子比成绩目标的孩子更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在休息的时候也更愿意选择一些课程去学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更愿意尝试一下。所以父母应当引导自己的孩子选择掌握目标,应当多问孩子“今天学会了什么”而要少问“考试考了第几”。

3、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方法指导

通常,孩子的学习计划本由他本人亲自制定,交与父母参谋。当孩子能够坚持按照计划行事,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孩子就打开了自主学习的大门。

对此,父母应明确地告诉孩子:学习不是任务,而是通过解决难题来锻炼思维的一种过程。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父母不要一开始就帮助孩子解决难题。而是对孩子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让他学会审题、筛选题中的有用信息,旁敲侧击,并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4、适当评价孩子

在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可以给予适当奖励,这可以将孩子的注意力转向能够给他带来成功的活动。但是,千万不要过度夸赞哦!过度夸奖会使孩子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如果你天天夸自己的孩子为天才,那么孩子多半也会这么认为,这样当别人告诉他不是天才的时候,他会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别人都是在诋毁他,从而对别人产生敌意。而且一个认为自己很完美的人无法接受别人提供的合理建议,这往往造成停滞不前。

适当地评价孩子,要求父母必须真实评价自己的孩子。孩子做得好就是好,就要夸奖;如果不是那么好,就应该告诉孩子还需要努力。

5、引导孩子对成败的归因

引导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成败非常重要。当孩子失败的时候,不要打击孩子,而是静下心来一起跟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并给予孩子鼓励,让他继续加油。当孩子成功的时候,也不要让孩子太过得意,分析一下这次成功的原因,让孩子正确认识成功。

6、加强孩子的责任感教育

篇6: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真的需要父母的智慧了。比如说,当我们去独立做一件事,而我们没有把这件事做好时,你一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感受?你一般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件事?下次,你还会愿意去做同样的事情或类似的事情吗?

2、家长学会放手,让孩子负责自己的事情。

妈妈总是在孩子的左右来来回回,让孩子不明白他应该走自己的路了。所以,现在妈妈应该做的,就是告诉孩子应该走自己的路,因为路是他自己的,学习也是他自己的事。什么时候孩子认同了妈妈的这个观点,接受了这个“没有妈妈和约束也可以自己走好”的观念时,孩子的内力才会发挥作用,也就是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最合理的方式是什么呢?是孩子自己拉着车前行,让孩子知道拉车就是他自己的事,而家长也不能完全地不管,而是把手搭在车后,让孩子感觉到妈妈一直是陪伴着自己的,这是给孩子心理上的支持。

篇7:孩子自主生活能力培养

只有对所学的内容理解了,才能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才能自主地进行学习。据了解,当前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半的人不能全部理解。原因是教学内容太难、太多或是教师的教法不好。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但是依然不寄与希望。因为老师工作太忙,每个班级人数太多,教学设备不足,制度和行政管理依然如旧。此外,还有一个根本性原因,那就是家长的教学观、儿童观、教育观以及人生观等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携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促进孩子的自我理解。支持自主学习的总体性因素是加深自我理解。这就是说自己对自己现在的情况,有什么长处和短处等应该有个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而且应该认真考虑学习对自己的将来、对自己现在具有什么意义等问题,以加深自我理解,这样就会为自发性的学习铺平道路。做父母的就应该找机会积极地与孩子交换想法,促进孩子的自我理解,启发孩子对自己有正确的看法和判断,认识自己的现在,也就能认识自己的未来。

其次,让孩子理解所学内容。支持自主学习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对所学内容能够理解。现在有些学生不想去上课,因为听不懂,所以没兴趣。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学习的欲望,那就越发不懂。因此,设法让孩子理解所学内容是自主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现在有些家长请家教,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和动机,但都应该让孩子把理解所学内容方在第一位。家长的注意力应放在孩子对哪些内容能理解、哪些内容不能理解上,而不应该放在考试的分数和列榜的名次上。对所学内容是否理解,能理解多少,这关系到孩子能否对学习产生兴趣,能否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问题。

再次,让孩子尝到学习的乐趣,这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应该重要方面,为了使孩子尝到学习的真正乐趣,作为父母的至少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催促学习,但不要做得太过分。不仅学习,做什么事都一样,只有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学习才能产生乐趣。在别人强制下学习,即便是学了也不会长久。特别是在孩子自我发育时期,非常讨厌受别人的命令。孩子看着催促学习的父母的不快表情,学习是不可能愉快的。如果父母一而在,再而三的坚持那样做,可以说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每个做父母的必须主动地、深刻地反省自己平时对子女的态度。

第二,与其对结果进行评价,不如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出现这种结果。不要一看到孩子得到的分数,就开始评价是好是坏,而应该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出现这种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付出了某些努力,煞费苦心,甚至对其结果感到无可奈何,需要在孩子的学习之中找到并承认孩子积极的心情。

第三,承认孩子的长处,增进孩子的自信。无论谁都有长处和短处,或者说都有擅长或不擅长的事。就学习而言,父母希望孩子每门功课都好,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不擅长的功课上。其实,与其让孩子尝到对不擅长功课的失败感,不如让孩子尝到对擅长功课的成功感,这样就让孩子有成功感而产生自信,然后让这种自信波及其他的科目,最终是会带来好处的。推而广之,不光学习,生活中的事情也是如此。无论哪个孩子,一定都有长处。虽然和别人相比有些差距,但从孩子自己的情况上肯定有其长处。家长和老师在教育中注意其短处之前,一定要先看到长处。

第四,让孩子自己负责。孩子毕竟还不是大人,孩子的事大人推开不管,一切都让孩子负责,这有些勉强,弄不好会成为放任主义。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应给予充分的关心,更重要的是应该尊重孩子的立场,给予某种程度的自由,让孩子感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人生应该由自己创造。在这点上,不能实行过火保护,不能永远把孩子当幼儿。有时明知道孩子会失败,也需要看着他去尝试失败,让他们在失败中得到锻炼。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如果自己认真负责去做,做完之后都会产生喜悦和自信。

第五,为了给孩子做出榜样,父母要不断学习。父母向着人生的真正目标,踏踏实实不间断地努力学习的精神一定会打动孩子的心。孩子心中最尊敬的就是父母,把父母看着最好的老师,因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很密切,一生都分不开。即使孩子离开父母,父母在孩子心中总是俨然存在。和孩子相比,父母的责任大,使命也多。为了孩子,为了社会,为了工作,必须努力学习,如果父母能把努力中的喜悦和兴奋,常常给孩子讲讲,那对孩子的学习乐趣是有益的。

总之,新课改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性的变革,是一次真正意义的学习革命,它改变了沿袭已久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做老师的都要接受新课改的洗礼,同时更应该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以人为本。

孩子小学毕业 家长“三多一少”

有人把小学毕业喻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驿站。面对孩子升学考试的临近,家长们表现出各式各样的迎战状态:陪学型——家长亲自上阵,帮孩子找错题、抄题、背题、讲题;填鸭型——家长不惜花重金让孩子周六、日忙赶场,上多个补习班;催逼型——家长恨不得让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牛不喝水强按头;唠叨型——家长为了督促孩子学习不停地说教、指责、埋怨;焦虑型——当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焦急万分甚至彻夜难眠。

家长们企盼自己孩子能进入理想中学的愿望无可非议,但很多家长在这种企盼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走向过分关注孩子升学考试结果的误区。首先,家长要认识到,孩子通过小学六年级全过程的学习,不仅要完成学习六年级阶段相应的知识任务,还要对小学阶段应知应会的知识进行全面地梳理、复习、查缺补漏。这些都能让孩子的学习能力(包括应考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而且由于六年级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孩子的情绪和意志品质随之都会得到积极的锻炼和提高。而知、情、意的统一恰恰是孩子成长走向成功的法宝。第二,家长过分追求升学考试结果,就会过于担心和焦虑。这种负面情绪会传染给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造成其过重的心理压力。第三,家长过分追求升学考试结果,还会对孩子的学习动机产生误导。曾有一个孩子就在考试之前发过毒誓:“我考不上某某中学就自杀。”这种扭曲的学习动机是很害人的。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引领教育。作为六年级学生的家长此时应做些什么?怎样做好孩子的力量支持?

第一,和谐亲子关系。和谐的亲子关系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对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就尤为重要。家长要尽量做到三多一少,即:多听、多看、多想、少说。这三多一少做到了,才会和孩子建立顺畅的沟通平台。第二,家长要调整好自身的情绪,尽量不要把个人的担心和焦躁带给孩子。备考的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厌烦情绪,家长还要积极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和调试,让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稳定的心态。第三,家长不盲目攀比,不要一看到孩子丢分数就恐慌。要客观分析孩子的学习现状,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提升计划并积极寻求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第四,家长要积极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孩子的学习遇到阻力,家长要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找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第五,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学习、休息和玩的关系。孩子休息不好,会直接影响课堂吸收率。太多剥夺孩子玩儿的时间,就会增加孩子学习疲劳感,进而会滋生厌学情绪。具体做法是:要把学习、休息和玩儿这三项内容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要形成表格化,并且要抓好落实。第六,要多鼓励、少批评,做好孩子的心理支持。孩子取得了点滴进步,家长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孩子学习遇到问题,家长要做到不急躁、不斥责,帮助孩子查找原因;孩子信心不足,家长要给孩子打气、鼓劲。

父母帮助孩子学习,只须做好两点

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中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很多父母为孩子的学习操碎了心,孩子依然不想学习,成绩依然很差?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孩子的学习?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案例。

北京科迪实验中学初一的张贺鑫同学,在没有参加学习班前,学习浮躁,不踏实,做作业总是一点都不着急,时间耽误很多,但学习不见效果。上初中后,成绩一路下滑。家长特别着急,但由于沟通不得法,父母和孩子关系非常紧张。

来参加我们的“学会”辅导班,他的学习效率的确很低,很多同学通过一天的时间都将一个题目做了很多遍,差不多都做对了,而他居然只做了一道几何题的图形出来!我们的助教老师没碰上过这种情况,都快急哭了!我告诉她们,给他做限时训练。终于,他的学习效率开始提升了。……

通过两天的学习张贺鑫在学习上和心理上都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他学得慢,但学得很投入!学习上他懂得要求自己一次性地把题目做对、得满分;心理上开始明白并试着不让外界的事情干扰自己的学习。

回校后参加月考,在这次考试中他进步特别大:在全班进步了7名,全年级进步了106名!他父母反映,孩子开始知道体谅父母了。

张贺鑫的父母和我沟通后,也知道自身的问题,所以,他们特别配合:一是满怀热情地鼓励孩子,相信孩子一定会提高成绩;二是从自身做起,培养和实践认真的能力,回家后,他们不论做什么事,全家都按我们的“认真”的要求,做家务、做饭、切菜都认认真真地做,给他作一个榜样。家庭关系也明显改善。

下面是张贺鑫同学学习后的感想:

通过两天的学习,我明白了,不会做的题也是基础题,只要认真思考,反复读题,就可以做出来。会做的题就要一次性把它做对,不可以给自己留下遗憾。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力求一次性做完美。我希望改善跟父母之间的关系……

我对张贺鑫同学的建议:继续踏踏实实学习,严格执行限时训练,进一步提高悟性。相信成绩会有更大的提高!

张贺鑫同学的父亲起的作用有两点:一是鼓励,二是以身作则。

这两点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其实不然。就拿鼓励来说,很多家长都在试着鼓励孩子,但孩子根本不听,因为长久以来,父母的话已经变得太没有分量,孩子听了根本起不到鼓励的作用。鼓励需要权威的力量。而且,鼓励背后如果没有能力的支撑,因鼓励而起的热情就会像肥皂泡,美丽但无法长久!以身作则就更加不容易了!很多家长更愿意置身于事外,说别人容易,自己早就放弃进步了。这样的状态只会给孩子坏的影响。

篇8:孩子自主生活能力培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通过实验和实验设计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物理技能。技能训练“生活化”, 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 而非学以致考, 训练素材应尽可能来自生活。例如:在电学实验中如何排除实验故障?在生活中电是常用的, 如:家里电灯不亮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的第一反应会是灯泡烧坏了。再进一步, 如果换了新灯泡还是不亮?逐步引导学生查找其他的原因:接触不良、开关和线路故障等等, 将课堂试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当教师将这些“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解决之后,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必然大增。电学实验中如发现电路接通后电流表指针不动, 如何去查找原因?先从可能性最大、也相对容易排查的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入手, 是否因接触问题引起短路, 还是电流表自身的问题, 或电源及其他用电器的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 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找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从而转化为动手解决问题的技能。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设计, 也是提高学生技能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在选择实验设计时, 与生活联系起来, 突出实验的实用性, 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设计的欲望。要求学生为光线较暗的楼梯过道设计可用声音或光来控制开关的电路, 也就是大叫一声即可自动开灯或者天亮自动关灯、天暗自动开灯。这种自动控制, 一般家庭较少见, 但由于实用且较为先进, 学生都会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了门电路、电阻、电磁继电器后, 一般均可完成上述设计。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物理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 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思维的训练,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 是内在的隐性活动, 因此, 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如何去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习静电知识后, 可引导学生观察避雷针、静电除尘器、静电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等常见设施, 并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从而了解上述设施的基本工作原理, 明晰静电的实用性及其危害性。通过类似的活动, 可培养学生知识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通过与生活结合, 培养学生物理的“建模”思维。在学习抽象的物理概念时, 将书本上抽象知识与学生生活经历结合起来, 让学生了解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和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日常生活“物理化”

日常生活“物理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物理的“本领”, 使他们认识到“物理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生活须臾离不开物理”, 要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和运用物理知识的习惯, 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物理、自主运用物理的积极性。例如, 家用电器如何选购, 如何合理选用家电电器;了解微波炉的结构, 如何正确使用微波炉;阅读洗衣机的说明书, 了解洗衣机的主要部件, 了解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了解故障的原因;家庭中如何节约用电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 而要准确地说出原理, 就需要自主去学习。再如, 生活中常用的家用电器都离不开物理。如:手机是现代常用的通讯工具, 如何进行信号的接收与发送, 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是什么, 电磁波对人体的危害性如何;信用卡、校园卡使用, 结合生活经验和磁性对磁记录的影响, 学会应如何保护和存放磁卡等等,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常见、常用的。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 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物理走向生活。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应用中体会物理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主性。

“生活物理”强调物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物理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 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 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 而且也给学生留有瑕想和期盼, 以及成就感, 使他们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物理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 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本文阐述了物理“生活化”, 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爱学生,爱工作,我把青春献给党下一篇:小学生暑假趣事作文400字:夕阳下的捉迷藏游戏